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事业

2024-07-09

社保事业(共5篇)

社保事业 篇1

我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始建于上世纪建国初期的五十年代, 并逐步由国家保险模式朝社会保险模式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事业单位参加的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这五大险种。我国现有事业单位111万个, 3153万事业编制人员, 但是并非所有人员都参加了这五项社会保险。而且, 由于五项险种有不同的缴费比率, 涉及不同的利益群体, 财政负担的轻重等各不相同, 从而造成事业单位五项险种的改革的难度与历程并不相同, 各地区、各行业、甚至各事业单位内部的发展现状也有很大的差别。

一、工伤保险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事业单位的工伤保障制度在建国初期就已建立, 是与机关工作人员一样, 不参加企业职工工伤保险, 而是参照1950年前内政部公布的《革命工作人员伤亡抚恤暂行条例》, 实行军人得伤残抚恤制度。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家针对企业职工已多次改革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制度, 使之紧跟时代的发展。然而机关事业单位却一直采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老办法, 从而造成了长期的工伤保障的二元格局。为破解此困局, 2004年4月, 国务院出台了《工伤保险条例》, 并于2004年1月1日起开始正式施行, 但此《条例》并无明确规定事业单位的工伤保险问题。紧接着, 在2005年12月29日, 经国务院批准,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会同人事部、民政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工伤有关问题的通知》, 并于2010年12月28日, 国务院对《工伤保险条例》进行了修改, 明确将事业单位纳入工伤保险的范畴。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 事业单位的缴费的费率比较低, 正式在编人员缴费比例为0.2%, 临时聘用人员缴费比例为0.5%, 各事业单位参保的经济成本相对较低;而且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 需要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支持, 从而促使许多事业单位积极参加工伤保险。据统计, 至今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比率已经超过80%。然而, 依然有一些事业单位只对合同制工作人员购买了工伤保险, 在编人员却依然沿用原来的工伤保障, 即伤残抚恤保障。此工伤保障制度下, 该事业单位员工发生因为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时, 费用由所在单位支付费用。而因这些单位基本是财政拨款, 从而这些费用最终通过用人单位向财政部门申请相关费用, 由国家财政支付, 这显然与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

二、失业保险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初创于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但只规定了对国营企业职工实行职工待业保险制度, 并无有关事业单位的条文。1999年1月, 国务院颁布的《失业保险条例》, 并于当年8月,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以及人事部联合发出《关于事业单位参加事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 正式将事业单位纳入事业保险的范畴。按照条例, 所有事业单位不分隶属关系不分经费来源, 不分职工身份, 均要依法参加失业保险, 并将单位应缴纳的失业保险费列入本单位支出预算, 不得以任何理由拒交失业保险费。

事业单位在人们的旧观念里常常被贴上“铁饭碗”的标签。但是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 要实现“能进能出, 能上能下”, 就必须先给事业单位的员工购置失业保险, 以减少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冲击和风险。而根据《通知》, 事业单位按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 职工个人按本人工资总额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虽然缴费的费率不高, 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 失业保险覆盖率不高, 虽暂无有关事业单位参保率的数据, 但根据目前城镇职工40%左右的参保率以及事业单位参保时间较晚来推算, 事业单位实际参保率不会高于40%;其次, 各地区、各不同隶属关系的事业单位参保情况不一, 有些省市参保率可达90%以上, 而有些隶属事业单位甚至全系统, 无论编制内外的员工, 都还未参保;再其次,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 还未实现“能进能出”, 从而事业单位失业率较低, 导致全国的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偏高;最后, 失业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偏低, 仅仅有少部分地区做到了市级统筹, 大部分还停留在县级统筹层次, 因此资金管理相当分散, 难以发挥统筹互济的作用。

