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信息化培训体系建设

2024-10-11

完善信息化培训体系建设(精选10篇)

完善信息化培训体系建设 篇1

完善信息化培训体系建设,加强信息与网络安全工作

继续以信息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完善信息化人才培训体系。大规模、多层次地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为全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按照《内蒙古信息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指导意见》,依托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包头高新技术开发区,规范培训内容,统一培训标准,细化培训种类,形成有针对性的、可供操作的培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研究出台相关文件,推动国家“计算机资格(水平)考试”继续教育工作在呼和浩特、包头等地更好地开展。积极协调引进微软公司在呼和浩特设立IT人才与技能培训基地,带动全区培训工作逐步实现规模化和有序发展。

配合组织人事部门,切实搞好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工作。年内力争将电子政务知识列为党校党政干部中长期培训的必修课程,不断强化各级党政干部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知识和信息化领导水平。举办“区直党政机关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信息化知识讲座”和“盟市机关电子政务网管人员培训班”。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高校信息化学科建设。发挥已授牌的培训基地、培训点以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作用,广泛培养信息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切实加强信息安全基础工作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进一步加强全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全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政策法规的起草、落实工作,共同抓好信息网络安全建设规划和组织实施。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和强化全社会的信息网络安全意识。加大信息安全产品的应用和推广力度。开展信息化风险评估试点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电子政务培训和考核。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注重实效,分步实施。对各级领导、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技术支持管理人员三个层次,有针对性的开展电子政务理论、基础知识、应用操作、IT技术四个方面进行培训和考核。

在党校、行政学院、党政机关内部多途径、多种方式开展公务员的电子政务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其电子政务应用能力,逐步使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自觉成为合格的电子政务应用者。积极引进和培养既熟悉政务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电子政务高端设计及建设的专门人才。加强整合政府各部门信息化机构,合理配备各级、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专职人员。充分发挥电子政务专家和专业机构的作用,加强国内外电子政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云南省电子政务技术培训圆满结束

为保障云南省电子政务一期工程的顺利实施,云南省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决定对全省电子政务一期工程接入单位的技术骨干进行培训。此次培训由云南省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委托云南省

信息技术发展中心承办。省信息技术发展中心对此次培训进行了充分准备和精心组织,通过对整个培训工作周密细致的安排,于2003年9月6日圆满结束培训任务。

一、云南省电子政务技术培训总体情况

云南省电子政务技术培训于2003年8月6日开始至2003年9月6日结束,共进行四期,先后对全省电子政务一期工程接入单位(包括5个办公厅、48个省级部门、16个地州市及129个县的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的技术骨干进行了培训,共计213人次,每期培训时间为八天。

详细情况见下表:

要求培训

单位数 实到培训单位数 培训人次(人)培训

报到率 考试及格率

第一期 53 48 50 90.57% 100%

第二期 48 45 49 93.75% 100%

第三期 49 48 51 97.96% 100%

第四期 48 46 63 95.83% 100%

注:表中对已推后培训的单位以原安排计划的单位数计算 未参加培训的单位有:

第一期:省委宣传部、省委政法委、省人事厅、省计生委、省新闻出版局

第二期:昆明西山区、昆明晋宁县、曲靖罗平县

第三期:大理市

第四期:墨江县、维西县

二、充分准备、精心组织,确保每期培训的顺利实施

为确保云南省电子政务技术培训能保质保量,按时有序的进行,承办方云南省信息技术发展中心通过电话、传真、交换文件等方式提前完成了与各地县人员的联系工作,确定培训人员名单及相关资料,力求保证各学员能按时报到参加培训,同时,为保证培训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使学员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我们积极联系学习场地,事先为学员安排好食宿,以解决学员们在昆培训期间的后顾之忧。所有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都为省电子政务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我们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使整个培训工作均在有序、可控的范围内进行。

第一期学员于8月5日到省信息技术发展中心报到并领取学员证,培训课程从2003年8月6日开始,培训地点安排在昆明市市政府综合楼,这期学员均为省级部门的网管中心技术骨干。第二期于2003年8月13日在山水酒店报到,从第二期开始,省信息技术发展中心开始为来自非昆明地区学员安排食宿,并指派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学员的日常学习及生活,为学员提供周到服务,从而使学员能顺利的完成学业,并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这次培训得到了五大办公厅、各省级部门、各地州县网管中心的重视和大力支持,纷纷要求加派人员参加培训,因此第四期学员人数大幅增加。面对这种情况带来的培训场地、设备紧张的情况,我们及时调整场地,增加培训设备,解决了人员增加带来的诸多问题,并使学员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改善,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教学安排合理,学习效果良好

此次云南省电子政务技术培训主要围绕网络管理和操作系统两方面进行,第一部分为36学时,第二部分为12学时,课程强调实用性、可操作性,并做到安排合理,同时,为使培训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网络部分课程由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及华为认证讲师授课,操作系统课程由微软认证讲师授课。为了使学员能对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情况有具体的了解和感性认识,省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在培训过程中对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情况作了专题介绍,还安排学员参观了省电子政务网管中心。由于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师资力量强大及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学员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良好,认为学有所得,通过培训基本掌握了电子政务网络管理的技能,并能基本满足当地电子政务系统的工程建设、网络管理及系统维护方面的需要。

四、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云南省电子政务技术培训历时32天。通过本次培训,极大丰富了省信息技术发展中心承办培训活动的经验,并为以后的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我们的不足之处。首先,在培训过程中,由于各期衔接时间紧密,增大了组织工作的难度,产生了一些预先没有估计到的问题。其次,在培训过程中,每期学员人数较多,老师不能与学员进行充分的交流,影响了教学的互动性。总结经验,改进不足,这对我们今后的培训工作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此次培训,圆满的完成了对全省电子政务一期工程接入单位的技术骨干的培训工作,使学员掌握了电子政务网络管理的基本技能,为顺利推进全省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提供了人员技术保障。

完善信息化培训体系建设 篇2

关键词:信息化,社会保障卡,保障体系,机遇挑战

一、什么是社会保障卡及社会保障卡功能和应用

第一, 什么是社会保障卡。社会保障卡 (简称社保卡) 是利用集成电路卡 (IC卡) 技术实现社会保障对象、用人单位社会保障信息收集、识别、共享和交换的一种工具, 是参保人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身份凭证, 也是参保人与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交流的接口, 它的使用不但加快了从系统向社会公众的信息传递, 提高办事效率, 从而成为“造福百姓”的最直接方式之一。

第二, 社会保障卡的基本功能。社会保障卡是劳动者在劳动保障领域办事的电子凭证。持卡人可以凭卡就医购药, 进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结算;可以凭卡办理养老保险事务;可以凭卡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和申请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等。

第三, 社会保障卡的多种应用。目前发行社会保障卡不仅仅只考虑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等业务应用, 在很多城市社会保障卡作为一张“市民卡”加载了各类实际应用, 在卡中可以实现民政优抚、公安信息查询、小额金融支付、城市公交、社会救助、各类公积金等应用, 可以说今后社会保障卡是公民的“万能卡”。

