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植物配置新思考

2024-05-20

城市植物配置新思考(精选8篇)

城市植物配置新思考 篇1

在当今城市绿化尤其是居住区的建设规划中, 对大规格乔木的应用已习以为常。之前很多文章对大乔木的移栽做过诸多论述, 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是为保证移栽成活率所做的以技术探讨为主的文章;二是对移植大乔木这一现象表示的忧虑。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和经 济水平的持续提高, 今后城市对于植物数量的要求必定会有增无减, 城市生态效益的提高和城市环境的美化是不是非大乔木不能体现?对此, 就城市内大规格植物资源的来源做了实地调查, 从资源及生态保护的角度, 在现有乔灌草配置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思考, 并提出了配置模式。

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 采用移植成年树的方式绿化城市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 尤其以1959年北京的10 a大庆期间, 曾大规模进行大树移植。改革开放以后, 城市建设更是日新月异, 许多城市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绿化城市的目的, 纷纷采用大树移植这一捷径。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商, 为了迎合人们对于高质量环境的需求, 更是不惜成本引进超大规格乔木及超大规格古树名木, 此种做法导致一系列问题:

1.1 意愿的违背

人们移植大乔木的本意主要有两点:一是形成很好的美化效果;二是产生乔木应有的生态效益。大规格乔木在移植过程中, 为了提高其成活率不得不将其进行断根截枝处理, 从审美的角度, 重剪之下的大乔木很多粗壮的枝干都已截去, 这种残缺不全的形象违背了人们想要生气勃勃的绿树的本意。其次, 有的成活是一种假象。定植苗的成活率虽然很高, 但是对于高大的乔木而言, 有的成活现象也是一时假象, 原因在于植物茎的储存功能。超大规格乔木的茎干非常粗壮, 里面储存了丰富的营养物质, 因此有的看似成活的大树, 在其将茎内营养物质耗尽的时候, 也不可避免地死亡。成都市植物园曾从野生林地移入银杉5株, 在开始几年陆续死掉4株, 本以为已经成活的第5株在第5年死亡, 工作人员挖开地下部分, 发现该植株在5 a内竟没长一条吸收根, 由此可见, 这棵树在5 a的生活中, 发芽、长叶、伸展枝条等活动, 都是依赖于储存于茎内的营养物质, 等到茎内营养物质耗尽, 植株也不可避免的死亡。此外, 这种经过截枝处理的大乔木即使是成活了, 其自身恢复速度依然缓慢, 正常生态效益的发挥要等成活若干年以后。

1.2 严重破坏被移植地的生态环境

由于近几十年来各城市对苗圃建设的投入远远滞后于城市建设的需要, 而城市对植物的需求越来越大, 同时, 苗木的价格没有固定的标准, 尤其是大规格乔木的价格浮动非常大, 苗木商为了谋取利益, 想尽办法购得散落在各村庄、学校、旧工厂的高大乔木, 使得现今大多苗圃的角色转变为古树中转站, 而非育苗之圃。宏观上, 站在景观生态学的角度, 这使得城市以外的其它地区的绿色生态环境愈发破碎, 使得原有的一些绿色斑块消失, 绿色廊道断裂, 绿色基底被蚕食。站在微观的角度, 任何一棵大树的成长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 它与周围的土壤、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他环境条件形成了密切相关的共生体, 而随着植物主体的消失,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被完全破坏, 导致原有地块缺失了树冠覆盖和根系抓固的土壤遭受雨水冲刷的程度大大提升, 同时遭受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比原生自然生态环境更易受到外来种的入侵。

如果小生态环境的建立要以破坏大生态环境为代价, 如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需要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 那这种行为本身是缺乏远见的 (见图1、图2) 。

2 对策

2.1 速生大乔木+较小规格中生和慢生种的配置形式

速生树种的优点在于长速快, 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景观效果, 同时大多数速生树种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强;缺点在于大部分速生种的寿命也相对较短。在必须使用高大乔木的地方, 可以根据对树型的要求选择相应的速生种类, 这样既能相对经济地建成需要的景观效果, 也能形成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面貌。即当速生种衰老, 景观效果不好的时候, 可毫不吝惜地将其移除, 而此时中生树种已达到可以替代优势种的势头。所以, 自始至终都能维持相似的整体群落视觉外观。

2.2 景观营造初期以大规格的灌木替代大规格的乔木营造快速成林的景观效果

在一片裸地上, 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顺序是:草本进驻——灌木繁茂——乔木优势。这个定理或许可以说明一个问题:相对而言, 灌木比乔木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抗逆能力, 当灌木把立地条件改造到有利于乔木生长的程度, 这时乔木才逐渐取代灌木的优势地位。此外, 灌木无明显主干, 地上部分一般至少有几个主要的枝干作为支撑, 层次丰富, 叶面指数大, 因此也能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在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中, 在需要考虑生态效益和不需要强调枝下高的地方, 可以选择大的灌木代替大的乔木, 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 另一方面也可以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美化效应。

在华侨城开发的天鹅堡项目中, 各种规格的灌木搭配得高低错落, 成功地塑造了近自然的植物群落, 而大的乔木在该盘的运用则是起了点睛的作用 (见图3, 图4) 。

2.3 以几棵小规格或中等规格乔木靠合栽植, 也可以形成大棵孤植树的气势

在需要孤植的地方, 将小规格或中等规格的相同规格的同种植株近距离靠合种植在一起, 在特定场合也能形成甚至超过孤植老树的景观效果。尤其是慢生树种更应当考虑采用此种方法, 首先慢生树种的大规格植株相对而言数量较少, 因此价格也相对高, 近距离地种在一起, 在维护时加以仔细修剪, 长成后的景观效果也不逊于一棵单独的大树。这样既经济, 也可以减小独株成活的风险 (见图5) 。

2.4 在以考虑生态效益为主的地方, 同时也不受风格限制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增加竹的应用

从形态上, 竹的种类多, 形态各异, 有高大散生类如刚竹、毛竹等可作乔木状种植;稍矮的丛生种类如孝顺竹、黄金间碧竹等可作灌木状种植;地被类可用铺地竹、翠竹、菲白竹等。因此可选择的空间非常大。

