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预防性(精选12篇)
抗菌药物预防性 篇1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有效控制细菌耐药, 原卫生部决定自2011年至2013年,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提出要逐步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长效工作机制, 巩固活动成果, 坚决避免出现“反弹”现象。现调查我院妇产科剖宫产手术病例, 对比2011年第一季度和2013年第一季度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以查看专项整治活动对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的影响; 对比2013第一季度和2015年第一季度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以查看专项整治活动是否能做到持续改进, 是否出现反弹现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调取我院妇产科2011年第一季度 (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 剖宫产手术病例78份、2013年第一季度 (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 剖宫产手术病例80份、2015年第一季度 ( 观察专项整治的成果是否反弹) 剖宫产手术病例77份, 记录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包括患者姓名、住院号、诊断、手术名称、抗菌药物名称、用法用量、给药途径、预防用药时机、术后用药疗程及联合用药等指标。
1. 2方法与评价标准设计用于本调查的表格, 对每份病例进行点评, 将点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评价标准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 卫办医政发〔2004〕285号)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2]和《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 征求意见稿) 》[3]文件中相关内容。
1. 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调取的所有病例均是Ⅱ类切口手术, 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术后甲级愈合, 无术后感染的发生, 无手术时间> 3h或失血量> 1500ml需在术中追加使用一剂抗菌药物的病例, 无不合理联合用药的病例。
2. 2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2011年预防用抗菌药物选择的合理率为33. 3% , 不合理情况严重。2013年与2011年相比, 药物选择的合理性明显提升 ( P < 0. 05) ; 2015年与2013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 P > 0. 05) , 说明专项整治的成果继续保持下去, 并没有出现反弹现象。见表1。
2. 3手术预防用药时机2011年预防用药首次给药基本全在病房、未进手术室给药, 不合理的情况严重。2013年与2011年相比, 预防用药时机的合理性明显提升 (P<0.0 5) ;2015年与2013年相比, 预防用药时机的合理性进一步提升 (P<0.0 5) 。见表1。
注: 与2011年比较, *P < 0. 05; 与2013年比较, #P < 0. 05
2. 4手术后用药疗程2011年用药疗程在术后24h内停药的比率仅为6. 4% , 不合理情况严重。2013年与2011年相比, 整体的手术后用药疗程明显缩短 ( P < 0. 05) ; 2015年与2013年相比, 整体的手术后用药疗程进一步缩短 ( P < 0. 05) 。见表1。
3讨论
3. 1抗菌药物的选择择期剖宫产手术若存在感染高危因素时, 如胎膜早破、产前出血 ( 如前置胎盘) 等妊娠并发症, 可选择第1代或第2代头孢菌素加用甲硝唑或单用头孢西丁[3,4]。 本调查发现预防用药的选择以头孢唑林为主, 少数患者头孢唑林过敏的情况下选用克林霉素, 为妇产科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规定的品种。选药不合理有3个方面: ( 1) 手术不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情况下选择头孢西丁, 选药起点高; ( 2) 选用五水头孢唑啉代替头孢唑啉; ( 3) 在患者对头孢唑林不过敏的情况下直接选用克林霉素。有研究表明预防性应用五水头孢唑啉在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和有效率方面与头孢唑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但经济性不佳, 故预防性用药应首选头孢唑啉[5]。经专项整治后2015年我院的药物选择合理率为96. 1% , 不合理主要就是首选克林霉素。
3. 2手术预防用药时机 《指导原则》[1]要求剖宫产手术的预防给药时机为结扎脐带后静脉给药, 需在手术开始时血药浓度已达最低抑菌浓度, 并持续整个手术过程。存在的不合理的现象: ( 1) 在病房、未进手术室就给予预防性抗菌药物; ( 2) 急诊手术在术后开始使用。有研究表明预防剖宫产手术感染的关键在于首剂的给药时间[6]; 且术后给药的感染率远高于术前给药的感染率[7]。因此, 过早的应用抗菌药物会导致术中的血药浓度偏低, 达不到理想的抑菌浓度; 而术后给药又会错过细菌污染与定植的密集时间段, 预防效果会大打折扣[8]。 经专项整治后, 我院的用药时机合理率在2015年达93. 5% , 此后应进一步加强对医师的宣教、培训和监管, 进一步提升合理率。
3. 3手术后用药疗程剖宫产手术属Ⅱ类切口手术, 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 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有感染高危因素者, 术后24h内可再用1~3次, 特殊情况可延长至术后48h[3]。延长术后用药疗程并不能提高预防效果, 却会导致细菌耐药, 继发二重感染;同时可增加药物通过乳汁进入新生儿体内产生的不良反应[9]。我院的剖宫产手术病例在术后24h内停药的比率, 由2011年的6.4%、到2013年的68.8%、到2015年的9 7. 4%呈逐步升高的趋势, 说明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的成果明显, 并能做到持续改进。
综上所述, 通过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 我院妇产科的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有了很大提高, 且在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后, 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并没有出现反弹现象。下阶段的工作中对存在的个别用药不合理的现象还要加强宣教、培训和管理, 使抗菌药物的应用更加规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S].2009.
[4]马书田, 刘利珍, 朱宏伟, 等.实施专项整治前后北京地区65家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 2014, 25 (6) :4871.
[5]刘记, 李自华, 高慧玲, 等.五水头孢唑啉钠对比头孢唑啉钠在预防性和治疗性用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药房, 2013, 24 (40) :3797.
[6]陈静, 宁淑敏, 张玉荣, 等.一代头孢菌素单剂预防剖宫产手术部位感染干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20) :3204-3206.
[7]沈丽娟, 支彩英, 刘秀俊, 等.抗菌药物使用时机与术后感染率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2) :337-351.
[8]雷伟娟, 符明龙, 梅艳芳, 等.专项整治活动前后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比较[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2, 12 (12) :1139.
[9]王爱华, 冯欣.围剖宫产术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用药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 2012, 47 (11) :868-869.
