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完善(共12篇)
综合完善 篇1
近年来, 农行的市场份额在逐步扩大, 经济效益也在明显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 部分削弱了农行的综合竞争力。分析近两年储户的投诉内容, 我们可以发现对柜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投诉仍然是投诉的主要部分, 客户要求增设服务窗口, 解决排队难的要求呼声很大。但是基层农行也面临着一些实际的困难, 主要是业务量增大了, 但柜台操作人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基层农行员工一方面感到工作强度太大, 希望支行能增派人手;另一方面因为内部奖惩不严, 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 不愿主动改进服务。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 完善绩效考核, 制定合理的二次分配方案, 内部挖潜, 显得十分必要且切实可行。
一是要制定详细的考核指标, 各项指标应量化细化。二是要充分发挥会计主管的监管作用, 完善内控管理考核。三是要以岗定人, 以岗定责, 改变过去按人定岗不合理现象。四是要灵活安排后台人员, 通过有效的柜台分流, 提高电子设备的使用率。五是要以奖为主, 多提供员工加薪和升迁的机会。要致力和谐团队建设, 努力提升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 改革现有的分配制度, 要把加薪的天秤适当地向基层倾斜, 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要加薪和升职, 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重, 尽量避免优秀人才流失。
综合完善 篇2
1.本文档为《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细则(2011年版)》中涉及“制度”、“机制”、“办法”、“规范”、“流程”、“计划”、“预案(方案)”等关键词的条目筛选,详细内容可按照本文档表明的章节数字参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细则(2011年版)》并予补充与完善。
2.黄色背景的数字为《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制度汇编》电子版中相应参考章节的页数;红色背景表示该内容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制度汇编》中没有或体现不明显。
第一章 坚持医院公益性
三、急诊绿色通道管理 6-16
七、投诉管理 172 2.7.1.2妥善处理医疗纠纷。(★重点)
【C】有医疗纠纷范围界定、处理制度与操作流程,妥善处理医疗纠纷。【A】建立发言人制度。2.7.2 公布投诉管理部门、地点、接待时间及其联系方式,同时公布上级部门投诉电话,建立健全投诉档案,规范投诉处理程序
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4.2.1.2 有医疗质量关键环节(如危急重患者管理、围手术期管理、输血与药物管理、有创诊疗操作等)管理标准与措施。有重点部门(急诊室、手术室、血液透析室、内窥镜室、导管室、重症病房、产房、新生儿病房等)的管理标准与措施。
八、急诊科管理与持续改进 6、96 4.8.1.4有统一规范的急诊(含抢救)服务流程。
十八、医学影像管理与持续改进 二
十一、介入诊疗管理与持续改进 48 4.21.1.1有介入诊疗科室与相关科室共同制定介入诊疗应急预案与工作流程。相关科室和人员知晓协作职能和工作流程。
4.21.1.2有设备使用管理相关制度,有专人负责,有保养、维护、维修记录。4.21.2.1 根据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制定实施细则文件与管理流程,并执行。有相关人员培训计划、培训方案并考核。
4.21.3.1有对实施介入诊疗医师资质授权管理制度与流程,相关人员知晓,并执行。4.21.3.3 有介入诊疗工作制度、技术操作常规,开展质量控制,定期质量评价。4.21.3.4 有消毒隔离制度。
4.21.4 有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器材来源可追溯。介入诊疗器材使用符合规范。4.21.5.1有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并落实。
4.21.6.1 有保证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相关制度。根据管理要求,对相应制度应及时更新和完善。
四、人力资源管理 417
完善综合运输法制建设的构想 篇3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综合运输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引起重视。运输活动是物流业中的一个环节。客户要求将货物交付给货主,支付了总物流费用,而物流企业采取何种方式将货物运至目的地则不是客户所要关心的问题。因此,物流业的发展,客观上对运输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课题。
四种运输方式法律制度比较
目前我国从事客货运输业务的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四种,水运包括海运和内陆船舶运输。在运输法制建设方面,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独立封闭。
在国家层面上,不同的运输方式有不同的运输法律,民航有《民航法》,铁路有《铁路法》,公路有《公路法》,水运有《海商法》和《港口法》。不同的法律下面还有相应的运输法规和规章。形成了以五部法律为基础四种运输方式下的相对独立的法规体系。
在这四种运输方式中,铁路、公路与水路主要是国内运输,民航涉外的因素要多一些,海上运输则主要是涉外运输。因此,在法律规范方面,铁路、公路、水路主要是国内立法,而民航和海商则偏重于涉外立法,要考虑国际通行的规则。由于铁路和公路的国内运输量比较大,客户比较多,因此,铁路与公路法律规范在国内的影响比较大,而海商法的国际影响较大。
1.法律规范之间的差异性
在建设方面,除了海商法没有直接提到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规划相协调的问题以外,其他都涉及到与其他运输方式规划相协调的问题。在运营方面,也都有运输合同,但合同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从对这些法律规范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的差异。
(1)在法律规范的构成上,铁路与公路(包括内河运输)的法律规范主要是国内法,而民航和海商除了国内法,还有大量的国际公约和惯例。特别是海商法,其中大多数的法律规范直接是由国际公约或者习惯转化而来。比如在确定承运人责任方面,基本上是1978年出台的《联合国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翻版。而铁路法由于制定较早,在参照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或者国际公约方面较少。虽然铁路也参加了国际联运,但在铁路法中基本上没有反映。
(2)在法律规范的内容上,基本上由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两类规范构成。与运输相关的运输工具的租赁等法律规范,海上运输和民用航空器租赁的规范比铁路、公路要复杂得多。而在铁路法中基本没有涉及到运输工具的租赁问题。在客货运输两大类运输业务方面,铁路、公路、民航和海商有很大不同。比如,铁路、民航、海商法律中均有限额赔偿的规定,但三家的赔偿限额标准不同、适用依据不同;在声明价格运输方面,名称上也有不同,铁路称为保价运输(《铁路法》第十七条),民航法和海商法称为声明价值,公路的限额赔偿和保价运输则是由具体法规规定。
2.运输管理体制各有不同
各种运输方式的管理体制有所不同。尽管在运输合同规范方面,各种法律之间都有不少参照,运输法律规范具有相互融通的倾向,但是在管理方式上,有许多各自的特点。比如,铁路运输管理体制实行的高度集中、统一指挥(《铁路法》第三条),公路则是分级管理(《公路法》第八条),民航实行的国家统一管理与地区管理机构分权管理(《民航法》第三条)。在具体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虽然都实行限额赔偿,但同一批货物在不同的运输方式下其赔偿结果是完全不同。
3.法律规范之间的协调性
从五部法律的规定来看,都已经注意到各种交通运输工具之间的协调性。但仅仅是提出了法律原则,而对如何对接没有作出规范。这不仅是由于这些法律在制定的时候,对综合运输的要求还没有充分认识,而且还因为在管理体制上各自为政、注重自身利益而对综合运输缺乏兴趣。随着物流业的发展,综合运输势成必然,整合运输资源,达成最优服务,已经成为共识。
现行的交通运输法律规范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性,这对发挥综合运输的作用是不利的。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运网协调,即联网方面的法规;二是运输行为协调,即联运方面的法规。
(1)联网,即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要在线路、站点、航线等方面连接成网,也就是说铁路、公路、民航、水路之间,要通过合适的接口安排,使之互相达到最便捷的转运、最直接的运输、最有利于客户利用运力,开展直通运输,方便客户。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联网有利于发挥综合运输的作用,提高运输效率。因此,完善联网法律制度,是保障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基础。
(2)联运,是各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活动要形成一个统一的方便的运输网。联运既可以是一票到底的方式,也可以是分段继运的方式。要尽可能地为客户提供最便捷的运输服务,减少运输中间转运环节,提高运输效率。在联运方面,目前的《合同法》有多式联运的规定,对一些基本法律问题作出了规范。但仍然比较原则,需要进一步细化,使之更具可操作性。
完善综合运输法律制度的建议
运输业发展的现状已经客观地提出了加强立法协调的要求。现行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重要,合作方式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物流业的发展,运输成为物流活动的一个环节,综合性的物流活动把运输转化为企业内部的一个车间班组的活动,这种新情况必然对运输法律制度产生影响。笔者认为,完善法律制度要从联网和联运两个方面入手,达到联网联运、综合运行的目的。
1.制定综合运输法
发展综合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经济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通过对运输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各种运输工具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效率优先、方便快捷的运输目标。而综合运输法,是实现此目标的法律保障。
综合运输法的调整对象就是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的法律规范。要从单一的、各自为政的运输管理体制转变为整体的、全国性运输网的管理体制上来。综合运输法解决的是运输网络建设问题,避免各自为政导致运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而造成的浪费。运输建设属于国家的基础建设,投资大、涉及面广,必须统筹规划,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不同的特点和承担社会运量的合理分工,安排建设规模、联网站点,在源头上抓好运输方式的联网建设工作。
综合运输法的内容主要是运输建设,解决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接口,包括规划、建设、投资、验收及并网运营等。特别是全国重大运输枢纽的建设规划,要符合人流物流集散方便、快捷、高效、的原则,形成具有调节物流功能的运输中心。
要根据我国综合运输网的整体布局和需求,对相关的运输政策进行法律化的工作,通过法律规范的形式,明确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在整个交通运输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作出相应的政策导向规则。要充分发挥不同的运输方式的优势和特点,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为社会提供低能耗、低运费、高效率的运输服务。
2.完善联运法律制度
联合运输是运输业务上的互联互通,要实现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方便快捷的转运,需要有相应的法律规则。目前在联合运输方面除了合同法的规定以外,铁路与水路有联运规则,而其他方式的交通运输工具之间没有具体的规范,有的地方通过双方的合同方式确定了联合运输。联合运输与合同法规定的多式联运有所不同。联合运输的面要宽一些,既包括多式联运,也包括同式联运。同一方式的运输主体之间也有联合运输的问题。
在联运方面,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包括:
(1)票据格式一体化。运输票据一体化是开展联运的必要的条件。要对运输票据的格式作出规范。各种运输方式在同式运输中可以有自己的统一的票据格式,在涉及联运的时候,需要对格式进行规范,以便于托运人托运货物和旅客的旅行。这些票据包括:托运单、货运单、运输合同、旅客客票等。
