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抵抗

2024-10-07

氯吡格雷抵抗(精选8篇)

氯吡格雷抵抗 篇1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血小板的活化性和聚集度起重要作用, 抗血小板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恶性血管事件的发生。是血小板二磷酸腺苷 (ADP) 受体拮抗剂, 氯吡格雷可以有效预防ACS患者发生恶性缺血事件。但近年国内外文献报道[1,2], 接受标准的氯吡格雷治疗后, 血小板的反应性和活性仍然高于治疗前水平, 从而提出部分患者可能对氯吡格雷治疗无反应, 即存在氯吡格雷抵抗 (clopidogrel resistance, CR) 现象。患者存在CR现象可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 本研究旨在评价不同负荷剂量及维持量氯吡格雷对ACS患者CR的发生情况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09年6月我院心内科临床诊断为ACS的患者240例, 年龄19岁~84岁。随机分为4组, 即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后每日75 mg组 (A组) 73例;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后每日150 mg组 (B组) 55例;负荷量氯吡格雷600 mg后每日75 mg组 (C组) 60例;负荷量氯吡格雷300 mg后每日75 mg, 同时加用通心络胶囊4粒/次, 每日3次组 (D组) 52例。排除标准:年龄≤18岁或≥85岁;正在使用抗凝药或有出血倾向;中、重度贫血;合并恶性肿瘤、严重的心力衰竭、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未经控制的高血压;既往颅内出血或出血性卒中;既往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4组患者在ACS分型、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冠心病家族病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合并用药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CR标准

本研究采用服用氯吡格雷后的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比服药前下降10%, 即血小板聚集抑制率 (△A) =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 △A≤10%时认为存在CR;△A为负值即△A<0时, 考虑治疗后血小板活性比治疗前增加, 亦认为存在CR。

1.3 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均予常规治疗, 包括服用阿司匹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于确诊后立即给予负荷量氯吡格雷 (商品名:波立维, 由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次日起服用维持量。入选患者于服氯吡格雷前及服药后72 h分别测定ADP (北京赛科希德公司提供)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采用CHRONO-LOG型双道血小板聚集仪 (美国产) ]。根据用药前后测得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A, 按△A≤10% (包括负值) 和>10%将患者分为CR组和有反应组。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4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计数资料用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4组CR发生率比较 (见表1)

CR发生率, A组和D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B组和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C组CR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D组 (χ2=8.62, P<0.05) 。

2.2 4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及抑制率情况比较

4组服药前血小板聚集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服用氯吡格雷72 h后, 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抑制率, A组和D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和D组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D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高于B组、C组 (P<0.05) , 而血小板抑制率显著低于B组、C组 (P<0.05) 。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本研究中除C组出现3例轻微牙龈出血, 经观察和对症处理好转外, 无严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3 讨 论

氯吡格雷是一种新的不可逆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噻吩吡啶类化合物, 是一种选择性的不可逆的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是时间和剂量依赖型的药物, 其血小板抑制作用在连续给药后4 d~7 d达到稳态[3], 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达到最大, 可达40%~60%, 已广泛应用于ACS的抗血栓治疗。血小板对氯吡格雷缺乏反应或反应降低, 在接受氯吡格雷治疗中仍有临床事件发生, 则称之为氯吡格雷抵抗[4]。CR的发生机制:其一与遗传因素有关, 部分人群的血小板P2Y12受体数目上调, 导致氯吡格雷无法充分与P2Y12受体结合从而无法全面抑制GPⅡb/Ⅲa受体的激活[5]。其二与药物的吸收与生物转化有关, 氯吡格雷经过CYP450的作用变成活性代谢物的环节出现异常可能导致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效果的变化。剂量不足、胃肠道吸收障碍将导致进入肝脏的药物量发生变化。其三与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的反应性水平有关。Gurbel等[6]首次提出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的反应性明显依赖于基线水平血小板的反应性, 血小板反应性的水平还和不良缺血事件密切相关。

本研究中A组和D组在治疗72 h后发生CR例数明显增加, 分别达30.1%和28.8%, 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近年国内外文献报道CR的发生率22%~34%接近。B组、C组与A组、D组比较72 h后CR例数明显减少, 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 抑制率明显升高 (P<0.05) ;B组、C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对ACS患者, 氯吡格雷负荷剂量600 mg及维持量150 mg均可明显降低服药后72 h CR发生率。氯吡格雷对由ADP激活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是剂量依赖性的, 高剂量氯吡格雷可以克服药物利用度的限制, 增加有效药物剂量, 充分抑制ADP与血小板表面的受体结合, 是高剂量氯吡格雷优于常规剂量的可能机制, 与Muller等[7]研究一致。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可以减少CR的发生, 本研究未见严重的出血并发症, 但大剂量氯吡格雷如本研究中维持量在150 mg时会增加出血风险, 应当引起注意。