抗菌药物预防性 篇2
眼科手术中存在血-房屏障,全身用药眼组织中难以达到应有的药物浓度.因此,提倡局部注射或滴眼液来预防感染。可选用阿洛西林、美洛西林、克林霉素等可透过血-房屏障的药物全身应用
眼科白内障晶体植入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一直存在困惑。其一,老年人,高龄,其二,有植入物,似乎眼科该类手术的预防用药“理所当然”。
今天终于弄明白了“眼科手术类别的划分及预防用药的原则”,与大家分享。虽然人的眼睑中不是无菌的,但是眼睑内由于有泪腺分泌,其有自洁功能,这也是为什么专家把非外伤性眼科手术定为I类切口的原因。另外一般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量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和血眼屏障,全身用药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相比局部使用滴眼剂就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在眼球局部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预防感染,而且方便、经济,减少了全身使用抗菌药物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首先,内眼手术,具备一类切口预防感染的用药指征,其次,用药应选择一代头孢,其用药时间应该在手术前0.5-2小时间,最后,应该单次使用,实在需要时,可临时给予一剂,总用药时间不超过 24小时。
眼科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北京地区医疗机构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南》 1.眼科围手术期应预防性应用抗菌药;
2.预防性用药以局部滴眼为主,有感染倾向者可全身使用抗菌药; 3.外眼手术前一般局部用药1~2天,术后一般局部用药1~2周(急诊手术除外),内眼手术前一般局部用药1~3天,术后一般局部用药2~3周(急诊手术除外)。
4.眼科局部使用抗菌药的途径包括滴眼,结膜下,球结膜下,玻璃体腔,球旁以及球后注射等。局部应用抗菌药首选高效广谱低毒的抗菌药,应避免眼部长期应用抗菌药,以防止抗菌药耐药性的发生。
妇产科涉及阴道手术、剖宫产等预防用药
1.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2.剖宫产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结扎脐带后给药)。
3.妇科手术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
4.防止手术给阴道感染性疾病可能造成的逆行感染,阴道感染者条件许可应先治疗后择期性手术。
老年患者,患右眼老年性白内障,择期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是局部点眼药?还是全身
静脉输注?
眼科医师认为必须全身静脉输注,理由:其一,普通手术室。其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前房予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头孢呋辛钠(1:1)混合液约0.6ml,碘必殊眼膏涂眼,眼垫包眼,术毕回房。可术前没用药,术后吧予口服头孢子氨苄2天.合理吗?? 术后经前房注射头孢呋辛虽是国外一项生态趋势研究结果,如果医院认可,应该算是合理用药,且不纳入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比例统计;但术后口服头孢氨苄我认为不合理,且没有意义。不过我有两点疑问,1.术后经前房注射头孢呋辛的用法目前国内还没有类似的指南或什么的作为依据,临床应用是否可纳入超说明书用药范畴,如果用也需要按超说明书用药进行管理;2.目前国内质量参差不齐的头孢呋辛是否都能用于前房注射呢?我真的有点担心
能通过血眼屏障的一代抗菌药很少,按照卫生部要求,一代抗菌药是没问题的,主要预防葡萄球菌感染,2、3、4代比一代弱,不符合标准。
眼科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北京地区医疗机构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南》1.眼科围手术期应预防性应用抗菌药;2.预防性用药以局部滴眼为主,有感染倾向者可全身使用抗菌药;3.外眼手术前一般局部用药1~2天,术后一般局部用药1~2周(急诊手术除外),内眼手术前一般局部用药1~3天,术后一般局部用药2~3周(急诊手术除外)。4.眼科局部使用抗菌药的途径包括滴眼,结膜下,球结膜下,玻璃体腔,球旁以及球后注射等。局部应用抗菌药首选高效广谱低毒的抗菌药,应避免眼部长期应用抗菌药,以防止抗菌药耐药性的发生。
眼科手术后静脉用抗菌药的目的是预防眼内感染,如果不是预防眼内感染,静滴抗菌药就没有必要,局部用眼膏或眼水就可以了,如果预防眼内感染,要用三代头孢才能有作用,考虑平障的原因.
眼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以局部应用为主,然而随着内眼手术的飞速发展及诸多复杂外眼及眼表手术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全身“预防及控制感染”作为事关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逐渐被广大眼科医生及医政管理部门所重视,相关规定虽然在诸多文件、文献中均有阐述,但至今仍缺少一部分类细致、可操作性强的眼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细则。为有效控制不良反应、保障医疗安全,对此进行规范实属必要。
目前眼科围手术期用药的常见问题可归纳如下:⑴对眼科手术切口分类的概念模糊;⑵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以指导围手术期治疗用药;⑶对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不能很好地进行掌握;⑷由于专科的局限性,对全身给药的适应症、禁忌症把握不到位。这些问题在眼科临床工作中长期存在,需要更为行之有效的规范加以约束,而眼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全身应用规则的制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以上问题提供解决的方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眼科临床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抗菌药物的使用不能取代眼科专科处理,更不能由于对药物的依赖而忽视了无菌操作。眼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全身应用相对单一,但眼部结构精细、复杂,在很多情况下局部点眼疗效有限,加之眼球本身组织学屏障的存在,使得正确使用全身抗菌药物对围手术期预防和控制感染显得尤为关键,这是眼科医生必须熟练掌握的重要技能。
眼科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北京地区医疗机构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南》 1.眼科围手术期应预防性应用抗菌药;
2.预防性用药以局部滴眼为主,有感染倾向者可全身使用抗菌药;
3.外眼手术前一般局部用药1~2天,术后一般局部用药1~2周(急诊手术除外),内眼手术前一般局部用药1~3天,术后一般局部用药2~3周(急诊手术除外)。4.眼科局部使用抗菌药的途径包括滴眼,结膜下,球结膜下,玻璃体腔,球旁以及球后注射等。局部应用抗菌药首选高效广谱低毒的抗菌药,应避免眼部长期应用抗菌药,以防止抗菌药耐药性的发生。
应注意2个屏障
1.抗菌药是否透过血眼屏障决定其口服、肌内、静脉注射的抗菌作用。这些途径给具体某个抗菌药是否透过血眼屏障缺乏研究或资料缺如,给选择易透过血眼屏障抗菌药带来困难,一般不使用口服、肌内、静脉注射给药。眼感染多采取前眼房注射、结膜下注射、球周注射眼、后腾氏囊注射等眼注射给药。
2.抗菌药是否透过角膜屏障决定其局部用抗菌药的的抗菌作用。
抗菌药物预防性 篇3
【摘 要】 目的:了解从2011年抗生素专项整治活动以来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近两年内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改进情况。方法:对该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出院的446例I类切口手术病例,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有了明显的改进,446份病例中共有73份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16.37%,其中用药合理的为49例,占67.12%;有用药指征的为60例,无联合用药病例,预防用药开始时间在术前0.~2h或在麻醉诱导开始时的为例。结论: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整治效果明显,手术科室预防用药逐渐趋于合理,但依然存在指征把握不严、种类选择欠妥、用药时机选择不当等问题,应继续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形成长效机制。
【关键词】 I类切口;预防用药;抗菌药物;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17(201)1-0101-02
自2011年抗生素专项整治活动以来,我院加强了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尤其是针对I类切口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笔者通过对我院2013~2014年出院的446例I类切口手术病例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了解目前一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根据抗感染临床药师对I类切口手术病例预防用药的登记资料,所选病例涵盖2013、2014两个年度,包括所有手术科室的I类切口手术病例,共计446例,其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73例,(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3例,、疝气13例、肿物切除术例,甲状腺切除术3例、其他17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41例,年龄最大7岁,最小7岁,平均年龄2岁;最短住院时间4d,最长8d,平均住院日.2d,所有患者术前均无感染迹象,抗菌药物使用均为预防性用药,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
