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机构

2024-09-07

社保机构(共6篇)

社保机构 篇1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说明社保经办机构建设已经引引起高度重视,社会保障的顶层设计不仅在制度建设方面,而且机构建设也应同步进行。在历次全会重要文件里专述社会保障经办服务体系,这是首次,这说明社保制度的运行,是依赖于社保经办机构队伍的建设和努力工作实现的,其职能体现和价值的实现过程,也是社保经办机构的不断成长过程。随着社会保险的制度覆盖人次的逐年提高,我国将“广覆盖”提升为“全覆盖”虽是一字之差,但中国的经办服务机构现状与之匹配的难度却大大增加。当前社保经办应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为使社保经办机构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要求,所有这些都需要社保经办进行改革。

目前,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单位共有3223个,社保经办机构有8411个,平均每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单位有2.6个经办机构。一些地方超过3个,普遍存在数量过多,机构设置过于分散的状况,五险统管的社保经办机构还远未建立。各社保分支机构自身建设也不容乐观,至少距全国统筹的要求还很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人手紧张和经费保障不足已经成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在一些地方,有着超百万人口的大县,社保经办人员却仅区区十几人,机构不够健全,必要的复审、稽核无法实现,只是疲于应付一些日常的工作,这不利于社保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同时经费的不足也制约着政策的执行、事业的发展,也对从业人员积极性有着不小的影响。其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体制中存在征缴部门不统一,工作不容易协调,管理成本高,管理运行效率低下,征缴管理和社会保险管理相脱节,参保人权益受损的问题。再次,统筹层次不统一,造成政策执行不到位。目前,虽说我国大部分地区实现了省级统筹,但实事上,各基层单位人员经费来源于地方,管理受地方管理,造成地方利益高于全局发展,国家政策有时被地方的一些土政策干扰,导致流于形式。地区发展不均衡,政策制定执行的偏差,致使参保人员转移流动不够顺畅。此外在人员素质、经办程序、权限设置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情况。所有这些由于统筹层次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导致的诸多问题不断显现,经办机构名称不统一,级别和隶属不统一,编制和职能不统一,业务流程不统一,信息平台不统一,社保经办机构很难独立自主运行。所有这些对社保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笔者就此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第一,结合贯彻实施《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尽快落实后续修订立法计划,统筹规划、加强协作,明确目标、任务,力争配套法规政策修改完善。适时制定社会保险经办条例,由于《社会保险法》对经办机构的职能、设置及经费保障等有提及,应及时细化,适时制定社会保险经办条例进行明确。明确经办机构性质,细化业务职责,规范组织结构,统一管理模式,统一信息平台,实行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管理,明确人员配置及经费保障等问题,为经办机构建设创造全面规范的制度环境,使社保经办机构能够充分行使所承担的职能。尽快制订“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条例”也有利于把经办服务体系改革推向前台,早日对经办机构的性质、定位和职能等诸多问题定下来,以推动经办体系改革前行。

第二,建议在社会保险经办系统实行垂直管理,成立全国社会保险管理总局,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会保险职业队伍。实行动态的负荷比管理机制,每一个经办机构可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向独立自主运营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过渡;建立全行业统一的管理经办体制,实行全系统的垂直管理,理顺行政管理职能,制订业绩考核机制,建立考核奖罚制度。

第三,建议在事业单位分类中将社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过渡为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等三个类别。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显然具有行政职能,如社会保险稽核、征缴等职能。因此,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或定性为特殊类公益事业单位。笔者倾向于转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编制由上级经办机构和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与传统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完全脱钩,完全参公管理,这样做有历史的原因也是客观现实的要求。

第四,社保经办经费的保障。经办机构行政费用由同级财政给予保障,就不可避免地受同级政府的影响,管理受地方管理,地方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处理,各地财政情况不同,经费的保障水平难以保障和统一。这要求我们的统筹层次提升,而这样的保障,又不符合社保经办机构的行业特征,不利于社保制度建设,不利于构建服务型政府。因此,经办机构的经费支出应视为制度运行的行政成本,应在社会保险基金支出项下列支。从国际通行的惯例来看,不管什么模式,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行政成本列入社会保险基金支出之中,作为社保制度或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成本来对待。在统一模式里,虽然经办系统是由国家建立的,经办人员是国家的雇员,但其行政成本都列入基金支出之中。

上述四项改革建议,基本可以确保社保制度运行质量,从根本上解决经办机构经费保障不足,解决投入体制的分散化,在全国迅速建起统一电子核心平台,从而保证制度运行质量、提高参保人员流动性的保障和弥补制度设计中的一些不足。

