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源(精选3篇)
山东沂源 篇1
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日前出台通知, 要求所有县城规划区内市政道路、桥梁、人防工程敷设的地下管线和新建、改建、扩建的地下管线等建设工程, 必须执行联合会签制度。
据了解, 该制度要求地下管线建设单位每周组织管线权属单位召开联合会签会议, 并进行现场详查, 进一步核实施工区域内地下管线现状, 城建档案和地下管线管理机构负责全过程监督。会签中若发现与现状资料不符或现状不明的地下管线, 建设单位应及时补测补绘, 并将相关资料及时报送城建档案和地下管线管理机构。
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制度的实行进一步明确了地下管线建设单位、权属单位的监护范围和保护责任, 可以有效减少地下管线建设工程中事故的发生, 确保地下管线安全运行。
山东沂源 篇2
“石龙洞”以洞内数条天然石龙而得名,洞长218米,为厅堂式洞穴,洞内有双龟把门、龙王宫、银河相会、云霞岛、龙蛇相斗等景观。“养神洞”以各路神仙由玉皇大帝率领云游四海在此歇息的传说而得名,全长800余米,为分支型洞穴,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洞内有石林叠瀑、雄狮把门、唐僧取经、王母宫、水族宫等48处景观。“玄云洞”为通道式分支型洞穴,总长300米,分为上下两层,两层洞穴由一垂直的落水洞相连接,洞内片状钟乳石较多,敲之发声,可弹奏简单的乐曲,名曰石筝。石筝、石柱林立,多呈宝塔状,少数似嫦娥、宫女,婷婷玉立;石旗、石带、石幔、石瀑、石葡萄,多姿多彩。另外还有“珊瑚洞”、“灵芝洞”、“神仙洞”等天然溶洞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1981年9月18日在“沂源猿人遗址”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50万年前与“北京猿人”同期的古猿人化石,并将其命名为“沂源猿人”,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山东人,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的古人类,具有深厚的古文化底蕴。
沂源溶洞群位于沂源县城西北17公里的土门镇境内。现已探明,以沂源猿人遗址为中心方圆5平方公里的范沂源溶洞围内有大小洞穴100多个,均发育于中奥陶世厚泥晶灰岩中,由于其数量多,分布特别集中,总称为沂源土门喀斯特溶洞群。这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溶洞群,被专家誉为“江北第一溶洞群”。 沂源溶洞在海拔上可分为三个层次:(1)高海拔层次溶洞群,海拔600-700米,个单体溶洞规模为中小型,长度在60-500米,以玄云洞、九天洞等为代表;(2)中海拔层次溶洞群,海拔在500-600米,以千人洞、石龙洞、养神洞、珊瑚洞、神仙洞为代表,单体溶洞规模为中小型,长度在150-500米;(3)低海拔层次溶洞群,海拔在400-500米,以下崖洞、上崖洞、吕祖洞为代表,单体溶洞规模为大型,长度可达800-840米。上述洞群分布范围之集中、数量之多,在中国北方已发现的溶洞群中实属罕见,数量远远超过北京房山大石河溶洞群、仙云岭溶洞群、拒马河溶洞群、门头沟戒台寺溶洞群、河北天桂山溶洞群,成为中国北方最大、最密集的溶洞群。
沂源溶洞群洞内化学堆积景观类型十分丰富,达37种,石柱、石晶花、石毛、卷曲石、鹅管、石莲、月奶石等稀有景观数量大、分布面积广,具有重要的科学和观赏价值。现已开发并对游人开放的有9条,其中以九天洞最为著名,被专家分别鉴定为“中国最大的石花洞穴”、“中国溶洞精品景观博物馆”和“天下第一石花洞”。
看过“山东沂源溶洞导游词 ”的还看了:
山东沂源 篇3
一、大力推进工业高端化, 加快产业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长期以来, 欠发达县域经济的工业发展由于受经济基础、地理环境和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呈现出经济总量偏小、人均占有水平低,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运行质量差, 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发展水平低等特点。欠发达县域要摘掉“欠发达”的帽子, 必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依靠工业化发展, 强实力、富财政、增总量。在突破县域经济实力薄弱的问题上下功夫, 大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发展创新型、环保型、节能型和集群型工业, 努力提升县域工业经济的层次和水平增强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1]。为此, 沂源县把工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坚持走高端化发展路子, 着力发展高端产业, 打造三个平台, 抢占发展制高点, 以高补晚, 以高补短, 不断探索山区农业县工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 打造创新平台, 推进科技创新高端化
沂源县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和工业品牌建设, 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引导企业瞄准科技前沿。
一是建立政策引导机制。从技术改造、平台建设、品牌创建、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20余项政策措施, 强化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扶持,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3家。仅2009年就兑现科技创新奖励1 100多万元, 政策减少高新技术企业税收7 000多万元, 调动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由“沂源制造”向“沂源创造”的跨越, 关键在于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院士工作站4家, 其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量为省内县份最多;设立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 聘请10余位院士、80余名博导以上专家为技术顾问, 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效载体。
三是构建加快成果转化的产学研联合体系。通过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结成战略联盟、技术创新组合等方式, 建立产学研基地20多处, 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国家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8个, 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27个。2009年全县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达到53.4%, 为省内县份最高。高科技带来高效益, 2009年沂源规模以上工业销售利税率和销售利润率分别高出全市平均水平5.3个、5.7个百分点[2]。
(二) 打造融资平台, 推进资本运作高端化
沂源县经济薄弱, 发展工业既没有区位优势, 又缺少技术、人才等要素支撑, 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小, 企业从银行能获得的资金支持少而难, 仅依靠自我积累、产品经营的传统发展模式, 与先进企业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因此, 要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推动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打造融资平台, 推进资本运作高端化, 大胆发挥资本运作效能, 将优质和优势企业推向资本市场, 实现企业从经营产品到经营资本的转变。
