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工作小组(共7篇)
抗菌药物工作小组 篇1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在治愈并挽救患者生命的同时, 也出现了由于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 如不良反应增多, 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以及治疗的失败等, 给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根据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征求稿) 》, 我院于2011年7月正式开展了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 时隔近2年, 为进一步了解工作成效, 随机抽取不同时段住院患者的出院病历对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1,2,3]。本文旨在考查其干预效果, 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5月出院病历 (整治活动前) 和2012年1月-2012年5月、2013年1月-2013年5月出院病历 (整治活动后) 。
1.2 调查方法
采用定时段抽样法:截取我院HIS系统中每月11~20日所有出院病历, 回顾性分析抗菌药物详细使用情况, 采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 调查内容详见图1;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及使用强度通过我院HIS系统获得, 抗菌药物不包括抗寄生虫药、抗结核药、抗菌药物的雾化吸入、抗病毒药、五官科及妇产科等局部用药。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品种及分级构成比 (见表1)
注:氟康唑与阿奇霉素的注射剂为限制级、口服剂型为非限制级。
2.2 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及Ⅰ类手术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 (见表2)
(n)
2.3 抗菌药物使用目的、联用及使用级别构成比 (见表3)
(n)
2.4 治疗性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 (见表4)
(n)
3 讨论
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已成为当前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中之重及难点。我院通过医务科、院感科及药剂科等多部门联动管理, 以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为契机, 使抗菌药的临床应用更加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 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严格按照湖北省卫生厅的分级目录执行, 抗菌药物品种由专项整治前的54种减少为整治后的35种, 其中特殊级3个品种为亚胺培南、去甲万古霉素及氨曲南, 管理后非限级占比例较专项整治前提高了4.65%, 限制级下降了3.93%, 且低于国内相关报道[4]。抗菌药物总使用比例、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由专项整治前的79.01%、92.70%及103.7%降至专项整治后的63.29%、52.76%及74.50%, 呈明显下降趋势, 专项整治成效显著, 但离卫生部标准[1]还存在差距, 说明抗菌药物的临床不合理应用现象依然存在, 这与调查结果相符, 主要表现为围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欠规范, 特别是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抗菌药物使用方针把握不严, 未按有关规定执行, 联合用药存在重复用药 (如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 及拮抗用药 (如阿莫西林舒巴坦+克林霉素) [2,3,4,5]。表4显示, 管理后我院预防抗菌药物使用比例由45.19%下降至36.13%、下降了9.16%;联用 (≥二联) 比例由49.64%降至26.68%、下降22.96%, 无四联用药;我院抗菌药物的分级以非限制级为主, 管理后由69.29%上升至82.89%, 上升了13.60%, 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无明显差异, 可见我院用药起点适中, 低价抗菌药物占据主流, 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得到了明显遏制。病原学诊断是确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的主要标准, 因此提高治疗性抗菌药物病原学试验送检率也是加强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调查显示我院抗菌药物病原学试验送检率为56.7%, 限制及特殊级抗菌药物病原学试验送检率分别为66.3%、83.3%, 均高于国内有关报道[6]。
以上数据分析不仅说明了我院采取多部门联动的专项整治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同时也提示了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医院应继续加大专项整治力度, 促进合理用药, 减少细菌耐药现象, 节约医疗成本, 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84号[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12.
[3]湖北省卫生厅.湖北省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办法 (试行) -鄂卫规[2012]3号[S].武汉:湖北省卫生厅, 2012.
[4]张淑敏, 朱熠, 娜依兰, 等.2008-2010年应用抗菌药物的横断面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1 (6) :1198-119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7.
[6]温朝阳, 钟玲, 方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 2010, 31 (22) :2979-2981.
