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研究生

2024-11-04

研究型研究生(共12篇)

研究型研究生 篇1

研究型大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随高等教育发展而变化, 在内涵和外延上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我国研究生资助体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民助学金制度的阶段、奖学金制度阶段、奖学金和“三助”制度阶段及“奖、勤、贷、补、免 (减) ”多元化阶段。研究生资助体系对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具有三方面重要的意义。首先, 为研究生提供生活保障, 使研究生能安心于科学研究。其次, 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培养研究生的竞争意识、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也有利于和谐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研究生的资助体系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切实为研究生解决生活之忧、学习之忧, 让研究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乐趣和家的温馨。

一、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资助体系设立的原则

(一) 公平性原则

目前, 在研究型大学的资助体系中, 仍然有部分研究生 (如定向培养生) 无法享受资助的权利, 不仅没有争取优秀奖学金的机会, 而且还得不到学校给予的基本生活补贴 (普通奖学金) 。这样一来, 不仅研究生的基本生活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心态失衡, 而且不利于调动研究生科研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在设立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资助体系时, 不仅要考虑资助的效率, 而且还要兼顾资助的公平。坚持资助的公平, 就是要坚持“人人有权享受资助的权利”, 只有这样, 才能使研究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全身心地投入研究, 才能维持教育的公平, 遵循教育机会人人平等的原则, 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 针对性原则

现有的研究生“奖、勤、贷、补、免 (减) ”多元化叠加模式的资助体系表面上看集各种资助功能于一体, 能够很好地解决研究生生活待遇问题, 但是没有考虑到研究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实际生活需求等具体情况来“对症下药”, 而是采取千篇一律的资助形式[1]。若不考虑研究生的家庭背景, 就不知道哪些学生需要得到资助, 在课程学习阶段, 研究生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学校提供的基本生活补贴 (普通奖学金) , 目前硕士研究生普通奖学金的标准在200元左右, 根本无法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忽略研究生的个性差异, 易造成研究生资助力度前后不均衡, 进而形成研究生资助分配的不合理, 况且, 在同一阶段研究生对资助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 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资助体系的设立一定要考虑研究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 以研究生实际生活需求为参照物, 针对每个研究生提供不同的资助套餐。

(三) 激励性原则

我国现有的研究生资助体系的目标和功能相对单一, 主要是解决研究生的基本生活问题, 很少考虑如何通过资助体系来激发研究生的竞争意识、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而这些正是研究型大学需要去实现的, 充分发挥研究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 通过研究生的资助体系, 激励研究生积极地参与各种科研、科技竞赛、创业等活动, 为研究生开展科研、创新、创业等活动提供精神动力, 培养研究生的竞争意识、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 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2]。

(四) 可操作性原则

再好的资助体系如果缺乏可操作性, 也是徒劳。所以, 应制定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的资助体系制度, 对研究生资助工作流程作详尽的规定。具体讲, 包括资助来源的种类, 每种资助的条件要求, 研究生何时, 如何以及向谁申请, 相关机构如何受理申请、制订研究生资助计划、研究生资助监督检查的途径、研究生资助的公示、申诉等操作规范[3]。当然, 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还要根据实际的问题, 具体对待, 在把握度的前提下, 懂得变通。同时, 一旦发现制度存在问题, 要及时改进。

二、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资助体系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 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研究生的资助体系是项庞杂而长久的工程, 要想让它很好地为研究型大学服务, 则必须从教学管理中独立出来, 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相关的资助制度以及贷学金的筹集、发放和回收等。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的资助体系必须制度化, 充分体现研究生的主体意识, 明确规定研究生接受资助的权利和义务, 增强研究生的法律保护意识。尤其是随着研究生的扩招, 研究生的资助工作面临更多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原有的规章和条款早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求, 存在不协调、不统一、不衔接, 甚至出现矛盾或者空白点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制定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资助体系时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 从而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研究生资助制度。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来负责筹集、发放和回收贷学金, 一方面可以使学校专心于学校的本职工作, 从助学贷款庞杂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能够快捷地把分散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个人信用情况整合起来, 有利于推动贷款学生信用档案的建立, 与此同时, 还可以很好地解决因助学贷款资金额度过小、借款人过于分散, 一旦出现“逃贷”的情况, 银行派人追讨困难的问题。而且, 专门的管理机构可以将信用调查与跟踪管理结合起来, 提高欠款追讨的工作效率, 同时, 也可以积累经验, 及时地发现助学贷款在发放和管理上的漏洞, 及时地对工作进行改进与完善, 使助学贷款业务能够健康、可持续开展[4]。

(二) 增加“三助”的岗位, 加大研究生资助的力度

“三助”即研究生助教、助管和助研, 是研究生勤工助学的主要形式, 同时也是一个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过程。研究生通过“三助”既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 来贴补学习期间的各项开支, 提高生活水平, 又可以锻炼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调动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培养研究生自立与自助的精神,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5]。所以, 研究型大学一方面要尽量减少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上, 把节余的工作量用来设立“助教”岗位, 让研究生承担本科生的答疑辅导、作业批改、课程讲授等相关工作。另一方面深化研究型大学的人事制度改革, 本着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管理效益的原则, 尽可能给研究生腾出一部分岗位, 设立“助管”岗位。此外, 根据导师和课题组科研的需要, 尽可能地设立“助研”岗位, 让研究生承担科学研究或科技开发项目中的部分工作。总之, 根据教学、管理和科研任务的需要, 凡能由研究生担任的工作, 研究型大学都应设立为研究生三助岗位。目前, 研究生三助的月工资一般在200元左右, 和本科生的月工资基本持平, 鉴于研究生本身的人力资本价值, 200元的劳动报酬显然太少, 呼吁研究型大学加大研究生资助的力度, 体现研究生的自身价值, 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

(三) 实施“引进来, 走出去”的策略

目前, 我国社会力量参与研究生资助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 基本处于自发的阶段, 主要原因是对捐资助学活动的认识不足, 未能有效地形成社会参与助学的浓厚氛围。研究型大学应借助新闻媒体的正面舆论宣传及与企业面对面的沟通, 广泛争取社会各界资助, 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在研究型大学设立各种类型的专项奖学金, 帮助企业认识到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广泛地吸纳社会资金为培养人才服务, 即所谓“引进来”的策略[6]。面对目前贫困研究生的庞大队伍, 学校的资源毕竟有限, 我们需要大力挖掘社会企业资源, 为贫困研究生提供更多实习或兼职的岗位, 实施贫困研究生“走出去”的策略。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校和个人的负担, 而且有利于研究生独立人格的培养, 有利于研究生理论结合实际, 应用能力的提高。

(四) 与金融机构建立默契, 实现“双赢”

研究型大学应加强同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 一方面, 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层次和等级的助学贷款, 例如, 研究型大学可以向社会保险基金提供研究生助学贷款。我国的社保基金是交由基金公司进行投资运作的, 目的是为了保值、增值, 而其中绝大部分收益是通过购买国债和银行存款取得的, 少数收益是通过投资证券取得的。因此, 社保基金往往存在缺少投资渠道的问题, 大部分资金不能很好的运作, 只能存放银行及购买债券。如果社保基金用于向研究型大学贫困研究生提供借款的话, 不但可以为社保基金提供一条很好的投资渠道, 确保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而且投资收益大, 风险小, 产生的社会效益也高[7]。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 让闲置的资金增值。研究型大学可以委托投资公司, 将学校闲置的资金进行投资运作, 根据资金的使用情况, 选择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投资, 然后从投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来作为研究生的资助。如此一来, 学校不仅可以解决闲散资金、项目经费等无处使用的苦恼, 而且可以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福利。

参考文献

[1]姜娜.中美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比较及启示——基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3) .

[2]叶玉嘉, 朱永东.我国研究生资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化工高等教育, 2008, (4) .

[3]沈延兵, 王凌宇, 陶德坤.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 2004, (11) .

[4][7]王晖.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 2007.

[5]于惟惟, 韩贵秋, 杨清雷.创新研究生资助体系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7) .

[6]李华明.民族院校贫困研究生资助体系的完善[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9) .

研究型研究生 篇2

以下是我对自己未来三年研究生学习生活的规划:

一、研一阶段:、巩固专业基础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研一是很重要很关键的一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控制理论基 础知识的学习,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日后在专业方面的研究上才不至 于捉襟见肘。因此,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利用好课堂 学习这个平台。上课注意听老师的讲授,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逐渐建 立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第二,课余时间的自我充实与提高。研究生阶 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必须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我会通 过广泛阅读专业相关论著,从阅读别人著作中了解别人的思想与见解,拓展自己的视野,并努力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对问 题的自我见解。同时,注意对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期间我要多阅读一 些有关数学,计算机控制等学科的书籍,研究各种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 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始相关实践活动的进行。

工学硕士应该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必须对实践环节给予 高度重视。这个阶段,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开始一些简单的实践。可以尝试对相关专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比如,通过亲身实践的形式对 某一问题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自己的思考并在导师的指导帮助下对相关 问题进行研究,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研二阶段:、明确并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

通过研一一年的学习,我已经积累了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了 进行进一步研究的条件。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明确并确立自 己的研究方向。

确立自己的研究基础跟随导师对相关课题进行学习研究。

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从最基本的观察问题、收集资料开始到对问题 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都是对自己是否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研究生的的考验。2、形成自己的观点,撰写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研究生,能否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对相关问题 的理解,并发表相关论文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学科相关问题及一些学者观点的积极思考,我已经逐渐 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尝试进行论文创作是理所应当,也是对自己学习成 果的一个检验。

三、研三阶段:

1、积极准备并完成好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可以看作是我整个研究生学习阶段结晶。它应该是对 我三年学习成果的一个检验更应该是肯定。因此,我必须认真对待,努 力做到最好。

2、确立以后的发展方向,对自己人生作出规划。

研三时期面临的是工作还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我会根据届时的实

际情况作出一个好的选择。

结束语

“立足基础,培养创新”是我研究生阶段的总的规划理念。以上是 我对自己未来三年研究生学习生活的一个规划,但宥于自己目前的见识 和能力,对研究生的学习要求还了解得不够,因此,计划难免会有不妥 之处,还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正,不胜感激。我会全力以赴投入复 试,争取使这个计划变为现实,同时也希望各位老师能够给我一个展现 自我的机会。谢谢。

请用大约 1500 字介绍你的学术背景、在报考专业曾经作过的研究工作、以及攻读研究 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计划、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目标等。个人陈述应由申请人独立完成,如

发现是由他人协助完成,将取消申请人复试资格。

此页请打印,可以使用背面,务请于复试

前(以邮戳为准)送交报考院系研究生教务办公室。

我是 XXXX 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系 2011 届毕业生。

对于电子通信工程及其相 关专业非常热爱,在高考当年的所有志愿中,只填报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因此在本科的四年

时光中,由于读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所以非常努力的学习,也取得了相应的不错的成绩。共 获得三次校一等奖学金和优秀三好学生标兵称号,本科毕业时总成绩列专业第二名,取得了

保研名额。由于对专业的热爱和更高学府的追求,于是选择放弃保研,希望能够求学北大。本科期间,四年坚持学习英语,不仅因为深知英语对学生的重要性,更是因为自己本身也喜 欢英语。

大学四级成绩是 512 分,六级成绩是 519 分。

并在大二时期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

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对于专业的认识,从最初的好感到渐渐的热爱,我用四年时间把

自己的人生方向彻底定位在了电子行业上。在校四年期间,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深入,我逐

渐培养了自己勤奋刻苦,踏实好学,认真思考,敢于发问的学习精神,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 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认识到了作为一个工科学生,一定要深入实践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在

校期间,我对于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有认真而详细的学习和思考,在学习过程中,基本上做到

了一丝不苟,花费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在功课上,因此也打下了较为稳固的基础。同时,由

于对本行业的热爱,我也一直十分关注电子通信业的发展状况,平时经常阅读《 IT 时代周

刊》和《通信天地》等杂志,也喜欢在网上浏览一些最新的电信 ,IT 业内新闻,喜欢关注一 些新闻实事。

在本科期间,除了学习之外,我也比较注重在各方面锻炼自己。在校期间担任班级的团 支书,组织一些校、院团委下达的工作,除了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外,也希望通过与同学的交 流和接触,能够锻炼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课余生活上,我非常喜欢锻炼身体,尤其热爱

足球。在大学前三年,我基本做到坚持跑步,每周跟同学踢一场球赛,不仅锻炼身体,也让 自己有非常愉悦的心情。

我一直认为良好的作息可以保证每一天的精神充沛,使得学习更加 有效和轻松。

由于不断积累的知识和不断升温的兴趣,我觉得自己应该继续攻读研究生来提高自己的

知识水平和视野高度,并希望自己可以在读研过程中培养严谨认真,止于至善的作风精神。如果可以进入北京大学深造,我希望在读研期间,在有限的三年里我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努力钻研 IC 设计领域的相关知识,使自己对于本行业有相当程度的理解,并深入研究某一

个领域,竭力成为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并把所学到的东西,可以应用在实际工作和设计中,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在读研期间,要大力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尤其是亲力亲为,不怕麻烦 的钻研精神,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丰富,能力优秀的专业人才。在研究生毕业之后,我 的计划是如果有机会在自己喜欢的领域继续深造,我会选择继续读博,成为该专业的顶尖人 才,努力在本专业有所造诣。如果读博的时机不是很恰当,我也很希望自己可以进入相关的 公司开始工作,在工作中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学习和科研精神,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一个专业 有用的人。

总之,我认为个人的勤奋和对专业的热爱都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分析,判断,综合还是

其他的各种能力,都要在生活中不断磨练才可以具备。保持对专业的始终如一的兴趣,是先

天的老师,可以让自己充满好奇,不断探索;

而个人后天的勤奋和努力,则可以保证自己在 发现问题的情况下勇于面对,不畏难题,迎难而上。

北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也是中国学生 历来梦寐的大学,在这里有最好的老师和同学,有最好的设施和环境,有最好的氛围和气息,我非常渴望能在北大继续求学,热烈盼望着能在北大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奋发努力,辉煌人生!