沂源县坚持把资本运作作为破解资金“瓶颈”的战略举措, 抓住国内资本市场大发展的机遇, 把推进企业上市作为突破沂源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上市工作机制, 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优化整合资源、加强政策引导等措施, 加快上市资源培育, 加大企业上市工作力度。同时, 注意总结运用好企业上市过程中探索出的好办法、好路子、好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以有效指导上市后备企业少走弯路。这些思路和措施, 使企业上市成本有效地降低, 极大地调动了企业上市融资的积极性。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 山东联合化工公司成为年内山东省第一家上市企业。目前, 沂源县拥有上市企业5家, 为省内拥有上市企业最多的县份之一。通过上市, 5家公司先后融资30多亿元, 同时拉动增加信贷规模100多亿元, 有效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
(三) 打造聚集平台, 推进项目建设高端化
沂源县坚持以高端项目促进产品、产业向做强、做精、形成“垄断”迈进, 做到“小行业”里争做“大龙头”, “大行业”里争当“硬拳头”, 三年新上工业重点项目投资180多亿元, 其中高新技术项目占70%以上, 培育了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企业, 多家企业拥有了行业话语权。
一是在“小行业”中培育“大龙头”。对医药包装、节能材料等市场空间不大的小行业, 加快规模膨胀和产品拓展, 国内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40%。山东药玻、山东鲁阳均发展成亚洲同行业最大企业, 都成为同行业国家标准起草单位。
二是在“大行业”中形成“硬拳头”。对医药、化工等大行业中的企业, 靠开发拳头产品增强竞争力。瑞阳制药公司的注射药美洛西林钠、葛根素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均为全国第一, 在全国5 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中进入前三十强, 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同行业前三强;联合化工公司改制前濒临破产, 改制后短短五年发展成为全国化工行业五百强之一的上市企业。
三是在“优势产业”中打造“大集群”。着眼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继续围绕医药和新材料的延伸开发, 拉长产业链条, 全力打造医药和新材料两个产业集群。这两个产业集群, 2009年销售分别为70亿元和45亿元, 五年内销售收入将分别达到200亿元、150亿元。
二、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化, 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沂源是农业县, 发展县域经济, 不仅不能放弃农业, 反而要加强和巩固农业经济,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发展为动力、以打造有机品牌为重点, 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努力探索山区农业县调整、富民的路子。
(一)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调整农业结构要突出地方优势, 走特色道路[3]。沂源县在“高”字上作文章, 利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态良好的优势, 大力发展高档果品, 培育林果业为主导产业, 以此强农富民。当前, 全县的果品种植面积已超过70万亩, 而粮食播种面积仅15万亩, 蔬菜12万亩, 中药材8万亩。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仅林果业就占到农民收入的70%, 成为“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全国无公害果品生产示范县”。
(二) 坚持标准化生产, 拓宽产品增值空间
质量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在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 沂源县把标准化生产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 坚持按照“政府大力推动, 市场正确引导, 龙头企业带动, 农民积极实施”的方针, 确定了整建制建设全省最大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目标, 制定了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划, 依托沂源县资源优势, 发展果树产业, 大力推进“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农户”的模式, 建成了中国首个有机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实现了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建立了县、乡镇、基地三级质量监测网络, 实现了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控、产品质量可追溯, 为有机农业发展筑起了“安全网”。沂源县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走在了全国的最前列。
(三) 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农业产出效益
农业品牌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推进农业品牌化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 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沂源县把打造有机品牌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二次革命”。在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同时, 积极开展有机农产品商标注册、质量认证、名牌产品创建。经过努力, 该县已成功培育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 绿色、有机认证农产品达到67个, 其中有机认证47个, 认证数量均是省内最多的县。沂源苹果连续5次在全国绿博会和农产品交易会上获得水果类最畅销产品奖;沂源“悦庄牌”有机韭菜获国家和欧盟双有机食品认证, 并填补中国有机韭菜生产空白。在打造农业品牌的同时,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培育了汇源果汁、海达食品、华盛果业、盛全果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 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
三、大力推进环境生态化, 引领传统发展向绿色生态转变
从历史上看, 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 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4]。后发县域由于传统粗放式的发展方式, 导致生态环境承载力急剧下降的现象普遍存在, 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沂源县把经济社会发展立足于优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提升区域竞争能力。
