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收益

2024-08-30

报告收益(精选12篇)

报告收益 篇1

对全面收益的研究由来已久。在传统的会计收益中, 为了遵从历史成本、实现——配比和稳健主义“三位一体”原则, 会形成大量绕过损益表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项目。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使传统的会计收益受到更大的质疑, 担心财务会计和公司报告的发展跟不上商业活动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 世界各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纷纷要求企业报告全面收益。

针对报告全面收益是否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国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夏普和沃尔克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公司资产重估增值信息对反映公司价值的有用性。巴斯亦认为在收益表中确认可销售证券公允价值变动可以提高报告收益对证券报酬的解释程度。1995年, 菲尔森和奥尔森提出了干净盈余理论, 反证了在现实中损益表的有用性, 并且这种有用性必须基于在损益表中反映企业所有的利得和损失。

我国对全面收益较为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许多学者认为损益表将趋于反映全面收益, 或分化成两个报表 (陈少华, 1995) , 也有不少观点倾向于在报告全面收益时采用扩展现有损益表的方法 (杨春艳, 2004, 杨有红、刘丰, 2006) 。尽管对报告全面收益应采取的方式各有看法, 但针对当前财务业绩报表中遗漏了一些能反映财务业绩的已确认未实现利得的问题, 报告全面收益显然是一个进步, 同时也为今后破解衍生工具业务的难题做了铺垫 (葛家澍, 1999) 。对于我国报告全面收益的形式, 多数文献都是从全面收益信息相对于传统会计收益的优点等方面来阐述的 (汝莹、符蓉, 2003;裘宗舜、张思群, 2004;孙燕芳, 2007) , 也有不少观点源于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等的国际比较 (徐晔, 1998;杨有红、刘丰, 2006) 。随着经济的发展, 报告全面收益的条件日益成熟, 信息需求也愈发迫切。

一、报告全面收益的各国研究经验

(一) 1985年以前:概念框架的构建

1967年,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 (APB) 发布的第12号意见书“要求披露至少最近一个会计期间及其后中期的股东权益 (除留存收益之外) 组成的单独账目的变动和权益证券比例的变动”。1971年APB又发布了第19号意见书, 分析了当期营业观和总括收益观, 并宣称将采用后者的立场。1978年以后, 完成改组的FASB开始系统地发布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第3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 (SFAC NO.3) 中, FASB提出了全面收益的概念:“一个主体在某一期间与非业主方面进行交易或发生其他事项和情况所引起的权益变动。它包括这一期间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以外权益的一切变动”, 并将其认作是一项会计要素。1984年颁布的SFAC NO.5中, FASB认为“某一会计期间的整套财务报表应该揭示……该期间的全面收益 (所有者权益中非股东部分的变动) ”。1985年, FASB用SFAC NO.6取代了SFAC NO.3, 但其中关于全面收益的内容未作改动。

这一时期对于全面收益的研究以美国为主,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会计理论界虽然也有涉及, 但并未被当地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提上日程。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资本市场比较强大, 不仅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迫切, 而且企业养老年金、证券买卖及跨国经营活动频繁, 客观上刺激了FASB构建关于全面收益的概念框架。

(二) 1985~2001年:报告全面收益在具体准则中的体现

1992年,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ASB) 发布了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 认为“仅靠损益表不可能充分披露本准则要求报告主体披露的财务业绩的重要组成, 因为某些经法律或会计准则特殊允许或要求确认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进入了准备……考虑该期间确认的全部利得与损失是必要的。因此, 本准则要求将‘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作为主要报表”。

ASB要求报告全面收益的影响通过其经济地位向全球扩散, 特别是在英联邦国家, 如新西兰在1994年便允许企业报告全面收益。1999年, ASB修订了《财务报告的原则公告》, 指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财务报表应包括: (1) 财务业绩 (包含损益表和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 ; (2) 财务状况 (即资产负债表) ; (3) 现金的流入与流出 (现金流量表) 以及财务报表附注, 从而在财务报告框架内确立了全面收益的地位。

与此同时, 美国国内理论界对表外业务的争议越来越大, 同时以SEC主席列维特为代表的一批实务界人士也对FASB的工作表示了不满。1993年, 美国最大的财务报表使用者集团之一的投资管理研究协会要求FASB制定全面收益方面的准则, 会计政策委员会1995年年会也向FASB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净收益应该包括所有经济事项和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对企业的影响。”1997年6月, FASB正式发布第130号财务会计准则 (SFAS NO.130) 《报告全面收益》。

在SFAS NO.130中, 将全面收益划分为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两个部分, 并将后者细分为外币项目、最低养老基金债务调整和某些债务性和权益性投资的未实现利得和损失三个独立的类别, 后在SFAS NO.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中又加上了“现金流量避险工具上的利得和损失”。与ASB不同, FASB认为为了避免全面收益中的某些项目既计入当期净收益又计入当期或前期的其他全面收益, 必须进行重分类调整。同时, FASB为企业报告全面收益提供了单表式、两表式和权益变动表式等选择。

1997年, IASC修订完成了第1号国际会计准则《财务报表的列报》, 认为“在评价企业两个资产负债表日财务状况的变动时考虑全部利得和损失是重要的, 本准则要求财务报表中必须有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来说明企业的全部利得和损失, 包括那些直接在权益中确认的项目”, 因此“引入一张新的基本财务报表, 要求列示那些目前不在损益表中表述的利得和损失”。而另一国际会计协调机构G4+1集团也在1999年发表了其关于业绩报表的研究报告, 提议采用一张财务报表反映所有非业主交易的权益变动。

这一时期, 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纷纷要求报告全面收益, 并编制具体准则予以支持。报告全面收益逐渐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非但没有为理论研究画上句号, 反而引发了关于概念框架和财务报告体系的更为深入的讨论。

(三) 2001年以后:更为深入系统地研究

2001年, IASB和FASB分别启动了关于业绩报告项目的研究。由于成功改组, IASB在国际会计协调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4年IASB联合FASB将各自的研究合并, 并在2006年3月把项目范围扩展到全部财务报表的列报。

在2005年IASB和FASB发布的联合研究报告中总结了全面损益表的列报方式: (1) 单纯的单表式, 即在报表上只有一个除业主以外所有资产或负债变动的总计, 没有“净收益”和“损益”项目; (2) 修正的单表式, 除了总计外, 还有“净收益”和“损益”的小计; (3) 两表式, 包括传统的损益表和其他全面损益表。该报告认为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应包括期初财务状况表、期末财务状况表、盈利和全面损益表、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且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中每张报表同等重要。最后, 联合研究小组建议采用带有全面收益总计和净收益的单一报表报告全面收益。

世界各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仅考虑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 还应保持独立、有自己特色;二是有步骤地推进全面收益在我国会计体系中的应用, 因为“公司财务报告架构的演化也必然是渐进的和路径依赖的” (方红星, 2004) 。

二、报告全面收益的不同模式

(一) 全面收益的报告模式及其有用性研究

报告全面收益主要有四种模式: (1) 单表式:在一张单独的财务报表中披露全面收益及其组成的项目, 将净收益作为全面收益的组成部分, 再分别列示其他全面收益项目, 最终结算得出当期全面收益。单表式又分单纯的单表式和修正的单表式, 其区别在于是否将净收益作为全面收益的小计在报表上予以反映。 (2) 两表式:在现有损益表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张报表, 以净收益为起点, 根据其他全面收益的内容将净收益调整为全面收益。 (3) 权益变动表式:将全面收益的信息作为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组成部分进行披露。 (4) 附注式:不专门在对外报告的财务报表中披露全面收益信息, 而是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以单独的章节系统说明企业当期的全面收益情况。

IASB、FASB、ASB关于全面收益呈报方法的备选程序见表1:

FASB曾表示, 一份高质量的准则必须: (1) 同基本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所提供的指导原则相一致; (2) 只允许有最低限度的 (最好没有) 备选会计程序; (3) 清晰的 (不含糊的) 和全面的 (FASB, 1998) 。显然, SFASNO.130与这样的标准尚有差距。许多人认为其提供的过多的选择方案将导致混乱。但ASB的做法也受到了非议, 批评者认为两表式的最大缺陷是总存在厚此薄彼之嫌。

对全面收益及其报告模式的有用性, 赫斯特和霍普金斯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检验推导出:与不报告全面收益相比, 通过权益变动表报告全面收益及其组成可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更多的信息, 但影响程度不及通过业绩报表报告;在业绩报表中报告全面收益及其组成, 将有效地传递与企业价值相关的信息, 使收益管理更透明。虽然业绩报表在报告全面收益时更为有效, 但对于究竟应在一张还是两张业绩报表中报告全面收益, 理论界仍有很大的争议。

采用业绩报表模式报告全面收益有很大的优势, 而单表式与两表式在实践中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可是过分执着于两者的区别对财务报告框架的改进并没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在于全面收益的概念性问题, 即当前的概念框架并未定义收益和净收益, 也没有提供应该计入全面收益但不应计入净收益的项目特征的区分标准, 从而导致目前定义为其他全面收益的各项目的本质特征与包含在净收益中各项目的本质特征, 在概念上难以清楚地区分 (FASB, 1997) , 而这些问题不是通过诸如一张业绩报表还是两张业绩报表等方法论就能解决的。如在一张业绩报表中, 净收益可能被误解为仅仅是全面收益的小计而降低其重要性水平, 而两张业绩报表中两个并存的业绩指标可能令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加迷惑;不具备可理解性的全面收益报告, 采用单表式与上下叠放的两张业绩报表没有什么重大区别。在这种情况下, 全面收益并不等同于“完全的收益”, 它仍受概念框架的影响。