个人陈述

★学习背景:我于 2007 年考入鲁东大学商学院,本科专业是公共事业管

理。四年本科学习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公共事业管 理学、公共财政学、公共管理法学等。我对管理这方面的专业非常感兴趣,通过本科的学习,对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我觉 得行政管理在我国更具有实践意义,而且我的本科专业与行政管理有密不可 分的联系,所以我想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行政管理方面的知

识,融会贯通,希望能够有所建树。同时,我的学习兴趣很广泛,对文学、地理、生物、心理学等都有一定的兴趣。平时喜欢在图书馆阅读感兴趣的书 籍,包括专业杂志,英语类的书籍。宽阔的知识面和兴趣让我视野开阔,思 维发散和敏捷,我将会继续保持这个良好的习惯。

★获奖情况:在学习方面,我一直是积极努力的,曾经获得多次学校奖 学金,并获得了“学习标兵”的荣誉称号。在学校活动参与方面也很积 极,获得了“文体之星”的称号。

★学干经历:在四年中,我一直是班里的组织委员,虽然只是个很小的 职位,但却让我收获了很多。在班级中组织集体活动,动员同学帮助贫 困学生,进行社会公益活动等等。这些都给了我很多的锻炼机会,也因 此,我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

★英语水平:我一次并且高分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拿到了等 级证书。在口语方面,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我比较喜欢英语,虽然英 语能力有限,但我会继续学习,争取不断提高。

★计算机水平: 通过了计算机二级 Access 的考试,拿到了等级证书,熟 悉 Word、Excel 的操作,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可以使用计算机完 成学习任务。

★研究计划:

以下是我对自己未来三年研究生学习生活的规划:

一、研一阶段:

能够专心的学习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把基础知识掌握好,为以后研究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课外多多涉猎行政管理方面的书 籍,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和思路。

二、研二阶段:开始写一些论文,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希望有 机会参与导师的研究,配合导师从事相关方面的研究,积极参与到实践 环节中去,使研究和学习的知识得到应用。

三、研三阶段:我会更加努力的把精力用在专业的研究上,严格要求自 己,争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相关研究方向的文章。把研究生阶段的所学知识 应用和巩固,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特别是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把所 学知识可以应用到实际的问题之中。

总之,研究生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我非常愿意继续学习和研究,我

会珍惜这个机会。在此,我诚恳地希望苏大能够接受我的申请,实现我的梦想。我相信自己将会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加倍的努力,争取做到更好!

一、学术背景

2005 年夏天,我以优异的成绩从武汉江夏一中考入武汉大学环境工程系,并在充实的学习和社会活动中愉快地度过了这几年。

珞珈山下,东湖之滨,美丽的武汉大学以其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我本科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前三年中,我们的课程设置是这样的:大

一、大二主要为公共基础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思想政治等,和部分

专业基础课如工程制图、流体力学、无机与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大三则系统地学习专业主干课程,包括水污染控制工

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另外,学院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实习教学,包括金工实习、生产认识实习等。

大学一、二年级时我一直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大三专业课的学习和以后的深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三时通过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以及金工实习、企业生产实习等,我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随着专业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我的

学习兴趣愈加浓厚,非常希望能在这个领域有进一步的提高。

二、学习情况

在前三年的学习中 , 本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 , 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大学前三年的专业课成绩、综合成绩一

直位于班级第一、专业前三。曾获得校“甲等奖学金”两次,校“三好学生”两次,“天宝奖学金”

(美国天宝公司专项奖学金)一次。

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本人没有忽略其他知识的学习,能比较熟练地使用 AutoCAD2006 工程绘图软件以及 Office 2003 等常用文 档处理工具。

通过多年的英语学习,我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并在大二时通过了国家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另外,在思想上个人品德良好,遵纪守法,积极上进,曾在 06 年被评为入党积极分子并完成党校学习。

三、社会活动、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和研究工作

社会活动方面:学习之余 , 我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和社会活动,曾在 2006 年担任武汉大学《珞珈青年报》报社记者,期间多次采写 校内新闻,并在《珞珈青年报》、《武汉大学报》、《资环简报》上发表数篇新闻稿及个人其他文学作品。

大二,通过竞选我成为班级学习委员。通过本人有效配合老师,积极组织同学讨论,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故全班成绩优异,被评为该校级“优秀班集体”。另外,我也因为工作出色而荣获 2006-2007 校级“优秀学生干部”。

社会实践方面: 06 年暑期,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中国支持的“ 2006 湿地

使者行动”暑期社会实践,考察了南水北调源头丹江口水库及汉江襄樊段、汉江武汉段水质及汉江渔业资源现状,同时向周边居民宣传 环保。本人担任该实践队队医和 DV 场记,撰写十多篇实践日志及社会实践总结报告。我们团队社会实践成果在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

管理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办事处奖项评选中,荣获 “

三等奖 ” 和 “

最佳徽标设计奖 ”,并获奖金 3000 元,个人荣获当年的 “

武汉大

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 ”。

07 年 7 月,本人参加 “

武汉市拾荒群体现状及治理模式研究 ” 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实践报告荣获 “

武汉大学 2007 年大学生暑期社会 实践优秀成果二等奖 ”。另外,在 07 年 8 月我还与武大生命科学学院四名学生一起赴天津组织开展了武汉大学 “

天津环保城市建设状况调查活动 ” 的暑期社会 实践。

企业实习方面: 08 年暑期,经导师引见,我到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院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企业实习。由于实习中个人工作认真

严谨,踏实好学,专业知识扎实,在实习结束后,得到中南市政院的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赞扬!

企业实习不仅丰富了暑期生活,更让我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

四、硕士期间的学习和研究计划

倘若能顺利保送贵校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话,我将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环境工程学中水处理的内容,积极阅读相关论著,勤于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新的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同时也 要重点关注我国江河湖泊的污染与保护现状;、加深并拓展对资源与环境的认知,适当地选修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课程;、广泛阅读与水污染控制和资源化利用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其他领域的论著,尤其是我比较感兴趣的 “

水环境与水生态 ”

相关知识,拓

宽从大范围利用自然生态净化机理来解决我国湖泊污染的研究视野,主要包括:河流生态学、湖泊生态学、渔业及藻类学等;

(二)应用知识的学习。、在目前已具备 AutoCAD 绘图软件使用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实际操作与运用,增强水处理工艺实际设计能力;、加强英语特别是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方面的自主学习,争取能自如地阅读、翻译专业相关英文学术论著,并力争自主进行英文论文的 写作;、积极协助导师完成其科研和其他课题项目,扎实推进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知识体系构成方面本着 “

立足一点,兼顾其他 ” 的原则。不过,在具体落实学习计划中还得与导师讨论协商,以期在有限的时 间内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

五、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目标

至于毕业后的就业目标,我会优先考虑环保部门、高校、从事环保的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如果在研究生期间,个人研究能力能获得

导师认可,并且自己对这门学科仍具钻研精神,我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争取将来能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为我 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研究生党校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研究生党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党建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130-0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部分,努力拓展新形势下研究生党建教育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如何对研究生进行有效的党性教育、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在研究生的党建教育工作中,已越来越引起高校的深度思考。研究生党校建设正是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新的依托平台,因此,针对新时期研究生思想状况和特点,加强研究生党校建设研究,开拓研究生党校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就格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研究生党校建设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研究生党校教育是高校研究生党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党员是研究生同学的优秀力量,研究生党校工作在研究生党建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高校研究生党校建设工作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1.研究生党校学员入党动机功利化,政治理想不够坚定

研究生党校的学院一般由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组成,每期研究生党校学员的主体通常情况是由入党积极分子组成。有一部分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动机功利性太强,只是把入党作为自己就业的一个敲门砖。部分学员对党的理论学习并不充分,政治理想信念模糊,注重自己的个人利益,这样的学员一旦入党后,不但没有起到战斗堡垒作用甚至将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影响并作用到其他的同学身上。研究生党校的教育的作用就会由于学员的自身功利性而大大减弱。

2.研究生党校建设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常被忽视

高校重视本科生的党员教育及入党积极分子教育,但是很少将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和党员教育纳入到高校党建的重要位置,有的高校即使开展高校党校教育,也未将研究生单独培训,和本科生党员一起集中性学习,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没有创新,效果不理想。在研究生规模较大的高校,研究生党校通常隶属于研究生院,研究生党校建设相对发展较好,但是在研究生占全校总人数比例较小的高校,研究生党校建设较滞后,甚至为零。研究生党校建设重视力度普遍不够,这与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形成强烈的反差。

3.研究生党校制度建设滞后,专业化指导教师配备薄弱

部分高校研究生党校工作只是简单仿照本科生党校的组织活动形式开展工作,没有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学习工作特点形成创新性的教育工作制度,针对研究生党校教育的投入经费的缺少也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生党校建设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在目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党校工作中,没有配备专职的教师指导党校工作,指导教师流动性大,这就使得从事研究生党校工作的教师很难对工作进行系统地分析设计,更难提升自身的业务指导水平,使研究生党校建设工作停滞不前。

二、加强研究生党校建设工作的必要性

1.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生党校做平台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努力拓展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使党员教育与研究生的实践需求相结合、与研究生的学术科研相结合、提升研究生党员教育的有效性。但是随着研究生多年的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党员数量和入党积极分子数量的增加,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使研究生的入党动机功利性、从众性问题也日益突出。这都会给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研究生党建工作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研究生党校又在研究生党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研究生党校,不但有利于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将促进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开展。

2.研究生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需要研究生党校教育的全方位渗透

研究生学生群体组成结构复杂、学科专业分散、学科之间的学习特点相去甚远,研究生往往更重视学术研究,忽视思想政治培养。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大,学习经历及学科背景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往往很难利用一种教育方式来影响学生。对于研究生的党员教育不能通过普通的大班课堂进行,研究生群体自身的特点给研究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更多的困难,而结合研究生教育特点、注重党校教学的学术性、创新性、研讨型的学习方式的研究生党校教学,此时成为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和感召力,提高党员的党性和觉悟的有效方式。

三、研究生党校建设工作的困境突破

1.优化研究生党校设置模式

研究生学习和工作有着自己的特点,例如文科生通常没有专门的学习组,专业分散,专业的人数较少;而理工生有专门实验室,每个实验室的时间安排不尽相同,管理分散。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党校可以在每期的学习中,按照文科生和理工科生的不同特点,设立学习小组,文科生按年级设立学习组,理工科生按实验室、课题组设立学习组。针对不同的学员构成,安排具有专业特点的党员教育活动,将党性教育融入专业学习中。合理的党校设置模式有利于研究生党校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

2.开创研究生党校网络教育平台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研究生越来越习惯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交流与获取。依托网络平台,拓展党员教育空间,也许是开辟研究生党校建设工作的新阵地。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建立适合研究生党员特点的论坛,建立规范化管理的BBS、QQ群,提供时事政治的正确解读,将党的方针政策、学术交流、道德模范人物典型事迹等上传学习空间,组织党员参与网络知识学习与竞赛,鼓励优秀党员担任网络管理员,展示研究生党校学习的丰富活动,设立网络党校,将积极分子培训、预备党员培训、党校主题活动、党校理论学习搬到网络党校上去。建设网络党校不仅能全面便捷地掌握积极分子和党员的思想动态,有效提高研究生党建成本,更能够培养出一批掌握网络党校建设的专业化研究生党校指导教师。

3.创新研究生党校课程设置

激发研究生党校学习的积极性,就要以研究性党校课程设置为基础,创新研究生党校教育的实践性。很多高校党校没有将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区分,对研究生党校未单独开设课程。党校课程以集中性培训居多,灌输式讲课为主,没有互动性及研讨性学习支撑。只有将研究生党校教育与本科生进行区分,建立研究性教育教学内容设置,增强研究生党校教育的实践教育,才能提高研究生党校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将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心理成长中遇到的危机事件纳入党校研究分析的内容中。研究生党校教育的课程设置既要精心讲授党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基本知识,更要积极互动探讨,帮助研究生正确对待价值观成长遇到的各种困惑。将实践环节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促进研究生党校学员知行统一。

4.建设优秀的研究生党校指导教师队伍

高校可以通过民主选举与组织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将政治立场坚定、工作作风扎实、有工作热情、学识渊博、思维活跃的研究生导师或研究生辅导员选聘为专业的研究生党校指导教师。研究生党校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谈心的方式,來了解研究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状况、研究生党校在学生群体的地位,探索研究生党校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研究生党校指导教师参与到研究生党校的日常管理、课程设置、监督考核,评奖评优的工作中去。对研究生党校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将研究生党课做成精品课,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开评比,扩大研究生党校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王鹏.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的三大现实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Z1).

[2]郭峰,李正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求实,2008(S2).

[3]王浩淼.新时期加强高校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的探索创新[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3).

[4]李立峰.新形势下研究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4-26.

研究生研究型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4

(一)研究型学习的内涵及特性

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工作来进行学习的学生[1]。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目标是具有初步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2]。所以,研究生学习是以研究为本的学习,力求达到研究与学习的有机结合。因此研究生的学习就是突出“研究”的特点,以研究的方式去学习,即研究型学习。研究型学习指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在独立地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并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实践活动。这个定义全面地反映了研究型学习的本质特征。具体而言,可将研究型学习的内涵概括为:第一,研究型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是以学习者主体对真理渴望追求的动机作为整个活动的动力。第二,学习者须具备一定的自身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方法或能力才能进行学习。第三,研究型学习获得的不是已有的知识,研究过程本身是知识,通过研究过程锻炼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因此,研究生研究型学习的特性是:主体性、综合性、实践性。

(二)研究型学习能力构成要素

从上述研究生研究型学习的内涵以及特性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研究生要想进行研究型学习必须具备三点要素:研究热情、研究素养、研究行动。研究热情是研究生从对知识、真理的渴望出发,积极主动地追求,研究热情是研究生学习的动力。研究素养包括问题意识、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处理能力、自身知识结构等,研究生没有一定的研究素养,很难在科研活动中做出成就,研究素养是研究生学习必备的基本条件。研究行动是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研究型人才,必须有研究实践才能发现真理,检验真理,这是研究生学习的根本。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因此,研究生要想进行真正的研究学习,必须具备这三点要素,同时,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根据这三点要素去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

二、研究生研究型学习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影响研究生研究型学习能力的因素很多,如学校资金投入力度、校园的硬件环境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术气氛、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机、知识结构层次、能力等。在诸多因素中,内因起决定作用,作为研究生本身,影响研究生研究型学习能力的内在因素,即研究动机与压力。所谓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3]。只有具备一定的动机,机体才可能具备一定的目标趋向性;只有具备了正确的动机,机体(行为人)才能在正确动机的作用下进行趋向活动[4]。研究生有了学习动机,才能激发研究热情,才能积极主动地做研究、做学问。可见,动机对人的学习活动的重要作用。但是,当代的研究生学习动机不强,考研动机不纯,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大问题。笔者在对哈尔滨三所高校300名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学习动机调查中发现,很多研究生考研动机不纯,学习动机不明确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调查中,有50.6%的研究生考研的目的是为了找更好的工作,由于家庭压力和大众潮流的占7.5%,为了获得高深的知识和专业的兴趣分别占29.2%和12.1%。由此可见,很多学生是为了逃避找工作或因为家庭和社会的期望走上了这条路,考研的主观愿望不强,动机的功利性较强,找个好工作、谋个好发展成为直接目的,而真正愿意在本领域做出成绩、增强研究能力的学生却很少。根据叶克斯—多德森定律可知:学习动机在一定范围内与学习的效率水平相关,学习动机越强,学习的效率水平也就越高。因此,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动机强度对研究生研究型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压力是指社会对人所造成的心理暗示、恐惧。一定的压力对人的学习和工作有推动作用,但是长期的、高强度的压力是阻碍人学习进而工作的最大因素[5]。在调查影响研究生学习状态的各种压力中(多选),将来工作的压力占56.1%,学习兴趣不足占49%,个人信念不强占29%,家庭压力占21%。目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优势逐渐消弱,不管是就业数量还是就业结构都出现下滑,就业危机感逐渐增加[6]。有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的研究生就业平均供需比依次是:2001年l∶2.5,2002年1∶2.6,2003年第二季度0.73∶l,2004年1.5∶1,显示出研究生人才供大于求,研究生就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7]。这使得许多在校硕士研究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恐慌,自信心不足,就业的不确定性使研究生认为现在所做的研究将来不一定能用上,学的再好也没有用,这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调查中还发现,有43.5%的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做过兼职,大多数是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也有一些是为解决个人经济问题,但不管怎么样,兼职占了大量科研时间,影响了学业。因此,缓解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对研究生专心进行科学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现行的课程结构难以对研究生研究素养进行培养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大区别在于,研究生教育不是纯粹的传授知识,而是指导研究生如何步入学术殿堂[8]。研究生的研究素养是研究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研究素养包括问题意识、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处理能力、自身知识结构等。首先,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9]。因为,研究生阶段强调知识的创新与应用。这就意味着研究生的学习不是就书本学书本,就知识论知识,而是要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具有问题意识。但是,在当前研究生课程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上,受研究生扩招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大班课堂讲授在研究生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的“一言堂”、“填鸭式”现象屡见不鲜。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任课教师仍然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占26%,采用以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讲课方式占到64%,以讨论方式为主的只占10%。以发挥学生主体性、锻炼学生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很少,这样就造成研究生习惯对现在知识的学习迷信权威,不敢对专家、教授的观点质疑,经常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之上进行重复性的科学研究,难以形成对问题的独到见解,科研思维习惯难以形成。

