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共12篇)
研究生 篇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复试在研究生选拔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我国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1983年规定各招生专业全面进行复试;2001年提出差额复试原则;200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减少初试科目、强调提高复试有效性;[1]2006年《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对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作出了规范化的要求。《意见》规定复试成绩权重占总成绩30%~50%,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2]
但是,当前研究生选拔实践中复试内容和维度设置的主观性、随意性令人们对其信度和效度产生严重的忧虑。研究生选拔中究竟应该考察哪些内容维度,还值得进行系统性研究。
一、胜任特征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胜任特征(Competency)的概念最早由麦克利兰(Mc Clelland)提出。麦克利兰[3]认为,胜任特征比智力测验更能够有效预测工作绩效。胜任特征被定义为胜任特定工作或角色的要素或基本组成成分,由彼此独立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组成。[4]
自从胜任特征概念提出之后,欧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胜任特征运动”。[5]该运动强调有效的教育、培训和发展应该以胜任特征为核心。旨在确定工作场所胜任特征的经典研究是在美国军事研究院资助下坎贝尔(Campbell)主持的“军队人员选拔和分类项目”,简称“项目A”。该研究的主要研究发现是得到了“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6]该系统由8个维度组成,包括:精通本职工作的核心任务;精通一般工作任务;书面与口头沟通;努力程度;保持个人自律;促进同事与团队绩效;监督与领导以及管理与行政。尽管这一体系最初是为军队开发的,但现在已经被拓展到了一般组织情境中,成为工业组织领域中胜任特征研究和实践的黄金标准。
除了工作场所的一般的胜任特征研究之外,越来越多的专业学术组织致力于探索本专业领域的职业胜任特征模型。例如美国心理学[7]、医学[8]和农业[9]等专业纷纷开发和确定本专业领域的胜任特征作为教育和培训的基础。当前,胜任特征的概念和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基于胜任特征的教育”[10]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理念,涌现出了“基于胜任特征的录取”、[11]“基于胜任特征的课程设置”、[12]“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13]以及“基于胜任特征的从业资格评定”[14]等概念和模式。
在胜任特征研究的大背景下,有关研究生胜任特征及其在研究生选拔中的应用研究也不断推进,这类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途径汲取了营养。首先,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一方面借鉴了工业组织领域中胜任特征模型建构的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仅涉及学业成功,而且还涉及未来工作场所的职业成功,因此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工作场所一般胜任特征模型研究的部分成果。其次,心理学、医学和农业等专业领域所展开的职业胜任特征研究也成为探索研究生一般胜任特征的重要资源。再次,针对大学本科教育所进行的“基于胜任特征的录取”[15]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也为基于胜任特征的研究生选拔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我们通过对研究生胜任特征相关领域文献的系统检索,挑选出其中最为重要的几个研究予以介绍和评述。
二、研究生胜任特征的主要研究
(一)有关研究生胜任特征的重要研究概述
对研究生胜任特征进行研究的最早文献是希尔顿(Hilton)等人完成的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有关管理学专业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预测研究。[16,17]该研究最终确定了13个胜任特征:自我发展、视野与知识广度、技术知识、关键觉察、问题分析能力、坚定与果断、计划、沟通技能、热情、主动性、坚持性与能动性、灵活性、关心。随后,瑞丽(Reilly)[18]采用弗里格恩(Flanagan)[19]的关键事件技术,对化学、英语和心理学等专业的研究生胜任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因素分析得到了8个跨专业的胜任特征:独立与主动;尽责性;批判能力;融入;研究与实验;沟通;教学技能以及坚持性。其中,独立与主动这一因素解释了最多的变异,而且具有跨学科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为了识别与研究生阶段的成功表现相关的特征,恩瑞特(Enright)和吉特摩(Gitomer)[20]先通过电话访谈,随后又通过焦点小组讨论,得出了7个被认为对于研究生阶段的成功以及随后的职业角色非常重要的胜任特征:解释;综合;创造力;沟通;动机;计划以及专业化。其中,创造力和动机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两个胜任特征。2002年,沃普乐(Walpole)等[21]主持的“水平线项目”(Horizons project)共访谈了来自20个机构、26个学科的100多位参与研究生录取的教师。该研究得到了一系列认知的和非认知的因素特征,其中被提及最多的4~5个特征在被访谈者之间达成了较高共识,包括多个前述研究中反复出现的特征,如沟通、创造性、坚持性和主动性等。基于长期大量的调查研究以及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22]美国教育考试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ETS)提出了对于研究生阶段的成功非常重要的6个非认知因素,并基于此构建了研究生申请者的“个人潜力指数”评价系统(Person Potential Index,ETS○R PPI),[23]作为研究生选拔的重要参考指标,包括:知识与创造性、沟通技能、团队合作、韧性、计划与组织、道德与诚实。
通过对上述研究所得到的胜任特征的具体含义进行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胜任特征在不同的研究中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内涵是接近或至少是部分重合的。例如,ETS的韧性这一维度近似于希尔顿等研究结果中的坚定与果断,瑞丽研究结果中的坚持性以及沃普乐等研究结果中的坚持性与不屈不挠,与恩瑞特等研究结果中动机维度的内涵有所交叉。总之,随着对研究生胜任特征相关研究追踪的不断深入,我们一方面困扰于具体胜任特征概念的不一致,另一方面透过这些看似不完全一致的概念,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不同研究结果的重叠和共识,并迫切地期望能够在某个框架下将这些概念予以整合。下面介绍的瑞福(Reeve)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框架。
(二)瑞福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
前文已经提及,坎贝尔[24]基于大规模实证研究所获得的“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作为理解个体“工作绩效”的一般框架,已经成为一般组织情境中胜任特征研究的黄金标准,被普遍认可并在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模型中的8个因素彼此区别而整体完备。每个因素作为工作绩效的高级维度,其下一级都包含多个具体的子因素。因此,坎贝尔的模型完全可以作为构建研究生绩效模型的基础。事实上,昆塞尔(Kuncel)等[25]在坎贝尔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关键事件,已经对该模型进行了改编,构建了本科生绩效模型。随后,瑞福等[26]又对昆塞尔等的本科生绩效模型进行了改编,得到了包括7个因素的研究生绩效模型。(见表1)
瑞福等[27]认为,要适应研究生阶段的挑战并取得成功,需要在上述7个方面表现优秀。在此,我们将瑞福等研究生绩效模型中的维度与坎贝尔工作绩效模型中的维度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各个维度的内涵。
“学业能力”这个维度包括了坎贝尔工作绩效模型中“精通本职工作的核心任务”与“精通一般工作任务”两个方面。在工作绩效模型中,前者强调的是个体对本职工作中与其他工作相区别的那部分核心任务的精通,而后者强调的是个体对组织中大多数工作都要求的那些一般工作任务的精通。对于研究生而言,这两方面分别涉及本专业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以及研究生教育中非专业特异性的通用知识和技能。对这两类(并不总是界限分明的)知识和技能的精通要求研究生具备较强的获取、保持与展示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该能力在瑞福等的模型中被称为“学业能力”。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能力是独立于个体的动机的,即尽最大努力的前提下,个体所能够表现出的能力水平。
“学业努力”维度相当于坎贝尔模型中的“努力程度”,即研究生在多大程度上全身心投入学业,刻苦学习;在不利的条件下仍能坚持学习或坚持完成困难的任务;愿意接受或承担额外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这一点可以具体表现为主动承担额外的研究课题、搜集额外的阅读材料以及进行自主学习。
“个人自律与自我监控”维度相当于坎贝尔模型中的“保持个人自律”。该维度反映了研究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社会规范,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避免负面的行为,表现出有效的自我控制。“个人自律与自我监控”对于研究生的成功也很重要。与其他工作不同,研究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很大程度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而相应地要求个体具有较强的个人自律。
“个人管理技能”源自坎贝尔模型中的“管理与行政”维度,但含义有所不同。这里强调的是研究生对自己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以及对自己事务的合理规划和安排。例如个人财务管理、课程选择和研究课题选择等。
“人际关系”维度与坎贝尔模型中的“促进同事与团队绩效”有一定的联系,都侧重的是个体绩效的社会性方面,但由于“工作”背景不同,具体绩效内容有所差异。在研究生绩效模型中,“人际关系”维度主要表现为善于与同学合作、善于获得教师必要的帮助以及到了高年级能够逐渐社会化并融入本领域的学术社会网络。
“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和“学业外的努力”在坎贝尔的模型中并没有对应的维度。“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强调研究生有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职业追求,明白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这一点体现了研究生阶段的特殊性。毕竟与工作场所的个体不同,研究生阶段是一个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成功的研究生往往能够有意识地思考和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并相应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学业外的努力”表现为研究生寻找相关的工作机会,投入相关的课外活动以及参与相关的服务活动。
此外,坎贝尔模型中的两个维度在瑞福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中被剔除。一个是“书面与口头沟通”。在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到,“沟通”在多个研究者[28,29,30,31]的界定中都强调的是在研讨会、论文或考试中理解和表达学术思想和观点的能力。显而易见,这一点可以并且应该被归入“学业能力”维度。另一个被剔除的维度是“监督与领导”,该维度明显体现了组织管理情境的特点,并不适合于描述研究生绩效。
总之,“瑞福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以坎贝尔的“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为基础,同时又结合了研究生自身的特点。
(三)基于瑞福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对研究生胜任特征的整合
科勒(Kyllonen)等[32]曾以坎贝尔的“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为框架,对研究生胜任特征进行归类。其研究结果表明,有些维度,例如“监督与领导”,并不适用于对研究生绩效的描述。在此,我们借鉴科勒等的方法,但选择以瑞福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为框架,对前面介绍的希尔顿、[33]瑞丽、[34]恩瑞特、[35]沃普乐[36]和美国教育考试中心个人潜力指数[37]等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的结果予以整合。表2包含了前述研究中得到的所有研究生胜任特征。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科勒等[90]的归类中,个别胜任特征被归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绩效维度。为了保持模型中各维度的独立性,我们并未采用这种方法,而是按照每个胜任特征的定义以及研究生绩效模型各维度的内涵,将每个胜任特征归入与其最为接近的那个维度之下。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两位人事选拔领域的专家在独立完成胜任特征归类的基础上,对个别归类不一致的胜任特征进行了讨论,最终得到表2。
由表2可以看到,瑞福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作为一个框架,较好地实现了我们对已有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结果的归类。7个维度中,胜任特征最为集中的是学业能力,其次是学业努力。这与研究生自身的特点是一致的。此外,在研究生绩效模型的框架下,我们清楚地看到,许多胜任特征或与之相近的概念在相应的绩效维度下反复出现。例如,学业能力维度下的沟通技能和创造力、学业努力维度下的坚持性和主动性、个人自律维度下的尽责性、个人管理技能维度下的计划以及人际关系维度下的人际技能等。这一点也提示我们有必要对各个绩效维度下的胜任特征做进一步的整合。
同时,我们还发现原模型中“学业外的努力”这一维度并没有相应的研究结果支持。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学业外的努力”本身缺乏独立性。瑞福等在提出这一模型时也曾指出,该维度或许与“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比较类似。[91]的确,一个有明确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的研究生往往能够表现出恰当方向和程度上的“学业外的努力”。除此之外的其他6个维度则彼此区别而整体完备,涵盖了影响研究生成功的主要方面。
因此,在坎贝尔[92]的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以及瑞福等[93]的研究生绩效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包括学业能力、学业努力、个人自律、个人管理技能、人际关系以及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6个因素的研究生绩效模型。
I.学业能力:沟通技能、[94~99]创造力、[100~103]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104~106]批判性思维能力;[107,108]
II.学业努力:坚持性、[109~111]主动性;[112~114]
III.个人自律:尽责性、[115,116]道德与诚实;[117,118]
IV.个人管理技能:计划与组织;[119~121]
V.人际关系:人际技能、[122~124]团队合作;[125,126]
VI.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对本领域的承诺、[127]自我发展。[128]
三、结论及对我国研究生复试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通过对国外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的系统综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及启示。