通心络具有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内皮功能, 减少动脉粥样斑块黏附因子的表达, 降低血脂水平, 降低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从而能够增强斑块的稳定性[8]。本研究试图通过加用通心络降低血小板聚集率, 减少氯吡格雷抵抗带来的不良后果, 但研究并未得到理想效果, 可能与观察时间短有关。通心络具有多靶点的作用特点, 在ACS患者不仅仅表现在降低血小板聚集作用, 因此, 对于CR患者, 仍认为可以加用通心络。

目前研究表明, 伴有AR现象的ACS患者其死亡、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改善AR后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3,4], 对于氯吡格雷抵抗目前尚无公认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建议尽早检测发现CR, 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做到用药个体化;给予更大的氯吡格雷负荷量, 如600 mg, 较300 mg负荷量提供更快更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效应;在ACS高危期使用短期大剂量如150 mg维持量, 但需注意出血事件发生;应用GPⅡb /Ⅲa受体拮抗剂:因GPⅡb /Ⅲa受体拮抗剂阻断了血小板活化、黏附、聚集的最后通路, 故加服GPⅡb /Ⅲa受体拮抗剂也是CR患者治疗前景之一。

参考文献

[1]Lau WC, Gurbel PA, Watkins PB, et al.Contribution of hepat cyto-chrome P450 3A4 metabolic activity to the phenomenon oclopi-dogrel resistance[J].Circulation, 2004, 109:166-171.

[2]Paul A, Bliden KP, Hiatt BL, et al.Clopidogrel for coronar stent-ing:Response variability, drug resistance, and the effect opre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J].Circulation, 2003, 107:2908-2913.

[3]Patrono C, Bachmann F, Baigent C, et al.Expert consensus doc-ment on the use of antiplatelet agents[J].Eur Heart J, 2004, 2 (2) :166-181.

[4]Guthikonda S, Lev EI, Klieiman NS.Resistance to antiplatelettherapy[J].Curr Cardiol Rep, 2005, 7 (4) :242-248.

[5]Fontana P, Gaussem P, AiachM, et al.P2Y12 H2 haplotype is as-sociated wi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A case-control study[J].Circulation, 2003, 10 (24) :2971-2973.

[6]Gurbel PA, Bliden KP, Hiatt BL, et al.Clopidogrel for coronarystenting:Response variability, drug resistance, and the effect ofpre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J].Circulation, 2003, 107 (23) :2908-2913.

[7]Muller I, Seyfarth M, Rudiger S, et al.Effect of a high dose oclopi-dogrel on platelet func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 stent-placement[J].Heart, 2001, 85 (1) :92-93.

[8]杨跃进, 张健, 吴永健, 等.通心络、卡维地络、缬沙坦对兔急性心肌梗死晚期再灌注血管内皮保护功能及完整性保护作用的对比[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6, 22:1366-1369.

氯吡格雷能代替阿司匹林吗 篇2

我今年58岁,患有冠心病已经半年了,一直服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性治疗。3个月前,我突然出现了便血的症状。去医院检查后,医生确诊我患了上消化道出血,让我住院进行治疗,并立即停用阿司匹林。将上消化道出血治愈后,医生建议我不要再服用阿司匹林,改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请问,氯吡格雷能完全代替阿司匹林吗?

陕西 王桦

王桦读者:

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防治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等心脑血管疾病。你患有糖尿病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应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氯吡格雷属于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常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心肌梗死、脑卒中及外周血管疾病等疾病,疗效确切,与阿司匹林相比副作用更小。

你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了较重的不良反应,可停用此药,改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虽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都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但这两种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引发出血的几率有所不同。阿司匹林可直接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并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氢离子回渗,引起胃黏膜损伤。而氯吡格雷对胃黏膜只有轻微的刺激性,也不会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因此,氯呲格雷所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大多较短暂、可以被患者耐受,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

临床研究发现,使用阿司匹林后发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在改用氯吡格雷后一般不会引发再出血,但其消化道内原来的溃疡面必须已经愈合。因此,此类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前应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药进行治疗,以促进溃疡面和出血点的愈合。待出血停止,胃部不适症状消除后,此类患者即可开始长期服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为了防止发生再出血,此类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期间还应使用8周左右的质子泵抑制剂(如埃索美拉唑或兰索拉唑)进行调治,以增加用药的安全性。

