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共享模型

2024-09-29

收益共享模型(通用7篇)

收益共享模型 篇1

一般的收益共享模型是基于单产品的, 假设存在市场随机需求, 以批发价格模型为基础的。收益共享模型旨在找到一个收益共享比例, 达到上下游企业的决策一致及供应链整体的协调 (Cachon and Lariviere, 2005;Dana, J., K.Spier.2001) 。对于价格敏感需求时的供应链协调问题, 于辉、陈剑 (2007) , Abad、Jaggi (2003) , Hing Ling Lau、Hon-Shiang Lau (2008) , Kim (2008) 做过相关的研究。同时, 我们知道供应链中供应环节同样存在不确定, Tomlin (2006) 对此做过相关的研究。本文同时考虑供应和需求的不确定性, 建立了两种可替代产品条件下的批发价格模型和收益共享模型, 且此时的需求替代函数依赖市场销售价格。

很早就有学者对多产品的供应链问题做了研究, Stephen A.Smith (2000) 在报童模型的基础上, 研究了存在需求替代的多产品需求分发问题;Barun Das (2007) 研究了单周期下多种可替代易腐品的库存问题。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考虑多产品可替代的供应链协调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其中Chung-Chi Hsieh (2008) 研究了存在两种可替代产品时的供应链协调问题, 分别从非合作与合作探讨了多产品供应链的可协调性, 得出结论上下游企业通过合作能达到帕累托改进。本文研究的是单周期下基于两种可替代产品的二级供应链契约协调问题, 假设只有一个销售商和二个供应商。信息对称条件下, 每个供应商向销售商供应一种商品, 但供应商之间的商品可以双向替代。商品之间的需求替代只与相互之间的价格相关, 不受其他因素或商品的影响, 这两种产品的价格任意变化都对彼此需求产生影响。同时, 假设供应商尽力满足销售商的订购量, 但两个供应商都存在一个不确定的供应量, 且允许供应商的供应量可能超过销售商的订购量的情况出现, 为此, 在建立的模型同时考虑了供应链中的生产和需求的不确定, 加入了需求预测波动和产品供应波动的随机变量, 但不考虑产品的缺货成本及不允许销售商退货。

一、非合作模型

(一) 相关说明

Di:供应商i的产品需求, i=1, 2;di:产品i的需求预测函数;Si:供应商i的供应量;wi:产品i的批发价格;ci:产品i的生产成本;vi:销售周期末的产品i残值, ci>vi;qi:销售商对于产品i的订购量;pi:产品i的市场销售价格;πr (p1, p2) :销售商的利润函数;πi (.) :供应商的利润函数;则为该二级链整体利润;xi:表示需求预测波动的随机变量, 概率分布为fi (.) , 概率密度函数为Fi (.) , 且表示供应预测波动的随机变量, 概率分布为gi (.) , 概率密度函数为Gi (.) , 且, 这意味着供应商尽力满足销售商订购需求。本文研究的商业过程是供应商i首先确定产品批发价格wi, i=1, 2, 销售商然后确定销售价格pi及订购量qi。因为销售商在供应与需求到来之前须决定产品销售价格和订购量, 所以销售商会存在一个库存风险。所以我们考虑了在销售周期末销售商对产品i的库存态度参数zi, E (zi) =1[13]。

由于供应商会尽力满足销售商的订购需求, 可能出现供应量超过订购量的情况, 当供应超过订购时会提高交易成本等额外成本。因此, 在这里本模型定义了一个产品i超过订购量那部分供应的边际收益mi, 且假设miwi-ci[5]。根据文献[7], 定义产品i的需求预测函数为di=α-βpi+γp3-i, i=1, 2;其中, α>0表示的是需求无法替代的部分, 而β>γ>0, 这表示当β-γ越大时, 产品3-i相对于产品i有越低的替代能力;为了使分析有意义, 定义α, β满足。从实际可以发现, 当Di

(二) 模型

根据文献[6], 我们得到参数Di、Si及订购量qi的乘法形式:

由 (2) 、 (3) 又得到:

非合作形式下供应商和销售商都有自己的利润函数, 并都以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根据前面说明, 本文分别得到以下关于销售商、供应商i和供应链整体的利润函数:

(5) 、 (6) 、 (7) 式中, 令:

min{Di, min (qi, Si) }=qiθi, 表示i类产品的销售量;min (qi, Si) =qiηi, 表示i类产品的订购量;max{min (qi, Si) -Di, 0}=qi (ηi-θi) , 表示i类产品的销售剩余;max (Si-qi, 0) = (1-ηi) qi, 表示供应商i的供应超过订购的数量。其中:

E (xi) =1, E (yi) =1和E (zi) =1我们容易知道, 0<θi, ηi<1。

(三) 模型求解

现在对该两种产品双向可替代情况下的Stacklberg博弈进行分析。假设供应商提供给销售商i的批发价格为wi0时相对于自己的利润函数是最优的, 然后销售商根据供应商提供的批发价格可以得到相对于自己最优的销售价格和订购量。

根据 (1) - (4) 式和 (8) - (9) 式, 我们将 (5) 式转换为:

要使 (10) 式最大化, 必须找到这样的P0I, i=1, 2使其满足下式:

由 (10) - (11) 式我们得到销售商关于产品1、2的最优市场销售价格:

其中, 这是因为wi>vi且θi, ηi>0。

从 (12) 、 (13) 式知道销售商的价格确定与供应商的批发价格和产品残值相关。对于销售商而言, 销售商总是期望降低库存风险, 所以订购量恰好等于其对于市场的需求预测时为销售商最优的订购量决策, 所以将p10, p20代入di=α-βpi+γp3-i即可得到最优的qi0, q20。

根据 (8) 、 (9) 式, 我们可以将供应链整体的利润函数转换为:

同理可以得到该供应链整体最优的市场销售价格P′1, P′2:

其中。

通过对比pi0与p′i发现, 为了能使销售商的利益和供应链利益保持一致即达到供应链的协调, 必须使i=φi。所以, 得到wi0ηi=ciηi-mi (1-ηi) 的协调条件。又因为mi

综上所述, 以上非合作形式下销售商决定的最优销售价格要高于供应链整体最优的销售价格, 可替代产品下的非合作形式模型无法达到协调该二级供应链的效果。

二、收益共享扩展模型

通过以上非合作形式下模型分析发现, 对于2种可替代产品下的二级供应链存在类似单产品时的结果, 是无法协调的。而单产品条件下的收益共享模型可以达到协调二级供应链的效果, 很多文献对此做了丰富的研究[5], 所以利用非合作形式下的相关说明, 建立了一个收益共享模型。在销售商决定最优订购量q1, q2和最优销售价格p1, p2, 供应商i决定最优批发价格wi之前, 销售商给予供应商i来自产品i销售收入λi的比例。类似单产品条件下Gérard P.Cachon[5]建立的收益共享模型, 建立了2种可替代产品下的收益共享模型, 销售期末时销售商、供应商的利润分别表示为:

供应链的利润函数不变仍为 (7) 或 (14) 式。

从以上模型可以发现, 当λi=1, i=1, 2时此收益共享即以上非合作形式下的批发价格模型;当λ1=1时, 销售商选择与供应商2合作, 采取该收益共享契约, 而与供应商1非合作, 同样当λ2=1时, 销售商选择与供应商1合作, 采取该收益共享契约, 而与供应商2非合作。

命题1:当销售商同时与2个供应商采取收益共享契约时, 收益共享扩展模型无法协调该供应链。

证明:首先不妨假设该供应链整体达到协调, 即销售商利润与供应商利润满足下式:

令πr (p1, p2) =λ1∏0, 得到:

所以,

同样令πr (p1, p2) =λ2∏0, 得到:

所以,

由以上可以发现, 在时,

只要满足式 (20) 和 (21) , 即可达到销售商和供应链整体的决策一致, 那么供应商肯定会令λi=1, 因为供应商决定的批发价格与销售商的收益分享比例无关, 对供应商无实际约束力。当λi=1时, 收益共享扩展模型与非合作形式下的批发价格模型等价, 所以对于以上销售商同时与2个供应商都采取收益共享契约的情况, 并无实际意义。另外, 满足式 (20) 和 (21) 也恰好对应了非合作形式下该供应链无法达到协调的原因。命题1得证。

命题2:当销售商选择只与供应商j采取收益共享契约时, 令:

本文收益共享模型可以达到销售商与供应商j的协调。

证明:将 (20) 式代入 (17) 式, 容易得到πr (p1, p2) =λj∏0 (篇幅原因过程略) , 即销售商、销售商与供应商j组成的供应链整体最优行动一致, 由此看出可以协调销售商与供应商j组成的内部供应链。

命题2意味着即使其他供应商3-j供应的产品对供应商j供应的产品j的市场需求有影响, 但是如果供应商j足够强势, 使得销售商只和其合作, 还是能够找到相互协调的策略。实际上, 由λj∈[0, 1]并结合 (20) 式可以发现, 在该收益共享模型下, 供应商j的自身收益wjηj要低于其生产成本cjηj-mj (1-ηj) , 只有通过收益共享契约才能弥补供应商j的损失及从中获利。从 (21) 式还可以发现, 虽然假设两个供应商之间不相互竞争, 但供应商j与销售商的合作策略与产品3-j的批发价格、市场销售价格及市场需求相关。所以, 在本文研究的供应链中, 销售商与供应商j的收益共享比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假设销售商只与供应商j采取收益共享契约, 则销售商确定的产品j市场价格为p′j, 而产品3-j的市场价格为p03-j。由图1和图2我们发现, 如果销售商与供应商j合作, 将增大产品j的市场需求同时会降低产品3-j的市场需求。

命题3:销售商只与供应商j采取收益共享契约时, 其他变量不变情况下销售商给予供应商j的利润为供应商j确定批发价格的单调递减函数。

证明:命题2已经知道当λj满足 (22) 式时, 供应商j与销售商可以达到协调, 销售商的价格决策将与供应链整体决策一致;同时由 (15) 、 (16) 式, 可知此时销售商j对于产品j的销售价格决策与各供应商的批发价格无关。因此由 (22) 式发现1-λj为wj的递减函数, 即销售商给予供应商j的共享利润为供应商j确定批发价格的递减函数。

三、结论

在假设只有两个非竞争的供应商和一个销售商的二级供应链中, 不同供应商分别供应不同的一种产品, 但两种产品具有依赖市场销售价格的需求替代性。在同时考虑供应和需求不确定条件下建立了非合作条件下的批发价格模型, 并证明了非合作条件下该供应链的不可协调性。通过本文建立的收益共享扩展模型, 当销售商同时与两个供应商采取收益共享契约时无法做到供应链的协调, 当销售商只与其中一个供应商采取收益共享契约时, 虽然受到另一个供应商产品的需求影响, 但可以做到合作双方的协调, 同时给出了具体的共享策略。由于本文假设三方信息对称, 降低了收益共享扩展模型实际可操作性。因此在将来的研究中笔者将关注于能同时协调该供应链整体的合作策略研究, 同时假设供应商之间相互竞争也是我们将来关注的重点。

参考文献

[1]Abad, P.L., Jaggi, C.K..A joint approach for setting unit price and the length of the credit period for a seller when end demand is price sensi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3 (183) :115-122.

