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分析记录

2025-01-30

抗菌药物分析记录(通用11篇)

抗菌药物分析记录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某三甲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全院抗菌药物应用数据, 包括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同时, 抽取整治活动前后涉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Ⅰ类切口手术的出院病历。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整治前后的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价。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整治活动前后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整治前的63.07%下降至整治后的22.69% (P>0.05) ;Ⅰ类切口预防使用率由整治前的8.7%下降至整治后的2.11% (P>0.05) 。

2.2 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整治活动前后, 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见表2。由表2可见, 与整治前相比, 无病程记录、无副高以上医师查房记录、无选药依据、无联合用药依据、无换药依据、无会诊意见等不合理现象构成明显下降 (P>0.05) 。

2.3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整治活动前后,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见表3。由表3可见, 在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品种选择、用法用量、术前2h内给药、用药天数限定等方面的合理率均较整治前有明显提高 (P>0.05) 。

3 讨论

物的合理性方面不合格率较高。但是本次专项整治过程中, 医院以培训考核、分级授予处方权、派驻临床药师进科室为推进手段, 动态监管、及时反馈、绩效跟进, 同时通过培训、教育、质控、干预四个手段增强临床科室医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 使临床医师真正认识到开展整治活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面有了大幅提高。

抗菌药物的管理已初见成效, 在以后的工作中, 医院还将着力促进该项工作, 将不合理的预防用药降到最低。严格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继续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的管理, 逐步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管理体系, 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4];充分发挥药事委员会及临床药师的作用, 绩效考核及时跟进, 建立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科主任问责制。通过专业监管、绩效跟进和行政介入, 以巩固取得的成绩。

某院在开展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中, 从完善制度、健全组织, 建立信息平台入手, 成立抗菌药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 明确院长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日程[2];与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制定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控制指标, 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整治措施, 某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整治前的2.48%降至整治后的

表1整治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P>0.05, 与整治前比较

表2整治前后临床医师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P>0.05, 与整治前比较

表3整治前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

*P>0.05, 与整治前比较

参考文献

[1]庞家莲, 蒙光义.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的思考[J].中国药房, 2011, 22 (30) :2785-2787

[2]王天元.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促进合理用药[J].医药监管, 2012, 2 (8) :128-129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 [2009]8号

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分析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1-11月本中心门诊处方35 247张,对其中3 701张使用抗菌药的处方,调查患者的诊断、用药情况等,统计抗菌药物的名称、用法、联合用药等并进行分析。

1.2方法

按月对处方分类,统计抗菌药物处方占抽查处方的百分比并按《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点评,评价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分析用药合理性。

2结果

2.1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共抽取2011年1-11月门诊处方35 247张,经统计,使用抗菌药物处方为3 701张,占10.5%。每月抗菌药物处方比例见表1。

2.2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

对3 701张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点评,其中不合理处方162张,占4.4%。结果见表2。

3讨论

3.1抗菌药物使用比例

由表1可见,2011年1-6月本中心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从14.9%逐渐下降至8.9%,7-11月在9.5%上下波动。根据《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本中心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3.2不合理用药情况

3.2.1超权限使用

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根据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试行)、《上海市一级医疗机构抗菌药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为特殊使用类,主任医师方可开具,而开具处方的医师为主治医师,属超权限使用。通过电脑HIS系统抗菌药物权限的设置,可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

3.2.2超限用适应证使用

如阿奇霉素注射剂。根据《上海市一级医疗机构抗菌药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阿奇霉素注射剂的限用适应证、人群及其他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支急性细菌感染。处方诊断为支气管炎,超阿奇霉素注射剂限用适应证使用,且诊断不规范。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3.2.3诊断与用药不符

如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处方开具头孢克洛胶囊。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性感染,又无合并细菌感染,不应选择抗菌药物。如诊断为高血压,处方开具替米沙坦片、头孢拉定胶囊。处方中出现诊断与用药不符,分析其原因可能为:一是无指征用药,二是缺少诊断或诊断不完善。

3.2.4漏签名盖章

打印的电子处方、修改处无医师签字或未注明修改日期。

3.2.5微生态制剂与抗菌药物联用

如培菲康与头孢拉定合用,两者药效都降低。因此微生态制剂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时,应间隔2~3 h使用为宜。

3.2.6用法不合理

盐酸克林霉素的正确用法应为0.6 g加入到不少于100 ml液体中缓慢静脉滴注,而实际上却是将药物1.2 g加入到100 ml液体中静脉滴注。用药中还应考虑经济性原则,如个别中、重度感染的患者在感染控制后从注射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不仅能维持疗效,还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2.7用量不合理

左氧氟沙星属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每日剂量可一次使用。如诊断为尿路感染,根据药品说明书,应为每日1次,每次0.25 g。而实际上却是开成每日2次,每次0.5 g。服用剂量加大、次数增多,不但不会提高药效,反而會增加药品的不良反应。

3.2.8给药时间不合理

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属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由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半衰期较短,使用原则上应采用少量多次,即3~4个半衰期给药1次,日用总剂量分3~4次给予。本次抽取的处方中,此类抗菌药物使用很多为每日1次,不符合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特点。

3.2.9治疗方案不合理

抽查处方发现有一患者反复感染,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并频繁更换品种,治疗效果不佳。建议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收稿日期:2011-12-22)

猪场抗菌药物使用失误分析及对策 篇3

猪场抗菌药物使用失误分析及对策

抗菌药物是兽医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但抗菌药物使用不当现象却十分严重. 在此对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情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猪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对策.

