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粘连松解术

2024-10-20

关节粘连松解术(精选7篇)

关节粘连松解术 篇1

本院自2004年6月至2007年4月临床实施关节镜下膝关节粘连松解术并予术后正确的康复锻炼方法指导治疗膝关节粘连20 例, 术后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0 例, 男16 例, 女4 例;年龄24~58 岁, 平均38.6 岁。胫骨平台骨折术后6 例, 髌骨骨折术后5 例, 化脓性关节炎3 例, 股骨中下段骨折4 例, 陈旧性半月板损伤2 例。病程3~20个月不等。术前膝关节活动度0°~55°, 平均35°;股四头肌肌力4~5级。

1.2 方法

腰麻, 患肢大腿根部气囊止血带止血, 髌骨外上方穿刺进水, 注入无菌生理盐水约60 mL, 持续充胀关节腔。膝前内外侧膝眼处分别切开长约0.5 cm小切口, 建立关节镜及器械入口。使用钝性关节镜穿刺套针进入关节腔内, 膝关节伸直位钝性分离, 然后关节镜进入观察。用刨刀刨除粘连带, 特别是髌上囊及膝内外侧间隙内的粘连带, 增加膝关节及髌骨活动度。然后检查髁间窝、前后交叉韧带及半月板, 刨除粘连带。如半月板有损伤可给予成形或切除, 交叉韧带损伤松驰可给予修复。屈曲膝关节如活动度不满意, 可加髌骨内外侧支持带松解及向髌上囊上方股中间肌刨刀刨除。本组单纯松解11 例, 粘连松解加股中间肌刨除4 例, 粘连松解加半月板成形式5 例。术中屈膝可达100°~135°, 冲洗关节腔, 术毕注射透明质酸钠减少粘连。内置负压引流管, 缝合伤口, 加压包扎。

1.3 术后康复

术后8 h即行CPM功能锻炼0°~60°, 24 h后拔除引流管。术后第1天锻炼股四头股, CPM 0°~90°, 逐渐增加活动范围, 可至0°~100°, 2次/d, 每次30 min。术后第2天, 下床做下蹲屈膝锻炼, CPM活动可增加10°~20°。术后CPM锻炼10 d, 同时下床做屈膝锻炼。

2 结 果

本组随访5~16个月, 屈膝范围95°~120°, 平均110°, 股四头肌肌力均达到5级。有6 例关节腔积血, 经穿刺后加压包扎治愈, 无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

3 讨 论

膝关节粘连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多见于膝关节创伤及关节感染性疾病, 引起膝关节滑动装置粘连、挛缩、纤维化[1], 膝关节活动度丧失。既往多采用开放性手术, 即关节切开松解粘连、股四头肌成形术等方法治疗。由于手术创伤大, 术后易发生再粘连且并发股四头肌肌力减退等并发症。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 膝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粘连已得到普及, 其关键在于术中要广泛松解粘连带, 必要时松解髌骨内外侧支持带及刨除股中间肌, 使膝关节在术中能屈至100°以上。膝关节松解术后功能锻炼要早期、有步骤进行, 力争较早恢复接近正常范围, 早期功能锻炼是提高疗效的关键[2]。恢复膝关节活动度, 同时避免关节活动度在术后丧失, 患者应早期主动屈膝活动锻炼。能否早期下地主动屈膝锻炼是判断患者预后恢复的主要根据, 有些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差, 活动往往不尽如人意应多给予积极鼓励帮助。CPM应用于膝关节粘连术后为患者的康复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早期应用CPM能消除关节粘连, 减轻疼痛, 改善关节活动, 是促进关节软骨再生和修复的有效方法, 同时可以防止肌肉萎缩, 利于关节功能恢复[3], 但应避免应用暴力引起骨折。

参考文献

[1]阎长明, 李高玉, 庄志高, 等.关节镜技术在膝关节粘连松解术中应用[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20 (2) :127-128.

[2]蔡道章, 戎利民, 金文涛, 等.关节镜直视下松解治疗膝关节手术后粘连[J].中国内镜杂志, 2000, 16 (3) :14-15.

