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是物理教学的法宝

2024-05-18

乐学是物理教学的法宝(精选9篇)

乐学是物理教学的法宝 篇1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有如下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3)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4)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可见,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十分重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对朗读、背诵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但是,新课标所说的朗读、诵读、阅读、背诵和我们所说的朗诵是否一致?它们有何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对它们的解释如下:朗读,即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诵读,即读出声音来;阅读,即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背诵,即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朗诵,即大声地诵读诗歌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比较这些词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要把文章读出声来。朗诵是读的最高层次,不仅要求读文章时要清晰响亮,而且要求读出作品的感情,并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初中语文教师要实现《语文新课准》在第四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就要充分重视和加强语文的朗诵教学,加强朗诵训练,这是语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宝。

首先,加强朗诵训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事业,从积极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对学生加强朗诵训练,那么不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背诵、理解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学生若能进行一番绘声绘色的朗诵,则仿佛是在欣赏一幅画、一首诗、一曲优美的乐章,感到语言是一种美的体验,一种艺术的享受,体验到语文课的乐趣,语文教学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

其次,加强朗诵训练,有助于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课程要求诵读吟咏的都是千古美文,是我国最优秀的文化。在吟诵鉴赏过程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人志士所谱写的生命的赞歌,都会时时激荡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如从苏轼的《江城子》中,我们感受着那种“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豪情;从辛弃疾的《破阵子》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满腔报国热情;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中,我们品味到作者渴望报效国家的凌云之志。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质。诵读它们,使学生心潮澎湃,为祖国有着这样的文化而骄傲不已。

最后,加强朗诵训练,有助于学生培养语感,提高文学素养。被选入教材的文章,特别是诗歌和散文,都是我们进行朗诵的好材料。反复诵读,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发展语言能力,又可以加深学生的体验与领悟,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如何把朗诵训练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呢?我结合近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了一套程序。

1.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前先请学生听录音、看视频,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导入新课,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教学冰心的《观舞记》时,我认真准备,用多媒体展示与文章内容意境相同的印度舞蹈画面和音乐,使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画面,聆听悦耳的歌曲,如身临其境,在感性认识的过程中学习。在教学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光未然的《黄河颂》时,先网上精选并下载名家的经典配乐朗诵视频,课前播放给学生观赏,在优美的情境中导入新课,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生动地领略到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魅力。

2. 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的示范朗诵能拉近文本、作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在优美的语境中,使学生得到熏陶和感染,产生跃跃欲试的朗诵需求,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他们走进美妙的文学殿堂。

3. 学生自由诵读。

在教学中,我主张学生自由诵读,让学生在自由诵读中形成独立的认知能力,自主探究和感悟作品内涵,培养自我质疑解疑的能力,达到“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境界。

4. 教师进行朗诵指导。

(1)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适合朗诵的作品一般都是用普通话写成的,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便于不同地区的人理解接受,才能使朗诵优美动听。

(2)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这要求教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及感情基调做适当介绍。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教师指导学生扫除文字障碍后,对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象征意义和感情基调适当作综合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感悟,才更有利于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

(3)指导学生掌握朗诵技巧。

朗诵文章要有极强的感染力,就要处理好朗诵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如朗诵《木兰诗》时,第一小节写木兰织布叹息,语气要和缓,第二小节写木兰代父从军,语调要坚决有力。第三小节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感情要热烈紧张。第四小节概写木兰十年征战,节奏最快,以渲染战争的激烈气氛。第五小节语速放慢,表现木兰回家的轻松喜悦。末句要轻读,为高潮蓄势;第六小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众人的惊奇。

(4)指导学生借助想象,整体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诗歌语言,更应该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才会深入理解诗歌,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从整体上品味诗歌丰富的意蕴。如在教学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28字的散曲,由11组意象组成,其中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的语句,只有进行反复诵读,在声音、景象的基础上发挥联想与想象,才能感悟出作者的羁旅漂泊之感。

5. 进行课堂训练,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朗诵活动。

初中生对课文朗读的兴趣不高,教师教学时要放开手脚,大胆创新,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朗诵活动。如在教学郦道元的《三峡》时,我用心查找适合学生配乐朗诵的三峡风景视频、背景音乐作品,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促进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诵,在朗诵中加深理解、体验和感悟。又如教《陋室铭》时,根据文义,按照文章思路,我特意配上了几幅古色古香的图片和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使学生在配乐朗诵时,把握了作者的思路,把文章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表现了出来。

此外,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朗诵表演等,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我通过让学生自由组合,逐一安排各种角色, 引导他们在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基础上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又如在教学李白的《行路难》时,我特意安排两三位学生扮演李白,进行表演比赛,活跃课堂气氛。在表演中,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情境,增进理解,更好地领悟诗歌荡气回肠的意境美和诗人抑郁愁苦之情,达到情感共鸣。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诵读得法,不但可以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背诵及在此基础上的再创作———朗诵的重要性, 加强朗诵教学, 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 养成热爱朗诵的习惯, 培养学生朗诵诗文的能力。这是新时期教师实践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新人教版语文教材1-4册.