三、生育保险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我国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于1951年和1955年分别建立的, 分别依据的是《劳动保险条例》和《关于女工作人员生育假期的规定》, 并通过1988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进行了统一。1992年4月通过的《妇女权益保障法》 (2005年8月通过《<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 对生育保险及妇女权益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但到2011年我国颁布新的社会保险法之后, 社会生育保险制度才得以确定下来。2012年11月, 人社部、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生育保险办法 (征求意见稿) 》。该办法明确生育保险将实现各类职工人群的全覆盖, 当然也包括事业单位的员工;若用人单位不给员工缴纳生育保险, 其生育费用将由用人单位承担;此次意见稿提出将原来各地的费率1%左右明确规定为不超过0.5%, 以减轻各用人单位的负担。

目前, 我国并存着两种生育保险制度, 一种主要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部分企业中实施的老制度, 由职工所在单位一次性支付职工的生育津贴 (产假工资) 和医疗费用;另一种已在许多企业中实行的新制度, 主要措施是企业按照其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保险费, 个人无需缴纳费用, 实行社会统筹, 由统筹基金支付参保单位的生育费用。由于生育保险主要针对有生育需求的员工而言, 对于以往已经生育过并按照老制度领取过生育津贴的员工, 当单位参加社保后, 一般不再需要为他们缴纳。因此, 相对其他各类社保, 参保人群规模相对较小。截至2012年底, 全国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1.54亿人。对于事业单位, 各地生育保险参保覆盖率不一, 社保缴费的费率也不统一, 有些事业单位内部存在两种制度并存的现象, 编制内人员采用老制度, 编制外的则参加社会统筹的生育保险。

四、医疗社会保险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事业单位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 始于1952年6月前政务院颁布的《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 属于公费医疗制度。但是随着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的发展, 带有浓厚福利色彩的免费医疗制度已经显然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为此, 1994年, 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 试点并逐步建立以设立个人账户、实行社会统筹等社会保险原则为特点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998年12月, 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要求城镇所有用人单位, 包括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并勾勒出了中国到2020年实现“全民医保”的改革方向, 标志着公费医疗制度将逐步走向消亡。

现行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其中用人单位缴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 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截至2012年底, 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为达71.3%。对于事业单位而言, 目前全国31个省市区中, 已有24个取消公费医疗全部参加医疗保险, 还有山东、广东、江西、江苏、湖北、贵州、陕西7个省份, 尚未全部取消公费医疗。许多中央直属、省属以及某些市属的事业单位仍然尚未完成公费医疗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接轨。而对于这些事业单位而言, 往往是在编的员工享有公费医疗, 而编制外的员工则参加相对低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险。另一方面, 为了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之余的医疗费用, 重点解决退休人员和患重病人员医药费负担过重的困难, 提高职工的医疗保险待遇, 光靠“低水平、广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险是不够的, 因此有些事业单位还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或者参加重大疾病险。

五、养老社会保险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我国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建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是一种由国家财政全部支付的退休金制度。1992年1月, 国家人事部印发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 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情况、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基金管理问题进行了明确。1993年12月,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三个实施办法的通知》, 人事部下发了《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 结合实施公职人员制度和工资制度改革, 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养老制度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2008年3月, 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决定在山西省、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重庆市开展试点改革。2009年1月,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正式下发, 明确改革要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2年4月,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明确指出要完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养老保险, 并要推动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14年5月, 国务院颁布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规定了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养老保险作为牵涉资金最大, 影响最深的一项社会保险, 其改革历程可谓最为一波三折, 每一次改革都牵动着全社会的神经。而其却是滞后于企业养老保险改革, 造成全社会养老制度不一, 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养老制度的“双轨制”, 加深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虽然2008年已在上述五个省市开展试点改革, 但除了上海已开始建立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为主要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 广东的深圳市颁布了《深圳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障试行办法》, 试行社会养老保险加职业年金的养老保障制度外, 其余省市基本在原地踏步。从全国范围来看, 虽然现已基本完成所有事业单位的分类, 并开始施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但是并未出台相应的改革细节, 对于各地而言只有指导意义, 而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各事业单位而言, 由于一方面担心改革后的养老金水平会低于原来的水平, 另一方面质疑为何没有将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进行改革, 所有导致各单位内部改革阻力比较大。而且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填补改革后的巨大空账。有学者测算, 按照8%的个人缴费率, 如果3000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2500元, 每年空置的个人账户中少缴费用达720亿, 财政承担的压力较大。从而导致目前大部分的事业单位只对聘用制人员购买了基本养老保险, 编制内人员依然沿用老的退休金制度, 从而导致单位内部的“双轨制”。

