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学视角(精选5篇)
语境学视角 篇1
摘要:中医药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古代智慧的凝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体系和理论体系的不同,加上中医药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翻译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中医药国际化路程发展缓慢。语境在中医药翻译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语境视角下分析中医药翻译中词汇、句子方面的特点,帮助提高翻译的准确性,更好的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关键词:语境,中医药,中医药翻译
1 语境的定义及作用
语境,语言环境的简称,广义上是是指影响语义和表达的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它是语言交际的基础;狭义上也可以把它看作语言的上下文,即句子在语言篇章或段落中所处的位置。传统的语境几乎是包罗万象的范畴,国内外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语境进行了研究,作出了不完全相同的解释和分类。
1923年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先提出语境这一术语,他指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脱离了语境,语义即不存在。”马林诺夫斯基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J.R.Firh认为语境由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语言语境,即一个结构各个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和一个体系内项目或单位之间的组合关系。另一部分是语外语境,即语言进行的特定条件和情景。继弗斯之后,韩礼德更加重视语言与社会的联系,将语境划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他认为语言是随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语境是一种符号,是产生所构成文化的符号系统的意义聚集体。胡壮麟先生将语境分为上下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翻译无论在理论上或者实践中都里不开语境和对语境的研究。在翻译中,语境不仅制约着理解,还制约着表达。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同一个语言单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例如,“coffee or tea?”如果是在家里进行的对话,则应译成“喝咖啡还是喝茶?”但如果是在商店进行的对话,则应译成“买咖啡还是买茶?”通过对语境的分析,可以消除语言的模糊性,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歧义,明确指示词的所指,从而使翻译活动更加准确。
2 中医药翻译
我国中医药历史悠久,中医语言因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学、心理学、逻辑学、养生学、气象学以及文化、宗教的影响,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描述和解释有其独特的视角,产生了许多抽象的概念,形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文言文特色的中医语言。我国中医药不但起源早,而且对外交流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中国医学就已传入东南亚各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对外交流越来越密切,中医药学业逐步受到国际医药界的重视,中医药对外翻译工作也随之广泛地开展起来。
对于中医药翻译,忠实于原文很重要,但同时还要求有文学之美,这是中医药学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所要求的。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流传、发展了几千年,已经构建了独特而完整的诊疗体系,在治疗上讲究天人相应,强调整体观念,辩证论治;在用药上重视药物的性味归经。该体系从理论到实际操作都与西医迥然不同。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医药语言具有较强的抽象模糊性以及浓厚是文学色彩。中医药用语浓缩性强,言简意赅。一个重要的治疗方法或理论往往用两或四字短语进行概括。但在翻译时,却很难用相对应的英语词汇表达清楚。例如清热解毒、阴虚内热、热结下焦、金寒水冷、木克土等。这更需要中医药翻译应有深化的意境,体现自由、灵活的风格。
九十年代中期,李照国先生对中医术语翻译的原则,做了深入的探讨,总结出五大原则。第一、自然性原则,即用英语翻译的中医名词术语是译入语中自然的对应语;第二、简洁性原则,即中医术语翻译时应保持简明扼要的特点;第三、民族性原则,中医学虽然与现代医学有着相同的社会功能和认识客体,也有着强烈的不可通约性,即民族性,这点在翻译时应予以体系;第四、回译性原则,英译的中医名词术语在结构上应与中文形式相近;第五、规定性原则,对中医术语的翻译在内涵上加以限定,使其不能另有解释。李照国先生提出的这五大原则是中医英译研究的精髓,为后来的翻译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 语境在中医药翻译中的应用
语境理论对于语言行为具有巨大的阐释力。在研究语言现象的时候,一定要与其相应的语言环境进行联系。因此,在中医药翻译过程中,只有正确的理解语言所发生的语境,对所需的专业背景知识有了透彻的了解,才能正确的翻译中医药英语。
3.1 词汇的翻译
由于中医药学是在中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量的哲学术语直接进入到中医药术语中,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深深的打下了民族的文化烙印,使中医药语言具有抽象性、模糊性。因此使中医药里面的许多术语在英语中没有准确、直接的对应语。
例如,中医里面的阴阳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正是中医药的奥妙、奇特之处。阴、阳贯穿于天地万物之间,可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阴、阳等这些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术语,在英语或者说西医中根本无对应的概念。因此,在翻译这类术语时,根据其文化语境,直接音译成yin、yang,这样能较好的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的思维模式,最大限度的再现了原文的内涵。同样的,例如气血,则直接翻译为qi and blood较好。
木,翻译为wood,英语中牛津词典对其的解释为“the hard material that the trunk and branches of a tree are made of”。同样,汉语里该字的含义也有很多,可以指木本植物的通称,可以用来形容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也可以指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等等。然而,在中医药中,木是五行学说中的一个概念。《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中对“木”的英语注释为“the color blue or green,the taste sourness,and the liver and gallbladder in the body are associated”。中医药中,“木克土”是指肝脏病变影响到脾胃的功能,通常被译为“The liver restricts the spleen”(肝克脾),这一译法既没有保留五行学说中隐喻的含义又没有体现出五行与五行间的关系,因而结合中医药的语境,译成wood restricts earth为妥。