(2)运输工具标准化。适合多种运输方式的运输工具,应当有统一的标准,以便于过轨、接驳、装卸的要求。在货物运输方面,集装箱的标准已经有了国标,但货物的装卸、交接等应当有统一的标准。各个转运点的规划、设计、运行应当有统一的标准。
(3)运输手续规范化。为便于运输活动的进行,对运输手续要进行规范。比如对于旅客联运,应当实行一票全程,不管在那个区段,实际承运人要提供符合规定的服务标准;对于货物联运,初始地承运人要为货主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并对全程负责。
(4)联运责任规范化。由于各种方式的运输责任不同,赔偿的标准不同,按照多式联运可能产生不同的赔偿结果,因此需要在联运法规上明确一些基本原则,便于客户索赔。特别是一些程序上的要求,比如索赔文件、索赔时效、索赔方式等,要明确具体,具有方便和操作性。
各运输方式法律制度的现状分析
公路法
公路法是一部行政管理性法律,1997年7月3日公布,1999年10月31日修订。主要内容包括公路规划、公路建设、公路养护、路政管理、收费公路、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公路法中没有涉及到公路运输营业。在公路建设中有一些与其他运输方式相协调的内容。比如第12条规定“公路规划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建设的需要编制,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和其他方式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相协调。”有关公路运输的法律规范,主要是国务院于2004年发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该条例对公路输资格许可、运输行为、运输管理等问题作了比较详细的规范,除此以外,交通部大量的运输规章是当事人从事公路运输生产活动的基本的法律依据。
铁路法
该法1990年公布、1991年施行,对铁路运输与管理若干基本问题作出了规范。铁路法的调整对象是铁路建设、管理和运营中的社会关系,因此,既有铁路行政管理的内容,也有铁路运输合同的内容,是一部综合性的法律。
在这部法律中,涉及到其他运输方式的,有第29条、第33条、第40条和第47条。这四条规定涉及四个方面:运输协调;规划协调;建设协调;安全协调。如第29条规定“铁路运输企业与公路、航空或者水上运输企业相互间实行国内旅客、货物联运,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国家没有规定的,依照有关各方的协议办理。”第33条规定:“铁路发展规划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建设的需要制定,并与其他方式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相协调。”
在2006年2月修订的《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中,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协调主要是建设与安全管理。但总体上并未超出铁路法的规定。
民航法
1995年10月30日公布,1996年3月1日施行。在机场建设方面,要求与城市建设规划相协调,而没有提出与铁路、公路的协调,原因可能是认为城市铁路与道路属于城市建设规划的内容而不是独立的运输方式,因此民航机场建设属于城市交通的范畴,似乎不必考虑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规划。但民航机场作为航空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其建设不仅是城市交通的一部分,也是公共交通运输网的一部分,应当统筹规划,一并考虑,以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海商法与港口法
建立完善综合公路运输体系初探 篇4
1 建立综合运输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必然客观要求
造成运输问题矛盾突出、效率低下、资源分散、成本过高的一个根本原因, 就是我国运输系统的综合组织或者综合协调能力不够, 现代物流的方式应用不好, 缺乏现代物流机制, 使整个运输过程事实上处于总体上的无序化过程。
按照现代物流理论, 一个国家运输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级阶段, 其主要表现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 (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海运和内河航运等) 各自独立发展的阶段。第二个阶段, 就是上述这些各自不同的交通运输形式, 通过互联互通即联运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阶段, 也就是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建立和逐步形成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运输一体化的阶段, 即上述各种运输方式的节点统一起来形成大的运输中心, 这些运输中心除了节点设施的统一外, 运营功能、组织结构、产权也逐步实现了一体化, 这个阶段是综合运输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阶段。第四个阶段则是更高级的阶段, 是综合运输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能源利用、环境改善、土地资源利用等实现高度统一、高度协调和一体化发展的阶段。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运输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迄今为止基本上都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20多年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步伐, 不同交通运输之间的复杂性以及各自独立运输方式之间的不协调性和不经济性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有专家形象地指出, 由于我国过去的经济相对落后, 对交通运输的能力和效率等要求不高, 因此那时我们交通运输方式就像在白纸上画上任何一个交通线, 可以与别的交通运输线之间相互不联系也没有干扰, 哪种运输方式发展对全社会都有贡献。但是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以后, 对运输方式和运输能力要求越来越多, 就像这张白纸上画的线越来越多, 这时交通线的交叉、重叠、干扰就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了, 于是各种运输方式在节点上和线路上的匹配、综合、协调、统筹就是必须要考虑的了, 显然这个阶段就已经超过了各种运输方式独立发展的阶段, 这时综合交通发展的问题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因此, 综合交通发展不是一个口号, 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客观需求。
建立综合运输体系不仅是由于运输能力紧张所提出的要求, 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达到现代化所提出的一个根本要求。美国的综合运输体系程度很高, 不但政府对综合运输体系的组织协调能力很强, 而且运输企业的一体化组织水平也很高, 再有就是信息化水平相当高。各种交通运输要组织起来进行联运, 进行统筹协调和综合运用, 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 没有这个信息平台是根本不可能的。美国的GPS发展得很到位, 保证了它的综合运输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而我们则还存在根本的差距。另外要建立整个城市的物流配送体系等, 这也并不是交通运输本身能做到的。例如在美国, 许多货品运输的包装工作, 都是在物流环节完成的, 而在我们国家都还是在生产环节完成, 因为我们现有的交通运输方式很难适应这种现代物流的要求。
2 建立综合运输体系必然要求国家管理体制进行深刻的改革
在不同运输化阶段里面, 对政府的执政方式、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会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政府制订的政策法规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初级运输发展阶段, 因此管理方式相对比较简单, 分部门运输管理方式就可以适应。但是到了经济运行的复杂阶段, 到了运输方式需要综合性和一体化的阶段, 还是沿用过去那种体制, 这就明显不适应了。严格说, 目前的运输管理方式、运输政策和运输机制都还是部门所有制, 没有统一的政策法规, 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划, 没有统筹的考虑和安排, 而且没有形成成文的、权威性的或者通过立法的政策。还有就是管理体制的问题。我们国家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但政治体制的改革还十分滞后, 主要表现在政府转型还十分缓慢。我们现在的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部门所有制, 现在的国务院有四十多个部委, 每个部委的设立基本都是资源控制和资源分配型的, 每一个部门都占有一块国家资源, 每个部门都形成了自己特殊的部门利益, 这是很不正常的, 这种现象给我们国家政府转型和体制改革造成了极大的障碍。交通运输系统也是如此, 交通部管的是公路运输、内河航运和海运, 民航总局管的是航空运输, 铁道部则管着铁路运输, 各个交通管理部门职能分离, 互不协调, 每个部门都主要给自己所管的行业争资源、争资金、制订符合本部门利益的政策, 因而从全局来看, 出现了很多非常不合理的现象, 很多互相不协调的矛盾, 很多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很多低效率低水平的恶性竞争, 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和经济运转的扭曲。
3 建立综合运输体系必然要加强统一规划, 协调发展
要加强综合运输体系的统一规划, 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于交通发展规划中, 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及比较优势及相应的市场需求规模, 确定各运输方式的发展规模和速度。a.确定合理的运输基础设施发展规模和结构。政府部门要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及时提出运输基础设施的发展议题, 组织有关研究单位进行发展规划研究, 对较长期内运输基础设施的总供给量、供给的增长速度做出决策。b.搞好运输基础设施网络的布局。如果布局不合理, 涉及到的将不仅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浪费问题, 而且对社会、经济各方面会带来不良的影响。为此, 要从各方面作系统的论证分析, 使运输基础设施的布局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4 建立综合运输体系必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及体系结构的合理化, 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站在全局的发展角度, 用综合的眼光看问题, 从而对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 而且更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综合运输体系形成中的调节作用。为此, 应加快以下方面的改革步伐, 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 从综合运输体系形成和完善方面看:a.加快运价管理体制改革, 形成灵活的运价形成机制以及合理的运输差价和比价关系, 发挥价格杠杆在综合运输体系形成中的导向作用;b.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交通运输业投融资体制, 进一步开放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和运输市场, 消除体制性障碍和行业壁垒, 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增强运输基础设施投融资能力和运输市场的竞争活力。
5 建立综合运输体系必然要实现交通运输负外部性的内部化
所谓交通运输业的负外部性, 就是指交通运输建设及营运过程中, 对运营者以外的企业、个人以至整个社会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以货币表现的外部性就是外部费用。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 在对不同运输方式的评价、定位及选择过程中, 必须充分反映不同运输方式在环境、资源、安全等方面的不良影响, 并按负外部性内部化的途径加以解决, 把各种运输方式的外部性, 通过评价、测算后转为内部费用, 即直接体现到其运输成本中去, 让不同运输方式根据其负外部的大小承担责任。
摘要:分析了现阶段综合运输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的相关建议, 重点指出建立统一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交通运输管理,综合运输体系,管理体制,初探
参考文献
[1]姜大立, 冯杰峰.我国公路物流发展趋势及对策[J].综合运输, 2004 (1) .
