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保

2024-08-08

完善社保(共10篇)

完善社保 篇1

2008年, 全国5项社保基金总收入13696亿元, 比上年增长2884亿元, 增长率为26.7%。基金支出合计9925亿元, 比上年增长2037亿元, 增长率为25.8%。社保建立十几年来, 基金积累迅猛增长, 尤其是近几年里, 基金收入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 基金积累数额巨大。因为此项基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所以它的管理陪受社会关注。目前, 这部分资金纳入了各级财政专户, 接受着财政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一、薄弱点

社保基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 对保证基金专款专用, 安全完整和规范营运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不能否认, 随着参保范围的增大, 社保基金流量的增加, 在社保基金管理中暴露了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工作实践, 仅就财政专户管理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和见意。

1、虽然社保基金纳入财政专户, 但绝不是财政部门单独管理

社保经办机构不仅具有经办保险业务的职能, 同时还具有对社保基金监督的职责。社保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后, 社保经办机构不单纯是“记帐”、“管数”, 对于所记“帐目”资金的实际状态, 缺乏必要的知情权, 包括资金的走向、有没有作投资, 作了什么样的投资, 有没有增值, 增幅有多少等。社保经办机构对财政专户缺乏有效的监督权, 同时又受权限、部门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也不便于过问财政专户管理情况, 仅靠人大、审计等部门非经常性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 这对资金管理十分不利, 特别是在地方财政出现困难时, 暂时动用社保基金加以调剂, 都会危害其完整性。

2、多项基金混存, 给相互间挪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社保基金包括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等各项基金, 一些地方财政为了简便, 将不同类别的基金放入同一社保基金财政专户, 集中管理, 或是将同类不同用途的基金混存管理。例如, 辽宁省××市在失业保险统筹层次较低的情况下, 财政社保部门将企业、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基金合并一户, 混存管理, 将事业单位2000余万失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失业金, 如果此时有事业单位人员下岗的话, 将无从领取失业保险金, 从而给社会埋下了隐患。这样的管理, 这样的资金混合, 很容易发生相互间的挤占挪用, 同时, 也给掩盖挤占挪用基金带来“方便”, 而给审计和社保部门分别对各种基金的监督带来困难。

3、“保值”性强, “增值”性差

目前, 地方财政部门只是要求社保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保证其安全完整, 而并不过多的考虑基金的增值问题, 存入银行获得利息这普遍模式, 至多就是任务性的购买国债, 虽然降低了投资风险系数, 但投资收益率也被同时降低, 弱化了社保基金的支撑能力。

二、对策

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生存依靠, 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大局, 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因此, 各级财政不能只顾地方利益和眼前利益, 要从大局出发, 管理好各项社保基金。

1、接受社会监督设立社保基金监委会

设立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 对社保基金进行专门监管, 邀请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代表、缴费单位代表、工会代表、被保险人代表和专家、学者代表作为监督委员会成员, 赋予他们话事权, 对社保基金实施监管。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作用在于更大地发挥社会监督力量, 让社保基金更好地接受全社会监督, 防止各类名目的挤占挪用, 确保其安全完整。

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应在县级以上统筹地区人民政府设立, 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使用、保值增值情况进行监督。上级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监督、指导下级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的工作, 尤其是下级政府性的挤占基金。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由组成, 社保基金监督委员会办公室应设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2、建立和完善内审制度

要加快建立社保基金财政专户的内部审计制度, 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基金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注重从源头抓起, 根据资金来源和流向层层监督, 找出各个环节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和问题, 促进和维护基金的良性循环。社保基金财政专户内审制度的制定要根据《审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社会保险审计暂行规定》, 结合基金财政专户内审的特点来进行。如建立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程序、审计内容, 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方法、评价标准以及内部审计结果、审计分析等方面的制度;基金财政专户内审资料的报送传递制度;内审例会制度;联审、互审制度;内审工作定期交流制度等等。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有助于工作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 从而推动基金财政专户内审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 使得内审人员在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社保基金财政专户内部审计监督, 要深入到社保专户基金运营的各个领域, 做到系统、全面, 保证社保专户基金的合理有效性, 规范基金运营, 注重保值增值, 从而加强对专户基金的管理、监控。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可以促进审计工作和财务管理的共同发展, 防患于未然, 对杜绝基金的挤占、挪用现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社保基金财政专户应分别设立

各级财政对各种社保基金应设立单独的财政专户, 分别吸纳不同类别的社保基金, 相互之间不混存。例如对养老保险基金设立养老保险基金财政专户, 此专户仅吸纳养老保险基金, 不吸纳其它社会保障基金, 同项基金收支两条线, 不交叉, 以保证各种基金专款专用、安全完整, 防止相互间的挤占, 也不给挪用基金留可乘之机, 更便于审计和社会保障部门分别对各种基金的监督。

4、有效投资促进增值

社保基金投资运作的基本原则是, 在保证基金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 实现基金资产的增值。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 社保基金不仅可以存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 还可以投放于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 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上, 还可以进行适当的海外投资。

财政部门作为代表政府管理财政和社会财务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应该担负起管理社保基金的重任。但这种管理不应仅是保证社保基金安全完整, 还可以让“手”中的这笔“钱”活起来, 在经过深入考察探究后, 选择资质上乘, 业绩优良的投资机构, 进行合理投资, 促进有效增值, 从而扩大基金积累, 提高社保基金抵抗支付风险的能力。

5、建立考核机制再促基金增值

财政部门应在内部设置专门机构, 聘请专业人士, 进行社保基金增值的研讨, 定期作出研究调查报告及相应的数据分析, 为社保基金运营提供指导性依据, 同时, 将此项工作列为市、局、科级工作完成情况的考核指标, 以保证工作结果的实效性。

6、提高统筹层次

目前, 社会保障5大险种统筹层次各异, 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相对较高, 但也仅局限于县、市级, 相应地社保基金也分别纳入了县、市级财政专户, 这种分散管理大大提高了社保基金的管理风险。因此, 国家应提高社保统筹层次, 努力实现省级统筹, 甚至是全国统筹, 要求地方社保经办机构积累的社保基金上解至省或国家社保基金财政专户, 减少各级财政分散管理的风险。并使社保基金由“零”聚“整”, 便于以国家信誉担保、政府举债的方式, 将其投资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这样既集中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国家建设, 又保证了社保基金的安全和最大限度的增值。

