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致谢

2025-01-15

研究生致谢(精选6篇)

研究生致谢 篇1

1.引言

致谢是论文或专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者通过致谢对个人或机构的帮助表示感谢, 由此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术和社会身份。口笔语中的致谢研究由来已久, 如Hyland (2003, 2004) 提出回顾、感谢和宣称三语步模式。马蓉和王新国 (2005) 发现, 许多中国学生对致谢部分的表达没有把握, 该部分写作主要通过模仿他人论文来完成。赵明炜和姜亚军 (2010) 分析了中国学生硕博论文中五种表达方式在各个语步中的分布情况及高频词汇等。李丽华和陈新仁 (2010) 从功能角度 (包括致谢对象、感谢原因等) 对学位论文英文致谢进行了研究。

但是现阶段关于学位论文致谢部分的研究存在几个问题 :首先, 少有研究分析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英文致谢是否存在差异。由于硕士和博士专业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两个群体在英文致谢中的异同点值得探讨。其次, 此前研究多数将句式进行简单罗列或列举出高频单词, 而未把高频句式与单词有机结合起来, 归纳出常用的表达方式, 即词块。词块, 又称预制语块, 是指由单词或其他成分组成的连续或非连续序列, 不受语法分析的限制, 整体存储和使用 (Wray, 2002) 。词块在写作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 如戚焱 (2005) 指出词块有利于提高写作的流利性、表达的地道性和生动性以及学生的篇章组织能力。因此, 总结出学位论文致谢部分的常用词块不仅可以减轻学生写作时的负担, 同时可以提高论文的写作质量。

2.研究问题及方法

本研究选取60篇中国硕博论文中英文致谢部分, 拟从词块类型 (二词、三词、四词词块) 和功能 (感谢主体、感谢行为、感谢对象、感谢内容和连接词块) 两个角度出发, 通过对比分析中国硕博学位论文英文致谢中的词块, 旨在回答以下问题 :

1) 中国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学位论文英文致谢部分中所使用的高频词块数量及类型有无异同?原因为何?

2) 中国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学位论文英文致谢部分中所使用的每一功能的高频词块有何异同?原因为何?

为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本研究采用机器与人工相结合的方法提取词块。语料中的高频词块界定为二词词块出现5次, 三词词块4次, 四词词块3次。

3.结果与讨论

3.1 硕博论文致谢部分词块类型对比分析

经分析, 硕士语料中的词块总数远小于博士语料。前者为57, 后者为95, 前者比后者少了约40%。

从各类型词块数量上讲, 两者也不尽相同。硕士语料中三种词块比例相当。而博士语料中三种词块使用数量相差相对较大。两语料中, 四词词块均使用最多, 且占总数比例相当, 但数量上硕士语料比博士语料少了约46%。两语料对比, 三词和二词词块的比例相差较大。值得注意的是, 硕士语料中较多使用三词词块, 而博士语料中二词词块的数目相对较多。

两语料在词块数量及类型上之所以出现较大差距, 除篇幅原因外, 还可能因为博士生在表达过程中更注重长短交替的语言变化, 硕士生由于学习年限较低, 在此方面的意识不够强烈。

3.2 硕博论文致谢部分词块功能对比分析

经分析, 硕士语料中感谢内容、感谢行为和感谢对象所占比例相差不大, 而其他两类功能词块数量较少。但博士语料中各功能词块所占比例差距很大。

从每一词块功能来看, 硕士语料中的3个感谢主体均包含在博士语料的8个中。两份语料中的感谢行为词块在各自词块总数中所占比例几乎相同, 而数目差距主要由修饰语造成。就感谢对象而言, 硕士语料中数量偏高同样是由修饰语及后置定语引起。感谢内容上的差异在两份语料中最为明显, 其原因同样是修饰语以及表达的多样性。两份语料中出现的连接词块都很少, 这是因为论文致谢部分格式较为单一, 学生基本按照每段感谢一个人或一类人的模式写作。