[3]Micheale H, Brabara Engstrom.Continuous passive-motionasansd juncttotrea tmento fthetotalkneearthrophasypaitent[J].Physiotherepy, 1999, 77 (4) :301-306.

关节粘连松解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股骨远端骨折术后膝关节粘连患者56例,均在手术时机成熟后行切开复位、股骨远端锁定板内固定术,术后切口愈合时间为2~3周,拆线后评估膝关节活动度为0°~30°。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其中治疗组男19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43.43±9.18岁;骨折分型:C1型7例,C2型12例,C3型9例;致伤原因:高处堕落伤5例,车祸伤12例,重物压砸伤11例;左侧16例,右侧12例;闭合性骨折18例,开放性骨折10例。对照组男21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42.29±9.78岁;骨折分型:C1型6例,C2型13例,C3型9例;致伤原因:高处堕落伤4例,车祸伤15例,重物压砸伤9例;左侧15例,右侧13例;闭合性骨折22例,开放性骨折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分型标准

1.21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创伤学分册》[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①外伤史,骨折2周以内;②右大腿远端至膝关节肿胀、疼痛,畸形,可触及骨擦感和异常活动;③x线片可明确诊断。

1.2.2 分型标准

参照Muller分型标准:涉及股骨躲关节面骨折合并干骺端简单骨折为C1型;股骨髁关节面简单骨折合并干骺端粉碎性骨折为C2型;关节面粉碎性骨折为C3型。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及分型标准者;②有手术指征,并实施骨折内固定手术者;③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及分型标准者;②因各种原因未接受手术者;③不同意参与本研究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患者拆线后第2天开始行针刀松解配合持续镇痛下推拿治疗,为减少内固定术后感染及切口内血肿形成的风险,膝关节康复治疗均在切口愈合拆线后进行。①针刀治疗: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活力碘溶液常规消毒伤肢皮肤,助手将膝关节屈曲至最大角度,术者用手触及切口周围条索状粘连带,在粘连带上选取数个点,皮下全层注射利多卡因注射液;待局部麻醉生效,用针刀平行阔筋膜方向刺入病灶部位,纵行剥离、横行疏通,当针刀下松动后即可拔出针刀,压迫针眼止血,无菌敷贴覆盖伤口;每3天施术1次,每周施术2次,共施术3周,每次施术点应与前次不同。②无痛推拿:持续镇痛由麻醉科协助实施,无腰椎疾病病史者可于硬膜外置管,接止痛泵;不适宜腰椎穿刺者可选用静脉止痛泵。持续镇痛操作完成并生效后,推拿师开始施术,将伤肢膝关节屈曲至最大角度,在大腿前侧、外侧粘连带实施拨筋手法和提捏手法约30min;患者俯卧位,助手双手固定大腿,术者被动屈曲膝关节,持续用力,直至有瘢痕撕裂感时停止,此时患者往往会大呼疼痛,尽管有持续镇痛作用。一副止痛泵平均可用3天(持续开启),每周只用一副止痛泵,止痛期间每天推拿1次,共治疗3周。③针刀及推拿治疗间歇期用关节活动仪行膝关节被动活动锻炼,同时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静态舒缩训练和直腿抬高锻炼,增强股四头肌肌力;患者出院后继续行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训练,防止粘连再形成。

1.4.2 对照组

患者在骨科医师指导下自行康复锻炼,自行锻炼间歇期用关节活动仪行膝关节被动活动锻炼,同时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静态舒缩训练和直腿抬高锻炼,增强股四头肌肌力;患者出院后继续行主动膝关节屈伸活动训练。

1.5 疗效标准

参照Kolmert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3]拟定疗效标准。优:膝关节完全伸直,屈曲>120°,无疼痛;良:膝关节完全伸直,屈曲90°~120°,无或偶有轻微疼痛;可:膝关节伸直差10°,活动范围>60°,常有轻度疼痛;差:膝关节伸直差10°,活动范围<60°,经常发生疼痛或呈持续性疼痛。