从生态效益上, 竹子枝繁叶茂, 叶面积指数比一般树种大, 常年绿色, 光合作用和净化空气能力比其它树种强, 而且吸附粉尘和有毒气体、降低气温和噪音等方面都有极强的作用。此外, 竹林具庞大的盘根错节的地下系统, 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防震能力强。再次, 竹子年年更新, 一次种竹, 加以科学管理, 可持续生长几十年乃至几百年, 景观效果依然如故。种植密度大, 竹子可一次成景, 密度小也只需3 a即可成景, 比许多树种成景快。再者, 竹类植物属浅根性树种, 鞭根系统横向扩展, 一般不深于50 cm土壤, 对城区的地下管道、线路等地下设施无影响, 且竹子是常绿树种, 不容易开花。无花粉传播, 不影响环境, 对有些不宜种植深根性的城市地区尤其适合[4]。

图6为建筑旁的竹景观, 仅占用了立地不到2 m宽的土壤, 既取得很好的屏蔽效果, 也产生良好的景观效应和生态效益。

3 结语

城市绿化中经典乔灌草的配置模式是模仿自 然界中最有生命力的植物群落的生长组合方式, 不需要再论证, 无论从生态效益还是从审美角度, 这种配置模式都是无可替代的。而这里所说的乔木, 并不一定非指大乔木, 甚至古树。并不是不用大乔木, 就没有了风景, 也并不是不用大乔木, 就没有了生态效益。在国家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在全球环境问题已经加剧退化的今天, 作为种植的执行者和设计者, 是不是可以综合考虑, 在适当的场所, 在能够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更有利于大环境的方式?本文的目的并不是呼吁大家不再使用大乔木, 诚然,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 大乔木具有无可替代的效果, 但是, 在能够以其它方式达到目的的情况下, 为什么不尽量避免将大规格乔木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呢?文中观点仅为个人通过观察和思考所做的总结,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俞孔坚.大树移植之患[J].城市发展研究, 2001 (2) :87.

[3]罗建伟.试论园林绿化建设中的大树移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 (9) :207-208.

[4]陈双林, 洪宜聪.竹与中国园林绿化述评[J].竹子研究汇刊, 2000 (12) :34-35.

城市植物配置新思考 篇2

摘要:城植物是构成园林绿化景观的必备元素,作为绿植之一的彩叶植物,其会随着周围环境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配置方式。科学、合理的开展园林植物配置工作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就彩叶植物在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彩叶植物;园林景观;植物配置

随着城市的发展与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园林绿化工作,人们对园林绿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能满足城市环境的需要,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必要性。彩叶植物是园林景观绿植中的一种,其配置方式呈现多样性,孤植、丛植、花坛与篱笆等,都是彩叶植物的主要存在形式。通过对彩叶植物的具体了解,将其应用到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是正确之选。

一、彩叶植物的概述

彩叶植物是在自然或人为的条件下,所培育出的在合理季节出现绿色以外其他色彩的植物,是植物特色和色彩个性化的彰显[1]。彩叶植物相较于其他绿色植物更具欣赏价值,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能够满足人的精神感受,更吸引行人的注意,对营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城市生活具有积极作用。千层金、金叶国槐、紫夜皂荚等都是典型的彩叶植物。彩叶植物的选用大都选择本地植物,其成活率相对较高,具有很强的生长能力,同时也可降低在引进外来物种方面的支出,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首选。不同的彩叶植物具有不同的色彩特点,其色彩独具特色、独具一格。彩叶植物根据季节、色素和彩叶延续的时间可分为不同类型的彩叶植物,将其应用到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会形成多彩园艺,更能吸引人们的视角。

二、彩叶植物在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所遵循的原则

1、具备生态的适应性

彩叶植物在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应具备生态的适应性,以提高彩叶植物的存活率[2]。彩叶植物的选择,应根据植物对生长环境的需求进行目标性的选择,根据环境来选择植物,而不是利用彩叶植物来选择环境,从彩叶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角度着手,选用适应城市环境的彩叶植物,对园林植物的配置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应选择当地的彩叶植物,可有效提高彩叶植物的成活率,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也可降低引进外来彩叶植物的成本,具有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

2、具备色彩的协调性

由于彩叶植物的色彩相对绚丽夺目,不同的彩叶植物具有不同的色彩特点。在园林植物配置中应用彩叶植物,应注重色彩之间的搭配性和协调性,以烘托城市园林景观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以达到美化城市环境的目的。彩叶植物的色彩应与周围环境进行合理的搭配,以彰显园林植物配置的外观美。例如,春红是一种季节性的彩叶植物,可以将绿色作为背景,并放置在向阳的位置,形成了万绿丛中一抹红的景象,增强园林植物配置的美感。

3、具备相应的功能性

彩叶植物在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应彰显其功能性,以体现彩叶植物的存在价值。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应根据对功能要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彩叶植物。例如,选择行道树,可以选择树冠相对较大、抗病虫害能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彩叶植物,可有效提升行道树的功能性和使用价值。如金叶榆、金叶国槐等都可作为行道树的首选。若选择观赏性极强的彩叶植物,应选择红叶李、紫叶风箱等。

三、彩叶植物在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形式

1、孤植

孤植是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主要形式之一,是采用个体植物单独成景的形式,在具备美观性的基础上,更具标识性[3]。相较于其他绿色孤植而言,彩叶植物更具有观赏价值,色彩绚丽,与绿植色彩的单一性形成对比,能烘托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景象。一般情况下,将彩叶植物作为孤植,大都选择色彩相对艳丽的植株,更具独特性和创意性,能让人的眼光汇聚在此,将其功能性彰显的淋漓尽致。例如,在大型的草坪上,对彩叶植物的选择应遵循树冠大、色彩靓丽、树形圆润的原则,可让行人或游客在树下乘凉,起到庇荫的效果。以孤植为表现形式的彩叶植物配置,大都选用紫叶红栌、金叶皂荚等,是孤植配置方式的首要选择。

