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调查(共12篇)
抗菌药物调查 篇1
抗菌药物的使用范围广、药物品种多、用药频度高, 造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不断增加。规范抗菌药物的管理和使用, 对于遏制药物滥用、延缓微生物的耐药性、减少医院内二重感染以及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等均起到关键的作用[1]本文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本院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资料, 使抗菌药物在临床的使用更趋安全、有效、经济、适度。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6月至2008年11月31出院的全部病历。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设计调查表, 内容包括患者基本情况、用药目的、手术情况、用药情况、病原学及药敏学检查、用药合理性评价等栏目, 查阅调查时段的全部出院病历, 采集并填写相关资料并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 然后将采集到的资料录入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系统中进行数据统计。
1.3 评价标准
合理用药评价标准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联合用药、围手术期用药时间以及药物的用法用量等各种用药情况的合理性评价标准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 (草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卫生部2008年48号文件等。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调查时段共计病例5184例次, 其中男性2861例, 占55.19%;女性2323例, 占44.81%。患者平均年龄54.71岁, 最大年龄100岁。平均住院天数16.40 d, 最长天数为347 d, 最短为1 d, 其中使用抗菌药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7.34 d。
2.2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病原菌送检率
调查病例中使用抗菌药物有3314例次,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3.93%。其中治疗用药有1754例, 占52.93%, 预防用药有1560例, 占47.07%。只用一种抗菌药物的病例占46.26%, 使用2种及以上的病例占53.74%。在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中病原菌检测例数有668例, 病原学送检率为38.08%, 药敏试验例数有117例, 药敏试验率为46.61%, 详见表1。
2.3 抗菌药物使用频率排序
该院使用抗菌药物总体以二代、三代头孢类和喹诺酮类的使用频率较高。其中, 使用最多的品种是头孢地嗪注射剂, 其次是甲硝唑注射剂、左氧氟沙星注射剂。用药频率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的种类, 详见表2。
2.4 围手术期用药情况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100%。本次调查按手术切口的类型进行了用药时机、平均用药天数、用药平均品种数等参数的统计, 发现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多在术后进行, 且各类切口用药持续时间均过长, 详见表3。
2.5 合理用药评价情况
在各种不合理用药情况中, 以药物选择不合理的情况最为严重, 占不合理用药的21.42%, 相对来说用药途径项情况较为理想, 约1.43%, 详见表4。在联合用药方面, 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集中在无指征联合用药上, 占66.57%, 理论上无协同项占18.37%, 具体的联合用药不合理情况, 详见表5。
3讨论
3.1 抗菌药物的使用及病原菌检查 本次调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3.93%, 与文献[2]报道相近, 比卫生部通报的2006年全国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69.7%低[3], 但明显高于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 (试行) 中规定<50%的标准。同时, 本次调查病原菌送检率为38.08%, 远远低于《医院感染评审考核》中的≥50% 的要求, 说明临床医师对病原学检查的意识不强。同时, 药敏试验例数仅占病原菌送检例数的46.61%, 这可能是因为病原学检查的阳性率不高, 也有可能是因为送检的标本不合格、采集标本时间不恰当等。因此,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 应尽早为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对于提高疗效, 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4]。因此以病原学为基础, 结合药敏试验结果作为抗菌药物使用依据的宣教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3.2 抗菌药物的使用种类本次调查发现, 该院选用药物的起点较高, 多为二、三代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抗感染药。抗菌谱广、对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却忽视了基础药物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实践证明, 很多价格低的老药, 只要对症不仅疗效好, 而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广泛应用。对于新的、价格贵的抗菌药物也要正确看待, 不要盲目迷信和滥用[5]。另外还发现, 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绝大多数是注射剂型 (由表3可见) 。根据相关规定,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遵循能口服的不肌内注射, 能肌内注射的不静脉注射的原则, 尽量减少侵入性治疗, 保护患者利益。
3.3 用药时间不当主要表现在围手术期用药时机和时间上, 由表3可知, 围手术期用药时间的不合理率甚高。一般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h, 最多可延长至48 h。手术预防性用药时间过长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及患者机体菌群失调而二重感染, 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同时也会造成药物资源的浪费, 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应用抗菌药物的最佳时机应在手术前0.5~2 h或麻醉开始一次给予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 使药物的有效血浓度覆盖手术全程以及术后4 h, 一般采用静脉给药。过早或术后长时间使用并无益处。
3.4 抗菌药物的选用由表4可知, 在各种不合理用药情况中, 以药物选择不合理的比例最高, 占不合理用药的21.42%。一般根据用药目的, 分为预防用药和治疗用药, 预防用药应参照《指导原则》, 同时应根据新的指引修正和更新, 例如2008年卫生部发布的48号文件, 以及2009年3月最新发布的38号文件。此外还应综合本院的耐药监测结果有依据的调整。而治疗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必须根据相关的指南、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以及患者自身的生理、病理特点来具体选择, 同时应参考本院或本地区的细菌耐药情况来确定的。
3.5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目的是发挥抗菌药物的协同作用, 以增强疗效, 减少不良反应, 延迟或减少耐药菌的出现[6]。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7],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的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 不需联合用药;在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 或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时考虑联合用药;此外, 需要长时间治疗的结核病、深部真菌病等, 为预防耐药, 应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的药物。联合用药多数采用二联, 因为联用药物的品种多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相应大, 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同时, 联用药物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效果的药物。调查结果显示, 联合用药不合理居不合理用药表现的第三位, 其中以无指征联合用药的情况最为严重, 占联合用药不合理的66.57%, 反映了临床用药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使用, 临床医师只是随意地进行联合用药, 这样不仅不利于控制细菌感染, 还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给患者带来疾病与经济的双重伤害。
5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还没达到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试行) 》中规定<50%的标准, 在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方面仍应继续努力。同时还要加强各级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意识, 认真学习及贯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努力改善该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进一步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水平。
摘要:目的了解本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作回顾性调查方法, 设计调查表, 采集出院患者的病历信息, 将相关内容录入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系统中进行数据统计。结果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63.93%, 治疗用药为52.93%, 预防用药为47.07%, 单种用药占46.26%, 使用2种及以上药物的占53.74%, 其次, 还存在病原学送检率低、选药不当、围手术期用药时机不规范等问题。结论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仍未达到理想目标, 各级医务人员需继续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
关键词:抗菌药物,调查分析,住院患者
参考文献
[1]姜素椿.进一步规范临床抗菌素用药.中华内科杂志, 2001, 40 (9) :577.
