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误诊分析

2024-11-04

带状疱疹误诊分析(精选8篇)

带状疱疹误诊分析 篇1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皮肤病, 近年来发病有所增加, 由于皮损与神经痛发生时间不一致, 临床上初诊时容易被忽视, 患者常辗转其他科诊疗。笔者收集了36例初诊时被误诊的病例, 现将误诊情况整理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36例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7~80岁, 其中<55岁14例、≥55岁22例, 平均59.2岁;起病至就诊时间1~12d, 误诊到确诊间隔时间为2~17d。起病时出现皮损和神经痛者6例, 有皮损而无神经痛者6例, 余24例均在神经痛后3~14d出现皮损。发病部位:头面部11例、胸背部13例、腰腹部7例、四肢部3例、会阴部2例。起病时存在基础疾病者4例, 其中肿瘤1例、糖尿病1例、高血压病2例;有其他疾病继往史者10例, 其中肺结核2例、胆囊炎3例、肝炎2例、盆腔炎2例、尿路结石1例。

2误诊情况

误诊为偏头痛4例、三叉神经痛2例、肩周炎2例、胁间神经痛5例、胸膜炎2例、心绞痛3例、胆囊炎3例、胃炎1例、肝炎1例、阑尾炎1例、坐骨神经痛3例、单纯疱疹2例、生殖器疱疹2例、接触性皮炎4例、盆腔炎1例。

3讨论

典型的带状疱疹临床表现有特异性, 诊断不难。但是发病前可有低热、乏力、纳差等全身症状, 大多数患者起病时也只表现为部分症状如仅感觉发病部位灼热感或神经痛, 而水疱出现得较迟, 甚至于少数患者不出现水疱, 或者仅在发病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 而疼痛感觉不明显, 容易误治为其他疾病。神经痛是本病特征之一, 尤其老年患者常表现出剧烈的疼痛, 患者容易去别的科室诊治而不在皮肤科首诊。

从本组资料看, 误诊的原因主要是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 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因患者表现为明显的局部疼痛症状, 被误诊为一些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如颅神经受侵犯者, 疼痛集中于头面部拟诊为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 头皮有成片簇集性水疱时方至皮肤科就诊;少数患者因疼痛症状不明显或因局部疼痛自行外用跌打损伤药后出现红斑、水疱被误诊为单纯疱疹、接触性皮炎。其次是患者患有其他疾病, 医师常根据患者自我判断, 片面地作出诊断。老年人常伴其他疾病存在, 也容易发生一些常见病、多发病, 当相应部位出现症状时, 患者和医师首先考虑到原有的基础性疾病, 或其他常见病、多发病。如本组资料中55岁以上患者占绝大多数, 当肋间神经受侵犯后引发上腹疼痛和心前区不适, 因患者年事已高, 又有高血压、胆囊炎病史, 而把带状疱疹误治成心绞痛、胆囊炎、胃炎;还有因患者有肺结核、肝炎病史被拟诊为胸膜炎、肝炎进行检查治疗。再次是医师病史采集不详, 又疏于局部检查。一般情况带状疱疹局部症状突出, 而且发病往往存在一定的诱因, 但是由于医师询问病史过于简单, 又不进行仔细全面地体格检查, 患者局部已出现的体征如红斑、丘疹、水疱未被发现, 甚至仅凭患者自己对病情的描述, 对病史不加以分析, 对局部症状不进行甄别, 从而错失了作出正确诊断治疗的机会。本组资料中因这方面因素带状疱疹被武断地诊治为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盆腔炎、接触性皮炎。此外, 部分医务人员出于本部门或个人的经济利益有意将带状疱疹拟诊为其他疾病进行盲目地检查与治疗, 如本组资料中将会阴处带状疱疹当成生殖器疱疹进行治疗。

总之, 误诊不仅增添了患者的经济与精神负担, 使患者的身心受到影响, 更重要的是由于误诊耽误了疾病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 增加了发生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可能性, 造成患者精神与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为避免误诊, 医师应注重本专业以外的知识学习, 熟悉带状疱疹发病特点和基本特征, 诊断思维要全面, 询问病史要认真, 体格检查要仔细, 特别是冬春季节患者衣着厚实, 检查皮肤时一定要使局部暴露清楚, 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 避免局部体征的遗漏, 不要被其他疾病症状混淆, 提高对本病的警觉性, 尽量减少误诊发生。