2、丛植

所谓的丛植是将几株或是十几株植物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植物群落,形成统一的整体。丛植的建造应秉持着协调性和整体性的原则,注重植物色彩、高度的搭配。彩叶植物的丛植形式可以是单一的彩叶植物,也可以是多元化的彩叶植物,只要保证植物之间的友好协调、给人以舒适感则视为一件成功的工艺品。丛植可以将绿色作为背景颜色,然后加入多株彩叶植物,能彰显园林植物配置的活泼与俏皮,带有锦上添花之感。由于丛植对整体性的要求很高,园艺工人应加强对丛植的管理,对丛植的造型进行及时的修剪和整理,以增强丛植的整齐性和美观性,提升园林景观中植物配置的整体效果。

3、花坛或彩篱

园林绿化项目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行道树、街道两旁的花坛、公园、广场等都属于园林绿化工作的范畴。随着人们欣赏标准和品位的不断提升,对园林绿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追求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是市民不懈的追求。城市中的中心广场、公园在不断增多,道路两旁的花坛也在不断被丰富,将彩叶植物应用到花坛或彩篱建设之中,将五颜六色、色彩缤纷的彩叶植物镶嵌其中,能为城市生活环境的营造带来生机与活力,也能彰显花坛的自然特色。彩叶植物的选择,也挺注重色彩的搭配性,能营造出和谐、甜美的生活氛围。

结束语

彩叶植物是园林景观中的重要元素,可有效增强园林景观的生机与活力,为营造健康、和谐的景观氛围提供基础。在园林植物配置中應用彩叶植物,能利用彩叶植物的优势来体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对彩叶植物的应用,应以科学、合理的视角来进行植物的配置,分别将其以孤植、丛植、花坛等形式进行展现,以提升彩叶植物在城市园林景观配置中的地位,提高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祁倩倩.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彩叶植物的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23:246.

[2]李甫科,程厚富.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彩叶植物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3,20:372.

城市绿带植物的配置 篇3

行道树绿带主要功能是为行人和非机动车庇荫。绿带较宽时可采用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的配置方式, 既改善景观效果, 又兼具遮荫功能。行道树种植方式通常采用树带式和树池式。树带式是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留出一条宽度不小于1.5m的种植带, 根据树带宽度的大小来选择种植乔木、绿篱和地被植物, 形成连续的绿带, 在树带下种植灌木或地被植物, 有利于树木生长和增加绿量, 改善道路生态环境, 丰富城市景观。

2 分车绿带的植物配置

2.1 两侧分车带

分车绿带在配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主要以功能为主, 兼顾绿化景观效果与行车安全。为了不影响过往行车司机的视线, 两侧分车绿带上的植物, 尤其是绿篱的高度通常不得超过0.7m, 一般种植低矮的灌木、花卉、绿篱、草皮等。如果在两侧分车绿带上栽植乔木, 乔木主干高度须满足行车净空的要求。二是充分利用绿地空间营建复层植物群落景观。据调查, 城市大部分的新建道路都有分车绿带, 且分车绿带宽达3m以上, 此时可采用以乔木为主, 乔木、灌木、地被相结合, 利用生态空间, 营造多层次群落结构。三是利用自然资源来充分展示地方特色文化。道路的中央分车绿带和路侧绿带在宽度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进行植物景观营建, 并结合适量园林小品, 给城市景观增色的同时, 又弘扬了传统文化, 显示出地方特色。

2.2 路侧绿带配置

路侧绿带配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利用乡士植物, 选用生态效益好, 观赏价值高的树种。二是根据道路的宽度选择合理的植物配置。由于绿带宽度不一, 因此植物配置各异, 有的城市常用爬山虎作墙面垂直绿化, 用直立的竹类、棕榈类植物等植于墙前作分隔。如绿带宽些, 则以此绿色屏障做为背景, 前面配置花灌木、宿根花卉, 但在外缘常用绿篱分隔, 以防行人践踏破坏。绿带宽度超过10m的, 也可用规则的林带式配植或培植成林荫道。三是根据道路的宽度和周围景观进行合理配置。路侧绿带植物配置要与路旁用地范围内的植物景观和路旁用地的性质相协调。四是创造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遵循园林艺术美法则及色彩搭配原理, 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

3 滨河绿化带的植物配置

在对滨河绿化带进行植物配置时,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适地适树原则。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乡土植物, 发掘现在已经驯化的树木品种, 利用场地条件种植多样的植物, 注重展现层次变化、质感变化、色彩变化、季节变化、图案变化等, 以适应城市气候环境和城市特点。二是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 做到“三季有花, 四季常青”。通过植物的花、叶、果来丰富景观特色, 并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来增加色彩和时空变幻, 做到四季景致各不相同。三是注重植物的生态群落, 乔、灌、草比例适当。滨水绿化带植物景观应尽量采用自然化布局, 对绿化植物的选择应以耐水湿植物和地方性的观赏植物为主, 对植物的搭配应尽量符合滨水区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 避免采用几何式的造园绿化方式。四是创造多种生境与植物群落景观。滨水带环境生境类型多样, 有坡地、平地、水体, 并且都具有一定的规模, 为丰富植物景观创造了条件。可根据客观条件营建多样的植物群落景观, 并选择各种类型以及具有不同高度、颜色和季相变化的植物。五是充分挖掘地方人文特色。通过景观要素的合理搭配与组合, 塑造独特的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滨水道路景观带。在植物选择上应选择耐水湿、抗风的植物, 增加水生植物, 形成乔、灌、草复层式植物群落结构, 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功效。

4 广场绿地植物的配置

在对广场绿地植物进行配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植物的外形在设计的构图和布局上, 要求统一性和多样性。植物的基本外形有多种, 树冠可以遮敞日照, 因此常常选用榕树、樟树、蝴蝶果、扁桃等阔叶树, 种植在建筑物的两侧、广场的道路或休憩空间, 夏日可以遮荫, 冬天可以获得充足的阳光。二是植物的大小与位置应和广场环境的尺度、空间层次相宜。植物的大小和形状是其各种特性中最易识别的特征之一。设计时, 首先考虑大中乔木的种植位置, 要把握好整体空间尺度比例的关系。而灌木、地被等较矮小的植物配置在整体景观中, 展现出更具人性化的细腻的景观造景手法。三是注重色彩与质地的变化。植物的色彩是情感的表达因素之一, 通过树叶、花朵、果实和枝桠等各部分色彩的搭配呈现出来。虽然树叶的主色调是绿色, 但是绿色系列的植物中也会有深浅的变化, 或者是黄、蓝或褐色的成分的变化, 而同一种植物, 其色彩随季节时令的变化又会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另外, 绿化植物有其肌理的表情, 如有厚重、粗犷、轻柔或细腻之分。夏季和冬季是一年中最长的时节, 而秋天的色彩维持的时间却很短, 因此在对不同植物进行配色时, 最好更多地考虑夏季和秋季。