通过笔者对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的沿革及分析可知, 大部分的事业单位给聘用制人员或合同制工人购买了这五种社保保险, 但是编制内的人员参保情况却千差万别。由于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保费相对较低, 只需要单位缴纳或者与个人缴纳部分的费率较低, 保费比较有保证, 所以参保率最高。但是同样是保费较低的生育保险, 由于其特殊性, 参保率却最低。而由于历史空账、机关与事业单位改革步调不一、员工患不均等原因, 造成养老保险的参保率是最低的。若参照我国城镇职工五项社会保险的费率合计约占工资总额40%, 其中用人单位应承担的费率合计约占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30%, 个人应承担的费率占本人工资的11%, 势必导致事业单位若同时参加五项社保的启动资金过高。因此, 作者建议, 还完全没有参加社保的事业单位可从保费较低的险种开始, 逐步分阶段地为全体工作人员参加社会保险。

社保事业 篇2

事业单位辞职后,五险一金是可以跟着一起转移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十九条 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单位与职工终止劳动关系的,单位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30日内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变更登记,并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审核文件,到受委托银行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转移或者封存手续。

社保事业 篇3

7月6日,为动员部署《国务院关于批转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通知》组织实施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全国人社系统专题会议,中组部副部长、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从发展环境、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对《社保规划》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关于指导思想方面,他指出,《社保规划》重申了“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12字方针。这是对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同時《社保规划》强调将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作为“十二五”时期的工作重点,强调更加注重保障公平,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优质高效服务,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这些要求针对性强,符合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实际,对推动社保工作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于发展目标,《社保规划》从制度建设、覆盖范围、保障水平和服务体系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其重点是要解决制度缺失问题,同时要在“十二五”时期实现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人群基本覆盖。尹蔚民指出这是“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障发展的硬指标,是国家赋予人社系统的历史责任。关于主要任务,《社保规划》提出了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城乡统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水平,加强社会保障管理与监督,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等5个方面的重要任务。这些任务是综合考虑当前社会保障发展环境和条件统筹安排的,是确保规划目标得以实现所必需的,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完成。《社保规划》还确定了9方面的保障措施,安排了8个重大项目。这其中实施重大项目是《社保规划》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贯彻《社保规划》的重要抓手。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按照《社保规划》的要求,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资金,落实项目,为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和技术保障。

试论经济危机中的社保事业建设 篇4

一、政府促进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条件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并进一步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责任是政府促进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条件。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期推动财政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实现依法理财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廉政建设, 促进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建设公共财政制度框架, 一是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其职能范围以满足整个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二是立足于非盈利性, 其收支安排以公共利益的极大化为出发点和归宿;三是收支行为规范化, 即收支运作要建立在讲规矩、有规矩、守规矩的基础上。其基本标志是, 以法制为基础;全部政府收支进行预算;财政税务部门总揽政府收支。所以说, 深化财政改革, 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是政府促进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条件。

另外, 要明确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责任。近几年来, 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在持续加大, 但缺乏对政府承担社会保障责任的明确界定, 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这对于社会保障这样一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制度安排而言, 显然是有严重缺陷的。为此, 应当明确政府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主导责任, 这一定位决定了财政肩负的社会保障责任不仅仅是社会保障的保底责任, 而且也承担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责任, 而企业的负担却需要得到有效控制, 个人的负担亦只能逐步提高。

二、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对策

(一) 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 从而提高政府促进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能力