社会保险基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活命钱”, 它关系到千家万户, 关系到国泰民安。社保基金财政专户管理, 任重而道远, 它的完善和加强, 是社保基金安全运营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暂行办法》财社字1999[117号]节选自《辽宁省社会保障财务制度选编》 (辽宁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处1999版) http://www.fsxzfw.gov.cn/approveinfo2/download/3/%C9%E7%BB%E1%B1%A3%D5%CF%BB%F9%BD%F0%B2%C6%D5%FE%D7%A8%BB%A7%B9%DC%C0%ED%D4%DD%D0%D0%B0%EC%B7%A8.doc

[2]、《2008年我国五项社保基金收入增长率为26.7%》 (数据来源) 新浪财经2009-5-20网址:http://finance.sina.com.cn/g/20090520/15066251374.shtml

[3]、《上海市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办法》沪府办发[2006]34号上海政府网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2404/node16539/node16541/userobject26ai9068.html

[4]、《社会保险财政专户管理》中国社会保障杂志2002年版

[5]、《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财劳字2001[12号]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y/20011220/156953.html

完善社保 篇2

昨日,记者从省委办公厅了解到,为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省将进一步加强完善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和社会保障机制。

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在聘任、工资带薪学习、培训、休假、出国进修等方面制定相应的鼓励办法;对到企业技能岗位工作的各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合理确定工资待遇。被企业聘为技师、高级技师的人员在住房标准、差旅费及其他福利方面分别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待遇。企业的高级技师在聘任期内,本人自愿,可延长退休年限,最长可延期5年。制定完善“三晋技术能手”评选和表彰办法,获得者由省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发给一次性奖金。企业要对“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三晋技术能手”获得者给予相应的奖励。通过企业支持、社会赞助等多种方式筹集经费,鼓励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参加培训深造、带徒传技、同业交流、技术创新等活动。

对企业引进取得 《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其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户籍可从其他地区迁入企业所在城市。取消企业跨地区聘用大中专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

商业保险应参与完善社保体系 篇3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2006年底就有调查显示,社会保障问题已经超越下岗就业,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首要问题。

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商业保险作为经济的助推器和社会的稳定器,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应该并且能够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作用重要

综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尽管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模式以及商业保险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商业保险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商业保险作为补充性养老保险的主导力量,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水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其中一个共同的趋势,就是用多渠道的养老保险体系,代替原来单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引导和鼓励自愿性职业年金计划、企业养老金计划等各类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的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整体水平。

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被雇主视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在美国,有70%左右的职工参与了补充性养老保险计划。由于保险公司在数理计算、资产运用、缴费记录管理、养老金支付等方面具有专长,目前,由人寿保险公司承担的职业养老保险计划,占美国职业养老计划资产的四分之一以上。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曾提到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正是因为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广覆盖”的需求、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险“保基本”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是“多层次”的架构,只有这样,才能既为国家财力所承受,又可动员各方力量提高社会保障整体水平,最终实现“可持续”的要求。

其次,商业保险提供多样化的商业养老与健康保险产品与服务,有利于丰富社会保障体系的层次结构。

基本的社会保险只能满足社会保障最基本的需求,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长,社会成员对退休后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较低的社会保障标准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商业保险可以弥补社会保障供给上的不足,有利于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在养老保险方面,人寿保险公司可以提供包括固定年金、变额年金、开放式养老金账户在内的丰富多彩的养老金产品,满足社会多样化和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障需求。

在医疗保险方面,商业健康保险也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美国,由商业健康保险提供保障的人群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其医疗费用支出超过全国医疗费用总支出的50%。在法国,80%以上的家庭拥有由商业保险公司等机构提供的健康保险计划。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由于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政府福利的巨额支出等问题,商业健康保险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第三,商业保险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基本保险管理,有利于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效率。

社会基本保险一般由政府或公营机构进行管理和经营。这虽然有利于维护社会基本保险的公平性,但也暴露出运行效率低、缺乏监督约束机制等问题。

因此,许多国家在社会基本保险的运作,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中引入了市场机制,主要途径就是选择专业保险公司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政府通过投资限制、绩效评估等办法对其进行监管。

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由于其产品特征、资产结构、稳健持续经营、对长期资本投资管理的丰富经验等,成为首选目标。

在美国,许多著名的保险公司,都是公立养老保险计划的主要基金管理人。近年来,南美洲和欧洲一些国家也进行了养老制度改革,把保险公司作为养老金管理公司,并且由其管理的养老基金收益率,均高于同期许多国家由政府管理的养老基金收益率。

中国现状

商业保险在参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走过了一条积极探索、大胆尝试的道路,其发展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

从政策支持的力度来看,国家对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总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从1993年到中共十六大召开。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将商业性保险业务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标志着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初步得到了肯定。

二是从中共十六大以后到2005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进一步明确。

三是从2006年至今。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以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商业保险正式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市场主体的投入来看,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中国保险机构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涉及养老险、健康险和农村保险三大领域。在养老险、健康险的发展上,主要体现在专业化保险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已设立了五家专业养老险公司、四家专业健康险公司,并在资金投入、机构发展上给予了重点支持。

比如,中国人寿2007年筹建了专业养老险公司,2008年将养老险公司的资本金从6亿元增加到25亿元,并依托集团覆盖全国的机构网络,建立了35家企业年金中心,全年受托资金超过100亿元,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养老金市场的拓展。

在农村保险的发展上,主要体现在农村保险服务网点的覆盖率越来越高、服务功能越来越强。近年来,几家大型保险集团纷纷增强了在县域市场上的布局,并开发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农村市场的保险产品。中国人寿在2007年确立了“网点进镇、服务进村”的农村服务网点建设思路,制订了《农村网点2008-2010年建设规划》,拟在三年内逐步建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这将对农村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取得的成果来看,商业保险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社会效益越来越好。在目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时间不长、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商业保险对有效减轻财政负担、缓解政府压力、尽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满足了居民多层次的养老、医疗保障需求。目前,商业保险提供的个人养老保险产品有110多个、医疗保险产品有400多个,为人民群众未来的养老和健康积累准备金1.9万亿元。从企业年金来看,2006年至2008年,各养老险公司共受托企业年金573.95亿元,其中2008年新增年金缴费达205.48亿元。商业保险将成为人民群众未来养老和医疗支出的重要来源之一。

