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治疗体会(精选11篇)
带状疱疹的治疗体会 篇1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为一既伤及皮肤又累及神经的自限性病毒性疾病,以簇集性疱疹及剧烈疼痛为临床特征[1]。多于冬、春季发病,其特点为沿神经走行性疼痛,尤以夜间为甚,影响睡眠,患者皮肤出现粟粒状如绿豆大小的簇集性丘疹,伴有水泡且不融合,多呈带状分布[2]。笔者所在医院自2008年8月~2010年8月,共收治带状疱疹患者72例,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选取2008年8月~2010年8月间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带状疱疹患者72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6例,其中男29例,年龄(40~83)岁,平均年龄(62±1.5)岁;女7例,年龄(39~82)岁,平均年龄(61.5±1)岁。对照组36例,其中男28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62.5±1、0)岁;女8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61.5±1)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病情等经过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则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口服病毒灵20 mg、维生素B,20 mg、消炎痛20 mg,3次/d,外涂阿昔洛韦软膏,3次/d,10 d为1个疗程。治疗组首先给予半导体激光照射,激光波长500 mW/810 nm、200 mW/980 nm,距离疱疹1~2 cm处进行照射,每个发病区域照射(10~15) min,2次/d;然后将10 g云南白药加入到(10~15) ml菜油中并调成稀糊状,分次用棉签涂抹于患处,同时用重庆产TDP治疗器照射患部,距离30~40 cm,30 min/次,以上治疗2/d,连续10 d为1个疗程。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作为统计有显著性差异的标准。
2结果
2.1疗效判定标准
基本痊愈:疱疹结痂,症状消失;显效:疱疹结痂,症状明显消失;有效:部份结痂,症状减轻;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善[3]。
2.2结果分析
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比较,见表1。
注:*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
3讨论
带状疱疹俗称为“蛇串疮”、“蛇丹”、“缠腰火丹”、“串腰龙”,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病[4]。该病主要表现为初起患部皮肤发热灼痛,继则出现密集成簇的绿豆至黄豆大小的丘状疱疹,迅速即变成小水疱,三五成群,集聚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疹之间皮肤正常。严重时可出现出血点、血疱。患部有带索状刺痛。水疱常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以腰肋部、胸部为多见,面部次之。发于面部者疼痛更为剧烈。
3.1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5]
3.1.1发疹前数日往往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局部淋巴结肿大,患处感觉过敏或神经痛,但亦可无前驱症状。皮损表现为局部皮肤潮红,继而出现簇集性粟粒大小丘疹,迅速变为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发亮,周围有红晕。
3.1.2皮肤损害部分周围神经分布区域发生呈节段性,多发单侧,人躯干向前伸展,以肋间神经和三叉神经常见。而三叉神经中约50%可累及眼。
3.1.3附属淋巴结可肿大、压痛,重者可有发热,一般病史2~3周[6]。
3.1.4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儿童患者往往较轻或无痛,老年患者则疼痛剧烈,且常于损害消退后遗留长时间的神经痛。
3.1.5发病迅速,病情急剧,全程约2周。愈后可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若无继发感染一般不留疤痕。
3.2带状疱疹的治疗目的
带状疱疹在初期感染水痘或隐性传染,病毒潜伏于脑神经节和脊髓后根神经节内,在某些感染或机体免疫力低下等诱因下呈急性发病,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大部分患者于皮疹损害消退后,可遗留顽固神经痛、烧灼感,可达数月或更久[7]。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它有选择的侵犯神经造成剧烈神经痛。对带状疱疹患者进行理疗的目的,在于减轻疼痛,预防感染,缩短病程[8]。
3.3物理疗法配合外用药物的作用机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药物联合物理方法,具有明显效果。治疗组患者采用联合疗法,其中云南白药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解毒消肿等功效,同时半导体激光具有杀菌消炎作用[9]。利用半导体激光光辐射使细胞膜系统及内部超微细结构发生改变,促进线粒体过氧化酶活性增加,提高细胞代谢水平,改善微循环,促进蛋白质合成及能量代谢,加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淋巴细胞的转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炎症吸收,从而为创面提供营养,以利于组织修复。在TDP照射作用下,患部血流量增加,血流加速,血液循环得到改善,TDP照射使吞噬细胞功能增加,使炎性渗出物与病理代谢产物吸收消散,温热作用还能提高痛阈,降低痛觉神经兴奋性,并促进肉芽组织和上皮生长[10]。同时其热传导效应还可促使药物透过皮肤,汗孔渗入到皮下组织而发挥药效,并使深层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血流加速,降低神经兴奋性。亦具有改善循环,镇痛解痉及促进炎性消散等功效[11]。
随着现代物理学的进步及其在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越来越多的物理方法被引人临床诊疗实践。在带状疱疹的临床治疗中也越来越多地引人物理治疗的手段,并表现出确切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12,13]。采用物理方法治疗带状疱疹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诊断,排除禁忌证;(2)争取早期应用;(3)密切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反应,根据病情和病理变化,合理调整物理因子的种类和剂量。
综上所述,物理疗法联合外用药物治疗带状疱疹方法简便,疗效可靠,缩短了疗程,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带状疱疹的治疗体会 篇2
