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室间隔缺损(精选7篇)
单纯性室间隔缺损 篇1
室间隔缺损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VSD) 是心室间隔发育不全造成的左心室与右心室之间的异常通道, 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20%~30%, 多数VSD为单纯性[1], 胎儿单纯VSD在宫内及出生后部分可以自然转归[2]。本研究通过随访65例胎儿单纯VSD的自然转归情况, 探讨VSD自然愈合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03~2011-07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检查并诊断为胎儿单纯VSD的65名孕妇, 年龄19~47岁, 平均 (28.4±6.5) 岁;孕周18~39周, 平均 (25.6±5.2) 周。记录胎儿单纯VSD的发生部位及大小, 并随访记录VSD的宫内、出生后12个月及13~24个月的自然愈合情况。
1.2 仪器与方法
宫内采用Aloka Prosound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腹部凸阵探头, 频率3.0~7.5 MHz, 孕妇取仰卧位, 选择胎儿心脏检查条件, 探头置于母体腹壁滑动, 横切胎儿胸部获得清晰的心脏四腔观, 以此切面为基础, 改变声束方向从左心室长轴切面、心底短轴切面、左心室及右心室流出道等多切面观察室间隔有无连续中断, 同时联合使用脉冲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有无穿隔血流。出生后采用Philips i 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8 MHz, 采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观察VSD的变化。
1.3 VSD自愈的诊断标准
二维超声显示室间隔无明显回声中断, 脉冲多普勒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无过隔血流为VSD自然愈合。需要注意胎儿期应尽量调整切面使声束方向与室间隔垂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 VSD的愈合率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SD大小
VSD<3 mm占61.54% (40/65) , 3~6 mm占21.54% (14/65) , >6 mm占16.92% (11/65) , 其愈合情况见表1。49.23% (32/65) VSD发生于肌部, 46.15% (30/65) 发生于膜周部, 4.62% (3/65) 发生于干下部, 其愈合情况见表2及图1。
注:*与<3 mm比较, P<0.01
2.2 不同大小VSD的愈合率比较
VSD<3 mm在不同时间的愈合率均较高, 3组间总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2.935, P<0.01) , VSD<3 mm者愈合率高于VSD 3~6 mm和VSD>6 mm者 (P<0.01) , VSD 3~6 mm者愈合率高于VSD>6 mm者, 见表1。
注:﹡与肌部比较, P<0.05
2.3 不同部位VSD的愈合率比较
肌部在不同时间的愈合率均较高, 3组间总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463, P<0.01) , 肌部总愈合率高于膜部 (P<0.05) 。干下部因例数太少, 与肌部和膜部未见差异, 见表2。
3 讨论
随着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发展, 胎儿期VSD的检出率越来越高, 使医学工作者能够综合评估胎儿期及出生后VSD的自然转归情况, 对优生优育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Hijazi等[3]研究显示, 在婴儿期各系统器官的生长发育较快, VSD的自然愈合率也较高, 婴儿自然愈合率为21%~63%。王峥等[4]对95例胎儿VSD的孕期和出生后1年超声结果进行分析, 其中活体出生50例, 自然愈合13例, 自然愈合率为26%。本研究应用超声心动图随访65例胎儿单纯VSD的自然演变情况, 探讨胎儿VSD自然愈合的转归。
3.1 VSD的自然愈合机制
既往研究认为膜周部缺损自然愈合与膜部瘤样组织形成密切相关[5]。在婴儿期, 当VSD位于膜部时, 左向右分流的高速血流直接冲击VSD处的内皮表面, 使内皮表面不断增生、粗糙, 最终血小板在内皮表面不断沉积。此外, 左向右的高速血流束长期对三尖瓣隔叶冲击造成损伤, 三尖瓣组织不断增生粘连, 导致VSD局部形成向右心室突出的囊袋样瘤样结构, 从而逐渐关闭缺损。但此膜部缺损的自然闭合机制在胎儿并不适用, 因为胎儿期特殊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左心室与右心室的压力几乎相等或压力差较小, 两心室间仅发生双向低速分流, 故膜部VSD在宫内的自然闭合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肌部VSD的自然愈合是由于右心室膜内肌束较松散, 伴随着肌肉柱的良好发育, 其对肌部VSD起到填充作用, 结合高速血流的冲击影响, 达到闭合肌部小VSD的目的[6]。由于干下型VSD位于右心室圆锥部, 无完整的VSD边缘, 局部光滑, 无瓣膜的纤维条索结构, 缺乏肉柱样结构, 不易形成粘连及填充, 因而自然愈合率几乎为0[7]。
3.2 VSD的自然愈合率与愈合时间的关系
VSD的自然愈合主要发生于出生后12个月内, 随着月份的增加, 自然愈合的概率逐渐降低[8]。Jin等[9]对125例胎儿VSD进行随访, 其中2例宫内愈合, 55例出生后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为出生后13.7个月。本研究结果显示, 宫内及出生后12个月内缺损自然愈合23例 (35.38%) ;13~24个月自然愈合17例 (26.15%) , 24个月以内缺损自然愈合40例 (66.67%) , 表明VSD的自然愈合主要发生于出生后24个月内, 且宫内及出生后12个月内自然愈合率较高, 对指导临床医师科学地判断是否引产、预测患儿是否需要手术并帮助确定最佳手术时机有重要意义。Ekici等[10]报道早产儿与足月儿肌部VSD的自然愈合率分别约为47%和56%, 这一阶段的高自然愈合率可能与早产儿各器官生长发育滞后及足月儿组织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有关。
3.3 VSD的自然愈合率与VSD部位、大小的关系
Erdem等[11]报道VSD部位与自然愈合率密切相关, 约58.6%的膜部缺损和78.1%的肌部缺损自然愈合, 肌部缺损自然愈合率明显高于膜周部缺损。本研究中, 30例为膜周部缺损, 32例为肌部缺损。40例于出生后24个月内愈合, 其中26例为肌部缺损, 13例为膜周部缺损, 且35例缺损直径<3 mm。由于胎儿体位、孕妇肥胖等因素的影响, 产前超声对缺损直径<3 mm的VSD的诊断可能存在假阳性结果。
鉴于本组干下型VSD自然愈合率偏高, 与样本量较少有一定的关系, 尚需进一步积累样本量以验证研究结果。
总之, VSD在宫内及出生后婴儿期有较高的自然愈合率, 自然愈合的过程与年龄、VSD部位及大小密切相关。肌部缺损最容易愈合, 小缺损具有较高的愈合率, 且出生后24个月内自然愈合率较高。
参考文献
[1]接连利.胎儿心脏病理解剖与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91.
