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计划的研究方法

2024-10-19

研究计划的研究方法(通用8篇)

研究计划的研究方法 篇1

研究计划书

理论假设:正式组织的信息往往通过非正式渠道进行传播

1、操作定义:正式组织:

信息:

非正式渠道:

2、变量:

自变量:

3、概念化的命题:一,对于一个正式组织有非正式组织存在 二,当上级信息下达时,人们可以提前听到风声!三,在一个正式组织中,在信息传达下来之前人们人们已经有所议论

4、工作假设:大学校方所发布的信息,学生们往往通过非正式渠道获悉。

5、工作假设的具体操作:选择大学A作为调查点(选择几所大学也可,以下只按大学A来设计),该大学曾经于今年上半年发布过有关大学毕业生招聘的信息,而应届毕业生们通过大学校方网站、校系大会、年级或班集体组织会议(如班会)等正式渠道获悉此信息的比例小于通过老师与同学之间、同学们之间、朋友之间等私下交流的途径获悉此信息的比例。

6、分析单位:大学A在校应届毕业生个体。

7、抽样方法:获取大学A全校在校应届毕业生名单,并以此作为抽样框,通过系统抽样(等距抽样),从中抽取300名(如果考虑抽样误差小一些的话可抽取1000或更多,但如果仅仅为这个假设的检验,就没有必要这么多了)。

8、调查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发放300份问卷,询问应届毕业生们获悉今年上半年校方发布的招聘信息的途径。

9、分析方法: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

10、经费支出:500元人民币

11、时间安排:2008年12月5-10日开展调查。

12、调查的组织安排:约10位大三同学共同参考此项调查。

研究计划的研究方法 篇2

船舶建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项目, 由于生产计划的不确定性, 使得计划和实际生产相脱节, 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很难确切了解全厂的生产进展实际情况以及劳动力负荷状况, 而DELMIA软件可为船厂制定合理的建造计划提供有效的仿真平台, 利用DELMIA的离散事件制造仿真功能, 可以将船厂繁杂的生产事物, 通过仿真, 制定成有序的生产计划。

DELMIA (Digital Enterprise Lean Manufacturing Interactive Application, 数字企业精益制造交互式应用) 是法国达索公司的产品, 该软件是数字化企业的互动制造应用仿真软件, 它可以向随需应变 (on-demand) 、准时生产 (just-in-time) 的制造流程提供完整的数字解决方案, 使产品生产商能够在短时间内制定出合理的生产工艺流程, 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创新, 缩短产品的建造时间。DELMIA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为:DELMIA E5 (DPE) , DELMIA V5 (DPM) , DELMIA D5 (QUEST) 。这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可以通过PPR Hub连接在一起进行数据的交换和处理。其中, DELMIA/QUEST是进行数字化工厂及离散事件仿真的主体软件, 它可进行工厂生产系统集成、工艺流程设计以及可视化的制造流程仿真方案的模拟, 从而, 实现在全三维数字工厂环境下对生产工艺流程的准确性与生产快速性的仿真验证。

2 DELMIA应用于造船过程的可行性分析

在现代造船模式下, 船舶建造中每一个区域都是整体的一部分, 某个区域在时间节点上的置后都可能导致整个生产计划的延迟。所以, 没有一个合理的计划, 就无法对时间节点进行严格控制的。只有通过对计划的研究, 才可以保证生产的连续性, 优化船厂的资源配置, 扩大企业生产总量, 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

现代造船的生产依靠先进的三维生产设计工具软件, 对船舶制造所需要的零部件进行设计, 对船舶生产的材料加工装配顺序进行规划, 得出确切的材料用量及加工制造顺序。完成生产设计的主要内容。在三维生产设计在我国基本普及后, 为了进一步整合我国现有的船舶制造资源, 提升骨干船舶制造企业的船舶制造能力, 对船舶建造生产计划的研究已被提到了船舶制造企业科研攻关的重要位置, 目前, 国内骨干的船舶制造企业均提出了数字造船和数字船厂 (Digital Shipbuilding Digital Shipyard) 为建设目标的科研研究项目。

DELMIA对船厂制造过程的仿真是通过将船舶生产设计所完成的船舶的零部件, 通过接口文件转入到DELMIA系统中, 与DELMIA系统中建好的船厂的三维模型及建造设备资源模型相结合, 构成完整的船厂仿真动态数字化沙盘, 通过DELMIA内部的脚本设置过程和制造工时、工量的数据库, 实现对整个造船的计划进行合理安排。从而对建造时间, 场地, 工时进行合理规划, 如图1所示。

对于一般的制造企业来说, DELMIA用来规划产品流程已经实现, 如汽车、空调等企业已经成功完成生产计划及过程仿真。这些企业有个共同点, 就是流水线作业。原材料在流水线的始端进入, 经过特定的工序、工时, 从流水线末端产出产品。而船舶建造过程与大规模的定制加工的流水线作业不同。首先, 船舶的制造是一种小批量多品种的建造任务方式, 其次船舶的建造过程又分为内场的零件制造与外场组装、船台 (坞) 的总装和码头的系泊装配与调试等四个阶段, 造船所需材料, 对材料进行加工及子分段程在内场完成, 而外场完成的是加工好的子分段结构的分段总装和管阀件的分段预装, 内场要求对材料和加工工时提出具体计划, 而外场则关心的是分段装配场地、船台 (坞) 、码头等场地的需求及对大型起重设备的需求计划。

3 船舶建造时间场地的估算

一个完整的生产计划的制定, 需要有整个生产各个节点相对正确的工量和时间的信息, 以一个船体小分段的制造过程为例, 如图1所示, 其装配过程需要经过板材的预处理、号料及套料、构建加工、部件装焊、分段装焊等一系列的制造过程[1,2], 如图2所示。

因此, 对于多任务下的离散化船厂的船舶建造过程的计划制定, 必须要掌握船厂对船舶建造的工量、设备 (加工设备和起重设备) 加工能力及场地资源等基本信息, 然后, 利用DELMIA的数字化动态仿真功能, 获得特定产品的加工工时与船厂在多任务的产品生产中的场地资源的运转计划。以船体结构的单道焊缝标准工作程序与船厂吊装工种标准作业时间的确定为例。