4.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比中国硕博论文英文致谢中的词块,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

1) 硕博论文英文致谢部分词块使用总量差距很大, 硕士论文总数远小于博士论文。这说明硕士阶段的学生对致谢部分的表达方式仍待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2) 硕博论文英文致谢部分各功能词块使用水平参差不齐, 引起差距的主要原因为修饰语的使用。此外, 博士论文语言相对丰富, 硕士生要在语言多样性方面进一步加强。

本研究初步对比分析了硕博论文英文致谢部分的词块, 发现硕博语料中存在的差距, 对硕士论文英文致谢部分的写作提出了相应建议。不可避免的是,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所选语料样本较小, 语料体裁单一等。以后的研究可扩大语料范围, 进行更为详细的探究, 以帮助硕博学生更好地进行论文写作。

摘要:致谢这一表达感谢的言语行为, 在论文写作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词块作为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 对致谢写作的作用不可小视。本文选取了60篇中国硕博学位论文英文致谢部分, 从词块类型 (二词、三词和四词词块) 和词块功能 (感谢主体、行为、对象、内容和连接词块) 两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硕博两个群体在词块数量以及功能表达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硕博论文英文致谢部分的写作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硕博学位论文,致谢词块,词块类型,词块功能

参考文献

[1]李丽华, 陈新仁.英汉学位论文致谢辞的语用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J], 2010 (2) :35-42.

[2]马蓉, 王新国.学术论文致谢的体裁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5 (3) :61-64.

[3]戚焱.预制语块与大学英语写作[J].山东外语教学, 2005 (5) :64-66.

研究生致谢 篇2

还要感谢李正辉副教授。李老师在论文的写作中给予了许多指导与建议,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要感谢所有教导过我、关心过我的老师。特别是统计学院的宋光辉教授、胡宗义教授、朱慧明教授、王亚雄教授、曾昭法副教授、周四军副教授、张立军副教授、蔡晓春副教授、王瑛副教授、陈黎明副教授、谭德俊副教授、刘再华副教授、胡荣才副教授、马守荣老师、谭朵朵老师、孔志周老师、任英华老师、倪青山老师。你们为我的学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你们为人师表的风范令我敬仰,严谨治学的态度令我敬佩。还要感谢感谢刘志云老师、陈方军老师、张芝元老师、夏浩老师和统计学院的其他各位老师对我的一贯帮助!

感谢一直关心与支持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我的朋友,郭倩、符娴、张一川,感谢你们的鼓励和帮助。还要感谢的是我寝室的姐妹邹琦、刘斌,师兄王毅以及统计学院xx级全体研究生同学。两年来,我们朝夕相处,共同进步,感谢你们给予我的所有关心和帮助。同窗之谊,我将终生难忘!

在此要感谢我生活学习了六年的母校——湖南大学,母校给了我一个宽阔的学习的平台,让我不断吸取新知,充实自己。

向审稿者致谢 篇3

2013年以来,许多同志为《力学与实践》,《力学学报》,Acta Mechanica Sinica,《力学进展》和Theoretical&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审阅了大量的稿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由于他们的工作,使刊物的质量得以提高,读者、作者与编者也都从中获得教益.五刊编委会在此谨向广大审者致以诚挚的谢意!(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截止日期2013年12月31日)

2014年1月

研究生论文致谢 篇4

感谢我的同学,在三年的学习和生活中,孟凡胜、崔兰海、李权弟、苏成爱、夏淑娟和彭慧燕等都给了很多帮助。感谢你们。

感谢我的朋友,陈明海、吴勇、朱正西、张迪平等诸位好友在三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了我必要的帮助。感谢你们。

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兄弟,他们都在我非常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一次次帮我度过难关。感谢你们。