其次,在一定意义上,坚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所以,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自身知识结构。在调查中研究生的选修课出自于学校要求的占36%,出于导师要求的占22.6%,而出自于自身知识结构需求的只占32%,将来就业需求的占8%,可见,大多数研究生选课没有自主选择权,只是迫于学校的强制要求和导师的安排,同一专业的研究生几乎学习同样的课程,因此学生对所学的课程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调查还发现,大多数研究生都是在第一学期就把以后两年的课全部选完,因为刚上研究生,很多学生对本专业没有全面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还没有形成,这造成大多数学生盲目选修。所以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课程的学分而学习,因而精力投入不足,被动学习,难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最后,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是研究生必备的一项基本科研能力。一些导师受本科教学思想影响,侧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在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人为地将教学与科研分离。而且,只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很少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方法、科研能力的传授。所以,到研究生二年级开始写论文了,很多学生还不知道论文的写作方法,对文献怎么收集、怎么整理还不明白,一些搜索工具不能灵活应用。即使正确找到文献,在文献的阅读上也很难找到新的突破点,无法在专业领域内进行创新性研究。其实这些基本技能,应该在研究生课程中设立独立课程,明确地传授给学生。

(三)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难以保障研究生的科研活动

在学校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难以对研究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各种方便,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研究生院管理职能的单一化倾向非常严重,其注重对研究生课程选修和学分的管理,忽视对研究生科研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以及制度上的监管,这不仅表现在制度上缺少有关加强研究生科研活动开展和进行的政策性文件,在行动上更疏于对研究生科研活动的系统组织和管理,不能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科研活动机会,创造良好的科研活动环境和科研活动氛围,从而也难以保证研究生科研活动的顺利、有效地开展。第二,由于社会环境负面的影响和学术风气的浮躁,加之研究生就业的不确定性,导致部分研究生急功近利,难以安心做研究,同时现在高校研究生严进宽出的状态,使很多研究生考上研之后心理放松,学习松懈,在研究上不思进取。很多研究生认为,研究生的学习就是拿到学分毕业就行。出现这些现状的根本原因就是研究生科研活动的机制不健全,研究成果的吸引力不够,不能促使研究生塌下心来做研究,这是很多高校研究风气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现在急需加强研究生激励机制的建设,调动研究生进行研究的积极性,发挥研究生应有的作用。

三、研究生研究型学习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端正动机,减轻压力,提高研究生的研究热情

在新生入学时,应加强入学宣传,进行正面引导。应用往届优秀学生案例教育,针对那些曾就读于本校,而今已成为社会名流、学界泰斗的重量级人物,介绍他们在校时是如何学习,如何做研究,总结他们的学习经验和方法,使研究生自觉提高对科研活动的认识,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同时,在校的师兄、师姐也能为师弟、师妹提供学术上的建议,当然,这应该以导师为桥梁,加强历届研究生的联系,从而使师兄弟、师兄妹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经常互通有无,相互学习。这样一方面增加了研究生对本学校、本专业的亲切感、归属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另一方面,使他们对研究生学习有了清楚的认识,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做心理准备。另外,学校要让研究生认真学习、专心做研究,必须消除研究生的后顾之忧,加强研究生在学期间的职业培训。一方面,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引入培训机制,为研究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可选培训,让研究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以及对自身未来职业的发展规划自由选择培训课程,以提高他们的实践锻炼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为研究生提供相关实习岗位,让每个学生在进入岗位之前可以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增强他们将来在求职市场的竞争力。这样研究生才能安心学习,在学习研究上有更大的突破。

(二)改革课程结构,加强研究生研究素养的培养

研究生的课程不是以传授研究生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培养其科研能力为目标。所以研究生课程要以研究生学习、研究和解决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课程安排设置。首先,应该以讨论课为主,创设问题讨论组,教师把问题搬进课堂,让研究生自由思考、分析、辩论和讨论,同时应向研究生表明任何学科、专业都存在着些模糊的、有争议的、没有定论的领域,明白课堂所讲的并非是不破的真理,需要继续探索和发展,从而让研究生养成一种正确的研究意识。其次,应增加选修课在课程中的比重,同时放宽研究生自主选课自由,引导学生兴趣。再次,在课程的构成上应增开或增加研究方法类课程的比重,多一些研究性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为研究生以后的课题研究做好准备。最后,在课程的组织实施上,应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独立专研,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课题进行小组讨论教学。

(三)创新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保障研究的科研行动

首先,要有效发挥研究生院职能。研究生院要全面认清自己的职能,理清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管理上的区别,制定明确的、操作性强的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坚持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原则。其次,学校要加大对研究生科研活动的关注力度。例如,建立校内研究生学术研讨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让更多的专家和导师参与指导。重视研究生科研活动的物质条件建设,加快实验室条件的改善,购置先进的实验器材;加强图书馆建设,不断更新图书资源。最后,加强研究生激励机制的建设,学校要积极争取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面向全校各级各类研究生,设立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奖,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增加科研活动经费投入,设立校级科研项目专项基金,鼓励研究生自由选题和申报,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锻炼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同时,高校还应对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取酬做出明确规定,这样一方面可避免导师将研究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另一方面可使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锻炼能力,不至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休闲娱乐、兼职打工和交际应酬上,增强研究生对科研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3.

[2]王松俊.研究生教育导论[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8:2.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78-79.

[4]陈学飞.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J].现代大学教育,2002,(4).

[5]李虹,健康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00-308.

[6]郑祥江,郝生跃.研究生职业规划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7]孔令南,廖薇.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

[8]罗尧成,付莹莹.回归本质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问题分析及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7).

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研究 篇5

――――论文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198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正式建立学位制度以来,研究生教育才真正有了较大发展。截至2005年底,研究生规模突破了100万人。但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多有待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研究生培养规模较小,培养方式传统、单一,在高等教育结

构中所占比例偏低,与知识经济对知识流量和存量提出的要求相比,高层次人才缺口依然很大。

2、研究生教育培养相对分散,培养成本相对增加。各区域之间

因经济发展差异,研究生培养也存在很大差异,研究生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3、研究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环节与社会结合不够紧密,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毕业后短时间内很难达到社会对高层次人才提出的高要求。

4、我国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资金投入方面还严重不足,缺乏长效、稳定的资金支持机制,这也阻碍了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解决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国正在加大研究生教

育培养力度。《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到2010年,建设可授予硕士学位的高校600所,可授予博士学位的高校300所,研究生规模达到硕士120万,博士15万,基本满足国家科技、社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需要。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要改变传统的教育培养方式,对新的培养方式进行探索。建立研究生教育培养基地正式基于这种考虑。

二、研究现状

最近几年,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对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质量较高的论文。如: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梁玲毕业论文《建立我国研究生教育大基地研究》一文,分析了我国研究生基地建设现状,提出要根据区域特点,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充分利用本地区高校学科优势资源,在政府引导下,在当地企业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整合当地各高校优势学科,以研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热点问题为目的的研究生培养大基地。这个“大”的范围概念可以是一个省,也可以是华东地区、中西部地区、华中地区等。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史万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建设与东北振兴》一文,分析了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在东北振兴中发挥作用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提出充分发挥研究生培养基地在东北振兴中作用的对策:一是加强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二是注重融合性,建设跨学科的培养基地;三是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有效运作模式;四是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启动政策支持等。

三峡大学刘敏《以区域特色建设省属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一文,列举了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的发展现状,一是以重庆大学为代表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二是以浙江大学为代表的研究生挂职锻炼模式;三是以大庆石油学院为代表的“两段式、双导师”模式。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调查问卷等途径,对研究生培养基地的相关概念、理论及规律做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基本条件、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提出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政策建议。从实际出发,通过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和政策分析研究,探索研究生教育培养规律,进一步丰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体系,为我国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政策咨询和实践指导。

四、研究思路和设想

a)文献研究法:检索、阅读、整理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相关资料,了解研究生教育发展变化及趋势,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

b)调查研究法:利用调查问卷,对湖南省部分有研究生培养的高校如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6所高校的研究生部相关工作人员、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进行问卷调查,主要就研究生培养现状,产学研实施情况、对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的看法、建议和研究生培养基地运行模式等

进行调查研究。

c)比较研究法: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培养方面的差异,结合国情,探索适合我国自身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新方法、新途径。

五、可能的创新点:

a)探索基地建设模式:首先学校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基地建设发展基金,先把基地整体框架搭好;其次,努力吸引一些知名企业设立创新基金,参与基地建设,支持学生课题立项和项目开发,积极做好科研成果转化。

b)探索基地管理机制: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由校企双方主管领导分任主任和副主任,成员包括研究生管理部门行政领导、企业人事部门领导、院系主管领导、高校科技部门和产学研部门领导等。建立“多位一体,突出自主管理”的机制,即学校政策大力支持,研究生行政管理部门统筹建设,学院积极参与,研究生自主管理,校企共建。

c)探索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行“理论训练+创新实践”两阶段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按研发实验、研发实践、自主研发、自主创业四个层次,逐步提高能力,提升素质。研究生可以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完成后提出申请,由基地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是否加入基地。在人才培养上实行“学校导师+基地导师”双导师制度,学校配备的导师负责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的指导,基地聘任的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实践阶段的学位论文、科研工作、自主创业的指导。

d)根据湖南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积极响应省委建设“两型社会”人才需求,建立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研究生人才培养基地。将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大、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相关学科整合到研究生培养基地里,以重大课题研究带动基地发展。

六、参考文献:

【Ⅰ】梁玲.建立我国研究生教育大基地研究.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Ⅱ】史万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建设与东北振兴.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31

【Ⅲ】刘敏.以区域特色建设省属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和谐发展论坛,2007-05-31

【Ⅳ】张希胜.产学研联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邯郸学院学报,2007-03

研究生学术规范建设研究 篇6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规范;济南大学;学术道德

学术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学术实践活动中所逐步形成的被学术界公认的一些行为规则”,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建立一套系统完整的学术规范培养体系,是各项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基础和保障。近年来,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无论是在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环节还是师资队伍建设上都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然而,在学术界不良风气的弥漫之下,研究生德性教育培养环节危机重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学风建设。追根溯源,只有从根本上规范研究生相关学习、教育活动,才能切实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习氛围。

一、研究生学术失范现状分析

1.本质上的学术失范:简单重复与“泡沫化”

本质上的学术规范是指在教育学自身的范畴、命题和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的一种理论创新机制。就目前情况而言,研究生教育中凸显出的本质性学术失范现象是危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原因。硕士研究生在学术论文写作和应用研究中不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功训练,忽视已有的成果而盲目地开展研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缺乏必要的学术积累和问题意识,选择研究问题时脱离实际情况,过分工于形式,而不是在本质问题上下功夫;有些研究者“自辟蹊径”,为了找寻课题的创新点,一味批判旧观点,却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调查考证,没有搜集更为广泛的新材料。有些研究者囿于学力,经常讨论一些重复性问题,发表的学术论文重“量”不重“质”。其实,就文章自身来看,研究的问题比较有前瞻性,论据较为充实,逻辑比较严密,却不见学术水平提高,是因为作者本身只是将已有研究成果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一篇新的论文罢了,虽然他们也充分利用了他人的研究基础,进行了必要的讨论和分析,但最后的结果常不尽如人意,形成学术上的低水平重复。

2.形式上的学术失范:抄袭、侵占学术成果

形式上的学术失范主要指学术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问题,更为严重者,指的是论文各种不劳而获的抄袭现象。有些研究者打着追求学术创新的旗号,认为任何论文形式上的束缚都会阻碍创造性思维的延伸,从而无视学术研究的一些基本规定。除此之外,注释问题也是检验学术道德的标尺,很多人大篇幅引用别人的成果却不予以注明,有意掩盖涉及自己关键学术论点的参考书目,使得文章缺少参考文献,令人齿寒。这是一种严重的丧失学术诚信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学术研究的环境,违背了追求真理与创新的科学精神,阻碍着科技的进步,更挫伤了广大研究者的信心和创造性,也丧失了个人诚信。

二、硕士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

学术失范本质上难以仅囿于学科问题,而是环境所致。伴随着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有些硕士研究生被浮躁风气和商业上的投机心理所浸染,一味迎合用人单位需求,一心只为个人的职业前途利益,缺乏独立的人格自尊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另外,不少学校硬性规定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缺乏必要的学术评价机制,过分追求论文数量,却也淡化了学生写作的质量意识,没有起到威慑作用。实际效果的不理想,在客观上促使学生逐渐走上粗制滥造之路。

2.个人原因

个别研究生基本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自律意识,对待学术问题不甚严肃,不能坚守自我而随波逐流。还有一些研究者尚未未具备基本研究的能力、素养与知识基础,就勉为其难从事学术研究。加之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这些都为学术失范提供了心理动因。这些学术失范问题不仅严重践踏了科学的公正与权威性,还在很大程度上败坏了学术风气,危害着高校学风建设和发展。基于以上原因,探寻一条适合高校发展的学术规范建设之路已经刻不容缓。

三、研究生学术规范建设路径探寻——以济南大学为例

为建设优良学风,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针对近年来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中出现的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失范现象,济南大学研究生处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制度建设和技术防控等多项举措,全面强化研究生德性培育,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从不同方面多管齐下,不断规范着研究生的学术行为。

1.创新教育形式,营造教育氛围

自2012年3月起,研究生处广泛开展了有关学术规范的学习、教育活动,使研究生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学术规范的重要性,主要以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系列讲坛报告为主。另外,研究生处成立了由我校泰山学者和有关专家组成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团,采取“结合学科领域、采取分批宣讲、实现重点覆盖”的方式,实现了2012年新入学研究生、研究生会干部和重点学科领域的全员覆盖。今年集中宣讲共四场,参加的研究生为2013年新入学研究生,共470人(不含医学类)。