浅议完善社保审计的有效途径 篇4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制度, 社会保障资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救命钱”, 资金管理好了将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 管理不好则会成为社会震荡的“导火索”。而社保审计作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的关键一环, 处于“关注民生”的第一线, 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风险、保障国家安全运转。

一、我国社保基金审计工作的现状

(一) 审计方法滞后, 审计风险控制不理想

由于现阶段我国的社保审计主要还是基于账项基础的差错究弊审计, 审计方法滞后,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涵盖了社会保障业务的流程, 显然传统审计是难以胜任社会保险系统的新环境, 加之对风险型导向审计的认识不足, 导致审计风险控制不理想。

(二) 绩效理念体现不明显

当前我国社保基金审计工作偏重于对基金收入的真实性、支出的合规性检查, 对社保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制度缺陷、社保政策运行以及社保基金使用的效益等方面关注较少, 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不足, 存在审计面窄、绩效审计理念体现不明显等现象。

(三) 现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能完全适应社保基金审计的需要

计算机审计人才的缺乏是制约社会保险基金审计工作开展的一大“瓶颈”。开展计算机审计在本质上需要既懂审计专业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使得审计人员对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不太熟悉, 造成一些知识结构上的欠缺, 在实际工作中面临财务数据与巨大业务数据无法对接的尴尬局面, 以致造成审计工作效率低、审计风险大。

二、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的难点

(一) 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审计定性和评价较难

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的定性和评价应更多地从绩效方面出发,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法规体系适用于绩效审计。这就使社保审计的定性和评价很难明确给出可以对比参照用以衡量的具体的统一标准, 因而对社会保障部门及其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评价的“度”, 难以准确把握。

(二) 相关监管部门基础数据核算不规范, 指标取值不一致, 审计数据采集难度大

社会保障涉及到劳动保障行政管理、财政、税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部门, 加上资金征收和扩面难度大、统筹范围内有些地区执行政策出现偏差、核算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致使社会保障基金的应征数、征收数和实际入库数等在年终同一时点在不同部门取值有可能不一致。

(三) 审计内容与对象的复杂性与审计力量薄弱的矛盾

社会保障基金审计内容和对象的复杂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障基金覆盖面广;二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种类繁多;三是社会保障基金收支渠道复杂, 四是管理和经办涉及部门多;然而审计机关的人力资源是有限的, 加之现有的社会保障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执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致使审计力量严重不足。

(四) 社会保障预算尚在探索阶段, 审计监督缺少应有的平台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单独的社会保障预算, 导致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缺乏应有的审计平台, 而无法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的总体情况和全过程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

三、进一步完善社保基金审计的有效途径

(一) 逐步完善社保审计监管体制

为适应信息环境下现代审计技术的变迁, 充分发挥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必须统筹规划、积极探索、逐步完善现行监管政策体制。

一是应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保基金监管法律体制。现行社保基金监管立法的滞后直接影响社保基金的透明化程度, 国家应尽快出台有关社会保险基金审计的法律及配套法规制度, 维护社会保险基金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是进一步强化社保基金的信息化监管。一方面要建立上下统一的社保基金管理信息系统, 并且在开发软件时应考虑预留审计接口;另一方面要针对新的形势完善有关计算机审计标准和准则, 建立一系列与新情况相适应的审计准则, 来规范计算机审计业务的发展, 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二) 体现民本审计理念, 树立绩效审计目标

民本审计要求审计机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体现这一审计理念就要树立起绩效审计目标。

一是要关注社会保障的公平性。保障公平是发挥社保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在审计中, 应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面进行分析, 并通过分析、对比实际取得的审计数据, 得出某个制度的某个方面是否做到了公平。

二是关注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情况。在审计中要特别关注社保资金如何进行管理, 重点审查在基金是否按照法律法规存放或投资。通过了解资金的运营情况, 评价被审计单位运作社会保障资金的效益, 确保社保基金保值增值。

(三) 创新方法, 拓展社保审计内容

一是按照“依法、程序、质量、文明”的要求, 改进审计方式, 提高审计成效。在审计具体实施中应将传统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相结合, 提高审计成果和审计效率;将经办机构审计和延伸审计相结合, 扩大审计覆盖面;将报表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 强化审计深度。

二是更新审计手段, 做到“三个结合”。首先, 计算机运用与传统的审计方法相结合, 加快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开发与运用, 提高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其次, “同级审”与“上审下”相结合, 有利于掌握社会保障资金的整体运行情况, 构建一个完整的、有效的审计制约机制;再次, 微观审计与宏观管理相结合, 从宏观入手关注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 促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四) 全面提高社保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要发挥社保审计作用, 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关键。提高社保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 应加大力度强化基层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建立经常性培训制度, 保证必要的业务培训学习, 使其可以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及时了解社会保障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发展方向, 综合了解各项与工作相关的知识, 不断提升理论水平, 把学与用统一起来, 通过实践,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增强实际工作本领, 保持、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专业胜任能力, 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孙来伟.失业保险基金绩效审计的思考和方法[J].中国审计, 2005 (15) .

[2]、江华.浅析“免疫系统论”下社保审计的难点及对策[DB/OL].中华税网, 2010-01-21.

[3]、屈耕云.浅议社保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DB/OL].中国审计教育网, 2009-04-25.

[4]、王艳.浅谈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审计监督[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8 (9) .

