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针灸治疗

2024-10-07

带状疱疹的针灸治疗(共9篇)

带状疱疹的针灸治疗 篇1

带状疱疹是一种感染性皮肤病, 它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的[1]。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亲神经性的特点, 它进入人体后, 能够长时间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之中, 当人们抵抗力下降或者发生感冒时, 这种病毒就乘虚而入, 并且大量繁殖, 侵害人们的神经和皮肤, 最后产生炎症。当带状疱疹发病时, 其症状通常表现为四肢无力, 低度发热, 患处皮肤会感到发烫或者是神经痛, 用手触摸会有剧烈的疼痛感, 这种情况可能持续3 d左右, 随之患处皮肤变红, 并不久出现很多黄豆般的丘疹, 虽是集中分布, 但是彼此独立, 中间的皮肤正常, 然后再发展为水疱。另外, 带状疱疹还有一些特殊的症状, 如眼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2]。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带状疱疹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30例, 女20例, 年龄19~73岁, 平均 (38±15.1) 岁, 病程1~15 d, 平均 (5.62±2.82) d;病灶在头面部12例, 在颈部、胸部、背部和上肢28例, 在腰部和腹部6例, 臀部和腿部4例。对照组男30例, 女20例, 年龄20~74岁, 平均 (38±14) 岁, 病程1~13 d, 平均 (5.24±3.91) d;病灶在头面部10例, 在颈部、胸部、背部和上肢32例, 在腰部和腹部4例, 臀部和腿部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比较方面,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予静滴伐昔洛韦0.3 g/次, 2次/d, 口服维生素Bl片10mg/次, 3次/d, 甲钴胺0.5 mg/次, 3次/d。观察组采取排刺法、针灸及梅花针叩刺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治疗。1排刺法:用碘伏和医用棉签对患处的皮肤进行彻底消毒, 选取30号、1.5寸毫针, 进针时针头要与皮肤成大致15°~30°, 深度大概1寸, 根据疱疹患处的大小, 每次相隔1~1.5寸再次进针。对于病灶在胸部的患者, 采取患侧曲池、双侧合谷及足三里予以配合;对于病灶在腰部和腹部的患者, 采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及太冲予以配合。留针持续约半小时, 1次/d, 患处皮肤出针时, 应该使用大针孔, 以便使患处皮肤少量出血。2针灸治疗:在留针的时候, 要同时用艾条在患处皮肤进行反复旋转, 直到带状疱疹患者逐渐感觉到舒服, 疼痛感减弱, 同时感受到患处变得温热便可以停止, 时间控制在30 min左右为宜, 1次/d。如果带状疱疹患者皮肤受损的面积很大, 而且夜晚睡觉时会感到剧痛难忍, 这时, 患者可以要求医者或者是家人为其再行针1次, 以缓解疼痛, 使疱疹加快结痂的速度。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都以10 d为1个疗程, 10 d之后对各自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统计,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带状疱疹患者都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状和其他不良反应。

疗效判定标准:标准是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疱疹的各种临床症状消失, 并且没有相关后遗症, 无疼痛感;2好转:疱疹消退了一部分, 并没有完全消失, 疼痛感减轻;3无效:疱疹的临床症状没有消失或者加重, 疼痛感强烈。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9%,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针 灸法治疗 带状疱疹时, 止痛时间及皮损结痂时间都比使用西药治疗的时间短, 而且促进疱疹结痂的效果更好 (P<0.05) , 见表1。

采用针灸疗法的观察组的止痛效果要明显优于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的对照组 , 该差异具 有统计学 意义 (P<0.05) 。见表2。

讨论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功效是现有其他治疗方法不能相比的。针灸治疗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其针刺的手法十分关键。本文论述了采用排刺法和针灸进行治疗, 使患者的静脉通络, 气血逐渐恢复正常, 并且能够有效地阻断身体之中的邪气, 疾病的症状逐渐消失, 病痛逐渐减轻, 最后全部消失, 彻底根治带状疱疹。通过将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的方法, 很好地证实了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真实功效, 不仅治疗效果显著, 而且不良反应很少, 留下的后遗症也相对少, 相对西药治疗而言, 针灸治疗方法的费用和成本也很低, 值得在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带状疱疹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 观察组给予针灸法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 判断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9%, 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止疱时间及皮损结痂时间都比对照组时间更短。此外, 使用针灸治疗的止痛效果更好。结论:针灸治疗方法在临床上治疗带状疱疹具有不良反应少, 操作简单, 止痛效果好, 并可以有效地缩短带状疱疹的治疗时间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丁新华, 韩肖华, 温新仪, 等.电针不同穴位结合高压氧治疗脑损害认知障碍[J].中国康复, 2010, 22 (1) :29-30.

[2]石学敏, 杨兆钢, 周继增, 等.针刺治疗假性延髓麻痹325例临床和机制研究[J].中国针灸, 2011, 19 (8) :491.

带状疱疹的针灸治疗 篇2

任小丽,陈晋广(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皮肤性病科 台州318000)

摘要:目的 观察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153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1例静脉滴注膦甲酸钠同时口服弥可保,对照组72例静脉滴注病毒唑针。1月后观察止痛、止疱、结痂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止痛时间、止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二2组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有9例出现注射处疼痛,对照组有8例不同程度的恶心、口干、头晕。结论 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安全有效。