除此之外,学校还把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纳入到研究生培养教育全过程,使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融入到了研究生培养、奖学金评定、导师管理、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确保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工作能够扎扎实实,富有成效。为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我们除在校园网对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外,还制作了宣传条幅,分批在校园主要交通干道悬挂,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2013年3月14日,《济南大学报》和学校网站刊文,报道了我校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情况。

2.完善规章制度,坚持预防为主

为规范研究生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提高研究生的科学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修订和完善了《济南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实施细则》,重新编印了《研究生教育管理手册》和《研究生手册》,重新修订编发了《济南大学研究生党团手册》网络数字版,构建了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

《细则》倡导诚实守信、严谨治学、献身学术的良好学风,要求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遵循科研规律,实事求是、诚实守信,遵守纪律,学风严谨,致力于创造原创性学术成果,规定了研究生在专业学习、完成作业、学术研究、科学实验、论文写作、成果发表等方面遵循的标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违反研究生学术规范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撤销学位等处分。有学术失范行为的研究生当年度德育考核为不及格,不得参加当年度各类奖励的评定,减发或停发“助研”奖学金。

同时,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职责,要求研究生指导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加强自律,严谨求实,保持优良学术风范。学校规定,导师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著作)审查的第一责任人。导师如有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将根据视情节轻重给予停招一至三年或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等学术处分,情节严重的可依据相关规定同时给予行政处分。制度的健全,真正使学风建设有法可依,落到实处。

3.恪守科学道德,加强技术防范

近年来,我校对高年级研究生从答辩资格审查、学位论文评审、学术规范检测等环节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学校通过“学位论文学术检测系统”对所有申请硕士学位人员的学位论文进行学术规范检测,检测合格、符合答辩条件的研究生,方可进入毕业环节。对检测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将分阶段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修改论文”“推迟答辩”“取消学位申请资格”以及“暂不授予学位”“不授予学位”等处理意见,由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通过科学检测手段,对学位论文内容的重复性进行比对,检测结果可作为学位论文是否存在抄袭、剽窃、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参考。对学位论文涉嫌抄袭等存在严重学术违纪行为,按照《研究生教育管理手册》进行严肃处理。这一举措的实施具有巨大的震慑力,使研究生触动很大,对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严肃学术纪律,杜绝学位论文写作中的抄袭、伪造、非正常引用等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声誉发挥了重要作用,避免和减少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

4.纳入培养环节,注重实际效果

学校把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纳入到研究生培养教育全过程,在《济南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济南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暂行实施细则》《济南大学研究生导师遴选实施细则》《济南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实施细则》《济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奖学金实施办法》、《济南大学研究生导师条例》等文件中,对提高科学道德水平,惩处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学风建设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规范,使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融入到了研究生培养、奖学金评定、导师管理、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确保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工作能够扎扎实实,富有成效。

通过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活动,促进了研究生科学素质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研究生活动内容上不断创新,全年先后举办两期研究生学术沙龙大型学术交流活动月,在20个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翻译硕士及13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中展开,体现出研究生所在学科领域相关研究的创新性、前沿性和先进性,今后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还将向小型化、专门化等方向纵深发展,为研究生搭建起开拓学术视野、传递科研正能量的广阔平台。承办了“2013齐鲁研究生学术论坛材料科学与工程分论坛”,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实现了思想境界与学术水平的同步提升。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充分激发了广大研究生的科研热情,2012-2013年我校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EI论文数量达200余篇,占全校同年总量的40%。

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研究生应该遵循的学术底线,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相关举措效果显著,研究生的自律意识明显提高,为养成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良好学风,做好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广大师生建言,以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为契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校和学院要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丰富宣讲教育活动资源,积极拓展教育方式,并通过政策导向、建立监督体制等手段,使研究生安心扎实地做学问。

参考文献:

[1]张积玉.学术规范体系论略[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158-163.

[2]李恩.试论加强硕士研究生学术规范及学风建设[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3):164-166.

[3]陈素珊.研究生培养中的学术规范问题探析[J].教育探索,2006(9):41-42.

[4]傅立民,孙中华.当前部分在校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的原因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43.

[5]王雯姝,杜晶波.当前大学生学术道德缺失现象分析及引导[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6):47-52.

[6]汪信砚.学术规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26-27.

研究型研究生 篇7

但是,当前研究生选拔实践中复试内容和维度设置的主观性、随意性令人们对其信度和效度产生严重的忧虑。研究生选拔中究竟应该考察哪些内容维度,还值得进行系统性研究。

一、胜任特征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胜任特征(Competency)的概念最早由麦克利兰(Mc Clelland)提出。麦克利兰[3]认为,胜任特征比智力测验更能够有效预测工作绩效。胜任特征被定义为胜任特定工作或角色的要素或基本组成成分,由彼此独立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组成。[4]

自从胜任特征概念提出之后,欧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胜任特征运动”。[5]该运动强调有效的教育、培训和发展应该以胜任特征为核心。旨在确定工作场所胜任特征的经典研究是在美国军事研究院资助下坎贝尔(Campbell)主持的“军队人员选拔和分类项目”,简称“项目A”。该研究的主要研究发现是得到了“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6]该系统由8个维度组成,包括:精通本职工作的核心任务;精通一般工作任务;书面与口头沟通;努力程度;保持个人自律;促进同事与团队绩效;监督与领导以及管理与行政。尽管这一体系最初是为军队开发的,但现在已经被拓展到了一般组织情境中,成为工业组织领域中胜任特征研究和实践的黄金标准。

除了工作场所的一般的胜任特征研究之外,越来越多的专业学术组织致力于探索本专业领域的职业胜任特征模型。例如美国心理学[7]、医学[8]和农业[9]等专业纷纷开发和确定本专业领域的胜任特征作为教育和培训的基础。当前,胜任特征的概念和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基于胜任特征的教育”[10]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理念,涌现出了“基于胜任特征的录取”、[11]“基于胜任特征的课程设置”、[12]“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13]以及“基于胜任特征的从业资格评定”[14]等概念和模式。

在胜任特征研究的大背景下,有关研究生胜任特征及其在研究生选拔中的应用研究也不断推进,这类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途径汲取了营养。首先,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一方面借鉴了工业组织领域中胜任特征模型建构的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仅涉及学业成功,而且还涉及未来工作场所的职业成功,因此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工作场所一般胜任特征模型研究的部分成果。其次,心理学、医学和农业等专业领域所展开的职业胜任特征研究也成为探索研究生一般胜任特征的重要资源。再次,针对大学本科教育所进行的“基于胜任特征的录取”[15]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也为基于胜任特征的研究生选拔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我们通过对研究生胜任特征相关领域文献的系统检索,挑选出其中最为重要的几个研究予以介绍和评述。

二、研究生胜任特征的主要研究

(一)有关研究生胜任特征的重要研究概述

对研究生胜任特征进行研究的最早文献是希尔顿(Hilton)等人完成的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有关管理学专业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预测研究。[16,17]该研究最终确定了13个胜任特征:自我发展、视野与知识广度、技术知识、关键觉察、问题分析能力、坚定与果断、计划、沟通技能、热情、主动性、坚持性与能动性、灵活性、关心。随后,瑞丽(Reilly)[18]采用弗里格恩(Flanagan)[19]的关键事件技术,对化学、英语和心理学等专业的研究生胜任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因素分析得到了8个跨专业的胜任特征:独立与主动;尽责性;批判能力;融入;研究与实验;沟通;教学技能以及坚持性。其中,独立与主动这一因素解释了最多的变异,而且具有跨学科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为了识别与研究生阶段的成功表现相关的特征,恩瑞特(Enright)和吉特摩(Gitomer)[20]先通过电话访谈,随后又通过焦点小组讨论,得出了7个被认为对于研究生阶段的成功以及随后的职业角色非常重要的胜任特征:解释;综合;创造力;沟通;动机;计划以及专业化。其中,创造力和动机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两个胜任特征。2002年,沃普乐(Walpole)等[21]主持的“水平线项目”(Horizons project)共访谈了来自20个机构、26个学科的100多位参与研究生录取的教师。该研究得到了一系列认知的和非认知的因素特征,其中被提及最多的4~5个特征在被访谈者之间达成了较高共识,包括多个前述研究中反复出现的特征,如沟通、创造性、坚持性和主动性等。基于长期大量的调查研究以及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22]美国教育考试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ETS)提出了对于研究生阶段的成功非常重要的6个非认知因素,并基于此构建了研究生申请者的“个人潜力指数”评价系统(Person Potential Index,ETS○R PPI),[23]作为研究生选拔的重要参考指标,包括:知识与创造性、沟通技能、团队合作、韧性、计划与组织、道德与诚实。

通过对上述研究所得到的胜任特征的具体含义进行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胜任特征在不同的研究中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内涵是接近或至少是部分重合的。例如,ETS的韧性这一维度近似于希尔顿等研究结果中的坚定与果断,瑞丽研究结果中的坚持性以及沃普乐等研究结果中的坚持性与不屈不挠,与恩瑞特等研究结果中动机维度的内涵有所交叉。总之,随着对研究生胜任特征相关研究追踪的不断深入,我们一方面困扰于具体胜任特征概念的不一致,另一方面透过这些看似不完全一致的概念,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不同研究结果的重叠和共识,并迫切地期望能够在某个框架下将这些概念予以整合。下面介绍的瑞福(Reeve)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框架。

(二)瑞福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

前文已经提及,坎贝尔[24]基于大规模实证研究所获得的“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作为理解个体“工作绩效”的一般框架,已经成为一般组织情境中胜任特征研究的黄金标准,被普遍认可并在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模型中的8个因素彼此区别而整体完备。每个因素作为工作绩效的高级维度,其下一级都包含多个具体的子因素。因此,坎贝尔的模型完全可以作为构建研究生绩效模型的基础。事实上,昆塞尔(Kuncel)等[25]在坎贝尔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关键事件,已经对该模型进行了改编,构建了本科生绩效模型。随后,瑞福等[26]又对昆塞尔等的本科生绩效模型进行了改编,得到了包括7个因素的研究生绩效模型。(见表1)

瑞福等[27]认为,要适应研究生阶段的挑战并取得成功,需要在上述7个方面表现优秀。在此,我们将瑞福等研究生绩效模型中的维度与坎贝尔工作绩效模型中的维度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各个维度的内涵。

“学业能力”这个维度包括了坎贝尔工作绩效模型中“精通本职工作的核心任务”与“精通一般工作任务”两个方面。在工作绩效模型中,前者强调的是个体对本职工作中与其他工作相区别的那部分核心任务的精通,而后者强调的是个体对组织中大多数工作都要求的那些一般工作任务的精通。对于研究生而言,这两方面分别涉及本专业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以及研究生教育中非专业特异性的通用知识和技能。对这两类(并不总是界限分明的)知识和技能的精通要求研究生具备较强的获取、保持与展示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该能力在瑞福等的模型中被称为“学业能力”。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能力是独立于个体的动机的,即尽最大努力的前提下,个体所能够表现出的能力水平。

“学业努力”维度相当于坎贝尔模型中的“努力程度”,即研究生在多大程度上全身心投入学业,刻苦学习;在不利的条件下仍能坚持学习或坚持完成困难的任务;愿意接受或承担额外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这一点可以具体表现为主动承担额外的研究课题、搜集额外的阅读材料以及进行自主学习。

“个人自律与自我监控”维度相当于坎贝尔模型中的“保持个人自律”。该维度反映了研究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社会规范,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避免负面的行为,表现出有效的自我控制。“个人自律与自我监控”对于研究生的成功也很重要。与其他工作不同,研究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很大程度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而相应地要求个体具有较强的个人自律。

“个人管理技能”源自坎贝尔模型中的“管理与行政”维度,但含义有所不同。这里强调的是研究生对自己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以及对自己事务的合理规划和安排。例如个人财务管理、课程选择和研究课题选择等。

“人际关系”维度与坎贝尔模型中的“促进同事与团队绩效”有一定的联系,都侧重的是个体绩效的社会性方面,但由于“工作”背景不同,具体绩效内容有所差异。在研究生绩效模型中,“人际关系”维度主要表现为善于与同学合作、善于获得教师必要的帮助以及到了高年级能够逐渐社会化并融入本领域的学术社会网络。

“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和“学业外的努力”在坎贝尔的模型中并没有对应的维度。“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强调研究生有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职业追求,明白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这一点体现了研究生阶段的特殊性。毕竟与工作场所的个体不同,研究生阶段是一个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成功的研究生往往能够有意识地思考和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并相应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学业外的努力”表现为研究生寻找相关的工作机会,投入相关的课外活动以及参与相关的服务活动。

此外,坎贝尔模型中的两个维度在瑞福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中被剔除。一个是“书面与口头沟通”。在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到,“沟通”在多个研究者[28,29,30,31]的界定中都强调的是在研讨会、论文或考试中理解和表达学术思想和观点的能力。显而易见,这一点可以并且应该被归入“学业能力”维度。另一个被剔除的维度是“监督与领导”,该维度明显体现了组织管理情境的特点,并不适合于描述研究生绩效。

总之,“瑞福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以坎贝尔的“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为基础,同时又结合了研究生自身的特点。

(三)基于瑞福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对研究生胜任特征的整合

科勒(Kyllonen)等[32]曾以坎贝尔的“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为框架,对研究生胜任特征进行归类。其研究结果表明,有些维度,例如“监督与领导”,并不适用于对研究生绩效的描述。在此,我们借鉴科勒等的方法,但选择以瑞福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为框架,对前面介绍的希尔顿、[33]瑞丽、[34]恩瑞特、[35]沃普乐[36]和美国教育考试中心个人潜力指数[37]等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的结果予以整合。表2包含了前述研究中得到的所有研究生胜任特征。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科勒等[90]的归类中,个别胜任特征被归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绩效维度。为了保持模型中各维度的独立性,我们并未采用这种方法,而是按照每个胜任特征的定义以及研究生绩效模型各维度的内涵,将每个胜任特征归入与其最为接近的那个维度之下。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两位人事选拔领域的专家在独立完成胜任特征归类的基础上,对个别归类不一致的胜任特征进行了讨论,最终得到表2。

由表2可以看到,瑞福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作为一个框架,较好地实现了我们对已有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结果的归类。7个维度中,胜任特征最为集中的是学业能力,其次是学业努力。这与研究生自身的特点是一致的。此外,在研究生绩效模型的框架下,我们清楚地看到,许多胜任特征或与之相近的概念在相应的绩效维度下反复出现。例如,学业能力维度下的沟通技能和创造力、学业努力维度下的坚持性和主动性、个人自律维度下的尽责性、个人管理技能维度下的计划以及人际关系维度下的人际技能等。这一点也提示我们有必要对各个绩效维度下的胜任特征做进一步的整合。

同时,我们还发现原模型中“学业外的努力”这一维度并没有相应的研究结果支持。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学业外的努力”本身缺乏独立性。瑞福等在提出这一模型时也曾指出,该维度或许与“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比较类似。[91]的确,一个有明确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的研究生往往能够表现出恰当方向和程度上的“学业外的努力”。除此之外的其他6个维度则彼此区别而整体完备,涵盖了影响研究生成功的主要方面。