[2]王蓉兴, 冀小萍.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分析.山西医药杂志, 2008, 37 (1) :74-75.
[3]张玉霖.某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师, 2008, 5 (7) :216.
[4]李茹.2007年1~10月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 8 (3) :209-210.
[5]郭杰.临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探析.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10) :109.
[6]吴芳, 杨传辉, 仲华, 等.非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4) :574-575.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 2004:10.
抗菌药物调查 篇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32号)、山东省卫生厅、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2012年全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通知》(鲁卫医字〔2012〕44号)、青岛市卫生局《关于印发〈2012年全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通知》(青卫药政字〔2012〕2号)和平度市卫生局关于印发《平度市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通知要求,我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认真开展了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的专项自查,先将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情况:
1、我院的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使用金额情况,见附表;
2、我院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分别排前十名的抗菌药物品种,见附表;
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大致为50%,针对每位患者而言抗菌药物使用的较少;
4、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100%;
5、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0,我院从不患者使用;16、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大约占到门急诊处方总数的45.6%。
二、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时存在的问题:
1、各科室对我院的抗菌药物的各项组织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组织学习力度不够,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指标没有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2、我院个别医生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内容含糊不清,没有严格按照《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物。
3、对超常使用抗菌药物的,及时给予停止使用。
4、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个别存在半衰期较短的抗菌药物药物用法用量不规范。
抗菌药物调查 篇3
[关键词] Ⅰ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
为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现将2011年1~12月Ⅰ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2月出院Ⅰ类手术切口患者240例,男150例,女90例,年龄5个月~83岁,平均年龄41.75岁;平均住院时间10天。
方法:分段对1~6月(128例)和7~12月(112例)出院病历分别整理。最后对抗菌药物种类、疗程、联合用药、用药时机、围手术期用药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与病原微生物送检、血常规检查情况:在调查的240例Ⅰ类手术切口患者中,231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96.2%;预防用药202例,预防用药率87.4%;治疗用药29例(以血常规检查结果为依据),治疗用药率12.6%;药敏试验送检2例,送检率0.83%;一联用药206例,用药率89.2%,二联用药25例,用药率10.8%;平均住院天数10天;平均使用抗菌药物5.8天;血常规检验240例,正常范围211例,异常29例。
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本次调查240例Ⅰ类手术切口患者,共使用15种抗菌药物,依次为头孢唑啉钠75次、青霉素42次、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42次、头孢呋辛钠25次、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20次、头孢曲松钠17次、五水头孢唑啉钠12次、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11次、左氧氟沙星注射液9次、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8次、头孢西丁钠5次、奥硝唑氯化钠4次、头孢哌酮钠2次、林可霉素1次、头孢他啶1次。
围手术期用药时机与手术切口发生感染情况:在调查的240例Ⅰ类手术切口患者中,有9例未使用抗生素,也未发生感染;术前0.5~2小时规范预防用药15例,术后24小时内追加给药1次27例,二者合计42例(17.5%)。198例术后2~14天使用抗生素,有3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感染率1.2%。手术时间均<3小时,无术中追加用药。
干预后的对比:1月~6月调查病历128例,术前0.5~2小时规范预防用药15例(11.7%)。经院方加大监管力度,每个月对不合理用药点评、结合卫生部在全国开展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等干预后,7月~12月调查病历110例,术前0.5~2小时规范预防用药27例(24.6%)。规范用药比上半年有所提升,术后使用时程相对缩短。
3 讨论
预防用药是造成抗菌药物使用率高的原因:本次调查显示,Ⅰ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96.2%(预防用药率87.4%),明显高于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50%的要求[1]。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30%。若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不规范,就会使患者经济负担加重,造成资源浪费,导致菌群失调和脏器功能损害,细菌耐药性增加,同时增加医院感染的风险[2]。其次,存在盲目联用现象,原因是部分临床医生还未正确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指征、联用原则目的及联用后会出现拮抗、协同、相加、无关作用的效果等。
合理正确选择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是预防用药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各种不同抗生素到达切口内浓度不同,如青霉素、氨苄西林钠及头孢菌素等到达切口浓度最高,克林霉素中等[3]。应进一步加强对滥用抗菌药物的监管力度,严格贯彻执行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范临床医师的用药行为。
抗菌药物使用的疗程:卫生部明确规定,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2小时,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24小时。本次调查显示,抗菌药物使用疗程不合理,表现为抗菌药物使用时间长,大部分在术后预防使用比例高。过度预防用药,既造成药物浪费,又不符合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继续教育,严格执行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加大监管力度,同时把合理用药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项目,落实激励奖罚制度,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药。
本次调查全面了解了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情况,及时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和干预措施提供了良好的依据,同时,也提高了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水平,确保了住院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浩军,张映华,王燕,等.1453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93—195.
