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扩招

2024-07-31

研究生扩招(精选12篇)

研究生扩招 篇1

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是在专科、本科教育之后进行的深造教育, 它与本科教育相比更注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是我国培养高水平、具有创新科研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国际竞争激烈, 尤其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然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因此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为此, 我国近年来硕士研究生不断扩招, 以期为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做好充分的人才准备。同时, 这种扩招随之造成硕士研究生质量不高、就业困难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一、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硕士研究生发展的数量很少, 1949年全国招收的研究生数量仅为242人

到1958年, 本科毕业生人数达到85085人, 研究生招生数增加到8110人。 (1) 从此以后很长的时间段以内, 高等教育的发展较为缓慢, 没有出现过大范围扩招的现象。我国于1999年首次实行大学本科扩招, 直至2005年, 丰富多样的招生形式的高等教育在达到2300万人, 放眼看好似初具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然而本专科规模的壮大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能够随着研究生的扩招起到相应的缓解作用, 因此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以及录取比例、升学率都在不断提高。

二、硕士研究生扩招的原因分析

(一)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在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的前提下, 人民开始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由于恢复高考, 中国高等教育办的越发精锐, 导致发育比较缓慢, 极为少数毕业生能升入到大学学习。进入高等教育面临着有好的工作和固定的收入, 因此, 虽然那时候录取的人数很少, 但是也有大部分学生为之不断奋斗。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对高学历的人才需求也在越来越大。人们渴望得到高等教育的洗礼, 合适程度的扩招能适应社会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从而给更多的群众接近高等教育创造机会。

(二) 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发现, 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 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 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2) 截至2009年, 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 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 (3) 高等教育因此走进了大众化的阶段, 高质量人才的主要来源也就是高等教育阶段中的研究生教育就。

三、硕士研究生的发展对策

(一) 为解决研究生扩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更好地规范和完善管理体制, 建议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和建立导师遴选制度和培训制度, 加强评估制度, 其他单位的优秀教师可有权选择相应学校, 把退休、优秀导师的年龄推后。二是管理制度的改革。改革传统的管理制度, 导师不用介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现如今导师不单单带一名学生, 导师很难兼顾每一位学生。导师应该在研究生的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辅导员应该发挥的作用, 导师负责学习、科研;辅导员负责生活。导师的管理压力由此减少, 管理效率随之增高。三是使教育经费的使用充分。教育经费投入增加的基础上, 想尽办法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四是政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眼光放长远, 实事求是投入教育, 让政府了解投入教育的效益。五是注重内涵化发展, 她能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 体现概念所确指对象的范围。有一个新的发现模式, 把事物的内部条件作为动力和资源, 结构协调、要素、质量、水平、实力等方面的增强和提高, 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阶段, 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然而, 笔者认为硕士研究生也应重视自身的内涵式发展。在高校实行内涵式发展的前提下, 提升自身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自身的实力。

我国高等学校的内涵式发展重点是办出特色, 每个人因为性格、爱好、特长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特色。作为硕士研究生, 应找准自己的特色并重点发展, 使自己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更具有竞争力。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国际经济影响不断增加, 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突出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 这种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此, 我国近年来硕士研究生不断扩招, 以期为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做好充分的人才准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扩招,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2]唐银.透析硕士研究生扩招问题[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3]乔万敏, 邢亮.论大学内涵式发展[J].教育研究, 2009.

研究生扩招 篇2

据《澳洲日报》报道,悉尼大学有计划扩大留学出国留学生和研究生录取名额6000人。根据该提案,悉尼大学招生总人数将保持不变,但本科生的招生名额将遭削减6000人,留学出国留学生和研究生则会扩招6000人。对于此举的.目的,校方强调:“学校亟须保持留学出国留学生的多样化,不论是他们学习的科目(某些学院需要扩大留学出国留学生招收人数,另一些学院则需要保持或削减)还是生源,都应更加多样化。”

悉尼大学此举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悉尼大学国际生比例,有助于提高该校在研究领域的实力,从而提高国际声誉。由于悉尼大学是澳大利亚八大名校之一极具代表性,因此这一计划案将对澳洲的高等教育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可能引起澳洲其他名校的连锁反应,尤其是悉尼地区的高校。

本次扩招使更多学子有机会入读世界名校,同时也使入校申请竞争更激烈,甚至有可能导致学费一定程度上涨。澳大利亚名校深受世界各国学子追捧,这也正是悉尼等名校敢于提高留学出国留学生比例的信心所在。

相关热词: 悉尼大学 研究生扩招 出国留学

扩招,扩招,中国高教步入瓶颈 篇3

高考共为国家选拔了3600万人才,已经有1000多万名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和近60万名研究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

1977年和1978年的冬、夏两季招生,共录取了40.1万名大学生,只是参考人数的1/29,与今日中国高校2 :1的录取比例相比,真有云泥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30年来,高考和高等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是公费读书、毕业分配工作,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高校并轨、扩招、学费增加、自主择业,再到本世纪初的分省命题、自主招生。高考一直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在争议中前行。

1998年11月,当时在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工作的汤敏和夫人左小蕾,试图通过扩大内需来启动经济,呈交给国务院领导一封信。在信中建议,在3至4年内使高校的招生量扩大一倍,新增学生实行全额自费,同时国家建立助学贷款系统,给部分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贷款。这一建议,最终得到了包括时任国务院总理朱基等在内的高层认可。1999年初,有关部门拟定一个招生计划,招生人数比前一年增加20%多,后来觉得幅度还不够大,几个月后增至47%。

于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竭尽其所能地一改过去稳步发展的常态,跃跃欲试,开始了扩招大提速,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前所未有。所有的高校都想在中国高等教育这个以人才为经济增长点的大舞台上抢占制高点。

在高校大扩招这块诱人的大蛋糕的诱惑下,1999年以来,各级各类教育获得较大发展,高等教育招生更是大幅增长。

自扩招以来,全国每年普通大学本、专科招生人数已从1999年的180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530万人。截至2005年,在校生人数从413万人增加到2300万。其中民办高校278所,本专科在校生约280余万人。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只有115万,2004年是280万,而2005年达到了338万,是2001年的3倍。

扩招犹如铆足了劲的发条,勇往直前,增速不断,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那并不让人乐观的就业率。

进入二十一世纪,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突然发现,找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2001年到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始终只有70%左右,虽然工作并不好找,但却并不妨碍高校年年乐此不疲的扩招。部分高校的盲目扩张之风,已经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这种浪费还在继续,且有愈演愈烈之感。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达到了93万。就业率是多少,待业人数又是多少,令人关注。

国家发改委预计,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495万人。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有的毕业生甚至表示,只要给其工作,宁肯不要工资。

