标准资源共享(精选12篇)
标准资源共享 篇1
1 煤矿安全数据资源共享标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及各煤矿对信息技术在加强安全生产重要性认识方面的提高,各大型煤矿都组建了自己的局域网,并接入了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安全生产监测网络建立得较完善,但工业监控网络尤其是企业办公网络的数据共享和利用上仍存在较大的缺陷,各企业、各单位甚至各系统单元数据彼此独立。要满足相互独立的数据能够在一个平台中被综合利用,实现政府或企业集团监管部门及时掌握所辖煤矿的安全和生产状况,动态监测瓦斯、CO等有害气体,准确了解安全隐患,跟踪隐患的整改和处理情况,同时对监测信息进行综合性动态分析,提高企业办公网络的数据共享和利用,满足对故障诊断的实时性、故障排除的快速性和政府监管的统一数据需求,迫切需要构建科学数据的共享体系[1],构建一套围绕科学数据汇交验收、存储管理和共享服务的技术标准。
2 煤矿安全数据资源共享标准的设计与研究
为了规范煤矿安全生产监测信息数据库建设,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信息化需要,建设国家、省、市、县四级规划管理信息化体系[2],为煤矿生产监测信息成果管理、规划审查、辅助决策及规划实施的信息反馈与监控提供服务,实现数据共享。煤矿安全数据资源共享标准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而编制的。煤矿安全数据资源共享标准[3]规定了煤矿生产监测监控信息的分类与代码,适用于国家、省、市、县级煤矿生产监测监控信息的管理工作与规划数据建库及数据交换。煤矿安全数据资源共享标准用于标识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信息,保证其存储及交换的一致性与唯一性,以利于信息资源的存储、共享与交换。
2.1 编制原则
该标准从最基本入手,采取逐步完善、逐步扩大的原则。在具体制定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各基本大类都采取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的等级分类方法。
2) 实用性原则。
代码需反映编码对象的特点,帮助记忆,便于填写。标准完全采用数字编码方式。
3) 唯一性原则。
煤矿生产监测监控信息的编码是描述实体基本属性的唯一标识。
4) 稳定性原则。
在总结和继承我国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分类编码标准,力求使其具有稳定性和兼容性。
5) 可扩展性原则。
标准的编码设计考虑到长远使用,在各类信息编码中留有适当的空间,以保证随着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而进行的扩充和调整,但不打乱原有的体系和合理的顺序。
6) 兼容性原则。
涉及到国家和煤炭行业已颁布的标准,要采用已颁布的标准。与原有相关标准如编码、国家标准、部颁标准等协调一致。
7) 规范性原则。
为了便于查询和检索,建立合理的统一编码体系结构。
2.2 分类体系框架模型
煤矿安全数据资源共享标准是根据分类编码通用原则而编制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信息分类编码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24位数字层次码组成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信息分类编码,层次码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次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信息分类编码引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GB/T 1306—91)、《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GB/T 13017—91)、《分类编码通用术语》(GB/T 10113—88)、《标准化工作指南》(GB/T 20000—2000)、《标准编写规则》(GB/T 20001—2001)、《标准化工作导则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GB/T 7027—1986),并规定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3 体系框架解释与研究示例
煤矿安全数据资源共享标准的24位分类编码命名要求是:使用符合法律定义的、完整的正式中文简体全称。不同的测点代码具有不同的编码方案。
1) 国家行政区代码
1~6位分类编码表示国家行政区划代码,引用文件是GB/T 226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见表1。
2) 集团(公司/局)代码
1~8位分类编码表示集团(公司/局)编码,第7~8位为集团(公司/局)顺序代码。集团(公司/局)代码为其所属地区的国家行政区划代码+集团(公司/局)顺序代码,示例见表2。
3) 生产矿代码
1~11位分类编码表示生产矿编码,第9~11位为生产矿顺序代码。生产矿代码为其所属地区的国家行政区划代码+集团(公司/局)顺序代码+生产矿顺序代码,示例见表3。
4) 系统代码
1~14位分类编码表示系统编码,第12~14位为系统顺序代码。系统代码为其所属地区的国家行政区划代码+集团(公司/局)顺序代码+生产矿顺序代码+系统顺序代码。该部分代码说明各监测系统在某地区内某集团(公司/局)下属某个生产矿内的系统顺序代码,示例见表4。
5) 设备(物理地点)代码
1~21位分类编码表示设备编码(物理地点),15~21位为设备(物理地点)分类代码。设备(物理地点)代码为其所属地区的国家行政区划代码+集团(公司/局)顺序代码+生产矿顺序代码+系统顺序代码+设备(物理地点)分类代码。其中,设备(物理地点)分类代码的第15位为设备级联数,目前编码为2,3,表示级联数为2级和3级。2表示设备(物理地点)级联数为2,分为大类、小类;3表示设备(物理地点)级联数为3,分为大类、小类、亚小类,示例见表5。
6) 测点代码
1~24位分类编码表示测点编码,22~24位为参数顺序代码。测点代码为其所属地区的国家行政区划代码+集团(公司/局)顺序代码+生产矿顺序代码+系统顺序代码+设备(物理地点)分类代码+参数顺序代码,示例见表6。
4 结语
在分析国内煤矿安全系统数据资源共享现状的基础上,以国家863项目为依托,构建了煤矿生产监测监控信息数据的共享标准,为科学数据资源共享研究提供可参照的数据体系标准。其应用能够解决行业信息集成、数据整合的共享难题,为综合数据分析研究和科技创新提供数据支撑,也为煤矿安全数据共享工程的实施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煤矿安全数据资源共享标准已经在某煤矿集团及其下属的
多个矿井实施,为集团公司综合利用数据提供了一个基础数据平台,有利于企业更深一层次的应用。今后煤矿安全系统数据资源共享体系还将不断完善,以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规划管理信息化体系。
摘要:分析了煤矿安全数据资源共享标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建立煤矿安全科学数据的共享体系的重要性,依据大量国标制定了24位分组码作为国家、省、市、县四级规划管理信息化体系的煤矿安全数据资源共享标准。通过对体系框架解释与部分研究示例,详细描述了该数据资源共享标准。煤矿安全数据资源共享标准已在某煤矿集团及其下属的多个矿井应用,实践证明所采用的数据资源共享标准行之有效。
关键词:煤矿安全,数据资源标准,数据共享,监测,24位分组码
参考文献
[1]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办公室.《科学数据共享概念与术语》标准培训教材[M].(出版地不详):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办公室,2005.
[2]马莉,卢建军,等.基于网络平台的数字化矿山的研究[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张宏.煤炭需求影响因素及情景分析[J].煤炭学报,2007(5).