[2]赵庆华, 李晓君, 辛兆芹.超声对胎儿单纯室间隔缺损在宫内和产后婴儿期闭合情况的研究.中国医疗设备, 2010, 25 (12) :135-138.
[3]Hijazi ZM, Hakim F, Haweleh AA, et al.Catheter closure of 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using the new Amplatzer membranous VSD occluder:initial clinical experience.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02, 56 (4) :508-515.
[4]王峥, 李军, 朱永胜, 等.超声在胎儿单纯性室间隔缺损诊断、分型及其演化中的临床价值.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3, 22 (5) :398-401.
[5]张永为, 孙锟.室间隔缺损自然闭合机制.临床儿科杂志, 2004, 22 (3) :185-186.
[6]杨雁.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缺损自然愈合的随访分析.安徽医学, 2013, 34 (5) :630-631.
[7]张鸿毅, 马新平.小型室间隔缺损自然闭合的探讨.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09, 7 (3) :187-189.
[8]王欢, 韩冰, 蔡爱露.超声心动图观察胎儿室间隔缺损在宫内及出生后1年的转归.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3, 29 (3) :451-454.
[9]Jin Y, Wang A, Wang Y, et al.Natural history of prenatal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foetal echoeardiographic features.Cardiol Young, 2012, 22 (3) :323-326.
[10]Ekici F, Tutar E, Atalay S, et al.The incidence and follow-up of isolated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in newborns by echocardiographic screening.Turk J Pediatr, 2008, 50 (3) :223-227.
[11]Erdem S, Ozbarlas N, KücükosmanolugO, et al.Long term followup of 799 children with isolated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Turk Kardiyol Dern Ars, 2012, 40 (1) :22-25.
单纯性室间隔缺损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1月至2012年8月, 对每个进行产前系统超声检查排除胎儿畸形的孕妇进行胎儿心脏常规超声检查。对成功产后进行随访发现有20例VSD患儿, 对这些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胎龄20~32周, 孕妇年龄19~45岁。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美国GE- V730彩色四维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及GE- E8彩色四维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腹部探头, 选用胎儿心脏检查条件。
检查时孕妇仰卧位, 首先行产科超声常规检查和测量, 其次根据胎头和脊柱的位置关系判断胎方位, 用右手法则判断胎儿左右。将胎儿心脏检查放在系统超声检查的最后环节进行重点扫查。行常规胎儿心脏检查排除胎儿心血管明显畸形后, 按以下步骤进行重点检查排除胎儿VSD: (1) 四腔心切面, (2) 心尖五腔心切面, (3) 左、右室流出道切面, (4) 心底大动脉短轴切面。在这些切面作连续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扫查, 检查时使用放大和停帧回放观察。检查过程中随时注意观察室间隔有无回声中断, 断点有无回声增强的表现, 有无局部增厚的表现, 注意室间隔有无异常运动 (因为VSD有时可能出现室间隔飘动的现象) , 并测量缺损的大小、数目, 观察缺损的部位。无论二维超声是否显示VSD, 都要启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 观察有无穿隔血流。
2 结果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单纯VSD 8例, 漏诊12例, 漏诊的均为单纯VSD。见表1。有1例肌部缺损漏诊, 大小2 mm。
3 讨论
3.1 胎儿VSD的检查时间及声像图表现
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的最佳时间各家报道不一, Allan[5]和严英榴等[6]认为最佳检查时间是18~22周, 我们目前是在孕20~26周进行超声产前筛查时常规进行胎儿心脏检查, 对有初次产前诊断胎儿单纯VSD的孕妇我们会建议孕妇在孕26~28周再次检查胎儿心脏, 一般不超过孕32周。当胎儿VSD时能清晰显示回声失落, 残端回声增强, 如有穿隔彩色血流显示, 则能做出可靠的产前诊断[7]。有时在检查中我们可能发现断点回声增强不明显, 这时如果仔细观察发现室间隔局部有明显增厚的感觉、断端处有飘动的现象或有穿隔血流显示则有助于提示VSD。
3.2 超声检查技巧
3.2.1 选择切面 对于行二维超声检查来说首先选择四腔心切面作为胎儿心脏筛查的基本切面, 主要是因为其易于辨认, 所需时间最短。四腔心切面法是筛查和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的主要方法[8], 包括胸骨旁四腔心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或心底四腔心切面。胸骨旁四腔心切面探测声速方向与室间隔近乎垂直, 是观察室间隔缺损的最佳切面, 但易出现假阴性。心尖四腔心切面或心底四腔心切面探测声束方向与房室瓣口血流方向一致, 是观察房室瓣口血流的最佳切面, 但声束方向与室间隔平行, 室间隔膜部菲薄, 易出现室间隔回声失落的假阳性。检查时尽量使探头在声束与室间隔成垂直或大于45°的超声切面上进行, 并且尽可能同时获得胸骨旁四腔心切面、心尖四腔心切面或心底四腔心切面。约60%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在四腔心切面上可以显示, 但对大动脉和心室流出道异常却易漏诊[9], 因此不能过分依赖四腔心切面。
左、右心室流出道切面也是基本切面, 是四腔心切面的重要补充。VSD靠近室上嵴及右室流出道时四腔心切面不能显示其缺损, 可表现正常四腔心切面, 如果进行左、右流出道及大动脉短轴切面时可以避免及减少漏诊。心底大动脉短轴切面及右室流出道长轴切面是诊断漏斗部VSD的重要切面[10]。