注:其中的d, 一条焊缝上多道焊之间的, 取焊缝长度l;焊缝间的, 在小组立 (装配) 阶段取8m, 中、大组立 (装配) 阶段取20m。

自动埋弧焊工种标准作业时间主要是通过计算其工步 (工作单元) 时间后汇总得出的。在造船生产中, 人在工作中的活动范围很大, 动作往往是全身性的, 而且有些工作的完成与工人的技术掌握程度或一些偶然情况关系很大, 因此, 仅用模特法是无法得出造成生产中的工作时间的。通过实测结果统计的方法, 对模特法中未定义的动作时间进行规定, 并通过统计得出那些无法确定具体工作内容或动作次数的工作的完成时间, 从而得出构成焊接工作的所有工作单元的完成时间。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埋弧焊工步时间标准, 可以相应计算出单道焊作业的标准时间。

焊前耗时T焊前为工作单元3、4、5、6时间值之和:

设此焊缝长度为l (m) , 规定的焊接速度为v (cm/s) , 则焊中的耗时T焊中为:

焊后耗时T焊后为工作单元8的时间, 即:

所以, 单道焊缝的作业时间T为:

吊装工种标准作业时间的确定, 以上海某船厂17.5万吨散货船144分段的SS1A中组立生产为对象, 利用上述研究方案对起重作业工种标准作业时间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简要的测定、分析步骤及结果如下。

确定起重作业工种的工时计算基元 (工步) , 主要通过对船厂起重作业的描述:起始 (夹起) →起吊→吊运→放置→目的地 (去夹) →回程 (起始地) 来进行。对每个工步进行分解, 提取作业动作按作业时间分为常值型和函数型两类, 如表2所示。

常值型作业动作 (一般为辅助作业) 的正常作业时间测定。主要通过现场实际抽样法或模特法测定。利用现场实际抽样法测定时一般可根据完成动作的时间及动作的使用频率, 查《现代管理工程手册》[3]确定时间研究所需要的周期数, 然后现场抽样统计分析后得出常值时间。以使用撬杠 (TU-CR) 辅助动作为例的现场实际抽样结果如图4所示。

函数型作业动作 (一般为基本作业) 的正常作业时间测定。通过“4分步法”来确定, 以起重作业中的最基本作业动作吊运为例。 (1) 收集整理原始数据, 分析影响吊运工作时间T的可能因素。经过分析, 起重机运行速度V, 起重机运行距离X, 小车运行距离Y, 以及物料重量确定为可能影响因素。相应收集的原始数据如表3所示; (2) 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 (PCA) 方法来确定影响吊运工作时间的主要因素。通过相关性分析, X, Y与T高度相关 (相关性系数R>0.75) 但W与T不显著相关 (R=-0.08) , 故确定起重机运行距离X, 小车运行距离Y为吊运工作时间T的主要因素; (3) 确定数学模型 (函数类型) 的基本形式及求解。由于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得到的二元线性方程可以对吊运工作时间T有很好的拟合 (拟合度为0.988) , 考虑简单适用的原则, 这里采用线性的数学模型 (T=0.97X+2.2Y+15.5) 。当然, 有些作业可能需要用到非线性, 甚至神经网络的模型形式才能得到较好的拟合效果;⑷校验、修正正常工作时间数学模型:公式计算值与按标准方法进行的实测值对比检验、修正模型。结果如表4所示。

工步工时汇总 (基本+辅助作业时间) 需考虑宽放时间 (一般可取宽放系数为20%) , 得到起重作业标准作业时间。

考虑工艺改进、作业条件和环境以及工人熟练程度与标准工作要求的差异性, 利用不同的调整系数或函数来确定科学合理的工时定额。这里以工人熟练程度提高为例, 说明如何进行考虑差异情况下的工时定额。研究表明, 在企业实际生产中, 随着工人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 工作效率也会相应提高, 其工时也随着下降。所需工时与工人总操作或生产的产品量服从学习曲线 (经验曲线) , 如图5所示, 其数学表达式为Y=a×Xb。可以通过收集工人样本 (>10人) 历史数据 (工人总操作或生产的产品量可由其在某一特定岗位的工龄近似得出) , 运用线性回归[LnY=Ln (a) +bLnX]最佳拟合出系数a和b。一旦学习曲线确定后, 就可以利用它来计算各个产量 (工龄) 下的工时定额。

船体分段制造是典型的多品种、变批量生产, 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虽然对于同一艘船而言船体分段相似性很小, 但同时制造多艘船舶尤其是同时制造多艘同型船舶时, 船体分段的相似性就体现出来了, 如机舱双层底分段, 其建造工艺是固定的, 作业内容随船型变化很小。而且不同船体分段不管组件如何复杂, 其加工工艺都可以分解为焊接、装配等主要作业和划线、打磨等辅助作业, 且作业的工艺要求也具有相似性。因此考虑结合固定堆场生产与流水线作业模式的优点, 利用相似性原理和成组技术, 在固定的堆场胎架上采用专业化班组流水作业, 实现流水定位专业化生产。对船体分段堆场调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船舶建造应用方面的场地效用函数, 由场地利用率组成:场地利用率U (i, t) 表示场地i在第t天的利用率

式中, Land[i].Block[j].Area为i场地中第t天第j个分段的场中面积, Land[i].L和Land[i].B分别为第i场地的长度和宽度。

U (i) 为第i场地到限定天T内的利用率

U (T) 为所有场地总的利用率

其中m为场地总数。

国内分段制造场地排列比较乱, 因而降低了场地利用率, 也不易管理。国外普遍采用图6中的两种排列方式。由于国内给出分段投影面积形状仅为矩形, 而不是接近于实际形状的梯形, 这也影响场地利用率提高。也有投影面积采用矩形, 为方便起见, 分段堆场排列形式采用图7方式, 中间空地可堆放部件和零件。分段一旦选定了制造位置, 就不再移动, 直到计划标准时间。如果在计划时间内由于意外因素拖延了制造时间, 则必须移动机动场地继续完成, 以保证计划能够顺利实施。

通过对船舶建造的工量、设备 (加工设备和起重设备) 加工能力及场地资源等基本信息定量分析, 获得了船舶建造计划设计的基本工量、工时和场地的调度信息, 这些基本信息将存入DELMIA的后台数据库, 为建造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由于模特法的工作的不完备性, 以及我国船舶建造企业制造人员的流动性对于建造计划设计的影响, 系统在企业滚动计划的编制上, 将采用累积负荷法跟踪多品种船舶建造过程, 不断地修正原始数据, 通过建立设计和建造的标准时间来确立设计和建造计划。即将一定时间段设计部门或建造部门的所有设计人员或建造人员的劳动力负荷 (以工时量为单位) 相加后求平均值, 所求得的值称为算术平均负荷 (TLm) 。