标准资源共享 篇2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执行护理人员执业资格准入管理,禁止无证上岗。
2、建立医院《护士注册管理信息系统》,全院执业护士必须按时注册,执证上岗。
3、制定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资质要求及职责范围,对各类护士岗位技术能力有明确的要求。
4、健全各级各类护理人员二级考核评价机制及考核标准、考核评价档案,护士长每月对护士考评一次,护理部每季对护士长考评一次,护理部考评小组每年对护士、护士长总考评一次,考核结果作为晋职、聘任的依据之一。
5、根据医院发展情况及护理工作需要,逐步按照国家规定的病床位与护士人数之比配置护士人力,即医院护士总数逐步达到卫技人员的50%,病房床位与病房护士之比逐步达到1:0.4。确保满足实施等级护理的质量与患者安全的需要。
6、鼓励护士参与专业学历的学习考试,5年内大专及以上学历不低与50%。
7、制定各类护士的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计划,“三基”“三严”培训计划,要全员参与,每年每人三基培训时间>15小时,考试合格率达100%。
8、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护理骨干和临床专业护士,包括在精神专科、心理科、急诊急救科、老年康复科及康复科等专科领域开展这项工作。
标准资源共享 篇3
案例二:每到秋后,小伙伴们放学后,牵上牛,来到一块旷野,把牛一放,就分成二派,打起土仗来,那情景至今令人难忘,激烈、有趣。选位置、筑战壕,隐蔽、躲闪、投弹、奔跑,玩得不亦乐乎。满身是土也顾不上拍打。回家的路上,谈论谁打中谁,谁没被打中,有时争吵,面红耳赤,可第二天又玩在一起了。
案例三:小时候,大家都会制弓箭(用竹枝弯成)、手枪(用自行车的废链条)、弹弓、诱捕田鼠的工具(用竹筒做)、鐵环、打竹筒等玩具。
以上三个案例,引起我深深的思索。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进,其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正在纵深发展。改革与发展是趋势,是必然结果,但改革的方向、性质、内容、方法等如何?细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课程解读》,我深深领会这次体育课程的改革有新的突破,在五十多年体育学科教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质的变化。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在这四条基本理念背景下确立的三级目标体系,以目标引领学习内容等新观念正在逐步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
二、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那种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在减少,与之形成对比的“启发式”“学导式”“快乐式”等方法正在体育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转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之风已逐步形成。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转变
1.简化和改造传统的竞技运动教材。传统的教材大部分是按照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来设计的,并不是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认识能力进行设计的。在教学过程中,只考虑运动技术的传授、运动技能的形成、运动成绩的获得,并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因此,必须对传统教材进行简化和改造。剔除一些“难、繁、偏、旧”的学习内容,降低教材的要求。对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违背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占用许多时间的内容应予简化。一些系统教学的传统内容,如篮球教学,我们可以采用“破除系统化”的做法加以改造。从体验开始,让学生了解篮球对身体健康的好处,使之对篮球运动产生兴趣。
2.充分发挥现有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根据现有的器材,结合学生实际和项目特点,打破常规,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做到一种器材多种用法。如跳绳既可用来做绳操,又可用于辅助立定跳远、行进间多级跳;既可用来拔河练习,又可用来安排接力游戏;既可打成各种绳结或绕成球状代替投掷物,又可利用绳子打结的特性教学生学习野外生存、自救的本领。单杠除了悬重与支撑外,还可以回环;除了发展上肢力量外,还可以发展灵敏性、平衡性(在单杠上行走)。手榴弹和实心球可以组合成简易的保龄球游戏。体操棒和小皮球可以当作垒球来打。跨栏的不同摆放可让学生做出各种不同形式的障碍练习。小体操垫可以练习背髋肌和腰腹肌,还可用来摆图形,练拳击。铁环不仅能滚,而且能掷,还能“飞”。
3.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有报载:南京市的“报纸大王”卫红老师善于用报纸制作各类教具来上课。广东中山市的杨建民教师“突发奇想”,用操场上的50把扫帚上了一节生动、活跃、有趣的体育课。在庐山举行的一次教学展示活动中,有一位教师用青蛙来上“立定跳远”课。
课程资源的开发可极大地拓展现有的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多方面需求,促进学生人格和人性的健全发展。特别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引入教育领域,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最终确立。因此,教师除了要不断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外,还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项目特点发动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利用一些废旧物、生活用品、生活设施、生产工具等制作简易的器材。本文开头的案例三,这些玩具其实是学生非常熟悉又非常喜欢的,制作简单、材料易找。类似的还有毽子、沙包、沙袋、陀螺、垫子、藤圈等。笔者在上一节投掷课时,课前提出了研究性课题:请你联系生活体验,尝试用4种以上不同投掷物和投掷方式进行投掷练习。上课时有的学生用硬纸板制成“飞盘”来扔;有的用矿泉水瓶装上沙子,当手榴弹来投;有的用彩纸绕成各色各样的纸球进行抛接;更有趣的是两个同学别出心裁,用几块颜色各异的绸布做成袋子,用匙扣连在一起,下面吊一个小石块,向空中投掷,等它下落时,里面灌满了空气,饱胀的小绸袋变成五颜六色的降落伞,一时间把所有的同学都吸引了过去。我注意观察这两位学生的表情,他们内心充满快乐与自豪。
标准资源共享 篇4
闪联(IGRS) 标准所提出的愿景是: 无论是在家庭网络环境,还是企业网络环境,都应该能够实现个人信息终端的自由互联、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使用户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随意地获取信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IGRS 1.0 版本( 即ISO/IEC 145435-1、ISO/IEC 14543-5-21、ISO/IEC 14543-5-22、ISO IEC 14543-5-3、ISO/IEC 14543-5-4、ISO/IEC 14543-55、ISO/IEC 14543-5-6 共七项标准) 制定了在局域网范围内各类家用电器、IT设备、通信设备之间进行交互的统一流程及原语规范,以支持在局域网中实现上述愿景。这七项标准已于2012 年由ISO/IEC正式发布为国际标准。
由于IGRS 1.0 在设计之初即将其目标定位局域网应用,因此在基础协议栈中使用了如多播、广播等网络传输机制。这些网络传输机制并不适合在广域网上进行实施。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及移动设备的普及,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广域网范围内的协同服务应用需求。原有的IGRS协议栈在面对这类全网范围的3C协同应用时,已经显现出了明显的局限性。
闪联远程访问(IGRS-RA) 标准在IGRS 1.0 版本的基础上,将IGRS协同应用的家庭和办公场景,扩展到移动和远程访问场景,从局域网应用扩展到互联网领域与移动网络的应用,使得大量设备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无缝接入,并进行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
2 IGRS-RA标准工作进展
IGRS-RA系列标准的研制工作从2009 年就开始展开,至今已经完成了前期预研、专家审定和国际标准的提案提交工作。
2012 年9 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ISO/IEC JTC1/SC25 工作会议上,IGRS专家介绍了IGRS-RA标准的概念和工作情况,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关注,并建议IGRS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2013 年1 月,IGRS-RA的国际标准提案通过了我国专家组的评审,同意将这一系列标准作为新工作项目提案(NWIP) 提交ISO/IEC;
2013 年4 月,在美国阿灵顿举行的SC25/WG1工作会议上,IGRS专家正式向SC25 提出了包含七项标准的新工作项目提案;
2013 年9 月,IGRS-RA的NWIP通过了SC25 的25 个成员国的投票,并得到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韩国等国专家的积极支持,正式成为ISO/IEC JTC1 的新工作项目。与此同时,IGRS还向SC25/WG1 提交了《ISO/IEC 14543-5-7:远程访问系统架构部分的标准工作草案(WD)》;
2014 年3 月,远程访问系统架构正式成为SC25 委员会草案(CD)。
3 IGRS-RA核心功能特征
IGRS-RA作为一种协同服务协议,可应用于各种需要进行设备间消息交互的场景。在这些应用场景中,IGRS-RA协议所带来的特质功能主要体现在:
(1) 以用户为纽带,对“用户- 设备”、“设备-设备”、“用户- 用户”之间的协同交互关联关系进行管理;
(2) 提供用户、设备在线状态的查询及通知机制,使得设备之间可以实现自动发现并进行协同;
(3) 突破私有地址所带来的限制,向在网络地址转换(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设备之后的IGRS-RA设备“推送”消息;
(4) 提供点到点、点到多点、离线存储、非离线存储等多种消息交互模式;
(5) 通过IGRS应用框架协议所制定的应用层统一原语,实现不同厂商的应用实现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同时,IGRS-RA提供应用消息的扩展接口,应用开发者可使用IGRS-RA终端协议栈进行自定义应用消息的交互。
4 IGRS-RA系统组成架构
为了实现上述特质功能特征,IGRS-RA系统的组成架构如图1 所示。
IGRS-RA在家庭内部,仍然兼容现有的IGRS协议体系,IGRS局域网设备之间可以智能发现、资源共享和协同互动,当IGRS-RA设备进入家庭网络时,完全使用现有的IGRS协议与家庭网络中的其他IGRS设备连接。
IGRS家庭设备通过家庭中的IGRS远程访问代理,或者直接通过移动或固定网络与IGRS-RA服务平台连接,IGRS-RA服务平台由一个或多个服务器相互连接、协同工作组成。
IGRS远程访问代理可以是单独的一个设备,也可以是具有代理功能的IGRS远程访问设备,不具有IGRS远程访问功能的基本IGRS设备(IGRS 1.0 设备)通过IGRS远程访问代理接入远程访问服务平台,并被其他的IGRS设备所识别和进行交互。
