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疫苗(通用5篇)
山东疫苗 篇1
负面新闻信息的报道是新闻传播中不容回避的领域。负面新闻报道, 是对媒体传播能力的考验, 也是对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检验。与常规性报道相比, 人们关于负面新闻报道的关注程度更高。
所谓“负面报道”集中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行为, 以及像犯罪、丑闻、性攻击、事故和自然灾害等类似的反常事件。[1]很多所谓“负面”事件发生之后, 国内媒体或瞒报、不报, 或轻描淡写、避重就轻, 甚至“负面新闻正面报”, 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目前, 负面新闻报道的环境比以前更加宽松自由。随着新闻理念的进步、公民权利意识的提升以及新媒体如博客、微博、论坛等异军突起对媒体格局造成的冲击, 对传统媒体负面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本文以2016年初的山东非法经营疫苗案为例, 探讨如何做好民生领域负面新闻的报道。
所谓山东疫苗案件是指2016年3月, 山东警方破获案值5.7亿元非法疫苗案, 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24个省市。疫苗含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所涉地区包括安徽、甘肃、福建等20多个省份。这一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 引起民众对疫苗安全的强烈担忧。
1 民生领域负面新闻的报道角度
此类负面新闻的报道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包括事件的发生、发酵、质疑、处理与反思等多个阶段, 报道周期甚至会长达数月。
从报道内容上, 可以将山东疫苗案件的报道分为4类: (1) 关于案情本身的报道, 包括案件的侦破进展、涉案人员控制、疫苗流向追查进展等; (2) 关于政府措施的报道, 包括领导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表态, 处分相关官员、疫苗监管体制的完善和新法规出台等; (3) 社会各界反应、大众科普以及事件反思。
1.1 关于案情本身的报道
负面新闻频出的现状, 使对于此类新闻的甄别和判断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为, 此类事件刚刚曝出时, 时效性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记者要有自己的判断, 对事件保持高度关注, 并第一时间进行核实。此前, 奶粉致婴儿早熟、乙肝疫苗致死事件等, 都最终证实是最初报道不准确导致的乌龙。因此, 在最初报道, 记者一定要慎之又慎, 避免被采访对象或者此前的媒体报道所误导。
就山东疫苗事件来说, 在最早事件被揭出以后, 应该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核实, 采访新闻发布方和相关人士, 对案件的基本性质进行最初判断。
此后, 犯罪嫌疑人被控制、涉案企业被查处、药监部门公布上下线名单等, 需要记者对公安机关、食药监部门官方网站、卫生和疾控部门官网以及相关媒体保持高度关注, 争取第一时间采访, 选取重要节点进行报道。
1.2 对于政府措施的报道
在这一事件发生以后, 记者需要与相关的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以及权威专家保持密切的联系, 严密关注事件的进展和相关各方的表态。同时, 也要对这些庞杂的信息进行梳理, 并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1.2.1 主动寻找采访机会
与民众的期待相比, 政府部门的反应往往显得有些滞后, 在等待的过程中, 记者可以主动出击。例如:这一事件恰好发生在博鳌论坛期间, 有一些有经验的记者在博鳌分论坛上遇到相关部门负责人, 在会后围堵提问, 第一时间得到主管官员对该事件的表态。
几乎同时, 在一个关注度显得并不高的小型新闻通气会上, 新闻发言人突然公布了中国疫苗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相关信息, 让到会记者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
1.2.2 重视发布会
(1) 发布会:事件发生以后, 记者应该第一时间与相关部委进行积极接触。在这一阶段, 有可能部委的媒体负责人也对事件并不清楚, 也正在了解和研判过程中。虽然记者有可能没有直接的采访机会, 但是可以表明对事件的关注度, 为下一阶段争取主动。值得一提的是, 对这一事件的首场联合发布会, 由于关注媒体众多, 发布会名额显得极为有限, 因此积极争取发布会名额就显得更加重要。
(2) 争取提问:一般来说, 现在重要的关注度高的发布会都有网上直播, 但记者还是要争取去现场。最重要的是, 在现场可以得到第一手资料和宝贵的提问机会。
在发布会上提问最好事先沟通, 便于发布人做相关准备。疫苗问题有相当高的专业度, 一些素材和数据, 发布者必须提前做好准备。记者在会上要争取坐前排, 提高提问的概率。
1.2.3 新规出台
这次疫苗事件的最重大的影响, 就是中国彻底修改了二类疫苗的监管, 疫苗监管体制得到完善。对于新规出台, 在及时报道的同时, 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解读和分析。
1.3 社会各界反应、大众科普以及事件反思
对于负面新闻来说, 如果新闻媒体对负面信息过度渲染, 往往会产生危害。有时不仅仅会造成社会上恐慌情绪的蔓延, 甚至还可能进一步激化原有的矛盾, 扩大事态的严重性直至变成失控的局面。因此, 把握好负面新闻的尺度是必要的[2]。
对于山东疫苗案来说, 脱离冷链的疫苗, 其最大的危害是疫苗失效, 不能提供应有的保护。但是与此相比, 更大的威胁是民众对疫苗失去信心, 预防免疫接种率下降, 导致本来已经控制甚至消灭的疾病重新抬头, 造成更多孩子受害。因此, 记者在报道中, 及时关注了民众对疫苗的担忧, 科普疫苗的相关知识。