1.2 调查方法 设计调查表,将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入出院时间、临床诊断、药物过敏史)、手术信息(手术日期、名称、麻醉时间、持续时间、出血量)、预防用药情况(药品名称、剂型规格、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用药疗程、药物更换、联合用药情况)、术后患者情况(体温、血常规、肝肾功能、切口愈合等级、有无院内切口感染及炎性反应等)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参考《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38 号文件)[3]要求,确定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标准,分析、评估现有数据。
2 结果分析
对所有446例I类切口手术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只有73份病例预防使用了抗菌药物,符合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规定的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的规定;73份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中无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无术中追加给药现象,符合专项整治活动要求。
2.1 用药不合理具体情况
2.1.1 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不合理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 建议临床科室应在术前0.~2h内给药,或在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73份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病例中,有18份给药时机不合理,占24.66%。术前用药>2h的有4例,术后用药的有14例,主要集中在腹股沟疝修补术和骨折切开钢板内固定术,详见表1。
2.1.2 用药疗程过长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用药3~7d的有1份病例,>7d的有3份病例,其中有3份病例患者属于高龄,其他均无高危因素,集中在肿物切除术和腹股沟疝修补术。
2.1.3 选药不合理 在检查的73份病历中,有11份预防用药选药不合理,占1.07%。主要表现在腹股沟疝修补术,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I类切口手术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仅在手术时间长、创面大、涉及重要脏器、异物植入等手术,或有高危感染因素者手术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疝气修补术原则上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确需应用时,宜选一代头孢,12份疝气修补术病例中只有2例预防使用了头孢唑啉钠,其他均选用头孢替安和头孢呋辛,存在选药起点高,用药品种集中现象。
2.1.4 无指征预防用药 有个别病例无高危因素,无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而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如:一例腹腔镜下疝修补术,患者41岁,于术后开始给药,静脉滴注头孢替安,Q12h/次,用药48h。该患者无高危因素,无其他基础病变,却违规使用了抗菌药物,可能与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时间不长,临床医生对医院消毒技术与手术环境信心不够,担心感染等有关。
2.2 预防用药使用率 《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其中,腹股沟疝斜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等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除非病人有明显高危因素。我院2013~2014年共计446例I类切口手术病例中,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6.37%,符合专项整治活动要求;但整治后本院腹股沟疝修补术预防用药使用率与规定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是今后整治的重点内容之一。
2.3 预防用药时机及疗程 《2013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h,有明显高危因素除外(如高龄、有基础疾病等)。我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疗程<24h 的为33例,使用时机在术前0.~2h的有例,从表1中可以看出术后用药例数较多,使用疗程较长,可能与临床医生担心术后感染有关。
2.4 预防用药品种选择 如表2所示,预防用药存在起点高,使用一代头孢类药物头孢唑啉钠的仅14例;用药过于集中,体现在使用头孢替安上,可能与医生习惯用药有关;有2例预防用药使用了左氧氟沙星,38号文件规定,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因此还需加强监管。
3 讨论
通过此次调查可知,经过两年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我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情况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预防用药使用率达到专项整治要求,但预防用药品种选择、用药时机及疗程方面还需改进;另外,今后应将整治的重点放在预防用药时机的选择和疗程的控制上,并建立行之有效的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长效监督机制,为全面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BF]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EB/OL].http://www.moh.gov.cn/mohyzs/s38/20130/6042979f0cf49609e96410d7314ecae.shtml WebShieldSessionVerify=udh2IEyA2DENLX2Qfcmh, 2013-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关于施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EB/OL]. http://www.sda.gov.cn/WS01/CL006/1072.html ,2004-08-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EB/OL]. http://www.moh.gov.cn/mohbgt/s908/200903/39723.shtml.2009-03-23.
抗菌药物预防性 篇4
关键词:清洁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感染
我院依据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规定了抗菌药物在清洁手术预防方面的应用, 进而实现引导我院医师在围术期正确应用抗菌药物, 提高临床抗菌药物治疗水平。现在外科医生, 因为担心术后发生切口感染、避免不必要的医疗投诉等原因, 导致术后习惯性应用抗菌药物, 而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病例并没有因此变少, 其原因与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有关。为了探讨外科择期清洁手术切口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我们挑选了普外科常见清洁手术 (甲状腺、乳腺、大隐静脉手术) , 观察手术患者应用抗菌药与不应用抗菌药物的切口感染情况,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普外清洁手术患者142例, 男41例, 女101例, 年龄21岁~68岁, 平均年龄 (43.1±3.2) 岁。其中有4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 82例乳腺手术患者, 20例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患者健康状况利用美国麻醉学会标准评价:其中基本健康 (Ⅰ级) 患者为123例, 存在轻度器官系统疾病 (Ⅱ级) 患者为19例。142例患者在术前1周内均未应用过抗菌药物。
1.2 方法
对40例甲状腺患者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切除手术, 手术时间1.0 h~2.0 h;乳腺手术82例, 行乳腺肿块切除或区段切除或乳腺单纯切除, 手术时间15 min~2 h;大隐静脉曲张手术20例, 均为一侧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手术时间1.0 h~2.0 h。患者分两组:未用抗菌药物组68例, 男23例, 女45例, 平均年龄 (43.1±3.8) 岁, 健康等级≤Ⅱ级, 有38例作了切口培养。其中 (甲状腺10例、乳腺24例、大隐静脉4例) ;使用抗菌药物组74例, 男18例, 女56例, 平均年龄 (40.3±4.7) 岁, 健康评级≤Ⅱ级, 有41例行切口分泌物培养, 术前一次使用或术后连续使用头孢唑啉钠1.0 g, 2次/d, 静脉滴注1 d~3 d。
1.3 诊断标准
无论是浅部的切口感染还是深部的切口感染, 均为感染病例。术后切口及其周围有红肿热痛表现, 不管有无细菌学证据都视为切口感染。如无法界定感染与否时按感染诊断。
2 结果
2.1 术后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比较
术前1 d记录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 (T0) , 手术后第1~5天 (即T1、T2、T3、T4、T5) 记录每天的最高体温。三种手术清洁切口患者使用与不用抗菌药物, 术后比较体温变化不明显。甲状腺及乳腺单纯切除术后体温增高为创伤反应所致。见表1。
2.2 细菌培养送检情况
三种手术患者中共有79例患者出现伤口少量分泌物, 其中甲状腺手术16例, 乳腺手术51例, 大隐静脉手术12例。标本培养均无细菌生长。
2.3 术后感染情况
甲状腺手术组出现1例术后切口红肿。分析原因:该患者为少数民族, 因特殊信仰坚决拒绝术前备皮 (剔除长而浓密的胡须) , 术后3 d患者切口出现明显红肿, 给予头孢唑啉钠抗炎治疗, 患者于3 d后痊愈。考虑因未严格执行无菌手术技术要求导致感染, 故予剔除该病例。其他2组患者术后切口全部愈合良好, 无切口感染与其他部位如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发生。
3 讨论