关键词:膦甲酸钠;带状疱疹;疗效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3765(2010)-04-0137-02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神经痛为主要症状的皮肤科常见病,治疗上以抗病毒为主,目前常用的无环鸟苷有病毒唑、阿昔洛韦、泛昔洛韦、万乃洛韦。耐药多且疗效都不尽人意。我科自2008年6月至2009年2月,使用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所观察病例均为2008年6月—2009年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带状疱疹患者,均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入选标准:①年龄18~65岁;②皮肤为单侧分不的集簇性水疱、丘疱疹,呈带状分布排列,自觉疼痛明显;③病程<1周;既往无光敏史;④眼科会诊排除白内障;⑤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严重的基础病患者153例,其中男87例,女66例,男:女为1.32:1.00;年龄18-65岁,平均45.3岁。1.2 分组情况 153例患者随即分为2组,治疗组81例,男47例,女36例,男性:女性为1.31:1.00,年龄18~63岁,平均44.7岁;对照组72例,男40例,女30例,男:女为1.33:1.00。两组间年龄、性别、平均病程、皮损分布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静脉滴注膦甲酸钠250ml(3g)(江苏正大天晴,批号 20070402),每天1次,连续1周,同时口服弥可保,0.5mg,1天3次,1周,强的松片10mg,1田3次,3d。对照组每天静脉滴注病毒唑针(仙居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70102)0.5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每天1次,连续1周,口服药同治疗组。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治疗前、治疗后30d的疼痛状况:观察疱疹止疱、结痂、脱痂的时间。疼痛采用视觉模痛(0分为无疼痛,10分为疼痛最强):原发水疱吸收干涸,无新疱到现在为止疱,所有水疱干涸结痂或脱落;疼痛缓解或偶有疼痛,疼痛消失,皮损全部痊愈而疼痛时间持续超过4周为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疗效评价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疗效观察 治疗组止痛、止疱、结痂时间均短于对照组,1个月后神经痛后遗症治疗组5例,对照组12例,差异有显著意义。(见表1)

组数 治疗组 对照组 U值 P值 例数 81 72

止痛 4.21±1.25 6.52±1.18 11.76 <0.01

止疱 5.26±1.31 7.55±1.28 10.92 <0.01

止痂 7.32±1.56 7.78±1.26

2.02 <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9例出现注射处疼痛,放慢速度后症状消失,对照组8例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口干、头晕未终止治疗,停药后症状消失。3 讨论

3.1 带状疱疹是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再激活引起的 皮肤感染,常表现为群集疱疹沿周围神经体表分布区呈带状排列。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嗜神经性,可引起神经损伤,出现明显的神经痛(1),尤其老年患者更加剧烈且易留后遗神经痛。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通常为剧烈火烧样、针刺样疼痛。大多数患者皮肤表面的带状疱疹会很快痊愈,但部分患者带状疱疹痊愈后神经痛可能会久治不愈,甚至终生疼痛,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痛(2)。因此,早期、有效的药物治疗是控制本病的 重要措施(3)。膦甲酸钠v为病毒抑制剂,该药可以与非竞争性地阻断病毒DNA多聚酶的磷酸盐结合部位,防止焦磷酸盐从三磷酸去氧核苷中分离及病毒DNA链的延长对所有疱疹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以及上述病毒对阿昔洛韦耐药的情况下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国内赵凤莲报告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取得较好效果(4)。Snoeck等(5)认为,对免疫力低下、器官移植和癌症患者感染常是致命的,必须及时治疗,但临床上发现TK酶缺失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不断增多,对阿昔洛韦及其同类药物耐药,应推荐使用膦甲酸钠治疗(6)。

3.2 笔者研究发现,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确切,显效迅速,治愈率高,明显减少了后遗神经痛。膦甲酸钠是无机焦磷酸盐的有机类似物,在体外实验中可抑制包括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1型和2型(HSV-1和HSV-2)等疱疹病毒的复制。在不影响细胞DNA聚合酶的 浓度下,膦甲酸钠在病毒特异性DNA聚合酶的焦磷酸盐结合位点产生选择性抑制作用,从而表现出抗病毒活性(6)。耐阿昔洛韦的HSV株或耐更昔洛韦的CMV株可能会对膦甲酸钠敏感。但膦甲酸钠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肾损害,体内吸收后,主要经肾小球过滤和肾小管分泌排泄。约80%以上自肾排出。为安全起见除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外,用药期间应嘱患者多饮水,以减轻肾毒性。

参考文献

〔1〕 柴银林。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09,28(20):8.〔2〕 杜宁,尹常宝,刘波等。前列地尔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9,15(3):144-146。〔3〕 李卫红,范团起。阿昔洛韦联合单膦酸阿唐腺苷治疗带状疱疹74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9,49(15):98-99。

〔4〕 赵凤莲。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74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3,19(5):439。

针灸加毫火针 治疗带状疱疹 篇3

带状疱疹的早期,除了常规的内服抗病毒药物和外敷中药外,应尽快应用针灸加毫火针,可大大地缩短疗程,防止红疹继续扩散并预防出现后遗神经痛。只要针灸治疗介入得足够早,一般情况下,患者3~4天就可痊愈,病程严重的1~2周也可治愈,极少出现后遗神经痛顽痛症状。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多为正气不足,湿热内蕴,壅阻肌肤,致使气滞血瘀,经络失疏,循肝胆经外发而成。对付难缠的“蛇串疮”,针灸的“三截法”对带状疱疹“围追堵截”,可“降蛇伏邪”,最大限度地拔除余毒,以防余邪为患。

所谓“三截法”是把整束带状分布的红疹形象地分为“蛇头”“蛇尾”和“蛇中段”,下针时在“蛇头”“蛇尾”各下一针,在“蛇中段”则围刺,即围住中段的红疹四周下针。手法采用泻法,泻其搏结之热毒,通则不痛,留针半小时。在刚刚出现红疹时介入针灸治疗效果最好,每日针灸一次,早期宜清肝利湿,解毒止痛;等水疱干水后,恐余邪未尽,气滞血瘀,治疗宜扶正祛邪,化瘀止痛,透邪外出。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研究现状 篇4

1 刺络拔罐

刺络拔罐是用三棱针、梅花针等针具刺破浅表皮肤组织, 再在施术部位加拔火罐使达到一定出血量的治疗方法。刺络拔罐具有活血消肿、疏通经络、祛瘀生新的功效, 是治疗带状疱疹常用且收效较快的方法。