目前世界各国经办服务模式中呈现出的这些规律,也适用我国,中国社会保险事业和经办服务体系改革也应遵循这些规律按照其发展的基本方向、制度目标进行规划和运行。

参考文献

[1]王雅洁.全国养老统筹22年未果社保经办机构改革提速.每日经济新闻,2013.12

社保机构 篇2

市社保局

能力建设是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的生命线。随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社会保险经办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社会保险经办工作比过去任何时候都繁重。推进社会保险事业的落脚点是加强社会保险经办系统能力建设,这已经成为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落实民生问题、实现服务于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的“稳定器”、“减震器”和“调节器”作用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社保机构经办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经过多年努力,各级经办机构的组织、思想、作风建设得到加强,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党和政府赋予的社会保险经办任务,为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形势下,经办工作范围、内容、对象和方式都发生深刻变化,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管理水平、工作条件和人员素质等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加强经办能力建设,实现社会保险经办的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我市社保经办机构的现状与存在的困难分析

(一)我市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工作现状。

宜宾是四川省属的地级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万里长江第一城和中国酒都,中国西部地级城市中经济增长最快和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之一全市幅员13298平方千米,辖八县二区。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534.9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9.44万人,农业人口435.49万人。2009年我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9.98万人、27.17万人和17.6万人,征缴金额分别为19.07亿元、6856万元和1727万元。全市全年按时足额为13.79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15.95亿元养老金,为工伤人员和生育人员支付5726万元和1061万元待遇。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初步建立。我市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近年来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社会保险的各项经办业务连续多年获得全省经办工作先进表彰。

(二)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我市目前正处在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伴随着工业化的加快转型、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市场化的不断完善和国际化的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和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同时,发展面临的矛盾和一些深层次社会问题将更加突出。社会保险工作也同样处在全方位、深层次的深刻转变之中,服务对象、工作范围、工作形式将向城乡统筹、全民保障和长效机制转变。我市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为:

1.业务量倍增,人员编制紧张,处于小马拉大车的状况。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反映在参保结构上就是个体劳动者、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越来越多。目前我市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参保人数约为21.43万人。每天办理参保、续保手续或咨询有关政策规定的人员络绎不绝。与为企业服务不同,由于身份多元化,其流动性大、组织化低,对政策不了解,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经办人员必须一个一个耐心地进行讲解,管理方式更为复杂、更为细琐。加之许多人是下岗职工,怨气很大,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矛盾激化,带来服务难度的成倍增加。社会保险内部控制和管理需求越来越朝精细化、多元化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也增加了工作量。经办工作的内容由过去的征缴、发放扩大到了完善个人账户管理、做实个人账户、扩面、续保、稽核、待遇计算及调待、社会化管理服务。新增诸多专项事业如城镇居民医保、农民工、失地农民及农村社会保险等专门工作,今后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做实后,其账户管理、基金运营和信息披露都需要更多专业化管理人员。

2.信息系统建设滞后,“金保工程”仍需加强。

由于劳动保障信息化起步晚,二十多年来社会保险经办模式变革经过了从手工记账到计算机辅助运用,再到多功能系统开发。金保工程之前,很多流程是手工操作,纸质文档存入档案。随着信息化建设,基础数据清理入库工作也紧锣密鼓的进行。全市数据联网已经基本实现,除个别县以外,都已经使用全市统一软件,对业务流程也能进行动态监控,不同程度地提升了社保经办服务能力。但是,硬件设备老化、网络负载过重,尤其是数据安全问题还得进一步完善。

3.业务流程需不断优化,学习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按照财务制度及内控制度的相关规定,社会保险经办实行的是“流水线”的作业方式,社会保险经办业务操作环节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相互制约,业务流程较多。以办理退休领取养老保险金为例,参保人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就应提取本人档案到政务中心人社局窗口行政审批,然后到社保局完善缴费分账手续,再进行人员的增减变化,账户核定,待遇计算,最后纳入社区进行社会化管理。整个流程缺一不可,为了避免办事群众办事无头绪,在办事大厅浪费时间和精力,这要求我们在业务流程涉及上需要不断完善,以人为本,服务标准化,才能更好地开展日常事务。社保经办机构提供的是大厅一站式窗口服务,实行的是首问责任制,而社保经办事业政策性极强、政策涉及面广,政策调整变化快、敏感度高。就需要通过系统地学习,全面了解政策的具体内容和相关要求,把政策理解深,理解透。而经办人员由于平日经办业务量大,咨询解释的量也大,手里的工作堆积如山,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以我市局为例,召集一次职工大会都要在时间点的选择上斟酌再三。在这样的情况下,集中学习是基本不可能的。

4.内控制度建设需继续完善,抗风险能力需不断加强。

社会保险政策的贯彻执行的规范,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的规范,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管理的规范,是内控制度的基本要求。在2006年以前,我市有的区县使用的社会保险软件不由专业软件公司编制,缺乏缜密的考虑,大量业务数据依靠手工记载和计算,业务由经办人员一手办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也没有建立事后审计、审核知道,因此出现了一些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的事件,教训是深刻而沉痛的。经过几年的整改,我市各级社保经办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都有了一些成就,规范了管理,但是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及党、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言还有不小差距。