氯吡格雷抵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7月—2010年9月住院患者230例, 入选患者于氯吡格雷 (75mg) 服药前及服药后24h分别测定ADP浓度20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 根据用药前、后测得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 按△A≤10% (包括负值) 为氯吡格雷抵抗, 从中筛选出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共68例, 年龄 (65.30±11.40) 岁。具有下列任一情况者排除:年龄<18岁或>80岁;各种血液病、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倾向者;目前有明确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者;血小板计数>450×109/L或<100×109/L;中、重度贫血:血红蛋白 (Hb) <90g/L;近4周内有外伤和内脏手术史 (包括活体组织检查) ;近4周内使用阿司匹林、潘生丁、华法林、抵克力得、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者;并发疾病:合并恶性肿瘤、严重心力衰竭 (NYHAⅣ级) 、肝肾功能不全血肌酐 (Cr) ≥178μmol/L和/或谷丙转氨酶 (ALT) ≥80U/L;近3周内或观察期间用过其他川芎嗪制剂者;不能严格遵嘱服药者。

将68例氯吡格雷抵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34例。氯吡格雷加复方川芎嗪胶囊组男13例, 女21例, 年龄 (66.40±13.70) 岁。氯吡格雷组男16例, 女18例, 年龄 (66.40±14.20) 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定义

氯吡格雷抵抗是指服用氯吡格雷后的ADP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比服药前下降≤10%[3], 即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 (Apre) -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 (Apost) , △A≤10%时认为存在氯吡格雷抵抗;△A为负值即△A<0时, 考虑治疗后血小板活性比治疗前增高, 亦认为存在氯吡格雷抵抗。

1.3 干预方法

氯吡格雷加复方川芎嗪胶囊组使用氯吡格雷75mg, 每天1次;复方川芎嗪胶囊5粒, 每天两次。氯吡格雷组单服用氯吡格雷75mg, 每天1次。两组患者均干预2周后抽血复查血小板聚集率, 68例患者无一例退出研究。

1.4 仪器及检测方法

采用CHRONO-LOG型双道血小板聚集仪, 入选患者于服氯吡格雷前及服药后24h分别测定ADP浓度20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根据用药前后测得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 (△A) 。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两组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在氯吡格雷加复方川芎嗪胶囊组干预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单用氯吡格雷组干预前后与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

3 讨论

氯吡格雷是一种抑制ADP与血小板表面受体结合的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 在体外无活性, 口服后需经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转化产生具有活性的代谢物[3], 其活性代谢物可选择性地、不可逆地与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体结合, 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P选择素的表达, 抑制血小板的活化[4]。此药已广泛用于ACS及PCI术中、术后的抗血栓治疗。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有些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 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部分人群的血小板P2Y12受体数目上调, 导致氯吡格雷无法充分与P2Y12受体结合, 从而无法全面抑制GPⅡb/Ⅲa受体的激活[5]。另外与肝脏CYP450酶活性的改变有关, 氯吡格雷经过CYP450的作用变成活性代谢物的环节出现异常, 可能导致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效果的下降。其三与药物相互作用有关。

中医学认为[6], 血瘀证广泛存在于心脑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 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严威等[7]研究认为血瘀证可能为氯吡格雷抵抗的中医发病机制。复方川芎嗪胶囊主要成分为川芎、当归, 具有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功效。川芎嗪化学结构为四甲基吡嗪 (tetram-ethylpyrazine, TMP) 。TMP主要通过清除自由基, 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活性、钙拮抗及改善血小板血栓素A2 (TXA2) /前列环素 (PGI2) 平衡等途径, 而发挥其保护心肌超微结构、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等作用。本研究中, 对CR患者加用复方川芎嗪胶囊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复方川芎嗪胶囊可增加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对氯吡格雷的敏感性, 改善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 降低氯吡格雷抵抗, 降低ACS患者死亡、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率。目前氯吡格雷抵抗尚无公认有效的处理方法, 复方川芎嗪胶囊干预氯吡格雷抵抗, 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Savi P, Pereillo JM, Uzabiaga MF, et al.Ident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the active metabolite of clopidogrel[J].Thromb Haemost, 2000, 84 (5) :891-896.

[2]Paul A, Bliden KP, Hiatt BI, et al.Clopidogrel for coronary stenting:Response variability, drug resist, and the effect of pre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J].Circulation, 2003, 107:2908-2913.

[3]谭丽玲, 贾三庆, 王明生, 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2006, 4 (9) :680-682.

[4]Jarvis B, Simpson K.Clopidogrel:A review of its use in the prevention of atherothrombosis[J].Drugs, 2000, 60:347-377.

[5]Fontana P, Gaussem P, Aiach M, et al.P2Y12H2haplotype is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A case-control study[J].Circulation, 2003, 10 (24) :297l-2973.

[6]陈可冀, 李连达, 翁维良, 等.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5, 3 (1) :1-2.

