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体系(精选12篇)
完善体系 篇1
在跨入21世纪之际,我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加入WTO,举办了奥运会,全国人民坚定地奔赴第三个发展战略目标,改革开放的方针和政策更加深入。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建立合理的公共财政体系,是我国财政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1 我国的财政体制现状
我国目前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在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下,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本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分设国家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中央税和共享税由国家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地方税由地方税务机构负责征收。中央财政根据各地方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增长情况向地方返还部分税收,每年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向经济最困难地区和民族省区、非民族省区的民族自治州提供资金帮助。
我国的预算管理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从中央到地方,共设立五级预算。国家预算由中央政府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预算年度为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央和地方的预算草案、预算执行情况,必须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中央和地方的预算调整方案及决算,必须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2 财政急需解决的两大“瓶颈”
2.1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社会保障问题
在人口的大多数是农民的国度中,农民的命运就是国家的命运。“三农”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是现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而其中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社会保障问题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基本途径,因此我国需要一场制度革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城乡隔绝、对立、分离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局面。我国的农民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无论是医疗保险还是养老保险,以及其他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致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急需建立适合国情的公共服务制度、公共财政制度。
如果说到弱势群体,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加社保支出和城市低保支出就是证明。但是,最弱的还是农民,特别是穷困地区的农民。就以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而论,二者提供的是人们平等参与的基本条件,因而是一种公共产品,而且是全国性的公共产品,是政府公共政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中央财政应当为其融资。这就是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保健的由来。由于县乡两级财政60%以上是赤字,而教育和卫生支出又占两级财政支出的60%以上,贫困地区甚至占到70%以上,因而其实际负担仍然落在老百姓的头上。国家应在农村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制度,为农村人口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如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根治流行病与地方病,提供清洁水源,提供计划生育服务,提供农业科技知识服务和技能培训。
国家应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农田基本建设,国土整治,植树造林,建设乡村道路、乡村自来水网(根据全国农业第一次普查,目前农村具有自来水网的仅占17%,大部分饮用井水)、乡村电网、乡村广播电视网、乡村公共电话网、乡村公共因特网以及公用通讯设施。只有这样,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提高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广大的农民才有希望奔小康。
2.2 财政供养人口过多
我国财政供养人口数量庞大,比例较高。应精简优化各级机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事业单位编制,让一些不必要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自主经营,减少政府负担。
2.3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直接导因是经济转轨过程中GDP分配格局的急剧变化。其原因比较复杂:(1)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结果。(2)GDP分配向个人倾斜。财政收入比重的不断下降,与分配制度不健全以及分配秩序混乱有直接关系。居民收入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制度内收入或正常收入,这部分收入目前还处于相对平均的状态;二是制度外收入或非正常收入,即所谓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这部分收入透明度差,它的急剧增长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并形成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而且通过再分配进行调节的难度很大。因此增加收入的透明度,杜绝腐败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财政收入增幅急剧下滑的原因,除了企业效益不佳、利润减少和股市低迷等经济性原因外,主要是由关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和金融保险营业税税率下调、国有股减持停止、出口退税同比增加较多等政策性因素所致。
3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
3.1 财政体制逐步向公共财政方向转变
财政正在退出生产建设领域,主要是退出以营利为目的的竞争性行业,使国有企业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将投资的主体由政府转给企业。政府把工作重心转移向社会,减少了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今后,采取税收、国债、补贴、贴息等宏观调控手段调节各种利益分配关系。税收制度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制定的征收、加征、减税、免税和退税等具体规定,都是财政税收完成国家赋予的集中收入与调节经济职能的体现。
3.2 改革和完善政府财政支出管理模式
政府采购制度是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市场经济国家管理直接支出的基本手段,也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有效途径。我国现行的支出管理方式基本上处于传统状态,预算不严肃、管理不规范、资金使用不透明、监督不力并极易滋生腐败,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差距很大。现在政府采购的原则框架已基本形成,我国政府采购模式初步形成,开展采购活动有了法律保障。通过上述改革,一是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有效地堵塞了分散采购的漏洞;三是有效地抑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促进了机关的廉政建设。今后,我国除了在财政支出上要采取市场竞争的公开、公正、公平的招标投标制度,还要在矿产、土地、房地产等公共资源逐步实现由行政配置为主转变为市场配置为主的轨道上来,对于必须行政审批的项目也要引入公平竞争机制。
3.3 应尽快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应遵循三项原则:(1)公平原则;(2)效率原则;(3)法制化原则。目前,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财政税收对中西部的发展给予更多的转移支付支持,以便缩小地区间的差距,求得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需要。
3.4 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要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体制,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最大限度地与企业职能分离,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是开征社会保险税。其次要实现居民长期储蓄的积累、保值和增值,有必要培育和发展长期融资市场,特别是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促进居民长期储蓄向投资转化。建立全国统一、规范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治国安邦的大计,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制度建设。
综上所述,只有解决财政“瓶颈”,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财政体系,明确公共财政的服务职能,提高其公共财政的服务水平,使公共财政福利最大化,真正、平等地服务于每一个社会成员,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清除屏障,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完善体系 篇2
安庆供电公司胡贤华曹闻骊
安庆供电公司是隶属安徽省电力公司的国有中