四腔心切面不能显示心室与大动脉的连接关系, 因此有学者提出五腔心切面对VSD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四腔心切面, 联合应用四腔心、五腔心及右室流出道切面才能显著提高VSD的检出率, 还可明显提高对大动脉水平畸形的检出率[11]。
4 mm以上缺损一般均能从二维切面上观测到, 均可在五腔心切面检测到, 但是只有部分缺损可在四腔心切面探及。4 mm以上缺损均有“断端回声增强”的征象, 这是诊断胎儿VSD的一个重要佐证, 该声像图表现在心尖四腔心平面上比心底四腔心平面更清晰。
3.2.2 多普勒检查技巧 单纯VSD分流特点是两心室间发生双向分流, 但是两心室间的压差较小, 分流不明显, VSD的双向低速的穿隔血流束难以探及而易导致漏诊。
胸骨旁四腔心切面有利于室间隔穿隔血流的显示, 尤其是肌部的穿隔血流, 室间隔膜部缺损时可在左室流出道切面上显示穿隔血流。以往对于4 mm以下单纯VSD缺损二维超声常常难以显示, 但是随着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 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以检出2~3 mm的小VSD。检查时要适当调整探头方向, 使声束方向与多普勒显示的血流方向尽可能平行, 这样有助于提高穿隔血流检出率。有时可在缺损处见湍流的血流信号, 这有助于确认穿隔血流。由于胎儿心率较快, 分流信号低弱, 实时观察容易被忽略, 如果用停帧进行慢回放, 阳性发现会明显增多。检查中要尽量避免彩色多普勒血流噪音信号形成的假性过隔血流伪像误导诊断。在不出现彩色噪音信号前提下, 尽量提高彩色增益, 能够提高穿隔血流检出率。在心尖四腔心切面声束方向与室间隔平行, 膜部室间隔菲薄, 可出现室间隔膜部回声失落假阳性征象, 此时应改变探头扫查角度及配合彩色血流显像予以鉴别。
由于胎儿期特殊的血流动力学特点, 胎儿左右心室的压力阶差较小, 因此仍有部分胎儿在二维超声上可以发现室间隔回声失落, 但CDFI并不能显示穿隔血流信号。此外由于CDFI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噪音信号, 容易与分流束相混淆, 因此单纯用CDFI显示穿隔彩色血流来判断胎儿VSD, 其结果并不可靠, 仅能作为二维超声检查时诊断参考。但是随着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 彩色多普勒显示穿隔血流增强了检查者诊断的信心。
3.3 注意事项
一般左右心室的比例基本为1∶1, 但是较大的VSD或是其他胎儿先心病 (如三尖瓣闭锁等) 可导致四腔心切面的不对称, 这就为诊断提供重要信息。有报道超过半数的VSD合并心外畸形或 (和) 染色体异常, 是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所致的先天性心脏病[12], 因此检查过程中首先要排除胎儿心脏及大血管的重大畸形, 还应仔细检查排除胎儿其他系统有无异常, 必要时建议作染色体检查。检查过程中要使用胎儿心脏检查条件, 至少要通过两个切面观察发现缺损的存在, 以避免伪像的干扰。回声失落的检查应该有可重复性, 在胎动或胎位改变可再次检查。放大图像, 充分利用停帧回放功能。即使超声检查未发现VSD, 并不能排除胎儿出生后VSD存在的可能性。
产前超声漏诊胎儿VSD也可能与检查医生的经验不足有关。二维超声可以显示胎儿心脏结构,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血流动力学改变, 二者相结合可以提高胎儿VSD诊断率。由于漏诊率高, 建议超声检查医生在孕26~28周再次仔细检查胎儿心脏。产前超声发现胎儿VSD, 当胎儿出生后, 有条件的应对新生儿追踪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胎儿室间隔缺损诊断中的检查思路、诊断技巧、注意事项。方法:对20例存在胎儿单纯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超声检查过程中首先判断胎儿左右, 进行常规胎儿心脏检查排除胎儿心血管明显畸形后按以下步骤进行重点检查排查胎儿室间隔缺损: (1) 四腔心切面, (2) 心尖五腔心切面, (3) 左、右室流出道切面, (4) 心底大动脉短轴切面。在这些切面作连续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扫查, 观察室间隔有无回声中断, 并结合彩色多普勒观察有无穿隔血流显示。结果:产前超声诊断单纯室间隔缺损8例, 漏诊12例。结论:二维超声可以显示胎儿心脏结构,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血流动力学改变, 二者相结合可以提高胎儿室间隔缺损诊断率。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胎儿,室间隔缺损
参考文献
[1]李胜利.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223.
[2]HIJAZI Z M, AWAD S M.Pediatric cardiac intervenetions[J].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08, 1 (6) :603-611.
[3]LI H, WEI J, MA Y, et al.Prenatal diagnoseis of congenital fe-tal heart abnormalities and clinical analysis[J].J ZhejiangUniv Sei B, 2005, 6:903-906.
[4]ROBINSON J N, SIMPSON L L, ABUHAMAD A Z.Screeningfor fetal heart disease with ultrasound[J].Clin Obstet Gyne-col, 2003, 46:890-896.
[5]ALLAN L.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ntenatal diagnosis of heartdisease[J].Heart, 2000, 83 (3) :367-370.
[6]严英榴, 杨秀雄, 沈理.产前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62-264.
[7]BENACCRRAL B R, SANDERS S P.Fetal echocardiography[J].Radiol Clin North Am, 1990, 28:132-148.
[8]LI Y Z, LIU Y, GUO F C, et al.Prenatal echocardiographic di-agnosis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J].Chin J UltrasoundMed, 2008, 24 (10) :938-941.
[9]SHARLAND G.Routine fetal cardiac screening:what are wedoing and what should we do?[J].Prenat Diagn, 2004, 24 (13) :1123-1129.
[10]接连利.胎儿心脏病理解剖与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99.
[11]张颖, 蔡爱璐, 姜克新, 等.超声不同切面在诊断胎儿室间隔缺损中的价值评价[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9, 25 (7) :697.