三、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契机,加快社保经办机构能力建设

加强能力建设的关键,是根据经办机构的职能和性质,把握好工作定位,着力提高经办系统五个方面的能力,全面提升经办管理服务水平。

(一)以整合社会资源,拓宽经办平台为手段,提升社保经办管理能力。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的组织环境是以经办机构为中心、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运作的行政管理体系。面对“小马拉大车”、人员配置经费都紧张的情况,经办机构必须转变观念,跳出圈子,外部联合,改进方式,本着“责任明确,分工协作,积极稳妥,方便快捷”的原则,加强外部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全新的姿态,构建新型经办体系,外延管理由无到有逐步加强。

首先是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如:与民政部门协作,加强社区服务组织建设,建立火葬人员信息反馈制度,完善领取待遇资格认证工作。与卫生、文化、体育部门协作,开展卫生医疗保健服务,组织文娱活动,丰富退休人员的精神生活;与工商、税务部门协作,利用工商年检、领取税票的机会,督促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与公检法部门协作,建立预防受到刑事处分人员养老金领取资格协查联系制度,防止养老金流失。

其次是强加服务体系建设。我市所辖街道10个、乡镇176个、社区288个,参照《四川省基层劳动保障公共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各乡镇、街道须建立劳动保障所,配备2-4名工作人员,社区须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配备1-2名工作人员。所需经费由市、区财政和相关政策渠道保障。今年,我市通过考试录用方式了近350名大学生劳动保障协理员,夯实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根基。

再次是要充分利用离退休人员这一宝贵财富。社保机构要充分把握“九九重阳节”、春节等重大节日,要通过各级退管机构,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突出“社会保险是职工的靠山”的主题,大力营造有利于社会保险工作开展的社会氛围。这样,不仅在宣传方面和社会化管理方面减少社保机构人、财、物的开支,而且以文化为载体,使得社会保险深入人心。创建积极、健康的社会保险文化,也是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以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为基础,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执行能力的飞跃。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的各个环节,信息及信息资源管理成为经办工作的重要领域。经办工作对信息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提高经办的服务效率和质量,防范经办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简化办事环节,落实内控制度等,一切都离不开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可以说,信息是经办工作的躯体,计算机系统是经办工作的灵魂。

积极推进数据集中业务系统架构建设,筹备建设市级数据中心,为全市、全省社保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并按要求启动金保工程二期工作,建设以提高数据质量为核心,以提供网络应用为宗旨的社保信息系统核心平台。以实现交换网纵向上联省厅,横向与相关单位相联,向下延伸到街道社区;业务网横向与市级经办机构相联,纵向与各县区经办机构相联,完成数据向数据中心集中。

(三)以促进业务流程标准化为抓手,提高业务经办服务能力。规范业务流程和办事程序既是社保机构自身提高工作效率的需要,也是更好地为广大参保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的有效措施。规范化和信息化的核心是标准化。社会保险工作不仅政策性强,而且程序性也很强,如所有参保单位都要进行参保登记、各项保险待遇都需要审核等,并且还有很多是重复性的,如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按月缴费、基本养老金要按月足额准时发放等,这就为标准化作业提供了可观并且实现最佳秩序的基础。

按照实现社会保险经办管理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的要求,要进一步完善优化业务经办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必须明确科室职责,建立精细的岗位职责,各科室提供业务流程详细步骤,并上墙公示,印发办事指南,做到各司其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了业务人员主观因素对经办管理的影响。经办机构是公共服务机构,是劳动保障部门的窗口单位。服务是经办工作的立身之本。能力建设的核心,应该是社保机构要提供怎么样的服务,怎么让被服务者满意,这是我们能力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把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满意度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第一标准。要把服务意识渗透到经办业务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每一个参保对象,对所有服务对象要做到全程跟踪时服务,“记录一生、跟踪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同时,也不能因为强调服务就放松管理,加强对各项基金的管理是我们搞好服务的基础。总之,要把提供优质服务和强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四)以健全内控制度为契机,增强社保经办工作抗风险能力。社会保险管理的核心是资金,即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管、支。开展系统内控建设不仅仅是维护基金安全的迫切要求,也是提高经办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内控,堪称经办管理的“纲”。要把内控制度建设落实好,要在经办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制度严密、运作规范、监控有效、考评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以“防——堵——纠”的事前、事中、事后三道监控防线,实行从工作人员经办——科长复核——分管局长审查的业务经办流程,从而实现对社会保险各项经办业务、各个操作环节、各类业务岗位全过程的监督。

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基金管理,严禁发生挤占挪用行为,防范和化解管理风险。要按照各项社会保险的特点确定不同的监测和预警目标,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监测预警体系;积极探索建立基金精算报告制度,对基金中长期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科学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决算,并切实组织实施,确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和制度平稳运行。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健全并落实系统维护、网络管理、信息采集、信息修改等管理制度,重要数据实行备份和异地存储。按照国家档案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加强社会保险经办业务档案管理,尽快建立规范的档案资料中心,保证各种资料的安全和完整。