作 者:柴雪忠 冯秀丽  作者单位:柴雪忠(浙江衢州市柯城区花园乡兽医站,浙江衢州,330802)

冯秀丽(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以虎兽区经营部,浙江金华,321007)

刊 名:养殖与饲料 英文刊名:ANIMALS BREEDING AND FEED 年,卷(期): “”(2) 分类号:S8 关键词:抗菌药   合理使用   猪病  

抗菌药物分析记录 篇4

【摘 要】目的:调查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选择是否符合“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问题通知”。方法:通过调阅相关手术,对2012年11月―12月和2013年同期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给药时机、使用天数、使用率及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执行“通知”以后,我院围手术期术前0.5―2h给药数百分率从93.4%上升到98.1%,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百分率从61.2%下降到17.3%,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时间严格控制在24h 以内。结论:治理前后,我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日趋合理。但个别科室仍然存在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

【关键词】

近年来,多重耐药(泛耐药)鲍曼不动菌、超级细菌的不断涌现,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呼声越来越高[1-2],在此背景下,卫生部于2009年发布了“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11年卫生部在全国展开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其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使用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自活动开展来,我院统一认识,严格管理,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回顾性总结执行情况与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通过我院计算机信息系统,搜集我院Ⅰ类切口手术586例,其中2012年11月―12月282例,2013年5月―7月304例。

1.2调查方法

制作调查表,登记手术信息(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手术)抗菌药物使用信息(药物品种、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用Microsoft Excel 2007进行数据统计,从抗菌药物使用率、术前给药时机、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时间等方面评估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否合理。

1.3 评估标准

参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与《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38号文件的要求对手术病例进行评估。结果

2.1 Ⅰ类切口手术术前预防性使用时机、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百分率、围手术期用药时间

Ⅰ类切口手术术前预防性使用时机、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百分率、围手术期用药时间,按科室分类对比治理前后的用药情况,见表一。

由上表可看出,我院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机渐趋合理,术前0.5―2h给药数百分率从93.4%上升到98.1%;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用药百分率下降明显,从整改前的61.2%下降到现在的17.3%;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时间,除骨科与脑外科以外,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时间均严格控制在24h 以内。

2.2 临床效果

采用spss 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我院在Ⅰ类切口手术术后感染治理前后无明显差异。讨论

3.1 给药时机

接受清洁手术者,应在术前0.5―2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我院进行抗菌药物管理之后,术前用药时机总体上控制在术前0.5―2h内,但个别急诊手术,因情况紧急,个别医生忘记在0.5―2h给药,下一步应加强教育,堵住此漏洞。

3.2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时间

“指导原则”规定,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不超过24h,特殊情况不超过48h。治理后,我院预防用药时间明显缩短,但个别科室仍然习惯性依赖抗菌药物,其主要原因为目前医患关系比较紧张,即使出现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患方也不愿意接受,所以医师将较长时间应用抗菌药物,将其当成一种保驾药,对此,临床医师需有正确认识,严格指征用药。

3.3 围手术期用药百分率/%

根据《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经治理我院围手术期用药百分率从61.2%下降到17.3%。

3.4 临床效果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等开放性腔道,在规范操作下,术后发生感染的可能性非常低。对比治理前后情况,在抗菌药物使用率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患者的感染率并未增加。

综上所述,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治理后日趋规范,但仍有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存在急诊手术中,术前用药时间不规范,个别科室因观念转变不到位,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时间较长,针对此种情况,加强宣传教育,转变临床观念,使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合格率 100%。

参考文献

[1]曾玲.本院258例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调查[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161,222-224

抗菌药物使用总结 篇5

我院自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制定了《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成立了抗菌药物领导小组和抗菌药物点评小组,设置了专项活动办公室,经过2014年和2015年近两年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2015年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较2014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百分率: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18%,较2014年基本持平。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35%。

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201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46DDD,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占药品销售金额的比例为22%;2012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38DDD。抗菌药物占药品销售金额的比例为16.9%,成效显著。

4、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

Ⅰ类切口手术病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62%。比2011年下降38%。

5、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机:现阶段择期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都能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给药。

6、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时间大大缩短,基本在24小时以内,个别临床科室手术预防用药延长至48--72小时。(在专家的建议下)