本病有自限性,治疗原则为止痛,抗病毒,消炎,缩短病程,预防感染。
1.全身治疗
(1)抗病毒药物:尽早应用伐昔洛韦(万乃洛韦),泛昔洛韦,这两种前体药比阿昔洛韦口服生物药效率高,小剂量产生的血液中药物浓度高,二者经口服所达到的血清中抗病毒活性浓度所需时间均比通过静脉点滴阿昔洛韦所需时间短,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有较强抗疱疹病毒作用,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干扰DNA合成,早期应用可减少新疹形成,抑制疼痛,制止病毒扩散,减少内脏损害发生,口服200mg,5次/d,连续1周,亦可用5mg/kg静脉滴注,3次/d,持续5~10天,用阿糖腺苷,可干扰疱疹病毒DNA早期合成;口服15mg/(kg·d),静脉滴注1次/d,连续10天,其他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聚肌胞因价格低廉也可选用。
(2)止痛药:可口服安痛定,氨基比林/苯巴比妥/非那西丁/咖啡因(去痛片),布洛芬(芬必得),吲哚美辛等,对严重后遗神经痛可给盐酸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睡前顿服12.5 mg,每2~5天递增12.5mg,三环抗抑郁药如多塞平(多虑平),丙米嗪等,严重者可作神经阻滞或椎旁神经封闭。
有报告,比较严重的神经痛亦可用神经阻滞疗法,即用硬膜外先注入1%利多卡因3~5ml,然后再注入吗啡复合液10~15ml(含吗啡1~5mg),1次/d,亦可用氦氖激光作局部病点照射。
(3)干扰素(IFNα,γ)和人重组干扰素α-2b,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老年病人可酌情选用,它可直接抗病毒,增强免疫效应细胞的应答反应,人血丙种球蛋白(0.6~1mg/kg),麻疹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0.3~2ml,1次肌内注射),其他如转移因子,胸腺素(胸腺肽)等均可有助于缩短病程。
(4)皮质类固醇激素:病情严重可早期使用,以减轻神经节炎症后的纤维化,减少神经痛,一般泼尼松30~40mg/d,疗程7~14天,必须与抗病毒药联合使用。
2.局部治疗
(1)复方锌铜溶液(Dalibou液)或3%硼酸溶液作局部湿敷,外用3%~5%阿昔洛韦霜,1%喷昔洛韦霜,干扰素α-2b涂布剂,0.5%酞丁安搽剂等。
(2)眼部带状疱疹可用3%阿昔洛韦眼药水,0.5%碘苷(疱疹净)液,干扰素α眼药水点眼,3~4次/d。
带状疱疹的治疗体会 篇3
方法:对47例患者采用中医剌络放血和雷火灸疗法配合情志护理,膳食护理,皮肤护理,辩证护理等中医护理措施。
结果:我科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47例带状疱疹患者采用剌络放血加雷火灸治疗与中医护理后,治愈41例,显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7.8%。
结论:对带状疱疹患者实施中医疗法配合中医护理措施对治愈带状疱疹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带状疱疹中医治疗中医护理效果观察讨论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03-01
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以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之为“缠腰火丹”[1],我科自2010年3月-2012年3月采用剌络放血加雷火灸治疗带状疱疹46例,现将治疗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共收治带状疱疹患者47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去21例;年龄最大88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47.5岁。发病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刺痛、烧灼感;发生疱疹的部位:头面部片状红斑水疱18例,上肢肩部或腋窝泛发片状红斑水疱7例,前胸背部片红斑水疱12例、腰部泛发红斑水疱10例,伴有其它组织感染者17例。
1.2治疗方法。
1.2.1剌络放血。采用三棱针或梅花针,先选取治疗的区域消毒,紧贴皮肤用三棱针刺破高出皮肤的水泡,使泡内的液体流出,然后按神经走向点剌少量出血;皮肤红点成簇分布并未形成水泡者,可在其红点成簇的皮损区进行点状围刺皮肤少量出血,再根据皮损面积范围采用大小不同的火罐拔治疗。留罐3-5分钟,达到火罐内有渗出液或血液渗出为度。
1.2.2雷火灸治疗。取患者舒适体位,将雷火灸点燃,吹尽灰末至灸火呈红色,然后分别采用回旋灸或温和灸等手法在距头面、胸腹腰及四肢皮疹皮肤2~3cm处进行熏灸5-10分钟,至局部皮肤充血、红晕。最后取阿是、十宣等穴采用雀啄灸3分钟。施灸的时间可依皮疹的面积、部位和患者的体质而定。
1.3护理措施。
1.3.1情志护理。中医认为: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是因情志不遂,肝郁气滞、郁而化火,经感毒邪而蕴结肌肤而发病。患者因疼痛难忍而常常心肝火盛、性情急躁,老年患者则于皮损消退后常出现顽固性神经痛,以致患者难以忍受,特别是夜间影响睡眠,因而护理人员要及时有效地体贴、安慰患者,时常注意患者的心理,从患者情志护理上,使其情绪稳定,避免生气、暴怒,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医护患三者的关系,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
1.3.2膳食护理。在中医体质辨识体系中,饮食调理也是治疗本病的原则之一,本病为湿热火毒蕴结肌肤所生,应嘱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机体免疫力。患者在要忌食烟酒、生姜、辣椒、羊肉、牛肉和煎炸食物以及海产品等辛辣温热之品的同时,还要慎食肥肉、牛奶等油腻食物。体虚患者最好适当卧床休息,多饮水或用温水冲蜂蜜饮用,排除肠胃湿热火毒,保持大便的通畅。
1.3.3皮肤护理。带状疱疹由于水疱位于表皮,且水疱壁易破裂而损伤皮肤诱发感染,因此可用紫金锭、六神丸、锡类散等清热解毒之剂碾末涂抹患处,使创面干燥、结痂,减轻局部的疼痛,同时还要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衣被要宽松舒适,勤换衣裤,最好采用纯棉制品以降低其对皮肤的刺激,避免摩擦损伤皮肤,防止再次感染。
1.3.4辯证护理。由于带状疱疹发病人群以及发病症状不一样,按中医可分为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体虚气弱四种,因此要相应采取不同措施辩证施护,肝经郁热者,应疏肝解郁,清热解毒,建议用如龙胆草、薄荷、栀子、金银花等药物;脾虚湿蕴者,应健脾除湿,行气利水,建议用如参苓白术散之属;气滞血瘀者,应清热散瘀,行气通络,建议用如红花,香附,丹皮,生地滋阴凉血之类;体虚气弱者,应益气补虚,建议用如玉屏风散之剂调之。
2结果
疗效标准。治愈:1周内皮疹消退或遗留色素斑,疼痛消失,治愈41例,占89.2%;显效:1周内皮疹完全或部分消退伴结痂,偶有新疹发生,疼痛减轻,显效5例,占10.9%;无效:1周内皮疹未消失或有新疹发生,疼痛不减轻,无效1例,占2.2%;总有效率97.8%。
3讨论