[2]史占军,张亚莉,景宗森,等.规范化与长期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术后伤口感染的效果对比[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57—59.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出院病历300例, 其中男182例, 女118例, 年龄2月~86岁, 住院时间1~162 d, 平均13.5 d。
1.2 方法
设计表格, 规范登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调查抗菌药物使用率、用药目的、给药途径、住院时间、联合用药、用药频次、细菌培养、药品费用等, 将抗菌药物应用分为合理、不合理。
2 结果
2.1 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在300例病历中, 有184例使用抗菌药物, 占61.3%, 其中治疗用药103例, 预防用药81例, 抗菌药物联用率为33.7%,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构成见表1。
300例病历中, 治疗用药占34.3%, 预防用药占27.0%, 未用药占38.7%。抗菌药物占药品总费用的31.3%。
2.2 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和频次 在184例应用抗菌药物病历中, 共应用抗菌药物30种, 使用频次总计232次, 应用频次前5位抗菌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舒巴坦、加替沙星、奥硝唑、头孢孟多分别为71 (30.4%) 、29 (12.5%) 、22 (9.5%) 、18 (7.9%) 、14 (6.0%) 。
2.3 在184例应用抗菌药物病历中 合理用药占31.9%, 不合理用药占68.1%, 病原体送检率为11.1%。检出率为79.8%。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7例, 其中胃肠道反应3例, 过敏反应2例, 二重感染1例。
2.4 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在被调查的120例外科手术患者当中, 全部应用了抗菌药物, 其中治疗用药占33.3%, 预防用药占66.7%。在预防用药中均通过静脉滴注方式给药, 多数在术后开始用药。
3 讨论
3.1 调查显示
2007年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高于卫生部规定的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50.0%的标准, 也高于全国178所医院药物使用率56.9%[1], 可能与调查样本数量较少有关。
3.2 关于手术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
手术患者预防用药要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 决定是否用药。对于清洁手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 异物植入术, 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2]。本次调查显示, 所有手术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药物选择应根据手术部位可能的污染菌, 尽量选择疗效肯定、安全的药物。用药时间应在术前0.5~2 h给药, 而单纯术后用药与不用药相比区别不大[3]。清洁手术用药不超过24 h, 清洁-污染手术用药不超过3 d, 污染手术用药不超过7 d。
3.3 关于治疗用抗菌药物
应根据临床症状先经验选择药物, 同时留取样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再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给药方案。本次调查显示, 许多病例未及时进行细菌培养, 导致用药疗程过长、频繁换药和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不利于抗感染治疗, 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甚至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别是滥用三代头孢和酶抑制剂会导致ESBLs的增加[4], 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困难,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 重视病原体检测, 选择最佳给药方案, 提高抗菌药物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安华, 任南, 文细毛, 等.我国178所医院住院患者横断面抗菌药物使用率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12) :881-8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 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4:2-3.
[3]蔡德芳, 陈晋, 罗国林.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调查与分析.中国抗生素药物杂志, 2002, 27 (11) :695-697.
抗菌药物汇报材料 篇5
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情况
汇 报 材 料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我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渭南市卫生局关于对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的通知要求,我院认真开展此项活动,现就我院基本情况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院始建于1980年,是一所集医疗、急救、康复、科研及教学为一体的现代化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医院占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9500万元,医疗设备总值4500万元。现拥有职工664人(临时人员139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37人,中医药人员130人,开设床位436张,医院设有急诊、内、外、妇、儿、骨伤、针灸等18个临床科室和脾胃病科、肝病科、针灸康复科、骨伤科、妇产科等13个专病专科,其中肝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农村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单位、针灸康复科为国家级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建设项目,脾胃病科为西部大开发技术支持项目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妇产科为国家级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骨伤科为第五批省级农村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治未病”科为陕西省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拥有核磁共振、飞利浦CT、飞利浦彩超、日本阿洛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德国爱克曼腹腔镜、美国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德国欧宝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飞利浦DR、500mA美国GE全自动拍片机、TH-600高频500mA遥控X射线诊断系统、日本奥林巴斯电子胃镜及电脑中频治疗仪、中药气蒸仪、针灸仪等先进的中医诊疗设备等医疗设备。1996年我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2008年12月通过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复审验收。2012年9月29 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中医药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先后荣获爱婴医院、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省先进中医医院、省卫生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省精神文明先进集体、陕西省2010-2011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先进单位、在陕西省中医药技术大练兵、大比武竞赛活动分别取得护理组三等奖、医疗组二等奖等荣誉,2011年被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2012年元月被陕西省卫生厅评为全省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12年5月4日我院妇产科被陕西省妇女联合会、陕西省卫生厅授予巾帼文明岗称号,2012被陕西省评为新型合作医疗先进单位,2013年8月顺利通过全国二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工作。
二、宣传发动,全员参与
我院根据卫生部《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及2013年省、市、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召开了全院中层以上会议,组织学习文件精神,并利用周会、科内会议等形式,在全院广泛宣传关于继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重要性,充分提高大家的思想认识,使各科主任能高度重视,临床医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领导重视,责任到人
首先,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我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活动领导小组,制订了《蒲城县中医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方案明确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确定院长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并与各临床科室主任签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责任状,各临床科室主任为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疗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同时明确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制,落实责任人,确保此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认真遴选,确定品规
我院结合工作实际,召开了“蒲城县中医医院关于抗菌药物使用及抗菌药物遴选座谈会”,院委会成员、各职能科主任、临床科室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等出席了会议。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管理办法》、《关于抗菌药物临床预防使用原则》、《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原则》、《卫生部抗菌药物遴选办法及说明》、《中国国家处方集》、《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和《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等规范性文件和资料,各职能科主任、临床科室主治以上职称人员对我院现有的49种抗菌药物进行遴选,经医院药事委员会讨论通过确定了35种抗菌药物,共7个剂型、40种规格。
五、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医疗行为
1、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纳入纠正医药和医疗不正之风的工作专项治理目标考核内容。