二、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按照《2015年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明确了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指标。全院医生签署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承诺书,做到人人知晓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点评小组加强了与临床科室沟通,对抽查中发现的每一例有问题的病历,都与相关科室主任及当事医师约谈,对有争议的问题共同探讨,对存在问题较多的科室,进行专项培训,提高了临床医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体水平。完善制度,严格抗菌药物管理:

结合现阶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我院今年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补充规定》、《关于加强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补充规定》二个补充规定。明确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的人员组成、会诊职责,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做出规定,对其使用流程及会诊、审批程序进行了细化。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指征,不同部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品种选择、剂量及疗程都做了详细规定。特殊情况可以延长使用抗菌药物的,对手术种类也进行了明确。

每半年公示本院的细菌耐药情况,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加强培训,提高认识:

我院组织全院医师和药师进行了二期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培训后组织了全院医生和药师的考试。

4、调整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

根据自治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我们医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进行了调整,抗菌药物采购品规严格限制在35个以内,对医师处方权限进行严格限定。

5、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查力度,严格落实奖惩措施:

积极开展抗菌药物处方、医嘱专项点评,每月抽查运行病例300份以上,抽查归档病历100份,其中对一类切口手术病历全部抽查。对患者主要诊断、手术、使用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疗程、微生物送检等情况进行登记,并分析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每月抽查门诊处方100张。由药房窗口药师每天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初步分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点评小组成员进行详细审核,对不合理处方进行统计和分析。

抗菌药物分析记录 篇6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做出严格的规定, 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须控制在术前30 min~2 h, 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必需合理。 同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原则上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以及关节镜检查手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等等,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还有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原则上不超过48 h等。 为考察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落实情况, 拟对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 后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3~8月 (干预前)100例 Ⅰ类切口手术病例组成非干预组,2013年3~8月(干预后)100例Ⅰ类切口手术病例组成干预组。 非干预组男45例, 女55例; 年龄3~85岁, 平均 (43.39± 18.07)岁 ;包括的手术有乳房肿物微创切除术 、 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甲状腺切除术、疝修补术等。 干预组男53例,女47例 ;年龄5~75岁 ,平均 (36.67±17.52)岁 ;包括的手术有膝/髋关节置换术、乳房肿物/甲状腺切除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疝修补术等。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随机抽取病例的基本情况如病历号、姓名、性别、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等。 对抗菌药物使用指征、药物选择、联合用药、用药时机、用药疗程等进行合理性分析和评价。

1.3 评价标准

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和原卫生部38号文[2]、《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3]的要求、参考药品说明书、文献、国内外专家共识和相关指南等(表1),结合我院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监测情况进行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选择

收集的病例共涉及抗菌药物11类22个品种(表2)。 非干预组中,抗菌药物使用频次前3位的依次为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干预组中, 使用的抗菌药物种类仅有4种,分别为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林)、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青霉素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硝基咪唑类(甲硝唑)。

2.2 抗菌药物使用

由表3可见,非干预组100份病例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有82例,占82.00%,其中有使用指征的为34例,占41.46%;干预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24.00%, 其中有使用指征的为23例,占95.83%。 非干预组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高于干预组(P < 0.05),有使用指征率显著低于干预组(P < 0.05)。 两组药物选择合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情况见表4。

2.3 用药时机与用药疗程

非干预组中用药时机为术后的有60例(73.17%), 术前>2 h给药的有9例(10.98%),术前0.5~2 h给药的有13例(15.85%)。 干预组中用药时机为术后的有2例, 占8.33%,无术前>2 h的给药病例,术前0.5~2 h给药的有22例,占91.67%。 非干预组的用药时机合理率 (15.85% ) 低于干预组 (91.6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同时 ,非干预组平均用药疗程为4.89 d, 术后用药24 h和48 h的例数分别为7例(8.53%)和27例 (32.93%),干预组平均用药疗程为1.37 d,术后用药24 h和48 h的例数分别为17例 (70.83%) 和6例 (0.25%), 两组用药疗程合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5。

3 讨论

2011~2013年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连续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我院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门诊抗菌药物专项点评、住院部每周1次抗菌药物专项点评、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监控、阳光用药专项点评、2周1次院长质量查房等。 点评结果通过抗菌药物监测简报、药讯、抗菌药物使用评价表的形式反馈,并定期与临床医生、科主任进行相应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尚存在的问题进行面对面沟通。 临床科室邀请临床药师以讲课、会诊的方式进行业务学习。 近3年 ,医院抗菌药物整治活动政策落实有力 , 制订的措施符合实际并认真执行,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明显规范,整治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3.1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合理率升高

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要考虑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患者有无易感染因素、当地的细菌耐药监测等情况[11,12,13]。 临床上应根据抗菌谱选择抗菌药物品种,根据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给药频次[14]。 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可能感染的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肠道杆菌等[15],首选第一 、 二代头孢菌素 , 对 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通过抗生素专项整治活动,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显著提高,干预前为54.88%,干预后升高为95.83%。 干预前预防用药选择的种类几乎涉及所有抗菌药物种类,而干预后主要选择第一、三代头孢菌素。