因此,在坎贝尔[92]的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以及瑞福等[93]的研究生绩效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包括学业能力、学业努力、个人自律、个人管理技能、人际关系以及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6个因素的研究生绩效模型。

I.学业能力:沟通技能、[94~99]创造力、[100~103]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104~106]批判性思维能力;[107,108]

II.学业努力:坚持性、[109~111]主动性;[112~114]

III.个人自律:尽责性、[115,116]道德与诚实;[117,118]

IV.个人管理技能:计划与组织;[119~121]

V.人际关系:人际技能、[122~124]团队合作;[125,126]

VI.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对本领域的承诺、[127]自我发展。[128]

三、结论及对我国研究生复试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的系统综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及启示。

(1)构建研究生的一般胜任特征模型是可能的。上述有关研究生胜任特征的经典研究中,瑞丽的研究结果来自化学、英语和心理学专业领域,恩瑞特等的研究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领域,沃普乐等的研究包括生物、化学、教育、英语和心理学专业领域,美国教育考试中心的个人潜力指数则适用于所有专业的研究生申请人。即使在专门针对管理学专业的希尔顿等的研究结果中,我们也发现了沟通技能、问题分析能力、坚持性、主动性、计划与自我发展等很多与其他领域相一致的胜任特征。最后,当我们按照瑞福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对已有胜任特征进行归类时,发现许多胜任特征在不同专业领域都被反复确认。这些结果表明,研究生学习生活本身所遵循的共同规律使得要成为一名成功的研究生往往存在超越具体专业的一致要求。这一点是我们构建研究生一般胜任特征模型的基石。

(2)不同专业在使用研究生一般胜任特征模型时,可以通过调节不同维度的权重来适应本专业的特殊要求。在瑞丽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尽管不同专业领域的胜任特征是基本一致的,但的确存在因素抽取次序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合理的,因为它反映了不同专业的特殊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构建一个统一的研究生一般胜任特征模型。这一点提示我们,在基于研究生的一般胜任特征模型设计复试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专业自身的特点给胜任特征赋予不同的权重。这样既可以体现研究生学习的统一要求,又反映出不同专业要求的灵活性。

(3)本研究初步构建的研究生核心胜任特征模型可以作为进一步的研究生胜任特征及研究生选拔相关研究的基础。尽管该模型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概念模型,尽管这种归类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尽管该模型的构想效度仍需进一步实证研究的证实,但是,该模型至少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搭建了一个有意义的平台,可以作为研究生胜任特征访谈研究等质性研究编码辞典的基本框架,改变当前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往往不得不采用工业组织领域胜任特征编码词典的尴尬现状。

(4)对研究生复试进一步研究方向的思考。关于研究生复试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特点的研究生一般胜任特征模型,为研究生复试提供内容维度上的依据;另一方面,基于我国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针对不同胜任特征的特点,探索相应的评价方式,为研究生复试提供考察方式上的选择。总之,以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为框架,对复试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是提高我国研究生复试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下转第85页)(上接第53页)

研究型研究生 篇8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

研究型大学作为传承知识、培育英才、传播文明的学术重镇, 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 研究型大学建设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发展为 “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2]。 然而, 总体上看, 我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培养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尤其是近年来招生规模急速扩大而引发采用国外教材比例低、双语教学比例低、参与产学研基地项目的机会少、获海外博士学位导师比例低等问题, 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不容乐观[3]。 为此, 提升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已成为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关键。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 取决于研究生培养单位所提供的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导师指导、管理服务的质量。 研究生作为质量评价的主体, 对所接受的研究生教育的满意度评价, 成为新时期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 基于顾客满意度理论构建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满意度模型, 探析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影响因素, 对改进研究生教育工作, 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文献综述、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说

目前关于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评价及提升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对策研究两方面。 在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评价方面, 主要涉及课堂教学满意度、多维生活满意度和教育质量总体等内容。这些研究多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 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构建指标评价体系等实证方法, 研究维度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学术研究和监控制度[3], 讲授质量和学习质量[5], 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6], 研究生教育的个性化与创新性特征[7], 研究生学校满意度、 生活环境满意度和自我满意度等[8]。 在提升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对策研究方面, 学者们从构建研究生“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9],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1]等角度, 针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探讨了提升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 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构建了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影响因素评价模型, 以不同地区、不同培养层次的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实证研究, 同时, 也对提升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但是以往文献主要选择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习质量等变量构建考察研究生教育满意度指标体系, 缺乏基于研究生期望和研究生感知质量的综合视角, 未对研究生感知质量从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和管理服务三个维度进行细分, 以研究型大学为特定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技术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更是少见。 因此, 笔者基于顾客满意度理论, 从研究生期望和研究生感知质量视角探讨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形成机理, 构建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研究模型, 以华南地区6所研究型大学研究生为调查对象, 实证分析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通过结构方程技术对概念模型所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 为提升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 加强研究型大学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推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顾客满意度理论提出, 顾客满意度是顾客期望和顾客感知质量的综合作用结果, 其中, 顾客满意度是目标变量, 顾客期望和顾客感知质量是顾客满意度的前因变量, 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度是顾客满意度的结果变量。顾客期望是顾客在购买和使用产品或服务前对其质量的估计, 顾客感知质量是顾客在使用产品或服务后对其质量的实际感受, 顾客满意度主要指实际感受同预期质量的差距, 顾客抱怨是顾客对质量的怀疑、否定的态度及行为, 顾客忠诚度是顾客推荐和重购意愿。 顾客满意度理论解释了研究顾客期望、顾客感知质量、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度的作用机理, 已被广泛应用于服务组织的顾客满意研究。

基于顾客满意度理论, 顾客满意度的前因变量是顾客期望和顾客感知质量, 顾客满意度的结果变量是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度。 相应地,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前因变量是研究生期望和研究生教育感知质量,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结果变量是研究生抱怨和研究生教育忠诚度, 其中, 研究生教育感知质量包括课程教学质量、科研训练质量和管理服务质量三方面。由此, 笔者构建了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研究模型, 如图1所示。

1. 研究生期望与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关系。 研究生期望是指研究生基于对研究型大学的品牌、学科特色和导师队伍的了解, 形成对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印象。研究生教育满意度是指研究生将其所接受的教育服务与预期比较而产生的高兴或失望、积极或消极的心理感受。研究生期望越高, 对课程教学质量、科研训练质量和管理服务质量的实际感知与预期差距就越大, 相应地,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越低。 故本文假设:

H1:研究生期望负向影响研究生教育满意度。

2. 课程教学质量与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关系。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 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课程教学质量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设施装备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课程教学环节中, 教材越富有前沿性教学内容越充实, 教学方法越灵活, 教师综合素质和讲授水平越高, 教学设备越先进, 则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越高。 故本文假设:

H2:课程教学质量正向影响研究生教育满意度。

3. 科研训练质量与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关系。 科研训练质量是指研究生接受系统的、规范的科研方法训练, 有机会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 并获得科研津贴。 科研训练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教育模式, 让研究生接受系统的、规范的科研方法训练, 并让研究生在参加相关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 此外, 研究生科研资助和津贴可对研究生提供积极的激励作用。 故本文假设:

H3:科研训练质量正向影响研究生教育满意度。

4. 管理服务质量与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关系。 研究生教育需要科学高效的管理服务作支撑。研究型大学推行弹性学制, 加大研究生奖助学金资助力度提供良好的服务, 为研究生积极学习相关课程和接受科研训练提供激励。 管理服务质量越高, 研究生的精神压力和生活负担越少, 学习热情越高, 课程学习效果和科研训练效果越好, 则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越高故本文假设:

H4:管理服务质量正向影响研究生教育满意度。

5.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与研究生抱怨的关系。 消费者行为理论提出, 顾客满意度越高, 顾客抱怨的可能性越小。 研究生对课程教学质量、科研训练质量和管理质量的整体满意程度越高, 其向研究生管理部门抱怨、 向导师及向其他同学抱怨的可能性就越小, 即研究生教育满意度与研究生抱怨呈现负相关关系。故本文假设:

H5: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负向影响研究生抱怨。

6. 研究生抱怨与研究生教育忠诚度的关系。 研究生抱怨是指研究生在课程教学、科研训练以及接受管理服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怀疑、否定的态度, 以及采取口碑传播和投诉的行为。顾客抱怨与顾客忠诚度密切相关, 金晓彤, 陈艺妮等 (2009) 实证研究发现, 顾客抱怨可能性越低, 顾客忠诚度则越高[10]。由此可知, 研究生向研究生管理部门抱怨、向导师或授课教师抱怨, 以及向同学抱怨越多, 其向其他同学推荐该大学的可能性越小, 同时, 研究生抱怨直接影响研究生继续深造的意愿。 可见, 研究生抱怨与研究生教育忠诚度呈现负相关关系。 故本文假设:

H6:研究生抱怨负向影响研究生教育忠诚度。

7.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与研究生教育忠诚度的关系。研究生教育忠诚度是指研究生重复选择该研究型大学进行深造, 或向其他同学推荐该研究型大学的态度、意愿和行为, 是研究生基于教育满意度而形成的心理契约。 Brown和Mazzaro (2009) 的实证研究发现, 学生满意度显著正向影响学生忠诚度[11]。研究生教育忠诚度是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结果, 研究生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获得与期望相比的良好体验,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产生了积极的继续进修深造和推荐意愿。故本文假设:

H7: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正向影响研究生研究忠诚度。

二、样本特征与量表设计

(一) 样本特征

本文研究所用数据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于2013年10月8日至10月30日对华南地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6所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进行的现场随机抽样调查, 调查对象涵盖不同性别、年龄、专业、培养层次和培养类型的研究生。本次调查在上述6所研究型大学各发放调查问卷150份, 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 回收调查问卷876份, 回收率为97.3%, 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853份, 有效率为97.4%。

在853位被访者中, 中山大学141位, 华南理工大学144位, 华南师范大学140位, 暨南大学145位, 华南农业大学146位, 南方医科大学137位。在853个总样本中, 男性472人, 占总样本的55.3%, 女性381人, 占总样本的44.7%;22岁或以下26人, 占总样本的3%, 23-25岁371人, 占总样本的43.5%, 26-29岁362人, 占总样本的42.4%, 30岁或以上94人, 占总样本11.1%;硕士研究生511人, 占59.9%, 博士研究生342人, 占40.1%;文学专业82人, 占9.6%, 理学专业121人, 占14.2%, 工学专业101人, 占11.8%, 经济学专业115人, 占13.5%, 管理学专业122人, 占14.3%, 法学专业76人, 占8.9%, 农学专业41人, 占4.8%, 医学专业137人, 占16.1%, 其他专业58人, 占6.8%;学术学位研究生727人, 占85.2%, 专业学位研究生126人, 占14.8%。被访者涵盖不同性别、年龄、专业、培养层次和培养类型的研究生, 他们对调查问卷内容有较好的理解与把握, 因此, 本文的调查数据具有较理想的代表性和可靠度。

(二) 量表设计

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 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培养层次和培养类型等指标; 第二部分是采用Likert5级量表测量的有关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及其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的指标。对所有变量的赋值均从低到高排列, 1为“非常不认同”, 2为“不认同”, 3为“中立”, 4为“认同”, 5为“非常认同”。 为设计出有效的量表, 首先, 本文在研究假说的基础上, 借鉴被学者们多次使用的相关量表中的测量题项, 所有结构变量均采取多个测度项。本文根据已有文献反复修改这些测度项并设计相应的量表, 以保证问卷的内容效度。然后, 问卷由教育管理领域的3位研究生教育管理专家进行评审, 根据其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完善。 同时, 邀请华南农业大学50名硕士研究生和50名博士研究生进行问卷预调查, 对问卷各个变量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分析, 最终形成28个测度项。 测度项具体内容及得分如表1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 测量模型分析

本研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CFA) 对变量的信任、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进行检验。信度指量表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 Cronbach’sα值用来测度模型中各因子的信度, 复合信度 (Composite Reliability, CR) 则用于衡量各测度项的内部一致性。量表的信任和收敛效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所有因子的Cronbach’sα值和CR值都高于0.7, 表明测度项都具有很好的信度。此外, 所有测度项的标准负载都在0.7以上, 且都在0.001的水平上显著, 以及各因子的平均抽取方差 (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 AVE) 都高于0.5, 说明测度项均拥有较好的收敛效度。

对于区别效度的检验, 可以比较因子的平均抽取方差的平方根是否大于该因子与其他因子的相关系数, 如果大于, 表明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区别效度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各个因子的平均抽取方差的平均根 (表中对角线上黑体数字) 均大于相应的相关系数, 所以各个因子之间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二) 假说检验

本研究使用结构方程软件Lisrel 8.7对所提出的结构模型假说进行检验。表4为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和判断准则。 所有指标均达到理想水平, 所以本研究的模型拟合优度良好。路径系数及其显著性如图2所示。 图2, 研究生期望对研究生教育满意度有负向显著影响, 课程教学质量、科研训练质量和管理服务质量对研究生教育满意度有正向显著影响,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对研究生教育忠诚度有正向显著影响, 其中,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对研究生抱怨有负向显著影响, 研究生抱怨对研究生教育忠诚度有负向显著影响。

因此, 检验结果显示, 所有路径都显著。 H2、H3、 H4、H5、H6和H7在显著性概率P<0.001水平下显著, H1在显著性概率P<0.01水平下显著。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回归判定系数R2为0.641, 显示本研究模型和数据拟合结果良好, 解释了较高程度的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满意度。

四、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根据前面数据分析, 本研究得出主要结果有:

第一, 研究生期望对研究生教育满意度有负向显著影响, 路径系数-0.280。 由此可知, 研究生期望越高,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就越低。当前, 我国部分研究生对研究型大学的品牌美誉度过度向往, 对导师的科研指导过度依赖, 对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过度自信, 因此对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和科研激励等存在不满。究其原因, 一方面近年来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利用新闻传播媒体不断加强品牌宣传推广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从而让研究生形成较高的预期;另一方面, 研究生对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和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客观的、深入的认识, 从而对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形成过于理想化的主观愿望。因此, 要提高研究生教育满意度, 必须控制研究生预期。

第二, 课程教学质量对研究生教育满意度有正向显著影响, 路径系数0.417。由此可知, 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越灵活, 教学设施越先进, 教师综合素质越高,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就越高。然而, 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与本科教学内容重复, 选用国外英文原著教材比例不足, 前沿理论和知识比重不高, 课堂教学互动不足等缺陷。提升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 必须增强研究生课程内容前沿性, 构建符合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 加强案例教学和研讨教学比重。因此, 推进教学改革, 是提升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三, 科研训练质量对研究生教育满意度有正向显著影响, 路径系数0.592。科研训练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从而对研究生教育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我国近年来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强调要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研究生对科研训练的满意度较高, 66.0%的研究生对科研训练情况感到满意, 仅有7%的研究生对科研训练表示不满意[4]。因此, 为进一步提升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科研训练质量满意度, 必须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参与课题申报, 接受规范科研方法培训和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

第四, 管理服务质量对研究生教育满意度有正向显著影响, 路径系数0.206。可见, 加强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的后勤管理和学籍、助学管理, 实施公开、公平和高效的研究生管理服务平台和机制, 有助于提升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因此, 为有效提高管理服务质量, 必须改变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管理服务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优化研究生管理服务机制, 提高管理服务效率, 提升研究生管理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为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服务支撑保障。