2、认真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全员培训,通过读书报告会、科室内部学习等形式进行培训,明确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确保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印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标准操作规程》30余份,下发各科室,要求各科室组织认真学习。
3、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制定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明确的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并严格执行。
4、根据《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的要求,制定《蒲城县中医医院耐药菌株监测预警机制》,加强临床微生物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5、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药剂科负责调查各临床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金额和使用量排名前10名的抗菌药物品种;统计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定期对处方、医嘱进行点评分析,并通报到各科室,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干预。感染科统计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6、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
①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40DDD以下。
②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③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切实的使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达到合理规范的目的。
7、强化医院院感知识,加强感染患者的微生物检测工作。高度重视细菌培养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的送检率,建立细菌耐药机制,感染科、药剂科定期对耐药菌感染进行分析。
8、持之以恒、建立长效机制。要防止出现“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治理行动”是阶段性工作的片面认识,防止出现“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防止出现“积重难返”的畏难情绪,要积极探索预防、治理“抗菌药物应用专项治理行动”的长效机制。要抓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建制度,形成有效的防范机制;抓惩处,建立强有力的制约机制。要将专项治理工作和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医院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路径,创新监督机制,促进我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六、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1、健全抗菌药品用量超常预警机制。制定严格的抗生素用药规范,利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对科室、医生开方用药情况进行监测。每月要对抗生素类药品用量和金额排名前10位的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合理的要停止其临床应用,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同时,合理用药,降低病人的负担。
2、落实抗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禁止出现不执行招标采购合同、不使用中标药品、不执行中标药品降价规定、私自更换中标抗菌药物等问题。
七、存在问题
1、抗生素临床使用率较高。
2、处方点评工作做的还不很到位。
3、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总之,自开展专项治理工作以来,通过落实、整改,定期监督检查,我院基本能按照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执行,杜绝滥用抗生素、开大处方等现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抗菌药物调查 篇6
【摘要】目的:为了规范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使我院外科合理使用率达到98%以上,特回顾分析了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状况。方法:抽查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的外科出院病历100份,分析总结抗菌药物使用状况,提出干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2013年7月抽出同类出院病历100份,比较两个时间段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状况。结论:通过干预可使我院外科合理使用率达到98%以上。
【关键词】Ⅰ类切口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为了规范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使我院外科合理使用率达到98%以上,响应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抽查外科2个阶段200份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现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由我院临床药师通过病案管理系统抽调2011年9月—2012年9月(干预以前),2012年10月—2013年7月(干预以后)各100份,患者的病种包括:腹股沟斜疝,大隐静脉曲张,结节性甲状腺肿,四种普外科常规性手术,干预前后两组在年龄、伴随疾病、健康状况、麻醉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情况、预防用药效果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1、2、1 原因分析:
(1)医师对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认识不足;
(2)临床药师对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教不足;
(3)医院管理缺乏针对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规范性文件及处罚措施;
(4)手术切口部位感染(SSI)是一个多环节治理工程,对其余环节的信心不足,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
1、2、2 计划实施:
(1)对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2)临床药师针对Ⅰ类切口下临床;
(3)印发《横店集团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4)药剂科主任宣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1、3 分析方法:
填写我院《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调查表》主要内容为病历号、患者基本情况、手术名称、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情况、所选用抗菌药物、用药时机、给药剂量、用药疗程、使用目的、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项目等。
1、4 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
2 结果: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未使用抗生素占98.0%,使用一、二代头孢类抗生素占100%,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干预后抗菌药物在用药时机、疗程较干预前明显规范,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按照《抗生素临床應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如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高龄、免疫缺陷等高危因素。外科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指出:“选择抗菌药物时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Ⅰ类切口手术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预防用药应选择针对手术部位感染常见病原菌的杀菌剂[2]。头孢菌素类是最符合上述条件的,我院干预后外科未使用抗菌药物98%,预防使用时以头孢一、二代为主,符合原则要求。 外科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给药方法和时间:术前30min~2h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如果手术时间>3 h或失血量>1500 mL,可在术中给予第二剂,以保证血清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有效浓度能够覆盖手术全过程,总预防时间不超过24h,部分可以延长到48h[3]。马红秋等[4]应用头孢呋辛,即术前、术后各1次,与常规预防应用该药3d比较,切口感染率及体温变化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短程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术后感染是一种合理有效而又经济的方案。我院干预后围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基本达到《原则》要求。 我院进行药学干预后,I类手术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是否使用抗生素、抗生素药品种类选择、用药时机及疗程、合理用药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干预前后进行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进行合理药学干预对规范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有效的,且统计发现规范化使用抗生素后Ⅰ类切口手术发生的切口感染率并没有增加。有效实施合理的药学干预提高了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水平,进一步加强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减少了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以及细菌的耐药和播散,降低了医院感染率;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率和无指征联用抗菌药物现象有了下降趋势,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天数亦有所降低;临床医生在思想上意识到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为临床药学的发展在制度和技术层面上带来重要契机。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整治的长效机制,加强督导检查,逐步将专项整治工作向纵深化和精细化推进,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确保患者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任南,吴安华,冯丽,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横断面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9):1048-1050.
[2] 蒲丹,谭成,张卫东,等.1380例Ⅰ、Ⅱ类手术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79-1781.