单纯性室间隔缺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资料为2009年1月-2013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且联合射频消融术的38例患者, 所有患者都经辅助检查确诊为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且合并心房颤动。根据手术方式将38例患者分成双心房组与单纯右心房组, 每组19例。双心房组男11例, 女8例, 年龄34~72岁, 平均 (41.5±2.4) 岁。房颤发作3个月~15年, 房间隔缺损大小15~36 mm。单纯右心房组男12例, 女7例, 年龄34~71岁, 平均 (41.4±2.2) 岁, 房颤发作4个月~15年, 房间隔缺损大小17~36 mm。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都进行全身麻醉及体外循环, 心脏停搏后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及房颤射频消融术, 双心房组采取双心房射频消融术联合房间隔修补术。 (1) 左心房射频消融术:隔离左右肺静脉消融环, 将Marshall韧带切断, 然后将左右肺静脉消融环连接, 连接后把右下肺静脉至二尖瓣瓣环消融, 然后将左心耳切除, 切除后在将左心耳切缘至左上肺静脉, 及自主神经节消融。 (2) 右心房射频消融术:切除右心耳, 由下腔静脉与右心耳切除的基底部做一消融线;沿着右心房背侧面做一纵行切口, 切口靠近右房室沟, 然后将右心房纵行切口底部上腔静脉插管根部之间的连线及其与下腔静脉插管根部之间的连线, 右心房纵行切口尖端至三尖瓣瓣环, 右心耳切口至三尖瓣瓣环逐一消融。消融后在经房间隔缺损分别将消融房间隔缺损边缘至冠状静脉窦的连线及其与右心房纵切口底端的连线, 冠状静脉窦分别至下腔静脉及三尖瓣瓣环的连线, 右侧峡部逐一消融。消融后进行房间隔修补术, 对于房间隔缺损大于等于2 cm的患者采取字体心包补片闭合房间隔缺损, 而对于房间隔缺损小于2 cm的患者采取直接缝合法。右心房组采取单纯右心房射频消融术, 方法同上。两组患者在术中都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进行瓣膜反流情况评估, 并且在所有患者的右心室表面放置心外膜导线。术后两组患者都常规应用胺碘酮, 华法林抗凝, 并对两组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 随访方法主要为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 体外循环时间; (2) 主动脉阻断时间; (3) 住院时间; (4)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5) 房颤复发率:房颤持续时间>30 s视为房颤复发; (6) 窦性心律维持率:心律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与总例数的比值。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 无死亡病例。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比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双心房组的体外循环时间, 主动脉阻断时间, 住院时间略高于单纯右心房组, 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两组所有患者都完成随访, 术后6、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及房颤复发率比较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双心房组术后6、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单纯右心房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双心房组术后6、12个月的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右心房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例 (%)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联合双心房射频消融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后窦性心律的维持率高于单纯应用右心房射频消融术组, 而房颤复发率低于单纯右心房组。这与姜兆磊等[2]的研究结果相符合。笔者总结其原因在于, 在本次研究中, 笔者应用常规的双极射频消融钳进行左右心房组织的消融, 这与传统的单纯右心房射频消融术相比可明显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同时能更有效的保证消融线透壁性与完整性, 从而提高房颤的治疗效果。而王志农等[3]研究却表明, 单纯右心房射频消融术不仅可以降低术后房颤的复发率, 还可避免手术对心功能机左心房后壁出血的影响。但程显峰[4]研究却显示, 左心房心肌电重构, 结构重构及左心房基质的改变是房间隔缺损患者发生房颤的基础, 因此, 单纯右心房消融术在治疗过程中就会存在明显缺陷, 而双侧心房消融术的治疗效果应该更加确切。
评价一种手术关键不仅是术后的临床疗效, 还有更重要的是手术的风险, 对于这种风险相对较高的手术来说, 时间可能就是决定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5]。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 双心房组的体外循环时间, 动脉阻断时间及住院时间都略高于单纯右心房组, 但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这与刘洪等[6]研究结果相符合。笔者分析原因可能与本次研究中射频消融电采取的为交流电, 从而把能量转移到了心房组织, 这有效的简化了手术, 因此虽然进行的是双心房射频消融术, 但并不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及对心房组织的损伤。
综上所述, 双心房射频消融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较单纯右心房射频消融术临床疗效好, 且不明显增加手术风险, 有在临床推广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 本次研究的病例较少, 随机性相对较差, 且随访时间较短, 研究结果有待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支持, 但无论如何其可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郑文君.心脏外科手术同期下行直视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的远期疗效及相关因素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 2012:1-46.
[2]姜兆磊, 梅举, 马南, 等.双心房或单纯右心房射频消融术治疗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的对比研究[J].中国心胸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4, 21 (3) :292-301.
[3]王志农, 汪曾炜, 李莉, 等.右侧迷宫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初步经验[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0, 2 (1) :201-205.
[4]程显峰.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Ⅲ+心脏神经节丛消融对心房颤动的治疗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13:1-42.
[5]王新华, 刘旭, 施海峰, 等.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一例[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9, 6 (3) :143-146.