[2]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3]王明蓉.浅谈古诗文教学中的诵读, 2008.10.

[4]肖明珠.朗诵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2010.7.28.

[5]刘仁禧.浅谈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 2013.1.23.

[6]谢春芳.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2011.8.8.

[7]欧阳文良.初中古诗文朗诵教学浅谈, 2011-05-17.

乐学是物理教学的法宝 篇2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肇庆市地质中学七(10)班梁富宜

一只小鸟成功地飞越太平洋,靠的竟是一根树枝,这是多么令人惊叹不已啊!我们在赞叹它的智慧之余,又不能不为它的毅力所叹服。那么,人要想成功,应该靠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毅力吧!

奥斯特洛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正是有惊人的毅力,有钢铁一般的意志,而这本小说叙述了保尔·柯察金从十二岁开始,在几十年的学习和斗争中成为了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辉煌故事。保尔凭着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战胜了艰难险阻,把自己铸成了一块“钢”,成为了一位坚硬无比的“钢铁巨人”。

读完了保尔的故事,我更加深刻明白到毅力是成功的法宝,无数的事例就见证了这个观点:

有一位7岁的小女孩,叫李菲,她是一个漂亮乖巧的好孩子。可是在一次去医院的路途中,不幸被一辆高速行驶的公交车撞到,结果高位截瘫,成为了永久的残疾人。这对于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小女孩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李菲在父母的帮助下,家人无私的爱,使她走出了阴影,坚定了生活的信念。

高位截瘫的李菲为了不让肌肉血管萎缩、神经坏死,于是靠着坚强的毅力,开始了艰难的康复训练,一个简单的从床上坐起来的动作,最初让她浑身疼痛到几乎虚脱,但她擦干苦涩的汗水,咬紧牙关,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个动作,顽强地进行训练。

“我要上学!我要上学!”这个信念一直缠绕着李菲,于是她凭着顽强的毅力自

学完成了小学阶段的全部课程。在2004年,她终于可以去学校上初一了,开始了学习的生涯。竭尽全力用上肢的力量将全身撑起,拖曳着没有知觉的双腿在轮椅上向前挪动,在台灯下端起课本努力学习。每天,她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漫长的时光隧道里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一次参加高考中,考出了总分518分的优异成绩,19岁的李菲成为了许昌学院的大学生。

看完了这个故事,相信大家跟我一样都是心潮起伏,我想正是毅力这种力量推动人们前进,取得成功。

就好像在北伐中原名垂千古的祖逖,靠着就是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毅力而成功;王羲之常年笔走龙蛇墨染池水的工夫,挥毫盖世被尊为书圣;还有19个月的海伦·凯特因发高烧导致成了永久的盲聋人,这对她是个沉重的打击,可是她以惊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具有达不到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成为了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和演讲家。

像主人公保尔、李菲和海伦 ·凯特等残疾人,在他们的身上充分显示出毅力的强大。身体残疾又怎样?病魔缠身又怎样?在坚强的毅力面前,它们只有俯首称臣的份呢!是毅力让残疾的躯体绽放光芒。

无数的事例证明了:只要有一颗坚强的意志,永不放弃的毅力,就像悬崖上的一颗青松,顶天立地傲视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荀子曾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狄更斯也曾说:“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毅力,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一点点地累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毅力,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地坚持,才有破茧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法宝 篇3

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 给“阅读”让出时间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当下, 仍然有不少教师搞一言堂、满堂灌, 在课上45分钟里唱独角戏, 让学生死死地坐在那里听。这种讲课方式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存在。针对此种情况, 有专家指出, 语文课上应该把一定的时间留给阅读, 让学生有时间去阅读。可以这么说,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时时刻刻伴随着学生的阅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是这样做的:讲课前先让学生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内容, 然后再让学生细读文中的重点段落, 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最后, 让学生精读文中的精华语段, 深入谈自己的感悟。学生只有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 才会更好地体会词语含义, 感悟人物的情感。

(二) 在“阅读”中勤动笔

俗语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就要求自己的身边永远带着铅笔盒与笔记本, 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要把它记下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其中, “手到”就是做读书笔记。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 对学生积累学习资料很有必要。有道是:“书到用时方恨少。”阅读是写作之源, 没有了阅读量, 自然就没有积累的量, 写作之流必然干涸。反之, 阅读多了, 待到写作文时, 便能信手拈来。由此可见, 反复的阅读能够在学生的大脑中不断加强印记,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许多造诣很深的大家在回忆自己的成功之路时, 都提到做读书笔记对自己写作的帮助。由此可见,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