[3]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2004.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篇7
关键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合理用药,调查分析,管理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普遍存在于社区和医院,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抗菌药物的应用问题,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定,使人们群众使用抗菌药物达到安全、有效、合理、经济的目的。笔者随机抽取我院出院病例230份,分析住院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制定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8月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内科、肿瘤内科、神经内科、儿科、感染科、骨科、脑外科、普外科、五官外科、妇产科等12个科共230份出院病例。其中4d~8岁25例(10.9%),男18例,女7例;9~18岁24例(10.4%),男15例,女9例;19~64岁75例(32.6%),男32例,女43例;65~88岁106例(46.1%),男61例,女45例。
1.2 方法
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等相关法规和制度为准则。以统计学方法及数学原理进行分析计算。
2 结 果
2.1 疾病构成比例及入出院诊断符合率
调查的230例患者病历中,肺炎、肺气肿、支气管炎39例,占17.0%;高血压、冠心病、脑出血29例,占12.6%;肾炎、肾功能衰竭、尿毒症17例,占7.4%;糖尿病12例,占5.2%;肝炎、肝硬化12例,占5.2%;手足口病1例,占0.4%;除草剂中毒1例,占0.4%;肿瘤13例,占5.7%;尿路结石17例,占7.4%;腹股沟斜疝6例,占2.6%;胆囊炎、胆结石17例,占7.4%;脑外伤、脑出血12例,占5.2%;剖宫产、顺产、子宫肌瘤15例,占6.5%;白内障14例,占6.1%;阑尾炎5例,占2.2%;颈椎病5例,占2.2%;骨折、骨伤、腰椎间盘突出15例,占6.5%。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心脑血管疾病。入出院诊断符合的223例,不符合的4例,疑诊3例,符合率为97.0%。
2.2 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使用最普遍的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次是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其中注射用盐酸克林霉素57例,占24.8%;注射用头孢噻肟钠7例,占3%;注射用头孢唑肟钠5例,占2.2%;注射用头孢曲松钠4例,占1.7%;注射用头孢呋辛钠7例,占3%;注射用头孢哌酮钠6例,占2.6%;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29例,占12.6%;注射用头孢美唑钠9例,占3.9%;注射用头孢西丁钠5例,占2.2%;注射用头孢他定钠3例,占1.3%;注射用头孢唑林钠4例,占1.7%;注射用美洛西林钠17例,占7.4%;注射用阿莫西林/舒巴坦钠19例,占8.3%;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例,1.3%;注射用阿洛西林钠5例,占2.2%;注射用氨苄西林/氯唑西林钠7例,占3%;注射用青霉素钠3例,占1.3%;左氧氟沙星注射液4例,占1.7%;氟罗沙星葡萄糖注射液19例,占8.3%;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3例,占1.3%;盐酸洛美沙星注射液3例,占1.3%;加替沙星注射液2例,占0.9%;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5例,占2.2%;甲硝唑注射液3例,占1.3%;氟康唑注射液1例,占0.4%。
2.3 氟喹诺酮药物在疾病中应用比例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我院临床应用较为普遍,有23例患者使用了该类药物。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占首位,其次是呼吸系统疾病。其中肾结石1例,占4.3%;输尿管结石3例,占13.0%;膀胱结石1例,占4.3%;前列腺肥大1例,占4.3%;肺气肿1例,占4.3%;肺炎3例,占13.0%;哮喘1例,占4.3%;高血压、冠心病2例,占8.7%;阑尾炎1例,占4.3%;结石性胆囊炎3例,占13.0%;腹股沟斜疝1例,占4.3%;腰椎骨折1例,占4.3%;左手骨伤1例,占4.3%;腰椎间盘突出1例,占4.3%;右乳腺纤维瘤1例,占4.3%;肝硬化1例,占4.3%。
2.4 使用药品品种总数构成比例
2~5种16例,占7.0%;6~8种85例,占37.0%;9~22种129例,占56.0%。
2.5
在抽查的病例中,有84.8%的病例使用了抗菌药物,其中有97.8%的病例使用了注射剂。
3 讨 论
随着医药科学的迅速发展,社会的进步,法制的健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在临床老年、小儿患者是两大特殊人群,老年人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变,免疫功能也减退。小儿期有些组织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的使用上都有一些规定,老年患者用药剂量为正常治疗量1/2~2/3,小儿应按公斤体重计算。新生儿、婴幼儿、老年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8岁以下小儿不可用四环素抗生素,18岁以下未成年人避免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2]。提示:临床医师在使用药品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药品使用说明书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具有法律效力。
随着循证医学研究进展,对于疾病的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案上有很大的提高,从上述结果中看出,入出院诊断符合率达97.0%,高于《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95%的指标。疾病诊断非常重要,误诊必然导致误治,直接给患者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抽查的住院病历中,呼吸系统疾病占17.0%,心脑血管疾病占12.6%,抗菌药物应用最普遍的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呼吸系统疾病应宜选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克林霉素或喹诺酮类抗生素,从结果中可以看出,疾病结构和抗菌药物应用比例是相吻合的。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我国临床应用普遍,使用量大,细菌耐药率高[3]。我院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病例占抽查病例的10%,该类药物在我院使用广泛,但未见到药敏报告。管理者和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药敏试验,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该类药品。
处方包括医疗机构病区用药医嘱单,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4]。9~22种药品的病例达56.1%,在这些病例的医嘱单中,每天用药都超过5种,送到药房取药的处方至少是2张。住院患者1张处方能否超过5种药品有待于卫生行政部门及临床医务工作者探讨。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了要开展处方评价工作,评价的内容中有抗菌药物应用和注射剂应用,我院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达84.8%。据报道[5],中国的住院患者中有70%使用抗菌药物;147张住院处方,有108张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比例为73.5%。抽查的病历与上述报道相比,我院住院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在升高。注射剂使用比例达97.8%,频繁使用注射剂,使机体处于开放状态,易引起感染等不良反应[6]。临床医师应考虑能口服给药有效的不用注射剂,肌肉注射有效的不静脉注射。这样能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4 建 议
(1)医院应加强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制定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措施。(2)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规范医疗行为。(3)医院应建立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准确及时报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医师提供选用抗菌药物的依据。(4)医院应成立临床抗感染专家小组。(5)建立临床药师制,培训临床药师,开展临床药学工作。(6)医院应成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委员会,由院长、主管业务院长、院内感染、医务部、临床抗感染专家、临床医师专家及临床药师等组成。使患者得到科学、健康、满意、有效的治疗,构建一个和谐、发展、进步、科学的医疗卫生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慧娟,孙艳,王伟兰,等.12614例老年住院患者用药分析[J].中国药房杂志,2008,19(2):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2004,8: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S].卫办医发[2008]48号,2008,3:1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处方管理办法[S].第53号,2007,2:14.
[5]马勇.射洪县人民医院抗生素应用情况分析[J].华西药学杂志,2003,18(4):320.
