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

2024-06-29

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精选10篇)

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 篇1

0 引言

2010年对我国成年人的一项调查发现,目前我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约为11.6%,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估计为50.1%[1],即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糖尿病,而每2个人中就有1个属于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2],糖尿病已经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甜蜜杀手”。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的常用降糖药物,而且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及慢性并发症病程中使用的重要药物。胰岛素治疗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而胰岛素注射笔是常见的胰岛素注射装置[3]。据国内临床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每人每天平均注射胰岛素3次左右[4]。

临床护理人员用胰岛素笔进行注射时,需将胰岛素笔、胰岛素针头、消毒液、棉签等用品放于治疗盘内。传统治疗盘为长方形不锈钢托盘,物品放置无固定位置。治疗盘内多种物品混杂在一起,虽然每只笔上都贴有标示,但是多支胰岛素笔是平放于治疗盘内的,标示不明显,并且散放在治疗盘内占去大量的空间,注射胰岛素时需一支支翻看,这不但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延长了患者等待注射的时间。同时,注射胰岛素需用到胰岛素针头,传统治疗盘没有单独的储存槽以供存放胰岛素针头,胰岛素针头与胰岛素笔混在一起,无形中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且因护理人员需手持治疗盘为每个病房的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人员行走过程中极易出现盘内物品位置的移动,从而使治疗盘内的物品更加凌乱,同时还易出现消毒液瓶子倾倒,造成治疗盘内的物品污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人设计制作了便携式胰岛素治疗车,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 设计

1.1 材料

便捷式医用胰岛素治疗车外观呈长方体形,车架的总高度为80 cm,长度为40 cm,宽度为30 cm。采用不锈钢材料制作,美观耐用,易于清洁。

1.2 设计制作

该胰岛素治疗车共分为上下2层,如图1所示。

车架上部固定有水平的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上表面设置有长方体形的凹槽,尺寸为长39 cm、宽29 cm、高0.5 cm,内放置有治疗盘。目前使用的空白护理托盘不符合无菌操作原则,易带来院内感染[5]。现设计制作的治疗盘为不锈钢材质,治疗盘内一侧放置有长方体形的隔板,隔板为空心的薄壁结构,尺寸为长39 cm、宽10 cm、高4 cm。隔板上表面左侧设置有第一圆孔,第一圆孔之间的间距为0.5 cm,圆孔直径为2 cm,布置为一排4个,共2排,用来放置胰岛素注射笔;第一圆孔右侧间隔1 cm处依次设置有2个直径8 cm的第二圆孔,里面可放置容器,并在第二圆孔前贴上标签标注,用来存放未使用的胰岛素注射针头;第二圆孔向右1 cm处依次设置有2个直径为5 cm的第三圆孔,分别用来放置医用消毒液和医用棉签。治疗盘内物品摆放有序,符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2010年国家推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以来,要求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一个护士要具体负责5~8例患者[6],而该胰岛素治疗车上面设置的8个第一圆孔可以放置8名患者的胰岛素笔,完全符合优质护理服务的要求。另外,隔板左、右侧面上均安装有限位构件,限位构件一端与隔板的侧面固定,另一端为卡环结构。车架上端左、右两侧均固定有横架,限位构件扣接于横架上,从而进一步保证隔板放置的稳定性。横架即传统治疗车的侧面把手,侧面把手在推动时起到节力、定位的作用[7]。治疗盘内隔板以外的部分可用来放置胰岛素注射剂量记录表。

1.第一圆孔;2.第二圆孔;3.第三圆孔;4.限位构件;5.隔板;6.横架;7.治疗盘;8.第一支撑板;9.护栏;10.第二支撑板;11.车架;12.刹车踏板;13.万向轮

车架中部固定有水平的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的左、右及后侧均设置有护栏,高度为15 cm。将锐器盒及感染性垃圾放置在胰岛素治疗车的下层,便于操作[4],并且放置的物品不容易滑落。

车架底部的四角处安装万向消音轮并有脚刹,可随意移动并固定[8]。此外,便捷式医用胰岛素治疗车两侧安装有不锈钢筒形架,用于放置快速手消剂或洗手液等,可满足医院感染预控的需求[7]。车上各类物品准备齐全、足量、分类摆放,操作时物品取用方便,寻找不费时[9]。

2 使用方法

护理人员进行胰岛素注射时,推着便捷式医用胰岛素治疗车到患者床前,踩住刹车踏板,固定治疗车的万向轮后,取出隔板外的胰岛素注射剂量记录表,核对后直接从第一圆孔内取出该患者的胰岛素笔,然后从凹槽内取出一次性注射针头,安装后,再打开第三圆孔的消毒液和医用棉签,再次核对后为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整个注射准备时间只需20 s,之后打开万向轮,将治疗车推至下一患者床前进行胰岛素注射。在整个注射过程中,因为胰岛素笔都在圆孔内直立单独放置,标示外露非常明显。另外,一次性胰岛素注射针头、消毒液、医用棉签、注射卡等物品都分别放置,护理人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找到所需物品,使用便捷,减少了患者等待注射的时间,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3 应用效果

2015年1—12月,在本院16个科室应用便捷式胰岛素治疗车,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护理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患者注射时等待的时间、消毒液倾倒次数指标进行观察,并对该胰岛素治疗车进行效果评价。