二、社会保障卡在同煤集团的使用情况

同煤集团1999年实行医改, 成立了医疗保险组, 建立了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当时由于条件比较差, 参保职工使用医疗保险手册记载门诊费用明细, 采取手工记账, 每天根据医疗本记载输入计算机统计费用。缺点是工作量大、繁重、数据不准确, 记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存在多记或少记甚至有的工作人员为谋私利采取取药不记账的方式套取医疗保险金, 这就造成管理上存在很大的漏洞。每天有很多参保人员到社保管理部门要求查询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核对明细数额, 参保人员对这种手工记账的方式颇多怨言, 给社会保险形象带来不好的影响。2004年根据公司总体规划要求, 为了保护参保人的合法权益, 开发了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集成系统, 购置了系统所需配套的各类软硬件设备, 发行了社会保障卡。工作流程是根据当时的网络条件采用二级服务器管理模式, 参保人必须使用社会保障卡才可以办理购药刷卡、住院登记, 产生的数据保存在驻院社保机构的二级服务器上, 4小时后二级服务器自动上传数据到社会保障部的一级服务上, 一级服务器再把最新的参保人信息下载到二级服务器上, 这样驻院二级服务器才是最新数据。新系统的实施彻底甩开了医疗手册, 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杜绝了记账人员多记、漏记参保人员医疗费的漏洞, 解除了参保人对医疗个人账户安全的担忧, 改善了社保形象。经过几年的运作, 基本上满足了参保人的医疗需求。但随着社会保障卡的广泛使用, 保险业务的不断扩展, 系统的设计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当时只考虑为参保人提供便利, 尽可能提高办理业务速度, 没在社会保障卡上设置密码, 所以如果参保人丢失卡后, 没有及时挂失, 由于数据不是同步的, 中间数据更新有4小时间隔, 有的不法分子拿别人的卡在此期间在不同的定点医院、药店疯狂刷卡, 不仅花光了个人账户余额, 而且还出现了透支现象, 给参保人员个人及社会保险基金造成了较大损失。且网络线路老化及计算机维护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经过几年的网络传输数据, 计算机网络出现了线路老化现象, 有的定点医院出现几天都不能更新数据, 严重影响了参保人的利益。各定点医院计算机操作维护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有的连最常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都不具备, 对于系统出现的问题一问三不知, 网络通不通这些最基本的知识都不清楚等题。针对社会保障卡在实际使用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一是给社会保障卡上加设密码。可以有效防止参保人丢卡后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被盗刷, 提高保障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性。二是参保人丢卡后可进行电话预挂失。如挂失人确定丢失的社保卡无法找回, 需持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到社会保障卡服务网点进行正式挂失, 同时办理补卡手续。三是由于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原因, 社会保障卡是在异地制作的, 办理时间较长 (需2-3个月) , 参保人意见很大, 建议如条件许可, 可在本地可以办理社会保障卡。四是充分利用社会保障卡所有的功能。现在使用的卡是IC卡也称为智能卡或集成电路卡, 相当于小型计算机, 具有CPU处理运算功能, 现只能起到用卡连接数据库读取数据库信息的作用, 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有待于开发。如利用IC卡的读写存储功能和安全认证功能减少网络传输量, 提高系统安全性。五是对计算机操作维护人员要定期培训, 讲解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 服务器及网络使用的日常维护等内容。

三、在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中, 社会保障卡今后的发展方向

2011年8月21日, 人社部表示, 他们正在推行社保一卡通, 部署扩展社会保障卡应用领域的工作。此外, 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2011年8月30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 社会保障卡采用全国统一标淮, 社会保障号码按照《社会保险法》的有关规定, 采用公民身份号码。各地只有达到了全国统一标准的条件, 才被允许发卡, 而到“十二五”时期末, 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数量将达到8亿张, 覆盖60%的人口。社会保障卡是握在劳动者手中开启与系统联络的钥匙, 凭借这把钥匙, 持卡人可以上网查询信息, 将来还可以在网上办理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一句话以概之, 社会保障卡是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一个标志。

目前社保卡的功能最直接地体现在医疗上, 因此, 对于全国即将拿到社保卡的广大人群来说, 他们最关心的就是, 除了医疗保险费用的即时结算外, 社保卡还能容纳一些什么动态信息?老百姓明天享受到的医疗信息化是什么样的?相信随着《社会保险法》的出台, 参保人的权益有了法律保障, 在全国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 参保人“一卡在手, 走遍全国”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

完善信息化培训体系建设 篇3

建立现代印刷企业教育培训新模式

1.创新培训理念

针对四川新华彩印重组后的业务发展需要和员工队伍现状,教育培训工作始终坚持“人本、质量、效益、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人本,将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由单纯强调培训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服务,转变为兼顾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由前者引领后者。

二是质量,强调质量第一。四川新华彩印在建立教育培训模式时,由强调培训的数量、规模,转变为以满足业务发展需要为前提,以提高培训质量为核心,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激发员工学习的内在动力与潜能。

三是效益,注重实际效益。由注重培训投入的外延式扩张,转变为树立成本效益观念,进行科学的培训投入产出分析,力保培训成果向经营绩效转化,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

四是管理,实行科学管理。由条块分割、管理分散的粗放式模式转变为统一化、系统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的培训管理模式,实现统筹规划与精细执行、专业化管理与科学监督、员工培训与实际使用的结合。

五是创新,强调创断思维。由自主性、无意识的创新,转变为由企业统一引导和激励下的主动创新,不断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推进教育培训工作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2.明确培训定位

不同的学习和成长环境造就不同的人才,因此,企业人才的竞争将进一步转变为员工学习和成长的竞争,进而深化为人才管理与人才开发的培训。四川新华彩印将教育培训的目标定位为:通过培训提高企业文化水平,包括养育企业文化,推广企业文化,形成最有价值和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队伍素质,包括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发现人才,吸引、凝聚人才。

3.建立培训新模式

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本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精神,四川新华彩印按照以岗位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要求,重点开展了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三个层面人才的培训,以推动员工观念转变和支持企业发展,打造以人力资源为主的核心竞争力。

决策层是印刷企业的决策者,其应具备广阔的视野,能系统地把握当今经济形式,深刻理解和洞察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的作用,提高从全局出发对企业的战略、目标、方针及发展进行创造性的规划、决策和控制的能力,从而提高组织的活力和绩效。四川新华彩印对决策层的培训主要侧重于观念、理念方面,而不是业务、操作方面。

管理层承担着印刷企业日常经营中包括计划、供应、技术、质量、设备、动力、财务、销售、人事、教育、信息、计量和后勤等各种职能的具体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工作,是印刷企业的“中坚力量”。四川新华彩印对管理层人员的培训主要侧重于业务层面,同时也向他们传递新的管理理念,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决策层的决策方针,更高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印刷企业的日常经营,实现企业从理想目标向现实业务产出的顺利转换。

操作层主要是生产一线的操作人员,侧重于操作技能培训和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观察,思考如何从竞争企业、客户、供应商或部门的同事乃至身边的所有人身上学习。

以岗位需求和能力定位为基础搭建培训体系框架

培训体系框架包括企业文化、管理素养、岗位技能与专业知识。其中,企业文化是所有员工必须具备的企业价值观和服务信念,是影响能力和工作效力发挥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由本企业的价值观衍生得出。管理素养的培训是培养员工自我管理、业务管理、团队管理的能力,管理素养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绩效。岗位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培训是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所需的知识和技巧,这是员工承担工作的基础,是上岗的必要条件。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四川新华彩印首先在企业内部开展培训需求调查,从调查结果中对职能部门、生产车间的基层员工进行以能力定位为重点的梳理,分模块制定出《干部、员工培养目标》。根据这个目标确定每个层级干部、员工在企业文化、管理素养、岗位技能与专业知识及技能方面的长期培训规划,并根据企业每年的发展目标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从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企业的培训从过去的零星组织到如今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的机制保障。