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 篇8
1 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住院治疗的外科手术患者, 共120例, 其中男76例, 女44例, 年龄2~73岁。其中Ⅰ类切口64例, Ⅱ类切口48例, Ⅲ类切口8例。
2 结果
2.1 在所调查病例中, 64例为术前未给予术后给予了抗菌药物, 占53.33%;48例术前用药时间过长, 为入院即给予了抗菌药物, 占40%;无术前0.5~2.0h给予一剂抗菌药物的病例。
2.2 联合用药不合理:4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为Ⅰ类切口预防用药, 使用了头孢曲松+替硝唑+克林霉素粉针;4例行剖腹探查术, 为Ⅱ类切口, 术后同时给予了三联抗菌药物, 使用了头孢地嗪+替硝唑+克林霉素粉针。4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术后同时给予了盐酸头孢甲肟+美洛西林+替硝唑。共占10%。
2.3 选用三线抗菌药物作为Ⅰ类切口预防用药:4例诊断为左侧自发性气胸, 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术后给予头孢西丁;8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4例行甲状腺瘤切除术, 术后均给予了盐酸头孢甲肟;4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术后给予了头孢地嗪。共占16.67%。
2.4 抗菌药物单次用量过大:8例给予了美洛西林 2.5g×4支/次, 8例给予了呋布西林 0.5g×8支/次, 呋布西林一次剂量为1~2g, 12例给予了头孢孟多酯钠0.5g×10支/次。共占23.33%。
2.5 给药频次不合理:呋布西林、头孢硫脒、头孢替唑、美洛西林、氨曲南、头孢噻肟钠、盐酸头孢甲肟、拉氧头孢、头孢西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均为一日一次给药。
3 讨论
3.1 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生素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预防手术感染应用抗生素给药的时机极为关键, 正确的预防用药方法应为:在术前0.5~2.0h内给药, 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 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 (>MIC 90) 。如果手术时间长, 创伤较大, 或涉及重要器官、一旦感染后果严重[1], 所以术前预防用药应为100%。而本次调查的病例中, 术前0.5~2.0h给予一剂抗菌药物的病例数为0。
3.2 本次调查结果中联合用药有头孢曲松、替硝唑、克林霉素, 替硝唑和克林霉素均覆盖了厌氧菌, 无需同时使用。盐酸头孢甲肟、美洛西林、替硝唑三联使用, 其中盐酸头孢甲肟覆盖了美洛西林的抗菌谱, 且两药均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同类药物联用, 不但不能扩大抗菌谱, 反而增加耐药性和二重感染,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且以二联为主,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二药联合应用于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和感染, 即既有需氧菌或兼性菌, 又有厌氧菌的多种致病菌引起的严重混和感染[2]。
3.3 根据《应用抗菌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 (草案) 》[3], 手术预防用药不宜选用三线抗菌药物。头孢西丁、盐酸头孢甲肟、头孢地嗪均为三线用药, 其中头孢西丁是有潜在耐药性的抗生素, 易诱导细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4]。只有当危重感染且引起感染的细菌对其他一些常见抗菌药物巳耐药和临床应用失败的情况下考虑使用。
3.4 抗生素的用量不合理:说明书明确标明了药物的单次用量和一日用量, 如果单次用量过大, 会使药物毒性增强, 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增大, 而且造成经济上的浪费。但在所调查病例中, 仍存在单次剂量过大或一日剂量一次给予情况:如美洛西林说明书中标明预防用药单次剂量为4g, 而本调查中美洛西林 2.5g×4支/次;呋布西林说明书中标明一次剂量为1~2g, 而调查中呋布西林 0.5g×8支/次;头孢孟多酯钠0.5g×10支/次, 而说明书中标明头孢孟多酯钠一次剂量为1g。
3.5 给药频次不合理:上述抗菌药物均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为典型的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5], 应该每日多次给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其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平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 一般至少应超过2次给药间隙的40%~50%才能达到满意疗效。1日剂量分几次给药比1次给药的杀菌效果明显好。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中, 如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半衰期为1~2h, 故24h内宜给药2~3次;青霉素类及其他头孢菌素类半衰期不到1h, 故24h内给药最少2次以上, 宜4~6次;一些医生不了解这些药物的药动学特征, 故出现一日一次给药现象。
综上所述, 该院的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 尤其是手术患者术前预防用药, 更有待改进。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抗菌药,抗生素,预防,外科手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J].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 (23) :1594-1595.
[2]张小红, 陈丽金, 王若伦, 等.普外科围手术期患者应用抗菌药物调查与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 (20) :51-54
[3]《应用抗菌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撰写协作组.应用抗菌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 (草案) [J].中华外科杂志杂志, 2003, 41:468-470, 552-546.
[4]顾觉奋.抗生素的合理应用[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4:49.
抗菌药物调查 篇9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查2009年归档病历310份, 按照2004年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2009年卫生部办公厅下发的[2009]38号《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参考药品说明书等有关资料, 登记、评价、分析、统计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排名、联合用药情况、病原学检查以及耐药性情况、围手术期用药、不合理用药具体分析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具体情况见表1。
2.2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围手术期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种类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患者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所以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为临床首选。具体使用情况见表2。
2.3 临床常见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分析
此次抽查中发现ICU 2例多重耐药菌感染者。
例1.男, 31岁, 诊断为重度颅脑外伤。2009年9月16日痰液标本, 检出大肠埃希菌、革兰杆菌, 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2009年9月24日血液标本检出木糖葡萄球菌、革兰阳性 (G+) 球菌, 产生耐甲氧西林菌株, 该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2009年9月26日伤口分泌物标本检出产气肠杆菌;2009年9月29日血液标本检出木糖葡萄球菌、G+球菌, 产耐甲氧西林菌株, 该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
例2.女, 62岁, 诊断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2009年10月14日, 中段尿标本检出鸟肠球菌、G+球菌, 产β-内酰胺酶株, 对青霉素耐药, 同时也对乙酰基、酰脲基青霉素耐药, 以及对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环丙沙星耐药。
从以上病历笔者认为多重耐药菌导致的重症感染选药的范围越来越小, 最终面临的危机将是无药可治。
2.4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情况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3类进行分级管理。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 但仅限于1d用量[1]。调查发现儿科病历中存在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现象, 占病历数的24.2%。
2.5 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情况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我国临床应用普遍, 使用量大, 细菌耐药率高,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 参照药敏试验结果, 应用于消化和泌尿系统外的其他系统感染;除泌尿系统外, 不得作为其他系统的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2]。
3 结 论
随机抽取的310份归档病历中,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8.7%, 低于卫生部对二甲医级<60%的要求, 选药基本合理;联合用药有指征, 围手术期能正确按术前0.5~2h给药的病历数较少, 术后预防用药时间较长,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率偏低, 低于《河南省医院管理评价细则》规定的≥40%;各科还存在其他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现象和不规范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现象。可见,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仍是日后工作的重点。作为临床药师, 应继续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加强临床医师培训,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实施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