(五)以日常工作为基础,开拓创新,推进创新能力建设。

创新是提高社保经办能力首要推动力量。目前,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越来越多。以市本级为例,这部分人群中男性年龄超过55岁,女性年龄超过45岁的人数达6000多人,占市本级养老保险灵活就业人员的15%以上。这部分人由于年龄偏大,工作技能单一,就业困难,收入较低,同时这几年由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增长较快,使得这类人员很难按时足额缴纳本人基本养老保险费。为此,我市社保经办机构与宜宾市商业银行经过多次协商,宜宾市商业银行同意开展向此类人员提供贷款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业务。另外,我市在珙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充分起到了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珙县17个乡镇、51个村,30多万农村居民将在今年陆续参加养老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这些,都是我市的一些创新,并都已收到较好的成效。

今后,还可以继续创新服务模式,如开展“网上申报”、“网上结算”“网上咨询”服务等,可以通过“借船出海”的方式拓展服务渠道,如搭载金融管理部门开发的“小额批量支付结算系统”“财税库行系统”等信息化平台,实现同城跨银行委托扣缴社会保险费和跨行发放养老金,最大限度提高经办管理服务效率和质量。

浅谈加强社保机构内部控制 篇3

关键词:社保机构,内部控制,对策建议

1 加强社保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 切实加强社会保险内部控制工作, 是确保基金安全的本质要求, 也是规范经办业务、保证社会保险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高度重视, 出台了劳动部发的文件《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控制暂行办法》, 指导社保机构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规范经办业务工作,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优化操作流程, 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

二是社保机构健康发展的需要社保机构承担着社会保险的全部基础性、事务性工作, 包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保险, 近年来, 随着社会保险各项体制改革的深入, 社保机构的险种类别不断增多, 涉及人数不断扩大、基金数额不断增长、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要使社保基金健康有序的运作, 就必须建立一套制度健全、责权明确、平衡制约、运行有序的制约机制, 通过内部控制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风险, 把各项基金管理运作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是保证社保信息和财务资料真实、完整的需要。社保机构的信息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各个保险业务活动方面的信息; 另一类是财务会计方面的信息。各级政府需要及时获得和占有准确的资料和信息, 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因此, 只有通过制定和执行恰当的业务控制程序, 科学合理地划分职责范围, 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 才能确保国家相关法律的有效执行, 保证社保信息和财务资料的真实、完整。

2 社保机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 1 组织机构控制方面

内部控制意识薄弱。但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存在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够, 对财务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财会人员无权参与单位的重要决策; 遇到具体问题不能按规定程序办理, 造成内控制度的失效。同时, 相关人员控制意识不强, 也没有明确的岗位责任约束, 日常监督与控制工作做得不到位, 如对资金管理缺乏控制意识, 有的单位擅自扩大基金开支范围; 有的单位基金被垫支、调剂, 或者直接被挪作他用。系统内的内部审计作用弱化。目前建立内审制度的单位多是财务人员兼任内部审计职责, 没有独立的内审部门, 也没有建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制, 内部审计监督停留在一般的经济事项的监督上, 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2. 2 业务运行控制方面

内部人员相互牵制制度不够完善。有的单位关键岗位和工作环节不设审核、复核或批准, 权力缺乏制约。业务流程控制体系不够完善。1未形成规范的、操作性强的业务操作规程。2现有的业务系统与财务发放系统同时由一人操作, 缺乏有效的相互监督制约关系, 主要表现在财务发放时缺少独立的业务审核和复核环节。

2. 3 基金财务控制方面

财务管理和核算不规范。1有的单位缺乏财务管理制度, 管理的随意性较大; 有的单位虽有制度、但很不完整, 且流于形式。2会计核算不规范, 有的随意处理账目, 不附任何文字依据或说明; 有的对账不作余额调节表, 差异不进行审核分析; 有的对账及余额调节表编制全部由出纳自己办理, 缺乏审核监督。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会计法》明确规定, “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 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有的单位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 财务人员对于其所处岗位的职责内容不详, 由于职权不明确, 责任不清楚, 程序不规范, 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和财务管理失控。