二、在阅读中学会审美

(一) 感受文字的美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到文学语言的美, 也就是让学生受到人文教育。语文教科书中的文章, 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 精美的语言, 展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因此, 在阅读教学时, 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文中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事物之间的感情美。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 通过阅读, 学生可以感受到周总理无与伦比的节操美;《宋庆龄和她的保姆》则让我们感受到了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宋庆龄的感人形象。

相反, 如果一个人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 完全不懂阅读, 那么他的阅读范围恐怕只能局限于言情小说之类的庸俗书籍了。与之相随的是整个人完全被低级趣味笼罩, 毫无审美情趣。

(二) 多读好书

著名儿童作家曹文轩指出要多读有文脉的书。那么, 何为有文脉的书呢?如果我们读一本书, 觉得书中没有什么好词、好句、好段子, 没有一句值得抄到本子上的, 那么这样的书就是没有文脉的书。“脉”不是浮于皮肤外的毛发, 也不是穿在身上的华丽衣服, 而是潜于皮肤下面, 鲜血涌动、牵扯心脏的血管。文章也有脉, 那就是那些用尽作者心血写成, 能够触动读者心灵的句子。这样的句子能够唤起我们美好的共鸣, 帮助我们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因此,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有文脉的书籍, 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趣味。

三、在阅读中发展潜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力培养的重要手段。这些学生往往需要更多的阅读。如果平时没有阅读, 等到意识到此举的紧迫性时再进行恶补, 是不能立见功效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坚持不懈地进行阅读, 进一步开拓自身的知识面, 发展智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我有过这样的体会, 有些学生写作文不会写人物, 更不知如何写景状物。如果教师只侧重讲写作技巧, 告诉学生从哪个角度、哪些方面, 以及运用哪些修辞方法, 那么, 学生的写作往往内容枯燥、言语生硬, 毫无情感可言。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文学作品, 体会一下不同作品中作者是如何写人写景的, 读得多了, 自然就能从中悟出一些方法来。久而久之, 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 我们班有几个学生, 在家庭作业上并不太下工夫, 但他们的成绩并不差, 后来发现他们都很爱看书, 思维活跃。由此可见, 阅读能力的提高与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广泛的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写作文时下笔如有神, 还能帮助他们在阅读中收货更多。事实上, 阅读所获得的收益并不仅限于此。广泛的阅读还可以锻炼学生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 开阔他们的眼光, 使他们充分地接触其他学科,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又裨益。

总之, 阅读不仅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手段, 也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审美趣味的有效手段。合理地安排阅读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厌学的学习状态, 使学生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

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法宝, 更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和综合素养的灵丹妙药。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旨在帮助广大同仁更好地发挥阅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审美,发展智力

参考文献

[1]周玉宝.浅谈初中语文自读课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中, 2013 (11) .

[2]程大妹.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J].成功:教育, 2013 (20) .

[3]卢红伟.让知识滋养学生的心灵——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思考[J].赤子:中旬, 2013 (7) .

[4]宋长青.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 2013 (7) .

[5]沈卫东.以读促悟, 积淀小学语文素养[J].文理导航:下旬, 2013 (6) .

[6]庄敏.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反思[J].才智, 2008 (18) .

自律是人生成功的法宝 篇4

她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励志故事,她的成功被称为“欧普拉现象”。她是妇女、黑人、南方人、非婚生子女,出身贫寒,她身上具有的这种复杂的多重性,使她成为不同种族和群体的许多人的生活偶像和楷模。她对待成功、名誉和财富的态度也显示了她的非凡的个人魅力。

然而,欧普拉曾有过一段很不光彩的青少年时期。欧普拉出生于1954年1月29日密西西比的小镇科修斯科。她是如此不受重视,以致她的名字本应取自圣经中“Orpah”,却被拼错成了“Oprah”。她的父母并没有结婚,而且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分手了,欧普拉被送到祖母家抚养。6岁的时候,她到密尔沃基和母亲一起生活。由于缺少管教,欧普拉成了一个野孩子。她和社会上的渣仔混迹在一起,学会了喝酒、抽烟、打架,甚至吸毒……

13岁的时候,欧普拉因为遭到侵害和侮辱而屡次离家出走,差点儿被送进少年管教所。只因为当时床位已满,她才被拒之门外。她14岁的时候还生下过一个孩子,但是很快就夭折了……

就是这样一个毫无希望的孩子命运却也能发生转机。14岁的时候,欧普拉被送到父亲那儿,受到了父亲严厉的看管。父亲要求她每一个星期看一本书,并写一篇评论。父亲告诉她,一个人唯有努力奋斗和自律才会走向成功。欧普拉听了她父亲的话,考上了大学,从此逐步走上了成功的人生道路……

