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生

2024-05-22

经济研究生(精选12篇)

经济研究生 篇1

一、县域经济转型研究的必要性

县域经济作为中国宏观经济中最基本的经济单元, 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基本环境单元, 它处于宏观经济之“尾”, 微观经济之“首”, 中观经济之“实”, 是区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环节 (许青萍, 2 0 1 0) 。单一的县域经济只是国民经济体的很小组成部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县域经济缩影了我国现行经济管理体系, 牵涉到经济转型中的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开放化等四重内涵 (赵伟, 2 0 0 9) , 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所有重大问题均折射于县域经济领域:1、三农问题;2、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问题;3、资源依赖的粗放式增长问题;4、贫富两极分化问题;5、经济发展和环境责任问题;6、县乡级财政困难问题;7、金融秩序稳定问题;8、市场发育不全问题;9、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问题。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 人造资本 (皮尔斯, 1 9 9 6) 等优势经济资源聚集于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圈, 多数的县域经济只能依靠自然资本和初级产品获得有限的经济增长, 并承担着由此引发的大部分负外部性结果。

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 加重了我国经济转型的难度, 滞缓了居民收入提高和社会公平的进程, 要破解这一困境, 不仅是在大都市和发达经济圈等核心区域实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更重要的是在广大县域经济中, 寻找一条适合县域经济的资源、技术和区位状况的经济发展模式, 解决空间上的两极分化带来的人口、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过渡集中以及地区之间收入水平差距扩大的问题, 把空间平等和经济效率有效的结合起来, 推动边缘区经济的起飞 (谷书堂等, 1994) 。

因此, 作为宏观经济的最基本单元, 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 能不能实现有效的转型, 是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转型的关键, 为此, 以县域经济为研究对象, 对于推动当前经济转型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专注于经济转型、绿色经济和县域经济转型方面的研究, 在县域经济研究中, 较少从绿色经济和生态富民角度出发, 研究基于环境社会责任、地球承载力和社会公平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总结文献资料, 县域经济转型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单一的问题对策研究, 侧重探讨某一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供具体的发展方案, 如庄勇生 (2007) 、肖飞 (2009) 和胡坚 (2010) 等;2、对县域经济进行分类研究, 侧重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似性, 提出分类发展的模式, 如闫天池 (2 0 0 4) 、战!磊 (2010) 和吴金明 (2011) 等;3、将县域经济作为一个整体, 研究其一般发展规律, 如王盛章 (2 0 0 2) 、胡永洲 (2011) 等。赵伟 (2009) 、谢高地 (2010) 、毛伟 (2011) 也分别从区域经济、生态经济和空间经济学角度, 研究涉及到县域经济转型的一般规律。目前从理论角度直接研究绿色经济视野的县域经济转型和生态富民路径的文献处于空白阶段, 但是国内一些著名经济学家, 如胡鞍钢 (2011) 、厉以宁 (2010) 等从顶层设计角度, 明确提出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是追求福利最大化, 民生政策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没有县域经济一词, 研究聚焦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在经济转型研究中, 存在二种思想:1、基于区域经济学的空间平等和效率研究, 以均衡为基础的新古典主义认为依靠市场机制可以自动平衡区域间的差异, 缪尔达尔 (1957) 运用累积循环模型进行研究, 结论是区域经济增长效率和空间平衡不可兼容, 威廉姆斯 (1965) 运用增长阶段理论得出经过收入差距扩大化以后, 依据市场机制可以最终消除区域间收入不平衡现象, 而弗里德曼 (1966) 提出核心和边缘区模型, 研究表明空间平等和效率可以并行, 由此区域经济学家普遍接受经济转折点的概念;2、基于制度观的经济转型研究, 目前国外学者从制度变迁角度, 把转轨界定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同时认为转型和改革是不同的, 转型是一个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的过程, 是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过程, 研究一般局限在经济转型领域 (张良等, 2 0 0 6) , 主流经济转型理论包括华盛顿共识和演化-制度学派, 华盛顿共识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 形成价格自由化、产权私有化和宏观经济稳定化的“三位一体”模式, 认为转型是大爆炸、激进的和休克式的, 否认了重大改革的秩序性, 演化-制度学派以新制度学派和演化经济学为理论依据, 认为转型是渐进式的, 因此制度转型过程的成本-收益分析成为主要手段, 该理论比较成功的解释了已经实施大爆炸式和渐进式战略转型国家间的经济绩效差异 (孙景宇, 2010) 。虽然国外转型理论没有涉及到县域经济问题, 但其形成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县域经济转型的路径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有两种:

1、承接核心经济区的产业转移, 秉承工业化中前期的“黑色经济”发展模式。

2、以绿色经济为思路, 跳过“黑色经济”模式, 协同经济增长、生态富民和环境责任于一体, 逐步实现空间平等和经济效率的一致性。

显然, 在当前的全球背景和我国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下, 第一条路径是不归之途, 因为经济转型有两层含义:1、产业要升级, 要采取新工艺、新技术, 节约资源, 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 走低碳经济、绿色经济道路;2、劳动者素质要提高 (厉以宁, 2010) 。因此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生态资源稀缺的地区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 推行绿色经济是克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 实现生态富民和社会网络稳定的有效路径之一 (谢高地, 2010) 。

因此,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 以绿色经济为突破口, 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和生态富民, 是实现空间平等和经济效率的有效路径, 为此, 以绿色经济为思路, 研究县域经济转型的现实路径, 为中国的经济转型, 在县域经济层面, 提供政策制定的依据。

具体而言, 在面对我国经济的自然资本依赖性强、人口红利消失、中等收入陷阱、工业化进程中累积的负外部性和高速经济增长下的贫富差距等问题严峻和挑战, 从县域经济角度, 探讨环境、社会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模式。

四、结论

总之, 经济发展背面是环境问题, 经济的效率与环境问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发展中过度重视速度, 忽视了发展中的质量问题, 环境问题被严重加速, 成为目前困扰中国的主要问题之一, 而县域经济的弹性较弱, 在无约束的情况下, 更加偏重发展的数量, 使得一些县域经济发展严重扭曲, 经济的增长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整体福利的改进, 甚至削弱居民的福利, 由此可见, 改变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 县域经济转型不是放弃效率, 而是在更高的效率上发展经济, 也就是注重质量, 纳环境问题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进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推进整个地区的居民福利增进。

摘要:县域经济转型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轨, 为此,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县域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提出县域经济转型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县域经济,绿色经济,转型

参考文献

[1]厉以宁.推进经济转型正当其时[J].当代经济, 2010, (7) .

[2]大卫·皮尔斯等.绿色经济的蓝图[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谷书堂等.空间平等与总体经济效率—中国区域经济格局转型分析[J].经济研究, 1994, (8) .

[4]谢高地, 曹淑艳.发展转型的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过程[J].资源科学, 2010, (4) .

[5]赵伟.浙江模式:一个区域经济多重转型范式[J].浙江社会科学, 2009, (2) .

[6]胡鞍钢.中国社会转型与经济转型是关联性转型[J].求是, 2011, (4) .

经济研究生 篇2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 北京市西城区 金融单位

产业经济学

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 北京市西城区 金融单位

产业经济学

中国寰球工程公司 北京市朝阳区 科研单位

产业经济学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高等学校

产业经济学

北京军区空军 北京市崇文区

部队

产业经济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内蒙古

高等学校

产业经济学

门头沟区人事局

门头沟区

机关

产业经济学

大兴发改委

北京市大兴区

其它事业

产业经济学

珠海市燃气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省珠海市

国有企业

产业经济学

东方友谊食品配送公司

北京市宣武区

国有企业

产业经济学

北京青云航空仪表有限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

国有企业

产业经济学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

国有企业

由于产业经济学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观定位,招聘会上点名要产业经济学主要是政府产业管理部门和咨询公司。实际就业情况尚好,就业方向远不止以上两个领域,各行各业均有。现在产业经济学关心的主要是垄断行业的运行机制以及各垄断公司的竞争行为,以后想去大型企业工作的考生可以选择这个专业。很多大公司都设置有专门的市场研究部门,这些部门就是利用专业的经济学理论来分析现有行业情况,得出分析结果,然后作出企业的决策。这些部门需要的正是产业经济学的专业人才。

对外经贸大学07届产业经济学研究生就业情况统计

签约单位:

广州宝洁有限公司

北京外企服务集团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家烟草专卖局

河南省建设投资总公司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中国航空结算中心

农行天津市分行(代总行客户服务中心)毕博管理咨询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

浙江林学院

普华永道咨询(深圳)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中邮物流有限责任公司

石化盈科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国家开发银行大连市分行

广州移动

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

思爱普(北京)软件系统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

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

毕博管理咨询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银行卡中心 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

中海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粗放型;锁定效应;科学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不难看出,发展低碳经济已经不仅仅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发展现状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最早正式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并很快在联合国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即巴厘路线图中得到进一步肯定。低碳经济概念的核心思想就是要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就是希望国际社会能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使低碳经济的共识纳入到政府的决策之中。由于世界经济低碳化,提倡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低碳经济概念立刻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普遍欢迎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我国一直重视推进减排和低碳工作,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2007年,我国政府发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为第一个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明确了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1990~200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6%,并正在争取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努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工作。2012年,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