氯吡格雷抵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2月于暨南大学附属东莞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指南诊断标准[1,2]。排除标准为:年龄<18岁或>75岁;凝血指标明显异常或近3个月出现过严重出血性疾病;中度以上贫血;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规律服用氯吡格雷者;同时予GPⅡb/Ⅲa受体阻滞剂治疗;24 h内曾行溶栓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共入选患者166例, 男92例, 女74例;年龄39~73岁, 平均 (54.6±10.6) 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68例, 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52例,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46例。共有46例 (27.7%) 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抵抗, 为抵抗组, 另外120例设为非抵抗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家族史、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支架数、支架总长度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详见表1。

1.2 方法

所有于冠状动脉介入操作前6 h内给予氯吡格雷300 mg (商品名:波立维, 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阿司匹林300 mg/d;次日起维持量:阿司匹林100 mg/d, 氯吡格雷75 mg/d。所有患者入院后1~3 d行冠状动脉造影后根据冠脉病变情况置入药物洗脱支架 (DES) 。术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 氯吡格雷75 mg/d, 维持至少12个月。服用氯吡格雷前及服药后24 h后采静脉血, 比浊法测血小板聚集率 (美国CHRONO-LOG型血小板聚集仪, ADP 25μmol/L诱导) 。参照国外Gurbel等[3]的标准, 氯吡格雷抵抗定义为服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率较基线水平下降≤10%。依照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抵抗组和非抵抗组。

1.3 随访

术后通过入院记录、门诊记录、电话随访及CAG复查。随访术后12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包括死亡、再次血运重建术、支架内血栓形成、非致死心肌梗死及再次住院。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完成12个月的临床随访。临床随访抵抗组主要终点联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抵抗组 (P<0.05) , 其中非致死心梗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而死亡及再次血运重建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抵抗组再次住院人数也显著多于非抵抗组 (P<0.05)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 为冠心病病情不稳定的一组情况, 临床常见, 风险高。抗血小板治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 从而阻抑冠脉内血栓形成, 在ACS治疗中非常重要[4]。既往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双联抗血小板治疗ACS可以防止血栓形成, 改善患者预后[5]。氯吡格雷为吩噻吡啶类抗血小板药, 通过直接抑制ADP与血小板表面的受体结合和抑制ADP介导的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等机制抑制血小板聚集, 已经广泛应用于ACS患者PCI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 指南推荐为至少12个月。临床系列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可显著降低ACS患者PCI术后缺血事件的发生率。然而既往研究亦发现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在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差异, 部分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功能抑制不明显, 考虑为药物低反应性[6] (氯吡格雷抵抗) , 发生机制复杂, 既往研究提示可能与遗传基因多态性、药代动力学、血小板特性等原因有关, 另外氯吡格雷剂量使用不足、药物相互作用等也与可能与氯吡格雷抵抗有关。然而氯吡格雷抵抗与ACS患者植入与DES后临床预后的关系并不清楚。

国外学者Muller等[7]的研究发现在105例PCI患者中大约有5%存在氯吡格雷低反应性, 有2例出现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 均为氯吡格雷低反应者, 表明氯吡格雷抵抗可能与DES亚急性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本研究亦发现抵抗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较非抵抗组有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有研究表明氯吡格雷抵抗与冠心病PCI术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主要心血管事件复发有关[8]。本研究发现随访12个月抵抗组联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 其中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抵抗组。本研究还发现抵抗组因心脏缺血事件再次住院率也显著高于非抵抗组, 增加医疗费用及再次住院机会。以上结果均表明氯吡格雷抵抗与ACS患者DES支架植入术后的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 其中非致死心肌梗死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均显著升高, 提示临床上对氯吡格雷抵抗应高度重视, 包括充分监测评估药物效果, 必要时增加氯吡格雷剂量、联合或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避免药物间相互作用等。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 尚待进一步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12) :710-725.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 (7) :409-412.

[3]Gurbel P A, Bliden K P, Hiatt B L, et al.Clopidogrel for coronary stenting:Response varisbility, drug resistance, and the effect of pre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J].Circulation, 2003, 107 (23) :2908-2913.

[4]Massberg S, Schulz C, Gawaz M.Role of platelet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Semin Vasc Med, 2003, 3 (2) :147-162.

[5]Savi P, Herbert J M.Clopidogrel and ticlopidine:P2Y12 adenosine diphosphate-receptor antagonists for the prevention of atherothrombosis[J].Semin Thromb Hemost, 2005, 31 (2) :174-183.

[6]杨蓉.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进展[J].国际内科学杂志, 2009, 36 (7) :428-431.

[7]Muller I, Besta F, Schulz C, et al.Prevalence of clopidogrel nonresponders among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 pectoris scheduled for elective coronary stent placement[J].Thromb Haemost, 2003, 89 (5) :783-787.