田浩[1]研究表明刺血拔罐可以明显降低PHN患者血清P物质 (即SP, 一种神经肽, 是公认的疼痛发生的重要参与物质) 的含量,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100%, 愈显率为87.50%。欧阳颀[2]采用刺络拔罐疗法联合紫外线照射治疗带状疱疹, 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等西药治疗。观察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6.9%、90.8%, 对照组为38.5%、66.2%;观察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疱疹止痛、止疱、结痂及痊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何新伟[3]采用围刺加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李力[4]采用刺络拔罐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对比单纯普通针刺治疗。30天后VAS评分放血疗法组为 (6.31±1.51) , 对照组为 (7.20±1.32) 。

2 电针

近年电针运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十分普遍。电针法是毫针刺入腧穴得气后, 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 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经络腧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电针用于带状疱疹可以止痛、镇静、促进代谢和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症水肿等。从近年的文献可以看出电针治疗带状疱疹, 多选穴疱疹相应节段夹脊穴以及阿是穴, 波形以疏密波为主, 频率多在2~100Hz, 2~5mA。

周利[5]采用电针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66例, 治愈46例, 好转17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5.2%。刘银妮[6]采用电针夹脊穴配合刺络拔罐法治疗, 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93.5%, 对照组愈显率为72.7%。邹燃[7]用电针夹脊结合围刺治疗治疗组患者, 对照组患者口服卡马西平、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VAS评分治疗组为 (3.27±1.48) , 对照组为 (6.08±1.55) ;焦虑HAMA评分治疗组为 (4.57±0.28) , 对照组为 (10.37±0.15) 。熊国才[8]采用电针结合激光疗法治疗带状疱疹, 对照组患者只用电针疗法。治疗10天后, 治疗组平均止痛时间为 (3.55±0.51) 天、疱疹结痂时间为 (4.79±0.86) 天, 少于对照组的 (6.66±0.78) 天、 (7.16±0.94) 天。

3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又称水针, 是选用相应中药或西药注射液注射入人体相关穴位, 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具有针刺与药物双重刺激的作用, 药物可沿经络直达病处, 加快药物吸收, 以达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起效快、疗效显著, 临床选穴常用华佗夹脊穴以及辨证取穴相应腧穴。

李福[9]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进行痛点穴位注射, 并采用阿昔洛韦静滴, 配以超短波治疗80例患者, 有效率为85%。周维鸿[10]运用丹参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 并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注射选穴疱疹相应神经节段夹脊穴以及阿是穴, 治疗3周后, 患者疼痛评分分值明显下降, 治愈率达64.00%。李娟红[11]采用夹脊穴直刺配合臭氧穴位注射治疗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 总有效率为76.0%。边芳[12]根据疱疹发病部位采用穴位分点注射混悬液 (复方倍他米松+维生素B12注射液+碳酸利多卡因注射) 治疗, 总有效率为86.18%, 治疗后患者血清中IL-6, IL-10水平显著降低。黄丽强[13]采用针刺相应夹脊穴合甲钴胺穴位注射;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相应夹脊穴, VAS评分。结果治疗组疼痛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半年后随访, 治疗组复发率为9.5%, 对照组为30.0%。

4 火针

火针, 古称“燔针”, 火针刺法称为“焠刺”。火针对局部皮肤轻微烫伤, 温热作用持续, 能促进局部组织新陈代谢、改善微循环, 促使神经修复, 以达疼痛缓解的作用。火针用于带状疱疹的治疗, 具有开门祛邪、破瘀通络、以热引热的作用, 可直接速效地将瘀滞于经络的湿热火毒祛除。

黄石玺[14]用毫火针 (即将普通毫针用酒精灯烧至发红) 在局部阿是穴处行点刺, 再行温和灸15min。50例患者中痊愈26例, 总有效率为94.0%。樊玉华[15]改良火针 (同黄石玺的毫火针制法) 配合疱疹部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患者39例, 好转24例, 无效5例, 痊愈率为57.4%, 有效率为92.6%。张戈[16]应用火针围刺疱疹周围皮肤, 加患处分散型穴位注射;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和放血拔罐治疗。结果患者血中WBC、NEUT、MONO三项指标检测均有改善;观察组显愈率为96.7%, 对照组为93.3%;止痛、止疱时间、结痴时间、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李泽林[17]予以治疗组患者火针加穴位注射, 对照组患者予以西药甲钻胺片、洛芬待因片和维生素B1片口服。治疗2个疗程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 优于对照组的75.0%。张桂波[18]运用火针与围刺配合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 对照组口服阿昔洛韦片、维生素B2。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9.0%、100.0%, 对照组分别为34.9%、79.1%;患者止痛、止疱、结痂及痊愈时间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1月后随访, 治疗组患者无复发情况, 对照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23.2%。

5 综合疗法

在查阅有关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文献中, 运用单一治疗方法的较少, 多数是两种或以上治疗方法综合使用。多种治疗方法的联合使用, 能综合各疗法的优势, 提高疗效。