3.2 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显著降低

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同时原卫生部规定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不超过30%[3]。 非干预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82.00%,有指征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41.46% , 干预后抗 菌药物使 用率显著 降低 (24.00%)、有指征使用率显著提高(95.83%)。 目前,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已达到国家要求,而且术后感染也没有大范围出现,本研究尚未对干预前后术后感染情况进行统计,拟在后续研究中完善。

3.3 用药时机和用药疗程合理率显著升高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有关规定,预防用抗菌药物应在术前0.5~2 h内, 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 h或失血量大于1500 m L, 术中可给予第二剂,以保证围术期抗菌药物血药浓度在有效范围;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 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 非干预组给药时机不正确率为84.15%, 干预组给药时机不正确率显著降为8.33%, 围术期预防用药时机正确率有很大改善。 非干预组用药疗程超过48 h有48例,占58.54%,干预组仅有1例超过48 h,两组用药疗程合理率有显著差异。

3.4 联合用药情况改善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的要求,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预防感染的情况下不需要联合用药,且联合使用的药物要有协同作用。 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联用仅适用于个别情况。非干预组有14例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仅1例为合理的联合用药; 干预组2例联合用药,其中1例不合理。

抗菌药物分析记录 篇7

抗菌药物是我国医院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问题也是我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抗菌药物同样也广泛应用于儿科患者,安全、有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尤为重要。对我院儿科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的应用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利于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又可为医院抗菌药物的管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08年7月-2008年12月的儿科门诊处方。随机抽取每月10天处方,共计12818张,就抗菌药物的处方数、种类、应用率、二联以上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数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在全部的12818张处方中,含抗菌药物的处方7716张,占总数的60.20%。排序前10名抗菌药物中,β -内酰胺类占5种。口服抗菌药物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21.58%;注射剂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8.42%。抗菌药物二联应用率占抗菌药物总量的20.34%。

2.2 抗菌药物的应用频率排序:抗菌药物的应用频率,详见表1。

2. 3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

2 .3. 1 合理联用。本次调查中,抗菌药物联用多为二联,未见三联。抗菌药物联用可扩大抗菌谱范围,如青霉素和美洛西林联用,青霉素可杀灭球菌、革兰氏阳性菌、螺旋体、而美洛西林可杀灭革兰阴性菌,二者联用,其抗菌谱明显扩大。有些药物联用可发挥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提高疗效,如青霉素与苯唑西林联用,可对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双重起效,有相加作用。尽管严重感染时抗菌药物的联用是必要的,但是一定遵循抗菌药物药物联合治疗原则及联合用药的指征,对于普通感染尽量避免联用。

2. 3 .2 不合理联用。本次调查中,存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同时应用的情况。繁殖期杀菌剂与快速抑菌剂合用,临床上产生拮抗作用。但大量临床经验表明,若繁殖期先用杀菌药,后用抑菌药,不会发生拮抗作用。如红霉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治疗支原体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非常有效,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在先,红霉素后2h~3h使用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建议临床医师联用时先使用快速杀菌剂,然后在使用抑菌剂。

3 讨论

1985年,WHO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合理用药专家会议,将合理用药定义为:“合理用药要求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临床需要,药物剂量应符合患者的个体化要求,疗程适当,药物对患者及其社区内为最低廉。”在新修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中,合理用药已成为临床药学工作的重心,并概括为“安全、有效、经济”。可见,影响合理用药的原因应从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等方面来考虑。

调查中抗菌药物在儿科门诊的应用率为60.20%表明抗菌药物的应用率偏高,不符合儿科门诊以呼吸道感染的,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为主的现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疾病,大多由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少数患者可能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可给予抗菌治疗。医师在选择抗菌药物时一定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在应用剂量和疗程上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必要疗程”的原则,以防止剂量过大、疗程过长所致毒性反应,并避免剂量过低、疗程过短,使感染未能彻底消除,留下病情复发的后患。

本次调查注射用抗菌药物应用率高达78.42%其原因是儿科患者家长期盼患儿康复的心情迫切,医师认为静脉注射药物作用强、起效快、治疗效果优于口服给药,因此哪怕是普通感冒发烧也多选用静脉给药,这既增加医疗费用、加重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还有可能产生相关的不良反应。

处方使用频率表显示,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以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主,其次为大环内酯类。这主要是由于其他类抗菌药物对患儿的毒副作用大,所以在临床中受限使用。由于细菌耐药与使用频率之间存在正相因素,因而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菌株增加,使抗感染治疗更难。本次调查中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类抗生素应用占19.25%,应用频率最高。该药为第三代头孢菌素,不宜应用于一般轻、中度感染。但是由于患儿往往就诊前在诊所或二甲以下医院经常因一般感染应用较高档抗菌素,医师和患者家属未重视不良反应对病人及其疾病的影响,随意用药,助长了抗菌药物的滥用。使患者机体耐药性增加,难控制感染,因此我院儿科临床医师针对一般感染不得不选用三代头孢。三代头孢的超前应用,也浪费了国家的医药资源。据统计,仅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全国一年多花费7忆多元。为此,应强化医师遵循抗菌药物使用原则,严格抗菌药物用药指征,限制预防性用药,这是减少和延缓耐药菌产生的基本策略.