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患者, 男16例, 女14例, 年龄3~38岁, 平均年龄15岁, 体重7~50 kg。经临床体检和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1.2 治疗方法
常规穿刺右侧股静脉及左侧股动脉, 然后建立股动脉-左心室-VSD-右心室-股静脉轨道。将输送鞘管沿上述轨道经VSD到左室, 选用封堵器, 应用输送器将其送入左室内, 释放左室面伞, 回撤长鞘, 在右心室释放右伞面。行左室造影, 超声证实封堵器位置适宜后, 撤除输送装置, 术毕。4个月左右心内膜完全覆盖封堵器表面VSD关闭[1]。
1.3 结果
30例患者均封堵成功, 技术成功率100 %。术后1个月随访均无残余分流。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参与医生病例讨论, 掌握患者病情、PMVSD的位置、解剖结构, 对患者进行术前指导及健康教育, 针对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格特点,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结合图片, 讲解手术的方法、优点、安全性、可靠性、术中配合方法及术后出现的不适, 以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 避免紧张、焦虑。请手术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 介绍其对手术的亲身感受, 以及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使患者及家属消除顾虑, 增强治疗信心。术前可向病人介绍手术室环境及麻醉方式, 使病人对手术有初步理性认识, 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2.1.2 术前准备
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 并协助做好胸部X线摄片、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做碘及青霉素过敏试验;右侧腹股沟区域包括会阴部备皮;禁食4 h , 禁饮2 h以上[1]。术前晚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保证患者充分睡眠;进入导管室前排尽大小便。
2.1.3 术中配合
术中与病人耐心沟通消除病人恐惧感。可与病人交谈与手术无关的话题, 以分散其注意力, 放松心情配合术者, 以便手术顺利进行。
2.2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2.1 穿刺部位出血
手术穿刺部位为股静脉加股动脉, 且手术过程中血液处于肝素化状态, 手术后极易致穿刺部位出血, 必须严密观察穿刺处包扎敷料有无渗血, 局部有无进行性肿胀、变硬、剧痛等皮下活动性出血现象。发现出血则及时用手压迫止血后用弹力胶布加压包扎24 h , 沙袋压迫6 h ;当呛咳、打喷嚏或排便时告知患者用手按住包扎的敷料处, 防止因腹压增高而引起出血。
2.2.2 栓塞
封堵伞将PMVSD封闭, 伞面不像心内膜一样光滑, 血小板易在此处或动、静脉穿刺内膜损伤处聚集, 凝结形成血栓, 血栓脱落, 随血流运行堵塞血管可致栓塞。因此, 术后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末梢循环状况, 若出现足背搏动减弱或消失, 肢体皮肤发绀或苍白, 两侧肢体温度不一致, 感觉麻木或疼痛, 提示下肢动脉或静脉栓塞, 需及时报告医生予积极处理。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 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 口角有无歪斜, 言语有无障碍及两侧肢体肌力是否对称等防止出现脑栓塞。
2.2.3 封堵器脱落
手术后24~72 h内严密观察有无封堵器脱落的表现, 如心前区收缩期杂音又复出现;封堵器脱落后栓塞相关血管或瓣膜口的症状如胸痛、胸闷、咳嗽、咳血等肺栓塞或头昏、抽搐等三尖瓣口栓塞的表现。一旦出现, 立即予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核实, 如确为封堵器脱落, 必须即刻行介入置入抓捕器抓捕或开胸取出脱落的封堵器。
2.2.4 心律失常
本组中观察发现PMVSD封堵术后出现的心律失常, 主要为心脏传导功能异常 (2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例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 1例第三度房室阻滞) , 其产生原因考虑为室间隔缺损边缘邻近心脏传导系统, 放置封堵器后, 封堵器周围可能发生水肿而压迫传导系统所致[2]。护理对策: (1) 心电监护3~5 d, 监测患者心率、心律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 针对已出现的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 遵医嘱予小剂量地塞米松静脉推注, 3次/d, 3 d后恢复正常。1例第三度房室阻滞患者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使用阿托品或异丙基肾上腺素;配合医生行临时起搏器安置术并做好临时起搏器术后护理;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 一般为地塞米松10~30 mg/d , 分次静脉推注, 3 d后恢复窦性心律, 1周后出院。
2.2.5 机械性溶血
此为经导管关闭PMVSD 的又一严重并发症, 其产生原因为经过封堵器的片状血液分流使血细胞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所致[1]。凡术后有残余分流者, 需严密观察有无急性血管内溶血表现, 如血象、肾功能及尿液颜色、尿量变化[3,4]。一旦发生, 立即给予降压、糖皮质激素和碱化尿液、保护肾功能等治疗, 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随着封堵器内血栓形成, 心内膜内皮迅速增生覆盖, 阻挡异常血流通过, 消除溶血现象[4];若溶血仍得不到控制, 立即开胸取出封堵器, 同时关闭PMVSD。
2.2.6 发热
本组30例均在手术当晚或术后第1天开始出现不同程度发热, 其原因可能由于PMVSD封堵器自膨胀性镍钛合金丝编织的密集网状结构置入后, 对于人体是一种异物的刺激, 机体对其产生一种强烈反应; PMVSD介入封堵治疗本身是一种侵入性的有创手术, 且在建立动、静脉轨道的过程中所用的导管长、操作复杂、操作时间也较长, 易造成感染。护理对策: (1) 每4 h监测体温, 当体温≥38.5 ℃时, 首选冰袋、简易冰帽行物理降温, 效果不佳者给予消炎痛栓50~100 mg纳肛。消炎痛栓降温迅速, 患者出汗较多时, 需加快补液速度, 出汗后及时擦浴更衣,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避免患者着凉。 (2) 高热可明显增加患者的机体代谢率, 向患者及家属宣教加强营养的重要性, 嘱其进食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易消化食物, 并鼓励其多饮水, 促进排泄。 (3)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3~5 d , 一般为青霉素静脉滴注, 2次/d, 剂量据患者年龄、体重而定。本组发热患者经过积极观察处理, 均于2~4 d 体温恢复正常。
2.3 出院指导
(1) 指导患者出院后遵医嘱继续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3~6个月, 一般为肠溶阿斯匹林100 mg (儿童3~5 mg/kg) , 每天1次[1]。 (2) 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 (3) 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 出院后1、3、6、12个月分别复查超声心动图, 以了解封堵器位置是否良好, 以及有无残余分流。
3 小结
经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PMVSD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不留瘢痕、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的优势, 术中及术毕即刻能判断手术效果, 较大儿童能配合手术者仅需在局麻下即能完成全部操作等优点。但介入治疗是微创性治疗方法, 且由于PMVSD的解剖位置及术中操作关系, 使得封堵术后极可能发生某些并发症如穿刺部位出血、感染、心律失常;特别是一旦发生第3度房室阻滞, 若处理不及时将导致生命危险。所以护理过程中, 必须高度重视, 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积极采取措施, 使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在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578-580.
[2]孙祥清, 曹克将, 杨荣, 等.应用Amplatzer封堵关闭32例膜部室间隔缺损[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 2004, 12 (1) :21-24.
[3]杨省利, 蔚虎文, 惠昭岚, 等.房间隔缺损伞封术的配合与监护[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3) :191-193.