当IGRS-RA用户/ 设备处于家庭或者办公场所以外的位置,无法直接接入家庭网络,访问家庭网络中的IGRS设备时,可以通过网络接入IGRS-RA服务平台,通过平台中维护的用户/ 设备关联关系对家庭网络中的设备进行访问和互动。
IGRS-RA协议体系不涉及下层的物理连接、网络传输部分,这些内容采用现有的并被广泛采用、成熟开放的技术。
5 IGRS-RA现有的协议组成框架
IGRS-RA协议由下述七个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已经通过了ISO/IEC JTC1/SC25 的成员国新工作项目提案投票,正式成为SC25 的新工作项目:
ISO/IEC 14543-5-7《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远程访问体系架构》;
ISO/IEC 14543-5-8《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远程访问基础协议》;
ISO/IEC 14543-5-9《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远程访问服务平台》;
ISO/IEC 14543-5-101《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远程音视频访问应用框架》;
ISO/IEC 14543-5-102《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远程通用管理应用框架》;
ISO/IEC 14543-5-11《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远程用户界面》;
ISO/IEC 14543-5-12《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远程访问测试验证规范》。
上述七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图2 所示。
(1) ISO/IEC 14543-5-7《远程访问体系架构》
本部分是对整个IGRS远程访问技术体系的总体概述,将会对整个IGRS远程访问技术体系所覆盖的范围、远程访问协议的协议架构、各个协议所包含的内容、IGRS-RA系统的基本框架、各个功能模块的组成和功能,模块之间的接口以及IGRS远程访问协议所能实现的应用等进行纲领性概述。通过远程访问体系架构的制定,可以对IGRS远程访问协议中的其他标准的制定和对整个远程访问协议系统的构建提供指导,有利于标准的使用者对协议整体的理解和掌握。远程访问应用框架主要规定了在远程访问基础协议上所实现的一些应用,远程访问应用框架会规定针对不同应用的特定的功能模块、服务模块和本应用与基础协议之间的交互流程和交互接口。基于远程访问的应用框架协议,应用厂商可以独自开发自己的应用,开发出的各应用之间可以满足互操作性。
(2) ISO/IEC 14543-5-8《远程访问基础协议》
远程访问基础协议是对现有IGRS基础协议(ISO/IEC 14543-5-1) 的升级,规定了IGRS远程访问协议的核心内容,包括用户/ 设备定义和关系管理机制、用户/ 设备的发现和在线状态管理的过程和消息、用户/ 设备间实现远程交互的流程和请求/ 响应消息格式、用户/ 设备的描述格式、远程访问服务的消息格式以及远程访问中数据/ 服务分发和共享机制等。
(3) ISO/IEC 14543-5-9《远程访问服务平台》
远程访问服务平台协议规定了IGRS-RA服务器的基本功能、模块结构和应具有的接口规范,对远程访问服务器与服务器之间的服务交互流程和请求/响应消息格式进行了规范。服务器之间的协同互联组成远程访问服务平台,与服务器到终端、终端到终端的协同互联一同为用户提供远程访问服务。
(4) ISO/IEC 14543-5-101《远程音视频访问应用框架》
远程音视频访问应用框架可以提供家庭或办公场所的用户/ 设备与远程用户/ 终端之间的发现、音视频资源共享和音视频播放控制。
(5) ISO/IEC 14543-5-102《 远程通用管理应用框架》
远程通用管理应用框架基于远程对家庭中的所有设备进行管理的应用。家庭中除了电视机、个人计算机、机顶盒等具有较强处理能力的设备( 通常具有IP地址的设备) 以外,还有电冰箱、微波炉、洗衣机、洗碗机等仅仅具有简单处理能力的设备( 通常没有IP地址的设备)。远程通用管理应用框架定义远程对家庭各种设备进行综合性控制管理的体系框架,定义设备通用管理的通信接口、消息流程和消息格式,定义非IP设备与IGRS IP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网络结构。通过远程通用管理应用框架,可以有效地解决家庭中非IP设备接入IGRS网络的问题,并解决了从远端对家居中各种强弱设备进行访问时所需要解决的系统结构、接口、消息格式和消息流程的问题,为综合性的智能家居控制提供很好的应用层解决方案。
(6) ISO/IEC 14543-5-11《远程用户界面》
远程访问用户界面协议规范了在远程访问时,由IGRS设备或者控制点来远程显示用户界面和控制远程设备的机制。由于在IGRS网络内的各种IGRS设备的性能不同,如果使用相同的用户界面将为用户带来不便,所以本协议规范标准化的描述语言和工作机制,可以将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设备上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显示用户界面。本协议还规范在远程用户界面映射的同时,通过远程访问协议对远程终端进行控制的内容。
(7) ISO/IEC 14543-5-12《远程访问测试验证规范》
本部分是对原有IGRS测试验证规范的升级和扩展,提供了对上述IGRS-RA协议( 尤其是远程访问基础协议) 的内容进行测试验证的方法规范。其中限定了测试验证系统的体系结构,描述了测试中需要的各种交互过程、交互消息以及对消息进行判断的相关准则。
6 IGRS-RA未来工作计划
IGRS未来的主要标准化工作将围绕远程访问系列标准的制定展开,目前IGRS的技术组也已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建立了基础协议工作组、服务平台工作组、应用框架工作组和测试验证工作组四个小组,集合IGRS联盟厂商的力量,共同开展草案制定工作。工作计划如下:
(1) 系统架构部分已经于2014 年4 月形成委员会草案,预计2014 年底之前发布;
(2) 基础协议、服务平台和远程用户界面部分预计在2014 年9 月正式向SC25 提交WD,2014 年12月完成CD,计划于2015 年6 月正式发布;
(3) 远程音视频访问应用框架和远程通用设备管理应用框架预计于2015 年4 月正式提交WD, 2015年9 月形成CD,计划于2016 年4 月发布;
(4) 远程访问测试与验证部分将在2015 年9 月提交WD,2016 月4 月形成CD,2016 年底前发布。
7 结语
IGRS-RA系列标准将制定出一套标准化的远程用户和设备访问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为家庭、办公和移动设备提供统一的远程设备智能互联、资源共享和协同操作的协议框架。这一协议框架的完成将会有效地指导以智能互联、资源共享和协同操作为目标的国内3C产业的发展和进一步融合。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规范标准 篇5
为加强全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意识,树立行业诚实信用形象,创造和维护公平的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环境,保障各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依据国家《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某某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章程,制定《某某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规范》(以下简称本行业规范)。
本文由 大楚人才网提供!
第一条 本行业规范适用于在某某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人才招聘、人才派遣、人才培训、人事代理等经营活动的组织和从业者。凡在某某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人力资源服务等相关经营活动时,除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均受本行业规范的约束和保护。从维护全行业整体利益的高度出发,倡议全行业机构及从业者加入本行业规范,积极推进行业自律,改善优化行业发展环境。
第二条 对于任何阻碍行业内部发展、进步、损害行业共同利益的行为,协会及主管部门都有权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行业规范,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制止。
第三条 会员单位可以就本行业规范执行中发生的问题,请求协会或主管部门给予帮助和指导。因其他非会员单位违反本行业规范,使会员单位利益受到侵害时,会员单位可向协会或主管部门申诉,请求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四条 会员单位之间应是互尊互助互利的合作关系。提倡按照合法、诚信、公平和等价有偿的原则,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哈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服务水平及竞争能力。
第五条 会员单位在从事经营活动时,应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的原则,严格规范操作程序,按照公开收费标准收费,接受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协会的监督、检查和指导,会员单位应共同维护行业秩序、维护行业生存环境、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并严格执行如下“四不准”:
1、不准发布虚假信息,搞欺骗性经营。
2、不准搞商业贿赂,以获得垄断利益。
3、不准降低服务标准,影响行业社会形象。
4、不准恶意压低标准收费,在行业内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挤兑他人。
第六条 会员单位应共同执行国家制定的相应行业标准及行业内共同认可的标准。
第七条 会员单位应充分保障求职者、用人单位及合作单位的合法权益,认真执行行业标准,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项目,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第八条 会员单位应尊重其他会员单位的商业秘密,自觉遵守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并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协会及主管部门,打击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中的违法活动和违法行为。提倡会员单位之间开展技术交流和业务合作,并合理、合法地借鉴和推广使用他人的业务、经营、宣传模式。不得以任何语言或行为诋毁其他经营者的形象,不得通过不正当手段猎取同行业的业务骨干及合作伙伴。
第九条 会员单位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其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中的作用,保护其合法权利,对严重违反行业职业道德及行业行为者,不予聘用。
第十条 会员单位有义务参加协会及上级业务指导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及会议。
第十一条 会员单位应教育、引导、本单位从业人员按照本行业规范从事经营活动,并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相应规章制度,保证本行业规范的实施。
第十二条 为维护我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行业规范有效实施,建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会员单位履约信用档案和信用考评制度。对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规的会员单位,协会每要给予表彰及奖励,并将履约考评情况记入信用档案。本文由 大楚人才网提供!