由于低碳本身是一个新事物,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必将经历一个摸索试探的发展过程,也会有很多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摆在面前,具体来说,需要妥善解决以下几个“瓶颈”问题:(1)发展阶段的制约。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致力于改善13亿人民生活水平的努力不可能停止。特别是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将实现GDP与人均收入比均翻番的目标,离不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我国万元GDP能源消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至11倍,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榨取性的过度消耗甚至浪费的基础之上,“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就很难回避,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2)发展方式的制约。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产业比重严重失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15%、52%、33%,而世界平均是5%、31%、64%。第二产业在经济的比例相对较高,加重了经济的高碳特征。2011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世界消耗的73%。另外,不少地方热衷于扩大经济规模,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项目。投资体制和价格体系不合理,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不健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等,都是导致了我国经济的粗放式增长。(3)贸易结构的制约。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为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中国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本密集型、高消耗和高污染的产业,中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并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4)“锁定效应”的制约。“锁定效应”是指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其间不大可能轻易废弃。一方面,表现在投资规模较大的传统产业上,原有的旧技术、旧设备不能一次性更新,这些不良的投资和过时的技术而被“锁定”。另一方面,发展初期,所引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造成的影响一时不能消除,这种无奈的引进也造成了“锁定”。

三、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与区域经济的特点、优势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追求,为了低碳而低碳,否则就很难创造经济效益。(1)转换观念,坚持科学发展。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是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又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为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当前形势下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这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中去。(2)优化产业结构、改变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服务业。落后生产能力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源头,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强制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大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以循环经济理念促进石化、钢铁等行业的生态化调整,构建循环型产业链和产业园区,确保重点产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把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3)倡导低碳生活,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城市为人类提供了更高的生活质量,但城市人口集中,交通、建筑、采暖、照明以及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大量的能源,城市已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发展低碳建筑,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发展低碳交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4)依托科研院所,加速技术更新和人才培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重在技术创新,重在人才的培养。要加大对相关科研的投入,加大对环保、清洁生产、能源等专业的财政投入,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和鼓励高新技术研发。同时要大力培养低碳产业人才,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将低碳经济基础理论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学生最基础的读本,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低碳人才。重视加大合作力度,低碳技术的突破依靠科研院所和高校传统实验室的闭门造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搭建平台将企业和社会研究机构相结合,面向社会和企业需求,扬长避短,互相协作,加速低碳技术创新上的突破的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

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周喆.我国低碳经济金融支撑体系研究[J].企业导报.2010(3)

[3]王军.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08(8)

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辨析研究 篇4

关键词:企业规模经济,企业范围经济,最终产品同质性与异质性,成本项目,外部性

一、引言

企业规模经济描述了企业的产品平均成本随着“产量规模”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而范围经济描述了企业的产品总成本随着“业务范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企业范围经济的一般定义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分别由企业单独生产的成本之和”同“由企业联合生产的总成本”进行比较, 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称企业联合生产时存在范围经济;反之, 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就称存在范围不经济;如果两者相等, 就称范围经济不变。

其中Csplit为各种产品分别由企业单独生产时的成本之和, Cjoint为各种产品由企业联合生产时的总成本;RSP为范围经济效应参数, 它大 (小) 于零表明各种产品联合生产时存在范围 (不) 经济效应, 它等于零表示各种产品联合生产时范围经济不变。测度企业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时的范围经济效应的一般方法 (Clark与Speaker, 1994;Silk与Berndt, 2003;黄薇, 2007) 包括以下三步:

第一步, 根据一般成本函数的泰勒级数展开式, 假设企业具有下面形式的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其中C为总成本, yi为第i种产品的产量 (i=1, 2, …, m) , pj为第j种投入要素的价格 (j=1, 2, …, n) , α0、βi、γj、λij、θjk、ρij为待估参数, ε为模型的随机误差项。

第二步, 运用企业的经验数据估计出 (2) 式的待估参数均值。因为零的对数无意义, 因此, 为了计算当其他产品的产量为零时某种产品单独生产的总成本, 估计 (2) 式中的待估参数与计算各种成本时需要进行Box-Cox变换。

第三步, 根据第二步估计出来的待估参数均值和公式 (1) 的原理, 计算度量范围经济效应的参数RSP, 然后对企业联合生产多种产品的范围经济效应作出判断。从以上范围经济概念及其一般测度方法可见, 如果联合生产多种产品的总成本低于 (高于) 单独生产各种产品的成本之和, 那么联合生产时至少有一种产品的平均成本低于 (高于) 该产品单独生产时的平均成本;如果企业各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着企业产品种类数的增加而下降 (上升) , 表明企业联合生产多种产品时存在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不经济效应) 。

然而, 以上范围经济概念及其一般测度方法给人们理解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时留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样的产品才算不同种类的产品?如果X1和X2本质上是两种完全相同的产品, 例如X1是大号衬衫, X2是小号衬衫, 其他方面X1与X2完全相同;X1单独生产时的产量与平均成本分别为q1和LAC1, X2单独生产时的产量与平均成本分别为q2和LAC2, X1与X2联合生产时的产量与平均成本分别为q3 (q3=q1+q2) 和LAC3 (图1)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按照公式 (1) 来测度企业联合生产X1与X2两种产品的范围经济效应, 那么这样测度出来的实际上并不是范围经济效应, 而是规模经济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曾卫锋 (2008) 将沿着图1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移动的效应称为规模经济效应, 将图1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整体向下 (向上) 平移称为范围经济效应 (范围不经济效应) 。只有将X1与X2两种产品区分为至少是不完全相同的产品, 才可能测度出符合上述范围经济概念的真正意义上的范围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的获得主要依靠产量的增加及由此所要求的资源专业化配置, 而范围经济的获得主要依靠产品种类数的增加及由此所要求的资源多元化配置。今天使用范围经济这个概念, 主要是用来分析企业资源多元化配置与专业化配置谁优谁劣的决策。如果不能区分什么样的产品才算不同种类的产品, 就无法区分所测度的成本变化规律是属于规模经济的范畴还是范围经济的范畴, 于是, 也就无法区分是资源多元化配置更优, 还是专业化配置更优。因此, 对于范围经济效应的测度以及企业资源多元化或专业化配置的决策分析来说, 区分什么样的产品才算不同种类的产品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二、企业最终产品同质性与异质性的理论分析

企业不同产品之间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可以从不同种类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与生产技术差异, 以及相应的成本构成进行辨别, 涉及到企业产品成本构成的基本因素包括:研发活动、原材料与外包中间产品的采购与使用、生产技术与生产过程、营销技能与营销过程、管理技能与管理过程等。一般假设企业使用了r种不同的原材料与h种不同的外包中间产品, 使用了s种不同的生产技术进行了s个不同的生产过程 (用Tj表示, j=1, 2, …, s) , 针对特定种类的最终产品开展了g种不同的特定管理活动、k种不同的特定研发项目和m种不同的特定营销项目, 生产了n种不同的最终产品, 这n种最终产品共享了企业的一部分营销过程与管理过程。在这些基本假设条件下, 第i种最终产品的成本构成包括: (1) 特定研发成本、 (2) 特定营销成本、 (3) 原材料成本、 (4) 外包中间产品成本、 (5) 生产成本、 (6) 特定管理成本、 (7) 共享的营销与管理成本等7个“成本项目” (1) 。本文强调“成本项目”这一概念的重要性, 这里的“成本项目”同会计学里的“成本项目”略有不同, 这里的“成本项目”既指企业产品成本的基本组成部分, 又指企业的基本业务范围。

第i种最终产品其产量为Yi时的平均成本ACi为:

其中c1ji、c2ji、c3ji、c4ji、c5ji、c6ji分别为第j种特定研发、特定营销、原材料、外包中间产品、生产过程和特定管理在第i种最终产品中的平均成本, czi为n种最终产品共享的营销与管理费用分摊到第i种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如果某企业生产X1与X2两种最终产品, 那么这两种产品之间存在多大程度的同质性或异质性呢?从上述7个成本项目来看, X1与X2之间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存在图2所示的三种可能: (1) 完全同质, 即A点所表示的情况; (2) 完全异质, 即B点所表示的情况; (3) 同质性与异质性并存, 即A、B两点之间的C点所示的情况;C点越靠近A点表明两种产品的同质程度越大, C点越靠近B点表明两种产品的异质程度越大。

如何具体度量任意两种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或异质程度呢, 这里使用图3所示的企业最终产品的产业链示意图来进行说明。在图3中r=3, h=1, s=10, g=1, k=1, m=1, n=5, 其中最终产品X5使用了特定营销项目和特定管理项目, 而其他四种最终产品共享了营销过程与管理过程。生产活动可能会受到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技能素质与劳动过程本身等因素的影响, 但概括来说, 各种生产技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的“工种”不同;二是相同工种的“技术等级”不同。对于不同“工种”或相同工种的不同“技术等级”, 要求所使用的劳动资料的自然技术特征或 (和) 劳动者的技能素质是不同的, 但不同的生产技术未必同劳动对象相关。例如, 缝制衬衫的生产活动, 即使作为劳动对象的布料的品质不同, 但如果是由相同“工种”及其相同“技术等级”的工人缝制出来的, 那么生产活动的技术是相同的;相反, 造船业中的焊接生产活动, 即使焊接的对象即钢板都是相同的, 但不同“技术等级”的焊接工人焊接出来的产品质量或档次是不同的。因此, 生产技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种”的差异与“技术等级”的差异上面。图3各种生产技术Tj (j=1, 2, …, 10) 的差异, 至少表现在“工种”与“技术等级”两者之一的差异上, 它们都是不同种类的生产技术。

有些种类的最终产品可能会使用到一部分相同的技术, 可以将这部分相同的技术归并为一个技术组合。技术归并所遵循的原则是:对于任意两种生产技术Tj与Tv (j≠v) , 如果它们仅使用在某几种最终产品的生产中而在其他种类的最终产品生产中都没有使用到, 就将这两种技术归并为一个技术组合;如果技术Tj与Tv在某部分最终产品生产中同时使用到, 而在其他最终产品生产中只使用到Tj与Tv的两者之一, 那么就不能将这两种技术归并在一个技术组合中。技术归并可以减少测度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计算工作量, 也可能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节约管理成本。根据技术归并的这个原则, 图3中的技术T1、T2、T3和T4可以归并为技术组合T11, T5和T6可以归并为技术组合T12, 而其他技术T7、T8、T9和T10则不能进行归并。当然, 也可以将单种技术T7、T8、T9与T10分别看成也是一个技术组合。技术归并之后, 该企业的生产技术种类或生产过程种类为s=6, 即Tj=T7, T8, …, T12。