带状疱疹误诊为胆囊炎2例分析 篇2

概述

褥疮(Decubitus ulcer)是指由压力和剪切力所引起的皮肤损害[1],是因神经营养紊乱及血液循环障碍[2]、局部持续缺血、营养不良而发生的软组织坏死。近年这一名词渐被废弃,因为它不仅发生于卧床患者,许多也发生于坐位。现多采用压迫性溃疡或压疮(Pressure Ulcer,Pressure Sore)一词,它从其发生的病理生理学角度准确地概括了本病的实质。褥疮可由于家庭护理不当或缺乏相应的护理知识而发生于院外,也可以由于护理工作的不当或不仔细、不认真而发生在患者住院期间,甚至发生在短短的几小时的手术过程中。

本世纪初期,褥疮多发生于体质虚弱、长期卧床的年轻人,主要是结核、骨髓炎及慢性肾病患者。目前褥疮多发生于脊髓损伤、慢性神经系疾病(主要是脑血管病)及老年患者。多见于下半身,好发部位依次是骶尾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及内外踝、足跟部。

病因與病理

患者个体因素[3]:据Perheger等对2373名患者所做的观察,约10例住院患者中就有1例患褥疮,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40岁以上患者较40岁以下患者患病率高出6~7倍。随着年龄增加,认知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现在认为认知功能损害也是褥疮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由此可见,老年人是褥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年老、瘫痪、大小便失禁、营养不良等是褥疮发生的主要个体因素。

褥疮发生的病因:褥疮其实质就是压迫性溃疡或压疮,目前把褥疮发生病因归纳为四种因素,即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及潮湿。其首要因素是压力施加于骨的突起部位,当小动脉灌注压45~50mmHg,并持续足够的时间后,就会引起组织损伤。但据Gossens报道,剪切力作用于皮肤深层,引起组织相对移位,切断较大区域血供,比垂直方向的压力更具危害。床铺皱折不平、存有渣屑等,都使得摩擦力增加,Gossens指出,摩擦力是机械力作用于上皮组织,能祛除外层的保护性角化皮肤,增加对褥疮的易感性。

褥疮发生的病理因素:褥疮的病理实质是受累部位皮肤软组织的缺血缺氧坏死。一般认为,超过毛细血管平均压32mmHg的持续压力,即能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及血小板聚集,形成微血栓而影响组织血供。Kosiak(1961)依据对狗及大白鼠的研究发现,提出在压力作用下,各层组织均发生相应的退行性改变,包括水肿、肌横纹溶解消失、透明性变及吞噬细胞浸润。Witkowski(1982)通过对患者皮肤褥疮的多处活检,描述了其病理变化过程。首先出现毛细血管及微静脉扩张、水肿及吞噬细胞浸润,继而血小板聚集、组织细胞肿胀及血管周围出血,同时汗腺及皮下脂肪出现坏死,最后表皮坏死脱落。Dinsdale(1974)描述了摩擦对猪的皮肤损害。摩擦首先祛除角化层,继而将表皮的浅层细胞从基底细胞层中分离,在压力与摩擦力作用下,逐渐发生充血、水肿、变性、出血、炎性细胞聚集及真皮坏死。摩擦力的大小可被皮肤的潮湿程度所改变。与干燥皮肤相比,少量出汗能增加摩擦力,而大量出汗则降低摩擦力。Dinsdale认为,70mmHg(9.33kpa)压力超过2小时,即能引起不可逆转的组织损害。而坐轮椅时,坐骨结节下方及外侧部经受的压力最大。Daniel(1981)根据对猪的实验发现,最早的损害发生在附着于骨隆起部的肌肉组织,随着压力的增加和(或)时间的延长,由深而浅的发展,如经高压短期(66.7kpa,4小时)或低压长期(13.3kpa,10小时)的压迫,虽皮肤仍完整而深部肌肉损害已出现。经高压长期(106.8kpa,10小时)或低压超长期(26.7kpa,15小时)压迫,损害从肌肉经皮下脂肪至真皮发展,而浅层皮肤及毛发生长仍正常。每天长时间的压迫(53.4kpa,11小时,或26.7kpa,16小时),1周后才出现肉眼可见的皮肤破坏。

褥疮的分期[4]

Ⅰ期:局部皮肤发红,迁延对24小时不消退。

Ⅱ期:组织进一步恶化形成“压迫性皮炎”,皮下形成水疱,结成痈壳。

Ⅲ期:溃烂达深层组织,常呈白黄灰色,边缘清晰。

Ⅳ期:溃烂广泛,深达肌层,气味难闻。

褥疮的预防[5]