其实,我们不应该因考试的弊病而否定这一制度,而应该从改进考试的内容和方式着眼,来改革这一制度。扩招与就业也并非一对必然的矛盾体。因为对于一个曾经以千万人的青春为代价、狂热地废除过考试制度的社会来说,更应该不断地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更趋完善。

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才刚刚步入“国际化”发展阶段,但就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的关系而言,当今,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并不多,一旦与发达国家相比,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而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现象之所以发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教在某些领域某些专业的供给的增速上,大大超过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增速。结果,整个社会的吸纳能力远远赶不上大学扩招的步伐,由此,出现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脱钩、不相适应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

高校扩招并不是什么坏事,至少它在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方面,功不可没。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家庭对高教投入的大幅度提升,读不起大学和就业难的双重压力,使不少人对高等教育丧失信心。但这不全是扩招的错,从某种意义讲,扩招不过是教育乱收费、高收费,就业压力增大的替罪羊。

扩招后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 篇4

(1) 研究生的“过剩”。

不是指绝对过剩, 而是相对过剩。研究生扩招后, 在总量上使得市场上人才供给增加, 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宽广的选择余地。但是研究生的意向就业地区更多集中于沿海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尽管这些城市市场容量大, 人才需求旺盛, 但是, 大部分毕业研究生都涌向这里, 在某种程度上自然会出现供需矛盾。

(2) 供需失衡。

主要体现在: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就业去向的选择存在偏差。目前研究生流向不尽合理:在地区流向上, 多倾向于京、沪、穗、省会城市及沿海开放地区;在行业分布上, 多倾向于党政机关、金融、电讯、外贸以及外资企业等部门, 不少研究生表示小企业不可靠, 而且发展前途有限。同时, 用人单位薪资标准与毕业生期望值存在偏差, 也让许多研究生难以接受。

我们来分析一下产生这些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1) 扩招本身带来的问题。

扩招无疑将对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 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使教育更好、更快地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满足社会各界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但是, 扩招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也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生源质量下降, 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的新生涌入高校后, 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由于扩招的速度过于迅速, 给高校的后勤服务带来巨大压力, 教学资源日益紧张, 校舍设备愈加短缺, 使得教育质量出现大幅下降。

(2) 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发生变化。

随着高学历人才的增多, 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也水涨船高, 提供的待遇却呈下降趋势。众多企业都认为:毕业研究生的“稀缺性”在下降;人才的供给增加将导致高学历人才被放到不合适的工作岗位;硕士与学士没有完全体现出层次上的差异性, 与其用高工资养一个硕士, 倒不如用低工资招几个优秀的本科生。其次, 部分单位认为研究生可塑性不如本科生, 在许多方面没有本科生富有干劲, 缺乏吃苦精神。

对于企业来说, 不愿意选择研究生的另外一个原因是, 研究生的年龄相对偏大。一般的, 一名本科毕业生的年龄在二十三四岁, 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 3年后毕业的年纪也到了二十六七岁, 毕业生们刚踏上工作岗位就面临着组建家庭, 特别是女生则面临着生孩子, 事业还没有打开局面, 就得将生活重心从工作转到家庭。

(3) 研究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 存在“精英”意识。但是, 随着研究生总量的增加, 对单位薪水待遇、工作岗位层次、专业的对口度、工作的稳定性、工作环境及发展潜力等等的要求越高, 可供选择的岗位就越少, 找到理想工作岗位的难度就越大, 就业竞争自然激烈。另一方面, 虽然整体来说研究生综合素质较高, 但也不可否认, 一些没有离开过学校的研究生, 学历虽然高, 但工作经验不足, 难以适应中高层技术、管理岗位, 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境地。

明确产生这些问题的因素后,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缓解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1) 改善教育管理体系。

面对这种局势, 高校应改变旧的思想观念, 树立市场主体地位意识, 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 保持协作, 了解他们的需求, 以保证为他们输送合格和紧缺的人才。现在, 许多高校正在尝试的产学研培养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它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为企业、社会输送理想的人才, 也加快了研究生培养的进程。此外, 面对日益紧张的就业形势, 各个高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机构, 根据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 研究和探讨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适时地改变、甚至取消部分专业。

(2) 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尽管研究生已经历经了本科毕业时择业的困难局面, 但是加强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让他们作好各方面的心理准备仍然很有必要。加强对新生的入学教育, 敲响就业警钟, 对研究生学习目标的确立和理想的树立, 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刚入校的研究生往往存在盲目乐观的心理, 认为“皇帝女儿不愁嫁”, 心理自我暗示良好。这时, 若能适时地召开新老生交流会, 讨论学习、科研经验和面临的就业形势, 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开展模拟面试、模拟职场等, 请知名公司老总或人事经理现身说法, 将会对未来的就业产生帮助。

(3) 提高研究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转变择业观念。

研究生自身要转变择业观念, 改变过去“人往高处走”的传统观念, 放下架子, 低姿态走入社会, 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 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要树立动态就业观, 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态度, 传统就业观是终生在一个单位工作, 随着社会就业形势不断变化, 竞争上岗, 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通现象。就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就业了, 也可能失业, 可能下岗, 可能再就业。这就要求研究生树立“先就业, 后择业;先生存, 后发展”的就业观, 克服不切实际的想法, 实现择机就业, 灵活就业, 弹性就业。

参考文献

研究生扩招 篇5

教育部:全国研究生扩招2.95万人

中国教育在线讯 教育部16日发布20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年全国研究生招生58.97万人,比上年增加2.95万人,增长5.27%,其中,博士生招生6.84万人,硕士生招生52.13万人。

2012年在学研究生171.98万人,比上年增加7.40万人,增长4.50%,其中,在学博士生28.38万人,在学硕士生143.60万人。毕业研究生48.65万人,比上年增加5.65万人,增长13.13%,其中,毕业博士生5.17万人,毕业硕士生43.47万人。

武汉公租房试点“扩招” 篇6

其实,公租房遇冷,武汉并非孤例。上海市共筹集公租房5100套,受理申请的仅2000户;郑州市1551套,递交申请的不足一半;南京市火热筹建6000多套,半年后申请却只有几百单。一边是大量筹建,一边却是空置难租,这个怪圈引发了对整个公租房体系设计的冷静思考。

先紧后松

去年底,洪山区开始公开配租南湖新城花园和马湖村丰华苑两处的899套公租房,目标人群分两类:城镇住房困难居民和新就业大学生。申请人须满足户口、毕业年限、收入、社保、公积金等多项要求,因此一大批有住房需求的人群均因审查门槛较高而被公租房拒之门外,求租的热情也被浇灭。