其计算按下式进行

其中, 劳动力的算术平均负荷

TLi=一定时期内设计或建造人员i的计划劳动力负荷

n=该设计或建造部门的设计或建造人员个数

作为设计或建造计划的制定和管理者, 关注的往往不是计划或建造负荷而是设计或建造人员的实际负荷, 因此就需要计算设计或建造部门劳动力的加权平均负荷 (TLmw) 。

其计算按下式进行

其中,

TLmw=劳动力的加权平均负荷;

TLi=一定时期内设计或建造人员i的计划劳动力负荷;

TOi=设计或建造人员i的劳动力负荷权值。

注:设计或建造人员的劳动力负荷权值TOi由设计部门根据以往的设计或建造负荷统计得到, TOi<1则表示该设计或建造人员的设计或建造效率高于设计或建造部门的平均水平;TOi>1则低于设计或建造部门的平均水平;TOi=1则表示该设计或建造人员的设计或建造效率与该工作中心的平均水平相等, TOi随着设计或建造人员的熟练程度和设计或建造部门的平均熟练程度的改变而改变。

当所有设计或建造任务都编制了进度计划以后, 以工作部门为单位编制负荷图。

(1) 计算工作部门负荷。首先对每个工作部门, 按一定的周期将各设计或建造任务所需的负荷定额工时累加, 获得各工作部门各周期的计划负荷需求。

除按计划产生的计划负荷工时外, 还应考虑计划外实际已下达设计或建造任务产生的工作部门负荷。二者之和为工作部门总负荷。

(2) 计算工作部门可用能力。每周期工作部门可用能力可用下式计算 (假设设计或建造人员的劳动力负荷权值均为1) :

可用能力=每周期内可用天数×每天可用工时 (假设以一天8h工作制, 即×8) ×工作部门人数。

场地的安排与建造计划直接相关, 船厂由于场地的限制, 不可能一下子就将所有的分段同时开始建造, 只能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 进行有计划的安排。

4 用DELMIA建立造船计划及可视化仿真方案

应用DPE建立和优化船舶建造计划的总体框架如图9所示, 首先要将船舶建造相关的数据包括船舶产品的数据, 初始建造计划的数据, 船厂资源的数据输入到DPE数据库中, 通过PPR Hub在各种数据中建立相应的连接, 然后将数据输入到QUEST中进行仿真处理, 在对模拟的结果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是否存在瓶颈的问题。如果存在瓶颈或者干涉的问题, DPE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资源的优化, 达到最佳的效果, 然后将计划输出。

船舶建造过程的内场计划和外场计划通常可以通过这一过程完成。船厂内场车间建模不但需要在虚拟环境中建立有形实体的三维几何形状, 而且需要定义包含各种资源对象的层次结构关系和交互行为例[2]。设计工艺时, 往往需要定义与机床、工艺参数、工人等等对象的关系, 在没有发生动态行为前, 这种关系是静态的。在上述对象中, 对于机床对象而言, 它又具有装载、加工和卸载工件等对象行为 (操作方法) , 并通过消息传递机制与其它对象发生交互行。外场分段装配仿真同样需要物理设备类、工艺类、逻辑控制类、仿真支持类。物理设备类对应现实生产线中有形的实体, 如加工设备、物流设备。建造场地要根据实际的场地大小建立相应的模型, 可以在QUEST中建立, 也可以通过外部的建模软件将模型导入。图10和图11分别为起重设备和船厂建造场地建模。

在DPE中将生产计划和分段产品建立联系, 初步的生产计划由DPE传递给QUEST, 在QUEST虚拟平台上模拟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

根据制造资源运作的情况可以生成动态饼图和柱状图, 从图中可以分析每个阶段分段建造的情况, 场地的利用情况。从图12中可以看到在一次仿真以后某些分段的完成比例比较高, 而相对应在同一场地的其他分段完成的比例相对要低。点击场地利用的按钮我们可以得到场地利用的情况, 对于较低的场地利用率, 可以将分段从其他过高的场地利用率的场地挪到该场地, 达到资源优化的目的。如图13所示。

在模拟过程中, 如果出现制造资源不足或调配不合理会导致瓶颈的出现。DELMIA提供两种解决途径:一是推迟工期, 等条件具备的时候再继续执行计划, 二是增加制造资源及调整资源布局, 根据输出的统计结果分析, 在虚拟环境中调整资源分配或增减资源。从而得出最新计划。

5 总结

本文以DELMIA软件作为平台, 通过对船舶建造的工量、设备 (加工设备和起重设备) 加工能力及场地资源等基本信息定量分析, 获得了船舶建造计划设计的基本工量、工时和场地的调度信息, 再通过累积负荷法, 跟踪多品种船舶建造过程, 不断地修正原始数据, 通过建立设计和建造的标准时间来确立设计和建造计划。并对船舶的建造过程计划进行模拟仿真, 提出了对于内场与外场制造过程运用不同的建立造船计划的方法及对于计划不合理地方的修改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志英, 江志斌.基于规则推理的自动船体装配工艺生成方法[J].上海, 上海交通学学报, 2007, 41 (1) :31-35.

[2]徐兆康, 胡毛子《.船舶建造工艺学》[M].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3]陈宁, 张亚, 曲浩.船舶生产设计的劳动力负荷问题研究[J].上海, 造船技术.2007, 2.

[4]马健萍, 周新建, 潘磊.基于Delmia/QUEST的数字化装配线仿真应用》[J].南昌: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 2.

[5]萨尔文迪G主编.[美].现代管理工程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7.

[6]赖志向, 叶家玮.船舶建造过程中船体分段堆场优化问题技术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7]赖志向.船体分段堆场调度系统建模的探讨[J].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

[8]Lee J K, Lee K J, Park H K, etal.Developing scheduling systems for Daewoo Shipbuilding:DAS project[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7, 97 (2) :380-395.

[9]Baek T H, Chung K H, Park J C.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source leveling heuristic for ship erection scheduling[J].IE Interfaces, 1999, 12 (3) :354-361.

[10]Park K, Lee K, Park S, et al.Development of bay schedulers for shipbuilding[J].IE Interfaces, 1995, 8 (2) :95-103.

[11]Koh S G, Park J C, Choi Y S, etal.Development of a block assembly scheduling system for shipbuilding company[J].IE Interfaces, 1999, 12 (4) :586-594.