间隙性解除压迫是预防褥疮发生的首要措施,翻身是最简单而有效的压力解除法。现有一种空气袋翻身方法,它是将工业上运用低压气囊提升的原理应用于临床,解决了患者翻身并协助患者活动的问题。用来解决压迫防治褥疮的器材,迄今已有多种,如能帮助患者翻身的转床、交替充气式床垫水褥床、明胶床垫等。应强调指出,无论使用哪一种垫子,都要辅以其护理措施,如经常变换体位,审慎地注意皮肤护理等。

褥疮的治疗

分期治疗[6]:①Ⅰ期(瘀血红润期):设法解除局部压力,增加翻身次数,避免再次摩擦、潮湿及排泄物的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强营养的摄取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②Ⅱ期(炎性浸润期):清除坏死组织,促进肉芽增长,经常翻身,外周按摩,患处架空,清洁疮面,祛除坏死组织,较深溃疡要保持引流通畅,以促进愈合。采用换药法,根据不同的个体,对于药的不同敏感度可采取不同的方法换药:按一般换药法,1天换雷夫奴尔纱布,1天用京万红替换。也可用棉签蘸1%龙胆紫涂擦患处表面,使局部干燥,并注意避免继续受压;大水疱可用酒精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出疱内液体,然后涂以0.02%呋喃西林溶液。若水疱已破,可涂2%红汞或用新鲜鸡蛋内膜平整紧贴于创面,并用消毒纱布覆盖。如鸡蛋内膜下有气泡,应以消毒棉球轻轻挤压,使之排出,再用消毒纱布盖上,1~2天更换1次,直到创面愈合为止。鸡蛋内膜有防止水分及热量散失,避免细菌感染、利于上皮生长的作用。③Ⅲ期(浅度溃疡期):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然后擦干创面和周围的皮肤。尽量保持局部的清洁,干燥,以鹅颈灯距创面25cm照射,1~2次/日,每次10~15分钟。在家中可用60W白炽灯泡的台灯照射长压疮的部位,白炽灯发出的红外线对压疮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照射距离约30cm,距离以促进创面干燥愈合为标准。1~2次/日,每次10~15分钟。照射时应随时观察局部情况,以防止烫伤。长期不愈合创面,可在创面上敷1层白砂糖,然后垫上消毒纱布,用整块胶布封闭创面,每隔3~7天更换敷料1次。借助糖的高渗作用,杀灭细菌,并可使创面消肿,能改善局部循环,增加局部营养,促进创面愈合。④Ⅳ期(深度溃疡期):坏死期时的创面呈黑色,并伴有恶臭,甚者可深达骨质或关节面,需进行外科伤口清疮,并尽量在医生指导下护理。

辨证施护:对于久病卧床、肢体不利的患者,加强皮肤保护,防止受压,给予卧气垫床,定时翻身按摩可防止压疮形成。当已出现压疮腐溃的,临床上应视各期症状而辨证施护。褥疮从中医理论上讲,多因久病卧床,气血运行失畅,肌肤失养,每因摩擦皮肤、染毒而成。洪惠玲等将褥疮分为3期[7],即气滞血瘀期、蕴毒坏死期和生肌收口期,在Ⅰ期褥疮(气滞血瘀期),治以活血通络,养血润肤为主。Ⅱ期褥疮(蕴毒坏死期),治以化瘀解毒、托里排脓为主。Ⅲ期褥疮(生肌收口期),治以补益气血、托里生肌为主。各期均采用相应的外治法结合口服中药,配合饮食调理,可以加速疮面愈合,减轻患者痛苦。刘芳通过辨疮色、辨脓液进行辨证分析[8],认为褥疮的共性为瘀,血瘀贯穿着整个发病过程,故必须重点突出化瘀护理。她将褥疮分为气滞血瘀证、瘀腐热郁证(皮损期、肉损期)、气血瘀腐证等,然后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

讨论

褥疮至今仍是护理学领域的难题,它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大量消耗医药护理费用,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影响疾病的康复。褥疮护理中预见性是第1位的,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把褥疮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预防褥疮的发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护理工作,也是衡量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故而要掌握危险因素,做出正确的判断,实施有效的护理,预防褥疮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世民.压疮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4(5):193-195.

2 王雪萍.压疮护理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2):187-188.

3 许路.褥疮护理[J].光明中医,2008,23(11):1834-1835.

4 黄峰,何媛,黄济宁.褥疮护理近况[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4(5):196.

5 贾雪芹.褥疮的防治与临床护理[J].职业与健康,2003,19(5):160-161.

6 张秀丽,等.不同时期压疮的综合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1):100-101.