摘要: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 绿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加快绿带景观建设是宜居城市发展的趋势。本文对城市绿带的植物配置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绿带,植物配置

参考文献

[1] 尚丽华, 王庆峰.浅析园林植物配置应注意的问题[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 (03)

浅谈城市园林植物配置 篇4

一、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 植物配置不科学, 造成资源浪费严重

(1) 大树进城带来的不利后果“大树进城”就是从农村或山区购买大树, 移植到城市。“大树进城”在许多城市至少有10多年的历史, 把大树搬进城市, 或作为景观树配置, 或作古桩盆景, 塑造“一夜森林”, 希望在短时间内就建成了“森林城市”、“生态城市”, 其结果多数事与愿违。一是因为移植过程中的断根、锯截、修枝, 造成原本华盖浓荫、体量高大的大树伤痕累累, 稍有不慎就会死亡, 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二是造成大树原产地生态破坏;三是进城大树不仅树木价格和运输成本高, 而且栽培养护管理费用也高, 造成有限的绿化资金大量浪费。

(2) 盲目引用外来植物乡土植物往往具有适应性和抗逆性强, 养护管理成本低的特点, 本应成为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主要植物。但为了丰富景观, 或者为了推销利润高的植物, 目前在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限制价廉物美的本地乡土植物, 盲目引用外来植物的现象屡见不鲜。盲目引用外来植物, 虽然短期内增加了当地的植物景观, 但往往由于未经引种驯化, 对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完全适应, 有的生长不良, 有的根本不能成活, 既增加了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 又延缓了生态效应的发挥。

(3) 配置密度不合适在一些城市园林绿地植物配置中, 由于人们对植物生长预期效果缺乏预见性, 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或者以“赢利”为目的的故意炒作, 使配置密度出现过大和过小的现象。配置密度过大, 定植几年就会拥挤, 不仅不利于植物正常生长, 成龄后难以形成完美的树形, 移植也不易成活, 造成植物资源浪费;密度过小, 达不到一定的绿化覆盖率和绿量, 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4) 园林植物配置结构不合理目前,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在结构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把本该建绿量大、容纳游人多的开放式休闲绿地的空间, 变成封闭式的大观赏草坪、模纹花坛等, 从而拒人于绿地之外, 不能发挥此类园林绿地应有的功能, 造成巨大的地力浪费。二是不分绿地性质、面积大小和环境负荷而一味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 没有因地制宜地按需配置, 使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2. 植物配置缺乏多样性和稳定性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多样性有利于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局部生态环境, 多样性的植物群落能有效改善绿地土壤条件, 更好地发挥调节气候、稳定水文、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的作用, 也可使病、虫失去适宜的生存环境, 抑制病虫害对绿化成果的威胁。同时, 植物多样化是园林景观多元化的基础, 不同植物其尺度、形态、色彩、质地、季相不同, 复合的植物群落在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时期可呈现出变化多样的视觉效果, 并带来不同的环境空间气氛。然而, 当前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 运用的植物种类并不多, 大多局限于观赏价值较高、人工栽培的所谓“园林植物”, 加之长期以来重视景观视觉效果忽视生态效益, 常把自然生长稳定的野生乡土植物视为杂草杂木而斩尽杀绝, 造成配置的植物种类单一、植物色彩单一、植物功能单一和空间利用单一, 使城市植物配置缺乏多样性和稳定性。

3. 植物配置的生态观具有片面性

近几年, 虽然生态园林的理念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 但也只是停留在改善环境温度、湿度、光照、吸尘降噪、吸收有害气体和杀死有害病菌等方面, 并没有充分考虑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的生态交互性, 更没有兼顾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 在配置中, 多以人的暂时需求为中心, 没有把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全面生态理念加以运用, 既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也不利于生态效益的发挥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4. 生物间的相互关系考虑不全面

不同园林植物配置在一起, 不但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种间竞争或互助或共生的关系、阴阳性、观赏性、病虫害的交叉感染性及防治难易程度等, 还应充分考虑植物高低顺序与游人视线的空间展示序列、植物景观树种的选择问题、植物季相变化与景观效果和使用功能等因素。但是, 当前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对植物间的关系考虑不够全面, 诸如:注重绿化设计的观赏和休闲需求, 热衷于配置整齐划一, 种类、年龄、层次趋于一致的植物;注重乔木和草本的应用, 而不能将乔、灌、藤、草、竹、花并重;以及不考虑种间竞争关系, 在茂密的乔木树林下栽植耐阴性差的地被植物等, 使配置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5. 缺乏文化品味, 难觅历史文脉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绝不是简单的将树、花和草进行拼凑, 也不是只从生态学原理来种植好花草树木, 而是将植物及其他园林物质要素进行科学组合, 形成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优美生态环境。因此, 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进行城市园林植物配置时, 应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之中, 充分体现出城市特有的地域特征、历史特色和人文底蕴。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城市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脉络,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必须充分考虑和运用这些文化背景。然而近些年来, 一些城市的园林植物配置往往偏离了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 偏离了城市自身的历史文脉, 或生搬硬套使用别人的成功之作, 或在配置设计中不注重文脉营造, 结果是人们很难从城市园林植物景观中品味出人文风格, 更难从中读出历史文脉, 从而使城市丧失了自身应有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6.“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够深入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上的以人为本, 就是一切从人的生存、生活、健康、审美等需求出发, 创造满足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所需要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的主体是人,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是为人服务的, 而非仅仅为美化而兴建, 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为居民提供一种休闲、生活及工作的环境。为此, 植物配置设计就必须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其中, 掌握人的生活规律、行为习惯、活动空间和审美情趣, 从人的身心发展需求出发, 使植物景观在宏观上合理布局, 在微观上注入人情味, 才能真正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也才能达到保护人居环境的生态美, 保持生物系统多样性, 保护人类健康, 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的理想目标。然而, 在不少地方园林植物配置不是以人为本, 如以绿为本种植草坪, 仅仅是为了“好看”和增加“绿化率”。为防止人的践踏破坏草坪美观, 有的草坪干脆被栅栏或带刺的灌木圈了起来, 让人只能“一饱眼福”。再如绿植物配置不注重选择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保健植物, 或能消除疲劳的芳香植物等。