[2]荣朝和.关于我国尽快实行综合运输管理体制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 2005 (2) .
综合完善 篇5
近年来,***县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从完善考核指标、改进考核办法、强化结果运用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初步建立起了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提升干部整体素质、激发队伍内在动力和整体活力、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都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一、主要做法
1、科学设置考核内容,完善考核指标体系。
今年我县重点从细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领导班子及成员的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探索尝试,力求做到考核指标和内容符合实际,考核结果准确反映干部的品行、才能和工作绩效,既科学合理,又便于操作,较好地解决了干部考察考核工作“如何评价”的问题。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结合工作性质和职能,进一步明确了领导班子及成员的考核重点内容。领导班子主要考核思想政治建设、领导能力、工作实绩和党风廉政建设四大类十四个方面的内容,重点了解和掌握班子整体工作运行状况和班子建设情况。其中对党委领导 1
班子侧重考核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科学决策、党的建设等情况,对政府领导班子侧重考核维护大局、围绕中心、依法行政、政府效能建设等情况。领导班子成员主要考核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内容,并增加有无参与赌博等干部作风内容,重点了解掌握政治态度、思想品质、工作思路、组织协调、工作作风、工作实绩、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廉洁自律和干群的反映等方面的表现。同时,在具体的考核评价中强化了定量打分。在科级领导干部考核中,实行了打分制,总分为100分。具体分为 “德”10份,“能”10分,“勤”10分,“绩”10分,“廉”10分,“有无参与赌博” 10分,“总体评价”40分,每个项目中 “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次,计算系数分别为1、0.7、0.4和0;弃权票、作废票不计分,通过测评得票情况计算总分,直观表现干部测评情况。
2、扎实开展领导班子研判,改进考核评价方式方法。对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了集中研判。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直综合部门负责人带队,采取乡镇自查、民主测评、个别谈话、座谈了解、实地查看、查阅资料等方式方法,深入了解各乡镇领导班子运行情况、所取得的工作实绩、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班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全面掌握科级领导干部的德、能、勤、绩、廉表现情况和个人存在的不足,在综合分析、集体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对乡镇领导班子和科级领导干部形成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并根据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提出加强班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以及领
导班子成员培养管理意见建议,为县委进一步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进一步延伸考察考核评价主体。在认真征求包联县级领导意见的基础上,对设置的共性目标,分别到纪检、组织、政法、宣传、“610”办、双创办、考核办、安监、信访等县直业务主管部门单位,发放评价意见表,就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双创”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信访工作、“610”工作、目标管理等工作进行无记名评价,全面了解相关部门的意见,进一步考准考实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
3、注重综合分析,全面转化研判成果。
在综合分析中,引入多媒体手段,强化了横向对比。把领导班子和科级干部考核情况制作成线形图,配备了投影仪,用幻灯片的方式直观进行对比和展示。既可以反映干部的总体表现情况,在民主测评中所处的位置,又可以反映每个干部“德”、“能”、“勤”、“绩”、“廉”具体每一项的优势和不足,便于有针对性的改进提高。同时,强化横向对比,把****名党委书记及乡镇长分别排列在一起,通过线形图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对比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表现情况。坚持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选准用好干部,加强各级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从五个方面抓好考核评价结果的转化运用。一是把考核结果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近期,县委根据乡镇领导班子及成员综合考核评价结果,对**名长期在乡镇工作、综合协调能力强的乡镇党政正职交流到县直
部门单位担任领导,对干群反映好、工作能力强的**名乡镇党政正职进行了调整使用,对工作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名乡镇副职进行了提拔使用。二是把考核结果作为管理干部的重要依据。坚持实行了组织部长约谈制度,对个别存在问题的班子,及时进行约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个别测评情况偏低的干部进行了提醒谈话,有针对性地做好改进工作。三是把考核结果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依据。根据考核结果,从中分析干部的素质构成,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教育。四是将考核结果与乡镇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公务员年度考核相挂钩,与全县评先评优相挂钩,从而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五是全面推行考核结果反馈制度,将领导班子及成员的民主测评、民意调查情况和考核评价结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反馈,既肯定成绩,又指出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确立了比较准确的干部考察考核评价尺度。领导班子及成员的考察考核各有侧重,便于其集中精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了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对班子成员的考核以职责分工为依据,尊重个性差异,标准适度,范围明确,易于干部明确努力方向,对考核对象起到较好的激励引导作用,同时考核工作机制也得到了不断规范和健全。
二是实现了日常考核和集中考核的有机结合。坚持把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研判相结合,采取组织部长约谈、深入基层调研检查等措施,不断加大对各级领导班子落实县委县政
府重大决策、解决突发事件以及干部作风纪律方面的监督考核力度。通过年底集中考核研判,进一步了解掌握领导班子运行情况,全面真实地了解掌握领导干部的主要表现和工作绩效,做到了日常考核与全面考核的有机结合。
三是扩大了考核工作中的民主。考核评价工作既开展民主测评,又组织多层次、多类别的座谈会,进行民意调查;既听汇报、查资料,又进行实地查看。把县党代表、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纳入测评和座谈会参加范围,进一步落实了干部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更加有利于全面准确地了解和评价干部,使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更加公开、公正、透明。
四是形成了凭实绩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县委坚持把考核研判结果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根据考核研判结果,对优秀的领导班子和成员,在调整使用上予以优先考虑,对问题突出的班子和成员,采取提醒谈话、诫勉谈话等组织措施进行处理,较好的发挥了考核研判工作“指挥棒”的作用,使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有舞台,凭实绩选人用人的导向和氛围在全县进一步形成。
三、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思考
从探索和实践的情况看,我县科级领导班子及成员考核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让评价考核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完善,考核结果更加客观真实。一是领导班子及成员综合评价考核如何与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多头考核、多次考核的问题;二是考核评价标准各个项目所占比例如何准确量化和合理分配,解决考核结果与实际绩效相一致的问题;三是考核结果如何合理化利用,明确在干部选拔使用等工作中所占比重的问题等等。
综合完善 篇6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创新能力 善于发现 勇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28-01
综合实践活动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亲身经历,是综合实践活动区别于其它各类课程的特点,没有学生的实践,就等于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当前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和综合实践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我国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更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而不能把课改只当做纸上谈兵而已。
说到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很多老师拿着课本一筹莫展,我开始时也是这样不知该从何下手。其实不然,我认为,只要我们像平时教学生写文章那样,处处留心,很多有价值的活动主题就会跃然纸上。只要你善于开发并利用好题材,那么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就变得轻而易举了。下面是我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的点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活水之源,真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所在,对学生而言,只有经过生活的体验,才能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由此,我们要切实关注孩子们的求学轨迹,把学生的精彩生活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自由地、自主地,用自己的心灵去探寻综合活动之源,以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展示他们的生命活动,还学生一个原生态的自我。我利用校内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先让学生自行找合作的小伙伴,再讲清楚在活动中必须注意的事项和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接下来就带领学生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有时认真思考、分析判断,有的还认真地做着记录……之后,我再组织大家坐在草地上汇报各小组的观察结果。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个个兴趣盎然,收获丰硕。
二、学生在课余时间体验不同角色
“让抱大的孩子自己走路吧!”这是许多老师的期待。眼看着这00后的儿童,不会自己系鞋带,不会洗袜子,不会整理自己的书桌,这的确是个严峻的问题。时代要求他们要具有独创的本领,生活需要他们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啊!即使前途会有坎坷和困难,我们也要给孩子创设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因为他们总要在学习中自己长大。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中国的学生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技能,解题技巧,而是良好的心理态度,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主性,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引领学生获得轻松参加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使他们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教会学生关爱大自然、关心生存环境、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自,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1.在角色中引领学生体验他人。
人们常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温室里的幼苗注定长不成参天大树。作为教师,我们更是深知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只能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一次次去体验成功、体验失败、体验磨练、体验吃苦,才能激发他们奋斗拼搏的精神,锤炼他们的意志。其实相对于校园里单一的学习活动,他们也渴望真正走到社会中去,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份更为真实的感受,面对着孩子的热情,我们怎能不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呢?