注:***、**、* 分别表示在 P<0.001,P<0.01,P<0.05 的水平下显著。

第五,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对研究生抱怨有负向显著影响, 路径系数-0.804。研究生对研究生教育综合评价越高, 其抱怨的可能性越小。因此, 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在教学互动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隐患, 继续优化研究生教育模式是降低研究生抱怨的重要手段, 从而可提升研究生教育满意度。

第六, 研究生抱怨对研究生教育忠诚度有负向显著影响, 路径系数-0.265。这说明研究生对研究型大学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和服务管理存有怀疑、否定或投诉越多, 其继续深造并向他人推荐的可能性越小。同时, 研究生抱怨会带来负面的心理反应和口碑传播, 不良情绪会降低研究生的积极性, 从而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纪律不严格等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研究生教育忠诚度的提高。因此, 应重视研究生抱怨, 加强对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评估和监督。

第七,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对研究生教育忠诚度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路径系数0.836。对教育质量感到越满意的研究生, 他们学习和科研兴趣越来越浓厚, 在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满足感。因此, 提升研究生满意度可激发研究生的热情和求知欲, 有利于形成较高的研究生教育忠诚度。研究型大学优化课程结构、完善科研训练制度、改进服务管理水平、提高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和研究生教育忠诚度, 是建立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 本研究得到以下启示:第一, 恰当树立研究型大学品牌形象和定位, 通过新闻媒体和行业组织宣传办学特色、学科平台和培养机制, 引导研究生对研究生教育形成科学合理的预期。第二, 优化研究型大学课程教学理念和模式, 引进国外前沿教材和文献, 增加双语教学和研讨教学的比重。第三, 改革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注重科研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的综合考核。第四, 创新研究生校企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模式, 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等途径, 培养具备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创新人才。第五, 营造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环境, 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推动中外合作办学, 加大对研究生访学研究、短期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资助力度, 形成跨文化交流的校园环境。第六, 加大对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学、科研和资助的投入,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培养单位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第七, 加强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条件和能力建设, 建立仪器设备与平台、重点实验室和产学研实践基地等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最后, 建立研究型大学多元化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 加强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专项奖学金等对研究生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展涛.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11 (01) .

[2]杨林, 刘念才.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分类与定位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11) .

[3]全守杰, 王斌.研究生眼中的研究生教育——基于江苏7所大学的调查[J].现代教育管理, 2013 (08) .

[4]周文辉, 王战军, 刘俊起, 李明磊, 吴晓兵, 周玉清, 赵清华.我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基于在读研究生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2 (12) .

[5]刘武, 张金凤, 陈玉芬, 高青.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满意度评价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 2009 (12) .

[6]郭海燕, 魏遵锋, 石中英.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10) .

[7]薛二勇.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策略与方法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 (06) .

[8]杨秀兰, 郭勇, 赵智, 陶群, 陈发俊, 夏果.在校研究生多维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 (07) .

[9]王福胜, 刘少雪.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要夯实科研——教学—学习连接体[J].现代教育管理, 2011 (02) .

[10]金晓彤, 陈艺妮, 于丽.基于感知公平的顾客抱怨处理满意度与顾客忠诚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 2009 (06) .

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篇9

关键词:研究生质量,导师,影响因素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研究生对先进知识的学习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却没有明显进步, 更有人说, 现在研究生的质量还不如本科生。无论这些论调是否正确, 保障研究生的质量都是现在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影响研究生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如招生制度、生源质量、课程设置、学位标准、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硬件设施、学术氛围、质量评价、研究生自身等众多因素。在这些因素中, 招生制度、生源质量等都是一些外加的条件, 但是研究生本身与研究生导师这两个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一、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研究生在校期间, 导师对其影响最大。小到学风, 大到人格, 无疑会受到导师的影响。尽管说“有什么样的导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过分强调了导师的作用, 忽略了社会环境、学校的硬件设施等外在条件, 以及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 但是,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 学生的每一篇学术论文中都有导师的影子。导师的学风、治学态度以及人格魅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作为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应该担负起以下责任:

1. 严谨招生。

学院招生时, 参与答辩的导师要严格挑选符合本学院发展的学生, 不能因为名额富余而降低自己的标准, 也不能因为学生某科目略差而一票否定这个学生。要综合评价一个学生, 客观地看待一个学生的优缺点。

2. 适当选择学生。

当学院确定了研究生名单后, 各个导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研究生。招生的指标分配应该避免平均主义, 科研项目重大、科研资金雄厚、科研方向前景广阔的指导教师, 可以适当地多招一些研究生, 以利于研究生的培养与科研成果的产生。

3. 自我提高。

导师也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能够及时地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 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4. 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在学生心中, 老师不仅教给他们知识, 而且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老师的良好品格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有良好声誉的导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5. 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有他所适合的学习方式, 例如“散养”、“圈养”等。导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与习惯, 制定适合这个学生发展的计划, 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 并能为自己的以后做好打算。

二、研究生自身决定了他的培养质量

一个好的导师会教给学生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但学生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还是需要看学生的想法与他的努力程度。以下是对部分研究生的调研情况。

1. 考研的目的。

A.更好找工作B.继续深造

C.想换专业D.父母期望

E.进入学校所在城市F.随大流G.其他

2. 对本专业的态度。

A.非常喜欢B.比较喜欢C.兴趣一般

D.不大喜欢E.很不喜欢

3. 是否从事兼职活动。

A.是B.否

4. 每天用于专业学习和研究的时间。

A.3小时以下B.3~5小时C.5小时以上

5. 与导师接触的频率。

A.一周2次以上B.一周1~2次

C.一月1次D.数月1次

6. 对导师的满意程度。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

C.一般D.不满意

7. 对本专业设备的满意程度。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

C.一般D.不满意

8. 对学校的满意程度。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

C.一般D.不满意

9. 攻读博士的看法。

A.硕士毕业直接攻读

B.毕业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再读

C.先工作, 以后视情况而定

D.不愿再读E.不确定

1 0. 对自己就业前景的看法。

A.很好B.比较好C.一般

D.较差E.很差

1 1. 对读研究生的看法。

A.作用巨大B.作用比较大

C.作用一般D.基本没有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 大部分研究生最初的目的是找个好工作和继续深造, 他们对自己的专业还是比较喜欢。但是当他们在校园里待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虽然没有去兼职, 但真正能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少。学校的导师大部分还是比较负责, 经常与自己的学生及时交流沟通, 给学生留下一个慈父的形象。学校的硬件设备是软肋, 学生需要好的实验设施, 但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学生的优秀想法被扼杀。当提及是否读博时, 大家都会理性地进行选择。那些爱好科研的会积极地搞科研与准备考博。那些抱着能找个好工作的想法的, 在了解了自己的就业前景后, 都不愿继续读博。上过或正在读研的发现读研没有理想中的那么好, 所以对读研的看法就会比较消极。综合以上分析, 为保障研究生质量, 提出以下建议:

1.认真调研分析, 选好学校与导师。将要读研的学生要认真调查分析, 根据自己的爱好与需求来考虑是否读研。如果决定读研, 首先, 尽量选一个设备齐全、资金雄厚的学校, 并对未来几年国家对这个学校的资金援助力度有一定的了解。学校的硬件设备将对你以后的学习与科研有重大的影响。其次, 选导师时, 选一个自己认为不错的导师, 这个导师不一定有太多的项目或者课题, 但一定要对学生负责, 能够从导师身上学到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到做人的原则与态度。

2.根据目的, 选择努力方向。如果想继续搞科研, 在以后的三年时间里,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多读些文献, 有目的地做些实验, 写一些高水平的论文。在考博的时候努力复习, 争取一次性通过。

如果想找个好工作, 找准目标, 学一些上班以后能用到的知识, 在闲暇时做做兼职, 积累一些社会经验。

3.培养坚定的自制力。读研期间, 研究生自己能支配的时间是很长的。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 研究生每天投入到学习的时间基本上在5小时以下。除了必要的应酬以外, 剩余的时间有的用来看电视, 有的用来打游戏, 适当的娱乐有益于学习, 但如果沉迷进去是在浪费生命。所以研究生要有自制力, 能够做自己的主人。

4.多参加体育锻炼。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 一个好的身体会让你受益终身。多参加体育锻炼技能使你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 也会让你的心胸开阔, 心情愉快, 能够心无杂念地去做研究。

三、综述

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研究 篇10

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问题, 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的取得有直接影响。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主要根据指导教师的数量以及教师岗位进行分配。其中教师岗位分为七个岗位等级 (一级岗位为教师的最高级, 七级岗为具备硕士招生资格的最低级) 。本文综合考虑教师的学科方向、科研经费、发表论文数、专利数、获奖数、获得优秀论文奖数量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更加科学全面的分配。

二、线性规划模型

1、问题分析

考虑到学科的特点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进行差异分配, 招生数量分配悬殊会产生严重的分配不公平问题;招生数量分配严格平均会阻滞科技实力发展;因此需要给出公平度的度量, 使得公平度在可接受范围内。差异分配的主要目的是使得学科综合实力达到最高, 因此需要建立学科综合实力的度量, 求出在公平度约束下的最大综合实力。

2、模型建立

(1) 建立学科综合实力的度量。建立学科综合实力的度量主要是为了分配招生数量, 因此所求优化变量为招生数量xi (i=1…11) 代表每个学科的招生数量;以每个学科的贡献率wi (i=1…11) 代表每个学科的贡献率为权重。因此, 学科综合实力为。

(2) 建立学科综合综合公平度的度量。借鉴经济学基尼系数对财富对人均的分配的公平度的度量思想, 以下建立招生人数对学科的分配的公平度的度量。严格的公平是招生人数按照各个学科老师人数所占百分比进行分配;严格的不公平是分配全部招生名额给一个专业的一个教师。基于以上两种极端情况得到分配曲线:r=f (p) (借鉴劳伦茨曲线) , r表示各专业招生人数百分比, p表示各专业教师人数百分比。函数关系曲线见图1。

当分配曲线弧度越大表示分配越不公平, 反之, 越接近曲线r=p则越公平。设实际分配曲线和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 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则公平度。如果A为零, G为零, 表示招生人数分配完全公平;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 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分配越是趋向平等, 曲线的弧度越小, 公平度也越小, 反之, 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 曲线的弧度越大, 那么公平度数也越大。因此G可以作为公平度。

3、模型计算

(1) 公平度计算。, 下三角面积为表示右下角的面积具体计算采用数值积分的离散算法。按分配招生人数由低到高顺序排队, 分为教师人数相等的n组, 从第1组到第i组教师人数累计分配招生人数占全部教师总分配招生人数的比重为Wi, 则。si表示将曲线分割的每个小梯形的面积。推导出公平度计算公式:

由此建立以下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

三、二部图匹配模型

1、模型分析

由于学生对教师研究方向的偏好属于模糊概念, 因此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度思想, 量化学生i对方向j的偏好程度。以0表示该学生i对研究方向j没有任何偏好;以1表示该学生i对研究方向j有绝对偏好;以0—1之间的数据表示该学生i对研究方向j的偏好程度aij。

2、模型量化

模型中招生数量的分配效益主要是基于假设:学生兴趣程度决定学生未来研究发展的高度因此, 效益=学生对该方向偏好程度×该方向重要性。研究方向的重要性由各领域专家对该学科各个方向给出分数, 采用层次分析法给出该方向的权重向量W=[w1, w2…wn] (假设该学科有n个研究方向) 。

3、模型建立

定义:G=<V, W>是二部图, 其中V=X×Y, X=[x1, …xn]为学生集合, Y=y1, …yn为研究方向集合。定义 (rij) mn为效益矩阵, 其中rij=aij×wj。该矩阵学生对该方向的偏好程度和研究方向的重要性的乘积, 反映了该学生未来在该方向上会产生的效益。用rij表示顶点xi与yi上的边的权值。至此可以将学生人数的分配问题转化为二部图的最佳匹配问题。

4、Kuhn-Munkras算法

KM算法求的是完备匹配下的最大权匹配:在一个二分图内, 左顶点为X, 右顶点为Y, 现对于每组左右连接xiyi有权wij, 求一种匹配使得所有wij的和最大。该算法是通过给每个顶点一个标号 (叫做顶标) 来把求最大权匹配的问题转化为求完备匹配的问题的。设顶点xi的顶标为A[i], 顶点yi的顶标为B[j], 顶点xi与yi之间的边权为wij。在算法执行过程中的任一时刻, 对于任一条边 (i, j) , A[i]+B[j]>=wij始终成立。由二分图中所有满足A[i]+B[j]>=wij的边 (i, j) 构成的子图 (称做相等子图) 有完备匹配, 那么这个完备匹配就是二分图的最大权匹配。

四、层次分析法

1、模型假设和相关定义

(1) 模型假设。所有指标准确反映了招生单位各个院系真实的招生能力;每位专家给出的评价权重是客观的;分配给招生单位各院系的招生计划数只与所计算出的权重有关;采用1~9标度法, 表示元素ui与元素uj的相对重要性aij, 且值越大, 则元素ui比元素uj越重要。

(2) 相关定义。定义1权重:在递阶层次结构中, 设上一层元素C为准则, 则其所支配的下一层元素u1, u2, …un对于准则C相对重要程度即权重, 其中, n为元素个数。定义2判断矩阵:综合考虑某一层中的各元素, 对元素作两两相对比较, 得到的矩阵为判断矩阵, 表示为:

其中, aij表示元素ui相对于元素uj的重要程度, 按1~9标度法对重要性程度赋值。判断矩阵A具有下列性质, 即aij>0, aij=1/aji, aii=1 (i, j=1, 2, …, n) 。定义3完全一致性:若判断矩阵A= (aij) n×n满足aij=aik×akj (i, j, k=1, 2, …, n) , 称矩阵A具有完全一致性。若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 则表明专家对某一层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时, 其判断保持一致。定义4满意一致性:当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时, 即为达到满意一致性, 其中, , 为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指标, RI为层次总排序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m为判断矩阵A的阶数。在实际决策中, 专家只能进行估计判断, 不可能保证给出的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 满意一致性用于检验专家判断思维的一致性。

2、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招生计划分配模型

(1) 构造层次结构。影响招生计划分配的因素众多, 仅用一个函数不足以表达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因此必须将这些因素划分成多个层次, 逐层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将招生计划分配模型分为3层, 第1层次为目标层A, 即对各院系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计划数进行合理配置;第2层次为准则层B, 包括培养能力、师资力量、科研水平、教育水平、就业及政策等, 从总体反映各院系招生能力的强弱;第3层次为指标层C, 共有12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分别对应准则层B中各因素。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后, 确定上下层元素之间的隶属关系。

(2) 构造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KA-B, KB1-C, KB2-C, KB3-C和KB4-C分别表示相应的准则层B对目标层A, 指标层C对准则层B1, B2, B3, B4和B5的两两比较判断。

(3) 一致性检验。计算判断矩阵的评价指标, 得到各影响因素的权重, 其中, CR<0.1, 表明各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3、模型应用

(1) 数据预处理。通过调研和收集相关资料、专家评分等途径, 获取高校各学科12个指标的评价数据。因定量与定性指标的量纲不同, 使得不同指标的评价数据问变化幅度差异悬殊, 因此, 应用层次分析模型前, 须对指标矩阵DIJ进行数据预处理。

(2) 模型检验。采用层次分析模型, 计算高校各学科招生的权重, 再将其与招生计划总数进行乘积运算, 得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制定中分配给各院系的招生计划数。实证表明, 层次分析法可以将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与政策经验导入模型, 加以量化处理, 对定性和定量指标进行有效权衡。模型实际应用过程中, 由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存在政策变化等不确定因素, 实际录取时需根据具体情况, 对各院系招生人数进行动态调整, 因此, 可能导致个别学科实际招生数与模型计算结果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

五、结语

最优效益模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科研方向的重要性, 统筹兼顾到学生日后发展以及国家发展需要, 达到综合效益最优;最优效益模型利用了现有成熟算法计算, 程序化非常利于快速扩展应用。

摘要:本文参照财富分配的基尼系数定义招生人数分配公平度, 保证公平度在合理范围内, 建立学科综合实力最大化的线性规划模型, 求出综合实力最大的分配方案;进一步考虑学生与教师的双向选择, 利用学生对教师研究方向的偏好程度, 建立学生与教师研究方向之间的二部图, 以分配效益为二部图权重, 建立二者之间最优匹配模型, 利用Kuhn-Munkras算法求解最大效益的分配方案;由于招生数量受招生单位培养能力、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多因素影响, 因此, 参考已存在的专家打分, 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学科的权重, 求出各学科的分配人数。

关键词:公平度,线性规划,二部图,Kuhn-Munkras算法,层次分析

参考文献

[1]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马莉:MATLAB语言使用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3]蒋笃运、庄志浩、梁立明:高校博士生招生规模与培养能力相关性研究:以化学专业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35 (4) .

