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模型

2024-05-31

资源共享模型(共11篇)

资源共享模型 篇1

概述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 是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的扩展与扩充, 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其本质目的是服务于广大高校师生, 促进高校教学观念的转变, 以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从而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但是由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资源数目与数量上非常繁多与巨大, 使得其不容易进行集中管理与共享, 所以如何实现课程资源有效、有机、高效、安全的整合, 以实现课程资源的网络传播与共建共享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今, 随着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 国内高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积极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 本文依托于校园网以及数字化校园体系结构, 设计了一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体系模型。

平台的开发环境

本平台的开发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3, 开发语言采用C#.NET, .NET Framework版本为4.0, 后台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 系统运行环境采用Microsoft Windows 2003企业版, Web服务端使用微软公司的IIS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5.1。

平台体系结构设计

本平台的构建采用.NET框架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 (Browser/Server, B/S) 模式的三层体系结构, B/S模式的应用系统具有“瘦”客户端特性, 便于用户的安装和部署。本平台所采用的三层分布式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从左到右分别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这三个层次彼此隔离, 相互独立, 彼此通过接口实现互访。

这三个层次的主要功能如下:

表示层:这一个层次是用户能直观看到的一层, 其负责用户与应用系统之间的交互, 本平台的表示层因用户角色的不同而不同, 普通游客所能访问的表示层是提供课程资源信息的一系列页面, 比如课程授课视频、多媒体课件等内容, 即所述平台的前台页面;审核人所能访问的是前台发布信息审核页面及前台页面;系统管理员所访问的表示层是前台页面, 以及除前台发布信息审核页面以外的, 负责课程资源信息发布、管理、共享的一系列页面, 即所述平台的后台管理页面。

业务逻辑层:这一层次中定义了所有与系统业务功能有关的组件, 如前台栏目管理、前台导航管理、管理员登录管理、数据共享、数据库维护等组件, 这一层次根据表示层的请求执行和解释页面, 如遇到对数据库访问的请求, 则通过调用数据访问层的相关接口来实现。

数据访问层:这个层次的主要功能是对后台数据库进行访问操作, 包括数据的查询、写入、修改、删除等操作, 这一层次中定义了所有对数据库访问的类与接口。

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三层体系结构的构建是离不开校园网以及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相关数据标准的, 只有依照统一的数据标准构建本平台后台数据库的数据字典, 才能实现本平台同校园网中其他应用系统的数据共享, 从而避免校园网中“信息孤岛”的发生。

平台框架结构设计

本平台根据功能需求设计了如下模块, 如图2所示, 系统分为前台用户接口和后台管理两部分。前台用户接口包括数据采集模块和页面显示模块, 后台管理包括前台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前台信息审核子系统三部分。

前台用户接口部分的主要功能如下所述:

数据采集模块:这一模块通过调用数据访问层中的相应接口, 从数据库中采集应在前台显示的信息, 比如图片、文字、视频等信息, 并将上述信息发送到页面显示模块。

页面显示模块:这一模块通过接收数据采集模块所发送的信息, 并按照管理员的设定要求, 将上述信息显示在页面模板的相应位置, 并最终生成显示页面供用户浏览。

后台管理部分的主要功能如下所述:

系统管理子系统:包括系统基本管理模块、系统登录管理模块、数据共享管理模块、数据库维护模块。其中系统基本管理模块包括系统参数选项、上传文件设定、登录日志查询三个功能;系统登录管理模块包括管理员信息注册、管理员信息查询、管理员密码修改、审核人信息注册、审核人信息查询五个功能;数据共享管理模块包括开启对外数据共享和开启内部数据同步更新两个功能, 这其中对外数据共享指的是课程资源信息对于校园网中其它应用系统的共享, 主要通过Web Service实现, 而内部数据同步更新指的是校园网中其它应用系统对于本平台的数据共享, 比如本平台中某一管理员的职称现在是讲师, 当人事信息系统中他的职称晋升为副教授时, 可以同步更新到本平台, 主要通过数据库中的触发器实现;数据库维护模块包括数据库备份和数据库还原两个功能。

前台管理子系统:包括前台参数选项模块、前台栏目管理模块、前台链接管理模块、前台导航管理模块、前台栏目分配管理模块、图片切换管理模块、信息发布管理模块。其中前台参数选项模块主要包括前台页面中图片切换、栏目、导航栏等的相关设定;前台栏目管理模块包括创建新的栏目和栏目信息查询两个功能, 这里的栏目指的是可以在前台页面显示的栏目, 比如课程介绍、视频专区、教学日历、多媒体课件等栏目;前台链接管理模块包括创建新的链接和链接信息查询两个功能, 主要用来创建可以在前台页面显示的超级链接;前台导航管理模块主要用来分配在前台导航栏中显示的栏目或链接标题;前台栏目分配管理模块用来为前台页面模板中不同的区域动态分配所要显示的栏目或链接内容;图片切换管理模块包括图片切换创建和图片切换查询两个功能, 用于创建前台页面中图片列表的切换信息;信息发布管理模块包括发布新的信息和信息发布查询两个功能, 用于向前台页面指定栏目中发布、修改、删除指定的信息。

前台信息审核子系统:包括审核信息查询模块、信息发布审核模块、审核结果查看修改模块。其中审核信息查询模块用来查询已经分配给审核人的未审核或已经审核的文章信息;信息发布审核模块用来对前台所要发布的信息进行审核;审核结果查看修改模块用来对查看已经审核完毕信息的审核状态或对审核完毕的信息进行重新审核。

结束语

本文设计并构建了一种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系统模型, 并设计了平台的系统框架结构, 对于该平台系统模型的研究与实现必将有助于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资源集中管理与网络共享, 推动高校课程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

摘要:为了解决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资源发布、管理与共享问题,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数字化校园体系结构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其中重点介绍了平台体系模型的构建过程。

资源共享模型 篇2

在新世纪的竞争环境下,人力资源将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兴衰成败、实力强弱已不再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物资资本,而首先在于知识的拥有和创新能力,高素质的员工和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将是一种战略资源,将是企业争夺的焦点。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将进行理论上和模式上的创新,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到战略地位上来考虑。而3P模型就是抓住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和关键技术,充分关注企业的战略目标。所谓3P模型,即由职位评价系统(Position evaluation system)、绩效评价系统(Performance appraisal Sistem)和薪酬管理系统(Pay administretion sistem)为核心内容构成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即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战略目标进行职位评价,明确所有员工各自的职位职责,根据企业的职位评价结果,设计人力资源的工作绩效考核方案和工具,并用这些考核方案和工具对企业所有员工进行定期考核。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设计工资福利及其奖金发放方案和工具。职位评价系统、绩效评价系统与薪酬管理系统三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它们三者的有机联系,可以充分体现公正、合理、科学竞争的原则,强调个人努力与团结协作的统一性,工作报酬和工作奖惩的统一性,员工个人命运与公司命运一体化,不强调资历而看重现实的工作表现,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业绩考核与工资将遇、奖惩相互依存,考核是人事决策的客观依据,待遇奖惩是考核的结果。以此构成一个完整清晰易于操作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一、职位评价系统(Position evaluation system)

职位体系是企业员工要完成的各项任务和职责的集合,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职位评价系统的建立一般有三个过程:

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确立完成各项工作所需技能、责任和知识的系统工程,它是最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也是一项基础技术,它的目的在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员工将完成什么样的活动?(What)

(2)工作将在什么时候完成?(When)

(3)工作将在哪里完成?(Where)

(4)员工如何完成此项工作?(How)

(5)为什么要完成此项工作?(Why)

(6)完成工作需要哪些条件?(Which)

2.建立工作说明和工作规范

根据工作分析中的有关信息,形成工作说明和工作规范。它应简要地说明期望员工做些什么,还应确切地指出员工应该做什么,立怎么做和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履行职责,具体说,工作说明是提供有关工作的任务、责任和职责的文件,而工作规范是一个人完成工作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基本素质的文件。

3.工作评价:

工作评价是在工作说明及工作规范的基础上,决定一项工作与其他工作的相对价值的系统过程,它同时是经济报偿系统的一部分,工作评价有以下作用:

(1)确认组织的工作结构

(2)使工作间的联系公平、有序

(3)开发一个工作价值的等级制度,据此建立工资支付结构

(4)在企业内部的工作和工资方面取得一致

在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一个适当的职位评价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分析资料的主要

作用是在人力资源计划方面,工作规范是招聘和选择的标准,同时也是培训和开发的依据。至于绩效评价,应根据员工完成工作说明中规定的职责的好坏进行,这是评价公平的基准。而工作评价又是决定报酬内部公平的首要方法。此外,职位评价信息对员工的劳动关系也很重要,当考虑对员工进行提升、调动或降职的问题时,通过职位评价获得的信息常能导致更为客观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

二、绩效评价系统(Performance appraisal Sistem)

绩效评价系统是定期考察和评价个人或小组工作业绩的一种正式制度。实施绩效评价可能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里最棘手的任务,创立一个有效的绩效评价制度应该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优先考虑的事。

评价系统的首要目的是提高业绩,一个设计和联系都很合理的系统,能够有助于实现组织的目标和提高员工的业绩,并能提供一种对组织中人力资源优劣势的剖析以安排人力资源计划。绩效评价的等级也会有助于对招聘甄选的预测,在确认选择测试中,对选择测试可靠性的正确决策将取决于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一种评价制度还有助于确定员工培训和发展的需要作出判断和选择。尤为重要的是,绩效评价结果为增加报酬提供了合理决策的基础,一个公正的绩效评价系统也是加薪奖励公平化的保证。此外,绩效评价数据也可用于内部员工关系的决策,比如动力、提升、降级、升职和调动等方面的决策。

三、薪酬管理系统(Pay administretion sistem)

薪酬管理系统是对企业工资水平、工资结构、工资制度、工资形式、工资待遇的管理系统,旨在监督它们是否达到了组织与个人的目标。由于工资管理中包含很多内容,因此它是最困难和最具挑战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之一。

顾客的资源价值及其开发模型 篇3

【关键词】 顾客 资源 资产 价值

一、关于资源的定义

我们通常讲资源都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能够被人类开发和利用,从而为人类创造财富。

在新经济时代,人类财富的增长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创造财富主要靠知识而不是物质,尤其是注意力经济的兴起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财富观。1997年,美国的迈克尔·戈德海伯(Michael H.Goldhaber)在一篇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中提出“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他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社会,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在注意力经济的指导下,媒介、广告、体育、模特等经营注意力资源的产业获得迅猛发展,形成了注意力这种稀缺资源的生产、加工、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新型经济形态。

稀缺性使得注意力成为一种经济资源,为人们带来财富。甚至引人注目的绯(丑)闻也可以为当事人带来财富。举个简单的例子:上个世纪90年代末发生在美国的拉链门事件使女主角莱文斯基成为一个文化名人,这使得她有机会继出自传《莫妮卡的故事》后,又推出个人品牌的皮包,还到英国当电视节目主持人。至于借绯闻炒作追名逐利,那在娱乐圈早已成为明星大腕们驾轻就熟、运用自如的营销手段了。如今可以说,谁掌握注意力资源谁拥有了创造财富的资本。

因此,传统的资源概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实际。根据资源的共同特征,我们暂且将资源的定义扩大为: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从而为人类创造财富的一切事物。

二、顾客也是一种经济资源

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买方市场全面形成,企业之间对顾客的争夺比任何时候都要激烈。因此对于广大商家来说,不仅注意力是稀缺的,顾客也是稀缺的。而且“顾客”这种稀缺资源也一样具有经济价值,能够为商家带来财富。早在1996年Blattber和Deighton两位学者就提出了“顾客资产”的概念。在国外,对顾客进行资产的确认并评估其价值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原因在于顾客对企业日益重要,只有顾客才能为企业持续创造价值。如可口可乐公司一位忠诚的顾客50年的价值是1.1万美元,万宝路一个忠诚的烟民30年的价值是2.5万美元,北欧航空公司一位忠诚的商务旅行者20年的价值是48万美元,AT&T公司一位忠诚的顾客30年的价值是7.2万美元,里茨酒店一位忠诚的顾客20年的价值是48万美元等。SAS航空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Jan Carlson认为:在我们公司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记录了几十亿的飞机价值,这是不对的,我们正在愚弄自己。我们应该在资产方记录去年公司承载了多少满意的顾客,因为我们唯一能得到的资产——对我们的服务满意并且愿意再次光顾的顾客。

