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中的激趣

2024-08-16

美术教学中的激趣(精选12篇)

美术教学中的激趣 篇1

绝大多数初中生都怕写作文, 他们说语文课好听, 作文难写。在万般无奈与被动的情况下写成的作文, 多数篇幅较短, 内容空洞, 材料陈旧失真, 编造抄袭现象严重, 抄写也是马虎潦草。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精批细改, 学生也只是草草看一下分数和评语, 反应冷淡。因此, 调动学生积极性, 激发写作兴趣, 成了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青少年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和表现欲, 希望得到好评与肯定。基于这一点,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动了一番脑筋, 以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把作文本换成作文稿纸, 限时快速作文, 写好后就帖在班级后墙板报栏内公开展出, 再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互改互评, 把由教师一人看一人改变成让全体同学共同看共同改, 形成互动, 促进提高。

精心计划之后就付诸实施。方案得到大多数学生热烈响应, 跃跃欲试。具体做法是这样的:50分钟内写好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前40分钟完成草稿, 后10分钟修改定稿。草稿写成后先送给老师打分, 然后再拿去修改。对速度快, 提前完成草稿, 且书写认真者当场加五分。改好后, 学生自己把作文稿纸帖到教室后墙指定区域。学生对此感到十分新鲜刺激, 作文态度明显认真, 速度大大提高, 就连常常拖拉或不肯写作文的学生也来了兴趣, 都能在40分钟内把作文写好, 并在规定时间内改好、上墙。速度快, 质量高, 前所未有。

作文稿帖上墙并不是最终目的, 更重要的是发动学生去看, 去评。教者从立意、选材、表达、文面等方面明确要求,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相互评阅交流, 并客观公正地写评语、打分数, 推出优秀作文。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参与作文点评活动, 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得到了提高, 也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实践证明, 营造舒适的氛围, 激发写作兴趣, 是学生爱写作文、写好作文的动力。当然, 写作能力也并不是仅凭教师的几把“高招”就能提高的, 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加强阅读积累, 有了厚实的积累, 再加上创作的兴趣, 才会写出美文佳作。

美术教学中的激趣 篇2

胡晓瑜 推荐 作者:佚名

音乐欣赏课是普通学校音乐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欣赏教学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要上好音乐欣赏课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音乐欣赏课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上音乐欣赏课时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主要应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激趣

教师要注重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感知”。相比较而言,语言激趣是最简便易行的,如讲故事、说背景等等。比如在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时,教师若能将“楚汉之争”的故事惟妙惟肖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思接千载”感受当时的战争场面,那么,就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大致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作品。

这里的讲故事实际上也起到了说背景的作用。有时候对于作者的生平、作品及创作意图,则可单独作为背景来叙述,对此学生往往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介绍音乐神童莫扎特时,学生对其天才的创造力和传奇式的生平惊叹不已,急于要了解他的作品,这时激趣的效果就已经达到了。

二、示范激趣

通过教师表率性示范,拉近师生距离,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音乐作品包罗万象,有各类声乐作品、各种器乐作品等等,如何示范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师特长、教学条件而定,因地制宜地进行示范。

范唱激趣是用得比较多的方法,比如《白毛女》、《松花江上》、《我爱你,中国》等歌剧和歌曲的欣赏,用范唱来激趣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器乐基础比较好的也可用范奏激趣,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钢琴独奏《c小调练习曲》、《瑶族舞曲》等等,还便于教师对作品进行具体的、局部的分析讲解。有舞蹈特长的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和着音乐跳舞,哪怕是简单的舞步,也常常会让学生更直观地领会乐曲的意境。

高质量的示范激趣不仅能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作品,也能体现教师的专业素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亲敬之情。

三、手段激趣

要通过多样、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感官”。现在音乐欣赏的各种观摩研讨课、示范课,几乎都用上了电脑多媒体技术,的确,多媒体技术在欣赏课中的用与不用,效果完全不一样,通过集视、听、动于一体,全方位地满足了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兴趣明显提高。

除了多媒体设备,根据学情若能注意适当地运用挂图、投影、简笔画等方式,特别是办学硬件比较差的农村学校,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有一次在某农村中学听《苏武牧羊》,音乐教师画了一幅苏武衣衫褴褛在雪地里放羊的简笔画,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四、最大的激趣,是学生的全身心参与

“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欣赏的活动中去,在欣赏活动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更好地完成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系列心理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音乐欣赏中,学生的参与形式很多,主要有“说、唱、写、演”四个方面。