曹占花[19]运用火针结合围刺、电针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80例。在阿是穴进行火针与围刺, 于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采用电针, 结果显效76例, 有效率达95%。刘佳[20]对铺棉灸组患者采用铺棉灸合围刺、电针治疗, 叩刺拔罐组患者采用叩刺拔罐合围刺、电针治疗, 西药组患者口服西药盐酸伐昔洛韦、维生素B1。结果显示, 在VAS评分、疼痛持续时间、即刻镇痛时效、疼痛强度、疼痛缓解程度、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上, 铺面灸组均优于其他两组。周艳明[21]将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针灸组、中药组。针药组患者服柴胡疏肝散与活络效灵丹加减, 并辨证选穴;针灸组患者针灸选穴同针药组, 并口服维生素B1、B6, 肌注维生素B12;中药组患者服药同针药组, 并配合局部注射曲安奈德、利多卡因。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1.2%, 针灸组总有效率为71.70%, 中药组总有效率为53.5%。薛愧玲[22]将梅花针、艾灸、穴位注射3种疗法相结合运用治疗PHN48例患者, 治愈36例, 占75%;显效7例, 占15%;有效4例, 占8%;无效1例, 占2%, 总有效率为98%。苌丽静[23]采用围刺、刺络拔罐、火针合TDP治疗带状疱疹患者39例, 痊愈38例, 好转1例, 有效率为100%。乔荣斌[24]采用电针夹脊穴配合阿是穴叩刺拔罐, 对照组只采取电针治疗。3个月后疼痛强度, 治疗组低于对照组;阵痛时效, DQOLS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梁修深[25]采用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通”即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微通法:毫针刺法, 主穴肺俞、肝俞、胆俞、脾俞、太冲并配阿是穴。温通法:以火针疗法为主, 取穴同微通法。强通法:放血疗法, 选穴以阿是穴为主。对照口服西药阿米替林、消炎痛、西咪替丁、多塞平、甲泼尼龙片、颅痛定。三通组显愈率为94%, 西药组为76%。

6 其他

除上述常用的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外, 文献中也不乏各种其他临床较少使用的疗法。这些特殊疗法效果明显, 丰富了带状疱疹的治疗手段。

吴波[26]运用耳穴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并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耳穴选神门、内分泌、皮质下、肝、胆、肺及相应病变部位所对应的耳穴。并选足三里、内关、曲池、太冲进行穴位注射。结果痊愈率为60.0%, 愈显率为83.3%。刘悦[27]采用阿是穴浮针 (毫针快速平刺, 透皮后将针身平贴皮下顺经进针直至针柄) 联合穴位注射复方香丹注射、利多卡因注射液、, 总有效率为97.5%。左甲[28]以铺棉灸疗法为主治疗带状疱疹, 铺棉灸疗组总有效率为92.9%, 西药组为91.2%。而视觉模拟评分、疼痛持续时间、30日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均优于西药组。田雪秋[29]采用循经火疗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60例, 治愈45例, 好转10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91.7%。张璟宏[30]运用针灸联合微波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并口服维生素B1、B6。治愈率为49.1%、显效率为33.3%、无效率为3.5%、总有效率为96.5%。

7 结语

综上所述, 各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确切, 优势显著。针灸方法方便简洁, 丰富多样, 针刺、艾灸为主要常用方法, 民间特色疗法疗效佳。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围刺、刺络拔罐、电针、穴位注射、火针等。综合使用多种疗法的文献较多, 单一疗法的较少。取穴规律以疱疹相应华佗夹脊穴、皮损部阿是穴为主, 并配合辨证取穴。综合文献结果可以看出,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 可明显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疼痛缓解时间短, 疱疹结痂时间快, VAS评分减低明显, 睡眠质量能得到有效改善,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 各综合情况均能得到有效改善。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疗程短、疗效高、副作用少, 总有效率、治愈率高。

文献中, 以临床疗效观察报道为主, 机制研究较少且多处于较低水平, 疗效标准不完全统一, 研究方法不甚严谨, 随机对照的多中心研究少, 故使疗效评价不甚客观。在各针灸方法的运用中各种刺激量变化大、不统一。总体研究客观性差, 规范性、科学性较低。今后, 当选择更加科学的设计方案, 统一治疗参数, 规范疗效评价, 使治疗方案得以优化, 让中医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更加完善。

摘要:整理总结近8年来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献, 并对文献进行回顾、归纳及分类, 评价不同针灸方法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以期为针灸临床治疗带状疱疹提供思路、依据。

带状疱疹的针灸治疗 篇5

1.1 一般资料

32例中, 男18例, 女14例, 年龄23~55岁, 平均44.5岁。发病均为单侧, 其中左侧19例, 右侧23例。从起病到就诊时间1d~1.5个月, 1周以内25例, 1周以上7例。所有病例均有一侧耳痛、疱疹及面瘫。32例中, 眩晕19例, 4例出现同侧咽痛、咽部疱疹, 9例蹬骨肌反射未引出, 肌电图提示侧面神经受累6例。春秋两季发病26例, 6例发病于冬季。

1.2 诊断要点

(1) 发病急, 症状可于数小时或1~3N内达到高峰; (2) 大部分患者有风寒感冒病史; (3) 典型表现为耳痛、外耳疱疹、周围性面瘫三联征, 可伴有听力下降、耳鸣、眩晕等内耳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颈抵抗、锥体束征及脑脊液和电生理的改变。

1.3 针刺方法

疏风通络, 取手足阳明经为主, 取穴为地仓、颊车、翳风、合谷、太冲、牵正、风池。目闭不合加申脉, 照海。伴眩晕、耳鸣、耳聋加侠溪。急性期宜浅刺, 不行针t恢复期透刺, 每隔5min行针1次, 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留针30min, 并配合灸法。每日10点, 每6天为1个疗程, 休息1d, 再行下1个疗程, 治疗期间注意保暖。

1.4 药物治疗

针对其病毒感染使用抗病毒制剂无环鸟苷以抑制DNA复制过程, 用量为5~8mg/kg, 静滴7d由于病毒感染面神经在骨管内水肿, 故早期应用大剂量类固醇激素, 如强的~260mg/d, 口服7d, 以后递减。应用神经营养药物维生素B, 等;合并细菌感染者应用抗生素, 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肝、肾功能。

1.5 疗效标准

(1) 治愈:完全恢复正常; (2) 基本治愈:面部外观及肌肉功能基本恢复, 但肌力略弱, 外耳道疱疹消失, 无明显耳痛, 主观感觉满意; (3) 好转:面痈程度虽减轻, 但面部外观及肌肉功能还较差, 外耳道疱疹基本消失, 少数可遗留耳痛, 主观感觉不满意; (4) 无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治疗6个疗程后, 3 2例中, 治愈7例, 基本治愈1 3例, 好转8例, 无效4例, 治愈率为23%, 基本治愈率为40%.好转率为25%, 总有效率为8 8%。