(1)构建研究生的一般胜任特征模型是可能的。上述有关研究生胜任特征的经典研究中,瑞丽的研究结果来自化学、英语和心理学专业领域,恩瑞特等的研究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领域,沃普乐等的研究包括生物、化学、教育、英语和心理学专业领域,美国教育考试中心的个人潜力指数则适用于所有专业的研究生申请人。即使在专门针对管理学专业的希尔顿等的研究结果中,我们也发现了沟通技能、问题分析能力、坚持性、主动性、计划与自我发展等很多与其他领域相一致的胜任特征。最后,当我们按照瑞福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对已有胜任特征进行归类时,发现许多胜任特征在不同专业领域都被反复确认。这些结果表明,研究生学习生活本身所遵循的共同规律使得要成为一名成功的研究生往往存在超越具体专业的一致要求。这一点是我们构建研究生一般胜任特征模型的基石。
(2)不同专业在使用研究生一般胜任特征模型时,可以通过调节不同维度的权重来适应本专业的特殊要求。在瑞丽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尽管不同专业领域的胜任特征是基本一致的,但的确存在因素抽取次序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合理的,因为它反映了不同专业的特殊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构建一个统一的研究生一般胜任特征模型。这一点提示我们,在基于研究生的一般胜任特征模型设计复试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专业自身的特点给胜任特征赋予不同的权重。这样既可以体现研究生学习的统一要求,又反映出不同专业要求的灵活性。
(3)本研究初步构建的研究生核心胜任特征模型可以作为进一步的研究生胜任特征及研究生选拔相关研究的基础。尽管该模型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概念模型,尽管这种归类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尽管该模型的构想效度仍需进一步实证研究的证实,但是,该模型至少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搭建了一个有意义的平台,可以作为研究生胜任特征访谈研究等质性研究编码辞典的基本框架,改变当前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往往不得不采用工业组织领域胜任特征编码词典的尴尬现状。
(4)对研究生复试进一步研究方向的思考。关于研究生复试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特点的研究生一般胜任特征模型,为研究生复试提供内容维度上的依据;另一方面,基于我国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针对不同胜任特征的特点,探索相应的评价方式,为研究生复试提供考察方式上的选择。总之,以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为框架,对复试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是提高我国研究生复试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下转第85页)(上接第53页)
本文责编:张瑞芳
研究生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XXX系的2012级新生XXX。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成为XX大学研究生学院新的一员。我们即将从这里扬帆起航,开始新的征程。
刚刚告别大学生活的我们对过去有太多不舍,大学的校园里承载了多少学子的故事,有情有义,有苦亦有乐,而更多的是我们用汗水和泪水洗涤后的风采。同时我们又是幸运的,带着梦想,走进XX大学研究生学院,继续完成我们的梦想。我身为XX大学毕业的大学毕业生,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煌煌北国望学府,巍巍工商独称尊。自建校以来,母校已经走过了91载风雨春秋。九十余年来,“实事求是,笃学诚行”的校训,铸就了光辉灿烂的奋斗历史;“博学、求真、惟恒、创新”的校风,养育了成千上万的报国英才;“建设好XX学,为XX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为XX大学的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活力。
悠久的历史积淀赋予我们共同的品质,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传承着XX精神。我们能够相聚XX大学,既是我们的幸福,也是我们的重任。我们手中拥有的,是能够开启美好未来的钥匙,但是,铺陈在我们的脚下的,将会是一条布满荆棘和曲折的道路。路漫漫而其修远兮,研究生,这一身份所包涵的特殊意义,不仅仅是一次角色的转换,更应当是一段自我成长的历程——
而自我成长的第一要素即治学,研究生要以研究为先。做好学术研究是我们的本职所在,也是未来事业发展、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基本条件。一代又一代的X大人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指引下,在学术园地中勤奋耕耘,以他们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铸就了今日X大的骄傲。作为X大的研究生,将来我们不仅要完成自身的学习、科研任务,更要肩负起承接X北大学术传统,传递知识火炬的使命;不仅要学习、研究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青年人的创新能力,创造出新的学说、理论和技术。中庸所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实事求是、博学求真,实为学问之道。我们将勤奋学习,专心科研,续写X大新的辉煌!
于此,修身为治学的重要后盾。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身为研究生,我们应从心智上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善于自省自律,但同时,仍应保持对生活的那份热情。康德说 “头顶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永远值得我们敬畏。“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只有修其身,正其行,方可兼济天下。
同学们,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既是X大教育历程的见证者,更是X大精神的传承者。而我们,在X大的跫音下,我们始终追逐着自己的梦想。我相信,在XX大学研究生学院经历的这段岁月,必将是我们旅途中最绚烂的华章!我们共同奋斗,愿美丽的X大因我们而锦上添花!
研究生 篇3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学术交流;创新能力培养
胡锦涛同志曾在全国科技大会讲话指出,“科技創新,关键在人才”,高水平人才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崇高使命,因此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创新型研究人才也成为了我国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
我国作为研究生教育大国,教育部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2012年又发布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和构建学术交流平台是实现这一计划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近几年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交流机制、搭建多层次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方式之一,是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构建研究生学术交流机制与平台的必要性
研究生学术交流机制与平台的构建是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律,加快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交流体制,搭建多层次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深化研究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的改革,通过组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自由、民主、平等、科学的学术氛围,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拓展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研究热情,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搭建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有利于研究生之间开展多渠道的交流和沟通,探讨开展课题研究的新途径与新方法,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研究现状,通过创新思维的激励与科学方法的启迪,获得新的研究视角,从而取得创新研究成果。
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不仅可以检验自身科研成果质量,还可以通过交流和分享彼此间的学术成果,达到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还可以加强研究生与科研人员、科研院所、企事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增强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促进学术成果的共享和转化。
二、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现状分析
注重学术交流与学术资源共享是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的一贯传统,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成功更是得益于他们对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视。美国哈佛大学作为世界顶尖高等学府之一,其办学的一大特色就是每年举办大量的研讨会、学术报告会、讲座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研究活动,学术氛围浓厚,学术空气清新。它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也非常突出,通过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建有合作交流关系,每年吸引着大量的访问学者及进修人才,这无疑对哈佛大学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合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东京大学以高质量的办学水平和一流的学术地位为世界闻名,是日本对内对外的学术交流中心。它通过与其他大学签订校际学术交流协定,与国际学术团体组织开展多国合作研究,派出和接收研究人员、留学生进行交流学习,通过学术交流为学校增添新的活力,也把本校的学术信息传向海外。
国内清华大学自2005年10月成功举办“清华论坛”以来,由于论坛主题前沿广泛,每期论坛都吸引着大批参与者。清华大学还通过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及双边学术会议,积极推进高层次学术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我国其他知名高校也非常重视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大都采取与国内外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引进专家学者来校学术交流,派出研究生访学、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来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
从目前收集的资料来看,高等院校都把学术交流活动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把学术交流活动看成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果,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管理体系不健全、制度建设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经费投入欠缺,经费管理不规范等。
三、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的主要形式及措施
结合一般高校的实际情况,可以主要通过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国内外访学、支持研究生参加大型学术会议和组织开展学科创新竞赛活动等形式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进而搭建起研究生能够广泛参与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一)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
研究生论坛可以以研究生学术论文交流、学术问题研讨、专题报告、学术讲座以及科技创新成果与创新文化展示为主要形式,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作专题的学术报告或讲座,就本学科领域发展的前沿热点和重大科技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学术交流。为鼓励研究生参与论坛的积极性,提高论坛的影响力,论坛可以组织有关专家对优秀的成果进行评选并予以表彰奖励,也可以支持参会交流的成果公开发表和出版。论坛还应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其他高校的积极参与,逐步实现多院校联合协作的研究生论坛形式,打造高校精品论坛品牌。
(二)开展研究生国内外访学
研究生国外访学是要利用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和研究生优质教育资源,选拔学生到国外一流大学修读前沿专业课程或从事高水平学术研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外先进研究技术与方法、能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沟通的高素质研究生。研究生国内访学是国内各高校之间的研究生学术交流与合作,选派研究生到国内高校相关重点学科、实验室等进行课程学习、合作科研或进行学术论文撰写等工作。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经费资助,课程、学分互认等形式鼓励研究生进行国内外访学,以此加强校际间的学术交流。
(三)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学校应支持、鼓励具有一定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为研究生了解国际前沿学术信息和最新科研成果创造便利条件,达到开阔学生学术视野的目的。
(四)开展学科创新竞赛活动
高校可以依托本校学科优势,举办多种多样的研究生创新竞赛活动,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外语技能等,由此延伸研究生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激发研究生科学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积极性,为研究生提供展示科研创新、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此外,高校还可以将学术交流作为必要环节纳入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对研究生学术交流后的成果进行认证,承认相应学分,无疑也是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的好方法。
通过搭建多层次、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平台,拓宽研究生学术交流领域,创新研究生学术交流形式,整合和共享研究生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学术交流体系,都是为了形成良好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氛围,达到提升研究生自主科研和创新实践水平的共同目的,完成我国高等学校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总之,研究生学术交流有利于共享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构建开放的学术环境,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对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团队协作精神,促进研究生教育广泛深入交流与合作,加快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高高校及其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克辉,傅红,李长庚,郭光华.构建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6).