(一)型企业,现有全民职工1538人,主要承担着安庆市三区、八县(市)的供电任务。公司下属9个工区、所,一个横江公司。公司所辖220千伏变电所5座,110千伏变电所19座,35千伏变电所3座,主变总容量206.3万千伏安,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48条,共计1166.11公里,配电变压器1029台,容量31.2万千伏安。
近些年来,安庆供电公司不断适应市场发展,转变经营生产观念,不断强化内部体制管理,积极开展目标管理,大力推行管理创新。而计量管理工作,一直得到公司的重视。1988年公司成立了计量办公室,同年,率先在全省同行中通过国家三级计量企业考核验收,为加强计量管理,于1989年又成立了计量中心。经过努力,公司的计量管理工作一年一个台阶,于1990年获得国家一级计量单位,被授予“国家计量先进单位”称号。为进一步加强计量管理工作,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1998年6月份,公司组建独立建制的计量测试所,开始开展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工作,并于1999年9月顺利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的确认考核。2004年按照新的ISO 10012标准又进行了修订、完善,于同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复查评审。
通过加强计量管理、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公司在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环境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提升了公司的计量质量、人员素质、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
一、夯实基础,完善体系
“电”是供电企业的经济命脉和生存基础,对“电”的计量不仅关系到客户自身的经济利益,更关系到供电企业的营运和发展。而提升计量检测水平,不能仅仅只依靠设备的更新、人员的增加,更需要注重软技术——管理体制的运用。安庆供电公司通过完善计量检测体系提高计量检测水平,适应市场经济,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计量管理网络
为了开展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工作,安庆供电公司于1998年10月成立了完善计量检测体系领导小组,下设计量办公室,每个工区都设置计量管理员,从组织机构和责任分工上理顺关系,建立健全并完善管理网络。
尽管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分管计量的领导多次调整,公司领导班子也进行了换届,但历任领导对计量检测体系的日常工作都十分重视。特别是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机构调整比较频繁,公司根据机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完善计量检测体系领导小组和计量办公室成员,保证了机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2、加大设备与环境改造
计量工作对设备和环境有一定的要求。近几年来,公司加大对设备的投入,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根据工作需要,公司先后购置了0.05级多功能电能表检定装置、0.05级三相电能表标准装置测试仪、0.1级多功能单、三相电能表检定装置、0.05级交直流仪表检定装置、0.1级携带式指示仪表检定、绝缘摇表检定装置、直流双电桥检定装置、万用表检定装置等,从硬件上确保技术力量的雄厚,技术水平的先进。
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检定环境,公司对计量测试所的检定环境也进行了逐步改造,扩大了表库面积,采用表库密集架存放电能表,新建了货运提升机,方便计量器具的上下运输。通过改造,计量测试所目前
1拥有符合标准要求的标准室、检定室、检修室及设施先进的大型表库,总面积共1100平方米,形成了良好、专业的检定条件。
先进的检测设备和良好的检定环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认真编制体系文件
计量检测体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需要量化为具体的标准。为正确实施计量检测体系的标准,公司于1999年根据ISO 9001体系要求编制了第一版《计量管理体系手册》,作为公司开展计量管理工作的指南。2004年,为深入贯彻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计量管理,提高计量检测水平,公司又按照新的国际标准及时对体系文件进行了修订、换版。新版《测量管理体系手册》和《测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为公司的计量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运作框架,成为指导公司计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二、强化管理,严格审核
计量是一项注重过程管理的工作,公司在对计量过程的管理中注重数据维护、人员培训等常态化管理,并通过对体系运行的监督审核加强体系运行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从而使计量工作流程处于可靠地受控状态。
1、作好计量数据的维护管理
数据是从事质量管理的基础,是对企业工作过程的历史记录,是开展后续工作、进行决策的依据。公司对计量数据的管理贯穿于从数据的检出到运用于经营管理和技术管理的全过程,实现数据管理与设备管理的相结合。对测量设备台帐,检定证书,原始记录等数据资料,要求专人管理,及时维护,定期检查。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并积极推行现代化检定手段,采用自动检定功能,利用MIS系统自动采集和保存相关数据,确保计量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正确性。
2、注重员工的教育培训
计量工作是一项科学性、法制性十分强的工作,要求所有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技术素质、业务素质,还必须要具有高尚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计量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信誉和服务水平。
在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过程中,公司十分注重员工计量管理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多次组织人员参加省、市技术监督局及省电力公司组织的相关技术培训,并广泛开展各类技术规程和管理标准的学习。为了打破“一劳永逸”的思想观念,不断巩固和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公司还实行了岗位动态考核制度,通过不定期的岗位操作知识,技能的考试考核,形成一种激励机制,促使员工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钻研业务技能,从而提高了计量员工的工作质量。
3、加强体系的内部审核
没有监督和考核的事物是不能有效地发展和运行的,通过每年的内部审核,公司的计量检测体系得以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保证了体系的持续性发展。
在每次的内审中,内审工作小组根据公司生产经营工作重点和计量工作执行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对公司下属各部门计量组织机构的设置,测量设备台帐的管理,测量设备配备的管理,测量设备周检的执行,测量设备标识的使用等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和审核。从而进一步规范了测量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提高了计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计量工作处于有效的受控状态。
三、业绩提高,实力增强
近年来,通过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安庆供电公司的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1、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形象
通过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公司制定了详细的顾客纠纷解决方案,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并定期开展顾客满意度调查,召开顾客座谈会、联谊会,加强与顾客的沟通、交流,及时收集顾客需求以及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意见和建议等反馈信息,大大提高了顾客对优质服务的认可。同时由于加强了对测量过程的控制,提高了供电可靠率,顾客对供电满意率也大为提高。
2、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通过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加强了公司的资源管理,优化了资源配置和共享,公司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快速提升。
1999年以来,公司售电量每年以12.3%的幅度增长。2004年共完成售电量263175万千瓦时,同比2003年增长了25.7%,线损率同比有所下降,电压合格率等技术指标均也有明显提高。
在历届的全省电测计量工作互查中,公司均获得了“安徽省电测计量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04年公司在省公司“三项责任制考核”和“常态管理考核评价”考核中双项进入前八名。
完善自律体系规范会展市场 篇3
从本届会员代表大会来自各方代表的参会热情和其理事会的组成,可看出这是一次国内会展业界突破中央和地方归属,国企、民营和中外合资不同所有制企业共同参与,会展专业组织和展览场馆经营、海关、运输、展览装修、旅游接待等相关展览服务行业联手,建立和完善会展业自律体系,推进北京国际会展业市场化进程的良好开端。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对外开发的深入,国内会展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会展城市之一。据北京市统计局资料显示, 2002年北京举办的国际会议5379个,国际展览452个。会展调查分析表明,北京会展业发展呈现特点:一是国际会展增长较快;二是会展以经济贸易和科技类为主, 2002年在北京13个主要会展场馆中举办的916个展览中,排在前两位的是经济贸易展览304今,科学技术展览228个,北京的”科博会”已成为每年定期举办的国家级大型科技会展活动;三是品牌会展得到培育和发展,在全国14个被世界展览业协会(UFI)认可的展览中,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机床展、制冷展等十个展览位列其中;四是更加注重会展的辐射效应,展览服务水平提高;五是政府对会展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对于给城市带来巨大影响力和拉动效应的新兴的会展经济,市政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政府职能逐步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化;六是会展行业主体行为趋于理性化,会展业的理论研讨、培训逐年增多。