欧普拉的人生经历最突出的是告诉我们,自律是一个人成功的法宝。很多人不是没有才华,也不是没有机遇,但是缺乏自律。在当今这个时代,网络游戏、美色、金钱、贿赂、权利、朋友的邀约……诱惑无时无处不在,我们也是每时每地都需要自我约束。一个意志不坚定的人,很容易走向堕落。

姚明曾经的队友埃迪・格里芬,本有个很美好的NBA前途。他在进入联盟之后便被认为是一个天才球员。他身高2米08,不仅是一名盖帽专家,而且还可以像后卫那样投三分和参与快攻,被火箭队高层称为未来的“德雷克斯勒”。他有着出色的弹跳,迅猛的封盖,灵活的身手,和精准的三分远投。他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新人,在火箭队是重点培养的对象,他与姚明、弗朗西斯组成的火箭三叉戟也曾所向披靡。

格里芬的身体素质和超人天赋让不少专家非常看好他未来的发展;但性格的不羁和放荡的生活,却让这颗未来之星过早陨落。

格里芬性格孤僻,不善与队友交流,所以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了解格里芬,也不知道他心中藏着多少事情。他往往用自己的方式来发泄自己,也往往无法控制自己。在职业生涯的前两年里,格里芬有一系列缺席训练、停赛和出庭的记录,并因酗酒还曾在到接受过专门的酒精治疗。他多次吸毒被警察抓到。”森林狼主帅凯西就说:“他始终都没改变自己的.坏习惯,这对这孩子是个悲剧,其实他有一颗美丽的心灵。”大学时代格里芬就在更衣室里暴打队友;他也曾经朝自己的女友举枪;他违反球队纪律不参加训练更是家常便饭……即便他真的是天赋异秉,有哪个球队愿意收留这样的球员呢?

12月,因为不参加球队训练和比赛,火箭队最终忍痛把他扫地出门。从那以后就连汤帅再提起那束叫做“埃迪”的玫瑰时也会无不感伤的说:“埃迪已被毒死。”离开火箭队之后,网队收留了格里芬并送他去戒酒中心治疗,但是他还是因为场外原因而没有得到一次上场机会,2个月后他又被网队解雇。20夏天,明尼苏达森林狼队将格里芬招至帐下,以极低的价格和他签约。开始的第一个赛季,格里芬还能好好打比赛,然而收敛了没有多久,就又开始惹事生非了。3月,森林狼也将格里芬扫地出门。

208月17日凌晨1点30分,格里芬所驾驶的一辆SUV无视铁路警告标志,强行穿越了护栏,并一头撞上了一辆疾驶的货运列车。车祸现场惨不忍睹,车子起火烧毁,司机的尸体被严重烧伤,无法辨认,调查人员最后是通过牙科鉴定才确认了格里芬的身份。格里芬死时年仅25岁!

乐学是物理教学的法宝 篇5

一、选择实验必须做到:用心、用心、再用心。

物理实验是为了说明或证明某个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有多种实验可以达到目的, 我们要从中选择最简单生动、最清晰、直接得出结论的实验。如学习初中物理“密度与浮力”时, 为了证明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演示了一个小型趣味实验———“水中悬蛋”:

将一颗鸡蛋放入清水中, 鸡蛋下沉;再向清水里不断加入食盐搅拌, 鸡蛋逐渐从下沉→悬浮→上浮。由前面所学的密度知识可知, 清水中不断加入食盐, 混合溶液的密度不断增大,

由此可以非常直观地得出:

ρ物>ρ介, 物体下沉;

ρ物=ρ介, 物体悬浮或漂浮;

ρ物<ρ介, 物体上浮。

这是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 他们为此感到兴奋不已。我又从旁引导他们往力的方向思考:F浮=ρ介gV排, 只要是地球上的物体都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因此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当浮力<重力时, 物体下沉;

当浮力=重力时, 物体悬浮或漂浮;

当浮力>重力时, 物体上浮。

这样一个小实验既简单又方便, 学生看着鸡蛋慢慢由下沉到上浮觉得很有意思。我演示完之后, 立即有学生兴致勃勃地动手做了一遍, 相信一定有不少学生回到家里就就地取材开展“调研”活动。在小实验中探索出大道理, 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棒的经历, 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原来, 物理可以如此简单。

二、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需要设计实验。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课程环节往往有课前导入、课中证明及课后巩固。这些实验如果做得成功, 则会吸引学生进入物理世界,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亦会为课堂增色不少。

1.课前导入 实验。一个成功的课前导入能在短时间内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做”。如我在讲解大气压强的时候给学生演示了一个“试管向上爬”的导入实验:取一只大试管装满水, 再取一只略小的小试管, 口向上装填于大试管中。然后将两试管倒转, 使试管口悬空向下, 此时大试管中的水不断流出, 小试管中的水不断上升, 看起来就像是小试管努力向上爬一样。