四川新华彩印结合企业员工来源于不同体制的企业,存在文化理念和行为习惯上的差异的具体情况,在员工中开展了重塑企业文化理念、核心价值观的培训;针对近年来印刷企业利润空间小、盈利能力薄弱的情况,开展了砍掉成本、挖掘潜力、开源节流等各项实战培训;组织管理骨干开展“岗位成功”超级训练以及领袖风采、提高执行力、增强责任心、生产现场组织与管理等培训活动;为提高员工素质和操作技能,选派员工参加新闻出版系统内举办的技能培训,鼓励员工参加北京印刷学院函授站的专业技术学习等。这些培训都是根据不同层级的人员和具体情况设置的,主要是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管理素养、思维训练以及岗位技能方面的培训,既有针对性,又能解决实际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此外,四川新华彩印各个部门也纷纷按各自的培训计划内容开展相关培训,如车间开展的“师傅带徒弟”、“岗位技术大练兵”、“质量QC小组”等,旨在提高员工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后勤科室部门举办的计算机操作培训、营销知识培训、社交礼仪培训等,员工业务技能培训也是有计划地贯穿在全年的培训中,并逐步实施。公司人力资源部在协助各部门进行培训组织、协调过程中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撑和辅导,并对培训过程、实施效果及费用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并及时给予专业意见,以达到按照培训计划实施、规范培训、取得培训实效的目的。

培训体系的实施

根据公司对培训的统一要求,四川新华彩印逐步搭建起了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培训体系(如图1所示),并根据相应的渠道进行有计划的实施。培训体系的实施渠道和方式见表1~4所示。

(1)建立内部培训课件体系、完成内部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和需求,按照不同专业方向建立培训课件体系,针对不同层级员工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使员工在企业内有与之相适应的培训和职业规划,并通过整合内部培训资源,逐步规范对内部培训师的培训管理。通过内部培训师在内部进行相关课程的传授,一方面最大限度为企业提供了员工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为内部培训师提供了职业发展的通道,建立和培养了多方位的人才队伍。

(2)完成外部课程库建立及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对外部咨询公司的了解和考察,确定符合公司各层面人员的相应课程和师资力量,为不同受训人员确定相应的课程培训。目前四川新华彩印已与各知名培训咨询公司、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知名学者及专家教授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公司实施相关培训提供了高质量的资源保证。

(3)运用多种培训方式,充分发挥培训组织管理职能。除传统的按月课、研讨等培训方式外,四川新华彩印还结合网络培训、拓展培训等新的培训方式来发挥培训的组织管理职能。

目前,四川新华彩印已形成平版印刷、报纸印刷和商务轮转印刷齐头并进的格局,正加紧技术改造,优化资源,升级转型管理模式,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壮大产业实力,力求把公司建设成为西部大型书、报、刊、商务印务基地。我们的培训工作也力求向这一方向转变并努力进行创新,前瞻性地去思考怎样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

如何建设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 篇4

完善的企业文化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

每个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风格,这样的企业文化比起当初的企业制度来说,更能有效地团结企业员工,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认可度。这个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髓。企业在起步阶段往往会依附企业制度来管理公司,但是管理制度仅仅只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还应该包括:企业愿景(即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企业行为规范等。笼统的归纳为企业理念和企业行为文化。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需要根据企业在竞争中遇到的实际情况(行业状况、竞争对手情况、现实环境、企业自身的经营现状等)而考量。并且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修改完善,这样才是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体系。无论社会环境和时间如何改变,我们都可以坚持这一体系。

当然,完善的企业文化不能停留在文字或理念上,要积极地寻求一些好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培训、员工活动、管理条例、企业刊物、会议传播等等。用我们百吉公司举例。我们会定期组织员工细致地学习企业文化,让员工更了解企业,了解企业的背景,了解企业的目标和愿景,了解并认同企业的价值观等。让员工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同时,也组织一些员工活动以增强员工之间的关系,如员工趣味运动会、文艺晚会之类。我们也会在企业宣传栏上,粘贴一些内部刊物供大家学习。来过我们公司就知道,我们一楼有一个很大的展厅,我们的每一款产品都会做出展示,包括企业获得的各类大奖和证书。这些都可以增强员工的荣誉感。我们也建立企业员工QQ群与注册企业微博,积极与员工互动。

我们也会了解员工的兴趣,与时俱进地做一些动作融入他们,让他们对企业有更加浓郁的向心力和忠诚度。

那么,应该如何实践企业文化呢?我觉得要做到以下几点:

1.管理者要为员工树立榜样。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你的一言一行都代表公司。如果作为领导层的你迟到早退,那么员工就会看在眼里,你如何要求员工遵守公司上班制度。

2.管理制度标准化、责任制、清晰明确。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就是企业制度,员工做什么、怎么做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规定,并且责任到人。这个标准制度越细致越好,一旦确定下来,不轻易的更改。

3.强有力的奖惩制度。对于实践企业文化的优秀员工,我们追寻榜样并给予奖励;对于无视甚至践踏企业文化的员工,我们要进行及时的教育,甚至进行惩罚。

关于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的通知 篇5

为进一步实现文化凝聚员工,文化塑造品牌和文化助力发展的目标,总总公司将在落实集团整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2010】3号文件内容,进一步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特通知如下。

一、组织体系

以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为核心,形成领导小组、指导委员会、责任部门和参与部门上下协调,横向合作的文化建设组织体系。

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总公司党委委员、企业文化建设责任人员组成。企业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由总公司主管领导、主管部门相关人员和相关部室负责人组成;企业文化建设的责任部门是总公司党委工作部,参与部门总公司属各基层单位和机关各部室。

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领导小组和指导委员会要整体指导、安排和布置;企业文化责任部门要积极策划,着眼未来,全面设计,发挥指导作用;相关部室和各基层单位要按照总公司的统一安排积极配合,认真落实,进一步实现文化力向执行力的转化。

二、责任体系

(一)理念文化

“理念文化”不仅能够塑造和提升员工的素养品质,更能够创造和谐的企业氛围,团结凝聚员工。在理念文化体系中责任分解落实如下。

1、理念的提炼

要结合总公司实际,继续不断地提炼和完善总公司企业

精神、企业宗旨、服务理念和“五个第一”思想等企业理念的深刻内涵,并阶段性地提交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讨论通过。

责任部门:党委工作部

2、文化的宣传

要做好对外和对内的宣传工作。对外要通过文字、影像、声像及视频材料,客观及时地做好总公司形象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认知长房物业,扩大总公司的品牌影响。对内要通过编辑《长房物业》报,设计标语、口号、宣传展板和结合文化工作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推广总公司最新的发展形势,先进的管理经验,基层动态和员工形象。

各基层单位与机关部室要选出一名兼职宣传报导员,每月向党委工作部报送宣传稿件及相关的影像资料。

3、荣誉的整理

建立完善荣誉档案,保证各级各类荣誉证书、奖杯、奖牌和锦旗的存档管理。

责任部门:经理办公室

参与部门:基层各单位、机关部室

(二)视觉文化

总公司的视觉文化要在总公司机关和基层单位统一规范的基础上扩大覆盖面,要通过完整的视觉引导和细致的服务,继续丰富和完善长房物业形象,细化长房物业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影响,提升长房物业的品牌价值,更重要的是要便于服务住户,便于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便于提高工作效率。