第十三条 会员单位应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对本行业的监督,树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社会形象,共同防范和抵制行业不正之风。
第十四条 对于违反本行业规范的会员单位,协会将对其作如下处理:
1、教育其停止违反本行业规范行为,并责令其消除影响,对造成精神、经济损害的应依法、依规赔偿。
2、对严重违反本行业规范的会员单位,给予在本协会内部通报,或通过新闻媒体、网站向社会公布其不良行为。
3、对严重违反本行业规范且屡次违约不改的,取消其会员资格,并报请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给予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第十五条 本行业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如需修改,须经协会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第十六条 本行业规范解释权归某某市人力资源服务协会。
第十七条 本行业规范交本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备案。
标准资源共享 篇6
服务业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以顾客为本,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为客户提供买得起,质量有保障的服务。作为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怎样适应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的健康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为建立创新型国家服务,为走出去战略服务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要发展好服务业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标准化建设。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成立以来,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标准化组织日趋完善,在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基础上,又成立了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社会保险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现场招聘、人才测评、高级人才寻访等一批国家标准相继出台;标准化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地方标准化工作积极展开;标准化试点工作稳步进行;标准化研究不断深入。2010年发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标准体系》(人社部发〔2010〕53号)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标准化规划(2011—2015年)》(人社部发〔2012〕6号),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标准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标准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基础
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继续推进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服务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标准是服务质量、服务规范的保障,也是消费者权益的保障。无论从基本公共服务、公共服务还是市场性服务看,作为消费者,他最关心的就是这个服务是否需要、是否买得起、服务质量是否有保证、服务是否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些是不能完全用法律法规或者“红头文件”可以解决的,因为大部分的服务是通过市场完成的,即使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往往也是通过政府采购形式完成的。如果没有完善的标准体系和科学合理健全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很难保障服务业的良性发展。
从国际标准体系建设上,为适应全球经济结构变化,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的发展趋势,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加快了服务业标准体系的建设。近年来分别发布了ISO服务标准,ISO/IEC Guide 76 服务标准制定 考虑消费者需求。我国标准化组织也及时采标发布了: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编写、GB/T 24620-2009 服务标准制定导则 考虑消费者需求、GB/T 13016 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GB/T 15624-2011服务标准化工作指南、GB/T 24421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GB/T 20001.1 标准编写规则 第1部分:术语;GB/T 28222-2011服务标准编写通则、GB/T 19000质量管理体系、GB/T 19001 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GB/T 19004.2 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 第2部分:服务指南;这些标准为服务业标准制定奠定了基础,但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要有能够反映行业特征和属性的专业标准。
二、标准是政府转变职能下的抓手
提供公共服务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重要职能。从理论上来说,借助标准化的手段,可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做法加以提炼、总结、固化,形成可以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准则,在全系统内推广应用,从而不断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和公信力,实现从“经验型服务”向“标准化服务”的转变。实践也证明,在公共服务领域开展标准化工作能有效地促进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以民政部为例,该部于2006年就制定完成标准体系,并在公共服务领域制定了一系列标准。
三、人社标准化工作是实现国家标准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初,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启动了“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建立全面覆盖一、二、三产业和社会事业的国家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体系表,同时构建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标准化技术组织体系、国际标准化工作推进体系和标准化保障体系。作为重要的、面向民生的领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属于“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中“基础通用与社会事业”的范畴。按照该工程的总体部署,适时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标准体系,是保障“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实现既定目标的重要环节。
四、搞好人力资源服务业标准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
政府部门要理清法律、法规和标准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以“红头文件”代替标准,也不能从行政职能出发“乱定标准”。标准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也是有成本的,要制定“管用的标准”,更不能把标准作为维护部门利益的手段。
2012年5月26日国务院发布《深化标准化改革工作方案》。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运行高效、政府与市场共治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撑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二)抓好基础建设
针对目前,标准结构不合理、有些标准标龄过长、标准质量不高等问题,要抓紧完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标准化工作机制,提高标准质量和宣贯效率,加强标准化工作队伍建设。各地方应在政府有关部门主导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做到有规划、有项目、有组织、有队伍,在全国人力资源服务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的整体协调下,充分发挥地方、行业自主性,积极有序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
(三)做好前瞻性标准制定
标准不仅仅是对已有秩序的规范,也要对未来服务业发展形成引领作用。对于新兴业务、新兴业态,要有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前瞻性地制定更具地方、行业特点的标准。例如: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标准。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化工作机制
根据国务院《深化标准化体制改革方案》修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办法》。明确标准化工作规范,包括:标准化对象的确定;国标、地标、行标、企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标准的制修订程序和参与者资格标准等等。要明确标准工作的基本原则,就是:“以质量为核心、以业务为主线、以服务对象为本”。在制定标准过程中时时处处体现“用户需求”,在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有序健康发展的大前提下,从最紧迫、最现实的标准制定需要出发,系统设计、重点推进,让标准化建设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标准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客座研究员)
标准人力资源管理之研究 篇7
一、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在组织内对人员进行合理的配置是保证组织正常甚至超常运行的关键, 简单的讲,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求将适合的人员安排在适合的工作岗位上, 一个企业的运作就像一台机器的运作, 人作为“机器”的零件, 只有合适的零件才可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作。从人的角度出发, 一个人的兴趣、性格、特长以及其个人的气质决定了他所能从事的工作, 有些人适合在办公室内工作, 有些人则适合从事销售这类在外奔波的工作, 只有结合员工个人与岗位的特点, 进行合适的安排才能够达到人尽其才的作用, 还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但是, 如果将人安置在他所不适合的职位, 不仅其个人发挥不了, 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合理运行, 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 这对企业资源完全是一种浪费, 所以说, 要对组织内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深入企业研究, 预测企业需要的岗位有多少, 这些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又可以有哪些人对这些岗位进行补充。
二、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
对于人力资源的合理规划上, 包含有员工的晋升规划、补充规划、培训规划、调整规划以及工资规划。
(一) 晋升规划要求有计划的对组织内人员进行提升, 在保证岗位对人的要求之外, 同时可以实现员工对自身价值的追求。晋升规划对于员工有着敦促和奖励的意义, 保证了员工对于工作的积极性, 但晋升规划要规避岗位的频繁变动, 避免对员工造成不安感。
(二) 补充规划在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为了防止组织内人员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职务的空缺, 影响组织运行而做出的人员候补规划。它保证了组织不会由于人员的空缺造成职务上的断层, 而且补充规划对于补充人员的培训等, 对其本身也是一种锻炼。
(三) 组织的运行中有些岗位是长期需要人员进行补充的, 而培训规划就是为此而生, 培训规划对未来人员进行知识、技能和思想上的培训, 在岗位缺少人员时, 及时地将已培训的人员补充进入, 确保了组织的正常运行。
(四) 调整规划相对于组织内人力资源管理来说, 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验证和纠错, 在将人员安排后, 经过时间的检验, 发现当前人力资源安排的妥当与否, 并制定合适的更新的人员内部调整计划, 保证员工的积极性, 及时的去除影响组织运作的负面因素。
(五) 员工为组织工作, 其回报体现在工资等经济收入上, 所以, 在工资规划上, 要保证人工成本不超过组织的支付限度, 同时对员工的工资支付可以保证员工对于工作的积极性, 对员工产生激励, 所以, 一套合理的工资分配体系是保证组织内员工进行正常工作的强有力的经济大棒。
三、对人力资源的潜能进行开发
在对组织进行人力资源的配置和规划后, 还要注重对人力资源的潜能进行合理的开发, 人作为人力资源中的关键, 他是拥有学习提升能力的, 而且组织中是有赢利目的存在的, 这就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对人的激励, 调动人的积极性, 进而为组织创造更大的价值。对人力资源潜能的开发, 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员工激励机制, 组织要根据员工心理需求, 主动采取措施, 并且尽可能的使员工在心理上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上;其次, 在对员工的教育上, 要注重组织文化价值观的普及, 共同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有利于提升组织凝聚力, 促进员工对于组织的贡献;最后是在人员安排上, 客观利用科学的方式, 从组织内人员的素质结构、能力特征以及职业的适应能力上出发, 合理安排员工任职和调整。
四、建立完备的人力资源考核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标准化, 就要量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根据组织的整体目标和岗位的具体要求, 为每个岗位设定合理的考核指标, 进而在人员安排上通过对考核指标的量化分析研究进行具体的岗位调整, 而且可以设定末位淘汰机制, 人员在岗位上的考核指标的好坏决定了其自身的去留, 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励员工, 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还可以为组织净化环境, 去除阻碍组织发展的毒瘤。
结束语
标准人力资源管理, 是现代企业组织发展所必须加入的机制, 它在强调经济学的原则下, 量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功能和任务, 并且加入了对人本位的考虑, 更加注重人的能力, 更加有力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参与组织工作, 另外, 还有利于培养员工的自制能力, 在组织内形成一种文化, 使得组织的要求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在员工自制和组织管理上达到平衡, 使企业更加稳步、迅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少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效能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2]黄志彬.中海油信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3]裴思瑶.论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D].延安大学, 2013.