烟草企业销售计划分解方法研究 篇3

所谓销售计划分解,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预测、发展战略制定出某一时期内的销售目标,并据此规定出各部门、各环节、各区域市场的具体任务。销售计划分解有横向分解和纵向分解两种方式。横向分解是贯彻职能部门负责制,将销售目标在部门之间的分解。纵向分解是贯彻直线领导负责制,将销售目标在部门内部由上级向下级的分解。本文以Z烟草公司销售量为例,探讨卷烟销售计划在各区域市场(分公司)的纵向分解。

一、企业销售分解中存在的问题

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来看,销售计划的分解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片面注重各分公司历史销售数据,忽视了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以卷烟市场为例,近期受宏观经济下行、政府控烟力度加大、烟民戒烟意向趋强等因素的影响,社会需求出现滞缓,而历史销售数据往往难以反映出这种变化。

第二,“鞭打快牛”现象比较普遍。很多企业在分解销售计划时,主要参考各分公司往年销售业绩,很容易导致往年任务偏高的分公司其销售任务越来越大,负担越来越重,计划分解难以做到公平合理。

第三,忽视了对销量差异较大地区影响因素的深度甄别分析。高销量地区和低销量地区的市场影响因素往往是不同的,但在传统营销管理中很少会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因素进行甄别分析,这也自然影响到销售计划分解的科学性。

针对计划分解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根据Z公司下属11个分公司2008~2015年度销售数据和经济指标数据,从“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经营能力的变化”两个视角,分别选择“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趋势外推模型”两种方法对各分公司销售量进行预测,在对两种预测结果进行加权综合的基础上,再结合上级公司下达的销售任务进行调整得出下年度销售量计划数。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一)区域市场的分类

一般而言,销售量差异比较大的区域市场其环境影响因素可能是不同的。为了深入了解高销量市场和低销量市场各自内在的影响因素,就需要对市场按销量进行分类。本文根据Z公司下属各分公司2008~2015年度销售数据,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SPSS运用“系统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从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Z公司下属11个分公司(其中一个分公司系2014年年底成立,经综合分析归入B类)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高销量区域市场,称为A类市场,包括2个分公司;

第二类是中销量区域市场,称为B类市场,包括7个分公司;

第三类是低销量区域市场,称为C类市场,包含1个分公司。

(二)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针对聚类分析的结果,对于三种不同类型的市场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对卷烟销售的不同影响。为使预测分析结果更准确、更具可行性,在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时,以Z烟草公司下属各分公司为个体,以各分公司本年度卷烟销售量为被解释变量,选择各分公司所辖市场上一年度5个经济指标为解释变量,再通过统计年鉴搜集相关经济指标数据。解释变量的选择基于如下视角:

第一,从社会、经济发展总量的视角。选择两个指标:人口总数、地区生产总值。

第二,从城乡居民收入的视角。选择两个指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第三,从社会消费总量的视角。选择一个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搜集相关经济指标数据,并针对A、B、C三类区域市场,运用“逐步回归法”分别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对于A类市场(高销量市场)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卷烟销售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模型调整决定系数为0.962,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此外,常数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P值均小于0.05,检验结果显著。

对于B类市场(中销量市场)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卷烟销售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总人口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区生产总值。模型调整决定系数为0.917,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常数项及三个自变量的P值也均小于0.05,检验结果显著。

在C类市场(低销量市场),影响卷烟销售量的主要因素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模型调整决定系数为0.875,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常数项及自变量P值均小于0.05,检验结果显著。

将11个分公司近年来销售数据和相关经济指标数据分别代入各自相对应的回归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以作为卷烟销售量预测及销售计划分解的参考依据。各分公司根据本类市场的回归模型,将相应经济指标的本年度数据代入各自对应的回归模型就可计算出下年度(即计划期)卷烟销售量的预测值。

三、趋势外推预测分析

时间序列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企业自身经营能力的变化,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反映各分公司自身经营业绩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Z公司下属各分公司2008~2015年度卷烟销售数据的分析发现,各分公司销售量呈线性趋势增长。

根据各分公司2008~2015年度卷烟销售数据可计算得出其趋势外推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除个别分公司的趋势外推模型拟合优度稍低外,多数分公司的模型都具有较好的拟合度。

四、销售计划的确定

将“多元线性回归”预测值和趋势外推预测值进行简单平均即可得到各分公司销售量的综合预测值。

但需要注意的是,各分公司计算出的综合预测值是理论值,汇总后得到Z公司下年度销售总量的预测值,该值与上级公司下达的销售任务数不完全吻合,可以用销售任务数除以销售总量预测值作为修正系数,再以修正系数乘以各分公司的销售量预测值即得各分公司下一年度(计划期)的计划数。

这样确定的计划数跟各分公司的实际情况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而且也未能充分体现公司的经营战略(比如未考虑新建公司的成长性等)。因此,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公司的经营战略、各分公司的特殊情况予以调整。

五、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过程及其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高销量地区和低销量地区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在高销量地区影响卷烟销量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而中销量地区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人口数、地区生产总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总量指标;低销量地区则表现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充分说明,对区域市场进行分类是必要的,在对市场分类分析基础上的计划分解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第二,本文采取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是以各分公司本年度销售量为被解释变量,以上一年度经济指标为解释变量,可以避免采用同步指标预测而出现的“滞后现象”(本年度经济指标的数据往往在下一年才能得到,无法满足本年度预测的需要),使得销售计划的分解更具有可行性。

第三,采取多种预测方法综合运用,可以有效避免单一预测方法而加大误差风险的概率,使计划分解更加准确、可靠。

研究计划的研究方法 篇4

研究计划

XX中学XXX

一、研究课题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探讨

二、课题的提出

确立这一研究课题,首先是因为传统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往往忽视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总给人以呆板、枯燥、抽象、冷漠的印象。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这就向我们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挑战。其次,课程改革在我市已经实施好几年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 对新课标的学习,真是刻不容缓。谁了解越多,研究越深,实践越丰富,将会在教改的浪潮中领先一步。”作为第一线的课堂实施者,我想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做一简单的小课题研究。

三、研究对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四、研究内容

探讨怎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满足新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的要求。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通过行动研究,积极探索最佳的教学方法。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个例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1.行动研究法;即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筛选实际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把学习和研究得到的有关理论成果及时应用于教育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终探索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2.文献法:对课题的定位、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检索,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理和分析,对自己的研究提出准确的发展方向,不断调整、充实、完善自身的研究。

3.个案法:通过学生个案进行分析,从中归纳提炼出恰当的数学教学方法。个案法是本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要求教师通过大量的个案来提炼和检验效果。

4.调查法:可在研究的前、中、后期对课题相关问题进行口头或问卷调查,并调查进行研究分析及数据统计,以做出客观、科学的判断。

5.经验总结法:定期对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资料的汇总,交流研究心得,以论文、汇报、互动等多种方法总结经验,逐步形成成果。