然而,在中国的许许多多营销者的心目中顾客是什么呢?改革开放前,我们称顾客为衣食父母;改革开放后,我们称顾客为上帝;近几年,也有人提出应该称顾客为丈母娘。事实上很多人是心口不一,骨子里面仍是把顾客当作利益博弈的对手,尽显奸商之本色。别的且不说,看看层出不穷的奶粉事件就很能说明问题。要改变这一局面,一是依赖于客观环境的发展变化,二是作为营销者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顾客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不是上帝,也不是丈母娘;顾客不是利益的施舍者,更不是利益的争夺者;顾客是我们的朋友和伙伴,是价值的共同创造者!拥有忠诚的顾客就像我们拥有一座金山,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而且是可以为我们持续创造价值的财富。

三、顾客对企业的价值

根据相关研究,顾客对企业的价值既有购买行为创造的价值,也有非购买行为创造的价值,但它们的实质都是顾客向企业投入的资源所创造的价值。本文按顾客投入的资源类型进行分析,将顾客对企业的价值分为以下四类。

1、顾客信息价值

这是顾客向企业投入的信息资源所创造的价值。企业从顾客身上获得的有关顾客特征、顾客需求偏好、顾客行为模式等方面的信息,是相关企业开展营销活动、进行营销管理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因而是有价值的。例如,特易购自1995年发行第一张会员卡开始记录顾客消费习惯,并逐步创建一个顾客资料库。特易购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为不同消费习惯的顾客提供度身订做的优惠组合,并向供应商提供顾客对产品的偏好信息以进行相应的生产调整,借此可以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而且很多供应商愿意付费购买特易购的顾客资料。

2、顾客知识价值

这是顾客向企业投入的知识资源所创造的价值。企业把顾客视为合作者、价值的共同创造者,利用顾客在购买和使用或维护产品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技能,改进产品和服务、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以此获得非货币收益。如宝洁公司要求营销员深入消费者的实际生活,到消费者家中观察他们如何洗衣服、擦地板、给婴儿换尿布等。这类体验为宝洁的产品开发带来无限灵感。曾经被认为在一个传统行业里暮气沉沉的宝洁,如今充满了创新与活力,该公司70%业务的市场份额都实现了增长。

3、顾客传播价值

这是顾客向企业投入的关系资源所创造的价值。营销传播的实质是信息沟通,而要沟通就先要有接触,并要有信任才会有好效果。企业拥有的顾客接触点和影响力将在营销传播方面带来某种收益,如顾客口碑或广告收入等。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苹果迷”们不但自己痴迷各种苹果产品,走到哪里都捧着个苹果笔记本,还常常忘我地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爱机,自豪地向人展示苹果产品的独特魅力。这说明:其一,企业推销新产品时,在顾客心目中业已建立的形象和信任关系就是无声的宣传;其二,顾客还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通过示范效应和口碑等人际传播,吸引更多的潜在顾客。再如,2008北京奥运会的62家赞助商利用奥运做广告,为奥组委带来总额超过10亿美元的收入。

4、顾客购买价值

这是顾客向企业投入的消费资源所创造的价值。顾客向企业购买各种产品或服务——包括顾客的初次购买、重复购买、升级购买和交叉购买,将直接带来货币收入。它们分别是企业实施顾客获取、顾客保留和开发策略所带来的显性价值。在一个成长型的市场中,顾客的初次购买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但在一个成熟型的市场中,顾客的重复购买、升级购买、交叉购买和附加购买将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企业既要重视维系老顾客,也要重视获取新顾客,并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四、顾客资源价值开发模型

由于顾客资源具有能动性与复合性,顾客资源的形成不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是一个社会过程。因此,顾客资源价值开发也是一个社会过程,它是在企业与顾客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见图1)。

1、顾客资源价值的源泉

如果从顾客资源整体的角度考察,顾客购买价值是企业收入和利润的最终来源。因此,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顾客对企业的价值之根源,如果没有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一切顾客资源价值都将不复存在。更进一步讲,顾客信息价值、顾客知识价值和顾客传播价值都是为获得顾客购买价值而存在的,且最终都将转化为顾客购买价值。

若单纯从价值形成的过程来看,顾客发生购买行为往往是企业利用顾客的非购买行为(如信息提供、口碑推荐等)进行价值创造与传播的结果。但另一方面,顾客的非购买行为往往始于购买行为,企业利用顾客的非购买行为创造价值大多依赖于由购买行为建立起来的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互动关系。

2、顾客活动与价值创造

顾客消费活动是顾客资源的价值创造主渠道。为企业所吸引和保留的购买者,无论在购前、购中、购后,都必然与企业发生密切的联系,并为此投入时间、精力、金钱、信息、知识、情感等,从而为企业提供购买价值、信息价值、知识价值、传播价值。

顾客社会活动也可能以某种形式(如企业组织的市场调研活动、消费者俱乐部活动等)为企业提供信息价值与知识价值,或者通过与潜在顾客的直接接触为企业提供传播价值。

必须指出的是:实际上,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消费活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且往往与社会活动交织在一起,我们很难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这里所说的顾客消费活动与社会活动都是以特定的产品或服务视角来考察的,比如坐在咖啡馆里聊天,对咖啡馆来说是消费活动,对电话公司来说则是社会活动;如果打电话聊天,那正好相反。

3、顾客资源的累积和利用

所谓顾客资源的累积和利用,实质就是驱动游离于企业外部的顾客资源转化为顾客资产的系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通过充分发掘现有顾客的信息价值、知识价值及传播价值,准确识别出顾客资产的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合理运用资源,不断增加价值资产、品牌资产及关系资产,从而吸引更多的潜在顾客,建立和保持与顾客之间有利可图的关系,为企业持续创造价值。具体来说,驱动顾客资源转化为顾客资产的过程包含以下四个环节。

(1)收集、分析顾客资源的相关信息。顾客资源是一个动态的集合,企业经营者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把握市场变化,确保企业利益与当前顾客利益的最佳结合,以稳定和扩大顾客基础。企业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各种与顾客有关的信息,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处理,最后可以得到顾客特征、顾客需求偏好、顾客行为模式等方面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将为企业获取新顾客与挽留老顾客的决策、交叉销售与顾客升级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2)利用顾客知识创造符合顾客需要的产品和价值。由于顾客资源具有流动性与逐利性,企业增加新顾客、挽留老顾客的根本途径就是不断创新,为顾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新价值。企业与顾客建立紧密互动的关系,以共同生产、共同学习、共同创新的方式,利用顾客在购买和使用或维护产品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技能,改进产品和服务、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不断为顾客创造出更优异的价值,从而赢得顾客的偏爱。

(3)利用有效的顾客接触点和影响力进行整合营销传播活动,形成顾客信任关系。由于顾客资源具有关系依赖性,企业只有将潜在顾客转变为现实顾客,并与顾客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顾客资源的价值。据此,顾客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然依赖于顾客关系的建立、维持与发展。而顾客关系的建立、维持与发展,最终取决于顾客的态度和行为,这就需要借助有效的营销传播活动。企业一方面可以利用与顾客的密切联系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直接影响顾客的态度和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发挥顾客的示范效应和口碑传播效应,对潜在顾客的态度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实现潜在交换,建立和保持与顾客之间有利可图的关系。企业的一切营销努力都是为了创造各种销售产品或服务的机会,并促成顾客的购买——包括顾客的初次购买、重复购买、升级购买和交叉购买,最终获得收入和利润。顾客从产生购买意向到完成交换是企业实现价值的过程,顾客在这个过程中的购买经历将影响顾客感知价值。企业借助于良好的顾客关系管理可以有效地传递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顾客感知价值以吸引和保留顾客。

最后,由于顾客资源具有社会性与发展性、流动性与逐利性、关系依赖性与弱可控性,顾客资源的累积和利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企业不光要重视获取顾客购买价值,而且要重视利用顾客的非购买价值来促进顾客购买,形成一个循环增长的顾客资源价值开发过程。

【参考文献】

[1] 陈静宇:客户价值与客户关系价值[J].中国流通经济,2002(3).

[2] 于坤章、谢峰:顾客资产的实质与特性[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 汪涛、徐岚:经营顾客资产[J].经济管理,2001(20).

[4] 汪涛、徐岚:顾客资产与竞争优势[J].中国软科学,2002(1).

[5] 乔均、张林恩:用顾客资产聚焦市场战略[J].中国广告,2007(2).

资源共享模型 篇4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我国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可谓成绩斐然。但我国东西部的差距,城乡之间差距也都是现实情况。对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很难做到完全共享。尽管有很多老师每天都在使用计算机备课、设计课件以及开展远程教学,而且每天都会由此产生大量的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但是也有更多的老师无法自由快捷地获取这些资源。孤立、封闭的资源,无论量有多大,对大多数人而言还是无法访问无法利用的。如何才能消除孤岛现象,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开发,节省人力、财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网格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重要信息技术。传统因特网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Web实现了网页的连通,而网格试图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

2 研究意义与发展趋势

目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网格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都是第一次尝试。网格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是资源共建。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需要整个教育界的参与,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应用走到前面的中小学的参与。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各学校资源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特色课程、优势课程和校本资源库的建设上。如果每个学校都只作自己的特色资源,就不会跟别人重复,而且可以共享到其他学校的特色资源。

然后是资源共享。简单的说,放在各学校本地的资源终究是零散的,一旦连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但网格所实现的功能,却远非资源库能比。网格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基础教育平台和良好的共建共享环境。通过基础教育网格的建设和开发,实现各个地区基础教育资源的全面连接和共享,并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传送到教育水平不发达的地区,提供了一种利用教育水平发达地区的资源丰富性弥补教育落后地区的资源贫乏的有效途径。

届时,学生能够方便地获取教育资源,在线听课,自主学习,享受全国最好的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老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时刻与全国最好的学校保持同步。校长能够及时获取在网格上开展的协同教学的状况,共享各个学校的优秀教育思想和模式。家长借助网格能够更好地关心、辅导自己的孩子。

3 基于网格的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组织模型设计

3.1 组织模型设计

本文根据网格环境下教育资源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础教育资源网格共享模型,该模型将改变现有的教育资源共享的模式,每所学校都是“中心”、“主节点”,其他学校是“普通节点”;每所学校都是“主角”,其他学校都是“配角”。在网格的环境下,每所学校都可以“以自我为中心”,资源建设与共享的主动权将在学校自己手中。

基于网格的基础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系统组织模型示意图如图1。

在图1中,以地区为单位将各个学校组织成不同的基本虚拟组织UVO(unit virtual organization),每个UVO中由一个基本中心服务器和多个校级资源节点构成。同一UVO内的各个学校之间,以及UVO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再由多个UVO组成1级VO,如此向上递进直至将整个基础教育资源网格系统层层嵌套组成一个最大的VO。各VO中的成员关系相对密切,相互合作,互相获取所需的资源,且可以跨虚拟组织来查找所需要的资源。

3.2 模型中节点的分类及其功能

根据图1我们将模型中的节点分为两种,按照层次方式组织,形成典型的树状结构。一种节点是各个学校的校级服务器即教育资源节点RN(Resourse Node),该类节点管理本地资源,包括添加、删除、修改;实时地向上层节点报送本地资源的动态变化;维护本地资源的目录信息;响应本地用户对资源的查询请求——当用户请求资源时,首先查找本地资源目录信息,当不存在时,向其上层节点或邻居节点发起请求。它既是资源提供者,又是资源消费者;另一种节点是各级中心服务器即各个虚拟组织VO的管理节点MN(Manager Node),中间管理节点MN可以是省、市、县教育管理部门。该类节点维护其辖域内的目录信息,即维护本VO内各学校目录结点的地理信息;同时中间管理节点也响应低层资源节点的请求。当资源节点请求资源时,中间管理节点首先查询本地资源目录信息,当不存在该资源时再向上级节点发起请求。按结构层次管理节点MN划可分为1级MN,2级MN等。1级MN与RN之间可直接查询,1级等以上MN不能提供它所在网格中所有资源的信息,但可以提供其所有子MN的路由信息。