大环内酯类抗菌素应用主要以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为主,应用率较以前明显上升。这主要由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组织和细胞内浓度比同期血中浓度高,在细胞浓度较高的感染部位可激发药物释放系统,作用持久,疗效显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临床多种常见致病,尤其是支原体的广谱抗菌作用和较少的不良反应,并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儿童无特殊的毒副作用,所以在儿科应用广泛。

总之,抗菌药物是儿科门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合理应用可治愈和挽救患者的生命,但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则会导致一系列危害,如诱发细菌耐药、损害人体器官、(上接第360页)导致二重感染、浪费药物资源等。同时,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还体现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建议临床医师一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充分运用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特点,有针对地、稳妥地选用相应抗生素或联合用药。同时注意降低毒副反应发生,减少二重感染几率。医院注重监测控制菌株耐药性,延缓用药升级,严格执行抗生素分

级管理制度,促进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Ghodse AH.Baigent B.Evans TC The Use of drug utilization index to monitor Psychotropic drug use in hospital,1987

[2] 徐小薇,王跃明,李大魁.儿科合理用药探索.期刊论文.中国药业,2001(2)

[3] 谢术明.80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期刊论文. 中国药业,2003(1)

[4] 戴自英,刘裕昆,汪复.实用抗菌药物学,1998

抗菌药物教案 篇8

几个常用的概念

• 抗菌谱:泛指一种或一类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病源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 耐药性:有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细胞对药物化疗作用的耐受性 • 病原体对某种药物耐药后,对于结构近似或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也可显示耐药性,称之为交叉耐药

抗菌药的分类:

第I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孢菌素类

第II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

第Ⅲ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

第Ⅳ类:慢效抑药:如磺胺类

半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药物(沙星类)、其他合成类抗菌药(硝基咪唑类)I+II:协同(增强)I+Ⅲ:拮抗(可能)II+Ⅲ:协同(增强或相加)I+Ⅳ:协同 第I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孢菌素类(是否有过敏史,然后就是应对措施如立即停药,给肾上腺素)

1、青霉素类抗生素:青霉素G、半合成青霉素(氟氯西林、阿莫西林)、抗铜绿假单孢菌广谱青霉素类

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一代 五水头孢唑啉、头孢硫眯、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克罗、头孢羟氨苄

(口服用于轻中度呼吸道,尿路感染)第二代 头孢呋辛、头孢克洛(G-杆菌感染,败血症)第三代 头孢噻肟(wo)、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哌酮

(脑膜炎,G+/ G-菌所致败血症,骨髓炎等严重感染)

第四代 头孢吡肟、头孢匹罗(替代第三代用于耐药的严重G-菌所致严重感染)

3、非典型b-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钠分散片、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作用:本身无明显抗菌作用,但能抑制β-内酰胺酶,与β-内酰胺类合用可增强后者的疗效)

第II类: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庆大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

此类目前已处于淘汰状态,主要的副作用是肾毒性、耳毒性

第Ⅲ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

1、红霉素类:罗红霉素、依托红霉素(支原体肺炎、军团菌病、白喉带菌者、沙眼衣原体所致婴儿肺炎及结肠炎、弯曲杆菌所致败血症)

2、阿奇霉素:阿奇霉素对肺炎支原体作用最强

3、四环素

4、氯霉素:主要是用于眼药水

第Ⅳ类:慢效抑药:如磺胺类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抗G+菌、厌氧菌,不与红霉素合用。半合成抗菌药:

1、喹诺酮类药物(沙星类):广谱。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呼吸道、泌尿道、肠道、淋病及骨、关节、皮肤、软组织感染

2、硝基咪唑类:甲硝唑

临床应用:治疗厌氧菌引起的口腔、腹腔、女性生殖器、下呼吸道、骨和关节等部位的感染。

抗病毒药

阿昔洛韦(aciclovir):目前最为有效的抗Ⅰ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药物之一。拉米夫定(lamivudine):目前治疗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利巴韦林:抑制病毒DNA和RNA的合成。

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和支气管炎效果最佳。抗真菌药

机制:与真菌细胞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改变膜通透性,导致真菌生长停止或死亡。

1、多烯类抗真菌药

制霉菌素 主要局部外用治疗皮肤、黏膜浅表真菌感染。

2、唑类抗真菌药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治疗罕见真菌如组织胞浆菌感染和芽生菌感染首选药物。