氯吡格雷抵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6月~2014年6月阳东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或者门诊治疗的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22例。其中男53例, 女69例, 年龄63~89岁, 平均年龄 (66.7±4.7) 岁;发生CR者54例 (44.26%) , CS者68例 (55.74%) 。纳入标准: (1) 所有冠心病患者均符合2007年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学会指南所确立的诊断标准, 并且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2009年的诊断标准; (2) 所有入组患者在入院前均未服用过氯吡格雷, 或者至少停用2周者; (3) 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患者及家属不同意参与研究者; (2) 存在出血性疾病、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或者其他影响研究的疾病; (3) 存在血小板数目异常 (>400×109/L或<70×109/L) 入组前两周类有服用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潘生丁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入组患者在入院后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各300 mg负荷剂量口服, 随后予100 mg/d的阿司匹林与75 mg的氯吡格雷维持口服。

1.2.2 分组方法

所有入组患者于服用氯吡格雷前及24 h后分别利用CHRONO-LOG双道血小板聚集仪 (美国生产) 比浊法进行二磷酸腺苷 (ADP, 浓度25μmol/L) 所诱导得到的血小板聚集率, 根据Gurbel的标准, 根据给药后血小板聚集率下降程度≤10%, 则认定为存在CR, 归为CR组, 如下降程度>10%, 则归为非CR组, 亦为氯吡格雷敏感 (CS) 组。

1.3 资料收集

对每位入组患者的性别、身高、年龄、体重、既往史 (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糖尿病史等) 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如炎症相关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血脂相关指标: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脂 (TG) 、低密度脂蛋白 (LDL-C)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 ;血糖相关指标如: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空腹血糖 (FBG)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单因素分析比较

CR组与CS组在性别、年龄、BMI、高血压、吸烟史及高脂血症、TC、LDL-C、TG等指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CR组FBG及hsCRP显著比CS组高, 而HDL-C则显著低于CS组 (P<0.01) 。

2.2多因素分析比较

经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后, FBG、hs-CRP、HDL-C均是CR发生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P<0.05) 。

3 讨论

氯吡格雷通过使ADP与血小板表面上的受体相结合, 通过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而发挥着抗血栓作用, 安全性较高, 目前成为各指南所规定而且推荐使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之一。胰岛素在正常人中是通过对P2Y12受体的抑制作用, 从而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 但是由于2型糖尿病患者有胰岛素抵抗的现象, 因此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明显下降, 影响着糖代谢和脂代谢及相关炎症因子的代谢情况, 从而使P2Y12受体途径的活性发生上调, 导致血小板的聚集与活性增强, 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血小板抵抗的现象。在本次的研究中首先对CR组与CS组的一般资料进行了比较,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高血压、吸烟史、服药史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一些研究表明, 糖尿病对氯吡格雷抵抗的产生影响主要是跟其影响着糖尿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所致。而本研究在对两组患者的相关血脂代谢指标、炎症指标如超敏C反应蛋白、糖代谢的相关指标等进行分析后亦发现, CR组的FBG、hs-CRP显著较CS组高, 而CR组HDL-C显著较CS组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在多因素的分析中显示, FBG、hs-CRP、HDL-C均是导致C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因此, 这提示了FBG与hsCRP的升高与HDL-C的降低是老年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CR的风险明显增高。

综上所述, FBG与hs-CRP的升高、HDL-C水平的降低是此类患者CR发生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因此, 对于此类患者在应用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时候应当要注意CR的发生情况, 从而及早的调整抗血小板药物, 以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少、研究中心单一, 因此尚需要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证据。

参考文献

氯吡格雷抵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4月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对氯吡格雷抵抗的ACS患者53例, 其中AMI 32例, UA 21例。排除标准:对替格瑞洛或其任何辅料成分过敏;活动性病理性出血 (如消化性溃疡或颅内出血) ;有颅内出血病史;中-重度肝脏损害;同时服用强效CYP3A4抑制剂 (如酮康唑、克拉霉素、奈法唑酮、利托那韦和阿扎那韦) 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急诊或择期行PCI术, 术前口服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及氯吡格雷300 mg~600mg, 术后口服维持量阿司匹林100 mg/d及氯吡格雷75mg/d共5d, 采用血栓弹力图法检测所有受试者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均小于20%, 换用替格瑞洛90mg, 每日2次, 门诊随访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临床事件, 检测服用替格瑞洛后3d、30d、90d 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 同时监测所有患者生命体征、血尿酸、肌酐等指标, 观察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程度。

