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治疗

2024-05-11

胰岛素治疗(共12篇)

胰岛素治疗 篇1

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理念和方法, 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新思路。胰岛B细胞功能的保护和恢复, 应当成为今后早期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目标。

糖尿病既是一种终身病, 又是一种全身病。说它是终身病, 是因为目前的医学水平只能控制, 还不能彻底根治糖尿病;说它是全身病, 是因为糖尿病可以影响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引起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因此, 一旦患了糖尿病就必须坚持终身治疗, 不但要控制血糖, 还要将血压、血脂、体重等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 做到综合控制、全面达标, 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近年研究发现, 早期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可能使胰岛功能恢复。早期使用胰岛素, 不但可迅速解除糖毒性和脂毒性对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损伤作用, 同时也可让未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充分休息, 使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得以修复并恢复功能。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适宜人群

强化治疗最适用的人群是初发2型糖尿病, 特别是病程短、血糖水平高的患者, 其自身胰岛功能被抑制, 病情进展快。所谓的“2型糖尿病”, 是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 经过漫长的病理过程而形成的。由于致病因子的存在, 正常的血液结构平衡被破坏, 血中胰岛素效力相对减弱, 经过体内反馈系统的启动, 首先累及胰岛, 使之长期超负荷工作失去代偿能力。再继续下去, 就像强迫一个带病的人干活一样, 最终累死。患者不需要依靠胰岛素, 可以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或食疗来控制血糖, 又称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

通过胰岛素强化治疗, 迅速将血糖降至正常并巩固治疗10~14天, 能使受损的胰岛细胞得到有效“休息”并恢复功能, 甚至诱导出2型糖尿病的“蜜月期”, 维持相对正常的胰岛功能。此外, 持续高血糖、口服药物联合应用难以控制的高血糖、伴有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体重下降明显的患者, 也可通过强化治疗改善代谢紊乱, 有效控制病情, 延缓病情进展及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 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强化治疗, 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它会增加低血糖风险。老年患者, 特别是合并心脑血管病者, 低血糖会加重病情, 因此不适合强化治疗, 并应将血糖控制标准放宽。儿童糖尿病患者血糖降得太低, 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已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应在衡量治疗效果及风险后确定血糖控制目标。因此, 是否选择强化治疗需全面衡量利弊, 依据“个体化”原则, 使患者获得最佳效果。

胰岛素强化治疗越早越好

基础研究显示, 葡萄糖对胰岛B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失敏感:即B细胞对葡萄糖的刺激反应下降, 表现为B细胞中胰岛素颗粒含量没有显著下降;只是胰岛素刺激—分泌的偶联方面出现紊乱, 因此是完全可逆的。

2.第二阶段是B细胞疲劳:即葡萄糖刺激或非葡萄糖的促泌剂刺激可引起B细胞胰岛素储备耗竭, 从而不能分泌胰岛素, 即所谓的可释放的胰岛素缺乏。休息状态下, B细胞功能可以完全恢复。

3.第三阶段是葡萄糖中毒:即高糖得不到及时解除的继续, 表现为不可逆的胰岛B细胞损害。初期是胰岛素基因表达缺陷, 继之是B细胞结构破坏, 最后出现B细胞凋亡。客观的是B细胞数减少。

其中, 胰岛B细胞葡萄糖失敏感和疲劳阶段是逆转的最佳的关键时期。葡萄糖对胰岛B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的影响, 病程越短, 恢复越快。也就是说, 长期严重的高血糖, 可能对胰岛B细胞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因此,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 若进行早期强化治疗, 以使血糖正常, 即可防止发生“葡萄糖毒性”的不可逆的B细胞功能改变, 从而逆转葡萄糖的低感知现象。假如进行晚期强化治疗, 就失去了恢复B细胞葡萄糖感知能力的机会, 此时即使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 也只能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而不能恢复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了。

胰岛素强化治疗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胰岛素强化治疗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契机, 但如果要让胰岛素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达到更有效的结果, 就要遵循三个字:“早、巧、灵”。用得早才有可能保护胰岛B细胞, 晚了就没用了;用得巧就是要适应病人生理的情况, 要对具体的病情做一个全面的评估, 要很好地考虑一个基础和餐前大剂量的原则;要灵活, 就是要不同剂量的恰当组合分配, 及时增加或减少胰岛素剂量, 特别不要造成幅度过大的血糖波动。

作为患者要学习如何用胰岛素和自我监测血糖, 还要学会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 以及避免低血糖或高血糖的存在。医生要教患者强化治疗的基本知识, 还要频繁的接触, 以指导患者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避免血糖忽高忽低。尤其是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 就减少了强化治疗的危险。但是2型糖尿病在强化胰岛素治疗是仍需注意以下问题:

1.在初诊的重症2型糖尿病患者中, 选择病程小于5年、超重或肥胖, 空腹血糖超过11.1mmol/L, 且尚未正规治疗的患者, 可能获益较大。

2.血糖维持的时间长短, 可能是消除高血糖毒性、诱导长期缓解的重要因素。在采取皮下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2周方案时, 应尽可能在3~4天内使血糖达到正常, 之后至少需要维持7~10天, 以达到消除高血糖毒性、恢复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敏感性的目的。

3.在治疗初期, 胰岛素的用量常常较大。在血糖逐渐得到控制之后, 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改善, 胰岛素用量将会逐渐减少。此时, 应该及时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的剂量, 以避免低血糖及低血糖后的高血糖, 最终达到血糖平稳控制。

使用胰岛素要注意的问题

1.使用胰岛素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并熟知胰岛素治疗的并发症, 副作用及处理原则。

2.注意胰岛素保存方式, 经常检查胰岛素是否过期或变质等。

3.选好合适的注射器, 国产胰岛素制剂多是每瓶1 0 m l为4 0 0 u, 故如每次注射胰岛素剂量为4 0 u以下者, 以选择蓝色的1ml注射器为妥。

4.注射器及针头要认真消毒, 因为胰岛素的使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甚至终身使用, 所以要严格掌握注射用具的消毒。

5.注意与饮食的密切配合。一是时间配合, 为了避免胰岛素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 进食时间与注射时间必须灵活相互配合;二是进食量的配合, 胰岛素治疗必须以控制饮食为基础, 否则因进食过多而致肥胖。另外, 由于活动量增加或劳动过量, 则应适当增加饮食量, 以防低血糖反应。

胰岛素治疗 篇2

2010-09-07 14:20:03| 分类: 糖尿病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诺和平®注射液说明书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药品名称】

通用名:地特胰岛素注射液

商品名:诺和平®笔芯(Levemir Penfill?)