2.在角色体验中实现学生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常言道:学以致用。面对老师的孜孜教导,家长的苦口婆心,很多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新知识,显而易见,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学生对学习的本身已经不感兴趣。要让学生主动的学,首先要让他们的深刻体会知识的重要性。角色体验为学生提供了运用知识,展示才能的机会。
三、走进孩子的心灵从德育入手
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是设计者、实践者、体验者和评价者,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主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我们积极引导学生面向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要探究的问题或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组织、帮助学生通过游览、考察、访问、探究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每个人的习惯来自他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以,教育必须植根于生活,表现并服务于生活,而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一座能让教育通往学生的生活世界的桥梁。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走进学生的生活也是一条便捷之路。
比如针对我班学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按时值日等不良习惯,我设计了一个“争当文明小天使”的实践活动。首先,我先收集一些相关内容的图片和视频,利用课上时间让大家观看,让他们初步了解到这些不文明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然后让学生调查自己身边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最后让学生交流自己对此的看法。在此活动过程中,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自己不文明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目的达到了,我便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要为争当“文明小天使”,努力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学生们也表现得信心十足。仅仅几天时间,我便发现我们班学生的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其结果来得如此之快,是以往任你怎样苦口婆心的说教都不能比的。可见,让学生亲眼所见,适时地情境教育,真的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更多地融入学生之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领着学生走向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去指导、去帮助、去诱发学生的新的发现和新的开掘。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合作互动中交流与沟通,相互影响,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顾建军主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郭元祥,姜平.《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基础教育课程,2006
综合完善 篇7
一、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督制度的
(一)出资人对企业国有资产行使股权监督
根据《物权法》的规定,国家通过投资行为,将国有资产注入到企业当中,而所注入的资金就不再属于国家所有,而是归企业所有,国家根据其投资的比例享有一定的股权,而不能享有所有权,我国的《公司法》明确规定,出资人在企业的运营过程当中,享有相应的股权权利,即具有股权收益与部分管理权利,而出资人在行使自己的股权权利时就自然而的行使其监督权。出资人对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的方式主要体现在运营过程中,如可以通过派选董事与监事的方式组成公司的运营与管理架构,再通过公司的管理建构来聘用职工,从而实现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
(二)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股权监督方式的转变
在我国的法律规定中,股权是一种民事权利,从本质上来说,政府投资与其他民事主体之间的投资行为并不存在着法律意义上的差别。因此在出资人制度应该与行为相适应。但是在我国的政府投资的出资人职责履行都是由国资委来执行,其管理模式依然是采用一种行政管理的方式来进行,这与法律规定中股权是私权并不一致,因此,国有资产的出资人制度需要进行重构。第一,应该重新设定相应的组织架构,使得股权的私权属性能得到充分的制度保障。我们可以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改为“国有资产经营委员会”,其下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其次,我们应该转变投资人的职权行使方式,企业国有资产的出资人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对自己的职责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摒弃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在完善选聘监事会成员、董事会成员,并通过对自己选聘人员的管控实现对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的基础上,还应该积极探索通过出资人行使股东派生诉讼权实现对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的制度。
二、企业国有资产政府监督制度的完善
(一)政府对企业国有资产的行政监督
政府作为行政机关,不仅享有相应的股权监督权利,还可以通过自己下属的审计部门与政府监督部门享有行政监督的权利。政府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行政监督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发展与规划权利的行使实现其监督的实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国有资产的布局会不断趋向于完善。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对具有违法行为的国有企业进行调查,从而实现全面的行政管理职能。第二,政府审计部门对企业国有资产行使行政监督。政府审计部分主要是对企业国有资产的是否存在着违法与违规的现象,因为当前阶段的国有企业中的许多违法违规行为都是通过违法使用企业的国有资金来实现的,因此加大政府部门的财务审计工作对实现政府对企业国有资产的行政监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政府对企业国有资产监督方式的转变
政府部门不仅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与出资人,同时也是行政监督的主体,因此,需要在监督方式上进行一定的转变。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区分股权监督与行政监督之间的差异,在行使出资人的权利时应该通过股权的行使来实现监督,在监督过程中应该明确自己的地位与态度,尊重私权。其次,应该扩大政府审计部门的审计范围,审计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企业的财务问题,还应该扩大到国有资产的流失与国企腐败方面,从而实现对企业国有资产的全方位行政监督。
三、企业国有资产人大监督制度的完善
(一)企业国有资产人大监督是立法监督
人大进行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行使主要是通过立法的方式进行,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不仅享有对企业的监督权利,同时还享有对政府监督部门进行监督的权利。其通过听取监督部门的回报等方式来进行相关执法检查,从而实现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
(二)企业国有资产人大监督方式转变
我国当前的政治制度导致,真正享有国有资产监督权的是我国的各级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当前阶段人大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方式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加强人大中专门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机构的建立。首先应该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将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纳入到法律范围之类,从而从法律制度上保证监管能实现。第二,应该在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下设立的专业监督机构建立公正举报平台,从而方面人们对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第三,应该建立国有企业的资产信息使用及收益信息公布平台,使得公民享有对企业国有资金的知情权。
四、企业国有资产社会公众监督制度的完善
(一)公民知情权的保障
公民如果想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首先就要保证其能获得企业国有资产的使用状况的相关信息,只有充分了解资金的运行状况,公民才能了解到中间所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监督。但是在当前阶段在信息的知晓渠道中,大部分的企业都并不会主动进行资金使用状况的信息公开,从而使得公众监督沦为形式。当前阶段如果想要充分保证公众的信息知情权只能通过立法的方式进行,从法律上强制企业必须进行国有资产的使用与运行状况,从而保证公民对企业国有资产信息的知情权。
(二)构建保障公民个人行使监督权的机制
我国的《企业国有资产法》中规定,任何单位与个人都享有对企业国有资产的运行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检举与控告的权利,但是这种检举与控告必须要有一定的受理机构,同时该机构必须要有一定的权威性与实际权利。在我国当前的所有机构当中,只有人大才能实现这种功能,但是如上文中所述,当前阶段在我国的人大中,并不存在专门的检举机构,从而使得大部分人无法进行有效的检举。因此,当前阶段必须要在人大中设立专业的检举受理机构,从而保证公民能够进行有效的检举。
五、结语
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不能靠一个专门的监督部门完成,它存在股权监督、行政监督、立法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几个环节,各个监督部门需要行使不同性质的职能,不能相互替代,需要构建综合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体制,使其各行其职,从不同监督环节监督企业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行为。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国有资产不断增多,因此对这部分的资产进行有效的监管就显得非常必要,当前阶段,我国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方式主要有社会公众监督、政府监督、出资人监督、人大监督等监督方式,在实际的监督过程当中,不同的监督方式的性质与监督对象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如果完全依赖某种监督方式进行企业国有资产的综合监督则必然无法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在本文当中笔者从以上几个类型的监督出发,提出了相关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企业,国有资产,监督,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震伟,洪梅初.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演变——以上海国有企业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8,01:9-13.
[2]罗飞.基于“小金库”视角的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07:20-25+43.
[3]陈庚.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建构:理论范式与实践逻辑[J].学习与实践,2012,07:113-121.