如果该企业各种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存在表1所示的成本结构, 那么根据7个成本项目当中的重叠部分的成本比重之和, 就可以说最终产品X3中的71% (19%+29%+9%+11%+3%) 同X1中的82% (35%+10%+12%+20%+5%) 是同质的, 最终产品X3中的71% (19%+29%+9%+11%+3%) 同X2中的86% (31%+28%+6%+17%+4%) 是同质的, 最终产品X3中的62% (19%+21%+8%+11%+3%) 同X4中的72% (16%+19%+22%+13%+2%) 是同质的, 最终产品X1与X2是完全同质的, 最终产品X5同其他4种最终产品是完全异质的, 等等。两种产品除了同质的部分之外, 剩余部分之间当然就是异质的了。

三、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测度

现在根据公式 (3) 与图3的原理探讨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测度方法, 从中可以辨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一) 企业的业务范围

所谓企业的业务范围是指企业运用其所拥有的不同“工种”或不同“技术等级”的员工操作不同事务的种类数, 该种类数越多表明企业的业务范围越宽广。企业的业务范围扩张表现在其产业链条的延伸或者进入企业之前未曾涉足的产业领域。假设企业生产经营n种最终产品, 第i种最终产品Xi与第u种最终产品Xu的平均成本分别为ACi和ACu (i≠u, u=1, 2, …, i-1, i+1, …, n) 。Xi与Xu的平均成本可分解为表2所示的7个基本的成本项目。关于企业的业务范围, 当前大多数人的习惯是从表2的横行看由企业的最终产品构成, 从纵列看由企业的成本项目构成, 而每一种最终产品由若干个基本的成本项目组成。然而, 企业的业务范围客观上只能从表2的纵列来看而不能从横行来看, 因为企业即使改变了最终产品的种类数, 但如果此时没有改变企业的成本项目的种类数, 企业的业务范围实际上没有改变;相反, 企业即使没有改变最终产品的种类数, 但如果企业在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档次中增加了成本项目的种类数, 企业的业务范围实际上就扩大了。因此, 以企业最终产品的种类数作为确定企业其业务范围的标准, 客观上是不正确的做法。表2中的成本项目就是企业的业务范围, 也就是企业各种最终产品成本构成的项目数。

(二) 计算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

现将Xi平均成本在纵列上所分解的各项平均成本c1ji、c2ji、c3ji、c4ji、c5ji、czi作为Xu各项平均成本的计算基准, 使用“技术参数”a1ju、a2ju、a3ju、a4ju、a5ju、a6ju、azu将Xu各项平均成本表达为Xi的对应平均成本。如果Xi某项平均成本为零 (即Xi同该成本项目无关) , 就将对应的Xu该项平均成本设定为计算基准。例如, 如果c4ji=0, 就将对应的Xu该项平均成本c4ju作为其他最终产品该项平均成本的计算基准。

这里先介绍“技术参数” (表2中的所有a) 的确定方法。在表2的成本项目 (5) ~ (7) 当中, 对于任意两种最终产品Xi与Xu来说, 由于它们在同一种成本项目中使用的技术或技能是完全一样的, 于是它们在同一种成本项目中的要素密集度 (一般使用资本劳动比表示) 也就完全相等, 从而Xi与Xu在同一种成本项目中的平均成本之间的关系就完全取决于平均要素投入量的差异, 而同它们的产量无关。据此, 就可以根据Xi与Xu在同一种成本项目中的平均要素投入量的关系来确定技术参数a的数值, 并且一旦Xi与Xu的技术设计定型, 技术参数a就是一个不变的常数。例如, Xi在成本项目c52i (j=2) 中挖一个键槽需要10分钟的工时, 而Xu在成本项目c52u中挖一个类似的键槽需要20分钟的工时, 则技术参数a52u=20/10=2。当然, 也可以不按照工时而按照其他要素使用量来确定技术参数的值, 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因为它们的要素密集度是相等的。在表2的成本项目 (3) 与 (4) 当中, 技术参数就更好确定, 可以直接按照Xi与Xu在同一成本项目中原材料或外包中间产品使用量的比例来确定技术参数。在表2的成本项目 (1) 与 (2) 当中, 由于总成本Rj与Mj同产量无关, 它们是预先既定的, 所以这两个成本项目的技术参数就不能像其他成本项目那样来确定。特定的研发创造了最终产品的价值, 特定营销实现了 (也可能提高了) 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有鉴于此, 本文建议这两个成本项目的技术参数按照不同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比例来分摊。例如, 假设R1=10万元 (j=1) , 单位Xi的市场价格pi=1 000元, Xi的产量Yi=100, 单位Xu的市场价格pu=2 000元, Xu的产量Yu=200, 则单位价值Xi或Xu包含的特定研发项目成本为0.2元, 于是a11u=4。

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 a1ju与a2ju会随着产量Yi或Yu的变化而变化;第二, 表2中成本项目 (3) ~ (7) 的技术参数不同于机会成本。对于成本项目 (3) ~ (7) 来说, 一旦产品的设计定型, 技术参数是不变的常数, 它们同产量无关;然而, 在两种产品要素密集度相等的情况下, 某种成本项目的规模报酬递增会使其机会成本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化 (曾卫锋, 2010) , 因此, 表2中成本项目 (3) ~ (7) 的技术参数并不是机会成本, 这一点读者不能误解。

现在来计算各种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表2中的最后一列为在Xi的产量为Yi、Xu的产量为Yu (u≠i, u=1, 2, …, i-1, i+1, …, n) 时各成本项目的总成本, 该成本是企业的一个基础性的财务统计指标。根据表2的分析, 在各种成本项目的总成本、各种最终产品的产量与价格、技术参数等已知的情况下, 便可计算出最终产品Xi各成本项目的平均成本:

某种最终产品的各种成本项目的平均成本由 (4) - (10) 式计算出来, 将它们相加便得到该种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 (4) - (10) 式等号右边的分母相当于以最终产品Xi的产量Yi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同质部分的“当量产量”, 即全部最终产品同质部分的产量通过技术参数a转换成Xi的产量Yi。

(三) 企业规模经济的测度

最终产品Xu的产量由Yu变化到Yu*时, Xu产量Yu的变化率为αu= (Yu*-Yu) /Yu。此时, 从表2的每一行来看, 对于成本项目 (1) 与 (2) 来说, 由各种最终产品构成的总产量或“当量产量”变化率为:

其中a*bju为当量产量发生变化之后的技术参数。对于成本项目 (3) ~ (7) 来说, 由各种最终产品构成的总产量或“当量产量”变化率为:

Xu的平均成本变化率为βuu= (ACu*-ACu) /ACu, 即:

当最终产品Xu的产量变化αu时, 它也会给与其具有同质性的其他最终产品Xv的平均成本带来βuv的变化 (v≠u, v=1, 2, …, u-1, u+1, …, n;β下标的第一个字母表示产量发生变化的最终产品种类, 第二个字母表示平均成本发生变化的最终产品种类) 。βuv的计算公式类似公式 (11) , 只要将 (11) 式中所有字母下标中的u改为v就可以了。

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 对于具有同质性的最终产品, 只要其中任意一种最终产品Xu的产量发生了变化而其他条件不变, 就可能引起各成本项目的总成本C3j~C6j和Cz发生变化, 从而使得Xu的平均成本及与其具有同质性的其他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发生变化;当最终产品Xu的产量变化αu时它的平均成本变化βuu, 与其具有同质性的其他最终产品Xv的平均成本变化βuv, 而且相同成本项目的规模经济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因为技术参数不小于零) , 即同质性最终产品相同成本项目的平均成本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2. 对于完全异质的不同最终产品, 其中任意一种最终产品产量的变化只会引起这种产品平均成本的变化, 而不会使得其他完全异质产品的平均成本发生变化, 即完全异质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的变化是完全独立的。

3. 同质性最终产品相同成本项目的平均成本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而完全异质最终产品的平均成本的变化完全独立, 这体现了企业规模经济表现出来的不是企业业务范围扩张的结果, 而是各种成本项目自身规模增大的结果。

4. 联系表2可见, 企业内不同种类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部分共同表现出各成本项目的规模经济性质;如果企业内不同种类最终产品的同质部分联合生产的总成本同分别单独生产的成本之和存在差异, 那这种差异属于规模经济的范畴而不是范围经济的范畴;两个完全同质的最终产品在联合生产时只存在图1所示的规模经济属性而不存在所谓的范围经济属性。

5. 当存在规模 (不) 经济效应时, 如果具有同质性的Xi与Xu进行联合生产, 那么Xi的平均成本会随着其产量的增加而下降 (上升) , 但它同时也带动Xu的平均成本下降 (上升) , 从而Xi的平均成本的下降 (上升) 会被“稀释”到Xu当中去。

(四) 企业范围经济的测度

最终产品Xu与Xv单独生产时的总成本Cu与Cv分别为 (b=u, v) :

最终产品Xu与Xv联合生产时的总成本Cu+v为:

联合生产的总成本与单独生产成本之和的差额为:

前面的分析已经说明, 不同种类最终产品的同质部分之间只会表现出规模经济效应, 而只有不同种类最终产品的异质部分之间才会表现出范围经济效应。有鉴于此, (14) 式应该分为两种最终产品具有相同成本项目 (同质部分, ΔCe) 与具有不同成本项目 (异质部分, ΔCf) 的两部分, 即ΔC=ΔCe+ΔCf, 其中:

其中k1≤k, m1≤m, r1+r2=r, h1+h2=h, s1+s2=s, g1+g2=g。由于同质部分ΔCe体现出来的是规模经济属性, 而异质部分ΔCf体现出来的则是范围经济属性, 因此, 只有 (16) 式才真正测度了最终产品Xu与Xv联合生产时的范围经济效应。ΔCf小于、等于、大于零, 分别称两种最终产品联合生产存在范围经济效应、范围经济不变、范围不经济效应 (2) 。概括来说, 如果企业最终产品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都不存在外部性, 则企业的范围经济不变, 而这些成本项目之间的积极外部性表现出范围经济效应, 消极外部性表现出范围不经济效应。因此, 企业的范围经济属性只是企业内不同成本项目之间的外部性的表现;从企业内不同成本项目之间的外部性当中可以分析出企业范围 (不) 经济的来源或原因。

四、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企业多元化可分为相关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两大类。根据本文的分析, 如果在企业相关多元化经营中不同种类最终产品之间存在较多的同质性与较少的异质性, 那么企业多元化经营涉及到较多的规模经济属性及较少的范围经济属性。相反, 如果在企业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中不同种类最终产品之间存在较多的异质性, 甚至不同最终产品之间是完全异质的, 那么非相关多元化所涉及的规模经济属性较少而范围经济属性较多, 甚至仅仅涉及范围经济属性而不涉及规模经济属性。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及许多学者认为相关多元化经营能够充分利用范围经济利益, 而本文的分析表明企业相关多元化经营涉及较多的规模经济属性及较少的范围经济属性, 这一点似乎同当前许多学者的观点存在较大的不同。本文对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辨析, 就是为了让人们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厘清传统观念的偏差, 为今后下一步更为深入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奠定基础。

五、结束语

本文对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辨析以及对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测度方法的探索, 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这对于企业资源专业化或多元化配置的决策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企业内不同种类的最终产品之间的同质部分给企业带来规模经济属性, 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之间的完全独立性使得企业的范围经济不变, 异质部分的成本项目之间的积极外部性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效应, 而消极外部性给企业带来范围不经济效应。在企业内不同种类的最终产品之间的异质部分当中, 它们的成本项目的积极或消极外部性具体如何给企业带来范围经济或范围不经济效应, 可以运用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知识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同传统观念存在较大差异, 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能与有兴趣的读者共同探讨与本文主题相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Jeffrey A.Clark and Paul J.Speaker.Economics of Scale and Scope in Banking:Evidence from a General-ized Translog Cost Func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1994, 33 (2) :3-25.

[2]Alvin J.Silk and Ernst R.Berndt.Scale and Scope Economies of the Global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Service Business[J].NBER Working Paper, no.9965, 2003.

[3]曾卫锋.国际产品内贸易的理论与经验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58-59.

[4]曾卫锋.国际经济学 (微观部分, 第2版)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0:116.

经济研究生 篇5

《市场营销学》教学实施计划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做为一门应用学科,市场营销管理学不仅仅在研究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遇到的种种问题时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她也成为国内外在研究解决政府公共管理问题时的新宠儿。市场营销管理学的重要性是由她独特的研究路径和方式所决定并为无数实践证明了的。针对讲授对象的特点,本专题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规定如下:通过系统学习和重点研究,掌握《市场营销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了解现阶段国内外市场营销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点问题和基本状况,并能在理论研究、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

二、教学方法

本课程总体教与学的方法采用“以自学为主,自学与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具体面授时贯彻“三个结合”的教学方法,即:

(一)系统研读与重点讲授相结合

学员首先必须系统研读指定教材等内容,面授时专题讲座将在此基础上突出重点进行讲授。

(二)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市场营销管理》是发达国家工商企业百年来市场实践成功经验的总结。要学好这门学科,必须结合企业经营和政府管理的实际,其中案例教学是关键。

(三)专题讲座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在专题讲座的同时,除了有目的地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外,还允许并鼓励学员就疑点、难点、重点问题随时进行提问和讨论,教与学互补。

三、教学时间

第五学期共安排120学时,其中面授8次,计32学时,课外自学88学时。

四、教学安排

第一讲 营销的基础:满足人类需要

1、介绍本学科研究体系、方法及动态;

2、什么是市场营销——市场营销的几个基本核心概念;

3、市场营销管理理念的演变;

第二讲 系统整合市场营销

1、为什么要系统整合市场营销?

2、系统整合市场营销的具体内容

(1)鉴定营销机会:市场营销调研、环境分析、SWOT工具。

(2)适应市场需求:购买者行为分析、顾客让渡价值理论、CS理论、CRM理论。

(3)进行合理选择:细分理论、定位理论、组合营销理论、产品整体概念、新产品开发与生命周期理论、市场战略理论

(4)开展影响活动:宣传和广告的一般内容。

(5)维持内外关系:公共关系理论、谈判技巧和公共礼仪。(6)不断开拓创新。企业创新的实质——满足需求,创造市场

第三讲 营销的精髓——满足顾客需求的实践

1、有关顾客至上的博弈

2、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认识

第四讲 营销理论在政府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1、政府营销管理的理论依据

2、市场营销理论在政府管理中的运用

3、我国政府管理需要市场营销

第五讲 当代营销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综述

1、理论发展:

(1)组合营销理论4Ps、4Cs、4Is、4Rs(2)网络营销。

2、实践发展: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国内外营销实践。

五、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

1、需要、欲望和需求

2、产品、服务和体验

3、价值、满意和质量

4、交换、交易和关系

5、市场和目标市场

6、市场营销

7、营销管理

(二)简答题:

1、试述营销观念经历的几种演变。

2、略论营销环境分析的基本意义。

3、浅析营销调研与市场调研的区别与联系。

4、简述顾客让渡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5、市场细分的方法有几种?

6、市场定位的作用是什么? 7、4Ps具体指什么?

(三)论述题:

1、系统整合市场营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结合企业或政府管理的实际,举例说明有什么现实意义。

2、因纯粹市场营销观念的不足,学术界有关“顾客至上”的问题至今存在重大分歧,请结合政府或企业管理的实践,谈谈你对纯粹市场营销观念的认识。

六、思考题

1、请结合市场营销学的有关理论,谈谈你对“营销自我”的看法和认识。

2、现代政府负责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诸如路灯、基础设施等,通过学习“现代产品整体概念”的理论,你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方面有什么样的认识?

3、在市场营销管理中,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该如何认识政府或企业创新问题?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4、联系实际,阐述现代市场营销理论对建设服务型政府有什么帮助和作用?

5、如何理解“未来的竞争是附加价值的竞争”?

6、如何理解“销售是企业全体员工上下一致的努力”?

7、如何理解“凡是消费者认为是新的就是新产品”?

8、如何解释“营销与销售的区别”?

七、考核方法

本课程采取期末考试、作业、考勤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期末考试按照指定 内容撰写一篇3000至5000字的课程论文。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算,期末考试占80分,作业占10分,考勤占10分。

八、学习书目

1、必读书:《市场营销教程》,《营销管理》或《营销学原理》,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等著。

2、参考书:

(1)《市场营销学通论》,郭国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市场学概论》,邝鸿编著,中央广电大学出版社。

(3)《国际营销学》,乔作因、张杰、刘洪祥编著,东北财大出版社。(4)《国际市场营销学》,洪质彬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5)《营销大未来——变革公共行为的方略》,菲利普·科特勒、埃迪尤阿多·罗伯特著,华夏出版社。

(6)《国家营销——创建国家财富的战略方法》,菲利普·科特勒著,华夏出版社。

(7)《服务营销》,克理斯托弗·H·洛夫洛克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8)《定位》,里斯、特劳特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9)《细分》,宝利嘉顾问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市场学纲要》(Essential of Marketing)、《基础市场学》(Elements of Marketing)伊·杰·麦卡锡(E.J.Mccarthy)著。

经济研究生 篇6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分离;成因;防范

1.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只是二者分离的一个集中反映。随着开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范围内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又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在危机发生之前的相当一段时期里一些发达的经济体中出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显著失衡,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规模的兼并行为在大量大型金融企业中出现,导致经济体中出现高度集中的问题。这种因为大肆合并而导致的高度集中进一步又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一则金融企业因高度集中而为金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带来了追逐高额薪酬的机会,再则是由于高度集中而使得金融机构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即凭借自身不断扩大的经营规模而无需承担破产风险的忧虑,即使有破产的风险和可能,政府也会因为其规模巨大一旦破产就会给整体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出手相助,因此,这些大型金融企业就减少了必要的风险防范,甚至会做出一些严重不利于自身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的风险经营行为。

第二,由于金融经济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导致经济活动中的大量交易发生在金融经济领域,实体经济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致使金融经济中的交易出现纯粹性的投机行为增加,乃至金融经济彻底抛弃实体经济,脱离与实体经济的正常、必要的联系,致使整经济发生恶化趋势。

第三,由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失衡,导致金融经济中的投机因素影响到经济指标,许多价格指数因为实体经济的弱小和金融经济的强大而难以真实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现状,这也进一步致使大量价格指数失去了其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实体经济由于金融经济的挤压而受到严重损害,尤其是大量社会资本从创造真实价值的实体经济领域流出,而流向金融经济领域,而金融领域由于其投机性行为而出现出虚假繁荣,这又进一步掩盖了实体经济中的诸多问题,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经济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金融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显著提升,这是世界经济结构演变中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发展趋势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一方面,由于金融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增加,大量社会资源流向金融经济领域,金融经济在社会经济整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资金配置和流动指引的中介和配合作用,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如果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过度失衡,导致金融经济由于过度集中而缺乏约束,甚至因为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而损害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对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金融经济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这是其最为主要的职能,一旦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这对实体经济乃至社会整体经济都具有破坏性影响。因此,如何把握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之间的比例并防止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需要弄清楚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2.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根源及其防范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是随着金融经济在数量、规模、地位等方面显著超过实体经济中而形成的,随着这种趋势的延伸,二者的分离必将对社会整体经济发生消极影响。深入分析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原因,这对于防范因二者的分离而损害实体经济和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总体看来,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根源主要有:

第一,金融资产比率增加,风险扩大。在谈金融经济发展甚至超过实体经济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无论是在实践顺序上还是在现实贡献上,实体经济都是比金融经济更具根本性,一方面金融经济必须在实体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之后才能出现,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在任何经济发展时期都是金融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经济支撑。

因此,金融经济的兴起、发展都是以实体经济的发展、繁荣为基础的。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实体经济的交易需要外汇,这离不开金融经济的支持,金融交易对于世界范围的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旦出现金融经济,各种风险就不可避免。因此,金融交易的增长会比实体经济增长更快,于是就出现了金融资产比率增加,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机遇,也是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表现为金融经济的过度集中而损失社会经济。

第二,技术和制度因素也是致使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重要原因。在技术方面,技术发展和创新使得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都深受全球化影响而具有国际性,因此金融经济的类型也日益增多,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金融交易也越来越大,金融资产比率也相应提高。在制度方面,随着金融经济超过实体经济,金融交易中的短期机会主义、各种非理性行为、跟风行为、短期绩效评价等都与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有关,这些行为都是一定的制度因素的结果。

第三,金融管制的弱化与自由化的膨胀,这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甚至是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直接影响因素。这种金融管制的弱化首先表现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管制的解除,使得资本的国际流动越来越厉害,另一方面还突出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的金融管制的弱化和解除,这加强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导致金融交易量的增加。

3.金融经济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自身发展的立足点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本质上看,金融经济产生自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离不开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经济将自身定位于服务于实体经济对于金融经济自身的发展乃至世界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在表面上看似是金融领域的危机,其根源仍在与实体经济,即金融经济的过度发展和集中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最终又导致金融经济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持,进而出现了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这些金融危机出现的表现是金融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具有自我满足、自我服务、自我强化的倾向,金融经济已经基本上彻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金融经济还干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危机的根源还是在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分离,致使金融机构和企业缺乏实体经济的必要支撑。

因此,世界走出金融危机根本出路还在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并积极引导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促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金融机构努力改革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根本上是金融经济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既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金融经济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经济危机走向缓和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振山.金融效率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经济法与经济法治的关系研究 篇7

在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中会产生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在不同程度上都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秩序与社会安全。作为具有最强强制力的法律来说, 它在调节经济关系方面的职责和作用是最大的, 是统治者在经济领域中实现意志和稳固地位的主要手段。因此, 在产生了国家和法律后, 无一例外, 所有的政权都会利用法律来调整经济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活动与国家、社会、组织、个人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 法律调整经济关系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扩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为实现经济计划的目标, 实现管理经济工作、调整经济关系, 我国制定颁布了多款法律和政策, 经济领域的法制处于不断健全发展的阶段。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伴随着经济活动中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 经济立法工作成绩突出, 我国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域中的经济法制。详细的说, 法制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具体有执法、立法、法律监督、司法、守法等内容, 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整个的法律制度就被称为法制, 而所谓的经济法制就可以理解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经济领域中的所有法律制度的总和。经济法制不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来说, 还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来讲都发挥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承认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尊重企业的独立地位, 不再大力干预企业的行为, 恢复与发展了经济领域的民主, 淘汰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使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在放权让利、松绑搞活的大环境下, 为有效保护和巩固经济发展的成果, 使经济建设在经济规律的指引下稳步进行, 我国制定了大量的利于经济发展的制度, 出台了带有民主色彩的经济性法律文件, 社会主义的经济法治由此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具体的讲, 所谓的经济法治就是形成于经济领域中的法律统治, 是一种基于严格依法办事基础上的经济秩序[1], 与“法制”相比, “法治”的民主性更加突显。这一经济程序主要包括了制约国家权力、司法公正、尊重与保护各企业的权利、严格限制行政权的行使、遵守各项经济法律法规等内容。

二、经济法是经济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依靠法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保护、调整和引导、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法治的根本目的, 也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使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我国确定了经济司法和经济执法的有关制度,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与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市场运行有关的法律法规以调整经济关系[2], 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中就包括“经济法”, 经济法集中反映了经济法治对民主的要求, 我国经济法与经济法治建设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许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认为, 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法治经济,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法治会为市场经济提供维护与保障, 但是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单靠法律部门的维护又是很难实现的。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需要以宪法为支撑, 需要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知识产权法、民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行政法等多种法律的共同支持与维护。其中以经济法在调整经济关系过程中所起的作为最为重要。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在于在保障经济集中的基础上上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民主, 而且经济集中和经济民主的有机统一也是市场实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法的灵魂与本质就在于经济集中与经济民主之间的辩证关系[3], 这也是经济法制定与完善的基础。

经济法的本位在于社会责任, 它是建设我国经济法治的关键所在, 能够在权利与责任相统一的前提下对权利进行维护与保障, 经济法通过协调均衡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可实现国家综合治理, 全面调控市场经济的目的。宪法所提出的加强经济立法、施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宏观调控等要求在经济法中均有所体现, 除此之外, 经济法还将民法与行政法紧密结合在一起, 具有社会主义法的调节功能, 经济法治的基本精神也由此反映出来。

民法的显达是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经济民主的主要表现, 民法以维护个体的权利为宗旨, 对于经济民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应该明确的是, 民法没有对具体的主体间所存在的绝对的差异投以足够的重视, 强调的只是个体权利的抽象意义上的平等, 也就是说, 民法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法律, 那些经济实力消弱但在社会上占有很大比例的主体, 他们所享有的民法方面的权利是十分有限的, 民法所保护的只是市场优胜者的民主和自由。而市场优胜者从民法中获取的财富也只是他们个人的财富, 他们并没有对公共财富的增长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而民法的局限性也阻碍了经济实力落后主体加入到经济活动中去, 使得贫富差距被越拉越大, 社会的整体利益也由此受到损害。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多数人的利益, 在促进经济民主的过程中关注经济领域的实质民主, 使民法作用得到充分的彰显和发挥。而这些矛盾的解决都需要有从社会利益出发的经济法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经济法的本位就在于社会责任, 因此在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利用经济法就可以弥补民法的缺陷, 在保证社会利益又不损害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化解矛盾, 既推动民法的发展, 又维护了市场的稳定和繁荣。

经济法不仅包含了经济民主的内容, 还能够对经济集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经济法实现了与行政法的有机结合, 行政法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经济关系, 维护市场秩序, 与行政法的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出二者管理经济事务的功能。但是我们不能将经济法和行政法简单的等同起来, 即便现代行政法较传统的行政法有了明显的改变, 但是经济行政法的职责依然是行政管理功能。就以行政指导为例, 如果出现了指导失误, 经济法就明确要求了国家机关在出现失误时要承担责任, 而行政机关无需承担责任。所以, 我们应该看到经济法与行政法之间的差异, 看到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以更好的从经济法治的要求出发充分发挥好管理经济事务的功能。

三、经济法治建设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经济法的完善

经济法治的建设要求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要求呈现出明显的系统性, 换句话说就是在经济法治的建设中, 各要素的完善需要依托于经济法治工程的整体提高, 而经济法治工程的整体提高有赖于其内部各个要素的共同发展。经济法治水平的提高体现着经济执法、经济立法、经济司法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同时, 经济法治水平的提高也促进者经济民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这对于立法者制定出更高水平的经济法律法规, 对于司法公正、严格执法的实现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另外, 经济法治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们法制观念增强的体现, 利于经济法研究者树立信心, 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 使人们将遵守经济法律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更有利于完善和发展经济法理论, 使经济法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小结

社会主义经济法治的根本目标在于利用经济法规与法律手段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而经济法的不断完善也为经济法治水平的提高提供者源源不断的支持力, 只有在明晰二者关系的基础上, 加强法治建设, 才能真正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国民.民法现代化抑或经济法的兴起——民法与经济法分野之争[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3 (05) :17-18.