英文名:Insulin Detemir Injection

汉语拼音:DiTeYiDaoSu ZhuSheYe

【成份】

化学名称:地特胰岛素(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利用酵母生产的)。1单位(U)相当于0.142mg不含盐的无水地特胰岛素。1单位(U)地特胰岛素相当于1单位(IU)人胰岛素。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267H402N64O76S6

分子量:5916.9

其他成分:甘露醇、苯酚、间甲酚、醋酸锌、二水合磷酸氢二钠、氯化钠、盐酸、氢氧化钠、注射用水。

【用法用量】

本品是可溶性的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其作用平缓且效果可以预见,作用持续时间长。

与其他胰岛素制剂相比,地特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较少。

与其它胰岛素相比较,本品引起夜间低血糖的风险较低,因而可以进行更为积极的剂量调整以实现血糖达标。

通过测定空腹血浆葡萄糖表明,与人NPH胰岛素相比,本品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

与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时,推荐地特胰岛素的初始治疗方案为每日一次给药,起始剂量为10U或0.1-0.2U/kg。地特胰岛素的剂量应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根据临床研究结果,推荐以下剂量调整指南: 9.1-10.0mmol/L(163-180mg/dL)

当地特胰岛素作为基础-餐时胰岛素给药方案的一部分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每日注射一次或两次。

本品用量因人而异。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每日注射一次或者两次。

对于为达到最佳的血糖控制而每日注射两次的患者,晚间注射可在晚餐时、睡前或者早晨注射12小时后进行。

由其它胰岛素转用本品:

由中效或者长效胰岛素转用本品的患者,可能需要调整注射剂量和注射时间。

在转用本品期间和在本品开始治疗的几周内,建议密切监测血糖水平。

本品和抗糖尿病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需要调整同时使用的短效胰岛素的剂量和注射时间,或者口服降糖药的剂量。

本品和所有的胰岛素一样,对于老年患者和肾功能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该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并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病情调整剂量。

如果患者体力活动增加、日常饮食改变或者在伴发疾病期间,也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本品经皮下注射,皮下注射部位可选择大腿、腹壁或者上臂。应在同一注射区域内轮换注射点。

如何使用本品的说明

本品应与诺和诺德胰岛素注射系统和诺和针®配合使用。

如患者同时接受本品和另一种胰岛素笔芯治疗,应分别使用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两个胰岛素注射系统,每个注射系统分别用于注射不同种类的胰岛素。

本品仅供一人专用。本品不可重新灌装使用。

使用本品前

确认胰岛素类型正确。

使用前请检查本品,包括橡皮活塞。如有任何损坏或者橡皮活塞上端超出了白色条码带,请不要使用。并将产品退回供应商。

使用医用棉签消毒橡皮膜。

每次注射都应使用新的针头以避免污染。

不能使用本品的情况

胰岛素泵。

如果笔芯或装有笔芯的器械发生坠落,损坏或遭到挤压,则有胰岛素外漏的危险。

如果本品贮藏不当或被冷冻。

如果本品不呈透明无色液体。

如何注射本品

本品皮下注射。注射技巧请参照注射系统使用说明。

注射后针头应在皮下停留至少6秒,以确保胰岛素完全注射入体内。

每次注射后必须卸下并丢弃针头。否则,药液可能会漏出,导致剂量不准确。

【不良反应】

患者使用本品时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与剂量相关,且与胰岛素药理学作用有关。低血糖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如果胰岛素使用剂量远高于需要量,就可能发生低血糖。临床研究表明,大约有6 %的患者在使用本品治疗时会发生重度低血糖,此处是指需要他人协助处理的低血糖。重度低血糖可能导致意识丧失和/或惊厥以及暂时性或永久性脑损伤甚至死亡。

与人胰岛素相比,地特胰岛素治疗过程中的注射部位反应发生频率更高。这些反应包括注射部位发红,炎症,淤血,肿胀和瘙痒。上述反应多为轻微和一过性的,通常在继续治疗几天至几周内消失。

据估计,大约有12%的患者在使用本品治疗时会发生不良反应。

总结临床试验中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经过总体判断认为和本品相关的不良反应如下:

代谢和营养失调

常见报道的不良反应(大于1/100,小于1/10)

低血糖:

低血糖症状通常会突然发生,表现为出冷汗、皮肤苍白发冷、疲乏、神经紧张或震颤、焦虑、异常疲倦或衰弱、意识模糊、难以集中注意力、嗜睡、过度饥饿、视觉异常、头痛、恶心和心悸。重度低血糖可导致意识丧失和/或惊厥和暂时性或永久性脑功能损害甚至死亡。

全身不适和注射部位异常

常见报道的不良反应(大于1/100,小于1/10)

注射部位反应:

在胰岛素治疗期间,可能会发生注射部位局部的过敏反应(如:红、肿和瘙痒)。上述反应通常为一过性的,在继续治疗的过程中会消失。

少见不良反应(大于1/1,000,小于1/100)

脂肪代谢障碍:

注射部位可能会发生脂肪代谢障碍。通常是由于未在注射区域轮换注射点所致。

水肿:

胰岛素治疗的初期会出现水肿现象。这些现象通常为一过性的。

免疫系统失调

少见不良反应(大于1/1,000,小于1/100)

过敏反应,潜在的过敏反应,荨麻疹,皮疹,出疹。

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全身性过敏反应所致。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其它症状可能包括瘙痒、出汗、胃肠道不适、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心悸与血压下降。全身性过敏反应有可能危及生命(超敏反应)。

视觉异常

少见不良反应(大于1/1,000,小于1/100)

屈光不正:

胰岛素治疗的初始阶段,可能会出现屈光不正。这种现象通常为一过性的。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长期血糖水平控制良好可以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然而因强化胰岛素治疗而突然改善血糖水平控制可能会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的暂时恶化。

神经系统异常

罕见报道的不良反应(大于1/10,000,小于1/1,000)

周围神经系统病变:

快速改善血糖水平控制可能发生急性痛性神经病变,这种症状通常是可逆的。

【禁忌】

以下患者禁用:

对地特胰岛素或者本品中任何其他成份过敏者。

【注意事项】

本品注射剂量不足或治疗中断时,可能导致高血糖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特别是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易发生)。通常在几小时到几天内,高血糖的首发症状逐渐出现。症状包括口渴、尿频、恶心、呕吐、嗜睡、皮肤干红、口干、食欲不振和呼气中有丙酮气味。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出现高血糖事件若不予以治疗,最终可能导致有潜在致死性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如果胰岛素的用量远高于胰岛素的需要量时可能出现低血糖。漏餐或进行无计划、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可导致低血糖。

血糖控制有显著改善的患者(如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其低血糖的先兆症状会有所改变,应提醒患者注意。对于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低血糖的先兆症状可能会消失。

伴有其他疾病,特别是感染和发热,通常患者的胰岛素需要量会增加。

患者换用不同品牌或类型的胰岛素制剂,必须在严格的医疗监控下进行。以下方面的变化均可能导致患者所需剂量改变:胰岛素规格、品牌(生产商)、类型、种类(动物、人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和/或生产工艺(基因重组或动物胰岛素)。患者从其日常使用的胰岛素转用本品时,可能需要调整剂量。剂量调整可能在首次注射或开始治疗的几个月内进行。

和所有的胰岛素治疗一样,使用本品可能会发生注射部位的反应,包括疼痛,瘙痒,荨麻疹,肿胀和炎症。

在指定注射区域连续轮换注射点有助于减少或避免这些反应。这些反应通常在几天或几星期内消失。在罕见情况下,注射部位反应可能需要停止注射地特胰岛素。

由于可能导致重度低血糖,本品绝不能静脉注射。

与皮下注射相比较,肌肉注射吸收更快,吸收量更大。如果本品与其它胰岛素制剂混合使用,其中之一或者两者的作用特性将会改变。与单独注射相比较,本品与快速起效的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同时使用,其最大作用将会降低和延迟。