(二) 我国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一种权变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并列报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部分观点由此认为我国当前报告全面收益采用的是权益变动表式。笔者认为对外报告权益变动表并不是为了报告全面收益, 因为在起着概念框架作用的基本准则中, 不仅没有体现全面收益的概念, 甚至连“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也是一笔带过, 只在具体准则中规定了相关业务的处理。在没有概念支撑的情况下, 无法说当前我国的权益变动表是报告全面收益的一种模式。

如果针对我国的政策建议直接越过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进而又跳过账户及报表的项目, 只就目标谈财务报表改革, 其指导实践的意义或许会大打折扣。股权分置改革以来, 我国资本市场的变化表达了对全面收益信息的需求, 而我国会计法律法规的层次还未理顺, 会计实务人员的素质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专业知识水平普遍不高, 引入全面收益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并不成熟。

在我国, 采用业绩报表的形式报告全面收益相对其他模式更有优势。虽然单表式和两表式各有特点, 但其区别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不具备重大性。更重要的是要在我国财务会计的框架体系中明确全面收益的概念, 并在账户体系中规范全面收益业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然而, 在理论上规范全面收益“普遍使用的判定标准将是非常受欢迎的, 但是可能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方式能够阐明这样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 在实务中就需要通过准则的规范, 即采用列举相关业务的方法, “将来的会计准则也许会在现行分类的基础之上, 增加一些新的类别, 或是在原有类别上增加一些新的项目” (FASB, 1997) , 并要求企业在财务报表中详细披露所有的业务明晰, 增强对其他全面收益业务的可理解性与可比性的把握。但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特别是净收益与全面收益的关系, 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萍:《FASB和IASB财务业绩报告项目研究回顾与评价》, 《会计研究》2007年第9期。

[2]程春晖:《全面收益会计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报告收益 篇2

近日,县物价局成本调查人员对我县小麦成本收益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20xx年小麦播种面积、产量略增,成本上涨,收益增加。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种植面积、产量双增加

据调查,今年我县小麦播种面积为755342亩,较去年增加1.95%。去年秋冬小麦播种适宜、麦田底墒较好,农资投入较高,农户管理到位,但今年春天,小麦生长季遭遇了倒春寒和雨雪天气,对小麦生长造成不利影响,部分小麦出现倒伏现象,造成部分农户减产,小麦质量也有所下降。

从调查的9个农户的`生产收获情况来看,产量有增有减,而汇总结果为总体增产,为441.11公斤/亩,同比去年增产2.08%。

二、生产成本、农户受益双增长

汇总结果显示,今年我县小麦亩均生产成本713.70元,同比上升13.41%。经对比分析,物质与服务费用较去年上升明显,主要是因为化肥、种子、农药和机械作业费都有所增加,而倒伏小麦的收割机械作业费则更高。

因为小麦最低保护价的提高,使得小麦价格同比上升,同时小麦补贴的逐步增加也缓解了农户的种植压力,使得农户收益增加,汇总数据显示较去年增长19.59%。

三、新麦价格提升空间很大

新麦上市后因晾晒时间较短,湿度较大,杂质较多,因而价格在1.08-1.12元/500之间,随着小麦水分的降低和质量的提高目前价格为1.15元/500克左右。预计小麦价格后期仍会上涨。

售粮渠道方面,为求方便,以就近商贩为主。另据农户介绍,近几年,农民外出打工已经非常普遍,打工所得收入往往比种地所得多出数倍。为节省时间方便外出打工,部分农户在小麦收获后,经过短暂晾晒直接卖给就近商贩,并不存储,而用卖粮所得收入用来购买日常所需,不再存粮用于自食自用。

四、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深化小麦最低保护价制度,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农民种粮收入。

二是继续加大对小麦种植的补贴力度。小麦最低保护价和补贴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保障,短期内需要继续坚持并深化。

报告收益 篇3

不过,综合研究从7,466件成功交易的拍品中整理出的312对重复交易数据发现,2014年春黄宾虹市场似乎并不如表面这般火热。今年春拍成功易手的20件拍品平均收益率仅为0.15,其中6件拍品未实现正收益,投资失败率为30%;而所有年份的平均收益率达0.339,投资失败率为26.9%。这反映了破纪录拍品并未带动市场整体上扬,黄宾虹市场尚处于调整蓄势期。与此同时,重复交易数据亦反映如若能在调整期买入而在市场相对繁荣期卖出,投资回报率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亏损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这对于蠢蠢欲动的买家或许意味着黄宾虹市场新一轮播种季来临。

前景:拍场地位低于齐名艺术家 市场价值尚有挖掘空间

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同为近现代山水三大家,黄宾虹是李可染的老师。但相比傅、李这两位齐名的艺术家,黄宾虹作品价格偏低。傅抱石、李可染作品早在2010年前后双双每平尺均价超过百万元,目前黄宾虹作品每平尺均价仍未突破百万。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数据显示, 2014年春是黄宾虹的丰收季,每平尺均价上升至930,865元/平方尺。此时,李可染的均价为1,198,998元/平方尺,傅抱石的已高达2,185,170元/平方尺。

诚然,与齐白石作品的“雅俗共赏”不同,黄宾虹属于学术型书画家,作品“曲高和寡”,市场气氛没有齐白石活跃。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整理出的重复交易数据显示,404对齐白石的重复交易数据实现了0.49的平均年复收益率,而312次黄宾虹的重复交易获得了0.339的平均年复收益率,二者的投资失败率均在25%左右。不过,与齐白石市场多轮发掘,价值得到充分开发不同,黄宾虹作品市场直到2005年才开始逐步打开,市场尚有挖掘空间。同时,随着对黄宾虹学术研究的深入,这位近代最后一个集大成的山水大师的学术地位将会得到充分认可,在其学术价值的支撑下黄宾虹市场应该会上升到应有的高度。

风格:“黑宾虹”是市场高价的重要支撑 过渡期保值属性突出

黄宾虹晚年学习吴镇形成“黑密厚重”的“黑宾虹”(1944-1955)画风,奠定黄宾虹美术史地位,也是目前市场高价的主要支撑力量。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数据显示,黄宾虹个人书画作品历年拍卖TOP10中有8席为“黑宾虹”时期的作品。这8件作品实现了接近3亿元的成交额,占样本公司总成交额的10.3%。

“黑宾虹”时期气势磅礴的画风、挥洒自如的状态与“白宾虹”(1915-1935)时期干笔淡墨、疏淡清逸的特色形成鲜明对比,因而“黑宾虹”时期平均年复收益率高于“白宾虹”时期。整理出黄宾虹的312件重复交易作品中明确了年份的有108件,其中“黑宾虹”时期的58件作品实现了0.27的平均年复收益率,而“白宾虹”时期的28件作品平均年复收益率为0.18。另外,“黑宾虹”时期的亏损比例也低于“白宾虹”时期。“黑宾虹”与“白宾虹”时期亏损的作品分别为12件和9件,占同时期作品的20.6%和32.1%。

值得一提的是,“白宾虹”向“黑宾虹”过渡期间(1936-1943)的作品收益率明显高于“黑宾虹”和“白宾虹”时期,并且亏损的比例最低,保值增值属性突出。在这108件明确年份的重复交易作品中,22件属于过渡时期创作的,实现的平均年复收益率为0.32。仅有2件作品出现亏损,亏损比例为9.1%。过渡期是画家书画生涯的重要转型期,预示着黄宾虹作品画风向更高境界转化,在黄宾虹作品收藏体系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这一时期作品同样极具收藏价值。

地域:京津地区交易活跃度高 香港地区投资亏损率低

京津地区是黄宾虹作品交易的主场地。作为常住于长三角地区的画家,似乎其画作在南方更有市场,实际是京津地区上拍量与成交额均最为突出。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数据显示,2000年至今20家样本书画拍卖公司共上拍4,638件黄宾虹作品,成交3441件,成交率达74.19%,成交总额接近29.1亿元。在这20家样本公司中,有11家注册地在京津地区,其他9家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及香港地区。其中,11家京津地区公司上拍量达3,407件,成交率为71.9%,实现了18.97亿元的成交额;长三角、珠三角及香港地区上拍1,231件拍品,有242件拍品流拍,最终成交率为80.3%,成交额达10.13亿元。

以主拍卖公司为例,京津地区收益率相对高,香港地区风险相对小。目前数据显示,京津地区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和北京匡时三家拍卖公司共实现13.475亿元的成交额,占京津地区总成交额的71%。这三家公司成功完成了45次重复交易,尚有11次未实现正收益,平均年复收益率为0.27。其中,中国嘉德的15次完整投资的平均年复收益率为0.3,仅有2次出现亏损。香港苏富比与佳士得亦贡献了2.4亿元成交额,在香港苏富比实现的7次完整交易每次均有实现正收益,且平均年复收益率为0.228。长三角地区,朵云轩与西泠拍卖共实现3.77亿元的成交额,但重復交易记录仅为3次,有1次亏损,平均收益率为0.18。

nlc202309041715

时点: 调整期买入繁荣期卖出回报高 2014年春市场尚处调整蓄势期

从价量关系看黄宾虹个人指数,2005年与2011年均是黄宾虹作品的相对高点,如若在该时期买入而在市场调整期卖出,亏损的可能性增加。目前统计出的黄宾虹312对重复交易中存在84次亏损经历,买入时点在2011年的达22次,2005年买入的也有17次。

市场总是这样,如若在调整期买入而正好在繁荣期卖出,收益率高于平均水平。仍以2005年与2011年为例,312对重复交易数据中有80对的卖出时点符合条件,这80次交易的平均年复收益率高达0.53,而亏损概率仅为10%。