二、对策探讨

1. 强化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生态理念

虽然生态观越来越在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被应用, 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而不深入, 总把植物看成是城市景观美化和装饰的工具, 忽略植被作为其他物种栖息地的作用。园林植物配置的生态理念就是要树立科学的生态观来指导植物配置, 既要强调园林植物的美化和观赏功能, 更要重视其环境资源价值, 充分发挥植物改善小气候、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 并为昆虫、鸟类、小兽类等野生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和繁衍场所, 提高野生动植物在城市中的种类和数量, 保护更多的物种, 从而创造出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动物、植物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美好园林。

2. 注重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科学性

(1) 科学选择园林植物园林植物是一种生命体, 在自然中拥有生存的特定条件, 有其适宜的生理、生物学条件及生态环境。在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设计时, 应依据地理纬度、地形、地势、光照、水分、土壤等条件和配置景观类型以及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生长规律, 科学选择植物, 将乔木、灌木、草本、竹类和藤本等植物因地制宜地加以运用, 才能有美的存在, 才能做到既百花齐放, 又各具特色。

(2) 重视植物群落结构城市园林植物配置, 不仅要强调丰富树种, 更要按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科学配置, 要走出“广场草坪化, 园林图案化”的误区, 充分利用种植空间, 增加叶面积指数, 形成以乔木为主, 乔、灌、花、草, 常绿树、落叶树, 速生树、慢生树有机结合的复层混交群落结构, 变“平面型”配置为“立体型”配置, 扩展绿化的范围, 发展垂直绿化、造型绿化, 注重乡土树种和适生树种, 提高生态效益和环境质量。

(3) 保证植物景观可持续发展植物都有一个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植物景观的形态、色彩、生理功能以及所占据的空间也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生变化,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维持生命可持续发展的多维空间艺术的连续造景过程。园林植物配置要确定合理的发展时序, 要考虑植物的变化性, 不仅要考虑初期效果, 还要考虑预期效果, 既要保持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和持久, 又要充分利用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 注重植物景观随时间、季节、年龄逐渐变化的效果, 强调人工植物群落能够自然生长和自我演替。

3. 遵循美学原理, 注重观赏效果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 在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 必须遵循美学原理, 注重观赏效果。配置时要讲究植物的层次和动势, 乔、灌、花、草分层配置, 疏朗有致, 单群结合, 形成丰富多采的群落景观, 达到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要讲究植物的线条和韵律, 狭长的色带蜿蜒舒展, 轮廓和拼接流畅而自然, 随着地势的起伏产生有节奏的韵律;要讲究植物的对比和衬托, 将不同姿态、不同叶形、不同花色、不同季相的植物协调组合, 突出主体景观, 表达艺术构思;要讲究植物与建筑、植物与园林小品、植物与植物间倚靠和唇接的自然与美感, 避免造成视觉上的相互抵触。

4. 突出地方特色, 体现文化特征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时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 融合地方文化特色;通过把握历史文脉, 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体现地方风格, 提高城市园林的品位。不但要选择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体现地方特色, 还要把反应某种人文内涵、象征某种精神品格、代表着某个历史时期的植物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 使得园林环境充满诗情画意、声色俱佳, 尤其要利用市花市树的象征意义, 形成浓郁的文化气息, 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5. 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

天水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初探 篇5

关键词:园林,园林植物配置,生态园林,植物群落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天水地区的园林绿地建设比较注重植物景观的设计, 为提高环境生态效益, 实现城市园林化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在天水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 植物配置出现了一些问题,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园林绿地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

1.1 绿地结构趋向简单

为了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 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 往往是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 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很少见到。尤其是近年来在城市中兴起的草坪热, 更是把这种单一性推向高峰。许多园林植物配置与园林的整体效益可持续发展性很低, 植物配置没有体现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而是简单的组合与随意的搭配, 急功近利现象严重, 没有从长远角度去考虑。

1.2 自然系统人工化

模纹花坛的流行、欧美式草坪的全方位推广, 使自然景观揉入了太多的人工痕迹, 同时也带来了绿地管护成本的大幅度增加。以草坪为例, 一般管理良好的草坪需1~3d浇水一次, 通常只能用自来水, 平均每平方米草坪的灌溉费用高达25元, 草坪每长到7~8cm就需修剪一次, 还有除杂草、施肥、喷农药等费钱费工的管理, 使一些居住区对此负重不堪;许多居住区的草皮绿地只是孤立的点缀几棵花灌木或几蹲置石, 空间上缺乏群落的分层, 往往导致只是一时一刻的景观, 景观的美学效应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一些园林绿地建设中低矮灌木应用过多, 道路绿化带、居住区绿化、广场规划与建设中最为普遍流行, 这种单一的配置具有整齐划一、简洁明快的人工美, 但大规模的使用造成了群落分层单一、整体景观缺乏层次、绿化与净化功能低等缺点。

出现这些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中西方哲学和文化观念的碰撞, 又与国民国土环境资源忧患意识薄弱有关。

2 建设生态园林

近一二十年来,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环境问题的加剧,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园林道路, 与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 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 (1) 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 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 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 (2) 充分利用绿色植物, 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提高太阳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 调节小气候, 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 衰减噪声, 调节生态平衡; (3) 美化景观, 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 提高游览观赏价值, 提高社会公益效益, 提高保健休养功能, 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3 生态园林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3.1 符合绿地的性质和功能要求

园林绿地功能很多, 具体到某一绿地, 总有其具体的主要功能。街道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蔽荫, 在解决蔽荫的同时, 也要考虑组织交通和市容美化的问题。综合性公园, 要有集体活动的广场和大草坪, 以及蔽荫的乔木, 成片的灌木和密林, 疏林等。医院庭园则应注意环境卫生的防护和噪声隔离。在医院周围可种植密林, 同时在病房, 诊治处周边应多植花木供休息观赏。工厂绿化的主要功能是防护, 工厂的前区、办公室周围应以美化环境为主, 而远离车间的休息绿地则主要是供作休息之用。