65平米的一室一厅,玻化砖的地面,厨房里的整体橱柜,统一的防盗门,甚至卧室外面还有阳台,这样的居住条件比一般的出租屋要好很多。租金方面,按每平每月11.13元的标准计算,723元的租金远低于市场上同类出租房价格。899套“物美价廉”的公租房,到目前为止,却只有210户入住。

公租房普遍被指“租金过高”、“交通太差”、“户型单一”。 洪山区公租房也没有逃出这种“宿命”。

723元的房租,对于武汉市月收入在600元至1500元之间的城镇困难居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对于新就业的大学生来说,月薪2500元以下的准入要求、只有两趟难等的公交,这让他们只能望“房”兴叹。此前湖北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武汉市“夹心层”的平均收入约为3275元。

面对这种资源闲置的困境,5月初,洪山区房管局放宽了相关标准。《新楚商》记者从洪山区房管局了解到,“四月份市里就下达了降低标准的文件”,向潜在的租房者抛出了橄榄枝。

新标准中,城市住房困难家庭上年度人均月收入由1500元以下调整为2500元以下,单身居民平均月收入由2000元以下调整为3000元以下;新就业职工收入条件调整为:申请人和共同申请人上年度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下,单身职工上年度平均月收入3500元以下,均较原标准提高1000元。

同时,针对新就业人群,毕业年限要求由“5年以内”放宽至“10年以内”;新就业职工缴纳社会保险或住房公积金的要求,由原来的“连续缴纳一年以上”,放宽为“正常缴纳”。

公租房降低申请门槛的消息一经传出,受到了住房“夹心层”群体的欢迎。去年毕业的小建告诉记者,以前就考虑申请公租房,因为房子新,还可以暂时安定下来,不用被房东赶来赶去。但自己月收入在3000左右,缴纳社保还不满一年,根本就不符合“要求”。现在出台了新政策,他正忙着四处准备材料,希望能成功申请到一套。

对于洪山区的这种做法,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中国住房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曾国安表示了认可。“房子有多余,就该把标准放宽”。不过,光靠降低标准是不够的,“要在整个体系建设上适应形势,真正解决“夹心层”的住房困境。”

记者从洪山区房管局处得知,自标准降低以来,提交申请者的人数较以往有明显提升。

洪山区只是武汉市的特例。针对其他区公租房政策有无变动的情况,记者数次联系武汉市房管局,对方均称“我们还在做住房需求调查,政策还在变动中”,对相关问题委婉拒答。

“公”字为先

公租房是国家保障房建设中,为了解决城市中新就业及外来务工人员等“夹心层”住房困难的一个项目。2009年提出之后,筹建行动便在各地展开。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011年在《求是》发文谈公租房时,强调公租房首先定位于服务“夹心层”,其次是调节住房需求、完善住房供应结构、促进住房市场发展。

曾国安认为,“夹心层”分“上夹”和“下夹”,前者针对处于经适房和商品房购买能力之间的人群,后者指买不起经适房又不够廉租房条件的群体,“下夹”即现阶段公租房的目标适用人群。

“公租房,应该面向所有(有住房需求)的人。”曾国安建议,不应该把廉租房、公租房和经适房切割开来,按户口、收入来设定各种限制,而是应该并轨,力求让每一个保障对象都被纳入政策范围之内。

当然,也有一切地区的公租房向全体住房保障对象开放。最早大规模推行公租房的重庆,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制度,从最初设定严格限制,到2011年5月全面取消,准入门槛一降再降。截止到2011年,已经有约4万户住进了公租房。

在重庆一家国企船厂工作的小郑,是第三批申请公租房的新就业人员,成功配租了一套48平的一室一厅。9元一平的房租,“加上水电费,一个月七百块就解决了。这样我还是很轻松的!”如果在武汉,小郑的七百块只够支付房租。虽然每月有80元的政府补贴,但也只能抵消78元的物业费。

在门槛设置太高之外,户型单一也是洪山区公租房的硬伤。针对洪山区公租房统一的65平方米,曾国安认为,“不能说一个人住65平,四个人也住65平。”具体的户型设计,应该考虑到保障对象的人口数量和结构,呈阶梯形的建设,不能搞一刀切。

曾国安建议,公租房在形式上也可以打破限制,“可以整个小区出租,可以一栋楼出租,针对新就业人群的具体工作情况,还可以把市区分散的存量房拿来出租”,应该按照保障对象的需求来定,尽量方便他们的生活,这样的供应才是合理的。

不光可以在放宽限制和户型设计上做文章,在补贴上有差异化的对待、合理发挥住房公积金的效用等,都是新的突破方向。

目前上海允许承租人提取公积金支付公租房房租,这是有意义的探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表示,扩宽公积金利用渠道、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让公积金更加有效地解决中低收入家庭或个人的住房困难,应该是公积金下一步改革的重点。

记者从武汉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了解到,目前仍然只有廉租房和市场租赁房这两个项目,可提取公积金支付房租。相关人员表示,“公租房还在起步阶段,目前我们还没有推出具体办法,但公积金政策是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以后应该会有相关政策来加以完善。”

租金偏高、房型单一、交通不便,加上前段时间爆出“用旧公寓冒充公租房”的问题,让武汉市公租房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降低门槛是切实考虑到保障对象的开始,是向“人”看齐,以人为本的第一步,后面的路还很长。

研究生扩招 篇7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 招生规模逐渐增加, 1978年招生人数为1.07万, 1993年为4.16万, 1999年为9.22万。至1999年底, 总共培养了近57.03万研究生, 其中硕士生50.12万, 博士生6.91万,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就了一批高素质人才。从1999年开始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 2000年全国招收研究生12万, 比1999年增长30%;2001年招收15.9万, 同比增长32.9%;2002年招收19.6万, 同比增长23%;2003年招收26.79万, 同比增长36.68%;2004年招收33万, 同比增长23%。[1]5年间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年递增速度平均约为30%。2005年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已突破100万。

从2005年开始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有所减缓。2005年招收37万, 同比增长12%;2006年招收39.8万, 同比增长7.6%;2007年招收42.4万, 同比增长6.5%;2008年拟招收44.75万, 同比增长为5.5%。招生数由1999年的9.22万人发展到2008年的44.75万人, 9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了约3.85倍。

近年来, 伴随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招生单位的教育资源, 如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培养经费、办学条件等已相对匮乏。一些导师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数多达二三十个, 学生没有机会见到导师, 导师认不出自己的学生, [2]流水线式大批量培养研究生, 培养质量显然难以保证。

二、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一) 个别招生单位存在盲目扩招现象。

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的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二是研究生招生单位的实际培养能力。[3]