学生看得目瞪口呆, 不断发问:“老师, 小试管为什么不掉下来?”“老师, 它怎么会往上爬呢?”我继续卖关子说:“给我半个小时, 下课之前你们上来做这个实验并且说明原理。”其实原理很简单, 就是作用在小试管底部的压强:向上的大气压强大于向下的水压。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趣味实验, 学生惊叹不已, 可想而知, 那一节课他们听得有多认真。

2.课中证明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物理教学中, 学习一个新规律往往需要伴随实验证明。如讲解磁场时, 为了说明磁场是真实存在的, 我先用传统演示方法, 把细铁屑放在玻璃板上, 演示磁场的线状分布, 之后我又设计了另外一个小型趣味实验。

①先将一个磁铁的N极和另一个磁铁的S极在铁屑中沾一下, 再将两极靠近。

②把两个磁铁拉开一点距离, 铁屑竟悬浮在空中了。

③再将磁铁的两个N极在铁屑中沾一下。这次, 两极上的铁屑弯曲着相互远离。

一做实验, 立即有学生推断这是因为磁体间的吸引和排斥, 铁屑的聚集形态发生相应的变化。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师从旁引导启发, 最后共同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规律, 既培养“勤于动脑”, 又促进“善于动手”, 学生的综合素质便在这一来二去中逐步提高。

3.课后巩固实验。 课后实验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的最有效手段, 却极易被忽略。让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制作实验用具, 然后进行演示, 对他们来说不仅是学以致用, 更在这个过程中坚定了他们学习物理的信心, 培养了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可以说, 课后巩固实验做得好, 对一个班级形成良好学风和凝聚力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讲完磁场一章后, 我留给学生一个作业:分组玩益智玩具“磁悬浮”并整理出游戏原理。经过反复试验, 同学们终于成功得出磁悬浮原理:作用在“小飞碟”上的磁场力与其所受的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力平衡, “小飞碟”悬浮在半空中。这样的课后实验一方面生动地巩固课堂知识, 另一方面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锻炼合作动手的能力, 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透过现象探究本质, 利用实验探索物理教学规律和启 发深层次的思考。

学习从根本上来说是学习者自己的活动, 教师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启发引导。中国有句老话:“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从以前的“高考指挥棒”到现在重点提倡的“素质教育”可以看出, 教育的目标和意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逐渐向培养“素质型人才”转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自身的个人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开发和提高, 这不得不说是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成就。物理教学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 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 而且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实验贯穿物理学习过程的始终, 优秀的物理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就是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真正实践“探究—发现—创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对教学产生实效,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资源网.谈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乐学是物理教学的法宝 篇6

一、教育学生认真地做好生物实验

做好生物实验, 要让学生明确生物实验课的重要性, 才可能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遵守实验室规则, 并投人实验。

生物实验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只有认真地做好生物实验, 学生才会对某些生理知识进行深刻地理解。并且做好每一次生物实验, 还能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只有明确了生物实验课的重要性, 才可能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遵守实验室规则, 并投人实验。

二、教育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生物实验操作步骤

现行初中生物教材中所安排的学生实验, 都是根据现行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而周密设计安排的。每个实验的实验步骤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验课上得成功与否。所以, 在做实验前, 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循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预习工作, 积极准备生物标本和观察材料在每次生物实验前。

教师对实验课的组织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把以往附在课文之后的部分实验, 编排在课文之前或课文之中, 要求先实验后讲课或者边实验边讲课。对于条件有限的学校, 为了充分使用和节约实验材料以解决实验室安排不开的困难, 可以采取集中做实验的办法, 即视教学内容将实验集中在课前或课后做。

1.实验一般以小组为单位, 4人一组, 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各尽其责, 互相配合, 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2.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的方法、步骤和实验过程, 实验前最好放映关于这个实验的录像片。如果没有录像片, 也要由教师讲清实验目的、要求, 材料用具, 方法步骤, 注意事项等。

3.实验过程中, 教师应加强对实验小组的辅导, 对年龄较小的初一、二年级学生, 最好采取同步实验法, 即教师分阶段逐步引导学生, 同步观察、操作、解剖、填写实验报告单。如果条件有限, 不宜采取同步实验法, 可由学生按要求自己完成实验, 教师应及时检查,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纠正错误。