标准化与人力资源结构 篇8
一、一竿子打一船人:泰勒当年缘何遭到反对
当年提出科学管理的理论时,泰勒还提出一个说法,“体力劳动根本就不存在技能,只有简单和重复性的动作。”这一更为彻底和激进的观点可谓是“一竿子打一船人”,因为当时众多的同业公会赖以谋生和控制行业的基础就是绝不外传的手艺,但在泰勒这里,“高贵的手艺”摇身一变成为了一系列简单的动作。也正因如此,泰勒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尤其是与当时的各种同业工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此后的管理实践证明,泰勒是正确的。无论一项技能看起来多么复杂高深,只要把每一个流程的基本操作分解成足够小的动作单位,然后指定不同的人员来专门负责某一个或某几个动作单位,经过反复训练直到非常娴熟,就可以达到与一项手艺完全相同的效果,不仅整体效率大大提高,而且质量可以保持更高的稳定性。
可以说明这一点的最佳案例,当属麦当劳和肯德基这两个世界级餐饮企业。在中国传统餐饮的概念中,厨师岗位是影响菜品质量的关键,当厨师更换时,或者同一个厨师的工作状态发生变化时,都可能使得菜品质量出现波动。但是,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出品质量却极为稳定,无论全国各地哪个地方的餐厅,食客基本感觉不出有什么差异。
其中的关键何在?他们把食物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细分到任何一个正常人稍加培训即可胜任的动作单元,并且每个人都专注于有限的动作单元。可以想像一下,天长日久的重复操作很难不让一个人成为“专业高手”——炸薯条、煎牛肉饼、拼装汉堡包等等,而诸多“专业高手”的通力协作,就可以制作出质量稳定、口味绝佳的汉堡包来,于是就有了巨无霸汉堡等“爆款”的单品。后来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洛克决定进一步提高汉堡店的效率,又组织重新设计了每一个餐厅用具,这使得员工的操作更加简单高效。这种高度标准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或者说最关键的一个成果,是消灭了技能要求最高的职位——不再需要驻店厨师了。依靠“轻厨房、去厨师化、单品爆款”的策略,麦当劳和肯德基在世界餐饮业中一骑绝尘,成为品质与效率完美结合的典范。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如薯条不能炸过火、牛肉饼不能煎老了、汉堡包不能太难看,等等),但是负责每一个环节的人却都不重要。因为每个人所负责的作业环节足够简单,如果某个员工离职了或者请假了,其他人可以马上顶替上来,过渡期非常之短。换言之,员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要求大大降低,而技能要求越低,员工的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波动幅度越小,工作产出越稳定。这也是为什么麦当劳、肯德基的一线员工流动率虽然高企不下,但是出品质量却不受影响的原因。
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每一个环节的动作和人员,而是将这些简单的、无需技能的动作合并在一起并加以组织、执行的方法、工具和环境等,即标准化的知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泰勒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认为知识与劳动有直接关系的人。
二、物是人非:工作扩大化的基础是标准化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的街头随处可见农民工与打工妹的身影。这些在高等教育入口竞争中败下阵来的劳动力大军,失去了进一步获得教育的机会,出于谋生需要只能背井离乡,来到因为对外开放而能够提供许多就业岗位的珠三角的城市。在工厂的车间中,这些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与打工妹,经过短暂的技能培训,就可以生产出行销全球的世界级工业产品。一夜之间究竟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不是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事实上,很多人在生产线上多年打拼后,返回到内地的农村老家,仍然是没有一技之长),而是依附在从国外引进的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的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方式。正是有了标准化的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方式,高精尖的工业产品的制造任务才能够交由这些毫无产品知识与专业经验,而且流动率很高的最初级的体力劳动者来承担。
同样的逻辑,也可以应用到物业管理的日常作业中。举例来说,一幢楼房的某一个水压表的指示状态是否正常,是需要工程人员依靠专业知识来判断的。现实中,项目经理不太可能把仪表巡查的一部分任务交给一个普通的保洁员、绿化工或者保安员——道理很简单,后者不具备任何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根据我在各地培训课堂上的随机调查,至少80%的学员自然而然地认为,仪表巡查应该是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一般的保洁员、保安员或者绿化工是无法承担这一工作的。
但是,如果事先在仪表盘上用不同颜色做范围标记,如正常范围用蓝色,低于正常范围用黄色,而高于正常范围用红色,那么任何人都可以一眼看出仪表指示状态是否正常(对于这一点,没有一个培训班学员表示反对或怀疑)。经过这种标准化的标识管理,无论是保洁员、保安员或者绿化工,都可以在其日常作业路线上,顺便完成仪表巡查的工作,而不需要专门安排工程技术人员,除非接到某个仪表指示异常的报告需要处理。
在这个案例中,仪表巡查的任务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员工却发生了改变——他们可以完成一些超出其知识和经验之外的、以往无法胜任的工作任务。其中的关键,并非是人员素质或能力的提升,而是通常被称之为“可视化管理”的标识设置,通过这种统一的标准化的标识设置,可以让毫无工程知识与专业经验的一线员工来判别仪表的指示状态。因此,“物是人非”是标准化的一个重要结果——可以让员工承担其原先无法承担的一些工作任务,从而实现“一个岗位,多项任务”,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所说的“工作扩大化”(或“工作丰富化”)。
在日本著名的5S管理中,“清扫”环节(3S)的定义也体现了这一逻辑。清扫人员不仅要对设备进行清扫,同时要做设备的点检和润滑,如果清扫时发现有飞屑和油水泄漏,还要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而要做到这一点,基础工作就是要建立相应的标准,从依靠员工的个人能力发挥转变为依靠统一的标准规范要求行事。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说的是田忌听从孙膑建议,在和齐威王赛马时,以自己的下等马对对方的上等马,以自己的上等马、中等马分别对对方的中等马、下等马,从而稳操胜券。这个故事的管理学启示在于:通过标准化的工作组织设计和优化,可以让低成本的岗位(如保洁员、保安员或者绿化工)来承担高成本的岗位(如工程人员)的一部分工作,从而让高成本岗位的员工去承担更有技术含量、附加值更高的任务。
上述几个案例说明,通过把个人独立的工作方式转换为科学的合作方式,实现标准化作业,可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效应,达到提高整体产出的目的。这一逻辑对于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的物业服务企业,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三、专家还是一线员工:衡量标准好坏的标准在哪里
标准化的目的不是强制统一,而是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最终提高资源的投入产出比。要做到这一点,根本的落脚点还在于要使得每一个岗位的工作更简单、更高效、更富有成果。因此,标准化管理首先要解决岗位作业的简化与优化问题。
这里有两条基本原则可供遵循。一是岗位作业本身的“去专业化”,使得非专业的人员可以完成以往属于专业人员承担的一部分工作,使得企业可以把“好钢”(稀缺的专业人员资源)用到“刀刃”(需要很高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工作环节)上。例如,设备设施的检查属于专业性操作,但是通过建立标准化的点检卡,就可以让非专业人员承担一部分点检任务。再比如,故障诊断属于专业性极高的操作,但是借助自动化的故障诊断仪器,非专业人员也可以发现故障并报告。二是岗位作业分工的“去边界化”,也就是打破原先的职能制分工带来的任务边界,让某一个业务板块的人员去同时完成以往属于另一个业务板块的常规性工作,通过工作协同减少实际的总工作时间。上文提到的在水压表的仪表盘上用不同颜色做范围标记的例子,就是如此。