(一) 大力发展低碳工业
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沂源县把节能减排作为保护环境的关键环节, 严格实行新上项目环保评价, 坚决关停污染企业。先后关闭拥有1 400多名职工的县造纸厂, 关停了30多家环保不达标企业。2009年全县万元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6.67个和8.99个百分点, 全县主要环境质量指标达标率均为100%。在淄博市连续两年节能减排、环保考核中名列第一, 并获全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县、全省节能减排先进单位。
(二) 大力实施绿化造林
沂源县强化“绿是硬道理”的理念, 把绿化造林作为增创绿色优势的有效途径, 形成了领导带头、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大绿化工作格局。每年县财政用于环境绿化的资金达4 000多万元, 近三年造林绿化面积达15万亩, 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54.6%, 是山东省平均水平的一倍多, 其中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7%。沂源县先后获“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等荣誉称号。
(三) 大力打造生态高地
把增创发展优势作为生态建设的根本目的, 全力打造“鲁中生态高地”。山青水秀、空气清新的良好生态环境, 城在山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山水城市格局, 进一步增强了沂源的吸引力。一是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改善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二是促进了服务业发展, 现有流通企业100多家, 各类市场200多处。传统服务业活力增强,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8.1%。三是优化了投资环境, 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吸引了众多外来投资者, 2010年全县利用外资同比增长60%以上。
四、大力推进社会和谐化, 促进“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转变
沂源模式彻底摒弃了以GDP为主导一切的“物本主义”发展方式, 强调的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发展模式。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主体地位,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真正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近年来, 沂源县逐步建立起“十二条社会保障救助线”制度, 解决了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民生难点问题。
一是建立完善城镇医保、新农合制度, 解决“看病难”问题。在全市率先设立了“零利润”扶贫病房, 建立了大病医疗救助基金, 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二是建立扶困助学基金, 解决“上学难”问题。三是完善保障房建设措施, 解决“住房难”问题, 城镇住房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 群众的就业难、生活难、养老难等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
五、“沂源模式”对欠发达县域转变发展方式的启示
“沂源模式”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沂源人敢为人先, 在大多数县域满足于自身发展现状和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和实质认识还不清晰的时候, 就开始着手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通过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品牌惠农、旅游带动、以城带乡、环境兴县”战略,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 大力推进工业高端化、农业品牌化、环境生态化、社会和谐化的发展模式, 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了城乡“一体化”格局。
“沂源模式”是立足后发县域发展现状, 在充分认识制约经济发展要素的基础上,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而探寻的一种符合欠发达县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和创新举措, 回答了在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竞争更趋激烈的现实背景下, 经济弱县也能够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对县域尤其是欠发达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典型示范意义。“沂源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一是正确的政绩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坚持理性思考、科学谋划, 注重把握规律、讲求方法, 不以牺牲资源环境和长远利益为代价谋取一时政绩。二是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培育特色经济, 确立了一条符合后发地区农业县实际的发展路子, 党委、政府班子一届接着一届干, 不折腾、不变调, 并不断发展创新。三是把握机遇。充分利用各项支持政策, 最大限度地激发内在活力。四是强县富民。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和富裕为根本目标, 保障和改善民生, 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沂源模式”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成功实践和生动诠释, 是欠发达县域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范式。
参考文献
[1]韩国祥.实施“五个发展战略”驱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沂源县积极探索山区农业县科学发展之路[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 :2.
[2]苏向阳, 等.科学发展的沂源样板[N].淄博日报, 2010-11-25 (1) .
[3]刘劲哲, 等.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困难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 2009, (8) :6-9.
【山东沂源】推荐阅读:
沂源县三岔中心学校开设“道德讲堂”05-15
沂源县历山中学七年级下英语导学案10-06
沂源县三岔中心学校关注雪天校园食品安全11-19
沂源县三岔中心学校 端午节传承传统文化11-19
2006-2007学年度淄博市沂源县第二学期初二年级期末考试答案01-29
【山东师范大学专业】山东师范大学招生网站-山东师范大学分数线07-11
山东莘县07-16
山东市场01-14
山东昌乐01-20
山东龙口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