3.2 因地制宜, 因位制宜的原则

园林配置花木时, 要注意地域的区别, 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山丘地的配置, 以松、柏类常绿针叶树为主体, 以银杏、黄连木、槭树与竹类等色叶树为衬托, 并杂以绣线菊、蔷薇等观花灌木, 以丰富山林景观的层次和色彩。池塘水体, 适量种植荷花、睡莲、浮萍等水生植物, 以点缀水景。庭院中, 配置梅花、海棠、玉兰、竹子、紫薇等花木, 做到四时有花。草坪周围, 散植白皮松、七叶树、三角枫、鸡爪槭、中国槐等, 既有绿荫, 又富有色彩。建筑物墙壁, 可植爬墙虎攀缘植物之类, 以垂直绿化。台坡地, 配置野蔷薇、迎春、枸杞等花木, 予以点缀装饰, 总之, 要按照不同的地理位置, 顺应植物生长的习性, 照顾到游赏美景的需要, 做到配置有方, 各得其所。

3.3 色相与季相原则

人们欣赏植物景色是多方面的, 而万能的园林植物是极少的, 或者说没有的。全面考虑植物在观形、赏色、闻味、听声上的效果, 做到“色相配合”, “月月有花, 季季有景”。我国很早就注意到花木配置的季相原则, 素有“花信风”的说法。了解二十四番花信风, 就知道每种花木何时开花, 园林配置时, 就可根据不同的花期、花色互相衬托, 搭配, 显示出季相处理的艺术效果, 达到“月月有花、季季有景”, 每月每季花色品种, 景观皆不相同, 既使花期相延续不断, 又不使某季偏枯某季偏荣。

3.4 合理的品种搭配和种植密度, 植物群落类型多样化

从长远考虑, 应根据成年树冠大小来决定种植距离。如想在短期就取得好的绿化效果, 种植距离可近些。一般常用速生树和长寿树相配置的办法来解决远近期过渡的问题。树种搭配必须合适, 要满足各种树木的生态要求, 否则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树木配置上, 还应兼顾速生树与长寿树;常绿树与落叶树;乔木与灌木;观叶树与观花树以及树木、花卉、草坪、地被的搭配;在植物配置时应根据不同目的和具体条件, 确定树木花草之间的合适比例。要克服现有的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类型单调的局面, 根据园林的建设目标, 参考当地的气候与植物区系特征, 尽量构建接近自然植物群落类型的园林植物群落类型, 使城市的环境接近自然。减少因城市拥挤及建筑物的高大及单调所带来的压抑感, 也只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才能构建具有不同生态功能的植物群落,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3.5 植物群落有一定的规模和分布面积, 形成良好的群落环境

在现代化的城市园林规划与建设中, 要改变以往的见缝插针, 点缀式绿化为主的模式, 要讲规模和效应, 尽量少建小品、堆假山, 少造喷水池、雕塑, 少铺设硬质地面, 以免打破植物群落的水平分布格局、肢解群落结构、降低群落整体的观赏价值和环境效应, 即使是居民小区绿化中也要注意形成规模。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生态与环境组织认为, 城市绿化面积每人平均60m2为最佳居住环境。相比之下, 天水地区的城市绿化水平与这个标准差距实在太远, 要改变目前的状况, 兴建大量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园林是措施之一。

4 总结

园林植物配置中应以配置原则为基础, 以植物群落的生态建设理论为指导, 使园林建设与发展得到全面提高与创新。针对城市从自然条件到工业布局等各方面的特殊性, 应布置大型生态绿化, 科学地配置植物群落, 使之如自然植物群落一样能够自养循环, 并起到保护环境、防止污染、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水土等作用。在城市里要有规模有组织地布置绿化, 在城市环境艺术的塑造中应多以绿色植物材料进行造景,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求得植物与环境之间的最大协调, 达到人与自然之和谐统一, 不断探索生态园林的道路是园林发展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杜汝俭, 李恩山, 刘管平.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2]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3]张吉祥.园林植物种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4]徐德嘉, 周武忠.植物景观意匠[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浅谈城市园林植物配置 篇6

园林植物的配置是园林植物造景的基础。园林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 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 配置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 供人们欣赏”[2]。因此, 园林植物配置既要符合一般的艺术规律又有它独特的规律。必须根据自然地形和各个景区的特点, 全盘考虑、合理布局, 才能避免配置陷于杂乱和生拼硬凑。笔者认为总体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园林植物配置要有明显的季节性

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被称之植物的季相。植物在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中, 叶、花、果的形状和色彩随季节而变化。开花、结果或叶色转变时, 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园林植物配置要充分利用有较高观赏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植物季相, 给人以时令的启示, 增强季节感, 表现出园林景观中植物特有的艺术效果, 如春季山花烂熳、夏季荷花映日、秋季硕果满园、冬季腊梅飘香等。

园林工作者在设计中应避免单调、造作和雷同, 而讲究春花、夏叶、秋实、冬干, 通过对植物的合理配置, 达到景观各异, 近似自然风光, 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机及其变化,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春暖花开, 许多乔灌木、花卉纷纷绽放花蕾, 如:碧桃、迎春、白玉兰、樱花、榆叶梅、丁香类、海棠等, 姹紫妍红地点缀着缤纷的春季。夏季开花的植物有荷花、合欢、紫薇、木槿、栾树等, 还有不同树种绿荫片片, 叶片色彩有嫩绿、浅绿、黄绿、灰绿、深绿、墨绿等, 既给人们带来阵阵凉爽, 又展现出不同的个性。秋季不少硕果累累的植物, 不仅增添了城市的色彩美, 还增添了丰收的喜悦。冬季对植物的观赏焦点可以转移到植物的枝干, 如干皮为褐色的落羽杉, 干皮为红色或红褐色的红檵木, 干皮为白色或灰白色的白桦、尾叶桉、白杨等, 干皮为绿色的竹、梧桐等。当然, 常绿树在冬季仍呈现出生命的绿色, 让人们眼里永远充满生机。众多优秀园林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经过合理配置会呈现出迷人的景色, 让游人一年四季享受美妙的景观变化。总的配置效果应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 即所谓“春意早临花争艳, 夏季浓苍翠不萧条”的设计原则。在林木配置中, 常绿的比例占1/3~1/4较合适, 枝叶茂密的比枝叶少的效果好, 阔叶树比针叶树效果好, 乔灌木搭配的比只种乔木或灌木的效果好, 有草坪的比无草坪的效果好, 多样种植物比纯林效果好。另外, 也可选用一些药用植物、果树等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来配置, 使游人来到林木葱葱、花草繁茂的绿地或漫步在林荫道上, 但觉满目青翠心旷神怡, 流连忘返。