本品不能用于胰岛素泵。

对驾驶和机械操作能力的影响

低血糖可能会降低患者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在这些能力异常重要的情况下(如在驾驶汽车和操作机械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风险。

应特别提醒患者注意避免在驾驶时出现低血糖,尤其是低血糖先兆症状不明显或缺乏或既往经常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在上述情况下,应首先考虑患者能否安全操作。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本品尚无治疗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的临床经验。

动物生殖研究表明:在胚胎毒性和致畸性方面,本品与人胰岛素没有差异。

建议患有糖尿病的妊娠妇女在整个妊娠期间和计划妊娠时采用强化血糖控制和监测的方式治疗。胰岛素的需要量通常在妊娠早期减少;而在随后的妊娠中、晚期逐渐增加。分娩后胰岛素的需要量通常迅速回到妊娠前的水平。哺乳期妇女可能需要调整胰岛素用量和饮食。

【儿童用药】

本品尚未在6岁以下儿童中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

曾对本品在1型糖尿病儿童(6-12岁)和青少年(13-17岁)中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的考察,并与患有1型糖尿病的成人进行了比较。其药代动力学在这些人群中没有差别。

【老年用药】

在老年受试者与青年受试者之间、肾功能或者肝功能不全的受试者与健康受试者之间,本品的药代动力学没有与临床相关的差异。

【药物相互作用】

已知有多种药物会影响葡萄糖代谢。

可能会减少胰岛素需要量的药物:

口服降糖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非选择性β-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水杨酸盐和酒精。

可能会增加胰岛素需要量的药物:

噻嗪类药物、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和-拟交感神经药、生长激素和达那唑。-阻滞剂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并且延迟低血糖的恢复。

奥曲肽/兰瑞肽可能既会增加也会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酒精可以加剧和延长胰岛素导致的低血糖。

配伍禁忌

本品中加入其它化学物质可能导致地特胰岛素的降解(如含有巯基或亚硫酸盐的药物)。本品不能用于静脉输液。

【药物过量】

对于胰岛素药物过量没有特别的定义。但是,当患者使用胰岛素剂量超过需要剂量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低血糖:

对于轻度低血糖可采取口服葡萄糖或含糖食品的治疗方式。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随身携带含糖食品。

对于重度低血糖,在患者已丧失意识的情况之下,可由专业的医务人员给患者肌肉或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0.5-1.0mg),或由医务人员静脉注射葡萄糖。如果患者在10-15分钟之内对胰高血糖素无反应,则必须立即静脉注射葡萄糖。患者神志恢复之后,建议口服碳水化合物以免复发。

【药理毒理】

药物治疗组:抗糖尿病药物。长效、注射用胰岛素及其类似物,ATC代码:A10AE05。

地特胰岛素是可溶性的,长效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其作用平缓且作用持续时间长。

与人NPH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insulin glargine)相比较,本品的时间作用曲线的变异性显著降低。本品的长效作用是通过在注射部位地特胰岛素分子之间强大的自身聚合以及通过脂肪酸侧链与白蛋白相结合而实现的。与人NPH胰岛素相比,地特胰岛素分子向外周靶组织的分布更为缓慢。这些延长机制的结合使本品的吸收和作用曲线比人NPH胰岛素更易重复,即变异度小。

地特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是通过地特胰岛素分子与肌肉和脂肪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同时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来实现的。

本品每日注射一次或者两次,依剂量不同,最长作用持续时间可达24小时。如果每日注射两次,则可以在注射2至3次后达到稳态。当剂量为0.2-0.4U/kg时,注射3-4小时后,效应已超过的最大效应的50%,作用持续约为14小时。本品皮下注射后,观察到剂量与效应(最大效应、作用持续时间、总药效)呈现比例关系。

长期临床试验表明,地特胰岛素治疗过程中空腹血糖日间变异性比人NPH胰岛素低。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的研究表明,地特胰岛素对血糖的控制与人NPH胰岛素或甘精胰岛素相当,且体重增加较少(见表1):

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的试验结果显示,地特胰岛素治疗较人NPH胰岛素治疗轻度夜间低血糖的风险降低了61-65%。

在长期治疗试验(≥6个月)中,本品作为基础胰岛素,较人NPH胰岛素更好地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包括6-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与人NPH胰岛素相比,用本品控制血糖(HbA1c),夜间低血糖的风险更低,且不会发生体重增加。与人NPH胰岛素相比,本品的夜间葡萄糖曲线更平坦、平稳,因此夜间低血糖的风险更低。

地特胰岛素使用过程中曾观察到抗体的形成,但这并未影响血糖的控制。

临床前安全性研究

人体细胞系体外试验表明,地特胰岛素与胰岛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两种受体的亲和力小于人胰岛素,而且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也小于人胰岛素。

安全性药理学,多次给药毒性,遗传毒性,潜在致癌性和生殖毒性等常规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地特胰岛素对人体没有特殊危害。

【药代动力学】

吸收

本品注射后6-8小时达到最大血清浓度。

当每日注射两次时,注射2-3次后达到稳态血清浓度。本品受试者之间的吸收差异,要低于其它基础胰岛素制剂。

本品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在不同性别之间没有与临床相关的差异。

代谢

本品的降解与人胰岛素类似,所有形成的代谢物都是没有活性的。体外和体内蛋白结合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本品与脂肪酸或者其它蛋白结合药物之间没有临床上的有关相互作用。

消除

地特胰岛素皮下注射的终末半衰期是由皮下组织的吸收速率决定的。根据剂量的不同,终末半衰期在5-7小时之间。

线性

皮下注射后,观察到本品剂量与血清浓度(最大浓度、吸收程度)成比例关系。

【贮藏】

正在使用的本品不要放于冰箱中。

正在使用的本品或者随身携带的备用品可在室温下(不超过30℃)存放6周。

尚未使用的本品应冷藏于2-8℃的冰箱中(勿接近冰箱的冷冻室)。

不可冰冻。

笔芯保存在外包装盒内以避光。

【包装】

笔芯由1型玻璃制成,内有一个活塞(溴丁基橡胶),并由橡胶膜(溴丁基橡胶/聚异戊二烯橡胶)密封。

胰岛素治疗的革命 篇3

在发现胰岛素以前,许多不幸患上1型糖尿病的患者是非常悲惨的,绝大多数患者在早期就死于酮症酸中毒。1921年胰岛素被发现以后,糖尿病的治疗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近80多年来,胰岛素的发展从早期的动物胰岛素到人胰岛素,直到现在的胰岛素类似物,拯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尤其是胰岛素类似物的发现和使用,堪称胰岛素治疗史上的一场新的革命。

动物胰岛素和人胰岛素的出现

动物胰岛素在胰岛素治疗中历时最久,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物种的不同,动物胰岛素在发挥降血糖的生理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反应,如免疫原性反应。另外,动物胰岛素的作用也弱于人胰岛素。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动物胰岛素需要向更安全可靠的人胰岛素转换。随着科技的进步,基因重组DNA技术以及相关提纯灭菌技术不断发展完善,最终获得了高纯度的、数量上能够满足临床需要的大量人胰岛素。由于基因重组技术生物合成的人胰岛素结构与人体内胰岛素的结构完全相同,因而解决了免疫原性问题,使胰岛素的不良反应降到了最低。人胰岛素制剂包括常规胰岛素,鱼精蛋白胰岛素(NPH),预混胰岛素(30R、50R等)等。目前,国内市场上有许多种人胰岛素,为临床糖尿病治疗制订合理的方案提供多种选择。