提高“两个比重”, 一是充分运用W T O原则调整我国现行税制, 适度扩大税基, 提高财政收入;二是要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税收征管, 减少税收流失;三是规范政府收费行为, 进一步推行“费改税”;四是扩大国家预算范围, 将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国家预算。但是, 增加财政收入, 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求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而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 地区发展不协调, 城市化水平较低, 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 国际竞争力不强;科技教育较落后,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才资源不足;水、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这些都是影响经济稳定及提高“两个比重”的重要因素, 这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难点。

(二) 建立对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专项转移支付机制

由于部分省、自治区地方财力薄弱或者属于老工业基地, 要完全承担起按照分税制划分责任的社会保障责任确实有困难, 国家有必要建立对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专项转移支付机制, 这种专项转移支付机制主要是贫困地区与老工业基地。地方政府也应充分考虑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建立对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三) 地方政府采取灵活多样的财政政策, 促进就业, 完善社会保障

1、地方政府应建立就业扶持资金, 资金来源为财政预算安排

此项资金由同级财政部门负责管理, 就业服务机构提出项目和资金安排意见, 由财政部门会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此项资金主要用于劳动力市场建设费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服务费用、特困群体就业补助、职业介绍的网络建设和运行维护费用、再就业人员的培训费用及促进就业的奖励。

2、用人单位招用就业特困群体人员, 政府应该考虑可给予安置补偿

就业特困群体人员, 是指经劳动保障和民政部门认定的下列人员: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夫妻双方下岗或就业转失业人员、丧偶及离异抚养未成年子女或老人的下岗或失业人员、下岗或失业的军人家属、下岗或失业的革命烈士家属、大龄下岗或就业转失业人员及其他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特困人员。每接收一人, 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 同时为所安置人员办理了社会保障手续, 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可从就业扶持资金中支付给用人单位一定的就业补贴, 具体办法由各级政府制定。

3、对下岗职工、就业转失业人员从事

农业生产较为集中的地区, 各级财政应在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给予支持。

总之, 经济危机中社保事业的建设涉及到很多的部门和很多的行业, 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常抓不懈, 而且要讲究方法、稳重求胜, 不断的推进社会保障事业的建设和完善。

摘要:社会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公共事业和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尤其是面临经济危机时,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证设施无疑对全体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从社会保障事业的开展前提条件入手, 从国家财政、各级地方政府、促进就业、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社保建设等方面, 全面的阐述了社保事业的开展和完善方法。

关键词:经济危机,社保事业,国家财政,促进就业

参考文献

[1]、张恕贤加强和改进社保政策宣传解读工作[J]北京观察, 2009-03-13

[2]、陈强创新谱写社保工作新篇章[J]中国劳动保障, 2009-05-22

社保事业 篇5

发挥核心堡垒作用 促进社保事业发展

——记准旗社保局党委机关党支部先进事迹材料

2008年,社保局机关党支部在旗委组织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以“围绕中心抓党建,争创一流抓工作”为工作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班子建设为关键,以思想建设为先导,以“求真务实,服务至上”为理念,以“科学社会保险”、“依法社会保险”为工作目标,狠抓了党建常规工作的各项任务的落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机关作风建设,从而促进了组织建设和社会保险工作的全面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堡垒作用

一是社保局机关党支部十分重视党的制度建设,年初修改和完善党建各项制度,如:政治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廉洁自律制度、发展党员工作制度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等多项制度,使局机关支部党建工作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二是严格执行党费收缴管理。局机关

-1-党支部严格按照上级组织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费收缴的精神,按照规定比例收缴,按时上交党费。三是注重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党支部对积极要求进步的先进分子认真培养,集中培养了3名非党积极分子。四是做好为民服务教育,局党支部始终把为民服务教育工作列为机关支部工作的重要内容,2008年党支部先后多次组织机关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党的基本理论。通过学习、讨论、座谈等教育形式,使党员干部树立了为民服务的思想,使局机关形成了干部群众为民着想、为民服务的局面。