调查中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率100%。经初步观察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出以下结论:(1)使用便捷式胰岛素治疗车后,使用者满意度达到98%,而传统治疗盘满意度仅为15%;(2)患者等待注射的时间从60 s缩短为20 s;(3)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了55%;(4)消毒液从每月倾倒20次降为0次。

4 结语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疾病,更使患者产生巨大的精神负担[10]。心理障碍在糖尿病患者中并不少见,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影响着患者的疾病控制[11]。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用传统的治疗盘为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时,不但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增加了患者等待注射的时间,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焦虑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控制。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对护理用具的需求率达96.7%[7],而护理用具的改进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12]。由此看来,对护理用具改造是护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13]。该胰岛素治疗车在临床应用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1)便捷。车架底部设置有万向轮,万向轮上设置有刹车踏板,可灵活移动并安全固定治疗车至病房逐一为患者进行治疗。(2)实用。通过设置治疗盘隔板,胰岛素笔可单支存放,胰岛素针头、消毒液、医用棉签及胰岛素注射剂量记录表等均可摆放于固定位置,治疗盘内整洁有序,取用时方便明了,缩短了患者等待注射的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3)美观。通车由不锈钢材质做成,美观耐用且方便保洁。(4)节力。有效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已成为医院优质护理工作不可或缺的设备,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设计一种物品摆放合理、操作简便高效的胰岛素治疗车。方法:采用不锈钢材料设计,分为上下2层。其中,上层设置有长方体形的凹槽,内置带有长方体形隔板的治疗盘,用来分类隔离药物;下层左、右与后侧设置有护栏,防止所放物品滑落。车架底部的四角处安装万向消音轮并有脚刹,可随意移动并固定。结果:该治疗车中的物品摆放合理有序,缩短了护理人员操作前翻找物品的时间,减少了由于物品杂乱造成的治疗盘污染。结论:该治疗车的使用减少了患者等待注射的时间,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便携式,胰岛素治疗车,医疗器材

血糖未达标应尽早应用胰岛素治疗 篇2

专家解读

过去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临床习惯将胰岛素作为最终治疗措施,这实际上是放弃了控制血糖最有效的武器。目前临床上口服降糖药物种类很多,而胰岛B细胞功能是进行性减退的,口服降糖药物只有有限的降糖作用,长期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其血糖达标率往往很不理想。大量临床资料显示,口服药物降糖效果不佳者一旦启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就会迅速改善,达标率显著提高。所以,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临床上主张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是血糖达标、减少并发症的需要。

研究证明,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的不断加重直至衰竭,是推动糖尿病病情进展和导致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尽早启动胰岛素治疗可以快速控制血糖,同时减轻胰岛B细胞的工作负担,使胰岛B细胞得到保护,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B细胞分泌功能,从而延缓糖尿病的进展。

对于病程较长,因血糖较高入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以胰岛素强化治疗作为起始治疗方案,以便迅速解除糖毒性,最大限度地保护胰岛B细胞,缓解病情进展。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每天3次餐前注射是一种简单的强化治疗的选择,这种治疗方案可以快速控制空腹及三餐后血糖,大多数患者可以在两周内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同时不增加低血糖的风险。更为方便的是,随着患者血糖的正常化,B细胞血毒性缓解,很多患者出院后可能减少为一天两次早、晚餐前注射,仍然可以很好地控制血糖,更方便患者出院后的自行注射。而患者只需要掌握这一种胰岛素和一种胰岛素注射装置(如诺和笔3),就可以完成从住院到出院不同治疗方案的转换,利于血糖的长期控制。

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护理 篇3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07年6月-2008年1月, 应用美国Mine Med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6例, 均为短期带泵, 其中1型糖尿病4例, 2型糖尿病2例, 病史半年至12年, 最小年龄16岁, 最大年龄54岁, 平均年龄33岁。入院前均应用预混胰岛素治疗, 带泵时间为3-7d。

1.2 材料

美国Mine Med公司的Mine Med508胰岛素泵;MMT-315型soft-set软针输注管, MMT-103型3ml储药器, 诺和具R笔芯30041支。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第一次使用胰岛素泵, 或多或少会产生疑虑:担心胰岛素泵失灵导致胰岛素进入体内失控, 血糖控制不好, 延误治疗;担心每天24h带泵会引起生活不便, 或泵发生故障不知如何处理, 担心经济负担重。针对以上问题, 向病人讲解胰岛素泵的特性, 治疗效果, 出现故障时的处理措施, 耐心指导何处为穿刺点。避免选择皮肤皱褶、脂肪少、被衣服及其他物件常摩擦的部位。如:男病人扎皮带处的腰部, 因经常活动易引起针头脱出或针头弯曲而影响胰岛素的注入。埋针时助针器与皮肤成90°。穿刺完毕拔除引导针时避免过快, 防止拔针时引起皮下软管往上拉出半截, 导致皮下软管弯曲, 用透明胶布或专用胶布妥善固定导管, 避免输注管打折。将泵固定于病人外衣口袋或挂于腰间, 也可用带子佩挂在胸前。设置好报警音量。交待病人在睡觉时将泵放于枕边, 以便出现故障报警时能及时听到, 再次检测基础分泌量无误后, 按确认会输入胰岛素。告知患者, 如出现报警时, 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不能自已调节, 保证胰岛素输入通畅。