海南省社保局完善工作机制 篇5

今年3月以来,我省省本级和各个市县社会经办机构陆续开展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截至7月,省本级10万余离退休人员中,有超过92%的离退休人员完成年度认证。针对个别人员没能按时完成年度认证,省社保局加强监管,采取电话询问、上门查询等方式核查情况,核查中发现26人多领取养老金39万多元,并成功追回。

据悉,今年我省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从3月1日开始,6月30日结束。认证对象为12月31日前办理退休的企事业单位及机关工勤人员。对补办了认证手续的离退休人员,将恢复发放基本养老金,并补发停发月份的基本养老金。生病住院重病卧床离退休人员可申请提供上门认证服务。

省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不断加大认证力度,冒领养老金现象将得到有效杜绝。

完善农民工群体社保档案管理 篇6

1 完善农民工社保档案管理的意义

社会保险档案全面反映了参保人履行缴费义务,享受社保待遇的真实情况。管好用好社保档案,既能促进劳动者合理、有序、良性流动,又能有效解决劳动者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在档案机构、社保机构指导下,以用工单位为主体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为:

1.1 优化社会管理,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农民工社保档案作为民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很好帮手。依法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并做好社保档案的建档、管理工作,是用工单位的义务和责任。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威信,有利于维护公民权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险档案,不仅可为用工单位的决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可为政府相关部门的政治决策、经济决策等提供依据,用第一手资料为优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稳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服务,确保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得到具体落实。

1.2 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民生档案作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原始记录,作为维护群众权益的原始凭证,发挥了独特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仅就维护农民工的社保权益而言,我国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以及相关法规和政策,为与各种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行政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扫清了政策障碍,使其可以和“城市人”、“单位在编人员”等一样依法参保并享受相关待遇,但在实践中由于农民工的就业具有流动性、短期性等特点,即便他们参加了社保,在从开始缴费到享受待遇的漫长过程中通常也会遭遇很多变数,比如,如果参保人一旦跨统筹地区转移到其他地区就业,就可能遇到社保关系转移接续难、不能及时享受参保待遇等问题。再比如,人社部门计发养老金待遇时会严格审核参保人的年龄,由于农民工没有人事档案,而不少农村对户口本、身份证的管理水平不高,容易导致参保农民工社保登记表、身份证上的年龄不符。更有甚者,这两者都和参保人的实际年龄不符,直接影响参保人享受待遇或者导致待遇缩水。而且,大部分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平时不太注意保存劳动合同、工资条等物品,当其社保权益受损需要和用工单位、社保经保机构对簿公堂时往往举证无力。由此可见,建立健全翔实、完整的农民工社保档案,不仅便于其社保关系的转移接续、社保待遇的及时足额兑现,还有利于其依法维权,是把好事做实、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的重要举措。

1.3 保护用工单位的合法权益。从用工单位角度看,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保档案,首先,充分体现了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尊重,是平等对待各种身份劳动者的表现,可以显著增强农民工的归属感、安全感,是一种特别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其次,能够有效降低因为社保缴纳和管理所引发的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经济风险。如今,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意识普遍增强,我国的劳动立法倾向于对劳动者的保护,在举证责任分配方面特别规定了“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农民工因为社保问题与用工单位对簿公堂的案例也越来越多,有些用工单位因为人事管理混乱而不能举出对己有利的证据,最终只能按法律规定承担不利后果。如果用工单位及时建立起农民工档案或者农民工社保档案,做到有档可查,情形可能大不一样。

1.4 为建立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好基础性工作。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就《意见》答记者问时明确指出:“对于农民工这样的城乡流动就业群体,应积极引导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这既是使用农民工的单位的法定义务,同时也有利于这一群体将来获得更高水平的保障。”可以预计,未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会越来越多,需要跨统筹地区转移接续的农民工参保人员也会越来越多,用工单位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保档案意义重大,是在为建立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好基础性工作。

2 农民工社保档案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用工单位存在观念误区。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工问题的体制性根源,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户籍、教育、劳动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待遇差别显著。这种差别在建档管理方面体现得也很明显,至今还很少有地方或单位真正重视农民档案、农民工档案的建设和管理。我国的用工单位长期以来对劳动者实行的主要是身份管理,而不是岗位管理。对农民工这一体制外的特殊群体的社保档案,用工单位的普遍观点是“由社保部门建档管理就可以了”。甚至认为农民工是“二等公民”,单位为其缴纳社保已是天大的恩赐,无须再花费人力物力为其建立体制内人员才有的档案。还有些用工单位认为农民工流动性强,信息素养不强,更换工作时或者不会带走社保档案,或者新单位不愿意接收其社保档案。即便本单位为其建立了档案,最终也可能变成“死档”,建档不建档结果都一样。在一些档案工作者心目中,“重事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等传统档案观念还大行其道,导致对农民工档案这一重要民生档案内容的轻视。

2.2 制度环境不健全。档案管理是一项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目前对农民工的社保档案尚缺乏规范的制度和统一的国家标准。比如,我国企业对职工档案的管理,目前执行的还是原劳动部、国家档案局于1992年6月出台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条款本身就很原则、笼统,加之中国经济社会发生沧桑巨变,导致用工单位无法套用该《规定》来规范农民工档案管理。农民工虽是“流动人员”,但显然又不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的调整对象。为顺应新形势的需要,一些省市近年来相继出台了有关农民工档案的地方性规定,但规制力比较有限。

3 对完善农民工社保档案管理的建议

如今,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制约农民、农民工平等享受“国民待遇”的城乡二元结构正在逐步瓦解,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笔者认为,改进和加强对农民工社保档案的管理,是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题中应有之义。

据人社部统计,到2013年年末我国已有农民工2.69亿人。要从根本上完善对这一庞大人群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提高管理和服务的绩效,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起完整的农民工档案,而社保信息是农民工档案的一个组成部分。

3.1 构建全面系统的农民工档案管理制度。公共项目管理绩效改善实际上是一个管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的过程。从制度环境剖析,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国家层级的有关农民工档案问题的制度措施,一些省市的地方性制度虽然强调要做好这项工作,但缺乏相应的强制措施和具体要求。为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应通过修改《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将农民工列为调整对象,明确农民工档案的建档内容、管理标准、管理模式以及信息分享规则,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规范用工单位等的工作,使农民工档案的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待条件成熟,可由国家档案局会同农业部、人社部等部委出台专门的农民工档案管理办法,更好方便农民工自由就业,维护其合法权益。

3.2 创新农民工档案管理模式。由于缺乏统一规定,农民工档案多头分散管理的状况非常明显,据笔者调查,人社部门、工会、用工单位、乡镇街道政府及其劳务派遣公司手上都保存有农民工档案,基本上处于“谁建档,谁保管”的无序状态,造成了管理混乱、可信度差、使用率低的局面。笔者认为,农民工档案应归口于人社部门下属的人才交流中心集中管理,这样做的优点是查询、使用方便;而且由于是具有政府背景的第三方托管,其档案的可信度、权威性都较高,农民工用来从事维权等活动时具有较强的法律效力。