[2] 彭远奎,张薇,雷稚蔷.研究生学术交流对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9).
[3] 吴洁.对研究型大学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的认识[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3).
[4] 杨立敏,安青菊,王亮.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 邢玲.关于研究生培养中学术交流活动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
研究生 篇4
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从目前已实施培养机制改革的高校看, 改革大都围绕着招生收费制度改革 (即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 所有研究生都要交学费) 、强化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 (没有科研项目不得招生, 同时导师需拿出一定经费来资助研究生) 、建立和健全新的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 (大幅度提高研究生奖助金额) 等方面开展。作为一所省属农业院校, 河南农业大学较之“985”“211”高校及部属高校存在着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少, 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不足, 农林学科特殊性带来的报考生源少、生源质量不高、贫困生较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河南农业大学在制定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时, 充分考虑学校的现实情况。在招生制度改革方面, 为吸引优秀生源, 对优势学科的研究生和其他部分优秀研究生予以免除学费;人文社科类及弱势学科的导师科研经费普遍较少, 因此对这类导师的科研资助采取不同方案;为激发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扩大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要求导师必须给研究生提供相应的助研津贴, 学校每年还选拔优秀研究生到国内外著名大学的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
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内容
1. 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一是研究生学费制度改革。对于非在职全日制研究生、非第一志愿录取的总分高出当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复试成绩基本要求10%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免除学费。二是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破除教育资源平均分配模式, 没有科研项目和经费支持的导师不能招收研究生, 且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每年需向学校分别缴纳助研费。
2. 研究生资助体系改革
学校设立了助学金、“三助”津贴、硕士研究生优秀奖学金, 根据研究生入学成绩以及学业成绩、科学研究工作等情况进行奖学金评定, 将帮困助学与激励优秀结合起来, 初步建立起了以激励为主的研究生动态奖助体系。实行这些制度之后, 90%左右的研究生都能获得奖助学金。
3. 研究生创新培优机制改革
学校每年支出近20万元设立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 用于培育1~2篇博士学位论文冲击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支出40多万元设立优秀研究生国内外联合培养基金, 用于资助10名左右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到国内外著名大学的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
4. 研究生导师管理机制改革
进一步明确导师责权利关系, 扩大研究生导师在招生时的自主权, 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三、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促进研究生充分就业
1. 研究生录取质量逐步提升
学费制度的改革、新型资助体系的实施, 解决了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的生活问题, 吸引了一大批优质考生报考。实行导师资助制后, 导师盲目扩招、片面追求招生数量的现象得到了明显遏制, 对考生的考核更加全面、严格, 生源质量不断提高。例如:我校2008年以前研究生报考人数在800人左右, 2011年达到1000人;上线率也稳步上升, 由原来的65%左右上升到2011年的77%。
2. 学校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实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 导师招收研究生必须依托自己的科研课题进行, 项目越多, 经费越充足, 招生需求就越能得到保证, 这就促使导师必须努力争取高层次科研项目, 从而带动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3年来, 河南农业大学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0多项, 科研经费近3亿元, 三年获4项国家科技大奖。导师每年从科研经费中拿出100万元左右用于资助研究生;研究生必须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 努力工作, 多出成果, 这样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研究生在参与导师科研工作中提升了学术水平, 也提高了个人就业竞争力。
3.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日益增强
改革后的资助制度将研究生的资助与学习、科研工作紧密挂钩, 打破了研究生资助的平均主义, 促进了研究生之间的公平竞争, 增强了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提升了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河南农业大学在建立新型研究生资助体系后, 研究生生活补贴资助力度大幅提高:博士生平均资助额度每年为1.3万元, 硕士生为0.44万元;与改革前相比, 博士生获得的资助额度每年增加1.06万元, 硕士生增加0.25万元, 体现了“多劳多得”的价值理念, 增强了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 研究生的综合素质逐步提高。3年来, 河南农业大学共有9人获得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 1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奖, 30余人获得国家、省级“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奖励, 15人获得河南省硕士研究生英语演讲赛奖励, 1人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奖励。
4.师生关系进一步理顺
改革后导师的关注焦点从先前的招生规模转移到提高培养质量上来, 以科研工作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进一步强化了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责任, 使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和指导也进一步加强。导师不仅对研究生的学业负有责任, 而且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等工作也负有重要责任。导师积极为研究生就业牵线搭桥, 努力为研究生寻找就业机会, 进一步拓宽了研究生的就业渠道。
研究生学院举行研究生干部大会2 篇5
2月15日晚7点,新学期研究生干部大会在研究生楼201教室举行,研究生学院党总支书记杨秀兰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校研究生会主席王峰向全体研究生干部汇报了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校研究生会各项工作及本学期工作计划。第一附属医院研究生分会、附属省立医院研究生分会及校本部研究生分会负责人也分别作了交流发言,介绍了各自分会的活动开展情况。
在听了工作汇报后,杨秀兰充分肯定了上一阶段校研究生会工作取得的成绩,表扬了研究生干部在各项活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对全校研究生干部在校园学术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和服务广大研究生方面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表示感谢,并希望大家珍惜现有的机会和平台,继续在服务中提高自我。
针对新学期研究生会工作,杨秀兰要求,研究生干部要发挥主人翁意识,做好“领头羊”。研究生会积极组织好各项活动,任何工作都不能脱离为广大研究生服务这个主题;积极搭建各院系研究生分会交流平台,加强沟通和交流,形成研究生工作的合力和整体氛围;进一步加强活动的宣传力度,在校园内外更好的展现我校研究生的风采。
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研究 篇6
关键词:研究生 联合培养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中国高校中的34所院校、985工程、211工程大学等重点院校承担着国家重要的学术、科研以及尖端人才的培养任务,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很大比例地向这些院校倾斜。与各级重点院校相比,省属非重点院校在师资、科研力量、经费投入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些问题成为制约省属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有效、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是摆在省属普通院校面前的共同问题。完全指望国家与省里的投入是行不通的,即便有一定的投入,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太多实际的问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上科研院所、医院、实力强劲的大中型企业单位正是学术资源的聚集之地。学校应该动脑筋将这些优秀的资源引进到学校中来为我所用,这才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联合培养机制
联合培养机制是指研究生招生学校通过严格考核、遴选,聘请校外导师,并与校外单位建立联合培养关系,配合学校共同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首先由学校负责组织研究生在学校完成课程学习;然后研究生进入到联合培养单位,由校外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最后由学校负责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与社会实践的成果进行总体考核,直至完成最后的学位论文毕业答辩。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最大的优势是有效解决了学校培养研究生过程当中学术资源匮乏的问题。
三、联合培养机制对研究生培养促进作用研究
1.最大程度解决了学校资源匮乏的问题
阻碍一般本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最大的瓶颈是人才、经费、科研项目的不足。而这些资源恰恰是整个科研领域都在争夺的稀缺资源。省属院校通常综合实力不强,在资源的争夺战中很难占得上风,既然无法单独占有资源就应该想办法尽可能地接近资源,至少形成共享。与学术资源丰富的单位建立联合培养关系,聘请校外专家做学校研究生导师,有效地解决了学术资源短缺问题。联合培养单位导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科研课题经费充足,带教研究生热情高涨,他们为学校研究生培养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
2.形成开放的学术氛围
联合培养机制不但为学校解决了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增进了学校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加大了科研成果的流动性。学校是基础理论知识的阵地,多年来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有自己的研究方向。然而这样的现状也容易造成学校缺乏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只顾“闭门造车”的问题。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为学校与外界学术交流提供机会。将联合培养单位导师请到学校来做学术讲座,开设专家论坛,指导科研实验,为学校引进新鲜的学术空气,同时将本校研究生派到联合培养单位学习实践、参与科研,最大可能地敞开大门,为学校与外界学术交流广开渠道。联合培养机制打开了学校通往外界的一个学术窗口。
3.实现与联合培养单位的共赢
校外专家也有带教研究生的动力。首先,联合培养单位的专家大多从学校毕业多年,一直埋头从事自己的专业研究,知识体系缺乏完整性与系统性;其次,专家除去自身繁忙的工作,也有较多的社会兼职,很难将全部精力和时间连续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这对科研的发展更是极为不利的。联合培养单位的专家能够成为研究生導师,得到得力的科研助手,就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同时“研究生导师”的荣誉给专家以及联合培养单位带来的社会效益也是不言而喻的。研究生在学校学习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缺乏机会让他们一显身手,联合培养单位为研究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研究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就业问题。单纯在学校,研究生很难真正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学习是盲目的。学校将研究生送到联合培养单位,实际上等于为他们提供了隐形的就业机会。研究生提前与就业单位接触能够很好地推销自己,让就业单位了解自己的同时,自己也很好地了解就业单位。进入联合培养单位,研究生可以真正做到与社会需求接轨,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联合培养机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不应仅仅看到它的有利面,也有许多实际的问题亟待解决,如联合培养机制下培养标准的制定问题、研究生科研成果归属权问题、研究生进入联合培养单位后的管理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但是总体来说,联合培养机制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它不止适合一般省属本科院校,对于重点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同样有促进作用的,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景元, 蒋国平, 宋建新, 邓艳, 王霁. 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6).
[2] 李静.浅谈中德双元制大学联合培养项目中的德语教学工作[J]. 中国校外教育,2008(12).