2014年黄宾虹市场似乎又迎来新一轮高峰,不过实际数据表明市场尚处于调整蓄势阶段。重复交易数据显示,2014年春卖出的拍品的平均年复收益率仅为0.15,而所有年份的平均年复收益率达0.339。然而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的黄宾虹个人数据显示,2014年春每平尺均价为930,865元,比2011年729,239元/平方尺上涨27.6%。拍品收益率与市场表现存在背离,究其原因,存在部分高价拍品推高黄宾虹作品的每平尺均价的可能。如若忽略《南高峰小景》的影响,2014年春每平尺均价回落到643,087.9元,相比2013年春目前市场仍在调整。

价位: 买入价在20万-70万元之间作品增值功能明显

根据312对重复交易的初次买入价格将其划分为三个包含拍品数量相当的区间,分别为20万元及以下,20万元-70万元及70万元以上。观察发现,买入价在20万元-70万元作品在同等收益下所承担的风险最低,其保值属性相对突出。

20万元-70万元区间的104件拍品实现了最高的平均年复收益率,为0.359。买入价在20万元及以下的拍品99件,平均年复收益率为0.34,比最高收益率低1.9个百分点。另外,价格相对高的拍品,收益率反而最低。70万元以上的109件拍品收益率仅为0.211。

不过,作为理性的投资者,在关注收益的同时也应考量风险。通过计算反应风险收益比的标准离差率,20万元-70万元拍品风险收益比最小,即在同等收益的条件下风险相对小。20万元以下拍品投资失败21次,最大亏损率达0.867,其最终风险收益比为2.37。70万元以上拍品的亏损率高达31.2%,风险收益比达2.73。而20万元-70万元之间的拍品的最大亏损率为0.639,风险收益比为2.27。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一价格区间是基于完整的投资周期的买入价而得出,而黄宾虹作品的平均持有年限为3.13年,因此这一区间平均买入时期至少是在3年前。不过反映收益率变动的基于重复交易方法得出的黃宾虹指数显示,受艺术市场调整的影响,2011年至2014年春黄宾虹指数仅增加5.38%,因此投资区间变化并不大。

当前,黄宾虹市场正在相对高位蓄势,这或许是买入的好时机。目前最好的投资策略是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价位购买黄宾虹合适时期的作品。相信随着黄宾虹学术价值不断被市场认可,资本的顺势介入,黄宾虹市场达到其应有的高度只是时间问题。

(注:由于收益率计算源于公开的拍卖数据,是否真正成交我们无发得到准确信息,所以分析结果仅供阅读者参考。)

对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分析 篇4

从英国、美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有关准则看, 对全面收益大致采用了三种报告方式。

(一) 两表法。

即除传统利润表外, 单独编制一张报表, 即全面收益表。英国的全部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表, 美国的全面收益表以及IASC的已确认的利得和损失表, 都被称为第二业绩表或第四财务报表。

(二) 一表法。

即扩展损益表。即在利润表的净利润下, 列示其他全面收益项目, 最后报告全面收益总额。美国FASB在SFAS13O中允许编制扩展损益表。

(三) 权益变动表。

即要求在权益变动表中报告全面收益总额。美国FABS的SFAS130, IACS的IASI都允许用权益变动表报告其他全面收益。

在2006年我国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 要求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全面收益, 致使利润表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作用错位, 造成各报表分工不清的混乱局面。我国可在借鉴英美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做法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具体情况编制一张全面收益表。在利润表的净利润下列示其他全面收益项目, 报告全面收益总额。在其他全面收益方面, 列示如固定资产持有估值的利得和损失、外币折算调整项目、金融工具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按照实现原则, 它们都不能包括在净利润中, 但构成全面收益的一部分, 所以集中在全面收益表中披露, 更具有信息含量, 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合理的决策。

二、全面收益报告的特点

(一) 全面收益报告体现决策有用观

与财务呈报目标是向企业所有者报告资源受托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的受托责任观相比, 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呈报目标是向广泛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合理决策的信息。财务报告的总体目标是提供与报告主体相关有用的财务信息, 使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它强调对潜在投资者的关注, 因此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决策有用观要求企业必须客观、真实、充分披露企业经营成果相关信息, 而全面收益报告正好实现了这一要求。全面收益报告不仅反映企业当期实现的收益, 而且把当期未实现而将来可实现的收益, 如资产的持有增值、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损益、持有资产的物价变动等纳入利润表, 在报表中分别列示传统的净收益和未实现利得, 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真实、全面、及时的财务信息。

(二) 报告全面收益更符合财务报表勾稽理论

会计目标的转变要求财务报告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全面清晰的披露, 报告期内影响权益变动的项目必须在利润表中报告, 再结转到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部分。由于传统收益表的缺陷, 使得某些经济业务产生的价值变动未经过收益表直接列入资产负债表, 导致财务报表勾稽关系脱节。报告全面收益, 将过去绕过利润表直接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的项目包括在全面收益表中, 通过全面收益额来连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使资产负债表、全面收益表之间保持直接勾稽关系。

(三) 全面收益报告更体现经济学收益观

经济收益是指在期初、期末企业资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 企业本期可用以消费或分配的最大金额。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差额, 不包括本期已产生但尚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 而且以现时价格计量收入, 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全面收益反映的是企业已发生的全部经济交易、事项、情况所带来的权益变动。全面收益非常接近经济收益, 但由于现行会计中对一些重要的资源, 如自创商誉、人力资本、社会责任等无形资产, 尚不能准确地确认。将经济学收益观引入会计学其实是还原收益的本来面貌, 而非一种简单的历史回归, 乃是经过否定之否定后的更高层次。

三、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必要性

(一) 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在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第十三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越来越分散, 当前投资者、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成为财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全面收益表把绕过利润表而在资产负债表权益部分直接确认的未实现收益项目集中起来, 通过适当的分类, 可以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全面、及时、有用的财务业绩信息。

(二) 传统会计计量原则发生改变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体现了全面收益观。我国新会计准则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 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政府补助、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 都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而且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改变了财务报告单一的计量属性, 这使利润表体现了全面损益。

(三) 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要建立发达而健全的资本市场, 必须有效地保护投资者, 使投资者能够得到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的真实、完整、公允并具有透明度的财务信息。对于我国证券投资队伍主要组成部分的中小投资者而言, 了解上市公司业绩的惟一渠道就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 而现行利润表不提供未实现收益信息。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收益操纵问题, 往往通过选择时机和金额操纵收益实现意欲达到的目标。只有在收益中确认所有的利得和损失, 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全面及时的全部业绩信息, 增加这部分内容的透明度, 体现公允与充分披露的原则, 才能促进资本市场的流动性, 净化我国证券市场,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四) 满足财务报告国际协调的需要

会计被誉为国际通用语言, 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环境下, 如果缺乏与国际统一的会计标准, 将无法满足我国企业在国外发展的需求, 以致阻碍对外经济的发展。各国会计实务在收益确认和计量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差别, 但对收益概念的理解正趋向一致, 这表明业绩报告的国际协调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 我国已有包括愈百家B股公司的逾千家上市企业在境外市场, 也有几十家H股公司及大量境外注册的中资公司。他们也需要与国际惯例协调, 缩小融资成本。因此, 我国也应当立足本国实际、借鉴国外经验, 积极推行全面收益报告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

四、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可行性

(一) 全面收益观在新会计准则中有明显的应用

全面收益的理论依据是资产负债观, 资产负债观又源于决策有用观。资产负债观将收益视为企业在会计期间内净资产的增加, 强调资产负债的真实性, 要求资产负债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计量, 并将价值变动视为当期收益。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引入, 并在会计中定义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 确立了资产负债观的核心地位,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 都可以说明全面收益观在新会计准则中有明显的体现。

(二) 全面收益观在国外的应用为我们提供借鉴作用

国外已建立起了全面收益基础理论体系, 并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国外成功运用的案例, 为我国报告全面收益提供了先决条件。虽然全面收益报告在国外有着广泛运用, 这不能保证在我国就一定能够得到应用, 但是这至少为我国的收益报告改革指出了一个方向, 提供了一个借鉴。我们可对国外已有的全面收益报告的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并结合我国现实国情,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全面收益报告方案, 提高在我国成功推广全面收益报告的概率。

(三) 目前已具备一定报告全面收益的社会经济条件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系, 极大地促进了价格的公开化。特别是随着加入WTO之后, 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 一般商品的公允价值较易取得, 报告全面收益所需的公允价值也初步具备了可操作性。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 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加速, 确认衍生金融工具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 是引进全面收益报告的直接原因, 也只有衍生金融工具的广泛运用, 才能使全面收益报告更具有现实意义。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 既是全面收益报告的推动因素, 又是全面收益报告推广的必要条件。

总之, 全面收益报告作为一种高质量的收益报告模式, 已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使用。我国新准则体现了全面收益的理念,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面收益报告的应用。但由于目前市场环境的制约和传统损益理念的约束, 决定了我国的业绩报告改革不能一蹴而就, 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完善外部环境的同时, 循序渐进地推行全面收益报告。

参考文献

[1]玛丽·E·巴斯.将对未来的估计包含在今天的财务报表中[J].会计研究, 2007, (9) .

[2]晚常青.我国实行全面收益报告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 2008, (2) .

[3]杨吉生, 何明.我国应用全面收益报告的现实意义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 (15) .

[4]刘君.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的设想[J].财会月刊, 2007, (18) .

[5]张凌燕.推进我国全面收益报告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 2008, (6) .