1、企业名片

企业名片是总公司对外宣传的一种有效形式,企业名片每五年更新完善一次。企业名片的设计和制作要能全面反应

总公司的发展理念和阶段成果。

责任部门:党委工作部

2、办公形象

①设计部分:

形象基准颜色的定位和整体风格设计。

责任部门:党委工作部

②制作和发放:

所有制作必须遵循总公司文化理念,按照责任部门统一设计要求制作完成。

悬挂标识、腰线的制作和发放。

责任部门:党委工作部

基层单位外观装潢、接待窗口和业务办理大厅的主体装修。

责任部门:生产经营部

企业徽章、胸卡、接待人员桌牌的制作和发放。

责任部门:人力资源部

各类设备、器具、工具、工装的定制和发放。

责任部门:总公司物资部

办公相关用品的定制和发放。

责任部门:经理办公室

各基层单位的宣传板、展示牌可结合实际情况,遵循总公司理念和总体设计风格自行制作,由总公司党委工作部参与指导。

(三)行为文化

要通过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发挥企业文化促进经营发展的保障作用,形成品牌的文化力。

1、培训工作

结合各产业特点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组织培训学习,考核学习成果。

责任部门:人力资源部

参与部门:基层各单位、机关部室

2、服务工作

①制定服务专线的办公流程,提升接线人员的服务技能。责任部门:经理办公室

参与部门:基层各单位

②注重窗口形象,统一办理流程,提高接待人员的服务质量。

责任部门:国有房产管理部、资产部、各基层窗口

③在维修人员中推行星级服务,提高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责任部门:生产经营部、基层各单位

参与部门:物资部、国有房产管理部、资产部、物业发展部

3、活动部分

将活动形式与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是凝聚员工,提高总公司整体合力的重要保证。

①节日文化:以重要节日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提升企业向心力的同时,发现各类人才。

责任部门:党委工作部、总总公司工会、总总公司团委 参与部门:基层各单位、机关各部室

②员工文化:开展各类“技能比武”活动,选树宣传优秀典型。

责任部门:生产经营部、物业发展部

参与部门:人力资源部、党委工作部

③青年文化:注重青工的素质培养,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开展符合青工特点的文体活动,加大青工服务大局的力度和广度。

责任部门:总公司团委

参与部门:基层各团支部

④社区文化:继续推广“展业主风采、做精品物业”系列联谊活动,展示长房员工风采,展现总公司精神文明成果,更好地为业主服务。

责任部门:基层各单位

参与部门:物业发展部、党委工作部、总总公司工会、总总公司团委

(四)制度文化

规范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也是总公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干部管理

完善领导干部的激励机制与监督评价机制,创造一个以人为本,做好事、干实事的和谐工作氛围。

责任部门:党委工作部、纪检监察室

2、员工管理

继续发挥薪酬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在《薪酬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完善用人机制、规范制度和激励方法。

责任部门:人力资源部

参与部门:各基层单位、机关部室

3、日常考核

机关部室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日常考核制度,按照总公司的相关要求着装,使用文明用语。

责任部门:机关党总支、各基层党支部

三、保证体系

文化建设工作,要在巩固现有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培育创新文化、和谐文化、形象文化、服务文化,实现文化理念和文化管理的同步,本着感动员工,感动业主,感动社会的宗旨,立足实际,力求实效,发挥文化促发展的作用。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要以推动总公司科学发展为目标,结合实际,讲求特色,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服务总公司发展的重要途径,确保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加强合作,凝聚合力。

各基层单位要加强协调合作,广泛交流经验,努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合作互动平台,为总公司发展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形成发展力。

3、加强交流,服务发展。

完善信息化培训体系建设 篇6

——在镇江市第二届信用体系建设暨征信资源区域整合论坛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今天,由市政府主办,中国人民银行镇江市中心支行、工商行政管理局镇江分局、镇江市金融学会、镇江市企业信用协会协办的,镇江市第二届信用体系建设暨征信资源区域整合论坛在这里召开,我代表镇江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此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这次论坛的召开必将对我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建设“诚信镇江”具有重要意义。

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004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诚信江苏”,与法治江苏、平安江苏、文化江苏、绿色江苏一起构成我省科学与和谐发展的五大实践载体。四年来,全省的诚信工作取得了四个突破:一是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工作意见。经过诚信江苏工作会议,省委、省政府已经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诚信江苏建设的意见》(苏发[2007]14号),明确了诚信江苏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任务举措和支撑环境;二是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个人和企业两个征信管理办法。去年9月11日,省政府第9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江苏省个人信用征信管理暂行办法》和《江苏省企业信用管理暂行办法》,分别

1以37和38号政府令发布,并于去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三是组织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三年行动计划对我省在诚信建设中的工作目标、措施安排、政策条款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划和部署。四是省政府明确了“一网三库”四大建设载体。省政府领导提出了我省今后要重点做好诚信江苏网站、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的“一网三库”建设要求,现在省正在做基础数据库的标准化顶级设计,等省的基础数据库顶级设计出台后,我们将按照其标准进行建设。同时,我省在加强信用合作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重点是信用长三角的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去年我省分别在上海组织召开了信用长三角两次例会;2007年9月4日,上海、江苏、浙江三地信用办在上海承办了全国诚信兴商活动开幕式暨高层论坛;2007年12月14日,在我省吴江市召开长三角商业信用评价机构工作座谈会;今年又在上海市举办长三角信用管理人员培训班;三月份长三角信用服务机构又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

我市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不断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加快推进行业信用建设,广泛开展诚信创建活动,取得了不少积极成果。根据省委、省政府在诚信江苏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部署,我市一是明确领导,建立组织。我市在去年7月份,成立了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为组长,两位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三位副秘书长及25个职能部门领导为小组成员。在市经贸委设立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25个成员单位也相应地成立了领导小组。我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了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对推动我市的信用体系建设和诚信镇江建设起到了强大的组织保证。二是合理分工,明确责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

工程,涵盖面广,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镇江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处在初级阶段,必须狠抓各项基础工作推进,其中“一网三库”建设更是重点,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非常大,需要进一步明确职责,有效整合各方力量,扎实推进,务求实效。镇江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各有关部门的特点,进行了合理分工,明确各部门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工作责任和在“三库一网”建设中的具体任务。镇江市信用办为诚信镇江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及总牵头部门,在做好总体推进等日常工作的同时,着重负责全市社会信用体系管理平台的建设,牵头制定总体方案和信用评估系统、识别系统的标准等规范,监管全市社会信用系统的运行,负责全市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积极稳妥发展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由市监察局牵头,会同市政府办、法制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具体负责政务诚信建设的各项工作。由市工商局牵头,会同人行、地税、国税、银监、海关、劳动与保障、质监、物价、食品药品、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具体负责企业信用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由市经贸委牵头,会同市公安、劳动与保障、工商、人行、地税、国税等部门,具体负责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建设工作。并会同市委宣传部、发改委、劳动保障、教育局等部门,具体负责社会诚信建设教育宣传工作。由人行牵头,会同市相关部门,负责信贷征信数据库建设工作。其他各相关部门,按照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对照省里相关对口部门工作要求,做好各项工作。三是制定政策,着力推进。镇江市信用办按照许津荣书记的指示精神和具体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关于加快推进诚信江苏建设的意见》主要精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江里程亲自主持,由副市长冯士超和三位副秘书长以及2

5家成员单位参加的镇江市社会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诚信镇江建设的实施意见》,现正报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下发。