[3] 耿丹. 地方高师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研究[J]. 理论界,2008(3).
[4] 原志庆, 徐丽, 刘国伟, 姬广军. 建立联合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6).
[5] 张淑林. 与国外联合培养博士生是立足于国内培养的重要补充[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3).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指导项目,编号:SZ2010227)
作者简介:
袁博(1978- ),男,河北省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讲师,硕士,河北北方学院学位与培养办公室。
黄尚峰(1970- ),男,河北省蔚县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北方学院副教授,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助理兼培养与学位管理办公室主任。
(责编 潘冰)
研究生 篇7
一、研究生社团与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
研究生社团是构成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承担和发挥重要职能,在研究生的成才和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利用学校资源为社团的建设以及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和保障。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1. 研究生社团是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阵地。
研究生社团,是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拓宽的天地,积极有效地培养研究生能力、增长研究生知识、发展研究生创造性思维活动,提高研究生素质,是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阵地。校园生活与课堂教学共同组成了研究生活的整体,研究生社团活动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是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也是对高等学校第一课堂的补充,它属于一种隐形教育,对研究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作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使研究生开阔视野,学习新鲜知识,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能力,发挥研究生多方面的潜能,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为成长为社会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为研究生社团建设提供平台和保障。
(1) 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可利用校内外资源为研究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平台。一是校内环境。校内环境是研究生社团活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社团要开展活动,活动场地、活动器材、办公场所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学校不仅为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还为社团活动的开展营造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软件设施;二是校外基地。为加强研究生与校外的沟通,学校与校外单位建立一些教育基地。基地可以充分利用三种资源建设,一是当地城市社区和附近的农村乡镇及农场;二是当地革命老区和革命基地;三是当地现代企业和工厂。组织研究生参观和进行相应的实训,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同时加深研究生对企业和工厂规范的熟悉,有助于提前感受和适应工作环境。 (2) 高校为研究生社团活动的开展给予了保障。一是体制保障。研究生社团的建设和社团活动的开展,体制保障是关键。学校通过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规范的校级社团管理办法,建立评比表彰等机制形成导向,进行对社团的管理和社团活动的组织,推动高校社团沿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健康方的发展。对社团外部管理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从社团建设、管理到发展进行有效的制度保障,从而确保社团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政策的支持可以从根本上激发社团在培养研究生能力方面的热情和积极性;二是资源保障。资源是研究生社团活动可持续开展的动力。学校为研究生开展社团活动提供了人、财、物等各种资源配置。学校里有专职指导老师和组织管理人员,有各种活动场所、必要设施和器材,一些学校社团采取重点扶持、奖励或者课题的形式投入等方式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再结合会员费和“社会资助”,确保社团活动的开展,使社团活动在培养研究生能力中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不同类型研究生社团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活跃的研究生社团氛围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要重视发挥不同类型研究生社团的特点和优势,把教育管理工作渗透于研究生社团组织和开展的活动之中,创造性地开展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切实发挥和提高研究生社团在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1. 理论学习型社团夯实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学习基地。
理论学习型社团的主要理论是政治思想理论,这类社团的社团成员思想道德素质大致处于同一水平,并有着共同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以国际国内政治、理论学习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探讨内容。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研究会、党章学习小组、小康社会研究会等。社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2. 学术科技型社团活跃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学术科技氛围。
学术科技型社团主要指针对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进行知识的积累和延伸以及学术探索,以满足成员对知识的需求,提高学术水平和实际能力为共同目的而成立的社团,其与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结合较紧且带有专业实践性质和多学科交流特点。根据侧重点不同,它又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学术型社团。这类社团以促进不同专业学术交流,开拓学生视野,开展学术探讨、学术交流和学术咨询为目的而组织、开展活动。其活动方式主要是邀请各学科、各领域的学者、专家、大师一起开展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学术竞赛等活动,实现学术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以给研究生启迪与提携;二是科技型社团。科技型社团开展活动,大多依托高校具有的学科组织,在第一课堂外对科学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类社团主要有计算机协会、软件爱好者协会、针灸协会、自动化俱乐部等。这些社团积极有效地开展活动,不仅提高了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极大地活跃了高校的学术科技氛围,从而使得研究生成长与学校教育管理形成良性发展。当前的学术科技类社团在社会对研究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下,不仅要对第一课堂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更多的是要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性的探索。
3. 体育艺术型社团活动是培育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体育艺术环境。
体育艺术型社团是以成员的兴趣爱好相同为基础,为满足成员的精神生活需要,并能发展一技之长,寓竞技和娱乐为一体,开展一系列非专业化的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活动而组织成立的社团。体育艺术型社团活动将社团成员的兴趣爱好充分展现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和提高,能自发地产生较好的活动成果,并能塑造积极、活跃、进取的体育艺术环境,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艺术型社团活动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4. 公益实践型社团拓宽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公益实践领域。
公益实践型社团主要是以社会实践活动进工作实行勤工助学或提供社会服务为内容而组织成立的社团。公益实践活动是研究生以基于道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立足校园,关注社会,奉献爱心,呼唤爱心,利用节假日、周末、课余时间走上社会,开展各种公益实践活动,并利用技能、资源和善心等为他人及社会提供无偿的、非职业化的援助行为。常见的公益实践社团活动有街头宣传、便民服务、咨询服务、市场服务、医疗服务,爱心协会、勤工实践协会、学生社会工作协会等协会开展的活动,以及“青年志愿者”行动和研究生“三下乡”活动。此类社团活动形式多样、时间分散、不计报酬,活动开展常规、固定,使研究生经常接触社会,并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拓宽了与社会息息相通的渠道,也拓宽了高校学生参加公益实践的领域。通过亲身实践,使研究生接受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些社团的影响己经不限于自己的校园,己走进了社会、走进了人心,成为有着一定影响的高校学生社团。
摘要:研究生社团的类型具有多样性, 挖掘不同类型的研究生社团在研究生管理中的特殊作用, 有利于进一步地建设和管理社团, 使研究生社团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达到最大化, 从而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研究生社团,教育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1]劳俊华、金海燕.论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社团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2) .
[2]陈平.加入社团:研究生素质培养的新途径[J].中国研究生, 2004, (3) .
[3]徐秦法.社会治理中的信仰价值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
研究生 篇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复试在研究生选拔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006年正式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对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做出了规范化的要求。《意见》规定复试成绩权重占总成绩30%-50%,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1]。复试在研究生选拔中的地位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要。
复试的地位得到提升的原因在于研究和实践表明,仅仅依靠初试成绩来预测研究生的绩效,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初试往往侧重于对考生所掌握的本领域的知识等认知因素的考察。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就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只有一部分是与严格的认知因素有关。非认知的因素,例如人格特质,对学业绩效有显著的影响[2]。五大人格中的尽责性因素可以预测高中[3]、大学[4]及成人阶段的学业成就[5,6,7]。较高的尽责性可能往往与学业追求所必需的个人特质相联系,例如条理性、可信赖、高效率、追求成功和自我控制。人格特质等非认知因素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提示我们,在初试成绩的基础上,结合复试阶段对考生多维度的考察,可以更好地预测研究生的绩效和未来的职业成功,提高研究生选拔的有效性。
尽管认识到初试对于研究生选拔的不完备性,教育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复试的地位,但是,对于复试阶段究竟应该考察哪些内容维度并没有系统的研究,缺乏基于研究的政策建议。《意见》规定研究生复试一般应包含对“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察[1]。其中,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等;本学科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遵纪守法)、协作性和心理健康情况;人文素养;举止、表达和礼仪等”。但是,上述各项因素是否都是研究生绩效的有效预测变量?目前对此缺乏相应的研究支持。如果由于初试的不完备性而引入复试,但换来的却是复试中更大的混乱,那么这种状况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研究生选拔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影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综上所述,一方面研究生复试作为研究生选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生选拔的有效性举足轻重;而另一方面却是研究生复试考核维度设置不合理、不一致、无据可依的现状。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有关研究生选拔中究竟应该考察哪些内容维度的系统性研究极度缺乏。
二、胜任特征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胜任特征(Competency)的概念最早由Mc Clelland提出。Mc Clelland[8]认为,胜任特征比智力测验更能够有效预测工作绩效。胜任特征被定义为胜任特定工作或角色的要素或基本组成成分,由彼此独立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组成[9]。自胜任特征概念提出之后,欧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胜任特征运动”(Competence movement)[10,11]。该运动强调有效的教育、培训和发展应该以胜任特征为核心[10]。
旨在确定工作场所胜任特征的经典研究是美国军事研究院(Army Research Institute)资助的“军队人员选拔和分类项目”,简称“项目A”。该项目是美军20世纪80年代为改进军队人员选拔、分类和使用,加强军队质量建设而进行的一项影响深远的研究工作。在明尼苏达大学的John P.Campbell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开展了大规模的实证研究,主要成果是得到了“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12]。该系统由8个维度组成,包括精通本职工作的核心任务(Job specific task proficiency)、精通一般工作任务(Non-jobspecific task proficiency)、书面与口头沟通、努力程度、保持个人自律、促进同事与团队绩效、监督与领导以及管理与行政。尽管这一体系最初是为军队开发的,但现在已经被拓展到了一般组织情境中,成为工业与组织领域中胜任特征研究和实践的黄金标准[13,14]。几乎与美国军方试图探索工作场所胜任特征的努力同时,美国劳动部为识别工作中要求的一般胜任特征开展了SCANS项目(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SCANS)[15]。该研究得到的胜任特征模型包括三方面:基本的文字与计算技能、思维技能以及个人品质。其中个人品质包括:正直与诚实、责任感、自我管理、自尊、友善、人际技能。SCANS的研究结果对美国教育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1994年通过的《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The School-to-Work Opportunities Act)明确要求对学生就一般的工作胜任特征进行培养和教育。除了工作场所的一般的胜任特征研究之外,越来越多的专业学术组织致力于探索本专业领域的职业胜任特征模型。