在我国著名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中医药方剂20多个,这些中药方剂来源于现实生活中,而且对于治疗病症可以经受现代科学的考证,属于对症之药。如人参养荣丸、梅花点舌丹、八珍益母散等等。例如,四神散,根据明《奇效良方》记载,指出它是一种用雌黄、雄黄、白巩、硫磺四种药物研磨为粉末的药物。四神是指这四种神奇的药物。在杨宪益翻译的版本中,被翻译成“four-spirit powder”。如果回译后,则为“四种精神的粉末”。这样意思与原文相悖。而在David Hawkes翻译的《红楼梦》版本中,该词被翻译为“a course of four prodigies”。Prodigy的意思是“神奇、奇观、奇物”,Course在菜肴中,表示菜的量词道;在飞行中,可以表示航向;在学科中,又可以表示课程等等,在医学中,则表示疗程。如果不根据语境来判断的话,就会做出错误的理解。
我们一般说的五脏六腑中的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在中医文化中,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概括了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综合功能,其余的心、肝、肺、肾四脏,也都不是西医解剖学所说的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而是指中医学中的心火系统、肝木系统、肺金系统、肾水系统。这些器官不仅仅是医学上解剖学、生理学的概念,还具有功能概念。中医认为,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而在西医中,心只是循环系统器官;肝是消化器官;脾是淋巴器官;肺是呼吸系统器官;肾是泌尿系统器官。照这样看来,这五个器官直接翻译为heart、live、spleen、lung、kidney就无法体现我国中医药的特色了。曾经有学者提出用拼音表示,但是在中西医学中都有这些器官的基本概念,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概念术语也不能与国际惯用的概念相接轨,将很难推进我国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针对这种情况,译者可以语境为指导,将心、肝、脾、肺、肾分别翻译成heart、live、spleen、lung、kidney,从而满足交际目的,同时,加以注释来正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以体现中医药的特色。
3.2 句子的翻译
在句子的翻译过程中,语境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没有一个句子可以脱离文章而单独的存在。而中医的描述大多使用文言文,概括性强,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我们要借助语境或相关知识的帮助,考虑句子的真正含义,从而将其简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例如,《皇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话: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这段文字是讲春夏季的养生法则,指出了违反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从而进一步指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
李照国先生将其翻译为:[In]the three months of spring,allthings on the earth begin to grow.The natural world is resuscitatingand all things are flourishing.[People may]sleep late in the nightand ge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taking a walk in the courtyard withhair running free to relax the body and enliven the mind.[Such anatural resuscitating process should be]activated instead of beinginhibiteded,promoted instead of being deprived and encouraged in-stead of being destroyed.This is what adaptation to Chunqi(Spring-qi)means and this is the Dao(the principle)for Yangsh-eng(cultivation of health).Any violation of this rule may impair theliver and result in cold diseases in summer[due to]insufficient sup-ply for growth[in summer].The three months of summer is the peri-od of prosperity.Tianqi(Heaven-Qi)and Diqi(Earth-Qi)have con-verged and all things are in blossom.[People should]sleep late inthe night and ge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avoiding any detestationwith longer hot daytime and anxiety in life,trying to delight them-selves and enabling Qi to flow smoothly.[Such an attitude toward state of mind.This is what adaptation to Xiaqi(Summer-Qi)meansand this is the Dao(principle)for Yangsheng(cultivation of health).Violation[of this rule]may impair the heart and result in Jinnue(malaria)in autumn and severe disease in winter[due to]insuffi-cient supply for astringency[in autumn].
从上诉例子可以看出,原语在向目的语的转化过程中,抽象的文言文变成了简单容易理解的句子,深奥的医学知识转化为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对于中医药中特有的术语,如春气、天气等,对其进行音译,然后加以注释。结合语境,将特殊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浅化出来,从而达到交流的效果。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达到向西方传递中医药基本知识的目的,使受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4 总结
我国中医药翻译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体系、理论体系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加上中医药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中医药的科学内涵还没有被广泛接受。在语境的帮助下,可以使我们在中医药翻译中,避免一些失误,使中医药翻译更上一个台阶,从而更好的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6.
[2]李照国,朱宗宝.中医英语[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105-153.
[3]刘燕波,黄莺.文化语境下的中医翻译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31(6):11-13.
[4]徐艳丽.中医英语翻译标准与原则[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4).
[5]熊英.语境与语境功能[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6]杨蒙.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J].外语教学,2006(5).
[7]曾文雄.语用学翻译研究[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6-30.