抗菌药物工作小组 篇2
1、认真贯彻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等有关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法律、法规;
2、每月对住院病历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检查(包括抗生素使用率、分级分限使用、抗生素联合应用、抗生素应用指征等),对于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3、监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并上报。
4、每月抽查十份病历对抗生素应用指征、选药合理性、联合用药合理性、价格、疗效、疗程进行评价,写出讨论意见及整改内容。
抗菌药物工作小组 篇3
抗菌药物是目前医疗机构临床科室使用最为广泛, 也是最重要的药物之一, 其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和围手术期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在抗菌药物发挥巨大治疗作用的同时, 也出现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而导致的不良后果。近年来, 抗菌药物因无指征治疗用药或预防用药不合理, 品种、剂量选择错误, 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和疗程不合理等情况较为突出。既导致药物资源的极大浪费, 又助长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1]。更为严重的是, 由于抗菌药物滥用, 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时间大为缩短, 目前几乎所有抗菌药物均存在耐药现象, 而新型抗菌药物的投入使用则跟不上这一速度。今天不采取行动, 明天就无药可医[2]。细菌耐药问题已到必须解决的地步, 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根本办法。
2011年起, 国家在全国医疗机构开展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这标志着我国对抗菌药物的管理步入了实质化的监管道路。辽源市作为一家三甲医院, 严格按照上级卫生部门的文件要求, 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笔者系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的专职人员, 对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 提高认识、真抓实干, 建立和完善抗菌药物管理体系
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 制定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等文件, 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分工, 既各司其职, 又有联合协作机制, 保证抗菌药物管理机制有效运行, 有相应的人, 有相应的制度, 有工作流程、规范。定期召开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会议。药学部门设立专职人员, 医务科牵头联合各部门展开具体工作。各部门之间合作需要协调机制, 医务、药学部门要积极主动, 善于沟通, 互相协作, 保证抗菌药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2 开展全员医师、药师抗菌药物培训
不断完善临床医务人员抗菌药物知识架构, 是一项非常重要且需要持续开展的工作。两年来, 我院开展多次抗菌药物专项培训, 有全员医师培训, 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大会;抗菌药物会诊专家培训, 重点是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的学习;内外科医师抗菌药物知识的专题培训;药品调剂人员培训, 严格抗菌药物的处方管理;印发本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手册, 每人一册, 内容包括国家相关制度政策解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本院抗菌药物管理相关制度等, 宣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作用, 滥用抗菌药物的弊端, 力求使培训效果达到融化到思想中, 落实到行动上的高度。专项整治活动目的是改变我国目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的局面, 而医师是抗菌药物处方开具者, 只有临床医师真正意识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迫切性和严峻性, 才能更好更快的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只有当处方医师将其当作避免产生耐药的严重措施而不是一种限制时, 才更容易主动接受, 培训才更为有效[3]。
3 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分级制度
按照国家要求, 我院制定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流程等, 并集合成册下发到临床各科室, 要求医师药师必须掌握。医师药师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 方能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和抗菌药物处方调剂权。各级医师在自己的抗菌药物处方权限范围内使用抗菌药物, 越级抗菌药物使用必须填写《抗菌药物越级使用申请单》, 而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前必须填写《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审批单》, 经抗菌药物会诊专家会诊同意后, 由获得抗菌药物处方权的高级职称的医师下医嘱、开处方, 才能使用。医务科组织专家在每月的抗菌药物病例医嘱点评中, 对抗菌药物分级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对违反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等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医师, 给予通报批评、暂停其抗菌药物处方权等处理方式。目前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在我院常态化运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级医师能按照自己的抗菌药处方权限使用抗菌药物,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使用量大幅下降, 非限制级和限制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得到了有效控制, 门诊无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4 明确感染指征,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吉林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明确抗菌药物要有指征的用, 不是不可以用, 而是不能滥用。