[6]周令杰.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007, (41) .

[7]葛家澍, 杜兴强.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理论与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商业地产投资收益分析报告 篇5

前言

为了充分了解并把握****商业街项目开发的可行性,我司组织人员对****目前主要路段的商业现状、现有的****县城区的商业业态、几大商城营运现状、本地块的现状及未来的展望,以及**人对本项目的看法及建议,特举行为期一周的市场调研活动。

我司在结合****商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目前****县城区缺乏成型的商业街区,缺乏标志性、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商业圈,结合****县政府对于本项目的开发期望值,对本案提出一个全新的、科学性的、可执行性的项目方案,将本项目定位为集购物、居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镇中心区标志性商业街。

本报告是建立在项目市场可行性、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并参照****小县城相似项目投资的各项成本投入,并对本项目作初步的销售额估算投资收益,最终完成对本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结论。不足之处,请予指正!

一、项目开发可行性报告

(一)城市概况:

1、自然条件

2、经济状况

3、产业结构

4、城市化进程

(二)现有的商业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1、商业街区经营比较集中但业态分布混乱

2、几大商城经营现状不佳

(三)消费型业态形象多数不佳,规模不大,存在较大的市场契机

1、休闲、娱乐业:

2、餐饮业:

3、网吧:

(四)作为现代城市商业经济的代表之一的超市,**仍存在很大市场份额

(五)项目分析

1、项目地块概况;

2、项目地段商业价值分析;

(1)优势:

(2)劣势:

(3)机会点:

(4)问题点

3、行动对策图

(1)、SO对策(最大与最大的对策)

(2)、WO对策(最小与最大的对策)

(六)县政府对于本项目的期望,有利于本项目的开发营运

(七)项目市场可行性结论

基于上述的因素,本项目投资开发有着较大的社会效应,其定位也切合当地人对于新型商业项目的需求,更能弥补当地商业项目的市场空白点。作为二层的商业,本项目只在项目的黄金地带规划,控制好二层的总建筑面积,而且一开始就考虑以租待售,从而直接避免二层商业难以销售、难以经营的尴尬局面。商品住宅部分,目前更是无竞争对手,可以直接占领****的商品住宅的市场份额。我们相信,虽然****的潜在购买群体会受到前几个项目的影响,从而在销售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本项目的规模、规划思路、标志性、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可实现的营销推广力,都能够迅速提升****人民对于本项目的信心!

二、项目初步定位

(一)产品定位

1、定位;

集镇中心区集购物、居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标志性商业街区;

临**路右侧规划二层的商业(框架结构),一层规划为独立门面,开间可控制在3.9-4.2之间,进深控制在13-15米之间。可根据需要几个门面一起销售;

二层规划成大型的酒楼、休闲茶楼、休闲中心、休闲网吧;或者是大型超市(一层要保证足够面积的门面与二层相接);

其他两侧的商业门面仅规划一层(框架结构),层高5.1米,可作夹层使用,特别是可作为美容美体店、小型的休闲厅,可几个门面合并,扩大夹层的使用空间;

**路右侧的三层以上,其他两侧的二层以上均规划为住宅(砖混结构),以南北朝向为主,户型面积控制在85-125m2之间,以二、三房为主;

2、定位依据;

标志性商业街区,特别是中央硬地景观广场,完全可以成为人气的聚集地,不仅可以直接提升项目优势,也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与品味,有效区别于其他商业项目;

集购物、居住、休闲、娱乐为一体商业街区,是**县真正意义上的四位一体的大型商业街区,也直接与“***”、“***”、“***”区分开,从而尽量避免意向客户受到上述三项目不良的经营现状的影响;

一层临街独立门面,向来为当地投资者或经营者所喜好,其销售难度不大,但是要控制住单店面积,控制住销售总价,才能尽快完成销售;

目前**县二层的商业均无法经营,所以临***路右侧的商业二层定位为休闲中心、酒楼、休闲茶楼、网吧等,而且目前这些行业在**具备较大的市场契机。这些行业注重地段,鉴于成本的投入大,并不一定需要在一层经营;若在项目规划或是销售过程中,能够引进实力强的大型超市,则可以将二层结合一层部分门面一起纳入超市经营面积当中;

由于都是临街门面,临***路右侧的是二层的商业,而其他两侧则无法规划成二层商业(整体二层商业面积要控制,不能过大,市场接受度弱),因此,作为立面的处理,应该提高层

高,这样从商业氛围上与中间的两层的商业立面有个呼应,而且由于层高的提高,也可以提升其商业使用价值,进而提升售价;

商品住宅,作为**县今后的住宅发展的趋势,其接受度必将越来越强。而且,作为经济较发达,特别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小县城,城市进程化速度必将越来越快,作为乡镇人民进城的心态,肯定希望居住在城市的中心区,这样不仅面子十足,而且出行、生活、休闲娱乐也十分便利;这也是全国上下乡镇人民,或是郊区、县进入高层次城市的人民的购房心态。

(二)案名建议

(三)目标客户定位

1、定位;

(1)一层商业门面客户定位:投资及自用者;

(2)二层商业客户定位:

(3)住宅客户定位:

定位依据;

商业:参考相类似的项目客户群体分析,访问过的经营者购买意愿;

住宅:城市进程化快速发展,许多农民进城买房置业,一为享受好的生活环境,二来为了子女的教育问题;城区内多数是家庭拆分产生购房需求;

(四)价格定位

1、定位;

2、定位依据;

(1)一层部分:

(2)二层部分:

(3)住宅部分:

三、项目财务可行性分析

(一)项目投资估算及财务可行性分析的依据

1、初步的总平面规划方案、主要建筑经济技术指标及建筑结构类型;

2、建设项目投资成本构成参照***省小型城镇同类建设项目的成本费用;

3、有关税费按国家相关文件规定;

4、销售价格采用市场调查分析数据并参考同类项目;

(二)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规划方案)

项 目数 据备注

总用地面积20500m230.4亩

建筑占地面积9369 m2

总建筑面积40030 m2

其中商业面积12260 m2

其中A区总建筑面积12700 m2

其中商业3050 m

2住宅9250 m2

配套管理用房400 m2

B区总建筑面积17166 m2

其中商业7400 m2

住宅9160 m2

配套管理用房606 m2

C区总建筑面积10166 m2

其中商业1808 m2

住宅8138 m2

配套管理用房220 m2

容积率1.95

建筑密度45.7%

(三)项目投资成本及收益估算

序号名称金额(万元)备注

一工程成本4427

1土地款2100

2报建费用8621.5元/m2×40030 m2

3建安费用1841460元/m2×40030 m2

4配套费用400估算

二其他费用2520

1税费1300估算

2办公费用250估算

3财务成本220估算

4开办费100估算

5销售广告费用330估算

6不可预见费用320估算

三项目总投资6947

四销售收入11215

1住宅部分2443880/m2×27770 m2

2商业部分8772

其中一层商业79638500元/m2×9369m2

二层商业8092800元/m2×2891m2

五效应测算4268销售收入-总投资

(四)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1、敏感性分析

国家对房地产实行宏观调控给房地产业带来抵制性效应,但对于刚 起步的县市房地产影响较小。

2、临界点分析

根据经济效应分析投资临界点约占销售总量的62%。

(五)投资周期

1、投资本金从开工计起12个月内全部回笼;

2、利润分红80%从开工计起20个月之内;

(六)风险提示

该项目从实地察看与可行性分析,都可认为是个周期短、利润丰厚的 项目,但是必须指出,该项目也同其他任何投资一样,具有风险性。

报告收益 篇6

固定收益总监罗孟林:

中国债券基金前景乐观

罗孟林有着非常让人羡慕的履历: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工程硕士,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前副总裁、基金经理和执行董事,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前固定收益顾问等。

在摩根士丹利工作时,罗孟林管理70亿美元的固定收益基金,主要投资美国债券市场。2007年,中投公司成立,在招募海外债券投资方面的人才时找到了摩根士丹利,公司将罗孟林推荐给了中投兼任固定收益投资顾问。2009年下半年,罗孟林加盟景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任投资总监,负责中国固定收益投资市场研究;2010年4月,他正式加入景顺长城基金公司,出任固定收益部投资总监,组建起整个固定收益团队。

罗孟林带领的景顺长城固定收益团队,在3月3日即将发行第一只债券基金——景顺长城稳定收益债券基金。罗孟林带来了国外的先进投资流程、投资理念和风险控制体系,使得景顺长城的固定收益投资有更全面的发展。他为这个固定收益团队制定了不一样的考核标准。“考核一只基金一定会考虑风险,并不简单看收益率。一年取得的收益率很重要,但取得收益的过程更关键。我希望基金经理的投资思路非常明确,且形成的思路绝大部分时间内是赚钱的,能形成更多的赚钱策略。”

罗孟林对中国的债券基金发展前景非常乐观,这也是吸引他回国的重要原因,他相信随着政府对公司融资渠道的放宽,以及对社会融资品种的推广,国内债券品种的种类会更加完善,同时总容量也会提升。对于景顺长城未来的固定收益产品线构建,罗孟林表示,景顺长城固定收益团队的第一个产品是传统的一级债基,在完成这个产品的募集后,将会从久期、产品分级、债券品种上进行产品创新,同时,景顺长城基金拥有QDII牌照,因而产品线可以扩大到国际债券市场。开发高收益、新兴市场、银行贷款类债券基金。

基金经理佘春宁:

把握市场失衡中蕴藏的机会

佘春宁拥有多年国内债券基金投资研究经验,称得上是一名资深的债券投资从业人员。他曾管理的基金产品,2009年获得8.34%的年化收益率,在同期同类型46只基金中排名第5。