4 基于网格的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通过在现有的网络系统上建立基础教育网格,给用户提供一个基于Internet的统一接口,可以构造教育资源访问和集成的虚拟化界面。 这种集成涉及到教育资源的发现、组织、管理、发布、分发和交换。为资源拥有者提供了良好的接口,为学习者提供了统一且简单的教育资源共享环境,使教育资源及状态信息在网格安全的支持下能无缝共享。从而大幅度提高人们对大规模分布式教育资源的控制和管理能力。

4.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图2描述了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的体系结构。在该体系结构中,系统将提供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所需的基础协议规范和中间件服务、相应的资源管理工具和系统运行管理工具,同时面向各类用户,提供应用功能工具和用户入口,使用户可以方便的获取和使用各类基础教育资源,实现广域范围的教育资源共享与协同。

整个系统采用分层体系结构,从下往上依次为资源层、管理层、应用层。

4.2 教育资源层

资源层是教育网格应用的基础,由各个校级资源节点的各类教育资源构成,包括各种教学素材、试题题库、网络课件,媒体素材等。

4.3 管理层

管理层是整个系统结构的核心,包括资源驱动中间件层、网格服务中间件层、基础教育资源管理层。

(1)资源驱动中间件层。

通过网格平台接口和资源驱动接口实现层与网格服务中间件层之间的通信,并且负责将资源节点的各种异构教育资源与网格平台上层的数据交互。通过逻辑事务处理完成它们之间的数据转换和逻辑事务处理,以及数据包的生成和解析。

(2)网格服务中间件层。

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提供远程进程管理、资源分配、存储访问、登录和认证、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等。其核心包括几类服务:安全服务、目录服务、监控服务等。系统提供一系列基础的服务中间件,支持资源的查找、定位、订阅、通知、复制和协作等服务。

(3)基础教育资源管理层。

包括:资源描述,对底层资源信息状态及其提供的服务接口等信息进行描述;资源注册,把资源的状态信息注册到网格服务器上,以便用户的查找和使用;资源查找,在网格系统上为请求者查找满足请求描述要求的合适资源;资源更新信息发布,由于资源的动态性,需要把资源不断随时间变化的信息发布到网格服务器中。

4.4 应用层

该层为资源管理者和资源提供者用于管理VO内资源的控制平台,以及对一般学生和教师的网格服务门户。用户通过浏览器与网格系统交互,这里展示给学习者的是底层透明的应用服务,学习者不需要知道这些服务是怎么实现的,他们只需要通过网格服务注册中心查找网格上所需的服务,获得该服务的调用方式并调用它,就像使用本地资源一样方便。系统还将面向用户提供一套应用工具,支持用户基于网格的教育资源开发和具体的应用。

5 管理层关键技术分析

实现基于网格计算的基础教育资源管理的关键技术是如何对广域异构的教育资源进行描述、查找、调度以及权限控制。

5.1 网格环境中教育资源的描述

资源的组织与描述形式是资源发现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资源的领域性是资源的重要特性,一般来说每个教育资源都能归属于某个学习领域,因此可具有一个类别描述。采用分类元数据的方法,利用XML语言对资源进行描述,利用元数据标准对资源实体进行元数据提取。通用的XML语言为实现信息传递提供了标准载体。

目前教育资源的描述主要有LOM标准规范和Dublin core标准规范等,我国制定了也制定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其核心元数据有23个,其中必需元素包括标题、学科、关键词、描述、标识、格式、日期、语种、类型、作者、适用对象11个核心元素。我们在描述教育资源时对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作了少量修改。某一资源的元数据描述如下所示:

在查找教育资源时,我们按照上述元数据格式来表示用户提交的查询请求和资源的属性信息。查询时用户填写所请求的元数据资源表示,通过WEB界面提交给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后,调用相应的API,经过资源表示分析器分析后,把分析的结果当作提交作业的属性一起提交给资源管理系统来匹配其它属性元数据描述。

5.2 网格环境中教育资源的查找

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资源查找机制是资源共享的核心,网格环境是分布的、异构的,由于资源的广域分布以及现有Iternet存在的带宽、延迟限制以及网络的不可靠性,广域范围内的资源查找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网格的性能。网格环境中的资源发现机制包括集中式资源发现和分布式式资源发现。由于集中式资源发现不能很好地满足系统的扩充,而分布式资源发现又会产生大量的网络通讯,因此本文提出了这两种机制的结合方式——分层式资源发现机制。包括:(1)同一VO内的转发及查询,在接收用户查询的MN(UMN)本地进行服务匹配,并将查询消息逐层向下传播,遍布以此MN为根的子树中所有MN。(2)VO之间的转发及查询,查询消息将遍布以接收用户查询的MN(UMN)及其兄弟为根的子VO。

完整资源查找全过程包括以下4个步骤:

(1)用户发送资源请求(Query),虚拟组织VO内的管理节点MN受理请求。

(2)管理节点MN在VO内部对资源请求进行匹配,若匹配成功,则返回服务信息;匹配失败,则管理节点MN在VO间根据特定的策略扩散该请求。

(3)管理节点监听来自邻近VO(同级、上级和下级)的请求(Query)消息扩散。收到请求,则在VO内部进行服务匹配。管理节点可以为资源请求找到若干能满足需要的资源,完成资源的查找定位。若消息扩展在给定的事件内没有返回任何返回结构,则认为网格返回内没有满足该要求的服务。

(4)管理节点MN将资源发现的结果返回给用户,用户根据返回的结果来访问资源信息服务。

为了提高查询效率、保持负载均衡和提高系统的容错性,我们提出一种基于Gossip协议的消息扩散方法,以适应网格环境下资源查找的特殊要求。具体操作为:①在每个管理节点MN中保存所有同层兄弟MN的路由信息,上级MN为每个子MN生成各自的多播目标列表。②将子MN列表组成一个闭合的圆环结构,从环中的各个结点所在位置开始,顺时针依次选取其相邻的第1,3,5,…,2k-1个结点信息,为目标子结点生成需要搜索、转发的方向(即需要转发的相邻节点的集合)。k称为消息扩散数量,各子结点从父节点处取得各自的转发目标列表S,并依照列表S散布消息。

5.3 网格环境中教育资源的调度

教育资源的调度是教育资源管理的核心部分,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无论是特定任务的执行性能,如时间、费用等,还是整个系统的吞吐率、资源利用率都受到资源调度质量的决定性影响,是保障环境正常运作的关键。整个教育资源的调度包括基本VO组织内的调度和跨VO组织的大范围调度。VO内的调度策略采用集中式调度,只有一个调度中心负责调度网格内的所有教育资源,调度中心由中心服务器负责,用户和资源通过VO内的中心服务器进行通信。跨VO组织间的调度采用分布式调度,由每个基本VO的调度中心构成,各中心节点是平等的。

我们通过两步来实现网格系统中教育资源的调度。第一步,跨VO间网格中心服务器之间的分布式调度:由上级网格中心服务器的全局资源调度器将任务按照策略划分多个子任务,然后分派给各个子管理节点。第二步,VO内部资源节点间的集中式调度:只有一个调度中心负责调度网格内的所有教育资源,调度中心由中心服务器负责,用户和资源通过VO内的中心服务器进行通信。

5.4 网格环境中教育资源的权限控制

在基于网格的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系统中,具有多个VO、多种安全策略、大量的用户和信息服务请求以及异构的信息资源,因此,系统的安全控制机制是全局统一的,并与各VO本地的安全策略协调和交互,既要满足全局控制的需要,又要满足用户自主控制的需求。首先资源所在VO(以下简称主VO)按某种角色将资源的权限授予其他VO(以下简称客VO)。这时,客VO相当于主VO的一个特殊的用户,主VO对客VO进行资源访问的特殊授权,客VO获授权的全部共享资源是它所管理的用户能够使用的共享资源的最大集合。其次客VO根据本地的授权方式,按共享资源访问权限将它授权给本VO内的用户,并提供本地的调用方式给用户使用。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格技术的优势是切实和深远的。由于网格强调的是全面地共享资源、全面地应用服务,所以将网格技术应用到基础教育领域,实现教育资源的全面共享不仅可能,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所提出的共享模型适应现阶段基础教育资源分布的特点,该模型具有以下的优点:①具有较好的容错和稳定性, VO中的各个学校可以随时加入或离开;②能够保持负载均衡,容易实现分级查询和分步调度;③支持适应性,可延展性和可扩展性。

摘要:针对传统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着信息孤岛,缺乏有效组织管理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网格的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型,包括系统组织模型与系统体系结构。该模型根据我国中小学校实际分布情况,利用虚拟组织(VO)构建了一个层次化的信息集成系统。设计并分析了其面向广域教育资源共享和协作的模块化系统体系结构。资源查找、资源调度等资源管理关键技术也在文中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网格,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模型,虚拟组织,资源查找

参考文献

[1]都志辉,刘鹏.网格计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徐志伟,冯百明,李伟.网格计算技术.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Buyya R,Chapin S,DiNucci D.Architectural models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grid[EB/OL].http://www.Buyya.eom/papers/gridmodels.pdf.

[4]Li Chunlin,Lu zhengding,Li layuan.A distributed computing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IEEE ICCNMC2001,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2001:341~346

[5]He Yun,Zhang Jianzhong,Niu Xiaoguang,et al.Search and Index in Locality-based Clustering Overlay//Proc.of CCGRID′05.2005,229-236

[6]李玺,胡志刚.计算网格中的资源选择与调度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41(34):117~119

[7]CZAJKOWSKIK,FITZGERALDS,FOSTERI.Grid information services for distributed resource sharing.In:Proc IEEE HPDC,Washingt on DC: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1998.140~146

农业水足迹与水资源配置模型 篇5

关键词:水足迹;水利工程;水资源配置;优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 TV21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2-0375-03

收稿日期:2015-03-18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编号:20150671006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2015B33714)。

作者简介:魏宇航(1990—),男,山东临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资源规划与利用研究。E-mail:hhuweiyuhang@163.com。

通信作者: 唐德善,教授,研究方向为水资源规划与利用、技术经济等。 E-mail: tds808@163.com水资源是维系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当今社会,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水问题日渐突出,水资源短缺日益尖锐,水环境恶化日趋普遍。如何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充分保护水资源,已经成为全球性热点问题。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Masse提出的水库优化调度问题开始,从单一水库到多水库,从单纯的蓄水发电目标到经济社会生态多目标,从注重水量到水质水量联合调配,人类逐渐探索充分发挥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调度、配置方法。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协调不同地区、产业之间水资源利用的工作,常以经济、社会、生态中的某1个或多个指标作为目标函数,以水量等作为约束条件,通过最优化方法,获得效益最大的水资源分配方案。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是制定水管理政策的基础。

另一种考虑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方式则是虚拟水,或者说水足迹的方式。从20世纪90年代Allan提出虚拟水[1],到2002年Hoekstra等提出水足迹[2],到中国提出的直接用水系数和完全用水系数[3],这些方法都通过简单或复杂的供应链分析方法,是度量产品生产过程中水的消耗和利用的指标。水足迹指示产品生产全过程中水的消耗[4],水足迹概念的提出使得水资源的消耗利用和某一具体产品之间建立了明确的定量关联。例如,生产1 kg玉米时玉米植株蒸散发消耗的水,生产畜产品时牲畜的直接饮水、牧草生长所需要的水。水足迹考虑整个产品生产过程的耗水;面对产品生产的地区、国际性分工,水足迹等理论也注重考虑产品生产的区内、区外用水,通过这一划分,实质在研究国家间、区域间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水量水质调配[5]。

通过农业科学研究以及气象、作物需水模拟软件,如CropWat、AquaCrop软件,已经能较为精确地分析某一地区某种作物生长全过程的蒸散发[6],估算出其水资源消耗,利用当年作物产量信息估计出单位质量作物生产所需要的水资源-水足迹。通过分析历史气象资料和作物产量以及对比不同区域作物水足迹,能够进一步分析作物水足迹的时空变异[7],进一步反思过去采取的水资源管理策略,认识到不同地区生产同种作物时用水效率的差别,从而可能通过粮食贸易方法,促进区域间水资源利用更高效[8-10]。

但從某种程度上讲,以往的分析仍然是较为静态、孤立的。水足迹进行的产品供应链追溯,通常有一个终点。换言之,水足迹分析有一个常见的假定,即水会出现在需要耗水的地方,这类分析只关注了田间过程。在雨养农业区,这种分析可能是相对充分和全面的;但是当今世界水循环的另一大突出特点,就是自然水循环和人工水循环的交互作用[11],在自然界的海陆水循环、陆地水循环、海洋水循环的基础上,人类修建了各种蓄水、引水、提水工程,以及输水渠道、农业灌渠、城市供排水管网,利用这些工程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笔者在之前的研究中证明这些工程对于天然水循环模式及作物水足迹产生了显著影响[12]。正是由于这种影响,在利用水足迹进行水资源配置时将面临一个困难,即是将作物水足迹最小和最大的地区视为热点地区,认为水足迹大的地区应该减少某种作物的生产,而水足迹较小的地区应该增加某种作物的生产,前提是不考虑土地、劳动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然而,从水足迹较大的地区往水足迹较小的地区调水时,这种策略是否仍然合理?