这就带来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衡量一项标准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在哪里?很多企业制定标准,往往会从外部聘请很多专家,让专家来起草标准,或者是对企业标准进行评审。对于现场的一线员工,则是按照专家意见去执行,他们很少有机会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但是今天,一些物业管理企业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已经表明,衡量一项标准是否有效、好与不好,其衡量标准在执行层,在现场的一线员工那里。对于实施一项标准之后,工作是否变得更轻松、更简单、更高效,现场的一线员工有切身体会,因此最有发言权——他们才是最可靠、最有效的裁判员。对于那些晦涩难懂、需要诸多条件才能够看懂或用上的标准,应该扔到一边去了。对于各路专家的高深观点和专业表述,也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要首先交给现场的一线员工去实验和试点一下,然后再下结论。
这意味着,制定标准最好的办法就是集思广益,让执行标准的人员,尤其是现场的一线员工,来参与制定标准——这并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很多世界级企业早就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但是在实际管理中,很多物业服务企业缺乏足够的资源和组织能力去做到这一点,那么至少可以在标准获得批准之前,让一线员工来把关。总之,需要改变以往的评价基准,要让一线员工来评价专家及其标准,而不是让专家和标准来评价一线员工。
四、结语
标准资源共享 篇9
医疗保险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作为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保险就是当人们生病后, 由国家或社会给予的一种物质帮助, 即提供医疗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6月8日下午, 根据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统一安排, 省人社厅医保处处长丁榕芳在厅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中接受主持人的访问和网友的提问, 就实现全民医保等相关话题作了解答。本刊摘其要点, 以飨读者。
问:作为一项民生工程, 福建省医保工作的基本情况如何, 有哪些特色?
丁榕芳处长 (下简称“丁处长”)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 提出的“五大战役”之一就有民生工程。省委孙书记提出要像抓经济一样来抓民生工作, 对完善医保体系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具体要求。福建省目前的医保工作正在向全民医保迈进, 已经形成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个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并建立了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医疗补充和大额商业医疗补充保险为补充的制度。还建立了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和具有福建省特色的重特大疾病城乡居民医疗救助为兜底的医疗保障体系。
福建省医疗保险的参保范围不断扩大、参保人数不断增加, 到2010年底, 全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45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54万人, 参保率达到95%, 高于国家规定的90%的年度目标。特别是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我省关闭破产的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9.48万人和困难企业职工10.33万人已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
随着保障水平的逐步提高, 全省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平均达到75%左右, 城镇居民政策范围内报销水平达到60%左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报销水平还有可能逐步提高, 使参保人员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在管理和服务方面, 医保能力建设逐步提升, 我省在全国率先做到参保人员医保费用即时结算报销, 参保人员在异地就医也能够即时刷卡结算。在此基础上,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社会保障卡的建设有了快速的发展, 截至5月底, 已完成全省3200万参保人员的数据采集工作, 已制社会保障卡1660万张, 在制900万张。今年上半年可制作发放3000万张。社保卡的使用, 更加方便了参保人员, 在就医结算方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在医保的统筹层次方面, 从2010年7月1日开始, 我省已全部实现从县级统筹过渡到设区市统筹, 在更大范围内提高了共济水平。其他诸如医保药品目录管理、定点医疗机构的协议管理、付费方式改革也都有新的进展和成效。
尽管如此, 我省的医保事业不论从制度建设、政策完善、保障水平、管理服务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广大人民群众还有很高的期待, 我们深感责任的重大, 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还要继续努力。
问: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可用于支付哪些医疗费用?
丁处长: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必须符合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基本医疗保险目录是指: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范围。上述范围以外的医疗费用,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同时, 还有以下一些情况医疗费用也是不予支付的:1、应由工伤、生育保险和其他赔付责任范围支付的医疗费用;2、境外 (含港、澳、台地区) 所发生的医疗费用;3、医疗保险关系中断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4、缓缴期满仍未缴费的, 暂停该用人单位所有参保人员统筹基金支付待遇, 此间发生的医疗费用全部由用人单位负担;5、未办理审批手续的转诊转院、家庭病床、非定点医疗机构及零售药店就医购药所发生的医疗费用;6、违法犯罪、酗酒、自杀、自残发生的医疗费用;7、交通事故所发生的应由肇事者承担的医疗费用;8、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所发生的直接医疗费用;9、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事故所发生的相关医疗费用;10、司法及劳动医疗鉴定费用。
问:基本医疗统筹基金是如何支付的呢?
丁处长:参保人员在一个医疗保险结算年度内 (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范围的医疗费用, 按照一定的个人负担比例支付医疗费用, 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也支付一部分比例的费用。目前省本级包括普通门诊、特殊门诊和住院三个统筹基金支付通道, 参保人员只要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达到相应的统筹基金起付线, 即可启动统筹基金支付。在药店购药不计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 且参保人员在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购买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内药品, 15天之内不得超过150元 (次数不限) 。
问:福建省内如何办理异地刷卡就医?
丁处长:在本省范围内异地安置退休、异地工作和异地转诊转院的参保人员, 均可视个人需要申请办理异地就医手续。参保人员须向其参保所在地医保中心提出申请, 选定异地就诊医院和药店进行登记, 经参保地医保中心审核批准后方可进行异地就医制卡。异地就医卡可在参保地医保中心或就医地医保中心办理, 制作好异地就医卡后参保人员即可凭卡在省内异地就医、购药。参保人员在省内持卡异地就医仍享受原参保地待遇。
问:丁处长, 您刚才介绍我省新的社会保障卡已经发了近2700万张, 新的社会保障卡在定点医疗机构如何使用?
丁处长:福建省社会保障卡为芯片、磁条二合一卡, 不仅可以用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刷卡就医, 还可在商场、百货及超市等带有银联标识商户使用。参保人员领到社会保障卡即可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使用, 无须到省医保中心办理启用或开通手续。参保人员首次持社会保障卡到省本级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 请务必到就诊医院的指定窗口进行建档, 之后即可作为医保一卡通在该医院正常就诊。就诊时, 参保人应认真了解社会保障卡就诊流程, 实行刷卡挂号, 刷卡就诊, 刷卡结算。持社会保障卡就诊时无需办理医疗机构的就诊卡, 并可利用社会保障卡附带的电子钱包, 在电子钱包足够支付的前提下, 方便快捷地实现一卡支付。
问:社会保障卡有这么多的运用, 如果丢失或损坏了该怎么补办?