成立于1998的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国际展览行业自律组织,现有会员166家,其中中央在京机构及所属机构76家。六年来,协会作为行业的中介组织和联接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在为企业提供多方位服务和为政府提供决策信息,助推北京会展业发展中进行了不懈努力。先后会同政府有关部门完成了《北京会展业发展研究报告》、《奥运经济与北京会展业发展研究》等课题调研;参与了首都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北京市会展业发展规划(2004—2008)》的前期调研和组织专家论证工作;协助市统计局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会展业统计指标体系;为从根本上改变会展市场印序竞争状况,进一步整合北京地区会展资源,目前正在配合市政府有关部门积极推进会展行业立法和建立协调促进机制等工作。在为会员企业服务中,协会组织会员先后与十余个会展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会展机构建立了联系,进行交流;组织并形成了会展业短期培训、专业培训、学校学历教育三个层次的专业人员培育格局;开办了为会员单位申办国际会议和展览会提供资质证明和专业咨询等服务。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北京市贸促会会长周茂非当选为理事长。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陈若薇在关于修改《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章程》的说明中特别提出,针对北京会展行业中,中央在京单位占有重要位置,市场份额牙口贡献巨大的特点,修改后的《章程》规定协会常务理事会将设立轮值主席制度,轮值主席每年一届,以使理事会始终保持新鲜和旺盛的活力,也便于更好地发挥中央在京会展单位的积极性和强势作用,有更多领导协会工作的机会。
据悉,新一届北京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将今后五年协会的主要职能定位为“调查研究,摸清情况;联系企业,沟通政府;广交朋友,谋求合作;规范市场,促进发展”。工作重点将突出:加强行业自律、开发国际会展市场、打造会展品牌。新当选的协会理事长、北京市贸促会会长周茂非谈到今后五年的工作:
1、代表会员利益,强化服务功能。
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联系,千方百计为会员单位提供有效服务。重点做好:第一,依照法律和行业有关规定,维护会员单位、业内企业和品牌会展的合法权益,保护公平竞争;第二,探索并建立会展项目预先登记制度,为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信息服务;第三,继续取得市统计局的支持,探索并建立行业基本数据收集制度(行业统计),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服务;第四,代表会展单位与场馆、装修、媒体等相关行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完善企业的市场经营环境;第五,以会展业的国际化、标准化、品牌化为发展目标,取得有关行政部门的支持,为会员提供会展手续简化服务;第六,举办会员和行业间的联谊活动,编印会展通讯或刊物,建设网站,为会员和行业提供各类信息交流和服务的平台。
2、沟通政府关系,发挥桥梁作用。
作为会展业行业协会,其重要职责是承上启下,沟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及时向政府反映企业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为此,协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强化桥梁作用。具体举措是:指导北京会议展览的组织、场馆经营和设计装修;宣传广告、运输报关、旅游接待等相关服务工作,协助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北京地区会展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协调各会议展览经营、相关服务单位之间及其他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制定和推行北京会展行业标准,规范行业行为和市场秩序,推动北京会展业健康有序发展;收集会员单位及社会各界对发展会议展览业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根据需要和条件适时召开各类座谈会,加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
3、加强多方协调,取得政府支持。
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协会将继续加强同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协商,力争尽快成立北京会展业协调促进委员会,把北京市政府相关领导及有关服务部门、国家有关审批部门、会展业行业协会几方的力量结合起来。协调促进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研究会展经济,实施宏观调控;促进行业发展,扩大会展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倡导行业自律;协调各方面关系,整合会展资源。在这个协调机制中,协会将代表整个行业的利益,发挥重要作用,争取政府对会展业的政策支持。
4、广泛开展调研,提供决策依据。
为进一步摸清北京会展业家底,研究制订相应政策法规,推进北京会展业的发展,协会今后将继续广泛组织开展理论研究和市场调研工作。重点是结合北京会展市场的需求和智力资源优势,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分系统、专题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市场调研和会议展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举办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促进行业内外的业务、信息、经验及学术交流。同时继续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完成《北京会展经济鼓励办法》、《北京旅游会展业发展研究课题》、《建立北京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研究课题》、北京会展经济年度统计分析等,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5、开展国际交流,培育会展市场。
结合北京会展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筹办奥运会的有利时机,与国外和港澳台地区会展机构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北京会展业发展环境,积极引进、移植、申办和开发国际会展项目,并结合会员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国际国内各类研讨会和交流会,推动会员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会展业发展动态,广泛开展会展经济领域的国际交流,促进北京会议展览业的国际化。同时,与国内兄弟省市的会展业界保持密切联系,共促发展。
6、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针对会展业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素养、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协会将进一步重视对会展管理和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与北京有关高等院校的合作,联合开展会展业教育培训工作,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专门人才。二是与国际专业会展机构进行合作,建立人才互访、交流培训的合作机制,不断提升现有人员的专业素质。三是举办系列培训班,加强对在岗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推广行业服务标准,提高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7、改善会展环境,强化行业自律。
通过加强行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会展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完成《北京会展经济鼓励办法》、《北京旅游会展业发展研究课题》、《建立北京展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研究课题入北京会展经济年度统计分析等,为政府制定会展业发展鼓励政策提供意见和建议。成立会展行业专家组,尽快完成《会展行业经营规范入《品牌会展评估标准及评估办法》、《会展主体资质认证标准》等文件的编制工作,为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提供依据。争取在政府授权下,从2005年度开始,对北京每年举办的会议和展览试行登记备案,避免恶性竞争,并为会展举办单位、参加者以及为会展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部门提供计划信息。
9、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协会实力。
根据会展业《规划》和《办法》中对行业协会在北京会议展览业发展中地位与任务的规定,依法承担协会各项职能。在日常工作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协会章程走民主自律、自我发展、自成实体的道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自觉接受会员代表大会的监督,力争把协会建成在北京地区具有影响力的行业组织。
全面完善管理体系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 客户的物流需求和对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 我们深有体会, 如早些年客户只要求安全送到即可, 这几年客户对于时效、现场人员的服务、送货车辆的感觉要
博客评论: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2467438857
新浪网友甲
我觉得搞物流运输的大中型企业, 还是自建车队好。就拿京东商城说吧, 过去5年中换了60多家合作伙伴, 但没有一家物流公司能够满足速度、准时、费用和服务品质综合要求。因此京东商城的刘强东在微博中称:“今天再次做出一个无奈的决定:组建大型运输车队, 预计300多辆卡车, 进入干线和支线物流运输市场!希望此举能够解决我们物流远程运输问题!”