1.3 出血严重程度分级

主要致命/危及生命的出血:致命性或颅内出血, 或伴有心包填塞的心包内出血, 或由于出血所导致的低血容量休克或严重低血压需要升压药或手术, 或临床显著或明显出血导致的血红蛋白下降 (>50g/L) , 或因出血而输血800 mL或以上全血或浓集红细胞 (PRBC) , 显著的功能丧失 (如眼内出血伴永久性失明) , 或临床显著或明显出血有关的血红蛋白下降 (30g/L~50g/L) , 或因出血而输血400mL~600mL (全血或PRBC) 等;次要出血:需要医学干预止血或治疗出血;轻微出血:其他所有无需干预或治疗的出血事件。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住院期间2例 (3.8%) 患者发生皮疹, 4例 (7.5%) 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服药后出现呼吸困难, 属轻中度呼吸困难, 患者可以耐受, 继续服药数天后皮疹及呼吸困难逐渐消失。2例 (3.8%) 患者血肌酐上升 (分别由62μmol/L、85μmol/L上升至98μmol/L、105μmol/L) , 1例 (1.9%) 患者血尿酸上升 (由294μmol/L上升至402μmol/L) , 属于轻度升高, 未停药, 出院后4周复查恢复正常。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合并窦性心动过缓, 夜间最低心率为35次/min, 无意识障碍等脑供血不足发生, 严密监测继续治疗后心动过缓逐渐改善;1例 (1.9%) 血管穿刺部位出现出血, 2例 (3.8%) 注射部位出血, 经延长压迫止血时间后出血停止。1例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 治疗的患者拔除股动脉鞘管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出现血肿, 血红蛋白从122g/L下降至103g/L, 考虑为持续静脉泵入肝素所致, 停用肝素后皮下血肿逐渐吸收, 出院后1月复查血红蛋白升至正常。住院诊疗期间及出院后随访3个月所有受试者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服用替格瑞洛后3d、30d、90d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详见表1。

3 讨论

ACS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 其发生的机制是各种因素 (机械或自发因素)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从而使血管内皮下胶原暴露于循环血液中, 引发血小板黏附、聚集及活化, 释放ADP, 其诱导更多的血小板聚集, 导致激活血小板凝血瀑布反应[3]。氯吡格雷作为一种噻吩吡啶类衍生物, 不可逆地抑制ADP与它的血小板受体P2Y12结合, 减少ADP结合位点, 进而阻断ADP对腺苷环化酶的抑制作用, 抑制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 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但其必须经生物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才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不能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 通过不可逆地修饰血小板ADP受体起作用, 暴露于氯吡格雷的血小板寿命受到影响, 而血小板正常功能的恢复速率同血小板的更新有关, 故其存在起效缓慢、作用不可逆、出血风险高等局限性, 部分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1]。

替格瑞洛作为一种新型ADP受体P2Y12抑制剂, 属非噻吩吡啶类药物, 在以下两方面不同于氯吡格雷, 首先, 属于非前体药物, 本身已是活性形态, 直接作用于P2Y12受体, 无需经过肝脏生物转化, 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均具有活性, 口服后迅速吸收, 起效快, 疗效稳定, 有效性不受肝脏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其次, 可逆性抑制P2Y12, 出血风险低[4]。PLA-TO研究结果显示, 替格瑞洛治疗12个月在不增加主要出血的情况下, 较氯吡格雷进一步显著降低ACS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复合终点事件风险达16%, 同时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达21%[2]。基于替格瑞洛治疗给ACS患者带来的获益, 目前美国、欧洲及我国现行ACS管理指南及PCI指南均推荐替格瑞洛为ACS患者的一线抗血小板药物, 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权威指南《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管理指南》中更是指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替格瑞洛优先于氯吡格雷应用, 充分显示了对于替格瑞洛进一步降低死亡率的认可[5]。

本研究结果显示换用替格瑞洛后可增加对氯吡格雷抵抗ACS患者的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 说明替格瑞洛比氯吡格雷具有更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与Steiner等[6]的荟萃分析结论一致。皮疹发生率为3.8%, 呼吸困难发生率为7.5%, 但均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 属轻-中度呼吸困难, 继续服药数天后皮疹及呼吸困难逐渐消失。血肌酐及尿酸升高发生率分别为3.8%和1.9%, 属于一过性轻度升高, 说明常规剂量的替格瑞洛对肾脏无明显损害。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合并窦性心动过缓, 严密监测继续治疗后心动过缓逐渐改善, 分析其原因为该患者窦房结是由右冠状动脉供血, 随着右冠供血的改善, 窦房结功能得以提高;血管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为1.9%, 注射部位出血发生率为3.8%, 属于轻微出血, 1例 (1.9%) 行IABP治疗的患者拔除股动脉鞘管后股动脉穿刺部位出现血肿, 停用肝素后皮下血肿逐渐吸收, 考虑为持续静脉泵入肝素所致, 出院后1个月复查血红蛋白升至正常。住院诊疗期间及出院后随访3个月所有受试者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同时不增加严重出血。

本研究结果与国外相关资料报道的结论一致[7,8], 替格瑞洛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很有应用前景。本研究的局限性是病例数量有限, 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风险还有待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验证。

参考文献

[1]Nguyen TA, Diodati JG, Pharand C.Resistance to clopidogrel:A review of the evidence[J].J Am Coll Cardiol, 2005, 45 (8) :1157-1164.