文化语境视角下英汉“猴”的翻译 篇2
【关键词】猴 文化语境 英汉翻译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39-01
1.引言
2016年是农历丙申年,即猴年。猴的形象总是机灵淘气、顽皮可爱、幽默滑稽的,猴常常被认为与人类的习性相近。中国的猴文化源远流长,崇猴的现象很普遍,与猴相关的歇后语、成语、谚语不胜枚举,例如“打虎要力,捉猴要智”、“猴儿精”、“沐猴而冠”等。而在英语中也有关于猴的惯用法,例如“make a monkey of sb.”、“monkey business”等。英汉语由于文化语境不同,造成对猴的喜好、褒贬不同,“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张美芳,2001),因此在进行关于“猴”的英汉互译时,需要从文化语境视角考虑,以期达到在符合原意的前提下达到形神兼备的翻译效果。
2.语境和文化语境
2.1 语境
语言的传递受到语言所发生的现实环境的影响,即在特定的场合、范围,为了特定的目的、同特定的对象进行交际的,这些特定的条件我们称之为“语境”。“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也就是进行修辞活动的环境。”(寸镇东,1996)伦敦学派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由三个层次构成,即实体(substance, 指声音和文字符号)、形式(form,指将文字和声音组成有意义语句的内在结构)和环境(situation, 指语言活动本身以外的各种因素)。”(裴文,2000)
2.2 文化语境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极为密切,二者是共生、共存的关系。文化语境可定义为“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事情、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文旭,罗洛,2004)文化语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语境社会生活政治文化社交文化民俗习惯——时代精神民族心理——宗教信仰
3.英汉“猴”文化内涵对比分析
3.1汉语“猴”的文化内涵
猴在汉语中有聪明、机智、灵活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对猴的喜爱是主流。例如,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一带,村村都有栓马的石桩,而石桩顶端都雕有石猴,称为“弼马温”。另外,在《西游记》中还有孙悟空偷吃西王母娘娘蟠桃的故事,于是就有了民间为老人贺寿时的“猴子抱桃”。中国人把猴定为十二生肖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载,可能有两种原因:其一、猴善于伸屈攀登,有伸展灵活之意;其二、申时(15点至17点),日头偏西,猴群下山觅食,人们把申时和猴群的活跃觅食联系在一起,所以十二生肖中猴可以入选。
3.2英语“猴”的文化内涵
“英语中的monkey带有贬义,在西方人眼中‘猴是恶作剧的象征。还有负担、淘气、顽皮和非人的待遇”(双元凤,李延林,2012)英语中有不少与猴有关的习语、惯用法或者俚语。例如,俚语get the monkey off指的是戒除吸毒恶习;口语monkey tricks指的是恶作;剧;monkey on the back指的是摆脱不了的负担。monkey作名词时指顽童、淘气鬼,易受欺的人。如:What are you doing, you young monkey !你在干什么呀,小捣蛋鬼!monkey作动词时指胡闹、瞎弄、捣蛋。如:Stop monkeying about with the TV set !不要瞎弄电视机!
4.文化语境下英汉“猴”的翻译原则
4.1语言等值原则
译文忠实于原文,不多不少,无删减无增加,就是在目的语中有对等的语义形式,称之为语言等值原则。例如,中国文化中有“猴拳”、“猴戏”等,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没有这方面的内容,那么在翻译中只能采用语言等值原则来保持汉语的特色,而这些词汇常常借用了“猴”的行为特点,这又是英汉语中对猴理解的共通之处,所以使用语言等值原则。例如,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The monkey kings face-unpredictable changes;成语“杀鸡儆猴”kill the chicken to frighten the monkey-to punish one as a warning to others。
4.2意象转换原则
在汉语中有很多关于“猴”的习语、成语或谚语,无法用英语中对等的“monkey”来对等翻译,例如成语“猴年马月”,应该采用意象转换原则,在目的语中找到能够替换的意象,所以该成语可以翻译成year of the donkey and month of the horse (a time that will never come),用“donkey”替代“猴”,并且要做适当的意译,解释说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完成某事。可见,在翻译时可在目的语中找寻相应的意象来替换源语言中的“猴”。
4.3文化顺应原则
因为中英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在翻译中既要保留“猴”的文化内涵,但又不能仅用原语言中的形象,这样不但不能正确传达原意,反而会误导读者,因此从文化语境视角,遵循文化顺应原则,进行“形神兼备”的翻译成为关键。例如,“猴儿精”astute;shrewd形容精明;“猴手猴脚”be careless in handling things形容粗心大意;“心猿意马”a heart like a capering monkey and a mind like a galloping horse(restless;distracted;capricious)形容心神不定。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多方面选择,找出适当、顺应文化语境的表达方式。
5.结语
猴的形象是变化多样的,中国人赋予它更多的吉祥寓意,而英语国家更多地是从猴的性格特点去理解它,所以更多地是贬义。在关于“猴”的习语翻译上,我们应从文化语境视角,考量“猴”的翻译特点,将其作为一个文化交流的窗口,更好地实现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9
[2]寸镇东.语境与修辞[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29
[3]裴文.现代英语语境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1
作者简介:
在童话语境中教学童话 篇3
童话, 天然属于儿童, 而又不仅为儿童所独享。《丑小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丝毫没有抹去她在人们心中的亮色;《哈利波特》自发行以来, 风靡全球, 男女老少爱不释手……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童话的魅力。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 几乎无一例外地给童话留有一席之地。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 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阅读部分有这样的表述:“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向往美好的情境, 关心自然和生命,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并乐于与人交流。”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童话课文占到总篇目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由此可见, 研究小学童话教学意义重大。
一、童话课堂教学的开放与自由
课堂教学, 是指为实现预设的目标任务, 师生在特定的时空里开展的教与学的系列互动。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人格特征和教育经验等, 都在不同方面影响并决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甚至使其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从教师角度来看, 或一讲到底学生洗耳恭听, 课堂成了教师展示个人素质的舞台;或穿针引线、巧妙点拨、张弛有度、疏密有致, 教师真正变身为教学者、指导者和引领者。从学生角度来看, 或埋头做题毫无感悟, 课堂成了学生应试教育的训练场;或主动参与、身心投入、情智交融、活力四射, 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实实在在地成为课堂主人。
课堂的开放, 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结构流程的开放, 体现在教学设计上, 预设了向学生开放的环节;二是学习内容的开放, 教师依据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和催生生成。童话课堂能否真正开放, 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开放的心态、勇气和胆识。课堂上, 学生被鼓励自由学习和思考、自由活动和体验、自由探索和发展。在开放自由的童话课堂环境中,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人际关系融洽, 充满生命活力, 实现智慧碰撞, 体会课堂幸福。
王崧舟老师执教《去年的树》, 在课的起始部分, 因其教学设计的开放, 学生驾着思想的翅膀自由翱翔, 课堂绽放出无限魅力, 让人大开眼界———
师:孩子们, 《去年的树》是一篇童话故事, 故事的开头是怎样写的?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 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 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一棵树, 一只鸟, 一个听一个唱, 多好的日子!美美地读一读。
生:读文 (略)
师:鸟儿给树唱歌, 会在一天中什么时候呢?