3 讨论

耳带状疱疹又称Hunt综合征, 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 1907年由J RamsayHunt最先报道[1], 而近几年来文献所报道的病例数逐年有所增加。它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该病毒具有亲神经特性, 主要潜伏在脊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细胞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的神经细胞内, 一旦机体抵抗力下降, 病毒即被激活, 激活的带状疱疹病毒沿神经轴突到达神经所支配区域, 并在该处黏膜细胞内或淋巴组织中继续大量繁殖, 可引起多发性脑神经病损, 主要表现为面神经麻痹, 其次为听神经或三叉神经损害, 少数病人还可伴发病毒性脑炎、脑膜炎脊髓炎等[2]。西医治疗主要针对其病毒感染使用抗病毒制剂、激素和神经营养药。其中, 无环鸟苷属抗疱疹病毒剂, 在体内转化为三磷酸化合物、干扰单纯疱疹病毒DNA聚合酶的作用, 抑制病毒DNA的复制, 能改善耳痛症状、促进疱疹愈合, 有利于面瘫恢复[3], 激素可促进神经水肿的吸收, 而神经营养药则加速受损神经的修复。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属“中风”范畴, 由于脉络空虚, 风邪乘虚侵入面部阳明经、少阳经脉, 致气血瘀阻、脉络不通、经筋失养而成面瘫;痰浊中阻使清阳不升, 浊阳不降, 则发眩晕、耳鸣、耳聋, 是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当祛邪扶正兼顾, 采用针灸治疗效果确切, 早期针刺宜引邪外出, 后期宜补益正气, 促进康复。根据本痫临床病理特点以及中医辨证论治, 采用针灸与药物结合治疗该病, 可使症状得到缓解乃至消除, 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 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摘要:耳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多发性颅神经炎症, 又叫Hunt综合征。笔者采用针灸与药物结合治疗耳带状疱疹疗效显著。

关键词:针灸,药物治疗,疱疹

参考文献

[1]何永照, 姜泗长.耳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424~426.

[2]蒋雨平.临床神经疾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167~l70.

带状疱疹的针灸治疗 篇6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所有病例均按照<<ANDREWS&apos;DISEASES OF THE SKIN CLINICAL DERMATOLOGY>>9th EDITION--皮损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 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 先出现红斑, 继而出现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水疱, 各水疱群间皮肤正常, 具有单侧性及明显神经痛--确诊为带状疱疹。入选病人年龄大于60周岁, 排除有中、重度老年痴呆认知功能障碍以及住院期间因有严重基础病死亡的病人。

1.2 一般资料

140例带状疱疹患者均为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70例, 其中男25例, 女35例, 年龄60~96岁, 平均76.3岁;对照组男性26例, 女性34例, 年龄60~93岁, 平均年龄77.4岁。2组皮损分布部位见表1, 两组性别、年龄、皮损分布部位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以<<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 CLIN-ICAL DERMATOLOGY>>9th EDTION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为主:采取口服泛昔洛韦片口服500mg tid*7d;红外线治疗仪 (TDP) 照射1次bid;红外线治疗仪 (TDP) 照射时予阿司匹林泥敷剂外涂;阿昔洛韦眼药水局部湿敷1次bid;根据疼痛程度依程度联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卡马西平及必要是应用皮质类固醇。

2.2 治疗组西医的治疗方法同对照组, 红外线治疗仪 (TDP) 照射时改用炉甘石洗剂外涂, 结合中医辩证论治:

2.2.1 针灸取穴主穴:胸腹取病变部位与皮损部位相应之夹脊穴, 其他部位采用皮损局部围刺法或三棱针刺络。

配穴: (1) 肝经火盛型配阳陵泉、曲泉、大敦、行间、侠溪; (2) 脾虚湿盛型配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内庭; (3) 气滞血瘀型配鬲俞、血海;根据发病部位取穴:发于头部取大椎、风池、曲池、至阳、太冲;发于胸胁部取神道、灵台、大椎、合谷、阳陵泉;发于腰者取灵台十七椎、大椎、足三里、太冲。

2.2.2 中药口服 (1) 肝经火盛型: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30g、柴胡10g、泽泻15g、车前子 (包煎) 10g、木通10g、山栀子10g、黄芩10g、生地15g、板蓝根或大青叶30g, 痛重者, 加延胡索、丹参, 便秘者加大黄; (2) 脾虚湿蕴型:用除湿胃苓汤加减 (苍术15g、厚朴15g、赤茯苓15g、泽泻15g、山栀子15g、滑石15g、生薏仁30g, 兼肝郁者加柴胡, 食少腹胀者加木香、神曲; (3) 气滞血瘀型:用逍遥散加减 (当归10g、白芍30g、川芎10g、地龙10g、柴胡10g、甘草10g、延胡索15g、山栀子10g、黄芩10g、白术15g, 年老体弱者加党参、黄芪, 痛甚者加丹参、鸡血藤。)

3 观察项目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项目

分别采用疱疹消退程度及疼痛缓解程度, 比较2组治疗效果。疼痛缓解程度考虑老年病人特点, 采用适合老年病人疼痛程度评估的修订版面部表情疼痛量--FPS-R。

3.2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x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4 疗效

4.1 疗效标准

4.1.1 疱疹消退标准

痊愈, 水疱干涸结痴, 无新皮疹出现;好转, 水疱未完全吸收, 无新皮疹出现;无效, 水疱未吸收, 仍有新皮疹出现。疗效达到痊愈和好转统计为有效。

4.1.2 疼痛缓解程度

采用FPS-R进行评估。疼痛缓解百分率 (%) =[ (治疗前疼痛强度一治疗后疼痛强度) /治疗前疼痛强度) ]x 100%。其中, 完全缓解 (CR) :疼痛减轻91%~100%;部分缓解 (PR) :疼痛减轻61%~90.9%;轻度缓解 (MR) :疼痛减轻21%~60.9%;无效 (NR) :疼痛减轻21%以下或疼痛无减轻。疗效达到CR和PR统计为有效。