2 园林植物配置要注意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

园林花卉植物花色丰富, 有的花卉品种在一年中仅一次特别有观赏价值, 或者开花期, 或者结果期。如银杏, 仅在秋季叶子橙黄色时显行十分显眼;紫荆在春季不仅枝条而且连树干在叶芽开放前为紫色花所覆盖,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不注意花色、花期、花叶、树型的搭配, 随便栽上几株, 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景观大为逊色。

观赏花木中有一类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 如叶色紫红的红叶李、红枫、红花檵木, 叶色金黄的黄榕、黄叶假连翘, 秋季变红叶的槭树类, 变黄叶的银杏等均很漂亮, 和观花植物组合可延长观赏期, 同时这些观叶树也可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上, 就是常绿树种也有不同程度的观赏效果, 如淡绿色的柳树、草坪, 浅绿色的梧桐, 深绿色的香樟、细叶榕, 暗绿色的马尾松、云杉等, 选择色度对比大的种类进行搭配效果更好。

3 园林植物配置要注意层次

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不同的叶色、花色, 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 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如1m高的黄榕球、3m高的红叶李、5m高的细叶榕和10m高的秋枫、木棉进行配置, 由低到高, 四层排列, 构成绿、红、黄等多层树丛。不同花期的种类分层配置, 可使观赏期延长。

4 园林植物配置要注意草本花卉与木本花木搭配

美丽异木棉前可种植美人蕉, 樱花树下配万寿菊, 可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效果。园林植物配置应在色泽、花型、树冠形状和高度、植物寿命和生长势等方面相互协调。同时, 还应考虑到每个组合内部植物构成的比例, 及这种结构本身与游览路线的关系。设计每个组合还应考虑周围裸露的地面、草坪、水体、地表等几个组合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5 (2000.5重印) 。

城市园林植物的配置探讨 篇7

关键词:植物配置,市花,市树

城市绿地是打造城市优美环境最重要的手段和设施。园林绿化主要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和城市生态环境。绿色植物作为具有生命力的生物体, 不同的种类, 不同的季相, 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和不同的配置方式, 都展示独特的魅力, 不仅清新怡然、赏心悦目, 而且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对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独有的创造、创新能力是城市园林绿化设计追求的目标。

1在植物景观设计应该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和比例5 大原则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应遵循自然规律, 利用城市所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 自然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高度重视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 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 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 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回味历史, 保障历史文脉的延续。充分研究和借鉴城市所处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景观格局和特征特色, 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趣味性, 使之具有人性化和亲近感。

2城市植物配置时遵循植物生理生态规律

选择植物材料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 也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 创造出稳定地植物群落;充分应用生态位原理和植物他感作用, 合理配置植物, 最适合的才是最好, 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

3园林绿地中的树种选择原则

选择植物时应以乡土树种为主, 外来树种为辅。乡土树种对当地的土壤、气候适应性强, 有地方性特色, 应作为城市绿化中的主要树种。以安阳为例, 由于安阳市处于华北平原的地理特征, 决定了市区的园林树木品种只能是适应于北方气候条件下的树木品种。为扩大种源, 积极引入一些本地缺少, 而又能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经济价值高、观赏价值高的外来树木品种。但必须经过驯化引种试验, 才能推广应用。选择抗逆性强的树种 (是指抗病虫害、耐瘠薄及对城市“三废”适应性强的树种) 。选用这种树木作为城市的主体树种, 无疑会增强城市的绿化效益。但抗逆性强的树种, 不一定在树势、姿态、叶色、花期等方面都很理想。为此, 在大量选择抗逆性强的树种的同时, 还要选择那些树干通直、树姿端庄、树体优美、枝繁叶茂、冠大荫浓、花艳芳香的树种, 加以配置,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绿化效果。

同时在植物选择时, 应结合城市特色, 优先选择市花、市树及骨干树种。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化应该有它的特色和风格, 如安阳的市花百日红和市树国槐。因此我们要做到适地适树, 尽量选择一种乡土树种作为骨干树种体现城市的特色。

4在进行彩叶植物的配置时要加强美学性

对彩叶植物进行配置时, 一定要具有美学艺术, 因为这是一个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工作。从走访的公园和绿地的情况来看, 很多地方的彩叶植物的配置都非常单调, 没有能够发挥彩叶植物本身的很多功能。如有的城市中, 主干道绿化带上虽然都有配置很多的彩叶植物, 但乔木的配置比例小, 树下缺乏灌木花卉及地被植物的多层次搭配, 显得单调, 季相变化较小。对于植物的配置没有层次对比、质感对比和色彩对比, 看起来非常死板, 没有体现美学的原则。所以我们在进行配置时, 应该按周边的背景环境和彩叶植物的色彩进行相对应的搭配, 这样才能体现出美学的特性。

5园林绿化工程中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

(1) 园林中树木品种单一。在园林植物配置中, 很多区域都是使用常见的同一树种, 看起来太单调。 (2) 园林中的地被植物运用太过于简单。从视觉上看, 林相结构简单。 (3) 短时间追求形象工程。生态园林建设中都是按领导的意思办, 有部分“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比如前些时间的“大树移植风”, 就是典型的领导政绩工程。 (4) 设计手法比较简单。通过运城市近5 年的绿化工程来看, 绿化配置设计手法缺乏艺术性、科学性, 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科学性根本无法体现。