1.6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O)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56例患者均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平均15.4个月。根据Kolmert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治疗组优9例,良13例,差6例,优良率为78.6%;对照组优5例,良6例,差17例,优良率为39.3%。两组优良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13讨论

3.1 股骨远端骨折术后早期防治关节粘连的必要性

股骨远端骨折是涉及股骨髁上、髁间骨折的严重骨折,膝关节粘连是股骨远端骨折最常见的远期并发症,其形成原因主要有2个方面因素:①关节外因素。股骨远端骨折后股四头肌远端损伤,血肿机化,瘢痕形成,股四头肌之间、肌肉与阔肌膜之间、肌肉和韧带与骨骼之间的滑动机制丧失;此外,由于骨折后疼痛、肿胀,患者伤肢活动量骤然减少,肌肉正常舒缩功能受限,逐渐出现废用性萎缩,膝关节伸屈活动的动力缺失。②关节内因素。股骨远端骨折常合并关节内结构损伤,相关研究表明[4],股骨远端C型骨折合并半月板撕裂者约占35.4%,合并交叉韧带断裂者约占27.8%,两者兼有约占21.6%,以上各种损伤出血机化,膝关节各滑囊粘连,关节内滑液分泌减少,关节软骨退化,直接影响膝关节活动。由以上因素可见,股骨远端骨折后血肿机化、瘢痕形成是膝关节粘连的罪魁祸首。目前的研究表明[5],血肿机化为纤维结缔组织大约在骨折后2~3周内完成,因此股骨远端骨折有手术指征者应尽早手术,术后防治膝关节粘连的措施应尽早开展。

3.2 针刀疗法防治粘连的作用原理

针刀疗法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针、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微创外科手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疗法[6],其巧妙地整合了针灸针和手术刀两种器械的优势并兼具二者的治疗特点,能无痛进入病损组织进行松解、疏通、剥离及经络调整,以达到舒筋活络、松利关节的目的。针刀)松解粘连比瘢痕松解手术或股四头肌成形术等术式造成的创伤更小,且风险小。本研究中,针刀治疗以中医理论“以痛为腧,辨位论治”为原则,对股骨远端阔筋膜周围粘连区进行疏通、剥离,可有效松解瘢痕粘连;其针刺作用还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3.3 主、被动锻炼对防治股骨远端骨折术后关节粘连的作用

目前,由于各种新型骨科内置物的应用,使得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尤其是无负重锻炼成为现实,然而临床发现多数患者由于术后疼痛而无法进行主动膝关节伸屈活动锻炼,时间迁延必然导致膝关节粘连,这就使被动活动锻炼更为必要。本文采用术后镇痛以减轻患者痛苦,为主动锻炼和被动手法锻炼提供条件。术后早期的主、被动活动锻炼不仅可促进关节面分泌滑液,也减少了瘢痕组织形成[7],防止肌肉萎缩,为膝关节功能恢复创造了必要条件,符合中医骨伤学中“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

参考文献

[1]刘克敏,王安庆,唐涛,等.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治疗的初期临床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2):94.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创伤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68-570.

[3]张小路,林其仁,叶晖.股骨远端微创固定系统与髁部支持钢板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医正骨,2011,23(12):9-11.

[4]汪利合,李慧英.伸膝装置粘连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07,19(12):71-72.

[5]董纪元,卢世璧,王继芳,等.小切口膝关节粘连松解术后及连续被动活动治疗膝关节僵直[J].中华骨科杂志,1997,17(11):765.

[6]吴绪平,张天民,金福兴.针刀治疗膝部疾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170.