4.2 经21d治疗

4.2.1 2组皮疹消退程度结果比较见表2。

治疗组痊愈68例, 好转2例, 总有效率为100.00% (70/70) ;对照组痊愈47例, 好转23例, 总有效率为100.00% (70/70) 。2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4.2.2 采用FPS-R评价2组疗效结果比较见表3。

治疗组CR36例, PR20例, 总有效率为80.00% (56/70) ;对照组CR20例, PR24例, 总有效率为62.86% (44/70) 。2组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5 讨论

带状疱疹中医俗称"蛇丹"、"缠腰火丹"、"蛇串疮"等, 病因有肝火郁结、湿热结聚、嗜食辛辣等, 辨证病位在肝、胆、心、脾, 病邪为郁火湿热, 病机为火毒湿邪溢于肌肤, 发为疱疹;阻滞经络, 不通则痛。西医则认为带状疱疹是疱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 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后, 病毒活动繁殖而激发带状疱疹[1]。针刺夹脊穴, 针尖斜入脊椎处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控制病毒传播以及控制神经疼痛;沿着疱疹进行围刺, 可以控制疱疹继发感染及扩大, 促使疱疹周围炎症消散及吸收[2]。泛昔洛韦及阿昔洛韦是高效、广谱、低毒、速效抗病毒药, 在宿主正常细胞的磷酸激酶作用下, 转化为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三磷酸无环鸟苷, 能选择性地抑制病毒DNA聚合酶, 阻止DNA链的延仲, 具有较强的抗疱疹病毒的活性, 而不影响正常细胞, 对缩短病程, 减轻症状均有显著疗效。炉甘石洗剂湿敷可使疱疹干燥、收敛、渗出减少, 缓解疱疹部位炎症反应, 杀菌预防感染, 保护和促进创而愈合, 同时因皮损处有纱布覆盖能隔离外来机械刺激, 减少触痛并能保护水疱的完整, 减少感染机会。红外线治疗仪 (TDP) 照射是有温通经络, 温热化湿, 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照射后可使血液循环改善, 气血通畅, 活血化疲, 消炎止痛, 水疱干涸结痴。另外, 红外线治疗仪 (TDP) 有一块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复合涂料版, 当达到一定温度后, 产生一种具有不同波长和不同能量的综合电磁波, 能增强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及免疫力, 吞噬作用活跃, 酶活性加强, 新陈代谢提高, 组织细胞活力旺盛, 修复作用加强, 有利于病变组织迅速恢复[3]。而评估老年人的疼痛, FPS-R在错误率和首选率方而都是最合适的量表。综上所述, 带状疱疹对于老年人最主要的影响是疼痛, 在西医规范治疗的基础上, 通过辩证论治施行针灸、结合中医药内服外治, 能明显提高老年人带状疱疹疼痛的治疗有效率, 改善老年人带状疱疹后的生活质量, 而没有增加明显的经济负担, 体现了祖国医学"简、便、验、廉"的特点。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带状疱疹针灸结合药物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将140例老年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纯西医治疗, 治疗组采用针灸结合药物内治及外治。经21天治疗后比较2组疱疹消退程度及疼痛缓解程度。结果治疗组皮疹消退程度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疗组疼痛缓解程度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结论通过辩证论治施行针灸、结合中医药内服外治, 能明显提高老年人带状疱疹疼痛的治疗有效率, 改善老年人带状疱疹后的生活质量, 体现了祖国医学“简、便、验、廉”的特点。

关键词:针灸,老年人,带状疱疹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389.

[2]邱茂良.主编.针灸学[M].第五版,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5.

带状疱疹的针灸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3年6月在来宾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54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患者中男29例, 女25例;年龄43~82 (49±8.12) 岁;病程≥3个月。病变部位均为单侧胸背部和腰背部受累。排除有内分泌疾病或神经精神疾病的患者;严重的心、肝、肾等疾病者;哺乳期妇女;对实验药或对照药过敏者, 本研究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治疗组中男14例, 女13例;年龄50.1±9.1岁;病程19.67±25.73个月。对照组中男15例, 女12例;年龄49.3±8.7岁;病程20.31±24.91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基础治疗均予针灸治疗, 针灸取穴:阿是穴 (病变皮损处) 、夹脊穴 (与皮损部位相对应的夹脊穴, 背部后正中线棘突下旁开0.5寸, 只取患侧的夹脊穴) 。操作方法:阿是穴, 患者取卧位, 常规消毒后, 在距皮损边缘0.2cm处用30号1.5~2寸毫针进针, 针尖朝向皮损区中心, 呈150角, 沿皮下围刺, 针距约为1~2cm。夹脊穴:用30号1.5~2寸毫针, 针身与皮肤呈450, 向脊柱方向进针深度0.8~1寸。针刺得气后, 接韩氏穴位刺激仪。电针刺激参数:采用直流电, 疏密波, 频率为2/100Hz, 2~5m A, 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 通电30min后出针, 1次/d。治疗组在针灸的基础上加用加巴喷丁胶囊口服, 第1d口服加巴喷丁胶囊剂量为300mg, 第2和第3d分别增至600mg和900mg, 第7d为1200mg, 共接受6w的药物治疗。治疗过程中如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可适当的调整药物剂量。对照组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马西平100mg, 3次/d, 共治疗6w。

1.3 疗效判定标准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 3, 6w进行随访, 并进行疼痛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疼痛评分:采用10cm视觉模拟评分 (VAS) 。0~1, 无疼痛症状;2~4, 轻度疼痛, 不影响日常活动;5~7, 中度疼痛, 发作时影响正常活动;8~10, 重度疼痛, 发作时必须卧床[1]。睡眠质量评分 (QS) :5点严重程度评分。0=非常差, l=差, 2=一般, 3=好, 4=非常好[2]。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样本均数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QS比较