六、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做好思想发动工作,采取各种形式认真学习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针对课题研究任务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认识本课题的价值,研讨、制定开展活动的方案,组织开题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

1.走进课堂,有意识地对课题进行尝试性课堂教学。

2.积累一批有探讨价值的个案,探究原因。

3.初步形成一些优秀的数学教学方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课题总结。

2.编辑展示研究成果集。

第四阶段:推广阶段

研究计划的研究方法 篇5

论文题目:项目配置管理计划改进方法研究

任课教师评语:

任课教师签字:

考核日期: 年

日 项目配置管理计划改进方法研究

配置管理工作是整个软件项目生存周期过程的一项主要而且关键的质量保证活动之一,配置管理也是软件项目开发及项目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正确而及时地进行配置管理工作,对于在项目生命周期内建立和维护工作产品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配置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管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所有的输出,以及对他们的变更,来保证团队的有效协作,配置管理是实施软件工程的基础。

基于以上的目的,配置管理的目标应该明确是:

提供用于识别和控制文档、代码、接口和数据库的结构框架,适用于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全面支撑某一特定开发及维护工作方法,能够适应各种类型的需求、标准、政策、组织机构以及相关的管理策略;针对特定的基线状态、变更控制、测试、发布版本或审计活动,生成相对应的管理信息和产品信息。

为了保证项目配置管理计划的顺利实施,立足于软件支持过程复杂性七命题,投资命题,成熟度命题,效果命题,领导命题,过程命题,文档命题,团队命题。分别都设计了对应的方案去保证项目配置管理计划的成功。

 投资命题:需要计划,配备专职人员以及管理时间和资金投入。在投资命题方面,首先需要为项目配备专职人员,即配置人员,根据项目的大小去配置。所有目录只有配置管理员有更改和书写权限;整个项目管理工具由项目负责人指定配置管理员管理;配置管理员要维护所有目录和配置项的权限,保证配置项Reader能够获得到该文档,而其他人员无权获得。

 领导命题:需要高层领导的发起、参与和支持。在领导命题方面,需要领导的自身的足够的重视,了解到配置管理的重要性,在项目启动前,聘请专业的领域专家做咨询,对项目在配置管理方面的常见的难点与一般的解决方案作讲解。

 团队命题:需要全体人员的协作和努力。在团队命题方面,每个人首先明确自己在配置管理过程中的职责与任务。软件配置管理工程师,制定配置计划,负责计划的执行和完善设计软件配置管理库、基线库,控制基线的变更、保存所有变更请求;识别/标识软件配置项,确定哪些内容将纳入基线库;把汇总基线的状态和内容及时通知相关人员;基线化软件工作产品。项目经理,协助软件配置管理工程师制定软件配置管理计划,并支持计划的执行审查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确保只选用基线库的基线来构建工作产品或最终产品。项目组成员,了解项目配置管理计划,支持配置管理工程师的工作;按照过程、规定、及工作计划的要求,提交工作产品。高级经理,主持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的评审,批准产品的发布。

 过程命题:需要仔细地进行过程设计来减轻甚至消除软件支持过程认知障碍并提高群体认知活动的效力和效率。在过程命题方面,其基本内容应包括:配置工具、环境;配置更新流程;配置需求变更与会议备忘录;配置备份流程;变更处理流程;工件、产品和报告的发布进程等。

以下我就以现在的项目组中的配置管理以及配置管理工具为例加以说明。

配置工具、环境:VSS(Microsoft SourceSafe User Shell),WINDOWS。说明配置库所在的物理位置。

配置人员的权限:可定义为:只读(R)-只能读取所选择的配置项;修改(C)-可读取、修改所选择的配置项;变更(N)-可读取、修改、增加、删除(可恢复)配置项,此权限通常分配给项目经理和项目骨干;完全控制(Y)-完成控制配置库。此权限通常只分配给配置管理员。

配置更新流程:开发人员要认真填写要更新的补丁清单,只要checkin到vss上的JAVA与UI的相关路径下即可。配置人员在版本发布时将java,ui文件全部get,保证开发库的最新。(此操作可使用vss的command命令,或者手工进行get)另外配置人员再get下来每个开发小组填写的记录。(此操作可使用vss的command的命令,或者手工进行get)

按照记录抽取出相应的文件。(此操作使用excel宏定义文件工具,前提是设置好抽取文件的路径,与需要复制的目的路径,在复制文件过程中宏定义工具如报错,可以考虑复制文件时此文件已存在并且是只读属性这种情况)

将抽取出的补丁包进行备份形成一个按日期排列的补丁基线,然后将补丁包覆盖到本地的源代码上替换旧文件。(此操作可以写一个批处理完成)

用ant工具编译最新的本地源代码环境。(ant工具需要配置环境变量,如在编译环节上有变化如增加了jar包,或者开发人员新加了java包,只需修改ant 的配置文件build.xml即可,build.xml的修改这里不详细说明)

再根据开发人员填写的记录抽取出可执行文件.如class文件和其他非编译的文件。(此操作过程中需要使用excle宏定义工具抽取已编译好的class文件)将已形成的补丁包,放入补丁备份库中进行统一管理备份。将以抽取出来的可执行文件覆盖到需要更新的应用程序中覆盖旧文件。(此操作也可写一个批处理完成)发邮件通知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告知此次发布完成。版本的更新执行与操作中使用的工具介绍完成。

请详细参见更新发布流程图(图表 1)

Checkin程序源码和变更登记表配置管理员GET java,ui源代码和登记表开发人员源in程序Check码和变更登记表VSS服务器开发人员以上为开发人员checkin操作和配置人员get操作,以下为配置人员在配置机上的详细操作流程配置工作机配置机操作流程如下汇总所有补丁更新登记文档本次版本发布工作结束版本补丁备份库备份操作从编译环境中抽取新生成的Class文件编译java源代码更新源代码环境根据登记抽取 java ui源代码发布操作(更新测试环境)以上为配置人员在配置机上的详细操作流程,以下为生成文件后的发布工作发邮件此通知次更新的内容发邮件通开发人员知此次更新的内容对本次更新的进文件行测试测试服务器测试服务器测试人员

图表 1 配置需求变更与会议备忘录:项目的会议备忘录需要被维护(SCCB)。每次SCCB会议的备忘录应该按召开会议的时间来命名。文件名称的格式可以是 “SCCB日期”(日期格式为YYYYMMDD,其中YYYY是年,MM是月,DD是天)。例如在2002年6月25日召开的SCCB会议,次会议备忘录的文件的名称可以是SCCB20020625。注:SCCB会议备忘录的内容记入《变更请求与处理单》