[2]Barun Das, Manoranjan Maiti.An application of bi-level newsboy problem in two substitutable items under capital cost[J].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190, 410-422.

[3]于辉, 陈剑.Response to the Disruption of Supply Chain with Price-depended Demand[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7 (3) .

[4]Cachon, G.P., Lariviere, M.A..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revenue-sharing contracts: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J].Management Science, 2005, 50 (1) :30-44.

[5]Chung-Chi Hsieh, Cheng-Han Wu.Coordinated decisions for substitutable products in a common retailer supply chai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8) .

[6]Cvsa, V., Gilbert, S.M..Strategic commitment versus postponement in a two-tier supply chain[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2, 141 (3) :526-543.

[7]Dana, J., K.Spier.Revenue sharing and vertical control in the video rental industry[J].J.Indust.Econ-om, 2001, 59 (3) 223-245.

[8]Hing Ling Lau, Hon-Shiang Lau.How a dominant retailer might design a purchase contract for a newsven-dor-type product with price-sensitive demand[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8 (190) :443-458.

[9]Kim, Hark Hwang.Incremental discount policy for taxi fare with price-sensitive demand[J].Int.J.Pro-duction Economics, 2008 (112) :895-902.

[10]Stephen A.Smith;Narendra Agrawal.Management of Multi-Item Retail Inventory Systems with Demand Substitution[J].Operations Research, Vol.48, No.1. (Jan.-Feb., 2000) :50-64.

[11]Tomlin, B..On the value of mitigation and contingency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s[J].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 (5) :639-657.

[12]Wang Y., Jiang L., Shen Z.J..Channel performance under consignment contract with revenue with revenue sharing[J].Management Science, 2004, 50 (1) :34-47.

收益共享模型 篇2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术界和部分企业开始思考并探讨有关供应链的决策问题。现代企业的管理中,供应链的管理与决策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迄今为止,国内外供应链管理中有关成员之间收益共享契约的研究与探讨已经略有成果。Cachon(1)对收益共享契约的产生背景以及基本模型进行了阐述。Kunter(2)对两级供应链模型中收益共享比率和努力程度两个参数进行了相关探讨。庞庆华等对于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三级供应链中收益共享比率和努力程度两个参数进行了讨论,并对收益共享契约进行改进(3)。胡本勇对考虑努力因素的收益共享契约下的供应链进行了演化契约的研究(4)。

目前为止,药品供应链在国内的研究大多还处于定性的研究,并未涉及相关供应链资金流的定量研究。在大多数文献中,政府部门的影响仅仅只作为一个参数来影响其他成员的收益(5)。本文中政府部门作为一个有别于零售商与供应商的成员,参与供应链资金流的决策。因此,还需要考虑政府部门为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业绩而产生的支出与收益。

二、问题描述及假设

本文主要研究由单个药品零售商和政府部门组成的二级供应链系统的决策和优化问题。文中的两个成员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人,且风险中性。政府部门为了促进药品零售商的销售业绩,给予一定的激励和补助政策,而药品零售商也因政府的扶持和帮助,更好地决策订货量和契约参数从而带来更大收益,政府部门也因此获得更高的财政收入,假设两者之间信息完全对称:

符号假设:p表示药品零售商的销售价格,q表示药品订货数量,c表示零售商成本,v表示药品在季节末的残值且p>c>v,w表示药品的进货价,e表示政府部门的努力水平,g(e)表示政府部门的努力成本,ε表示销售季节药品的随机需求,f(ε)表示药品需求的密度函数,F(ε)表示药品需求的分布函数。

假设1:药品需求分为受政府部门影响和不受政府部门影响两部分,且不存在缺货的情况。药品零售商的市场总体需求为D(q,e)=d(p)+ε+ae,其中a为常数且a≥0。

假设2:在(0,+∞)上ε满足函数f(ε)和F(ε)连续可导,且F(ε)≥0,f(ε)>0,F(0)=0。

假设3:可观测和量度政府部门的努力水平,且需求随着努力水平的增加而提高。销量提高之后,政府部门可因此获得财政收益为M+k S(q,e)。

三、基本决策模型

(一)集中决策模型

根据市场需求的假设,药品的期望销售为。供应链系统的期望利润为

由上式可求得药品需求的期望利润关于q和e的海塞矩阵的行列式为

,可知H(∏c(q,e))是负定的,故∏c(q,e)是关于q和c的严格联合凹函数,模型存在最优解。

设e*是给定订购量下的最优努力水平,需满足

在给定努力水平下,最优药品订购量q*需满

可求得最优订购量。易知式(2)和(4)是实现整体协调的必要条件。

药品零售商与政府部门采用收益共享契约模型。设药品零售商将自身收益的(1-φ)分享给政府部门,则其转移支付为T=(1-φ)[p S(q,e)+v(q-S(q,e))]。此时,药品零售商的期望利润函数为

政府部门的期望利润函数为

两者收益函数的一阶条件分别为,

比较(8)和(2)式,易知想要使供应链协调,则φ=0,即此时的药品零售商将全部的收入支付给政府部门,并不合理,故无法协调供应链。

四、基于收益共享契约的成本共担模型

药品零售商与政府部门采用收益共享契约和努力成本共担的组合契约。设药品零售商依旧将自身收益按比例(1-φ)分享给政府部门,且替政府部门按比例承担(1-α)的努力成本费用,此时的转移支付为T1=(1-φ)[p S(q,e)+v(q-S(q,e))]+(1-α)g(e)。

此时,药品零售商的期望利润函数为

政府部门的期望利润函数为。对应的政府部门的最优努力水平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需要式(11)与(2)的系数成比例,,化简即。而最优订购量应该满足

比较式(12)与(3),易知想要使供应链协调,需要其系数成比例

故想要使整体供应链实现协调,药品零售商的最优订购量和政府部门的最优努力水平要和供应链集中决策时保持一致,需要(q,e,w,φ,α)同时满足下面几个条件

此时,πr(q,e)=(1-α)∏c(q,e,),πg(q,e)=α∏c(q,e),实现了利润的随机分配。

五、算例分析

由于协调算式较为抽象,下面通过算例分析更加直观的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其中药品的消费需求满足D(q,e)=d(p)+ε+ae,其中ε服从均匀分布U(0,100)。假定模型参数为p=3,c=1,k=0.1,v=0.5,M=10,a=2,不受努力水平影响的部分需求d(p)=10,政府的努力成本函数为g(e)=e2/2,下面把参数值带入模型求解。

当供应链在集中决策下,可求得系统决策中最优订购量qc*=87.77,最优政府的努力水平为ec*=1.5,此时可以求得S(qc*,ec*)=59.82,药品零售商的利润πrc(qc*,ec*)=105.66,政府部门的利润πgc(qc*,ec*)=14.85,系统的总体利润∏c(qc*,ec*)=120.51。

采用传统的收益共享模型时,需要满足φ=0,此时药品零售商将其全部收益转移给政府,而且需承担进货费用导致πr(q,e,φ)<0,显然不合实际。

当采用基于收益共享的成本共担模型时,分别计算采用不同参数下的药品零售商和政府部门的利润列表(表1)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φ的增加,α逐渐减小,也就是说,当药品零售商收益共享的比例1-φ逐步减小时,给药品零售商分担的成本1-α逐步增加。与此同时,πr逐步增大,且πg逐步减小。与系统集中决策时相比较可知当φ≥0.8时,可以满足πr>πrc,同时满足πg>πgc,即可以在组合契约的协调下实现Pareto改进。而具体参数的取值和利润的分配取决于双方的谈判能力。

六、结论

由于模型中供应链成员为非传统制造商与零售商,故传统的收益共享契约无法在此模型中实现供应链协调。因此,考虑基于收益共享契约加入成本共担的组合契约,达到了供应链协调的目的。在已有的研究中也表明,此种组合契约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增加了成员各自的利润和供应链整体的利润。同时,也需要思考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政府部门可能会承担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风险。对此问题在今后还有待深入探讨。

摘要:探讨和研究由药品零售商和政府部门组成的二级供应链模式,其中药品的市场需求与政府部门对药品零售商的努力水平相关。由于政府对于健康药品的销售促进需要有相关的成本,建立传统收益共享模型无法实现药品供应链的协调。因此,在收益共享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努力成本共担的策略,从而保证药品零售商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供应链协调。

关键词:药品供应链,组合契约,收益共享,成本共担

注释

1Cachon G P.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contracts[A].in:Handbooks in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supply chain management[M].Amsterdam:North Holland Publishers,2003,264-271.

2Kunter M.Coordination via cost and revenue sharing in manufacturer-retail channel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 Research,2012,216(2):477-487.

3庞庆华,蒋晖,侯岳铭,等.需求受努力因素影响的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模型[J].系统管理学报,2013,22(3):371-378.

4胡本勇,王性玉.考虑努力因素的供应链收益共享演化契约[J].管理工程学报,2010,24(2):135-138.