根据卫生部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方案, 接受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前临床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50%, 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前临床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4]。临床医师必须重视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监测, 在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前必须采集合格样本进行微生物检验, 尽可能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经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组织的宣教工作, 使医师了解临床微生物送检的意义, 虽然临床微生物检验由于检验所需要的时间较长, 检验结果需要在48~72h后才能获得, 但结果对临床治疗药物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特别对疑难、危重以及耐药菌感染治疗的药物调整具有重要价值。加强临床微生物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合作, 定期针对微生物送检时机、样本种类和采样方式等热点问题开展沟通讨论, 通过一系列举措使得我院临床微生物送检率逐步提升。
5 开展抗菌药物监测与预警, 进行全方位监测管理
做抗菌药物使用量和费用前10位排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排行, 统计抗菌药物相关监测技术指标,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对使用量异常增长及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展开调查, 有无超适应症处方、超剂量处方等不合理用药情况。对违规的药品企业、滥用抗菌药物的医务人员进行处理, 按轻重进行谈话或暂停抗菌药物处方权, 严重的按国家相关法律处理。每月组织专家点评抗菌药物门诊处方及住院医嘱, 点评结果在本院例会上通报及定期在药讯上发布。实践证明, 有力的监控技术手段, 是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保证。经过专项整治, 目前我院的抗菌药物强度控制在40DDD以下,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在50%~60%之间,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在15%以下,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等到改善,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有了明显减少。
6 总结与展望
通过近两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 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 也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 如加大医院信息化建设步伐, 适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快速提取抗菌药物监测各项指标, 为药学部门进行数据分析提供依据。对医嘱 (处方) 实现信息化管理, 可以实现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和药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电子化管理, 抗菌药物的电子化分级管理等等;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应当配备抗菌药物等相关专业的临床药师。临床药师负责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5]。目前很多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人员配备数量严重不足, 这与国家临床药师培训抗菌药物专业招生名额有限密切相关。另一方面, 药学人员受年龄和学历、职称的限制, 无法参加国家临床药师培训, 国家应积极健全临床药师在职培训教育模式, 促使我国临床药学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发挥临床药师在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积极作用和力量;不断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技术水平, 不断学习国内外最先进的抗菌药物知识, 并需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保持和本市医疗机构同行之间的沟通,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积极参加上级卫生部门组织的抗菌药物培训, 不断学习, 开阔视野。
总之,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既有面的体系建设, 又有对点的具体要求, 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要有高度的认识, 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克服困难, 锐意进取, 精益求精, 积极深入开展抗菌药物整治活动, 不断提高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 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释义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65.
[2]肖永红.我国临床抗菌药物合理用现状与思考[J].中国执业药师, 2011, 8 (4) :4.
[3]石云, 杨秀珍.谈某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工作的几点做法[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 :384.
[4]任渝江, 张天监, 杨运旗.我院整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体会[J].西南国防医药, 2012, 22 (6) :671.
抗菌药物工作小组 篇4
1医院领导的重视