7 洪惠玲,李淑丽,方少霞,等.浅谈褥疮的辨证施护[J].福建中医药,2007,38(6):61.

8 刘芳.褥疮辨证施护体会[J].吉林中医药,2003,23(3):32.

带状疱疹误诊2例分析 篇3

1 病例资料

病例1:患者, 女, 45岁。因右上腹持续性疼痛3 d入院, 患者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查体:体温36.5℃, 脉搏78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110/68 mm Hg (1 mm Hg=0.133 kPa) , 精神欠佳, 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 右上腹压痛, 墨菲征 (±) , 未触及包块。血常规:白细胞5.5×109/L, 中性粒细胞0.65, 淋巴细胞0.30.腹部B超示:胆囊7.2 cm×2.3 cm, 壁厚0.3 cm, 欠光滑, 囊内可见一个强光团, 大约0.9 cm, 其后伴声影。拟诊胆囊结石, 给予消炎、利胆等治疗, 症状缓解不明显。发病第5天, 查体见右季肋部皮肤出现带状分布红色丘疹。请皮肤科会诊, 诊断为带状疱疹。经抗病毒治疗1周, 症状缓解。

病例2:患者, 男, 28岁。因右侧头面部烧灼样疼痛3 d入院。查体:体温37℃, 脉搏84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120/70 mm Hg, 右侧头面部感觉过敏, 右颞颌关节压痛 (+) , 心肺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4.8×109/L, 中性粒细胞0.61, 淋巴细胞0.36.拟诊为三叉神经痛, 给予卡马西平、营养神经等治疗, 右耳部疼痛加重, 伴有耳鸣、眩晕。发病第6天, 查体见右耳廓及外耳道有成簇红色丘疹、水疱形成。详细询问病史, 患者半月前因淋雨后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耳部带状疱疹, 给予阿昔洛韦、泼尼松、干扰素等治疗, 3 d后减轻, 8 d后完全结痂, 门诊随访1个月后痊愈。

2 讨论

2.1 带状疱疹是常见的皮肤病, 它是由水痘-带状疱疹

病毒侵犯皮肤和神经组织, 引起群集疱疹及神经痛, 发病的程度与机体免疫状态关系密切。分析本组误诊原因如下: (1) 对带状疱疹早期认识不足, 神经痛常出现在出疹前,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 (2) 早期的神经痛与原有疾病的部位重叠, 临床医师常被症状误导是原有疾病发作。 (3) 缺乏全面分析, 过分依赖于辅助检查, 也是造成误诊的原因之一。本文例1腹部B超示胆囊结石, 临床医生过分相信B超检查结果。 (4) 耳部带状疱疹, 以侵犯面神经为主, 临床上较少见, 经验不足。

2.2 防范误诊的措施:

带状疱疹3例误诊分析 篇4

1.1 病例1

患者男性,58岁,因右上腹疼痛2d而就诊,疼痛呈阵发性,无放射痛,有进食油腻食物史,既往有慢性胆囊炎病史。查体:T36.9℃,R 18次/min, P 76次/min, BP 120/85mmHg,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右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墨菲(murphy)征阳性,WBC 10.2×109/L, N 0.80, B超示慢性胆囊炎。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给予消炎利胆片,奥氟沙星口服,疼痛无缓解,且疼痛以凌晨时易发作伴胸闷、气短。行ECG、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正常,改用利复星静脉滴注治疗,症状仍无缓解。3d后右后背T8~9肋间出现带状分布的疱疹,皮损未越中线,诊断带状疱疹。即停用上述药物,给予阿昔洛韦静脉滴注,外用酞酊胺擦剂,维生素B1及B12肌内注射治疗,未再出现新疱疹,原有疱疹逐渐干涸、结痂。出疹后3d查血常规正常,12d后疱疹消失、痊愈。3周后疼痛完全消失,随诊2个月,病情无变化。

1.2 病例2

患者女性,38岁,因心前区疼痛来诊,疼痛呈阵发性,并有压榨感,有与爱人生气史,平素体健,13d前行5个月药流术,术后良好。查体:T 37.2℃,R 20次/min, P 94次/min, BP 120/80mmHg。表情焦虑,全身皮肤无异常,胸廓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大,心律齐,心音有力无杂音,腹软,无压痛,血常规及胸透无异常,ECG提示:Ⅱ~Ⅲ、аVF、V3~V6导联ST段下移0.05~1.0mV。诊断冠状动脉血供不足。给予硝酸异山梨醇酯、地奥心血康口服,症状无缓解,且疼痛呈持续性并向左后背放射。两天后左后背沿第T3~4肋间出现大量疱疹,呈带状分布,疹周有红晕,疱疹间皮肤正常,皮损未越中线,诊断为带状疱疹,停止其他用药,给予病例1相同的治疗,出疹后2d ECG恢复正常,11d后疱疹消失、痊愈,随诊2个月,情况无变化。