2.2 置泵后护理

2.2.1 密切监测血糖

胰岛素基础输液量及餐前大剂量是根据血糖情况进行调整, 因此置泵后血糖监测很重要, 置泵后1-2d内, 每日监测7段血糖, 甚至监测零点及零晨3点钟血糖, 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预防后血糖的发生。根据血糖值及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监测血糖的时间要准确。

2.2.2 穿刺部位及管径的管理

每班检查穿刺部位, 胰岛素泵运行是否正常, 妥善固定穿刺部位, 确保软针插皮下部位, 避免胶布松脱, 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出血及胶布过敏现象, 3-5d更换输注管及软针头, 重新更换穿刺部位。两次穿刺部位距离在2-3cm以上, 以免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在洗澡、运动时, 解下胰岛素泵, 严格无菌操作, 用75%酒精消毒接头。接头处旋紧, 避免漏液, 影响治疗效果, 输注管避免打折。拆泵拔除软穿刺针后, 穿刺点予碘伏消毒。

2.2.3 健康教育

讲解胰岛素泵的特性, 操作过程, 注意事项, 出现故障报警的应急处理, 利用多种形式进行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 做好泵的保护, 不要到磁场较大的地方, 避免碰撞损坏。不能自行随意调整胰岛素泵的设定值。告知良好的血糖控制需要病人密切配合, 同时稳定情绪, 控制饮食和规律运动, 患者学会记录血糖监测日记, 以便掌握自已饮食、运动量和胰岛素三者之间的关系。另外, 不能过分依赖胰岛素泵, 以为胰岛素泵能完全代替胰岛素功能, 在追加餐前大剂量后, 随意加餐,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医生对应用胰岛素剂量的治疗方案, 指导患者, 胰岛素的应用、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必须同时进行, 才能达到最好效果。有个别患者上泵后担心影响穿刺针和导管而不愿活动, 此时应指导患者散步、慢跑和爬楼梯等活动, 每次运动前后检查穿刺针和输液管固定情况。

3 效果

因胰岛素泵能模拟人体胰腺分泌胰岛素, 可在24h内持续控制血糖, 达到强化治疗的效果, 并且避免了三餐前及睡前注射的麻烦, 减轻病人的痛苦。6例病人应用胰岛素泵前, 血糖波动较大, 血糖高。空腹血糖在8-15mmol/L之间, 餐后2h血糖10-22mmol/L。应用胰岛素泵治疗后3d, 空腹血糖4.4-8mmol/L之间, 餐后2h血糖5-10mmol/L左右, 避免了血糖波动过大。治疗效果好, 在我们护理过程中, 没有出现过管打折, 脱出现象, 报警后能及时处理, 病人亦掌握了更多的糖尿病保健知识。

参考文献

[1]徐黎平, 俞萍.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和推广[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5, 2 (4) :359.

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治疗 篇4

崔老先生是杨医生认识10余年的老病友了,早年他多是因感冒发热等病就诊,大约5年前发现糖尿病。上周来就诊时还没等坐定,老先生就滔滔不绝地又说开了自己的病情:

“几年前我发现糖尿病后就住院治疗,开始还不觉得有什么不舒服,后来慢慢地就感觉越来越不好了。经常头昏、视力模糊,胸闷。心悸、气短、口干、腹胀等。几年来一直在内科的几个专科中住院,先后又发现高血压、血脂紊乱、高尿酸血症等多种疾病。近期到内分泌科住院,被诊断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说到这里崔老先生一脸着急地说:“我也不懂这是啥病,到底还能不能治。”见他着急的样子,单纯的安慰是不行的,还得让他知道这病的底细才行。

所谓胰岛素抵抗也可称作“胰岛素不敏感”,是指人体的某些脏器和组织(如肝脏、肌肉及脂肪)的细胞对胰岛素的效应减弱。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则是指在胰岛素抵抗基础上继发的糖、脂肪代谢异常和由此产生的相关疾病和症状。也就是说,胰岛素抵抗是贯穿多种代谢相关疾病的主线,是联结这类疾病的纽带,为这类疾病共同的致病基础。现在一般认为这种致病过程往往表现成以下的模式:胰岛素抵抗一高胰岛素血症一多种危险因素一动脉粥样硬化一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等,很显然的,崔老先生正是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听到这里,老先生明白他现在生病的关键是胰岛素抵抗了。但他更关心的还是现在怎样治疗。

治疗

针对现在的状况,医生建议他采用以下的治疗方案:1.有关高血压、血脂紊乱的治疗方案暂时不变;2.降糖药加用太罗(罗格列酮钠)、糖脉康颗粒;3.另外可服肠溶阿斯匹林,并定期复查。经过上述的交流和处治,老先生感觉心里踏实了许多。

胰岛素抵抗的综合防治措施:

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 我院诊治的80例糖尿病足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 以及加用胰岛素外敷治疗和相应护理, 每组各40例。40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患者25例, 女性患者15例, 年龄52.0~76.0岁;40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14例, 年龄53.0~75.0岁。两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及护理方法