新浪网友乙
从充分利用资源上讲, 我觉得能够利用社会资源的话, 尽量不自建车队。其实, 物流公司对那些闲散在社会上的个体运输户不放心, 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社会的诚信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人们看重的是利, 所以就把义放到了一边。若是从个体运输户角度讲, 他们也愿意把活干好,
新浪网友丙
我也是搞物流的, 我认为, 物流公司的自有车与外雇车要有一个比例, 有实力的不妨自有车多一些。对于小物流公司来说, 自建车队投入大不划算, 外雇车是必须的, 从节约资源讲, 这也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嘛, 那么, 这就求也非常高, 同时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这些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是一个挑战, 也是一个机遇, 如果物流企业不改变自己的服务理念和经营模式, 终究会被淘汰。我们在发展中一直坚持自有车辆为主、外车为辅, 各种载体资源合理配置为原则, 坚持客户感受为上。
我公司目前自有车辆几千台, 司机有几千名, 管理难度比较大。这些年我公司建立一套严格的考核标准、星级服务标准和管理体系, 让成本可控, 管理能够彻底执行。目前我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实行GPS全程监控。另外我公司还有比较先进的调度派车系统, 保障车辆的派车率。我公司和中石油合作, 每车都办理加油卡、定点加油, 定时分析, 控制油耗成本。此外, 我公司给的薪酬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并提供各种福利:如亲情回馈、互助资金、社保/公积金等, 保障司机队伍的稳定, 从而保障运输安全和服务的质量。C
要说京东商城的管理体系肯定很完善, 但他们都左右不了运输合作伙伴, 影响了京东商城声誉, 况且现在电商正在经历产品导向向服务导向的转变, 服务决定了B2C商城的成败, 所以自建车队非常必要。当然, 这是指着大物流公司来说, 至于小物流公司嘛, 实力在那摆着, 自建车队花费大, 不合算, 雇佣社会上的车比较合算, 但要抓紧他们, 管理要跟上。
但给他们给工钱和运输的活不成正比, 还有咱这儿路况谁不烦恼?堵路塞车、罚款、限行, 再加上高油价, 小门小户的运输户也是有苦难言啊。我想, 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就无所谓自建车队还是外包运输之争了。
企业薪酬体系完善方法 篇5
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是竞争的关键,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薪酬管理,则是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是企业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薪酬体系在决定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激发员工工作动机、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薪酬体系已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普遍出现了激励功能不足、约束作用乏力、平均主义和分配行为不规范等弊端。那么,怎样才能使我国企业的薪酬体系更加完善呢?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制定本企业的薪酬原则与策略
无论是企业的薪酬系统还是人员招聘、培训等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其目的都是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因此,在进行薪酬系统设计之前,有必要从战略的层面进行分析和思考,确定薪酬原则和策略,这样才能保证在薪酬战略指导下设计出来的薪酬系统是适合本企业的,而不仅仅是“先进的”或“合理的”。薪酬战略的中心就是以一系列薪酬选择来帮助企业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所以薪酬体系应该是建立于一套整体薪酬战略之中的。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与某一特定工作有关的相关工作信息的系统过程,是薪酬体系设计的起点。它在薪酬决策中有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明确不同工作内容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从而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与权限,并将所收集的资料最终整理成工作描述,即岗位说明书,界定各岗位的相似与差异。二是有助于建立内部平等的工作结构。工作分析是对企业现有岗位的一次大盘点,是对工作岗位进行科学设计的过程。通过分析,如果工作内容相同,那么薪酬也很可能是相等的。如果工作内容上存在差异,那么这些差异以及竞争者支付的市场薪酬率,都是支付因工作不同而带来薪酬差异的理论依据,并为职位评价奠定基础。职位评价
职位评价(工作评估)是建立薪酬结构过程的一部分,重在解决薪酬的对内公平性问题。薪酬结构所关注的是企业内部薪酬水平等级的多少和不同薪酬水平之间级差的大小,这就需要系统地确定各职位的相对价值。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岗位类型,参照岗位说明,以工作内容、所需的知识技能、对组织的价值、组织文化以及外部市场为基础,对岗位进行综合测定评价。它有两个目的:一是比较企业内部各个职位的相对重要性,得出职位等级序列,进行岗位归级,确定岗位工资系数,进而为确定工资分配差别提供量化依据。二是为进行薪酬调查建立统一的职位评估标准,消除企业内由于职位名称不同,或职位名称相同而实际工作要求和工作内容不同所导致的职位难度差异,使不同职位之间具有可比性,为确保工资分配的公平性奠定基础。薪酬结构设计
薪酬结构是指在同一组织内部不同职位或不同技能薪酬水平的排列形式,它确定薪酬等级的多少,不同薪酬等级之间级差的大小,以及决定薪酬级差的标准。薪酬结构的设计首先要符合公平原则,即决定薪酬的过程要公平,实际结果要公正。其次要综合考虑风俗习惯、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组织战略、工作设计等内外因素影响。确定人员工资时,要结合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其职位等级;二是员工的技能和资历;三是员工的绩效。在工资结构上与其对应的分别是职位工资、技能工资和绩效工资。职位工资是以岗定酬,它依据工作内容,包括要求完成的工作任务、组织所期望的行为及结果来确定薪酬的高低。技能工资是以人定酬,关注的是员工拥有的技能或知识。绩效工资是员工业绩的体现,是确定薪酬结构的基础。它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合理的设计与管理,并且需要一套完备而科学的绩效评价系统,才能公正地将报酬与绩效挂钩,引导和激励员工的行为。5 薪酬调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部竞争力成为影响薪酬体系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强调薪酬支付与外部组织的薪酬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对性,即与竞争对手相比而得到的薪酬。薪酬的竞争力在实践中是通过选择高于、低于或者相同于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来实现的,而这种选择是在薪酬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的。薪酬调查是采集、分析竞争对手所支付薪酬水平的过程,它能提供设计与竞争对手相关的薪酬策略所需的数据,并把策略变成实际操作中的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薪酬定位
在分析同行业的薪酬数据后,需要做的是根据公司状况选用不同的薪酬水平。多数企业是通过调查其他竞争对手的薪酬率制定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率,并在综合考虑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组织因素的前提下,应用市场调查的结果,采取领先、跟随、滞后或混合等策略来定位自己的薪酬水平。这些薪酬决策在不同企业是不同的,甚至在同一企业的不同职类中也是不同的。7 薪酬体系的修正和调整
当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时,随着岗位的调整、员工技能水平的变化,就会影响和破坏已建立起来的薪酬体系的平衡。此时,就必须对工作以及员工的技能和能力进行再次评估,从而调整或修正薪酬结构,使其重新达到内部一致性。此外,通货膨胀、行业或地区薪酬水平的改变、企业所处竞争地位的变化和企业竞争策略的调整等,也会引起企业薪酬水平的不断调整。而此时的薪酬调整需在重新进行薪酬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步骤与设计一套新的薪酬制度类似。这就要求企业建立薪酬调查制度,设置专人定期收集劳动力市场上薪酬水平变化状况,作为薪酬调整的依据。在进行薪酬调整时,要注意在调整几次之后,常常会导致企业原先设置的薪酬结构中各项组成部分所占比例已不再符合当初的设想。因此,除非这种改变符合企业的期望。否则,为保持
薪酬各组成部分的相对稳定,企业也需要定期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正。
孙伟:完善社会养老体系建设 篇6
全国两会上,山东省代表团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孙伟教授就老年人保障、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中医立法、中西医结合发展方向等问题上提出了多项建议。其中两项被大会列为重点建议。
今年两会孙伟更加关注的是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在老龄化、老年人保障的问题上,孙伟建议,一是迅速培养护理师队伍:在努力增加养老院数量的同时,以社会多方参与、政府主导的方式,开办“养老护理师”培训机构,通过对学员进行医疗、护理、心理、伦理多学科基础实用技术的系统教育,培养出一大批能活跃在农村、城镇、社区的家庭护理师,力争实现一对一,或者一对多但应是人员固定的家庭养老护理模式;
二是积极完善城市、农村、社区养老体系建设:完善目前已经建立的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三方负担,个人自我储蓄积累式养老保障制度,政府设立养老金管理和经营机构,保证养老金及时收缴、及时发放,做到专款专用;
三是努力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支持老年人再就业与再学习,实现老年人的“老有所为”,老有所为不但可以减轻社会养老负担,而且强化老年人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的福利机构,保障老年人的“老有所养”,福利机构的建立方式、实现方式以及其内涵要丰富和发展,使福利机构不仅仅是养老之所,更是老有所用,老有所乐之所。