目前我国农民工档案管理的监管体系不健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农民工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业务指导力度不大,各立档主体和管理部门之间沟通交流较少,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和监管规范,亟须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来改进。

3.3 完善农民工社保档案的建档内容。从一些地区和单位已经建立起来的农民工档案来看,在建档内容、标准、数据格式、归档范围、管理模式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主观性、随意性强,信息共享不畅通。根据档案法等的规定,结合农民工就业的实际,笔者认为其社保档案应至少包括如下建档内容:

(1)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劳资双方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彼此权利和义务的重要凭证,也是用人单位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的法定依据。完整的劳动合同应明确约定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等法定条款,是劳动者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依据。

(2)社会保险个人信息登记表。按照社保经办部门的规定,首次参加社会保险者要填写统一印制的社会保险个人信息登记表。社保经办机构将所填信息录入系统,建立参保人账户,所以参保人要认真、准确地填写这份表格。用工单位最好能将这份表格复印下来装进员工档案保存。

(3)社会保险权益记录。按照《社会保险法》规定,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和个人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不少农民工不注意权益记录查询和查询清单的保存,用人单位应帮其做好这项工作,并将权益记录定期体现于档案记载。

(4)做好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待遇记载。如果参保农民工有过享受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待遇的情形,其档案中应做好详细记载。

(5)个人健康记录。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低的岗位就业,加之健康意识差、经济收入有限等原因,不太重视个人身体状况,用工单位或者社会组织要对其充满人文关怀,经常关注其身心健康,最好是在农民工进城务工之初就对其健康状况进行常规普查,建档保存,并和以后的体检报告等资料一并为农民工建立起健康档案。健康档案对职业病防治与鉴定、保护农民工的身心健康等作用巨大。

完善社保档案管理的宏观策略浅析 篇7

关键词:社保档案,管理体系,宏观策略

建立健全社保档案管理工作, 是社会保障工作得以全面有序、科学高效开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不断完善, 对社保档案工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社保档案必须随工作进展的变化而及时更迭, 其广泛的形成领域、动态的管理形式、分散的保存场所等特殊性和管理措施的不配套, 使基层、区县、社区的社保档案管理难的问题日趋凸显, 应引起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

社保档案是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建立全国统筹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的五险合一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可为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奠定重要的基础, 以实现社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要以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劳动及社会保障标准体系为指导, 以投融资与运营模式和项目实施监理模式为依托, 按照多层架构的模式将系统自上而下构架成为组件与业务组件、业务运作支撑平台、IT基础设施三个层次, 树立以监控及管理、信息安全为主的贯穿三大层次的两大体系模式。为适应劳动者的流动和工资收入的变动, 对每个劳动者按号码设立档案卡, 并用计算机储存, 记录公民个人历年的工资收入情况。在全国设立计算机网络, 对每个劳动者的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并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网络查询接口, 允许公民定期查询。

二、明确归档案范围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是覆盖面最广的五个社保险种。部分地区也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社保档案的归档范围应将上述险种业务经办过程形成的专业性文件材料容纳其中。由于地方社保机构设置不同, 既有“五险分设”的, 也有“多险合一”的和“五险合一”的, 这就造成各地社保机构的归档范围也各不相同。从国家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和地方社保机构工作实际来看, 各个保险险种经办程序虽然各不相同, 但却有共同的管理环节。例如, 五大险种均要求进行社保登记, 对参保单位的相关情况材料进行留存;都要进行针对性稽核, 对骗取保险金案件按既定程序进行查处;养老、医疗和工伤等险种要进行个人账户管理, 医疗和工伤保险要进行定点医疗机构或个人的管理。所以说, 经办过程形成的专业文件材料既有不同, 也有共性。因此, 笔者认为, 社保档案的归档范围既要按不同的社保险种详列形式一致的文件材料, 也要涵盖不同保险险种的特殊内容文件材料。

三、统一标准, 规范管理

要充分发挥社保档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就必须实现社保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努力促进社保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而要实现社保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其根本就是要统一社保档案的业务标准, 即针对社保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各工作环节制定出操作性强、科学统一的社保档案管理规范。保管期限的划分和整理要详细规定, 严格统一。由于社保档案的价值特征是以凭证价值、维护个人权益为主。参保登记管理方面的材料宜作为永久保管;参保人员信息管理、个人账户管理、医疗管理、审核认定及待遇支出管理等方面的材料宜作为长期保管;个人账户稽核、清算及相关证明等材料宜作为短期保管。由于社保档案具有动态性的特征, 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的档案宜以一个参保单位为保管单位进行整理, 每一个保管单位的档案按归档范围将文件收集齐全, 按申请审批过程中材料形成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并编件号、填写归档文件目录和备考表, 然后放在一个袋或夹 (盒) 内, 不装订、开口管理, 以便随时补充新材料, 档号依参保登记号进行排列编目, 其他性质的档案按其性质和特征分类组卷, 统一编目, 集中管理。社保电子档案应于每年年底形成。本年度参保单位及参保个人的缴费、支付、变更、清算等业务数据文件刻录到光盘上, 按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暂行规定》进行归档管理。

四、密切配合, 齐抓共管

社保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持续稳妥地推进, 市、区两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主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民政、审计、街道办等部门沟通与联系, 协调配合, 形成合力, 可采取条块结合的方法, 从条上看, 在全市的一个系统内自上而下地统一部署要求;从块上看, 在一个区域内总体考虑, 整体推进, 要试点先行, 积累经验, 推进社保档案工作与社保体系建设同步发展。

五、加强社保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由于社保档案内容丰富, 具有很强的动态性, 而且需要对其进行分析、评估和信息化管理, 这对社保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保障工作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 共同肩负起组织社保档案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的职责, 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社保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 培养一批既精通档案管理业务, 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为社保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建立健全用人机制, 通过座谈会、外出交流学习、培训等多种渠道, 加强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使其达到应有的资质, 提高其爱岗敬业、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保档案工作的需要。