1.3 病例3

患者男性,19岁,因左侧腮腺肿大就诊,平素体健,腮腺炎病史不详,但有腮腺炎疫苗接种史。查体:T 37.0℃,R 16次/min, P 82次/min, BP 100/75mmHg, WBC 10.8×109/L,左、右耳音叉检查,三传导(骨膜、空气、神经)听力正常,腮腺外观明显肿大,按压痛不显,但有敏感的局限性触痛,皮肤色泽正常。诊断腮腺炎。给予抗腮腺炎注射液肌内注射,青霉素静脉滴注,症状无缓解,第4天晨起病者患侧面部麻木,皱纹消失,语言不畅,鼻唇沟变浅,耳痛,耳廓沿后下方45°角出现带状分布的疱疹,疹群间皮肤正常。诊断为带状疱疹,即停止上述用药,速给病例1、2同样的药物治疗,1周后体征症状消失,2周后疱疹干涸、结痂,3周后痊愈,但疹区色素沉着仍存。

2 讨论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病,其症状体征一般比较典型,临床不易误诊,神经痛是疱疹的典型症状之一,往往先于皮疹出现,上述3例患者就属此种情况。

3 分析

3 例患者分别以右上腹疼痛、心前区疼痛并有压榨感,耳廓局部疼痛为首发症状且首诊于内科,由于片面考虑辅助检查结构,而造成误诊。因此临床此类患者就诊时,除了考虑相关疾病外,尚应树立整体观念,避免片面思维,加强观察及随访力度,尽早明确诊断,以便早期治疗,缩短病程,及时缓解病者痛苦。

病例2患者疱疹位置为脊髓,T3~4神经支配于心脏,当潜伏于脊髓后神经元的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后,其可侵犯内脏运动神经元,从而刺激冠状动脉血管壁的α受体,造成冠状动脉痉挛。患者ECG改变的原因:患者女性,处于糜乳期,神经痛症状恰好在与家人斗气后,就诊时表情焦虑,因此可能存在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出现Ⅱ~Ⅲ、аVF、V3~V6导联ST段下移,出现ECG改变。

病例3患者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它在展神经外侧出延髓脑桥后进入内耳门,经内耳道入面神经管,出茎乳孔后向前进入腮腺,在腮腺内分数支并交织成丛,病毒有亲和神经、皮肤的特点,当神经被病毒侵入后,出现局限性神经体液性水肿和高敏性触痛;面神经在面神经弯曲处的膝状神经节,被病毒累及而引起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的三联症(Ramsey-Haht)综合征。

带状疱疹误诊8例分析 篇5

1 临床资料

带状疱疹误诊者8例, 男3例, 女5例, 年龄28~79岁, 具体见表。

2 病例举例

例1:患者女性, 52岁, 因“右肩关节疼痛, 活动不利5天”之主诉就诊, 无外伤史。查体:右肩关节活动受限, 门诊拟“右肩周炎”予贴止痛膏, 洛索洛芬钠片60mg口服一日3次, 疼痛缓解不明显, 3d后复诊, 右肩部有一处簇集样红丘疹, 转皮肤科就诊, 按“带状疱疹”给予伐昔洛韦, 维生素B1, 维生素B12, 甲钴胺等治疗2周后疼痛消失。

例2:患者男性, 56岁, 以“右侧腰腿痛3d”之主诉就诊, 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痛及右下肢疼痛, 针刺样跳痛, 查体:腰4~5, 腰5骶1棘突间压痛阳性, 右直腿抬高试验60°, 双下肢肌力及感觉正常, CT示:腰4~5椎间盘突出。予英太青缓释胶囊对症治疗, 效果不理想, 2d后来我院复诊, 右大腿外侧有一处簇集样红丘疹, 转皮肤科就诊, 按“带状疱疹”给予伐昔洛韦, 维生素B1, 维生素B12治疗1周后疼痛消失, 疱疹结痂脱落。