二、强化管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2008年,局党支部加强了党建目标管理,坚持党委管党、从严治党,把党的组织和作风建设作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紧抓好,继续坚持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使党建目标管理沿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2008年局机关支部按照旗纪检委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工作安排,我局牢牢把握“学习先进、求真务实、清廉为民”为主题,制定了实施方案。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党风廉政教育,坚定了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决心,营造了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了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2008年来,党支部加强了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首先是坚持了“三会一课”制度。支部按照年初的党员培训计划,-2-先后进行了多次培训教育活动。一是在五月份局党委在召开2008年党建工作会议期间,聘请旗党校教授给各党支部参加会议的85名党员干部和机关全休党员进行了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在新形势下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二是在七.一期间,局党委组织召开了庆祝建党87周年暨表彰大会,会议期间由党委书记安志荣同志对参加会议的机关全体党员进行了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加强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三是在八月份,由局党委派党委委员胡永明等同志在给薛家湾地区的退休党员进行了培训时,机关支部全体党员参加了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党员的思想认识”;四是在10月份,由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赵慧敏同志对机关支部的全休党员进行了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四、以活动为载体,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2008年,我局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活动为载体,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一是开展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提高了职工的服务意识,增强了奉献精神;二是深入开展第二个“公民道德月建设”活动。开展学习教育,用公民道德二十字方针规范干部职工言行,并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知识测试。三是在深入开展了“心系农村、服务百

-3-姓”、“两融入”与“一帮双服务”活动中,党支部制定了《社保局2008年包村包社区实施方案》。一年来局党支部先后深入到所包扶的薛家湾镇巴润哈岱村8次,进村到社56人次,先后多次与村支部和村委会召开会议、听取规划、了解民情、包联党建,并聘请了旗科技局和新农绿色食品消费协会的技术员为该村的种养殖农牧民进行了科技培训。一年来,社保局慰问该村生活困难户、救助贫困大学生、资助养殖示范户等共投入资金2万多元。在包扶薛家湾镇迎泽社区开展“二联三帮”和“两融入”活动中,党员先后多次深入到特困居民家中摸底调查,了解民情,和社区召开座谈会,年内资助社区困难户7400元。在开展扶贫帮困活动以来,使干部职工受到了教育,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收到明显效果;四是扎实开展“三比”文明窗口创建活动,机关各股室开展了比业务(看谁政策熟,业务精,解决实际问题)、比工作(看谁自我要求严,无差错,效率高,贡献大)、比服务(看谁态度好,服务优,群众满意度高)。“三比”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局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健康发展。五是党员为四川灾区缴纳“特殊党费”,为灾区捐善款、献爱心。5月中旬,社保局全体干部职工首先积极参加了由旗委旗人民政府主持的,在准格尔广场举行的为灾区大型捐款活动,社保局共有37人参加,为灾区捐款4200元;5月下旬,社保局机关党支部的24名共产党员带头为四川灾区人民献爱心缴纳“特殊党费”,共3800元;又于5月底,社保局的35名干部

-4-职工举行了一年一次“博爱一日捐”活动,为我旗红十字会捐款3500元。

五、抓党建促进了业务工作

2008年,党支部按照“抓党建、促发展”的总体思路,社会保险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突破性的发展,概括起来就是“一保、二全、三扶、四强”。“一保”是指“一个确保”得以巩固。确保于每月将养老金(遗属补助)足额发放到离退休(遗属)人员手中,发放率实现了100%,切实保障了企业离退休(遗属)人员的基本生活。“二全”是 “全民医保”“全民养老保险”得以实现。为切实解决广大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我旗的医疗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全民医保”得以实现。“三扶”是扶持弱势群体,大力开展“民心工程”。从2008年起,我旗正式启动实施了农村养老保险,全旗9个苏木乡镇到龄的村民已领上了养老保险金。2009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已正式实施,至此我旗将实现全民养老保险。“四强”即养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扩面征缴不断加强。

上一篇:大学科技园区管理体制下一篇:散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