社保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篇8

关键词:社保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完善

社会保障是国家的福利制度,是从政策的角度整合社会闲散资金,经过合理配置之后用于扶持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包括低收入水平的公民或者是缺乏劳动能力的公民经过审核批准后都可以享受这一福利待遇。生存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往往会由于经济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而被推向社会的边缘。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也要相应地改善,以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并完善社保档案管理制度,有助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一、建立并完善社保档案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一)随着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入,需要建立并完善社保档案管理制度。企业以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为主。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将传统的终身聘用模式打破,而采用了签订合同的方式,使得企业的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增加,企业也更具有生机和活力。但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实施了这一系列改革,失业人员的生活保障问题就由政府来承担,以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将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以对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问题予以解决。

(二)建立并完善社保档案管理制度是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在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救济,其中社会保险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的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性问题,如果失业的人越来越多,就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同时社会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医疗问题和养老问题已经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中国正逐步迈进老龄化社会运行轨道,养老问题就倍显突出。与这些社会保障内容相关的单位要提高服务质量,以达到人民满意,就要秉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好社保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并完善社保档案管理制度可以确保社会保障工作有序展开。

二、社保档案管理制度的运行现状

(一)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系统化。中国的社会保障档案管理部门比较多,由于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就会导致档案管理工作难以过于繁琐而导致工作责任分散,难以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将社会保障档案管理制度建立起来,就是要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将有关的法律制度融入其中,以使得社会保障工作无法统一性管理。社会保障档案关乎到公民基本保障是否能够稳定运行,做好档案资料管理工作,有助于更好地落实社会保障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在医疗保险管理中,不同的管理内容需要相应的管理部门管理,民政部门管理最低生活保障金,其中并不含有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内容。这就必然会影响到社会保障工作。办理社会保障业务的公民就需要到不同的部门办理相关的工作内容,公民在办理社会保障工作中,不仅费时,而且也费力。如果有公民办理社会保障业务而有部门工作人员推脱的现象,就会导致工作人员与公民之间的矛盾产生。

(二)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不够。中国的社保档案管理工作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而存在管理制度保密的问题。公民没有权力查阅文件的原件,就难以获得有效的工作证据。即便是公民可以看到文件,也要遵循规定的各种限制条件。这就存在着“有保不能查”的问题。社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不够,不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并完善社保档案管理制度的策略

(一)将统一的社会保障档案管理机构建立起来。要确保社会保障档案得到科学和规范的管理,就要将相应的管理机构建立起来,以使得目前众多管理部门针对社会保障时管理更为规范化,而且能够切实保障相关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位。只有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实施合理化的管理,才能够确保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发挥稳定社会的作用。随着社会保障档案管理机构的建立,并实施制度化管理,才能够使得社会保障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方便民众,给民众带来利益的效果。

(二)社会保障档案管理按照法制化轨道运行。随着中国的发展步入法制化运行轨道,社会保障体系也要法制化运行,以使得公民的权益得到保障。将“以人为本”的观念作为支撑,将社会保障档案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定出来,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还要针对制度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按照法律法规而展开,使得社会保障档案管理在法律的保障下展开,不仅流程规范,而且还提高了有关管理部门的约束力,使得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更为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以使得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中,社会保障制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立社保档案管理制度,在于对社会保障工作有效管理,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相关工作不断完善,以推进社会保障良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晓华.百年社保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C].第七次华北地区档案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2.

[2]李琼洁.城市社区档案利用服务优化的构想[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完善社保 篇9

目前, 全国全面建立了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等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保障体系, 切切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做了件利国利民的实事, 解决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当前, 在社保基金管理上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社保基金内部外部管理和监督难度大, 涉及部门和环节多, 有的职责不清, 相互扯皮, 衔接困难;社保基金在全国全省统筹管理仍不到位, 造成本市和市外养老待遇出现重复享受, 异地领取工伤定期待遇, 存在本市和外市重复参保或外市参保仍在本市领取失业保险金现象;公安部门的死亡人员信息不畅, 存在重复申领相关社保待遇现象。

二、社保基金内部控制管理的必要性

党的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颁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法规制度, 结合本地实际, 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保基金管理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 规范管理行为, 是确保社保基金安全的本质需要。

建立社保基金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在社会保险机构系统内建立一个规范运行、科学管理、监督控制、严格考核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对办理社保的各项业务、各项流程、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监控, 全面提高社会保险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努力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和完整, 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利益。

三、完善和健全社保基金内控制度的措施建议

建立社保基金管理内控制度就是对社会保险机构系统内的职能部门及从事社会保险管理服务人员进行行为规范、控制和监督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内控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组织机构控制、基金收支预算管理控制、基金中心业务运行控制、基金财务会计控制和基金管理信息系统控制、基金管理内外部信息控制。

(一) 社会保险组织机构控制

各级社会保险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社保基金中心负责本部门业务运行、各环节的内部控制工作;明确内审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本部门社会保险内部控制的监督工作。明确社会保险组织机构内部岗位设置与职责、因岗设人、合理调配的用人机制。完善员工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内控考评考核与奖惩、定期轮岗等人事管理制度, 明确在办理社保业务、风险控制中的违反内控规定行为予以处罚。

(二) 社保基金收支预算管理控制

社保基金实行预算管理, 科学编制社保基金预算。完善社保基金预算编制工作制度, 和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预算调整等做出相关控制制度。社保基金预算要按险种编制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 收入预算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五项基金。基金收入项目主要包括:保险费收入、财政补贴收入、异地转移收入、利息收入、其他收入、其他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取得或通过其他渠道筹集的资金收入等。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编制应综合考虑上年度基金收入执行情况、社会保险政策变化等因素, 同时考虑到参保人数、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计划、社会保险政策变化、工资增长水平、财政政策等因素测算编制。

支出预算项目主要包括:基本养老金的待遇支出、失业保险金支出、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支出、工伤保险待遇支出、生育保险待遇支出、丧葬抚恤补助支出、异地转移支出及其他支出等。编制时要应分险种进行分析, 详细分析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算变动的幅度与金额、政策提标、人员增减、测算依据等因素测算编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地税征收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管理制度, 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支出预算执行等进行检查, 并自觉接受主管部门和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三) 基金中心业务运行控制