今年,我市在“诚信镇江”方面,着力要做好几项工作:一是深入贯彻诚信江苏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今年市委、市政府要召开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的大会,相应制定出台工作意见、法规和规划,并落实做好省信用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二是大力推进“一网三库”建设。加快建设企业信用数据库,并逐步扩大信息归集范围。创造条件建设个人基础数据库。三是建立健全信用法规制度体系。推进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建设,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积极建立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对诚实守信和拥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和个人,要在监管、金融服务和有关社会服务方面给予优惠或便利,增加其守信收益。对企业和个人的失信行为,要采取综合管理措施,给予必要的惩戒,加大其失信代价,加快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监管局面。四是大力培育信用服务市场。我市要扶持和发展信用征信、评级等服务机构,逐步开展工作。引导政府部门带头使用信用产品。鼓励金融等重点行业使用信用产品,积极开拓市场需求。积极推进市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试点工作。五是推动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促进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内部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水平,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保障,规避和防范交易风险。六是加大诚信宣传力度。宣传省政府出台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征信管理办法,组织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结合职能开展社会诚信宣传工作。开展“诚信宣传周”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宣传诚信典型,普及信用知识;结合地区和行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主题实践活动,弘扬诚信文化,提高全社会的诚

信意识。

工作中,我们坚持四条原则:一是法制先行。诚信建设靠教育,更靠法制。要根据诚信建设的需要,结合镇江实际,抓紧制定地方性规章,规范信用信息采集和披露、信用产品开发和使用、信用发展的监督和管理,加快形成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制度框架。二是政府推动。在诚信建设的起步阶段,政府的导向、推动和支持尤其重要。要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发挥作用的范围,该管的要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交给企业和中介组织,不能与社会争利。要在科学规划、法规制定、行业监管等方面发挥好作用,加大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和组织协调力度,为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市场运作。要以市场化为导向,按照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要求,运用利益机制引导和培育信用市场,鼓励和支持信用中介机构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培育信用市场供需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信用服务业加快发展,使之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一支新生力量。四是完善机制。失信问题的背后是机制的缺失。要把企业、个人的诚信表现与其切身利益直接挂起钩来,形成“守信者得利、失信者受罚”的利益导向。建立信用“档案”,开列失信“黑名单”,将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公之于社会,真正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一时失信、长久受制”。

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思考 篇7

近年来, 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壮大起来, 但是许多人对职业教育并不了解, 那么职业教育体系到底是什么呢?一般来说, 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 职业学校教育:

职业学校教育是学历性的职业教育, 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二) 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是按照职业或劳动岗位对劳动者的要求, 以开发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是非学历性的短期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 目前, 我国的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将职业培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

二、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 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 我国的职业教育目前还面临诸多问题, 造成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一) 基础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不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提出的“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生活应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种入门教育应成为教育改革和民主化过程所关心的的一个主要问题, 它应该成为从初等教育开始一直到中等教育头几年课程中必须有的内容”。而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并没有清晰的规划和方案, 让劳动技术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真正进入每一所学校的课堂而是还停留在口头上。在课程改革中, 把职业意识教育与一般的职业知识教育充分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还只是个设想。

(二) 中等职教与高等职教不能有效衔接。

目前, 我国初级职业教育呈整体萎缩状态。因此, 随着全民教育的发展, 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职业教育的起点逐渐会落到中等职业教育这个层次上。因此, 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 中职与高职高专的衔接就成为必然。随着本科院校的无度扩招, 中职与高职高专的生源严重不足, 他们的教学质量也逐渐在下降。而教育部文件提出的“各地安排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教业教育应届毕业生的规模不得超过当年本省 (区、市) 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的5%, 各省 (区、市) 五年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的招生规模不得超过当年本省 (区、市) 高职 (专科) 招生计划的5%”的规定, 这在很大程度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过渡。

(三) 高等职业教育缺位。

在我国, 尚无真正意义上的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只有相应的高职高专, 但是地方高职院校生源有限。国家若想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头部”建设好, 要想培养更好、更高级的技工和技师, 推动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的发展建设, 建立专门化规范化的的高职院校, 并且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资是必须的, 是也是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

三、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举措

要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重要任务,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 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基础建设, 完善政策、规范管理、保证规模, 不断提高自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具体措施是:

(一) 抓统筹规划。

要着力推动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和沟通衔接, 发挥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作用, 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 探索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新途径, 努力建设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 抓政策完善。

要重点调动行业企业积极性, 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调研和起草工作。研究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 整合设计现代学校制度, 稳步探索现代学徒制, 研究制定职业学校建设标准。

(三) 抓质量提高。

要全面深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加快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四) 抓经费保障。

推进建立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指导各地加快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 开展高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研究;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工作进程;全面启动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引导形成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的有效机制。

(五) 抓队伍建设。

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的研究;制定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和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启动制定专门的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 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 (职称) 制度改革;探索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序列中增设正高级教师职务, 指导各地建立健全高职教师职务 (职称) 评聘办法。

摘要: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是职业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 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并就如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几点思考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完善

参考文献

[1]徐涵、高鸿:《中外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5年4月。

[2]朱新生:《试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 《教育发展研究》, 2002年11期。

完善信息化培训体系建设 篇8

【关键词】培训评估;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一、培训评估概述

培训评估就是企业在人员培训时,依据培训的目的和要求,运用一定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检查和评定培训效果的过程。培训评估是解决、预防工作中的问题,或为即将到来的新任务做准备,评估的目的在于检查培训是否起到作用了。培训评估的分类。(1)培训评估的层次主要分为反应层面、学习层面、行为层面、结果层面。反应层面评估是学员对培训讲师的满意度和对培训组织者的满意度。学习层面评估是学员对培训内容掌握程度。行为层面评估是培训前后学员的行为变化评估。结果层面评估是培训对个人、组织绩效影响的评估,结果评估是评估培训对个人绩效的影响,衡量培训是否有助公司业绩的提高,组织的效益是否因为培训而经营得更好了。(2)评估的时间:分为培训前评估、培训中评估和培训后评估。培训前评估是在培训前对受训者的知识、能力和工作态度进行考察,作为培训者编排培训计划的根据;培训中评估是指在培训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评估;培训后评估是对培训的最终效果进行评价,是培训评估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二、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估体系的作用及意义

(1)有助于获知培训效果,检查评估项目的优缺点。企业决策层应当了解培训消耗了多少的人力、财力、物资、时间等,培训之后企业又是否能够从中获得利益平衡,是否达到了预定的培训目标。这些问题都需要企业建立系统科学的员工培训体系才能解决。(2)有助于完成自我检查,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企业管理者只有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之后,才能吸取培训过程中的失败经验,进而有目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培训系统进行革新改进,使培训目标更加明确,培训操作更加行之有效,培训计划更加贴合实际,培训资源投入更加科学合理,培训内容与形式更加符合企业自身特色,培训流程更加细节化、人性化、尖端化。(3)有助于比较项目的成本与利润,发现新的培训需求,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参考等等作用。

三、如何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完整的培训流程主要包括:培训对象和需求分析;设计选择培训内容;组织培训;培训效果评估及信息反馈,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需从以下七个方面做好准备工作,实现环环相扣。

(一)选择好培训评估制度,需要把握几个原则

一是培训评估制度应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培训评估必须依据企业的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相互协调,与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竞争等方面的组织需求相联系,与企业的体系相适应,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有效组织模块。二是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与实际可操作性相结合。根据不同产业的不同特点,在大的科学标准下,依据具体情况、具体目标加以评估。三是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利用文字和数字的充分结合去获得评估的意义。四是综合评估与重点评估相结合原则,综合评估是对培训计划、组织投入、培训方式、培训效果等的评估,重点评估只是针对培训效果的评估。