人胰岛素类似物应运而生

虽然人胰岛素的发展使得大量糖尿病患者可以得到及时合理的胰岛素治疗,然而这并没有解决胰岛素治疗中的所有问题。在常规治疗中,胰岛素需要注射到皮下才能发挥作用。常规胰岛素皮下注射后,由于吸收缓慢,血浆胰岛素的浓度在45~120分钟才达到峰值,因此需要餐前30分钟注射,以便模拟正常进餐后胰岛素的分泌模式。然而有研究显示,超过3/4的患者不能保证在餐前30分钟注射胰岛素,而是选择了餐前立刻注射,这就导致了餐后高血糖以及后延的高胰岛素血症,从而使病人在下餐前有可能发生低血糖。鱼精蛋白胰岛素注射后4~10小时达峰,作用持续10~16小时,因此具有峰值,且作用时间不能覆盖24小时,不能模拟生理的基础胰岛素分泌模式。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胰岛素的治疗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时常会出现低血糖和血糖控制欠佳的情况。

为了解决人胰岛素制剂不能很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问题,具有更佳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人胰岛素类似物(insulin analogue)应运而生,这带来了胰岛素制剂学和临床治疗学的一次革命。20世纪90年代初,礼来和诺和诺德公司通过对胰岛素结构的深入研究,发现胰岛素B链B28、B29位氨基酸是胰岛素容易聚合形成六聚体的关键部位,通过改变这些部位的氨基酸可以使胰岛素的药效和药代学发生改变。礼来公司的Lispro(优泌乐)通过将B28位的脯氨酸和B29位的赖氨酸位置互换形成了新的类似物,而诺和诺德公司的Aspart(诺和锐)是将B28位的脯氨酸替换为门冬氨酸。通过改变胰岛素结构,从而改变作用时间的新制剂,称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注射后能较快解聚,因而起效快,持续作用时间短,能在10~20分钟迅速起效,30~60分钟达峰,作用持续时间2~4小时。从而能在餐前即刻注射,较好地模拟正常人餐后胰岛素的分泌模式。与餐前30分钟注射常规人胰岛素相比,控制餐后血糖效果更好。而且由于其作用持续时间的缩短,不易与下餐前或者夜间胰岛素作用发生叠加,因而显著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率。同时注射时间的灵活性也大大改善了患者的依从性。同时,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的出现使模拟生理的基础胰岛素分泌成为可能。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的作用时间可达到24小时,并且作用平稳,没有明显的作用高峰,从而很好地模拟了生理性基础胰岛素分泌,是基础胰岛素治疗的理想选择。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与鱼精蛋白胰岛素相比,此类制剂能够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并能更好地控制空腹血糖的波动。礼来公司研制的优泌乐75/25中的超短效比例为25%,中效比例为75%;诺和诺德公司的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30,由30%的门冬胰岛素和70%的精蛋白结合的结晶门冬胰岛素组成,同时提供了基础和餐时胰岛素成分,也同样具备门冬胰岛素模拟餐时胰岛素分泌的优点。临床研究已证实,与人胰岛素相比,诺和锐30能更好地降低餐后血糖,严重及夜间低血糖发生率低,而且在餐前立即注射,无需等待,更加灵活方便,是胰岛素治疗简单有效的选择。正是由于胰岛素类似物的上述特点,使得临床糖尿病的治疗更加有效,低血糖事件显著减少,使得达到更接近生理正常范围的血糖目标值成为可能。

已经上市的短、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广大的糖尿病患者均适用。但在一些特殊人群,例如妊娠妇女和儿童中的应用,仍然在继续研究中。最近诺和锐在欧盟已批准可在妊娠妇女以及儿童中应用,其他胰岛素类似物尚在研究中。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胰岛素类似物研究的深入,使用更加广泛,糖尿病患者将在这场胰岛素治疗的革命中大大获益,糖尿病治疗达标率将会大大提高,从而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水平。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 篇4

由于近年来技术的进步, 使胰岛素注射时基本上无痛且注射方便, 经医生、护士指导后, 病人完全可以在家里给自己注射。遗憾的是, 社会上流传着一种愚昧的说法就是“用胰岛素会成瘾”, 致使许多糖尿病患者拒绝胰岛素治疗。实际上胰岛素是每个人体内都存在的一种激素。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是补充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 不存在“上瘾”的可能。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分为两种:常规治疗和强化治疗, 前者每日注射胰岛素1~2次, 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后者每日注射胰岛素3~5次或采用胰岛素泵, 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胰岛素的强化治疗。

糖尿病强化治疗, 可有效避免并发症

研究表明, 糖尿病以怠速强化治疗可有效避免并发症。首先, 强化治疗能够有效防止或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其次, 在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础上, 强化治疗可以使与糖尿病相关的大小血管并发症和神经并发症的危险性明显降低。再次, 强化治疗可以降低糖尿病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最后, 由于强化治疗能够促进高血糖症状的缓解, 改善血脂水平, 因此能够减少葡萄糖的毒性和改善胰岛素的抵抗作用, 使一些糖尿病患者受损的胰岛细胞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恢复。

1型糖友

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我们知道其根本原因就是胰岛素的绝对缺乏, 导致体内葡萄糖的代谢障碍而出现严重高血糖症。所以一旦确诊后应立即开始胰岛素的“替代治疗”, 尽快恢复糖代谢的平衡, 解除“高糖毒性状态”, 这是1型糖尿病治疗的当务之急。所谓糖尿病的“强化治疗”, 就是利用各种可用的治疗手段, 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到完全正常或接近正常, 并始终以此为目标的一种治疗模式。

强化治疗每天测定4次血糖, 最大限度地使血糖达到以下目标:

(1) 长期控制空腹血糖3.9~6.7mmol/L, 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7.8~10mmol/L。

(2) 每月检查一次凌晨3点的空腹血糖:大于3.6mmol/L。

(3) 每三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接近正常范围:小于6.5%。

但是强化治疗最大的不足就是容易发生低血糖。因此糖尿病儿童, 在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时应极为慎重。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目前的研究表明, 经常出现低血糖发作, 会影响到寿命。对血糖控制最好的模式是平稳, 不要波动剧烈, 不过度强调达标, 而强调不要大升大降。1型糖友的强化胰岛素治疗的必备条件是:

(1) 初发的1型糖尿病, 且无明显的慢性并发症。

(2) 有一定的糖尿病知识和与之相关的技能。

(3) 能够进行恰当的自我监测。

临床上经常见到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甚至根本就没有实施胰岛素的“替代治疗”而只是“补充治疗”, 更不用说强化治疗了。所谓“替代”就是用外源性的胰岛素注入体内, 代替受到严重损害几乎完全丧失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正常胰岛B细胞, 满足体内代谢调节的胰岛素需求。而“补充”只是象征性地注射一点外源性胰岛素, 在很多情况下只是满足了主观心理需要而不是体内的客观需求, 只要没有不适感, 甚至很少监测血糖。还有的患者胰岛素用用停停, 或者跟着广告的忽悠干脆把胰岛素彻底停掉, 相信那些或者还在努力寻找那些可以“不用控制饮食”“可以根治”糖尿病的“祖传”“宫廷”秘方配制的中药胶囊。结果是贻误病情, 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有的甚至把命丢掉。