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综述 篇11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教育;招生制度;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7-0241-02

根据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的经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生教育的第一步便是甄选人才,即招生。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话题因几次扩招受到空前关注,而研究生招生制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概念及现状

所谓“研究生"是指大专和本科之后的深造课程,统招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根据《中国教育年鉴》(2008)所述,2007年全国共录取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420014 人,比2006年增长5.50%。其中硕士研究生361952人,比2006年增长5.89%。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不断增加的同时,招生的重要性也得到研究学者的普遍认可。沈跃进(1992)认为研究生招生制度是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宝英(2009)认为研究生招生工作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关口;董世平、徐国英(2010)认为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培养的入口,其生源质量之间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国际上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

(一)美国

美国的高等教育成果举世瞩目,在研究生招生制度上也自成体系,为很多国家所效仿。沈跃进(1992)指出美国研究生招生工作由各高等学校自行进行,招生计划通常由研究院制定。招生类别从录取性质上分为正取生、备取生和试读生,按学习时间划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类;郑浩(2004)指出美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成绩只是入学资格获得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决定性要素,录取要综合考虑个人成绩、研究兴趣、研究潜能和教授推荐信;常宝英(2009)指出美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管理权呈现分离状态,且对申请人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和表现非常重视。

(二)英制下的英国、新加坡、香港

英国大学以其高质量的本科教育闻名于世界,它认为没有高水平的本科教育做支撑就无法发展研究生教育,故在研究生招生时比较重视本科就读的学校与学习成绩。在英制教育影响下的新加坡、香港亦是如此:胡丽娜(2008)指出新加坡研究生招生由各大学的各个学院录取,分为研究型和修课型;汪基德(2008)指出研究生入学没有全港统一的考试,申请时提交本科学位、英语成绩和个人研究计划一篇便可,这体现了对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视。

(三)德国

德国研究生教育在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中有重要地位。但在德国,硕士研究生不属于研究生教育的范畴,研究生招生只指博士研究生。

(四)日本

日本经济的高速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紧密联系。李旭(2006)指出日本研究生招生考试由外语、专业知识和口试组成,外语主要考察对学术期刊的翻译能力;王威(2008)指出日本以本科教育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扩大研究生招生范围,注重招生对象的多层次和多背景。

三、我国现阶段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

(一)硕士研究生招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对招生制度问题的研究

吴佩林、魏勇(2004)认为现行的招生制度对招生工作人员缺乏有效的保护与监督机制;梁大战(2008)指出我国研究生招生的集权化管理使高校缺乏自主权。

2、对招生模式问题的研究

赵研(2006)把招生模式分为考试型和非考试型两种;杨晓晰(2009)总结了国家教委自1985年将招生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后开始招收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研究生的意义。

3、对招生考试问题的研究

李旭(2006)在中日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比较研究中指出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形式过于单一;陈明灿(2006)指出有必要加大力度改革研究生的考试流程与人才选拔方式;张喜梅(2007)在中美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比较研究中指出我国对硕士研究生报名的年龄限制、单位证明等条件会导致不公平现象,自主出题的专业课成绩统一划线也没有可比性,导师在考试中的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覃红霞(2008)指出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组织中统一与多样有矛盾,招考公平与扩大自主权有矛盾,教育公平与有效选拔人才有矛盾;岳爱武(2009)梳理了我国研究生教育从酝酿到现今考试制度的历史演变;卢洋(2010)指出现如今没有健全完善复试制度。

4、对考试科目问题的研究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主要通过考试的形式,其初试一般是外语、政治、专业课。李旭(2006)指出研究生考试内容过于片面,忽略了考生的综合素质;赵研(2006)认为公共课中的外语和数学难度太大,分散了学生的复习时间;张永泽(2007)指出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太多且难以统一,有必要由“四”改成“三”;梁大战(2008)指出考试科目的内容不合理;覃红霞(2008)指出招生考试科目设置的公共性与专业性有矛盾。

(二)对单一学科或学校招生的研究

硕士研究生招生分学校与专业进行,在众多研究生招生的研究中也有部分是针对单一学科或学校招生制度进行的研究。赵令湖、吕海燕(1998)针对地学类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思考;晋建华等(2004)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招生进行初探,提出要注意考察报考者入学前的临床能力;董世平、徐国英(2010)针对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的研究表明选拔优秀生源的重要性。

(三)前期研究的不足

1、研究内容不够全面

关于研究生招生制度从国外高等教育强国到我国都有比较丰富的研究,但内容上却不尽全面。对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我国等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基本限于招生考试,以下内容涉及较少,可进一步补充:

(1)招生模式

众多文献中,仅一篇文章论述了招生模式,并将招生模式分为委培型和定向培养型,但这样的分类并不完善。另一篇文章简略提到了招生模式,且分为考试型与非考试型,也不尽全面。我国研究生招生模式在外界看来比较混乱。例如,现如今存在的招生模式究竟有哪些类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委培、定向培养、专业硕士的招生有什么区别,公费研究生招生模式与奖学金制度的招生模式的区别等。

(2)对不同学科招生制度的单独研究

已有部分研究针对单一科学进行,但并没有体现不同学科招生的区别。由于不同学科对学生能力要求不同,统一的招生制度必然不利于学科发展。例如我国是否可以借鉴英制将研究生招生分为研究型和授课型的方式,是否可以借鉴香港对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招生的不同理念进行改革。

2、研究结果不够深刻

目前对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结果仅体现在表层,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在批判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不合理的同时并没有深刻的研究结果以证实这个观念,仅是重复表达现如今招生制度不利于人才培养,却未能用实证结果证明制度不利于怎样的人才培养,为什么不利于此人才的培养。纵使对国内外招生考试制度研究颇多,也未能就其考试方式、考试科目做具体研究,基本千篇一律的泛泛之谈。

3、研究方法不够丰富

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并没有运用丰富的研究方法,甚至较少进行实证研究。在论述招生制度不适合人才培养的时候,不妨以研究生培养标准做效标进行实证研究,以数据分析证实招生制度的不合理。

(1)效度测量——实证招生制度是否真的不利于人才培养

借用对考试效度测量的方式,以研究生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做效标,并与其考研成绩做相关分析,得出区分度和效度。若是效度高,则证明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具有有效的筛选力;反之,则不利于人才培养。

(2)量表法——考查招生制度不利于人才培养的方面

倘若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不利于人才培养,那么可以通过测量研究生的各种指标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来证实招生制度阻碍了研究生培养的哪一方面。例如运用创造力量表测量创新性,智力量表测量智商,态度量表测量对学术研究的态度,满意度量表来测量对读研生活的满意度等。

(3)问卷法——进一步考查招生制度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有效性

问卷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研究生招生制度因不同专业、不同模式可能有不同的鉴别力。可以通过问卷收集信息,并运用统计软件交叉分析,得出招生制度的优劣在研究生培养上是否存在专业性、模式性的差异。

除此之外还有文献资料整理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使用。

综上所述,从1992年到2010年,对国内国外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但仍有相当大的空白可以深入研究。既然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步,那么笔者在此抛砖引玉,期待随着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深入研究促进教育改革,不仅使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研究者,也可以吸引众多留学生来中国,使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沈跃进.美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J].中外高教研究,1992,(9).

[2]常宝英.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探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7).

[3]董世平,徐国英.硕士研究生招生中的优秀生源选拔[J].学术纵横,2010,(4).

[4]郑浩,常思亮.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招生模式[J].扬州大学学报,2004,(3).

[5]胡丽娜.新加坡研究生教育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8,(9).

[6]汪基德,杨改学,周凤瑾.香港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香港电教,2008,(10).

[7]吴佩林,魏勇.现行硕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2004,(6).

[8]陈明灿.试论我国所示研究生招生制度[J].商业经济,2006,(9).

[9]李旭,张群,王红梅.中日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特点的比较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6,(3).

[10]张永泽,岳志伟,余伯阳,于锋.浅议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科目“四改三”的必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

[11]张喜梅,牟宏,李旭.现阶段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存在的问 题及解决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7,(7).

[12]梁大战.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中的问题与改革策略[J].高 教论坛,2008,(8).

研究型研究生 篇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复试在研究生选拔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006年正式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对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做出了规范化的要求。《意见》规定复试成绩权重占总成绩30%-50%,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1]。复试在研究生选拔中的地位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要。

复试的地位得到提升的原因在于研究和实践表明,仅仅依靠初试成绩来预测研究生的绩效,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初试往往侧重于对考生所掌握的本领域的知识等认知因素的考察。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就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只有一部分是与严格的认知因素有关。非认知的因素,例如人格特质,对学业绩效有显著的影响[2]。五大人格中的尽责性因素可以预测高中[3]、大学[4]及成人阶段的学业成就[5,6,7]。较高的尽责性可能往往与学业追求所必需的个人特质相联系,例如条理性、可信赖、高效率、追求成功和自我控制。人格特质等非认知因素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提示我们,在初试成绩的基础上,结合复试阶段对考生多维度的考察,可以更好地预测研究生的绩效和未来的职业成功,提高研究生选拔的有效性。

尽管认识到初试对于研究生选拔的不完备性,教育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复试的地位,但是,对于复试阶段究竟应该考察哪些内容维度并没有系统的研究,缺乏基于研究的政策建议。《意见》规定研究生复试一般应包含对“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察[1]。其中,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等;本学科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遵纪守法)、协作性和心理健康情况;人文素养;举止、表达和礼仪等”。但是,上述各项因素是否都是研究生绩效的有效预测变量?目前对此缺乏相应的研究支持。如果由于初试的不完备性而引入复试,但换来的却是复试中更大的混乱,那么这种状况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研究生选拔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影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综上所述,一方面研究生复试作为研究生选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生选拔的有效性举足轻重;而另一方面却是研究生复试考核维度设置不合理、不一致、无据可依的现状。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关研究生选拔中究竟应该考察哪些内容维度的系统性研究极度缺乏。

二、胜任特征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胜任特征(Competency)的概念最早由Mc Clelland提出。Mc Clelland[8]认为,胜任特征比智力测验更能够有效预测工作绩效。胜任特征被定义为胜任特定工作或角色的要素或基本组成成分,由彼此独立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组成[9]。自胜任特征概念提出之后,欧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胜任特征运动”(Competence movement)[10,11]。该运动强调有效的教育、培训和发展应该以胜任特征为核心[10]。

旨在确定工作场所胜任特征的经典研究是美国军事研究院(Army Research Institute)资助的“军队人员选拔和分类项目”,简称“项目A”。该项目是美军20世纪80年代为改进军队人员选拔、分类和使用,加强军队质量建设而进行的一项影响深远的研究工作。在明尼苏达大学的John P.Campbell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开展了大规模的实证研究,主要成果是得到了“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12]。该系统由8个维度组成,包括精通本职工作的核心任务(Job specific task proficiency)、精通一般工作任务(Non-jobspecific task proficiency)、书面与口头沟通、努力程度、保持个人自律、促进同事与团队绩效、监督与领导以及管理与行政。尽管这一体系最初是为军队开发的,但现在已经被拓展到了一般组织情境中,成为工业与组织领域中胜任特征研究和实践的黄金标准[13,14]。几乎与美国军方试图探索工作场所胜任特征的努力同时,美国劳动部为识别工作中要求的一般胜任特征开展了SCANS项目(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SCANS)[15]。该研究得到的胜任特征模型包括三方面:基本的文字与计算技能、思维技能以及个人品质。其中个人品质包括:正直与诚实、责任感、自我管理、自尊、友善、人际技能。SCANS的研究结果对美国教育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1994年通过的《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The School-to-Work Opportunities Act)明确要求对学生就一般的工作胜任特征进行培养和教育。除了工作场所的一般的胜任特征研究之外,越来越多的专业学术组织致力于探索本专业领域的职业胜任特征模型。

当前,胜任特征的概念和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16,17,18,19],“基于胜任特征的教育”[16,20]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理念,涌现出了“基于胜任特征的录取[21,22,23,24]”、“基于胜任特征的课程设置”[25,26,27]、“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28,29,30,31]以及“基于胜任特征的从业资格评定”[32]等概念和模式。

在胜任特征研究的大背景下,有关研究生胜任特征及其在研究生选拔中的应用研究也在不断推进,这类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途径汲取了营养。首先,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一方面借鉴了工业组织领域中胜任特征模型建构的方法[33,34];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仅涉及学业成功,还涉及未来工作场所的职业成功,因此,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工作场所一般胜任特征模型研究的部分成果[35,36]。其次,心理学、医学和农业等专业领域所展开的职业胜任特征研究也成为探索研究生一般胜任特征的重要资源。第三,针对大学本科教育所进行的“基于胜任特征的录取”[23,24]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也为基于胜任特征的研究生选拔提供了重要借鉴。

三、研究生胜任特征的主要研究

(一)Hilton等人的管理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

Hilton等人完成了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有关管理学专业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预测研究[37,38]。尽管这一研究主要是针对管理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的,但是,由于该研究是对研究生阶段及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成功的相关因素最为全面的一个纵向研究,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工作予以介绍。在该系列研究的初始阶段,Hilton,Kendal和Sprecher[37]通过文献回顾以及与专业教师的讨论,确定了13个胜任特征(见表1)。