综上,笔者认为当前水足迹理论还面临2大问题:一是不同区域同种作物的水足迹有差别,但是某区域各作物水足迹加和不具备明确物理意义,因为不具备水足迹最大或最小的约束条件;二是水足迹分析框架和传统的水资源配置理论相对独立,相容性较差,虽然各自能够给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手段,但作为不同视角的分析手段,目前水足迹不能很好地融入水资源配置模型中,而后者是制定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基础。本研究探讨了水利工程水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建立基于水足迹的水资源配置模型,将某流域或区域生产同样产品的水足迹最小作为目标函数,以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工程实际情况作为约束,以期为水资源配置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支撑。

3结论与讨论

3.1讨论

以往很多研究将水足迹作为评价指标来衡量不同区域生产同一产品的用水效率,这种比较既有不同区域间的,也有同一区域不同年份的。这种比较的目的是识别水足迹最大和最小的热点区域,通常来说,生产同一产品,水足迹较大的地方用水效率低,应该减少生产;水足迹较小的地方用水效率较高,应该增加生产。但是,这种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后评价式的应用尚不能在区域水资源配置阶段发挥充分作用,因此目前水足迹是作为一种评价用水效率的工具,而不是水资源配置阶段制定分配策略的前提。本研究目的是将水足迹纳入水资源配置的理论框架和模型中。由于水足迹反映了生产某一产品各环节所消耗水的总和,因此某一区域各产品及供水工程的水足迹总和反映了该区域维持社会生产从水的自然循环中提取的总得水量,该总水量应该是越小越优型。与传统配置水资源的用水量指标相比,将水足迹作为控制指标更可能从全局角度进行生产方案和水资源配置的优化。

nlc202309030835

在進行某一区域的水足迹控制时,依据本研究方法计算的水通量可能偏大。原因是当选定某一区域进行某种产品生产时,该产品的水足迹没有扣除该区域自身存在的水足迹(本底蒸发),事实上某一区域在没有从事加工与生产的自然状况下也会存在自然水循环,产生水足迹,这部分水足迹应该扣除。本研究没有扣除本底蒸发,但由于水足迹控制目标是最小化函数,因此本底蒸发作为一个常量,并不会影响水足迹控制结果。

此外,由于本研究应用了水足迹的加和,本研究所用水足迹的单位并不是常用的,而是其反映生产某一产品的水通量。

3.2结论

目前水足迹是作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而不是水资源配置的技术工具。为了将水足迹控制纳入水资源配置模型,本研究分析了区域水足迹的主要成分,即区域生产水足迹和区域水利工程的水足迹。其中,区域水利工程的水足迹由建设期水足迹和运行期水足迹构成。本研究选定区域水足迹最小作为水资源配置的目标条件,在社会生产、水库库容上限和下限、输水能力、河道生态需水等约束条件下进行优化求解。

该优化模型能反映区域内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水循环的扰动程度,在进行区域水利工程的布置和方案选择时能为各方案节水目标提供有效参考。传统水资源配置模型以水量作为约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为目标条件;而本模型以社会生产等为条件,以水足迹最小作为目标条件,更充分地强调了水资源价值,为水资源配置提供了新途径和思路。

由于水利工程规模庞大,对水足迹进行精确计算也十分困难。本研究提供的方法只是初步尝试,但是工程水足迹的概念对于在水足迹框架下进行工程方案比选是基础,因此其计算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对于本底蒸发问题,也是今后进一步完善水足迹模型时须要考虑的。

将水足迹最小作为工程方案优选的控制目标,理论上能够充分节水。但是社会生产安排仍然要考虑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其他生产要素,因此配置结果仍要与以往的水资源配置模型相互参照,才能更好地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与水资源之间构建良好、可持续的关系。

参考文献:

[1]Allan J A. ‘Virtual water’:a long term solution for water short Middle Eastern economies? [D].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1997.

[2]Hoekstra A Y,Hung P Q,Virtual water trade:a quantification of virtual water flows between nations in relation to international crop trade[C]. Value of Water Research Report SeriesUNESCO-IHE,Delft,the Netherlands,2002.

[3]王红瑞,王岩,吴峙山,等. 北京市用水结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环境科学,1995,16(2):31-34,72.

[4]Hoekstra A Y,Chapagain A K. Water footprints of nations:water use by people as a function of their consumption pattern[J].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2007,21(1):35-48.

[5]Hoekstra A Y,Mekonnen M M. The water footprint of humanity[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2,109(9):3232-3237.

[6]Williams L E. Effect of applied water amounts at various fractions of evapotranspiration on productivity and water footprint of Chardonnay grapevines[J]. American Journal of Enology and Viticulture,2014,65(2):215-221.

[7]Cao X C,Wu P T,Wang Y B,et al. Water footprint of grain product in irrigated farmland of China[J].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2014,28(8):2213-2227.

[8]Zhuo L,Mekonnen M M,Hoekstra A Y. Sensitivity and uncertainty in crop water footprint accounting:a case study for the Yellow River basin[J].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14,18(6):2219-2234.

[9]Pfister S,Bayer P. Monthly water stress: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explicit consumptive water footprint of global crop production[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4,73(12):52-62.

[10]Xu Y J,Huang K,Yu Y J,et al. Changes in water footprint of crop production in Beijing from 1978 to 2012:a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87(1):180-187.

[11]Sivapalan M,Savenije H H G,Blschl G. Socio-hydrology:A new science of people and water[J]. Hydrological Processes,2012,26(8):1270-1276.

[12]Wei Y H,Tang D S,Ding Y,et al. Incorporating water consumption into crop water footprint:A case study of Chinas South-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6,545:601-608.

[13]Gerbens-Leenes P W,Hoekstra A Y, Meer T V D. The water footprint of energy from biomass: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nd consequences of an increasing share of bio-energy in energy supply[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8(4):1052-1060.

资源保护模型述评 篇6

1、压力的研究发展

“压力”这个词是从物理学领域中借用过来的。Walter Cannon (1932) 可能第一个将“压力”概念应用于人的研究。Cannon主要关注冷、缺氧等类似的环境压力源作用于人的有机体所产生的效果。他推断, 尽管有机体有能力抵挡这类压力源, 但是长期性的或者程度严重的压力源将会导致生物系统的崩溃。Hans Selye (1950, 1951-1956) 拓展了Cannon的观点, 指出压力是有机体生物系统所采用的控制防御手段, 用来保护身体免受周围环境的伤害。他称这为“一般适应症状”。特别的, 他认为对紧随警觉、拒绝和枯竭的结果而来的外部压力源来说, 有一个共同的反应。Gerald Caplan (1964) 和Eric Lindemann (1944) 第一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压力, 认为心理压力是特殊压力事件的产物, 比如日常生活危机或者个体所面临的重大挑战。Elliot和Eisdorfer (1982) 拓展了这种观点, 从引发压力的刺激角度将压力源作为自己研究的主要目标, 他们概括了四种压力源: (1) 剧烈的、有时限的压力源, 如设法登上正在行驶的汽车等; (2) 压力源结果, 如离婚、失业等; (3) 长期的、间歇性压力源, 如学生的考试等; (4) 长期性压力源, 如慢性疾病。

Spielberger (1966, 1972) 在研究中也非常注重压力事件的分类, 但更注重评估这些压力事件时的个体差异, 提出了对压力事件的认知观点。他认为如果某一事件对身体的自我或者现象学上的自我有威胁, 那么这一事件就会对人产生压力, 他分别称之为身体威胁 (physical threats) 和自我威胁 (ego-threats) 。尽管不同个性的人们对身体威胁的反应较为一致, 但是对自我威胁的反应则与其个性特征有关。借鉴压力研究中的认知观点, Higgins等 (1992) 认为压力是促使一个人内心产生不平衡状态的原因。可见研究压力有很多方式, 对压力的见解也很多。可以说, 压力是一个过程, 任何一种压力的构成, 除了压力源存在之外, 还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个体感到对峙性情境或事件对自己的需要和动机形成威胁;二是当事人不能对压力源进行有效的应对。这其中, 个体所面临的环境及其对此环境所作的认知结果成了压力研究中两个重要的因素。

2、资源保护模型

Stevan E.Hobfoll (1989) 提出的资源保护模型可能更确切地反映了现在普遍存在的压力现象, 它也许能架起环境与认知这两种观点之间的桥梁, 更全面地解释压力环境下的行为。这个模型的基本原则是人们努力去获得、保护和建立资源, 并且威胁他们的是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存在潜在的或实际的损失。资源保护模型中的压力概念也来源于这个模型的基本原则:个体对环境的心理压力反应, 这类环境包括: (1) 资源净损失 (net loss) 的威胁; (2) 资源的净损失; (3) 资源投入之后资源再获取的缺乏。所以, 感知到的以及实际的资源损失或者资源再获取的缺乏都足以对个体产生压力。

2.1 资源与损失的概念

“资源”作为一个单独的单元对理解压力是很必要的。这个模型中, 资源被定义为个体认为有价值的那些事物、个性特征、情境或者精力, 或者为获得这些事物、个性特征、情境或精力而需要的方法, 如精通、自尊、博学的足智多谋、社会经济地位和职业等。这个模型将资源分为四类:一是实物资源, 它的价值, 或者因为它们的一些物理属性, 或者因为鉴于它们的稀有程度和费用而获得的身份价值。二是情境, 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人们所追求的对个体或者群体有价值的非实物资源, 如婚姻、对未来工作的希望等。三是个性特征, 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人们本身所具有的应对压力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如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四是精力, 它包括时间、金钱和知识等资源, 这些资源很有典型性, 这不是因为它们内在的价值, 而是因为它们能帮助人们获得其它种类的资源。

周围的环境状况经常威胁或引起人们的资源损失, 它们可能会威胁人们的身份、地位、经济稳定性、爱人、基本利益或者自尊, 这些损失主要针对两个方面, 一是资源对人们的有用价值, 二是资源对人们的象征价值, 象征价值可以帮助人们确认他们自己是谁 (Brow n&Andrews, 1986;Cooley, 1902;Erikson, 1968;James, 1980) 。如果这些损失没有直接影响到个体, 那么其产生的压力反应可能就不太明显。

2.2 资源复位

资源保护模型认为, 尽管资源的损失能对个体产生压力, 但是个体可以使用其它资源来弥补此资源的净损失 (Pearlin, 1981) , 资源复位就是最直接的方式, 例如对职称考试失利的解决方式就是再参加此类考试。当无法实现直接的资源复位时, 人们也可能会采取象征性的资源复位或者间接的资源复位。人们在资源复位过程中会使用一定的认知和行为策略。人们会大致判断他们潜在的损失, 并且分析采用某种策略应对压力时成功的可能性或弥补损失的可能性。至于人们采用哪种策略去应对压力, 这与他们判断的有效性、理性程度等息息相关。这样的策略会因个体的情绪情感等问题而具有个体差异。