[2]Wallentin L, Becker RC, Budaj A, et al.PLATO Investigators.Ticagrelor versus clopidogre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N Engl J Med, 2009, 15 (11) :1045-1057.

[3]Showkathali R, Natarajan A.Antiplatelet and antithrombin strategie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tate-of-the-art review[J].Curr Cardiol Rev, 2012, 8 (3) :239-249.

[4]Lombo B, Dez JG.Ticagrelor:The evidence for its clinical potential as an oral antiplatelet treatment for the reduction of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Core Evid, 2011, 6:31-42.

[5]Steg PG, James SK, Atar D, et al.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J].Eur Heart J, 2012, 33 (20) :2569-2619.

[6]Steiner S, Moertl D, Chen L, et al.Network meta-analysis of prasugrel, ticagrelor, high-and standard-dose clopidogrel in patients scheduled fo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J].Thromb Haemost, 2012, 108 (2) :318-327.

[7]Jeong YH, Bliden KP, Antonino MJ, et al.Usefulness of the Verify Now P2Y12assay to evaluate the antiplatelet effects of ticagrelor and clopidogrel therapies[J].Am Heart J, 2012, 164 (1) :35-42.

氯吡格雷抵抗 篇7

关键词:氯吡格雷,抵抗,PCI,冠心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能直接、有效地再通血管,现已成为当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介入手段[1]。有研究提出PCI术后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可有效预防患者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近年来相关研究表示,在使用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时,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仍较高,可能与氯吡格雷抵抗密切有关[2]。因此,本研究现对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及预后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8例冠心病患者。所选患者均符合ACCF/AHA治疗指南制定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标准[3],排除不能难受抗血小板药物、患者其他严重疾病以及不配合治疗的患者。其中男67例,女41例;年龄30~75(52.87±6.37)岁;所有患者均于试验前自愿签订了知情同意书,住院期间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1.2 方法

108例冠心病患者均于PCI术前口服阿司匹林300mg以及氯吡格雷300mg进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测定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情况[4]。采集空腹静脉血5ml,离心10min后提取血浆(含血小板),以ADP作为诱导剂,采用美国Helena公司生产的血小板聚集仪测定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情况,以血小板聚集率低于10%作为氯吡格雷抵抗的诊断标准。根据测定结果将108例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敏感组,继续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和氯吡格雷75mg/d治疗。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24h及30d血小板聚集率,随访1年,比较两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5]。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情况

108例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共有62例患者对氯吡格雷治疗敏感,另外46例患者对氯吡格雷治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高达42.59%;另外,PCI术后24h及30d,氯吡格雷抵抗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高于敏感组,两组间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随访1年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氯吡格雷抵抗组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达45.65%,显著高于敏感组的14.52%,两组间差异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是我国常见的一种严重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均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其饮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得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尤以中老年人最为多见[6]。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已经从初期阶段发展到逐渐成熟的阶段,并且广泛应用于临床,PCI术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已经逐渐成为降低心血管事件以及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治疗手段。其中,氯吡格雷是新型的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属噻吩吡啶类药物[7]。1997年被美国FDA认证心肌梗死、卒中、外周动脉疾病二级预防用药,成为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手术(PCI)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之一。然而,其抗血小板的效果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且具有不可预测性,因而氯吡格雷抵抗的出现已影响其疗效的发挥,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相关研究认为[8],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下降会影响患者的预后,而其中氯吡格雷抵抗是导致PCI术后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也进一步显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较高,一定程度提高了血小板聚集率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临床需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HASAN A,HAKAN O,ALI K,et al.The efect of high-dose clopidogrel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lopidogrel resistance(The EFFICIENT Tria1)[J].Int J Cardiol,2012,157(3):374-380.

[2]摇李蕾,韩江莉,李海燕,等.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12):916-920.

[3]沈卫峰.“2013年ACCF/AHA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处理指南”点评[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3,40(1):1-2.

[4]Yin T,Miyata T,Pharmacogenomics of clopidogrel:evidence and perspectives[J].Thromb Res,2011,128(4):307-316.

[5]摇任可,宋耀明,何作云,等.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1,33(5):535-539.

[6]杨帆,赖沙毅,王红.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临床观察[J].心脏杂志,2010,22(3):390-392.

[7]马颖艳,韩雅玲.冠脉介入治疗时期氯吡格雷抵抗的认识与思考-抓住本质,全面获益[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1,32(5):663-666.