1.2.1 基础护理方法

口服降糖药或者胰岛素, 控制其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水平控制在6~7mmol/L, 餐后2h血糖控制在8~10mmol/L;根据药敏试验结果, 选取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给予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等治疗;给予糖尿病的低糖饮食、多食低糖水果, 控制体重, 适当地参加体育运动;告知患者相应的保健知识, 每次换药时将病情好转情况,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两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广谱抗生素, 溃疡面也使用广谱抗生素换药, 观察组是在此基础上, 加用胰岛素外敷治疗。观察组的护理方法主要是在基础护理基础上, 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 (1) 整体护理:每天餐前、餐后2h, 以及午夜, 对血糖水平进行监测, 了解血糖水平的控制情况, 并时刻注意胰岛素应用过程中, 是否有低血糖症状出现, 定时测量体温, 并做好相关记录, 检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 了解抗感染的疗效, 每周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对创口、敷料, 以及创口周围皮肤、血管搏动情况, 进行密切观察和记录,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告知主管医师, 做出及时处理; (2) 换药护理[2]:使用双氧水和无菌生理盐水, 依次对创面进行清洗和冲洗, 随后将百炎净粉洒在创面, 无菌纱布覆盖、固定。除了上述换药方法外, 观察组换药时, 还需要在清洁后的创面上, 涂抹2%胰岛素, 再洒上百炎净药粉, 2%胰岛素溶液浸透的无菌纱布覆盖创面, 凡士林纱布将其覆盖, 再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 换药时注意动作要轻柔, 注意创面情况的变化, 并做好记录, 对于已经坏死的创面, 应及时给予清除, 并彻底引流, 更好地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3]

根据WHO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标准, 将其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 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0例对照组患者中, 治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40例观察组患者中, 治愈16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0例。与对照组相比 (80.0%) ,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 (100.0%) , P<0.05, 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由于受到高血糖水平的长期影响, 处于糖代谢紊乱状态, 有利于某些细菌的滋生, 并且白细胞的移动、吞噬细胞功能受到很大程度上的抑制, 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 就可能发生细菌感染, 而且难以控制和愈合, 同时局部感染症状还会反过来加重糖尿病的病情进展, 使血糖水平更加难以控制, 两者相互影响,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局部胰岛素外敷治疗, 可以加速局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改善局部创面组织的高渗状态, 促进抗菌药物直接渗透, 并作用于溃疡靶组织, 杀死细菌靶细胞;同时, 胰岛素还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有利于肉芽组织的快速生长, 促进创面的快速愈合[4]。

对于糖尿病患者, 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 预防或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 这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糖尿病饮食, 在保证机体营养的基础上, 限制热量的摄入, 加强足部护理的健康教育, 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足部进行预防性的护理, 避免足部或者下肢碰伤、擦伤等常见外伤, 禁止使用热水洗脚和热水袋, 避免烫伤, 注意足部的保暖, 最好穿棉袜和宽松布鞋, 使用中性洗浴产品, 还要注意定时监测血糖。

总之, 对糖尿病足患者, 溃疡形成之前给予预防性护理, 预防溃疡的形成;溃疡形成之后给予胰岛素外敷治疗及相应护理, 能够有效预防溃疡的发生率, 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胰岛素外敷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方法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 我院诊治的80例糖尿病足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 (给予广谱抗生素和常规护理) 和观察组 (对照组基础上, 加用胰岛素外敷治疗, 以及相应的基础护理、用药护理, 以及健康教育) , 每组各40例,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40例对照组患者中, 治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40例观察组患者中, 治愈16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0例。与对照组相比 (80.0%) ,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 (100.0%) , P<0.05,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糖尿病足患者, 溃疡形成之前给予预防性护理, 预防溃疡的形成;溃疡形成之后给予胰岛素外敷治疗及相应护理, 能够有效预防溃疡的发生率, 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胰岛素外敷,糖尿病足,临床疗效,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李金峰.胰岛素外敷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J].医学信息, 2009, 22 (5) :674-675.

[2]孔敏.胰岛素局部外用治疗糖尿病足58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24) :210-211.

[3]王小杰.胰岛素外敷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12 (6) :202-203.

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 篇6

1 对胰岛素治疗存在误区原因分析

1.1 对胰岛素治疗缺乏认识, 误认为一旦使用胰岛素治疗就产生“成瘾性”, 拒绝使用胰岛素。

1.2 胰岛素治疗中饮食存在问题, 有的患者认为使用胰岛素治疗就不用控制饮食, 进食不规律或吃零食。

1.3 自我注射胰岛素存在问题, 患者注射胰岛素时存在注射时间不当, 使用剂量不当, 注射方法不当等问题。

2 胰岛素治疗健康教育

2.1 引导患者走出胰岛素误区, 为解除“胰岛素成瘾性”

的错误认识, 向患者及家属科学地讲解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不是毒品, 而是身体里面的一种激素, 身体里面的胰岛素不够就不健康了, 必须由外源补充维持健康。除1型糖尿病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显著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 使患者的糖尿病回到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的早期阶段[1]。部分患者不用任何药物, 仅通过饮食控制就可使血糖稳定。

2.2 胰岛素治疗中的饮食问题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基本疗法之一[2], 其目的是减轻胰岛素负担纠正糖代谢紊乱, 维持正常体重, 降低血脂, 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根据个人身高、体重、性别计算1 d的总热量制定食谱, 做到定时、定量, 最好3餐/d, 每顿间隔时间不超过5 h。