在我国存在着严重的抗菌药物滥用情况, 为改变这一现状, 我院依据卫生部颁布的《抗菌素应用指导原则》, 明确规定了抗菌药物在清洁手术预防方面的应用, 以便对我院医师在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规范, 降低清洁切口抗菌药物滥用情况。清洁手术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预防, 受到创伤、应激、疼痛等因素的影响, 患者的抵抗力下降, 手术治疗时采用各种引流管极易形成易感因素, 可能造成感染, 这就是医生在术后为实现预防目的过多使用抗菌药物的主要原因。近些年, 广谱抗菌药物的过多使用, 造成多重耐药菌产生, 极大地增加了医院感染率, 患者住院时间延长, 医疗费用负担进一步加重。据研究表明[1], 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 不但可以预防术后感染, 而且还可以实现全身感染、非外科性感染等的控制。术前30 min是应用抗菌药物的最佳时间。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表明, 清洁切口一般情况下不需因预防而应用抗菌药物, 只有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才考虑应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1) 需进行长时间且较大范围的手术时, 因为污染机会较大故可应用抗菌药物; (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 引发感染会形成较严重后果的患者可应用抗菌药物; (3) 异物植入手术; (4) 高危人群, 比如高龄患者或是免疫缺陷患者。
本组结果与上述观点相吻合。大隐静脉、甲状腺和乳腺手术均属于无菌手术, 引发的创伤是局部且小范围有限, 无需进行长时间手术, 一般手术时间≤2 h。手术期间只需要进行认真的无菌操作, 即使切口放置引流皮片或硅胶管, 只要时间在2 d以内, 患者可以不用抗菌药物。患者术后出现体温增高现象, 是由于创伤所致, 可能是细胞因子释放或炎症递质引起, 为自限性, 因此患者体温升高和应用抗菌药物无关[2]。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最主要的关键就是要确保患者在进行手术过程中, 极有可能被污染的组织应比感染细菌最低抑菌浓度所需剂量要大, 不然不仅难以有效预防感染, 还可能增加感染菌的耐药性。因此在认真开展外科手术, 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患者合理、营养膳食及全面术后护理的前提下, 甲状腺、乳腺及大隐静脉手术均不必使用抗菌药物, 完全能够达到预防感染目的, 对降低耐药菌株的发生及医疗费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撰写协作组.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 (草案) Ⅱ[J].中华外科杂志, 2003, 41 (7) :552.
抗菌药物预防性 篇5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为加强我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规范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文件制定本制度,本制度供所有手术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一、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由医院主管院长负责,药事管理委员会提供咨询与技术支持,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质控科、护理部、外科病区、麻醉科、检验科等共同参与,并由医务科组织协调,负责本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确保本制度贯彻落实。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
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三、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
1.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 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2. 清洁手术:为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用药比例不超过30%,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如: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等。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大于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存在感染相关高危因素者:年龄超过70岁、糖尿病控制不佳、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3.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 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5.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6.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或手术室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时,除应针对性预防用药外,手术科室、感染科还应积极调查和处理感染原因。
四、药物的选择
1.选择抗菌药物基本原则:应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疗效肯定、安全、相对广谱、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为首选(见附表)。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氟喹诺酮类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
2.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3.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是进入腹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4.下消化道手术除预防用药外,术前一日要分次口服很少被吸收的肠道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并用口服泻剂或灌肠清洁肠道。5.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6.在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高时,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五、预防用药的时机
1.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IC90)。一般应于切开皮肤(或粘膜)前0.5~2小时或麻醉诱导时在手术室开始给第1剂抗菌药物,剖宫产术应在钳夹脐带后立即给药。
2.术前及术中初次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由手术医师开具,手术室护士执行,登记用药并签名,手术室不得干预抗菌药物的使用。
六、预防用药的方法
1.预防用药宜静脉滴注,溶媒体积≤100ml,对没有禁忌症的患者,一般应30分钟滴完以达到有效浓度。克林霉素、甲硝唑、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用法按药品说明书有关规定执行。2.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必须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时,若手术时间≥3小时,或失血量≥1500ml,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选择半衰期长的抗菌药物(如头孢曲松)则无须补充给药。
3.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术前已发生细菌污染(如开放性创伤)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至24h,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8h。其中,清洁手术和介入治疗预防用药时间应≤24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至3-7天。手术中发现已存在细菌性感染,手术后应继续用药直至感染消除。
七、监督管理
1.严格控制新上市的、限制性使用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用于预防用药。
2.对于有特殊病理、生理状况的患者,预防用药应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等规定执行。
3.术后如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属治疗性用药,应及时采集标本送病原学检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病程记录中应注明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用药”还是“抗感染治疗”,不能写成“对症”、“抗炎”等。
4.临床科室应加强科内督查,并将督查结果记录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科内督查记录》上。临床药学室、质控科、医务科每季度将对督查结果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全院通报,作为科室 年终评优的指标之一。
5.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定期组织专家,结合细菌耐药监测情况,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进行分析评估,并根据耐药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状况,调整预防用药的品种,及时通报。
6.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会同处方管理组每月对预防用药实施专项点评。
附件1: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名称