精神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一直都是中国推崇的伦理文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尤其要加强青少年的尊老、敬老、爱老的道德教育,让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更加发扬光大,激励家庭成员养老的积极性,是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的根本出路;创建农村区域性老年社团组织,是丰富日益增多的老年人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
孙伟还提出增加对老年人的关注度,设立公益彩票惠老彩种。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建立老龄事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她补充说,在现有的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中应增发惠老彩种或专门设立惠老彩票;无论增设惠老彩票还是增发惠老彩种,销售收入全额上交财政,再由财政按一定比例提取老龄事业发展公益金拨付全国及各省(市、区)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使用;老龄事业发展公益金应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老年公益事业。
孙伟还对比了农村与城市老人的特点,农村老人生存能力强,但不富裕,看病就医困难,青壮年外出务农,形成庞大的老龄空巢群体;而城市老人锻炼身体机会少,身体素质、生存能力较差,生存环境单调、孤独。多年来,作为医生,孙伟不但专注于本职并且热心于公益,每周都要到农村去做义诊,为广大基层提供免费或少量费用的就诊服务。2005年,孙伟被授为“爱心大使”,事迹在基层口碑相传。她的工作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被授予“社会服务优秀成果奖”。她的格言是:潜下去为大家办事,到农村、到社区、敬老院为老年人服务。看到农村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孙伟带头捐款、成立工作站,为农村提供优质、全科的医疗服务。
在人才培养上孙伟认为,优生优育固然重要,但后期的培养才是成才的最基础的工作。人才培养也需要正确的引导、分流。目前,国内的本科生、硕士生很多,但是毕业即失业现象很平常。技校很少有孩子选择,但是往往社会最短缺的却是一身技艺的孩子。她感叹道,国家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维护消费安全完善标准体系 篇7
瘦肉精事件尚未平息, 毒塑料又扑面而来。源自台湾地区的有毒塑化剂作为饮料起云剂毒害人体健康, 成为近期关注的热点。虽然嫌疑人已被控制, 但有毒塑化剂潜伏三十年才被发现, 且目前为止, 被塑化剂污染的产品数目已上升至948种, 这一结果令人震惊不已。
台湾有毒塑化剂的发现, 是由于检测人员认真负责, 面对异常情况并未简单放过, 而是以高度责任心, 终于将毒剂揪出。毒塑料事件给人们以深刻的警示:消费安全不容忽视, 维护消费安全任重而道远。
维护消费安全, 需建立完善的制度。消费产品从原料到产品, 从生产到消费, 涉及种植、养殖、生产、物流、批发、零售等众多环节, 因此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体系, 加强各项制度、标准的制定和检测, 才能保证终端消费的安全。
维护消费安全, 需保持与时俱进。时代发展了, 标准需要与时俱进, 从《轻工标准与质量》每期刊发的TBT公告可看出, 国外的各项标准也都是不断地进行制修订。我国标准制修订工作任务艰巨, 需标准工作者加大力度、加快进度, 保持标准的先进性。
维护消费安全, 需科学的技术手段作保障。一方面, 研发、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需要不断地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 另一方面, 对消费品的检测、检验也需要先进的科技手段作支撑, 科学技术手段是消费安全的重要护卫力量。
维护消费安全, 需固守道德底线, 这是消费安全的根本所在。对健康、生命的尊重, 是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良知。正因为如此, 那些坑害消费者的害群之马, 受到了全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严惩。
完善评价体系规范评价程序 篇8
一、提出一种新的理念——“有效供给”
在江苏省财政厅, “有效供给”这句话的使用频率很高, 不仅成为一个口号, 更是一种理念。
江苏省财政厅坚持“有效供给”的理念, 有明确的目的性, 旨在解决财政资金如何用好用足的难点问题, 揭示绩效评价的本质特征。针对财政支出较为普遍存在的重分配、轻监管、不问效和重资金、轻资产、缺监控的现象, 一是转变观念, 强化效益意识。江苏省财政厅从国际国内财政改革发展趋势着眼, 着力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 着力解决影响制约财政改革的难点问题, 着力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不仅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看作是对财政支出运行过程及其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科学分析、综合评估的管理行为, 也看作是财政改革的必然方向。他们认为, 对财政支出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 研究设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 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 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 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制定规范, 完善运行程序。在明确什么是绩效评价、评价什么、怎么评价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江苏省先后出台了《江苏省财政厅省级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办法》、《江苏省财政厅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操作规范》、《江苏省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暂行办法》、《江苏省中介机构参与绩效评价工作规范》等制度法规, 对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方针原则和组织体系、技术规范、行为方式作出了具体规定,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为使绩效评价工作的全面展开深入推进而有所遵循。三是端口前移, 实施全程监管。江苏省改变了过去绩效考评一般都是在项目结束后才开展的常规作法, 而是在申报预算的同时就必须提出资金使用所能达到的绩效目标。这样事前确立绩效目标, 根据设定评价目标体系, 使财政资金投入项目绩效各环节把关、多方位监控、全过程评价。在这个过程里, 较好地把握住、处理好了这样四种关系: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关系, 以资金预算的准确合理, 达到资产配置的科学合理;存量和增量的关系, 准确掌握存量规模, 增量才能心中有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根据投入比例, 追求产出效率;节约支出与有效供给的关系, 既要注意节约又要保障有效供给, 有效供给就是最大节约。这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也都是互为作用的关系。四是设置机构, 建立保障体系。在全省各省辖市财政部门均设立了绩效评价处, 负责制定绩效评价制度、办法和操作规范, 统一组织和规划绩效评价工作, 指导、监督和检查主管部门和单位绩效评价工作, 并选择重大项目直接组织实施绩效评价。
要体现有效供给, 改变过去拦腰砍一刀的习惯做法, 完全按评定的资金需求量保证资金安排、评价问效。由此, 江苏省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管理出现了四个转变:从财政预算计划拨款制度, 向项目绩效拨款制度转变;从由功能性预算, 向部门预算转变;从事后评价, 向事前事中全过程评价转变;从评价注意力由投入的“合法合规”性, 向产出的“效率效益”性转变。
二、发挥两个能动作用——双管齐下
就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而言, 拨款与花钱, 正象与江苏省财政厅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是一种对应关系, 也都是绩效评价的构成部分。一厢情愿, 一头热火, 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虽然我们国家已经推行了以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为核心内容的财政管理改革, 但现实中一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预算部门有“摸钱袋、拍脑袋”批资金、给项目和“重分配、轻监管”的现象, 另一方面争资金, 争项目甚至以项目凑资金和重资金轻资产, 重增量轻存量、重投入轻产出的问题在一些部门和单位还没有彻底解决。江苏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方面, 发挥两个方面的能动作用, 既做到财政资金有效供给, 又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有效。
首先, 发挥好主管部门的主动性、主导性作用, 尽职尽责, 尽心尽力严把审批关口, 跟踪资金流向, 加强过程监管。江苏每年的财政支出规模都呈快速递增的趋势, 而且面越来越宽, 量越来越大。他们一方面做到安排项目资金预算时, 明确要求项目支出必须在申请预算的同时提出使用后所能达到的绩效目标, 事先确定绩效目标, 结合设定评价指标, 使绩效评价工作实时的进行。逐步建立起了部门预算管理、专项资金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管理为一体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每年都制定出财政绩效评价工作计划, 确定评价重点项目。2005年起, 先后在全省开展了义务教育、省属高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一系列试点工作。2009年, 计划在加大“城市社区卫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职业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全省几个联动项目评价力度的同时, 启动和开展了26个重点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 并试行1—2个公开招投标财政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 而且公开一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