[2]李昌麒, 张波.论经济法的国家干预观与市场调节观——对国家与市场分析范式的一种解读[J].甘肃社会科学, 2011 (04) :23-24.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篇8

关键词:物流经济,区域经济,经济增长

近年来,电商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物流经济的腾飞,而区域经济在物流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程度的进步。可以说,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和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物流经济产业还存在着发展较混乱、物流资源配置率较低、造成的资源损耗较大等问题,但随着区域经济的整体进步,这些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物流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为有效提高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率,本文对物流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提出区域物流经济的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1 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手机App、i Pad等掌上终端智能设备的逐渐普及,网络销售得到迅猛发展,我国物流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此外,我国正大力鼓励企业积极创新,深化改革,产业结构进行大调整,传统物流进入转型升级期,这些为物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它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 合理配置各种优势资源,提高物流行业的运行效率

物流经济随着网路电商的兴起而得到飞跃式的发展,而物流经济不仅仅满足了网络销售的配送货,而且对区域经济进行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物流经济的发展为企业节省了运送方面的人力损耗,提高了物流企业运输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了生产、销售企业不必要的运输成本,提高了物流经济以及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对盘活区域经济资源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物流经济的发展中,有更多的竞争者参与进来,刺激了物流产业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物流运输体系,区域间的物流方式不断丰富,各类运输方式综合利用,运输系统得到完善。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有效地提高了区域产品的流动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储运风险,有利于实现交易双方的互利共赢。物流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在互联网经济作为中间纽带的作用机制下,企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物流体系越发达,区域之间的产品越能够实现快速的交易,企业的运行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1.2 推进物流产业升级创新,带动企业转型

随着物流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变购物模式,连带着企业的运行模式也发生较大的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企业需要不断变革创新,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和增长的需求。区域经济在物流产业的大船上不断的前进和发展,区域经济中的多个生产、经营企业不得不转变经营模式,与物流经济紧密联系起来,以适应当下的市场竞争机制,从而保证不被市场淘汰。而为了适应物流经济的节奏,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以往以粗放型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逐渐被精密型所取代。与此同时,物流经济的发展,有效调动了民间资本的流动性,提高了金融行业的活跃性,并将生产、经营企业紧密地联系起来。

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产生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有力地提升了区域经济中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例如,信息产业对物流信息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是提高物流经济的有效途径。区域经济在物流经济的带动下不再像以往一样受到多重阻碍和限制,在助推第三产业兴起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提升了区域经济的活力,增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从而有利于区域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1.3 有效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

物流经济的大力发展为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带来了压力和便利:一方面逼着这些企业不得不提高自身的经营水平,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区域内的就业岗位,有效提升了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福利。而物流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最大效应就是提升了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出现,中小企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创业变得更加简单有效。

物流经济的发展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增加了就业岗位,从物品的仓储、上货、运输以及最后的卸货、派送等都需要较多的人力。而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在人员的选择上没有太高的要求,通常在经过一定的培训之后就能上岗就业。“要致富,先修路”,在物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创业,只要拥有一定的货源或是渠道等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一份优势,创业者就可以借助物流经济发展的东风,积极进行创新。

2 物流经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策略

目前,在物流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较明显的带动作用。然而,物流经济作为新兴发展的一种经济,在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区域产业与物流产业的共同发展。以下就如何提高物流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推动力进行分析。

2.1 构建良好的市场发展机制

物流产业经济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有着较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到物流产业经济的市场竞争中,直接造成了区域内物流经济市场的混乱。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是目前区域物流经济的较大问题,影响了物流经济的长远发展,同时还对区域经济产生了阻碍。为此,在物流经济的发展中,应构建科学的发展战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市场进行适当的干预,引导物流经济健康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做好良好的助推准备。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准入机制,推出行业标准,提高物流经济的水平,防止一些不合规的物流企业扰乱市场秩序,构建良好的市场氛围。结合区域经济的产业特点,对自身的经济水平进行精准定位,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构建物流信息分享平台,通过良性竞争来促进物流产业的服务质量,为当地的产品输送和购进发挥重要作用。

2.2 整合物流资源,加强区域经济的合作

区域经济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发展特色,从而导致物流经济的发展规模必然出现差别化。而在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一些资源的浪费,运输车辆的闲置率较高,空车回城的情况大大降低了物流经济的利益。为此,区域内的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兼并等形式来进行资源的整合,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这就需要与区域内的各个需求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包括区域内不同地方的企业加强沟通和交流,不断加强双方的信任,提高合作长效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双方的成本。对区域内自带物流的企业进行统计和分析,不断挖掘和开发物流产业的市场,与此同时,还应注重物流技术的提高,增加物流企业的可信度,不断创新、改进和完善物流体系。

2.3 增强政府对物流经济的宏观调控

目前,我国的经济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正处于不断的磨合和改善中。物流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体对区域内一些传统经济产生的冲击,需要区域内容各个企业不断地转变和适应。在物流经济和区域经济的融合过程中,政府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对部分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政策支持。物流经济的发展为区域内的群众带来了更多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区域综合实力的提升。

与此同时,物流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涉及地产、基建等问题,都需要政府参与到市场的规划与发展当中,为物流经济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较缓慢的地区,政府应对物流企业进行财税层面的降低支持,积极引进外资的投入,推进区域的物流经济发展。

3 结论

总体来说,在我国经济转型的改革时期,物流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经济力量,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与物流经济的深度结合,能够有效地降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运营成本,同时,物流经济的快速进步,也能督促着与物流相关的其他相关经济的创新,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为了保证物流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政府应加强对我国物流经济的关注力度,根据区域内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的宏观调控,才能真正实现区域经济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杨雨轩.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5(20).

[2]张林,董千里,申亮.节点城市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面板数据[J].华东经济管理,2015(2).

经济研究生 篇9

转轨经济国家通过不断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 正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大潮, 成为新世纪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既要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合作利益, 又要尽可能地规避各类风险, 转轨经济国家在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要动因、组织形式、地区分布以及带来的影响等问题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转轨经济国家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动机

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合作协议涵盖的范围大大扩展, 不仅包括货物贸易自由化, 而且包括服务贸易自由化、农产品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统一的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共同的环境标准、劳工标准, 甚至提出要具备共同的民主理念等。

一般来说, 一国与其他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或贸易协定的优惠安排, 改善贸易条件, 利用比较优势, 占有更大市场, 获取贸易利得, 还可以通过在一些特殊具体领域, 比如能源、交通、农业、信息等方面的合作, 充分利用各国的优势共同提高该领域产品的竞争力。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产品生命周期变短, 商品服务交易快捷, 国际金融全球化发展, 由传统生产要素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已经不能给一国带来安定长远的贸易利得保障, 寻求动态的经济利益, 通过获取非经济利益来创造本国竞争优势, 成为许多国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动机, 转轨经济国家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也不例外。

然而, 对于那些正处于经济发展特殊时期的转轨国家来说, 除了上述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一般性原因之外, 还有其他方面诸如制度改革、国家安全、外交合作等方面的原因, 这些原因具有特殊的历史性。

首先, 一些大国通过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来提高本国对所在区域内市场的控制力, 为自己的经济发展提供歧视性或者独占性的平台, 比如, 俄罗斯倡导的独联体。俄罗斯推行区域一体化的动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希望通过独联体成员的重新一体化, 应对世界范围内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挑战;二是希望通过加强经济上的一体化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历史上, 独联体国家本来就是一个国家, 经济上有密切的分工协作和联系, 在政治上, 俄罗斯一直视独联体国家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其次, 有些国家利用区域经济合作加强成员国之间政治、安全、外交领域的合作, 共同保护环境, 开发资源, 制定共同的劳工标准等, 有利于增强成员国在国际经贸事务中的谈判能力。在涉及到贸易谈判时, 区域合作组织以组织的身份去讨价还价, 谈判的结果不仅使成员国获得经济上的效益而且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将有所提高, 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增强对规则制定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东南亚国家联盟在这一点表现尤为突出。

最后, 对于转轨经济国家, 发展区域经济合作还有一个突出的原因, 即他们往往把区域贸易协议作为锁定贸易自由化或国内体制改革进程的机制, 即通过外部的条约责任和有形具体的承诺来促进国内的体制改革, 把区域经济合作作为自身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一种渠道, 促进本国经济体制改革, 迅速与国际接轨。一个国家经济系统的对外开放可以大大促进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迁, 通过与他国多维的合作与交流, 借鉴别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成熟的制度安排或者体制变迁的经验, 降低其经济制度改革的成本。转轨国家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贸易制度改革必须符合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 尽可能地打破国家的贸易壁垒, 实行贸易开放政策。

二、主要转轨经济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简况

随着转轨经济国家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 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愈发不可忽视, 他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通过多种方式与其他国家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亮点。

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始终保持积极态度, 尤其是21世纪初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目前, 中国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 与11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 与80多个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与世界各国的双边经贸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亚太贸易协定是2005年由曼谷协定更名而来。曼谷协定是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贸易优惠的区域经贸安排, 通过相互提供优惠关税和削减非关税措施, 扩大了中国同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往来, 也大大缓解了多年来我国进出口严重依赖欧美日市场的局面, 实现了出口市场多元化, 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经济运行效率提高。按照2007年的数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涵盖18亿人口, GDP超过2万亿美元, 区域贸易合作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大大增加了双边贸易额。《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内地与港、澳的经贸交流与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内容包括货物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投资便利化。2005年10月和2006年6月, 内地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分别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补充协议二和补充协议三, 进一步在服务贸易领域、贸易投资便利化领域扩大对港澳的开放, 进一步促进内地与港澳经济的融合。近几年, 中国分别与智利、巴基斯坦和新西兰等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大大促进了双边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合作。

俄罗斯以独联体为依托, 已经或正在构建一些区域联盟或经济合作组织, 如俄-白联盟、统一经济空间和欧亚经济共同体等。这些以独联体国家为核心的区域合作, 是俄罗斯推进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战略的首要目标。

近些年来, 由于地区内部发展一体化的条件不成熟, 中亚国家更关注地区外的经济合作, 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逐年扩大, 与独联体国家的贸易额在外贸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 而与西方国家、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额和合作规模呈上升的趋势。

早在经互会、华约组织和苏联正式解体之前, 东欧国家就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次地区政治和安全合作机构, 仅从经济合作角度看, 欧洲东部已开始形成地区性的三大经济合作区, 即黑海区、波罗的海区和中欧区。东欧国家为了自身利益, 早日进入西方经济体系, 按照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 都已分别加入了有关的经济合作区, 积极开展多边或双边合作。

随着欧盟东扩的不断进行, 截至2007年1月, 欧盟吸收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波兰等10个东欧转轨国家加入。这些转轨经济国家在欧盟框架下进行了深入的制度改革和市场开放, 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中欧倡议组织于1989年年底正式成立。到1993年, 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马其顿东欧8国已成为中欧倡议组织正式成员国。随着成员国数目不断增加, 中欧倡议组织的合作领域日渐扩大。就经济合作而言, 该组织成员国已在中小企业、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通讯、环保、旅游、灾难预防等方面加强了合作。中欧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不断调整相关农业政策和机制, 减少和消除相互贸易中的限制, 加强在打击经济犯罪和有组织犯罪等方面的研究与合作。黑海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主要包括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电信和信息交流、渔业生产以及建立合资企业等。