对债券投资,他有自己的深刻体会。“一方面,大类资产配置比较重要;另一方面,做好债券投资,需要对宏观面以及市场面都有较好的把握。”

2010年9月,佘春宁加入景顺长城基金公司新组建的固定收益部门,任目前正发行的景顺长城稳定收益基金的基金经理。在此之前,他已经有11年的债券相关经历。

“过去景顺长城投资和研究人员能力重在股票方面,随着行业发展结构化转型,我们需要拓宽投资能力,尤其在固定收益投资方面的能力等。基于此,公司新建立了固定收益部。”对于佘春宁来说,他即将掌管的景顺长城稳定收益债券基金是目前景顺长城旗下的唯一债基,这只基金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他向记者介绍,目前正在发行的景顺长城稳定收益债券基金是一级债基,一级债券基金一般不主动参与二级市场股票交易,适合追求低风险的投资者;同时,债基对投资者购买时点的要求不高,投资这样的基金对投资者而言,不会有过多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他对记者强调:“投资一级债基没有择时方面的限制,具有很好的资产配置效果。投资者从一级债基中每年都能取得正回报,虽然平均正回报有高有低,但整体每年都是正的。”

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的应用及完善 篇7

一、应用全面收益报告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业务活动的日趋复杂,传统的收益报告已经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和有用性的决策需求,出现了许多局限性,影响了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如,本期经营观的局限、历史成本计量的局限、配比原则的局限等。所以,为了满足现代经济环境的新要求,一种全新的收益概念一一全面收益应运而生。

全面收益,是指一个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由于交易、其他事项以及来自除股东外的事项所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也就是说,除了所有者投资和对所有者分配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之外,在某一会计期间内全部的所有者权益变动都应包括在全面收益中。由此可见,全面收益不但包括企业的净收益,还包括已确认的其他利得或损失。而后者由于已产生,尽管在当期未实现,但很可能在下期或近期实现,从而就成为了投资人预测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一个可靠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全面收益报告提供的信息比原先的净利润或净收益数据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用户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更为有用。这是因为:

首先,传统的收益模式无法满足新经济环境对收益确认的新要求。

一方面,金融工具的创新和迅猛发展,如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给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形成了巨大冲击:衍生金融工具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动在时间上、金额上都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传统计量理论并不对其在财务报表内进行确认,这造成了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降低。而且由于传统会计计量属性一般是以历史成本为主,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企业进行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时人们更为关心的是其公允价值。

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出现了以知识和信息等为资源的一类新型的无形资产,即所谓的“软资产”。而“软资产”尤其是在高新领域,已经开始逐步替代企业的实物资产,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因素。但按照传统的收益模式,大量的“软资产”事实上无法入账,而即便入账,其价值变动也无法再进行确认,这也损害了信息的相关性和真实性。

其次,传统收益确认的基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收益理论中,权责发生制一直是收益确认的基础。而目前,我们采用的不完全的权责发生制有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有些已经形成的权利和义务,由于没有相应的交易活动发生,而无法确认,如自创商誉。二是一些交易由于过于复杂,如期权业务,权责发生制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交易时点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

此外,从目前来看,我国采用全面收益理论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第一,全面收益可以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需要。通过在现行财务报表体系中增加“第二业绩报表”等形式,全面收益报告可以向使用者提供清晰、直观的全面收益信息,便于其做出决策。

第二,全面收益报告恢复了收益表与其他财务报表的本原逻辑关系。由于我国现行财务报表中,一部分损益项目绕过利润表直接进入了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部分,导致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之间的钩稽关系被打破。而全面收益报告可以将确认的未实现收益项目集中起来,并通过适当分类,单独报告。这样既保持了收益表与其他财务报表的逻辑关系,还可以减少上市公司随意操纵利润的现象。

第三,报告全面收益有利于我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国际化。从国际的发展趋势来看,虽然各个国家的具体规定不同,但是在收益报告中采用全面收益的思想已是共识。

二、我国的现行准则中的全面收益思想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收益确认模式的做法,体现出了一定的全面收益思想,主要表现在:

(一)收益计量的观念转变。

新准则开始以“资产负债观”的理念来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即先确认和计量该类交易或事项的产生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如《基本准则》中关于收入和费用要素的定义、《或有事项》准则关于预计负债的确认等。这表明我国的会计理念已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这正体现了全面收益的主要特点。

(二)收益计量开始采用混合计量属性。

在现行的准则中,除了历史成本之外,其它的会计计量属性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如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负债,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于收款期限较长的收入,可以采用现值计量等。目前,我国现行的收益计量属性也是一种混合计量属性。

(三)“利得”和“损失”的引入为全面收益信息的披露提供了基础。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引入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引入,使得传统会计收益的范围得以扩展,为全面收益的内容划分和全面收益信息的披露提供了基础。

(四)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保障了全面收益信息的披露。

新准则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提升为与资产负债表同属一级的基本财务报表,并在其中设置了一项“未在损益表中确认的利得和损失”,要求在其中列示一些绕过利润表直接记入到所有者权益中的尚未实现的利得项目,包括:外币报表折算差额、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利得和损失、法定资产评估增值和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形成的资本公积。这些与国际会计委员会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其它全面收益”列示的项目非常相似,说明我国收益报告已经表现出全面报告的意识。我国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其作用在实际上也相当于英国ASB的“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美国FASB的“全面收益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权益变动表”。

三、完善收益报告的建议

从现状来看,我国虽然在新准则中体现了一些全面收益的思想,但还没有在基本准则中对全面收益的概念进行界定,也没有具体的全面收益报告准则。也就是说,在我国,全面收益概念及其地位还都不明确,也没有建立相关的全面收益信息体系。因此,我国收益报告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还需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

目前我国采用的会计目标是一种混合目标理论,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上同时强调可靠性与相关性,但可靠性位于相关性之前:会计确认观念同时采用当期营业观和总括收益观;会计计量属性采用混合计量属性。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的收益报告组成也应该保持混合目标理论的逻辑关系,即同时报告净利润和全面收益。即我国的财务报告应由损益表和某种形式的全面收益报告组成。但现行的财务报告中,并没有关于全面收益的直接信息,因此,如何在收益报告中直接提供全面收益的信息是我国完善现行财务报告的关键。

在完善的具体方法上,国内的很多学者都做了深入的研究,笔者建议我国收益报告的改革应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应将全面收益分为净收益和其他全面收益两部分,采用两张表的形式进行报告。净收益仍然在利润表中报告,同时用“全面收益表”替代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其他全面收益。其他全面收益是指当前已确认的、当期产生但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项目。

报告收益 篇8

1.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法。

其思路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 披露“累积的其他全面收益”, 目的是报告净权益的变动, 其报告收益的作用是第二位的。另外, 将财务业绩信息与接受所有者投资及对所有者进行利润分配的信息混在一起, 会使信息的明晰性受到影响。

2. 两表法。

除利润表外, 编制“全面收益表”或“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即增加一张反映企业全面收益的业绩表, 这样对传统利润表起到了补充作用。但是, 在传统利润表中详细报告净利润, 而在全面收益表中报告其他全面收益, 意味着净利润与其他全面收益的重要性不同。区别对待净利润和其他全面收益的做法, 与报告的目的相悖, 而且两张业绩报告同时存在, 可能使信息使用者重视其中一张表而忽视了另一张表, 有违报告全面收益的初衷。

3. 一表法。

在利润表中“净利润”项目下增加其他全面收益的内容, 在扩展后的利润表中反映“全面收益=净利润+其他全面收益 (当期产生但未实现的利得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利得和损失) ”的关系。计算公式为:净利润=收入-费用+已实现利得-损失;全面收益=净利润+其他全面收益;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投资+本期全面收益-所有者分红。这样可以使资产负债表与扩展后的利润表 (全面收益表) 重新建立起勾稽关系。

在上述三种方法中, “一表法”的透明度最高。首先, 这与全面收益计量的性质是一致的, 具有一贯的概念依据。其次, 可以保证业绩报告的完整性和可比性, 提高其他全面收益项目的透明度。再次, 可以避免在实务中出现两种业绩报告———全面收益表和利润表, 防止误导使用者的决策。最后, 保留信息使用者熟悉的报表格式, 不需要编制新的报表和改变现行会计模式, 因此编报成本比较低。

鉴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成熟, 我国全面收益报告体系的构建应该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是要完善现有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通过报告企业净权益的变动来报告企业全面收益的信息;第二个阶段是在保留并改进利润表的基础上增设“全面收益表”, 即采用两表法, 集中报告利润表以外的其他全面收益项目;第三个阶段是将全面收益表和利润表合并, 即采用一表法, 在利润表的后面增加全面收益信息。

二、全面收益报告包含的内容

报告收益 篇9

收益是一个企业进行生产和运营的中心目标, 是企业收回投资并且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收益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 是企业进行会计管理的核心, 利润表是企业各个部门关注的重中之重。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 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观、收入和费用相配比以及稳健性原则等的收益确认方法并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 所以其可信度和公平度等都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质疑和批评。这引起来社会大众对收益性信息准备性的计量的关注, 因此, 全面收益观应运而生。全面收益观在总结传统的收益确认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 结合了经济学的一些收益理论。21世纪以来, 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开始相应地颁布了一些实施全面收益观的政策和准则, 我国也在这一背景下开始了全面收益观的落实试行。利得和损失这一概念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被提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 本文在分析全面收益观落实之后对传统的财务计量的影响的基础上, 发现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 希望能够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