2.3 胰岛素注射技术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2.3.1 胰岛素注射工具的选择

我们常用的一次性1 ml注射器针头与针管连接处存在0.06~0.1 ml无效腔, 影响药物的正确剂量, 一般不可使用, 应选用胰岛素专用注射器或根据经济条件选用诺和笔或胰岛素泵。

2.3.2注射胰岛素前准备

先检查胰岛素外观, 如发现有结块、冰冻、沉淀、透明度或颜色的变化等则不宜使用;肉眼检查短效胰岛素应是透明清亮的, 其他类型的胰岛素都是均匀浑浊的;再确定胰岛素注射时间, 注射时间和起效时间都直接关系到血糖的平稳控制, 注射胰岛素后需半小时胰岛素才发挥降糖作用, 所以一般是用餐前15 min~30 min注射, 注射后应定时定量进餐。

2.3.3 注射方法、步骤和部位

用碘伏消毒瓶盖, 准确抽取所需剂量的胰岛素 (注意无留有气泡) , 两种胰岛素混合注射时, 应先抽吸普通胰岛素, 再抽吸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以免后者混入普通胰岛素瓶内, 引起沉淀, 影响普通胰岛素的作用。注射部位选择, 由于注射部位和方法对胰岛素的吸收效果不同, 发挥作用也不一样, 同一部位长期注射可致局部组织缺血皮下脂肪变性、萎缩, 因此, 主张多部位轮换注射, 多选择上臀外侧、腹部及股外侧, 三个不同部位吸收胰岛素速度快慢不一, 上臀和腹部注射胰岛素比股外侧吸收快, 能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升高, 对空腹血糖高、胰岛素用量大的糖尿病患者可采用上臀注射、腹部皮下注射。

2.3.4 胰岛素的储存

胰岛素应储存在2~8℃冰箱中, 使用中的胰岛素, 在使用期的1个月内, 可放置在25℃以下的室温中, 保持通风、阴凉、避光。

2.3.5 注射胰岛素后的观察

注射胰岛素后注意观察, 以防低血糖的发生。普通胰岛素的低血糖反应时间多在饭后3 h~4 h, 使用鱼精蛋白锌胰岛素则易发生于夜间或清晨[3]。低血糖反应表现为明显饥饿感、心悸、烦躁、出冷汗、无力、皮肤苍白、潮湿, 严重者可有抽搐、昏迷, 若出现以上症状, 立即查血糖, 进食甜食, 必要时住院治疗。

参考文献

[1]蔡明江, 张南雁, 孙会会, 等.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效果及不同病程与症状的差异[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4 (4) :376 ̄378

[2]崔丽娟, 孙丽波, 纪淑云, 等.糖尿病教育对血糖控制及并发症发生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9 (10) :57 ̄58

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病例为我院2010年2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2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 男115例, 女105例;年龄最小为27岁, 年龄最大为59岁, 平均年龄为47.5岁;病程最短为2年, 病程最长为7年, 平均病程为5.5年。糖尿病诊断标准:OGTT 2h血糖≥11.1mmol/L, 随机血糖≥11.1mmol/L, 空腹血糖≥7mmol/L。本组病例入选标准:年龄20~70岁之间, 2型糖尿病, 血糖控制不佳, 包括存在胰岛素抵抗、黎明现象、Somogy现象、胰岛素剂量不合理、口服药物失效、初次诊断为糖尿病者。

1.2 方法

(1) 分组方法。将我院2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10例患者, 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2) 在饮食、运动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对照组110例患者常规一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 根据患者的体质量、血糖值、药物用量或胰岛素用量, 确定初始给药量。在三餐前半小时, 结予患者短效人胰岛素诺和灵R, 在入睡前给予患者中效人胰岛素诺和灵N。监测患者的血糖值, 根据血糖值进行胰岛素用量调整。给予试验组110例患者胰岛素泵治疗。严格按照程序要求植入胰岛素泵,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泵前胰岛素总量、三餐前大剂量。注意观察患者注射部位是否存在硬结、感染、或红肿等情况, 察看是否存在漏液、导管脱落、泵故障等情况。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首先, 两组患者的血糖, 经过治疗后, 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的血糖均达到控制标准。试验组的全天血糖、空腹血糖、三餐后2h血糖要显著低于对照 (P<0.05) , 试验组的午餐前血糖、晚餐前血糖、睡前血糖、凌晨三时血糖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P>0.05) 详细情况见表1。

其次,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经过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的平均血糖漂移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的平均血糖飘移幅度, 即试验组患者的血糖波动要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的血糖波动 (P<0.05) 。

第三,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达标血糖值时间。试验组患者血糖达到目标值的时间是 (7.4±1.6) d, 对照组患者血糖到达目标值的时间是 (12.6±1.0) d, 试验组患者的血糖控制速度要显著快于对照组患者的血糖控制速度 (P<0.05) 。

第四, 两组患者的达标血糖时胰岛素用量。试验组患者达标血糖时胰岛素用量是 (39.7±5.2) u/d, 对照组患者达标血糖时胰岛素用量是 (44.1±6.5) u/d, 试验组患者达标血糖时胰岛素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达标血糖时胰岛素用量 (P<0.05) 。

第五, 低血糖发生率。试验组一共出现32次低血糖, 对照组一共出现93次低血糖, 试验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严重的低血糖, 没有发生昏迷、流涎、大小便失禁、意识丧失等症状。