类似事件发生后, 除了政府主管部门之外, 记者还需要和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保持联络, 及时报道国际组织对疫苗危害的判断、对家长的疫苗接种建议以及对中国政府应对处置的建议等。
2 民生领域的负面报道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平衡时效和准确性关系
首先, 负面新闻报道要注重时效性。负面新闻往往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对于媒体来说, 要占领新闻舆论引导先机必须“更快捷、更亲近、更主动”, 在舆论公开多元的环境中, 越主动就越有利, 越主动就越有为。而涉及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对时效性的要求会更高。此类事件偶发率较高, 一旦出现问题, 它的影响便是迅速、广泛的。因此新闻媒体在处理食品安全报道时一定要把握好报道的时机, 及时还原事件真相, 防止谣言惑乱人心[3]。
但是与此同时, 与速度相比, 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必须是第一位的, 要避免被其他媒体的报道所误导, 要力求获得第一手资料, 认真核实, 谨慎报道。
2.2 密切联系消息源保持质疑精神
新闻事件发生后, 记者需要和官方权威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 获得第一手和及时的信息。但是, 作为记者也要保持自己独立的判断, 报道要力求深度, 避免成为传声筒。
2.3 与同事和同行密切协作
此类事件报道由于专业性强, 时间跨度大, 应该由负责该领域的记者进行连续性的报道。但事件涉及多个部门, 比如:山东疫苗案所涉政府部门包括国务院、公安、司法、卫生、药监等多个部门, 还需要多个记者的通力合作。此外, 也要与同行保持密切联络, 互相交流信息, 避免遗漏重要新闻。
2.4 注意传播效果避免添乱
在这次疫苗事件发生以后, 某媒体推送的一篇图文报道获得了广泛的转载, 这篇报道讲述了多个孩子接种疫苗后致死致残的悲惨故事。从专业记者的角度, 会发现这篇文章存在严重的硬伤, 混淆了疫苗不良反应和异常反应的不同概念, 有的孩子甚至很有可能只是疫苗偶合反应, 也就是说发病刚好赶上接种疫苗, 实际上和疫苗并无直接关系。然而这篇报道被广泛转载后, 直接造成了公众的恐慌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疫苗的更大质疑。作为负责任的媒体, 在发出此类报道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不能以博眼球为唯一目的。
3 新闻产品类型和发稿平台
民生领域的负面新闻, 一直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焦点。根据新闻事件的不断展开和深入, 需要选择报道的侧重点和发稿平台, 提高影响力和扩大传播范围。
3.1 传统媒体平台
2016年3月18日, 山东疫苗案被曝光后, 传统互联网对该案件的关注度持续攀升, 信息更新量在周末期间也延续了持续增长的态势。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显示, 3月22日当天, 新闻更新量已经超过7 900条, 总信息更新量已经超过1.2万条[4]。这表明传统的媒体平台依然在议题设置中占据主导地位。
就报道类型来说, 传统网站更多的是报道新闻, 包括转载传统媒体的报道, 以及进行发布会直播等。
3.2 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
与传统网站报道态势有所不同, 微博、客户端及微信等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对该案的关注度趋势有所波动。有些时间点均与传统的网站报道具有较高的协同效应, 出现了信息更新量的高点, 但一些时候却出现波动, 相对偏低[5]。这种差异, 或表明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 新媒体和社交媒体正在走向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 有助于激发网民参与公共事件讨论的动力和活力, 但是议题设置能力仍然较弱。
就报道类型来说, 除转载以外, 社交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还更多地有针对性地策划一些事件来龙去脉、科普背景的报道, 以及良莠不齐的评论。值得一提的是, 一些以吸引眼球为目的背离新闻事实的报道也在这一媒体平台持续发酵。
3.3 传统媒体
通讯社、报纸、电视与广播等传统媒体日渐式微, 但在负面新闻的报道上仍然保持着天然的优势。由于记者更加专业, 分工更加明确, 在消息源获得和新闻分析上, 有的时候显得更胜一筹, 但是这些报道被网站和新媒体转载后, 影响力得以提升。
4 结语
通过对山东疫苗案为代表的民生领域负面新闻报道的研究梳理, 可以看到, 此类负面新闻报道周期较长, 包括事件的发生、发酵、质疑、处理与反思等多个阶段, 而在每个阶段, 报道的重点都有所侧重。同时, 在报道此类新闻时, 核实事实是最重要的, 要更加注意平衡报道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不能以吸引眼球为唯一目的进行报道, 避免造成比事件本身更加严重的不可控后果。此外, 在报道的类型和平台方面,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信息获取、议题设置、受众参与等方面各有所长也各有欠缺, 传播内容和范围的相互影响日渐加深, 传播力得以加强。
摘要:在新媒体崛起和信息来源日趋多元的大背景下, 负面新闻报道更加成为媒体传播能力和报道水平的试金石。本文拟通过山东疫苗案件这个广受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来说明负面新闻报道的采写角度、注意事项和传播特点, 试图探讨如何做好民生领域负面新闻报道的一般性问题。
关键词:负面新闻报道,民生领域,山东疫苗案
参考文献
[1]刘建明.负面报道的概念释疑[J].新闻与写作, 2008 (7) .
[2]郭伟.让负面新闻传播出正能量——以食品安全报道为例[J].中国报业, 2013 (14) .
[3]郭伟.让负面新闻传播出正能量——以食品安全报道为例[J].中国报业, 2013 (14) .
[4][5]李向帅.山东疫苗案舆情分析[J].中国报业, 2016 (7) .