2. 4 信息系统控制方面

计算机系统滞后。社保机构庞大的业务处理系统和数据库, 需要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但由于现有的硬件设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应用软件系统还处于设计、开发、不断完善阶段, 以至于软件投入运行后暴露诸多安全隐患, 如社保机构与医疗机构还没有建立统一信息网络平台; 各个机构的软件开发商不同, 有时信息对接方面容易产生误差, 致使有些医疗费用报销经常出现一些差错, 如两次实时上传相同发票号码、相同名字和金额的两笔医疗费用, 造成重复报销。存在安全问题。计算机硬件自身安全性能低, 许多安全设施并未配置齐全, 造成的结果是直接影响到应用系统软件的正常运用。计算机软件在设计时选用的语言和资料库考虑安全性能少, 如资料库呈开放状态、易于打开、应用系统软件安全问题等, 这类现象和问题目前还尚未得到彻底改变, 都会给各种非法舞弊行为以可乘之机。另外, 还存在操作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操作密码管理不严格、安全管理制度检查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3 加强社保机构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3. 1 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一审、二帮、三促进”的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可以由财务和业务相关人员组成, 对本单位各项内部控制可以作为一个专题审计项目进行, 也可以将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作为审计对象进行单独审计, 准确把握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及容易造成损失的失控点, 通过有针对性的、经常性的、连续性的跟踪审计监督, 帮助有关控制部门逐步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使内部控制起到应有的作用。

3. 2 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内控工作尽管从观念到现实还不够完善, 还有许多因素制约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但要想使其真正在管理活动中发挥作用, 就必须增强认识。单位负责人是单位内控工作有效发挥作用的保证, 同时财会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控制责任意识能够促使内控制度有效实行。因此, 要加强对单位负责人、财会人员和业务人员在职业道德和内控方面的培训学习, 培养良好的内控意识, 在工作中做到思想水准高、业务技术精、工作责任心强, 为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提升内控水平奠定基础。

3. 3 完善内部相互制约机制

3. 3. 1 适度授权

对于单位的法定代表人, 既要保证其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又要保证各项工作的效率性和连接性, 适度授权是必然的, 关键是如何把握授权的度, 当今社会大凡出现重大舞弊经济案件的单位, 很多是授权不当引起的, 是授权多、权力过大, 且控制不力的恶果。不管哪个环节, 在具体授权时, 应先认真研究从而准确掌握, 这样既能保证管理制度有效贯彻, 又能保证权力制衡得到落实。

3. 3. 2 职务分离

一个处于容易犯错误或容易发生不轨行为职位的人, 不应同时又给予他担任可以隐匿这些错误或不轨行为的职位。在横向关系上, 至少由彼此独立的两个部门或人员办理, 以使该部门或人员的工作受另一个部门或人员的监督; 在纵向关系上, 至少经过互不隶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岗位或环节, 使下级受上级监督, 上级受下级牵制, 对授权、执行、记录、报关、核对等不兼容职务要相互分离控制。

3. 3. 3 岗位轮换

对大多数工作岗位, 都需要培养一个以上的受过训练的职工去担任。当固定职员休假时, 总得有人去接替其具体工作, 这样以往日常工作中的差错和不轨行为就容易暴露。同时要建立岗位轮换制度, 对那些关键的工作岗位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轮换, 并严格履行交接手续, 就可消除有些人蓄谋侵占盗用的打算。

3. 4 规范业务操作流程

按照社会保险有关政策和法规, 规范参保登记管理、缴费核定、账户管理、待遇审核、待遇支付、社会化管理、基金财务管理、计划统计管理、稽核监督等业务环节的操作流程。同时, 建立业务审核制度, 办理业务时应严格审核相关报表、凭证等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出具的相关资料和凭证应规范统一, 数据的修改应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和程序。

3. 5 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

依法建账, 按照不同险种分账核算, 各险种之间、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不得相互挤占, 合理运用会计处理方法对发生的业务进行账务处理, 记账依据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合法有效, 更正会计记录应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建立分工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和职务分离。

3. 6 加强计算机系统管理的内部制度建设

实行计算机系统管理后, 系统的正常、安全、有效运行的关键是对各项内控制度的操作使用, 如果单位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实施不力, 都会给各种非法舞弊行为以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何庆娟.加强社保机构内部控制的思考[J].浙江金融, 2012 (8) .

[2]陈秋兰.社保所内社保基金的内部控制[J].中国科技财富, 2012 (8) .

[3]于莉.社保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发展与应用[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13 (7) .

[4]李战鹏.关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携手共创和谐社会[J].中国市场, 2013 (46) .

[5]邢印江.浅谈社会保险基金管理[J].中国市场, 2013 (45) .

社保机构 篇4

目前,我省市、县(市、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大多按险种分别设立,机构重叠,经办分散,办公地点不集中,名称不统一,流程不一致,信息不共享,参保单位和参保职工经常需要在几个机构间来回往返办理业务,造成许多不便。

根据计划,我省将把各省辖市、县(市、区)现有按险种分设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撤并整合成一个“五险合一”经办机构,实行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一家受理、一站服务,方便参保单位和群众办理各项社会保险业务。

根据我省列出的“计划表”,到年底,基本完成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社保经办机构整合,20上半年全部完成市县两级社保经办机构整合。