(二)制定培训评估规划

一是选择培训评估的方法,企业可根据各种培训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问卷调查,或者现场考试等方法,并且可以采用一种或者多种,也可以交叉反复使用。二是选择培训评估的方案,包括培训评估的对象、实施者和地点,要明确在培训不同阶段的评估对象及实施者,落实责任,要保证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是充分的,又要尽量避免对培训本身造成干扰。三是确定培训评估的时间和进度,要制定出一份详细的培训评估时间进度表,并根据培训课程的进度来安排培训评估的时间。

(三)设立培训评估实施成本核算制度,纳入企业经营考核

企业可以将培训评估实施成本作为一项经营考核指标,确定到企业的年终考核和年度预算中。培训评估实施成本主要包括培训评估中的物资成本费、相应的企业内部人工费、外部咨询费等费用指标。通过对培训评估实施成本的核算,可以有效地将培训评估和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让企业经营者数字化培训评估成本,避免盲目追求高一级别的培训评估,加大企业经营压力。

(四)建立培训项目重要性等级划分系统

企业重点培训项目是企业进行培训评估的重点,不是每一个项目都需要进行高等级评估。诸如中层领导参加一个外部的管理类培训讲座,这样的日常性培训项目通常做到一级反应评估也就够了。而对于一些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培训,我们就需要做到三级评估或者四级评估。因此,培训管理者应在培训评估实施前,确定培训项目重要性,为培训评估机制建立配套的培训项目重要性劃分系统,通过明确项目与企业战略、年度发展计划、核心技术等企业发展关键性因素的关联性,确定培训项目的重要性,明确实施到哪一等级的培训评估。此外,由于企业发展通常变化性比较大,培训项目重要性划分系统也应是动态的,企业除日常的半年或者一年进行一次项目重要性评估外,还应在企业发生重大经营生产变革或变动时,对培训项目重要性进行评估。

(五)构建循环的培训评估流程

只有把培训评估作为一种长期连续的工作,形成一种制度,才能更好地在使培训效果最大化的同时,推动培训计划的有效开展和组织目标的实现。培训前针对现状、需求以及预算评估,培训中从内容、方式、组织工作和反应四个方面评估,培训后从学员学习、学员行为、组织成果、培训投资四个方面进行评估。收集相关数据后,应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进行数据整理分析,最终提交培训评估报告,进而对培训项目提出改进意见,建立培训评估流程体系,循环往复。

(六)培训评估贯穿培训全过程

企业应密切关注培训的质量,特别是从培训目标出发去跟踪其成效,应该对新员工培训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评估,通过培训前评估,可以保证培训需求确认的科学性,确保培训计划与实际需求的合理衔接;帮助实现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培训效果测定的科学性;通过培训中评估,可以保证培训活动按照计划进行;培训执行情况的反馈和培训计划的调整;过程检测和评估有助于科学解释培训的实际效果。通过培训效果评估,可以及时检验培训的效果,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同时对学员的学习也起到促进作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保障培训的知识及时吸收和消化。

(七)建立培训评估结果追踪制度

反映评估可以对课程设计和开发进行有效评估,而行为评估和成果评估建立培训管理的预警线。但是培训评估不是孤立的一项行为,评估是为了改进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对于培训评估结果来说,重要的不是得到一个结果,而是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并不断跟踪,不断促进培训管理体系的发展。因此,对于企业培训管理者来说,建立培训评估结果追踪制度尤其重要。培训效果追踪系统可以采用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式,采取电子办公方式,将培训评估结果及时呈报给相关企业领导人,明确改进方式和方法,确定相应的改进责任人,落实改进时限和改进目标,并在时限达到后进行改进情况的调查,最终保障培训管理的持续性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唐纳德L·柯克帕特里克/詹姆斯D.柯克帕德里克,悉卫华译.如何做好培训评估:柯氏四级评估法(第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王立伟.四级培训评估在企业培训项目中的运用.中国冶金教

育.2006(3)

完善信息化培训体系建设 篇9

一、注重加强思想教育,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村级防疫员主要来自农村最基层,在对基层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工作作风等方面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市畜牧局注重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入手,在思想上对其进行引导和转变,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他们尽快完成从一个农民到一名村级防疫员的角色转变,快速进入工作状态。通过加强思想教育,村级防疫员的集体感和使命感大大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提高。

二、认真搞好业务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村级防疫员许多是非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市畜牧局注重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来提高村级防疫员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一方面是进行初级的理论知识培训。培训中,根据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需要,精心选择培训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并采用图片与文字结合的方法,告诉他们什么是禽流感,什么是口蹄疫,什么是猪蓝耳病,其临

床症状是什么样,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效果显著。另一方面,进行正规的防疫程序培训。包括注射要点、注射部位、操作规范等,还进行了消毒、采样、临床诊断、剖检病理变化为主要内容的技能演练培训。另外,还现场进行实禽、实畜手把手的培训。在每次集中免疫前都对村防疫员进行免疫技术、注意事项、有关要求和工作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专题培训。同时还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律法规,使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很快得到提高。为了有利于开展工作,市畜牧局还根据全市畜牧业生产情况,将村级防疫员划分为几个小组,明确服务范围和责任,每个组分别明确一名局包片人员负责对村防疫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对业务技术进行指导,解决他们在免疫、消毒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促进了村级防疫员队伍业务素质的普遍提高,使他们很快适应了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在搞好动物防疫工作的同时,村级防疫员在畜禽户口档案管理、协助动监所开展动物产地检验、动物疾病普查监管、动物疫情扑灭和消毒、法律法规的宣传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做到了“村村有人管、养殖底数清、免疫有人做、疫情早报告”,提高了全市重大动物疫情预防和应急处臵能力,确保全市动物免疫率和疫情监控率达到100%。

三、明确工作职责,不断完善责任机制。

为切实搞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高动物免疫密度和质量,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实际情况,从行政、业务两个方面分别与村级动物防疫员签订了责任状,落实了相关责任。在行政上,乡政府与村级动物防疫员签订责任状,重点在防疫密度、标识打挂、巡查监管等方

面进行了明确;在业务上,市畜牧局与村级动物防疫员签订责任状,重点在免疫质量、疫病监测、疫情报告、业务档案、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明确。通过落实责任制,不仅提高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而且还对村级动物防疫员在管理工作上做到有章可循。为了将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建立了工作总结报告制度,市畜牧局每季度召开一次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会议,听取防疫员工作汇报,查找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整改,同时将下一步工作内容和要求及时传达给他们。这样,既增强了这支队伍的组织纪律性和工作责任心,也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和完善村级防疫员公益性服务的政策保障机制。

村级动物防疫工作属于社会公益性服务性质,其工作开展的好坏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相应的政策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切实落实哈密市村级防疫员待遇,让他们安心工作,市畜牧局报请市政府“关于提高我市村级防疫员工资待遇并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的请示”,2010年7月17日经哈密市第四次市长办公室会议审议通过,并确定将我市村级防疫员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市畜牧兽医局对92名村级防疫员进行了考核,对考核合格人员纳入公益性岗位管理,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一管理,工资每人每月1088.67元(含缴纳“四金”508.76元)