关节粘连松解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25例病人中, 男18例, 女7例。年龄18~65岁, 平均41.5岁。均有手术史, 既往手术种类:阑尾切除术12例, 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4例, 胃大部切除术1例, 腹部闭合伤肠破裂修补术2例, 宫外孕手术1例, 子宫切除术5例。手术病史最短3个月, 最长25年。粘连类型, 肠管与原切口粘连成角18例, 肠管间粘连成角3例, 网膜与原切口形成束带粘连4例。

手术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根据原切口部位, 距原切口5~8cm进气腹针或直视法开放式置入套管, 再充入CO2气制造气腹。操作孔与辅助操作孔视腹腔内情况而改变, 一般2~4个。小肠与腹壁粘连成角, 用电凝分离剪、分离钳或超声刀分离与腹壁粘连;肠与肠之间的粘连, 疏松的用分离剪及分离钳分离, 或用超声刀切断其粘连。束带粘连致小肠梗阻者, 镜下切除束带。如损伤肠管的浆肌层或小的穿透性损伤, 则用3个0带针肌腱缝合线间断缝合修补, 如遇腹腔内广泛粘连, 镜下操作困难时, 则中转开腹。术毕生理盐水冲洗腹腔, 注入医用几丁糖、透明质酸钠或生物蛋白胶于手术创伤部位, 结束手术。

全部病例均经腹腔镜进行了粘连松解术。手术时间20~120min, 平均46min。全部病例术后当天或第1天下床活动, 20例术后第1天胃肠功能恢复并开始进食, 5例有肠管损伤缝合修补术后第2天胃肠功能恢复并开始进食, 5例病人术后使用止痛剂。平均住院5.5d,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3例病人术后第7天、第9天、第10天出现腹痛腹胀, 经保守治愈。随访至今, 未见肠梗阻症状及体征。

2 讨论

我们认为, 利用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适宜以下情况: (1) 有一次手术史的单纯性梗阻, 非高度腹胀者; (2) 疼痛比较局限, 固定在腹部某一部位者; (3) 经保守治疗虽有排气排便, 但梗阻症状反复发作者; (4) 腹部手术后慢性腹痛、腹胀反复发作者。我们认为严重腹胀, 有绞窄可能性者应列为禁忌。另外我们常规行钡剂灌肠或结肠镜检查, 如发现有结肠占位病变, 即行开腹手术。

在利用腹腔镜行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第一个穿刺孔的选择非常重要, 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原则上应距离原切口5cm以上, 并尽可能造在脐部周围, 如果用气腹针造气腹困难, 可采用直视法开放式置入套管针。其余各孔位置应根据腹腔内情况及术中需要来决定和调整。 (2) 先分离大网膜与腹壁的粘连, 造就一个相对宽阔的空间, 然后分离脏器与腹壁之间的粘连。根据粘连多在腹壁疤痕原病灶处的特点, 重点处理疤痕处的粘连, 但一定要注意全面探查, 以免遗漏病变。 (3) 分离肠管腹壁粘连时, 应遵循“宁伤腹壁, 勿伤肠管”的原则, 尽可能保留肠管壁的完整性, 粘连部位较多较复杂时, 可把腹腔镜头经多个穿刺孔观察操作, 从各个角度对粘连进行松解, 如仅有小的肠穿孔, 腹腔镜下缝合修补穿孔即可。如经各个操作孔观察仍不能辨明关系, 多处致密粘连时应中转开腹, 以免造成多处或节段性肠穿孔, 无法完成手术。若发现恶性肿瘤亦应中转开腹。 (4) 腹壁创面以压迫、电凝止血为主, 肠管创面止血以压迫、缝合止血为主, 忌用电凝。近2年我们采用超声刀进行分离, 效果良好。

预防再粘连的几点措施: (1) 分离时操作轻柔, 尽量使创面减到最小, 尽量不伤及肠管。 (2) 术后彻底止血, 取尽凝血块。 (3) 彻底冲洗腹腔, 以稀释腹腔创面上炎性介质和纤维蛋白原。 (4) 术后留置防粘连药物于创面上。我们尤常用医用几丁糖, 效果良好。