综合完善 篇8
我国政府会计是在适应财政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能够准确反映预算收支情况,发挥预算管理和监督作用。然而,在经济发展新形势、政府职能新变革中,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所编制的政府财务报告弊端渐显,比如:无法反映已发生但无现金收支的收支项目,也无法反映未来收益、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等项目,难以准确有效地衡量政府资产负债情况,等等。传统的政府会计制度遭遇挑战,急需做出调整。为此,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相关文件的出台是必要并且重要的。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配合工作,早日落实制度到实处,自主、自觉地推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与发展,早日与国际政府会计趋同、接轨。
2 我国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之进展
我国政府会计起步较晚,政府会计改革不受重视,但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改革进程有所推进。2006年“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了“推进政府会计改革”,2010年“十二五”规划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同年年底正式发布《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办法》。
2011年,试编率先在11个省区市开展,2012年扩大到20多个省区市及所属的部分县市,试编所采用的方法是:政府会计日常核算仍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运用于年度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中。试编工作引入统计、估算等方法进行核算,一定程度上补全了日常核算遗漏的会计信息,对试编地区的政府“家底”进行了梳理;试编报告所涵盖的政府财务信息范围更全面、更充分,能够反映政府整体层面的财务状况和财政财务管理情况,这些都是试编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但是,遗憾在于:试编工作还没有普及全国每个省市地区;试编过程中,需要将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所记录的数据信息转换成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下的衡量值,工作量巨大且易出错,数据的准确性难以完全保证。
针对试编工作的情况,相关部门逐渐提高了对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视,更具号召力和严谨性的方案陆续颁布。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2014年底,《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出台;2015年12月10日,财政部发布《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试行)》和相关指南,规范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试点期间的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工作。至此,关于权责发生制综合财务报告的制度方案基本确定,同时财政部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正式成立,《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如期出台,全国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工作落实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政府会计改革工作正在逐步展开。
3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之国际比较
3.1 美国
美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分为联邦政府和州与地方政府两大层级。
在联邦政府中,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70、80年代,经过探索于1990年颁布《首席财务官法案》,确立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法律地位,从法律上对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做出明文规定,推动了美国联邦政府的财务报告制度改革与发展。法律要求,美国联邦政府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于每个财政年度结束编制,并向社会公众公布联邦政府各部门及政府整体层面的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
其中,联邦政府各行政部门依据法律要求编制完成各部门的年度财务报告,聘请外部单位进行审计,最后提交给财政部和总统预算办公室。而政府整体层面的综合财务报告,通过政府内部网络系统平台下载各部门上传的各自财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处理、汇总,编制整体层面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完成后交由政府问责局进行审计,连同财务报告及财务报告审计结果一并向社会公布,提高财政透明度。
在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中,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改革兴起时间更早,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于20世纪末由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颁布第34号政府会计准则,使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模式得以统一,获得法律保障。准则要求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以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编制,内容以财务部分为核心,辅之以介绍(概况)部分与统计数据部分,另外涉及美国联邦政府所不涉及的基金财务报表。其编制流程大致为:(1)事前培训。进行编制前的财会人员培训工作,由地方财政国库部门统一组织教育培训,普及法律规定的编制要求、相关规定,提高参与编制财会人员的熟练度,树立财会工作守法意识。(2)事中监控。国库部门完成年度财会人员培训工作后,向各部门分发工作表进行财务数据的填制。工作表统一收回后,进行数据整理与汇总,并编制完成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整个过程要求国库部门参与,发挥监督指导作用。(3)事后审计。编制完成的州和地方政府财务报告需要提交外部审计机构,外部审计机构依据美国政府问责局制定的《政府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
3.2 英国
英国政府会计推行权责发生制最早出现在地方政府中,但成效并不尽如人意。1999年,英国正式开始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于2004年完成第一次试编。2006年,英国政府从法律上落实了这一会计制度,推行实施《政府财务报告手册》,规范了英国中央政府进行会计核算与报告时的各种会计处理。
英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所涉及的范围较一般联邦国家更为广泛,包含了所有公共部门,工作量大,因此整个过程耗时间、耗人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年度工作报告、内部控制声明、年度财务报表及其附注以及审计声明等。编制具体过程如下:首先由划分为四大类的1300多个公共部门分别编制其部门的财务报表,提交给审计总署进行审计,审计通过后将相关数据及财务报表提交财政部。接着,利用CONS系统输送部门数据给英国财政部,财政部对CONS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抵消公共部门之间的内部交易,完成数据整理,据此编制整体层面的政府财务报告。最后,将财务报告提交给议会,结束前一年度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全部工作内容。
3.3 加拿大
1995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在编制政府会计和财务报告中开始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以《加拿大公共账目》形式呈现,内含:经审计的财务报表(政府运行和累计赤字表、资产负债表、净负债变化表及现金流量表)、财务数据摘要及其他财务信息分析;政府各部门财务状况;其他相关信息及其分析。值得借鉴的是,加拿大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财务分析丰富而全面,涉及影响到财务报表的重大事项概述、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事项、相关趋势分析等。
加拿大联邦政府在编制过程中,首先由联邦各部门于每个财政年度结束后的三个月内完成财务报告初稿的编制工作,同时在其财务管理系统中完成数据调整和上传工作;初稿需进行审计,再报送给总出纳长办公室;总出纳长办公室从核心财务管理报告系统中获取来自各部门的数据,整理并编制完成政府整体层面的综合财务报告。
综上,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经过探索和实践已趋于成熟、完整,为我国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4 建议
考虑到我国政府会计制度起步较晚、发展迟滞,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需要总结他国经验教训,有针对性的进行逐步巩固。结合美英加等先进国家政府会计制度、财务报告制度的改革历程及实施现状,对我国实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制度的完善是前提。美加英各国显而易见都已具备成熟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为其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提供正确指导。就目前而言,我国虽然颁布了关于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方案,但整体上政府会计相关制度规定条块分割、口径不一,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造成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所需信息与日常政府会计核算脱节。为此亟需建立起适应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政府会计制度。另一方面,我国对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推行仍处于试编阶段,且覆盖范围未广至全国,试编而得的经验不够充分,总结出的办法和相关指南还有待检验,应不断实践,不断修正。
第二,丰富的资源是保障。在对美英加各国政府会计制度的分析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顺利推进背后,依靠的是丰富的物力、人力、财力等各项资源在支持。物力上,美国、英国和加拿大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他们具备强大的政府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有效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与质量。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自下而上各级部门之间传输的数据庞杂,甚至需要转换,仅靠人工进行传递、核对及汇总难免出现失误,尤其我国相关政府会计制度尚不完善,基层会计人员专业度不高,更应积极研发一套适合我国政府会计的信息系统,实现统一标准的会计信息共享,形成全国信息自下而上的汇总和合并,避免不必要的失误,提高效率与质量。
人力上,需要培训专业性更强的综合型会计人才。权责发生制所涉及的政府会计核算业务更加复杂,编制合并报告所含信息更广泛,甚至涉及会计之外例如财政、金融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对会计人员的知识储备要求更高。除此之外,报告编制合并过程中需要交流接触的是各个部门甚至包括上下级部门,要求会计人员在具备专业知识之外是能够积极进行协调沟通的,拥有强大的交际能力及情商。这些都是需要在不断的培训、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的。
财力上,上述的信息系统建设、综合型会计人才培训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撑。且政策推行覆盖范围宽广,关系复杂,是一项长远持久的项目,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几乎不可能,需要耐心和毅力。财力支持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投入不足以支撑政策推广落实,更应号召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助力。
第三,审计、公开是后续。在国外,政府财务报告需要经审计机构审计,部分还需要向社会公开,其透明度远高于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中涉及政府审计相关的规定,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其审计监督效用有待加强。在2014年底批准的《方案》中,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被要求与上市公司年报一样接受审计,并与财务报告一同,按规定向社会公开。这一规定应当引起政府各部门的重视,自觉落实;也要求各审计机构坚持自身的独立性与专业,严格进行审计。另外,目前关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新闻大多发布于财政部官网、中华会计网校等专业媒介,一些浏览量大的网络媒体报道甚少,对于大众的普及率并不高,有必要加强宣传力度、开展专项讲座,向大众普及。关注的人多了,监督的人也就多了,政府部门在编报过程中也就会更加严谨的执行相关规定。这能够提高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公开性、透明度,有利于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报。
参考文献
[1]崔学刚,叶康涛,荆新,刘子琰.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与国家治理——第六届“政府会计改革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5,(07).
[2]潘琰,吴修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探讨:欧盟的经验与启示[J].财政研究,2015,(03).
[3]戚艳霞.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特点分析和完善建议[J].财会月刊,2015,(13).
[4]陈穗红.三问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J].财务与会计,2015,(04).
综合完善 篇9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3]41号)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指导意见》要求完善财税支持政策, 落实有保有控金融政策。
《指导意见》指出, 中央财政加大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实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 各地财政结合实际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中央财政利用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等现有资金渠道, 适当扩大资金规模, 支持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压缩过剩产能。完善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税收政策, 鼓励企业重组, 提高市场竞争力。对向境外转移过剩产能的企业, 其出口设备及产品可按现行规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修订完善资源综合利用财税优惠政策, 支持生产高标号水泥、高性能混凝土以及利用水泥窑处置城市垃圾、污泥和产业废弃物。
《指导意见》要求, 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实施有针对性的信贷指导政策, 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对未取得合法手续的建设项目, 一律不得放贷、发债、上市融资。依法保护金融债权。鼓励商业银行按照风险可控和商业可持续原则, 加大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过剩产能、转型转产、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向境外转移产能、开拓市场的信贷支持。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 积极稳妥开展并购贷款业务, 合理确定并购贷款利率, 贷款期限可延长至7年。大力发展各类机构投资, 鼓励创新基金品种, 开拓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渠道。加大企业“走出去”的贷款支持力度、适当简化审批程序, 完善海外投资保险产品, 研究完善“走出去”投融资服务体系, 支持产能向境外转移。 (中新网)
综合完善 篇10
记者:2009年在促进海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我们采取了哪些服务保障措施?