当然, 资源的分布不是均等的, 人们如果缺乏弥补损失的资源, 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可能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即压力的螺旋式发展, 他们也可能会通过获取更多能够拥有的资源来尝试高代价低成功率的损失控制策略, 如果他们不这样做, 就会有失望或绝望的感觉, 并导致进一步的损失。

2.3 资源评估

在理解资源评估时, 不仅要考虑资源的客观损失, 而且要考虑造成损失的社会性因素, 注意社会角色、社会发展等造成的压力。

2.3.1 注意力焦点的转换

个体保护资源时可能会采取的一个途径是对威胁的再解释并将其看作挑战 (Kobasa, 1979, 1981) 。因此在特殊的条件下, 人们经常会注意他们可能获得的资源, 而不是他们可能失去的资源。这种情况并不是针对所有压力源 (Hobfoll, 1985a) , 因为许多损失几乎没有补救机会。对于许多日常性压力源, 由于资源评估的个体差异, 其产生的压力大小程度也会不同。

2.3.2 资源再评估

人们也可能会通过对受到威胁的或者已经失去的资源进行再评估来减少或消除自己的损失感。这可能是最简单的方法, 因为这与忍受压力及与压力源作斗争不同, 人们只是改变他们对事件和结果的解释就可以了。对资源的高估或低估可能会与个体的自我发展或世界观等有冲突, 然而这也表明与资源的实际价值相比, 资源的评估价值对压力大小影响更大。

2.3.3 资源净获得的期望

资源保护模型预测了人们暂时没有面临压力源时的行为。这个模型认为, 当暂时没有面临压力源时, 人们为了弥补未来损失的可能性, 会努力发展盈余资源, 以阻止资源的损失或者进行自我保护。当人们获得了盈余资源时, 可能会感到安宁;相对的, 当人们不能获得盈余资源时, 将把这看作是一种损失, 是一种对预期收获的损失。Schönpflug (1985) 也认为, 为了预测人们的压力反应, 付出资源的代价必须加进消极的结果或者减去积极的结果。资源保护模型还认为当人们投入其它资源来丰富现有资源时具有长远眼光, 如人们对亲戚或邻居的帮助, 这不必要求当时就有回报。

3、简评

资源保护模型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压力的研究领域, 指出了许多可验证的方向, 鼓励研究者采用更具理论化的方法去调查。这个模型强调资源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成分, 鼓励人们通过测量行为上或者认知结构上对资源的操作化定义, 或者通过寻求临床医生的评估去研究客观的可观察的资源, 这样还可以减少对自我报告法的依赖程度。当然自我报告法在资源保护模型中也有其独特的作用, 即能较好地判断个体是否全面地考虑了他们对资源的适合性要求, 并尝试着去预测某种资源满足或弥补特殊要求的适合程度。未来的研究需要更细致的去描述某种特殊要求是怎样通过某种资源来满足的, 并且资源替代、资源复位和资源投资可能能提供一种较为明确的表达方法。另外还可以通过对造成不同损失的资源的调查, 可以研究资源种类、多少等对损失程度的影响。资源保护模型也提醒人们, 由于损失的螺旋式上升和资源投资的预测性, 以及事件本身随时间发展的变化性, 注重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随时间如何变化变得很重要;另外, 由于这些过程都能导致资源的潜在损失, 所以资源与损失的因果关系也变得很重要。

当然, 如果仅仅认为能减少损失或者促进资源净增长的资源才是有益的, 那么在某种情况下资源实际上也可能是有害的 (Hobfoll, 1985b) 。虽然资源保护模型中使用“资源”这个词, 但仍要持一个科学的态度, 只有通过多种方法、多途径研究, 才可能正确地解决区分积极的与消极的资源等问题。

摘要:资源保护模型从资源的角度对压力给予了独特的解释, 认为人们努力去获得、保护和建立资源, 并且威胁他们的是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存在潜在的或实际的损失, 这些损失都足以对个体产生压力。本文将介绍这种代表压力研究一个方向的资源保护模型。

关键词:压力,资源保护模型,资源,损失

参考文献

[1]刘丽, 张日晟.青少年应激及其应对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2) .[1]刘丽, 张日晟.青少年应激及其应对研究综述[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3, (2) .

[2]谢琴.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校别、性别及焦虑水平差异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4 (1) :49-51[2]谢琴.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校别、性别及焦虑水平差异的研究.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4 (1) :49-51

[3]王道阳, 大学生压力源的研究, 交通高教研究.2004 (6) [3]王道阳, 大学生压力源的研究, 交通高教研究.2004 (6)

[4]樊富珉, 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 2000, (6) .[4]樊富珉, 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青年研究, 2000, (6) .

资源共享模型 篇7

国家中长期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把教学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超前部署教学信息网络。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 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整合现有资源, 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 建立开放灵活的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普及共享。

商洛市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教学信息化发展落后。调查发现, 目前商洛市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存在某些问题和不足, 在资源共享及其权益保护上存在诸多问题, 开放性和共享性较差, 侵犯著作权人权益, 等等。基于此类问题,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版权保护的商洛市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网络模型, 使得海量的优质的教学资源服务于广大师生, 受益于广大师生[1]。

2.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网络模型结构

商洛市目前辖1区6县, 现阶段各县区及各县区学校内部校园网在资源建设上是相对孤立的, 区县之间是不能互通的。本方案保持了校园网良好的保密性等特性, 实现了资源建设的互联互通。不愿意共享的外部用户看不到, 愿意共享的将自动传输到其他城域网。各县之间的互通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网络有一个市级数据交互中心。该中心负责六县一区的数据交换, 该交换中心有一个数据备份中心, 数据备份中心一方面实现对市级数据交互中心数据的备份, 另一方面当市级数据交换中心发生故障或其他意外时, 由数据备份中心替代市级数据交换中心进行工作, 保证整个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每个县都有一个县域网络交换中心, 同时备有数据备份作用的副中心。县域网络交换中心负责该县信息数据的周转和集中, 下设的各个学校和该中心实现星型连接。数据交换中心可以设在县区教育局信息中心, 也可以设在下属某个条件较好的学校的信息中心。这些县域网络交换中心, 一方面可以与市级数据交换中心联网, 另一方面它们之间可以互联, 其结构图如图2所示。

3.共享模型中几种重要机制

3.1用户权限分类和实名注册机制

将用户分为管理员、教师、学生、浏览者等四种权限用户。管理员拥有对所有用户和资源的管理权限, 教师用户和学生用户实行实名制注册。教师注册成功后拥有较多积分, 学生拥有相对较低的初始积分。浏览者只能下载一些不需要积分的资源。 注册成功后, 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积分情况下载相应的教学资源, 可以上传、浏览、删除、修改[2]。

3.2资源管理机制

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分为图像型、文本型、课件型、视频音频型等四种类型。对每类资源进行分类, 用户上传资源时, 必须严格按照资源分类归类, 介绍资源的基本情况。资源分为两级审核, 一级为县级审核, 一级为市级审核, 只有审核合格的资源才能上传成功, 在相应范围内实现共享。

3.3激励机制

在传统的资源资源共享模式中, 需要各资源节点的积极参与, 贡献资源, 难免出现问题, 如有些用户只下载资源而不上传自己的资源, 有些用户提供的资源的质量极差甚至提供一些有害信息。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激励机制提高共享资源的质量和用户的参与度[3,4,5]。

3.3.1资源打分机制。对每个共享资源的获取都有一定的分数要求, 资源质量越高, 下载的分数要求越高。用户上传资源后, 由管理员根据资源的质量给资源一个大概的分数。用户要下载每个资源, 自己必须有一定的积分, 这就要求用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积分, 比如上传资源等。每个注册用户可以对资源打分, 评价高的资源打分越高, 同时对资源提供者进行积分奖励。

3.3.2用户积分机制。每个注册用户注册后都有一个基本积分, 当上传资源时, 管理者给该节点用户信誉度打分, 同时根据资源的质量给资源提供者打分。用户为了共享到质量高的资源, 必须拥有较高的积分, 要拥有较高的积分, 就必须上传资源, 而且必须上传较高质量的资源。

3.3.3奖罚机制。对于提供质量高的资源实行奖励, 比如给资源提供者加分, 或者将好的资源置顶。如果资源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 或者提供的资源存在病毒, 那么提供该资源的提供者的积分将会减少, 严重者会封杀账号。

3.4版权保护机制

在该模型中, 将文本教学资源转化为图像格式, 采用图像水印算法实现对文本教学资源和图像教学资源的版权保护, 采用视频水印算法实现对视频教学资源进行版权保护, 采用音频水印算法对音频教学资源进行版权保护[6]。

4.功能分析

本文提出基于版权保护的商洛市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模型。该模型既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又实现了对资源版权的保护。采用资源统一管理提高系统有效性;采取激励机制提高系统使用率和资源的高质量性;采用基于数字化水印技术的版权保护机制, 保护资源的版权, 进一步扩大资源的共享范围。

5.结语

应用基于版权保护机制的商洛市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模型, 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 采用水印技术实现资源的版权保护, 采用实名制的用户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模型较好地解决了商洛市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问题, 可以作为其他地市的参考模型。

参考文献

[1]贺志强, 韩政涛, 贺龙祥.教育资源建设平台的发展与展[J].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9 (4) .

[2]路鹏, 周东岱, 钟绍春.面向区域基础教学的资源共建共享支撑平台研究[J].现代教学技术, 2011, 12.

[3]刘晓林, 徐明.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激励机制与版权保护[J].现代教学技术, 2011, 21 (2) :99-102.

[4]和艳会, 李树霞.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博弈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学版) , 2010, 12 (4) :584-588.

[5]董雄报, 隋博文, 王景敏.高校信息资源共享与版权保护的冲突及平衡[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54-56.

资源共享模型 篇8

党的十八大精神中明确指出, 要把各级支部建设成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互联网时代, 随着4G、互联网+、微信等技术的发展, 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源, 借助科技平台, 推动并促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党建更要结合教育特色与优势, 改变传统学习思路, 创新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 激发党员学习兴趣, 建立党建数字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 为广大党员提供学习与交流的便利, 促进电子党务发展[1,2,3], 进一步提升高校党组织在自身发展与学校建设的服务水平。

1. 高校党建数字资源

党建数字资源是建设电子党务平台的基础, 对于高校而言, 除了可以利用上级下发的学习材料及网络资源以外, 高校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也会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源。同时, 高校党员主要是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 他们除了年龄和社会地位不同之外, 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和学习时间也不同。另外, 由于社会阅历不同, 教师党员与学生党员在学习时的关注点和理解力也不完全一样[4,5,6]。因此, 高校党建的数字资源更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及形式的多样性。

1.1 党的基础理论

党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党章、党史、制度等内容, 还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哲学政治类相关内容, 扩展内容包括对这些基础理论的分析与解读类的相关知识。这一部分的数字资源建设可以结合高校图书馆电子书资源进行。

1.2 时政热点

有关时政热点方面的党建资源建设主要是涉及上级下发的材料和即时性的时政新闻, 包括对这些材料的正确解读与评论类的材料, 这一类资源需要按时间和关注点进行梳理。由于相关资源的繁杂特性, 应尽量选取出处来源可靠的资料, 通过专人进行甄别后, 以宁缺毋滥的标准, 选择性收集整理放入平台, 避免把一些不准确的资料收入平台。同时可以通过邀请校外专家或高校内部相关学科专业教师举办讲座, 通过直播、视频、PPT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 并保留相应的学习资料。

1.3 学术理论研究

仅对党的理论知识及时政热点有所涉猎还称不上学习型党组织, 最多算是具备学习的雏形, 高校党员, 特别是教工党员, 理论与思想觉悟应该更上一个台阶, 对党的一些学术期刊, 特别是高水平期刊, 如核心期刊的文章内容进行学习。支部学习并非脱离于工作独立存在的, 党建知识的学习可以应用到教学与管理的实践工作中, 在工作过程中提炼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可以加深对知识的吸收与利用, 并发展出新的工作思路与模式, 促进党建工作进步, 二者相得益彰。利用高校图书馆的数字期刊资源, 把党建相关内容的期刊文献收集至平台, 便于党建工作者及党员的学习。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兼任教学科研等其他工作, 具备学术研究经验与优势, 因此, 高校党组织应该由学习型向研究型发展。由于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前沿阵地, 党员更应该通过学习, 将党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并深入思考进行党建工作上的创新。