抗菌药物选择 乳腺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 腹外疝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 胃十二指肠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阑尾手术
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结、直肠手术
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
肝胆系统手术
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泌尿外科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 一般骨科手术
第一代头孢菌素
妇科手术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 剖宫产
第一代头孢菌素(结扎脐带后给药)注:1.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2.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拉定 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抗菌药物预防性 篇6
【摘要】 目的 为规范医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探索合理干预管理措 施。 方法 选取I类切口手术病例, 对其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实施干预, 并对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进行评价分析, 以考查干预管理效果。 结果 干预后抗菌药物应用率从86.52 %下降为16.12 %。 结论 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及采取的综合干预管理措施有效、可行,可明显提高抗菌药的临床合理使用及医院药事管理水平。
【关键词】 I类切口手术;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干预管理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13-01
在外科, I类切口手术较为常见, 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有关指南规定[ 1, 2], I类切口手术如无特殊情况或不是高危人群, 通常无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确需应用时, 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定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 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我院应用监测-培训-计划合理用药干预模式,对临床科室的抗菌药使用进行综合干预。为考察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从医院病案系统调取2014年6月和10月I类切口手术患者(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出院病历407例,所有患者术前血常规、体温、肝肾功能正常,无慢性疾病既往史,所患疾病单一,术前半月未使用抗菌药。其中6月出院病历为干预前组,共174例; 10月出院病历为干预后组,共233例。然后对各病例中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价, 以考查干预管理实施效果。
1. 2 设计与填写调查表 设计“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调查表”,主要内容有患者基本情况、切口类型、用药情况、术后情况等;每份病历逐项填写调查表内容,复核无误后, 将全部资料录入计算机。
1. 3 制定合理用药评价标准 参照有关规定[ 1, 2], 并结合本院实际, 制定具体评价指标与合理性评价标准, 判断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合理与否。评价内容包括: 适应证、 药物选择、 用药时机、用药疗程、用法用量、用药途径、溶媒选择、联合用药、更换药物、禁忌证等。
1. 4 制定并实施干预管理措施 通过对干预前现况调查的评价结果, 研究制定相应干预措施, 主要采用行政干预、培训教育与监督检查等相结合方法实施综合干预。定期召开临床医师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培训。另外,对临床医师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有关指南规定及实施细则等交流与学习, 积极参与临床科室病历讨论、 药物治疗和疑难疾病的救治等工作。药剂科每月点評I类切口手术病历,对用药存在的问题,定期去各科室反馈,与临床医师进行沟通;对各科执行情况每月汇总分析,并报院质控会进行全院通报。
1. 5 评估干预效果 主要包括干预前后合理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水平的变化; 干预前后不合理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表现形式的变化; 干预前后继发感染率比较, 评价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效果; 干预前后外科医生的合理用药认知水平的变化等。
1. 6 统计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 0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基础资料 干预前组174例病历中,甲状腺手术76例,乳腺手术98例,男43例,女131例,年龄16·75岁;干预后组233例病历中,甲状腺手术95例,乳腺手术138例,男53例,女180例,年龄18 ~79岁。
2. 2 抗菌药物应用率 干预前组抗菌药使用率为86.52%,明显高于干预后组的1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干预前有31例预防用药干预后未使 用该类药物预防用药。
2. 3 用药时间 干预后预防用药能较好地把握时机和疗程。
2. 4合理用药评价结果 根据评价标准, 对干预前后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其不合理应用具体表现形式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2. 5 术后感染情况干预前后患者手术切口愈合均为甲级;均无继发医院感染,也未发现与用药相关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
3 讨论
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一直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难点。2007年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数据显示,Ⅰ类切口应用量最大的前3类抗菌药物为三代头孢菌素、二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 抗菌药物应用率过高、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联合用药不规范、用药时机不规范、用药时间过长、用法用量不规范等[ 3]。
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职能,制定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标准、有关干预措施以及具体干预过程中有关问题的协调等。为保证干预工作顺利进行, 结合我院实际,以确保干预合理性、科学可行。在具体执行干预过程中, 各部门不断加强沟通与交流, 团结协作。通过总结我院开展Ⅰ类切口手术干预管理试点工作的经验与体会, 认为确保干预管理顺利进行所必不可少的。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实施细则及采取的综合干预管理措施有效、可行, 可显著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率, 降低医疗费用, 为医院设计单病种临床路径及降低单病种费用提供依据, 为药师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探索了新的工作模式。同时, 为我院拓展其他Ⅰ类切口手术以及外科Ⅱ、 Ⅲ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合理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 为提高我院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华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23) : 1594-1596.
[2]黎沾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 2007, 36 (4) : 7-8.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4年9月的手术病例进行选择,无下列情况即可进入本研究范围:合并糖尿病、肾衰、类风湿等系统性疾病,长期应用激素, 术前住院时间超过7天,伤口未拆线即出院,由外院直接转入我院,入院时体内存在感染灶,术后出现胃肠道瘘、胆道瘘等并发症等。多次住院多次手术的患者以第1次手术资料为准。符合条件入选的病例为205例,男103例,女102例,其中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为187例,年龄1~88岁,平均年龄(41.96±19.89) 岁,无死亡病例。
1.2伤口感染诊断标准
无论伤口深部还是浅部感染,均为感染病例。术后患者出现发热,伤口及其周围出现红肿热痛、渗液, 脓液培养有细菌,手术切缘培养出细菌或真菌,即按伤口感染诊断。在感染与否无法界定时按感染对待。
1.3药品限定日剂量及药物利用指数
由于每种药物应用的剂量不同,为了便于统一比较,均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限定日剂量 (DDD), 其数据来 自法定的 药品说明 书;以药物利 用指数 (DUI)数据作为评价药物是否滥 用的指标。药品的DDD数(DDDs)=药品使用总量/DDD,DUI=DDDs/ 实际用药天数。选择应用频度位于前10位的抗菌药物进行统计,DUI>1为用药不合理,DUI≤1为用药合理[4]。
1.4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入选标准随机抽取205份病例,逐份填写调查表,其中包括病例号、科室、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手术名称、抗菌药物名称、联合用药、用法用量、说明书用法用量、用药时机、用药起止时间(即用药天数)、术后感染情况等内容,用Excel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