任何工作领导重视了, 执行起来就容易的多,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工作也不例外。所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二章第七条 明确规定“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河南省焦作市五官医院按照卫生部要求每年组织抗菌药物合理运用培训, 效果不明显。后来院长组织医教科、药剂科、临床科主任召开专题会, 药剂科通报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 就各科室存在的问题, 院长要求各科主任拿出整改意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出台后, 院长亲自制课件召集全院医务人员解读管理办法, 讲完后就工作中的重点又带领大家复习一遍并现场组织考试, 加深了大家的印象, 也表明了医院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态度, 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2医教科、药剂科的重视
医教科、药剂科是医院抗菌药物政策的制定者, 也是督导和实施者。首先新的政策法规出台后要及时组织培训, 使全院医务人员了解、掌握政策内容。其次不能流于形式, 觉得我按要求组织培训就算完事, 要真正使每一位使用者知道应该怎样做。由于患者比较多, 医院组织的培训很多医生都不能参加。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变换方式, 集中培训后又趁热打铁, 利用各科室早上开晨会交接班时间医生都在场的情况下, 到各科室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再者要加强督导。要利用病历质量检查、药师查房、抗菌药物处方点评、临床药讯, 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和医生沟通, 真正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落到实处。
3临床科主任的重视
科主任是科室工作的管理者也是执行者。本医院为五官专科医院, 眼科住院患者中白内障、青光眼患者占比例比较多。白内障、青光眼手术属于1类切口手术,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一般不需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由于习惯用药以前常规术后口服3 d头孢氨苄片或肌肉注射3 d林可霉素注射液。虽然药品价格很低, 但是属于不合理用药。集中培训、药讯通报效果不明显, 后来院长组织专题会要各临床科主任自己拿出整改意见, 引起了科主任的重视, 经常在科室强调要正确使用, 1类切口使用率由原来的100%下降到现在的20%, 抗菌药物使用率也由原来的90%下降到现在的50%~60%。
4临床医生的重视
临床医生是医院抗菌药物的直接使用者, 只有每个临床医生充分认识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 做到合理使用, 才能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落到实处。
抗菌药物工作小组 篇5
处方点评是药品调剂后的药物应用性评价, 用于评估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对建立健全对不合理用药的监测、制约和干预机制有非常重要性的意义。处方与病历一样是重要的法律凭证。处方点评工作是根据相关法规, 技术规范, 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 (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 进行评价, 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 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 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
2007年5月1日起正式颁布实施《处方管理办法》[1]第六章第四十四条对医疗机构处方点评工作有明确要求。2010年3月卫生部印发了《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2] (以下简称《规范》) , 为处方点评工作的开展指明了具体的技术规范。2011年开始, 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于2012年8月1日正式实施。1年多来, 我们在宜宾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组织下, 先后3次对县级及县级以下医疗机构进行临床药事管理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检查, 发现了一些不能不重视的问题。现对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方法
根据国家、省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对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的相关规定, 我们针对每个医疗机构的每次检查, 至少对25%的具备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 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2011年6月-2012年8月我们先后3次对宜宾市范围内8家县级医院和10家乡镇医院进行了抗菌药物处方 (包括医嘱) 检查, 并进行点评, 发现了诸多问题。
2抗菌药物处方点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主要问题和典型案例
2.1 不规范处方
(1) 药品名称不写明剂型; (2) 药品剂型针 (注射液) 与粉针不分; (3) 药品规格有误, 如青霉素粉针1600万U/瓶; (4) 药物的用法用量交代不全; (5) 使用商品名称开具处方:如用利君沙代表琥乙红霉素; (6) 临床诊断书写不规范:如COPD、LC、BPH等。
2.2 用药不适宜处方
(1) 小诺霉素 (氨基糖苷类药物) 在某县医院门诊处方中广泛使用, 属于“遴选的药品不适宜的”; (2) 抗菌药物注射剂 (庆大霉素、甲硝唑) 用于局部冲洗, 属于“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的”; (3) 广泛使用头孢硫脒而不选用头孢唑林, 属于“不正当理由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的”; (4) 青霉素粉针320万U 静脉滴注, 每天1次, 属于“用法用量不适宜的”; (5) 临床诊断:阴道炎, 处方联合使用呋喃坦丁片+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呋辛酯片等3种药物口服, 既属于“联合用药不适宜的”, 也属于“重复给药的”; (6) 患儿, 女, 6岁, 临床诊断胃炎, 处方联合使用庆大霉素片 (1.5片, 每天3次) +头孢氨苄泡腾片 (0.75片每天3次) , 既属于“联合用药不适宜的”, 也属于“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的”。
2.3 超常处方
(1) “无适应证用药”情况相当之多, 特举典型例子如下:①临床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 处方用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甲硝唑片口服;②临床诊断包块, 处方用药:联合左氧氟沙星针+克林霉素粉针静脉滴注;③临床诊断梅尼埃病, 处方用药:头孢噻肟粉针静脉滴注;④临床诊断早孕, 处方用药:氟哌酸片口服;⑤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用药:头孢替唑粉针+氨曲南粉针静脉滴注, 该处方也属于“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的”;⑥临床诊断骨关节炎, 处方用药:头孢克肟胶囊。 (2) “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药物的”, 典型例子如下:①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用药:交沙霉素颗粒+乙酰麦迪霉素片口服;② 临床诊断皮肤裂伤, 处方用药:克林霉素粉针+阿奇霉素粉针静脉滴注。