从全国来看, 研究生连年扩招, 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化和我国新世纪发展战略需要所作出的正确决策,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长期以来我国与发达国家间就人才实力方面而言差距很大, 这已不能适应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美国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始于19世纪20年代。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 标志着美国现代研究教育制度的确立。1970年, 美国在校研究生56.4万人, 到1990年达147.5万人, 20年净增91.1万人。而我国的在校研究生到1994年底还只有12.79万人, 不及美国的1/10, 我国的人口却是美国人口的五倍还要多。[4]

就个别单位而言, 搭乘研究生教育发展快车, 不切实际盲目扩招现象严重。目前一些高校存在一种心态, 就是希望自己的硕士点、博士点能多点, 学校规模能大一些, 盲目地攀比, 盲目地做大, 在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忽视了对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关注。另外, 在专业设置方面也存在一些盲目性。一些高校不管自己是否具有培养能力, 更顾不上什么特色与优势, 一哄而上新办或扩招一些热门专业, 如经济、管理、法律、计算机等, 结果不仅保证不了培养质量, 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还为社会新增了就业的压力。

(二) 研究生教育投入不足。

从我国对教育投入的现状看, 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偏低:1992年为2.73%, 1993年为2.52%, 1995年为2.43%, 1996年为2.47%, 1998年为2.61%, 1999年为2.79%, 2000年为2.87%, 2001年达到3.14%, 突破了3%的大关, 2002年达到3.32%, 2003年则又下降为3.28%, 2004年下降到2.79%, 2005年为2.82%, 2006年为2.27%。[5]面对原本就不足的教育经费无疑使各高校倍感雪上加霜。发达国家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平均在5%以上, 发展中国家为4%。我国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到本世纪末达到4%。历时已十余年, 目标显然远没有实现。由于近几年招生比例始终保持较快增长, 平均教育经费实际在下降, 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已严重地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三) 硕士、博士层次不清, 培养目标混杂, 博士生规模增长快。

1981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对于学位的认识侧重于学术标准, 培养目标强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专门技术工作, 即学术型人才, 相应忽略了对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等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从培养层次看, 在我国硕士阶段就担负起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这种作法显然沿袭了前苏联的学位体制, 硕士实际上相当于副博士。等我国博士学位制度建立起来, 培养创新型专业研究人才的目标自然转移到了博士阶段, 硕士学位的定位就显得比较模糊了。博士生当硕士使用, 硕士当学士使用, 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在欧美国家, 硕士学位一般只是一个过渡性学位, 是从“通才”通向创新型、专业型人才培养的中间阶段, 主要是为博士阶段的学习做准备;博士学位才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研究人才。[6]

另外, 2001年美国授予博士学位4万多人, 德国授予博士学位3万多人, 我国授予博士学位1.2万多人。2002年我国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49万人, 其中博士生人数达12万多人, 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如果按照目前博士生教育的发展速度估算, 到2010年我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达到5万人, 有望超过美国。博士生招生数量过快并不符合我国国情, 也超出了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只会造成现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这已引起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三、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几项措施

周济在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工作会议上曾指出, 高等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将从规模扩张转移到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上来。2007年3月,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十七大报告也明确地将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定位于提高教育质量。

(一) 稳定招生规模, 特别是博士生招生规模。

为避免不顾及单位实际培养能力盲目扩招, 导致培养质量下降现象发生, 从2005年开始部分高校或高校中部分专业将被迫停止扩招或停招。北大研究生院副院长王仰麟教授介绍:“今后北大研究生规模将持续保持现有规模, 不再扩招, 目的是提高质量, 培养精品人才。”北京大学2007年招生3047人, 比2008年减少292人。武汉大学从2006年开始也减少了计划招生人数, 从5200人减少到4700人左右, 缩减比例将近10%。而像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这些往年的招生大户, 也都纷纷减少或者维持招生的人数, 不再扩招。[7]教育部在全面部署200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工作中, 也要求各博士生招生单位在200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切实把博士生招生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 稳定招生规模, 提高生源质量, 创新选拔机制。[8]

(二) 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国家除进一步加大研究生教育经费的投入外, 伴随研究生收费制度的逐步酝酿与落实, 针对不同专业建立相应的收费调节机制已成大势所趋。周济强调,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已经存在一些事实上的自费生, 就是所谓自筹经费或者定向培养的学生。对这些学生的收费要作进一步规范, 按照研究生成本分担制度, 减少自费研究生收费的人数和钱数。对于家庭困难的研究生, 将会实行更加主动、更加全面的资助制度。据统计, 目前国家培养一名硕士研究生的费用约为3万元, 培养一名博士研究生需4.5万元。[9]对报考热门专业应适当收取相应的培养费;相反冷门专业有被社会边缘化的可能, 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 则可以少收费或暂时不收培养费。实行差价收费, 既可避免部分热门专业过热, 又能防止一些冷门专业过冷, 从而鼓励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从事基础理论研究, 确保学科发展的后劲和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从2007起, 全国17所高校试点培养机制改革, 2008年改革又推广到47所设置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 改革后这些学校的研究生将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 采取奖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没有获得奖学金的学生, 将自费承担所有学费。

(三) 推行“弹性学制”, 突出培养质量。

由于研究生逐年扩招, 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趋于紧张, 尤其是学生的生活条件和学校教学设备条件不断下降。为合理分配与利用现有资源, 推行弹性学制无疑是一个救急的好办法。目前世界各国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学制不尽相同:美国硕士研究生两年就可毕业;英国只要能完成学校所规定的学分, 一年就可拿到硕士学位;日本的工学硕士称为“修士”, 学制也只有两年;我国香港地区高校设置了两种类型的硕士学位:授课式 (by course) 和研究式 (by research) , 授课式硕士学位学制一般为一年, 研究式硕士学位学制一般为两年以上, 常与博士学位连续攻读, 博士学位学制一般为三年。

北京大学从2000年开始, 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从2002年起已在部分学科中开始试行研究生“弹性学制”。2002年6月28日, 科技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 其中规定:逐步推行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培养制度, 取消对研究生培养年限的统一规定, 实际弹性学制。目前内地高校中关于研究生弹性学制的大多数做法为硕士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 博士生为3-5年。有些高校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已超过5年。

(四)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可靠保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培养素质良好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要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是培养合格及优秀研究生的可靠保证。一是加强导师梯队建设, 发挥导师组的群体优势, 突出培养质量。新时期, 面对不断扩大的研究生教育规模, 在固定编制相对饱和的情况下, 可适当增加兼职导师队伍的建设或是联合培养, 吸纳社会优质资源, 实现在教育体系内部的资源共享。二是建立严格有效的导师遴选制度, “强化岗位, 淡化身份”, 实行岗位竞争制度, 建立淘汰机制, 不论资排辈, 这是提高导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关键性一步。目前一些高校正在加强导师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建设, 建立导师与研究生定期见面制度, 以提升导师责任感。2003年北京大学率先打破了以往“博导必须教授当”的惯例, 不拘一格遴选一位化学学院副教授担任了博导,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如今引入竞争机制, 把博导的条件细化为学术能力与学术条件已成为一种新时尚, 为广大高校所认可。

摘要: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 有利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盲目扩招、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等方面的问题。目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必须从规模扩张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 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推行“弹性学制”,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保证培养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质量,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白天.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J].高等理科教育, 2004, (1) :49.