五、抓好督办考核,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为确保动物防疫工作落实到位,市畜牧局 加强了对各村组动物防疫工作的督办检查力度。在春、秋季集中防疫过程中,对各村组动物防疫工作进展、防疫质量、农户的反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并及时反馈给村组干部和村级防疫员,以便改进工作。集中防疫结束后,组织人员对各村的动物防疫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及时提出并落实整改方案,确保了防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确保以良好的状态迎接上级组织的检查验收。对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工作情况,按照工作责任目标,分半年和全年两次考核评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和不称职3个档次,优秀的进行表彰奖励,不称职的予以解聘。考核评分结果作为动物防疫员劳务报酬结算兑现的依据,严格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质量和效果好多得、质量和效果差的少得的分配原则,既将“以钱养事”资金切实用于解决防疫员的劳务报酬,又起到了奖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防疫工作上新台阶的作用。

完善信息化培训体系建设 篇10

省委党校2012年第一期领导干部进修二班 “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研究专题课题组

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目的是维护残疾人的发展权,促进残疾人的平等参与和全面发展,发挥残疾人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3月19日至23日,我们进修二班一组12人,在温州市有关部门同志的陪同下,深入温州特殊教育学校、温州市康复实训基地、龙湾区残疾人托养中心、泰顺县泗溪镇下桥村等地开展调研,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走访残疾人农户,通过多方式的了解和调研,深切感受到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必要和重要,深切感受到残疾人生活、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冷暖。

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全国共有各类残疾人8300万人,涉及2.6亿个家庭人口;我省共有各类残疾人311.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36%;温州市有残疾人49.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34%,涉及近五分之一的家庭人口,是一个数量众多、特性突出、需要给予特别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发[2008]7号《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契机,建立健全以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康复、社会保障、教育、就业、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维权等为主要内容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维护好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让广大残疾人享受到公共服务的阳光,构建和谐共享的社会环境,是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残联组织值得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温州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他们在这方面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

一、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一)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概念理解 1.公共服务体系的涵义

体系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所谓公共服务体系,广义上是指公共部门为满足公民基本生活与社会发展需求所提供的所有公共产品的总称,包括制度形态、物质形态和劳务形态等各种公共服务类型。狭义上是仅指政府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时的劳务行为总和。

在我国,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内容包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也包括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发布公共信息等。涵盖市场难以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自然垄断和外部经济等。公共服务体系的价值取向是惠及全民公平公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同时,公共服务的过程实质是公民参与式管理的公共治理过程,也是公共部门对公民意志和利益诉求的回应过程。因此,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和市场参与机制。

2.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涵义

公共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是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根据公共服务体系的上述涵义,残疾人服务体系应当指各公共部门运用公共权力,在面向全社会成员普遍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针对残疾人特殊性、多样性、类别化的服务需求,通过各种机制和方式的灵活运用,为残疾人所追加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以及为实现这些公共服务供给所形成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的总和。因此,残疾人服务体系是社会整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残疾人挖掘潜能、克服身心障碍、改善生活状况、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依托。根据上述分析,残疾人服务体系在服务内容上主要包括维系生存、促进发展、改善环境三个层次。其中,康复、托养服务是维系残疾人基本生存、改善残疾人生命质量的根本手段,属于残疾人服务中的第一层次;教育、就业、扶贫、文化、体育服务是帮助残疾人提升素质、改善生活的核心内容,属于残疾人服务中的第二层次;法律维权、无障碍服务是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良好社会环境的重要保障,属于残疾人服务中的第三层次。残疾人服务体系在服务支撑上则包括以残疾人为服务对象的服务设施和网络、专业服务队伍、服务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政策保障机制等。

(二)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1.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公共服务需求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需求不断拓展和逐步得到满足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状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部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生存条件依然有待改善,如何使公共服务供给与残疾人需求相适应,将是我们在较长时期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既是针对当前残疾人工作中存在的薄弱和不足,从基本生活、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方面入手,为残疾人提供全面的制度性保障和服务,同时也为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行使公民权利、展示个人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便利的平台和渠道。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扣住了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契合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的精神,是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的行动指南,是从根本上解决最大多数残疾人生存发展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2.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残疾人因自身条件的限制一般不易获得与健全人同等发展的机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更容易拉大他们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比较而言,残疾人最先也最强烈地感受到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成本与代价,这一群体的困难中蕴藏着不少社会风险因素。因此,针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不仅关系到残疾人本身及家庭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要义。通过建设残疾人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促进社会公平和权利平等提供强大的基础平台,有效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他们能够安定生活,具有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保证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

3.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残疾人是社会成员的一份子,有舒畅地工作、生活的权利,也有受人尊重、融入社会、实现自我的需要。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正是以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为主旨,除为残疾人提供基本物质生活条件,还注重给予安全感和尊重感,有利于调整其因残疾而产生的社会心理失衡,缓释残疾人自身及其家庭压力,发挥残疾人的潜能,激励和调动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和谐融入社会。

二、温州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近些年来,温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重视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温委发„2009‟78号)、《温州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温政发„ 2011 ‟55 号)等纲领性文件,积极谋划并实施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温州残疾人服务体系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呈现出了以基本生活服务为重点,既向生存权服务方向发展,又向发展权服务方向发展,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服务功能和水平不断提升。

(一)残疾人康复服务进一步优化

与市中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实训基地,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智残、脑瘫、自闭症儿童康复服务业,探索温州特色的残疾人医疗康复服务社会化新路子。出台《关于切实加强残疾人医疗康复工作的意见》,将25个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2011年培养康复人才6名,配发辅助器具3231件,实施无障碍改造惠及1438户。全市组织白内障患者筛查9661人,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2813例,超额完成32.8%,创建成功白内障无障碍市。实施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进行0-6岁残疾儿童康复需求实名制调查和聋儿人工耳蜗项目筛查,听力语言康复训练108例,脑瘫康复训练70例,智力康复训练63例,孤独症康复训练47例。在温州医学院附二医举行温州市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启动仪式,完成11名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建立各类康复基地40处,社区康复点779个。

(二)残疾人托养和照料服务面持续扩大

出台《温州市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实施办法》、《温州市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坚持适应需求、量力渐进、整合资源、不拘一格、各具特色为原则,积极建立以市、县(市)区托养机构为骨干、乡镇(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2011年全市残疾人托(安)养7824人,其中集中托养1310人,居家安养6514人,托(安)养率达75.28%,比去年提高36个百分点。完成5家省级、6家市级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创建工作,下拨市级托(安)养资金443.5万元。

(三)残疾人教育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特殊教育学校实现县(市、区)全覆盖,逐步完善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出台《温州市残疾学生及贫困残疾人子女助学暂行办法》,2011年完成助学帮扶3717人次,发放助学补助金477.86万元,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72%。

(四)残疾人就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稳定集中就业,扩大按比例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坚持举办温州市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重点做好困难家庭和一户多残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加大对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和残疾农民工转移就业的服务力度。加大个体就业和农村种养业扶持力度,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建立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举办适应社会需求的服装裁剪、计算机、家用电器修理、室内设计、淘宝网店、盲人按摩等适合残疾人自身特点的培训班。2011年新增残疾人就业2355名,就业创业帮扶1622名,职业技术培训3462名。建成残疾人扶贫基地省级4家、市级24家、县级144家。

(五)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服务进一步加强 出台《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意见》,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做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以提标扩面为重点,提高残疾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扩大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康复项目,建立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政府扶贫开发重点群体,加大对贫困残疾人的贷款扶持力度。2011年全市16990名残疾人纳入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其中11359名残疾人单独施保,全额享受低保金,5631名残疾人全额享受补助金,并享受其他社会救助政策。完成689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