同时, 发挥了市、县和资金投入项目单位、部门的自觉性、积极性作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是按照投入产出原理, 引入成本效益理念的监督措施、管理手段。相对于财政拨付资金、审批项目的省财政厅, 要资金、要项目的各市、县及部门、单位, 也同样肩负了管理资金管项目的责任, 也都要树立成本观念、效益意识, 自我约束, 严格规范, 既自觉地接受外部监督, 也积极地实施内部控制, 确保了政府项目的目标实现, 提高了政府资金运行的效率。苏州市结合近几年的评价试点工作, 总结经验, 增加工作的指导性。建立了评价工作流程, 结合部门预算编制, 制定具体的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工作方案和“前期调研——专家评审——下达预算——绩效跟踪——绩效评价”的基本程序, 同时做好事前评审、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工作。徐州市强化“谁用钱、谁负责”的绩效理念, 明确重大项目支出、跨年度项目支出、市财政专项补助县 (市) 区级资金, 由项目实施的部门、单位先组织自评, 市财政部门据此组织综合考评。对一般项目支出, 由项目实施的部门、单位组织自评, 自评结果报市财政部门备案, 逐步建立“项目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三层次的绩效评价体系。扬州市结合“机关管理促进年”活动推进财政绩效评价工作, 规范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无锡市从今年2月开始, 先后5次组织评价专家小组对2009年度计划实行“总量控制”的28个专项类资金进行了绩效论证, 其中27个专项类资金预算方案原则通过, 1个专项类资金预算方案被否决。同时, 无锡市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对148个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改, 调整了61个指标, 完善了22个指标。
三、发挥第三方评价优势——借脑借智
江苏省在完善评价体系, 开展评价工作中, 重视引入第三方评价力量, 借助第三方评价优势, 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果更加公正客观, 更加合法合规。
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篇9
我讲的新常态国家创新体系,其实是两部分,第一部分,当前总的形势;另外讲一讲,对应这种新的形势要建立和完善国家的创新体系。
从去年以来对于中国现在面临的经济态势,中国党政领导做了一个界定就是中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这个“新常态”有各种各样的文章,我看这些文章以后,大概可以把新常态的内容或者特征归结为两点:
第一,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降温,进入一个下行的通道,从高速增长的状态转向了中高速增长,这个趋势今后可能还要继续,可能还要进一步变成中速增长;
第二,中国经济的发展正在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
如果仔细观察这两个特征,可以发现这两个特征的进度是有很大差别的。
第一个特征已经是现实了,不管人的愿望如何,它都是不可逆转的。但是第二点,中国经济发展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发展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发展,这是我们一种期望的目标,它并没有成为现实。
现在我们要努力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就是要促进创新,要优化结构,总体来说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克服所谓“三期一叠加”所造成的各种矛盾。“三期叠加”就是第一个期增长速度的换挡期,速度下降;第二期叫做结构调整镇痛期,所谓结构调整跟讲发展方式转型是同一个意义;第三个期就叫做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
前一段时期我们常常以为增速下降,是可以用宏观的经济政策,用刺激政策把它拉起来的。问题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或者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这不是一个新提出来的问题,而是1995年制定第九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提出的问题,还是一直没有得到实现。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建立起一个比较好的体制。我认为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建立和优化改善国家创新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创新活动是越来越活跃,特别是近年来,技术发明像雨后春笋一般,特别是跟网络相关的,跟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各产业。技术创新确实是活跃起来了,但是回头来看,这些创造发明的产业化状态就很不理想。
我认为问题的症结是我们对于创新的体制和政策系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是沿袭着过去从苏联学的一套,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政府主导。政府来决定科学研究的闯关,在哪些方面闯关,有了技术发明以后,政府来指定产品的方向、技术路线,然后政府来组织人力、物力、资源来进行转化。这么一套办法就抑制了创新和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就需要对这一套创新体系加以改造,要摆脱从苏联学来的这一套。一句话是要使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另外一句话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这是两个基本的原则来指导我们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最近我看到一个报道,我不知道这个事情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说电动汽车的发展中间科技部有失误。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在于说是纯电动好还是混合动力好,根本正确就不能去指定哪一个好。政府怎么能够知道哪一个好呢?但是我们还是比较习惯这种做法,政府只能顺势而为,它最终主要的它是要建设一个好的环境,最重要的,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功能。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三中全会决议讲的很清楚,所谓更好就是不要像过去那样,政府什么事都管。我们现在实际上花了很多钱,但是效果不是那么好。
2008年开始,2009年对于发展电动汽车就制定了很多政策,支持的力度应该说不低的,但是效果不能说很好。国务院文件里面说到2012年可以达到年产50万辆,结果到了2012年只产了27000辆。这中间存在许多按照旧模式来支持产业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造成了一些浪费,甚至抑制了很多企业,主要是一些小企业的创造性。
第一个就是往往是指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
第二个问题,我们有很多产学研组织,用一个组织的方式来搞产学研的合作创新;这是在50年代开始就是这样做的。实际上产学研组织它各自有自己的追求,你必须用一套体制,能够符合它各自的追求形成合力,这样需要有很多的考虑。
第三个问题就是常常做竞争后的补贴;竞争后的补贴就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十城千辆”,后来是25个城,主要的目的是促进企业很快的达到最低的经济,因为用了一种补供方的办法,加上各地又有保护自己的企业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样的结果达不到经济规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加起来花了几百个亿,没有达到效果。
我们对于购买电动汽车转向补需方,就是消费者,这中间隔了一个市场,就是有一个竞争关系。我们在财政部的补贴上需要一个全面的改革。资金支持需要采取市场化的方式运作,比如说最近关于半导体芯片的支持,扶持政策,我们力主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就是用信用担保、风险投资、私募基金这样的做商业上的判断,然后去支持那些有竞争力有希望的企业,而每一个企业要承担全部的这些责任。这种办法比给予消费者补贴也许更加有效。
总体来说不是说政府什么事都不做,政府要做的事是提供公共品。
首先就是要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创新环境、经营环境,刚才已经说了,最重要的就是提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第二,要建立良好的教育系统和基础性的科研系统。创新体系里面往往把科学和技术搁一块,其实这两者的性质是很不同的。对于科学的奖励,应该是由社会来承担,包括政府。而对于技术的奖励,应该主要是由市场来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共用技术的开发,用所谓政府和民间伙伴关系,采用PPP的模式来提供开发共用技术,还有就是政府可以牵头组织产业联盟来开发新技术。政府需要进行补贴有两种情况是最需要政府提供补贴的,一种情况就是弥补正外部性,还有产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使它比较快速达到最低的经济作用。
完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 篇10
一、对内部财务控制的理解
内部财务控制是利用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对财务活动进行科学的规范、约束、评价等一系列方法、技术、程序及理念的总称, 以期达到财务活动预定目标的活动。从该定义上看, 内部财务控制的本质是一种降低交易费用的控制活动,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内部财务控制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财务控制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依照既定的目标前进, 并且内部财务控制与企业经营活动相互交织, 为企业基本的经营活动而存在, 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控制的客体, 既对其所负责的作业实施控制, 又受到他人的控制和监督。所有的内部财务控制都是针对“人”而设立和实施的, 企业内部会因此形成一种控制精神和控制观念,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控制效率和效果。
二、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作用