带状疱疹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目前普遍认为是由于机体或局部抵抗力降低,免疫功能低下,使长期潜伏于脊髓后神经节神经元内的病毒再活动而诱发本病。中医认为带状疱疹的发生机理为正虚体弱,复因情志内伤、饮食失节、起居无常使肝胆火盛,脾经湿热内蕴,复又外感火热时邪,毒热交阻经络,凝结于肌肤,脉络而致。应用刺络放血和拔罐治疗,能借助于针刺点及火罐的负压吸引,将带状疱疹皮损区域病毒代谢产生的致痛物质如五羟色胺等产物排出体外,从而减少这些致痛物质对神经末梢感受器的刺激,阻断疼痛传导的形成,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2]。雷火灸具有药力峻、火力猛、渗透力强、灸疗面广的特点,功能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因其药物配方不同于普通艾条,故其燃烧时放射出来的热辐射力很强,对肌体的热效应就会增大;同时它还会产生远近红外线,远红外线容易渗透进人体的皮肤,而近红外线可以渗透到人体的深部组织,渗透力深度在10mm以上,促进各系统生理功能活动的能力,增强人体的抗体作用[3]。中医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去瘀生新”之说,故对带状疱疹及其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能明显缩短病程,且操作方法简便,费用低廉,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4]。带状疱疹患者的护理过程应根据中医辨证施护、体质施护的原则进行,在情志护理,膳食护理,皮肤护理,辩证护理等方面下功夫。稳定患者情绪,增强患者营养,增强身体免疫力,加强患者的生活起居指导,能够起到整体护理的效果,能更好地促进带状疱疹患者的疱疹消退,疼痛减轻,防止局部破损扩大继发感染,达到让患者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十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78
[2]林忠来,梁艳,连莲淑.针刺火罐治疗带状疮疹52例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3)186-187
[3]赵时碧,张丽.中国雷火灸疗法[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40-46
带状疱疹68例治疗体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患者中男29例, 女39例, 年龄8岁~72岁, 其中40岁以上者41例, 占60%, 病程2 d~14 d, 其中7 d以内者62例, 占91%.皮疹损害部位以胸背部为多, 沿肋间神经走行分布, 共56例, 占82%.头面部累及三叉神经的5例, 占7%, 累及枕神经的2例, 占2.9%, 其余的有累及大腿内侧、上肢及下肢等等。
1.2 临床表现
发病初表现为受累部位剧烈疼痛, 40岁以上者疼痛剧烈, 为灼痛或刀割样, 发生头面部损害者和中老年患者, 疼痛多于皮疹发生3 d~5 d后出现, 病变部位出现丘疹、丘疱疹, 严重的可出现水疱。经治疗, 病程一般10 d~14 d左右, 90%以的上患者出现神经痛, 时间长短不一。
1.3治疗原则和方法
原则上予以抗病毒治疗, 减少并发症和防止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给甲氰咪胍、阿昔洛韦、干扰素、清开灵等, 部分患者辅以中药治疗, 中药姜黄、阿昔洛韦乳膏外用。
2 结果
本组68例全部治愈, 其中有2例病程分别为20 d和24 d, 皮疹消退后遗留神经痛。治愈病例未出现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带状疱疹与水痘的病原属同一种病毒, 小儿感染发病为水痘, 成人感染则发病为带状疱疹。本病毒具亲神经性, 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 当患者抵抗力低时, 病毒被激发而引起神经痛, 皮肤发生节段性水疱。该病有一定自限性, 若治疗不当, 约有半数的中老年患者于皮疹消退后, 可遗留神经痛[1]。治疗重点在缩短病程和防止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3.2 目前认为机体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特异性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 干扰素可调节细胞免疫功能, 抑制补体活化, 用于带状疱疹治疗止痛作用明显, 可缩短病程, 对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好[2]。
综上所述, 我们体会带状疱疹的治疗原则是抗病毒, 减少并发症和防止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应采取综合治疗, 以达到缩短病程, 减轻带状疱疹神经痛与后遗神经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2-73.
带状疱疹的治疗体会 篇5
【关键词】眼部带状疱疹;阿昔洛韦;甲钴胺
【中图分类号】R77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5-0089-01
Abstract:
Keywords:
眼部带状疱疹患者在眼科临床并不少见,笔者采用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治疗眼部带状疱疹可快速控制病毒的播散,缓解疼痛,缩短病程,减少角膜后遗症的发生,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23例眼部带状疱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例,女性14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4岁;右眼15例,左眼8例,均为单侧发病,患者发病1~3d来院就诊;所有患者均有眼睑及其周围皮肤水泡,但不超过鼻中线,伴剧烈疼痛;并发结膜充血水肿19例(826%),角膜炎11例(478%),虹膜睫状体炎4例(174%)。
2治疗方法
急性期将注射用阿昔洛韦按体重每8小时5mg/kg,加入09%氯化钠或5%葡萄糖静脉输液,病情缓解后改为阿昔洛韦片每次02g,每日3次口服;注射用甲钴胺每次05mg肌肉注射,隔日1次,缓解后改为甲钴胺片每次05mg,每日3次口服;眼部疱疹并发结膜及角膜炎时局部点阿昔洛韦眼液每1小时1次,病情缓解后改为每日4~5次;并发虹膜睫状体炎时用阿托品眼膏充分散瞳,适当应用激素治疗;皮肤病损处用阿昔洛韦眼液每2小时涂抹。至水泡破溃为止。后改为红霉素眼膏,每日4次涂抹。其他治疗:口服消炎痛、维生素B1、维生素B6及维生素C。
3疗效标准
痊愈:皮疹完全消失或仅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疼痛消失,结膜无充血,无角膜炎及虹膜睫状体炎等并发症;好转:皮疹部分消退,疼痛消失,结膜轻度充血,角膜炎及虹膜睫状体炎症状明显减轻。
4结果
23例应用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治疗眼部带状疱疹患者中痊愈21例,治疗天数8~21d, 平均143d;好转2例, 治疗天数为21d;其中2例均无神经痛,但遗留角膜浑浊。23例患者疼痛消失时间为4~7d,平均54d;疱疹消失时间为5~8d,平均62d;皮肤病损痊愈后均无后遗神经痛,随访4周无复发及后遗神经痛。
5讨论