2型糖友

有研究表明, 对于2型糖尿病尤其是新发现患者, 应尽早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 可以获得更佳的长期缓解效果。

基础研究显示, 葡萄糖与胰岛B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1.葡萄糖失敏感:即B细胞对葡萄糖的刺激反应下降, 表现为B细胞中胰岛素颗粒含量没有显著下降;因此是完全可逆的。

2.B细胞疲劳:葡萄糖刺激或非葡萄糖的促泌剂刺激可引起B细胞胰岛素储备耗竭, 从而不能分泌胰岛素。休息状态下, B细胞功能可以完全恢复。

3.葡萄糖中毒:高糖得不到及时解除, 表现为不可逆的胰岛B细胞损害。

因此对于2型糖友, 若进行早期强化治疗, 以使血糖正常, 防止发生“葡萄糖毒性”的不可逆的B细胞功能改变, 从而逆转葡萄糖的低感知现象。

注意的问题

2型糖友在强化胰岛素治疗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在初诊的重症2型糖尿病患者中, 选择病程小于5年、超重或者肥胖、空腹血糖超过11.1mmol/L, 且尚未正规治疗的患者, 可能获益更大。

2.血糖维持的时间长短, 可能是消除高血糖毒性、诱导长期缓解的重要因素。在采取皮下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2周方案时, 应尽可能在3~4天内使血糖达到正常, 之后至少要维持7~1 0天。以达到消除高血糖毒性、恢复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敏感性的目的。

3.在治疗初期, 胰岛素的用量常常较大。在血糖逐渐得到控制后, 由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改善胰岛素用量将逐渐减少。此时, 应及时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的剂量。以避免低血糖及低血糖后的高血糖, 最终达到血糖平稳控制。

温馨提示

下列情况不宜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

1.发生严重低血糖危险的患者, 例如最近有严重低血糖史者、对低血糖缺乏感知者、β阻滞剂治疗者、垂体功能低下者;

2.幼年和高龄患者;

胰岛素正确使用方法 篇5

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应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式,包括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两部分的补充。方案的选择应高度个体化,按照血糖达标为驱动的阶梯治疗方案,尽早控制血糖平稳达标。

学会自我观察经常用手指按压注射部位有无硬结、疼痛感,严重时应请教专业医护人员,打针时要避开这些部位。注射胰岛素的人,应自备血糖仪,保证每天自测血糖,了解血糖波动情况,每次将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复查时医生调整胰岛素用量。

注射过量的不良反应

胰岛素强化治疗好处多 篇6

由于近年来技术的进步,使胰岛素注射时基本上无痛且注射方便,经医生、护士指导后,病人完全可以在家里给自己注射。遗憾的是,社会上流传着一种愚昧的说法就是“用胰岛素会成瘾”,致使许多糖尿病患者拒绝胰岛素治疗。实际上胰岛素是每个人体内都存在的一种激素。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是补充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不存在“上瘾”的可能。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分为两种:常规治疗和强化治疗,前者每日注射胰岛素1~2次,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后者每日注射胰岛素3~5次或采用胰岛素泵,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

由于8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最终因心、脑、肾等部位的慢性并发症而死亡,因此保护好心、脑、肾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与常规治疗相比.胰岛素强化治疗更好地模拟人胰岛素的正常生理分泌模式,能够有效防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一项美国的研究(DCCT)表明: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使1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减少76%,视网膜病变恶化下降54%,糖尿病肾病发生率减少34%,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减少69%,同时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下降41%。另一项日本的研究(Kumamoto Study)显示:强化治疗使2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或恶化危险性下降57%一74%,神经病变程度减轻,大血管病变发生减少。

适宜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

以下糖尿病患者可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

1.绝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能使血糖达到满意控制;

2.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

3.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

4.糖尿病并发急性代谢紊乱;

5.合并严重慢性并发症;

6.糖尿病患者手术前后;

7.妊娠糖尿病患者;

8.营养不良,如显著消瘦,合并肺结核;

9.继发性糖尿病。

胰岛素强化治疗有两种方式: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和胰岛素泵治疗。胰岛素泵又称为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是目前模拟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最好的一种系统,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其主要特点是24小时不间断提供胰岛素给机体,使血药浓度趋于平稳,还可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餐前大剂量胰岛素(目的是降低餐后高血糖),平稳控制全天血糖,减少低血糖的发生,方便患者使用,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尤其适合于反复发作的低血糖或无症状性低血糖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泵治疗的优点

常用胰岛素泵,如Minimed 507型、508型等,具有以下优点:

1.所注射的胰岛素为短效胰岛素(R),避免了使用中长效胰岛素,易于预测效果,便于调节;

2.通过调节胰岛素泵的基础胰岛素输注速度和负荷量,循环血中胰岛素浓度变化更接近生理模式,血糖控制更好,且胰岛素需要量减少。

3.低血糖发生更少。

4.由于避免多次注射,病人更自由,生活方式(体育活动和进食时间)更灵活。

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也可改用胰岛素泵,剂量大约会减少20%。胰岛素泵可选用短效胰岛素或人胰岛素类似物。开始时,基础胰岛素约占全天总剂量的40%~50%,按0.5—2U/小时输注,另外,50%一60%为餐前负荷量,全天胰岛素需要量0.5~0.9U/公斤体重。

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开始阶段宜住院治疗,学习有关糖尿病知识,出院后应与专科医师或糖尿病护士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正确调整胰岛素剂量和处理不良反应。病人宜每日至少监测血糖4~7次,即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此外,病人应每1~2周监测3天上午的血糖一次,使之保持在3.9mmoI/L以上,避免夜间低血糖发生。根据血糖测定结果,每2—3天增、减胰岛素剂量一次。

胰岛素泵治疗存在的不足

胰岛素泵治疗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

1.价格贵;

2.若机器出现故障、导管堵塞,可导致胰岛素输注停止,引起血糖升高;

3. 极少部分患者移入导管部位发生皮肤感染。

下列情况不宜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

1.发生严重低血糖危险的患者,例如最近有严重低血糖史者、对低血糖缺乏感知者、β阻滞剂治疗者、垂体功能低下者;

2.幼年和高龄患者;

3.有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如心、脑、肾及视网膜病变的患者。

最近有研究表明,部分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2周)可以使糖尿病得到有效控制,而且在停用胰岛素后,无需服药,还可保持长期(1~5年)血糖良好控制。国外专家IIkova等对13例新诊断的、经饮食、运动控制无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两周,此后停用胰岛素,随访空腹及餐后的血糖变化,结果发现停用胰岛素后血糖保持良好者9例,持续时间达9~50日之久。对1 8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2周),部分患者停药后血糖仍维持正常(>3月)。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恢复有关。

作者简介

胰岛素治疗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住院的初诊T2DM患者80例,入选标准:新诊断的T2DM患者(符合WHO 1999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BG)>12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2h PG)>14 mmol/L。排除标准:合并严重感染或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合并影响血糖或胰岛素代谢因素的患者。所有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诺和锐联合来得时多次皮下注射组(A组)和胰岛素泵加诺和锐持续泵入及分别注射三餐前大剂量组(B组),每组40例。其中,男44例,女36例,平均年龄(45.0±15.5)岁,A组中男21例,女19例;B组中男23例,女17例。予以所有患者同等的糖尿病教育及我院食堂提供的标准糖尿病餐。