在该项目后续研究中,Crooks等[38]考察了多种预测变量与研究生毕业6年后的职业发展指标(包括工作的变动性、工资、工作职责的水平与类型及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其中预测变量包括:本科与研究生成绩、GMAT分数、传记与背景信息、人格变量以及教师评价(即采用行为锚定评价量表对研究生在表中的胜任特征进行评价)等。该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与学术能力和学术成就方面的预测变量相比,教师评价量表中的变量(即表1中的胜任特征)能更好地预测研究生的职业发展指标。这一追踪研究的结果是令人振奋的。既然胜任特征能够更有效地预测研究生的未来成功,那么,以胜任特征作为研究生选拔的标准就是富有前景的。

(二)Reilly的跨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

Reilly[33]采用Flanagan[39]的关键事件技术对跨专业的研究生胜任特征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分别从化学、英语和心理学专业中抽取了50名研究生导师,共150人,请他们列举出能够体现研究生胜任的具体事件。研究者对反馈得到的336个关键事件加以整理筛选,最终保留了52个体现研究生胜任的、可观察的关键事件。随后,Reilly[33]基于该关键事件列表,对227个系共1299名化学、英语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进行了调查,通过因素分析得到了8个跨专业的胜任特征。表2列出了每种胜任特征的主要关键行为以及对不同专业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时每种因素被抽取的次序。其中,独立与主动这一因素解释了最多的变异,而且具有跨学科的一致性。

Reilly的研究第一次尝试对不同专业领域研究生的绩效进行维度界定并试图基于关键事件建立跨专业的一般研究生胜任特征。表2说明,由于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共性,建立跨专业的一般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是可能的,尽管同一胜任特征对于不同专业而言可能会存在重要程度上的差异。

(三)Enright等人的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

为了识别与研究生阶段的成功表现相关的特征,Enright和Gitomer[34]首先通过电话访谈,随后又通过焦点小组,访谈了两组著名的研究生导师。第一组由认知与评估领域的杰出心理学家组成,第二组由来自其他领域(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著名研究生导师组成。通过焦点小组讨论得出了7个被认为对于研究生阶段的成功以及随后的职业角色非常重要的胜任特征(见表3)。其中,创造力和动机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两个胜任特征。尽管研究目的都是构建跨专业的研究生胜任特征,但将表3中的研究生胜任特征与表2中的研究结果相比较不难发现两者在胜任特征概念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不同。Reilly的研究方法是根据研究生导师提供的大量可观察的关键事件进行因素分析,而Enright等的研究则主要是基于对研究生导师的访谈。而且在进行焦点小组讨论之前,Enright等首先对认知与评估领域的杰出心理学家进行了电话访谈,以该电话访谈的结果作为后续焦点小组讨论的基础,这一程序无疑对整个研究的结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解释”、“综合”等胜任特征体现出明显的认知心理学视角。两个研究中一个强调的是外显的行为表现,而另一个则在某种程度上更侧重内隐的心理过程。仔细研究每个胜任特征的内涵,不难发现,Enrigh等的很多胜任特征与Reilly的研究结果实际上是交叉的。通观Hilton、Reilly和Enright等人的研究结果,即使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以及所选取的专业领域有所不同,我们依然可以发现沟通、创造性、计划性和坚持性等共同的胜任特征。

(四)Walpole等的成功研究生特征研究

Walpole等[40]人的Horizons项目旨在理解招生机构在录取研究生时希望评估的内容。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Walpole等对来自5所机构,分别代表生物、化学、教育、英语和心理5个学科的16名教师和5位研究生院院长进行了深度访谈。Walpole等人的研究发现,尽管在访谈过程中请研究生导师对录取阶段所要求的研究生特征和研究生毕业时应该具备的特征分别予以讨论,但很多特征在这两个阶段都被认为非常重要。这表明,一方面由于人格、价值观等因素的相对稳定性,使得一些胜任特征本身比较稳定;另一方面,就那些可塑的胜任特征而言,如果研究生在录取阶段就能够表现出相应的潜力,那么对于随后的研究生培养无疑是有益的。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我们基于研究生胜任特征设计复试的总体思路。

该访谈结果得到了一系列认知和非认知的因素特征,研究者根据这些特征在访谈中被提及的程度在4点量表上进行评定,计算出每个维度的得分。表4列出了总分在12分及以上的那些比较重要的维度。

就具体的胜任特征而言,我们再一次发现了大量前述研究中反复出现的特征,如沟通、创造性、坚持性和主动性等。

(五)ETS的成功研究生的非认知因素研究

基于长期大量的调查研究以及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41],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ETS)提出了对于研究生阶段成功非常重要的6个非认知因素,并基于此构建了研究生申请者的“个人潜力指数”评价系统(Person Potential Index,ETS®PPI)[42],作为研究生选拔的重要参考指标。从2009年7月开始,ETS®PPI已经正式成为GRE分数的补充,用于提供GRE所不能提供的申请者在非认知因素上的特征。该系统要求研究生申请者最多可以选择5个评价者(往往是其导师或其他相关老师),由评价者在6个被认为对研究生成功非常重要的维度上对申请人进行评价。表5中列出了PPI用于评价每个维度的具体项目[43]。

对比表5与表1-4不难发现,ETS的PPI系统所包含的维度很多都是在前述研究中反复出现的胜任特征,如沟通技能和创造性。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胜任特征在不同的研究中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内涵是接近或至少是部分重合的。例如,ETS的韧性这一维度近似于Hilton等人研究结果中的坚定与果断,Reilly研究结果中的坚持性以及Walpole等人研究结果中的坚持性与不屈不挠,并与Enright等研究结果中动机维度的内涵有所交叉。总之,随着对研究生胜任特征相关研究追踪的不断深入,我们一方面困扰于具体胜任特征概念的不一致,另一方面透过这些看似不完全一致的概念,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不同研究结果的重叠和共识,并迫切地期望能够在某个框架下将这些概念予以整合。

(六)Reeve等人的研究生绩效模型

前文已经提及,Campbell[44]基于大规模实证研究所获得的“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作为理解个体“工作绩效”的一般框架,已经成为一般组织情境中胜任特征研究的黄金标准,被普遍认可并在研究中被广泛应用[13,45]。模型中的8个因素彼此区别而整体完备。每个因素作为工作绩效的高级维度,其下一级都包含多个具体的子因素。因此,Campbell的模型完全可以作为构建研究生绩效模型的基础。事实上,Kuncel等[46]在Campbell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关键事件,已经对该模型进行了改编,构建了本科生绩效模型。随后,Reeve等[36]又对Kuncel等的本科生绩效模型进行了改编,得到了包括7个因素的研究生绩效模型(见表6)。

Reeve等[36]认为,要适应研究生阶段的挑战并取得成功,需要在上述7个方面表现优秀。在此,我们将Reeve等研究生绩效模型中的维度与Campbell工作绩效模型中的维度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各个维度的内涵。

“学业能力”这个维度包括了Campbell工作绩效模型中“精通本职工作的核心任务”与“精通一般工作任务”两个方面。对于研究生而言,这两方面分别涉及本专业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以及研究生教育中非专业特异性的通用知识和技能。对这两类(并不总是界限分明的)知识和技能的精通要求研究生具备较强的获取、保持与展示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该能力在Reeve等人的模型中被称为“学业能力”。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能力是独立于个体的动机的,即尽最大努力的前提下,个体所能够表现出的能力水平。

“学业努力”维度相当于Campbell模型中的“努力程度”。即研究生在多大程度上全身心投入学业,刻苦学习;在不利的条件下仍能坚持学习或坚持完成困难的任务;愿意接受或承担额外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这一点可以具体表现为主动承担额外的研究课题、搜集额外的阅读材料以及进行自主学习。

“个人自律与自我监控”维度相当于Campbell模型中的“保持个人自律”。该维度反映了研究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社会规范,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避免负面的行为,表现出有效的自我控制。“个人自律与自我监控”对于研究生的成功也很重要。与其他工作不同,研究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很大程度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而相应地要求个体具有较强的个人自律。

“个人管理技能”源自Campbell模型中的“管理与行政”维度,但含义有所不同。这里强调的是研究生对自己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以及对自己事务的合理规划和安排。

“人际关系”维度与Campbell模型中的“促进同事与团队绩效”有一定的联系,都侧重的是个体绩效的社会性方面,但由于“工作”背景不同,具体绩效内容有所差异。在研究生绩效模型中,“人际关系”维度主要表现为善于与研究生同学合作、善于获得教师必要的帮助以及到了高年级能够逐渐社会化并融入本领域的学术社会网络。

“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和“学业外的努力”在Campbell的模型中并没有对应的维度。“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强调研究生有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职业追求,明白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这一点体现了研究生阶段的特殊性。毕竟与工作场所的个体不同,研究生阶段是一个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成功的研究生往往能够有意识地思考和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并相应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学业外的努力”表现为研究生寻找相关的工作机会,投入相关的课外活动以及参与相关的服务活动。

此外,Campbell模型中的两个维度在Reeve等人的研究生绩效模型中被剔除。一个是“书面与口头沟通”。在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到,“沟通”在多个研究者[33,34,37,42]的界定中都强调的是在研讨会、论文或考试中理解和表达学术思想和观点的能力。显而易见,这一点可以并且应该被归入“学业能力”维度。另一个被剔除的维度是“监督与领导”,该维度明显体现了组织管理情境的特点,并不适合于描述研究生绩效。

总之,Reeve等人的研究生绩效模型以Campbel的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为基础,同时又结合了研究生自身的特点。该模型既包括学业能力又包括学业努力,既包括个人自律又包括个人管理,既包括人际关系又包括职业愿景等,可以说是一个较为全面的描述研究生绩效的一般框架。

四、基于Reeve等人的研究生绩效模型对研究生胜任特征的整合

Kyllonen等[13]曾以Campbell的“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为框架,对研究生胜任特征进行归类。在此,笔者借鉴Kyllonen等的方法,但选择以Reeve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为框架,对前面介绍的Hilton[37]、Reilly[33]、Engright[34]、Walpole[40]和ETSPPI[42]等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的结果予以整合。表7®包含了前述研究中得到的所有研究生胜任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在Kyllonen等[13]人的归类中,个别胜任特征被归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绩效维度。为保持模型中各维度的独立性,我们并未采用这种方法,而是按照每个胜任特征的定义以及研究生绩效模型各维度的内涵,将每个胜任特征归入与其最为接近的那个维度之下。在上述原则指导下,两位人事选拔领域的专家在独立完成胜任特征归类的基础上,对个别归类不一致的胜任特征进行了讨论,最终得到表7。

由表7可以看到,Reeve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作为一个框架,较好地实现了我们对已有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结果的归类。7个维度中,胜任特征最为集中的是学业能力,其次是学业努力。这与研究生自身的特点是一致的。此外,在研究生绩效模型的框架下,我们清楚地看到,许多胜任特征或与之相近的概念在相应的绩效维度下反复出现。例如,学业能力维度下的沟通技能和创造力等。这一点也提示我们有必要对各个绩效维度下的胜任特征做进一步的整合。

同时,我们还发现原模型中“学业外的努力”这一维度并没有相应的研究结果支持。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学业外的努力”本身缺乏独立性。Reeve等在提出这一模型时也曾指出,该维度或许与“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比较类似[36]。的确,一个有明确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的研究生往往能够表现出恰当方向和程度上的“学业外的努力”。除此之外的其他6个维度则彼此区别而整体完备,涵盖了影响研究生成功的主要方面。

因此,在Campbell[44]的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以及Reeve等[36]的研究生绩效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包括学业能力、学业努力、个人自律、个人管理技能、人际关系以及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6个因素的研究生绩效模型。尽管这一模型所基于的研究大多采用访谈研究和定性分析,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但是在多个研究中反复出现的那些特征,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成功的研究生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

依据胜任特征概念间的相似程度、在多个研究结果中出现的频次以及在最初研究结果中的重要程度,我们对表7中的胜任特征进行合并整理,初步得到研究生的核心胜任特征模型。

I.学业能力维度,包括沟通技能[33,34,37,40,42,43]、创造力[34,37,40,43]、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34,37,40]、批判性思维能力[33,40];

II.学业努力维度,包括坚持性[33,37,40]、主动性[33,37,40];

III.个人自律维度,包括尽责性[33,40]、道德与诚实[40,43];

IV.个人管理技能维度,包括计划与组织[34,37,43];

V.人际关系维度,包括人际技能[33,37,40]、团队合作[40,43];

VI.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维度,包括对本领域的承诺[40]、自我发展[37]。

五、结论及对我国研究生复试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基于国外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的已有成果,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及启示。

1.构建研究生的一般胜任特征模型是可能的。上述有关研究生胜任特征的经典研究中,Reilly的研究结果来自化学、英语和心理学专业领域,Enright等人的研究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领域,Walpole等人的研究包括生物、化学、教育、英语和心理学专业领域,ETS的PPI则适用于所有专业的研究生申请人。即使在专门针对管理学专业的Hilton等的研究结果中,我们也发现了沟通技能、问题分析能力、坚持性、主动性、计划与自我发展等很多与其他领域相一致的胜任特征。最后,当我们按照Reeve等人的研究生绩效模型对已有胜任特征进行归类时,发现许多胜任特征在不同专业领域都被反复确认。这些结果表明,研究生学习生活本身所遵循的共同规律使得要成为一名成功的研究生往往存在超越具体专业的一致要求。这一点是我们构建研究生一般胜任特征模型的基石。

2.不同专业使用研究生一般胜任特征模型时,可以通过调节不同维度的权重来适应本专业的特殊要求。在Reilly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尽管不同专业领域的胜任特征是基本一致的,但的确存在因素抽取次序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合理的,因为它反映了不同专业的特殊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构建一个统一的研究生一般胜任特征模型。这一点提示我们,在基于研究生的一般胜任特征模型设计复试维度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专业自身的特点给胜任特征赋予不同的权重。这样既可以体现研究生学习的统一要求,又反映出不同专业要求的灵活性。

3.本研究初步构建的研究生核心胜任特征模型可以作为进一步的研究生胜任特征及研究生选拔相关研究的基础。尽管该模型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概念模型,尽管这种归类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尽管该模型的构想效度仍需进一步实证研究的证实。但是,该模型至少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搭建了一个有意义的平台,可以作为研究生胜任特征访谈研究等质性研究编码辞典的基本框架,改变当前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往往不得不采用工业组织领域胜任特征编码词典的尴尬现状。

4.对研究生复试进一步研究方向的思考。关于研究生复试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特点的研究生一般胜任特征模型,为研究生复试提供内容维度上的依据;另一方面,基于我国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针对不同胜任特征的特点,探索相应的评价方式,为研究生复试提供考察方式上的选择。总之,以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为框架,对复试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是提高我国研究生复试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摘要:针对我国研究生复试中存在的内容效度问题,基于国外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的已有成果,对Reeve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进行了修订,提出了包括学业能力、学业努力、个人自律、个人管理技能、人际关系以及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六个因素的研究生绩效模型,并以此为框架概括整合了已有研究中基本达成共识的研究生胜任特征。基于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对复试的考核维度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是提高我国研究生选拔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带状疱疹误诊分析下一篇:电子测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