山东疫苗 篇2
按:山东“问题疫苗”案件持续引发关注。目前,整个案件仍在调查之中。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多人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接种了这批“问题疫苗”、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有什么区别、哪些疫苗必须接种、过期疫苗是不是有毒……关于疫苗的这一系列问题,我们一一梳理了近期媒体发布的权威意见,供大家知晓。
1、二类疫苗是不是必须打?
目前,我国将疫苗分为两类,也就是一类和二类疫苗。据有关部门透露,本次山东“问题疫苗”案中,涉及的全部都是二类疫苗。那么,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有什么区别?
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定义,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目前,这类疫苗以儿童常规免疫疫苗为主,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百白破疫苗等等。
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比如水痘疫苗、流感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轮状病毒疫苗等等。
因此,此次涉案的疫苗并不属于必须接种的类别之中。
2、“问题疫苗”等于“毒疫苗”吗?
据警方介绍,本案的疫苗是正规疫苗生产厂家生产的,但其未按规定进行冷链存储和运输,部分属于临期疫苗,流通过程中存在过期、变质的风险。
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表示,过期或者失效疫苗不能完全等同于“毒疫苗”。他表示,只要是正规疫苗,如果未冷藏或过期,人接种之后直接致命的可能性很小。
3、接种异常反应增多了吗?
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熊煌23日表示,从目前的 研判分析看,未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增多的情况。
4、“过期疫苗”有副作用吗?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称,过期疫苗应该是没有起到疫苗该起的作用,但估计不会引发副反应。也就是说,即便疫苗失效了,导致出现这种副反应的可能性也极低。
高福称,但不管怎样,这次山东疫苗事件涉嫌犯罪没有疑问。
5、问题疫苗接种后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此次的“问题疫苗”的最大风险是失效,即人接种后没有产生免疫。比如,对于狂犬病等致命传染病,接种无效疫苗后无法防止感染,一旦感染就会危及生命。
6、打了“问题疫苗”怎么办?
21日,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了此次12种非法疫苗的名单。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建议如果近期接种了名单中的疫苗的群众去医院检查一下免疫的效果。如果没有产生免疫,可以补种疫苗。如果像是狂犬疫苗,风险比较高,建议去医院检测有无免疫应答,没有的话,建议补种合格的疫苗。
7、之前所打的疫苗都可以直接补种吗?
不过,不是每种疾病都能查免疫抗体,而且很多疫苗抗体目前只能在实验室检测,并不对外提供此类服务。其次,即使抗体真的存在,也并不能直接说明就肯定能预防疾病。
因此,如果实在不放心,也可以直接选择一家放心的机构进行补种;或者待案情进一步明确后,对照被查出的问题 疫苗接种点,再对照孩子接种史,来决定是否进行相应疫苗的补种。
8、一类疫苗还要打吗?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提醒家长,一类疫苗是国家规定必打并且免费提供的疫苗,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千万不要因为恐慌随意放弃为孩子接种。
此外,一类苗是国家统一要求接种的,应在规定接种时间内完成接种,否则,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入学。
9、二类疫苗还要打吗?
对于这个问题,多位专家都表示不要因噎废食。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副主任王月丹称,本次涉事的疫苗都是二类疫苗,个人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是否接种,也可以选择疫苗厂家以及到哪里接种。家长在带孩子去接种二类疫苗时,可以要求查看疫苗包装、说明书等。
10、二类疫苗去哪里打?
如要接种二类疫苗,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正规接种机构接种,而不要图便宜轻信无资质的诊所和个人。可以通过当地疾控中心查询正规的疫苗接种点,也可以拨打12320热线电话进行查询。
11、打进口疫苗还是国产疫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晓峰指出,一类疫苗大部分是国产的,进口疫苗大部分是二类疫苗。凡是批准在中国上市的疫苗,无论国产还是进口的,按规定都经过严格检验。至于选择哪一种,家长可根据经济情况而定。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问题疫苗”出错的环节在运输过程而非生产过程,因此这与疫苗是国产还是进口无关。
12、有人不能打疫苗吗?
答案是肯定的。打疫苗禁忌症一般分两大类,一类是暂时禁忌症;另一类是绝对禁忌症。正在发热或一般疾病的急性期就属于“暂时禁忌症”。这些人可以在疾病康复后补种。但是,如果是具有免疫功能缺陷,属于“绝对禁忌症”。过敏体质者接种疫苗要慎重,如果已知对疫苗所含成分过敏则禁忌接种该疫苗。
有禁忌症者接种疫苗可能发生异常反应,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接种疫苗前要如实告知健康状况,要充分了解在什么样的身体状况下、患有哪些病症的人不能接种该疫苗,也就是疫苗接种的禁忌症,包括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和发热者;以前接种疫苗后曾患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反应者;对疫苗所含成分过敏者等等。
13、灭活疫苗和减活疫苗的差别是什么?灭活疫苗比减活疫苗好吗?
在有关疫苗的描述中能看到灭活疫苗和减活疫苗这样的说法,减毒活疫苗是将某种病原(细菌或病毒)传代培养,将其致病毒力减到很低的程度,只刺激免疫反应,不会使人发病,比如麻疹疫苗、卡介苗等。灭活疫苗就是用甲醛等将病原杀死,但是仍保留了其抗原性,但绝对没有致病力,比如狂犬病疫苗、百白破疫苗等。
减毒活疫苗优点是一般只需接种一次即可达到保护目的,缺点是有潜在的感染或传播的危险,并且疫苗本身稳定 性差,不易于保存和运输。灭活疫苗优点是安全性有充分保障,且疫苗稳定性好,容易保存,缺点是一般都需要两次或者更多次接种来加强免疫。
这是笼统的特点,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例如,给婴幼儿或者有免疫缺陷的人打疫苗,一般用灭活疫苗更安全。
14、接种疫苗不良反应与本次查出的问题疫苗有何关系?