四级供应链的收益共享合同优化 篇3

供应链合同是一种协调机制, 它利用激励措施使供应链参与者彼此之间达到决策的连贯性。供应链合同有两个主要目标:增加供应链的总利润以达到集中控制下的效果;风险共担 (Tsay) 。迄今为止, 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供应链合同, 其中包括:数量折扣合同 (Weng, 1995) 、备份协议 (Eppen, Iyer, 1997) 、回购或退货政策 (Emmons, Gilbert, 1998) 、弹性数量合同 (Tsay, 1999) 、激励机制 (Lee, Whang, 1999) 、分配规则 (Cachon, Lariviere, 1999) 和收益共享合同 (Cachon, Lariviere, 2000) 。

应该说, 我们所要研究的收益共享合同是最新的一种供应链合同, 该种合同在录像带租赁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收益共享合同有两大目标:有效性, 即渠道协调;可取性, 即双赢。

到目前为止, 关于收益共享合同的研究有很多, 现在总结如下:Cachon和Lariviere最早提出了基于一个供应商和一个零售商的收益共享模型, 在该模型中假设参与者为风险中性, 研究了收益共享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合同由两个参数 (ω, 准) 描述:ω表示供应商向零售商收取的单位批发价, ω低于其单位边际成本, 准表示供应链总收益的分配比例, 这里代表零售商的收益比例, 从而 (1-准) 就代表供应商的收益比例[1,2]。之后, 很多学者对传统的收益共享合同进行了扩展。例如, 一对多、多对一、多层结构的供应链, 风险规避、风险喜好型参与者的供应链, 随机的、模糊的、依赖于价格的市场需求的供应链, 等等, 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收益共享合同的结论。

Giannoccaro和Pontrandolfo提出了一个三级供应链的收益共享合同模型, 它既实现了渠道协调又保证了参与者的收益得到提高[3]。这篇文章利用报童模型[4]求解系统有效的条件, 并举例证明, 给出了供应链参与者实现双赢的区域。几年之后, 他们两人又利用基于代理的系统方法, 研究了二级供应链的收益共享合同的谈判[5]。JI Shou-feng等人研究了三级供应链的收益共享合同, 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模型中的市场需求与市场价格相关[6]。Judith Timmer说明了在多个竞争零售商的情况下可能不存在满足双赢条件的合同, 但可以通过增加收益补偿这一项来实现双赢[7]。Gerchak Yigal等人研究了装配系统中的收益共享合同, 装配系统是类似计算机行业这样的系统, 多个生产不同零件的供应商向一家装配公司供货, 他们的市场需求是随机的[8]。之后, Wang Junyan等人又研究了模糊需求下的装配系统的收益共享合同[9], 在另一篇文章中关于收益共享合同的市场需求他们制定了两种形式:指数需求函数D (p) =ap-bξ和线性需求函数D (p) =a-bp+ξ[10]。Pang Qinghua研究了基于二级供应链的具有风险规避倾向的参与者的收益共享合同[11]。Jen-Ming Chen等人利用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了二级供应链的收益共享合同, 他们的模型采用了价格敏感的线性需求函数, 并做了敏感性分析[12]。

本文的关键是修改了传统的双赢条件, 不再是简单的使收益共享合同下的预期收益大于市场条件下的预期收益, 而是使每个供应链参与者的预期收益都能增长一定比例, 从而缩小准的取值范围, 以便能选出更有效公平的收益分配比例。

这篇文章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用图形、文字和公式描述了四级供应链的收益共享模型;第三部分根据收益共享合同的两个目标求得准的取值范围;第四部分给出了数值分析。

2. 四级供应链的收益共享合同的模型描述

(1) 模型假设。

为更贴近现实情况, 本文的研究采取了四级的供应链 (如图1) , 由供应商 (S) -制造商 (M) -分销商 (D) -零售商 (R) 四级组成。如果假设供应链中的四个参与者都是实力相当且风险中性的, 市场需求d为随机需求, 市场价格p由市场决定。其中零售商向分销商订购的数量q1、分销商向制造商订购的数量q2、制造商向供应商订购的数量q3相等, 即q1=q2=q3=q, 这是因为整个供应链的流程是零售商先向分销商订货, 分销商根据零售商的订货量再向制造商订货, 同样, 制造商根据分销商的订货量再向供应商订货, 他们是个体理性的, 所以不会增加订货而增加自己的成本。

(2) 收益函数。

收益共享的本质是上游企业以获得下游企业的部分收益为代价, 降低向下游企业收取的单位批发价, 最终收益的增加实际上都来自消费者。

根据以上的假设, 可以得到各个参与者在市场情况m和收益共享合同情况c下的收益函数:

其中, CR、CD、CM、CS分别表示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单位边际成本, ω1m表示市场环境下分销商向零售商收取的单位批发价, ω1表示收益共享合同下分销商向零售商收取的单位批发价, ω2m、ω3m、ω2、ω3类似。ɸ1表示零售商的收益比例, 即分销商与零售商之间的收益分配, ɸ2、ɸ3分别表示分销商和制造商的收益比例, 且ɸi, i=1, 2, 3属于 (0, 1) , 另外, min{q, d}表示q和d的最小值。

可以看出, 不管在哪种情况下, 整条链总的收益函数形式是一样的。

3. 四级供应链的收益共享合同的模型求解

(1) 收益共享合同的两个目标。

收益共享合同的两个目标是渠道协调和双赢。渠道协调即系统有效, 保证各个参与者的最优订货量相等, 最优订货量可以通过预期收益函数最大化求得。市场条件下, 订货量是零售商的决策变量, 人们可以根据零售商的预期收益函数求得最优订货量:

很明显, 两种情况下的最优订货量并不相等, 且后者大于前者。这说明在市场条件下没有办法实现系统的有效性, 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没有达到集中控制下的最优订货量。但在收益共享合同的条件下, 不仅可以实现渠道协调, 同时还能实现双赢, 即保证各个参与者在采取收益共享合同的情况下预期收益会得到提高。而在本文中我们加强了条件, 使得每个参与者在该合同下不仅能提高预期收益, 还能达到一定的收益增长率, 从而更能激励每个参与者采取此合同。

(2) 求解过程。

第一个目标——渠道协调, 用同样的方法求得各个参与者在合同情况下的最优订货量如下:

要达到渠道协调, 只要使 , 也就是使每个决策者的最优订货量都达到整体的最优订货量。根据以上的等式, 可得到单位批发价与收益分配比例的关系如下:

显而易见, 单位批发价肯定是正的, 这样就得到了关于ɸi, i=1, 2, 3的第一个不等式组:

上述不等式组相当于找到了ɸi, i=1, 2, 3的下界, 至此也就实现了收益共享合同的第一个目标。将 (6) 式代入他们各自的预期收益函数, 可以清晰的看出各自的预期收益与整体预期收益的关系:

第二个目标——“双赢”, 传统的双赢目标即:

而本篇文章中, 笔者对这个传统的双赢目标进行了优化, 在这里首先定义一个预期收益增长率 , X∈{R, D, M, S}。把双赢条件修改为△>ε, ε是一个给定的预期收益增长率, 即保证了每个供应链参与者在该合同的条件下预期收益增长率都会达到ε以上。实际上, 经过简单变形这个条件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E (∏cX) > (1+ε) E (∏mX) , X∈{R, D, M, S}。根据这个优化的双赢条件, 又可以得到的另一个不等式组:

联立 (7) 和 (10) 两个不等式组, 再加上ɸi, i=1, 2, 3都是属于 (0, 1) 的, 于是就得出了满足该收益共享合同的ɸi, i=1, 2, 3的取值范围。至此已求解完了整个模型, 接下来列举具体例子分析上述结论。

4. 数值分析

(1) 数据选定。

数据的选定当然也会有一定的条件, 具体见表1。

表1中的一些条件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为保证ɸi, i=1, 2, 3的最终取值范围不出现空集, 先把的值取的比较小。

(2) 取值范围。

根据选取的具体数据得到qRm=92.8;qm=105, 即系统有效的情况下有更高的订货量, 这与前面的结论相同。

根据收益共享合同的第一个目标——渠道协调, 得到如下的不等式组:

根据收益共享合同的第二个目标——新双赢, 又得到如下的不等式组:

综合 (11) 和 (12) 两组不等式, 就得到了所要求解的ɸi, i=1, 2, 3的范围。由于上述不等式组的复杂性, 因没法求出每个ɸi, i=1, 2, 3的具体范围, 所以接下来选取ɸi, i=1, 2, 3值时要逐一满足上述不等式。事实上, 能得到 (11) 是包含于 (12) 的, 所以取值时只要满足 (12) 式。

(3) 实例验证。

先任取一组不满足条件 (12) 的ɸi, i=1, 2, 3值, 为了计算方便, 这里取ɸ1=ɸ2=ɸ3=0.5, 由此可得各个参与者的预期收益 (见表2所示) 。

不难看到, 零售商的收益在采取合同的情况下反而减少了, 这是因为对ɸi, i=1, 2, 3的取值不满足不等式 (12) 。接下来取满足 (12) 的ɸi, i=1, 2, 3值进行验证, 同时根据 (6) 式还可求出ωi, i=1, 2, 3的值 (见表3) 。

得到各个参与者在市场及合同条件下的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增长率 (见表4) 。

很明显, 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每个参与者的预期收益都增长了, 而且他们的预期收益增长率都大于ε, 且远远大于, 这说明选取的ɸi, i=1, 2, 3值比较好。事实上, 数据选定之后, 整条链总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收益增长率都已经确定了, ɸi, i=1, 2, 3值的不同改变的是预期收益增长量在各个参与者之间的分配, 在每个参与者实力相当的情况下, 当然是他们的预期收益增长率越接近越好。

5. 结论

本篇文章用图形、文字和公式描述了四级供应链的收益共享合同的模型, 并根据收益共享合同的两个目标——渠道协调和改进的双赢条件, 求得ɸi, i=1, 2, 3的取值范围, 最后做了数值分析。可以看出, 优化后的双赢条件缩小了ɸi, i=1, 2, 3的取值范围, 保证了每个参与者在收益共享合同的情况下都能获得大于ε的预期收益增长率, 更加实现了收益分配的公平。至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关注实力不对称的情况, 这个时候每个参与者的预期收益增长率就不是越接近越好了。

摘要:收益共享合同能协调渠道并实现双赢, 本篇文章采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的四级供应链模型, 优化了传统的双赢条件, 实现了更有效更公平的收益共享, 最后通过数值分析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供应链,收益共享合同,收益增长率

参考文献

[1]Cachon, G.P.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Contracts[M]//Handbooks in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North Holland, the Netherlands:Elsevier, 2003.

[2]Cachon, G.P, Lariviere, M.A.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s: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J].Man-agement Science, 2005 (51) :30-44.

[3]Giannoccaro, I, Pontrandolfo, P.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by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s[J].Production Economics, 2004 (89) :131-139.

[4]Evan L.Porteus.The Newsvendor Problem[J].Building Intuition International Sries in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 2008 (115) :115-134.

[5]Giannoccaro, I, Pontrandolfo, P.Negotiation of the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s:An agent-based systems approach[J].Produc-tion Economics, 2009 (122) :558-566.