第一是“说”。说有几种,而说出听后感是最重要的一种参与形式,因为对音乐的理性认识并不只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作出的某种抽象的结论上面,而是表现为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当中。如在听赏《黄河大合唱》选段后,可让学生分部谈谈对作品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板书或投影小结,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是“唱”。音乐欣赏应以听为主,但对作品主题的熟悉,仍需学生多唱。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要帮助学生把握主题形象,准确辩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比如在欣赏舞剧《天鹅湖》选段《场景》时,演唱其主题,能让学生很直接的体会到其温柔、优雅而略带哀伤的情绪,进一步入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第三是“写”。在音乐欣赏课中,有时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还可采用让学生写的形式。一位教师在学生听完《牧歌》之后,请学生写一写听后的感想,不少学生非常动情,因为音乐真正打动了他们的心灵。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激趣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激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69-01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因此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方法能够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望,他们就会感觉到学习并不是什么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因而学起来也就轻松自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激趣需要讲究方法,既不能一种方法用到底,也不能随意采取某种方法,从这个角度上说,激趣就必须讲求技巧。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激趣更是一种观念的更新,只有从行动上真

正落实“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件艺术品”的新理念,才会对激趣方法加以精心选择。

一、在新课引入中激趣。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作为一门艺术,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疑是这堂课成功的第一步。一是故事激趣。小学生最爱听故事,在引入新课时,把数学知识贯穿于故事之中,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猜谜激趣。猜谜语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形式,它形象、生动,而且有趣。三是情景激趣。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的有效措施。四是设疑激趣。“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设置一些启迪思路的疑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中激趣。

新课标要求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动手中学会知识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总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新,理解就深刻。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动操作,独立探索,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教师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在感知过程中,理解课文容,掌握知识点。比如在讲“梯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各自动手,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再让学生动手把其中的一个梯形倒过来使两个梯形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一个梯形的面积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进而推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再用字母表示。通过这种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弄懂了知识,而且也搞清了公式的来龙去脉,不少学生因为尝到了成功的甜头而使学习兴趣更浓。

三、在纠正错误中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专家说:“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其实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把数学学好、学活,但是,客观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其中,学生作业经常性地出现错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那么,遇到这样情况应该怎么办呢?通常可以采取纠错引趣的办法。顾名思义,纠错引趣是通过纠正

学习中的错误,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错不是责怪、指责,而是呵护、关心,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好地为纠正这样的错误而努力。特别是遇到不少学生都有同一类似错误的时候.这种“引火烧身”的方法能使学生很快走出尴尬境地,从而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在某次期末考试中,有一道反比例的题目,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都做错了,于是,教师就告诉学生,这是老师上课没有完全讲清楚导致的结果。然后,就针对反比例的内容进行学习,并要求他们回过头去找出自己做题中的错误。学生是来学习的,所以错误自是难免,纠错引趣法能淡化错误的负面影响, 融洽师生关系,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评价激趣。

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是使学生提高学习情趣的有效方法。任何一个学生,都好学上进,都有强烈的自尊心,所以,鼓励评价是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遵守的原则。一个班级,有好中差三种学生。在具体评价中,对好学生鼓励中有严格要求,不迁就、不降低标准,让好学生知道自己学习中还存在哪些不足,还有更高的目标;对于中等程度的学生,帮助他们完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使他们充满信心;对于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积极启发、多加鼓励,耐心指导,让他们有成功感。通过这样的评价,激发了全班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情趣,每个人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五、利用游戏和儿歌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学中的激趣艺术 篇4

下面笔者将联系个人教学经验和实践, 谈谈自己对中学语文教学激趣艺术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明确学习目标, 挖掘教学内容美感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教学的特殊性, 语文教学绝不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在较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慢慢渗透, 而且语文教学除了要传授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外, 还要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 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去学,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和语文学习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年轻的学生们都有一颗向善向美之心, 而且语文教材大多选自名家的经典佳作, 可谓字字珠玑, 美不胜收。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从形式、内容、情感等多方面多角度发现和发掘教材的各种“美”, 引“生”入胜。例如诗词的音韵美、散文的意境美、小说戏剧的人性美等等, 让学生在自己的诵读、品鉴、体验中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感悟人性的灿烂光辉。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向我们展示了祖国山川辽阔高大、巍峨宏伟的壮丽景象, 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 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这首词朗朗上口的韵律之美、宏伟壮观的艺术意境之美、博大精深的内容之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发现, 去探索, 去感悟;学生在“美的历程”中, 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 学习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 刺激学生感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 多媒体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它具有直观性、动态性、针对性,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化繁复为简单, 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地展示教学内容, 刺激学生的五官, 帮助他们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语文知识信息, 获得更加丰富的语文学习体验。

例如《景泰蓝的制作》, 说明文的问题特点决定了它的知识性和科学性, 学生阅读和学习起来很容易感到枯燥无味, 这时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完全可以起到良好的调剂作用, 优化这类文本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一幅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品图片, 可以播放景泰蓝制作工艺流程的视频资料, 形象直观地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诱导他们走近了解景泰蓝, 感受我国传统工艺的精湛制作水平, 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巧设悬念,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和先决条件, 有疑问才有思考。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巧妙地设置悬念, 引导学生质疑, 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寻答案的强烈欲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课情”和“学情”的基础上, 因势利导巧妙设置悬念, 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启发他们积极思考, 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开始学习欧亨利的著名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时, 我们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说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这篇文章有没有沿袭欧亨利一贯的小说结尾模式, 它是如何体现的?巧妙的悬念设置,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且可以引导他们带着问题思考, 在不断探究中鉴赏名家的写作风格, 品味作品的丰富意蕴。