1.2 方法

患者入选时测定FBG、2h PG、肝肾功能。治疗前组间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及血糖(FBG、2h 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三餐前皮下注射诺和锐,22:00皮下注射来得时。B组:用美国Minimed公司的胰岛素泵加诺和锐行CSII。胰岛素泵设置为基础量和餐前大剂量,初始时所需诺和锐总量按0.2 U/kg计算,基础量占总胰岛素量的1/2,另1/2为三餐前大剂量总量,平均分配至三餐前。两组均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

由专人经过培训后采用台湾瑞特血糖仪测定指尖血糖。所有患者每日监测8次血糖,分别为三餐前、三餐后2 h、22:00、凌晨3:00血糖。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糖、低血糖发生率、每日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治疗开始至血糖达标[1]的时间)及成本(平均日费用)。血糖控制达标标准为:三餐前及22:00血糖波动于4.4~8.0 mmol/L;三餐后血糖波动于4.4~10.0 mmol/L;若血糖<4 mmol/L为低血糖。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经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期内均未发生低血糖。治疗前、后两组空腹及餐后2h 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达标所用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每日所用胰岛素剂量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达标时两组成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试验(DCCT)[3]和UKPDS[4]研究结果表明,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最好方法是严格的血糖控制。MSII和CSII都能很好地控制血糖。胰岛素泵采用基础量和餐前量相结合的连续的输注方式,就目前而言,是最符合人生理状态胰岛素释放模式的治疗方法,能使血糖在短期内达标。但胰岛素泵价格昂贵,所产生的日费用高,在基层医院糖尿病患者群中无法推广使用。来得时是第一个面世的模拟正常人基础胰岛素分泌的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5],在临床应用中被证明能24 h平稳、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糖[6],而这种作用源于它能在皮下注射部位形成微小沉淀,然后平稳、持续地释放胰岛素单体。该药联合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也能模拟正常人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曲线,降糖效果与胰岛素泵治疗相当,但费用比应用胰岛素泵明显减少,能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低血糖,说明上述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均可。血糖达标时间及每日使用胰岛素总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达标成本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要在单位时间内使血糖达标,A组的治疗方法更经济,对临床上经济条件一般、需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可作为首选。

摘要:目的:观察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联合甘精胰岛素(来得时)与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伴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成本。方法:将80例初诊伴明显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三餐前皮下注射诺和锐联合睡前皮下注射来得时;B组利用胰岛素泵加诺和锐持续泵入及分别注射三餐前大剂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控制及低血糖发生情况、血糖达标时间、成本及每日胰岛素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糖达标时治疗成本B组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门冬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强化治疗与胰岛素泵治疗效果相当,且更经济。

关键词:2型糖尿病,门冬胰岛素,甘精胰岛素,胰岛素泵,成本

参考文献

[1]杨文英.胰岛素治疗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教训[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23(3):169-171.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7-809.

[3]Diabetes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 Trial Research Group(DCCT).Theeffect of intensive treatment of diabet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long time complications in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J].N Engl J Med,1993,329(14):977-986.

[4]UK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UKPDS)Group.Intensive blood-glu-cose control with sulphonylureas or insuli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treatment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UKPDS 33)[J].Lancet,1998,352(9131):837-853.

[5]Hamann A,Matthaei S,Rosak C,et al.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breakfast,dinner,or bedtime administration of insulin glargine inpatients with type 1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3,26(6):1738-1744.

胰岛素泵治疗的护理 篇8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泵,观察,护理

胰岛素泵是最符合生理状态的胰岛素输注方式[1], 能有效控制血糖, 并避免患者多次注射的痛苦。现将39例胰岛素泵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09年9月—2011年4月对39例患者使用MMT-712EWS型胰岛素泵进行了治疗, 男21例, 女18例, 年龄12岁~65岁。其中1型糖尿病1例, 胰腺癌切除术后1例, 2型糖尿病37例。

2护理

2.1置泵前的护理

2.1.1评估患者的接受程度, 如:年龄、文化程度等, 根据接受程度的不同, 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

2.1.2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 大多患者有顾虑, 如软管置于皮下是否会疼痛, 是否会造成胰岛素依赖, 泵是否容易被损坏等问题。护士应耐心解释, 消除患者顾虑, 使其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

2.1.3向患者介绍胰岛素泵的优越性、使用方法以及费用, 是否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由患者自愿选择。

2.1.4评估患者的血糖状况, 严格按医嘱设置基础量, 并检查日期设置是否正确。安装储药器前必须将马达复位, 连接输注管路后先排尽管腔内空气, 以免影响输入剂量。

2.2置泵时的护理

2.2.1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注射部位应平坦无皱褶, 首选下腹部脐周三横指以外的部位, 避开腹白线。其次为上臂外侧皮肤、臀部皮肤等。应避开感染、瘢痕、损伤、硬结及系腰带处。

2.2.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局部皮肤清洁后用75%酒精消毒2遍, 待干。

2.2.3妥善固定管路及泵, 防止管路扭曲或脱出, 泵可以装在口袋里或专用的套夹里佩带在腰带上。

2.3置泵后的护理

2.3.1置泵后前3 d, 严密监测血糖, 每日4~9次, 即三餐前、三餐后2 h、临睡前 (22:00、0:00、03:00) 。血糖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 并根据医嘱调节基础量, 待血糖稳定后可适当减少监测次数。

2.3.2加强巡视病房, 置泵患者必须进行床头交接, 仔细查看泵是否处于正常工作模式, 尤其是夜班护士, 须在患者入睡前再次检查有无电池电量不足、药液不足等信号。

2.3.3观察注射部位皮肤有无红、肿、硬结等现象, 询问患者有无发热、痒感, 如有不适症状, 应立即更换输注管路及注射部位, 输注管路使用期限应参照使用说明书。2次注射部位之间至少相距5 cm, 以免影响吸收效果。

2.3.4嘱咐患者若出现报警信号, 应及时告知护士, 进行户外活动时, 应妥善固定管路及泵, 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另外, 患者应随身携带糖果等, 以备发生低血糖时急用。

2.3.5置泵患者做X线等放射性检查时, 应用快速分离器将泵暂时取下[2], 待检查完毕再接上。

2.3.6饮食控制对置泵患者同样重要, 不可暴饮暴食。

2.4拆泵后的护理

2.4.1拆泵后, 继续监测血糖, 每日至少4次, 并根据医嘱给予胰岛素皮下注射或口服降糖药。

2.4.2做好泵的清洁与消毒, 使用湿布和柔和的清洁剂水溶液清洁泵的表面, 用清水擦洗, 干布擦干, 必要时使用70%酒精消毒泵的表面。

3结果

1例置泵96 h局部皮肤有痒感, 1例夜间电池耗尽, 未及时发现, 导致晨起空腹血糖过高, 其余患者均血糖平稳。

4讨论

胰岛素泵使用短效胰岛素, 不使用长效胰岛素, 吸收差异小, 血糖波动小;无胰岛素皮下蓄积现象, 能够显著减少低血糖发生;可以减少每日多次注射的痛苦, 提高治疗依从性;患者就餐时间和生活方式更自由。我们要在治疗过程中, 认真做好心理护理, 熟练掌握操作技术, 密切观察血糖变化, 及时处理报警信息, 提高疗效,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孙茵, 潘晓黎.胰岛泵的临床应用与护理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9 (1) :136.