眼部带状疱疹为骤然出现的一种急性病毒感染性皮肤病,多发生于过去患过水痘者,尤其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老人及体弱者。由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发,侵入三叉神经眼支所致。带状疱疹病毒主要侵犯一侧的神经和皮肤,皮疹不超过眼睑和鼻部的中央界限,发病初期三叉神经的分布区有剧烈神经痛,继之该区皮肤出现红斑,成群的米粒大小水泡,伴剧烈刺痛和灼热感,可触及耳前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半透明水泡破裂露出糜烂底面,最后干燥结痂,结痂脱落后形成色素沉着,疼痛可逐渐消失,常并发角膜炎和虹膜睫状体炎,偶尔也发生眼肌麻痹,少数患者皮肤病损痊愈后疼痛仍继续称为带状疱疹的后遗神经痛,易复发,不易治愈。病程多为4~6周,甚至更长。本病诊断特点是患者有显著的病变局限于一侧、不超过面中线并沿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皮肤病变、成簇疱疹、逐渐浑浊化脓、破溃、伴剧烈神经痛。因眼部带状疱疹多数发生在免疫力下降的年老体弱人群当中,治疗期间应卧床休息,摄取易消化高营养食物而提高机体本身的免疫力。老年人及体质虚弱者应尽量不去空气不洁的公共场所,以免感染。平时要坚持锻炼身体,保持心情愉快,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一旦发病应早诊断,早治疗。
阿昔洛韦是临床常用的高效、广谱抗病毒药物,能有效抑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复制,控制病毒扩散,从而促进皮损愈合。发病早期应用阿昔洛韦静脉输液能快速控制病毒的播散,缓解疼痛,缩短病程,减少角膜后遗症的发生。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与其他维生素B12相比甲钴胺对神经组织具有良好的传递性,它在人体内高浓度地转运入神经细胞的细胞器内,促进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髓鞘的主要成分磷脂的合成,从而起到修复受损神经的作用,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有显著疗效。一经确诊眼部带状疱疹应尽早应用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治疗。上述23例眼部带状疱疹患者及时联合应用阿昔洛韦和甲钴胺治疗后治愈率达913%,好转率为87%,疼痛消失时间平均54d,疱疹消失时间平均62d。虽然阿昔洛韦能迅速控制病毒的播散控制新发水泡、促进结痂,减少角膜炎及虹膜睫状体炎等并发症,但单用阿昔洛韦对缓解后遗神经痛作用较弱,及时联合甲钴胺治疗促进神经的愈合,可快速缓解神经痛,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总之阿昔洛韦联合甲钴胺治疗眼部带状疱疹是一种有效控制病毒,迅速缓解神经痛,明显缩短病程的治疗方法。参考文献
[1]刘家琦.实用眼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13.
[2]葛坚.眼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0.
[3]凌沛学.眼科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8.
[4]崔敏政.眼部带状疱疹24例临床观察[M].临床眼科杂志,2005,13(5):471.
带状疱疹的治疗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42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者称治疗组,共106例,男59例,女47例;单用西药治疗者称对照组,共36例,男20例,女16例。
1.2 诊断标准
(1)疼痛:相对应的神经痛,其疼痛程度不一,多为皮肤刺痛或灼热感,有时颇为严重,尤以老人为甚;(2)水疱:以小米到绿豆大的豆疹丘疱疹,迅速发展到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红晕,水疱群之间隔有正常皮肤,并沿周围神经排列成带状;(3)位置:发病部位一般为单侧,一般不超过前后中线。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西药用5%~10%葡萄糖液100~250m L,加入阿昔洛韦0.25~0.5g,静脉静注,每日2次,维生素B10.1g加维生素B12500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疼痛严重者予利多卡因封闭。中药以龙胆泻肝汤加减为主,药物:龙胆草12g、栀子15g、生地20g、车前草20g、黄芩15g、柴胡10g、泽泻15g。热毒盛者加赤芍12g、牡丹皮12g、大黄10g、板蓝根20g、野菊花20g等。湿重者可加苍术10g、萆薢20g、藿香12g、白豆蔻10g、木瓜20g。偏于血瘀者加桃仁15g、红花10g、水蛭10g等。痛甚者加延胡索15g、徐长卿20g、蜈蚣3条、全蝎10g等。水煎服,每日1剂,6~8d为1个疗程。必要时继续第2个疗程。观察10~20d,随访1个月。
2 结果
治疗组痊愈92例,占86.8%;好转11例,占10.4%;3例因其他疾病转入住院治疗,未跟踪统计,不计入本组有效病例。好转11例中50岁以下2例,50岁以上9例,总有效率97.2%。治疗时间最长14d,最短6d,平均7.9d。对照组痊愈21例,占58.3%;好转13例,占36.1%;2例因其他原因,未能做系统治疗,未列入统计范围,列入无效,总有效率94.4%。好转病例中50岁以下3例,50岁以上10例。2组对照,痊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好转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的病原体一般与水痘病毒相同,两者系同一种病毒感染的不同表现。这种病毒,可能潜伏予体内神经细胞中,平时并不致病,但受某些诱因的激发下,如感冒、劳累、外伤、各种传染病以及某些消耗性疾病[1],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发此病。其受累神经及神经节段有发炎和变性现象。其患处皮肤敏感度增强,疼痛,丘疹丘疱透发于皮肤,最终形成疱疹。
带状疱疹初起时只感患处敏感度增强,有针扎样疼痛或灼痛,初期并没有皮疹出现,且疼痛及皮肤敏感的边界也不清楚[2]。易感人群广,发病部位没有明显的特点,前期症状没有特殊表现,2~3d后皮疹才会出现,所以早期很容易和其他以疼痛为特点的疾病相混,如发于胸部者与心绞痛、肋间神经痛相混(尤其是年龄偏大且患有冠心病者);发于肋部者多与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相混;发于背部者易被误诊为落枕、背部纤维炎。但以上疾病虽然都有疼痛,但疼痛的程度不同,伴随症状也不同,只要临床医师认真审症,细心分析,其诊断也不难。且皮疹透发后,根据分析特点,更容易诊断。发于头面者,由于神经受损,多出现口眼歪斜,应与面神经麻痹相鉴别。面神经麻痹是由基乳交孔内的病毒感染引起组织水肿,或骨膜炎压迫面神经所致,其表现的口服歪斜与带状疱疹的口眼歪斜基本相同。但是带状疱疹除口眼歪斜症状外,尚有患侧刺痛或灼痛,而面神经麻痹则无患侧疼痛或有轻微疼痛。其治疗原则及方药亦不相同。
祖国医学无带状疱疹之名,隶属“缠腰火丹”、“蛛蛛疮”、“蛇串疮”等范畴,多因肝郁化火,脾失健运,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医学金鉴》列于外科疾病卷,谓之“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疗以龙胆泻肝汤为基本方。方中以龙胆草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黄芩、栀子辅助龙胆草清泻湿热;木通、车前、泽泻利湿,热从下而出,火盛必伤阴液,故用生地、当归滋养肝血,使邪去而不伤正,柴胡条达肝气,甘草和中调胃。诸药和用,共奏清肝泻火,利湿清热之功。