当前,胜任特征的概念和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16,17,18,19],“基于胜任特征的教育”[16,20]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理念,涌现出了“基于胜任特征的录取[21,22,23,24]”、“基于胜任特征的课程设置”[25,26,27]、“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28,29,30,31]以及“基于胜任特征的从业资格评定”[32]等概念和模式。
在胜任特征研究的大背景下,有关研究生胜任特征及其在研究生选拔中的应用研究也在不断推进,这类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途径汲取了营养。首先,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一方面借鉴了工业组织领域中胜任特征模型建构的方法[33,34];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仅涉及学业成功,还涉及未来工作场所的职业成功,因此,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工作场所一般胜任特征模型研究的部分成果[35,36]。其次,心理学、医学和农业等专业领域所展开的职业胜任特征研究也成为探索研究生一般胜任特征的重要资源。第三,针对大学本科教育所进行的“基于胜任特征的录取”[23,24]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也为基于胜任特征的研究生选拔提供了重要借鉴。
三、研究生胜任特征的主要研究
(一)Hilton等人的管理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
Hilton等人完成了一个长期的、系统的有关管理学专业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预测研究[37,38]。尽管这一研究主要是针对管理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的,但是,由于该研究是对研究生阶段及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成功的相关因素最为全面的一个纵向研究,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工作予以介绍。在该系列研究的初始阶段,Hilton,Kendal和Sprecher[37]通过文献回顾以及与专业教师的讨论,确定了13个胜任特征(见表1)。
在该项目后续研究中,Crooks等[38]考察了多种预测变量与研究生毕业6年后的职业发展指标(包括工作的变动性、工资、工作职责的水平与类型及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其中预测变量包括:本科与研究生成绩、GMAT分数、传记与背景信息、人格变量以及教师评价(即采用行为锚定评价量表对研究生在表中的胜任特征进行评价)等。该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与学术能力和学术成就方面的预测变量相比,教师评价量表中的变量(即表1中的胜任特征)能更好地预测研究生的职业发展指标。这一追踪研究的结果是令人振奋的。既然胜任特征能够更有效地预测研究生的未来成功,那么,以胜任特征作为研究生选拔的标准就是富有前景的。
(二)Reilly的跨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
Reilly[33]采用Flanagan[39]的关键事件技术对跨专业的研究生胜任特征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分别从化学、英语和心理学专业中抽取了50名研究生导师,共150人,请他们列举出能够体现研究生胜任的具体事件。研究者对反馈得到的336个关键事件加以整理筛选,最终保留了52个体现研究生胜任的、可观察的关键事件。随后,Reilly[33]基于该关键事件列表,对227个系共1299名化学、英语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进行了调查,通过因素分析得到了8个跨专业的胜任特征。表2列出了每种胜任特征的主要关键行为以及对不同专业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时每种因素被抽取的次序。其中,独立与主动这一因素解释了最多的变异,而且具有跨学科的一致性。
Reilly的研究第一次尝试对不同专业领域研究生的绩效进行维度界定并试图基于关键事件建立跨专业的一般研究生胜任特征。表2说明,由于研究生学习生活的共性,建立跨专业的一般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是可能的,尽管同一胜任特征对于不同专业而言可能会存在重要程度上的差异。
(三)Enright等人的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
为了识别与研究生阶段的成功表现相关的特征,Enright和Gitomer[34]首先通过电话访谈,随后又通过焦点小组,访谈了两组著名的研究生导师。第一组由认知与评估领域的杰出心理学家组成,第二组由来自其他领域(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著名研究生导师组成。通过焦点小组讨论得出了7个被认为对于研究生阶段的成功以及随后的职业角色非常重要的胜任特征(见表3)。其中,创造力和动机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两个胜任特征。尽管研究目的都是构建跨专业的研究生胜任特征,但将表3中的研究生胜任特征与表2中的研究结果相比较不难发现两者在胜任特征概念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不同。Reilly的研究方法是根据研究生导师提供的大量可观察的关键事件进行因素分析,而Enright等的研究则主要是基于对研究生导师的访谈。而且在进行焦点小组讨论之前,Enright等首先对认知与评估领域的杰出心理学家进行了电话访谈,以该电话访谈的结果作为后续焦点小组讨论的基础,这一程序无疑对整个研究的结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解释”、“综合”等胜任特征体现出明显的认知心理学视角。两个研究中一个强调的是外显的行为表现,而另一个则在某种程度上更侧重内隐的心理过程。仔细研究每个胜任特征的内涵,不难发现,Enrigh等的很多胜任特征与Reilly的研究结果实际上是交叉的。通观Hilton、Reilly和Enright等人的研究结果,即使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以及所选取的专业领域有所不同,我们依然可以发现沟通、创造性、计划性和坚持性等共同的胜任特征。
(四)Walpole等的成功研究生特征研究
Walpole等[40]人的Horizons项目旨在理解招生机构在录取研究生时希望评估的内容。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Walpole等对来自5所机构,分别代表生物、化学、教育、英语和心理5个学科的16名教师和5位研究生院院长进行了深度访谈。Walpole等人的研究发现,尽管在访谈过程中请研究生导师对录取阶段所要求的研究生特征和研究生毕业时应该具备的特征分别予以讨论,但很多特征在这两个阶段都被认为非常重要。这表明,一方面由于人格、价值观等因素的相对稳定性,使得一些胜任特征本身比较稳定;另一方面,就那些可塑的胜任特征而言,如果研究生在录取阶段就能够表现出相应的潜力,那么对于随后的研究生培养无疑是有益的。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我们基于研究生胜任特征设计复试的总体思路。
该访谈结果得到了一系列认知和非认知的因素特征,研究者根据这些特征在访谈中被提及的程度在4点量表上进行评定,计算出每个维度的得分。表4列出了总分在12分及以上的那些比较重要的维度。
就具体的胜任特征而言,我们再一次发现了大量前述研究中反复出现的特征,如沟通、创造性、坚持性和主动性等。
(五)ETS的成功研究生的非认知因素研究
基于长期大量的调查研究以及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41],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ETS)提出了对于研究生阶段成功非常重要的6个非认知因素,并基于此构建了研究生申请者的“个人潜力指数”评价系统(Person Potential Index,ETS®PPI)[42],作为研究生选拔的重要参考指标。从2009年7月开始,ETS®PPI已经正式成为GRE分数的补充,用于提供GRE所不能提供的申请者在非认知因素上的特征。该系统要求研究生申请者最多可以选择5个评价者(往往是其导师或其他相关老师),由评价者在6个被认为对研究生成功非常重要的维度上对申请人进行评价。表5中列出了PPI用于评价每个维度的具体项目[43]。
对比表5与表1-4不难发现,ETS的PPI系统所包含的维度很多都是在前述研究中反复出现的胜任特征,如沟通技能和创造性。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胜任特征在不同的研究中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内涵是接近或至少是部分重合的。例如,ETS的韧性这一维度近似于Hilton等人研究结果中的坚定与果断,Reilly研究结果中的坚持性以及Walpole等人研究结果中的坚持性与不屈不挠,并与Enright等研究结果中动机维度的内涵有所交叉。总之,随着对研究生胜任特征相关研究追踪的不断深入,我们一方面困扰于具体胜任特征概念的不一致,另一方面透过这些看似不完全一致的概念,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不同研究结果的重叠和共识,并迫切地期望能够在某个框架下将这些概念予以整合。
(六)Reeve等人的研究生绩效模型
前文已经提及,Campbell[44]基于大规模实证研究所获得的“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作为理解个体“工作绩效”的一般框架,已经成为一般组织情境中胜任特征研究的黄金标准,被普遍认可并在研究中被广泛应用[13,45]。模型中的8个因素彼此区别而整体完备。每个因素作为工作绩效的高级维度,其下一级都包含多个具体的子因素。因此,Campbell的模型完全可以作为构建研究生绩效模型的基础。事实上,Kuncel等[46]在Campbell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关键事件,已经对该模型进行了改编,构建了本科生绩效模型。随后,Reeve等[36]又对Kuncel等的本科生绩效模型进行了改编,得到了包括7个因素的研究生绩效模型(见表6)。
Reeve等[36]认为,要适应研究生阶段的挑战并取得成功,需要在上述7个方面表现优秀。在此,我们将Reeve等研究生绩效模型中的维度与Campbell工作绩效模型中的维度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各个维度的内涵。
“学业能力”这个维度包括了Campbell工作绩效模型中“精通本职工作的核心任务”与“精通一般工作任务”两个方面。对于研究生而言,这两方面分别涉及本专业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以及研究生教育中非专业特异性的通用知识和技能。对这两类(并不总是界限分明的)知识和技能的精通要求研究生具备较强的获取、保持与展示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该能力在Reeve等人的模型中被称为“学业能力”。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能力是独立于个体的动机的,即尽最大努力的前提下,个体所能够表现出的能力水平。
“学业努力”维度相当于Campbell模型中的“努力程度”。即研究生在多大程度上全身心投入学业,刻苦学习;在不利的条件下仍能坚持学习或坚持完成困难的任务;愿意接受或承担额外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这一点可以具体表现为主动承担额外的研究课题、搜集额外的阅读材料以及进行自主学习。
“个人自律与自我监控”维度相当于Campbell模型中的“保持个人自律”。该维度反映了研究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社会规范,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避免负面的行为,表现出有效的自我控制。“个人自律与自我监控”对于研究生的成功也很重要。与其他工作不同,研究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很大程度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因而相应地要求个体具有较强的个人自律。
“个人管理技能”源自Campbell模型中的“管理与行政”维度,但含义有所不同。这里强调的是研究生对自己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以及对自己事务的合理规划和安排。
“人际关系”维度与Campbell模型中的“促进同事与团队绩效”有一定的联系,都侧重的是个体绩效的社会性方面,但由于“工作”背景不同,具体绩效内容有所差异。在研究生绩效模型中,“人际关系”维度主要表现为善于与研究生同学合作、善于获得教师必要的帮助以及到了高年级能够逐渐社会化并融入本领域的学术社会网络。
“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和“学业外的努力”在Campbell的模型中并没有对应的维度。“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强调研究生有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职业追求,明白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这一点体现了研究生阶段的特殊性。毕竟与工作场所的个体不同,研究生阶段是一个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成功的研究生往往能够有意识地思考和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并相应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学业外的努力”表现为研究生寻找相关的工作机会,投入相关的课外活动以及参与相关的服务活动。
此外,Campbell模型中的两个维度在Reeve等人的研究生绩效模型中被剔除。一个是“书面与口头沟通”。在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到,“沟通”在多个研究者[33,34,37,42]的界定中都强调的是在研讨会、论文或考试中理解和表达学术思想和观点的能力。显而易见,这一点可以并且应该被归入“学业能力”维度。另一个被剔除的维度是“监督与领导”,该维度明显体现了组织管理情境的特点,并不适合于描述研究生绩效。
总之,Reeve等人的研究生绩效模型以Campbel的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为基础,同时又结合了研究生自身的特点。该模型既包括学业能力又包括学业努力,既包括个人自律又包括个人管理,既包括人际关系又包括职业愿景等,可以说是一个较为全面的描述研究生绩效的一般框架。
四、基于Reeve等人的研究生绩效模型对研究生胜任特征的整合
Kyllonen等[13]曾以Campbell的“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为框架,对研究生胜任特征进行归类。在此,笔者借鉴Kyllonen等的方法,但选择以Reeve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为框架,对前面介绍的Hilton[37]、Reilly[33]、Engright[34]、Walpole[40]和ETSPPI[42]等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的结果予以整合。表7®包含了前述研究中得到的所有研究生胜任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在Kyllonen等[13]人的归类中,个别胜任特征被归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绩效维度。为保持模型中各维度的独立性,我们并未采用这种方法,而是按照每个胜任特征的定义以及研究生绩效模型各维度的内涵,将每个胜任特征归入与其最为接近的那个维度之下。在上述原则指导下,两位人事选拔领域的专家在独立完成胜任特征归类的基础上,对个别归类不一致的胜任特征进行了讨论,最终得到表7。
由表7可以看到,Reeve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作为一个框架,较好地实现了我们对已有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结果的归类。7个维度中,胜任特征最为集中的是学业能力,其次是学业努力。这与研究生自身的特点是一致的。此外,在研究生绩效模型的框架下,我们清楚地看到,许多胜任特征或与之相近的概念在相应的绩效维度下反复出现。例如,学业能力维度下的沟通技能和创造力等。这一点也提示我们有必要对各个绩效维度下的胜任特征做进一步的整合。
同时,我们还发现原模型中“学业外的努力”这一维度并没有相应的研究结果支持。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学业外的努力”本身缺乏独立性。Reeve等在提出这一模型时也曾指出,该维度或许与“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比较类似[36]。的确,一个有明确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的研究生往往能够表现出恰当方向和程度上的“学业外的努力”。除此之外的其他6个维度则彼此区别而整体完备,涵盖了影响研究生成功的主要方面。