胰岛素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 所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参加研究, 随机分为甲组52例, 乙组47例和丙组51例, 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糖尿病诊断标准。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药品信息

盐酸二甲双胍片 (规格0.25g) ;赖脯胰岛素注射液 (优泌乐, 规格3.0ml∶300U) ;门冬胰岛素注射液 (诺和锐, 规格3.0ml∶300U) ;甘精胰岛素注射液 (来得时, 规格3.0ml∶300U) 。

1.3 治疗方法

3组患者都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片进行基础治疗, 每次0.5g, 每天2~3次, 每天剂量1~1.5g, 每天≤2g, 餐中或餐后服用。甲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 使用优伴笔 (礼来公司生产) 餐前皮下注射赖脯胰岛素注射液。乙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 采用诺和笔餐前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注射液。丙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 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点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

1.4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对血糖水平 (空腹和餐后血糖) , 胰岛素日均用量, 低血糖发生概率等进行记录, 最后回顾统计分析。研究期间对低血糖危象患者积极抢救治疗和护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组治疗后血糖降低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甲组和乙组的胰岛素平均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丙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作为一种代谢疾病, 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 但是体重减轻,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手段, 现在研究认为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有助于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 可使患者获得长期的受益, 医疗实践中胰岛素类似物品繁多, 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案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病痛, 提高患者用药的顺应性。本次研究对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采用3种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三者对改善高血糖都有良好的疗效, 但是用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 胰岛素用量少, 低血糖发生率低, 患者的顺应性更好。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 与丙组比较, #P<0.01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 随机分为甲组52例, 乙组47例和丙组51例, 其中甲组使用赖脯胰岛素注射液;乙组使用门冬胰岛素注射液;丙组使用甘精胰岛素注射液, 然后对3组疗效和胰岛素用量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组治疗后血糖降低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甲组和乙组的胰岛素平均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丙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采用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 胰岛素用量少, 低血糖发生率低。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疗效

参考文献

[1] 方琼英, 张秀玲.糖尿病现状与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 2012, 10 (14) :1337-1338.

[2] 杨文英.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年版) [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2, 19 (2) :5-14.

胰岛素泵:强化血糖治疗的宝剑 篇10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是目前世界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的先进手段, 最符合生理状态的胰岛素输注方式。胰岛素泵工作原理是:一方面, 向患者体内24 h不间断地输入胰岛素, 模拟基础胰岛素分泌, 维持正常肝糖输出, 控制空腹血糖;另一方面, 进餐前追加输注胰岛素, 模拟进餐后胰岛素分泌, 控制餐后高血糖。用基础率和餐前量组合的输注方式模拟正常生理性的胰岛素分泌模式, 符合正常生理需要的胰岛素精确释放和充分吸收。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与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给药方法相比, 能更快更有效地将24小时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 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目前, 我国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已近2万, 其中约54%为1型糖尿病患者, 44%为2型糖尿病患者, 2%为其他原因所致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泵治疗的优点

平稳控制血糖, 减少血糖波动:胰岛素泵可根据患者血糖情况, 随时调整基础及餐前胰岛素输注量, 有效控制餐后高血糖和黎明现象, 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水平, 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多次皮下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相比, 使用胰岛素泵时胰岛素吸收变异率小 (仅为3%) , 可预测性好, 消除了胰岛素皮下蓄积。胰岛素泵使用者, 输注部位基本固定, 避免了胰岛素在不同部位吸收的差异。

更少的体重增加:使用胰岛素泵, 可使胰岛素输注量与需求量相匹配。根据胰岛素需求量设置多段基础率, 并通过餐前大剂量输注随时补充所需胰岛素, 减少胰岛素总使用量, 从而减少患者的体重增加。

减少低血糖发生:使用胰岛素泵, 通过夜间输注少量基础胰岛素的方式, 可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同时, 使用胰岛素泵治疗者餐前胰岛素用量减少, 避免了多次注射造成的胰岛素体内蓄积, 从而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加强糖尿病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由于胰岛素泵治疗患者的血糖控制时间短, 从而缩短了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时间。手术后禁食期间只给基础输注量, 既有利于控制高血糖, 又少了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促进了手术后机体的恢复。

胰岛素泵适应证

研究显示, 以下人群使用胰岛素泵获益更多:T1DM患者和需要长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特别是: (1) 血糖波动大, 所采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案, 血糖仍无法得到平稳控制的糖尿病患者; (2) 无感知低血糖者; (3) 频发低血糖者; (4) 黎明现象严重导致血糖总体控制不佳者; (5) 作息时间不规律, 不能按时就餐者; (6) 要求提高生活质量者; (7) 胃轻瘫或进食时间长的患者。

胰岛素泵治疗展望

合理解决胰岛素治疗障碍 篇11

编者按:2009年10月31日,由我国卫生部及世界糖尿病基金会联合主办、诺和诺德提供赞助的“中国在行动——糖尿病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包括卫生部部长陈竺、世界糖尿病基金会主席安尼卡布等与会代表强调了糖尿病造成的沉重负担不亚于经济危机,呼吁各方联合起来共同应对糖尿病流行带来的挑战。本次论坛确定的一个优先行动计划就是——“改变糖尿病风向标”项目。此项目致力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并降低相关医疗费用,该项目鼓励有关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方面的重要信息交流。

糖尿病领域高端系列访谈(一)

专家介绍:母义明,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医学专长:糖尿病血管病变。

合理解决胰岛素治疗障碍

糖尿病在全球迅速地蔓延使得糖尿病患病率正快速增长。糖尿病本身并没那么可怕,但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极大地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国内外大型研究一致表明,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国内外糖尿病防治指南一致推荐,当2型糖尿病口服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时,应及时启用胰岛素治疗,以保证血糖达标。但事实上,我国很多糖尿病患者不愿起始或趋向于延迟使用胰岛素治疗,从而导致血糖控制长期不达标。

我国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比例偏低

据统计,我国仅有37%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治疗,达到理想血糖控制的比例仅为11.5%。我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使用率低的局面大致由两方面因素引起。

患者因素患者的经济条件和认知程度等都对是否采用胰岛素治疗有明显影响。例如,有些患者认为胰岛素治疗具有一定的成瘾性,一旦开始胰岛素治疗,就再也不能停止使用了。实际上,这是对胰岛素治疗的误解,及时启用胰岛素不但不会上瘾,还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将糖尿病患者从高血糖毒性和代谢紊乱中解脱出来,使自身的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的同时,还能够获得长期的缓解率,同时也保护了胰岛B细胞功能。

胰岛素制剂因素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低血糖风险和疼痛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延迟了胰岛素的及时应用,成为胰岛素治疗的主要障碍。

新一代药物合理解决了胰岛素治疗障碍

新一代胰岛素类似物——诺和平,通过增强分子间的自我交联作用和与白蛋白分子的可逆性结合,降糖作用长达24小时,是一种长效药物,1天1次使用就可以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同时,诺和平属于中性、澄清溶液,既无需用前重新混匀,不会出现注射疼痛的情况,非常简单、方便。