1.4 实践经验学习

高校党委往往下设多个院级党组织和更多的基层党支部, 由于受工作或学习时间与场地的限制, 这些院级党组织和基层支部之间活动交流较少, 在同一院级党委领导下的基层支部开展的社会实践与组织活动往往具有较强的可参考价值, 借鉴意义较高, 有利于本学院特色党建活动的开展。因此, 基层支部的党建工作资料、活动资料、宣传资料等都可以收集整理放入平台供党员学习。除此之外, 与师德建设、应用软件培训的资源也可以归入此类。

2. 数字资源整合与共享需求

高校党建数字资源的收集整理只是建立数字党建资源平台的基础, 数字党建资源平台不仅是党建数据的集散中心, 而且是党员交流互动的平台, 这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 高校党建工作要建立起对数字党建资源平台进行维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7,8,9]。

2.1 资源整合

高校数字党建资源平台至少要以高校为最小单元, 省市级乃至国家范围的平台建立耗时耗力, 同时不利于保密与平台维护。由高校党委主持, 各院级党组织进行配合, 将各院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现有的党建数字资源进行汇总, 整理去重, 分类建立平台数据库。统一管理更便于数字资源的使用,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提高了党建资源的利用率。

2.2 共建共享

在平台后期数据的连续收集过程中, 所有党员用户可以进行资源上传与推荐, 由其所在党支部审核后逐层传递至院级党组织, 确定最终资源开放类型, 全体党员用户都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资源学习与下载, 由此实现资源的共建与共享。这样可以保持党建数字资源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避免因支部换届交接过程中造成的数据丢失现象发生, 保障资源的安全性。

2.3 宣传展示

党建平台可以专门设置一个栏目用于报道宣传高校各级党支部组织活动及社会实践, 还可以发布一些其他公开发布的内容, 如党员发展公示等, 这样, 所有党员和支部均可以查阅以往一些优秀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学习, 对好的活动进行鼓励, 对其他党员也会起到激励的作用。

2.4 保密安全

党建数字资源平台上并非所有资源都处于完全公开状态, 对于部分涉密文件需要限定党员用户身份进行访问, 因此, 要把所有数字资源进行涉密级别分类, 对于部分特殊用户需设定权限, 不同身份的党员用户拥有的资源开放权限级别也不同。

2.5 交流互动

党建数字资源平台不仅仅是党建资源的数据库, 其承担着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责任, 通过设立论坛进行分区讨论、学习资源下设置留言功能、答疑功能等, 可以充分激发党员的学习动力, 调动党员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党员进行深入思考, 通过交流提高对学习资料的理解程度。可以鼓励高校相关学科专业人士设置网络课堂, 对资源进行解读与答疑。交流平台密切了党员间的联系, 有利于党内团结。

2.6 即时便利

移动设备与互联网使得碎片化学习时间利用率越来越高, 特别是高校的学生党员, 更习惯于利用移动设备获取学习信息, 因其所具备的即时性与便利性, 移动平台也倍受教工党员的青睐。因此, 党建数字资源平台信息的获取、交流互动等功能还要适应移动设备的发展需要, 鼓励党员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 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提高思想觉悟。

3. 党建平台建模

建设党建数字资源平台需要制定一套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 按各级党组织职责进行对应的平台责任与职能分配, 用党建平台覆盖大部分可以数字化处理的实体工作, 以党建评估标准进行资料整理, 这样既不会增加党务工作者的工作负担, 又可以为将来与其他相关平台接轨做准备。数字化办公也可以大量节约人力、物力、时间资源, 提高党务效率。根据党建数字资源的分类特点及使用功能需求, 平台模型应该建立成一个具有数字资源完备、资源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多级管理、即时便利、交流互动特色的平台, 同时, 该平台应集学习、展示、存档、管理功能于一身。党建数字资源平台建立模型见图1。

在党建数字资源平台模型示意图中, 资源的内容主要分为基础理论、时事热点、学术研究、实践经验四个方面, 这些内容的格式为数字化格式, 主要是相关资料的音、视频文件、电子期刊与书籍、图片与文字等格式的材料, 相关专家讲座可以采用现场直播的形式播放, 非即时资料可以直接转播或二次加工处理后进行播放, 这里的实时直播与历史转播不仅限于视频格式的文件, 对于实时信息也可以随时发送, 其他信息可以选择定期更新处理。为了适应移动信息的接收, 可以对较大的资料进行碎片化处理, 方便党员使用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对所有资料及用户通过加标签方式进行细致分类, 保证系统内信息的安全性, 同时, 确保党员用户获取学习资料的准确性。党员间交流可以通过平台进行, 以树型结构分支部设置不同模块, 平台用户可以进行支部内部与支部间的交流。

平台的管理设置也以树型结构为主, 由党委担任一级管理员, 全面负责整个平台的设置与维护, 特别是对二级管理员的权限设置。二级组织为二级管理员, 负责数据资源的收集与整理, 还要负责审核其管辖范围内上传数据资源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并引导用户充分利用平台。二级管理员下可设分管理员, 负责管辖范围内的部分平台维护, 包括对学习资源评价与交流心得的筛选与回复。平台用户可以分为普通用户与专家用户, 专家用户可以负责答疑与网络课堂的申请, 并对学习资源有推荐权限。普通用户则可以申请上传与下载资源, 提交学习心得与评论, 以及向专家提问等。

交流功能则根据高校需求, 设定公共讨论区块、二级支部内部讨论区块、党建工作区块、宣传活动区块, 由各级支部管理员共同维护。

结语

电子党务是党建工作发展的趋势, 数字化信息处理与管理手段可以提高党建工作效率, 促进党内交流, 有效宣传党的思想。数字信息具有即时和易于传播的特性, 党建数字资源整合与共享平台适应于当下党务工作的发展需要, 是党建工作的一种新模式, 党员的学习与培训要与时俱进, 创新发展高校党建工作, 强化党员的思想觉悟与服务意识, 形成党建与教学的合力, 促进党建与教学的良性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文龙.大学生党的基础知识全程化教育的内容与方法[J].网络财富, 2009 (12) :17-18.

[2]吴新叶.电子党务:党内民主的功能平台与利用——一个比较视角的分析[J].政治学研究, 2011 (05) :58-66.

[3]杨安娜, 谭朔, 刘天浩.高校电子党务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 (05) :11-14.

[4]姜卫平.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3) :98-102.

[5]甘桂阳.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问题透视与对策创新[J].改革与开放, 2010 (18) :30-31.

[6]胡增裕.新时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网络的实践与思考[J].改革与开放, 2009 (07) :158-159.

[7]孙忠进, 王臻.基于党建资源整合与共享的高校党建工作创新[J].党史文苑, 2011 (02) :53-54.

[8]孙忠进, 王臻, 赵德三.高校党组织党建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01) :114-117.

资源共享模型 篇9

关键词:小企业,企业集群,资源管理,资源树

0前言

企业拥有的资源在数量上的多寡和质量上的高低,以及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在由众多小企业通过区域产业集聚形成的小企业集群中,充分利用各企业的资源,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应该是小企业集群的优势所在。但在我国,小企业集群内的企业在资金、技术、设备和人力等方面实力较弱,资源拥有的数量、质量和利用率也处于弱势;集群还缺乏全局的协调机制和行动规则,各企业合作关系松散,相互间的利益冲突导致资源浪费,影响和限制了小企业集群优势的有效发挥[1,2]。因此,对小企业集群的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将促进集群的资源整合,改善集群整体的资源利用,完善分工协作规则。这其中,资源信息的建模是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在以往的企业集群资源管理研究中,有从集群结构和合作机制角度研究集群资源的整合[3],也有从信息技术实现手段方面研究集群资源信息的调度和管理[4,5,6,7]。这些研究工作都为制造资源实现跨企业的有效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我国的小企业集群发展历史较短,其中的小企业尚处于企业发展的初期,缺乏实施复杂的资源管理的条件和技术基础,而现有的研究成果用于小企业集群存在不适应之处,必须采用简洁易用的方法。为此,需要针对小企业集群的资源分布和企业合作的特点,研究适用的资源信息描述与整合的方法,为小企业集群实现科学的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本研究提出并研究面向小企业集群资源管理的资源树模型。

1小企业集群资源管理的特点

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既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也包括品牌、知识等无形资源,甚至还包括市场信息、客户、供应商等不确定性程度较高的资源。因此,企业资源具有明显的多样性。

在小企业集群中,反映集群整体竞争力的资源分布于多个独立的小企业中,而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单体所拥有的资源又非常有限。因此,与大型企业的资源管理相比,小企业集群资源的管理与协调有更大的难度,其资源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 多元化的管理。由于资源分散于多个企业,每个企业拥有的资源种类各异,对资源的理解和表述差别较大,资源管理的方法各不相同,且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小企业集群的资源管理是对多样化资源的多元化管理集成。

(2) 跨组织的管理。小企业集群资源管理涉及多个小企业资源的管理,是一种跨越组织边界的资源管理。除了资源管理本身之外,还受小企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机制、企业的商业机密等问题的影响,这给资源的整合、协调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3) 资源的动态协调。集群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快速的资源协调。对于小企业集群,其中的企业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在承接业务时,往往需要集群内企业的协作,协作伙伴的选择就体现了资源的协调。由于业务的原因,这种协作并非一成不变,表现为动态的协作。因此,要求对资源的协调处理过程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4) 资源信息表达要求简单方便。信息化管理是提高跨组织资源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但是小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较为薄弱,这就要求面向小企业集群资源管理的信息系统应该操作方便,其资源信息的表达与处理应该简单、便捷。

2小企业集群资源树模型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要实现小企业集群资源的科学有效管理,必须对多样性、跨组织的资源信息进行规范的表达与描述,这是对资源评价、选择、协调以及信息化进行管理的基础。

2.1资源树模型

由于小企业集群的资源分散于各个企业,同时又可能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本研究根据资源能力特性的分类,提出“小企业集群资源树模型”的概念,是一种用来描述集群资源构成结构的图形化、层次化的树状模型,如图1所示。图1中根据资源所表现的能力种类,资源树模型由设计资源、制造资源、物流资源和其他资源等类别组成,每一类资源又可以分为若干子类资源,并依次类推。层次的划分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确定,其中,最后一层是由具体企业提供的资源。

小企业集群资源树模型反映了集群针对某项业务所能够整合使用的资源,包含原料供应、产品设计与制造、货物运输等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资源树模型中资源之间的层次关系,正是集群内企业之间所具有的配套、协作关系的反映。而同一层次内分属于不同企业的类似资源的存在,则反映了集群内同类企业之间存在的竞争关系,如:图1中企业1和企业2都提供了模具设计资源,反映了两者在业务上存在的一种竞争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资源树模型中的资源是一种逻辑概念上的资源,有别于企业管理中实体状态的资源。如在企业管理中1台具体的设备是一种资源,在资源树模型中,几种设备、或者设备与人员的组合、或者企业所具有的某种能力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资源。如某小企业所拥有的模具设计开发的能力就可以看作是小企业集群资源树模型中的一种资源。

资源树模型去除了资源的实体细节,以封装的形式,反映了小企业集群中企业所具有的能力、所能够提供的资源,为其他企业评价、选择相关资源提供了基础信息,简化了资源管理的复杂性。

2.2资源描述

采用上述小企业集群资源树模型,通过集成封装的方式解决了集群相关业务的资源集成问题。但对资源进行管理时,还需要对资源树中的每一项资源作统一格式的定义,使相关企业能够方便地评价和选择所需的资源。

考虑到小企业集群资源的分散性、多元化的特点,资源的定义必须要有一套规定的标准参数(属性),这些参数的设计不仅要表达资源的基本特征,还必须满足企业选择资源的需要;同时,为了便于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这些资源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其描述方式也必须具有适应计算机管理的结构化特点。