例3:患者男性, 司机, 32岁, 因“头颈部疼痛3天”之主诉就诊, 疼痛较剧, 患者既往有颈部疼痛病史, 对症治疗后缓解, 查体:颈椎活动受限, 颈肌僵硬, 双上肢肌力及感觉可。门诊摄颈椎X线示, 颈椎曲度变直, 门诊拟“局限型颈椎病”予英太青缓释胶囊对症治疗, 理疗, 效果不明显, 2日后复诊, 颈部有部有一处簇集样红丘疹, 皮肤科会诊, 按带状疱疹”给予伐昔洛韦, 维生素B1, 维生素B12治疗1周后疼痛消失。

3 讨论

3.1 误诊原因

(1) 疾病本身:带状疱疹一般在神经痛的同时或稍后即有皮疹, 亦有在疼痛4~5d后才有皮疹, 另外对症状不典型或仅有疼痛而无皮疹 (顿挫性/不全性带状疱疹) [1]患者更容易误诊, 肩周炎, 颈椎病早期体征及辅助检查无明显特征性或无表现, 与带状疱疹较难鉴别。 (2) 医师询问病史不全面, 如发病时间, 诱因等等, 体检不完善, 如皮肤视诊, 感觉检查等;医师常对本科疾病较为熟悉, 对皮肤科疾病了解有限, 知识局限。另外不注意随诊治疗后病情变化。 (3) 合并其他疾病:常常掩盖本病的症状, 例如有颈椎病史及腰部外伤史患者。 (4) 特殊情况:带状疱疹一般仅发作一次, 而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再发甚至发作多次等。

3.2 鉴别注意要点

见表2。

总之, 为了预防早期, 不典型的带状疱疹的发生, 骨科医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科疾病的特征, 也应对带状疱疹的知识予以掌握, 并应在充分询问病史的情况下, 详细进行查体, 临床辅助检查, 同时对患者治疗进行必要的跟踪随访, 及时发现皮疹的病情变化, 必要时请皮肤科会诊, 以协助诊断, 遇到无典型症状, 体征及辅助检查无明显阳性表现患者更要提高警惕, 以尽可能地减少该病的误诊, 漏诊, 做到及早诊断, 治疗, 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后遗神经痛的持续时间。

关键词:带状疱疹,误诊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300-302.

眼部带状疱疹误诊一例及分析 篇6

关键词:眼部,带状疱疹,误诊

眼部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侵犯三叉神经, 并沿着三叉神经第一分支———眼支的分布而导致的眼部损害。儿童时期原发感染称水痘, 极少引起眼部病变。病毒可以从感染的上皮组织到达受感染组织的感觉神经末梢, 沿神经轴突进入感染神经节的细胞体内, 病毒的染色体进入神经元的细胞核, 以潜伏状态存留下来, 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在其他因素影响下病毒复活, 再次引起感染称带状疱疹。除引起眼睑皮肤损害外, 还可引起结膜、角膜、色素膜等损伤。严重者可侵犯到视神经、动眼神经, 引起剧烈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 甚至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近年来, 该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而且眼部带状疱疹初期由于尚未出现明显的疱疹, 早期正确的诊断十分不易, 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1 临床资料

本院眼部带状疱疹误诊病历一例:张x, 男, 78岁, 在我院以“左眼干涩, 痒, 眼睑偶有针刺样痛”就诊, 查体见:眼睑无明显红肿, 无硬结;睑结膜充血 (++) , 少许滤泡增生;角膜上皮光滑, 前房深, 水清;双瞳孔等大等圆, 光反应灵敏。以“结膜炎”予氧氟沙星眼药水, 红霉素眼药膏治疗, 3 d后复诊见患侧眼睑、前额皮肤和头皮潮红、肿胀, 出现成簇透明小疱疹, 部分已结痂。查体见:球结膜混合充血 (++) ;角膜上皮轻雾状浑浊, 前房深, 水清;双瞳孔等大等圆, 光反应灵敏。诉:左眼症状加重无明显好转。诊为:左眼部带状疱疹。全身常规给予阿昔洛韦500 mg加入5%GS250 m L中静脉滴注, 2次/d, 给予维生素B族, 加用抗生素治疗;眼部滴阿昔洛韦眼药水;额部皮肤疱疹处外敷阿昔洛韦软膏治疗。经治疗患者角膜炎治愈, 三月复诊, 见: (1) 皮肤明显瘢痕色素沉着; (2) 疱疹后神经痛; (3) 上睑下垂以及垂直复视。六月复诊, 上睑下垂以及垂直复视基本恢复;偶有疱疹后神经痛, 皮肤明显瘢痕色素沉着。