4.各组实验基本完成以后, 师生一起共同归纳总结。比如, (1) 叶芽结构是由哪五部分组成的? (2) 各部分将来发育成什么? (3) 叶芽哪部分观察得清楚, 哪部分观察得不够清楚? (4) 杨树芽表面有一层黄粘东西是什么物质等。最后, 老师对各实验小组情况做一总结、评比。实验课还应注意:讲述与实验相结合的课最好在实验室上, 即使没有这个条件, 在教室里上课, 也要课前做好实验准备, 把实验材料、用具等给各小组分放好, 避免延误时间, 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5.学生动手前, 对容易出现失误的地方, 教师要特别强调。比如, 菜豆、玉米种子的实验, 教师应强调指出:解剖玉米种子时, 不是横剖, 而是沿玉米胚隆起部分纵切, 并用挂图或模型模拟演示。解剖菜豆时, 不要将子叶掰断, 剥去种皮以后, 应从与种脐相对的一侧分开豆瓣, 动作要轻。这样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少走弯路, 提高实验效率。

三、要求学生做好实验的预习工作, 并根据实验要求, 积极准备生物标本与观察材料

在每次生物实验前, 要求学生做好实验预习工作, 并根据实验要求, 积极准备生物标本与观察材料, 为上好实验课打好基础。如在做《观察芽的结构》、《观察茎的结构》、《观察草履虫的外形、运动及对刺激的反应》、《观察当地常见的软体动物》等观察实验时, 因为所要观察的材料多, 学生又容易获得, 可以调动学生动手准备材料。由于实验材料充足, 学生观察的较细致, 就可大大提高实验效果。对于那些不易获得的, 学校实验室又不具备的生物实验材料, 可指导课外活动小组同学在课下准备, 以备上课时利用。例如, 《观察水媳》这个实脸需要用到活的水媳, 而实验室没有这种动物。这时, 就要利用课余时间, 指导课外兴趣小组同学采集、培养水媳, 以备实验时利用。实验时, 可先让课外兴趣小组成员阐述水媳的生活习性, 这样能够提高实验效果。

四、充分发挥教师在实验中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动手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两个方面。教材中的每个学生实验, 教师都应当争取放手让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只有这样, 他们才会对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真正地感知, 才能真正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信心。所以在安排生物实验时, 除了个别危险性较大的学生实验, 教师适当进行必要的演示操作以外, 多数学生实验都可以安排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 依照实验步骤自行操作。教师只是巡回指导并及时地纠正学生在实验中的错误做法。实验现象的记录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也要留给学生经过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来解决, 适当时候, 老师给予点拨。

五、充分发挥各实验小组中实验能手的主导作用

为上好生物实验课, 提高实验效果, 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培训一批实验能手。方法是选拔班上几个对生物学有浓厚兴趣的、并且头脑反应灵活的学生参加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注意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在组织学生实验中,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 可明显提高实验效果。如显微镜是一种最常见的观察用具, 同时它又是精密的放大仪器, 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许多学生掌握得不太熟练在观察玻片标本的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对不好光, 压碎玻片标本等现象, 大大降低实验效果。但如果为每个实验小组培训至少一个实验能手, 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时, 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课堂效果会明显提高。

六、适当组织有探讨性、发展性的生物课外实验和学生实践活动

郝娟:坚强是我的法宝 篇7

郝娟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 到专业学校学习舞蹈, 当时她学的是民族舞和芭蕾舞。学习了两年后, 偶然一次从电视上看到拉丁舞表演, 郝娟就像着魔般地喜欢上了, 不顾家人的反对, 自己悄悄转学到另外一所学校, 就这么开始了一段和拉丁舞的不解之缘。

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 转学后的第二年寒假, 为了赚学费, 郝娟去了新疆克拉玛依, 在当地青少年宫找了份代课老师的工作。第一次当老师的经历, 对她来说并不顺利。当时因为年纪小, 害怕学生不信服, 每次上课时, 她都会刻意把自己打扮得看上去“老练”一些。有一次, 郝娟给学生示范了拉丁舞里一个比较妩媚的动作, 可没想到学生们因为觉得好玩居然哄堂大笑, 那时的郝娟年纪小, 教学经验也不足, 顿时觉得委屈压抑极了, 一个人跑到隔壁教室大哭了一场。

一颗感恩的心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实际教学后, 现在的郝娟上起课来已经完全得心应手了, “教少儿舞蹈, 不能用成年人的语言方式去跟她们沟通。”郝娟强调自己在上课的时候会因地制宜, 对待年纪大一些的孩子们, 会比较严厉。但是对于刚入门年纪较小的孩子, 会更有亲和力, 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和她们交流, 建立好感情, 让她们发自内心地对舞蹈产生兴趣。

“塔城地区有5县2市, 现在俱乐部已经拓展到3县1市了, 今后就是希望能够遍布整个塔城。”说到未来的规划, 郝娟的目标很明确。目前新疆学习拉丁舞的人群很多, 但很多地区条件比较艰苦, 郝娟说看到有的学生为了上一节拉丁课, 光是在路程上的往返时间就要3小时, “家长和学生们的不易我都看在眼里, 这么多年来, 没有他们的配合和支持, 我不能走到今天, 所以最要说的还是感谢。”