致谢礼仪在求职面试中的运用 篇5

关键词:社交礼仪,求职,面试,致谢

求职礼仪是社交礼仪的重要内容。一个求职者能否赢得面试的成功, 影响因素很多, 但其自身的礼仪素养及其在面试过程中的表现, 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许多求职者面试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其礼仪素养的缺失。所以, 目前的《社交礼仪》课程教学中大都将求职礼仪作为必要内容, 大多数求职者也特别注重求职过程中的礼仪表现。但是, 无论从课程教学还是求职实践来看, 又都忽略了一个礼仪环节, 即面试后的致谢。《社交礼仪》课程教学不应当忘记在这个问题上对学生的提醒, 求职者在求职实践中也不应当忽视面试后致谢对自己求职的积极意义。

一、面试致谢的意义

从礼仪角度讲, 所谓面试致谢是指求职者在求职面试结束后的适当时间, 通过适当的形式向招聘者表达一份谢意, 目的是为自己多赢得一些成功的机会。面试致谢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 有助于使求职者在招聘者心中的形象更加清晰

在一次招聘活动特别是规模较大的招聘活动中, 对于招聘者而言, 其面试的对象往往很多, 也正因此某个求职者可能在面试现场并没有给招聘者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但事后来自这个求职者得体的面试致谢却可能一下子让自己的形象在招聘者心目中变得清晰起来, 这无疑有助于招聘者对这个求职者的选择与录用。

(二) 有助于使求职者在招聘者心中的形象更加完美

比如, 求职者在面试现场可能出现了一些失误, 但事后的致谢则可能会帮助求职者做一些额外的弥补, 让招聘者感到这是一个能够自我检省的人;再比如, 通过致谢也能够显示出这个求职者对招聘单位和应聘岗位的关注和兴趣。这些都可能让招聘者感到这个求职者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 这往往也是招聘者所期望的。

二、面试致谢的方式

从面试致谢的目的出发, 面试致谢以不打扰招聘者的正常工作为前提, 所以一般不宜选择再次去招聘者单位当面致谢的形式, 那样也显得唐突。比较合适的面试致谢方式主要有电话致谢和写信致谢两种。

(一) 采用电话致谢的方式

采用电话致谢的方式就是在面试结束后适时给招聘者 (考官) 打一个表达对于对方给予自己面试机会表示感谢的电话。打致谢电话的时间最好不要选择在周一的上午或周五的下午, 还有午休时间以及刚上班或快下班的时候, 因为这些时间对方可能无暇或无心处理电话。通话的内容一般是先自报家门, 说明自己的姓名、参加面试的时间或应聘的岗位等, 并用简洁的语言向对方表达自己真诚的谢意。通话中注意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言谈举止要遵守电话礼仪规范, 以此展现自己良好的涵养。通话的时间最好控制在3~5分钟以内。特别注意不要在电话中向招聘者询问自己面试的结果, 因为给对方打这个电话的目的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礼貌, 并借机让对方加深对自己的印象;如果直接向招聘者询问面试结果, 会因为太“急切”而显得“功利”, 容易引起招聘者的反感。

(二) 采用写信致谢的方式

采用写信致谢的方式就是在面试结束后给招聘者 (考官) 写一封对于对方给予自己面试机会表示感谢的信件。信件除了在形式上遵循书信的书写规范外, 正文可以这样写:首先简要提示一下自己的姓名, 自己是什么时间参加的面试, 应聘的岗位是什么, 这样当招聘者阅读时会因为这些必要的提示而可能回想起来这个求职者是哪一个。然后就要对招聘者表达自己真诚的感谢之情, 感谢他提供的面试机会, 这里也可以概括而精到地说明一下自己面试的体会或收获。接下来是信件的重点内容, 表达出自己对应聘的岗位非常感兴趣, 表达出自己对应聘单位的高度关注, 证明自己的求职行为是积极的。最后可以根据需要再提一些对求职成功有益的内容等。总的来讲, 信件的篇幅不宜过长, 让招聘者更加注意自己良好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就达到了目的。信件可以采用打印的形式, 因为这样更显得标准化, 不足之处是可能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也可以采用手写的形式, 这样会显得与众不同, 但前提是求职者的字要写得比较好。信纸最好使用白色的A4纸, 黑色字迹, 不超过一页纸。这种信件应该是写给某个具体的负责人, 所以不可以写“负责人”“部门负责人”这类的模糊收件人。如果此前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招聘者联系的, 也可以在面试结束后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向招聘者致谢。