[6]JI Shou-feng, LIU Ming-jia, HAN Lijiao.The Three-stage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by Revenue-Sharing Contracts[J].Grey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Services, 2007:1216-1220.

[7]Timmer, J.B.The effects of winwin conditions on revenue-sharing contracts[N].University of Twente Publications, 2004.

[8]Y.Gerchak, Y.Wang.Revenue-Sharing vs.Whole-price contracts in Assembly Systems with Random Demand[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4 (13) :23-33.

[9]Junyan Wang, Wansheng Tang, Ruiqing Zhao.Revenue-sharing Contracts in As sembly Systems with Fuzzy Demand[J].Au tomation and Logistics, 2007:1386-1391.

[10]JunyanWang, Ruiqing Zhao, Wansheng Tang.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by revenue-sharing contract with fuzzy demand[J].Journal of Intelligent&Fuzzy Sys-tems, 2008 (19) :409-420.

[11]Pang Qinghua.Coordinating a Two-Level Supply Chain with Risk-averse Preferences Based on Revenue-sharing Contract[J].Control Conference, 2008:774-779.

关于房地产估价收益共享法的探讨 篇4

(一)关于现行房地产估价收益法的分析

在房地产估价的基本方法之一———收益法中,关于收益价格的公平性存在一定的矛盾。

在收益法中,房地产价格是通过计算未来净收益的现值之和(如公式1所示)而得到的,即买方把自己在未来取得的房地产净收益全部折现后付给了卖方。

也就是说,实际上,在买方购买房地产后,只是在为卖方“打工”,自己并没有得到预期的收益,这对买方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价格。而作为房地产估价的基本原则———独立、客观、公正原则,要求评估出来的价值应当是对各方当事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这就形成了关于收益价格公平性的矛盾。

收益法的基本思想是将购买收益性房地产视为一种投资,即买方购买收益性房地产的目的不是购买房地产本身,而是购买房地产在未来所能产生的一系列收益,是以现在的一笔资金去换取未来的一系列资金。

因此,卖方将归属于房地产的净收益,“全部”折现为房地产价值卖给了买方,是引起该矛盾的关键。

(二)关于收益法的改进

精明、谨慎的买者购买收益性房地产,是为了在支付收益价格后,可以在未来取得由该房地产所带来的净收益,即买方的净现值NPV>0。否则,如果买方仅仅是在为卖方“打工”,即买方的净现值NPV=0,是不能实现房地产交易的,不能形成公平的房地产价格。

所以,如何避免将“全部”净收益折现给卖方,如何使买方的净现值NPV>0,是解决矛盾问题的关键。

为了满足买方购房的投资目的,可以将该房地产未来的净收益在买方和卖方之间进行一个合理的分配。假设,分配给买方的净收益比例为R(0

根据公式2,可以得到买方投资购买该房地产的净现值NPV>0(如公式3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的收益价格对于买方来说才是公平的,房地产交易才有可能发生。

(三)收益共享法

改进后的收益法将房地产未来的净收益在买方和卖方之间进行了合理的分配,既满足了买方的投资目的,也提高了房地产交易真实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在本文中,将该方法命名为“收益共享法”。

收益共享法是通过将估价对象预期的未来收益在买方和卖方之间进行合理分配来求取估价对象价格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具有收益性或潜在收益性的房地产类型,例如,旅馆、商店、餐馆等。

收益共享法的理论依据是预期原理。买方投资购买房地产的目的不是购买房地产本身,而是购买房地产未来所能产生的收益,即是以现在的一笔资金去换取未来的一系列资金。因此,决定房地产当前价格的不是其历史价格、开发建设已经花费的成本或者过去的房地产市场状况等过去的因素,而是房地产未来所能带给投资者的收益或者满足、乐趣等未来的因素。

在运用收益共享法进行估价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操作:首先,确定估价对象未来的收益期限。其次,求取估价对象未来的净收益。再次,确定该净收益在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分配比例。接着,求取资本化率。最后,选用恰当的公式计算估价对象房地产价格。

例如,某旅馆是在有偿出让的土地上开发建设的,当时获得的土地使用期限为40年,不可续期,至今已经使用了6年。该旅馆在2010年12月22日的价格测算过程如下:

1. 确定收益期限。

由于该宗土地已经使用了6年,并且,收益共享法认为决定房地产价格的是未来的因素,而不是历史的因素,因此,该旅馆的收益期限为:

收益期限=40-6=34(年)

2. 求取净收益。

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和分析,预计该旅馆于估价时点后正常情况下每年的净收益为8万元。

3. 确定净收益的分配比例。

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资料分析计算,得知卖方将该类旅馆出售给买方进行投资时,买方可以分配到4%的净收益,卖方可以分配到96%的净收益。

4. 求取资本化率。

以近期的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作为安全利率,加上一定的风险系数后综合确定资本化率5%。

5. 选用公式计算估价对象房地产价格。

该旅馆于估价时点后未来的净收益正常情况下每年不变,且收益期限为有限年。故,可选用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在式(4)中,R=4%,A=8万元,n=34年,Y=5%。因此,

二、采用收益共享法编制的房地产估价报告节选

致委托方函(略)

估价师声明(略)

估价的假设和限制条件(略)

房地产估价结果报告(略)

房地产估价技术报告

1.个别因素分析(略)

2.区域因素分析(略)

3.市场背景分析(略)

4.最高最佳使用分析(略)

5.估价方法选用(略)

6.估价测算过程

(1)市场法(略)

(2)收益共享法

所谓收益共享法,是指预计估价对象未来的正常净收益,并将收益在买方和卖方之间进行合理分配,选用适当的资本化率将其折现到估价时点后累加,以此估算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

1)求取年总收入(年潜在毛收入)(略)

2)求取年有效毛收入(略)

3)求取年运营费用(略)

4)求取年净收益(略)

5)求取收益共享法测算结果

为了满足买方购房的投资目的,确保交易公平、真实地发生,应将该房地产未来的净收益在买方和卖方之间进行一个合理的分配。

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及数据分析得知,房地产投资的社会平均收益率为5%~10%。在以抵押为估价目的的房地产价格评估中,应遵循谨慎原则。因此,确定该房地产可为买者带来5%的收益率,即:

设应分配给买方的净收益比例为R(0

其中,式(6)和式(7)中的n为收益期限,式(7)中的NPV为买方投资购买该房地产的净现值。

将式(6)和式(7)代入式(5),得

解之,得R=4.8%

故,应分配给买方的净收益比例为4.8%。

以过去的收益变动情况为依据,判断该房地产于估价时点后未来的净收益基本上每年不变,收益期限为有限年。故,可选用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在式(8)中,R=4.8%,净收益A=700元/m2,收益期限n=58年(住宅的土地使用年限为70年,于估价时点估价对象的土地使用年限尚剩余58年),资本化率Y=5%(以近期的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作为安全利率,加上一定的风险系数后综合确定)。因此:

三、收益法改进前后对比分析

现行的房地产估价收益法存在卖方将归属于房地产的净收益“全部”折现为房地产价格卖给以投资为目的的买方的矛盾。如表1所示,通过相关指标的分析判断,采用现行的收益法计算得到的房地产价格使得买方投资购买房地产的净现值为0,其投资收益率也为0。即,若买者将房地产的未来净收益全部折现给卖方,则不能满足买方购房的投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交易不会真实发生。解决该矛盾问题的关键是使买方的净现值NPV>0。

注:R为分配给买方的净收益比例(0

收益共享法以买方的投资目的为出发点,将房地产未来的净收益在买方和卖方之间进行一个合理的分配。这样,买方投资购买房地产的净现值大于0,其投资收益率也大于0。即,买方在购买该房地产后,可以得到一定的投资收益率。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交易才有可能真实发生。此时,通过相应计算所得到的房地产价格,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才能发挥房地产估价活动的专业作用。

房地产估价是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人们财产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离不开房地产估价服务。要使房地产估价活动达到更新、更高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估价理论,构建优化的房地产估价方法。

摘要:在现行房地产估价收益法中,关于收益价格的公平性存在一定的矛盾。本着以提高房地产估价质量为目的,改进后的收益法即收益共享法将房地产未来的净收益在房地产买方和卖方之间进行了合理的分配,既满足了买方的投资目的,也提高了房地产交易真实发生的可能性。由此,达到了完善现行的房地产估价理论、构建优化的估价方法的目的。

关键词:房地产估价,改进,收益共享法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房地产估价规范(GB/T 50291—1999)[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柴强.房地产估价[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4]施建刚.房地产估价方法的拓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收益共享模型 篇5

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给企业竞争带来新的挑战, 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交货期的缩短、服务周期的延伸等等, 市场竞争越来越公开化、透明化。处在这样一个信息扩张的市场环境中, 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已经难以应付瞬息万变的市场, 各相关企业间开始逐渐成为一个融合的整体, 而不但是彰显各自单枪匹马能力的竞争环境。合作共赢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之选, 因为只有建立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 遵守统一的合作目标同时又发挥各自的核心能力, 才能确保信息的及时流通, 从而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响应。供应链的管理思想恰恰迎合了这种竞争需求, 于是迅速发展并普及, 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管理的组成部分, 供应链企业中如何共同投入供应链产能或技术或服务, 从而达到供应链成本降低、收益增加的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供应链所有成员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通过制定合理的机制使得在成员企业合作投入前后供应链在最优订货量上能够得到协同, 并使得整体供应链收益最大化。

二、供应链协同的目的和管理

供应链协同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SCC) 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咨询界和学术界正式提出。1999年4月, 全球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Anderson和Lee指出新一代的供应链战略就是协同供应链。供应链协同的目的就是通过协同化的管理策略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减少冲突和内耗, 更好地进行分工与合作。要实现供应链的协同运作, 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必须树立“共赢”的思想, 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必须建立公平公正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的机制;必须在信任、承诺和弹性协议的基础上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必须搭建基于IT技术的信息与知识共享平台, 实现及时相互沟通;必须进行面向客户和协同运作的业务流程再造。

供应链协同针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合作所进行的管理, 是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而进行的彼此协调和相互努力。该链条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协同商务、相互信任和双赢机制为商业运作模式、以核心企业为盟主, 通过运用现代研发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信息技术和过程控制技术, 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 从而连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 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供应链战略联盟。供应链协同具备“共赢”意识:变各自为阵的松散关系为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 注重信息共享, 共同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实现协同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三、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弊端