加巴喷丁组和卡马西平组用药前的疼痛严重程度评分分别为:7.59±0.79、7.48±0.68。两组用药后VAS评分均减少, 用药前后V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用药后1、3、6w, 加巴喷丁治疗组VAS评分分别为5.20±1.1, 3.67±1.0, 3.1±1.3, 均低于卡马西平组的5.69±1.7、5.1±1.1、3.5±1.3, VAS下降值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睡眠质量 (QS) 组内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用药后1、3、6w, 加巴喷丁治疗组QS评分分别为2.1±0.92, 2.4±0.91, 2.6±0.73, 均高于卡马西平组的1.95±0.87、2.1±0.93、2.31±1.0,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2.2 不良反应

加巴喷丁胶囊组不良反应主要为嗜睡、恶心呕吐、轻度头痛, 不良发生率10.3%。卡马西平组不良反应为头晕、嗜睡、皮疹, 不良反应发生率17.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研究显示, 抗癫痫药物加巴喷丁作为一线药物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神经病理性疼痛。该药是一种新型的抗惊厥药, 其作用机制主要为: (1) 作用于电压门控Ca2+通道, 减少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阻滞信息传递[4,5]。 (2) 加巴喷丁能增强谷氨酸脱羧酶活性, 对神经兴奋性产生抑制效应。 (3) 加巴喷丁作用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4) 增加γ-氨基丁酸的合成, 抑制其降解。经过大量对比发现, 加巴喷丁大剂量和一般剂量间的临床疗效无明显的差别, 但副作用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与卡马西平比较, 其治疗神经性疼痛的作用强, 不良反应较轻, 但是单药治疗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6,7]。因此, 本研究采用联合治疗方法, 均在电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口服治疗, 观察疼痛缓解度明显的提高, 同时没有因严重不良反应退出研究者。目前研究显示针灸在增强免疫、抗炎、提高机体痛阈等方面有明显作用。有研究发现针灸镇痛时中枢 (脑和脊髓) 5-羟色胺水平升高, 外周5-羟色胺含量减少, 而且内啡肽参与了镇痛过程, 其能提高内啡肽含量, 增大机体镇痛力度[8]。

本研究在针灸电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采用新型抗惊厥药加巴喷丁胶囊治疗带状疱疹, 明显的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症状, 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质量,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而且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 值得在基层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薛海龙, 宋颖.加巴喷丁与奥卡西平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疗效比较[J].中国康复, 2012, 27 (1) :38-39.

[2]邓伦旭.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2, 27 (2) :162-164.

[3]何静.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实用疼痛学杂志, 2008, 4 (2) :103-106.

[4]朱小勇, 陈百松.硫酸吗啡控释片联合加巴喷丁治疗癌性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1, 17 (8) :487-490.

[5]王昊, 谢志浩, 冯建来.加巴喷丁联合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 2014, 23 (2) :130-131.

[6]梁繁荣, 刘雨星, 陈瑾, 等.电针镇痛后效应与脑干5-HT、下丘脑β-EP含量的关系[J].上海针灸杂志, 2001, 20 (3) :37.

[7]陈惠君, 李熳, 陈琳.电针镇痛的外周机制与皮肤内源性大麻素系统[J].武汉大学学报, 2011, 32 (4) :564-568.

带状疱疹的针灸治疗 篇8

1 典型病例

患者余某, 男, 67岁, 农民, 2014年7月29日就诊。患者入院前半月于受凉后出现左足底内侧1~2个成簇状水泡, 皮损鲜红, 并逐渐向左下肢外侧蔓延, 同时伴局部皮肤疼痛, 呈持续性灼热样疼痛, 夜间疼痛较甚, 就诊当地卫生院, 诊断为“带状疱疹”, 接受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后疱疹逐渐消退, 但遗留局部疼痛, 遂来就诊。症见:左下肢外侧及足底内侧皮肤疼痛, 呈持续性灼热样疼痛, 夜间疼痛较甚, 夜眠差, 小便黄涩, 大便稠,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数。查体:左下肢外侧及足底内侧见散在成簇状粟粒大小疱疹瘢痕, 未见水泡和新鲜疱疹。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诊断:蛇串疮, 辨证属肝胆湿热。治以清肝泻胆、清利肝经湿热、通络止痛, 以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中药处方:龙胆草15g、黄芩10g、栀子10g、泽泻12g、当归10g、生地黄10g、柴胡12g、车前子10g、甘草6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牛膝9g、独活10g, 2剂, 水煎服, 每日1剂, 每次150mL, 早、中、晚温服。针灸治疗:对疱疹瘢痕进行围刺, 配合取太冲、行间、足临泣、阳陵泉、风市、环跳、阴陵泉、太白、三阴交针刺, 选其中风市、阳陵泉、太冲、足临泣接电针, 留针30min;左足底内侧配合温和灸30min。第3天患者述左下肢外侧皮肤疼痛较前减轻, 左足底内侧皮肤仍疼痛, 调整中药处方:在前方基础上加薏苡仁15g、白芍10g, 仍予2剂温服, 针灸治疗续前。第5天患者述左下肢外侧皮肤疼痛明显减轻, 左足底内侧皮肤疼痛较前减轻, 夜间疼痛减轻, 夜眠改善, 小便正常, 再次调整中药处方:在前方基础上去独活、薏苡仁, 加白鲜皮10g、鸡血藤15g, 继予2剂温服, 针灸治疗续前。第7天患者述左下肢外侧及足底内侧皮肤无明显疼痛, 夜间无明显疼痛, 能正常入睡, 遂出院。