根据上述要求,资源的描述格式,如表1所示。其中,资源属性中的“资源类别”、“详细说明”、“企业名称”等表示资源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单位时间能力”、“价格”、“提前期”、“当前状态”表示资源所拥有的能力。

2.3资源树的形成

资源树的形成是对集群相关单位资源的集成过程,其形成过程,如图2所示。

一般情况下,小企业集群的资源由集群内的企业、区域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行业组织等机构提供。这些机构依照资源树模型对资源封装的形式,将本单位的部分或者全部资源进行封装,并用统一的资源描述方式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定义,经过一定程序加入到资源库中,构成集群资源库,由集群资源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有需要的企业可以通过集群资源管理系统将资源库中的资源按相关业务的基本需求进行必要的选配,形成某业务的资源树模型。

3应用实例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被称为“中国压铸模生产基地”,区域内有各种类型的压铸模具及关联企业600多家,这些企业中除部分企业产值规模较大外,大多数属于产值在2 000万元以下、人员200人以下的小企业,这是典型的小企业集群。

下面以集群内一典型产品——某电动工具底座为例说明资源树模型的应用。该底座的制造需要经过的各个环节,如图3所示。所需的资源主要有:产品设计资源、原料供应资源、模具设计及制造资源、压铸件生产资源、车削加工资源、产品仓储及货运资源等等。

根据这一典型产品的制造过程,构建集群底座制造的资源树模型,如图4所示。

若企业A在承接该底座制造的业务时,由于某些资源的缺乏,需要集群内相关企业协作,就可以参考如图4所示的资源树模型,对其中的企业资源进行评价,从中选择合适的资源,组成动态联盟,共同合作,以顺利完成制造任务。

承担配套业务的资源树模型中的下层企业,也可以根据需要构成下层的资源树模型。

4结束语

本研究根据小企业集群资源管理的多元化、跨组织和动态协调的特点,提出了小企业集群资源树的概念,并建立了小企业集群资源树模型。该模型以层次化、图形化的表示方式,封装各小企业资源的具体细节,提供小企业集群资源描述和选择的有效信息,降低了资源管理的复杂程度,为小企业集群实现跨组织、多元化的资源整合、资源信息管理提供了基础信息。该资源树模型对加强小企业集群的整合、促进集群的发展、提升集群的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谢蓉莉.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J].经济论坛,2004(4):57-59.

[2]谢希钢.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4):51-55.

[3]蔡宁,吴结兵.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2(7):45-50.

[4]贺文锐,何卫平.基于WebServices的网络化制造资源管理的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10(11):1382-1388.

[5]王崇海,朱云龙,尹朝万.基于移动Agent的集群企业资源管理技术的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6,32(16):229-231.

[6]赵韩,何俊明.论虚拟生产系统的制造资源组织模式及其系统构建算法[J].中国机械工程,2006,17(10):1036-1040.

资源共享模型 篇10

关键词:共享心智模型;多团队系统

引言

正如Ilgen和Pulakos所言,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交流和信息工具的迅速发展等原因,工作环境变得极具挑战和复杂[1],以致传统的组织形式不足以有效的应对这一变化。多团队系统(multiteam system,以下简称MTS)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的出现为实现协同创新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Mathieu,Marks,& Zaccaro(2001)首次提出了多团队系统这一概念。所谓的多团队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功能不同的团队,这些团队在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中有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团队拥有不同的近期目标以及相同的最终目标,并与系统中其它至少一个团队在输入、过程、输出上相互依赖[2]。虽然多团队系统这种组织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当前环境所带来的挑战,但是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由于协作、沟通、冲突等问题致使多团队系统运行效率低下,最终无法到达预期目标。多个团队之间对于彼此的认知不准确以及多团队对于外部环境的认知不一致是导致多团队合作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多团队系统中的有关心智模型的问题对于提升其绩效显得尤为重要,其中共享心智模型又是需要研究的重中之重。

综上所述结合共享心智模型与多团队系统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解释MTS的运作路径,提高MTS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共享心智模型的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对MTS绩效进行分解,从三条路径对共享性质模型对MTS绩效影响的路径进行论证,构建SMM对MTS绩效影响路径的综合模型,为多团队系统的管理人员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后续实证研究指明方向。

SMM对MTS绩效的影响路径

影响路径1:组成团队TMM对MTS绩效的影响

当TMM作为一个有助于揭示不同团队之间绩效差异的构念被建立时,就意味着团队绩效将会是关于TMM文献中出现得最多的变量。大量研究表明TMM共享程度和团队绩效之间呈正相关关系[3-4]。同时,元分析的结果也强有力的支持了这一观点[5-6]。在一些研究中,研究者将任务型和团队型TMM分开研究,结果表明任务型心智模型的相似度更能直接影响团队绩效[7-8]。由MTS的定义可知,MTS由多个团队组成,并且这些团队在输入、过程、输出上相互依赖。此外,MTS作为一种复杂适应系统其内部还存在复杂的反馈过程。因此,组成团队绩效会直接影响MTS绩效或者通过反馈过程影响其它团队的绩效,最终影响MTS的绩效。

影响路径2:领导团队TMM对MTS绩效的影响

在眾多关于心智模型的研究中都存在这样一个假设:个人知识的组织或者结构将会有助于他的绩效[9-10]。事实上,一些研究已经证实在某些领域测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能够有效的预测其绩效[11-12]。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得出两点结论:(1)如果能够知道一个人的知识是如何组织的,那么就可以预测这个人的产出;(2)在某些任务中对知识结构进行测量,要优于传统的对知识的测试。因此,在个人层面提出心智模型的构念具有其合理性,因为心智模型描述了与知识有关的一些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在传统的知识测试中并没有涉及。通过将这种思想引入领导团队情境下:共享心智模型所说明的并不是单个领导者关于如何进行组成团队之间协作知识的叠加,而是这些知识如何组织。也就是说,当知道了领导团队的共享心智模型后,就能够对接下来的协作过程进行预测。由此可知,领导团队TMM将会对组成团队与组成团队之间的协作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领导团队的计划职能来体现。Pinto,Pinto,和Prescott通过实证发现卫生保健功能单元之间有意识的合作与任务绩效以及单元成员的心理产出呈正相关关系[13]。DeChurch指出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协作是MTS高效运作的重要过程。由此可见,组成团队与组成团队之间的协作确实对MTS绩效产生影响。

管理启示

研究共享心智模型对MTS绩效的影响路径是MTS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管理实践领域意义明显,却在理论研究领域尚显不足。本文对共享心智模型影响MTS绩效的路径进行了探讨,构建了SMM对MTS绩效影响路径的综合模型。通过分析发现,领导团队心智模型的一致性与精确性对提高组成团队与组成团队之间的合作有重要价值。从管理实践的角度讲,培育领导团队正确与一致的心智模型显得十分有必要。当然,在实践中并非仅仅培育好领导团队心智模型即可。理论分析还表明,组成团队与多团队系统的心智模型也都会对多团队系统绩效产生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对于三者的培育同样重要不能顾此失彼。分析还发现,多团队系统目标层级的结构对多团队系统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正确的进行目标分解将会对多团队系统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Ilgen D R,Pulakos E D.Employee performance in today’s organizations[A].Pulakos(Eds.),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k performance:Implications for staffing,motivation,and development[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9:1-20.

[2]Mathieu J E,Marks M A,Zaccaro S J.Multiteam systems[J].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1,2:289-313.

[3]Marks M A,Zaccaro S J,Mathieu J E.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leader briefings and team-interaction training for team adaptation to novel environment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0,85(6):971-986

海洋资源经济价值的模型分析 篇11

一、海洋资源定义及分类

随着海洋经济在全世界的逐渐兴起, 海洋经济的地位不断提升, 人们对海洋资源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解释, 海洋资源是海洋的主体———海水、海底与海面有密切关系的一种资源。它通常是指能在海水中生存的生物 (包括人工养殖) ;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运动, 如波浪、潮汐、潮流等所产生的能量;海水中贮存的热量;深海底所蕴藏的资源, 特别是海底各种固态矿物, 如锰结核;在深层海水中所形成的压力差及海水与淡水之间所具有的浓度差等。总之, 海洋资源指的是与海水水体及海底、海面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常见的对海洋资源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按照资源有无生命分类, 可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 (2) 按照资源的来源分类, 可分为来自太阳辐射的资源, 来自地球本身的资源和地球与其他天体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资源。 (3) 按照能否恢复分类, 可分为再生性资源、有限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 (4) 按照资源的属性分类, 可分为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在上述四种分类法中, 主要使用的还是最后一种分类方法, 因为这样的分类不仅简单明确, 而且能体现海洋资源的属性、特征和分布状况。

二、海洋生物资源价值评估

海洋生物资源属于有限再生性资源, 即如果过度开发, 这个资源就会逐渐萎缩, 直到消失, 甚至会因为开发不均衡, 带来灾害性后果, 但如果适度开发并加以一定的维护, 这种资源可以取之不尽, 且随着维护水平的提升, 其价值也会不断提升。对于海洋生物资源的价值评价, 关键要找到其均衡产量, 并在此基础上衡量其综合价值。

美国汤姆·泰坦伯格教授在《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一书中, 提出了有效捕捞量的概念, 包括静态有效的可持续产出量和动态有效的可持续产出量。在静态情形中, 泰坦伯格认为在捕鱼成本保持不变的条件下, 过度捕捞会导致可持续产出量逐渐减少;在动态情形中, 泰坦伯格教授认为, 只要鱼类的增长率高于损失率, 鱼类就不会灭绝, 只要能帮助鱼类保持较高增长率, 未来的几代人都可以获得满意的捕鱼量。根据这个理论, 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时, 也需要分两种情况来确定:即自然捕捞情形下的海洋渔业价值和人工放流增殖情形下的海洋渔业价值。

捕捞收益和成本是捕捞努力量的函数 (图1) , 表现为钟形函数关系。一般认为, 捕捞收益函数的形状与种群自然生长曲线的形状是相同的 (鱼的价格不变) 。如捕捞努力量升至Em点, 可持续渔获量达到最大;如进一步增加捕捞努力量则可持续渔获量减少。将捕捞努力量限定在Ee点所获得的渔获量即为静态最大经济产量, 因为Ee点边际收益 (总收益曲线的斜率) 等于边际成本 (总成本曲线的斜率) 。另外, 随着捕捞技术的提高, 渔业静态最大经济产量增加。静态最大经济产量是当贴现率为零时动态最大经济产量的一种特殊情况。正贴现率对渔业管理的影响, 随着贴现率的升高, 动态效率捕捞努力量增加, 如贴现率无穷大, 捕捞努力量则增加到Ec, 在这一点上, 净收益等于零。当贴现率无穷大时, 边际利用成本为零, 因为未来的渔获物将不具有任何价值。这表明: (1) 边际利用成本等于边际支付意愿; (2) 总收益等于总成本。

从国内情况来看, 我国管辖的海洋面积约350万km2, 渔业产量从1988年超过日本以来, 始终居世界首位。20世纪90年代我国渔业产量增长迅速, 1998年海洋捕捞量 (含养殖, 下同) 超过1 500万t, 约占世界海洋捕捞量的18%, 太平洋海域捕捞量的28%。但是, 这个成绩是以资源的过度利用为代价取得的。为控制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 我国政府积极控制捕捞量。从1999年开始, 我国渔业捕捞量基本上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至2004年, 捕捞量下降为2 406万t。在静态模型下, 可以估算我国海洋渔业的均衡产量约为1 400万t。另一方面, 在动态模型下, 我国海洋渔业产量却是逐步增长, 其增量部分主要来自于人工养殖。1999年, 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只有948万t, 2004年增长至1 309万t, 平均每年增长80万t。综合考虑, 可以预测未来10年内我国海洋渔业的均衡总产量大约在2亿t (平均每年2 000万t) , 这个有效可持续产量可以代表海洋渔业价值。