本次事件曝出之后,网上翻出了2013年的一篇旧报道,该报道讲的是接种不良疫苗的反应,和问题疫苗有关系吗?多位专家都表示,基本上是两回事。本次问题疫苗案件的问题主要出在运输环节,不良疫苗的问题则是出在生产环节。
15、打疫苗后出现哪些症状需就医?
接种疫苗时,体内发生不良反应称为副作用。虽说疫苗是将致病菌或病毒灭活或减毒制成,但是接种疫苗却如同让人得了一场小病。因此体内出现某些反应也并不奇怪。
副作用的主要症状有接种部位发红、肿胀、发热等。这些反应一般在接种后48小时以内出现,偶见过敏性休克,症状是脸色发青、呼吸困难、失去知觉,这是对疫苗中含有的某种成分过敏所致。但是立即采取适当处置措施的话,就不会造成严重的损害。接种后当场观察婴儿的状况,也是为了及时对意外进行处理。
当婴儿在离开医院之后出现副作用时(如出现接种部位 肿大、接种一侧的腋窝淋巴结肿大、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一定要去医院处理。
16、问题疫苗可能存在怎样的利益链?
目前我国二类疫苗是自由定价,自愿付费接种,并非由国家统一配送接种,因此二类疫苗就很可能会成为这一产业内最大的生意。
一支二类苗正常的流通方式是生产厂家→经销商→省疾控→市疾控→县疾控→接种点。有媒体曾报道指这个过程中存在层层加价问题。巨大的加价空间成了部分疫苗贩子赚钱的基础。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就可能出现问题。
17、外国是否出现过疫苗安全事件?
美国1955年也出现过问题疫苗事件:Cutter实验室事件。Cutter实验室制备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由于在用福尔马林灭活相应病毒时不够彻底,未能杀死所有病毒,12万名儿童接种了Cutter实验室的疫苗,结果造成4万名儿童染病,其中260人瘫痪,110人死亡。这导致美国对疫苗规定了更为严格的标准,进行更为严格的控制。从生产、运输、保存和使用的各个环节上都实施了更为严格的控制,并建立起来完整的检测、控制、报告和监管网络,加大了惩罚力度,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几乎没再有疫苗恶性污染的事件发生。
18、二类疫苗是否也可以纳入一类疫苗管理? 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表示,要争取把部分二类疫苗纳入一类疫苗。这牵涉到国家的投入,还要考虑到我们国家的承受能力。解决这个办法的根本还是要强化监管,加大处罚力度。
19、湖北省有哪些预防接种门诊是正规的?门诊信息怎样查询?
山东疫苗 篇3
微信的传播是以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为主的,传播的信息可以是单点对单点的传播,也可以是单点对多点的传播。
1.1 单点——单点:好友传播
好友传播是指微信用户之间互相添加为好友后,用户之间点对点的传播方式。互相添加的用户一般相互熟识,也有一部分好友来自于微信账号的随机查找。在好友数量方面,一般都在几百人左右。在传播方式上采用的是点对点的信息传播,与手机短信类似,但是传播内容更为丰富,包含文字、图片、视频和网址链接等多种内容。
1.2 单点——多点:朋友圈传播
微信用户在朋友圈选项栏中可随时发布信息,内容可以涵盖图片、文字、短视频、公众号文章和网址链接等内容。已互相添加为好友的用户可以在好友的允许下随时查看对方的朋友圈信息。这是一种较为私密的信息传播,而发布方也可以指定发布信息可查看人群,自主选择屏蔽的好友,促使传播信息的私密性进一步可控。朋友圈的传播功能主要是点赞和评论,对于朋友转发的公众号信息可以在进入后再次选择自己是否转发。
1.3 单点——多点:微信群传播
微信群的建立往往是多个好友组成的,群成员不一定和其他任一群成员存在好友关系,但必定和群中某一成员互为好友。在微信群中的传播相对好友传播与朋友圈传播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因为群成员在群中发布信息时也可能被非自身好友的用户获悉。
上述传播方式也并非互不干涉、彼此独立的,对于公众号信息或腾讯新闻广播,用户可以选择将其转发至朋友圈、单个好友和微信群。同样的其他任何一个传播方式所接收的内容也可以根据用户自身兴趣选择是否予以转发或评论。
2 微时代微信的危机传播现状
新媒体的发展及媒体的融合为危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网状的交互式传播也为肃清危机信息源头带来了困难。危机信息进入微信平台时往往呈现出这样一种模式:用户获取危机信息后传播给自身好友或通过朋友圈进行发送,继而引发好友关注并加以评论转发,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循环;同时,通过其他平台获取信息,不断丰富传播内容。微信中传播信息不断丰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变形。随着微信用户的增多,通过微信平台获取危机信息的用户也在不断增加,而这种获取并非一味被动接受,而是一种交互式的传播,通过好友间的转载评论,危机信息得以快速传播,且呈现出较高的说服效果。也有一些用户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夸大。这种行为的产生出于多方面的原因:提升朋友圈点赞评论量、自身素质有限而混淆概念、一味的情绪发泄等。这也就不难解释在朋友圈中为何对于问题疫苗事件呈现出问题疫苗-过期疫苗-假疫苗-毒疫苗的转变,从而引发“毒疫苗危机”。甚至引发一系列后续危机,先是疫苗恐慌,造成许多家长无法正确区分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过期疫苗与毒疫苗。