3 讨论

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 是唯一的体内分泌的降糖激素[1]。正常人分泌的胰岛素可以分为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能够对肝脏葡萄糖的输出速度进行调节, 餐时胰岛素能够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 能够提高进餐时所吸收的葡萄糖的存储和利用。临床上使用的胰岛素通常为人胰岛素类似物、人胰岛素与动物胰岛素。胰岛素的给药也有不同的方式, 例如吸入式、一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等[2]。基础+餐前胰岛素是胰岛素治疗方案的核心, 胰岛素泵能够模拟人体胰腺分泌胰岛素的模式, 是基础胰岛素代替治疗的重要手段。本组病例经过相应的治疗后, 常规一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组的患者和胰岛素泵治疗组的患者在血糖、血糖波动、达标血糖值时间、达标血糖时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P<0.05) 。

目前, 已有研究指出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 能够更好地使血红蛋白和血糖达标, 降低低血糖的发生率。本组110例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中, 没有发生严重的低血糖, 只出现了饥饿感、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进食后就可缓解。应用胰岛素泵能够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主要是因为胰岛素泵能够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 降低胰岛素吸收变异, 胰岛素用量较小。胰岛素泵维持胰岛素的持续输注, 每次胰岛素输注的水平都较低;而一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 一次性输入的胰岛素剂量较多, 容易引发体内高胰岛素血症, 进而导致低血糖[3]。胰岛素泵的应用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 并且须严格挑选适用患者。目前, 胰岛素泵的普及使用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制约。加强胰岛素泵的应用, 有待于医疗的不断进步、医疗保险的完善、专向基金的建立。总而言之, 采用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能够有效地控制血糖, 降低血糖波动[4], 缩短血糖达标时间, 减少胰岛素用量, 降低低血糖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祝方, 纪立农, 韩学尧, 等.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诱导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良好控制的临床试验[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3, 11 (1) :529.

[2]胡利东, 栾晓军, 陈劲松.短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华中医学杂志, 2005, 29 (4) :245-246.

[3]郭晖, 刘艳, 朱栗文.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J].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4, 46 (2) :282-283.

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住院糖尿病患者40例, 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病程6个月~20年;男18例, 女22例;年龄28~60岁, 平均 (50.2±10.9) 岁。所有患者均短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 时间为7~14 d。40例患者用胰岛素泵之前, 22例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 14例口服药物治疗, 4例未经系统治疗。40例患者用胰岛素泵前血糖水平均远不达标且波动较大, 难以控制。

1.2 方法

1.2.1 设备

采用美敦力508胰岛素泵、礼来公司生产的短效胰岛素 (优泌林R笔芯) 及输注管等。微量血糖仪为美国生产的强生稳步型血糖仪。

1.2.2 调试胰岛素泵

将优泌林R笔芯置入胰岛素泵中, 盖好后盖, 连接输注管, 排尽气泡, 检查装置连接处有无漏液。根据患者病情按医嘱设定胰岛素泵的各项参数, 如分段、基础率、餐前大剂量、各参数上下限等。

1.2.3 输注部位

首选腹部 (避开脐周5 cm区域内) , 避开腰带处, 男性选择上腹部, 女性选择下腹部。

1.2.4 置管

患者取平卧位或坐位, 局部皮肤碘伏消毒后, 应用助针器垂直进针, 快速刺入皮下, 将胰岛素专用的Soft-set埋置于腹部皮下, 透明贴膜及胶布固定。打开输注开关即开始持续皮下输注小剂量胰岛素。

1.3 护理

1.3.1 患者的选择

本组患者均为住院患者, 经过糖尿病知识宣教后对糖尿病及其治疗均有了一定的认识, 能够自觉配合治疗, 并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1.3.2 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胰岛素泵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使患者在使用前对胰岛素具有充分的了解, 认识到胰岛素泵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方便的先进治疗手段, 对胰岛素泵产生信心并自觉配合治疗。反复向患者介绍用泵治疗成功的病例, 减轻患者的顾虑, 使患者以饱满的信心积极接受胰岛素泵治疗。

1.3.3 知识宣教

安置泵前患者及家属要接受胰岛素泵使用知识教育, 包括局部皮肤的日常护理、继续坚持糖尿病饮食及运动、检测日7次血糖、掌握低血糖的处理方法、怎样识别各种胰岛素泵报警信号并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等。告知患者平时将胰岛素泵固定在外衣口袋里或系在腰带上, 如做X线、CT、MRI等检查时, 应打开快速分离器将泵取下, 检查后再接上。

1.3.4 监测血糖

安置泵后使用微量血糖仪每日监测7次血糖 (即三餐前和餐后2 h、睡前) , 如发现患者出现低血糖表现应加测血糖, 以利于治疗方案的调整。患者血糖水平逐渐平稳后可减少检测次数。本组无一例患者发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血糖监测为调整胰岛素用量提供必要的依据, 既能及时发现低血糖或高血糖, 也可以直观地反映胰岛素泵的治疗效果。

1.3.5 局部皮肤护理

安置泵前嘱患者清洗局部皮肤, 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每天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硬结、渗出及压痛, 如发现上述情况, 应及时更换输注部位和装置。本组有2例患者出现皮下红肿、渗出, 予拔管后更换输注部位及装置, 局部涂抗生素处理, 3 d后皮肤感染均得到控制。