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基本合理,即选用的抗菌药均针对可能出现的病原菌。其中联合用药配伍基本合理,仅存在2例联用不当,阿奇霉素与头孢匹胺联用,呋苄西林与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联用,占抽查联合用药的4.54%,不存在无明确换药指征换药的病例。替硝唑全部是与其他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见表1。
2.2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与术后感染
本次调查205例患者中187例患者使用了预防性抗菌药,占91.22%。对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与术后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应用1种抗菌药的患者感染率为2.80%,应用2种的患者感染率为7.14%, 两者术后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一联用药与二联用药预防感染有效率的比较χ2=1.67, P>0.05。
2.3预防性用药时机与术后感染情况
术前0.5~1h给药仅占预防性用药的21.39%, 术后感染为0,与术前>1h给药和术后当日给药比较情况,感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术前 0.5~1h 与 前 >1h 给 比χ2=5.47,P< 0.05。
2.4抗菌药物的种类及用药频度统计
抽取的205份病例中,187例患者使用预防性抗感染药物,共7大类,分别为青霉素类(10种)、头孢菌素类(12种)、其它β内酰胺类(3种)、氨基糖苷类(3种)、喹诺酮类 (7种)、大环内酯 类 (1种)、其它类 (5种)。预防性抗菌药物用药频度前6位的是:氨苄西林/舒巴坦28例次,替硝唑22例次,阿洛西林21例次,呋苄西林钠18例次,头孢拉定13例次,氨曲南9例次,青霉素钠9例次。其中氨苄西林/舒巴坦与替硝唑联用9次,阿奇霉素与替硝唑联用3次,其它如头孢地嗪与阿莫西林联用等,用药基本合理。
2.5应用频度位于前10位抗菌药物的DUI
应用频度位于前10位的抗菌药物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和头孢地嗪的DUI均大于1,说明医生日处方剂量大于DDD,用药不合理。见表4。
3讨论与分析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应从药理学、微生物学、 临床经验和经济费用四个方面综合考虑。应以研究事实为选择基础,而不能根据临床偶然性或医生的偏爱选择抗菌药物;目前认为,理想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符合以下标准:高效杀菌力;抗菌谱广;高度的组织渗透力;维持组织内有效浓度时间长;副作用少;适当的价格/效益比[5]。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使外科感染的致病菌从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革兰阳性菌为主,转变为目前的以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为主,故抗菌药的应用也应同时考虑针对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6]。本次调查中,单独用药占69.76%,二联用药占20.49%,三联用药占0.97%。单独用药比例明显比联用要大,符合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联合用药以氨苄西林/舒巴坦+替硝唑最多,主要是为了达到同时杀死G+球菌、G-球菌与厌氧菌。其中替硝唑几乎都是与其它药物联用的,总共用药22次,联合用药20次,占到联用药物例数的45.45%,替硝唑的应用主要是预防厌氧菌感染,表明医院临床医生对厌氧菌的感染比较重视。另外,此次调查发现,在联合用药中存在联用不当问题,如青霉素类与青霉素类联用(呋苄西林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用),同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作用机制相似,联用难以提高疗效; 另外如头孢匹胺与阿奇霉素联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为繁殖期杀菌剂与快速抑菌剂大环内酯类的联用会产生相互拮抗,影响疗效[7]。医生应在掌握疾病治疗指征的同时,考虑联合用药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确保抗菌药的有效性、安全性。
细菌造成术后伤口感染需有一个过程,针对细菌的定植与繁殖,临床预防术后感染的措施必须针对术前术后各个环节来制定。有效预防用药的关键时期是致病菌侵入伤口后4h内,血液和组织中的抗菌药物必须在整个手术期间保持有效的杀菌浓度,因此最佳的给药时机是术前0.5~1h,或者在麻醉诱导开始时静脉给药,若手术时间长(3~4h)或术中失血过多时, 应于术中追加一个剂量[8,9]。据报道,通过选择合适的抗菌药,在术前60分钟使用抗菌药,缩短术后疗程的方法,手术部位的感染率由原先的3.8%降低到现在的1.4%[10]。本次调查显示,在术前0.5~1h用药有40例,感染率为0;而术前较早用药27例,感染率为14.81%;术后用药120例,感染率为2.5%。说明在围手术期用药的时机上还应调整,术前0.5~1h给药应是最好的时机。
抗菌药物预防性 篇8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做出严格的规定,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须控制在术前30 min~2 h, 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必需合理。 同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原则上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以及关节镜检查手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等等,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还有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原则上不超过48 h等。 为考察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落实情况, 拟对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 后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3~8月 (干预前)100例 Ⅰ类切口手术病例组成非干预组,2013年3~8月(干预后)100例Ⅰ类切口手术病例组成干预组。 非干预组男45例, 女55例; 年龄3~85岁, 平均 (43.39± 18.07)岁 ;包括的手术有乳房肿物微创切除术 、 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甲状腺切除术、疝修补术等。 干预组男53例,女47例 ;年龄5~75岁 ,平均 (36.67±17.52)岁 ;包括的手术有膝/髋关节置换术、乳房肿物/甲状腺切除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疝修补术等。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随机抽取病例的基本情况如病历号、姓名、性别、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等。 对抗菌药物使用指征、药物选择、联合用药、用药时机、用药疗程等进行合理性分析和评价。
1.3 评价标准
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和原卫生部38号文[2]、《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3]的要求、参考药品说明书、文献、国内外专家共识和相关指南等(表1),结合我院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监测情况进行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选择
收集的病例共涉及抗菌药物11类22个品种(表2)。 非干预组中,抗菌药物使用频次前3位的依次为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干预组中, 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仅有4种,分别为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林)、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青霉素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硝基咪唑类(甲硝唑)。
2.2 抗菌药物使用
由表3可见,非干预组100份病例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有82例,占82.00%,其中有使用指征的为34例,占41.46%;干预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24.00%, 其中有使用指征的为23例,占95.83%。 非干预组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高于干预组(P < 0.05),有使用指征率显著低于干预组(P < 0.05)。 两组药物选择合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情况见表4。
2.3 用药时机与用药疗程
非干预组中用药时机为术后的有60例(73.17%), 术前>2 h给药的有9例(10.98%),术前0.5~2 h给药的有13例(15.85%)。 干预组中用药时机为术后的有2例, 占8.33%,无术前>2 h的给药病例,术前0.5~2 h给药的有22例,占91.67%。 非干预组的用药时机合理率 (15.85% ) 低于干预组 (91.6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同时 ,非干预组平均用药疗程为4.89 d, 术后用药24 h和48 h的例数分别为7例(8.53%)和27例 (32.93%),干预组平均用药疗程为1.37 d,术后用药24 h和48 h的例数分别为17例 (70.83%) 和6例 (0.25%), 两组用药疗程合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5。
3 讨论