生:早晨、中午、黄昏、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月亮升起来的时候。
师:会在早晨, 会在中午, 会在黄昏, 这一切, 你们是通过哪个词语发现的?
生:天天。
师:对!就是这个天天。请你读。
生:读文 (略)
师:这个“天天”要读得肯定, 再读。
生:读文 (略)
师:正是这个“天天”, 给了我们多少想象的空间。看哪, 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 鸟儿———
生:坐在树枝上, 天天给树唱歌, 树呢, 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
………
二、童话课堂教学的游戏与娱乐
有研究者认为, 儿童喜爱童话, 是因为童话暗合了儿童与生俱来的集体无意识。童话所蕴含的主题, 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问题, 如死亡、正义、善良、邪恶……童话是儿童多姿多彩的梦。童话在本质上具有游戏精神, 哪怕它揭示极其严肃的主题时也是如此, 甚至还带有娱乐性。
虽然, 我们经常目睹孩子以践踏昆虫等小生命为乐, 但我们就是不愿承认孩子有诸如杀人或其他野蛮的欲望。我们固执地认为, 让孩子接触关于善良、理性的故事, 孩子就可以成为善良和理性的人。事实上, 童话中的怪物、巫婆等邪恶力量, 使儿童从反面感受到人性中的美德, 尽管他也可能同时感受到自己内心中的邪恶愿望。而故事结局对妖魔鬼怪的惩罚, 在一定程度上让儿童觉得自身的邪恶冲动已被清除了。
心理学家布鲁诺说:“童话中也往往具有邪恶的力量, 它们是儿童内心‘邪恶’冲动的投射, 最终会被儿童‘学好’的欲望所压倒。”王尔德的童话《自私的巨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巨人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花园, 一开始他十分自私, 筑起了一堵围墙不让小孩去他美丽的花园中玩耍、游戏。让巨人没想到的是, 从此春天再也不到他的花园中来了, 花儿也不再开放了。后来, 孩子们把春天重新带回了巨人的花园中。这时, 巨人明白了, 于是, 他拆除了围墙, 每天都在花园中和孩子们一起玩耍。显然, 童话中的“邪恶”就是自私, “学好”是指“向善”“求美”。自私, 几乎是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通病, 童话无疑是治疗“自私”的一剂良药。教学童话《自私的巨人》, 寓教于乐, 学生在自然的、游戏的状态下完成精神的“涅槃”。
三、童话课堂教学的童性与情态
从来, 儿童天性中所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 都给人带来纯洁与美好的感受, 是激发人欣赏和体味生命美的真谛所在, 也是儿童天性最具魅力的东西。儿童天性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需要我们用教育的力量去唤醒。《学记》说:“不凌节而施之谓孙”, 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 顺应自然赋予的童性, 不能野蛮粗暴。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他们从幼儿园升入不久, 稚气未脱, 普遍有“三好”倾向:好动、好玩和好奇。童话课堂, 要努力按照学生的这些特点来设计。
尊重童性, 是童话教学的基础。童话课堂的情态, 应该是顽皮而可爱的、活泼而生动的、奇幻而诗意的。我们要像李吉林老师那样, 把自己看成“长大的儿童”, 并带着这样的心态走进童话课堂, 教学中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为学习起点, 童心未泯、童性十足, 与学生的心交融在一起。一位青年教师教学童话《青蛙看海》时, 通过阅读感悟、活动体验,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自丰富、完善、和发展生命, 告别过去、走向未来, 生成新的“自我”。
师:同学们, 我们就是小青蛙了, 让我们跟着小松鼠一级一级向上跳吧!
[师生一起跳]
师:一级, 一级, 又一级……累不累?不累?接着跳吧!
师生:一级, 一级, 又一级……
师:小青蛙, 你累吗?
生:累!
师:休息吧, 别去了。我们才跳了一半, 还有一半要跳呢!
生:不, 我要继续一级一级地跳, 这样才能看到大海。
生:我已经跳一半多, 剩下不到一半了, 我很快就能跳到山顶的!
生:坚持往上跳, 跳一级就离山顶近一点, 再跳一级就离山顶又近一点。
师:好, 小青蛙们, 让我们继续往上跳吧!
[师生一起跳]
师:加油跳, 一、二、三, 再使劲!