此外, 波兰还加入了由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国、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10国组成的“波罗的海大会”, 与成员国在发展经贸、保护生态、建立陆路与海上通讯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合作;波兰、捷克两国已同德国共同开发与建设三角洲西西里西亚工业区;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也同乌克兰在欧洲喀尔巴阡山地区开展积极的经济合作;波兰与德国正在两国边界奥得-尼斯河流域进行广泛的经济合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任何国家和地区参加区域经济合作都会本着有利于本国经贸发展、提高本国综合竞争力、获取更大的国际事务发言权、保障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原则寻找合作伙伴、选择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 因此, 在区域经济合作谈判以及合作协议具体实施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各类矛盾, 有些问题和矛盾甚至是不可调和的。转轨经济国家在发展对外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 往往由于经济制度、法律体系、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问题而困难重重,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与协作。

1.有些成员国社会不稳定, 法律制度不完善, 投资环境差, 投资风险高

大部分转轨国家正处于社会变迁和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 政治、文化、宗教、教育等方面还有尚未解决的矛盾, 多项制度和管理体系需要更新和改革, 尤其是有些国家在议会或总统选举过程中可能引发局势动荡, 威胁地区和社会稳定。这就造成了成员国投资环境差, 风险较高, 影响了区域各国之间的贸易与投资合作。

由于各项法律制度不完备, 成员国之间协议内容的实施往往得不到保障, 经常出现实际做法与规定不相符的情况, 这些地方保护主义也会影响成员国之间合作的顺利进行。例如发生在2006年年底的白俄罗斯单方对俄罗斯过境天然气征税事件, 违背了俄-白联盟关于双方互不征收关税的协定, 影响了俄、白两国的继续合作。

2.各国之间协调不力, 合作有名无实

一些区域合作组织成员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有限, 在各国之间的协调中没有国家能够起到主导作用, 因此合作进展缓慢, 许多合作甚至无疾而终。另外, 多数转轨国家的传统的社会主义体制与现行体制并行, 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复杂性, 也影响了经济合作的进行和发展。比如曼谷协定, 成员国之间发展水平相当, 组织内部协调不力, 合作出现有名无实的情况。而在独联体, 虽然一直以来以俄罗斯为核心发展经济一体化, 但由于俄罗斯经济发展缓慢、实力不强, 又不能给予其他国家相应的经济援助和支持, 在区域内各项事务中的影响力有限, 因此在成员国的协调中不能起到大国作用, 使得独联体各国之间的合作相当薄弱, 造成许多成员国积极发展与区域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3.有些区域内多个一体化合作机制并存

如前所述,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参与了一个以上的自由贸易区或其他区域贸易安排, 而不同的自由贸易区或区域贸易安排又往往在贸易投资方面相互排斥, 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国面对不同的且相互矛盾的贸易规则和标准, 使得各国协调起来存在困难。

在20世纪90年代独联体内相继成立了许多次区域一体化组织和经济集团, 如俄-白联盟、中亚经济共同体、东欧联盟、斯拉夫联盟。在普京执政以后, 独联体内又相继成立了欧亚经济共同体和统一经济空间。至此, 除土库曼斯坦外, 其余11国均参加了独联体范围内不同的次地区组织, 有的国家同时是多个次地区组织的成员。这些组织的成员国相互重叠交织, 无形中增加了独联体正常运作的成本和复杂性。

另外, 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功能之一, 是一体化成员国以集体身份参与国际经济、提高国际谈判和竞争力。而独联体国家在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上采取的却是寻求独立加入的做法, 这从总体上弱化了独联体作为国家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竞争力。此外, 独联体各成员国未经协商一致而单独同世贸组织谈判, 也影响到独联体一体化的发展。如欧亚经济共同体, 因吉尔吉斯斯坦单独加入了世贸组织, 其他成员国为保全关税同盟不得不接受世贸组织对吉尔吉斯斯坦提出的条件, 五国关税同盟的形成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五国一体化的基础遭到破坏。俄-白联盟国家也存在类似问题。作为次区域组织的俄-白联盟国家和欧亚经济共同体均难以以集团身份加入世贸组织, 其他独联体国家更难或根本不可能在加入世贸组织政策上协调一致。

总之, 转轨经济国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部分是由转轨国家特殊经济发展时期本身的特征引起的, 部分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合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 一方面依赖于转轨经济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另一方面还依赖于各国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中拿出诚意, 互利互惠, 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军梅.经济全球化与转型国家的制度变迁[J].世界经济研究, 2002 (5) :12-16.

[2]周颖.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想[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6 (2) .

[3]樊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利益与特点[J].国际经济合作, 2005 (3) .

[4]李玉举.我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八个问题[EB].泛珠三角中小城市网, 2005-04-18.

[5]蒋玲媛, 朱彤.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多极化[EB].新知税收网, 2006-07-20.

经济研究生 篇10

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城市经济研究概观》正是一部作者群集体坚持取多用宏的编写气韵, 努力对中国城市经济要题大旨进行贯通研究的尝试。诚如该书前言所述, 《中国城市经济研究概观》不仅突出了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带——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发展, 而且也兼顾了经济发展滞后区域——西部地区的城市成长;不仅梳理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演变规律及存在问题, 而且具有针对性地归纳了中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特殊问题;不仅侧重中国城市经济研究的静态分析成果, 而且也关注了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动态研究。文无定法。虽然, 该书的作者群知识结构不同, 思维方式多元, 行文风格相异;但是, 近三十位作者均系攻读中央民族大学国家重点 (培育) 学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学位的同班同学, 主编李澜教授为该作者群专业必修课程——城市经济学授课教师, 这是本书编辑出版得天独厚的初始条件。循此因缘, 课堂内外, 师生之间随机互动迸发的智慧火花经过作者群集体既分工又协作的记录、整合与提炼, 最终萃取出该书四篇二十五章的编写结构与各章题眼。师生主体间相学相长的用心探求是该书得以耸立于中国城市经济学研究出版物之林的灵契所在。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 智慧的结晶, 进步的阶梯, 文明的宝藏。读书是写书的必要前提, 使读者获得新知更是写书的应有要义。《中国城市经济研究概观》的作者群首先是有关研究文献的读者和有关具体问题的思考者, 中国城市经济既有知识的传承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智慧的光大集结共现于作者群因读书而生的这本著作里。书以致用, 该书行文第一理念就是便于读者阅读和使用。第一篇《城市群 (圈) 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着眼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家全局性战略布局, 各章写作在注重史论结合的同时较为突出理论论证, 以便使读者能够整体性把握全书的要旨大略;第二篇《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各类经济开发区建设》重在结合有关理论展开具体案例分析, 引导读者在理性思维的沃土上加深对现象材料的认识;第三篇《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借现实焦点现象抓人眼球, 进而激发读者冷静思考这些现实焦点现象所反映的城市经济发展理论问题;第四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21世纪战略”》不仅继续使用友好鲜活的案例导入各章主题折射的现实问题, 而且试图引领后继研究者将这些现实问题对应的有关理论问题上升到战略层面进行系统的理论深思。总观约言, 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科学思维路线在本书编纂体例设计的篇章层面得以充分映现。

“凡一种学问能扩张它所研究的材料便进步, 不能的便退步”。编辑新书应该有新思想, 新理论, 新见解和新实际;而这一切的基础便是有新材料。旧中求新, 方为真新。《中国城市经济研究概观》从各篇章选题立意、案例选用、理论论证、观点评论到内容和形式安排上, 均忠实地以作者群读到的材料为基本指针, 依此概览要题, 以旧求新。该书逐章陈列参考文献的体例设置更是从细节处为读者的拓展阅读与后续学习打开了方便之门。

工业化的大规模集中生产拉动了城市化向前发展, 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城市化所产生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能够反过来推动工业化的发展, 是工业化发展的“推进器”;农村市场化是连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重要纽带, 农村市场化的发展能够促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在半途, 中国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必将深入。一方面, 由于中国城市经济问题关涉当代中国系统性的知识理论, 因此其在哲学上具有复杂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特点, 剥啄考定其范域大略实属不易。另一方面, 点滴思想的锤炼与萃取重在日积月累, 作者群知识结构的夯实与提升亦非一日之功。有鉴于此, 虽然该书作者群主观上非常努力地进行合作研究与集体创作, 但是作者们对各章节有关材料的精审、挖掘与运用程度仍难一致, 其疏漏、参差、失当等处谨请各位读者指认批评并将其中有学术价值的不周之处作为有关问题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通览全书, 从价值理念高度警惕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的全球工业文明制式化、标准化、单向化趋势泯灭城市符号个性与城市独特精神之弊端;从经济全球化、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高度统筹研究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新题与固病;进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与实践发展的全局高度概观中国城市经济问题, 是后继研究者值得详善求索的三个必要向度。

参考文献

[1]傅斯年:《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十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81。