摘要:目的总结带状疱疹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病例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共106例,单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共36例,采用各自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92例,占86.8%,总有效率97.2%,对照组痊愈21例,占5.83%,总有效率58.3%。结论带状疱疹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
[1]朱这骏,范廉洁.实用皮肤病痛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2:163.
带状疱疹的治疗体会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7例, 男14例, 女3例, 年龄55~84岁, 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 无合并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带状疱疹分布:胸部11例, 腰腹部4例, 颜面部2例, 均存在不同程度疼痛。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7.0mmol/L 2例, 7.1~8.4mmol/L 5例, 8.5~14mmol/L 8例, >14.0mmol/L 2例;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7.0% 16例, <7.0% 1例。
1.2 治疗方法
1.2.1 糖尿病治疗:
17例患者在糖尿病饮食基础上均予胰岛素治疗, 选用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诺和灵R) 或门冬胰岛素 (诺和锐) 三餐前皮下注射和夜间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 (诺和灵N) 皮下注射, 剂量根据血糖情况调整。
1.2.2 带状疱疹的治疗:
(1) 抗病毒治疗:选用更昔洛韦10~15mg·kg-1·d-1, 分2次静脉滴注, 7~10d后视病情减量或改口服; (2) 补充B族维生素; (3) 止痛对症治疗: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卡马西平等。
1.2.3 外用药:
季德胜蛇药片每次15~20片, 温水调敷, 每天1次, 疗程7~10d。
1.2.4 患处皮肤护理:
嘱患者穿松软衣服, 勤换内衣, 避免摩擦, 严禁抓搔, 防止继发感染。
1.2.5 心理护理:
1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焦虑、烦躁、失眠等症状, 均予耐心疏导解释, 告知精神因素对治疗不利影响,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消除顾虑, 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2 结 果
控制空腹血糖<8mmol/L, 餐后2h血糖<11.1mmol/L 15例, 其中3d内疱疹干涸, 7d内结痂、疼痛缓解12例, 7d内疱疹干涸, 10d内结痂、疼痛缓解3例。2例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 空腹血糖>8mmol/L, 餐后2h血糖>11.1mmol/L, 疱疹干涸同样于7d内, 但结痂、疼痛缓解时间均>12d。
3 讨 论
糖尿病与感染是两种相互影响的疾病, 糖尿病患者易并发感染, 而感染又可引起和加重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升高, 为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血糖和高血浆渗透压使机体免疫细胞功能受损;糖尿病所致的血管病变引起周围组织供血减少, 组织氧浓度降低, 使局部组织对感染的反应受损;高血糖可引起免疫球蛋白与补体发生糖基化, 使其功能降低, 糖尿病患者呈负氮平衡, 蛋白质消耗增加, 进一步使免疫球蛋白、补体生成减少[1], 以上均是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易发生感染的原因。带状疱疹是由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以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 该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神经后根或脑神经结的神经元内, 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被激发活化, 使受累神经节发生炎症水肿或坏死产生神经痛, 同时沿感觉神经通路到达皮肤, 在该神经支配区内发生特有的节段性疱疹, 患者常有疼痛剧烈, 约30%~50%的中老年患者于损害消失后可遗留神经痛, 持续数月或更久[2]。良好的血糖控制是所有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治疗的基础, 胰岛素可加速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改善微循环, 破坏病原体的生存环境, 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内活化, 加速蛋白质合成, 从而加速皮疹的愈合;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也是带状疱疹重要环节之一。带状疱疹中医学称之为“缠腰火丹”, 中医学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论甚多, 一般认为与风、湿、热、邪有关, 多由湿热内蕴, 感受毒邪, 温热毒邪互相搏结, 壅滞肌肤为患;或为肝火热甚, 外邪犯肝经, 肝郁气结、不通则痛所致, 治宜清泻肝火, 除热祛湿,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季德胜蛇药片主要由七叶一支花、蟾蜍皮、蜈蚣、地锦草等药组成, 七叶一支花、地锦草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蟾蜍皮、蜈蚣解毒散结, 通络止痛, 治疮疡肿毒, 本方原用于治疗蛇毒、毒虫咬伤, 近年此药已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尤其在带状疱疹的治疗中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3]。
关键词:糖尿病,带状疱疹,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陈灏珠, 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9.
[2]陈洪铎.皮肤病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71-72.