……
四、童话课堂教学的奇幻与诗意
托尔金认为, 童话的创作存在两个世界, 一个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现实世界, 另一个是幻想创造出来的想象世界, 后者反映第一世界同时又异于第一世界。童话, 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 多采用夸张、拟人和象征等表现手法去编织奇异的情节。幻想, 既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 通过创造并非真有的假想的“丰满形象”, 描绘不可能发生的“真实故事”。
奇幻的童话, 人物形象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亦虚亦实, 如幻似真。童话里往往还包含了神奇的魔法、无尽的财富和凶恶的怪兽等元素, 使故事引人入胜, 打动学生的好奇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课堂上, 教师借助童话文本, 激发学生无拘无束地想象, 一个又一个奇思妙想, 时时迸发出奇异光彩。
诗意的童话, 童话如诗、诗的语言、诗的意境、诗的情感……还有单纯, 单纯如诗、黑白分明、是非清晰。故事里的坏人总是非常坏, 好人总是非常好, 恶和善的界限总是那么鲜明。于是, 我们看到, 《白雪公主》里七个小矮人是那么善良, 而皇后又是那么恶毒;我们看到, 《灰姑娘》里后母无比恶毒, 灰姑娘极其善良。
遗憾的是, 入选教材的童话, 经选编者增删, 不再奇幻了, 没有诗意了。闫学老师教学童话时, 总是设法将没有改编的原汁原味的文本呈现给学生, 是否能让学生真切感知到童话本身所具有的奇幻和诗意呢?下面是苏联作家卡达耶夫的童话《七色花》翻译原文 (片段) , 如果我们将之与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选文相比, 多少会让人明白一些其中的原委。
没等她把这些话说完, 忽然一阵旋风吹来, 太阳没有了, 变成了可怕的黑夜, 地在脚下好像陀螺似的转着。
珍妮那时穿着夏天的衣服, 光着脚, 孤零零的一个人到北极了, 可是那里冷到零下一百多度呢。
“哎呀, 好妈妈, 我冻坏了!”
珍妮叫着就哭起来, 可是眼泪马上就变成冰柱, 挂在鼻子上, 好像水管子上的冰柱一样。
同时, 七只大白熊从大冰块后面出来, 就一直向小姑娘跑去了, 一只比一只凶:第一只是急躁的, 第二只是凶狠的, 第三只是黑顶的, 第四只是脱毛的, 第五只是卷毛的, 第六只是斑点的, 第七只是最大的。
……
时间学语境下的高校德育 篇4
一、准确把握时势变化,努力增强高校德育的时代感
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充分关注和把握时代主题的变化的同时,还要切实回答和解决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大问题。比如,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批判、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元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如何弘扬主旋律、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高校德育工作?以上这些都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必须认真正视和思考,并设法加以解决。为此,必须正确对待时代发展的新变化和新挑战,正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时代特征,按照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推进高校德育在观念、内容、形式、手段、机制、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和改革,积极吸纳和反映时代精神,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捕捉、利用、创设高校德育的时机
俗话说:“不到火候不揭锅。”孔子也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都是说做事须讲究时机,高校德育工作也是如此。教育时机是指受教育者在内部准备的基础上,由外部诱因引发的迫切需求某种指导和帮助的关键时刻。善于及时捕捉时机、创造时机、利用时机不仅是运筹时间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高校德育成功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审时度势,科学捕捉、利用、创设最佳德育时机。高校德育的时机就其出现的情况来看可以分为偶然性时机、必然性时机和潜在性时机三种。偶然性时机是一种不期而遇的时机,按一般规律很难被捕捉到;必然性时机是由事物的规律性运动造成的,其出现过程往往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潜在性时机只是表现为一种可能性,不添加一些人为的促进因素,它永远也不会出现。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当偶然性时机出现时要抓住它;当必然性时机尚未出现时就要做好准备;当潜在性时机露出端倪时,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借助各种外部条件,创设理想的高校德育情境,促使潜在性时机向现实转化。一般来说,可以利用的高校德育时机有如下方面:国内外出现重大事件时,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利益的事件发生时;改革中的某些措施触及到大学生的传统观念和利益时;大学生的生活阶段发生更替、思想与新的环境不相适应时;大学生思想开始醒悟时;大学生取得成绩或受到挫折时;举行重大竞赛、隆重集会、盛大节日庆祝之时;发生意外事故时等。[1]
三、优化高校德育的时序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教育专著《学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其中就涉及到教育中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时序问题。高校德育的时序是根据特定的高校德育目标安排的德育活动的时间序列。世界既是有序的,也是无序的。人的大脑不但能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接收信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不按某种固定程序随机偶然地接受信息,再通过思维的加工整理使之形成一定的系统和结构。科学的高校德育时序应该是循序渐进与适当超越顺序的结合,是有序与无序的统一。它一要按照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确立高校德育的内在逻辑顺序,以时间为线索将一系列教育活动连贯起来,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使前一阶段的教育成为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的教育成为前一阶段的拓展和延伸。二要根据人体的生物节律进行恰当的时间安排,适时进行教育。当人们的精力、情绪处于高潮时,可侧重于比较严肃的、晓之以理的开导和说服。当人们的精力、情绪处于低潮时,则应侧重于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式的教育。三要将有序与无序统一起来,使大学生内化于心的正确思想能在丰富多彩的外化行为活动中得到显现,实现课内课外的良性互动和有效循环。四要在按部就班进行高校德育时,注意将高校德育的广泛性要求与先进性要求结合起来,善于慧眼识才,对思想先进的大学生提出更高标准,促使其跳跃式发展。
四、驾驭好高校德育的时间节奏
节奏是时间的一个重要特性。时间节奏就是物质运动缓急的交替和周期的间隔。高校德育的时间节奏是德育过程的连续与间断的周期性交替。和谐的教育时间节奏既是和谐教育的基本条件,又是和谐教育的外化形态。要控制好高校德育时间节奏,一要把握时速,快慢得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平均用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德育内容安排得错落有致,重点要突出,可反复地讲;难点要分散,可以随机地讲;一般内容要交代,可以简明地讲。二要把握时隔,疏密相间。所谓疏,即间隔大、频率小、速度慢,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觉;所谓密,即间隔小、频率大、速度快,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只有疏密相间、得当,才能更好地调动大学生的情绪。疏密相间,会给大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密而不疏,会使大学生的精神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大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2]三要断续合理。高校德育过程的连续需要以师生充沛的精力为条件,当师生的精力消耗到一定限度,就要适时地将连续转为中断。在处理断与续的关系上,要做到断续结合。巧妙的停顿往往含蓄自然,可以激发兴趣,诱发思考,激起大学生“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强烈求知欲。同时适当的停顿又可以给大学生品味真理的机会和思考、想象的空间。四要让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合理交替。形象思维是运用图形或图象形成概念,借助于具体形象、具体的事物或具体场景进行的推理活动。抽象思维是借助于概念进行的推理活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方法是互为补充、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在高校德育过程中也必须将两者进行合理交替使用。