经济研究生 篇11

关键词:网络经济;国际經济贸易;影响研究;国际贸易

引言: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高度普及,网络经济形态开始在世界经济中崭露头角。根据联合国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网络经济规模一九九九四年就已达到十二亿美元。二零零零年,快速增长到了三千亿美元,二零一四年更是增长到了四十五万亿美元,这说明现如今网络经济已对现代经济产生影响,所以世界各国都对网络经济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网络经济建设水平已逐渐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研究网络经济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形态,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不仅包括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还包括通过应用高新技术进行推广、改革、宣传的传统产业。因此,网络经济并非孤立存在于传统经济之外的“虚拟”经济,而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后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网络经济的崛起给现代经济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网络经济是企业利用网络展开商业活动的产物,目前全球已有许多企业利用网络进行资源整合、产品销售、企业管理及生产。网络经济的几大组成部分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1]。网络经济改变了经济模式和管理理念。随着全球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几乎实现了全球范围覆盖,信息资源实现了无国界共享、传播、扩散,网络经济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新时代背景下,在生产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大趋势下,不久的将来网络经济必然成为全球经济核心。网络经济下不论交易方式,还是支付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经济下商务活动通过网络即可完成,削弱了商务活动对商务环境的依赖性,扩大了商业范围,提高了企业利润,促进了经济模式改革,节约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网络经济给全球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研究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二零一四年网络经济规模到了四十五万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百分之三十,如此庞大的交易量足以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影响。在国际经济贸易中西方发达国家百分之九十二的企业通过网络完成交易,百分之九十五的企业利用网络进行资源整合、材料采购、人员配置、企业管理。美国、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已率先颁布了网络经济法律法规,这足以说明各国对网络经济建设的重视[2]。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预计二零二五年,国际经济贸易中网络经济规模将达到万亿美元。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国际经济贸易不仅沟通成本高,且沟通具有明显滞后性,极易使企业错过最佳商机,甚至导致企业遭受经济损失。另外,国际经济贸易交易过程中传统支付手段通常采用信用证、汇付、托收等方式,此类支付方式不仅办理繁琐耗时,且中间费用昂贵。网络经济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活动效率被大大提高,使国际经济贸易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不仅改变了交易方式和沟通方式,更压缩了成本。网络经济影响下一些国际经济贸易交易无需进行面对面洽谈,通过网络便能够实现突破时间、空间、地域限制的实时交流,既保障了沟通交流流畅性和有效性,又节约了交通费、住宿费用及办公成本,有效提高了沟通效率,提升了企业市场反应能力。此外,交易流程也被大大缩短,交易程序也得到了简化,通过在线支付便可完成交易。售后服务中技术支持、资讯服务、售后服务也可利用网络完成。这种模式既提高了服务、反馈效率,更提高了企业利润。例如在软件、技术、音频、视频、影像等虚拟商品交易中,企业完全可利用网络进行商品信息化传输,这样便节约了商品运输费用,也减少了商品流通环节。网络经济给国际经济贸易带来许多积极影响,为经济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强网络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3]。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已十分明显,为了在未来全球经济中占得先机,我国必须加强网络经济建设,积极适应网络经济发展格局。虽然我国网络经济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二零一二年,我国网络经济规模已达到七点八五万亿元,同步增长百分之二十七,网络零售交易规模达到二点六五万亿元。二零一四年,增长到了十点二三万亿元。但目前由于我国相关法律不健全,缺乏网络经济运行机制,所以我国网络经济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国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经济,保障网络经济健康发展。

结束语:从当前网经济发展局势来看,不难发现网络经济建设已关系到了国家经济发展,国际经济贸易中网络经济已逐渐开始占据重要地位,我国想要在未来国际经济贸易中占得先机,必须加强网络经济建设。(作者单位:1.大连理工大学;2.山东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墨菁.国际经济贸易中网络技术的应用及创新的[J].湖北师范学院,2012,13(11):119-124.

[2]李志搏.国际经济贸易网络化对我国企业的影响[J].浙江理工大学,2011,11(14):132-136.

低碳经济下工程经济风险管理研究 篇12

关键词:低碳经济,工程经济,风险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建设非常重视,尤其是低碳经济下工程经济风险管理研究,并且投资了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加强低碳经济下工程经济风险管理工作,但是,由于很多方面的因素,我国低碳经济下工程经济风险管理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工程经济风险管理的发展建设,严重阻碍了相关工程项目的建设发展,所以,如今,如何更好地加强低碳经济下工程经济风险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任务。

1 工程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1 工程风险管理数据概况

工程风险,概括说,就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发生,并影响工程项目目标(费用(资金)、进度(工期)、质量和安全)实现的事件。一般投资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的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参与建设的各方将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风险。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程风险还是很大的。据相关数据显示,工程越生疏,其工程风险越大。所以要尽最大的努力来降低风险。接下来将呈现一些公司风投过程中的负债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1.2 工程风险管理目前发展状况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军事科技都在不断的发展,这些进步都依托于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等。无论是经济发展上的各种污水、垃圾的排放还是科技发展中实验过程中对大气造成的污染等,都会对我国的环境造成污染,就算是科技不断地发展,发展到已经能够处理大部分的污染,但是并不代表使这些污染物完全的吸收或者是处理了,所以还会对其本身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些种种的危害都可以归结为工程风险,就我国的目前发展,只能对这些风险进行相应的估计,并不能完全的对这些污染进行消除,尽管如此,还是要对工程风险管理采取一定的措施。

1.3 工程风险管理研究方向

基于工程风险管理目前的情况还不乐观,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研究,首先要做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制定工程风险管理的主要针对对象,为了让我国的经济在工程风险中发展得更好,就要对工程风险进行透彻的了解,然后制订详细的计划,也就是所谓的我国的工程管理的主攻对象。在我国的工程管理中,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对环境有较大污染的煤矿、化工厂等。因为这些工程的发展对我国的环境污染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些工程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对我国的环境造成极大的负担,在煤矿业相关的产业诸如焦场、铁场等,他们每天的排放量对大气造成了严重的负担,甚至对城市中心都造成严重的危害,人们不敢穿白色的衣服出门,衣服也不敢往出放,甚至家里的灰尘也比较多。所以工程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主要定义为污染较大的工程项目。

2 低碳经济的相关信息

2.1 低碳经济理论体系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减轻经济发展对大气污染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气体排出到大气层,或指一个经济系统的碳足印接近于或等于零。低碳经济可让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避免剧烈的气候改变,减少恶劣气候令人类造成伤害的机会,因过高的温室气体浓度可以会引致灾难性的全球气候变化,会为人类的将来带来负面影响。为了能够让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下去,并且能很好地发展且造福人类,我国现阶段能做的就是极力控制大量废弃物排放的工厂,这样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低碳经济理论体系不仅能够让我国的大气污染减少,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运用就是发展二次能源,尽量不使用一次能源。二次能源不仅可以再生,更重要的是无污染的。所以低碳经历的大力发展会对我国的一些原始工业造成严重的威胁。目前我国煤炭业的现状已经呈现衰减趋势。

2.2 低碳经济的运用发展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中,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主要发展方向,在我国的电力方面的发展,由以前的煤机发电,变为现在的风力发电、潮汐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古老的煤炭发电的方式是进行大量的燃煤,不仅大量使用了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而且还对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但是利用这些二次能源发电,在有效利用自然界资源的同时还能减轻环境的负担,这就是低碳经济的运用。低碳经济不仅运用在发电方面,还有许许多多的方面,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就是“白色污染”。在以前,我国大量使用塑料袋,因为这样的方法大大方便了市民。但是这些塑料袋都是一次性的,并且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不能分解,在这些塑料袋被使用了一次之后就会被丢弃,但是大自然的能力是不能使它分解的,于是大量的塑料袋就对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在倡导低碳经济以后,大力研发科技,发明了新兴的塑料袋,这种塑料袋在土地里会进行自解,不至于对环境造成污染。总之,低碳经济的倡导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低碳经济下工程经济风险管理

3.1 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低碳经济是被大力倡导的一个经济,因为这样的经济不仅能有效地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还得到广大市民的大力支持。在白色污染治理的过程中,虽然说在科技方面已经研发了可分解的塑料袋,还有的塑料袋多次使用,虽然这些措施对我国的环境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远远不够,要想把工作做到完美,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很多地方为了能够有效地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拒绝免费提供塑料袋,并且呼吁广大市民拒绝使用塑料袋,这样的举措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所以从总体来看,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良好。但是也有一些不好的方面,比如说,我国为了减少大气污染,对不排放合格的工厂进行查封,但是在检查人员离开之后,这些不达标的工厂又悄悄地开动,这样的做法就是对治理的不支持。虽说有这些不合理的举措,但是只要加大查处力度就能完成任务。

3.2 低碳经济下工程经济风险管理

在倡导低碳经济的同时,需要对大量的不合格的工场进行查处,又要对新的符合低碳经济的产业进行开发来代替被查处的经济体系来平衡我国的经济体系,这样的决策做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在污染经济关闭与新经济的开发之间,可能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间隙,而这个间隙就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时就有了低碳经济下工程经济风险。低碳经济工程风险管理不仅表现在这一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新开发的经济中,新开发的经济能不能长远发展,能不能代替旧经济使整体的经济体系不受动摇,这些都是未知数,只有运行之后才能知道,但是运行了就会有风险。

3.3 低碳经济与工程经济管理联系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关系到工程经济管理。工程管理就是旧经济的淘汰与新经济的研发与运行。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会对工程经济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就是新经济的研发之中,这期间的经济管理就是一个严重的空缺,这样就会使工程经济的工作不能完整的完成。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4 结论

总之,低碳经济下工程经济风险管理工作在我国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重视低碳经济下工程经济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其发展现状,比如说工程经济风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企业不够重视经济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不够完善等,并且结合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不断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和监管制度以及改变工程经济风险管理的观念等,从而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工程经济风险管理工作,从而进一步加强低碳经济下工程经济风险管理,以促进我国工程项目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兴田.低碳经济下工程经济风险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8).

[2]申亚峰.低碳经济下的工程经济风险与防范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2014(16).

[3]李志宏.低碳经济下的工程经济风险与防范管理[J].生产力研究,2012(6).

[4]张丽雅,陈洁.低碳经济下的工程经济风险与防范管理措施分析[J].河南科技,2014(24).

上一篇:投资项目财务评价方法下一篇: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