刘修德:首先, 统筹引导, 保障项目用海需求。科学规划海域空间资源, 编制完成了全省2010年围填海计划, 以及六个《重点海湾海域使用规划》, 为引导海洋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积极应用海洋功能区划成果, 指导全省海洋开发活动和调整海洋产业布局。组织研究莆田石门澳填海控制线, 科学划定了23.2平方公里的填海区域, 为国投等重大项目落地创造了条件。初步研究了宁德海西工业园区42平方公里的填海控制线, 开展启动项目用海审批工作, 为引进中石油重大项目创造了条件。组织研究了泉州湾秀涂人工岛建设方案, 提出了秀涂人工岛建设的优化方案, 为泉州台商投资区规划提供了用海保障。
其次, 完善管理, 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成立福建省海域使用项目审核委员会和福建省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专家评审委员会, 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论证和海域使用项目审批管理。海域使用网上申请和受理系统投入运行, 实现受理审核网络化。认真执行《关于进一步提高海域使用审批效率的若干意见》, 对受理审核每一个环节进行最优化运作, 缩短用海审批时限。通过建设省及沿海6个设区市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 强化对海域使用的有效监控。认真实施《福建省海域使用补偿办法》, 做好收回海域的补偿工作, 维护渔民的合法权利, 推动用海项目的顺利开工建设。加强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对重点用海项目专人负责, 全程跟踪服务, 有力支持了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 拓展了用海企业的融资渠道, 为用海项目建设提供了融资支持。
最后, 创新思路, 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为缓解海湾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在全国率先提出拓展湾外围填海的管理新思路, 全面启动《福建省湾外围填海规划》编制工作, 积极引导建设项目向湾外拓展。为遏制海域采砂秩序混乱、滥采乱挖的局面, 同时保证福建省临海工业建设发展对海砂的需求, 在全国率先出台《福建省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管理办法》, 对海域采砂临时用海实行论证和评价管理, 对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的审批范围、采砂船型功率、船只数量、采砂量进行总量控制管理。开展全省海岛命名及标志设置试点, 启动《福建省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等基础性工作,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出台后全面履行海岛管理职责做好充分准备。
记者:作为海洋管理工作的重点, 2009年海洋环保工作也呈现出了新的局面, 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刘修德:2009年, 我们把海洋管理工作重心转移到海洋环境保护上来, 精心规划, 加大投入,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建设, 努力开创海洋环境保护新局面。
加强监测, 提供公益服务。对13个主要海湾、陆源入海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近岸23个站点的贝类与沉积物等开展海洋环境监测, 继续对近岸海水与沉积物质量进行趋势性监测, 实现对福建省海洋环境质量的及时跟踪和网络化管理。首次开展江河污染物溯源监测, 为今后实施污染溯源和生态补偿提供基础资料。编制并向社会发布各类海洋环境质量通报, 为各级政府和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决策参考和服务。强化海洋倾废全过程监管, 配合国家海洋局开展泉州湾、湄洲湾等5个海洋倾倒区的选划、论证和延期工作。加强赤潮灾害的预警报, 以减少直接经济损失。
整治环境, 洁净近岸海域。继续推进全省沿海海漂垃圾清理示范区和重点景观海滩污染整治和保洁、沿海六市渔港废弃渔船清除和石狮、晋江、云霄、诏安等4个渔港60马力以上渔船“两桶”配置等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通过综合整治, 海洋环境和区域景观有了较大的改善。
修复生态, 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海洋生态修复等海洋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建设。通过实施漳州市八尺门海域生态修复项目, 该海域海水水质已恢复到二类标准;东山县的“三湾”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已完成海上吊养清理、定置网拆解以及鲍鱼养殖场整治工作, 目前“三湾”海洋环境得到有效改观。以上两个项目都得到国家海洋局高度评价和肯定, 并在全国推广其经验, 中央电视台还专门作了宣传报道。与此同时, 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建立福鼎市峔屿、莆田市的横沙屿和白屿、云霄县石矾塔屿、东山县的兄屿和弟屿6个典型海岛特别保护区;完成诏安城洲岛人工鱼礁投放;继续稳步推进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项目东山-南澳示范区工作。积极开展增殖放流。
跟踪管理, 防止海洋工程污染。对全省重点涉海工程, 从施工期到运营期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 及时发现并查处违法违规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的行为, 组织全省涉海工程环保专项执法行动。积极探索深化与环保部门的合作机制, 共同推进陆源入海污染物的控制。
记者:2009年在加快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步伐方面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
刘修德: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创新工作机制,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为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夯实基础, 构建管理技术支撑。深化对13个主要海湾数模与环境评价研究, 科学分类, 为合理利用海湾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深入推进“908”专项调查工作, 通过海岛、海岸带、海域使用现状、沿海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等外业调查, 为海洋综合管理提供基础性的数据支撑。开展“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 为总量控制海域污染物减排确定优先目标和控制标准。开展“海湾围填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国家标准研制”, 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对新提出的围填海项目进行深入应用研究, 为福建省海洋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为各级政府合理开发保护海洋资源提供技术保障。
立足优势, 促进科技产业化。积极开展海洋生物制品、海水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科技自主创新工作。组织实施“贝壳多孔羟基磷灰石基骨修复材料的研发”重点项目, 初步制备出牡蛎壳羟基磷灰石与壳聚糖复合骨修复材料。组织研发一套日产10吨的“移动平台型风能海水淡化装置”, 已在陈城镇岐下村海水养殖区投入试运行。实施“鲍种质改良优化及生态养殖工程技术”研究, 进一步丰富福建省鲍鱼养殖品种结构, 使福建鲍鱼养殖产量稳居全国首位, 约占全国的68%。建立漳州科技兴海研发中心, 项目总投资10亿元, 首期已投入资金6000万元, 计划建成2-3个高水平的海洋科技研发平台, 带动海洋高技术新兴产业的发展。
加快对接,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6·18平台开展项目成果对接, 共征集到国内外海洋与渔业科研成果200项、精选海洋与渔业关键技术难题48项和企业技术需求31项, 实现对接87项, 总投资共计15.3亿元。对接项目中, 有30多项已落地实施, 逐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举办水产“五新”项目对接会, 共有15个项目在现场成功对接。建立福建省科技兴海信息平台, 实现福建海洋与渔业科技成果常年对接。
记者:2009年海洋与渔业执法水平也得到提高, 在加强能力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
刘修德:强化执法监管, 加大日常巡查和违法用海、污染海洋案件的查处力度, 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 提升海上执法水平。
增强执法合力。完善海洋与渔业执法协调配合机制, 有效配置执法力量与资源, 把岸线巡查、打击违法用海、打击非法采砂活动、查处违法倾废与伏季休渔、渔船安全监管、养殖执法等结合起来, 协同配合, 统一行动, 增强执法力度。积极推进海上联合执法。在中国海监总队的部署下, 派出15艘执法船艇、150名执法人员首次与台湾“海岸巡防署”金门海巡队在厦金海域开展两岸联合执法行动, 这是60年来海峡两岸首次联合开展的海洋与渔业联合执法行动。此外, 不断加强执法能力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福建省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建设实施纲要》, 制定出台《福建省海洋与渔业执法人员守则》和执法督察规定。积极推进市县机构改革。
强化装备建设。抓紧建设执法指挥系统, 已完成船载终端、车载终端及其软件的安装调试工作, 以及DLP大屏幕设备的采购招标。省级海监执法指挥船建造项目已进入选型、专家论证阶段。加快沿海设区市执法专用码头建设, 泉州、莆田、漳州等设区市的渔政码头正在抓紧建设中。
加大执法力度。一是扎实推动以“护渔2009”为重点的渔业执法行动, 制定了量化指标, 并要求各设区市建立常规化海上巡航机制。二是加大非法捕捞作业打击力度, 组织省、市、县三级在闽江和九龙江流域开展声势浩大的专项整治行动。三是强化伏季休渔监管, 确保调整后的伏季休渔制度顺利实施。四是认真实施专项海洋执法行动。五是利用福建省出台《福建省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管理办法》的有力时机, 加大对违法采砂行为的打击力度。
记者:请您谈谈2010年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工作的总体思路。
刘修德:第一, 着力服务海洋经济发展。一是加强海域规划的引导服务, 全面启动新一轮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修编, 编制《福建省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 规范和指导地方人民政府编制区域建设用海规划。二是开展湾外围填海规划论证, 制定湾外围填海优惠政策, 引导建设项目向湾外拓展。三是进一步规范海域使用论证管理, 简政放权, 继续提高海域使用审批效率。
第二, 着力推进海洋环保工作。一是完善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规划, 颁布实施《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 编制《海洋生态区划》。二是与环保部门联手推进海洋污染溯源追究和补偿机制。三是继续推进海洋保护区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四是不断加大重点区域的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五是加大海洋环保案件的查处力度。
第三, 着力强化海洋科技支撑。一是组织编制《科技兴海规划》, 以项目为带动, 全面组织推进海洋科技进步。二是组织海洋科技攻关, 继续抓好“863”、“908”等海洋调查与科研成果的应用服务, 为海洋经济发展、海洋公共服务和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三是推动整合省内海洋科研机构、人力资源。
第四, 着力做好海岛管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将于2010年3月1日施行, 我们将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能和职责, 抓好“海岛法”的宣传、贯彻, 全面实施对无居民海岛的依法管理, 保护好海岛资源环境, 规范海岛开发利用的行政许可行为。