五、增强高校德育的时尚感
时尚是一种对外表行为模式的推崇和传播现象,表达着人们对美的爱好和欣赏,也可以借此发泄个人内心中被压抑的某些情绪。新一代的时尚文化是指自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流行于中国15至25岁青少年中间的娱乐活动以及相关的产品和消费方式。时尚文化是商业文明的产物,它具有彰显个性、求异、创新、反传统等特征。在时尚文化中融合了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的最新因素,再通过大众传媒的渲染和现代科技的包装,与传统文化相比具有更强的冲击力、渗透力和吸引力。青少年大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活跃,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追逐时髦的心态,往往成为追逐时尚的主体。时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又具有不可忽视的消极效应。显然,盲目排斥、指责、非难时尚文化是不可取的。高校德育工作者应顺应形势变化,以时尚文化作为高校德育的一个新的切入点,理性对待时尚,积极参与大学生的时尚文化活动,以此作为研究和了解大学生的重要途径和对大学生进行高校德育的新思路。在时尚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者应鼓励大学生追求积极向上的时尚,抵制低级粗俗的时尚,支持大学生正当的时尚追求,反对异化的唯时尚主义。甚至可以有意识地将时尚元素融入高校德育内容中,以时尚形式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强高校德育的时代感,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大学生的兴趣,找到师生之间的交叉共域,从而提升高校德育的艺术性和吸引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比如,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时代的新偶像对青少年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少年树立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挖掘和利用偶像身上的闪光点来指导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利用时尚文化中的生命意蕴,对青少年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少年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幸福,感悟生活的真谛与意义,思考自己生命的存在意义,培养生命情感;利用时尚文化中的审美价值对青少年进行审美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更新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当然,对于时尚文化中片面追求外表的独特与新奇、追求感官的新鲜与刺激、浮浅庸俗以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虚无主义等消极因素要给予批判。
六、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时间反求能力和未来预见能力
所谓时间反求,是指对过去形态的时间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科学分析和研究,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追溯、研究、总结和借鉴,必要时还要进行“时间再现”。时间反求看上去是面向过去,但它的目的和意义却在相反的方面,即面向未来,用对过去的反思引导、规范现实的发展。时间反求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克服经验主义与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时间反求意识,着力增强时间反求能力,善于自我诘难,不断地对自己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进行批判与重构,筛选并淘汰不良的行为习惯,自我校正、自我调整、自我构建。尤其是要认真考问长久以来已形成惯例的高校德育中的一些传统做法是否是正确的,其背后支持的思想理论是什么,自己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从而实现对自身的深刻剖析,对工作的重新读解,进而获得一种对自我和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全新认识,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和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时间反求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反求时链法”,即反向追溯,逆时序而上,由果究因,环环上溯,不断追问事物的本质;“时间再现法”,即利用昔日之物、旧时之景为今人再现过去之时。此外,还有“历史研究法”“总结借鉴法”等。[3]
所谓高校德育的预见性,是指高校德育工作者在高校德育中立足现实,着眼于未来,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高校德育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判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工作做在前头,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关注高校德育的未来、德育中各种潜在的因素和高校德育的有效性,充分发挥高校德育工作对社会发展的精神引领作用。高校德育的功能不仅在于处理人们已经表现出来的思想问题,纠正其行为偏差,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善于预测人们的思想走势和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防患于未然。古人认为:“防为上,救为次,戒为下。”由于事后教育属于“救”和“戒”,超前教育则属于“防”,其效果作用最大,因而是上策。高校德育应当超前进行,应在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预测大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趋势,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教育,把工作做在人们思想发展的前面。要增强高校德育的预见性,需要多管齐下:一是转变观念,拓展高校德育工作的时间视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德育工作者只有树立超前意识,才能把思想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把握人们的思想动态,洞悉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发挥高校德育工作在引领社会发展和精神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深入调查研究,找准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实际出发,善于调查,找准问题,使高校德育工作有的放矢,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尽量克服和避免盲目性。三是总结经验,寻求规律。人的思想、观念、情感、动机等都是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要善于对各种高校德育领域出现的现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寻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力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下葫芦冒起瓢”。四是提高高校德育的信息化程度。高校中存在着大量的、不断变化的思想信息,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信息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对一些潜在的、带有普遍倾向性的思想信息的掌握情况,直接决定着高校德育的前瞻性。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的滞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大学生的思想信息缺乏及时的了解以及信息处理、传递速度的低下。因此,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是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前瞻性的有力保证。五是锤炼哲学思维,增强窥斑见豹、见微知著、类比推理的能力。为此,必须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增强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问题的捕获、把握和分析能力,发现和解决高校德育实践中各种重大的、潜在的实践课题,始终站在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论前沿和实践前沿。