因此,在Campbell[44]的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以及Reeve等[36]的研究生绩效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包括学业能力、学业努力、个人自律、个人管理技能、人际关系以及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6个因素的研究生绩效模型。尽管这一模型所基于的研究大多采用访谈研究和定性分析,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但是在多个研究中反复出现的那些特征,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成功的研究生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
依据胜任特征概念间的相似程度、在多个研究结果中出现的频次以及在最初研究结果中的重要程度,我们对表7中的胜任特征进行合并整理,初步得到研究生的核心胜任特征模型。
I.学业能力维度,包括沟通技能[33,34,37,40,42,43]、创造力[34,37,40,43]、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34,37,40]、批判性思维能力[33,40];
II.学业努力维度,包括坚持性[33,37,40]、主动性[33,37,40];
III.个人自律维度,包括尽责性[33,40]、道德与诚实[40,43];
IV.个人管理技能维度,包括计划与组织[34,37,43];
V.人际关系维度,包括人际技能[33,37,40]、团队合作[40,43];
VI.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维度,包括对本领域的承诺[40]、自我发展[37]。
五、结论及对我国研究生复试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基于国外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的已有成果,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及启示。
1.构建研究生的一般胜任特征模型是可能的。上述有关研究生胜任特征的经典研究中,Reilly的研究结果来自化学、英语和心理学专业领域,Enright等人的研究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领域,Walpole等人的研究包括生物、化学、教育、英语和心理学专业领域,ETS的PPI则适用于所有专业的研究生申请人。即使在专门针对管理学专业的Hilton等的研究结果中,我们也发现了沟通技能、问题分析能力、坚持性、主动性、计划与自我发展等很多与其他领域相一致的胜任特征。最后,当我们按照Reeve等人的研究生绩效模型对已有胜任特征进行归类时,发现许多胜任特征在不同专业领域都被反复确认。这些结果表明,研究生学习生活本身所遵循的共同规律使得要成为一名成功的研究生往往存在超越具体专业的一致要求。这一点是我们构建研究生一般胜任特征模型的基石。
2.不同专业使用研究生一般胜任特征模型时,可以通过调节不同维度的权重来适应本专业的特殊要求。在Reilly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尽管不同专业领域的胜任特征是基本一致的,但的确存在因素抽取次序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合理的,因为它反映了不同专业的特殊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构建一个统一的研究生一般胜任特征模型。这一点提示我们,在基于研究生的一般胜任特征模型设计复试维度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专业自身的特点给胜任特征赋予不同的权重。这样既可以体现研究生学习的统一要求,又反映出不同专业要求的灵活性。
3.本研究初步构建的研究生核心胜任特征模型可以作为进一步的研究生胜任特征及研究生选拔相关研究的基础。尽管该模型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概念模型,尽管这种归类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尽管该模型的构想效度仍需进一步实证研究的证实。但是,该模型至少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搭建了一个有意义的平台,可以作为研究生胜任特征访谈研究等质性研究编码辞典的基本框架,改变当前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往往不得不采用工业组织领域胜任特征编码词典的尴尬现状。
4.对研究生复试进一步研究方向的思考。关于研究生复试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特点的研究生一般胜任特征模型,为研究生复试提供内容维度上的依据;另一方面,基于我国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针对不同胜任特征的特点,探索相应的评价方式,为研究生复试提供考察方式上的选择。总之,以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为框架,对复试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是提高我国研究生复试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摘要:针对我国研究生复试中存在的内容效度问题,基于国外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的已有成果,对Reeve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进行了修订,提出了包括学业能力、学业努力、个人自律、个人管理技能、人际关系以及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六个因素的研究生绩效模型,并以此为框架概括整合了已有研究中基本达成共识的研究生胜任特征。基于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对复试的考核维度进行系统的探索和研究,是提高我国研究生选拔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研究生 篇9
一、当前研究生的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全球化快速发展, 全社会范围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 特别是受市场经济滋生的物价上涨和少数拜金主义行为的影响, 整个社会的道德标准受到严重的冲击, 很多研究生很难在短浅的人生阅历中形成并沉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实生活的压力增加促使很多研究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考量自己的价值取向, 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重社会, 重奉献, 而强调重个人, 重功利, 这些负面影响导致部分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出现严重扭曲。纵观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以来的具体情况, 目前我国研究生的总体特点是:年龄差距较大, 面临的个人问题较多;考生来源和社会阅历不同, 群体异质性发生了巨大变化;自我意识较强, 集体观念相对薄弱;知识水平较高, 有较高层次的自我需求, 等等;极个别研究生甚至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性较差, 崇尚拜金主义, 有极度的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协作意识差, 道德缺陷明显等, 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当代研究生教育机构与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2,3,4,5]。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 研究生培养环境变化的影响。
(1) 研究生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影响。研究生教育资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师资, 一个是硬件设施, 随着我国研究生的扩招, 研究生在读人数急剧增加, 如我校从2004年招生56人, 到现在2012年招生300多人, 以前一个导师只指导一个学生, 到现在一个导师一年指导5~6个学生, 教育资源不平衡导致导师无暇顾及每个学生的思想动向, 再加上研究生在校期间面临着学业、科研、就业甚至婚恋等现实压力, 致使研究生在读期间会有急功近利的动因。
(2) 社会进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受市场经济的冲击, 学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都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目前,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和国家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要求及目前社会对我国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期望相比, 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2. 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质量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1) 教育主体不够重视。研究生培养阶段, 很多高校认为研究生已经在本科及中学受过严格的思想政治熏陶, 不必要再花精力重点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部分导师在自身发展压力下, 只管研究生的业务学习和论文指导, 比较少关注和严格要求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 普遍存在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
(2)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明显不足。目前, 我国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如下模式:一是交由研究生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 如研究生部, 研究生院 (学院) 等组织;二是按照学科归属由各院 (系) 全权负责;三是兼由研究生职能管理部门与学科所属院 (系) 共同负责, 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目前我校采取采取按照研究生的年级不同实施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年级由于主要都在修读学分, 相对比较容易集中管理,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研究生部或研究生院统一实施。二年级和三年级, 研究生主要以科研工作为主, 与导师和院系接触相对更密切, 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交由院系负责;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较好的引导与启发。
(3) 缺乏一套科学完善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中国目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一种辅助的教育方式, 尚未建立健全必要的保障机制, 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没有确立科学的评估与反馈机制。这就使得无论采用哪种教育模式都可能使得承担该任务的机构或部门并没有真正担起这个职责, 只是从形式上尽可能多地满足学校的要求, 或者成了研究生日常管理中的应急手段, 如遇到什么问题或事件时, 大家才会集中起来进行大肆宣传和应急教育。另外, 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无考核手段, 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既没有评判的标准, 又没有科学的审核机制, 无论教育效果如何, 只要科研和学分修满合格就可以顺利毕业取得学位, 这种不科学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低下。
三、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的具体措施
研究生阶段除了要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之外, 还应注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所以在搞好学业教育的同时, 学校还要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下工夫, 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 坚持德育为先的培养原则。面对当前复杂而多变的社会潮流, 学校和导师都是研究生培养任务执行的关键。学院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了工作:
1. 规划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打造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
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既是科学发展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与传授者, 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建设理念的传播者, 全校在思政中心统一教授思想政治课程, 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培训体系。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 鼓励和督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总结教学经验、心得, 强化理论课教学效果, 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我校鼓励教师不断学习, 努力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科研水平, 强化教学效果, 从学历、能力、视野等方面逐步完善知识结构,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针, 增强社会责任感, 并以此为契机, 为学生树立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榜样。负责学校研究生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加入研究生各年级QQ群, 及时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 帮助解决同学们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 有效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改革思想教育类课程, 创新丰富内容和形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时代特点, 展开别开生面的大讨论, 真正激发研究生思考的兴趣, 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方式并结合开展主题讲座, 把课堂教学变为全体师生一起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道德现象的过程。同时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进现代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 实现教学手段的先进化。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积极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 实现资源共享,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坚持以研究生党建为龙头, 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
(1) 严格党员发展条件, 认真做好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工作。学院根据实际情况, 以年级为单位设立了党支部。各支部在党员发展过程中, 严格党员条件, 认真考察入党动机和群众基础, 认真做好研究生新党员的教育培养工作。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不仅参加了学院党委统一安排的党校培训, 各党支部还就党史理论、创先争优等相关问题分别对有入党意愿的积极分子进行了组织谈话,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党的性质和奋斗目标, 明确青年党员肩负的历史使命。
(2) 组织研究生党员进行形式多样的政治理论学习。在创先争优活动中, 研究生党支部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目标, 积极创新政治理论学习形式。开展学习“两会精神”的专题组织生活会, 研究生党员就《共产党宣言》、《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把一切献给党》等党员读物进行学习, 并撰写读后感, 对评选出的优秀读后感在党员内部进行传阅。