腹腔镜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 还有很多局限性, 尚没有大宗的前瞻性对比研究, 其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微创手术方法, 预防再粘连。方法2003~2008年收治粘连性肠梗阻25例, 既往手术种类有阑尾切除术12例, 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4例, 胃大部切除术1例, 肠破裂修补2例, 宫外孕1例, 子宫切除术5例。粘连类型:肠管与原切口粘连成角18例, 肠管间粘连成角3例, 网膜与原切口形成束带粘连4例。结果全部病例均经腹腔镜进行了粘连松解术。结论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是安全可行的, 对适应症的选择及第一孔位置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腹腔镜,粘连松解术,肠梗阻

参考文献

关节粘连松解术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1月—2014年11月入我院就诊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30例, 设为观察组, 采取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另选取同期粘连性肠梗阻患者30例为对照组, 采取开腹手术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经临床明确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观察组患者年龄29岁~69岁, 平均年龄 (48±2.1) 岁, 男19例, 女11例;对照组患者28岁~68岁, 平均年龄为 (47±2.7) 岁, 男20例, 女10例。2组在年龄、性别、诊断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开腹肠粘连松解术, 观察组则应用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具体操作为: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 完善术前准备, 根据患者肠粘连的程度和粘连范围选择适合位置的观察孔2~4个, 观察孔需与患者既往手术切口相隔开至少6 cm, 建立人工气腹, 并控制气腹压力在12~15 mm Hg。将腹腔镜通过观察孔置入腹腔, 进行肠粘连松解术, 可以应用电凝分离剪、分离钳或超声刀分离粘连。手术完成后, 进行止血、腹腔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等处理。

1.3观察指标

1.3.1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情况统计2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感染率和复发率。

1.3.2满意度根据我科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 主要包括专科护理能力、服务态度、手术治疗效果、创伤性、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项目, 满分100分, “优”为≥90分, “良”为80~89分, “中”为60~79分, “差”为<60分, 满意度为评“优”和“良”的患者例数之和占患者总例数的百分比。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肠蠕动恢复时间比较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及肠蠕动恢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0, 复发率为0,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 2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见表3。

3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在临床上很常见, 近年来, 随着医疗工作的不断进步与深入, 腹部手术得到大规模开展, 虽然为临床解决不少疾病困扰, 但随着腹部手术例数的增加, 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3]。临床上, 粘连性肠梗阻安全、有效的诊疗手段, 对于改善其预后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过去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手段主要依靠传统的开腹手术, 再次加剧了患者的创伤, 且由于手术伤口较大, 患者出血量、恢复时间均得到延长, 其术后感染率、复发率也相应增高。因而, 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手段获得广泛重视[4]。

近年来,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腹腔镜技术更是得到突破性的发展。腹腔镜成为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门新兴的微创型手术项目, 迎合了未来发展的需要[5]。腹腔镜手术的整个手术过程是在密闭的腹腔内进行的, 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 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腹腔镜实质上是一种纤维光源内窥镜, 应用过程中, 医生只需要在患者脐部、腹部开1~3个小孔, 实现检查和治疗, 无需切开腹部, 避免遗留较长的瘢痕。因而, 对于患者的创伤小, 痛楚也会小得多。在应用腹腔镜下进行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 避免开腹手术, 减轻患者疼痛, 恢复快, 出血少, 更为安全, 患者更为满意,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综上所述, 粘连性肠梗阻应用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效果优越, 安全、术后恢复快、感染率和复发率低, 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 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海鸥.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5) :26-27.

[2]李国庆, 任金祥, 王旺河, 等.小肠内置管排列术治疗复杂粘连性肠梗阻34例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 27 (12) :1228-1229.

[3]周师南, 许宏贤, 刘永杰.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用于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 2011, 31 (8) :59-60.

[4]杨纯金, 刘君, 温晓辉.粘连性肠梗阻选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的疗效探讨[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0, 25 (5) :441-442.