参考文献
[1]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出院病历690份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次数、疗程、联合用药及其应用合理性, 致病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各类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分析
690份病历中有263例使用了抗菌药物, 占38.2%。各类抗菌药物在处方中所占比例分别为喹诺酮类28.8%, 头孢菌素类27.2%, 大环内酯类16.5%, 青霉素13.2%, 氨基糖苷类6%, 硝基咪唑类5.2%, 其他2.5%。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中单用178例, 占抗菌处方比例的68%;二联80例, 占比为30%;三联5例, 占比2%。第三代喹诺酮类的使用频率最高, 因其抗菌谱广, 不仅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而且对革兰阳性菌也显示了较强的抗菌活性, 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 除脑组织和脑髓液外, 在各种组织和体液中均有较好的分布[1], 因此我院各科使用普遍。头孢菌素类抗菌谱广, 尤其是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部分透过血脑屏障及无肾毒性, 过敏反应发生率低, 使用频率居高不下。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对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有很好的活性, 使用方便, 在临床中显现出独特的优势。青霉素因过敏反应和日益增加的耐药性应用受到限制。硝基咪唑类因具有良好的抗厌氧菌作用, 在临床中也大量应用。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因其不良反应大在使用中呈下降趋势。
2.2 不合理用药分析
690份病历中, 2010年6月—2011年6月共360份, 2011年6月—2012年6月共330份, 2个年度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病历数分别占总处方数的15.2%和4.8%。
2.2.1 抗菌药物不合理选用方面
见表1。
2.2.2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给药方面
见表2。
2.2.3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用药疗程方面
见表3。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2011年6月—2012年6月与2010年6月—2011年6月相比在抽查病历总数基本接近的情况下,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病历数大幅下降。说明我院通过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督导, 使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状有了很大改进。
由表1可以看出, 没有经过病原学诊断, 无药敏试验结果就用药的比例最高为15%。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性而定, 由于我院历史原因 (多年前未开展药敏试验) 造成一些医师养成了未按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而是经验治疗的习惯。现在我院已经开展了细菌培养工作, 临床医师在明确病原菌和药敏试验结果后, 给患者调整给药方案。无指征用药是滥用抗菌药物的重要因素, 根据患者的症状, 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 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可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感染的证据以及病毒性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能有效治疗的感染却联合用药等情况, 均为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总之, 选用抗菌药物要根据患者病情、病原体类别和药物适应证来合理选用, 这对临床医生尤为重要。
由表2可以看出, 在抗菌药物的给药方面存在的不合理应用占38.9%, 其中未按照正确用法用量的比例为16.7%。一些年轻医师在患者存在特殊生理、病理状态下应用抗菌药物不够严谨, 如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常不减少剂量而按正常治疗量给予, 肝肾功能减退患者的抗菌药物选用也缺乏考虑。希望年轻医师们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以达到用药安全, 有效治疗。
由表3可以看出, 在抗菌药物用药疗程方面存在的不合理应用占23.4%, 其中2010年6月—2011年6月期间占17.7%, 而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占5.7%。这些数据显而易见地说明我院临床医师在逐步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用药疗程的重视, 认识到选用抗菌药物应考虑感染部位以及感染的严重程度, 治疗重症感染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 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临床治疗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只有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并严格控制, 才能更好地对抗菌药物加以保护, 延缓或避免细菌耐药性产生, 从而保护人类自身[2]。
摘要:目的 调查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临床科室2010年6月—2012年6月住院病历690份进行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结果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基本遵循安全、有效原则, 但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有待解决。结论 要保护抗菌药物、延缓或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只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并严格控制才能实现。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 (药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34-135.
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篇11
临床上具有耐药性的细菌主要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金葡菌;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碳肯霉烯类酶致病菌;高产头孢菌素酶致病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致病菌;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肠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粘质沙雷菌;阴沟杆菌等。
1.了解抗菌药物的疗效
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要首先了解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且有针对性的来选择药物。在选择使用时,要诊断病原菌,针对不同的病原菌再进行选择,最好是单独使用,因为联合使用很容易产生毒性,并且要选择适宜的药物,这是最首要的原则。要根据抗菌药物的疗效来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抗菌药物要想起到杀菌的作用,需要在靶器官内达到一定的浓度,并且这个浓度要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所以说,要能够使用药物的剂量以及把握用药的疗程,通过对药物进行研究,掌握用药剂量的时间、浓度以及效应的过程,这样才能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用药
在选择抗菌药物的时候,要根据细菌的种类以及患者的感染部位来考虑用药。患者的病情以及自身的情况很可能会影响药物的作用,要能够对不同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和疗程。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病理状况,抗菌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与排泄的过程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在选择的时候应该加强重视。只有患者的情况确定为细菌性感染之后,而且要根据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体外试验结果来确定治疗的方案。药敏实验在减轻患者负担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
3.过敏等不良反应
使用抗菌药物之后所产生的过敏反应有:皮疹、皮炎或者是红斑等等,如果过敏严重的话会引发中毒性肝炎而导致患者死亡。所产生的血清病型反应有皮疹或者是皮肤瘙痒,还会伴有发热、关节肿痛等等,严重的话会引发血管神经性水肿,由于窒息会导致患者死亡。还可能会引发暂时性耳聋、急性心梗等等。所以,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一定要询问患者有没有对药物过敏的病史,还要认真做好皮肤试验,如果在用药期间发生了各种反应,就能够及时处理。如果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增加治疗的效果,减少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联合用药可以扩大抗菌的范围,但是如果联合用药的话可以减少每个药物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单独使用抗菌药物会更加安全,更加有效。
4.过敏性休克的救治
将病人放于水平卧位,足部稍抬高。立即用1:1000的肾上腺素溶液0.5-1ml,做静脉缓注、肌内或皮下注射,5-10分钟后如未见效果,可重复1次;或皮下或肌内注射1ml后,再用0.25ml非常缓慢地静脉注入。如血压下降仍不回升时,即用缩血管升压药;同时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100-600mg加入10%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500ml内静滴。危急病人,可用地塞米松5-1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有严重支气管痉挛时,可缓慢静注0.25-0.5g氨茶碱。喉头水肿在用肾上腺素后若仍不见好转,可做气管切开。给氧:若有呼吸及心跳骤停,快速做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及心内注射肾上腺素等。
参考文献
[1] 朱会英,曹洪涛,韩丽萍,孙立贵,邹小宁.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02).