带状疱疹的治疗体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80例患儿均为自2014年4月至2014年11月长清区儿童医院疱疹门诊临床诊断的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 其中男100例, 女80例, 年龄22个月~8岁, 大多数年龄为3~6岁;城区患儿50例, 乡镇患儿130例;入托者130例, 散儿40例, 小学生10例。发热者132例, 不发热者48例;咽部疱疹伴手、足、臀皮疹者123例, 咽部疱疹伴手、足皮疹者57例, 臀无皮疹者57例。
1.2 临床特征:180例患儿中少数初期有流涕、吐泻等症状, 多数为突然发热, 体温在37.5~40.0 ℃。咽部疱疹者居多, 为水疱, 同时出现口腔溃疡, 患儿因疼痛常拒食、流涎, 手、足、臀亦出现皮疹, 皮疹有米粒大小丘疹、也有水疱, 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伴周围有红晕, 内有混浊液体, 一般无疼痛及痒感, 愈合后不留痕迹[1,2,3]。
1.3 实验室检查和物理检查:180例门诊患儿血常规的结果:100例患儿白细胞计数正常, 其中淋巴细胞计数偏高者98例, 中性粒细胞计数偏高者2例;80例患儿白细胞计数升高, 但升高不明显, 其中淋巴细胞计数偏高者75例, 中性粒计数细偏高者5例。70例患儿病原学检查EV71阳性者70例, 检出率为38.8%。
1.4 治疗方法:180例患儿18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输液组) 和对照组 (口服组) , 每组90例,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输液者给予利巴韦林、炎琥宁、核黄素输液治疗, 利巴韦林注射液15 mg/ (kg•d) , 炎琥宁10 mg/ (kg•d) , 均分为二次给药, 核黄素一次5~320 mg, 1天1次。不需输液者给予白石清热颗粒、利巴韦林颗粒、维生素B2口服, 利巴韦林颗粒10 mg/ (kg•d) , 分为3次给药, 白石清热颗粒每次3~8 g, 1天3次, 维生素B2每次2.5~5 mg, 1天3次。对于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的患儿加以抗菌药物治疗, 两组均给予匹多莫德口服液口服, 每次400 mg, 每天2次。同时患儿给予康复新液涂口腔、西瓜霜喷剂喷口腔。适当休息, 注意隔离, 避免交叉感染, 清淡饮食, 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1.5 治疗效果:经治疗均在1周痊愈, 发热者3 d内均退热。疱疹1周内消退, 皮肤未上留下任何色素痕迹或瘢痕。无并发症发生。
1.6 疗效判定。①显效:治疗3 d体温下降, 5 d咽部疱疹消失。7 d手、足、臀皮疹消退。②有效:治疗5 d体温下降, 7 d咽部疱疹消失。7 d手、足、臀皮疹消退。③无效:治疗7 d反复发热, 甚至持续高热不退, 咽部疱疹未消失。手、足、臀皮疹未消退。
注:χ2检验P>0.05
2 结果
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见治疗组 (输液组) 和对照组 (口服组) 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治疗组 (输液组) 有2例患儿治疗5 d时因持续高热不退、呕吐, 抽搐1次, 转入定点医院住院治疗, 后经证实为手足口病合并脑炎。对照组 (口服组) 有2例患儿出现口腔溃疡, 患儿因疼痛拒食、拒口服药物, 为防止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进而输液治疗, 后输液5 d, 病情痊愈。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数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常见的有Cox A16病毒、71型 (Ev71) 病毒与脊髓灰质炎病毒, 患儿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 粪便中排出病毒时间较长 (约3~5周) [4,5,6,7,8]。传播途径:可经多种途径传染健康人。目前国内外对手足口病的治疗主要是抗病毒及对症治疗, 利巴韦林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 通过抑制磷酸次嘌呤核苷酸脱氢酶, 使鸟嘌呤核苷酸不能合成, 从而抑制病毒合成及复制, 因其对肠道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被广泛使用以治疗手足口病, 但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贫血、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 因而使用中应尽可能地缩短疗程。炎琥宁系穿心莲提取物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 具有清热解毒及抗病毒作用, 偶见过敏反应, 不良反应少[9,10]。白石清热颗粒主要成分为:葛根、薄荷、生石膏、板蓝根等。葛根具有滋身健体、抗衰老、增加皮肤弹性、润肤等功效。薄荷局部应用有清凉、止痒、消炎、止痛的功效;薄荷所含的8种儿茶萘酚酸是有效的抗炎剂, 能抑制3α-羟类固醇脱氢酶而有弱自抗炎作用;生石膏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收敛生肌;板蓝根有清热解毒, 凉血利咽的功效。白石清热颗粒成分研究具有明显的消炎杀菌、抗病毒、调整免疫的作用, 能提高体液免疫, 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 抑制病毒合成, 使病毒不能复制。由此可见无论输液还是口服, 利巴韦林注射液联合炎琥宁输液或利巴韦林注颗粒联合石清热颗粒口服在治疗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上有协同作用, 总有效率高, 手足口病早期联合炎琥宁、白石清热颗粒治疗, 效果显著, 能缩短病程, 疗效确切, 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推广。核黄素注射液及维生素B2及可促进细胞的再生, 对黏膜的修复有很好的疗效, 对需要输液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加核黄素输液、对需要口服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加维生素B2, 疱疹消失时间明显短于未加者。康复新液可促进表皮组织及新生肉芽组织生长, 改善创面微循环、加速上皮组织新生, 从而产生修复溃疡创面的功效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故用康复新液涂口腔对缩短病程也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匹多莫德口服液是一种免疫刺激调节剂, 通过刺激非特异性自然免疫,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产生效应。其急性及慢性毒性作用都非常低, 对于预防手足口病急性期的合并症、缩短病程、减少重症的发生效果显著。