二、全面收益观与财务报告基本理论

(一) 全面收益观基本理论

会计学理论中的收益与经济学理论中的收益的范畴和外延是不同的, 总体而言, 经济学理论中的收益的范畴和外延较大于会计学理论的相关内容。会计学理论衡量价值的标准是历史成本, 但是经济学理论中的收益不光包括历史成本, 还有机会成本的存在, 所以经济收益并不等同于会计收益。从收益的计量来看, 会计收益所涉及到的收入金额是按照市场的现值来计算的, 成本和费用以过去交易时刻的市场价值计算, 这样在通货膨胀时期可能会导致收益的虚高;而经济收益中的收入和成本费用都是以过去的价值折算到现在所计量的, 所以更加能够反映交易的实际收益。会计收益和经济收益也有联系, 即从总体上来说, 会计收益是经济收益的一部分。全面收益是对传统收益计量观的一种创新和改进, 与经济收益非常类似和靠近, 但是却并不是完全等同, 这主要是受限于一些无法计量和确认的要素, 如人力资本等。

(二) 财务报告基本理论

在现实中, 公众容易把财务报告和财务报表等同起来, 其实财务报告包括但是不限于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记录了企业绝大部分的日常经营和财务运营活动, 但是财务报告还包括报表附注、表外信息等。财务报告一般带有一定的依附性, 即表现为具有一定的主观倾向, 一般表现为依附于公司利益, 为公司利益服务。

(三) 全面收益观与财务报告的关系

全面收益观使得企业和各种从单独的利润表为重心中走出来, 重新把资产负债表作为分析的重点, 全面收益观引入了许多新的计量方式和确认手段, 如公允价值, 这样有利于克服传统的财务报告中利润表的一些缺陷, 提高财务信息对投资者和决策者的有用性。

三、引入全面收益观对我国财务报告的影响与冲击

全面收益观会在会计的具体确认、计量、记录等过程中对整个会计信息工作产生影响, 具体分析如下:

(一) 传统财务报告缺陷

传统财务报告是指根据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编制的财务报告。传统的财务报告主要的服务对象并不是社会投资者和债权人, 而是以政府利益和管理为便利的, 是政府实施控制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传统的财务报告能够在一定限度内准确的提供给社会公众一定量的信息, 满足其对公司发展和运营的信息需求,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发展, 传统的财务报告的缺陷也不断显现。如传统财务报告在确认和计量上采用历史成本法, 不能及时地更新企业的资产和债务的变动状况, 无法准确地查出关联交易的状况, 过度地重视最终的利润额而忽视了现金流量的质量, 法律形式大于实质, 在确认和计量的流程上也缺乏规范性等。传统的财务报告在一些会计科目的分类上面也存在一些重复和混乱的问题, 这也为企业内部的一些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一些便利, 不利于维护社会公众和投资人的利益, 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 全面收益观引起财务报告重大变革

全面收益观对传统的财务报告产生了重大冲击, 财务报告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改变, 本文主要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这两个方面来反映这些变化和影响。

(1) 资产负债表变革。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时点财务状况的报表, 为静态报表。首先, 会计要素在确认和计量方面发生变化。递延资产科目被取消, 强调资产是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企业, 负债是预期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新会计准则对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 充分体现了全面收益观的要求。对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强调也体现了对经济收益的靠近和借鉴。其次, 资产负债表在结构安排上发生变化。在全面收益观下, 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被再次强调。所有的资产和负债的项目的列示必须是净值, 资产在划分类别上也更加的简便, 整体上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项目, 把以前的无形资产等都划入到非流动资产里面去。将金融资产中的除了交易性金融资产之外的其他三类资产都划分为非流动资产。再次, 入了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增设长期应收款、未实现融资收益 (长期应收款的调整科目) 等科目, 长期调整债务的现值。

(2) 利润表变革。利润表反映的是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是动态的会计报表。利润表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会计要素在确认和计量方面发生变化。在全面收益观下, 利润表中除了基本的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三个要素之外, 还加入了利得和损失要素, 在全面收益观下: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将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些资本项目的运作结合起来, 使得利润表所概括的范围有所扩展, 提供的信息也更多了。传统的收益费用更侧重于过去, 现在的收益费用更加面向于未来。第二, 利润表在结构安排上发生变化。全面收益观下, 利润表的阶段从四阶段减少为三阶段, 去掉了主营业务利润。

四、基于全面收益观视角的现行财务报告缺陷分析

全面收益观是与世界会计理论和实践相互接轨和共同发展的, 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促进作用, 但是, 全面收益观下的财务报告在披露与决策有用性信息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 在利得和损失的处理上, 资本和收益容易产生混淆

在新准则中, 我们知道了利得和损失, 并且利得和损失是全面收益观下的收益的重要部分, 但是把利得和损失作为两个会计要素来进行规定和安排的政策和准则还并没有颁布, 这就导致了综合收益在性质上不明确, 利得和损失有的计入资本项目的后果, 有的却又计入传统的利润表中, 没有一个统一的系统性规范。

(二) 在列报结构上, 一些安排不合理

投资者和债权人要想对企业产生了解, 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财务报表, 只有清晰明确、容易理解和辨识的财务报表才能够快速准确地传达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现状。但是, 在全面收益观下的财务报表的列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尤其是利润表中的相关项目。第一, 在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中, 所列示的各个项目都是一个汇总的结果数字, 并没有表示出收入的具体来源和方法, 这样就不能完全提供收入和成本的相关质量信息。第二, 在现行的利润表中,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 (损失以-号填列)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损失以-号填列) , 但是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都是资本性项目, 不属于日常经营活动的范畴, 从原则上来说, 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应该列示在利润表中。

(三) 缺乏对表外披露的重视

在我国的会计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中, 表外披露都是一个长期被社会公众和报表报出者所忽视的重要项目。表外披露是对一些无法在财务报表的规范格式中进行有效表现的因素进行的阐述和披露, 表外披露有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对财务报表的一些项目的信息得到更加充分完全的理解和分析, 所以加强对表外披露的重视至关重要。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力资本、知识产权等成为企业的重要的力量源泉, 如何把这些资源在表外披露中体现出来, 将会成为会计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现行的表外披露也缺乏结构性和层次性, 表外披露中体现信息都很零散, 缺乏系统性, 数据重复, 表述晦涩难懂, 一些信息任意堆砌等, 这样不仅不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加强对企业经营和财务信息的理解, 甚至有可能会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产生误导, 损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切身利益。

(四) 财务报表形式单一

我国的财务报表的形式单一, 无论是什么性质的公司, 无论公司的生命周期和发展阶段如何, 每个企业适用的财务报表的格式都差不多。这将不利于表现出每个公司的特点信息, 千篇一律的财务报告格式将会使得财务报表很难提供出值得借鉴的信息, 也不便于进行不同的比较分析。

(五) 公允价值的引入也带来了过多的主观判断

由于在全面收益观下, 公允价值被引入到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 而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都必须是以外部的市场变化环境为基础, 还要辅之以一些经验判断, 这些都不同于简单的会计准则条例。如金融工具的分类标准及后续计量和资产减值损失等, 这些都需要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相关的职业判断和主管记录, 所以可能会产生主观判断失误, 这也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的监督和管制还不完善, 所以全面收益观下财务报告的风险性增大。

五、全面收益观下我国财务报告完善建议

在全面收益观下, 财务报告必须符合充分披露和成本、效益、质量对等原则。公司报出财务报告是有成本的, 大量的信息披露是要付出大量的成本支出的, 所以企业披露的信息不必要过多, 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但是披露的信息必须完全。企业也不能够为了节约披露成本而假造各种信息, 信息的质量是第一要义, 企业要根据会计环境和信息使用者需求的不断变化, 兼顾财务会计信息的固有特征作出相应调整。具体的建议如下:

(一) 会计核算应更加符合规定和范式, 且会计核算要充分揭示企业的真实信息

利得和损失可以作为会计要素来进行确认和计量, 这样可以避免资本项目和费用项目混淆, 使得各要素的概念和实质性质取得一致性, 建立财务报表之间准确的对称关系。公允价值的变动损益应该分期计入损益, 而不是全部于当期计入损益, 这样可能会对企业的利润带来很大的波动性, 这样不利于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对信息的理解。

(二) 财务报表的列报结构应该更加合理, 具有对称性

应该从实际国情和发展状况出发, 逐渐地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的会计理论和经验, 达到与国际操作接轨, 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对财务报表的列报结构进行改进: (1) 资产减值损失作为非经营性活动的变动, 不应该列示在营业利润中, 而应该与利得和损失一致, 对总的利润产生影响; (2) 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 将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区分已实现和未实现在报表中列报, 同时, 利得和损失要素也可以按照这种已经实现和未实现的方法进行列报分类, 这些已经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可以进入其他综合收益之中。对利润表做出以上的变动, 有利于明确地区分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 尤其是区分了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绩效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这样更加有利于公众和投资者加强对企业信息的把握, 有利于其做出准确的投资决策, 也有利于企业内部高级管理人员做出企业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预测和决策。

(三) 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应该充分, 且信息层次应更加分明

财务报告的披露应该遵循成本收益对等的原则, 同时也应该充分披露出企业信息, 达到全面、准确、有效。在财务报告中, 企业所披露的信息在除了包括财务指标的信息和一些定量的确定性信息之外, 还应该包括一些无法定量的不确定信息, 这样才能全面地展示企业的整体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表外披露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不应该被企业和社会公众所忽视。企业可以通过表外披露展示企业的营业收入的来源和性质、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动、企业所面临的重大的不确定性事项、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以及商誉、竞争者所具有的相应的实力等信息。此外, 企业还应该把管理当局通过合理的预测所得到的的趋势分析资料也进行适当披露, 这样也便于市场上的投资者对企业进行合理的投资预期。