关节粘连松解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83例为观察对象, 根据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 (肠内排列术, 50例) 和对照组 (肠粘连松解术, 33例) 。研究组中男28例, 女22例;年龄27~63岁, 平均年龄 (43.8±5.2) 岁;病程3个月~6年, 平均病程 (1.5±0.5) 年;肠梗阻原因:阑尾炎术后粘连18例, 胃大部切除术后粘连10例, 胃穿孔修补术后粘连7例, 胆囊切除术后粘连7例, 子宫及附件手术后粘连5例, 结肠手术后粘连3例。对照组中男19例, 女14例;年龄25~67岁, 平均年龄 (43.4±5.5) 岁;病程3个月~5年, 平均病程 (1.4±0.7) 年;肠梗阻原因:阑尾炎术后粘连10例, 胃大部切除术后粘连7例, 胃穿孔修补术后粘连5例, 胆囊切除术后粘连5例, 子宫及附件手术后粘连3例, 结肠手术后粘连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分组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医师告知下了解疾病和手术相关知识, 自愿选择手术方式, 并签署手术同意书。

1.2 入组标准

(1) 患者入院后根据病史、体征, 结合腹部超声、腹部X线或CT、实验室检查, 术后均明确诊断为广泛粘连性肠梗阻。 (2) 所有患者均有手术指征, 无手术绝对禁忌证。 (3) 排除合并有严重心功能不全, 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4) 排除有免疫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及妊娠和哺乳期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全麻插管后取仰卧位进行手术。研究组患者采用肠内排列术, 入腹后仔细观察腹腔内整体情况, 于肠梗阻近端做小肠减压, 后逐步将粘连分离, 避免用手进行盲目钝性分离, 以免发生撕脱伤而造成肠管破裂;术中对于难分离肠管, 做肠切除和吻合术。将患者阑尾切除 (如阑尾已切除患者选取阑尾株开口处作切口) 后于残端插入双腔带气囊内固定 (M-A管) , 过回盲瓣并逆行进入空肠上端, 将所有小肠折叠排列, 每段距离15~20cm为宜, 阑尾残端作荷包缝合并固定, 将气囊缓慢退出回肠末端, 抽取气囊内空气, 固定于腹腔, 前端于右下腹作小切口后引出, 术后复查无特殊后拔出。对照组采用肠粘连松解术, 进入腹腔后观察腹腔整体情况, 找到肠梗阻位置, 对于无血运障碍肠管进行松解分离, 对于有血运障碍或肠管出现坏死或粘连难以分离肠管, 作局部切除对端吻合术, 逐步将粘连松解完全。两组患者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抗感染, 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 并给予营养支持, 指导患者正确饮食和早期功能锻炼。

1.4 观察指标

(1) 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 (2) 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肠瘘、膀胱损伤、感染、间断性腹胀、再次肠梗阻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包分析,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采用 (±s) 表示, 并用t检验, 并发症采用率表示, 并用χ2检验, 检验标准α=0.05, 如P<α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肠瘘、感染、间断性腹胀、再次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为临床中常见疾病, 腹部手术后组织修复、积血或积液、腹部炎症等均可造成腹腔粘连, 粘连后导致肠道蠕动障碍, 从而导致肠梗阻发生[2]。广泛粘连性肠梗阻为临床中常见急重症, 通常伴有肠绞窄, 如不及时解除梗阻可引起肠管缺血坏死, 引起腹膜炎, 严重者危及生命[3~5]。手术为分离粘连、解除肠梗阻主要方法, 传统肠粘连松解术能快速分离粘连并解除肠梗阻, 但对广泛粘连难以彻底分离, 手术易损伤肠管, 且术后易再次发生肠梗阻, 影响手术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6~8]。

肠内排列术为近年来治疗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新型手术方法, 可将无法控制肠粘连变为可控制肠粘连, 更有效分离粘连和解除肠梗阻, 同时通过人为对小肠进行排列和位置固定, 能有效降低术后再次发生粘连和肠梗阻发生率[9]。本文显示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 但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肠内排列术手术操作较肠粘连松解术更为复杂, 因此手术时间较长, 但其术后可快速帮助患者肠道恢复功能, 从而缩短康复时间。肠排列术分为肠内和肠外两种方式, 有学者分别采取肠内排列术和肠外排列术在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应用, 发现针对轻、中度粘连两者疗效无差异, 对于重度粘连肠内排列术疗效更为显著[10]。肠内排列术需要于肠管作孔于肠内进行操作, 其手术操作较为复杂, 但疗效更为显著, 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粘连程度选择适宜手术方式。有学者研究指出, 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术后并发症为影响手术疗效和患者康复关键因素[11,12]。本文得出, 研究组患者术后肠瘘、感染、间断性腹胀、再次肠梗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进一步表明肠内排列术在广泛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应用效果更为显著。