单纯性室间隔缺损 篇5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心脏超声
从2004年开始, 我院实施了以“理解天下父母心, 还孩子一颗健康心脏”为主题的胡大一“爱心工程”, 成功救治了数百例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患者, 室间隔缺损 (VSD) 为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 多单独存在, 亦可见与其他畸形合并发生, 由于容易并发肺炎、肺动脉高压和心内膜炎, 故应该积极治疗, 笔者采用国产对称边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 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4年5月一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接受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 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PDA) 2例, 合并Ⅱ型房间隔缺损 (ASD) 2例。男56例, 女70例, 年龄2.5岁~36.0岁, 平均7.6岁, 体重最小11.5 kg。均经临床、DR胸部平片及经胸超声诊断为VSD, 缺损直径3 mm~12 mm, 距主动脉瓣≥1 mm, 82例伴有膜部瘤样膨出破裂, 其中9例为多破口, 3例VSD合并PDA或ASD而同时封堵治疗。术前126例均有典型心脏杂音, 心电图检查均为窦性心律, l例术前3个月并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经规范抗感染治疗痊愈后给予介入封堵治疗。
1.2 治疗方法
采用参照文献[1]方法。
1.2.1 麻醉方法
小于6岁采用非气管内插管静脉全身麻醉, 常规术前禁食水6 h, 麻醉前30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01 mg/kg, 入导管室后静脉注射氯胺酮2 mg/kg进行麻醉, 术中持续监测呼吸、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6岁以上者常规消毒两侧腹股沟区作准备, 给予1%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1.2.2 封堵系统组成和规格
封堵器及输送系统由北京华医圣杰公司生产, 均采用对称边室间隔封堵器。
1.2.3 操作方法
分别穿刺右股动脉和股静脉, 置6F动脉鞘, 经股动脉送入5F猪尾导管至左心室, 左前斜45°~60°加头位20°~25°行左心室造影, 观察VSD缺损部位, 于心室舒张期测量缺损直径, 并据此选择封堵器, 原则上封堵器直径较缺损直径大2 mm~4 mm, 肌部VSD者封墙器直径较缺损直径大6 mm~10 mm。应用右冠导管或剪切猪尾导管作为过隔导管, 经主动脉逆行至左心室, 在导引导丝帮助下, 导管头经VSD入右心室, 将260 cm超滑导丝经VSD送入右心室顺流至肺动脉或上腔静脉, 同时用右心导管经股静脉将抓捕器送入至肺动脉或上腔静脉, 圈套超滑导丝并牵拉至体外, 建立股静脉-右房-右室-VSD-左室-主动脉-股动脉轨道, 观察有无缠绕腱索。若绕腱索必须重新建立轨道, 而后自股静脉沿轨道导丝将尺寸合适的输送鞘送至右房, 与过室间隔的导管对吻, 将输送鞘送至升主动脉并压至左心室内, 拔除鞘芯, 沿输送鞘送入相应VSD封堵器, 在左心侧释放左心室盘片, 缓慢回撤至室间隔, 感觉有阻力时释放出右侧盘片, 推拉封堵器, 固定良好, 超声及造影检查位置良好, 无残余分流, 对周围瓣膜无影响, 释放封堵器, 撤去输送鞘及导管后压迫止血。
1.2.4 常规处理
经导管介入封堵操作均在穿刺后全身肝素化 (80 U/kg~100 U/kg) 下进行, 术后静脉给予2 d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常规心电监护、定期复查血尿常规及超声心动图, 术后6个月内常规口服阿司匹林3 mg/ (kg·d) ~5 mg/ (kg·d) 。
2 结 果
126例VSD, 116为膜周部缺损, 6例为嵴内型VSD, 2例为肌部VSD, 2例为外科手术后的残余漏, 124例一次手术成功, 1例因VSD过大并膜部瘤应用最大号16 mm的VSD封堵器未成功, 1例外伤性肌部VSD因靠近心尖部未能成功置入合适输送鞘而放弃介入治疗, 技术成功率98.3%, VSD直径3 mm~12 mm, 平均5.6 mm, 分别用4 mm~14 mm, 平均6.9 mm封堵器成功封堵, 术后即刻124例杂音消失, 2例术后杂音明显, 均经超声证实为右室流出道轻度狭窄未给予特殊处理, 其中2例因为膜部瘤多破口采用小腰大边对称封堵器封堵成功, 1例VSD合并PDA采用6/8 mm动脉导管封堵器, 2例VSD合并ASD的患者分别采用18 mm、30 mm房间隔封堵器同时介入封堵成功, 术后72 h复查超声心动图均未见残余分流。1例VSD患者术后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给予短期激素应用后无变化, 近期未发现有房室传导阻滞以及瓣膜损伤和反流等并发症。
3 讨 论
近年来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发展迅速, 特别是国产封堵器的成功研发, 更普及了国内先心病的介入治疗。我院自2004年成功开展了先心病的治疗, 特别是当地发病较多的室间隔缺损的介入封堵治疗获得了满意疗效, 无重大并发症发生。现就在治疗中的一点体会, 加以阐述。
3.1 病例筛选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介入封堵的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 病例筛选十分重要, 特别是超声诊断, 要有熟练的操作技巧, 要多切面、多角度、连续扫查, 必要时采用组织谐波成像功能, 详细了解病变的部位、大小、形状、毗邻关系, 有无合并瓣膜脱垂和其他畸形等, 排除假象伪彩, 排除“介入陷阱”。对于VSD的患者, 一定要多切面观察有无主动脉瓣的脱垂;对于室间隔膜部瘤破裂的患者, 因为多数有三尖瓣膈瓣参与, 要反复观察膜部瘤的结构和瓣膜的关系, 特别是与三尖瓣隔瓣粘连的是否牢靠, 这决定着介入成功与否, 由于膜部瘤形态的多样性, 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2], 有的患者适合封堵入口, 有的更合适对出口进行封堵;对于嵴内型VSD, 因为解剖结构关系, 任何角度的左室造影均不能清楚显示出VSD的大小, 更主要依靠超声结果选择封堵器的大小;对于肌部VSD, 不能仅凭缺损大小和分流量, 要结合缺损的部位, 选择较大尺寸的封堵器才能封堵成功;对于复合畸形的患者, 要筛查其他畸形是否同时可以行介入治疗。所以要求介入医生一定要掌握超声诊断, 解剖结构清晰, 做到胸有成竹。成功地采用超声筛选VSD患者, 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所在。
3.2 重视整体情况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不能仅仅看到局部情况而忽视全身, 要了解患者的发育情况, 有无复合畸形及肺动脉高压, 有无各类合并症, 如血液病、心内膜炎、瓣膜病等, 对于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应该常规行右心导管检查, 计算肺阻力, 对于双向分流以右向左分流为主的VSD, 均为治疗禁忌。强调常规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应用, 避免血栓栓塞等并发症。
3.3 介入操作时动作规范、轻柔
严重并发症是限制介入治疗先心病的重要因素[3,4,5,6], 各个操作环节均可能发生并发症, 因此应避免动作粗暴而损伤瓣膜、血管、腱索和传导束等。对大的缺损, 要求常规进行心导管压力测量, 封堵前后对比。掌握操作技术和技巧, 比如建立轨道后, 采用动脉系统导管沿轨道导丝试探进入下腔静脉, 若有明显阻力, 则可能为绕腱索, 若强行进输送鞘, 轻则手术不成功, 重则出现腱索断裂、瓣膜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对于较大的室缺, 可以采取大1号的输送系统, 采取保留导丝的方法释放封堵器, 待封堵成功后再撒出导丝;对于多孔室缺, 可以采用尺寸合适的封堵器或小腰大边封堵器等。判断不清楚时, 可以采用术中超声监测;在封堵器释放前, 要调整好X线投照体位, 找好切线位, 仔细观察封堵器的形态, 并行升主动脉造影, 观察有无主动脉瓣的返流, 待一切满意后才能释放封堵器。
3.4 随访观察
术后应定期随访观察, 了解封堵器有无移位、脱落, 心电图有无变化, 有无迟发型瓣膜损伤等。随访至今, 我们治疗的126例患者中, 未出现迟发并发症。
3.5 优势和展望
国产封堵器对室间隔缺损进行介入治疗, 因为其操作简便, 患者痛苦小, 并发症少, 价格低廉, 已经部分取代了外科手术, 前景乐观, 此项技术有待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2 (3) :234-239.