2 体会

21例老年人带状疱疹误诊分析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1例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年龄最小者62岁,最大者81岁,平均年龄72.4岁;职业分布情况:退休人员13例、农民6例、无业人员2例;21例老年患者中均有不同的基础疾病,其中高血压病史4例、冠心病病史4例、腰椎退行性病变3例、脑梗死病史2例、慢性胆囊炎病史2例、牙周炎病史2例、肩周炎病史1例、肾结石病史1例、慢性胃炎1例、胸壁外伤史1例。

1.2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单侧神经痛16例,其中面部发际疼痛4例,左胸部疼痛4例,腰背部疼痛3例,颈部疼痛2例,右腹部疼痛2例,左下肢疼痛1例;早期无疼痛表现5例,仅表现为局部皮肤不适、无斑丘疹、无水疱,后期在3~7d出现米粒状疱疹。

1.3 误诊情况

21例患者早期均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具体误诊情况为:误诊为肋间神经炎5例、心绞痛3例、心梗1例、偏头痛3例、牙周炎2例、颈椎疾病1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1例、阑尾炎1例、肾结石1例、感冒1例、胸壁软组织挫伤1例、慢性胃炎急性发作1例。

2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病。临床工作中,全科医生主要面临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对带状疱疹的诊断治疗并不陌生,但是由于老年人带状疱疹的不典型性,误诊极易发生,分析发生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2.1 老年人带状疱疹不典型性导致误诊的发生

带状疱疹的发生与人体免疫力降低有关,由于老年人本身基础疾病的影响,免疫力相对低下,所以比较多发,但是其临床表现却常常不典型。有的一开始就表现为神经痛,而皮疹迟发出现;有的仅有红斑丘疹而不发展为水疱;有的一开始就是局部皮肤不适,伴迟发型水疱。由于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而且对病史及疼痛的描述又不够准确,再加上机体反应不灵敏,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导致误诊发生。总的来说神经痛是老年人带状疱疹常见的主诉之一,多以刺痛、烧灼样疼痛为主。本组21例患者的皮疹大多发生在神经痛后3~7d才出现,少数患者出疹时间更长。老年人带状疱疹发生部位多变、出疹不典型、伴有基础疾病等,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所以早期误诊率高。

2.2 全科医生诊治过程中存在不足,导致误诊的发生

这也可能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1)全科医生的专业能力不够。通过本组病例分析,笔者发现早期都没有皮疹,出疹前3~7d出现疼痛,个别人伴有低热;疼痛成自发性针刺感、刀割电击感、火烧样疼痛感、皮肤表面痛觉过敏等。全科医生对老年人的带状疱疹认识不足,导致误诊高发。全科医生与皮肤科专科医生不同,皮肤科医生可能在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上更加专业些,误诊的概率可能会低些。全科医生虽然对带状疱疹掌握的也不差,但是毕竟不是专门从事皮肤专科的医生,在带状疱疹的诊治上与专科医生肯定存在一定的差距,误诊率有可能比皮肤科医生高些。(2)全科医生的诊治思维上有不足。尤其是老年人存在基础疾病,很容易被原有的基础疾病所误导,从而得出错误的诊断。从本组21例病例上,就可以充分地发现这一点。如1例有慢性胆囊炎的老年患者因为右上腹疼痛,体格检查也没有发现疱疹,接诊医生没有做进一步分析和必要的超声检查、血常规检查等,直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予以抗炎、解痉等治疗,一直不能缓解,直到第4天右上腹出现密集的疱疹时才明确诊断。其他20例误诊病例基本上也都受到原有基础疾病的影响,导致误诊发生。全科医生对老年人基础疾病先入为主的观点,导致在诊断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关的检查,匆忙得出诊断,误诊也就不可避免了。

老年人带状疱疹容易误诊,全科医生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1)要提高专业知识能力,对带状疱疹疾病有足够认识。尤其是老年人不明原因的疼痛及局部皮肤红斑或皮肤敏感性增强的要考虑到带状疱疹的可能。(2)诊断过程中要注重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病史,这对临床做出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早期疼痛的部位、疼痛的性质、疼痛持续的时间及疼痛时伴有的其他症状认真采集,要与原有疾病或其他疾病相鉴别。(3)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果考虑其他疾病,要开展相应的辅助检查;在治疗上主要以抗病毒为主,辅以止痛处理。可以采用中药、针灸、理疗等缓解疼痛。

全科医生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病史采集全面、体格检查仔细、必要的辅助检查、诊断思维要活跃等,才有可能降低老年人带状疱疹的误诊率。

带状疱疹误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病史资料均来源于我们临床所见病例,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60~79岁。

1.2 方法

通过对患者进行细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治疗,发现漏诊或误诊的带状疱疹患者并进行修正诊断及治疗。