减少低血糖风险低血糖风险是糖尿病患者起始、维持和强化胰岛素治疗的重要障碍。一方面,低血糖会增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非常恐惧低血糖发生,即便仅是心慌、出汗、乏力等症状,也会影响他们继续使用胰岛素的信心。诺和平的药效学曲线非常平缓,没有明显峰值,并且在血液循环中,98%诺和平可以和血浆白蛋白可逆性结合,从而大大缓解了胰岛素皮下吸收的变异性。研究表明,诺和平减少患者体内空腹血糖变异,减少低血糖风险,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可预测的降糖效果。

降低体重胰岛素治疗引起的体重增加,与血脂、血压情况恶化、心血管疾病的不良结局相关,这对本已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的2型糖尿病患者尤为重要。诺和平通过减少低血糖发生率、更好的恢复肝脏、外周生理胰岛素梯度、更多更强地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等途径,具有减少糖尿病患者体重增加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随患者体质指数(BMI)的增加而增加,即BMI越大的患者,使用诺和平治疗后体重增加的越少,甚至部分肥胖患者可以出现体重减轻的情况。

糖尿病胰岛素泵治疗的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住院患者糖尿病患者25例, 其中1型10例, 2型15例;男性16例, 女性9例;年龄11~78岁;病史0.5~25年。25例患者均附合1999年WHO有关糖尿病诊断标准。

1.2 方法

①遵医嘱设定胰岛素泵各项参数, 如使用时间、胰岛素浓度、基础输注量等;②核对有效期, 提前4~6 h从冰箱中取出普通胰岛素置于室温 (约25℃) 下, 避免因胰岛素遇热产生气泡, 阻塞输注装置;③选择合适的输注装置 (一般选用Soft-Set快速释放装置, 偏瘦者选用直或弯形快速释放装置) , 吸取适量胰岛素, 缓慢灌注输注装置, 直到充满胰岛素从针头流出为止;将纸巾放于输注装置和储液管连接处, 检查是否滴漏, 避免将湿的储液管放入泵内而导致机械部分腐蚀;检查输注装置内无气泡即可;④安装储液管和输注装置。储液管上的计量标志向外, 便于观察胰岛素余量;储液管推柄末端固定于两个驱动臂之间。安装后设定泵输注5 U胰岛素 (泵的程序) , 针头滴液为安装正确;⑤选择输注部位。腹部首选, 因腹部皮下输注胰岛素吸收快而稳定, 可较好地控制血糖;选用大腿外侧或上臂外侧时, 应避免针头刺入肌肉内;⑥埋针。无菌操作下, 使用配套的助针器将Soft-Set针垂直迅速埋于皮下, Soft-Set针用胶布固定;一手压住Soft-Set针的两翼, 另一手将引导针头转半圈后拔出弃掉;输注胰岛素0.5 U以填充导管空间。连续强化治疗5~7 d, 改用常规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拔针方法与静脉输液或肌内注射相同。

3 结果

按评定标准[1], 5~7 d后, 血糖理想控制 (空腹血糖≤6.10 mmol/L) 18例, 血糖较好控制 (空腹血糖6.11~7.22 mmol/L) 7例, 用泵期间有2了例出现低血糖反应, 其余均未出现不良反应。23例出院时, 改用常规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2例仍继续胰岛素泵治疗。

4 护理

4.1 心理护理

胰岛素泵为引进的高新仪器, 在国内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应用时患者必然会产生许多顾虑: 例如针头埋于皮下是否会感到不适, 胰岛素是否过多或过少输注, 携带胰岛素泵是否方便或 泵发生故障不知如何处理等。针对以上各种心理问题, 我们耐心倾听患者的提问, 与其交谈, 以热情的态度详细讲解胰岛素泵的特性以及应用的优越性, 必要性, 安全性和方便性。并 提供有关资料 及向患者演示了有关泵的操作过程及其注意事项, 机器发生报警后的应急处 理和需要考虑的实际生活问题。使之消除恐惧, 焦虑, 树立信心, 更好地配合治疗。 饮食指导: 入院后即利用小册子, 宣传栏及口头讲解等方式向患者宣教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日常保健, 血糖, 尿糖及尿酮的检查方法等。特别强调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 应保持高纤维, 低碳水化合物, 低脂肪饮食, 且需定时定量, 不可随意加餐。每次餐前注射大剂量胰岛素15 ~30 min后必须进食, 以防发生低血糖。加强糖尿病知识宣教及饮食护理, 可保证胰岛素泵 治疗效果的有效性。

4.2 携泵指导

平时可将泵放于衣服的口袋中或装进盒里栓在腰带上, 也可用泵随皮带扣挂在身上。睡觉时可放于睡衣口袋里、枕头下面、枕套里面或夹在毯子或床单上。洗澡时可使用快速分离器将泵脱开, 但不应>1 h, 沐浴完毕应立即装上。避免将泵摔至地上或沉入水底, 也不应将泵置于气温>45℃或<0.5℃的环境中, 防止胰岛素泵失效。

4.3 预防感染

无菌操作技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防止感染的最好保证。装泵前嘱患者沐浴、更换衣服, 有皮肤病者治愈后才能装泵。一般每48~72 h更换输注部位, 每天检查输注部位2次以上, 查看是否有红肿、出血及针头套管脱出。如出现上述现象, 应立即更换储液管、输注装置及输注部位, 每次更换后原输注部位可外用抗菌药膏或全身应用抗生素。本组患者均无上述现象。

4.4 输注装置阻塞处理

输注装置阻塞为最常见故障。阻塞时可导致胰岛素输注中断, 短时间内出现高血糖, 处理不 当可导致DKA。当出现阻塞报警时, 嘱患者平卧, 仔细检查输注装置是否扭曲或有气泡阻塞, 如有气泡, 应使用快速分离器将泵分离, 把空气排出后再接上。如两者均不是, 可用1 ml 注射器吸取无菌生理盐水, 从快速分离器隔膜处注入少许, 检查Sofe-Set针套管是否堵塞, 必要时更换输注装置及输注部位。

4.5 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对保证成功和安全用泵极为重要。监测血糖7次/d, 即早、午、晚三餐前半小时、三餐后1 h及凌晨3时。观察血糖控制情况, 既可调整基础输注量及餐前大剂量的值, 也能及时发现低血糖和高血糖, 以便及时作出处理。当血糖>13.30 mmol/L时, 应每2~4 h测血糖及尿酮1次, 改变输注设定及采用注射法注射一次大剂量胰岛素 (按医嘱) , 防止酮症酸中毒 (DKA) 出现[2]。本组患者均未出现DKA。

总之, 常规胰岛素皮下注射常常给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由于种种原因, 许多患者的 血糖控制很不稳定。胰岛素泵为这些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在胰岛素泵使用过程中, 护理人员通过全方位的系统护理, 可以保证这种新方法的治疗效果, 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 这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针对糖尿病和胰岛素泵治疗的特殊性, 对患者进行心理 、技术到家庭、社会等全方位护理的结果表明, 良好系统的护理能保证接受胰岛素泵治疗的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 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有着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3]。

参考文献

[1]新民主编.实用内分泌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282.

[2]高俊杰, 柴秀波.胰岛素泵治疗糖尿酮症酸中毒的疗效观察,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6, 2 (3) :17-18.

上一篇:进度管理的方法下一篇:分泌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