(一) 内部财务控制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现代企业管理主要是以管理学的组织行为理论为基础, 解决企业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协调问题, 即解决不同管理主体或利益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 从而以管理制度方式来协调财务行为主体的责、权、利关系。企业财务学主要从属于管理学的范畴, 它以制度管理为主要特征, 从财务制度上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各行为主体的激励与约束不对称问题, 协调并指导各部门、单位的财务活动去实现企业总体目标。内部财务控制的任务就是通过调节、沟通和合作, 使个别、分散的财务行动整合起来共同追求企业的财务目标。所以, 将内部财务控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核心, 对决策层 (出资者) 和执行层 (经营者) 都是可行的。
(二) 内部财务控制是企业财务计划实现的保证。
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是促使企业财务计划的实现。要保证企业财务计划的实现, 就必须对企业财务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调节。同时, 企业财务计划是在财务活动开展前做出的, 由于财务活动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复杂、多变的, 因此企业财务计划很难做到天衣无缝, 往往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而这一切, 往往要在财务活动的控制过程中才能发现, 要通过对财务活动的控制, 才能得到调整。因而, 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 是企业财务计划积极、可靠的重要保证。
另一方面, 内部财务控制是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关键环节。财务管理中, 如果仅限于确定合理的决策、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预算, 而对实施预算的行动不加控制, 预定的财务目标是难以实现的。从一定意义上说, 财务预测、决策和预算是为财务控制指明方向、提供依据和规划措施, 而财务控制则是对这些规划加以落实。没有控制, 任何预测、决策和预算都是徒劳无益的。
三、我国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产权制度不明确。
我国目前的产权理论和制度仍然维护“业主产权论”, 忽视了人力资本对公司发展的重大作用。事实上, 在传统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时期, 现代企业不再仅仅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 现代企业实际上是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这两种资本及其所有权之间的产权合作。
(二) 财务管理理念不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尽管有的集团公司也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管理体制, 但由于长期以来在思想上受到旧的财务观念影响, 而主要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较慢, 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 在财务成本控制与资源优配中, 缺乏科学的方法作指导, 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 财务管理控制薄弱。
目前, 我国企业的内部监控被忽视, 财务监控制度不完善, 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 监控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不高, 监控方法和手段落后, 监控效率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弱化, 不但直接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政府宏观调控的社会监督效果, 只有把企业的财务管理做好, 才能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 才能有利于监督机制的完善, 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从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入手。
(四) 没有贯彻有效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财务管理及控制必须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保障, 从财务预算、财务决算、财务稽查、内部审计、考评激励等相关制度的建立及贯彻, 加强过程控制、强化薄弱环节, 确保全集团能围绕确定的中心工作开展工作, 保证利益最大化。
四、完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
(一) 合理配置财务管理权限。
公司财务管理权可分为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财务监督权。他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必须合理配置和落实, 否则就会权责不清, 滥用职权, 损害他人利益导致企业管理混乱, 加大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无论企业财务控制采用集权还是分权, 或是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体制在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制度优化中都需要一个长期博弈过程, 变短期的企业集团行为为长期的企业集团行为。这种制度化旨在营造一个长期的行为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 冲突的因素虽然存在, 但合作与协调的可能性越大, 财务政策运行的过程中就越有可能不发生与目标的偏差, 财务失真的频率与幅度就会大大降低, 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行为的效率。
(二) 完善货币资金控制。
货币资金可司) 以说是一个企业运营的血液, 对他的使用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应当约束企业内部设计货币资金的所有人员, 任何人都不能享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另外, 要加强事前、事中控制。未来的事情总是难以预测的,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全面地采取预防性控制是相当困难的, 企业要想在事前控制中取得实际效果, 可在控制中先进行事项风险评估。事中控制也是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加强事中控制, 以及时地发现经济业务中潜在的或已发生的错误和不足, 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错误的继续扩大, 以此来加强货币资金控制的科学性。
(三) 完善授权审批制度, 建立合理的内部财务关系。
授权审批制度的关键是明确授权、审批事项和使用资金的限额, 特别是对一些易造成损失和资产流失的重要项目需要作出明确规定, 以明确责任和权限。建立健全子公司对外投资、贷款的立项、审批、控制制度, 并重视对投资、贷款项目的跟踪管理, 以规范子公司的行为。
(四)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从财务控制的深化可以看出, 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 财务控制已演化为多层, 由此带来公司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权责利的一种制度安排。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可以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有利于进行财务控制。
(五) 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完善学科体系 开发综合课程 篇11
一、综合实践类课程的设置
1.社团普及型课程。
所谓社团普及型课程,是指面向全校天文与地理学爱好者组织的活动,包括每周2次的社团课,以及不定期开展的科普活动——如获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野外观星“天一观星营”项目,获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的“宇宙意识”少儿天文科普项目,获评全国优秀星空分享者的“给城市一个仰望的理由”国际路边天文夜活动等。
在参考国内大学的天文教材、英美等国的中学天文、地理学科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校学生地理(天文)学习的需要,编写了校本教材《斗转星移》,获江苏省校本课程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为配合普及型课程教学,我们指导学生自编社刊与社报,如天文与地理学科普杂志《坐井记》(每年2期)、简报《锡城天文快讯》(每年10期)、英文简报《International View》(每年10期)。
2.社团研究型课程。
所谓社团研究型课程,是指面向对某一方向研究有浓厚兴趣的社员而组织的项目研究活动,包括每周一次的观测夜,以及各项目研究活动。此类课程的难度较大,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项目研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此类课程按选题背景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来自于他方的邀请,如中英天文合作“月球陨石坑研究”项目、“陨石坑模拟实验与形制研究”项目、多国天文合作“月地测距”项目等;第二类借鉴于他方并自我创新,如“太阳活动与气候变化研究”项目、“苏南地区野外观测点选址研究”项目等;第三类为社团原创,如“城市夜空光度测量”项目、“太湖蓝藻暴发机制研究”项目等。
按研究方向可分为四类:天文科学类,如太阳活动与空间灾害、恒星光谱分析等;地理科学类,如土地利用、气候变化等;环保类,如城市光污染、水环境等;科技类,如科普实验、科技制作等。
3.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建设保障。
学校为综合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支持,主要包括设备购置、校际交流、名人课堂等方面。学校每年邀请专家来校讲座,学校还多次邀请国外联谊校天文兴趣小组来校访问,并两次将社团成员送出国门,开展项目研究和交流活动。截至2012年底,学校已经采购了冷却CCD、便携式望远镜、测光仪、野营帐篷、矿石等多种教学用具,并成立了一个天文与地理创新实验室。