氯吡格雷抵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2]) 为本院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病例。上述患者对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不过敏或没有其他用药禁忌, 同时排除出血倾向患者、实验前6个月内做过心脏介入手术患者、合并有恶性肿瘤患者。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观察组中男26例, 女24例;对照组中男27例, 女23例;观察组年龄最小46岁, 最大78岁, 平均年龄 (62.9±5.5) 岁;对照组年龄最小45岁, 最大77岁, 平均年龄 (63.7±4.9)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外, 其他常规治疗用药均相同。观察组患者给予国产氯吡格雷 (河南新帅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23115, 批号:110711) , 对照组患者给予进口氯吡格雷 (赛诺菲安万特杭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080090, 批号:110811)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在第1天服用氯吡格雷300 mg, 而后每天服用75 mg维持, 同时在第1天服用肠溶阿司匹林 (合肥久联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4021217, 批号:110617) 300 mg, 而后每天服用100 mg维持。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后评定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定标准[3]

治疗后患者的心绞痛发作症状消失, 心电图检测结果显示恢复到正常范围或大致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每次发作时间和治疗前比较, 均有所减少或缩短, 心电图检查显示ST段回升超过1 mm, 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没有改善, 发作次数和每次发作时间没有减少或缩短, 缺血性心电图没有改善, 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成本确定和成本效果分析

两组患者除了氯吡格雷单药费用不同外, 其他用药、检查费用、床位费等均相同, 所以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成本分别为国产氯吡格雷 (54.1元/盒, 共20片/盒, 25 mg/片) 的治疗成本和进口氯吡格雷 (119.1元/盒, 共7片/盒, 75 mg/片) 的治疗成本。观察组的成本为695.2元;对照组的成本为1480.0元。观察组成本效果为695.2/0.94=739.6;对照组成本效果为1480.0/0.96=1541.7;观察组的成本效果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是冠脉粥样硬化, 在此基础上粥样斑块破裂, 导致下面的胶原结构暴露, 引起血小板激活而发生粘附聚集, 促使血栓形成, 所以抗血小板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抗血小板治疗, 能够减少心绞痛发作, 提高患者预后。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聚集有抑制作用, 能够抑制二磷酸腺苷和二磷酸腺苷受体结合, 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 抑制血小板聚集, 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预后[4,5]。在对患者实施临床治疗过程中, 考虑治疗成本及节约治疗成本, 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资料浪费。氯吡格雷可分为进口及国产, 一般来说, 进口氯吡格雷价格较国产氯吡格雷高。为了探讨进口和国产氯吡格雷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成本效果, 本文观察组应用国产氯吡格雷治疗, 对照组组应应用用进进口口氯氯吡吡格格雷雷治治疗疗, , 治治疗疗后后, , 观观察察组组和和对对照照组组的的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观察组的成本效果低于对照组, 说明国产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时, 能够获得和进口氯吡格雷同样的治疗效果, 但国产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时, 其花费的治疗成本低于进口氯吡格雷, 也就是获得一个治疗效果单位时, 国产氯吡格雷所用程度远低于进口氯吡格雷[6,7,8]。

综上所述, 国产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显著, 其治疗效果和进口氯吡格雷相似, 但国产氯吡格雷的治疗成本低, 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 探讨国产氯吡格雷与进口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 (ACS) 的成本效果。方法 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国产氯吡格雷治疗, 对照组给予进口氯吡格雷治疗。分析两组成本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成本为695.2元;对照组的成本为1480.0元。观察组成本效果为739.6;对照组成本效果为1541.7;观察组的成本效果低于对照组。结论 国产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显著, 治疗成本低, 值得借鉴。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氯吡格雷,国产,进口,成本效果

参考文献

[1]夏志荣, 俞坚武.波利维和泰嘉在冠心病治疗中的疗效和经济学对比分析.中国全科医学, 2011, 4 (6) :661-663.

[2]薛瑞璐, 石小燕, 李小琴.国产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脉介入术的疗效.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1, 20 (6) :565-567.

[3]吴培堂, 陈贝健.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比较.山东医药, 2010, 13 (33) :90.

[4]罗亚敏.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应用国产硫酸氢氯吡格雷的疗效.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2 (4) :396-398.

[5]孙裕华, 陶秀彬, 倪芳, 等.国产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0, 8 (4) :214-218.

[6]唐东梁, 夏豪.国产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疑难病杂志, 2014, 5 (7) :740-743.

[7]张环, 赵志敬, 李伟杰, 等.国产与进口氯吡格雷对行介入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抗血小板作用效果比较.心脏杂志, 2008, 7 (4) :464-466.

上一篇:硅烷交联聚乙烯下一篇:短信服务系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