3讨论
安全用药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保障医疗机构用药安全是临床医务人员的共同责任。合理用药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的提高和医疗安全的保障, 需从质量管理系统、流程和个人行为3个方面加强。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基层医疗机构安全用药直接关系到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
我们所检查到的每个基层医疗不合格抗菌药物处方非常之多, 且比较容易发现超常处方, 处方合格率均<95%。纵观上述典型案例, 基层医疗机构安全用药问题令人堪忧, 医疗安全隐患较多。我们将向相关问题进行了及时反馈和现场交流, 同时也汇总到了相关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整改情况和持续改进结果尚待进一步的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主要的原则是安全、有效和经济。为促进合理用药, WHO提出的三种策略, 分别是教育策略、管理策略和法规策略。规范的处方书写和用药的安全合理是提高医疗质量, 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处方点评是发现临床不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之一。处方点评的依据包括: (1) 国家法律; (2) 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相关法规; (3) 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公布的法规和标准; (4) 医院的相关规定; (5) 药品说明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合理用药的难点之一。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属于专项处方点评, 对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深入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处方点评是医院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和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重视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积极开展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2007]53号.
抗菌药物工作小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全院抗菌药物应用数据, 包括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同时, 抽取整治活动前后涉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Ⅰ类切口手术的出院病历。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整治前后的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价。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整治活动前后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63.07%下降至整治后的22.69% (P>0.05) ;Ⅰ类切口预防使用率由整治前的8.7%下降至整治后的2.11% (P>0.05) 。
2.2 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整治活动前后, 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见表2。由表2可见, 与整治前相比, 无病程记录、无副高以上医师查房记录、无选药依据、无联合用药依据、无换药依据、无会诊意见等不合理现象构成明显下降 (P>0.05) 。
2.3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整治活动前后,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见表3。由表3可见, 在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品种选择、用法用量、术前2h内给药、用药天数限定等方面的合理率均较整治前有明显提高 (P>0.05) 。
3 讨论
物的合理性方面不合格率较高。但是本次专项整治过程中, 医院以培训考核、分级授予处方权、派驻临床药师进科室为推进手段, 动态监管、及时反馈、绩效跟进, 同时通过培训、教育、质控、干预四个手段增强临床科室医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 使临床医师真正认识到开展整治活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面有了大幅提高。
抗菌药物的管理已初见成效, 在以后的工作中, 医院还将着力促进该项工作, 将不合理的预防用药降到最低。严格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继续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的管理, 逐步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管理体系, 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4];充分发挥药事委员会及临床药师的作用, 绩效考核及时跟进, 建立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科主任问责制。通过专业监管、绩效跟进和行政介入, 以巩固取得的成绩。
某院在开展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中, 从完善制度、健全组织, 建立信息平台入手, 成立抗菌药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 明确院长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日程[2];与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制定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控制指标, 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整治措施, 某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整治前的2.48%降至整治后的