配置备份流程:备份管理分为两部分,一是对程序的定期备份,二是对数据库的定期备份。

对程序的备份分两种:一),动态备份,可采用每天自动运行一个批处理命名对程序(java源码,ui源码)进行增量的备份,注意备份目的存储硬盘要与原代码硬盘在不同机器上进行备份。

二),静态被备份,以周或者几天为单位对项目组内的源代码(java源码,ui源码)进行全部备份,注意目录名字一定要清晰建议使用备份当日日期命名如:20060813。对数据库的备份:

因为数据库的结构变更速度要根据项目的进程情况而决定入。开发初期对数据库的变更较为频繁对数据库对备份频率可以提高。而后期数据库的改动比较缓慢频率可以降低。对数据库的备份也要采取目的硬盘与原硬盘不同的原则进行。(以上方法对生产环境与测试环境都适合)请见图示

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按时段备份应用程序按时段备份数据库配置管理员配置管理员备份机

图表 2  效果命题:需要明确地努力和定期地强化其效果。在效果命题方面,采用配置审计的方案来加强效果,配置审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核配置管理活动和过程,以确保这些活动和过程所产生的基线和文档是正确的,以维护配置基线的完整性。配置审计主要包括基线审计、功能审计和物理审计等。各项配置审计活动在执行时,需要一个非配置管理员小组的成员共同组成一个审计小组,来执行配置审计活动,以确保审计活动的客观性。基线审计,在计划规定的审核日期,或在基线创建或更新后,审计人员根据如下内容进行审计,检查基线及相关配置项:一),组成基线的配置项是否标识正确? 二),组成基线的配置项的标识是否惟一? 三),基线的标识是否正确?基线的标识是否惟一? 四),组成基线的所有配置项是否在库可查? 五),基线及其配置项的访问权限是否正确? 六),配置库的目录是否和计划的一致? 七),基线列表是否完整? 八),检查配置项的最新有效版本是否和开发人员使用的版本一致? 九),检查所有的基线评审是否都有项目经理的签字? 十),基线配置项记录表与库中基线配置项是否一致?

功能和物理审计主要是在变更结束或产品发布的时候进行,也有可能是事件驱动进行。在进行功能审计的时候,审计小组主要应根据如下内容进行审计和检查:一),功能需求对应的所有模块是否已经完成? 二),所有的变更请求是否已经关闭? 三),所有的基线配置项是否经过测试或评审? 四),检查是否所有的模块都有相应的测试报告记录? 在进行物理审计的时候,审计小组主要应根据如下内容和要求进行检查:一),将(合同)需求所要求的发布项(如源代码,安装文档,用户手册,运行代码等)与实际配置项相对照;检查配置项的完整性;检查配置项的一致性;检查配置项的版本的正确性。二),检查发布项产品的介质是否符合要求? 三),检查发布产品是否可以从该介质正常安装? 四),检查发布产品的评审记录是否完整? 五),检查待发布产品的访问权限是否正确?在审计完毕后,审计小组应将审计活动的结果进行记录,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  文档命题:需要文档(解释和沟通)支持过程活动可视化,使得复杂的智力密集的支持过程活动得到有效地控制。在文档命题方面,文档的完整与及时性决定了开发人员的效率与项目的进度。配置管理计划是项目计划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配置管理活动的基础。其制作以软件开发计划为基础,根据软件开发计划的生命周期和其它计划安排,编写配置管理计划。配置状态报告按时间段提交,项目经理结合其他报告完成项目状态报告。其基本内容应该包括配置项状态(初始/已测试/已发布)、变更统计、基线发布信息、版本发布信息、备份信息等。基线是指正式评审与同意,用作进一步开发的基础,并且只有通过正式的变更控制才能加以更改的工作产品,基线由一个或一组相关性比较强的配置项组成,基线发布表至少应包含如下信息:项目编号、发布人、基线号、发布时间、基线包括的工件以及工件的路径、版本、负责人等。变更申请单的信息一般由整个变更过程的变更信息组成,包括:变更申请人、申请时间、变更涉及工件、变更描述、受影响方(提请人和相关方共同确定)、变更审核结果、变更追踪等。关于文档的命名规则又分为版本号标识规则与命名规则,版本号标识规则由于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很多的配置管理工具都提供版本编号规则,而不同工具的规则又不尽相同,因此一般情况对于配置项和基线的版本编号规则不做统一的规定,由项目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是要求同一配置项或基线的不同版本的版本编号不能重复。另外,不管采取哪种标识规则,都要求所有的软件开发文档都必须要有惟一的版本号。可参考的版本号格式例如: Vm.nn,其中 m 为主版本号,由一位或多位数字组成;朋为次版本号,必须是两位数字,不足补零,例如: Vl.00。命名规则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需命名的主体主要分为配置项和基线两大类。对于配置项的命名又主要包括:文档类基线配置项、源代码类基线配置项、非基线类配置项。文档命名首先要准确清晰,能够很好地体现文档内容;其次要简明扼要,长度不要太长,一般要求不超过20个汉字。具体命名可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可参考的命名规则如下:文档编号_文档名称_版本号.文件扩展名。其中文档的编号可按如下规则进行:文档编号长度为8位,格式为A1A2B1B2B3C1C2C3,其中:A1A2:所在的部门编号,两位大写字母,采用部门简称的拼音首字母缩写。B1B2B3:项目编号,三位数字,由组织统一分配。C1C2C3:项目文档编号,三位数字,由项目经理统一分配。源代码类基线配置项命名规则:项目编号_模块名_版本号。对于非基线配置项的命名规则:格式一般不做统一要求,由项目自己进行唯一性标识。对于软件开发产品的命名,没有最优方案,只要适合于项目的实际情况即可。

 成熟度命题:需要不断地组织学习以持续地改进全组织的软件支持过程能力。对于成熟度命题,则需要项目经理定期的组织会议,为确保配置管理工作的准确无误,并保持对配置状态的总体了解和把握,配置管理员应根据配置管理计划的要求定期进行配置状态检查,撰写配置状态报告,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配置状态报告主要应包含如下内容:①配置库总体说明:上次报告日期;本次报告日期;项目所处阶段;基线配置项总数;基线总数;变更申请总数;变更总数等。②变更申请状态统计:变更申请总数;待审批的变更申请数;正在实施的变更申请数;已关闭的变更申请数。③变更申请类型统计:功能增强;错误更正;需求变更;计划变更等类型及每种类型的变更总数。④变更统计:变更总数;未关闭变更总数;已关闭变更总数。⑤基线配置项状态统计:配置项总数;稳定状态基线配置项总数;变更状态基线配置项总数。项目开发中的所有成员就上一阶段中的开发工作和配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一切以项目的顺利完成为优先原则,去对各自相应的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