在公众号用户方面,任何公众号的注册和信息发布都是以提高其阅读量、粉丝量为目的。公众号用户就必须呈现或是优质、或是能抓住人们眼球的内容。在此次山东问题疫苗事件发生后,随着人们对于此次事件关注的不断提升,许多公众号找到了话题热点,或是原创或是转载相关信息。微信本身是一个具有一些私密性的社交平台,准实名制的认证方式、好友多为现实中熟识的人,或是具有类似兴趣的人,这都促进人们愿意相信好友发布的信息。依托于微信本身的传播特性,微信所传播出的内容具备着较强的说服效果。
微信作为一个新型的传播平台,本身是中性的,对于这一平台本身我们不应过多苛责。然而其短平快的传播特点、较强的说服效果及庞大的用户群体决定了它信息传播控制性弱。一旦危机信息有机可乘,利用微信平台大肆传播,造成的恶劣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应加以充分的注意。
参考文献
山东疫苗 篇4
2016年3月18日,澎湃新闻网一篇《上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这是杀人”,山东发协查函》的报道引爆舆论场。报道称,自2010年以来,犯罪嫌疑人庞某及其女儿孙某,联系了国内十余个省(市)的100余名医药公司业务员或疫苗非法经营人员,购入防治乙脑、狂犬、流感等病毒的25种人用二类疫苗或生物制品,并将未经严格冷链存储的疫苗运输销往24个省市。
据人民网-舆情频道监测数据显示,事件曝光后,央视节目《东方时空》晚间对事件进行了报道,随后,包括新华社在内的多家央媒对事件进行报道,促使舆情迅速发酵。19日至20日,《广州日报》《杭州日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地方媒体持续跟进报道各地食药监局回应各省的“问题疫苗”情况,监管部门的情况成为舆论焦点。21日,事件持续发酵,包括章子怡、李亚鹏、陆川等在内的众多影视明星以及其他微博意见领袖发布微博呼吁关注“问题疫苗”事件。[1]受明星、儿童等因素的影响,“问题疫苗”事件在舆论场中引发较大的恐慌情绪,网友们积极跟帖留言,发表的看法中不乏对抗式解读。
二、对抗式解读的含义及研究现状
在《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解码》中,斯图亚特·霍尔吸收霸权主义理论,提出了受众在解读电视文本时可能建构三种解码立场:一是主导/霸权立场,译码者与编码者采取完全一致的立场。二是协商立场,受众既承认有关事件的主导性定义的特权地位,同时又保留着较为协商式的方法将其运用于“本地情形”的权利。三是对抗立场,受众完全明白话语中所给出的字面意义和内涵隐义,但他将讯息在另一种参照体系中重新组合,采取对抗式的解读方式。[2]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受众的第三种立场,即采取对抗式的解读方式。在知网、万方数据网等主流学术网上搜索“对抗式解读”等关键词发现,目前所能搜索到的文章多是从宏观层面,如“从中国当代新闻传播中看对抗式解读”“论我国受众对主流媒体的对抗性解读”进行的研究。本文则从微观层面入手,以具体案例切入分析当今网络环境下网民的对抗式解读行为。
三、“山东问题疫苗”事件中对抗式解读的特征
在有关“山东问题疫苗”的新闻报道中,网友们在民间话语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舆论。为了便于研究及有效避免某一用户群所特有的偏向性,笔者从“2015年中国新闻资讯APP最新排名”[3]前十五名中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新闻资讯APP——“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网易新闻”,2016年5月6日14时许,分别以“山东问题疫苗”“山东疫苗”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所搜索到的相关新闻数量为:“网易新闻”395篇,“澎湃新闻”52篇,“人民日报”48篇。对以上用户跟帖内容分类后发现,在“山东问题疫苗”事件中,网友对抗式解读的表现特征如下:
(一)对权威的对抗性心理强烈
抨击、质疑药监局腐败不作为,质疑检察机关处理结果。很多网友不明白为何这种非法经营疫苗的手段能持续这么久,这些问题疫苗可以流通这么久。有的网友强调,“庞某这种非法经营疫苗行为不会只是个例,在医药流通领域肯定还存在其他‘庞某’们,只不过被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水’过去了而已”。4月13日,国务院决定先行对一批责任人实施问责。在人民日报报道的《卫计委谈山东疫苗案:仍有群众存在困惑质疑》一文后,一位辽宁大连的网友留言:“监管做不好,出了问题捂着不报,捂不住了就搪塞,搪塞不了就轻描淡写地处理,怎么能让老百姓放心?!”
(二)对接种疫苗的恐慌心理强烈
问题疫苗事件曝光后,很多网友对接种疫苗产生了强烈的恐慌心理。“澎湃新闻”网友“李白在海边”留言称:“还是不敢给宝宝打疫苗,这些有问题的疫苗已经流通到这么多省份,谁能保证我家宝宝注射的疫苗是安全的!?太气愤了!”“澎湃新闻”转载新华社《新华社评“山东疫苗案”:主犯能在缓刑期重操旧业,令人愤怒》一文,网友“画水莲”留言:“俺孩子刚在学校打了麻疹疫苗,这个新闻早两天发,打死都不让孩子打啊!!”