(六)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活动蓬勃开展

坚持举办温州市残疾人文化艺术周、特教学校学生艺术汇演、残疾人事业成就展、残疾人电影专场等活动,组织征文、摄影比赛,鼓励残疾人参加工艺美术、书画、文学、摄影等艺术创作。建成残疾人文化艺术团队1个、残疾人文化示范园地7个、残疾人文化阵地25个。以第八届全国残运会在我省召开为契机,深入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做好《八残会纪念邮册》发行,圆满完成八残会“联通杯”火炬传递温州站活动。选派21名运动员参赛,为浙江代表团夺得12金5银7铜的好成绩。

(七)残疾人宣传维权服务工作进一步推进

加强与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等新闻媒体的合作,开设手语新闻节目和残疾人广播专题节目,开播扶残助残公益广告,开辟专栏宣传残疾人自强模范和扶残助残先进事迹。坚持利用重大残疾人节日契机举办大型活动,深入宣传残疾人法律法规,组织现场配送药品器具、募捐、义诊、咨询服务等活动,走访慰问残疾人托养中心、特教学校、残疾人康复机构、残疾人优秀运动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协调各级司法部门,建立健全残疾人法律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市法援为中心,各县(市)区法援为基础的残疾人法律援助网络。对残疾人的法律援助案件实行优先审查、优先受理、优先援助,全力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八)无障碍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将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化建设内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物和道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规划建设无障碍设施,加快推进对既有道路、建筑物、社区、公共交通特别是与残疾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已建设施实施无障碍改造,全市主干道和主要商业街已铺设盲道,新建公园、文化体育场馆、客运站、火车站等公共建筑已基本达到无障碍标准。制定无障碍设施管理办法,加强无障碍建设和管理的执法检查。开展无障碍进家庭活动。编制无障碍改造康复器具进家庭项目目录,为有需求的残疾人家庭免费配置1件(套)以上的无障碍器具或设施。

(九)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进度加快 各地相继加快集残疾人康复、就业培训、文体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设施中心建设。温州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落址于龙湾区龙水片区,面积40多亩,目前已完成用地指标申报审批手续、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评审和部门联审,进入立项程序,加强对县(市、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进度督查,乐清、瑞安、平阳已运行使用,苍南、泰顺已动工兴建,鹿城、龙湾、永嘉已确定用房调剂方案,瓯海、文成已落实土地选址,洞头已着手协调选址问题。

(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品牌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贯彻落实《浙江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区)创建办法》, 全面启动爱心城市(区)创建活动,温州市本级启动省级扶残助残爱心城市创建,首批瑞安、乐清两市完成创建任务,第二批三区一县(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平阳县)已通过预检,正迎接验收考核,第三批四县(永嘉、苍南、泰顺、文成)完成申报签约,正迎接考察初审。为推进“爱心城市”创建工作,出台《温州市扶残助残爱心乡镇(街道)创建办法》,举办全市爱心城市爱心乡镇(街道)创建工作培训班,深入到各创建县(市、区)、创建乡镇(街道)督查指导工作。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形成全市上下携手共创爱心城市、爱心乡镇(街道)的良好氛围,激励温州市广大残疾人融入社会,参与发展,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虽然,温州市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而且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与残疾人“参与、共享”社会生活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在政策指导方面,缺乏总体规划、规范。尽管各地制定了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但就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没有做出系统的全面的安排。相关部门制定的保障政策,虽然规定了对残疾人实施优惠的内容,但不够系统、规范。二是在保障内容方面,重基本生活保障,轻发展权益保障。如实施低保、医保、救助等,由于覆盖面比较大、政策明细具体、操作程序规范,可以保障大多数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但残疾人在就业、教育、康复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三是在资源利用方面,缺乏规范和标准,共享程度不高。现有的公共服务缺乏针对残疾人特殊需求的保障与服务内容和有效措施,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往往被普遍化、平均化的要求所掩盖和忽视。四是在区域发展方面,存在城乡之间、县域之间不平衡。在农村保障残疾人权益,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尤其薄弱。五是在经费投入方面,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投入不足,服务设施和专业人员队伍匮乏。资源不足和现有资源利用不足的问题并存。

三、关于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鉴于这次调研的情况,笔者认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需要重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指导原则,实施科学发展

一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残疾人事业发展大局。充分认识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对促进残疾人事业协调发展、促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改善残疾人的民生、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二是要树立融入大局求发展的理念。适应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大局,充分利用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利的政策规定、各方面的资源支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三是要坚持走社会化发展的路子。整合利用社会服务资源,实施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鼓励和吸引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邻里和家庭的优势,为残疾人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四是要统筹协调合理安排。针对温州市县域状况的不同、城乡差别、以及社会服务体系内在建设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统筹安排。

(二)坚持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 一是各级政府要将残疾人服务纳入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安排,构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二是要按照“保生活、保发展、保风险”的需求,民政、劳动保障、卫生、教育、城建、司法、残联等部门要将残疾人服务纳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公共卫生、教育、城市建设、司法援助等事业发展规划之中,制定出台各类专项政策。三是各级公益事业管理部门和单位要制定出优惠服务残疾人的政策规定,使其掌握的公共资源能够为残疾人提供优惠服务。要按照普惠与特惠、一般性制度安排与专项制度建设相结合的方针,将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维权和法律服务、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各项服务与整个社会服务体系接轨,并给予特殊扶助和倾斜。

(三)适应社会发展,完善法规制度

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重在制度建设。一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残疾人服务业,增强全社会扶残助残意识,建立健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二要适应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根据国家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方案,明确服务体系建设的范围、内容、目标、任务、措施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三要制定出台公共场所和设施对残疾人实行优惠开放的扶助政策,为残疾人参与、共享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条件,提供方便。

(四)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不足,功能不全,是制约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是建设残疾人托养机构和设施,利用社会福利院、精神病院,对重度残疾人、精神病人、智力残疾人进行托养服务。二是促进社会资源的共享,将残疾人康复服务纳入农村基层公共卫生建设之中,将残疾人文化体育需求服务纳入公共文化体育建设之中,将残疾人生活服务纳入基层社会保障和社区建设之中等。三是支持市、县(区)残联搞好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快、应用广、渗透性强、影响深远的关键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全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也应与这一社会潮流和趋势相适应,必须以信息化为基本的社会背景,在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上下功夫,尽快实现残联系统内网络互联,并与相关部门深化信息协同与合作,实现各方面资源的共享。一是从网络组建入手,按照科学合理、节约效能的原则,科学规划政务信息化建设方案,充分发挥网络整合优势。二是开展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审核和录入工作,为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三是进行信息化工程的研发,突出信息化建设对残疾人服务的功能,进而提升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的水平。

(六)加强特殊教育,提高技能素质

由于身体状况受限,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特别需要加强。一是建立和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二是开展学前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做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转移衔接服务。三是大力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级中等以上教育。四是加强特殊教育研究,重视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加快社会工作队伍和残疾人专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在当前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中要积极引入社工理念,设置社工岗位,培育社工人才。要加快专业社工队伍的培养,并积极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要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抓紧培养大批针对残疾人社会工作急需的专门人才。重视和发挥社会慈善组织在助残方面的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力量,为残疾人献爱心。加强为残疾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倡导开展扶残助残的义工服务。

上一篇:验房标准规范下一篇:中学作文范文国庆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