1.3.6 输注软管的处理

局部皮下置管后暴露的套管用胶布固定于体表, 经常查看软管是否移位、打折等, 及时处理。

1.3.7 报警的识别及处理

护士应经常巡视病房, 观察胰岛素泵的使用情况。应熟练掌握识别各种报警信号, 并采取相应措施。安全报警提示电池无电、胰岛素输完、输注装置阻塞等。输注装置阻塞为最常见的原因。本组患者置泵期间出现2次折管、1次堵塞、2次用药结束, 分别给予调整输液管、重新固定、重新置管、更换胰岛素等措施后均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

2 结果

胰岛素泵治疗与全面科学的护理相配合, 治疗水平得到提高。

3 讨论

胰岛素泵治疗是目前患者强化治疗的先进手段[1]。胰岛素泵能模拟正常胰腺胰岛素分泌模式, 持续地向患者体内输入胰岛素, 并通过调整基础量胰岛素来维持肝糖输出以满足外周组织的基础葡萄糖利用, 以及餐前负荷量胰岛素用以控制餐后高血糖[2]。保持体内胰岛素水平, 提高血糖控制的稳定性, 迅速控制高血糖;降低葡萄糖毒性作用, 有效地保护胰岛B细胞, 其为目前糖尿病治疗的新方法。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是一种给药模式的改进, 减少患者的痛苦, 注射剂量更精确。医护人员必须掌握胰岛素泵的特点且经常进行检查, 才能使胰岛素泵更好地发挥作用[3]。本组40例经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 血糖水平均得到了有效控制, 使高血糖毒性得到解除, 治疗效果确切。同时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反复向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及胰岛素泵的相关知识宣教。使患者的治疗信心得到了很大提高, 获得了良好的依从性。由于患者在住院期间安置胰岛素泵, 治疗过程均在医护人员监护下执行, 故患者容易掌握, 同时遇到问题及时处理, 使应用胰岛素泵所出现的相关问题减少到最小。所以, 院内短期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4,5], 进一步与全面科学的护理相配合, 使治疗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Zinman B.Insulin pump therapy and rapid acting insulin:what havelearned[J].Int Clin Suppl, 2001, (123) :472-475.

[2]Unger J, Fredrickson L.A primer on intensive diabetes management andinsulin pump therapy[J].Primary Care Rep, 1997, 3 (9) :93-97.

[3]Leonhardi BJ, Boyle ME, Beer KA, et al.Use of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insulin pump) therapy in the hospital:a reviewof one institution's experience[J].Diabetes Sci Technol, 2008, 2 (6) :948-962.

[4]Noschese ML, Dinardo MM, Donihi AC, et al.Patient outcomes follow-ing implementation of a protocol for inpatient insulin pump therapy[J].Endocr Pract, 2009, 6:1-15.

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 篇9

【摘要】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对护理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观察42例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的发生率,其中22例患者行双C治疗,另20例患者单纯使用胰岛素泵治疗配合指血检测。结果:双C治疗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双C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对护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泵;1型糖尿病;护理

1型糖尿病源于胰岛细β细胞的损害,迄今为止,仍是一种难于治愈的疾病,对患者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患者需要终生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监测对于及时准确制订治疗方案、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06-2008年为42例血糖控制不佳的1型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动态血糖监测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双C治疗)和单纯胰岛素泵配合指血检测治疗,取得不同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2008年我院收治的42例1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标准诊断,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11~32岁,平均21岁,病史2~10年,该次入院均非首次入院治疗糖尿病,本次均无酮症及酮症酸中毒出现。42例患者均出现过频次不等的低血糖症状。42例患者此次入院前均应用胰岛素治疗,其中6例患者入院前即佩戴胰岛素泵。42例患者入院后全部采用CSII治疗,42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2例患者入院第3天开始联合应用CGMS,行双C治疗,对照组20例患者单纯使用胰岛素泵治疗配合指血检测。

1.2 材料与方法

1.2.1 选用美国Minimed公司CGMS、712和508胰岛素泵。

1.2.2 方法:42例患者入院后即行CSII治疗,并由营养师根据身高、体重统一配制糖尿病营养餐,每天进行至少4次SMBG。实验组22例患者入院第3天开始联合应用CGMS3~7天,行双C治疗,每日下载前一日的血糖图谱并根据血糖图谱调整各阶段胰岛素的剂量,对照组20例患者单纯进行CSII+SMBG治疗。

1.2.3 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3.1 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达标的限速因子,对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如此。反复低血糖发作给机体带来应急性损害,影响脑细胞的功能,阻碍心脏功能,造成肌肉损伤和脏器损伤[1、2],也会降低病人和家属控制血糖的信心。胰岛素泵调节血糖更精细更灵活,能够更好的模拟人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是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最好的强化治疗手段[3]。CSII治疗1型糖尿病可以明确改善血糖控制,减少血糖波动,延缓和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4]。CGMS每10秒钟能向记录器发送一次细胞间液葡萄糖浓度值,能准确跟踪无知觉性低血糖。护士可以根据血糖图谱进行预见性护理,预测并观察相应时间段病人的情况,指导病人防止低血糖发生。从表1可以看出,双C治疗可明显降低青少年1型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率。并且在观察中发现,双C治疗对夜间低血糖、黎明现象的发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传统的SMBG所无法比拟的,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