两组患儿疗效无显著差异。故笔者认为对于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能口服的不要静脉注射。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和过度输液已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一大杀手, 输液是涉及直接入血的侵入性操作, 输液与口服药物相比更难有挽回的余地, 在出现差错的时候也会有更大的危险。输入的液体中有颗粒成分, 这些颗粒进入血管会产生刺激作用, 对于儿童来说, 当时可能未察觉, 以后就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 甚至会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影响。过度输液还会加重肝肾的负担, 因为要经过肝脏代谢, 肾脏排泄[11]。过度输液是个大难题, 有些家长会认为不给输液就是不好好治病, 特别是一旦口服药物不能控制病情发展, 会引起纠纷, 以为耽误了, 这需要门诊医师耐心细致的工作, 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及良好的沟通, 还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家长们积极参与。
对笔者来说早期识别重症病例并积极转定点医院住院治疗, 对减少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发生尤为关键。对于3岁以下的患儿, 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抽搐、出冷汗者, 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符合住院病例条件的, 应立即转入定点医院住院治疗。
笔者通过这几年疱疹门诊工作发现, 入托儿童及乡镇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率较高, 可见手足口病的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快, 乡镇儿童卫生条件差于城区儿童, 卫生条件差易导致发病率高, 幼儿园应加强体检, 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流行期间家长也不应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居室要经常通风, 勤晒衣被, 勤洗手;门诊也要做好预检分诊, 消毒隔离, 本病至今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 加强监测, 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
摘要:通过对疱疹门诊18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的分析, 来做好诊治手足口病的第一步:判断与评价。180例门诊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输液组) 和对照组 (口服组) , 每组90例。输液组给予利巴韦林、炎琥宁、核黄素输液治疗, 口服组患儿给予白石清热颗粒、利巴韦林颗粒、维生素B2口服, 对于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的患儿加以抗菌药物治疗, 两组均给予匹多莫德口服液口服。治疗组 (输液组) 和对照组 (口服组) 无显著差异, 故对于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能口服的不要静脉注射。
带状疱疹的治疗体会 篇9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 以成簇出现的带状皮疹和疼痛为主要表现, 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 属自限性疾病。自2006年11月-2009年3月, 我科运用加味活络效灵丹内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1例,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1例, 均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其中男25例, 女16例。年龄<50岁4例, 50~60岁9例, 60~70岁17例, >70岁11例。病变发生于面颈部11例, 胸背部23例, 腰骶部7例。病程<3个月30例, 3个月~1年8例, >1年3例。
1.2 治疗方法
自拟加味活络效灵丹治疗。组方:制乳香8g, 制没药8g, 当归10g, 丹参15g, 白芍30g, 全蝎10g, 元胡10g, 板蓝根15g, 败酱草15g, 甘草10g。口苦胁痛者, 加黄芩10g, 柴胡10g;呕恶少食者, 加半夏10g, 竹茹10g, 生姜3片;头痛难忍者, 加白芷10g, 细辛3g;心烦失眠者, 加珍珠母30g, 生龙骨30g, 酸枣仁30g。水煎服, 每天1剂, 7d为1个疗程, 连服2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
痊愈:疼痛消失, 局部无不适, 停药后无复发;显效:疼痛基本消失, 或仅有局部不适;有效:疼痛缓解, 但治疗2个疗程以上仍不能达到满意疗效;无效:与治疗前相比, 症状无改善。
2结果
痊愈18例, 显效13例, 有效8例, 无效2例。
3讨论
带状疱疹多因心肝火旺、脾弱气虚, 湿毒之邪乘虚而入, 留滞经脉, 发为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体弱之人, 盖因其真元亏损, 正气不足, 不能祛邪于体外, 邪稽脉络, 气血不通。治疗重在活血化瘀、通理经脉。
活络效灵丹方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1], 乃张锡纯为气血郁滞、肢体疼痛而设笔者据此方稍有增减而成加味活络效灵丹。方用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元胡活血通络, 化瘀止痛;白芍、甘草养血扶正, 缓急止痛以挫其锐;用全蝎搜经剔络, 祛络中之邪;板蓝根、败酱草解毒以除稽留之邪。口苦乃湿毒日久, 余邪化热, 伤及肝胆中焦, 用黄芩、柴胡清利肝胆;肝胆湿热郁久伤胃故呕恶少食, 用半夏、竹茹、生姜调理中焦, 和胃扶正;部分患者发病部位在头部, 属邪滞三阳, 清窍失清, 用白芷、细辛祛风开窍并引药上行。本病往往疼痛较甚, 致患者夜不能寐, 心烦急躁, 珍珠母、龙骨、酸枣仁意在安神定志, 神安则疼痛缓解。诸药合用, 方证相合, 治疗本病颇为恰切。
参考文献
带状疱疹的预防和治疗 篇10
广州员村新东升门诊部皮肤专家陈思祥医师解答(注:陈思祥医师是广州市知名的皮肤杂病专家,研究带状疱疹有二十多年,在治疗和预防带状疱疹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在广州市天河区员村南街新东升门诊部坐诊):
带状疱疹(俗称“生蛇”)好发于秋季和春季,多见于成人,尤以年老体虚者为多,但近年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引起带状疱疹与水痘的病毒是同一个病毒,病毒进入脊髓或颅神经节内的神经潜伏下来。在人体疲劳、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病毒被重新激活而诱发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的诱因主要与自身的细胞免疫功能减退有关,如月经期、某些传染病(如感冒)、恶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等)、外伤(特别是烧伤)及过度疲劳等。据临床统计,在大都市工作生活的人群由于节奏紧张,工作压力过大,容易因休息欠佳、过度疲劳或焦虑过度等原因而发病。带状疱疹可发生于全身有神经分布的任何部位,尤好发于腰部、胸部、四肢上,成片的红色小皮疹和水疱,看起来形似蛇行,所以称之为“生蛇”。患上这种疾病初期,由于患者还没有出现水疱,仅有莫名的灼热感和疼痛,很多患者会先去骨科、风湿科就诊,治疗的最佳时机往往已被耽误了。
带状疱疹最折磨人的就是疼痛,这种神经痛,发作起来好像用针扎,又像被开水烫伤,让人难以忍受。治疗带状疱疹关键是在发生症状的一个星期之内进行有效的治疗,如诊治不及时,用药欠妥,会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甚至坏死,并留下顽固性神经痛的后遗症,疼痛持续数月甚至更久。因此医生提醒,带状疱疹是一种病毒性感染,在发病的头一个星期内治疗效果最好,如果治疗不及时会留下后遗症。