第五, 着力加强海监执法。一是进一步完善岸线巡查制度, 努力将各种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强海上联合执法, 严厉打击海域非法采砂活动和违法倾废行为。三是探索加强无居民海岛保护执法的有效方法。
综合完善 篇11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85-02
随着网络舆情在高校范围的发展和渗透,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进行积极探索,认真研究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问题、新挑战,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情,占领网络新阵地,强化网络综合管理,不断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在“建好网”上下功夫,着力扩大网络主流舆论阵地
(一)创新宣传内容和方式,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阵地
网站建设在形式上要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在内容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又要突出服务功能,在宣传手段上应多样化,发挥网络“多媒体”优势。坚持理想信念与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相结合、道德基础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主流思想舆论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相结合、文化传承创新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相结合。利用传统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论坛等形式结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广开言路,集思广益,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中大学生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在网站上引领并设置热点专栏、舆情互动板块、留言板块,增强红色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及时性,使主流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二)把握网络内容导向,不断加强舆论引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内容,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好网络舆论导向,旗帜鲜明的与错误言论、思潮展开批评,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做到在网上有党、团组织的声音,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唱响“主旋律”。
(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建设,开放学习网络资源
以生为本,鼓励学生社团组织在学校网站开设校报、校园网络BBS、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板块。开展网上知识竞赛、问卷调查、网页设计、网上警示教育等活动,让学生成为网络空间主体,满足大学生求新、求异、求特的需求,锻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网络参与、网络批评、网络监督,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在“管好网”上出实招,切实提高网络管理水平
不断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加强高校校园网站联盟建设,对于高校BBS等信息交流平台,建立相关条件准入机制,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必要时,可与辖区公安局网络监察处合作,在校园网设置网络数据监控服务器,连接校园网核心交换机,方便公安局远程监控和查找学校用户网络信息访问和发布情况。同时,不断加强网络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应用,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系统,加强绿色信息屏障,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对部分信息进行分级处理,坚决抵制有害和低级庸俗等各类消极、灰色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层面更好的协助网络舆情的管理。
三、在“用好网”上建机制,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
(一)完善舆情信息的采集处理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采集和研判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是要完善高校舆情监测系统。运用科学方法多维度从学习、生活等角度对网络中的舆情信息进行实时“瞭望”监测,自动挖掘采集、分析、汇总和监视,有效鉴别、合理筛选关键信息。同时,可利用网上搜索引擎,划定一些关键词缩小搜索范围,在大学生聚集较多的网站、论坛,划分搜索频段,有针对性的进行监测和信息采集。二是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上报机制。畅通班级——院级——学校三级校园信息收集舆情信息渠道,发展一批信息员,有的放矢,重点关注与大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舆情信息和传统媒体及网络媒体平台的舆情信息,特别在如“两会”、“六四”等敏感时期要切实24小时轮流值班跟进。
(二)舆情内容的分析研判报告机制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测内容主要关注涉及学校管理、维权、吐槽、泄愤类以及关于国家、政治、社会等复合性舆情信息,这是反映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高校要关注日常网络舆情动态。一是要加强分析归类。对舆情敏锐深入分析,判断舆情事件的真伪、所属类型、发展程度、舆论诉求等细节,将碎片讨论归纳为条理有序的观点论据,总结舆论对于讨论内容的主要态度,统计不同观点的动态比例倾向。二是要综合研判。一方面,对涉及的部门进行分析判断,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处理;另一方面,对根据舆情关注的焦点和发展情况提出预测性研判和动态性研判,及时预测事态发展趋势并加以跟进,做出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判断。三是要报告反馈。在对网络舆情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及时“上传和下达”,将有关信息客观、全面、及时上报给相关领导和下达到相关部门,为舆情引导干预做铺垫。
(三)舆情过程的引导干预机制
在深入了解舆情的原因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取“网上疏导”和“网下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一是要主动设置议题。因势利导,精心设计,积极主动营造校园网上热点信息,形成舆论氛围,在加强监控、引导力度的前提下开放舆论通道,“求同存异”,让广大学生对事件发展有一个交流讨论的空间。必要时邀请校领导做客网络,围绕舆情,从官方角度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以权威话语权争取更多学生信任。二是要适时发布预警。一方面设立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第一时间发现舆情,积极主动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动态。有效了解网民诉求,捕捉讨论中的“敏感”话题,迅速查清舆情的根源和症结,第一时间溯源,与源作者取得联系,寻找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化管理为服务,尊重学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设立突发事件的应对反应机制。第一时间掌握态势,了解网民态度倾向,根据事件发展情况制定应对策略,引导舆情,部门联动,统一观点,步调一致,分工合作,避免事态扩大化。三是要及时发布信息。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发布和沟通平台,及时反馈,做到信息发布准确及时、公开透明,进行跟踪报道、分享和转载,实时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对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更是要有节奏地发布信息通报,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将舆情的范围和影响控制住,保证事态不升级扩大,避免谣言产生和散布。
(四)舆情结果的评估反思机制
网络舆情渐渐平息后,要做好后续总结工作。一是要撰写舆情报告总结。通过撰写舆情报告总结,层次鲜明突出事件的主要矛盾,不回避问题,尽量客观公正地去揭示舆情事件发生的起因、发展态势、网民诉求。二是要及时梳理经验教训。对整个舆情事件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并进行梳理,反思学校各职能部门对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状况,加强沟通交流,共同探讨舆情应对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舆情协调应对能力。同时,从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和舆情处理线路图层面提出应对此类网络舆情的切实可行的建议,供领导的下一步决策做参考。三是要跟踪反馈。对舆情事件的后续态势发展特别是舆论对问题解决情况的态度和可能衍生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跟进,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学校有关部门并及时回应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和质疑,妥善处理好事件的后续工作。
四、结语
面向高校网络舆情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我们要善于借鉴多种学科的知识理论,拓展教育方式,创新高校网络舆情的技术手段,规范高校网络舆情平台,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余玉,叶战备.网络舆情管理路径创新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5):127-128.
[2] 李娜.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62-63.
[3] 赵中源,王国栋.高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其治理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1:58-59.
[4] 刘东.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4:27-32.
[5] 何勇娇.网络舆情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4:25-30.
[6] 刘东堃.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4:27-32.
[7] 张思奇.高校网络舆情调控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0-22.
[8] 王伟林,丁乐成,程立平.论高校网络舆情有效监督管理[J].计算机安全,2012(5):78-79.
[9] 岳鑫.网络舆情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功能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28-29.
[10] 冯景欢.高校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3:37-43.