二、学科类课程的完善
学校一方面开设综合实践类课程,另一方面继续完善学科类课程的建设。
从教学目标来看,我们变传统的“学科知识传递”为重视“地理技能与地理思维的养成”。如在课堂中大量运用图表、数据和案例等来组织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地理技能,又养成了学生的地理思维。如在地理必修二《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节中,我们选取了无锡市锡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鞍山钢铁工业区两个案例来组织教学,将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和工业城市等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
从教学内容来看,我们变传统的“教教材”为“教生活”。通过大量选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从而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养成正确的“地理道德观”。如在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节中,我们以“天一观星营”组织外出观星活动为例,将学生带入甚为熟悉的课外实践活动中,一同探讨交通运输方式类型、特点和发展趋势,交通运输网布局的影响因素和意义等知识点。
从教学方法来看,我们变传统的“讲授”为“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我们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来引导学生分析资料、进行生生交流,从多角度探讨问题的可能答案。如在地理必修三《河流的综合开发》一节中,我们提供了长江、黄河、塔里木河三条河流流域的背景资料,由学生自由分组讨论,并撰写河流开发与保护方案,再由不同组别的学生互相学习、修订。
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篇12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科学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各级政府为主体建立的, 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的一整套组织和制度体系的总称。具体而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含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和政策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生产和供给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与人才和技术保障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与激励和监督体系等诸多方面内容。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 工作的重要性与责任主体自觉性不足之间的矛盾
当前,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 特别是基层政府和综合部门仍未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缺乏文化自觉, 仍然是GDP至上, 没有把文化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不愿对文化建设进行投入, 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二) 文化需求增长与服务管理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1、供给数量满足不了需求。
为突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地位, 许多国家政府都比较重视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如美国建国仅仅两百多年, 却拥有5000多座博物馆, 特别是1960年至1970年的10年间, 共兴建了1132座博物馆, 平均每3天半就建成一座博物馆;匈牙利虽是个只有912万平方公里国土、1000万人口的国家, 却享有“三多”, 即图书馆多、博物馆多、书店多之美誉, 其中博物馆就有594座。而我国虽然拥有县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2000多座, 高等学校图书馆1000多座, 科研系统中型以上图书馆8000多座, 博物馆也由建国初的20座发展为今天的2000来座, 但与人口相比仍很难满足需求。
2、供给范围与需求间的逆向发展。
“一级政府办一个图书馆, 一个城市只有一个文化馆”, 越到基层和农村, 文化设施越少、水平越低, 而且没有照顾到不同人群的实际需要。目前, 我国的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的建设只延伸到行政村, 相当多的农村人口难以享受到文化服务。此外, 针对居住在工业区、城边村的大量农民工的文化服务, 也只是在近年才被提上议事日程, 至于如何保证工作的持久性、时效性, 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3、供给内容与需求不匹配。
一些政府部门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往往因缺乏调查研究而脱离群众需求。公益性的文化服务活动缺少新意和针对性。样式单一、内容陈旧、与生活严重脱节。尤其是农村基层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设施普遍落后, 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远远不足。
(三) 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均衡的矛盾
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 多年在0.3%—0.4%之间徘徊。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323.04亿元, 仅约相当于教育事业费的1/30, 卫生事业费的1/13, 科技事业费的1/9。而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如2010年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36%;对西部地区的投入仅占全国的24%。这表明, 农村和西部地区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处于明显的弱势。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均等化任务艰巨。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一) 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 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
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大地市级“两馆”建设力度, 努力完善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继续支持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和改造, 完善面向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二) 进一步统筹整合文化资源,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创新
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平台和抓手, 创建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继续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进一步提高服务效能。同时发挥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积极性, 增加公共文化服务资源, 使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从文化系统的“内循环”变为市场的“大循环”。
(三) 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 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撑
推动各级财政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 确保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 且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同时, 积极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渠道, 吸纳社会资金办公共文化, 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投入机制。
(四) 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和立法保障力度,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
队伍方面, 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政策, 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立法方面, 加快推进《公共图书馆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步伐, 争取早日形成比较健全的公共文化法律法规体系。
总之,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 因地制宜, 科学确定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和内容,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文化建设成果, 感受到政府的文化关怀。
参考文献
[1] .袁文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http://www.jzrb.com 2012-04-10
【完善体系】推荐阅读:
担保体系完善06-06
完善核算体系07-05
完善HSE体系06-29
完善住房法律体系11-01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07-02
完善党内法规体系09-23
我国物流法律体系完善05-16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07-29
保障体系建立与完善09-07
完善企业成本核算体系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