当然, 并不是说求职者在面试后只要向招聘者表达致谢就一定能够应聘成功, 而是说, 在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求职者要想办法为自己多赢得一份成功的机会, 不放弃任何推进求职成功的因素, 面试致谢则为求职者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这也是本文所要表达的要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卢如华.社交礼仪 (第二版) [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2]雷鸣等.秘书礼仪与形体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研究生致谢 篇6

消防员救婴儿负伤

27年前的那个寒冬, 孙小姐差点葬身火海, 在孤独无助中, 一名冲进火场的消防员将只有3个月大的她抱了出来。那时, 27岁的陆玉明是上海市消防总队北京路消防中队中队长, 消防局接警称黄浦区河南中路426弄10号居民楼 (位于亨得利钟表店后) 突发火灾, 起火原因是二楼一家人烧纸钱引发大火, 当时孙小姐家在四楼的阁楼上, 猛烈的大火在老式木结构的里弄房里肆虐, 正在家休养的母亲紧紧抱着3个月大的孙小姐在老虎窗口焦急地等候救援。

由于是老式里弄, 消防的云梯车根本开不进去, 只能利用6米拉梯和挂钩梯上楼救人, 但在木式结构房中使用这些装备进行救援危险性极大。现场指挥员陆玉明当即亲自带上安全索, 扛着拉梯就冲上4楼窗口, 浓烟大火中, 陆队长一手接过女婴, “她当时在我怀里蠕动, 我一把拉起战斗服, 用左手将她紧紧拥在怀中。”接着利用右手顺着梯子往下爬, 下到2楼半时, 突然一根烧断的电线打来, 他瞬间触电脱手摔下, 在坠地昏迷前的一刻, 他用右手直接撑地翻身背部着地, 用胸膛和左手臂弯为女婴撑起一个“安全空间”, 女婴安全无事, 而他却右臂粉碎骨折, 全身多处顿挫伤, 被立即送往医院。

辗转万千终得线索

火灾后, 孙小姐也被送进医院检查, 出院后一家人一边重新布置家, 一边也在寻找受伤的消防员。当时没有网络、手机, 一家人先是去了派出所, 然后找到了住地附近的消防队, 但队里的战士都记不起曾经救过一个女婴。

不死心的孙小姐一家没有放弃, 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打听一下, 可是他们既不知道消防员的姓名, 也不知道长相, 根本就没有任何结果。后来搬家, 孩子长大出国留学, 这一寻找慢慢变成了遗憾。

学成后的孙小姐, 今年听闻天津港爆炸事故导致众多消防官兵牺牲, 深受触动, 回忆当年火场被救经历, 再次激起了寻找当年救她的消防队员的念头。终于找到了当时出勤的北京路消防中队, 一名退役的老班长想起当时似乎有队员救婴儿受伤这件事, 但问过不少人后发现当时救人的不是一线战斗班的战士, 按照火场救援的规定, 当时冲进此类险重火场内搜救的人, 应该是现场经验最丰富的人。渐渐地, 线索集中到了当时的中队长陆玉明的身上。

战友们立即联系上陆玉明, 转业后的他现在是虹口公安分局的一位民警。其实, 陆玉明对27年前那件“小事”的很多细节已记不清了。他只记得当时从梯子上摔了下来, 为保护胸前的孩子, 他努力没让自己正面着地。后来在医院, 战友告诉他孩子没事, 他就放心了, 从始至终都没有告诉过任何人。

上一篇:语言学习理论论文下一篇:城市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