传统供应链是简单的点到点的横向集成, 通过通讯介质依次联系, 更注重内部关系, 灵活性差, 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就影响到整个供应链, 导致供应链管理失调。其弊端主要有:

(一) 运作效率不高

供应链运作效率不高, 应如何打通供应链中割裂的流程, 通过建立深度融合的一体化流程, 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横向上, 供应链跨越了多个专业职能部门, 在计划到采购、采购到物流、物流到工程、采购到财务等关键流程的衔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 造成采购效率的降低, 或导致管理隐患。

在纵向上, 供应链跨越了广阔的区域, 自下而上的采购需求搜集, 与自上而下采购结果执行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 需求是动态的、变化的、个性化的, 而采购结果是固定的、强制的、共性化的, 两者之间如何契合是要解决的关键。

(二) 资源配置不完善

内部资源配置不完善, 成本高。应如何将隐性的供应链成本显性化, 寻找突破点, 进一步优化降低供应链体系运营成本。集中化采购发展到今天, 如果没有更加创新的思维和手段, 单纯的采购成本将降无可降, 因此, 首先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的以商务价格为核心的采购策略, 从全局的角度来控制和降低采购成本, 但是目前还缺乏对供应链成本的整体分析, 无法精确计算分析在配送、仓储、运行维护、报废处理等其他物资流转环节投入的成本资源, 无法实现对供应链整体的成本有效控制, 其次, 我们的采购寻源渠道必须进一步拓宽, 要充分利用区域商品经济资源, 寻找采购成本降低空间。采用新的采购策略和新的采购渠道是优化供应链成本的关键。

(三) 外部协同效果不佳

外部资源的协同未很好体现, 应如何完善供应商管理体系, 提升外部供应商外部协同水平。在供应商管理体系未建立之前存在的问题是:供应商进出没有明确标准、评估流程和机制尚不完善、激励和惩罚没有制度化、没有对供应商进行合理分类导致管理没有重点、供应商信息库不够完善, 这些存在的问题对我们更客观地选择供应商, 更有效地管理供应商, 更方便地开展与供应商的业务协同起到了阻碍作用, 造成内外信息壁垒、合作壁垒。

(四) 信息系统的协调性较弱

信息化支撑的效果较弱, 应如何打造强大的专业化信息支撑, 将供应链流程体系植入管理信息系统, 支撑供应链业务协同运作。传统供应链的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己无法有效支撑供应链各业务环节, 造成多个系统间信息割裂, 信息流、资金流和实物流无法完全匹配的情况, 导致账实不符, 为采购、物流的业务管理造成诸多困难, 同时影响了公司的相关决策, 另外信息系统的支撑也仅限于公司内部, 与外部供应商间没有建立起开展业务协同的信息平台。因此, 需要打造整合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依靠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

(五) 组织执行力有待提升

传统的供应链组织不健全, 执行力弱, 因此应健全组织机构保障, 比如, 采购物流职责分散于不同部门, 就会形成混乱的上下协作关系, 造成在采购物流任务执行过程中, 出现口径不一致、权限不统一、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因此, 确保集中采购得以顺利落地实施的关键在于健全采购物流组织机构, 保证职责的统一与明确, 采购物流部门要从以往的生产职能转变为兼具生产与管理职能, 并且更好发挥管理职能, 保持供应链的上下协同与联动。

四、基于供应链协同的合作投入和收益共享机制的实现路径

(一) 供应链协同的合作投入实现路径

能与企业匹配的供应链, 往往有着技术、材料、设备的优势。通过和他们合作, 可以更符合企业商业化的创新需求。

1、对于供应链协同合作投入双方选择采取的措施

一是要使双方对对方有充分的了解, 使用调查手段, 了解协同能力, 比如生产范围、生产规模、原来客户群的构成、现在的管理体系等等;二是对产业发展方向有共识, 这样的合作伙伴才会有共同的目的和方向;三是业务能力要有互补性, 要充分评估各自的强项和弱项, 特别是设计需求方对于供应链的选择, 需要考虑后者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对于企业发展还有哪些助益;四是协同时能够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比如成本最低、工期最短、产能最高、良率最高等等, 这是在充分理解协同开发能力的前提下所作出的最终考量;五是协同双方能考虑为对方牺牲自己一定利益, 优先为协同项目进行付出的执行力。

2、供应链协同的合作投入实施

本文假设前提是供应商生产量与制造商订购量是一比一的关系, 这里简化为供应商1单位的中间产品对应制造商1辆汽车。假设在整个供应链中, 中间产品即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的单位成本为20000元, 中间产品的转移价格即制造商购买原材料的单位成本为50000元, 制造商将中间产品加工成为产成品的追加单位成本为30000元, 期末库存成本为8000元, 最终市场售价为120000元, 针对降低成本技术创新的投资总额为5000000元, 通过技术创新后供应商生产成本降低额为3000元。在制造商与供应商合作投资的情况下, 随着投资分成系数增加, 供应商和制造商的收益都逐渐增加;供应链整体收益增加。

在制造商与供应商合作投资的情况下, 随着投资分成系数增加, 供应商收益的增加幅度比制造商收益增加幅度要大, 这可以看作是由于供应商拥有技术研发降低生产成本的能力, 因此靠降低生产成本来获取更高利润这一点对供应商的影响对制造商要大;同时, 制造商的收益一直在增加, 说明制造商对供应商投入的成本可以有供应商技术溢出带来的自身成本降低的收益来弥补。若制造商参与到供应商的共同投资中, 制造商可以享受到供应商技术创新的溢出水平, 制造商生产成本也能相应的降低, 同时由于制造商参与了供应商的投资, 作为回报供应商分担制造商的一部分库存成本, 在合适的投资比例和库存分配比例下供应链能够达到协调。同时, 随着制造商投资比例的增大, 制造商收益和供应商收益都会随之增大。

在制造商与供应商合作投资的情况下, 当投资系数为0.65时, 制造商与供应商的收益相等, 约为45523117元。

(二) 供应链协同的收益共享机制实现路径

1、对于供应链协同收益共享采取的措施

在供应链竞争环境下, 核心企业 (提出创新需求的企业) 的利润实现不是以牺牲上下游节点企业 (供应商和零售商) 的利益为基础的, 而是要在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下谋求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实现, 只有得到最终消费者认可的商品价值增值过程才能作为企业利润的实现。

一是对于报价单利润空间的处理。对于保障供应商的合理利润空间, 首先在日常例行的产品报价清单上, 明确指出管理费用、利润比例等项。使得供应商不得不认真的去核实符合客户所需求的材料以及加工方案、加工制程、不良与产能等因素, 并考虑可能的制造变更, 核算真实的其材料与生产成本, 而不是象之前一样, 随意估计或比对出一个值, 并留出一定的下调空间, 以便客户核价时可以直接下调令客户相当满意的幅度。保持报价时的合理利润, 更有助于保持产品的成本稳定性和品质的可控性, 也有利于客户抽出精力进行更精细化的优化或者新的创新实现。

二是对于持续降低成本的安排。合理的持续降成本之策, 应该是供应商对其生产成本的降低。可以分解如下:首先保证品质, 降低出现不良的概率, 从而可以合理的减少品检与设备/治具维护费用;二是供应商存在下家外协时, 有利于促其优化相应外协的品质、产能等等。

作为需求方, 对于产品的加工制程、材料应用是有着一个横向的认知经验;而对于供应商来讲, 则是一个明显的纵向的专长。在遵守知识产权及保密责任的基础上, 任何事情如果加以触类旁通, 有助于其及时调整解决方式促进更快实现优化。

而对于降低品质和减少应有工序所进行的降成本措施, 应该予以杜绝, 并将该思路作为一种工作习惯、自觉行为约束, 深入到整个产业链各环节各级别人员心中。除非客户提出设计变更, 方可进行制程、材料等方面的调整, 但必须先行报备客户。对于需求方来讲, 则及时与供应商相关人员及时沟通, 包括及时了解己方的来料检测信息, 使得及时掌握来料有关信息, 以便及时作出相应反应。

2、供应链协同的收益共享机制实施

假设在整个供应链中, 中间产品即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的单位成本为20000元, 中间产品的转移价格即制造商购买原材料的单位成本为50000元, 制造商将中间产品加工成为产成品的追加单位成本为30000元, 期末库存成本为8000元, 最终市场售价为120000元, 针对刺激下游需求的投资总额范围为1000000-3600000元, 制造商收益分配系数为0.8, 即制造商将销售额的20%分给制造商作为回报。

在供应商参与到制造商的共同投资的情况下, 随着对刺激下游需求的投资额的逐渐增加, 制造商和供应链的收益都会增加, 制造商的收益一直比供应商的收益高。因为在合作投资刺激下游需求后, 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 最直接的收益者就是面向市场的制造商, 因此制造商的收益高于供应商的收益。

在供应商参与到制造商的共同投资的情况下, 随着对刺激下游需求的投资额的逐渐增加, 供应链最优订货量会逐渐增加。在投资额达到250000元时, 最优订货量的增加速度开始减慢, 这一点也符合期望规模效益递减原理, 一定程度的投资额会对最优决策变量有明显的影响, 但当随着投资额的继续增加, 带来的影响效果将减弱。

若供应商参与到制造商的共同投资中, 供应链能够达到协同, 作为回报制造商将自己的一部分销售收入分享给供应商, 同时, 由于下游市场需求的增加, 制造商和供应商都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随着对刺激下游需求的投资额的逐渐增加, 供应链最优订货量会逐渐增加, 制造商和供应商收益都会随之增加。

摘要: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而进行的彼此协调和相互努力, 传统供应链是简单的点到点的横向集成, 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就影响到整个供应链, 导致供应链管理失调。提出了对于供应链协同合作投入双方选择, 以及收益共享机制采取的措施, 并对供应链协同的合作投入和收益共享机制的实施进行了佐证。

关键词:供应链协同,供应链管理,合作投入,收益共享

参考文献

[1]马翠华.基于能力合作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 2009 (2)

[2]冯长利, 周剑, 兰鹰.供应链成员间知识共享行为演化博弈模型[J].情报杂志, 2012 (3)

[3]胡本勇, 陈旭.基于供应链收益共享契约的格子铺经营机制优化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 2012 (1)

[4]李玉光, 黄永生.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供应链协同运作机制研究[J].物流技术, 2014 (1)

[5]齐旭高, 吕波, 付强.基于Shapely修正的供应链协同产品创新收益分配[J].工业工程, 2015 (1)