(三)对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表示不信任
一方面,认为部分媒体避重就轻,转移民众关注视线。有网友留言称,“仍有一些新闻媒体对此事件一笔带过甚至置之不理,而是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娱乐八卦、三俗的社会新闻上”。也有网友留言称,“人民日报作为官媒,对‘山东问题疫苗’事件没有拿出深度报道,只会报道药监局、检察机关如何‘彻查此事’,没有承担起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认为媒体在报道疫苗事件时缺少新闻专业性,将“毒疫苗”造成的恶劣后果与本次事件中的失效疫苗混为一谈。澎湃新闻网友留言称:“疫苗是正规疫苗,得接种!但是这新闻是去年的旧闻了!”这位网友所说的“这新闻”指的是2013年一篇名为《疫苗之殇》的记者手记,这是摄影记者郭现中历时三年,用影像记录了中国疫苗注射过程而引发的悲剧事件。
四、对抗式解读的原因
在如今这个“无网不欢”的时代,是什么原因导致网民们这种乐此不疲的对抗式解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媒介技术提供的公共平台是民间话语权愈发强大的基础
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这一观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越来越被接收和认可。学者何道宽说过,“20世纪90年代之前,一般人认为媒介仅仅是信息、知识、内容的载体……可是他(指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对信息有重大的影响,它决定着信息的清晰度和结构方式”。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移动客户端的更新换代,使得信息获取方式更加便捷,准入门槛不断放宽。传统媒体在“自我更新”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多尝试。目前,我国原创新闻客户端已然布局成“东澎湃,西封面(上游),北无界,南并读,中猛犸(九派)”的“五岳格局”。在这些公开的平台上,网民们随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并通过对新闻信息的不同解码过程,对抗官方话语场,大大增强了民间话语权的力量。
(二)大众在对抗式解读中获得的快感是动力
约翰·费斯克将大众的快感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躲避式的快感,倾向于引发冒犯与中伤;另一种是生产诸种意义时所带来的快感,它们围绕的是社会认同与社会关系,并通过对霸权力量进行符号学意义上的抵抗,而在社会的意义上运作。网民的对抗式解读更倾向于对“霸权力量进行符号学意义上的抵抗”。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面临着各种社会矛盾,部分民众倾向于认为政府在我们社会中就是一个霸权机构的角色,从而进行对抗式解读。在“山东问题疫苗”事件中,从跟帖内容分析来看,多数网友抨击质疑药监局腐败不作为,质疑检察机关的处理结果。在与政府为代表的“权威”机构之对抗中,“受霸权迫害”这一群体形成了社会认同。通过对抗式解读,网民们产生了诸如费斯克所言的生产诸种意义时所带来的快感。
(三)新闻媒体在碎片化阅读下的议程设置问题是诱因
“碎片化”的本义是完整的东西被破碎成诸多零片或零块,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在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研究中。此后,新闻传播研究者亦引入这一概念,并界定为“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随着阅读载体的不断更新换代,碎片化阅读已然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阅读方式。为了吸引眼球,更多的“标题党”新闻出现了,诸如绯闻八卦、社会奇闻等更容易吸引受众点击浏览的新闻越来越多。新闻媒体议程设置渐渐发生了变化。“山东问题疫苗”事件曝光后,随即有很多新闻网站和客户端“强拉硬拽”另一条3年前的“旧闻”,即上文所述的《疫苗之殇》。为了让“问题疫苗”事件产生更加“轰动”的效应,将“失效”疫苗与“毒疫苗”产生的悲剧后果混为一谈,更加引发了受众对接种疫苗的恐慌心理,甚至加剧了受众对权力机构的不信任和对抗式态度。
五、结语
本文对疫苗事件中网友对抗式解读的表现及特征进行了概括,并对对抗式解读之原因作出了几点分析。最后总结出,在面对诸如此类“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第一,政府和相关机构要及时拿出一套专业可行的实施方案,而不是以一种“远离的姿态”处理此类事件。第二,官方媒体和其他媒体平台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以减轻网友们的猜疑和恐慌。第三,包括自媒体人、意见领袖在内的网民群体要加强媒介素养,切忌人云亦云。
摘要:斯图亚特·霍尔提出了三种解码立场: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对抗立场。对抗立场作为网络时代受众的一种突出表现,影响着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本文从“山东问题疫苗”事件入手,以“网易新闻”“澎湃新闻”“人民日报”APP中的用户跟帖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网民的对抗式解读表现特征进行了概括,并浅析了遭遇对抗式解读的几点原因。
关键词:“山东问题疫苗”,编码/解码,对抗式解读,议程设置
参考文献
[1]霍尔(英).编码/译码[M].张国良,朱晨,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426-427.
[2]何道宽.加拿大传播学派的双星:伊尼斯与麦克卢汉[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5):93-99.