[2]胡海波, 将世良, 徐仲英, 等.室间隔缺损膜部瘤的造影分型及介入治疗方法学研究[J].中国放射学杂志, 2005, 39 (1) :81-86.
[3]蒋世良, 黄连军, 徐仲英, 等.心血管介入治疗严重并发症分析及其防治[J].中国循环杂志, 2001, 16 (增刊) :22.
[4]孔祥清, 曹克将, 杨荣, 等.采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32例膜部间隔缺损[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4, 12 (1) :21.
[5]秦永文.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与影像学图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273-277.
单纯性室间隔缺损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28例患儿中男16例, 女12例, 年龄6个月~13岁, 平均年龄50.9个月, 体重5~40 kg, 平均体重13.5 kg;身高55~168 cm。按Caslaneda分型:Ⅰ型14例、Ⅱ型6例、Ⅲ型4例、Ⅳ型4例。血红蛋白100~218 g/L, 末梢血氧饱和度45%~90%。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22例, 大主肺侧枝动脉 (major aorto pulmonary collateral arteries, MAPCA) 8例。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性心悸、发绀、气短。本组患儿均经过临床表现、X线片、超声心动图、心导管造影、MRI等综合检查确诊。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28例患儿一期根治16例, 二期根治2例, 姑息性手术10例, 术后发生严重低心排3例、早期低氧血症3例、残留室间隔缺损1例、其余8例。术后患儿应用多巴胺3.0~7.5μg/ (kg·min) 、米力农0.25~0.70μg/ (kg·min) 维持循环, 低心排患儿应用肾上腺素0.02~0.20μg/ (kg·min) 。维持有效容量, 适宜心率, 红细胞压积40%左右, 保证电解质、酸碱、液体平衡。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380 h, 平均辅助时间63.2 h。ICU停留时间1~22 d, 平均停留时间7.2 d。术后早期死亡4例, 死亡率14.3%, 4例死亡患儿均为Nakata<150 mm2/m2。死亡原因分别为术后低心排、肺渗出、顽固性低氧血症2例, 长期气管插管营养不良、循环呼吸衰竭1例, 心脏骤停1例, 其余患儿均治愈出院, 术后发绀明显改善, 活动量增加, 根治术后氧饱和度95%~100%;姑息术后氧饱和度80%~93%。术后1年复查, 发绀改善, 活动量增加。
3 术后处理策略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是一种畸形复杂、解剖形态变化多样、临床表现缺氧严重、手术治疗死亡率高的重症类型[2]。手术治疗常采用根治手术、分期手术或姑息性手术。分期手术的目的是促进发育较差的肺血管树发育, 最终进行根治。及时的外科治疗可避免患儿病情恶化, 正确的术后处理策略, 可提高外科手术的成功率, 因此作者在此对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术后处理对策及严重并发症的防治措施进行进一步讨论。
3.1 监护要点
术毕停循环前监测肺动脉压、右心室压, 食道超声评估有无残余分流及残余梗阻。术后监测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左心房压、心电图。设置呼吸机参数时应尽量减少胸腔内压力, 在维持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90~10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40~45 mm Hg的同时减轻静脉回流阻力及右心室后负荷。保证有效容量, 维持中心静脉压12~15 mm Hg, 左心房压10~12 mm Hg, 维持内环境稳定, 液体平衡。复查床旁X线、超声评估心肺情况及手术效果。
3.2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3.2.1 残余或残留VSD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右心室顺应性差, 左心室对容量负荷耐受性差, 若行根治术后存在VSD残留对循环影响较大, 严重者可导致低心排血量。术后可通过超声确诊残余分流位置及大小。如果分流量小 (<3 mm) , 循环尚稳定, 可强心、利尿保守治疗, 并严密监测肺动脉血氧饱和度 (Sa O2) , 若Sa O2>80%, 复查心脏超声意义大;如果分流量大 (≥3 mm) ,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出现肝大、肺部渗出、肺血增加等应积极再次手术治疗。本文残留VSD1例 (4 mm) , 强心、利尿效果差, 循环不稳定, 经再次手术后好转。
3.2.2 低心排综合征
手术创伤大, 术时解剖梗阻解除不彻底, 术前已存在心功能不全, 术后液体管理不当是导致低心排综合征的常见原因。术后早期应用多巴胺、米力农、地高辛等正性肌力药物辅助, 并注重利尿治疗。必要时给予肾上腺素0.02~0.20μg/ (kg·min) 维持。控制容量, 中心静脉压 (CVP) 在12 mm Hg左右, 对右室流出道梗阻解除欠佳者可提高至15 mm Hg, 避免快速补液加重心脏负担。
3.2.3 肺动脉高压
对于肺部血管发育欠佳, 合并大的肺动脉导管未闭或主肺动脉侧枝形成的患儿, 应监测平均肺动脉压。若出现肺动脉高压, 使用伊洛前列素雾化吸入, 30~80 ng/ (kg·min) 持续10 min, 应用2~12次/d;波生坦口服2 mg/ (kg·次) , 2次/d, 同时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重度肺高压患儿可静脉应用曲前列尼尔1.25~2.50 ng/ (kg·min) , 使肺血管扩张, 降低肺动脉高压, 取得良好效果。
3.2.4 低氧血症
体外循环后肺部炎症反应重, 姑息术后患儿呼吸机的使用使胸内压增加, 肺血减少导致术后低氧。加强利尿治疗, 减少肺部渗出, 姑息术后尽早撤离呼吸机是改善低氧血症的关键。分流术后人工管道的堵塞临床表现为胸骨左缘或右缘第二肋水平血管杂音减轻或消失, 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 呼气末二氧化碳突然下降, 提示肺血流突然减少, 应行床旁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 确诊后紧急行手术清除血块或重新放置管道, 也可以考虑给予肝素100 U/kg后严密监测血氧饱和度变化[3]。
3.2.5 心律失常
右心室切开、异常肌束切除等大的手术创伤, 右心室肥厚、顺应性差、残余分流或梗阻、心功能不全等均是造成术后心律失常的因素。术后严密监测心电图变化, 及时纠正缺氧、酸中毒、低钾血症等内环境问题, 放置临时起搏器、延迟关胸减轻心脏压迫, 取得良好效果。