收益共享模型 篇6

一、土地增值收益来源及传统模式下拆迁土地价值评估误区

(一)拆迁土地增值收益的来源分析

1. 土地性质变更引起的增值

土地性质变更引起的增值是指土地由农用地转变为国有建设用地引起的土地增值。由于不同用途的土地产生的预期收益和集约利用形式不同,土地价格也不同。一般来说,建设用地的预期收益大于农用地的收益,故其价格也高于农用地。农业用地被征收转用,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即非农业用地),引起地价增加,这是最典型的土地所有权性质变更增值。

2. 土地合并使用引起的增值

房地产在拆迁之前,其土地要么为集体所有制中的农用地或宅基地,要么为旧城中的建设用地。对农用地而言,受土地产出和当前农业发展水平的限制,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较低,仅能满足农户生存和缓慢发展的需要;对宅基地和旧城中的建设用地而言,由于其上多为低密度低容积率的旧房屋,土地的现状效用较低。然而,上述土地资源的潜在利用价值却很大,前者可为农村的社会经济系统今后的发展留有充足的资源条件,后者是进行城市更新改造以实现土地增值的必要载体,而这些地块经过拆迁后的整合规划,其横向和纵向利用率都可以得到极大提高。因此,土地经过合并利用后产生的增值应该在拆迁土地评估中有所体现。

3. 土地规划指标变化引起的增值

土地规划指标变化引起的增值是指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建设指标的变化而引起的土地增值,即在投资因素和供求状况不变的情况下,同一地块由低收益用途变换为高收益用途或由低使用率变换为高使用率时引起的地价增涨。这主要有两类原因:一是由于不同用途的土地产生的预期收益不同,土地价格也不同,如工业用地转为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这是最典型的用途增值;二是由于不同规划指标导致土地的集约利用形式不同,如附加于地块上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等规划指标的调整,使土地利用的集约度提高,从而使土地增值。

4. 土地再开发建设引起的增值

由土地再开发建设引起的增值,是因为特定地块或相邻区域投入资金、劳动力,使土地资本价值增加,从而使土地价格上涨。房地产(或土地)经营者对土地的连续追加投资,使特定地块的土地生产力得到提高,从而使该块土地价值增值。比如,土地经营者投入一定的人、财、物对某宗地进行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排污、供气、排水等建设和场地平整,从而使土地适合特定的建设需要。这些投入会直接产生级差地租II从而使该土地价值增值。

为后面测算土地增值的方便,将上述由土地性质变更、土地合并利用、土地规划指标变化和土地再开发引起的土地增值分别记为B1、B2、B3和B4。

(二)传统技术下拆迁土地价值评估误区

现行的评估方法中忽视土地增值收益,具体表现为三大误区:

1. 价值内涵界定不完整

现行的评估业务中通常将拆迁土地价值界定为土地在现状(现状容积率、现状用途等)条件下的市场价值,被拆迁房屋的货币补偿金额根据其区位、用途、建筑面积、土地使用权等因素确定。此种价值界定立足于土地拆迁前的现状利用条件,对土地的未来投资价值尚未加以考虑。实际上土地经过房屋拆迁、再规划和再投入,拆迁土地价值实质为土地的投资价值,在数值上等于被拆迁房地产现状条件下的市场价值与土地部分增值收益之和。

2. 估价假设和限制条件设定不合理

目前拆迁土地估价业务中的估价假设和限制条件主要包括:估价对象为被拆迁人所占用的在现状条件下的土地,土地用途为现状用途,土地使用期限为自拆迁许可证颁发之日起的法定最高使用年限,土地开发程度按现状程度设定,容积率取各被拆迁人现状实际容积率。即以各独立宗地作为估价对象,基于现状容积率、现状用途、现状开发程度的假设条件进行价值评估。可以看出,上述估价假设以土地的现状条件为前提,尚未考虑土地在整体拆迁后将各宗地视为一个整体的集约效应以及在整体拆迁后土地整合利用时土地经济指标的调整对土地价值的影响。实际上拆迁土地价值评估应将拆迁范围内原独立使用的单宗土地经拆迁合并后的整宗用地视为评估对象,并需分别按照新旧规划用途、建筑覆盖率、容积率等经济利用指标进行评估。

3. 估价技术路线运用不灵活

就拆迁土地价值评估采用的技术方法而言,现有拆迁土地价值估价技术路线中一般都欠缺土地增值收益的估算、土地合并后增值收益的剥离及其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的测算方法。在城市房屋拆迁中,对拆迁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的补偿是以“房屋区位补偿价”的形式出现的,该区位补偿价一般实行的是政府指导价;在集体土地的房屋拆迁中,实行的补偿标准是依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按“年产值倍数法”进行补偿,补偿标准较低,如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补偿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二、土地增值收益共享的机理分析

世界银行移民和社会政策高级顾问迈克尔.M塞尼教授在他的《把人放在首位——投资项目社会分析》一书中,认为工程建设应当对它所侵害的那一部分人的利益有所补偿,以使工程所涉及的所有人都能从中获利。[1]城市化进程中,当房地产开发中不可避免带来征地拆迁问题时,不仅需要对原土地使用者给予合理的补偿,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从土地的再开发中受益,使其成为土地再开发的参与者和开发效益的分享者。基于以上理念,笔者尝试提出基于土地增值收益共享的拆迁土地价值评估方法。土地增值收益共享就是要将由土地再开发、土地性质变更、土地规划条件变化和土地合并使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增值额能在原土地使用者、政府和开发商之间进行合理分配。这种收益共享模式的设计主要基于以下原理:

(一)理性经济人假设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人类经济生活中的冲突产生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和“经济人”假设。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用“经济人”假设来加以解释。对稀缺资源的追求和竞争,使得冲突不可避免。同样在城市建设征地和拆迁活动中,这一假设也不例外。

拆迁中项目的开发者作为一个营利性企业,必然追求最大化利润,他们希望支付最低的拆迁补偿成本;原土地使用者多属非自愿性移民,他们会充分利用上访、钉子户、舆论等手段力求获得最高的拆迁补偿额;政府凭借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希望将因房屋周边设施和环境改善、土地用途调整、容积率增加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完全控制在政府手中。当三方理性经济人共同追逐同一份收益时,就需要土地价值评估方能以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对土地增值收益的共享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学者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达数十种之多。弗里曼(Freeman,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的目标实现的人,或者自身受到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所影响到的人”。这是一种十分宽泛的定义。克拉克森Clarkson(1994)认为利益相关者即为“因企业活动而承担风险的人”。根据这两种定义,本文拆迁过程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界定为政府、开发商、被拆迁户。

首先,开发商作为项目开发的直接投资者,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应享有一定的风险收益,包括因拆迁获得的拆迁风险收益和因后续开发投资获得的开发投资收益。在开发收益中,由开发商对拆迁土地进行直接投资而引起的地价增值部分,实质上是级差地租Ⅱ的资本化,在土地使用期内,应归开发商所享有。[2]

其次,被拆迁户与项目开发商一样都承担着土地开发带来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丧失土地、失去房屋、就业困难(1)等,故被拆迁户应该分享项目的部分所有权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控制权和收益索取权。

再次,政府是项目开发的重要影响者。拆迁后项目开发收益的实现依赖于政府对土地权利性质的变更和土地规划限制条件的制定,政府附加在土地上的这些规划条件成为影响项目开发利润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有强大的权力分享拆迁后土地的增值收益。如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被征收为国家所有,由农地变为城市建设用地而产生的增值就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有关,是绝对地租的增加和级差地租I的增加,它应由原土地所有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国家(城市土地所有者)分享。

(三)价值转移理论

如上所述,由土地再开发、土地性质变更、土地规划条件变化和土地合并使用等因素导致土地的未来效用价值远远高于土地的现状效用价值,因此在项目开发后,通过征地拆迁所获取的土地资源使用价值得到了升值。土地再开发后,土地资源的使用权转移给了项目开发者。土地权属经过转移后,是不是其所有收益都归最终的土地使用者享用呢?由于土地的增值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的,如土地合并使用、用途性质变更、规划条件更改;另一部分土地增值产生于转移之后,即开发商投入资金进行土地的开发投入产生的增值,因此在土地转移过程中和转移后导致土地增值的相关主体都有权利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从合理的角度讲,原土地使用者应该得到的补偿是土地资源对项目的预期效用,而不仅仅是对其自身的效用。但由于项目开发效用的产生除获取土地资源投入之外,还需要开发商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进行配套设施建设,需要政府在规划设计方面的努力整合,因此原土地使用者应分享的是项目开发效用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三、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模式下拆迁土地价值评估技术路线

以上述分析的拆迁土地会产生增值和土地增值应该共享为基础,下面从实践角度探讨土地增值收益测算和增值收益分配的技术路线。

(一)开发商与原土地使用者之间土地增值收益的共享:固定比值法下作价入股比例的测算

1. 案例简介

因城市更新改造,深圳某股份公司所属逾100000m2土地上的物业需整体拆迁,该地块改造前主要为工业用地,容积率约为1.1;改造后规划用途为商住用地,规划容积率不大于4。案例中开发商和股份公司分歧的焦点在于:开发商希望按现状房地产的市场评估价值进行拆迁补偿,股份公司则希望按商住用地的市场评估价值补偿。前者实际是没有考虑土地拆迁改造增值收益时的最低补偿价,后者则是股份公司能部分分享土地增值的最高补偿价。

经被拆迁方(股份公司)与拆迁方(开发商)的协商,双方同意股份公司以其所拥有土地价值以作价入股的形式获得拆迁补偿,房屋拆迁补偿则采用一次性的货币补偿方式。受股份公司的委托,评估机构需要确定该待拆迁土地的市场价值,从而为股份公司确定作价入股的比例提供参考。

2. 技术思路

(1)测算现状土地使用权的总价值A

一是剥离法。剥离法是指将建筑物价值从房地产总价值中剥离后得出土地价值的方法,即首先运用传统的评估方法分别评估测算现状房地产市场价值A2和现状建筑物的价值A1,从而得出由原土地使用者占有使用的土地在现状合法用途、容积率、独立使用前提条件下的地价A,即:A=A2-A1。

二是累加法。累加法是将拆迁前各单宗土地价值进行加总求和,即:

上式中,Vi表示第i宗土地在现状合法用途、容积率、独立使用前提条件下的地价。

(2)评估测算规划前提下土地使用权的市场价值B

土地价值与附加在土地上的规划指标息息相关,随着拆迁后土地规划建设指标的调整,土地的市场价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当规划指标确定之后,土地可视为待开发土地,可按照假设开发法、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市场比较法等传统估价方法确定规划前提下土地的市场价值。这里B实际为具备开发建设条件时的土地价值,包括A和B1、B2、B3。

(3)评估测算开发商的投资总额D

开发商的开发投资总额包括土地取得成本、开发建设成本、管理费用、投资利息、销售费用和销售税费等,其中土地取得成本包括原土地上旧建筑物的补偿成本A1和应交的土地出让金,而将土地上建筑物的拆除成本计入开发成本之中,因此:

D=(A1+应交地价+开发成本+管理费用+投资利息+销售费用+销售税费)

开发商在土地上追加投资D会产生B4,如前所述,由开发商直接投资而引起的增值B4实质上是级差地租Ⅱ的资本化,应归开发商所享有。

(4)评估测算规划前提下开发完成后的房地产市场价值C

当土地的建设规划指标明确之后,可用假设开发法测算开发完成后的房地产市场价值。此时C实际上是A、B1、B2、B3、B4及开发完成后建筑物的价格之和。

上述四步中的A2、A1、Vi、B、C等参数均可采用市场比较法、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等传统估价方法进行求取。

(5)测算共享的土地增值收益F

B1、B2、B3、B4都会引起土地增值,但由于B4是由于开发商的追加投资引起的,原则上归开发商所有,因此土地在规划前与规划后其价值的差额为土地增值额,即:F=B-A。可以看出,这里F实际为B1、B2、B3之和。

(6)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测算土地增值额在原土地使用者与开发商之间的分配比例。为表述方便,将原土地使用者应分享的收益比例记为G。

方法一:G=A/D

产生土地增值的表面原因是改变了用途和规划条件,而真正原因是资本的再投入:除开发商的资金、管理等再投入之外,还有原土地使用者的土地资本初始投入,所以可用现状条件下的地价(A)占项目总投资额(D)的比例作为股份公司分摊土地增值收益的比例。

方法二:地价房价比值法

有学者研究表明,全国平均地价占房价的比重从1999~2006年基本保持在25%,上下浮动不超过1%,(2)即地价与房价的比例在一定时期内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待拆迁土地在规划前的地价房价比与规划建设完成后的地价房价比应该也有一定的一致性。故:A/A2=B/C。

可以将拆迁前或拆迁建设完成后的地价房价比作为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比例,即:G=A/A2或G=B/C。

因此,原土地使用者应分配的土地增值收益为:F1=F×G;开发商应分配的土地增值收益为:F2=F×(1-G)。

(7)测算原土地使用者作价入股比例H

经过上述测算,在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过程中,集体股份公司的投资作价入股额为A+F1,开发商的投资入股额为D+F2,因此:H=(A+F1)/(D+F2)。集体股份公司和开发商可以按照这个比例对日后房地产的收益进行分成。

(二)政府、开发商与原土地使用者之间土地增值收益的共享:盈亏平衡法下建设用地规划指标的确定

上述探讨了土地的规划指标确定之后,土地的增值收益在原土地使用者和开发商之间的分配。那么政府部门作为土地所有权的执行者,其如何获得待拆迁土地的增值收益呢?

一个理性的政府在重新确定土地的规划限制指标时,需要在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思维的指导下权衡开发商、原土地使用者和自身在规划条件下如何获得各自的利益。下面以政府规划部门委托评估公司“为政府确定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利用指标提供参考”(3)为例,分析政府如何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指标来分享拆迁土地的部分增值收益。

政府在制定规划指标之前,应首先赋予原土地使用者和开发商一定的利润空间,即允许他们分享待拆迁土地的增值收益。因此,评估机构在为政府部门提供参考的规划指标之前,可以给予一定的假设条件:

假设1:设定一定的拆赔比例(4),如1:1.3。此拆赔比例是在大量的调研和分析基础上,确保原土地使用者能分享到土地部分增值收益时的拆赔比。

假设2:赋予开发商合理的利润率,如30%。开发商的开发总利润包括开发利润与拆迁风险利润两部分。

在此两个假设条件之下,利用假设开发法的技术思路来确定合理的规划指标,具体测算思路如下:

(1)通过市场分析和项目定位研究确定项目可销售价格和可销售面积,其中:

可销售面积=总建筑面积(5)-拆迁补偿安置面积

式中总面积因子为未知数,它跟土地规划指标相关,比如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都会影响到总建筑面积的大小。

(2)分别测算应交地价、建设开发成本、管理费用、利息、销售费用、销售税费等因子。这些因子均与上述总面积因子有关,其确定方法与一般评估项目的确定方法相同。

(3)确定合适的开发总利润。

(4)求解方程,确定总面积因子。

销售价格×(总面积-拆迁补偿安置面积)=应交地价+拆迁现金补偿+建设开发成本+管理费用+投资利息+销售费用+销售税费+开发总利润

由于上述应交地价、建设开发成本、管理费用、投资利息、销售费用、销售税费六项因子均为总面积的函数,因此可对上述等式求解方程,从而求得总面积因子。该总面积是在既能保证开发商合理利润率,又能确保被拆迁户得到较满意的回迁房屋的前提下求出的最小总面积(记为Smin)。

(6)拟定规划利用指标。政府拟定的规划指标比如容积率指标须保证开发商实际建设的建筑总面积大于或等于最小总面积,否则开发商开发土地的积极性将减弱。以容积率指标的求取为例:

上式中,Rmin表示最小容积率;S±表示土地总面积。此最小容积率Rmin是在假定开发商取得固定利润和被拆迁户获得固定比例回迁房的情况下,政府制定的保本容积率,此即为政府的盈亏平衡指标值。当实际容积率高于Rmin时,政府除了能获得正常的土地出让金之前,还能分享由规划指标变更导致土地增值的增值收益;反之,当实际容积率低于Rmin时,政府便无法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但是,政府也必须把握容积率的最佳值,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提高容积率虽然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收益,但建筑容量的不断增大会带来外部负效应,导致商业或居住环境恶化,降低其使用舒适度。因此,为了控制外部负效应,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政府在城市规划中要寻求容积率客观上存在的合理最佳值。

摘要:本文以整体拆迁过程中土地价值评估的现状为切入点,分析目前拆迁土地评估中存在的三大误区,并根据利益分配原则就拆迁后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问题提出评估技术路线。

关键词:土地价值,收益共享,评估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1]孔令强,施国庆.项目开发效益共享型征地拆迁安置模式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7,(16).

收益共享模型 篇7

易损品是指其使用价值以及数量等方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损坏的产品。这类产品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如,水果、面包及鲜花等。由于这类产品具有容易损耗的特性,其库存就成为企业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易损品库存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大量研究发现供应商库存管理(VMI)能够提高供应链库存管理效率。供应商库存管理本质上是将多级供应链库存管理转变成单一库存管理,即制造商同时管理自身库存和零售商库存,制造商通过实际需求制定产品生产计划以及零售商的产品分配决策。Zhang等(2007)通过建立供应商库存管理能够使供应链整体库存费用下降,使供应链成员的利润上升[1]。Dong和Xu分析了在VMI下的供应链利润变化,得到在短期内利用VMI可以使整个供应链的成本下降,但同样伴随着零售价格以及供应商的利润下降。在长期情况下可以使供应链的利润上升[2]。Yao等(2010)在供应商库存管理系统下建立了激励合同来供应链绩效达到最优[3]。

之前大量研究中都是致力于降低产品的易损成本、生产成本以及库存成本来使决策主体利润最大化。很少有学者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将市场需求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易损品最大特征在于易损耗,如果在发生损耗前刺激消费者需求增加同样能使决策主体利润最大化。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市场需求的因素来减少产品损坏的现象。首先,广告作为一种有效且常见的促销手段,能够让消费者充分了解产品信息以及售后服务并能够增加产品品牌效应,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及挖掘更多的潜在客户。Robert和Stephen的研究发现供应商采取的广告策略能够提高产品品牌效应,让消费者认识产品产生购买意向。而零售商的广告宣传则在于促销产品,直接让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并导致购买行为[4]。然而,广告的作用并不是无限的。Kenneth Roman深入研究了广告投入与产品销售的关系,发现产品销售存在一个最大可能值,在达到最大可能值之前增加广告投入能使促使销售量接近于最大可能值,当达到该值之后继续投入广告不但不会增加销售量,还会增加广告成本造成浪费[5]。其次,零售价格也是影响产品需求的另一重要因素,价格与需求量成反向变动关系。因此,最优广告投入以及最优价格是决策者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使其获得的利润最大。

目前,众多学者都致力于合作广告对供应链的影响。Jinxing Xie和Alexandre Neyret(2009)对比分析了零售商和制造商存在广告合作与不存在广告合作情况下的三种博弈类型(Nash均衡、零售商主导的Stackelberg均衡以及制造商主导的Stackelberg均衡),研究发现广告合作的情形要优于没有广告合作的情况[6]。Huang和Li在单一零售商和单一供应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中研究了合作广告的作用,并通过建立一种共享规则来使供应链参与者共同承担所有的广告费用[7]。Gerhard Aust和Udo Buscher(2011)分析了由零售商和制造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中通过协调广告投入以及价格的决策使得供应链成员利润得到提高,探讨了不存在广告合作以及合作广告的情形[8]。但是,在上述研究中都是通过探讨供应商分担一部分零售商的广告费用来进行广告合作。而在广告合作中,供应商和零售商在广告与价格决策依然是相互独立的。由于“双重边际效应”的影响,分散决策系统下供应链的决策会降低整体供应链的绩效,不能实现协调状态。然而很少有学者研究需求依赖于广告和价格时,通过建立有效的供应链契约来使供应链中投入最优的广告以及制定最优的价格来实现供应链整体绩效最优,即实现供应链协调。传统的收益共享契约是指供应商分享一定比例零售商的销售收益,以提供零售商较低的批发价格,从而实现供应链协调的一种协作方式。大量研究都已证实收益共享契约能使供应链实现协调。但Cachon和Lariviere(2005)的研究发现在服务投入的情况下,传统的收益共享契约有可能不能使供应链达到协调[9]。而Yang等(2011)提出了广义收益共享契约即在分享收益的同时也共同承担成本的一种协调方式[10]。