山东疫苗 篇5
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①近几年, 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频发。虽然每次突发事件后, 都会对涉事相关的地方政府、企业、人员进行处理, 但每一次突发事件的出现, 还是会引起公众对相关安全问题的质疑。如今, 要树立民众对疫苗安全的信心, 不仅要依靠药品企业的自身、政府的监管, 同时, 媒体也应负起责任。
于2016年3月发生的,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山东非法疫苗事件”, 是近几年来发生的规模较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整个事件是从澎湃新闻发出微博、微信公众号文章推送时开始发酵的。接下来, 本文将对该事件中微博的公信力如何进行分析, 找寻微博在事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以及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微博存在的问题。
一、“山东疫苗事件”中微博公信力分析
(一) 事件梳理
2016年3月18日7点42分, 澎湃新闻发表了一则针对非法疫苗事件的报道, 题为《数亿元疫苗未冷藏流入18省份:或影响人命, 山东广发协查函》, 从而引发了全国媒体对此事的关注和报道。紧接着在8点22分, 微博账号@ 澎湃新闻在发布的微博中, 加入了“这是在杀人”的字眼来表明某北大教授的立场, 大量媒体和个人用户开始转发这条微博。截至2016年4月18日, 这则微博转发量已经达到了4万, 评论数也达到了2万。这则微博, 正是事件发酵的开端。同年3月22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案件作出重要批示, 要求有关部门彻查“问题疫苗”的流向和使用情况。4月13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公布了涉及山东疫苗案的357名公职人员的处分决定。由此可以看出, 此次山东非法疫苗案件报道所引发的“舆论海啸”是全方位的。
(二) 消息来源分析
在新闻报道中, “真实性”可以说是新闻的生命, 信息源的真假以及如何使用, 都会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及客观性, 还会间接地影响媒体平台的公信力。“山东非法疫苗事件”于3月18日开始, 在微博爆发了热议, 使“疫苗”这个词在热搜榜居高不下。根据新浪微博的“微指数”显示, 当天热议微博前三名分别是@ 澎湃新闻、@ 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由此, 通过“微指数”也可看出, 在微博上公众认可度更高的仍是主流媒体。
除了媒体来源之外, 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也有其他的信息来源。以“人民日报”微博为例, 3月18日以来, 与“疫苗”相关的微博共有35条, 主要以报道事件进程以及疫苗注意事项两个方面为主。在这35条微博中, 消息的来源也是不同的:15条微博消息来源于相关主管部门, 如卫计委, 食药监局等;6条微博来自人民日报微议“你好明天”;5条微博来自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指示;5条微博是关于疫苗普及知识的;3条来自于人民日报;1条来自于专家意见。所以也可以看出, 信息的获取还是要依靠各主管部门及国务院常务会议等官方立场的发声。
除了对媒体“官微”的分析之外, 还应引起注意的, 是无明确信息来源的微博是如何引起公众关注的。2015年3月23日, 福建莆田市一女网民在微博发布疫苗谣言称“昨日埭头2月大婴儿注射疫苗身亡事件始末。太可怜了宝宝才来到这世上仅仅两个月就被毒疫苗剥夺了生命, 希望这样可怕的事情不再发生!……”该言论又引起了网友的恐慌, 然而后经调查证实为谣言, 文中孩子的死亡与疫苗没有直接联系。类似这样的微博, 这种在事件中肆意发表虚假言论的情况, 并不在少数。这种没有确切出处的信息, 在传播过程中的真实性根本难以保证。而“谣言”以微博为途径传播扩散开来, 其高转发量也会使公众在浏览信息时产生错误的认识和判断。这些信息源不明的信息, 给微博公信力的建立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 发布时效分析
新闻传播出现以来, 时效性作为其特性, 一直是衡量新闻的一个决定性标尺。在新媒体发展的今天, 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变得更加苛刻。[1]由于微博短小精悍, 140字的描述容易编写, 时效性强, 转发功能也使传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根据2015年新浪微博发布的用户报告来看, 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了2.22亿人。所以, 在人人都可发声的这个场域内, 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在不断地加快。
“山东疫苗事件”由2016年3月18日7点42分, 澎湃新闻发表的一则报道开始了事件发酵。这时的微博, 成为了“黄金4小时媒体”, 快速地产生了舆论传播, 在数小时内, 将这个突发事件传播、发酵成了全民关注的重大舆论影响的事件。当天的微博, “疫苗”一次的搜索热度达到了133416次;在22日公布了9家涉案企业后, 热度达到了一个月之内的顶峰——1043457次。以澎湃新闻为例, 从3月18日开始到4月15日, 共发布了44条微博, 根据时间发生节点, 逐步地报道了事件的进展。所以, 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 微博有着纸媒及电视媒体难以比拟的时效性。
(四) 语言表述分析
在微博这个仅用140个字来描述信息的平台上, 能否在突发事件中准确无误地表现新闻事实, 直接关乎传播效果及公信力建立。美国学者Meyer认为, 公信力的主要指标包括公平、无偏见、报道完整、正确、可信赖这五项。如何达到这五个指标, 其关键就是语言如何进行表达。
以“人民日报”为例, 通过搜索“疫苗”这个关键词, 可以发现每条微博的评论量和转发量都达到了三位数。思考其原因, 一是因为人民日报本身的权威性以及数量庞大的粉丝数;二是在有关疫苗事件新闻报道的微博中, 都有明确的标题、新闻源, 结构比较完整, 与传统新闻写作比较相似。但碍于字数限制, 有些新闻报道不能够完全地展现在页面上, 只能在文末添加网站链接供受众查看。
另外, 如上文所述, 这些微博的信息来源多是转自报纸或是新华社、国家相关部委的官方信息, 内容多为事件进展跟踪, 及人民日报的评论。这些微博里, 语言表达相对客观, 不仅传达了政府的政策信息导向, 又以“疫苗事件”为反思, 普及了科学知识。
二、突发事件中微博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一) 语言表达挑战