氟康唑(fluconazole)治疗艾滋病患者隐球性脑膜炎的首选药。

饭前:

这些药物有: 1.部分抗菌药:如氨苄西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克洛、甲红霉素、罗红霉素、利福平、异烟肼等。2.口服营养药:如人参制剂、鹿茸精、蜂乳、六味地黄丸以及其他一些对胃肠刺激小的滋补药物。3.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吗丁啉)、甲氧氯普胺(胃复安)、西沙比利(普瑞博思)。4.胃肠解痉药:如阿托品、颠茄片等。5.胃壁保护药:如氢氧化铝(胃舒平)、三硅酸镁、胶体果胶铋等。6.收敛药:如鞣酸蛋白、思密达、次碳酸铋等。7.吸附药:如活性炭。8.利胆药:如小剂量的硫酸镁、胆盐等。9.苦味药:如龙胆、大黄等中药制剂,宜于饭前10分钟服用。10.助消化药:如乳酶生、多酶片等,需饭前片刻服用。11.降血糖药:如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波脲(克糖利)、格列喹酮(糖适平)、阿卡波糖(拜糖平)。12.部分降血压药:如卡托普利。

饭后:

1.对胃黏膜刺激性大的药物,如消炎痛、乙酰水杨酸、硫酸亚铁、金属卤化物;硝基呋喃类,如呋喃坦啶、痢特灵、强力霉素等。在饭后服用可避免对胃产生刺激,因为这些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重者可导致药物性胃炎。阿斯匹林大剂量空腹服用可引起胃出血。

2.与胃酸作用易被破坏或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如乳酶生空腹时服,乳酸菌活力受胃酸抑制疗效大减;硫酸锌在空腹胃液中与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有毒的氯化锌。

3.食物的存在能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的药物,如地高辛、磺胺类药、维生素B2、心得安等属主动转运吸收的药物,饭后用药可随食物缓慢地通过特定的吸收部位,使药物可以得到较充分的吸收,以提高血药浓度和药物疗效。

睡前:

催眠药、平喘药、降血脂药、抗过敏药、钙剂、缓泻剂

抗菌药物制度 篇9

为规范我院门急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可使用抗菌药物。

二、门诊患者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原则上只能选择一线用药。如因病情需要使用二线药物的,应经具有中级医师及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原则上禁止在门诊治疗中使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

三、门诊原则上应使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尽可能避免联合用药。需要联合应用,只能选择两种一线抗菌药物。严禁三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抗结核、抗麻风等治疗除外)。

四、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天(肺结核、慢阻肺等慢性感染性疾病除外)。使用3天以上,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治疗。

五、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口服或肌肉注射为主,严格控制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的形式使用抗菌药物。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进行治疗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使用。

医院抗菌药物临时采购制度

一、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要,未列入本院药品供应目录的抗菌药物,医院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

二、医院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符合医院《临时新药采购制度》要求者方可申请临时抗菌药物。

三、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抗菌药物临时采购申请报告,说时申请购入药品名称、规格、剂型、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

四、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相关部门审核同意后由药学部门一次性购入使用。

五、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不得超过5次。

六、如果超过5次,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将进行调查,决定是否同意继续临时采购或者列入常规药品采购程序。

七、列入常规药品采购程序若引起抗菌药物品种总数超标,则必须清退相应数目其他抗菌药物品种。

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

为了保障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监督临床合理使用药品,经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特制定我院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制度。

1、每月统计全院药品用量的原始数据,由临床药学人员负责数据的分类整理

2、药品用量数据统计项目有:全院药品用量排名前10名、全院用药金额前10名、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用量和金额前5名、全院抗菌药物用量和金额前20名、门诊抗菌药物用量和金额前20名、门诊大处方排名排名前20名。

3、每季度对药品用量统计结果予以公示,对临床用药科室有异常情况者给予警示。

4、对药品用量,特别是抗菌药物的用量进行分析,并根据医院《抗感染药物管理规范》,提出分析报告。

5、对用量超常的药品实行干预,在院内严格规范该品种使用范围。若继续用量超常,将停止该药品在我院销售。

6、不定期对病房药品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控病房药品剩余药品情况,并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7、一旦发现过度用药和不合理用药,将进行院内公示,提出预警,再次违规者将进行严肃处理。

医院抗菌药物遴选、定期评估制度

我院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处方集》等规定,制定抗菌药物遴选、定期评估制度。

一、抗菌药物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二、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符合相关规定,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向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三、医院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由临床科室提出交新药申请报告,经药事管理委员会提出意见后,报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

四、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2/3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后,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2/3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

五、对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促销使用等情况的抗菌药物品种,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和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

六、医院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警告、暂停进药、清退等措施处理:

(一)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二)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

(三)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

(四)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

(五)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七、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暂停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八、清退或者更换获得抗菌药物管理组1/2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

九、清退或者更换的搞菌药物品种原则上6个月内不得进入本机构药物采购供应目录。

抗菌药物分析记录 篇10

【关键词】 抗菌药物;用药频度;细菌耐药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0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84-02