3.2 双C治疗可缩短青少年1型糖尿病病人CSII治疗血糖达标时间。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青春期各种激素及情绪的影响,容易发生血糖波动,给医生治疗带来较多挑战。CGMS一天能纪录288个血糖值,并能将记录的数值下载到计算机上生成血糖图谱。医师可以根据血糖图谱及时调整相应时段的胰岛素剂量,使胰岛素的调整更加精确,减少了治疗的盲目性,大大缩短了血糖达标的时间[5、6]。

3.3 双C治疗提高了病人的遵医行为,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护士根据血糖图谱,与病人一起分析血糖高低的原因,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病人明确哪些行为有益于降低血糖,哪些行为必须杜绝,使教育变得更直观,病人易于接受,提高了患者控制血糖的信心,为出院后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 双C治疗为患者减轻痛苦,减少了对病人的干扰。由于1型糖尿病血糖波动大,控制难度大,在带泵治疗过程中,常需增加检测频率,尤其睡前、夜间血糖。用血糖仪反复穿刺采集血样检测,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并影响其休息与睡眠,更加不利于血糖控制。CGMS采用皮下连续血糖监测,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3.5 CGMS佩戴时间的选择:由于血糖监测探头使用时间有限制,通常为3~7天,所以选择合适的佩戴时间很重要,过早血糖未得到调控探头已失效,过迟则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住院费用。病人入院时血糖波动大,心情也比较复杂,加之动态血糖监测价格较高,病人往往难以接受。医护人员在这段时间要经常与病人沟通,建立信赖的医患关系,提高病人治疗疾病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经过2天的治疗,病人情绪趋于稳定,参与意识增强,饮食、运动基本规律,此时给病人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病人会主动配合,认真输入生活事件,提供更真实的血糖值。下载血糖图后,病人会积极与医生分析血糖波动的原因,主动避免不良生活事件,这样有利于医生更快、更准的找出血糖与药物的配比关系,使血糖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目前,我们一般选择病人入院2天后进行CGMS,临床效果满意。

胰岛素的应用与治疗 篇10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我院应用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176例, 男98例, 女78例, 年龄29~78岁。入院随机血糖为9.0~29.0 mmol/L。

1.2 目标血糖值控制标准

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控制在4.4~5.6 mmol/L, 餐后血糖<8~10 mmol/L, 凌晨3时血糖不低于4 mmol/L 为宜。

2护理

2.1 置泵前护理

在置泵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向其解释住院期间胰岛素使用的适应证和意义,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教育, 介绍胰岛素泵的治疗意义和优点, 讲解胰岛素泵的基本操作过程及胰岛素泵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交代发生报警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强调饮食治疗是基础, 定时定量定餐, 向患者交代每次餐前注射大剂量胰岛素后, 必须按时进餐。如有特殊情况如胃纳差、不想进餐、进餐即呕或外出检查不能按时进餐时, 应暂停当餐餐前胰岛素, 以免发生低血糖。向患者及家属告知低血糖的临床症状如心悸、出汗、手抖、乏力、饥饿感, 重者出现头晕、意识障碍等,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报告医护人员。

2.2 置泵时护理

正确设置胰岛素泵的相关参数, 按医嘱设定好基础量、餐前大剂量。备好用物, 选择腹部距脐5cm区域为注射部位, 用75%乙醇消毒注射部位皮肤, 左手固定皮肤, 右手持针, 按下持针器开关, 针头进入皮下后, 拔出针芯, 用3M 透明胶布固定, 再次检查并设置基础量、三餐前大剂量。

2.3 置泵后护理

护士每天查看仪器的运行情况、胰岛素药量是否充足、电池电量显示, 熟悉各种故障的报警显示并及时处理。加强巡视, 密切观察, 提醒并指导患者注意防治导管折叠、弯曲、脱落。一般4~7 d更换一次输注部位, 7 d更换输注导管。每天要求护士查房至少2次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疼痛、出血、感染、过敏反应及脱出, 必要时更换敷贴或重新注射。输注胰岛素时, 护士应该注意严格三查七对, 保证患者胰岛素注射剂量准确。

3结果

176例患者置泵7~20 d, 空腹及餐后血糖控制良好。在胰岛素泵治疗过程中血糖控制平稳, 血糖达标平均时间3~5 d。在整个胰岛素泵治疗过程中, 仅有1例有严重低血糖发生, 无皮肤感染、硬结及堵管等现象发生。

4讨论

胰岛素泵是一种强化胰岛素治疗模式, 可模拟人胰岛β细胞的生理分泌模式, 持续皮下输注24 h基础胰岛素及餐前输入大剂量胰岛素, 可以快速平稳降低血糖[1]。胰岛素泵治疗较一天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方法更符合生理特性, 还可避免一天多次注射的痛苦, 具有安全、方便, 快速控制血糖等优点, 且血糖控制平稳, 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降低[2]。我们对176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 通过护理人员在置泵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 置泵时熟练安装胰岛素泵, 置泵后精细护理等全程系统护理, 从而使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更加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郎江明, 魏爱生.糖尿病强化治疗学.第2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7:84-85.

上一篇:专家推荐良种下一篇:投保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