如果海洋渔业能够维持在均衡产量的水平上生产, 那么海洋渔业资源就属于可持续利用的可再生资源。对于这种产量比较稳定的资源, 可以采用收益现值法进行价值评估。即把未来使用期限中的预期收益贴现为即期值, 以得出被评估资产的价值, 评估中除计算收获收益外, 还要计算应补偿的费用和初始的投资。计算公式为:

其中, Ep为海洋渔业资源性资产的评估净价, Bt为在时期t中的销售价;Ct为在时期t中的生产成本;Ph为初始时期的投资;Ha为保护性补偿费用;t为海洋渔业资源生长期 (年) 。

根据这个模型, 可以计算出目前条件下, 我国海洋水产品和海洋渔业资源的价值。在目前技术条件下, 我国海水产品的年度总产量逐渐趋于平衡, 增幅逐渐趋于稳定。据中国水产学会调查统计, 2006年1—11月全国水产品产量4 342.45万t, 比2005年同期增长2.83%。其中淡水产品产量1 883.58万t, 同比增长4.18%, 海洋捕捞产品产量1 285.77万t, 同比下降0.23%, 海水养殖产品产量1 173.09万t, 同比增长4.18%。2007年1—5月, 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 664万t, 比2006年同期增长5.04%, 其中海洋捕捞产品492万t、海水养殖产品399万t, 分别比2006年同期增长2.67%和5.56%。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上面所说的我国海水产品在动态均衡下, 适宜的年度总产量在1 400万t左右。与产量的逐年稳定类似的是, 海水产品的平均价格在前几年实现了较大攀升后, 近年来也逐步趋于稳定。2006年1—11月, 全国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比2005年同期上涨1.3%, 其中食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仅次于住房价格的涨幅, 达到2%。而水产品消费价格比2006年同期上涨1.1%。2007年海水产品市场综合平均价格为13.66元/kg, 换算成吨的则是每吨1.4万元左右。根据笔者的调查, 每吨海水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大约为5 000元左右, 如果加上船体折旧、风险预提等, 每吨的生产成本将达到8 000元。因此, 直观计算, 全国海水产品每年能带来的直接收益大概约850亿元。

对我国2001—2004年的海洋渔业数据进行考量, 2001—2004年我国海洋渔业的总产量分别为:2 572.1万t、2 646.3万t、2 695.6万t和2 406万t, 平均价格 (批发价格) 分别为每吨8 432元、8 867元、9 015元和10 352元。同时, 笔者通过走访渔村渔民, 估算每吨海洋渔业的生产成本大致在4 000元左右, 代入模型进行计算, 假定同期银行利率为10%, 可以估算出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均衡价值大约在1.8万亿~2万亿元左右。

三、海洋矿产资源价值评估

海洋矿产资源总体上属于不可再生性资源, 对这项资源进行价值评估时要考虑五方面的内容: (1) 资源采掘权益; (2) 资源发现权益; (3) 对资源耗竭的补偿; (4) 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补偿; (5) 对勘探的补偿。因此, 对海洋矿产资源评估价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Ve=Rd+Fj+Cr+Ep+Pp。主要以海洋石油资源作为价值评价对象, 就上述五个价值内容进行详细探析。

(1) 资源采掘权益 (Rd) 一般根据海洋矿产资源的规模大小及其品位高低来确定。从资源采掘权益 (Rd) 来看, 我国海域初步计算油气资源量可达400 (351~404) 亿t以上的油当量, 为我国2002年海陆原油和天然气油当量储量之和的9倍, 勘探开发潜力巨大。按当前原油的平均价格每吨5 000元计算, 当前我国的海洋石油资源采掘权益价值约为200万亿元。

(2) 资源发现权益 (Fj) 主要依据资源的现实价值进行确认。随着海洋油气业的快速发展, 海洋石油日益成为我国原油增量的主要来源。2004年海洋油气业总产值595亿元, 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4.6%, 增加值为434亿元。全国海洋原油产量达2 843万t, 比上年增长16.6%;海洋天然气产量58亿m3, 比上年增长32.5%。

(3) 资源耗竭的补偿 (Cr) :为海洋矿产资源补偿费, 一般根据直接的补偿标准或市场的资源价值计算。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认为, 矿产资源耗竭补偿的实质属于跨代间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共享问题, 也就是代际间的公平问题。资源经济学家们认为, 矿产资源耗竭补偿费的实质就是对“给未来消费者留下无法挽回的损失”的价值补偿。在中国, 对海洋石油资源耗竭的补偿主要体现在矿产资源的补偿费上。在国务院颁发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中, 石油资源的补偿费为1%, 但1994年国务院在给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关于对在中国海域开采海洋石油资源不重复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请予确认的函》的答复中, 明确在中国海域内开采海洋石油不用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如果依据1%的比例进行计算, 近年来我国海洋石油资源的耗竭补偿价值大约每年20亿元左右。

(4)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 (Ep) 是生态补偿理论在矿产资源保护中的运用。生态补偿包含两种含义:一是自然生态补偿, 生物有机体、种群、群落或者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 所表现出来的缓和干扰、调节自身状态使生存得以维持的能力。二是指环境法学意义上的生态补偿, 即对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给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动。本研究所指的生态补偿是第二种含义。从我国目前海洋石油开采的现状来看,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尚不明朗, 或者说当前还不需要考虑海洋石油开采的生态补偿价值。

(5) 对勘探的补偿 (Pp) 体现的是海洋石油勘探费用。石油勘探开发投资大。一般陆上1亿t石油地质储量的勘探费要达到10多亿, 甚至20多亿元人民币, 海上石油投资更大, 一般相当于陆上石油投资的10倍左右。我国近年来海洋石油原油产量基本上稳定在3 000万t左右, 据此可以估计当前我国海洋石油勘探补偿大约在30亿~50亿元。

从储量来看, 在一定时期内海洋资源的总储量是保持不变的, 但随着勘探技术的提高, 矿产资源的探明储量是会不断增长的, 而且这种增长是呈跳跃式的。但对矿产资源的价值评估只能基于当前的技术水平, 也只能基于已经探明的储量。对于海洋石油资源, 也是如此。根据上述分析, 并简单套用海洋矿产资源评估价的一般模型Ve=Rd+Fj+Cr+Ep+Pp, 可以得出当前条件下我国海洋石油资源的价值大约在200万亿元以上。

四、海洋化学资源评价

海洋化学资源是以各种经合物形态存在于海洋水体中的有用物质。现已发现的海水中化学物质有92种, 据估计, 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的化学物质约60种, 但提取成本很高, 除食盐外, 目前达到一定商业生产规模的只有钾、镁、溴和碘等物质;海水提铀, 海水提重水 (氢的同位素与氧的化合物) 还处于试验阶段。此外, 通过海水淡化, 从海水中直接获取饮用水的技术日渐成熟, 海水淡化生产也达到一定规模。

现以海水淡化为例分析海洋化学资源价值。海水淡化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价值。我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l/4, 而且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 有10个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已经低于起码的生存线, 那里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500m3。目前我国有300个城市缺水, 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2010年后, 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 有专家估计, 2030年前中国的缺水量将达到600亿m3。因此, 通过海水淡化, 增加淡水供应量, 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二是经济价值。一方面, 每年全国缺水数百亿立方米, 因缺水影响的国民产值达数千亿元。从这个角度看, 通过海水淡化弥补淡水的缺口, 可以在较大程度上缓解GDP的增长瓶颈, 间接带来经济收益1 000亿元以上, 其中可以体现海水淡化的巨大经济价值。另一方面, 据初步统计, 到2005年年底, 中国已建成运行的海水淡化水日产量已达12万t, 海水直流冷却水年利用量已近480亿m3。目前, 电水联产海水淡化成本为4.3~5.1元/m3, 独立海水淡化厂成本6.0~6.7元/m3, 而且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未来几年海水淡化吨水成本有望降至4~5元左右。在中国淡水资源长期价格偏低, 有专家估计, 在中国当前经济条件下, 每吨水的平均合理价位在6~8元左右。因此, 目前生产条件下, 我国海水淡化所产生的直接经济价值在3 000亿元以上, 潜在利润空间可以达到800亿元左右。

五、海洋动力资源价值评估

海洋能通常是指海洋本身所蕴藏的能量, 它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流能和化学能, 不包括海底或海底下储存的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和“可燃冰”, 也不含溶解于海水中的铀、锂等化学能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估计, 五种海洋能理论上可再生的总量为766亿k W。其中风能为400亿k W, 盐差能为300亿k W, 潮汐和波浪能各为30亿k W, 海流能为6亿k W。而据我国有关专家估计, 各类海洋能全球总储量和我国可开发的能量见表1。海洋能源总量巨大, 但分布分散、不均, 能流密度低, 利用效率不高, 经济性差。此处将以海洋风能评价海洋能源资源的价值。

海洋风能属于可再生资源, 由于它具有可持续性, 能够源源不断地自我生成, 所以从长远来看, 其价值趋向于无穷大, 需要运用收益现值法进行评估, 计算的方式为:。其中Ep为风能资产的评估净值, Bt为t时期的销售价, Ct为t时期的生产成本, Ph为初始投资, Ha为保护性补偿费用;t为风能存续时期, 在这里t趋近于无穷大。

但就单个年份而言, 海洋风能的价值都是可以评估的。单一年份的可再生资源市场价值, 可以采用市价法进行价值评估。其中, 海洋风能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经济价值, 可以用能值定价模型进行估价;二是间接经济价值, 直接体现为替代其他能源后对环境改善的益处。

1. 直接经济价值

风电电价快速下降, 巳日趋接近燃煤发电成木, 经济效益凸现, 且风力发电能力每增加一倍, 成本就下降15%, 近几年的风电增长一直保持在30%以上。目前, 中国风电成本约在4元左右, 随着中国风力发电装机的国产化和发电的规模化, 风电成木可望再降。此外, 风电外部成本几乎为零, 甚至低于核电成本。据初步测算, 如果将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同时计入成本, 风电将是当前世界上最经济、最洁净的能源。目前, 全世界海上风电总装机已达80万k W, 其中丹麦、英国、爱尔兰、瑞典和荷兰等国家发展较快。世界风能协会主席麦卡特表示, 2005年风能发电已经占丹麦全国电力总量的22%, 而在丹麦西北部地区, 这个比例甚至已经达到100%。预计到2030年, 丹麦全国40%的电力都将来自风能。

海上风电场的优点较多。主要是不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 基本不受地形地貌影响, 而且运输和吊装条件优越, 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更大, 年利用小时数更高。目前, 海上风电机组的平均单机容量最大已达6MW, 风电机组年利用小时数一般在3 000 h以上, 有的高达4 000 h左右。目前广东、江苏、浙江等地的风力发电取得长足进展。江苏东台20万k W风电项目, 是目前世界单期建设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项目, 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到4.2亿度。在海上风电方面, 东部沿海的海上可开发风能资源约达7.5亿k W。

2. 间接经济价值

海洋风能是一种清洁型能源, 它的经济价值还体现在对环境的保护方面。在我国的环境污染中, 火力发电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并造成相当可观的环境污染损失。2004年, 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 255万t, 火电厂二氧化硫排放约1 200万t, 占全国总排放量的53%, 占工业排放的66%。目前由二氧化硫污染产生的酸雨危害着30%的国土面积, 对农林业的损失高达220亿元。在我国有60%的煤炭是用于发电的, 燃煤电厂的污染物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固定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一个120万k W的火力发电厂, 一天要烧掉1万t煤炭, 所排放的二氧化硫一天就可以污染上千平方千米的土地。如果我国东部沿海地区7.5亿k W可开发风能可以开发出其中的10%, 就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00万t, 降低环境污染带来的各项直接损失在60亿元以上。

摘要:在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的当今, 如何正确认识海洋资源的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对海洋资源重新定义的基础上, 对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和海洋动力资源进行了价值评估, 并得出了相应的评估值。

关键词:海洋资源,价值评估,模型

参考文献

[1]马林娜, 于会国, 幕永通.海洋渔业资源配置效率与我国可选途径.中国渔业经济, 2006 (4) .

[2]许耀文.政策聚焦是环保产业高速发展的推动力.今日投资, 2007年1月30日, www.investoday.com.cn.

上一篇:音乐学研究下一篇:发电机碳刷发热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