没想过要放弃

自从2007年跟舞伴一起创办了自己的舞蹈俱乐部后, 郝娟每年都要外出学习一次, 她希望能继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但已经不会再考虑去参加比赛了。一直以来, 她都把所有的重心放到了教学上。

科学提问是语文课堂的法宝 篇8

科学提问是语文课堂的法宝:精当的提问, 最能够引起学生精神集中和感情振奋;精当的提问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并且能诱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的习惯;精当的提问能交流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情, 及时交流反馈信息,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加快教学进程, 提高教学效率。因此, 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科学的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可见,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那么教师如何掌握科学提问方式?笔者就个人的看法谈谈以下几点:

1.提问要讲究风趣幽默。就是说一个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清醒的头脑, 保持自己风趣幽默的语言。因为一个教师风趣幽默, 提的问题设计精当, 就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和闪光生辉的教学效果。教师精神乐观, 语言风趣幽默, 可使学生乐此不疲, 精神为之振奋, 在愉快中潜移默化、顿悟、开窍。

请看钱梦龙老师在教《故乡》时提问。

老师:碗碟是她 (杨二嫂) 在灰堆里发现的。至于谁放的碗碟, 我们也不知道。她说是谁放的?

学生: (一齐) 闰土。

老师:闰土会不会放?

学生:不会!

老师:怎样知道闰土不会放?

学生:因为母亲 让他挑东 西, 他只挑了 几件东西 ……他没有必要藏碗碟。

教师:对, 如果闰土要碗蝶的话, 他可以挑嘛。这碗碟究竟是谁藏的?是一个历史案, 谁也搞不清楚。 (学生大笑) ……不过自私贪小的性格的形成, 从侧面反映了她的破产。否则, 她就不必拿个狗气杀, 拖着小脚跑得那样快, 万一摔了跤怎么办? (学生大笑) 刚才一位同学说得好, 杨二嫂的贫困, 就更全面地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产萧条。

钱老师教学提问风趣幽默,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杨二嫂的形象, 自然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所以, 教师要保持精神乐观, 多多进取, 保持并提高自己风趣幽默的语言水平, 才能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提问要注意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排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意思是诱导学生, 不到他心里想弄通而未弄通的时候, 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口里想说出却没有说出来的时候, 不去启发他。孟子说:“君子引而不发, 跃如也。”他打了一个恰当的比方, 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箭, 张满了弓却不发射, 作出跃跃欲试的样子, 强调对学生的引导。朱意认为:“教师只得做个引路人。”“师友之功, 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耳。若中间二十分工夫, 自用力去做。”

由此可见, 在教书育人问题上,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生启发诱导。带有启发诱导性的提问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引发学生能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发展学生智力, 提高教学质量。

如教《祝福》时, 教师可以针对里面一句话:“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 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提问:为什么写竹篮、破碗、竹竿?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大都认为因为是乞丐, 这是对问题的一般认识。教师应进一步开导学生, 启发学生的思维:写竹竿“比她更长, 下端开了裂”有什么用处?大部分的学生对这个问题都能有新的认识:说明她走很多路, 所以竹竿下开裂了, 足见乞讨艰辛, 连换一根合适点的竹竿的能力都没有。可见, 祥林嫂是一个乞丐, 但又比一般的乞丐更悲惨、更痛苦。针对学生的认识, 教师进一步提问:她这么一个勤劳、朴质的妇女为何如此悲惨?这一问学生就有了新的认识, 认识到封建社会妇女地位卑微、惨遭迫害的本质。教师如果能够这样通过启发诱导进行提问, 会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鉴赏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提问要有思考性。也就是说提问宜曲忌直, 问题要拐个弯儿, 富有思考性。提问必须有一定的思维“坡度”。叶圣陶说:“我之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 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 即于其处提出问题, 令学生思之, 思之而不得, 则为讲明之。”可见提问必有的放矢, 箭中“课眼”, 促使学生思考、琢磨, 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赞可夫也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 课堂内三分钟就有多数人举起手来, 这是不值得称道的。所以提问要有思考价值, 没有思考价值是毫无用处的。

以下是钱梦龙老师教《愚公移山》, 讲到“邻人京城氏之境妻有遗男, 始龀, 跳往助之”时的一段教学实录。

老师:那么, 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学生:七八岁。

老师:你又是怎么知道呢?

学生:从“龀”字知道。

老师:“龀”。这个字很难写, 你上黑板写写看。 (学生板书) 写得很对。“龀”是什么意思?

学生:换牙。换牙时, 约七八岁。

老师:对, 换牙。你看是什么偏旁。 (学生答:“齿”旁) 孩子七八岁时开始换牙。同学们不但看得很仔细, 而且都记住了。那么, 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 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学生: (一时不能答, 思索一会儿, 七嘴八舌地) 他没有爸爸!

老师:你们怎么知道?