综合完善 篇12
一、现有医院安全保卫工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的安全保卫工作内容千头万绪, 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 因此, 我们必须对现阶段的工作体系进行一次全面的诊断, 找出症结所在, 以便我们在大力加强防范工作、努力创造优质就医环境的同时, 逐步健全和完善安全保卫的综合防范体系。
(一) 组织管理不完善
首先表现在安全保卫部门与医院的其他部门相脱节。治安事件以及医疗纠纷源于医院管理和诊断治疗的行为, 因此其防范与化解也离不开后勤管理部门和临床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整合协调机制, 加上对保卫部门职能的过分放大, 导致医院保卫部门因信息缺失、身后无援而陷入孤军奋战的困境。
其次是对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的研究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例如对医患纠纷中群众的激烈反应没有一个相对统一规范的处理办法, 有人认为应在第一时间内予以控制, 而有人认为应以反复沟通为主, 态度各异直接导致结果的不同, 容易招致当事人对结果公正性的怀疑。又如在保安力量如何使用的问题上也是争论颇多, 约束过多则形同虚设, 松散管理又容易出事, 尺度难以掌握。理想的做法是形成一整套操作规程, 医院保卫人员只需根据不同情况运用不同方法即可。以上事例说明了理论研究的滞后, 但这为建立与完善医院安全保卫的综合防范体系以及其中的应急预案系统提出了客观要求。
(二) 运行机制不完善
第一, 医院安全保卫部门的管理职责被过度扩大。受社会上“有困难找警察”的观念影响, 医院保卫部门也被许多人看成可以包揽一切。2013年上半年,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部保卫人员出动超过400次, 其中近一半都是日常的琐事和一些科室管理的问题。此外, 对医疗纠纷的处理也介入太深, 有的甚至直接参与后期赔偿数目的谈判。这一切都超出了正常的安全保卫的工作范围, 造成了工作效率的低下。
第二, 治安防控有死角, 存在诸多失控点。一方面是每日数以万计的外来人流, 另一方面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大, 外包人员数量普遍超过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 如此庞大的人群, 单靠保卫部门的力量难以全面掌控。此外, 大多数医院的技防、物防系统均未做到全覆盖, 或反应滞后。
第三, 信息网络及快速反应系统建设不完善, 保卫部门的信息来源单一, 没有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医院的工作人员、纠纷病患等信息尚未对保卫部门开放, 造成保卫部门信息分析、研判、预测的片面性, 不能很好地为行动决策提供服务。此外, 大多数医院没有对技防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与后勤管理系统进行整合, 很难实现快速反应。
(三) 保障机制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投入保障上。
组织保障方面, 与构建大安全体系的要求相比, 医院的安全保卫工作尚缺乏统一的领导, 基本上是保卫部门一家单打独斗, 其它部门只是被动应付, 参与度普遍不高。
制度保障方面, 尚未形成一整套制度对安全保卫综合防范体系进行明确的定义和规范, 各家医院在体系建设上均处于探索阶段。
投入保障方面, 由于保卫工作的投入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一些医院在人财物的投入上仅仅安于现状, 保安人数能减则减, 技防布点严重不足, 消防设施检修不力。
二、构建综合防范体系的探索实践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地处城市中心地带, 承担着区域范围内以及周边近200万人口的医疗保健任务。近年来, 医院围绕安全保卫综合防范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认真研究, 提出了以“防、控、治”一体化为核心内容, 初步建立起从组织领导、人防、物防、技防到应急体系全方位的医院安全保卫综合防范体系, 通过多措施并举, 全面提高医院安全防范和应急反应能力, 保障了医院的正常运行。
(一) 基本概况
2011年医院北部涉医接警量约800余起, 在当地公安分局及派出所大力整治下, 结合医院的强化管理, 整体治安状况逐步向良性方向发展, 但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公众聚集场所, 由于全年实施24小时全天候医疗服务, 面临的治安形势相当严峻, 并有如下特点:
1. 面向整个社会的开放性
医院全年进行24小时全天候医疗服务, 且与外界有5个通道相通, 患者及家属来院就诊或住院治疗人数众多, 每天各类进出人员超过3万人次, 扒窃、盗窃等现象时有发生。
2. 医疗秩序维持仍存在较大难度
近年来, 随着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公安机关打击“医闹”力度的加大, 医患纠纷呈逐年下降趋势 (2012年较大纠纷6起) , 虽在派出所支持下及时处理或缓解, 但医患矛盾十分突出, 且对医院正常工作的干扰程度不断加大。此外“医托”以及散发医疗广告人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秩序。
(二) 综合防范体系的构成
1. 组织体系
随着医院治安形势趋于严峻, 医院领导对安全保卫工作愈发重视, 及时强化了治安保卫的组织体系。一是成立了医院安全保卫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 医院主要职能部门领导及临床科室主任均为工作小组成员, 由院主要领导每年度与工作小组成员签订安全保卫工作责任状, 做到职责到位, 层层分解。真正做到点面结合、齐抓共管。二是由医院保卫处牵头, 建立安防 (消防) 联络员网络, 各病区护士长、外包单位负责人为联络员, 其职责为定期就安全保卫工作动态进行通报与会商, 并对全院的安全措施落实进行督查, 通过每年四次的考核, 使治安防范工作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2. 人防体系
一是强化自身的队伍建设。医院专设了一级科室——保卫处专职负责院内安全保卫及消防安全工作, 配备5名富有经验的专职保卫干部, 下设监控中心, 并建立覆盖全院责任制, 医院及时与分局、派出所签订安保协议, 同时由院办、保卫处牵头, 与医院科室负责人签订责任状, 每年通过不同专题的演练, 提高全员的防范意识和防范技能。
二是组建特保队。在当地公安分局及派出所的指导下, 医院北部于2013年1月正式组建特别勤务队 (简称“特保队) , 2013年2月1日正式运行。这支队伍由专业保安服务有限公司提供, 并根据医院要求对人员进行培训, 最终挑选了其中9人提供特卫服务。当院内出现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时, 他们将及时到达现场, 保护医护人员免受攻击、医院财物免遭破坏, 确保就医正常秩序;在一些特殊场合, 如每周三的院长接待日、突发事件 (主要指医患纠纷) 处置现场还将维持秩序, 及时采取隔离保护措施;日常工作中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的巡视力度, 早期发现、及时制止各类违法违纪行为。
特保队自正式运行以来, 参加了多次突发情况的处置, 并在北部保卫处的指导下已能逐步独立化解部分矛盾, 积累了不少经验, 也得到了临床人员及行政人员的较高评价。尤其是在一系列突发事件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由于到位及时、处置得当, 深受医护人员的赞扬。
三是有效发挥普通保安人员的作用。特保队成立后, 医院对普通保安人员的职责进行了重新定位, 主要内容为固定岗职守、机动岗巡逻 (电子巡更、夜间不定时巡查) , 配合特保队处置较大医患纠纷及突发事件;通过监控摄像系统及红外报警系统对防范区域进行防护。2013年4月, 医院启动夜间巡查联动制度, 规定保安人员每日夜间巡更必须就巡更内容以及病区执行安全制度情况与值班护士双向签字确认, 保证了工作质量。
四是强化医警联合。医院与虹口区公安分局治安支队、四川北路派出所建立多层次的联动机制。虹口警方在我院北部急诊大厅内设有巡逻必到点, 每天有四个班次的巡逻, 每班人员必定会到医院进行问询及查看, 对需要警方协助的情况给予积极的帮助 (尤其是急诊) 。近些年发生的多起群体性事件中, 公安部门严格按照“四个不准、三个一律”的通知要求, 加大打击力度。虹口警方多次参与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的维护工作, 对化解医患纠纷起到积极作用。此外在警方的支持下, 医院开展了多次专项整治行动, 有效控制了医闹、医托等现象。
3. 技防物防体系
我院现有监控系统已较陈旧、落后, 设备报修率较高, 经常出现死机、无图像及画面抖动等问题, 录像保存周期很短, 只能保存7天。不仅后端设备陈旧, 前端的部分摄像头仍是黑白色, 且像素较低。2012年底, 在市公安局技防办、虹口分局及川北派出所的指导下, 医院正式启动技防系统数字化升级改造事宜, 探头由原来的不足200个增加到近500个, 覆盖全院所有关键区域, 且均为数字化高清画质, 医院已筹划将消防、安防系统进行进一步整合, 形成医院综合安全防范应急指挥系统, 提高反应能力。医院将逐步实施限时探视制度, 借助门禁控制手段, 实现以区域为单元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4. 应急预案体系
医院保卫部门根据不同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包括:发生医患纠纷医院保卫工作预案、火灾事故应急预案、重大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 (财务盗窃、雷暴、台风、车辆盗窃、危化品管理等) 。预案明确指导思想、组织体系、各自职责, 要求相关岗位和人员熟知牢记流程与要求, 并定期 (每年不少于3次) 组织安全保卫演练。每次院领导根据演练的效果进行总结评价并要求进行相应的整改。
5. 标准化体系
为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医院保卫处编制了安全保卫工作标准化管理手册, 形成了从岗位职责、工作目标落实到具体工作的动作步骤等一整套工作表单, 消除了工作的差异性。例如对医院消防巡查工作, 通过制作表单, 我们将检查部门划分成十多个不同的区域, 每个区域再细化为若干个检查重点, 每个检查点具体的检查内容、标准均加以明确, 避免不同的检查人员出现不同的检查结果。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 构建安全保卫综合防范体系, 能够切实加强医院安全管理的组织领导, 增强安全防控能力, 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有效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希望从政府到医院的各个层面上, 对此能高度重视, 并在资金投入以及体系建设的规范上予以保证。
摘要:文章针对现有医院安全保卫工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建立安全保卫综合防范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例, 从组织体系、人防体系、技防物防体系、应急预案体系、标准化体系5个方面做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医院,安全保卫综合防范体系
参考文献
[1]付学军.新形势下医院安全保卫工作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27)
【综合完善】推荐阅读:
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机制08-24
国农办[2015]52号关于调整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07-14
汇发[2012]26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10-08
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下发《关于完善外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09-04
汇综发【2009】78号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进一步完善企业贸易信贷登记和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管理有关问题05-18
需要完善10-19
完善监督10-19
规划完善10-21
完善高效05-24
完善保障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