不久以前,在佛山市南海里水办厂的秦先生来电,说左腋下无缘无故地疼痛,到附近医院进行照片、化验等检查均无异常,在理疗科贴药膏、拔火罐等都无法止痛。我提醒他仔细观察局部有没有小水疱疹,疼痛是否呈阵发性灼痛。得到肯定答复后,我告诉他是患了“带状疱疹”,俗话说的“生蛇”,马上给他施药治疗,不到10天即痊愈。
暑期以来,已接诊过上百例带状疱疹患者,比往年都要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患者趁暑期出游较多,精神和体力比较疲倦,休息欠佳,身体抗病能力下降而诱发“生蛇”。
同时必须提醒,暑热天时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皮肤病,如带状疱疹(生“蛇”)、皮肤湿疹(湿毒)、荨麻疹(血风毒)、手癣(鹅掌风)等属于比较常见的皮肤病,治疗越早越好,如果延误了治疗时机,则会留下后遗顽疾,如带状疱疹早期误诊或治疗不及时,会后遗神经痛;皮肤湿疹治疗不规范会发展成为神经性皮炎(牛皮癣);荨麻疹用药不规律转为慢性,反复发作,苦不堪言;手癣患者也会由于手指皮肤角化,特别到冬天时易出现开裂,伸屈均觉得疼痛,甚至连抓笔都很困难。
带状疱疹的治疗体会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就诊的早、中期生殖器疱疹男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60例,早期31例,中期29例,年龄18~45岁,平均24.00±7.33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2.00±0.97年;对照组60例,早期27例,中期33例,年龄20~49岁,平均26.00±7.91岁,病程9个月~5.7年,平均2.00±0.8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符合《皮肤性病学》[2]和《皮肤性病急诊学》[3]相关诊断标准,PCR检查[1]示单纯疱疹病毒(HSV)-1阳性3例,HSV-2阳性117例;排除慢性器质性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注射用阿昔洛韦2g及0.9%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选用0.5寸毫针或一次性皮试注射针头,无菌操作,左手拇指和无名指捏住阴劲,使患处皮肤绷紧,安尔碘Ⅱ型皮肤消毒剂(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常规消毒病变部位,右手拇指、无名指和中指捏紧治疗用针,对准丘疹或水泡处垂直点刺,以出血或渗液为度,早期患者各患处刺出血2~3滴为宜;中期患者刺破水泡,用棉签把水泡里的分泌液挤压干净,治疗后在针刺点用安尔碘Ⅱ型再次消毒以防感染。红丘疹、小水泡数量较多者可分几次治疗;针刺激皮肤较痛,体质差、痛觉较敏感且易晕针者可分多次治疗[4];生殖器疱疹后期患者不适宜此法。治疗期间避免过度劳累、喝酒、吃辣和性生活。1次/疗程,必要时重复1次,极少超过3次/疗程。两组疗程均为7天。
1.3 疗效标准
痊愈:外阴患部灼热感消失,无新出现红丘疹和红丘疹,无继之形成水疱;水泡无演变为脓疱或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浅溃疡,自觉疼痛症状消失,<7天结痂自愈;显效:外阴患部灼热感减轻,无新出现红丘疹和红丘疹,无继之形成水疱;水泡无演变为脓疱或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浅溃疡,自觉疼痛症状减轻,病程≤7天;有效:外阴患部灼热感减轻,无新红丘疹和个别红丘疹形成水疱或个别水泡演变为脓疱或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浅溃疡,7天<病程<10天;无效:外阴患部灼热感无改变,有新红丘疹出现或红丘疹继之形成水疱;水泡演变为脓疱或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浅溃疡,自觉疼痛症状未见好转,病程>10天,甚至超过15天。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R)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治疗组痊愈28例,显效23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55%;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30例,有效1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7%;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体会
生殖器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是以外阴生殖器部位群集小水泡为特征的性传播疾病,属于中医“阴疮”范畴。中医认为生殖器疱疹发于外阴,病位在下焦,与肝、肺、脾、肾密切相关,多因房事不洁,体内蕴热与外感热毒互结,郁于肺、肝化湿下注,困阻外阴皮肤粘膜和下焦经络,湿热蕴盛使外阴生殖器灼热刺痛、瘙痒、阴茎胀痛,热盛不衰,正不胜邪,出现红丘疹、小水泡等;湿热与瘀血互结,成痈且糜烂发脓等;邪恋不退,反复发作,耗气伤阴,导致肝肾阴虚、脾虚湿困,正虚邪恋,遇劳遇热即发,临床患者精神压力和痛苦大。本病初发者多属实证,复发者多属本虚标实证,“血实则宜快之,菀陈则除之”,通过针刺放血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清热泄毒、消肿止痛,使实邪有去路,病自愈。因此,针刺疗法治疗早、中期生殖器疱疹疗效好,患者康复快,避免其长时间吃药的痛苦,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且针刺疗法是方法简单,易于操作,不受条件限制,病人容易接受,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放血治疗溃疡前期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溃疡前期生殖器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及生理盐水,治疗组另用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P<0.05)。结论:针刺放血疗法能迅速控制溃疡前期生殖器疱疹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且操作简便,病人易接受。
关键词:生殖器疱疹,溃疡前期,针刺疗法,疗效
参考文献
[1]陈艳芬,柴英芳.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2(6):72.
[2]陈洪铎.皮肤性病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96.
[3]谢礼豪,吴志华,谭仲楷.皮肤性病急诊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151-154.
【带状疱疹的治疗体会】推荐阅读:
带状疱疹的针灸治疗10-07
带状疱疹的药物治疗论文08-07
带状疱疹05-12
带状疱疹病毒06-30
急性带状疱疹论文09-04
带状疱疹误诊分析11-04
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09-20
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09-30
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09-12
生殖器疱疹的治疗进展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