丁处长:社会保障卡遗失或损坏的, 参保人员须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福建省医疗保险管理中心 (福州市湖东路99号标力大厦5楼) 和兴业银行总行营业部 (福州市湖东路154号中山大厦1楼) 分别办理社保、银行账户 (理财卡账户) 挂失手续。挂失手续办妥后, 省医保中心将为参保人员新制作一张社会保障卡, 然后参保人员持新补发的社会保障卡和及本人有效身份证件至兴业银行总行营业部办理金融电子钱包初始化, 开卡激活后方可使用。
问:目前社会人员流动比较大, 在我省现行的医保关系如何转移?
丁处长:为了保障人员流动后的医保问题, 从2011年1月开始, 福建省医保关系转移工作统一按照《关于印发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通知》 (人社部发[2009]191号) 和《关于印发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业务经办规程 (试行) 的通知》 (人社险中心函[2010]58号) 执行。转移流程如下:
1.转移人在新的用人单位向转入地医保经办机构提出参保和转移申请。
2.转入地医保经办机构审核确认后, 向转出地医保经办机构发出联系函。
3.转出地医保经办机构确认转移人已经停保后, 办理转移相关手续:打印参保凭证和参保信息变更表, 办理个人账户余额划转。并将相关文书材料邮寄给转入地医保经办机构。
4.转入地医保经办机构核对信息及金额, 将转移金额划入转移人员个人账户, 补充完善相关信息。将办结情况通知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
还有不明确的问题, 可以直接向当地医保经办机构咨询。
问:未参保过的刚毕业大学生如何参保?
丁处长:《社会保险法》规定:“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因此未参保过的刚毕业大学生可以选择参加户籍所在地的居民医保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户籍的, 可以根据户籍确认管理属地, 参加户籍所在地的职工医保。农村户籍的, 由于目前政策尚未明确这类人群的管理属地, 需通过就业确认医疗保险管理属地后, 方可参加职工医保。
问:为什么福建省医疗保险规定了实际缴费年限的限制条件?
丁处长:目前灵活就业人员、非在编人员、外统筹区转入人员享受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待遇有实际缴费年限的条件。实际缴费年限条件的设定, 是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 保护原有参保人员利益角度出发制定的。
灵活就业人员、非在编人员与单位普通职工相比, 参保政策出台较迟, 为了防止出现这些人群不缴费或少缴费即可享受医保退休人员待遇, 对已参保缴费多年的参保人员不公平的现象, 从医保基金是参保人的共同基金角度出发, 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 这类人员应缴费满一定年限方可享受医保退休人员待遇。
外统筹区转入人员实际缴费年限限制政策与我省医保统筹层次有关。2009年7月之前, 福建省医疗实行县级统筹, 2009年7月至今实行市级统筹。无论是县级还是市级统筹, 都存在参保人员在不同统筹区之间流动, 给转入地统筹区带来影响的问题, 即转移人员在甲地参保缴费, 在乙地不缴费直接享受退休待遇, 损害乙地参保人员利益的问题。同时转移人员转移时, 不同统筹区之间医保基金弥补损失实际难以计量的, 只能规定转移时必须对转入地医保基金进行一定的利益补偿, 保证医保转移工作的可持续性。随着医保统筹层次提高到省级, 这方面的问题将会大量减少, 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则需要将医保统筹层次提高到国家级。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牵涉面广, 国家有关方面已启动调研, 也欢迎大家对这个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问:我一直是个人名义交的医疗保险, 不知道这个医疗保险有没有包括重大疾病的保险?
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走进新时代 篇10
“连通各类物流信息平台、企业生产作业系统、消除信息孤岛,打造一个基于统一标准、实现物流信息共享和交换的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这是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全国培训会上绘制的一个蓝图。
6月13日~14日,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全国培训会在杭州召开。此次培训会由浙江国家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管理中心主办,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承办,旨在进一步宣贯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2014),发挥标准的指导作用,推动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规范化。
特别报道:Reports>共享平台需要标准>共于标准升级>共享标准意义深远
据悉,此次培训会的主要内容包括: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情况;交通物流信息化建设及标准化情况;数据元、道路运输电子单证和物流站场(园区)电子单证3项行业标准宣贯及应用案例;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2014)宣贯及应用案例。
来自全国各省(区、市)区域交换节点的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及技术支持单位的技术人员,已互联及有互联需求的物流企业、物流站场(园区)、制造商贸企业的技术人员,物流管理软件开发商等参加了此次培训会。
共享平台需要标准
目前,我国物流业不断创新发展,并朝着整合的现代物流发展。而物流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和标准化,因此我国物流业发展需要一个符合标准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正是看到了这一发展趋势,早在2012年9月,交通运输部就建立了全国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致力于推动行业信息化、推进物流信息共享、提供信息交换和共享基础服务网络。
随着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快速发展,用户不断增加,对于标准的功能需求也扩大,平台原有的3.1.1版本标准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针对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持续加以修订和完善,推出了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2014)。
据了解,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2014)是以提高社会物流效率为宗旨,以实现物流信息高效交换和共享为核心,以统一的标准为基础,以连通各类物流信息平台、企业生产作业系统,消除信息孤岛为目的建立的面向全社会的公共物流信息标准体系。
共享标准升级
就在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对照物流业“四化”建设的目标,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2014)的推出就占了“两化”——致力于提升物业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
“公共平台”建设“标准是基础、交换是核心、应用是关键”,为了加强“公共平台”标准建设,由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牵头,联合各省相关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平台管理中心等成立“公共平台”标准工作组,在标准工作组的推进下,“公共平台”制定了《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化建设方案(2013~2015)》,初步确定了平台标准规范体系框架。发布“公共平台”标准3.1.1版本和接入指南,共计9大类30个单证600余项数据元,约50万字的数据元代码。完成数据元、道路运输电子单证、物流场站(园区)电子单证等三项行业标准的报部审批稿。
然而,随着“公共平台”的快速发展,用户不断增加,对于标准的功能需求也扩大,“公共平台”标准3.1.1版本己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公共平台”针对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持续加以修订和完善,推出了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2014)并组织开展了这次全国宣贯培训。
共享标准意义深远
从培训会上得知,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总体目标是:构建覆盖全国、辐射国际的物流信息基础交换网络和国家平台门户,实现平台与相关物流信息系统和平台之间可靠、安全、高效、顺畅的信息交换,实现行业内相关信息平台交换标准统一,提供公正、权威的物流相关公共信息服务,有效促进物流产业链各环节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
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2014)的应用对我国物流信息系统的互通共享,加快物流信息标准化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
据悉,目前,基于“公共平台”标准已开展广泛应用,在全国建立了1个国家级管理服务系统,9个交换服务器,分别部署在浙江、黑龙江、河南、福建、湖南、安徽等省,基于“公共平台”标准开发和改造了物流标准软件32个,互联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供应链上下游等企业30万家,日数据交换量最高达200万条,“公共平台”累计交换量达7.8亿条,年均服务约1000亿元的物流货值。
“公共平台”作为交通运输部主导建设的公益、开放、共享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网络,推动行业信息化和标准化、推进物流信息交换共享、提供基础交换和公共信息服务。
目前,“公共平台”所建立的物流信息化标准体系已较为成熟,它有效解决了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无标准可循,物流信息交换共享难等问题,通过基于统一标准的物流信息共享和交换,协助企业提高协作效率,打破信息孤岛,为企业提供交换管理、公共信息服务和运输仓储货代等标准软件服务,并为企业集成化(网络化)的物流服务、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供应商库存管理服务等创新服务提供技术条件;为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车货交易、订舱服务、园区一卡通、代收货款、保税物流等增值服务模式提供技术条件。
dows·视窗
标准资源共享 篇11
【关键词】施工企业;共享中心;标准化管理;意义;问题;解决方案