学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学生:这个孩子死了爸爸, 只有妈妈。

在这段实录中有两处曲问, 启示学生思维, 引起学生思考,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直接问“龀”是什么, “孀”是什么, 就变得平淡乏味了。

4.提问要有预测性。当一个问题提出后, 教师应心里有数, 知道该怎样回答, 或者有几种回答, 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达到什么目的, 是为了启发学生探索欲望, 还是引导他们获得新知识。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不能盲目地问, 否则你在学生心目中就难树立自己的威信, 甚至会让学生觉得你还不如他。

教《故都的秋》时, 为了引导学生对旧的知识的回顾, 有个老师提问:

老师:大家记得描写秋天的诗句吗?

学生: (争先恐后地)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听完学生回答, 老师点头称好, 然后继续讲另一方面的内容。

其实老师事先要预料到学生会这样回答, 但不应该限于这两句, 在学生答完后应补充学生想不到或还没学到的诗句:不觉初秋夜渐长, 清风习习重凄凉;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等。这样一来, 不仅对旧知识的回顾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自己也成为学生心目中博学多才的教师了。

5.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教师提问, 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的内容, 更不要千篇一律:作者是谁、课文分为几层、中心思想是什么等等, 几个令学生腻烦的问题。要适当提些有创意性的问题,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能包括世界的一切, 有想象, 才会有创造, 社会才进步。爱因斯坦说:“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的重要性。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课文原有内容的前提下, 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在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加深和加宽, 对课文的人物、情节、环境而再想象, 或插叙, 或续写, 或改写等等,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发挥想象,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例如, 教莫泊桑小说《项链》, 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可以这样进一步提问:

玛蒂尔德因为丢失项链而让她付出沉重的代价。大家想象一下, 如果玛蒂尔德没丢失项链, 结局会怎样?

这类提问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加以想象, 改写出新的小说情节, 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很好的例子。

6.提问要有序列性。即形成数学的思维链, 环环相扣, 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孔子说:善问者如攻尖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眼, 及其久也, 相说 (同“悦”) 以解。这里说, 教师善于提问的, 好像攻伐坚硬的木头一样, 先从脆弱的部分入手, 然后再砍伐那些坚硬的部分, 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能愉快接受, 理解各个问题并作出准确的回答。

如《边城》的第二自然段, 对于翠翠胡思乱想, 教师提问的:翠翠胡思乱想了些什么?学生回答后, 教师继而提问:为什么她有这种想法?学生回答后, 教师再追问:如果你是翠翠, 你会不会有这种想法?你不这样想你会怎么样?这种提问方式很合理, 可以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 制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发问,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体现教学的思路顺序, 学生的认识顺序, 由此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如果乱七八糟地瞎问一通, 学生就会是“丈二的金刚———摸不着头脑”, 于教学是毫无用处。

7.提问要抓住时机。不能把提问当作惩罚学生的手段, 搞什么突然袭击, 或者没抓准时机、错失良机, 否则可能导致学生思维阻塞, 启而不发。提问应该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 欲言而未能”之时提出, 这样效果最佳。

此外, 提问要面向全班。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每个学生都应该是教育对象, 提问时尽量避免被遗忘的角落。对待差生更要多提问、多鼓励, 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进步。同时, 还要弄清教学目标, 有了目标, 提问才有方向性;深透教材内容, 否则就是瞎问、乱问, 越问越离谱;熟悉所带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的性格特征, 只有了解学生, 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诚实守信是企业生存的法宝 篇9

诚实守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德准则。只有诚实守信, 人们才乐意和你打交道, 做朋友, 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赞誉。

一直以来, 供电企业及全体员工严格秉承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 奉公守法, 遵章守纪, 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是诚实守信抓安全。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脚踏实地地严格遵守各类规章制度, 自觉遵循各类安全作业规程、规定, 认真诚实地做好每一件事, 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二是诚实守信保供电。在日常工作中, 优化作业流程, 缩短抢修时间, 尽最大可能保障客户电力供应也是诚实守信经营企业的具体体现。三是诚实守信抓好经营管理。企业要想做大做强, 必须关心社会, 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树立社会公德, 以职业道德和诚信为本为信念, 有效推动企业经营管理, 创造出新业绩。四是诚实守信搞好服务。严格执行企业优质服务承诺, 对客户不欺诈、不谋私, 满腔热情, 尽心尽力。通过诚信服务, 有效地增进企业与客户的感情, 拉近双方距离, 从而实现双方的和谐、融洽、共进、共赢。

诚实守信是一种品行, 是一种责任, 是一种道义, 是一种准则, 更是一种资源。笔者相信, 只要供电企业坚持崇尚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 时时处处讲诚信、守诚信、促诚信、作表率, 以全体员工优秀品德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就能共创诚信、和谐的社会。

上一篇:媒体语文教学管理下一篇:问题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