[2]黄明东.教育:有话不得不说——朱九思教授谈我国当前教育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16) :10-11.

[3]毛天祥.停止研究生扩招的意义[N].京华时报, 2004.3.16.

[4]孙欣.建议实行研究生教育费用多元分担制度[J].教育与经济, 1996, (3) :24.

[5]何忠洲.教育:离“4%”还有多远[J].中国新闻周刊, 2007, (9) :20-21.

[6]研究生培养目标有待明确[N].中国青年报, 2001.8.29.

[7]徐力, 吴长亮.考研热“退烧”[N].解放日报, 2006, (6) :12-20.

[8]教育部全面部署200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工作[N].中国教育报, 2006.09.18 (1) .

研究生扩招 篇8

1 问题的提出

从1999年开始, 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扩张。随着连续几年的扩招,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突破21%, 实现了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1], 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例如, 教师和学生的增长速度不同步, 导致生师比过高、教师负担过重,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对英语教学而言, 更是如此。随着高校的扩招, 大学英语教学班级的规模越来越大, 教师必然要面对作业批阅量大的问题, 加之教师的能力和精力有限, 导致学生作业不能得到及时批阅和发放。而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除了要抓好课堂教学之外, 还必须重视课外作业的质量。因为课外作业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之一。不能保质保量地批阅作业, 势必会影响教师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且会使学生刚刚留下的记忆表象逐渐淡化, 反馈的激励作用减弱, 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英语教育的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一个多元高次方程[2], 作业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之一。所以, 有必要对在扩招情况下教师对高职英语作业 (简称作业) 的批改工作做一些研究。因为, 不管是从扩招后学生的基础, 还是从师资数量、资源条件等方面来看, 外语人才的质量都难以得到保证[3]。

2 高职英语作业新理念

首先, 教师在对高职英语作业的内容和编排上都要立足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要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 要满足“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原则[4]。在作业中要体现这一原则, 就必须大幅度地减少传统书面的、以语法为中心又缺乏实用性的作业。其次, 要把现代英语新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弱化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中心这个理念落实到作业中, 让学生参与检查和批改作业, 以达到学生、教师双赢的目的。

3 高职英语作业内容要满足高职“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原则

作业的布置要适度、得体、合理, 既要剔除传统作业布置的随意性、单一性和片面性, 又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5]。书面作业应根据课堂内容布置, 要少而精, 适度而不过度。为此, 可实施英语作业“无纸化”布置形式, 加大实践性作业的比重, 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因为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对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实践[6]。有声作业、口头作业可以是实践的一环。课文朗读、课文背诵、看图说话、回答问题、课文复述、大意总结、课堂表演、情景对话等有声作业方式是典型的“无纸化”作业,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书面作业。

4 高职英语作业批改、评价方式要凸显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目前, 高职高专院校很多英语课程的作业布置模式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并上交作业本—教师批改作业—分发作业本”模式。这种模式既繁琐又浪费时间, 而且教师很难及时掌握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再加上高校扩招, 教师的负担很重, 不利于集中精力做好课程设计与教学。因此, 根据作业布置的形式和内容, 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检查或批改方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承包式检查。让学习好的学生在课外检查其他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2) 组内检查和小组互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让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当组长。对于背诵、朗诵等有声作业, 先让组长负责组内自查, 并进行小组间互查, 然后由组长向教师提交录音检查结果, 教师再进行随机抽查。 (3) 组长代理批改和教师亲自批改相结合。在批改作业之前, 教师规定批改标准, 确定等级, 要求各小组长先进行组内批改, 然后向教师提交他们总结的典型错误分析报告。教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点评, 好的给予表扬, 中的给予鼓励, 差的提出批评。同时, 教师在每组中抽取一两本作业亲自批改并核对其是否与报告一致, 确保把作业质量检查落到实处。另外, 针对分层次教学, 教师对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辅导都要提出不同的要求, 要适应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7]。

5 高职英语作业批改要规范化

5.1 规范作业批改符号

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作业批改, 适当使用统一的作业批改符号是必要的。例如, 常用的符号有√ (正确) 、× (错误) 、∧ (缺、漏、需要添补) 、? (用法不当, 需要推敲) 、[] (应该删除) 、○ (圈住错误的标点, 表示标点错误) 、A (article, 冠词使用错误) 、C (capital letter, 大小写错误) 、Gr (Grammar语法及句子结构错误) 、N (number, 名词的单复数错误) 、Sp (spelling, 单词拼写错误) 、T (tense, 时态错误) 、W (word, 遣词错误) 等。

5.2 规范作业批改评语

学生的作业状况可能千差万别, 但对于常见状况应做一些归类, 然后对相应类别给出一些规范性的作业批改评语。例如, 对成绩历来很好、作业书写干净整洁且正确的学生, 只需用“Good!”“Very good!”“Wonderful!”、“Excellent!”等简单的褒义词来表达赞扬即可。对作业书写较差的学生, 批改评语要注意用词的艺术性和启发性, 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英语中的委婉语和虚拟语气常可以用来表达一些带批评意义的指导, 如“If only…”、“How Iwish…”、“Wouldyouplease…”、“I'mafraidyou…”等。对需要鼓励的学生, 就要抓住其优点, 用略为夸张的感叹句进行肯定和赞扬, 顺带提出希望。

6 结论

总之, 教师要意识到, 无论采用哪种检查或批改作业的方式, 都要发挥学生在作业批改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作业批改方法得当, 不仅有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 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正视错误, 从作业批改中学习, 并且能够改变过去教师对作业“包办式”全批全改, 只重数量, 不顾质量, 耗时低效的做法。教师应树立新型的高职英语作业观, 创新作业的批改方式, 把主要精力放在英语教学的改革中, 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一线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服务[8]。

参考文献

[1]别敦荣.三十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就[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 29 (6) :4~9.

[2]孙长顺.韩忠亮英语教学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3]文旭, 肖开荣.外语专业的发展:问题、挑战与对策[J].中国外语, 2007, 20 (6) :4~6.

[4]陈莉燕.高职英语教材建设新动态[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21) :131~132.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6]张正东.英语教学法双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7]徐秀芝, 王江明.实施英语分层教学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21) :63~64.