关节粘连松解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180例肠粘连患者为实验对象, 其中, 男性98例, 女性82例, 患者年龄范围在18~76岁不等, 平均年龄为 (46.3±3.2) 岁。有112例患者有既往手术史, 54例患者有腹腔感染性疾病史, 12例患者无明确的感染史和外伤史。患者主要的肠粘连类型为:肠管间粘连28例, 原切口与肠管粘连成角45例, 原切口与肠管及网膜形成粘连107例。根据Harris ES标准对患者进行粘连评分:易于分离, 属薄膜性粘连, 评分为1分患者46例, 需要锐性分离, 属纤维性粘连, 评分为2分患者113例, 其他患者属于纤维性的广泛稠密性粘连, 评分为3分。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90人, 并保证两组患者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连续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腹手术治疗, 具体操作在探查切口或者原切口处进行。而实验组患者接受腹腔镜松解术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为:依据肠型位置以及切口的部位, 在距离原切口6cm左右的位置, 直视开放置入套管针或置入气腹针以建立气腹, 而其他操作孔则要依据腹腔内实际探查的具体结果来选择2个左右。在松解粘连部位时, 使用无损伤肠钳进行肠牵引, 使得肠粘连部分具有充足的张力, 再用超声刀或是剪刀将粘连部分完全分离, 把导致肠梗阻的粘连部分完全分离。对于束带和网膜粘连引发的小肠梗阻, 要同时将束带及粘连部分全部切除。对于原切口与肠管紧贴或粘连腹壁的患者, 要使用剪刀将粘连部分进行锐性分离, 也可使用超声刀进行分离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 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 如P<0.05, 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随访

治疗结束后, 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1年不等的随访, 以观察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和预后情况。实验组患者中无一例患者发生严重的梗阻并发症, 有6例患者因为术后外伤而需要再次接受剖腹探查, 患者的腹内粘连评分2分4例, 1分2例;对照组患者无一例发生严重的梗阻并发症, 10例患者因为术后外伤而需要接受再次开腹治疗, 患者的腹内粘连评分全部为3分。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果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治疗效果

经过实验,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都有所缓解, 其中, 实验组患者在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镇痛效果、肠蠕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腹腔粘连是引发术后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 占机械性小肠梗阻临床发病率的75%左右。相关的医学研究结果显示, 临床上每年用于医治术后肠粘连的医疗费用在12亿美元以上, 患者一旦出现粘连性肠梗阻问题, 则其临床治疗过程会十分困难, 使用保守治疗方法很难完全治愈, 肠梗阻的临床复发率会达到40%以上。使用手术疗法治疗肠梗阻, 又很难避免粘连的再次形成, 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临床并发症。

使用腹腔镜松解术治疗肠粘连, 能够较为有效地降低再次粘连和肠梗阻的发生概率。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 (1) 腹腔镜松解术治疗肠粘连能极大地降低再发粘连的发生概率, 避免粘连性肠梗阻问题的产生; (2) 对于致密性、广泛性肠粘连, 腹腔镜松解术实施较为困难, 因而无法作为手术适应证; (3) 与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相比, 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具有痛苦轻、肠蠕动恢复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问短等特点, 因而能够作为粘连性肠梗阻的首选治疗方法; (4) 对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的结果显示, 腹内粘连是腹部手术后不可避免的问题。