七、开发利用闲暇时间资源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新工时制的实行使大学生拥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闲暇是一把“双刃剑”。教育、引导得当,闲暇可成为大学生完善自我和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放任自流,疏于调理,自由度大、可控性小的闲暇就会成为高校德育的“真空”,成为影响大学生发展的消极力量。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闲暇教育迫在眉睫。闲暇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协作。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提高对大学生闲暇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大学生闲暇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校德育范围,制定和实施闲暇教育的计划和方案。二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升闲暇活动的质量、格调和品位。三要引导大学生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四要与学校各部门一道,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在闲暇时间里给大学生提供周到的服务和全方位的指导等。
此外,完善高校德育时间结构、提升高校德育时间功能、适当提高高校德育时间密度、建立健全高校德育的时间评价体系、进一步增强高校德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也都是运用时间学原理观照高校德育、提高高校德育时间效益的重要方面。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总之,从时间学角度检视高校德育现状,以便充分发挥时间的价值、深刻把握时间运筹规律和深入挖掘时间潜力,对于高效实施富有创造性的高校德育、不断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3]金哲,陈燮君.时间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语境学视角 篇5
【关键词】语境理论 视角 英语词汇 教学
词汇教学虽然是让学生通过英语教学活动掌握单词、词组等,但是单词、词组是组成句子、文章的基本单位,很多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只是单纯的让学生通过音标、词义等来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快速记忆,也很容易让学生忘记或者将一些相似词汇弄混淆,这些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负担非常重。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学习某个单词、词组的时候,处于某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可以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记忆,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一、语境理论的概述
语境是由波兰的马林洛夫斯提出来的,语言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要正确的对语言进行理解,其实还需要根据它产生的环境,即使语言相同,在不同环境下产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意思。语境其实包括静态语境与动态语境,传统的语境就是静态语境,静态语境具有确定性与封闭性,而动态语境层次性比较高。任何语言在使用时都有一个环境,语言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语境就是语言出现时的环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语境其实包括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在使用语言的时候,时间、空间、情景、上下文以及语言的对象等都是语境因素,在语境理论视角下进行英语词汇的教学,从语境的分类与功能上考虑,会产生不用的效果。
二、语境的分类与功能
1.语境的分类。语境是语言产生的环境,语境的分类根据语言的性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单位,如果从词汇的角度进行考虑,可以将语境称为词汇语境,词汇除了单个的词外,还有搭配的词组,很多词组都是固定搭配的,这些词在搭配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词汇语境,很多固定词汇如果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搭配,其意义也会有天壤之别。第二,语法语境,语法是语言使用中必须要遵守的法则,不管是英语、汉语还是德语等,都有其自己的语法,语法语境是指同一个词汇在句子中处于不同位置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主谓宾、定状补是英语语法中非常常见的,词汇扮演的角色不同,意义也会随之而变。第三,言语语境,这种语境是指词汇处于一个句子之中,其意义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才能确定。上述三种语境都是属于语言性语境里的,也就是说与词汇的意思与语言本身有着一定的联系,除了这一大类外,还有非语言性语境,一般包括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是指语言产生时的实际语境,影响因素包括语言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而文化语境则是一些固定的语境,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文化发展中语言是必不可少的,词汇的产生与变化可能与当地的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息息相关,文化语境也是词汇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遵守的。
2.语境的功能。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功能主要有两个,第一是解释功能,虽然每个词汇都有自己固定的意义,但是很多英语词汇都有其引申意义,同一个词汇做名词时与其做动词或者形容词时的意思也不一样,这种情况下,要明确词汇的实际意义,就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语境的第二个功能是制约功能,语境的制约功能是对词汇的一种制约,主要体现在词汇使用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的几个方面:第一是代词,代词在英语中非常常见,对前面提到的内容进行指代,指代词其实本身可能没有具体的意义,但是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其指代的就是句子或者文章中的某部分的内容。第二是省略词,在英语某些特定的语句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省略的内容,省略词则可以帮助阅读文章的人补充省略内容。第三是歧义词,歧义词在英语文章中很常见,语境在制约功能上体现的就是消除词句之间的歧义,帮助阅读者明确词汇的意义。