研究生扩招 篇9

1 扩招对高校体育课程开发与影响现状

“扩招”对高校体育教学, 还是体育场馆及措施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加强扩建与维修体育场馆, 增加教师数量和提高质量, 认真组织、周密设计体育教学运行方案、充分开发体育资源等, 已经成为高校体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 国内许多学者对有关高校扩招对体育方面进行了研究。据本人所掌握的资料, 近几年来, 其中有关高校扩招对体育影响方面的文章有92篇 (文献截止到2012年1月) , 见表1。

1.1“扩招”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

彭业仁等人, 运用综合研究方法, 提出:加大体育经费投入, 改善运动场地、设施;加强体育师资的建设与管理;因材施教, 实施学分制;提高体育教学的管理水平, 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是稳定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1]。王利明和杨万林指出:高校超常规模的扩大招生, 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同时也对教学质量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 及时总结扩招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加以解决, 对不断推进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总之, 在高校扩招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只有直面扩招给体育专业教学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对策,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2]。马锡宏和董玉福指出:高校持续扩招下如何保证与提高教学质量, 是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生源质量下降、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学生人数过多、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体育师资力量薄弱, 是高校持续扩招下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为了提高体育专业教学质量, 需要树立正确的体育专业教育质量观, 加快体育设施建设, 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合理确定教学人数, 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考核办法, 适当控制招生规模, 建设具有高素质能力的体育师资队伍[3]。这方面的文章通过综合分析扩招给高校教学带来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 虽然很多文章都很客观提出很多对策, 但很多对策还不够细致, 对影响体育教学的硬件分析较多, 对影响体育教学软件方面的分析较少, 希望以后会加强这方面的分析。

1.2“扩招”后对体育教学与资源的影响

“扩招”后体育教学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较多, 占比例45.7%。赵一平等人的, 对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指出:为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安徽省高校“扩招”后的体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24%的学校在上午1~2节就安排了体育课, 大多数学校都是自编教学大纲, 各校都是采用班级授课制;教师编写教学进度与课前备课情况较好, 但编写教案与上课情况不理想;教学方法与成绩评定较为传统;教学工作的难点集中在场地器材不足与教学形式单一等方面[4]。石振民从公共体育课教学论述了高校扩招后公共体育课教学质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后, 提出了:“加大体育教育投入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健设;灵活安排教学时间;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教材以及强化教学管理”是保障提高高校扩招后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5]。还有一些专家针对扩大招生使体育教学面临设施、经费、教师不足等问题, 对体育课程、选课方法、教学评价等设计, 提出了一些具体操做的相应对策, 由于有些重复研究, 就一一不列举了。这类文章提出资源对体育教学带来的相关影响, 也为校本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很多依据和方法, 但也缺少一些实证研究。

1.3“扩招”后体育教师的影响

刘超等人通过对安徽省普通高校“扩招”后体育师资的结构情况、教师工作量和待遇、教师的培训与流失以及影响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师数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教师的培训工作已经启动但面较窄, 高校体育教师工作量偏重且待遇偏低, 教师的职业稳定状况令人堪忧, 其主要原因是工作艰苦, 待遇偏低与领导不重视[6]。曾吉等通过对20所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发现目前湖北省高校的体育师资队伍与国家现实需要极不相符, 存在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高级职称的教师年龄偏高、学历层次偏低、外语水平较低、计算机操作水平较弱、中青年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 针对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7];另外还有从体育师资培训、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进行了表述和原因的分析。体育教学和体育文化的传播大多数是通过体育教师传播的, 体育教师的工作状况对我们国家高校的体育工作影响是很重要的。如何让体育教师积极工作, 优化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适应时代的变革, 应对扩招带来的影响, 也是广大管理层应该考虑的因素之一。

1.4 高校扩招后学校体育教学管理

张永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可以从树立正确质量观, 转变体育教学培养模式;努力创造优良的体育氛围等几个方面着手的对策[8];王洪海应用调查文献资料等方法, 对高校实施扩招后学校体育面临的情况初步探讨;并在课外活动及场地设施管理等方面提出部分建议和改进措施, 以缓解体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方面的压力和矛盾[9]。

2 高校扩招后给带来的问题分析

高校扩招后给学校的工作带来的问题是一连串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学者的观点是:“扩招”对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影响、“扩招”后体育教学与资源的影响、“扩招”后体育教师的影响、高校扩招后学校体育教学管理方面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分析说明了一些问题, 但还要结合我国教育发展历程, 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充分认识高校的开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还应从国家需求、学生主体需求方面进行分析。

2.1 国家教育发展需求

高校扩招是国家发展教育重要决策, 高校扩招提高国民素质, 缩小与国外差距。经过近几年的扩招,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 初步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通过扩招可分流一部分就业人口, 减少由于就业带来的社会问题;拉动内需, 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 我国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的飞跃[10]。所以中国高校的扩招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的, 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道路, 高校体育主动适应高校扩招的教育需求, 应在改革中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使高校体育形成有利于扩招教育机制。

2.2 学生主体需求

传统的体育教学“重教轻学”和“重体轻育”。统一要求和限定选修的课程多, 任意选修和区别对待的课程少, 教学中教师处主动与主导地位, 学生只是被动与接受, 这对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很不利, 其学生的运动能力如何便可想而知。如何适应学生的主体要求, 改革实现由课程本位教育向学生主体发展教育的完全转移, 这是体育教学改革中值得考虑的问题, 更是扩招后体育教学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彭业仁, 陈慧娜.高校扩招后体育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 2003 (4) :35-36.

[2]王利明, 杨万林.高校体育专业扩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7 (4) :181-182.

[3]马锡宏, 董玉福.扩招后影响体育专业技术课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4) :37.

[4]赵一平, 刘超, 杨继星“.扩招”后安徽省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 :59-60.

[5]石振民.高校扩招给公共体育课教学带来的挑战[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 :39-40.

[6]刘超, 张智宏, 赵一平, 等.安徽省高校“扩招”后体育教师队伍结构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 2004 (4) :73-74.

[7]曾吉, 蔡仲林, 黄勇前, 等.湖北省高校扩招后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 .

[8]张永.浅析高校扩招后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J].体育科技, 2003 (4) :65-66.

[9]王洪海.高校扩招后对学校体育管理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1) :55-56.