在丰富财务报告内容的同时, 也要注意内容结构的层次性。表外披露应该注重层次, 重要的表外信息应该详细披露, 次要的表外信息则简单描述。表外信息的披露还可以把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加入进来, 而不仅仅是限于财务部门的工作。如企业的销售业绩预测可由销售部门根据市场行情和变化进行预测, 销售部门是产品和市场的中介, 对产品市场了解熟悉, 由其披露更值得信息使用者信赖, 提高了信息披露的可靠性。

(四) 财务报告格式可以突出企业的个性, 体现多元化

单一的财务报告具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所以可以提倡企业采用适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的财务报告格式。针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 企业可以提供不同的财务报告格式, 这些不同格式的财务报告在层次和结构上可能有所侧重, 但是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是一致的。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披露的同时, 也可以进行信息技术的辅助支撑, 这样也可以不断地更新企业的财务信息, 使得财务信息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更强。另一方面, 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允许不同的企业建立不同的会计信息提示制度。如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非上市公司, 可以允许其根据成本收益原则在中期和季度财务报告中的信息披露进行适当地简要分析和阐述。

(五) 从外部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

全面收益观下, 公允价值被引入到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 而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都必须是以外部市场变化环境为基础, 还要辅之以一些经验判断, 这些都不同于简单的会计准则条例。所以应该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资源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监督和把握, 在相关性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方面, 可以加强对政府审计人员等的技能的培训, 提高政府对企业进行考核的能力。另一方面, 公司也可以通过完善自身的产权治理水平, 向外部提供一些良好的信号, 实时更新公司内部股权变动, 公司经理人员的动向以及内部的考核激励机制的完善和改进等信息, 这些都有利于外部环境对企业内部的监督和控制。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于静、张林:《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分析》, 《商业经济》2008年第3期。

报告收益 篇10

一、物质费用大增推高生产成本

据被调查农户2012年种植每亩小麦的生产成本为440.4元,比上年增长2.8%。由于2011年小麦旱情严重,仅排灌费用亩均41.1元,而2012年无此项费用支出,假如扣除排灌费用支出,实际其他生产成本比上年增长13.7%。其中物质费用为232.4元,比上年增长18.7%;生产服务支出96.1元,比上年下降26.7%;人工成本113.2元,比上年增长11.3%。由此可见,物质费用的大幅上涨是推高生产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见表一)。

从调查结果看,今年小麦成本变动呈以下特点:

(一)主要农资价格上涨,物质费用大幅增加

被调查农户2012年种植小麦的亩均物质费用为232.4元,比上年增加36.6元,增长18.7%;其中种子费用43.6元,比上年减少1.2元,下降2.7%;化肥169.1元,比上年增加31.5元,增长22.9%;农药19.8元,比上年增加6.5元,增长48.9%。由于亩均种子、化肥数量基本稳定,所以物质费用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农资价格上涨引起的,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麦播时化肥价格同比上涨17.9%,农药价格同比上涨13.7%,种子价格基本与去年持平;2012年春耕期间化肥价格同比上涨10.5%,农药价格同比上涨5.0%。

(二)农机作业费用提高,生产服务支出再增

被调查农户中因2011年排灌费用的增加,而使2012年种植小麦的亩均生产服务支出有所下降,但机收、机播费用大幅增加。其中,机播费15.5元,比上年增加3.7元,增长31.4%;机收费46.5元,比上年增加2.4元,增长5.4%。据调查粮食生产机械化率的提高和汽、柴油价格上涨的双重因素是导致机械作业费用提高的主要原因。被调查农户今年夏粮机耕、机播、机收率分别达到99.7%、89.8%和97.8%,和上年比平均提高1.8个百分点。从汽油柴油价格变化情况看,2011年麦种期间比上年同期上涨17.5%左右,2012年6月比上年同期上涨3%左右。

(三)生产用工价增,人工成本上升

被调查农户2012年种植小麦亩均人工成本113.2元,比上年增加11.5元,增长11.3%。其中,亩均标准用工天数持平,劳动日均工价为59.6元,比上年增加6.1元,增长11.4%。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近年粮食生产粗放经营现象有加重趋势。现在一些农户在粮食播种以后主要劳动力就外出打工,直到粮食收获期才回,期间地里的草不除、虫不防、病不治,粗放经营、种粮副业化等倾向加重,和传统的精耕细作方式相比用工日趋减少。同时,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已造成部分耕地流转。而随着农民工工资的持续提高,留守农村的劳动力用工价格也随之攀升。

二、生产成本增加使惠农收益缩水

2012年小麦平均亩产为479.5公斤,依照2012年小麦最低平均收购价每公斤2.04元算,农民种植每亩小麦的总收入为978.2元,比上年增加86.8元,增长9.7%,扣除440.4元的生产成本再加上52.6元的种粮补贴后,种植每亩小麦的收益为590.4元,比上年增加80.5元,增长15.8%。虽然今年种植小麦收益比上年有所增加,实际上这个收益是被缩水的。从今年小麦生产成本及收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每公斤小麦最低保护价比上年增加0.16元,在单产水平比上年提高5.9公斤的情况下,今年每亩小麦应增加收入80.5元,而由于今年种植小麦的亩均生产成本比上年增加了11.2元,至使每亩小麦实际生产收益增加只剩下69.3元。由此可见种粮因粮价提高和单产增加所得收益的13.9%被增加的生产成本所抵消。(见表二)

综上所述,尽管粮食收购价在逐年提高,但种粮成本的连年增长,使得农民种粮收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2年仅590.4元,与往年相比年均收益增幅偏低。而农民工月工资2011年全国已达2049元的平均水平,与2008年相比三年增加844元,年均增加281元,是2012年种粮增收的3.5倍。按本次调查结果每户种植6.1亩小麦计算,2012年农民户均种植小麦的生产收益仅为3600元,仅比农民工月工资高1551元,真是“辛辛苦苦忙一年,不敌两月打工钱”。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农资监管力度,切实稳定农资价格

近些年来,化肥、农药、种子、农用柴油等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直接导致种粮成本的增加,大大抵消了种粮补贴和粮食价格上涨等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农民种粮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因此,应继续健全农资服务体系,加大农资市场价格监管力度,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

(二)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提高种粮规模效益

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在种粮成为很多农民“兼业”的同时,也涌现出不少的粮食大户。实践证明,种粮规模上去后,收益能显著提高。而现实问题是由于现在还没有一个规范的土地流转办法,所以尽管很多粮食大户有强烈的规模经营意愿,却很难顺利的流转到土地。因此建议尽快研究出台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办法,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同时建议各级财政部门设立农村土地流转扶持资金,促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粮规模效益。

(三)持续稳定提高粮价,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报告收益 篇11

A股3000点屡攻不破,使猜底又成为当下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猜底期”往往是风险与市场震荡加剧的时期。这一期间,大盘上下都有很大的可能。在市场如此震荡加剧、大盘面临选择方向的大背景下,一些高净值投资者往往会将目光转向绝对收益类基金产品,以冀望在宽幅震荡的市场中获取较为稳定的投资收益。

那么,今年以来,那些绝对收益目标基金究竟表现如何?又有哪些绝对收益目标基金业绩表现更好呢?《投资者报》数据研究中心对成立于2016年以前的284只绝对收益目标基金(银河分类,A、C、E、L分别计算)各自今年来(2016年1月1日至5月24日,以下简称“今年来”)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进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上证指数下跌20%的背景下,纳入统计的284只绝对收益基金中,有174只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正数,占比达到61.27%。

对此,西南证券分析师称,“绝对收益类型产品采取市场中性策略进行投资,作为一种低风险、稳健收益类产品具备良好的资产配置价值。在宽幅震荡市中尤其表现突出,也能帮助持有人在单边上涨行情,或巨幅下跌行情中获取稳健收益。在目前市场波动加大、趋势风口都不明显的背景下,值得关注。”

前十基金复权单位净值增长超7%

2016年的A股市场“钱难赚”。

以2015年12月31日上证指数收盘点位3539.18点计算,截至2016年5月24日,上证指数收盘2821.67点,大盘跌幅为20.27%。不仅如此,由于开年以来A股呈现出上攻动能不足的态势,因此频频出现大幅跳水的弱势行情。不仅如此,新基金发行也持续萎靡不振,投资者认购热情不断降低。与此同时,基金募集的规模也是一再下降,甚至多只产品出现延长募集期限的情形等。

与此同时,当前市场上的保本基金业绩同样不佳,监管层明确表态收紧保本基金发行,此前火爆的发行行情难以延续。另一方面,今年最大的几个风口,新能源汽车(包括特斯拉)、OLED、智能汽车/无人驾驶都和行业相距甚远;在慢熊背景下(熊市意味着热点少,热点少意味着赚估值提升钱的概率小),没有身处几个有限的核心主题,那就只能放低预期收益率。在这样的背景下,绝对收益目标基金今年来的业绩表现无疑是可圈可点的。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4日,纳入统计的284只绝对收益目标基金超六成正收益,其中前十基金今年来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均在7%以上。

具体来看,包括国泰浓益C、国泰安康养老定期支付C、易方达新益E、鹏华弘盛C、易方达新享A、兴业聚利、易方达新益I、兴业聚惠、长信利盈A、银华汇利A在内的10只产品,其区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分别为87.32%、86.18%、55.1%、42.73%、38.45%、18.28%、15.85%、12.06%、8.5%、7.86%。