第一个问题, 微博之所以受欢迎,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仅有140字的特点。但反之, 其带来的却是信息碎片化, 难以进行拼接解读的问题。其往往会成为“信息”而不是“新闻”。在进行事件深度调查时, 常常需要添加长微博图片来增加完整性。
第二个问题,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 部分微博用户会表现出不理性的情绪, 发布态度不积极的微博, 在某种程度上, 会对传播产生负面的影响。
第三个问题, 在微博中, 受众想要获取一些媒体的信息, 要靠加关注的形式, 这里的博主与粉丝, 其实就是传者与接收者。在“山东非法疫苗事件”中, 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微博, 大多是政务、官方媒体微博, 大多只是转载一些新闻报道, 没有原创的内容存在, 且对网民评论的回复, 明显少于其他类微博。可以看出, 大部分政务官方微博仍然停留在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层面。
(二) 微博“把关”挑战
卢因提出的“把关人”概念, 指的是在群体传播过程中, 存在一些把关人, 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简单地说, 就是传媒组织决定着传播什么样的信息。[2]根据《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5) 》中指出, 近六成假新闻首发于微博, 因其传播速度快, 转发功能方便的特点, 很容易形成小规模的假新闻事件。
在微博这个新型媒体平台上, 为了追求信息发布的速度, 没有像传统媒体那样经过一套完善的程序来验证信息的真伪。所以在突发事件中, 抢占先机就成为了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另外, 大多数的非认证用户在发布微博时, 难免会夹杂个人主观情绪, 因为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新闻知识学习, 容易歪曲事实真相, 造成“假新闻”的情况。这种情况下, 删帖也恢复不了给公众造成的不良印象, 大大地降低了微博的公信力。
(三) 法律监管挑战
法律区别于道德, 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规则, 任何公民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没有界限, 就很难确保是否有影响和侵犯别人的情况。在微博环境中, 不少人利用突发事件诈骗钱财。例如, 此次“山东非法疫苗事件”, 以他人的同情心为诱饵, 某些人发布了一些非法链接。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 公众处于恐慌状态下, 这会加剧谣言的散布速度, 短时间内就会形成“舆论风暴”。其后, 一些谣言微博还是得不到处理。这是由于在公众发布微博时, 没有明确的限令, 无法确定哪些行为是可取的, 哪些传播行为不可取。法律法规方面, 完善的速度已经赶不上微博用户发展的速度。
三、突发事件中微博提升公信力的策略
(一) 国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作为信息的集中地, 来自官方权威、媒体、意见领袖和众多草根的言论在微博中汇集。在突发事件中, 这很容易引起大规模的信息数据流动。如何在公众心中占有一席之位, 打造新的公信力平台, 政府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就是微博的实名制, 要让广大网友“敢说话”并“说真话”。这样能强化政策法规, 有利于网民在使用微博时遵纪守法。其次, 在突发事件中, 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中的微博发布制度, 杜绝信息来源的混乱。在这个过程中, 任何事件跟踪信息的发布都会引起广泛的关注, 要注意发布平台的权威性、渠道的权威性和信息的真实性。有新闻采访权的新闻媒体, 更应在突发事件中承担起社会责任。
通过建立良好的微博发布体系, 完善法规制定, 不仅可以使公民保护其“公民发表言论”的舆论场域, 也可以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对提高微博公信力来说, 这是有益无害的。
(二) 运营商:完善微博监管体系
为了保证突发事件中信息的准确性, 世界各国对于网络监督都有两种标准:第一种是政府指导行业自律型, 由政府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另一种是在符合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依靠网络行业的自律。由于我国微博用户众多, 发布信息复杂等特点, 采用的是第一种监管方式。但网络信息纷繁复杂, 加之其传播速度极快, 对突发事件中产生的负面舆论难以全面控制。这时, 微博运营商就应在日常管理维护中, 加强对信息发布的审核监督的能力, 对虚假信息及新闻进行快速的处理及辟谣。
(三) 公民:加强自身道德约束
媒介素养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 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3]目前, 在微博这个广大的舆论场域里, 人人都有了作为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但不少人却在其中恶意地散布谣言, 更有甚者, 还去侵害他人的权益。在使用微博时, 我们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一切, 对一些没有经过证实的、虚假的、有社会危害性的微博, 要增强辨别意识, 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四、结语
作为web2.0技术的集大成者, 微博不仅有整合资源的能力, 还拥有数量庞大的用户资源。因此, 近几年内, 其能量巨大的资源累积不会消逝, 微博仍会作为突发事件的重要舆论场及信息滋生场发挥其作用。在如此情况下, 如何提高微博的公信力, 维护好新闻传播的前沿阵地, 是需要思考的。微博扩大了公民交流的空间, 也制造了层出不穷的状况, 要想打造出一个公信力极强的媒体平台, 还需要国家、政府、公民等多管齐下的努力。
摘要:公信力是媒体赢得公众信任的基础, 也是媒体发展的价值追求。目前,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微博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舆论场域”。在新媒体时代, 人人都成为了发声者。但新闻获取便捷化的同时, 也带来了信息失真、失信等问题。本文以“山东非法疫苗事件”为例, 分析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公信力表现, 以及其面临的公信力缺失等问题。
关键词:微博,公信力,社会信任,疫苗事件
参考文献
[1]桑苗.浅谈现代新闻的时效性[J].青年记者, 2010 (02) :11.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