Analysi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bacterial resistance in 2011

LIANG Ying-ping,GUAN Xiang-lin,HUANG Xiao-ming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ibacterial use frequencies between the degree of bacterial resistance.MethodsAnalyzed theDDDs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our hospital in 2011 and bacterial resistance.ResultsPrimary antimicrobial drugs in 2011 were the cephalosporin antimicrobial agents; microbial inspection rate was 52.28%, G+ accounted for 56.2%, G- bacilli accounted for 25.41%.Conclusion The antimicrobial drug us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frequency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many way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Key words】Antimicrobial agents;DDDs;Bacterial resistance

目前,随着抗微生物药物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使得多重耐药细菌感染成为医院面临的严峻问题。抗生素现在已成为医院临床使用的最广泛、进展最快、品种最多的一类常规药物。同时因为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而引发的不良反应、继发感染、耐药性加剧、并发症增加等问题也越发显著。临床上常用的抗微生物药物如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等治疗效果也大大下降[1]。为了使医院抗菌药物能够合理有效的应用以及完善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本文针对我院2011年的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所用抗菌药物的资料,主要是我院2011年的抗菌药物的出库记录;细菌耐药资料也主要来自我院检验科分离细菌资料。2011年我院住院的总人数为15210人次。

1.2 方法 依次统计已使用的抗菌药品的名称、规格、销售量以及致病菌分布、特殊耐药菌检出率、对抗菌药物耐药率等项目,药物限定日剂量(DDD)采用《新编药物学》(第16版)、《临床用药须知》并结合药品说明书推荐的主要适应症成人平均日剂量确定。用药频度DDDS=药品消耗总量/药品的DDD值,采用均折算求和的方法计算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厂家的药物的总消耗量,但针对同一品种不同给药途径则进行分别计算其总消耗量。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概况 2011年本院抗菌药物使用较多的前五名分别为头孢曲松、头孢硫脒、头孢他啶、头孢地嗪、头孢唑林。按照DDDS排序抗菌药物,详细结果,见表1。

2.2 细菌培养分离结果 送检患者临床标本总数为7952例次,微生物检查送检率为52.28%,共分离出3959株细菌,细菌检查阳性率为49.78%,其中,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占56.2%,革兰氏阴性杆菌占25.41%,详细结果見表2。送检样品主要包括痰液、血液、尿液、分泌物、脓液等,对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度实验。采用常规实验方法进行药敏试验,详细结果,见表3、表4。

3 讨论

3.1 抗菌药应用频率 通过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消耗量大、种类较多的是头孢类抗菌药;同时,β-内酰胺酶抑制剂也占有较大的使用频率,这是因为近年来耐药菌株范围不断扩展,传统抗菌药物大多已耐药,从而导致三代头孢与加酶复方制剂成为临床医生抗感染首选用药,而且该结果也表明我院医生在选用抗生素时有着较高的起点,值得临床医师进行关注和相应的调整[2]。

3.2 病原菌的耐药性 统计分析数据显示,临床细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溶血链球菌、化脓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是我院细菌室2011年分离出较多的菌种,从表4可见,这些常见的菌群在我院同期常用的抗生素中敏感性显著下降。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是近两年我院用量较多的品种,DDDS排序第6,已出现部分细菌对其产生一定的耐药性,但对溶血链球菌仍保留有92.32%的敏感率。三代头孢是我院近期使用频度最大的抗菌药物,已占据各类药品使用频度的首位,病原菌对其敏感性有着逐渐下降的趋势,如头孢他啶对溶血链球菌的敏感率已经低于20%。青霉素为窄谱抗生素,对革兰阳性球菌有较好的作用,虽然DDDs排序第七,但溶血链球菌、化脓链球菌对其敏感性已经低于16%,这可能是由于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产生了交叉耐药[3]。

3.3 抗生素的使用频度与细菌耐药性 通过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临床最为常用的是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其日常用量较大,因此其耐药率的产生也是最高的,因此敏感性较低。这表明临床上在给患者使用抗生素时,应从诊断感染指标和病原学诊断明确及药物学经济角度考虑,从而合理、安全、有效地选用抗生素。若滥用抗生素必将导致耐药菌株的快速增长和扩散。

总之,医院的相关管理部门要根据本院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及细菌耐药制定相应管理措施,调整抗生素的品种及数量,使抗生素更科学、安全、有效地发挥疗效。同时,医务人员也应掌握抗菌药物的特征及适应症,并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监测细菌耐药性,减少和防止细菌耐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慧玉,罗军,何加宁,等.我院2006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8):589-591.

[2] 王霞.2004年-2006年我院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2):100-103.