2 结果

13例患者初诊时的症状、主要伴随疾病、初诊疾病及初诊时局部皮疹情况,具体见表1。从表1患者的症状与体征、主要伴随疾病、初诊疾病的关系中可以看出老年人大多患有慢性疾病,本组达84.6%,临床表现夹杂交错,带状疱疹早期的疼痛症状与所伴随的主要疾病症状容易混淆,导致初诊疾病多种多样,表1中的13例患者初诊疾病的前6例属早期误诊,后7例属早期漏诊。

3 讨论

带状疱疹的诊断一般无需复杂的检查和检测,典型的带状疱疹根据受累部位突然出现神经痛症状和皮疹体征诊断并不困难。但机体免疫状态的不同,可使临床表现多样化而出现不典型表现,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自稳性较差,对疼痛和创伤的敏感反应性下降,反应迟钝,对不适及疼痛定位表述含糊不清或无力表达,合并症和伴随疾病多使诊断难度增加而易导致误诊和漏诊。熊峰[2]等报道中除中老年患者比例明显较高外,近一半患者有疲劳、紧张、精神创伤等因素诱因,部份患者发病前有明确的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的因素。

本组病例误诊原因分析如下:(1)医生认识不足,缺乏对带状疱疹的认识及警惕性。医生只对本专业的知识及疾病认识较多,对本专业以外的疾病认识较少,知识缺乏、无意识主动考虑该病的可能性,导致临床误诊及漏诊。本组病例中就诊时已有9例(69%)出现不典型皮疹,仍未被考虑为带状疱疹,可见医生对本病警惕性不够导致合并疾病后对复杂临床表现不能认识非典型病例。(2)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带状疱疹具有先疼痛后出疹的发病特殊过程或只疼痛不出疹,故早期疼痛症状易与伴随疾病相混淆而误诊或漏诊,在问诊体检时应细致,除考虑疼痛部位的常见多发病、既往疾病外,应注意询问疼痛的特点及性质,并注意所考虑的疾病,当临床出现不能用所考虑的疾病来解释的疼痛时应拓宽思路,密切观察病情进展及变化及时调整诊断。(3)老年患者因脑动脉硬化、脑萎缩、老年痴呆、认知感觉迟钝等原因不能及时发现自身症状,就诊时不能明确表达病史,加之基础疾病多,伴随疾病症状掩盖或者混淆了带状疱疹症状,容易干扰医生的思维,给带状疱疹早期诊断带来困难,造成误诊及漏诊。(4)询问病史不全面、详细,体格检查不认真细致,仅满足于影像学、心电图、化验等辅助检查诊断结果,临床诊断思路狭窄、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缺乏整体观念,满足于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受合并病症干扰而对病情缺乏缜密的综合分析,初步诊断及体检后不再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分析及反复仔细的体检追踪患者疾病的动态进展等而导致误诊漏诊。应进行局部的反复细致体检,治疗效果不好时及时进行会诊或病例的讨论,而不简单认为是旧病复发,积极寻找治疗效果不好的原因,是可以避免漏诊的。(5)疾病早期不当治疗的干扰。患者在带状疱疹早期神经痛出现时采取了一些治疗措施改变了疾病应有的特征,就诊时描述症状时片面强调某些症状的因果关系,误导医生错误判断。因此,在问诊中应详细询问用药史,注意观察疗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明显时,要重新考虑用药的准确性,再次仔细体检,结合临床调整思路修正诊断。

总之,本组病例提示:提高对带状疱疹的认识及警惕性,注意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中表现的特殊性,医生应认真细致、详细询问病史,体检时充分暴露受检部位并对受检部位进行视、触、叩、听等全面的物理检查,对临床资料进行详尽地综合分析是减少和防止带状疱疹误诊、漏诊的关键。

摘要: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老年带状疱疹表现多样化的认识避免漏诊和误诊。方法 对工作中遇到的13例表现较为特殊的老年带状疱疹误诊和漏诊病例逐一进行分析,总结其漏诊和误诊原因。结果 13例患者中初诊疾病的6例属早期误诊,7例属早期漏诊。结论 提高对带状疱疹的认识及警惕性,注意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中表现的特殊性,对临床资料进行详尽的综合分析是减少和防止带状疱疹误诊、漏诊的关键。

关键词:带状疱疹,老年患者,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78-380.

[2]熊峰,宋彪,房思宁.等.带状疱疹385例临床分析.临床和实验杂志,2009,8(1):61-623.

上一篇:语境学视角下一篇:研究型研究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