2011~2013年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连续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我院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门诊抗菌药物专项点评、住院部每周1次抗菌药物专项点评、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监控、阳光用药专项点评、2周1次院长质量查房等。 点评结果通过抗菌药物监测简报、药讯、抗菌药物使用评价表的形式反馈,并定期与临床医生、科主任进行相应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尚存在的问题进行面对面沟通。 临床科室邀请临床药师以讲课、会诊的方式进行业务学习。 近3年 ,医院抗菌药物整治活动政策落实有力 , 制订的措施符合实际并认真执行,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明显规范,整治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3.1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合理率升高
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要考虑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患者有无易感染因素、当地的细菌耐药监测等情况[11,12,13]。 临床上应根据抗菌谱选择抗菌药物品种,根据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给药频次[14]。 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可能感染的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肠道杆菌等[15],首选第一 、 二代头孢菌素 , 对 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通过抗生素专项整治活动,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显著提高,干预前为54.88%,干预后升高为95.83%。 干预前预防用药选择的种类几乎涉及所有抗菌药物种类,而干预后主要选择第一、三代头孢菌素。
3.2 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显著降低
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同时原卫生部规定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不超过30%[3]。 非干预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82.00%,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41.46% , 干预后抗 菌药物使 用率显著 降低 (24.00%)、有指征使用率显著提高(95.83%)。 目前,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已达到国家要求,而且术后感染也没有大范围出现,本研究尚未对干预前后术后感染情况进行统计,拟在后续研究中完善。
3.3 用药时机和用药疗程合理率显著升高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有关规定,预防用抗菌药物应在术前0.5~2 h内, 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 h或失血量大于1500 m L, 术中可给予第二剂,以保证围术期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 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 非干预组给药时机不正确率为84.15%, 干预组给药时机不正确率显著降为8.33%, 围术期预防用药时机正确率有很大改善。 非干预组用药疗程超过48 h有48例,占58.54%,干预组仅有1例超过48 h,两组用药疗程合理率有显著差异。
3.4 联合用药情况改善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的要求,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预防感染的情况下不需要联合用药,且联合使用的药物要有协同作用。 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联用仅适用于个别情况。非干预组有14例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仅1例为合理的联合用药; 干预组2例联合用药,其中1例不合理。
抗菌药物预防性 篇9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行泌尿外科手术患者120例, 男66例, 女54例;年龄21~78岁, 中位年龄43.2岁;泌尿系肿瘤21例, 前列腺增生34例, 睾丸鞘膜积液11例, 输尿管、膀胱结石47例, 肾积水、肾囊肿7例。
1.2 用药情况
120例患者中, 行手术治疗73例, 未行手术47例;单纯尿管感染47例, 无手术指征, 临床仅给予口服抗菌药物治疗;另73例行手术, 围术期均给予抗菌药物治疗。120例患者涉及15个品种, 青霉素类44例, 喹诺酮类64例, 头孢菌素类12例。通过静脉滴注给药, 疗程1~18d。使用较多的前10位药物分别为:头孢克洛33例, 左氧氟沙星25例, 头孢呋辛19例, 头孢唑林16例, 环丙沙星9例, 阿米卡星7例, 美洛西林5例, 阿洛西林3例, 依诺沙星2例, 头孢噻亏1例。120例应用抗菌药物中, 单一用药45例 (37.5%) , 二联用药39例 (32.5%) , 三联用药36例 (30.0%) 。73例行手术患者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其中, 清洁手术21例, 清洁—污染手术52例;术前应用抗菌药物69例, 主要以头孢唑林和头孢呋辛为主, 术后应用抗菌药物4例。
1.3 抗菌药物规范化管理
泌尿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遵循卫生部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
1.4 结果
120例泌尿外科手术患者均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涉及15个品种, 主要为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 主要采用静脉滴注给药, 疗程最长为18d, 不合理用药32次。
2讨论
泌尿外科手术常伴发泌尿系感染, 且泌尿系感染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率。临床经验表明, 泌尿系感染多由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等引起。临床对于单纯泌尿系感染, 多选用价格较低、毒性较低的口服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复杂的泌尿系感染, 多利用手术进行治疗, 并辅以抗菌性强, 抗菌谱广的抗菌药物治疗[2]。
2009年8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行泌尿外科手术患者120例, 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64例,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细菌有选择性毒性作用, 不受质粒传导耐药性影响, 与其他种类的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相关文献[3]指出, 喹诺酮类药物可刺激神经, 促进中枢兴奋, 引起精神异常, 严重者可引发癫痫等。120例患者中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12例, 多用于围术期。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有极强的杀菌能力, 在创口暴露期可杀死足够的细菌, 低于可能污染的细菌。一般情况下, 临床预防或对抗细菌感染只采用一种药物, 而对于单一用药难以抑制、混合感染或病原菌未查明的严重患者可采取联合用药。临床联合用药治疗患者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一定要选用具有累加或协同作用的药物。本文120例应用抗菌药物中, 单一用药45例, 二联用药39例, 三联用药36例。
临床泌尿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则应选在切口受污染前或被污染后短时间内使用, 细菌侵入组织时, 在最可能引发感染的时间里应用抗菌药物, 可保证抗菌药物组织浓度及血药浓度达到最高水平。如术前2h内静脉滴注抗菌药物, 可保证手术切口暴露时组织中已达到可杀灭入侵口细菌的药液浓度;若手术过程中患者出血量较大, 可在手术中给予第二次抗菌药物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清洁—污染手术中预防性用药时间<48h, 特殊情况可延长至72h。对于行污染手术的患者可据临床实际情况增加药量或延长给药时间, 临床预防性抗菌药物多选择头孢呋辛钠或头孢唑林钠, 也可选择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等, 不宜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及西司他丁。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避免疗程偏长或剂量偏大的情况, 本组120例患者中, 在静脉滴注抗菌药物之后, 少数患者仍口服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洛胶囊等, 这极大地增加了菌群失调、不良反应及二重感染等的发生率。菌群失调、不良反应及二重感染多发生于临床应用抗菌药物7~10d, 加之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患者机体免疫力显著下降, 住院时间延长, 二重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几率显著增加。
本文对120例行泌尿外科手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整体用药规范合理, 极少数患者因联合用药不当、病原体送检延迟、用药时间过长等出现了异常情况。针对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 医院应制定专门的抗菌药物监管制度, 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 以期达到临床预期结果。
参考文献
[1]舒雪芹.泌尿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4) :449.
[2]吴敏.泌尿外科500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山东医药, 2009, 49 (10) :81.