社保机构 篇5

一、基本现状

2010年以来, 南充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乡镇、街道及社区等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 在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6个方面着力保障, 取得了积极成效。据调研统计, 截止今年8月底, 全市17个街道和292个镇设立了劳动保障所, 分别占全市17个街道、402个乡镇的100%、73%;街道、乡镇机构核定人员编制478名, 实有专兼职工作人员577人, 其中街道40人、乡镇537人, 平均每个基层机构1.9人;全市237个社区建立了工作站, 占全市348个社区总数的69%, 聘用工作人员319人, 平均每个社区聘用1.4人;每个机构平均办公场地15㎡、计算机1.5台、经费 (含工资) 3.1万元 / 人;全市5368个行政村每村均落实了1名劳动保障协理员, 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网络。这些基层公共服务机构和工作人中员充分发挥贴近群众、底数清楚、服务快捷的优势, 在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社保经办、退管服务等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已成为人社工作为民惠民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二、主要问题

尽管基层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建设做了很多的工作, 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与国、省基层平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标准相比、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 阵地建设还不平衡

南充市尚有27% 的乡镇、31% 的社区未建立机构;已建机构的人员编制数量远远达不到省级政府部门规定的标准, 且已建机构的乡镇中只挂牌、未核定人员编制的情况还不在少数;除了街道外, 绝大多数乡镇、社区基层机构都没有专用的办公场地, 基本上是与其他办公室混合使用或在外租用, 远低于四川省规定的乡镇不低于50㎡、社区不低于20㎡的标准。

(二) 人员素质还不匹配

受基层工作人员紧张的影响, 一些在编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人员也要身兼数职, 专职工作人员仅占61%;部分工作人员尤其是兼职人员、协理人员由于从事此项工作时间较短, 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 政策不熟、业务不精、经验不足, 只能满足于应付上级交办的工作;个别人员素质偏低, 工作责任心不强, 工作态度较差, 未能及时将人民群众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三) 经费保障还不到位

已建机构中除街道全部纳入财政全额预算外, 乡镇纳入预算的机构仅79%、社区仅3%;基层机构人员人头经费虽然有了一定的保障, 但办公经费严重不足, 除几张桌椅、几台电脑外, 再无其它便民设施;乡镇财力十分有限, 根本不可能安排出专门的经费来推进基层平台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社区、行政村只能靠一些来自于条、块且十分微薄的资金补助来维持基本运转。

(四) 经办服务还不精细

尽管已建机构都做到了业务流程上墙、政策事务公开、管理责任到人, 但乡镇业务主要集中在逢场天办理, 金保工程网络又只覆盖了街道社区, 导致基层机构信息化水平低下, 不能实现信息快速传输和资源共享, 工作随意性较大, 降低了服务效率和水平, 不利于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科学和动态管理。

三、对策建议

随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覆盖城乡的快速推进, 建立机构健全统一、功能定位准确、工作职责明晰、业务流程规范、窗口服务优质、基础保障有力的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一) 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站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度充分认识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统一思想, 认真按照中、省的要求, 切实将其优先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明确责任和分工, 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列入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 明确阶段任务, 加强分类指导, 定期检查评估, 强力推进实施, 确保机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 坚持标准, 全面建设

县级人社部门要主动担责, 积极协调同级机构编制部门, 严格执行川编发﹝2010﹞11号文件对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人员、编制的各项规定, 未建机构的把机构建起来, 已挂牌的核定好编制, 真正全域建立、全面做实基层平台机构;严格对照《四川省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验收标准及验收办法》中关于机构建设、人员配备、经费保障、服务场所、设施设备、信息化建设的6个方面的标准, 拾遗补缺, 不断完善, 坚决避免重复低效建设。

(三) 精心规划, 项目推动

本着满足工作需要、方便群众和经济实用的原则, 结合四川省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总体规划, 高标准规划、高起点构勒南充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路线图和时间表, 确保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紧紧盯住中省基层平台建设的项目盘子, 科学谋划项目, 及时对接项目, 随时追踪项目, 积极上报项目, 跑“部”前进, 竭力争取中、省基层平台建设试点项目落户南充;精心打造基层平台建设项目样板, 以点带面, 辐射全市, 加快基层平台建设标准化、规范化进程。

(四) 完善保障, 注入活力

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的投入, 纳入财政预算, 实施重点扶持, 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竞争择优、能进能出的基层平台用人机制, 配齐配强编内人员, 从严管理编外人员, 实施激励约束导向,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快金保工程建设进程, 努力构建上联省市、下联乡镇社区的信息服务网络, 推进基层服务信息化;加强基层人员队伍业务培训和作风建设, 不断提升优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摘要:本文以四川省南充市为例, 探讨了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现状, 认为存在着阵地建设不平衡、人员素质不匹配、经费保障不到位、经办服务还不精细等问题, 并提出了加强领导、坚持标准、精心规划、完善保障等多项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姚晚荷.我国城乡统筹中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基于成都市温江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总结[D].西南财经大学, 2008.

[2]肖瑶伦.“十二五”时期乐山市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1 (3)

[3]王丽平.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13-09-01.