本文基于供应商库存管理来对易损品供应链进行研究,在分析只有零售商投入促销广告的情形下,通过建立广义收益共享契约,从最优广告投入以及最优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三个个方面来实现供应链协调。

2 模型构建与符号定义

本文研究单一供应商与单一零售商组成的二级供应链。其中,供应商提供易损品并由零售商进行采购,最终销售给消费者。在易损品供应链中建立供应商库存管理系统,而零售商通过投入促销广告来刺激消费并制定最终零售价格。为了实现价格与广告的相互作用及供应链协调状态,假设零售商的销售周期与供应商的生产周期相同,即假设供应商生产周期为[0,1]时,零售商销售周期就为[t0,t0+1],其中t0就为供应商的生产时间。相关参数定义如下:

a:零售商广告水平;

p:零售价格;

w:批发价格;

c:生产成本;

c1:每单位产品的损失成本,|c1|<c;

hr:零售商每单位产品的库存成本;

hs:供应商每单位产品的库存成本;

Ir(t):在t时间零售商的库存水平,Ir(t0)=Is(t0)以及Ir(t0+1)=0,t∈[t0,t0+1];

Is(t):在t时间供应商的库存水平,Is(0)=0,t∈[0,t0];

t0:供应商的生产时间,0<t0<1

φ:广告弹性系数;

η:零售商广告成本系数,η>0,广告投入效率;

β: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θ:产品损失率,θ>0;

R:生产率;

πr:零售商利润;

πs:供应商利润;

πc:集中决策系统下供应链利润;

X(p,a):需求函数,依赖于零售价格和广告投入水平。

在此做出如下假设:0<c<w<p,供应商的产品生产率要高于市场产品需求率与产品损失率之和。

在影响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因素中,广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销售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广告投入的增加而增加,销售量与广告投入呈现出正向变动关系。而与零售价格呈现出反向变动关系。根据Goyal和Gunasekaran(1995)[11]提出的Cobb-Douglas需求函数,在本文中将假设需求函数为:其中k为正常数。为了得到a水平的广告效果,零售商必须投入的广告费用。

2.1 分散决策系统

在分散决策系统中,零售商和供应商都致力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零售商的利润为:

而在VMI系统下,供应商的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库存持有成本以及易损产品的损失成本。在[0,t0]内,供应商的库存水平依赖于生产率以及产品损失率。根据Ghare和Schrader(1963)的研究可得,供应商的库存变化率为:

由Is(0)=0,可得到在[0,t0]内,供应商的累积库存水平为在[t0,t0+1]内,零售商的库存水平依赖于市场需求率以及产品损失率。同样,可以得到零售商的库存变化率为:

同理可以得到在[t0,t0+1]内,零售商的累积库存水平为由于Ir(t0)=Is(t0),可以得出供应商的生产时间为:

因此,在VMI系统下,供应商的库存持有水平为:

而损坏的商品数为因而得到损失成本为:

通过以上的成本分析,最终可以得到供应商的利润为:

在分散决策系统中,零售商通过最优零售价格和最优广告投入决策来达到利润最大化,而供应商则通过最优批发价格来使其利润达到最大化。因而,当时,可得

当时,可得

因此,将式(7)、式(8)代入式(6)可得:

其中,

根据式(10)可以得到最优批发价格w*满足该方程。将最优批发价格w*代入式(7)和式(8),即可得到最优零售价格p*和最优广告投入a*;最优批发价格w*代入式(9)可以得出分散决策系统下供应商的最大利润πs*;同样将最优批发价格w*及最优零售价格p*和最优广告投入a*代入式(1)可以得到分散决策系统下零售商的最大利润πr*.

性质1最优批发价格w*随着广告投资效率1/η的增加而增加。

为了更好地说明性质中的相关特征,本文利用相关数值分析进行描述。相关参数设置如下:β=2,c=0.5,c1=0.05,hr=0.2,hs=0.1,R=0.3,η=2,θ=0.1,φ=0.4,k=3。将相关参数代入最优批发价格相关公式即可得到以下计算结果。从表1可知,最优批发价格w*是关于广告投资效率1/η的增函数。因为当零售商的广告投资效率增加时,供应商就会通过增加相关批发价格的方式来共同分享零售商低广告投入带来高广告效用的利益。广告投资效率对最优批发价格的影响如图1所示。

性质2最优批发价格w*随着损失率θ的增加而增加。

从表2可知,最优批发价格w*是关于损失率θ的增函数。因为当损失率增加时,易损品的损失随之逐渐增大,因此,供应商就会增加批发价格来补偿相关损失。易损率对最优批发价格的影响如图2所示。

性质3零售商的最优广告投入随着广告投资效率的增加而减少。

同样用以上相关数值进行分析,可得以下计算结果。从表3可知,最优广告投入a是关于广告投资效率1/η的减函数。因为当零售商的广告投资效率增加时,零售商会减少广告投入来降低成本。广告投资效率对零售商广告投入的影响如图3所示。

2.2 集中决策系统

在集中决策系统中,各个企业之间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整个系统看成为一家企业。那么该企业就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来做出相应决策,即集中决策系统下的最优决策能使整个供应链达到最优状态。因此,集中化供应链的利润为

可由得到集中决策系统下的最优零售价格pc*和最优广告投入水平ac*,将其代入式(11)即可得到集中决策系统下供应链最大利润πc*.

为了更好地说明集中决策系统的优越性,在这里引入供应链系统效率的概念。供应链系统效率是指分散决策系统中零售商和供应商利润之和与集中决策系统下供应链利润的比,即可表示为:

在分散系统中,供应链存在双重边际等效应,因此,在供应链没有达到协调时,其效率总是小于1。在这里着重分析损失率和广告成本对供应链系统效率的影响。

性质4供应链系统效率随着广告成本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易损率的增加而增加。

同样利用以上数值对其进行分析,从表4可知,供应链系统效率f是关于广告投资成本η的减函数,随着广告投资成本的增加而降低。主要原因是当零售商的广告投资成本增加时,其承受的总体成本就会增加,那么此时对于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冲突就会变得恶化,而导致整个供应链系统效率降低。广告投资成本对系统效率的影响如图4所示。

从表5可知,供应链系统效率f是关于易损率θ的增函数,随着易损率的增加而增加。主要原因是易损率增加对于分散决策系统来说主要是对供应商造成影响,而在集中决策系统中将会对供应商和零售商两者都造成影响,由于易损率增加而带来的影响中分散系统要低于集中系统,因此,随着易损率的增加反而会导致系统效率随之增加。易损率对系统效率的影响如图5所示。

3 收益共享契约实现供应链协调

由以上分析得到存在双重边际效应的情况下,分散决策系统下的供应链利润要低于集中决策系统下的供应链利润。特别是在VMI系统条件下,有必要设计激励契约来降低双重边际效应并实现供应链协调。由于在供应链中存在广告投入成本,产品持有库存成本以及生产成本,Cachon和Lariviere(2005)指出服务投入的情况下,传统的收益共享契约(w,φ)有可能不能使供应链达到协调[9]。因此,本文主要考虑通过建立广义收益共享契约(φ,TR)来实现供应链协调。广义收益共享契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零售商的收益共享系数φ以及零售商分担的费用TR.在广义收益共享契约条件下,零售商和供应商不仅分享供应链收益还同时承担供应链成本。由此可得,零售商的利润为

其中: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第一部分为零售商分担的生产成本φckaφp-β;第二部分为零售商分担的库存持有成本以及产品损失成本φ[H+(c+c1)(Rt0-kaφp-β)];第三部分为供应商对零售商的广告投入补偿从中可以得到,当零售商的广告投入成本η较高时,供应商就会相应降低零售商分担的费用TR,因而来分担零售商的部分广告成本。

在广义收益共享契约下,供应商的利润为πs1=(1-φ)πc.

因此,当存在广义收益共享契约下,能够同时满足π*r1=φπc*≥πr*且时,就能实现供应链协调。也就是说当时,广义收益共享契约(φ,TR)能够实现供应链协调,并且在在该范围内能够实现供应链收益在两者之间任意分配。

4 结论

通过对单个供应商与单个零售商构成的两级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并且供应商给零售商提供易损品。由于易损品容易损耗的特征,本文探讨其库存和刺激需求以及最终通过建立广义收益共享契约来实现供应链协调的相关问题。在易损品的前提下,供应链实行供应商库存管理来提升其库存效率,零售商通过促销广告来刺激市场需求,与此同时研究零售商广告投资效率对零售商以及供应商相关决策的影响,且通过供应链效率来分析分散决策系统利润与集中决策系统利润的关系,并分析了广告投资与易损率对系统效率的影响,在系统效率小于1的情形下通过广义收益共享契约使整个供应链实现协调。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供应商最优批发价格随着零售商广告投资效率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易损品损失率的增加而增加;零售商的最优广告投入随着广告投资效率的增加而降低;供应链系统效率随着广告成本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易损率的增加而增加;且广义收益共享契约能够实现供应链协调,并在特定范围内能够实现供应链收益在两者之间任意分配。

参考文献

[1]Zhang T L,Liang L,Yu Y G,Yu Y.An integrated vendor-managed inventory model for a two-echelon system with order cost redu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7,109(2):241~253.

[2]Yan D,Xu K F.A supply chain model of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2002,38:75~95.

[3]Yao Y,Dong Y.Dresner M.Managing supply chain backorders under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An incentive approach and empirical 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203(2):350~359.

[4]Young R F,Greyser S A.Managing cooperative advertising:A strategic approach[M].Lexington M A:Lexington Books,1983.

[5]Roman K,Mass J.How to Advertise:Third Edition[M].New York:St.Martin’S Press,2005.

[6]Xie J X,Neyret A.Co-op advertising and pricing models in manufacturer-retailer supply chains[J].Computers&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9,56:1375~1385.

[7]Huang Z M,Li S V,Mahajan V.An analysis of manufacturer retailer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in cooperative advertising[J].Dedsion Sciences,2002,33(3):469~494.

[8]Aust G,Buscher U.Vertical cooperative advertising and pricing decisions in a manufacturer-retailer supply chain:A game-theoretic approach[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12,223:473~482.

[9]Cachon G P,Lariviere M A.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with revenue-sharing contracts: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J].Management Science,2005,51(1):30~44.

[10]Yang D Q,Choi T M,Xiao T J,Cheng T C E.Coordinating a two-supplier and one-retailer supply chain with forecast updating[J].Automatica,2011,47(7):1317~1329.

上一篇:复合防水涂料下一篇:初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