术后肠粘连的发病原因包括:术后腹腔继发性感染、胃肠功能恢复速度、患者卧床时间、个人体质、引流孔及切口瘢痕、术中肠管长时间暴露、异物及手术操作刺激、积液、积血、腹腔内炎症、腹膜损伤等。已有的一些医学研究资料显示, 腹腔镜松解术治疗肠粘连以其同时治疗、直观、诊断正确、探查范围广、微创等优势, 而引起了社会及医学界的关注。本次临床实践也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特点: (1) 腹腔镜松解术治疗肠粘连能够降低腹壁肥厚、肥胖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及脂肪液化的危险, 而且能够防止切口疝的发生; (2) 手术后恢复速度较快; (3) 探查范围较广, 腹腔镜能够通过广阔的观察视角来对腹腔疾病作出及时准确的定位和诊断; (4) 戳孔小, 微创, 切口疼痛轻。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 腹腔镜松解术治疗肠粘连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 且治疗的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的治疗方法, 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董荣坤.腹腔镜超声刀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J].西部医学, 2009, 19 (6) :1552.

[2]马玉华.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54例围手术期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10) :481.

[3]陈小伍.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38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23 (1) :124.

[4]邓伟均.腹腔镜粘连松解术在治疗术后肠粘连中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 2008, 10 (6) :81.

关节粘连松解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3年11月收治的68例肠粘连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6例;年龄17~75 (42.15±4.76) 岁。观察组中男19例, 女15例;年龄18~75 (42.96±4.35) 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连续硬膜外麻醉。对照组行开腹手术治疗, 具体手术操作于原切口或者探查切口部位实施。观察组行腹腔镜松解术治疗。明确手术切口与肠型位置, 在与原切口相距约6cm部位, 取直视开放角度, 置入气腹针 (或者套管针) 建气腹, 其余操作孔要与探查结果为依据选择。对粘连处进行松解操作时, 要利用无损肠钳, 进行肠牵引, 确保肠粘连部位张力充足, 使用剪刀 (或超声刀) 完全分离粘连部位, 若患者因网膜与束带粘连, 诱发小肠梗阻, 则需切除粘连部位。

1.3 临床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及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结果

经半年随访, 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观察。观察组中无患者出现肠梗阻症状, 有2例患者因出现了术后外伤, 需再次接受检查。对照组中无患者出现严重肠梗阻症状, 有6例患者因术后外伤, 需再次行开腹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在术后随访结果上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

观察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肠蠕动恢复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 对比存在较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腹腔镜肠粘连极易诱发术后肠梗阻, 据相关资料统计, 术后机械性小肠梗阻发病率约为75%[2], 患者若出现肠梗阻疾病, 便会加大治疗难度。临床上肠梗阻复发率约为40%[3], 通常情况下为患者采用保守治疗, 使其疾病症状得以改善。

以往的开腹手术创口较大, 愈合速度慢, 加大了患者痛苦。目前, 腹腔镜松解术应用于肠粘连疾病的治疗中, 使患者肠梗阻与粘连发生率大大降低, 腹腔镜松解术有着较高的安全性, 它可降低患者再次粘连发生率, 与以往开腹手术相较, 其手术创面小, 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 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 控制术后并发症率, 是现阶段肠粘连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4,5]。

利用腹腔镜进行探查, 其探查范围较广, 可及时了解患者疾病情况[6]。从本次研究中可得知, 观察组患者经腹腔镜松解术治疗后, 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患者的术后再次手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肠蠕动恢复时间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并发症率也低于对照组, 这表明通过腹腔镜松解术治疗, 可缩短治疗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安全性更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明福, 董荣坤, 黄建朋, 等.超声刀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时的应用意义[J].西部医学, 2008, 20 (1) :107-109.

[2]蔡晓军, 张新国, 韩承新.肠粘连患者选择实施腹腔镜粘连松解术的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8, 13 (1) :33-34.

[3]张庆尧, 王敬东.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21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9, 14 (10) :754-756.

[4]吴柏华.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手术技巧探讨[J].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50 (2) :104-105.

[5]饶伟, 徐金明, 黎可, 等.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适应证探讨[J].重庆医学, 2013, 42 (5) :595-596.

上一篇:图书出版行业下一篇:三阶段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