表1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P>0.05, 与整治前比较
表2整治前后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P>0.05, 与整治前比较
表3整治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P>0.05, 与整治前比较
参考文献
[1]庞家莲, 蒙光义.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的思考[J].中国药房, 2011, 22 (30) :2785-2787
[2]王天元.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促进合理用药[J].医药监管, 2012, 2 (8) :128-129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 [2009]8号
抗菌药物工作小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 (HIS系统) 抽取我院2010年4月份至2011年3月份以及2011年5月份至2012年4月份全部门诊处方, 分别做为管理前组、管理后组的用药情况, 分别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人均品种数。抽取2010年4月份至2011年3月份以及2011年5月份至2012年4月份每月单号所有的抗菌药物处方, 根据药品说明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简称《指导原则》) 、《卫生部38号文件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简称《卫生部38号文件》) 《处方管理办法》以及相关文献, 组织抗菌药物临床专家和药学人员对每张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应用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并计算出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和联合用药比例。
2 结果
2.1 管理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利用HIS系统统计:2010年4月份至2011年3月份 (管理前) 我院门诊就诊人次:148928人次, 使用抗菌药物人次:27862人次;门诊处方共:114263张, 使用抗菌药物处方:27209张, 使用率为:18.71%;人均抗菌药物费用:75.9元;人均品种数:1.91个。
抽查2010年4月份至2011年3月份, 每月单号所有抗菌药物处方共:14756张, 其中联合用药:1220张, 联合用药比例:8.27%;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处方:2065张, 占抗菌药物处方:14.0%;不合理处方:518张, 不合理率:3.51%。
利用HIS系统统计:2011年5月份至2012年4月份 (管理后) 我院门诊就诊人次:698053人次, 使用抗菌药物人次:86401人次;门诊处方共:489029张, 其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72556张, 使用率为:12.38%;人均抗菌药物费用:32.63元;人均品种数:1.67个。
抽查2011年5月份至2012年4月份, 每月单号抗菌药物处方共:36438张, 其中联合用药:1683张, 联合用药比例4.62%;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处方:1942张, 占抗菌药物处方:5.33%;不合理处方:237张, 处方不合格率:0.65%。
管理后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抗菌药物药费、联合用药比例、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比例及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率均较管理前有明显改善,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较显著 (P<0.05) 。具体情况见表1。
2.2 管理前后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分析
管理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有:518张, 不合理性表现为: (1) 适应证不适宜104例, 如处方诊断月经不调, 使用抗菌药物。 (2) 用量不合理93例, 如对于老年人或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未按肌酐清除率相应减量或用量未按说明书要求而未注明特别理由。 (3) 预防性用药无指征:87例, 如无高危因素的皮下脂肪瘤切除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4) 给药频次不合理75例, 如注射用青霉素静滴一次/d。 (5) 与非抗菌药物联用不当:43例, 如左氧氟沙星与扑感敏联用。 (6) 溶媒选择不当37例, 如注射用青霉素溶媒使用10%葡萄糖溶液。 (7) 违反《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 违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25例, 如皮肤感染使用左氧氟沙星。 (8)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或联合用药无指征:25例, 如阿奇霉素与克拉霉素联用。 (9) 选药不适宜 (包括预防性用药选择不适宜) 10例, 如处方诊断皮肤多处开放性伤口缝合术后使用三代头孢菌素预防性治疗。 (10) 给药途径不当8例, 如使用阿米卡星口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预防性用药疗程过长:5例, 如开放性伤口预防性用药超过48h。拆分抗菌药物缓释胶囊3例, 如小儿科将头孢氨苄缓释片拆分半片服用。违反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 超权限使用抗菌药物3例, 如住院医师的处方中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
管理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有:237张, 不合理性表现为: (1) 适应证不适宜77例。 (2) 用量不合理56例。 (3) 预防性用药无指征:20例。 (4) 给药频次不合理28例。 (5) 与非抗菌药物联用不当:25例。 (6) 溶媒选择不当16例。 (7) 违反《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 违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4例。 (8) 联合抗菌药物不合理:9例。 (9) 选药不合理:2例。
3 讨论