研究的进度计划 篇6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5----2014、9)

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分析农村小学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与研究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期工作。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4、10----2015.1)

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定期开展研究活动。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15.2----2015、7)

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课题组积累资料。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5、7----2015、8)

做好后期整理工作,撰写课题结题鉴定报告以及有关论文,收集资料,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民权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进度)表

立项编号

JY1404027

学科分类 小学数学 主 持 人

赵西闯

所在单位 民权县褚庙乡中心小学

记录日期 2014年8月 ——2015年8月

项目计划方法可视化研究 篇7

项目是为提供某项独特产品、服务或成果所做的临时性努力[1], 项目负责人应为项目绘制出全景图 (To Be) , 让项目“可视”。项目策划的主要作用是明确项目目标、确定实现目标行动方案。对策划活动进行“可视化”管理, 可以更容易获取项目利害关系者的认可和参与, 最终表现为鼓励所有项目利害关系者的参与, 整合项目利害关系者的不同意见, 使大家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作为项目策划的输出, 项目计划及其文件将对项目任务、进度、费用、资源、质量、风险等所有方面作出规定, 由经批准的变更导致的各种计划更新, 意味着对进度、费用和资源的要求更加精确, 以实现既定的项目任务。

1 WBS让项目任务可视

项目任务包括成功完成项目所需的全部工作, 但又只包括必须完成的工作。就项目而言, 任务包括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可交付成果和创造可交付成果的一系列具体工作。WBS (工作分解结构) [2]以可交付成果为对象, 由项目团队为实现项目目标并创造必要的可交付成果而执行的工作分解之后得到的一种层次结构。WBS确定了项目任务, 典型的WBS如图一所示。

可以看出, (1) 属于WBS底层组成部分的计划工作叫做工作包 (Work Package) , 工作包是最小任务 (Tasks) 的集合, 工作包是费用合计单位、是进度分配单位, 是离散的、容易定义和管理的; (2) 活动为产生项目的各种可交付成果, 需要执行的各具体作业要素 (Activity) , 活动是进度与费用的最终管理单位, 工作包由活动来计划工作内容和安排进度。

当通过一个团队开发WBS时, 有2个主要规则: (1) 100%规则[3], WBS覆盖了项目工作的全部任务, 不在WBS中的工作也不在项目中; (2) 项目管理元素应该出现在WBS的第二级中。更适宜的WBS如图二所示。

WBS分解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常用的有3种: (1) 以项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作为分解的第二层, 把产品和项目可交付成果放在第三层; (2) 以主要可交付成果作为分解的第二层; (3) 混合上述 (1) 和 (2) 的形式。WBS分解的可管理深度可用表一来检验和评估。

2 ADM和甘特图让计划活动可视

制作WBS的最终成果是可交付成果, 计划活动则是项目进度表的组成部分, 计划活动为估算和

安排进度、资源, 以及监控项目工作奠定基础。

ADM (箭线图法) [5]采用FS (完成到开始关系) 规则明确计划活动清单中各活动之间的逻辑顺序关系, 并将其文件化。在此基础上, 再根据其顺序关系进行排列。然后, 再确认该顺序是否能够满足完成项目可交付成果的条件, 如图三所示。ADM方法体现了5个方面的作用: (1) 展示项目活动; (2) 表明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表明项目任务将如何或以什么顺序继续; (4) 在进行持续时间估算时, 表明项目将需要多长时间; (5) 当改变某活动持续时间时, 表明项目持续时间如何变化。

制定项目进度表是在计划活动中应用已经获得的受约束的时间和资源, 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并随着工作的绩效、计划的改变等情况的发生而贯穿项目的始终, 目的是确定项目活动计划的开始与完成日期, 批准后作为跟踪项目绩效的基准。

甘特图 (Gantt chart) [6]用纵轴记录活动名称、横轴记入进度, 各自所需时间用横道 (BAR) 表示, 根据需要有时还会标出计划横道和执行时的横道, 如图四所示。甘特图是很好地显示进度及控制的工具, 通过该图即可了解项目进程情况。但是, 甘特图不展示任务的依赖关系, 无助于项目的组织。

3 RBS和RAM让组织责任可视

RBS (资源分解结构) [7]包括人的信息, 因为人也是资源, 不过不包括工作内容和所属部门, 是按资源类别和类型, 对资源的层级列表, 从而更有利于规划和控制项目工作, 如图五所示。

RAM (责任分配矩阵) [8]把WBS和RBS结合起来, 是用来显示分配给每个工作包的项目资源的表格, 反映与每个团队成员相关的所有活动, 以及与每项活动相关的所有团队成员, 如表二所示。RAM也可确保任何一项任务都只有一个人负责, 从而避免职责不清。

4 结束语

项目管理措施中最关键的就是要脚踏实地地致力于“可视化”工作, 让人们能看见原本不能看见的东西, 以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管理者为中心的团队应齐心合力来共同推进项目计划“可视化”, 加强联系沟通, 加强独自施策, 推进独自活动, 提高项目工程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高层管理人员应对项目管理予以支援, 职能部门应积极地提供一些支援设施和科学的分析方法, 朝着进一步改善项目计划管理的方向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 (美)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 (第5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2] (美) 豪根 (Haugan, G.T.) .有效的工作分解结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3]Anon.麦肯锡MECE原则与专案管理WBS技巧[EB/OL].http://blog.163.com/faye422@126/blog/static/3551899220095239181625/, 2009.

[4]Raz T, Globerson S.Effective Sizing and Content Definition of Work Packages[J].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09) :17-23.

[5]刘桂茹, 陈宝谦.求最优箭线图的计算机算法[J].系统工程, 1993, (01) :42-50.

[6]叶平.基于CPM的甘特图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 2012.

[7]于鑫.基于WBS-RBS法的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建设风险识别及对策[J].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3, (09) :1-4.