2 体会

龙胆泻肝汤临床应用广泛, 不仅广泛应用于内科病症, 通过适当的加减化裁, 亦被广泛用于儿科、妇科、外科、皮肤科等临床各科病症。近年来有许多关于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皮肤科病症的临床研究报道, 高婷等[1]举隅论述了龙胆泻肝汤在皮肤科病症的应用;张娟等[2]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取得良效。

本案属老年患者, 疱疹虽逐渐消退, 但其遗留神经痛, 通过四诊合参, 辨证属肝胆湿热, 故以清肝泻胆、清利肝经湿热、通络止痛为治则, 中药处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既能泻肝胆实火, 又能清利肝经湿热、泻火除湿, 为君药;黄芩、栀子有泻火、清热燥湿之效, 加强君药泻火除湿之功, 为臣药;泽泻、车前子渗湿泄热, 使湿热从水道而去, 当归、生地养血滋阴, 以防肝为实火所伤, 为佐药;柴胡舒畅肝胆之气, 引诸药归肝胆之经;甘草调和诸药, 护胃安中, 缓急止痛;本患者疱疹发生于下肢, 加牛膝、独活可引药下行。诸药合用既奏清肝泻胆、清利肝经湿热之效, 又能养血滋阴, 疏肝益胆, 泻中寓补, 清中有养。二诊见小便仍黄涩, 加薏苡仁以清热、利水渗湿, 考虑方中苦燥渗利伤阴之品较多, 加白芍以柔肝, 同时予甘草酸甘化阴, 增强缓急止痛之效。三诊, 去独活加白鲜皮以加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考虑久病必瘀, 去薏苡仁加鸡血藤以活血袪瘀, 生新血以濡养肌肤。针灸方面:对疱疹瘢痕进行围刺, 以疏通局部经络之气;取太冲、行间、足临泣、阳陵泉、风市、环跳、阴陵泉、太白、三阴交, 以疏调肝胆经气、活血、祛湿;温和灸疱疹瘢痕处以引余热外行、活血化瘀。

综上所述, 在临证中要辨证准确, 抓住病机之所在, 病机相同, 便可采取相同的治则、方药, 即异病同治也, 不必拘泥于何科或何病症。此外, 在临证中对某些病症还可联合针灸治疗, 发挥针药治病之双重作用, 以加强疗效、缩短病程。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龙胆泻肝汤,针灸

参考文献

[1]高婷, 郭锦晨, 刘慧敏.《医方集解》龙胆泻肝汤在皮肤科病症的应用[J].中医药学报, 2014, 42 (5) :146-147.

带状疱疹的针灸治疗 篇9

关键词:针灸,带状疱疹,疗效比较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的疾病, 病毒对神经节和皮肤进行侵犯造成集群的疱疹和神经疼痛, 对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使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带状疱疹作为一种病毒性疾病, 其发生率逐年上升, 本研究对不同针灸方法对带状疱疹病毒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和吴志华主编的《皮肤性病学》[2]诊断标准, 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符合本研究条件的带状疱疹患者160例, 患者病发时间为1~8d, 还未接受临床治疗,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火针组) 和对照组 (基础针组) , 每组患者80例。对照组80例患者中, 男44例, 女36例, 年龄17~75 (平均45.26) 岁;病程1~8 (平均4.56) d。试验组80例患者中, 男46例, 女34例, 年龄18~70 (平均43.65) 岁;病程1~8 (平均4.62) 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所取穴位有阿是穴、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 选用30号40~50mm的毫针。患者取卧位, 常规消毒以后, 于阿是穴采用围刺方法进针, 毫针刺入后留针30min, 1次/d;于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采用电针方法进针, 得气后连接穴位刺激仪, 通电30min后出针, 1次/d。对试验组采用火针方法, 所取穴位与选针与对照组相同, 患者取仰卧位, 于患者阿是穴先进行常规消毒, 之后以酒精灯加热针体并刺入疱疹中央, 针刺疱疹数目为3~5个, 每个疱疹针刺2次, 后将疱液挤出, 按压30s左右, 涂以万花油。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处理方式与对照组处理方式相同。对两组患者治疗10d, 并对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观察。

1.3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患者疱疹消失, 临床体征恢复正常, 且无术后并发症。好转:患者疱疹消退, 消退率达到1/3以上, 患者病痛显著减轻。无效:患者疱疹消退未达到好转标准, 且患者病痛较为严重。痊愈和好转即为治疗显效。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 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结果, 见附表。试验组80例患者, 显效76例, 有效率达到95%;对照组80例患者, 显效54例, 有效率为6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19.86,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的一种疾病,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神经节和皮肤进行侵犯造成集群的疱疹和神经疼痛[3]。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由患者情志不遂, 肝郁化火, 肝经盛火, 以及饮食不合理, 导致脾失健运, 使外感毒邪侵入皮肤, 邪毒稽留湿热凝集造成此类病症。通过针灸对患者进行治疗, 能有效激发患者的体内生理应激系统, 使神经内分泌得到有效调节, 患者因带状疱疹引起免疫力下降的情况得到有效缓解, 镇痛疗效显著。在治疗带状疱疹中, 针灸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毫针于阿是穴刺入, 直达病灶, 再加之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等穴位进针, 使患者通气降逆, 清利三焦, 舒活筋血。神经节段针刺可以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化学物质, 增强机体的对疼痛的耐受能力。火针在治疗带状疱疹中, 能使病毒感染产生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除了在镇痛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且对局部淤血和炎性物质排除具有较好的效果, 达到除湿去寒、清热解毒的良好效果, 此外, 对患者术后散瘀散结、祛腐排脓等方面也有显著疗效。本研究中通过火针治疗带状疱疹患者80例, 显效76例, 有效率达到95%;与对照组相比, 两者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之, 在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中, 火针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优势, 对患者临床病症的改善具有显著作用, 是临床针灸治疗带状疱疹的理想方式。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6.

[2]吴志华.皮肤性病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6.78.

上一篇:全麻恢复期下一篇:集中式供水单位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