研究生扩招 篇10

1 目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

1.1 研究生培养单位培养目标问题

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教育的最高层次, 为科学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智力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特别强调,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创造性或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杰出人才。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 许多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管理没有跟上, 疏于管理;培养背离国家培养目标, 对研究生的培养进行量化, 研究生要毕业就必须达到这些量化的指标。英语作为一种工具, 是为教学, 科学研究服务的, 但是许多院校以英语六级作为衡量学生优差的手段, 以英语六级通过与否作为评审学生是否取得学位的依据。研究生培养单位还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两篇或两篇以上的论文, 甚至还有一些培养单位以发表核心论文作为要求。研究生答辩前要进行答辩资格审查, 对于不能达到上述要求的学生, 即使论文作的再好, 研究成果再优秀, 也不具有参加答辩的资格。研究生培养单位这样的培养方式, 导致一部分学生疲于应付英语六级、论文, 而无暇顾及专业知识的学习, 课题的研究, 使学生学期间获取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技能。

1.2 导师问题

研究生扩招前期增幅非常大, 约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这两年, 全国研究生增幅有所减小, 速度小于了10%, 但是研究生的招生趋势仍然是再增加。伴随研究生数目的增长, 导师的数量却不能及时跟上, 于是, 一名导师就得带10多名研究生, 更有甚者, 达到30人以上, 如此规模的学生, 直到毕业前导师也难认全自己的学生, 即使有很强责任心的导师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精力去指导全部的学生。其次, 导师知识有些老化;导师终身制, 使一部分导师失去上进心, 他们不乐意花很大的精力去学习新的知识、研究本学科新的成果、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 用一些比较过时的知识指导学生, 学生们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 对一些成熟的成果进行重复研究, 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其三, 部分导师的功利心太强, 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赚钱和追求政治职务上, 对教学、科研及学生的指导却无暇顾及。导师被学生称为“老板”, 学生成了廉价劳动力, 让学生为自己作项目, 对学生的学习和课题研究却很少过问, 学生得不到及时指导, 导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老板。

1.3 研究生个人问题

研究生扩招以后, 在读的研究生数量越来越大, 然而, 培养单位的管理水平却没有得到改善, 大部分学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况, 人员散漫。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环境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部分学生的心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的选才标准发生了变化, 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在是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高学历成了用人单位的首要参考目标[1]。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 学生心态浮躁, 理想目标迷惘, 学生出现精神空虚, 失去学习动力的现象。学生只关心是否取得毕业证、学位证, 而不关心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课题的研究;不着眼于未来的远大目标, 而只顾眼前利益, 对外面盲目创业或到公司打工。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质量的提高。

2 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进一步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研究生扩招以后, 急剧增加的在校研究生数量使培养单位的管理任务也相应增加了不少。现用的管理方法, 培养模式相对滞后, 必须对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以适应研究生扩招后的新形式。量化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已经阻碍了现代研究生教育, 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研究生的基本技能:即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教学、科研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培养出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人才。

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是提高研究生能力提高的前提, 在重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大其它专业知识的传授, 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 这有助于研究生知识的创新。我们改变以前的每个研究生单独培养的方式, 让一些兴趣相投, 课题相近的几个研究生组成一个虚拟团队[2]。虚拟团队首先建立和明确一个共同的目标, 成为这个团队的核心精神。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现代通信技术或当面交流, 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贡献出来, 成为团队共享的财富, 当需要时, 每个成员就可以从中汲取知识为我所为。研究-贡献-汲取-研究, 循序渐进积累知识, 增加知识储备, 改变现在研究生闭门造车的单一教育模式, 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研究, 增加学生学习交流的机会, 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2.2 实行导师负责制, 废除导师终身制

在研究生的教育中, 导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充分发挥导师的言传身教的作用, 实行导师负责制[3], 尤其是在当前研究生扩招后, 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 可以改善研究生的教育水平。针对现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 我们在加大导师培养的同时, 还要对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加以限制, 不能因为学生人数多, 就任由导师指导学生。实行导师负责制, 把学生的培养质量与导师的业绩挂钩, 强化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责任意识, 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废除现在的导师终身制, 实行聘用制, 聘用那些有真才实干的人才作为研究生的指路人。研究生扩招后, 不对导师制度进行改革, 仍采用导师终身制, 师资力量不足与导师知识老化这一对矛盾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实行聘用制, 就能切实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 促使导师对学科前沿进行的探索, 加强自己的修养, 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采用导师聘用制, 必然会对那些当“老板”的导师起到约束作用, 让其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 全身心的指导学生。废除导师终身制, 实行聘用制, 定能改变现在部分导师重私利轻职责、重科研轻教学、重使用轻培养、重名誉轻岗位的情况, 充分调动导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 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3 改革研究生奖励制度, 增强学生上进心

研究生扩招的以后, 培养单位的管理水平去相对滞后, 学生散漫, 妨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改变现在研究生的奖励机制, 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增强学生的进取心。

首先要打破目前的公费制度和普通奖学金制度, 把这部分资金变为优秀奖学金。优秀奖学金分为几等, 最高的可以免除学费和生活费, 最低的可以提供部分生活费, 奖学金覆盖绝大部分学生, 具体数量视学校情况而定。这样一是可以吸引家庭困难但学习优秀的学生, 二是可以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科研之中, 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供系统知识基础保障。其次,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科技创新, 对于专利的申请, 在三大索引、国家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等成绩, 也要加大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力度。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达到增加学生进取心的目的, 最终实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标。

3 结束语

研究生扩招以后, 研究生培养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必须采取相应的手段加以解决。通过改变培养单位的管理方式, 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 改革学生奖励机制等措施达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标。

摘要:研究生扩招以后, 培养单位在培养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问题, 文章对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 以求解决。

关键词:研究生扩招,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明波.当前研究生学风现状及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04, (6) :5-7.

[2]钟景迅.研究生培养方式新探——虚拟团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 (10) :32-35.

“常春藤”能扩招多少? 篇11

欧洲的大学曾在高等教育普及的热潮中扩招,大学严重超载,引起教育质量的全面下降。美国的一流大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扩招压力,但慎之又慎,进而保证了质量

2007 年底,美国的教育之都波士顿有两则新闻。一则已经轰动全国甚至世界:从明年起,哈佛将要求家庭年收入在12万到18万美元的学生,以家庭年收入的十分之一支付哈佛的教育费用。当然,年收入在12万以下的家庭,支付比例更低;而年收入在6万以下的,仍然按几年前的规矩,费用全免。

另一个则是不为人注意的地方消息:马萨诸塞州的州长Patrick 向州议会要求20亿的款项,以维护全州29个公立大学的基础设施。

这两则新闻,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严重的两极分化。哈佛的这一大手笔,一下子把读哈佛的费用降低到普通州立大学的水平,每年会减少收入2000万美元左右。但是,这对哈佛的财富而言,实在是九牛一毛。哈佛的“金库”捐助基金已达近350亿美元之巨,最近一年在股市上升值23%,也就是将近70亿美元。但是,哈佛所在的马萨诸塞州,29个公立大学的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这次州长提出的拨款,被称为“紧急法令”,不过也才区区20亿。