综上所述, 城市进行园林绿化, 其目的就是为人民创造美好和绿色的生活、工作、学习的环境, 即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因此在街头绿地的绿化建设中, 我们遵循生物多样化原则, 尽可能保持乡土物种, 力图构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群落, 进而搞好植物的配置工作, 使其充分发挥功能, 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城市园林建设现状及植物配置 篇8

关键词:城市园林,现状,植物配置

1 城市园林现状

1.1 城市绿地结构趋向单一, 缺乏生态学指导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 为了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 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 往往是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 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较少见。尤其是在近年来全国大中城市兴起的草坪热, 更是将这种单一性倾向推向了顶峰。另外, 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 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水土的城市, 都有最适合于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将这些植物群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 就可以自然地体现出城市绿色景观的地域特征, 从而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如穿行于椰林夹道的城市街道, 就会使人体验到南方沿海城市特有的风韵;而徜佯在白桦掩映的林阴道上, 便会使人感受到北方城市的风格。这种突出地理特征、凸现城市风貌、因地制宜而又经济实惠的绿化理念, 应该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主导法则。但这一法规近些年来在名为“现代化”实则西洋化的城市园林绿化中被削弱甚至否定了。于是原产于韩国、后风行于欧美、现风靡于中国的韩国草坪大片大片地在城市铺起来了, 不论这个城市地处东西还是南北, 也不管这个城市是干旱少雨还是多雨潮湿;而一些适合在热带沿海城市生长的植物如槟榔树、棕榈树、椰子树等等, 也被广泛引种到大江南北的城市之中。在这样的园林绿化过程中, 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绿色景观中消失了, 人们也因体验不到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和魅力而兴味索然。可见, 这种结构趋向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 削弱了每个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 影响了每个城市特有的魅力, 不仅有害于城市景观的美化和城市形象的树立, 而且也大大弱化了城市园林绿化应发挥的生态效益。从旅游经济的发展角度看, 这种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也大大降低了旅游者对城市的兴趣, 使他们将城市作为旅游的“站”而不是旅游的“点”, 显然这对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1.2 绿地生态效益重视不够, 绿化体系亟待完善

城镇绿化中引进一些适宜的树种是非常必要的, 但相比之下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和安全, 因此这两者都应改受到重视。北方城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常绿树种资源有限, 在冬季缺少绿色。因此许多城镇都非常注意常绿树种的引进。当然, 从丰富景观的角度来说, 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有些常绿树种引种进来后, 许多都处于濒死边缘, 不要说发挥生态效益, 仅仅是维持生命。相反, 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落叶阔叶树种, 不仅能够在夏季旺盛生长而发挥降温增湿、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 而且在冬季落叶阔叶增加光照, 起到增温作用。目前许多城市在绿化建设中, 热衷于引进外国植物及新品种, 忽视乡土树种, 尤其是建群种的应用。在植物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建设中, 不重视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 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和美化效果, 导致城市森林景观单调, 缺乏自然特性, 生态效益低下, 不能充分发挥单位面积上应有的森林生态效益。从全国城镇绿化的现状来看, 除了城镇森林公园、城郊片林等原生绿地体现了多树种、多层次的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结构以外, 在其余的大部分的绿化模式中, 品种单一, 抗逆性差, 甚至是仅为造景而造景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类设计忽视了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于城市森林绿地建设自然化、生态化的趋势背道而驰。

1.3 缺乏文化品味, 难觅历史文脉

如同建筑不是建筑材料的堆砌而是建筑思想的体现, 城市不是建筑的胡乱拼凑而是城市建设思想的物化一样, 城市园林绿化也决非简单的植树、栽花、培草, 也并非仅仅是从生态法则角度来种植好花草树木, 而是一种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植树栽花培草活动。因此, 城市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 应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的同时, 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建设之中, 烘托出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 从而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底蕴。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城市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脉络, 城市园林绿化必须充分考虑和运用这些文化背景。然而近些年来, 国内一些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都往往偏离了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 偏离了城市自身的历史文脉, 或以西化的美学视觉来指导城市园林绿化, 或举着“借鉴”的旗帜去抄袭模仿别人的成功之作, 如欧美式草坪的全方位推广, 模纹花坛的广泛流行等。结果使人们很难从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中品味出不同城市的人文风格, 更难从中读出不同城市的历史文脉, 从而使城市丧失了自身应有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2 园林植物配置原则及方法

2.1 配置原则

2.1.1 整体优先原则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 利用城市所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 自然景观, 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 以及物种的多样性, 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 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 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回味历史, 保障历史文脉的延续。充分研究和借鉴城市所处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景观格局和特征特色, 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趣味性, 使之具有人性化和亲近感。

2.1.2 生态优先的原则

在植物材料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 草坪的衬托以及新平装的选择等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 也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 创造出稳定地植物群落;充分应用生态位原理和植物他感作用, 合理配置植物, 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

2.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 按照生态学原理, 在充分了解各植物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 合理布局、科学搭配, 使各植物种和谐共存, 群落稳定发展, 达到调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关系, 在城市中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2.1.4 文化原则

在植物配置中坚持文化原则, 可以使城市园林向充满人文内涵的高品位方向发展, 使不断演变起伏的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在城市园林中得到体现。在城市园林中把反应某种人文内涵、象征某种精神品格、代表着某个历史时期的植物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 形成具有特色地城市园林景观。

2.2 配置方法

2.2.1 近自然式配置

所谓近自然式配置, 一方面是指植物材料本身为近自然状态, 尽量避免人工重度修剪和造型, 另一方面是指在配置中要避免植物种类地单一、株行距地整齐划一以及苗木的规格的一致。在配置中, 尽可能自然, 通过不同物种、密度、不同规格的适应、竞争实现群落的共生与稳定。目前, 城市森林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森林绿地的近自然配置应该大力提倡。首先要以地带性植被为样板进行模拟, 选择合适的建群种;同时要减少对树木个体、群落的过渡人工干扰。上海在城市森林建设改造中采用宫协造林法来模拟地带性森林植被, 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2.2.2 融合传统园林中植物配置方法

充分吸收传统园林植物配置中模拟自然的方法, 师法自然, 经过艺术加工来提升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 在充分发挥群落生态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创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彭振华城市林业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上一篇: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下一篇:社区慢病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