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原则 篇10
1.清洁手术 (Ⅰ类切口) 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 局部无炎症、无损伤, 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 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 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 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 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 (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 、营养不良等患者。
2.清洁-污染手术 (Ⅱ类切口) 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 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 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 (Ⅲ类切口) 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篇11
临床上具有耐药性的细菌主要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金葡菌;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碳肯霉烯类酶致病菌;高产头孢菌素酶致病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致病菌;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粘质沙雷菌;阴沟杆菌等。
1.了解抗菌药物的疗效
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要首先了解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且有针对性的来选择药物。在选择使用时,要诊断病原菌,针对不同的病原菌再进行选择,最好是单独使用,因为联合使用很容易产生毒性,并且要选择适宜的药物,这是最首要的原则。要根据抗菌药物的疗效来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抗菌药物要想起到杀菌的作用,需要在靶器官内达到一定的浓度,并且这个浓度要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所以说,要能够使用药物的剂量以及把握用药的疗程,通过对药物进行研究,掌握用药剂量的时间、浓度以及效应的过程,这样才能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用药
在选择抗菌药物的时候,要根据细菌的种类以及患者的感染部位来考虑用药。患者的病情以及自身的情况很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作用,要能够对不同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和疗程。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病理状况,抗菌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与排泄的过程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在选择的时候应该加强重视。只有患者的情况确定为细菌性感染之后,而且要根据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体外试验结果来确定治疗的方案。药敏实验在减轻患者负担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3.过敏等不良反应
使用抗菌药物之后所产生的过敏反应有:皮疹、皮炎或者是红斑等等,如果过敏严重的话会引发中毒性肝炎而导致患者死亡。所产生的血清病型反应有皮疹或者是皮肤瘙痒,还会伴有发热、关节肿痛等等,严重的话会引发血管神经性水肿,由于窒息会导致患者死亡。还可能会引发暂时性耳聋、急性心梗等等。所以,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一定要询问患者有没有对药物过敏的病史,还要认真做好皮肤试验,如果在用药期间发生了各种反应,就能够及时处理。如果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增加治疗的效果,减少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联合用药可以扩大抗菌的范围,但是如果联合用药的话可以减少每个药物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单独使用抗菌药物会更加安全,更加有效。
4.过敏性休克的救治
将病人放于水平卧位,足部稍抬高。立即用1:1000的肾上腺素溶液0.5-1ml,做静脉缓注、肌内或皮下注射,5-10分钟后如未见效果,可重复1次;或皮下或肌内注射1ml后,再用0.25ml非常缓慢地静脉注入。如血压下降仍不回升时,即用缩血管升压药;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100-600mg加入10%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500ml内静滴。危急病人,可用地塞米松5-1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有严重支气管痉挛时,可缓慢静注0.25-0.5g氨茶碱。喉头水肿在用肾上腺素后若仍不见好转,可做气管切开。给氧:若有呼吸及心跳骤停,快速做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及心内注射肾上腺素等。
参考文献
[1] 朱会英,曹洪涛,韩丽萍,孙立贵,邹小宁.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02).
[2] 李晓红,虞德才,左改珍,陈义芬,张炳新,鲁朝辉.1132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横断面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06).
[3] 程斌,王增,戚雅君,翁琳,方青芳,周晓芳,张文英.934例肿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横断面调查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06).
[4] 贾孟良,杨红英,陈振德,曾文莉,林山鹰.某院脊柱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业,2011(09).
[5] 张卫同,施振国,王羽凝,周晓兵,谢婷婷.205例呼吸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2008(21).
抗菌药物预防性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1800例在我院外科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作为探讨对象, 其中女性患者706例, 男性患者1094例, 最小年龄为1岁, 最大年龄为90岁, 平均年龄 (47.5±14.3) 岁, 住院时长为2~30 d, 平均住院时长为 (14.6±5.3) d, 手术种类包括乳腺手术284例、甲状腺手术704例、疝气修补术81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尿常规、血常规等检查, 无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障碍, 近15 d来未应用抗菌药物。
1.2 方法:
所有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调查内容包括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手术有关医院感染发生率, 分析方法为整理所有患者一般信息 (住院号、姓名、性别及年龄) , 手术信息 (临床诊断、住院天数、手术类型、切口恢复情况) 、抗菌药物使用信息 (药物种类、规格、用法用量、药物溶媒以及用药时间) 以及住院费用 (住院总花费、药物总花费以及抗菌药物花费) 。参照本院《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权限目录》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 其中“非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为1级, “限制性使用类”为2和3级, “特殊性使用类”为4级。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患者数据均输录入微软EXCEL数据库进行整理, 并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数据和计量数据分别以百分比和 (均数±标准差) 表示, 组间比较使用卡方和t检验。若P<0.05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统计:
1800例手术治疗患者中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共901例,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为50.1%, 其中以头孢菌素类为主, 比例高达79.2% (714/901) , 第一代头孢菌素使用率为76.5% (689/901) , 此外头霉素类使用率为1.8%, 氟喹诺酮使用率为5.0%,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使用率为14.0%。
2.2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
901例Ⅰ类手术切口患者其围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后, 医院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6% (41/901) , 与未发生医院院内感染患者比例为95.4% (860/901) 。
3 讨论
医院内感染指的是患者在医院内住院治疗期间发生的感染性事件, 包括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或者住院期间获得待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医院内感染为住院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3]。临床研究报道, 外科手术治疗为有创性的治疗方法, 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期间难免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切口或创伤, 而患者术后大多数均需要卧床休息, 此时其机体免疫功能及抵抗力会出现降低现象, 这为致病微生物侵入机体创造了有利条件, 所以住院期间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是医院内感染发生的主要人群。
抗菌药物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种手术治疗中, 包括清洁无菌手术、感染手术和污染手术, 如果在给予预防性用药期间发生未合理用药, 极有可能出现体内菌群失调及细菌耐药性的增加等异常情况, 这将对预防和控制手术治疗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4]。近几年来, 由于多数患者生活环境、习惯、结构及压力等因素的变化, 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日益增多, 使得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概率也相应增加, 这已经引起了广大临床医务人员的高度关注。
临床研究报道, Ⅰ类手术切口临床上属于浅表性手术, 通常情况下可不采取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 但当患者具有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时往往应参照常见致病菌种类适当选取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用药,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指征有手术创伤面积大以及手术进行时间长等[5]。本文研究中1800例Ⅰ类手术切口患者901例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 其使用率达到50.1%。Ⅰ类手术切口的常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皮肤菌群, 所以通常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常选取青霉素以及1代或2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本研究中的901例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多选用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 其使用率为80.4%, 然而依旧存在少数医务工作者为患者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时存在不合理现象。另外相关规定明确, 在为Ⅰ类手术切口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 可不需要采用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来控制医院感染。本文中所有Ⅰ类手术切口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后未出现医院内感染的比例为95.4%, 这表明医院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效果明显, 然而依旧有4.6%患者出现医院内感染, 这表明临床医师预防医院内感染时不能仅仅靠抗菌药物的使用来实现, 应在以后的临床实际工作中进行深入研究, 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 临床医务人员应严格把握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指征, 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适当选取抗菌药物, 这不仅可有助于保证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还能减少患者经济负担。
摘要:目的 探讨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1800例在我院外科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临床病例资料, 统计围手术期各抗菌药物种类及手术感染发生率。结果 1800例手术治疗患者中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共901例,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为50.1%, 其中以头孢菌素类为主, 比例高达79.2%, 而第一代头孢菌素使用率为76.5%;901例患者中Ⅰ类切口手术院内感染发生率为95.4%, 未发生院内感染患者比例为4.6%。结论 临床医务人员应严格把握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指征, 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适当选取抗菌药物, 这不仅可有助于保证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还能减少患者经济负担。
关键词:抗菌药物,Ⅰ类切口,预防性用药
参考文献
[1]李仲群, 赵明聪.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7) :96-97.
[2]郑利光.我国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文献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3, 13 (8) :711-714.
[3]徐利, 张心武, 李娜, 等.我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3, 38 (6) :484-488.
[4]王飞, 张秀月, 万书, 等.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与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24 (10) :2411-2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