马萨诸塞州的大学生有三分之二就读于公立大学。这些公立大学财政紧张,只能开源节流:涨学费、雇佣临时教师、砍掉必要的教学设施。结果,教育质量下降,费用却提高了。而马萨诸塞州偏偏又是精英的私立大学最集中的州:哈佛、麻省理工学院(MIT)、威廉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个个富得流油,有提供免费教育的实力。如果不改革,未来少数精英可以享受免费的一流教育;一般学生则只能接受昂贵的二三流教育。教育的不公平,将进一步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有人已提出这些势可敌国的大学和普通院校共享资源的方案。但让这些大学把自己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捐助基金白送给别人,恐怕会遇到激烈抵抗。另一个措施,就是让这些一流大学扩招,扩大免费一流教育的受益人数,也增加这些大学的影响力。

精英大学扩招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最近40年,美国的人口增加了三分之一,申请哈佛的人数增加了三倍。但是哈佛新生人数也不过在40年前1550人的基础上增加了125人。其他一流大学也都大同小异。结果,能上一流大学的学生比例越来越小。

精英教育变得越来越精英,一流大学的录取率大致在10%多一点(哈佛竟在10%以下),乃至一流大学拒绝一些“令人惊异的优秀学生”(包括在学术能力测验SAT中获得满分的学生)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进“常春藤”成了范进中举式的荒唐竞争。于是要求扩招的声音不绝于耳。

然而,尽管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条件俱在,各一流大学的扩招计划都非常谨慎。普林斯顿仅四千多本科生,从2005年开始扩招,预计到2012年,本科生人数将增加500人。斯坦福大学20年前有6571名本科生,如今增加到6759名,20年增长不足200名。

纵观这些扩招计划,将学生人数在七八年内提高十分之一就已经算是非常大胆了。这些財大气粗的学校,要钱有钱,要生源有生源,究竟怕什么呢?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教育质量。

美国的一流大学,规模都相当小,哈佛现在拥有6715名本科生,已经属于过大的了,乃至有许多哈佛学生不满自己的哈佛经验,对学校的教育评估远低于同等的但规模小的学校。这些大学一旦扩招,有将近万人的本科生,就形同一个州立大学,再没有小大学那种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师生关系也将疏远,对话式的讨论班也将被满堂灌的大课所取代。

欧洲的大学曾在高等教育普及的热潮中扩招,大学严重超载,引起教育质量的全面下降。美国的一流大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扩招压力,但慎之又慎。目前的扩招计划,不仅都和增加教授人数并行,而且也都为增加出来的学生新建寄宿学院。以耶鲁为例,计划扩招600学生,则将新建两所寄宿学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小共同体。有一种小村子里乡里乡亲的感觉。这是一流大学必不可少的要素。

以这一标准衡量,中国的一流大学,没有一个是一流的。大学城的兴建、大学的合并升级,恰恰毁掉了提高教育质量的潜力,乃至在一些“大学城”出现教授下了课就急着赶班车的现象,和美国一流大学中师生在寄宿学院中同住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研究生扩招 篇12

自国家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以来,我国各个地区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对招生有了规模性的扩招,而扩招之后,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考虑最多的就是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问题,而学生培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笔者就高校扩招之后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1 高校扩招之后学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代之后,学校的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是我国大多数高校首先面临的一个机遇和挑战,人数的增加带给学校的首先是办学规模的增加,而对于大多数院校而言,场地设施建设的不足和学生人数之间的矛盾是学校教学正常运转的主要限制因素,而我们必须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在扩招之后所出现的师资力量与学生人数差异性之间的问题,所以为了尽快的解决此类问题,大多数院校在学校招生规模扩招之后出现了大量引进人才的计划,而教学上的完善和有效实施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得到了保证,但是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并没有因为教师人数的增多而有效的弥补学生思政管理和教育人员,这成为很多学校在学生思政教育方面最重要的不足之处之一。调查发现,在现有的高校学生思政管理方面,基本上学生思政管理人员和学生人数之间,大约比例都在1:100左右,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院校而言,伴随着高校的扩招,每一个学生思政管理和教育人员所需要承担的学生管理任务在不断的增加,工作量的增加带来的首先是分配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关注度就会减少,这对于学生思政管理是最不利的因素之一。

1.1 从学生思政教育现状来看,我们调查发现,在大多数院校,

因为学生课程安排的紧张和师资的缺乏,很多学校把学生的思政教育和管理实践压缩的很少,很多学校调查显示,学生每学期接受思想政治学习和实践的时间很少,基本上维持一个月一次学习的大约占到被调查对象的三分之二左右,而一周一次学习的只有不到百分之五,这说明在学生的思政教育方面,很多学校因为学生的课业和课程时间安排紧张,再加上其他一些学校和各级单位的文化活动,所以很多学校在学生的思政集中学习和讨论等方面学习的时间上只能采取不断压缩。

1.2 从学校的思政教育管理和从业人员来看,目前在国家相关

部门的要求下,大多数院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学生思政课程教育部门,但是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和管理而言,还是有各个教学单位来直接负责和安排人员的,所以这些管理人员大都数都是兼职教师,他们一方面要承担学生的课程教学工作,还要负责学生的管理和思政教育,所以从专业上来讲,这些人员都是专业技能教师,而并不是像很多主管单位所要求的是学生管理等相关专业的毕业人员,所以目前在学生管理方面,教师的专业素质并不高,调查显示专业管理人员大约占到被调查对象的三分之一还不到。

1.3 从教师的状况来看,目前很多学校的学生管理人员因为编

制问题大多数都是临时聘请人员,这些被聘请的人员大多都是本科毕业人员,并且在学生管理方面具有一个的工作经验,这为学生的思政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因为这些人员当中有接近一半左右的都是临时聘请人员,所以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因为担心自己的工作稳定性和收入问题往往很难做到踏实的去工作,这对于学生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2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措施

从现在的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来看,笔者认为对于高校扩招之后的学生思政教育管理要想保证高质量的学生思政教育就必须努力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改进和提高,首先是学生扩招之后所带来的学生思想思想上的差异性会更明显,所以学校在思政管理人员的配备上应该及时的根据学生的人数有所调整和增加,这样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变化都能及时的被发现和给予教育。其次,积极的利用好学生内部的管理,这样更能及时的了解情况和采取有效措施。其三,在学生思政管理人员选择上,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这样更利于他们安心工作,也利于他们把对待社会正确的心态和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最后,定期的开展各种行为教育、宣传活动和时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是扩招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绩的重要途径。

摘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学生的思政教育状态和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成为很长一个时期我国高校扩招后学校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笔者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态、学生的思政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做简单的阐述,并就自己的一些看法做全面的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高校,扩招,学生思政教育,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1,(02).

上一篇:教育的效果下一篇:精细化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