(3) 认真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促使研究生群体树立理想信念、学术道德。在支部组织生活会中, 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 开展以“学习学术道德规范, 争做诚信先锋”为题的发言和讨论。各支部还通过综合测评, 实现党员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力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4. 发挥导师育人作用, 人文关怀在前, 教育引导在后。
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成长起到示范、导向和管理的作用。研究生导师自身的政治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形象会成为决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影响之一, 因此, 组织研究生导师遴选、考核,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生导师应悉心观察研究生的思想动态, 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 学好科学知识, 学会做事, 更要懂得做人的道理, 学会与人相处, 与同行融洽相处, 能够从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观察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特别是在研究生面临家庭、生活、科研和学习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注意正确引导。研究生社团及辅导员在组织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 应积极邀请导师参与进来。要增强一线工作者与导师沟通的主动意识, 及时向导师反映研究生的情况, 征求导师对研究生的意见, 适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导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定期进行导师再培训工作, 如组织研究生导师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导师高级研修班, 推动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工作, 通过培训交流, 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
5. 丰富校园文化,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乐于参与的各类具有较高品味的校园文体活动。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 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校园环境作为一种自然的社会存在, 会对身处其中的人的思想道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通过研究生分团委、研究生会努力实现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定期召开研究生团员大会, 顺利开展研究生会换届选举、各年级团支部的换届选举、团代会代表选举等工作, 健全团组织机构;制订和完善各研究生组织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 研究生组织的例会制度, 使制度建设更上一层楼。不仅提高了研究生组织的办事效率, 而且增强了研究生干部队伍的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研究生分团委、研究生会本着“为同学服务、倡导学术创新、繁荣校园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的宗旨, 先后承办了学校研究生辩论赛、学校的科技节、第一届学术论坛、迎新舞会、排球赛、羽毛球赛、篮球赛、研究生趣味运动会、就业交流会等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报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加强了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开展以“药你精彩”、“激扬青春, 放飞理想”为主题的研究生学术活动月。在研究生学术活动月中, 通过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为研究生做学术讲座, 把研究生的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等有机结合起来, 寓研究生培养于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之中。组织研究生参加“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 实地参观博物馆、黄埔军校、进入企业参观等活动, 培养研究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提高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深入开展新生开学典礼、新生入学教育报告会等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全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6. 重视研究生就业工作, 在办实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改革, 研究生就业已成为一个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要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 就要将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起抓。如我校在就业过程中积极引导研究生签订就业协议, 及时帮助毕业生办理签约、领取报到证、户口迁移、档案邮寄等手续;注重和未就业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 积极进行正面引导。通过努力, 历届毕业生当年总体就业率超过98%;结合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与就业指导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通过复试条件、培养过程中的激励机制、择业观、成才观、就业观等方面的教育增强研究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正确引导研究生规划好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协助毕业研究生选择好自己的事业起点, 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摘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但在全球政治格局经历全面转型、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增加的情况下, 研究生录取标准和培养机制有所改变, 人数众多是研究生思想道德滑坡, 研究生培养呈现出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从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入手, 找出该问题存在的原因, 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项超, 邱海燕.从研究生群体的异质性特点看如何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1) :111-112.
[2]王军.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0 (1) :61-63.
[3]李培.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世纪桥, 2009 (5) :116-118.
[4]刘凯, 王勇.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9 (3) :29-30.
[5]张晓青.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2009 (6) :88-90.
研究生 篇10
一般而言, 研究生教育质量包括侠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上讲, 就是指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从广义上讲, 研究生教育质量指的是其道、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情况[3]。在此基础上, 我们提出了研究生教育的“全面质量观”, 即涵盖培养过程、综合素质、规范管理和提供优质服务的全方位质量。
一、培养过程质量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涉及到一系列的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 每个环节对研究生的教育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对研究生培养不少中西方学者分别提出“质量是符合标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本质特征是适应性”的教育质量观[4]。
基于以上观点,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提出运用“质量源于设计” (Qualityby Design, Qb D) 的理念。该理论认为, 质量不是通过最终检测来实现的, 而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艺设计出来的。教育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活动, 生产着特殊的教育产品, 教育质量就是产品的质量[5]。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培养中进行“实时质量保证”, 通过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关键点的质量监控, 在过程中定期进行督导和检查, 及时对其培养环节进行监控, 并建立了长效监督与反馈机制。
二、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 是指人所具备的知识、分析、处理事物的潜能, 通常包含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6]目前国内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主要面临着理想信念动摇、社会责任感差、思想境界不高、专业知识薄弱、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这主要是很多培养单位对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教学模式陈旧, 创新能力重视度不足。
我们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结合我校的专业特点, 探索出岐黄国医书院育人模式。在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进行“书院式”培养, 采用导师组引导与一对一导师相结合的全过程临床实践的培养模式。中、高层导师分别聘请省级及国家级的名中医担任, 着力破解中医人才培养难题, 把握中医人才培养规律。同时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优良的医德医风和必备的国学修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治学、创新的能力, 和能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中医思维能力。
同时在研究生中开设了“求强实践班” (简称“求强班”) , 主要以学生的基础素质 (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 和专业素质 (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创新能力、岗位胜任能力) 为主, 在教师的指导下, 采取集中和个别理论学习或实践活动探索研究生素质培养的新模式。在培养过程中, 我们提出了“四强一精” (强化学生远大的理想、坚定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具有实践能力, 并且精通所学的专业) 育人理念, 使研究生能够成为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助力的优秀人才。
三、管理质量
研究生管理是将知识、智慧、人格高度进行统一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7], 其管理目标的实现受到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我们必须创新管理理念, 提高管理效率, 增强研究生管理水平。
在新时期,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尊重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 在发扬我院“厚德、创新、务实、进取”的研究生学风建设, 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情绪疏导, 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把育人为本的工作目标落实到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成才与学校的教育统一起来, 为学生发展与成才保驾护航。同时运用在线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网络化平台, 对涉及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师资队伍、研究生学生管理、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等一些列工作进行在线管理, 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
四、服务质量
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指出, “把高等教育视为一项公共服务, ”这体现了“高等教育是一种服务”的教育理念。[8]为此, 我院在研究生教育中从观念进行了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 以“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的学生”的理念作为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将学生工作同促进和谐、安全、稳定等各方面有机结合, 创造性的实行“思想观念上引导学生、政策法规上宣传学生、感情行动上贴近学生、实际工作上服务学生”的工作职能, 推动各项工作高效落实, 切实把管理工作作为服务学生的纽带来打造和创新。
五、结论
现在, 社会对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即要求学生具有某方向上的一定专业水平, 同时又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不仅仅是对学生本人的考验, 也是对我们各培养单位及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 督促我们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与时俱进, 关注研究生教育质量, 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
摘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受到社会的重视, 提高质量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容提出了“全面质量观”的概念, 即包括培养过程质量、综合素质、管理质量、优质服务四个方面。同时以我校研究生工作为例, 分别介绍了在这些方面的改革举措。
关键词:教育质量,全面质量观
参考文献
[1][8]冀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指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2]苏青.面向社会搭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发布平台—简评《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12)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2) :68-69.
[3]袁本涛, 赵伟, 王孙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4) :105-111.
[4]许克毅, 赵军.从扬弃到超越—研究生教育质量观的重构与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6) .
[5]张俊龙, 田岳凤, 王军, 李玮, 崔轶凡, 焦锐.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 培养特色中医药人才的战略思考[J].中医教育, 2013 (2) :5-7.
[6]杨文武.浅谈水库管理包括哪些方面[J].科学与财富, 2014.