“即使排除部分因为赎回发生在30天内,按规定收取的0.5%的赎回费全额计入基金资产,从而导致留守的基金持有人捡了大便宜的偶发因素外,绝对收益目标基金仍是震荡市获取稳定收益的首选产品之一。” 广发证券分析师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在当下市场,那些采取中性市场策略的绝对收益基金,对于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同时希望无论股指上涨,还是下跌都能获得一定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应当是一个不错的投资工具。

易方达新享基金经理对《投资者报》记者称,“一季报,我们的投资组合采取中短期债券类资产为主的配置策略,组合净值保持了稳健增长。”对未来影响宏观经济及债券市场走势的几个重要因素,易方达认为包括房地产行业后续变化、政策刺激的力度和节奏,以及“供给侧”改革推进情况等。未来,我们将继续保持债券投资为主的策略,不断提高组合收益,力争以优异的业绩回报基金持有人。

超七成产品一季度实现赚钱

如果说仅看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这一项指标,还无法完全得出绝对收益目标基金在震荡市“稳健赚钱”的结论,那么,一季度“报告期利润扣减当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净额”这个实打实为持有人赚钱的指标就更有直观冲击力,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据Wind数据显示,一季度纳入统计的284只绝对收益基金中,有218只实现了为持有人赚钱,占比达到76.76%。具体来看,包括易方达裕如、东方红稳健精选A、中融新动力C、华安新回报、易方达新收益A、易方达裕惠回报、建信鑫安回报、天治趋势精选、中欧琪和A、安信鑫安得利C在内的10只基金一季度报告期利润扣减当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净额分别为1.12亿元、0.68亿元、0.64亿元、0.58亿元、0.55亿元、0.53亿元、0.48亿元、0.39亿元、0.38亿元、0.38亿元,排名前十。从为持有人一季度赚钱能力来看,易方达基金公司前十中独占三席,在银河分类下的绝对收益基金产品类别中表现突出。

“一季度我们对债券市场较为谨慎,主要配置了短久期的信用债,杠杆仓位也较低。在权益方面,保持了较低的股票仓位,并且积极参与新股发行。”易方达新益基金经理指出,“2016年二季度的经济数据将对后续的投资产生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需密切关注二季度经济数据表现出的边际变化。同时我们在二季度需要关注美联储加息可能性的回升,这将会对人民币汇率和资金流动形成制约,进而影响国内货币政策的节奏。未来本基金将继续保持债券投资为主的策略,不断提高组合收益,力争以优异的业绩回报基金持有人。”

投资要注意的“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用在投资绝对收益基金上也不足为过。

首先,当然是要选对基金经理。我们都知道,选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而选绝对收益基金更是如此。一从某种程度上讲,绝对收益基金策略太多,要能创造好的收益,必须要具备相当多的技能才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冠名为“绝对收益”的基金所使用的投资策略和投资标与一般的选择并不同。比如,一些绝对收益基金偏好聚焦于更广泛的投资标的;另一些则专注于单一类资产,如债券的卖空;还有一些则通过运用衍生工具来操作等。基金经理擅长哪一类的操作,可能将直接导致不同的结果。

其次是申购赎回。目前绝对收益类基金分为两类:一类是每个季度开放申购赎回,另一类是每天可以申购赎回,前者目前占据主流。相对来说,每个季度开放申购赎回,对于运作更为有利,但是每日开放申购赎回则流动性更好,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认购。若是选择季度打开申购赎回的产品,一定要注意和自己资金需求相匹配。

第三是管理费率。绝对收益目标产品的管理费率跨度很大,高的有1.5%,低的则只有0.4%,例如易方达裕惠回报,而易方达新益、易方达新享、长信利盈、银华汇利、博时新策略、泰达宏利养老收益、华宝兴业新价值、鹏华弘泰等基金的管理费率也只有0.6%。

上海证券分析师告诉《投资者报》记者,“绝对收益基金其实是一种低风险产品,低风险就不可能对应高收益。单从收益率来比较,应和固定收益类产品有些类似,但赚钱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绝对收益基金的目标就是要赚绝对收益,这是它最独到之处,但并不是说任何一个时间段都能保持正收益以及绝对不亏。它的特点就是低风险、低波动、低回撤。”投资大师巴菲特有两条投资原则: 第一条,保住本金;第二条,请永远记住第一条。在很大程度上,绝对收益基金的运作正是对这两条投资原则的践行。这类产品的优势在于规避了大盘的波动,收益一般比较稳定,同时基金的回撤也较小,适宜作为稳健型投资者的长期选择。

报告收益 篇12

如此前所述, 现代的业绩报告的基本目的是向投资者等提供对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从此观点出发, 本期净利润是满足实现条件的事后的业绩测定值, 尤其具备事前的期望事后修正并形成新的期望预测这种反馈信息价值。本期净利润具有向投资家提供F A S B【财务会计概念书第2号“会计信息的本质特征”】中所述的反馈价值。

鉴于实现利润所拥有的反馈价值, 特别是在事业投资中作为事后的业绩测定值的实现利润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为了通过事业活动获得现金流量而投资的事业用固定资产即便价格下降, 只要能从该事业投资中取得预期的现金流量, 就不能说企业的业绩恶化了, 确认评价损失也是不当的。反之, 该事业资产即便价格上升, 只要能从该事业投资中取得预期的现金流量, 只要该现值超过事业用固定资产的时价, 也不会以时价卖掉该事业资产。因固定资产的时价上升并不能使业绩增大, 确认评价收益是不恰当的。因此事业投资的业绩若以时价的变动来计量, 基本上不能给投资家提供有用信息。对事业资产持续保有不予售卖而使事业投资继续下去, 意味着该事业投资具有时价以上的价值即商业价值。事业投资的业绩正是通过事业活动的继续, 将事业资产所含的商业价值转化为现金流量, 亦即通过实现加以计量。

也就是说实现利润是以事后的事实, 对未来现金流量事前的期望即商业价值实际上实现到了何种程度这一事前期望的成果进行确认, 并在将这种期望进行事后修正再形成新的预期时承担着提供所需信息的功能。从这种意义上来讲, 事业投资的业绩, 通过事后测定的实现利润体现出来。

以上对实现利润拥有的反馈价值的意义以事业投资为例进行了阐述, 这也适用于投资家对某一特定企业进行投资的场合。投资家对企业投资时先从对该企业的评价开始, 此时不会由经营者代替投资家预测企业业绩、提供企业价值。因此净资产即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的差额原则上只是反映会计事实, 因不具备提供企业价值的功能, 净资产不应直接作为企业价值。投资家在其应知悉的信息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决策, 测定各自所需的企业价值。

企业价值是一个内含该企业所含商业价值大小预想的概念, 投资家最终的投资决策依存于该商业价值的大小。当然商业价值是未来预测的产物, 不同的投资家预测的结果是不同的, 投资家自我责任下预测的商业价值, 有必要根据转化为现金流量多少的实际情况确认事前预测的成果并对投资决策加以事后修正。

此时显示向现金流量的转化信息的任务由实现利润承担。因此有助于投资家投资决策的反馈价值信息由企业全体生成的实现利润提供, 由满足实现概念的本期净利润担负该作用。

但是只就金融投资而言, 与事业投资有很大不同, 金融资产时价一般来说反映了市场的平均期望, 其时价以及期间评价差额作为投资决策信息具有有用性。也就是说金融投资原则上不承认超出时价的价值, 换言之不管是谁持有的金融资产所能带来的现金流量都一样。因此说时价显示金融投资的投资价值, 而期间评价差额可视为金融投资业绩的测定值。但是应慎重对待将不伴随实际现金流量转化的期间评价差额作为实现利润的情况。因为这种时价的上下波动导致的期间评价差额不满足实现概念中“向现金流量的实质性转化”的内含意义。不过如前所述, 可以以期间评价差额作为金融投资业绩的测量值这一点是明确的。这可以解释为金融投资的时价评价差额能担负以下信息功能:通过反映事后的事实即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事前期望实际上可能实现的状态, 借以确认事前期望取得的成果、并事后修正该期望进而形成新的期望。该意义下的金融投资业绩, 通过事后测定的期间评价差额体现出来。而该期间评价差额对投资家投资决策只要有反馈价值就可以视同为实现利润。

这种场合该期间评价差额视为‘实现可能利润’。通过不仅是‘实现利润’而是扩展到‘实现可能利润’、一起作为应包含于本期净利润之内的利润概念的扩充, 期间评价差额作为本期净利润的一项要素提供反馈价值是妥当的。

综上所述, 因实现利润所有的反馈价值, 使其成为投资家进行投资决策时有用的信息。而所谓的反馈价值, 应该不仅限于对事前预测结果的事后确认, 还应包括对未来预测的修正。可以说这是一个包含预测价值的价值。因此提供反馈价值的本期净利润, 是非常重要的投资决策信息, 即便是坚持“一揽子主义”作为全面收益的构成要素是绝对必要的。

摘要:传统利润表已无法如实反映企业全部的未实现损益, 利润表的改革是国内外会计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全面收益理论的发展, 国外主要会计机构如ASB、IASB等已在利润表中加强了全面收益的披露。我国新准则中的利润表仍以传统模式为主,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不断深入, 需要在利润表中充分披露更多的全面收益。本文以全面收益理论为基础, 借鉴国外全面收益的披露方式, 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探讨了我国全面收益报告的选择模式。

【报告收益】推荐阅读:

安全收益05-11

私有收益05-16

基础收益05-20

创新收益05-21

收益余额05-25

收益波动06-06

谈判收益06-14

粮食收益06-14

收益法06-20

固定收益06-26

上一篇:外墙体保温节能下一篇:报刊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