一、绪论
1.施工企业现行财务管理模式下的标准化建设弊端
施工企业存在很强的行业特性,工程项目遍布全国各地,每一项工程都会成立一个项目部并按照标准配备财务人员,建立独立的核算账套。该模式虽然利于核算单位部门之间业务沟通,及时发现问题,但是核算单位过于分散,每个人处于不同的立场,主动或被动的对管理制度产生不同的理解并予以执行或抗拒执行,即使集团公司有一整套规章制度,经过层层转发,执行力度大打折扣,导致政策落地难,工作流程不统一,内控制度形同虚设。虽然公司会对所属单位进行财务监察,但无论是各类财务检查还是各类审计,均在经济业务发生以后执行,存在很多因素限制导致难于追溯整改,同时检查人员撤离现场后,问题的整改依赖于后期跟踪、奖惩制度的实施程度、人力资源的投入程度等等,容易陷入重检查轻整改、不断检查不断错的恶性循环中,导致业务标准化尺度模糊,执行弱化,财务制度愈加不健全、不规范、不科学。
2.财务共享模式在标准化建设中的优势体现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成立,打破了集团内各成员单位之间的隔离,将集团内部一些重复性的经济业务进行整合集中处理,以业务伙伴的形式,为各地区的集团成员单位提供流程化、标准化的共享服务,促进了法人管项目的实现。基于财务管理架构的变化,各层级的财务职能和财务人员的管理,也发生改变。
(1)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构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财务流程再造的过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成立,势必对集团、子公司、工程项目部三级财务人员的财务职能和财务组织结构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集中至共享中心完成,集团及子公司层面的财务职能更多的侧重与发挥财务管理职能,例如税务筹划、经济数据分析、政策制定与解读、预算控制等等,工程项目部的财务主管则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施工现成成本管理、税务协调、资金计划及预算的编制等工作中。
(2)集团所属各单位基于“同一平台、同一制度、同一标准”的原则进行核算,借助共享中心建立统一的会计科目体系,编写统一的作业指导书,执行统一的审批流程、统一的审批权限、统一的审核标准,为会计业务处理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通过财务共享中心完成业务标准的宣贯和执行。
二、财务共享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势必对财务职能体系、人员管理、业务标准、信息管理、法务及税务风险防范、资金集中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也必将遇到一系列的阻力。同时财务共享模式的提出和付诸实施都是自西方国家而起,而国内外企业的生存环境在法律、制度、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基于这些差异,我们中国财务人在应用共享服务这一新生事物时,简单的拿来主义行不通,必须根据自己的特色、融入自己的理解、做出适当的改进,才能真正满足我们的发展要求。同时施工企业具有很强的行业特殊性,共享中心建设中也存在很多建设和业务等方面的重难点问题。
1.系统和业务流程问题
(1)业务流程的统一
在共享模式下,审批流程植入内控制度,杜绝违规支付、遏制“三无两超”拨款,确保审批客观公正。但是施工企业存在行业特殊项,不同的核算单位会根据规模大小,各个子、分公司会根据管控需要提出个性需求,审批流程并不能一步到位的在全集团完成统一。
(2)系统的优化与整合
共享中心依托财务共享平台实现财务共享服务,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其他业务系统的集成关系着SSC的运作效率和运营效果。已经存在的相关业务系统各自分离,形成信息孤岛,集成时又会发生很多接口上的困难,是共享中心发展的一个较大阻力,如果不能整合,甚至会增加业务部门工作量。
2.业务标准的制定与执行问题
《财务共享服务行业调查报告》显示:在样本企业中,50%的企业将业务标准化需求列为共享中心最关键的3个目标之一;在认定成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关键因素的问题上,70.59%的企业选择了“业务标准化”,仅次于“流程管理”;在選择实施共享服务过程中三大阻力时,47.05%的企业选择了业务标准化。由此可见业务标准化管理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中的重要性。各单位与共享中心共用一个标尺,是保证“会计工厂”制作出符合标准的“产品”的前提,但是由于各法人之间原有的制度、审批权限、费用标准等不尽相同,且在会计处理上的传统做法也已形成惯有模式,导致各单位在处理业务时均会强调其一贯性、特殊性、时效性。同时施工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基层单位大多分布在偏远地区,法律环境、经济制度等并不完善,施工环境甚至是非常恶劣,导致基层单位主动或被动的做出一些违规操作,涉及法务和税务风险。
3.人员管理问题
(1)人员管理标准的界定
共享中心的战略管理定位决定了职责定位,若只是“会计工厂”,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并不会很高,能够完成基本会计处理即可。如果要提供更多的产品服务,包括报表编制、数据分析、内控管理、资金管理、风险防范预警等等,则对工作人员职业素质要求较高,或者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来提升产品质量。
施工现场的财务工作人员逐渐从会计核算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项目管理中去,而现场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是否能够胜任管理工作,还需要不断积累和学习。
(2)员工发展问题
共享中心的办公机构一般在机关,大量工作人员集中,容易造成懒散作风,服务意识差,违背了共享服务中心的服务宗旨,同时部分财务人员机械的完成会计核算工作,成为“输入工”,未来职业发展渺茫。施工第一线的财务人员长期不接触会计核算工作,逐步丧失脱离会计核算。
三、重点问题的解决研究
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组织架构带来巨大变化,“财务数据业务化”的理念决定了其建设并不是财务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因此,取得领导层对共享中心建设的支持是共享中心工作開展的首要保障,在次前提下,业务标准、流程标准、人员管理标准等建设可以逐步推进,最终实现统一。
1.业务标准的制定
通过行政指令在集团内统一各类管理制度、会计科目使用标准、费用报销标准,通过流程再造统一各级审批流,最大限度减少个性化设计,消除主观因素和人为臆断,提高工作质量。
建立通畅的沟通反馈机制,共享中心与集团财务部、子公司财务部、各核算单位保持沟通顺畅,通过日常业务处理及时发现问题,从规范业务、预防风险的角度,对不合规业务提出质疑和驳回,并根据问题等级反馈给其上级法人,促使项目尽可能的采用风险最小的处理方式,避免该类业务置于无人监管、听天由命的状态。并不断汇总整理问题,形成规范。
2.流程的固化和优化
实施流程再造方案,必然会触及原有的利益格局。因此,必须精心组织,谨慎推进。流程再造方案的实施并不意味着企业再造的终结,在社会发展日益加快的时代,企业总是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对再造方案不断地进行改进,也就是不断的在固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总体而言,最适合的就是最优秀的。界定是否适合的标准,应该从是否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成立目标的实现、支持简化与标准化、遵守成本效益原则等等多方面,进行利弊权衡。
3.质量管理体系和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
通过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和绩效评价制度,加强绩效考核,严格日常管理,执行淘汰制度,提高共享中心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建立专业的业务建设团队,承担共享中心产品服务的提升与开拓工作,将其服务产品扩大到报表编制、数据分析、风险预警、资金管控等等时,专业团队完成流程设计、标准制定、分工合作直至最后的产品输出。
参考文献:
[1]陈虎.李颖《财务共享服务行业调查报告》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9.
[2]曹锡锐 《中国铁建:建筑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先行者实践》 新理财2015.11.12.
标准资源共享 篇12
高东升在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主办的中国再生资源行业首届年度领袖峰会上说, 通过提高准入门槛, 培育龙头企业, 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行业自律, 还能提高行业节能环保水平。
据与会专家介绍, 随着家用电子产品和汽车等机动车报废进入高峰期, 每年的理论报废量超过5000 万台。 高效、安全处置和回收利用各种废弃物, 可以增加资源供给, 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但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电子产品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水平还不高。我国分别有数千家企业从事废弃铅酸蓄电池和航空废料回收利用, 而发达国家一般只有数家或10 多家大企业。 小企业受限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等原因, 不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需要国家采取措施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信息表明, 2012 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八大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1.6 亿吨, 比直接用矿石生产这些金属节能1.7 亿吨标准煤, 减少废水排放112.7 亿吨、二氧化硫排放374.6 万吨、固体废弃物排放33.9 亿吨。 其中再生铜产量约为275 万吨, 占我国铜产量的45%。 据清华大学专家介绍, 1 吨电脑废主板可提取黄金250 克, 而一吨金矿石只能冶炼出数克黄金。
【标准资源共享】推荐阅读:
资源配置标准11-18
数字资源分类标准09-13
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11-12
北京水资源费征收标准09-06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标准化考试三大技巧10-23
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国家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的标准论文)09-21
共建标准共享发展06-25
素材资源、环境资源06-12
国际标准组织标准10-26
森林资源与林业资源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