4 小结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由于个体差异很大, 导致手术方法繁多, 造成术后患儿临床表现差异性大, 处理难度大。术前根据Mc Goon比值、Nakata指数等多个反应肺动脉发育的指标, 指导术式的选择及术后处理监测重点, 对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的根本原因有重要意义。目前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在胚胎期的发育、出生后解剖和病理生理基础尚不完全清楚, 术后早期处理的方法对患儿远期预后的影响应做长期随访研究以提高术后处理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 (VSD) 患儿术后处理策略及严重并发症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行外科治疗的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 其中实施一期根治16例, 二期根治2例, 姑息性手术10例。结果 术后发生严重低心排3例、早期低氧血症3例、残留室间隔缺损1例、其余8例。术后早期死亡4例, 死亡率14.3%, 其余患儿均治愈出院。术后1年复查, 发绀改善, 活动量增加。结论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明确手术指征:根据Mc Goon比值是否>1.21.5、Nakata指数是否≥150 mm2/m2选择实施根治或姑息性手术, 加强术后监护及综合治疗措施, 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肺动脉闭锁,室间隔缺损,术后处理
参考文献
[1]N?rgaard MA, Alphonso N, Cochrane AD, et al.Major aortopulmonary collateral arteries of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atresia and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are dilated bronchial arteries.Eur J Cardiothorac Surg, 2006, 29 (5) :653-658.
[2]丁文祥, 苏肇伉.小儿心脏外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394-399.
单纯性室间隔缺损 篇7
关键词:右腋下小切口,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
室间隔缺损 (VSD) 是一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常规的治疗在临床上使用越来越少。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30例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右腋下小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手术, 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9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30例室间隔缺损患者, 其中男17例, 女13例, 年龄4~37 (平均20.2) 岁。所有患者在手术前都被明确诊断为室间隔缺损。超声检测之后测得VSD最大直径为3~12mm。手术时长40~60min, 其中心内操作时间为8~20min。
1.2 方法
要求患者保持左侧卧位, 对患者以鼻气管插管的方式进行全身静脉复合麻醉。在患者右侧腋后和第三根肋骨之间的交叉点、腋前线和第六根肋骨的交叉点做出一个6~12cm的小切口, 从第四根肋骨处进入胸腔, 并在膈神经前2cm位置向下切开心包, 将心包向上翻折到主动脉位置, 向下翻折到下腔静脉位置, 固定包心并保护肺叶[1]。为患者建立体外循环以阻隔主动脉和上下腔静脉, 向患者灌入停跳液, 使患者心脏停跳。打开右房进行缺损修补手术和三尖瓣成形术, 将房间隔和右房切口缝合, 排气并松开主断钳, 心脏将自动复苏保持心跳。开放上下腔静脉并断开体外循环, 手术结束后进行心包开创引流, 只需在胸腔处放置一根胸管[2]。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30例患者都在术后痊愈出院, 体外循环时间为20~45min, 主动脉隔断时间为0~30min。所有患者在手术后心脏功能都能得到较好的恢复, 有1例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第2d出现了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问题, 1例患者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2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了活动性出血, 2例患者在右胸腔内出现等量积液, 所有出现症状的患者在治疗后全部痊愈。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心律严重失常问题, 在主动脉瓣和房室瓣位置均无出现返流现象。所有患者住院时间在6~10d。
3讨论
室间隔缺损 (VSD) 需要选择能够充分暴露手术位置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右腋下小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手术具有伤口小且隐蔽的优点, 能够为患者保留良好的外观形象, 加上该术式并不会影响乳腺发育, 因此在临床上广泛受到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的欢迎[3]。右腋下小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手术保留了胸廓的完整性,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失血少, 有效避免了其他术种因使用钢丝固定胸骨而对患者造成的胸骨畸形和上肢损伤。与传统治疗方式相比, 右腋下小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手术建立体外循环的难度并未增加。建立体外循环的关键是升主动脉插管, 在插管时由助手使用血管钳夹住主动脉外膜并将其向下牵引。右腋下小切口修补室间隔缺损手术通常在直视条件下进行, 在手术过程中多数患者的右心都能够清楚的显露, 医护人员也能够清楚掌握左侧心内结构, 对于一些类似于肺动脉狭窄、干下型室缺等心血管畸形问题也能够暴露出来。除此之外, 操作较为简单方便, 临床效果好, 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韩春生, 马宏利, 姜克勤, 等.右前外小切口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36例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5, 24 (3) :135.
[2]王明海, 曹素文, 徐振海, 等.经右胸外侧小切口矫治小儿先天性心脏畸形90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1, 17 (1) :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