该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篇11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门急诊处方共7 800张,依据卫生部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相关文献资料,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分类、整理及统计分析,包含项目有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使用率、DDDs(该药品消耗量/该药品DDD值),以及合理使用二联、三联抗菌药物的比例,同时对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配禁忌,合并用药等情况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抗菌药的使用率及联用情况

7 800张处方当中采用抗菌药物处方有1 975张,占所查处方数为39.5%,其中,单种抗菌药物处方为2 730张,2种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894张,3种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17张,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187张,分别占应抗菌药物处方总数的35%、11.46%、0.21%、2.39%。

2.2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在7 800张处方中,有203张处方属于不合理使用,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0.28%,见表3。

3 讨论

该次抽查处方结果表明该院门诊、急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5%,低于卫生部最新规定的45%[1]

使用率的要求,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率较高,这可能与部分临床医生不根据病原菌检测,单凭经验选择高端,广谱抗菌药物有关。该院在2012年针对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定,并加强了临床药师对抗菌药合理使用的监督指导,第四代头孢菌素的使用频率明显下降,品种数也明显减少。其中给药方案、重复用药,溶媒不当、拮抗作用、熬合作用一集不良反应等是不合理处方的主要表现。

3.1 给药方案

在抽查的处方中发现青霉素G钠的日剂量1次/d 2静滴,β-内酰胺类对大多数细菌的抗菌后效应(PAE)较小,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超过所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即T>MIC。β-内酰胺类的血浆半衰期对T>MIC有影响[2]。多数青霉素的血浆半衰期约为30~60 min,故青霉素G钠的日总量应分4次给药方能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3.2 重复给药

通过该次分析发现该院门急诊二连用药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如注射用青霉素与阿莫西林颗粒联用,疗效不一定增加,应为两者竞争作用靶位而产生药理拮抗,使毒性增加。又如,口服克拉霉素同时静脉滴注青霉素,因青霉素为杀菌剂,在细菌的繁殖期起作用,而克拉霉素是抑菌剂,抑制了细菌的繁殖,青霉素起不到杀菌作用,从而影响了疗效,还易引起细菌耐药。氨苄西林+青霉素钠属同类品种,罗红霉素+克林霉素同时使用也属于同类品种联用,其作用部位相同,非常有机会竞争同一部位而导致拮抗现象发生,造成药效降低以及发生不良反应,可引发正常菌群失调,易继发真菌感染,所以不宜联用。门诊患者多为轻中度疾病,疗程短的特点,多数医生都是根据经验选药,而个别医生直接选用了第三代头孢菌素加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用药起点高,抗菌过宽,影响了患者的正常菌群平衡,容易造成二重感染。

3.3 溶媒不当

在所抽查处方中发现多例青霉素钠注射液用葡萄糖作溶媒剂,这属于溶媒不当,因青霉素钠在中性溶液中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可加速分解。葡萄糖注射液属于偏酸性(p H3.2~5.5)能够加速青霉素钠分解,导致其抗菌活性的下降,而且很容易产生致敏产物,造成过敏反应的发生几率增加,因此静滴时宜选用中性的0.9%氯化钠溶液。

3.4 拮抗作用

克林霉素与红霉素联合使用,因均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合用时竞争相同靶位而导致拮抗作用产生,克林霉素与头孢唑肟联合使用,头孢唑肟为速效杀菌剂,对静止期的细菌几乎不起作用,只对繁殖期的细菌起作用,克林霉素是细菌生长效率抑菌剂,两者联用会出现拮抗作用,应避免联用。

3.5 熬合作用

此类现象主要出现在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与含镁、铝的制剂、酸剂、铁剂等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合用形成熬合物,使左氧氟沙星吸收减少,建议避免同时使用,而应间隔几小时服用。

3.6 不良反应

左氟氧沙星与茶碱类合用时,可能由于细胞素P450结合部位的竞争性抑制,致茶碱类自肝清除率明显减少,消除半衰期延长,出现茶碱类,有关中毒症状的,如恶心、震颤、情绪激动等,联用时应测定茶碱类血药浓度和及时调整剂量。左氧氟沙星与美洛昔康不宜合用,因喹诺酮类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可能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并有发生惊厥的危险性[3]。克林霉素+头孢哌酮+甲硝唑可使伪膜性结肠炎增加[4],克林霉素和甲硝唑都对厌氧菌有作用,不应同时使用,建议用头孢哌酮与甲硝唑合用即可。

摘要:目的 探讨该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并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建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防止细菌感染性疾病很有效,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则可造成耐药菌的增加,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造成较多困难等问题。方法 随机抽查该院门诊,急诊处方7 800张进行分析,统计该院抗菌药物门诊使用率,药物的种类和使用频率及联合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该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仍需进一步提高,希望通过该次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合理使用率。结论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5℅,涉及47个品种,单用抗菌药物处方所占收率为75.23℅,用药合理性处方占95.44℅。该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希望通过该次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合理使用率。

关键词:急诊,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S].卫生发[2000]431号.

[2]王睿.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63.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45-564.

上一篇:温暖的早安心语下一篇:工商管理实习的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