1.建立规范业务操作规程。按照《社会保险法》和有关政策制度, 严格按照业务操作规程办理, 明确参保登记管理、基数核定、保险费征缴、权益记录、账户管理、转移接续、制度衔接经办、待遇审核与支付、社会化管理、基金财务、计划统计管理、稽核管理等各环节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

2.建立业务审核制度。办理社会保险各项业务时, 应严格审核相关报表、凭证等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统一和规范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提供信息资料符合社保经办机构要求, 明确规定数据修改的审批、程序和登记备案。

3.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 明确各业务环节工作范围、责任。按照各项业务环节既能独立操作, 又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原则, 明确各部门、岗位的职责、权限。明确各部门、岗位的业务管理人员、操作人员都应在其职权范围内的权限。

4.建立办事公开透明的民主监督制度, 接受社会监督。明确社会保险政策、业务流程以及公开办理的社会保险事项、内容、办结时限和经办人等向社会公开事项, 防止个人独断专行甚至以权谋私, 实现民主决策和公开透明。

5.建立档案资料保管制度。社会保险业务的原始资料及办理业务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资料纳入档案管理, 并及时留存、归档、立卷、保管。要指导经办机构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岗位划分、业务流程、监督制约等机制。

(四) 社保基金财务会计控制

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 确保各项社保基金按险种分别建账, 分账核算, 自求平衡。

1.加强收入会计管控, 财政部门要会同人社部门根据社保基金预算征缴计划, 以政府文件下达给地税部门, 地税部门根据保险费征缴计划, 积极组织征缴, 征收保险费及时、足额、实时地缴存财政专户。财政部门对保险费收入及时入账、核算, 编制收入报表和相关部门提供收入核对, 及时掌握收入进度, 确保全面地完成保险费征缴任务。

2.加强支出会计管控, 每月由市人社局提出支付各项社保基金的用款计划, 经市财政局按照社保基金拨付流程予以拨款。基金拨付到人社局保险经办机构支出专户, 由保险经办机构通过银行直接支付。

3.规范银行账户管理, 撤销地税部门所有的过渡账户, 财政部门为代征机构设立一个社保基金收入专户, 有效防止挤占、挪用等违规行为发生。

4.建立社保经办机构与财政国库部门、财政社保部门、开户银行四部门之间的定期对账的长期会计控制制度, 做到四部门间账证、账账、账表、账实相符。

5.建立合理的责任分离控制制度, 明确出纳员、稽核员、会计档案保管员职责, 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明确资金受理发放或待遇支付与审查相分离, 信息数据处理与业务办理及会计处理相分离。

6.建立财会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财务会计分析报告制度的管理机制, 明确分工协作的岗位责任, 明确配备会计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五) 社保基金管理信息系统控制

1.建立社保基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制度。明确信息需求编制及总体目标的控制, 程序上线前后运行规定及程序运行维护的要求, 满足各服务岗位的需要。

2.建立社保基金信息管理岗位责任制。根据业务流程和业务系统功能划分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 明确业务操作、业务审核和系统维护等各类人员职责和使用权限, 并建立相应的控制制度, 明确数据操作必须履行的审批手续一致, 坚决杜绝不相容职务用户账号的交叉使用。

3.建立社保基金信息管理权限制度。建立数据录入、修改、访问、保密、使用、维护的权限和系统数据“增、删、查、改”日常管理制度, 明确社保基金后台数据维护变更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手续, 明确开库双人密码验证、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及泄密责任, 加强系统数据监控, 保证数据安全。

4.建立社保基金信息交流反馈和安全制度。明确社保业务数据信息管理、交流和反馈要求, 确保对各项业务的办理情况和综合数据信息的及时掌控。同时明确涉密信息必须在网上传输进行加密处理, 加强网络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护, 保证社保基金网络安全。

(六) 基金内外部信息控制

加强社保基金管理必须依靠政府和部门的支持。同时, 还要建立上下联动、横向协作、信息互通的机制。

1.加快对社保基金的统筹管理。一方面, 有利社保基金的统一管理;另一方面, 方便老百姓在地区间的待遇享受。另外, 还可以杜绝重复参保、重复享受社保基金的现象。

2.加强公安、民政、人社、财政等部门的死亡人员信息资源的共享管理, 公安部门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当期死亡人员的相关信息, 有助于对死亡人员待遇发放作出及时调整, 确保社保基金支出公正、公平。

3.社保机构要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的沟通, 建立部门间的工作协调机制, 随着各地市民卡工程的建立, 逐步取消社保基金支出现金支付现象, 充分利用卫生部门的医疗优势资源, 成立专门的医保监管队伍, 加大对医保基金的监管力度, 确保医保基金的安全。

摘要:社保基金的安全与否, 始终是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关系到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和生活, 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发展。要建立以人社部门为主体, 以基金中心为重点、以政府监管为引领、以中介机构审计为稽核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 提高内控制度执行力, 通过建章立制, 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完善社保 篇10

社会保险基金征收或支付的款项其归属期与实际发生的时间往往不同时。围绕着收入或费用的确认时间点的不同, 可以把社保基金的会计核算制度分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所谓“权责发生制”, 是以取得收入的权利或者承担费用的责任是否已经发生为标准来确认的。所谓“收付实现制”是以实际收到或者付出款项为标准来确认的。在“收付实现制”下, 社保基金只核算实际收到或付出的部分, 而对应收未收、应付未付的款项均不核算。

一、现有单一“收付实现制”的缺陷

(一) 不利于反映社保基金真实的收支情况

收付实现制对于参保单位按时足额缴纳的社保费和社保基金按所属期支付的费用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反映。但随着社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 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的不断增加, 基金管理本身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而收付实现制对于应缴未缴、应付未付的费用却无法及时的反映, 这不利于反映社保基金真实的收支情况。

1. 企业长期欠缴的社保费, 在现有的核算制度下往往确认为缴费当期的收入, 不会在费用所属期间分期确认, 造成缴费期收入虚高。

2. 医保定点医院控制指标考核。

根据相关政策, 医保基金对定点医院每月发生的医保住院费用超过控制指标的部分在年底经考核后一次支付。在现有的核算制度下往往确认为支付当期的费用, 不会在所属期间分期确认, 造成支付期费用虚高。