[4]肖瑶伦.破瓶颈制约打好攻坚仗——乐山市“十二五”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思考[J].四川劳动保障, 2010 (12)

社保机构 篇6

为此,广州市政府及社会福利部门,为了广泛满足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通过在10个行政区范围内,以行政划分的街道为单位,具体以区属一、二级医院为依托,成立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站。目前,设置了政府非营利性社区医疗卫生组织216家,发挥非营利性组织职能,为市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一、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组织的职能及运营特征

在市政府统一规划建立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组织机构,体现行政管理区、社区及医疗名称,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档案资料,纳入全行业统一管理。

1、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性质特征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组织机构,由政府卫生及社保行政管理部门与社区举办,具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性质特征。医疗卫生服务组织机构名称为:街道名+社区名+社区卫生服务站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机构是在原来医疗业务的基础上,承担社区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及常规社会医疗服务。组织机构承办人,对行政管理部门承诺并接受监督,在履行服务承诺和合同约定的前提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化运营模式。

2、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特征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组织机构,把政府卫生医疗规划与社区居民卫生医疗服务内容有机结合,行使公共卫生服务和基础医疗服务职责,具体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等诊疗服务,形成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组织体系网络,充分体现地域医疗卫生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3、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费用管理特征

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组织机构的费用资金管理过程中,第一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收费标准,提供同样的医疗服务,只按县级医疗机构收费价格的75%执行收费;第二为市民提供挂号、诊察、检查、治疗、手术和化验等基本医疗服务支出费用中,政府补助10%,医疗参保人员个人账户支付90%;第三对按合同约定为医疗保险参保人提供医疗服务时,广州卫生行政部门将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部分给予相应补助;第四政府按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人口数25元/人额度下拨经费。

可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费普遍较低,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础医疗服务内容齐全,业务管理及组织运营制度管理规范,普遍受到社区居民欢迎。

然而,根据《卫生部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组织机构的建筑面积规模、公共卫生服务用房和基本医疗服务用房面积、床位数及功能等客观条件,将使其医疗服务能力水平、工作职能、服务对象和服务容量受到限制。

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条件及其制限

从目前广州市执行《意见》规定并结合社区人口数量结构分析看来,社区医疗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在面积、床位、服务功能、人员和经费等相关条件等方面,严重存在着客观条件制限性问题。

1、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条件

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评估审批及设计过程中,规定了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其中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与此同时还规定了公共卫生服务用房和基本医疗服务用房面积应为1:1,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不能超过50张。可见,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面积和床位等条件,直接决定了服务容量。

2、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制限

目前,全市服务对象达到一千三百多万人,而全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共有216家,平均每个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需要负责630778人的医疗卫生服务,平均服务人数与床位之间的比例大约是12616:1。

还有,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的绝对数看来,数量超过了两百家,而且主要分布在海珠区、越秀区、白云区、荔湾区和天河区等人口密集的老城区。然而,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与服务对象的比例分析看来,平均每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需要负责63万多人的卫生医疗服务,无论从机构数量还是床位数量,都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基础医疗卫生服务需要。

3、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职能范围制限

今年9月7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主讲广东科协论坛第28期报告会指出:在我国许多人看病都爱挤大医院,其实99.1%的人只需要看小区医生就能解决问题。

然而,正是因为目前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机构面积和床位及设备条件的限制,造成职能范围单一缺乏综合医疗服务等原因,导致绝大多数市民不管大病小病,不得不都到大医院去看医生,加重了医院工作同时,也加重了病人医疗费用负担,特别加大了老人看病的体力人力费用等方面负担。

因此,为了使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扩大服务容量、增加服务职能、提高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社会福利医疗保障作用,创造社会福利保障事业条件,在居民居住社区享受基本卫生和医疗及养老医疗服务,必须加强社保基金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及运营的资金投入。

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综合职能拓展与社保基金投入的必要性

根据广州市老龄委最新统计,广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户籍人口)总数已经上升超过100万,占总人口的13%,其中越秀区高达16.5%。因此,广州市必须积极发展养老医疗保障事业,解决老人的社会福利养老保障问题。然而,从广州民政局了解到,广州目前只有2万多张养老床位,也就是说每100个老人中,只有2张床位左右,养老服务条件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状态。

另一方面,广州绝大部分老人不仅有自己的房子,也有自己的储蓄及养老收入,并且他们希望居家养老。但是,由于社会处于少子化时代,并且年轻人忙于工作和育儿生活,无暇照顾和护理老人,无法确保老人日常生活的起居安全等,因此,社区有必要发挥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看护职能,对居家养老居民提供医疗、监护及看护等服务,有效解决居民在家养老问题。

如果忽略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社会福利养老医疗保障职能,将使居民不得不放弃在家养老计划,造成一方面老年居民的房屋及床位空置,使社会福利体系管理环节分离同时,另一方面为了福利养老及养老看护重复进行机构建设,浪费了社会福利基金资源。