研究生 篇11
关键词:研究生 导师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64-0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考验。而大量研究生培养工作转移到新校区进行,研究生招生、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众所周知,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对导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导师既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坚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能够开设出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又要在学术上有独到的见解,在科研上有特色鲜明的成果。而目前新校区教师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是当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大特点。因此该文结合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情况,对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对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进行3详细分析。
1 青年研究生导师上岗
一般新教师在进入教学岗位工作时都会有岗前培训,学习教育法、教育心理学等理论课程,并由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进行教学示范,也会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培训进修,提高业务水平。而作为研究生导师的青年教师这一方面的培训工作却很少,尤其是对于在新校区工作的教师。比如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青年教师比例占90%左右,大多数青年教师没有机会加入教授、博导等组成的课题组,都是自立门户。而青年教师一般毕业时间不长,对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具体程序、要求、导师的主要作用、对学生的要求等一些工作细节都处于一个似懂非懂的状态,没有周围有经验的教授或博导的指导,更多的情况是凭自己的经验进行,工作中一般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对于青年研究生导师,也应该建立岗前培训制度,由本部统一组织加强研究生管理制度、研究生培养流程方面的理论学习,并联系资历丰富的博导、硕导介绍经验,相互之间增加交流,学习优秀导师的工作方法,提高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指导能力。其次,学校应该给青年研究生导师多创造机会出国或者到国内其他优秀高等院校培训的机会。研究生要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导师更应该时刻进行学习,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掌握新的科技发展动态、了解新的科研指导方法,这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青年研究生导师应该多走出去,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2 青年研究生导师科研工作
青年教师应该有自己稳定的研究方向,有自己熟悉的研究课题,并且最好研究生的毕业课题与之相关。只有不断进行科研工作,才能掌握本领域的前沿动态,不断学习新的科研理论和方法,提高导师本身的科研水平。并且在指导研究生实验过程中将其教授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发现实验中的不足,调动研究生自我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达到知行合一。比如新校区青年教师没有机会参与教授博导主持的大的“863”等项目,就要积极申请面向青年教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向项目。这类项目侧重于基础研究,青年导师在项目研究中,可以起到引导和榜样作用,对于研究生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指导进行科技创新实践。
此外,青年研究生導师研究方向对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创新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好的研究生论文选题可以促进他们的创新能力,相反,如果选题不当则会大大制约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青年导师必须保持与本领域科研技术发展同步,充分掌握国内外的研究动态与研究进展,结合自己现有课题找出研究生选题的创新点,指导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并为以后进行深入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3 青年研究生导师校企合作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高校能尽多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中校企合作便是一有效媒介,并且各大高校也都自己的特色和模式。比如合作攻关项目,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科技成果转让等。而将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是现在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目标,也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部分青年教师在校读博期间研究课题为理论或模拟类课题,与工程应用接触较少。因此,青年教师研究生导师本身应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自己所做课题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并给研究生创造更多的工程背景,提高其实践和创新能力。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地处工业发达的张家港,有沙钢、永刚等专业对口企业,可以提供校企合作的平台,并且这些企业也需要高校提供技术服务。因此,校区青年教师积极走进企业,在企业实习锻炼,并与企业合作申请课题,建设研究生实践平台。这样青年教师将自己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的同时,为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案例分析,为研究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4 结语
作为研究生导师,必须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能够传道授业解惑,又要时刻掌握本领域科技发展趋势,保持科研创新性和前沿性。作为青年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研究生培养工作经验,保持科研工作创新性和应用型,才能胜任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才能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崔海亭,彭培英.地方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
[2] 樊炳辉,孙爱琴,王传江.工科研究生导师工作几点思考[J].科学与管理,2012 (2).
[3] 张艳,张静,秦亮,等.基于异地办学研究生教育管理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0).
[4] 权国政,周杰,李军超,等.模具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研教改,2009(2).
[5] 邢素丽,肖加余,彭超义,等.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建设探索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
[6] 于爱莲,张忠,王玉,等.研究生创新培养对导师的要求[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
研究生 篇12
一、导师需加强同调剂生的信息交流, 并充分展示教学科研实力
据2013年和2014年的统计资料, 在考研大军中, 有约70%的考生来自非“985”或“211”重点高校。不少考生想通过考研, 进入一所更好的学校继续深造, 考生对于重点院校较为关注, 比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调剂到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的考生, 投名校的理想已经基本破灭, 但仍然希望投在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导师门下。调剂考生对老师了解较少, 获得导师的信息渠道也有限, 招生单位和导师对调剂生的信息了解和考核还是比较充分的。而考生一般不会主动向导师咨询其教学科研情况, 对于研究型硕士, 导师科研实力和科研项目及经费是将来毕业研究生“质量”的关键, 但也是考生最缺乏的信息。很多导师在联系调剂生时, 放不下架子, 主动性不高。提供给考生的信息也很有限, 一般只是提供个人的专业和研究方向。有的招生单位网站上虽然有导师信息, 但信息比较简单, 更新也不及时。这使得考生对导师的了解较少, 调剂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现代社会已处于网络和信息时代, QQ、微博和微信等交流方式越来越普遍, 沟通交流方式也早已网络化, 这些都为导师展示自己提供了很多便利。调剂生选择导师, 在他们的人生旅程中, 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这个选择过程中, 导师的信息, 是调剂学生最需要的。导师主动向考生提供个人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详细信息, 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 让调剂生比较充分地了解导师的教学科研情况, 从而有的放矢, 使得考生能主动地、积极选择合适的导师。
二、导师需要提前为调剂生做好规划, 尽早让学生参与导师的教学科研活动
调剂生是在第一志愿分数线未过, 或者在第一志愿复试成绩不够优秀, 而被迫调剂复试, 然后录取的。一般而言, 录取院校和导师, 并不是调剂生所心仪和满意的。这时候, 导师和学生的纽带还比较薄弱, 需要导师和学生加强交流, 让学生从心底认可和接受导师, 使这个纽带变得牢固。学生在没有正式入学之前, 导师应该通过提前规划学生将来的研究生生涯, 争取让学生在未入学前, 就认可导师, 甚至对导师满意。学生对研究生的生涯充满了期待, 很希望提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导师应及早向学生交代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科研任务, 以及可能取得的成绩。不必等到学生入学后, 才向学生交代。当然, 导师也不能回避攻读学位中的困难和挑战。如果学生对导师的规划比较满意, 他们就已经接受和认可了导师, 加固了纽带。如果这些规划难以满足学生的预期, 或者学生难以面对将来的困难, 以至于放弃入学, 这也比入学后再退学, 或者读研期间混日子强。有条件的导师, 可以提前安排拟录取的调剂生参加自己课题组的科研工作, 也可以让学生为自己将来从事的课题做好知识储备。笔者在今年4月份, 就已经安排拟录取学生从事科研项目, 让他进行基础知识学习、文献收集、数据整理、论文撰写和翻译等工作, 暑假期间, 笔者安排他在某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训, 9月份, 他如期来到学校报到。通过这种“非常规”的举措, 使学生提前体验研究生的感觉, 为将来打好基础, 让学生身未过门, 心已过门, 减少流失的可能。
三、导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 并充分尊重学生, 给学生发展空间
目前, 我们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大, 每年毕业大学生超过700万, 毕业研究生也达到50万。就业, 对每位毕业生来讲, 都是一个难题。调剂录取的研究生, 绝大多数原来就在地方二本甚至三本院校, 就业更加困难。2014年后, 所有普通院校研究生都要缴纳学费。这些都对研究生, 尤其是调剂研究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实施者, 导师需关心研究生的生活, 关注学生的困难, 并给予必要疏导。有条件的导师, 应该从科研经费中提取研究生劳务费, 以减轻学生经济负担, 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调剂到地方院校的研究生, 其导师的水平及其掌握的平台, 有很多其实难以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有的学术型导师甚至没有稳定可靠的研究平台和足额科研经费。这样培养出的研究生, 其质量堪忧, 不可能达到一流水平。可喜的是, 很多地方高校导师已经注意到这一点, 他们没有把学生留在身边使唤, 而是通过合作渠道, 把学生派到国内甚至国外一流研究室, 来联合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 虽然学籍在三流高校, 但其实力可能达到二流, 甚至一流水平。
当然, 更多导师需要研究生在自己身边从事科研工作。这也需要导师给学生发展空间, 可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支持学生参加和自己课题相关的学术技术培训。在日常科研活动中, 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看成一个“干活的”, 只给学生一些简单琐碎的“体力活”, 应该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加强引导和指导, 让他们多做“脑力活”, 提高他们创新能力, 以及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导师要为学生就业做好铺垫
就业问题, 是学生最担忧的问题, 决定了学生读研的价值。导师不能只是简单关注学生的就业, 也不只是帮学生找找“关系”, 而是按照人力资源市场的需要, 来培养研究生。在高校或研究所从事教学或科研, 是学术型研究生就业的主要渠道。高校或研究所需要在某一特定领域有熟练的实验技能, 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需要导师在指导学生做科研课题时, 有意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尽量让学生熟练掌握多种相关专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理念和创新能力, 让学生能很快在将来的科研教学岗位上立足。
此外, 教育部门和招生单位要为导师发挥作用提供便利:
1. 建立研究生导师奖励机制, 提高导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教育部门和高校, 应设立优秀研究生导师奖励基金, 对优秀研究生导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并加强优秀导师的宣传工作。地方高校和西部地区教育部门, 更应该加大奖励力度。
2. 打破平均主义和门户观念, 实现好学生和好导师结合。
通过学校协调和导师争取, 可让学术实力强、科研经费足的导师招到足够的研究生。另外, 学校可让课题相近的导师组成一个导师组, 学生选择导师组即可, 不必选定具体导师, 由科研实力强、经费多的优秀导师任组长, 这就保证研究生培养有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持, 并有优秀老师指导, 加强优势资源组合。
3. 引导和鼓励导师资助和奖励研究生。
仅靠导师自身道德和自律, 来资助和奖励学生, 其效果不一定持久。应该形成制度和规范, 除基本的奖学金和补贴外, 学校可通过导师和学校按照一定比例 (通常为1∶1) 来分摊给学生的补贴, 其中导师提供的经费可在一定额度内浮动, 使得好导师可提供更多资助, 以吸引好学生。
4. 鼓励和引导研究生合作或联合培养。
学校要以提高研究生本人水平、提高研究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 在这个目标下, 为研究生合作或联合培养提供便利, 使研究生虽然没有考进一流院校, 也有可能在一流院校开展研究生课题。在不违反双方院校规章制度和国家有关法规的前体下, 研究生毕业考核时可不必拘泥于论文成果的单位归属。
总之, 研究生指导教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责任人, 应该充分发挥作用, 加强使命感、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 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科研水平, 积极主动地进行研究生调剂工作。教育部门和高校管理部门, 应该以研究生导师为研究生调剂招生工作的核心, 给予积极配合及协调。大家共同努力, 将改善地方高校研究生调剂招生劣势, 同时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欣翥, 钱晓东, 孟建军, 等.研究生与导师互选工作中的师生心态分析和矛盾协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 (3) :21-25.
[2]吕津, 孟婷婷, 郑文轩, 刘媛媛.对西部地区高校研究生招生生源问题的思考[J].新疆农机化, 2014, (3) :62-64.
【研究生】推荐阅读:
研究生德育困境研究06-19
研究生党校建设研究08-01
研究型研究生11-04
研究生教育精英性研究11-02
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12-09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07-01
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评价体系构建研究05-29
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是什么12-09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05-21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