教学计划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8

1.教学计划制定主体过于单一

制定教学计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教什么和达到什么样目的的抉择过程,涉及社会、政府、教学和学习四个不同层次,囊括社会发展、学科知识和学生特征等诸多因素,单单依靠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是难以进行有效决策的。例如决策信息的采集就是一项组织工作量大,数据统计复杂的工作,从精心设计调查方案,到抽样调查,数字记录及数据处理,都不是个体所能完成的。

2.教学计划课程研究工作事务的管理方式过于行政化

学校的内部事务可以分为课程研究事务和行政事务,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高深知识对工作的支配程度。教学计划的设计无论从制定前对专业人才需要信息的获取、识别和整合,还是设计中对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及设计后的评价和修订活动,都需要设计者依据教育的规律与专业知识做出价值判断和决策。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按照行政组织结构来设计教学计划的管理机构,按行政组织的方式进行计划管理权力的分配,致使行政权力介入过多,课程研究工作权力的地位反被弱化。主要表现在教学计划的编制工作都是靠行政机构来组织和推动的,学校课程研究组织对教学计划只有审议权和咨询权,无决策权。

3.教学计划缺少审议环节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评价过程要包括核实、调查、反馈与修改、确认四个环节。先是根据有关规定,对教学计划的“量”进行核实,如学时数、学分总数、课程门数、教育部规定的课程开出数等,然后是评价者进行调查访问,听取制定者的陈述理由,接下来是反馈意见并要求制定者修改,最后对修改后的教学计划做出确定性的评价。但是当前教学计划审议的模式,一般是评价主体阅读教学计划后,做出个人判断,缺少调查、陈述、修改后评价的环节,使评价活动流于形式。何况评估者和被评估者间往往缺乏互动,只局限于专家们的理性判断,

这种单一层面的评估形式其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教学计划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学计划管理的实践探索时间不长

由于受“苏联”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计划都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建国以来,教学计划经历了大大小小的5次修订。在这几次的改革过程中,政府始终充当着发动、策划、领导的重要作用。

2.教学计划管理的理论研究缺乏

从目前国内对教学计划管理的理论研究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是,人们研究的侧重点是“计划内容应该如何”,如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课程来培养、培养方式又是怎样的等等,而从管理角度对“如何编制计划”的研究并不多见,其中关于教学计划制定的主体选择、认证程序、评价标准等问题,又是最为人们所忽视的。二是,介绍了国外的一些课程管理和课程编制理论,但把这些理论转化成符合我国国情特色的成果不多,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不强。三是,缺乏将有些实践中的新方法和新思想上升为理论研究,只作经验总结,推广不够。因此,当国家把教学计划的自主权下放给学校,而大部分学校对如何科学地管理教学计划几乎没有多少理论上的准备。

3.观念认识的不到位

观念对人行为的产生起着最根本的推动作用,缺乏对教师、学生、课程及学校正确的认识是产生教学计划管理问题的思想根源。

(1)教师观

可能长期以来受自上而下管理方式的影响,大家在观念上认为计划管理是领导的事,与教师的关系不大。把教师只看作既定计划的忠实实施者,觉得教师没有必要参与教学计划的决策,教师专业水平如何对于计划发展是无关紧要的。对教师而言,历来都是执行者,久而久之,也形成了计划管理与已无关的想法,加上科研和教学任务繁重,也就无暇顾及课程体系改革;更有甚者把按计划要求改变自己教学习惯当成是额外的负担和压力,从而产生抵制计划的行为,漠视培养方案,一意孤行,成了教学计划实施的最大阻力。

(2)学生观

教学计划是重要的育人载体,毫无疑问,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关于学生要不要参与教学计划管理的问题一直为人们所争论。反对者认为学生的要求往往是不成熟的,他们可能会过分重视眼前的需要而忽视长远的利益,急功近利,何况涉足学术领域不深,很难做出有效的决策。支持者则从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出发,认为学生应该参与计划管理,但对学生如何参与计划管理尚未达成共识,以致无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3)教学计划观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教学计划是国家、学校预先计划好的方案,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严格遵照执行的课程文件。它是静态的、稳定的和封闭的。根据现代课程理论,课程是教育情境与师生互动的过程和结果,影响教学计划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如教师专业水平、学生的个性特征、社会期望、学校物质设备及国家政策等条件都制约着教学计划的实施效果,这种复杂性就决定了教学计划的动态性、发展性和开放性。因为教学计划不可能适合一切师生和一切教学情境,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不断修正,才能取得最为理想的效果。

三、完善教学计划管理的措施建议

1.完善教学计划制定主体的结构

要想保证教学计划质量,制定计划团体成员的知识结构必须全面反映影响教学计划制定的五个要素:学科知识、社会需要、学生发展、国家政策和教学资源,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通常,对学科知识较熟悉的莫过于教师,对社会需要较了解的常常是社会人士,而对学生情况较清楚的则是学生自己,也包括教师,对国家政策和教学资源掌握较多的是行政管理人员,而课程理论专家则能从课程专业的角度对各方利益进行协调。基于上述思考,制定教学计划的团体应该包括教师(含学科专家)、学生、课程专家、学校行政人员、社会人士等成员。

(1)教师

教师作为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应该参与到计划制定的每一个环节,从教育目标的确定到课程选择和评价形成的全过程,唯有如此才能把计划的精神实质贯穿到教学活动中,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此外,从保证计划的科学性角度上看,教师,尤其是教师中的那些学科专家对于本学科领域的课程选择最有发言权。因此,教师成为教学计划制定主体是不容置疑的。

(2)学生

自从学生是“教育消费者”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后,学生在教学计划制定中的权力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3)学校行政管理人员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是各相关利益者相互协商、相互妥协的过程。从领导效能的角度看,学校领导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是教学计划高效完成的重要原因。

(4)课程专家

课程专家在课程设计方面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没有特定的专业限制,易于从整体方案的视角,整合课程资源,促进课程间的相互联系和综合,提高教学计划的专业性。

(5)社会人士

他们可以为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信息咨询,在政府、市场和学校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减少三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人士与其他成员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其行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其对计划的评估信度也会较高。

2.规范教学计划决策程序,创设信息沟通平台

团体共管的主体是异质的群体,各个利益相关者因课程价值观、思维路径、判断原则、经验背景和所处利益立场的不同,会产生各种不会轻易融合的观点,因此,有效的教学计划管理,必须要在制定过程中,在不同层次之间、不同利益者之间、以及计划制定的每一个因素之间建立真正的对话。所以加强和规范教学计划决策程序,创设信息沟通平台势在必行。

四、结语

教学计划是将教育者的思想、愿望或理论变为可操作的教育实践过程的转换器,也是教育理论与教育手段之间的桥梁。显然我们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十分缺乏。对于教学计划管理理论上的研究还需实践的进一步检验,而新的理论的发现也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我们应该在不断的发展中,去创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朝珍.教学计划的决策转向.新课程(综合版).2008(10).

[2]韦瑞菊.计划与生成——关于制订教学计划的思考.学前课程研究.2008(09).

[3]李振涛.项目课程教学计划的探索.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7).

上一篇:忧与爱的高三作文下一篇:文献学笔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