可见,通过建立以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依托,增加机构的养老医疗服务,提供上门医疗看护,发挥综合医疗和看护作用,有利于充分利用居民家园做好居家养老,有效解决养老床位设施资源。

因此,为了创造良好的医疗设施和设备条件及医疗功能,更好地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职能,发挥社保基金的杠杆作用,必须加强社保基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及运营的投资,创造社会福利保障的事业条件。

四、现代社会福利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营模式

为了综合解决社会福利医疗与养老体系问题,必须建立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机构为依托的现代社会福利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组织专业医疗队伍的同时组建社会养老医护队伍,有效进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和老人医疗看护及养老看护工作的有机结合。

1、现代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组织运营管理

由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是以街道为行政划分建立形成,与一般医院不同,具有地缘性和民政性特征,在居民心中具有医疗服务、卫生服务、老人组织管理地位,组织与居民客观存在信赖关系。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家庭社会养老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医疗机构的地缘优势,体现现代社会福利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职能。

社区医疗卫生综合组织机构的运营模式

由此,在现代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组织运营过程中,首先,服务对象职能除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之外,还应该包括老人养老医疗看护等;其次,机构规模、面积及床位总数等设备条件,必须与社区居民总数相匹配;再次,医生、护士及养老医护人员队伍的合理配置;这样把社区医疗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民政养老护理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发挥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养老医疗和养老医护监护职能作用,更好地有效行使国家对国民的社会福利医疗养老的行政组织作用。

2、现代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及医护队伍的运营管理

为了确保社区基本医疗、居家养老老人医疗医护监护服务水平,必须保证医疗及医护队伍人才业务素质水平。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委托区属卫生学校,把社区下岗工人及低保户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医疗服务业务培训,对培训合格的医疗福利看护人员发放上岗证,把社区下岗工人的再就业与低保户人员生活费用支付与社区医疗看护队伍建设相结合,加强社区下岗工人及低保户人员的生活费支持同时,有效解决医疗看护人力资源问题。

3、现代社区医疗及养老医疗看护工作人员的运营管理

在社区医疗及养老医疗看护人员的运营管理过程中,必须按工作职责把医疗队伍和养老医疗看护队伍分工管理。医疗人员负责基本医疗和养老医疗治疗工作;对于养老医疗看护人员,包括护士和护工等工作:对一般行动自由的老人测量血压等提供一般常规医疗看护服务;对独居或无法进行生活用品采购的老人,不仅需要提供医疗服务,还需要医护人员提供日常吃用生活品购买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不仅要对老人进行血压测量、巡诊等医疗看护;对卧床病人提供专用冲凉浴缸并进行全过程专业护理等服务。

因此,加强社保基金资金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投资,就是在社保基金运营过程中,按基金的10%用于社区医疗机构建设、设施设备、人员训与运营管理,创造良好医疗设施和设备条件及医疗功能,完善综合社会保障机制,发挥社保基金的杠杆作用,创造社会性福利保障的事业条件。

五、加大社保基金对社区医疗机构投资的意义

由于现代社区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具体、职能全面、服务内容多样、职能综合、功能齐全,加大社保基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科学投资,第一有利于扩大机构的有形固定资产设施设备,增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条件;第二有利于培养社区医疗及医疗看护人才,特别是医疗看护人才的综合教育培养,是提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的关键;第三有利于发挥社保基金的杠杆作用,通过社保基金的有效投入,把社区下岗工人的再就业与低保户人员生活费用支付与社区医疗看护队伍建设相结合,有效解决医疗看护人力资源问题做好居家养老的同时,充分利用居民家园,有效解决养老设施床位等社会福利养老社会资源;第四有利于建立以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依托,发挥社区医疗队的信赖作用,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的同时,有效发挥社会福利养老的体系管理作用,实现社保基金资产效用最大化。

综上所述,通过社保基金资产加大对现代社区医疗卫生综合机构的资金投入,有效发挥社保基金的杠杆作用,有利于增强社区医疗综合中心的基本医疗和福利养老医疗能力,形成医疗床位与养老床位结合、老有所养与老有所医结合、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结合、基本医疗与医疗养护看护结合、医疗人员和医护人员结合,科学解决社会福利保障系统问题,实现辖区年青居民及老年居民医疗及养老社会福利化,充分体现我国经济发展和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及保障水平。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及参加医疗保险人数快速增加,为广大医疗参保人员提供有效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成了社会医疗保险基金必须解决的客观现实问题。对此,广州市政府通过在行政区范围内,设置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组织机构,为市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然而,少子化政策实施及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面对目前养老机构条件严重不足情况下,必须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有效综合医疗作用。因此,本论文在设计社区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机构运营体系模式基础上,提出加强社保基金资产对社区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机构建设及运营的科学投资。

上一篇:胸椎旁神经阻滞下一篇:数码钢琴基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