我院从2011年4月起,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加强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 领导负责:院长为抗菌药物管理第一责任人, 科主任为科室抗菌药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并成立了抗菌药物管理小组, 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小组负责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和指导。 (2) 奖惩制度:给每个临床科室规定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使用强度以及病原学送检率指标, 并与科室及医师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 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予以通报批评, 甚至停止抗菌药物处方权等处分。 (3) 加强培训:每个月有定期的抗菌药物知识、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等专题讲座, 且不定期请国内一些抗菌药物专家, 讲授抗菌药物新进展;并定期发布本院、本地区的细菌耐药信息。 (4) 实行临床药师负责制:临床药师负责全院运行病历医嘱及门诊处方的实时监控与点评, 对发现不合理的处方, 立即与临床医师联系, 当场修改, 并将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与临床药师的绩效挂钩。 (5) 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限制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品种, 严禁门诊医师使用特殊级及限制级的抗菌药物。
本组资料显示,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后,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人均抗菌药物费用、人均抗菌药物品种数、联合用药比例、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比例、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等指标均得到优化, 这得益于医院加强了抗菌药物的管理。
本组资料也显示:我院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前后的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注射用抗菌药物比例、联合用药比例、抗菌药物使用的不合理率等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国内一些医院[1], 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均达到卫生部要求的低于20%的控制指标。分析原因可能与我院从2008年开始即每月开展门诊处方 (包括抗菌药物和非抗菌药物处方) 监控与点评, 每月抽查部分门诊处方, 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分析、实时整改, 并定期进行点评有关。
本组资料也显示, 不论是管理前还是管理后, 均存在有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表现在: (1) 适应证不适宜。管理前的适应证不适宜主要表现在部分病毒性疾病使用抗菌药物以及部分无指征使用, 如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病例联合使用抗病毒药和抗菌药物、妇科月经不调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后仍存在适应证不适宜, 主要是部分医师的诊断录入不规范, 如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只录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不孕症合并生殖道感染只录入不孕症, 而被判为适应证不适宜。 (2) 用法用量不合理 (包括溶媒使用不合理) 。管理前、后均存在用法用量不合理。管理前主要表现在特殊人群的用药未根据人群的特殊情况进行相应的减量, 以及用量与药品说明书不符, 以及未根据抗菌药物药代、药动学特征来选择用药方法, 如时间依赖型的抗菌药物, 每日一次用药等。管理后加强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后, 这类不合理的情况明显减少, 更多的用量用法不合理表现在同一通用名的药物更换药品厂家后, 说明书要求的用量用法不同, 临床医师未能按说明书的要求及时更改。 (3) 门诊1类手术切口预防性用药不合理。管理前常存在有无高危指征而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以及选择药物不规范、用药疗程过长等不合理情况。管理后上述不合理明显减少, 但仍存在有一部分无指征使用, 这部分用药均出现在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初期的2011年5月、6月份。 (4) 与非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不合理。管理前此类不合理用药较多, 加强管理后, 我们采用临床药师实时监控、实时整改的方法, 以减少此类不合理用药, 但仍无法杜绝, 分析原因这可能与临床医师、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与非抗菌药物相互作用的知识较缺乏有关。 (5)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不合理。管理前后均存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不合理。管理前表现在联合用药无指征, 以及重复用药情况, 如克林霉素与甲硝唑联用, 单纯社区获得性肺炎而采用联合用药。管理后主要表现在联合用药药品无协用作用。 (6) 违反《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 违规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预防性用药疗程过长, 拆分抗菌药物缓释胶囊, 违反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 超权限使用抗菌药物等不合理情况, 管理前出现较多, 而管理后这类不合理情况均得到有效控制。
总之,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能有效控制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降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减少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降低人均抗菌药物费用, 优化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指标。但仍存在有不合理用药的情况。
参考文献
【抗菌药物工作小组】推荐阅读:
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会议07-05
抗菌药物整治工作方案08-27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工作总结12-20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年度工作总结09-30
抗菌药物强度07-16
抗菌药物分析05-19
抗菌药物费用06-14
抗菌药物应用06-24
抗菌药物调查09-05
抗菌药物管理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