[2] 李晓红,虞德才,左改珍,陈义芬,张炳新,鲁朝辉.1132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横断面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06).
[3] 程斌,王增,戚雅君,翁琳,方青芳,周晓芳,张文英.934例肿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横断面调查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06).
[4] 贾孟良,杨红英,陈振德,曾文莉,林山鹰.某院脊柱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业,2011(09).
[5] 张卫同,施振国,王羽凝,周晓兵,谢婷婷.205例呼吸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2008(21).
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所有科室出院患者8550例, 其中男4412例, 女4138例, 年龄1 d~99岁, 平均 (42.8±3.5) 岁。收集患者的基本病历资料, 调查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1.2方法
统计各个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包括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所占比例, 联用情况 ( 包括三联、二联与单用) , 以及使用目的 ( 包括预防与治疗) 。统计各种抗菌药物的用药频率, 确定排名前10位的药物。分析是否存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 计算各不合理项目 ( 包括用药疗程不合理、用药方法不合理及适应证选择不合理) 所占比例[2,3]。
2结果
2.1各科室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
经过分析与统计, 本次研究中共6977例患者应用抗菌药物, 使用率为81.6%。其中单用3719例, 所占比例为53.3%, 二联用药2666例, 所占比例为38.2%, 三联用药592例, 所占比例为8.5%。共4082例的用药目的为预防, 所占比例为58.5%, 其余2895例的使用目的为治疗, 所占比例为41.5%。各个科室的具体用药情况见表1, 其中外科、五官科及儿科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最高, 妇产科、内科的使用率次之。
2.2抗菌药物的用药频率排名
经过分析和统计, 笔者所在医院使用频率最高的几种抗菌药物按照频率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左氧氟沙星针256例 (3.7%) , 阿奇霉素针518例 (7.4%) , 头孢呋辛针594例 (8.5%) , 头孢曲松针624例 (8.9%) , 左氧氟沙星分散片669例 (9.6%) , 阿米卡星针862例 (12.4%) , 头孢呋辛酯片1547例 (22.2%) 和阿莫西林胶囊 ( 阿莫灵) 1907例 (27.3%) 。
2.3抗菌药物的不合理用药情况
经过统计, 共存在963例不合理用药病例, 所占比例为11.3%, 其中用药疗程不合理、用药方法不合理及适应证选择不合理的例数分别为289、125和549例, 所占比例分别为30.0%、13.0% 和57.0%。详见表2。
3讨论
3.1笔者所在医院在应用抗菌药物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使用抗菌药物的频率过高。本次研究中, 全院范围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1.6%, 远远高出国家相关规范中的标准, 其中外科使用率甚至高达90.5%, 考虑使用率过高的原因为大多数清洁手术需使用抗菌药物达到预防效果[4,5]。其次是未合理应用抗抗菌药物, 其中30.0%为用药疗程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在患者体温正常, 无明显感染症状后依然超疗程用药;13.0%为用药方法不合理, 个别医生在无检验结果和临床症状依据支持的情况下随意将药物品种调换, 且给药次数不合理;57.0%为适应证选择不合理, 表现为无指征联合用药以及在无明确感染指征或无细菌感染的情况下用药;另外用药起点较高, 应用二、三线抗菌药物治疗轻度感染, 用第三代头孢类药物进行预防。最后是不重视细菌培养, 在不合理用药中占17.3%[6,7]。
3.2提高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对策
首先要开展用药培训, 确保临床医师全面掌握给药途径与适应证, 根据药物动力学特点明确用药次数, 根据药敏试验与细菌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 特别在围手术期应当加强预防用药的规范性。其次要加强分级分类管理, 加大力度监督检查[8]。医院需要根据卫生部的有关要求, 以医院实际情况、药品价格、不良反应、细菌耐药性、临床疗效、药物特点等, 划分抗菌药物为特殊使用、限制使用以及非限制使用三个分类, 并且实施分级管理, 对有关的制度与管理措施加以完善, 严肃处理不合理用药情况, 避免或杜绝用药档次高、起点高与越级用药等情况。重视监督检查工作, 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 将检查结果公示, 并与绩效相联系, 制定并落实奖惩制度[9,10,11]。 再次, 如果单一用药能够取得良好疗效, 则不必联合用药, 除非有明确的联合用药指征。在围手术期应当加强管理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根据手术指征选择合适的药物。此外, 针对生理、 病理状况特殊的患者需要加强用药管理, 尤其是老年和儿童患者, 应重视用药反应监测。最后有关部门需要对医院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分析, 提出改进建议, 医院对于长期治疗或疗效不佳者需进行细菌培养[12,13]。
综上所述, 目前笔者所在医院在使用抗菌药物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 用药档次高、起点高, 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管理抗菌药物, 重视用药培训, 加强分级分类管理, 明确使用指征, 提高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各个科室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 针对不合理用药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的出院患者8550例, 统计各个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包括用药者所占比例、联用情况及使用目的。统计各种抗菌药物的用药频率, 分析是否存在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结果: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达到了81.6%, 其中单用药物、二联用药及三联用药的百分比分别为53.3%、38.2%和8.5%;预防性用药与治疗性用药的百分比分别为58.5%和41.5%;使用频率最高的三种抗菌药物为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呋辛酯片和阿米卡星针;不合理用药病例占11.3%, 其中用药疗程不合理、用药方法不合理及适应证选择不合理所占比例分别为30.0%、13.0%和57.0%。结论:目前笔者所在医院在使用抗菌药物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 用药档次高、起点高, 相关部门需要加强管理抗菌药物, 重视用药培训, 加强分级分类管理, 提高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