采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制度, 无法全面的反映社保基金当期真实的收支运营状况。

(二) 无法反映社保基金债权债务, 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社保基金会计核算制度, 只对实际上以现金或银行存款已经发生的收入费用进行核算, 无法对全部的损益及时进行核算, 也无法反映社保基金的债权债务, 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

1.根据《社会保险法》第六十三条“用人单位账户余额少于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 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可以要求该用人单位提供担保, 签订延期缴费协议。”延期缴纳协议签订后, 按照现有会计制度不能确认债权, 也不会在社保费所属期间内分摊确认收入, 而在缴费实际发生时直接确认收入。

2.对长期欠缴社保费的单位, 无论年限、主体、金额均不能在会计报表中得到反映, 只在备查账簿中登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电算化水平的提高, 社保基金债权债务在备查账簿中的登记往往有不同的存在方式。有的是在社保系统建立前以纸质方式存在的, 有的是在社保业务系统中能够查询的。而且各地的社保系统还不联网, 各自独自运行, 造成基金债权债务查询和核对困难。随着政策的变化, 社保基金债权债务形成产生的情况也多种多样。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社保基金会计核算制度, 不能反映债权和债务, 与权责发生制比更容易形成漏洞, 不利于防范基金风险。

(三) 不能反映出社保基金债权债务的产生缘由, 不利于基金管理

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不能准确及时的反映社保基金的债权债务, 更不能反映债权债务的产生缘由和处理过程。哪些是长期欠缴的, 哪些是机构重组、破产清算遗留的, 哪些是由经济环境变化造成企业无力承担的, 哪些是由社保经办机构清缴被清理了的。分析债权债务产生的原因, 有利于采取相应的手段, 如:加强与法院、破产清算机构的联系, 加大清理力度等, 来加强基金管理。

二、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制度方法与优势

(一)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具体核算方法

为保证社会保险基金核算的准确、完整、及时, 保证社保基金会计核算制度与社保基金的实际运行状况相适应, 笔者认为应将单独的“收付实现制”调整为“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制度。采用单独的“收付实现制”或单独的“权责发生制”并不合适。采用单独的“权责发生制”容易虚增基金收入费用, 造成基金资产不实。具体核算建议如下:对于正常发生的收入费用在征收到账或银行存款发生支出时按“收付实现制”确认。欠缴三个月以上的收入, 按“权责发生制”, 借记“应收款”, 同时确认基金收入。对“应收款”按不同单位、是否有缓缴协议、形成时间等设置明细账进行登记。待实际征收入账后, 冲销“应收款”。对于按政策应于延后支付的费用在费用产生时按“权责发生制”确认基金支出, 同时贷记“应付款”。对“应付款”按不同险种、单位、用途等设置明细账进行登记。待实际支付后, 冲销“应付款”。对预提预缴费用如企业改制预缴款等, 参保单位每次缴纳时借记资产类科目, 贷记“预收款”。之后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分期分险种, 借记“预收款”, 贷记基金收入。对“预收款”按单位、用途设置明细账分别登记。对期间内社保经办机构“收入户”、“支出户”已经发生的利息收入也按所属期间和险种进行合理分摊。

(二) 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优势

1. 准确核算社保基金状况, 做到“账实相符”

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会计制度有利于从财务角度了解社保基金全部真实的运行状况, 做到社保基金的报表数据和真实运行情况相符, 即做到“账实相符”。向政府机构、社会大众提供及时有效全面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信息。

2. 有利于业务财务的债权债务核对, 做到“账账相符”

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会计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应缴、应付款项、预提费用的核算, 有利于加强对社保基金债权债务的核算, 通过对社保基金债权债务业务上与财务上的核对, 实现对长期欠费单位欠缴数据的业务财务比对。做到社保基金债权债务“账账相符”。

3. 有利于了解社保基金债权债务的形成缘由

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会计制度有利于社会大众了解社保基金的债权债务是如何构成的, 了解社保基金支付缺口, 有多少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客观造成, 有多少是由于经济困难, 企业被迫延迟缴纳, 还是对长期欠费单位清理力度的问题。有利于向社会提供真实的社保基金状况, 区别对待由于人口老龄化、企业经营困难、征缴力度等不同的原因, 实现向社会公布欠缴社保的单位诚信“黑名单”, 促进整个社会的诚信。

4. 有利于政府决策

最近的“两会”李克强总理表示, “五险一金”还有下调的空间。社保基金收支状况如何, 备付情况如何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实行“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会计制度, 有利于了解全面准确的社保基金状况, 有利于政府做出正确决策。

三、完善社保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的配套政策建议

(一) 尽快完善社保基金会计法律制度

现有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是国家财政部于1999年公布的。这一会计制度是与当时的社会保险基金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但这一会计制度仅规定养老、医疗、失业三个险种的会计核算, 对工伤、生育两个险种却没有统一规定。应尽快修订会计核算制度, 明确“权责发生制”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中的地位, 让社保基金会计核算有章可寻, 有法可依。

(二) 加强社保基金会计岗位人才培养

由于社保基金核算数据量大, 工作量大的实际, 目前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会计岗位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人多岗、人手不足的情况。许多岗位甚至还由社会保险基金协理员担任。应多配备有资质有能力的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岗位人员, 加强现有会计人员的专业教育和培养, 满足会计核算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 加强统一的社保基金会计电算化建设

会计电算化在现代会计核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社会保险会计电算化系统各地情况各不相同, 不但开发维护成本巨大, 而且核算程序的设定各不相同, 无法满足海量数据的统计要求, 不利于向社会提供及时全面统一的社保基金公共数据。

同时应加强对新会计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 加强对各级经办机构执行新会计制度的监督检查, 加大审计力度, 防止制度执行偏差。

综上所述, 实现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制度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会计制度转变, 既是社保覆盖范围扩大的客观要求, 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对公共基金的客观需要, 既能解决目前单一“收付实现制”核算的缺陷, 也能促进社保基金核算更加准确全面, 促进基金管理更加合理高效。

参考文献

[1]邓沛琦, 黄菱子.论权责发生制在社会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 2011 (11) .

[2]唐书哲.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3) .

[3]张海丹.浅议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管理观察, 2009 (17) .

上一篇:Web前端技术下一篇:财务危机程度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