三、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对词汇的记忆是瞬时的,高中阶段,学生的课业十分繁重,学习压力也非常大,英语是一门语言,对很多学生来说,英语是怎么学也学不好的科目,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学生的英语基础没有打好,可能是学生本身对英语学习就不感兴趣,也可能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但是这些问题的源头都在英语词汇的教学,学生英语成绩得不到提高,做试卷时不能理解课文等,都是因为没有掌握足够的词汇,教师应该要重视词汇教学,分析目前词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不能掌握好重点词汇的教学。中学英语教学对学生掌握词汇方面的要求有几种,有的是需要精通的,有的是需要了解的,有的只需要熟悉一下就行,这也是中学英语词汇庞大的原因。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掌握好重点词汇的教学,没有主次分明,对每个新单词的教学方法与要求都一样,没有侧重点,大大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很多单词都掌握不了。第二,词汇教学中缺乏语境的创设。很多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太过重视词汇的词义,但是其实英语词汇的词义跟语境有很大的关系,同一个英语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其词义可能不同,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可能会让学生重点记一词多义的词汇,但是在课堂上并没有告知学生不同的词义应该用在怎样的语境中,导致学生在词汇使用或者翻译过程中出错。缺乏语境的词汇教学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告诉学生词汇的词性、词义、用途等,会让学生学的非常吃力还没有效果。
四、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优势
1.加强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帮助学生更好的对词汇进行记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教学中就需要语境的辅助,单独的词汇也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有更深的意义,让学生单词对词汇进行记忆,学生只能用死记硬背的形式,随着教学进度的上升,词汇数量越来越庞大,学生的记忆也会越来越凌乱,而且学生死记硬背往往不能将词汇的所有词义都记住,在将词汇运用到具体语句中时可能会出现问题。通过语境进行词汇的记忆,学生可以结合语境对词汇进行理解,在不同的语境中理解词汇的不同词义,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词汇进行记忆。
2.增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英语词汇中有很多一词多义或者多词同义的词汇,这些词汇的具体意思只有在语境中才能体现出来,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加强学生对词汇不同词义的理解,让学生轻松的掌握词汇的意义。
五、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使用原则
1.准确性。语境理论的使用一定要遵循准确性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词汇讲解过程中,如果要采用语境进行教学,创设的语境一定要准确,词汇可能有不同的意思,但是每种意思在使用时都需要有贴切的语境,不然其意思就会改变,教师一定要认清这点,对每个词汇的意义进行分析,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要准确的使用语境理论,遵循语境的准确性。
2.实际性。语境理论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语境的创设应该要联系生活,表现出实际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对词汇进行思考,教师如果在创设语境的过程中脱离了实际,容易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仅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词汇,还达不到语境理论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对词汇进行具体分析,将词汇放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例子中,不仅符合实际,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记忆。
3.再现性。学生要掌握好词汇,记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英语词汇量非常大,学生在记忆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短期记忆,在大量词汇的冲击下,学生很容易忘记一些以前的词汇,所以语境理论教学中应该要符合再现性原则,也就是教师要长期使用语境让学生对词汇进行重复记忆,语境创设中,让学生不断回忆以前讲的词汇其实不难,让学生在语境中实现词汇的学习、记忆、复习等,就可以加深其对词汇的记忆。
六、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使用的策略
1.利用语境猜测确定词汇的词义。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使用语境时应该让学生学会自主利用语境猜测确定词汇的词义,其实,在语境理论中,每个词由于其所处语境的不同,它都有其自己独特的意义,词汇意思的多变,其实就是因为其处于不同语境词义的引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从知道某个词汇的某个意义后,在不同语境中去猜测那个词的意义,这样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词汇的记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学生对词汇词义的记忆不能受限制,一旦学生的思维固定了,只记得词汇的某个意思,那么在阅读文章或者理解句子时就极易出错。
2.创设情景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是当前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将语境理论运用到情景教学中,可以更好的发挥语境理论的效果。情景教学是采用创设情景的方式,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放在情景中实现有趣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英语教学中,学生不能做到对词汇的掌握,对课堂缺乏兴趣是很重要的原因。教师要科学的创设情景,将课堂内容更好的融入到情景中去,让学生可以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更好的对词汇进行分析,加强对词汇的理解与记忆。在复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回忆教师创设的情景进行对词汇的二次记忆,教师也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创设相似的情景,帮助学生对之前的词汇进行回忆。
3.通过文化语境进行词汇教学。语言与文化语境是息息相关的,一些英语词汇中可能会包含很多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化语境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与记忆,将一些传承的比较深远的文化告知学生,让学生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进行词汇的学习,了解在文化背景下某些词汇的特殊涵义,让学生充分掌握好词汇的意义。
七、结语
总而言之,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使用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语境理论的优势,结合学习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语境,让学生在词汇学习中更好的理解、记忆词汇,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适当的使用教学策略增强语境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减轻学生在词汇学习上的负担,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康勇.语境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2]伍敬芳.认知语境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8).
[3]秦艳君.浅析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妇女(下旬),2014(10).
[4]陈晓英.语境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5(02).
[5]郑晓芬.语境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4(06).
[6]张琳琳.语境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浅议[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01).
[7]阳佳航.浅析语境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4(10).
[8]康勇.语境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教学[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