四.结合学生生活, 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

学习语文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有限时间和空间, 我们应该走出教室, 将语文教学进行拓展延伸, 将单调枯燥的知识技能传授转化为灵活有趣的活动课, 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美术教学中的激趣 篇5

如何提升二外(俄语)教学中的激趣艺术

第二外语(俄语)教学的教学和专业课的`课程性质不一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为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知识,就要调整教学过程中的辩证关系.为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 者:黄兴华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油师范学校外语系,四川,江油,621709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6) 分类号:H3 关键词:激趣   辩证关系   学习氛围   交际教学法  

探讨英语教学中的激趣法 篇6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就会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与之无关的神经细胞则处于抑制状态。因此课堂教学中设计几个兴奋点,使整个课堂教学都弥漫着一种轻松、和谐、振奋、饱满的气氛。学生兴奋起来了,注意力就会被牢牢地吸引到课堂活动中,学生就学得轻松、快乐。

一、以课堂导入为切入点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是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老师要根据不同的语言材料、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例如直观导入法(图片、幻灯片、实物、多媒体等)、事件导人法、自由交谈导入法、表演导人法、音乐激情法、创设情景法等轮番使用,老师设计导入要像说书人那样,“起讲抓得住人”。好的课堂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此处的兴奋点非常重要。

二、以提问为切入点

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问时,教师要用善意的微笑,充满期待的眼神,激励鞭策的语气,给学生信心和力量。要善于捕捉“闪光点”,给每个学生品尝成功和尝试的兴奋,无论回答全面与否,正确与否,都要适当的表扬,对回答正确用不同的赞扬语:oh wow,Hurrah,verygood,bravo, terrific .great, excellent, splendid, Wonderful. incredible等,千篇一律的“very good”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敷衍他们。不同的赞扬语让学生觉得他们都是特殊的个体,拉近与老师的距离。如果学生回答错了,则老师面带笑容,用鼓励的语气说“Nicetry”或“Never mind, do it better next time”等。

三、以师生换位为切入点

换位教学法即让学生从教师的角度,在学会备课、教学、设计试卷等一系列环节中,将教师的思维拷贝到自己的头脑中,体验和实践本该属于教师工作环节的过程和方法,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和学习创造力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运用“换位法”进行教学,就让每个学生都有站起来当“小老师”的机会,在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激情的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角色换位的心理,老师的神秘感走远了,师生间的关系也自然而然地融洽了、民主了。课堂中换位教学顺应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途径。

四、以竞争性游戏为切入点

游戏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比如在让学生写出我们周围的Pollution时,我让他们分成两大组,两组同学轮流上黑板写,组内重复写的都无效,写得多的组获胜。全体学生都兴奋起来,学生不但注意前面的同学写了什么,而且积极讨论、思考,争取与众不同,其中一个同学写出了dead body pollution,笔者也表扬了他的独创性。

五、以多媒体技术为切入点

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为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提高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了条件。它能通过变化多样的演示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新课标2册the Olympic Games时,笔者播放了中国申奥成功和中国运动员奥运会决赛的精彩瞬间,学生看得热血沸腾,掌声雷鸣,纷纷表示要为明年的奥运会学好英语。

六、以其他教学手段为切入点

如自制教具、直观教学、情景教学、看图说话、讲故事、表演、唱歌等。教学手段可根据不同的内容而变化。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能使学生兴奋起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唤起他们学习的注意。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指的正是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在课堂中有意无意地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创设多种兴奋点,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兴奋点”源于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积极引导,源于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教学调整。只有把握时机,充分利用教学中不断涌现的“兴奋点”,激活学生思维的源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得以拓展,课堂上才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英浯的激情,课堂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精彩。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激趣教学法 篇7

所谓学案,是老师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出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同步的指导方案,以减少课堂的盲目性。学案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同时解决学生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学案的使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特点和技能水平,设计学习的过程和问题,把学生引进旧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迁移过渡,顺利进入新课题的学习。在配套练习的设计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教材中的难点,为学生铺设认知平台,促使他们化解疑难,思维顿开。学案要重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

另外,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感悟历史、探究历史。

一、巧妙导入——抓住学生的心理,先声夺人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富有吸引力、感召力的导入,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每次上课都运用同一方式来导入新课,时间久了就会显得呆板,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有千篇一律的感觉,很难再激发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让课堂一开始就显示出生机与活力呢?结合教学实践,有几种方法可供大家参考借鉴:提问法、情景再现法、问题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等。比如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节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调查,介绍中国在衣、食、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变化来导入;讲“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时,通过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中摆放的瓷器导入新课……无论哪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做到先声夺人。

二、注重直观——让学生兴趣盎然、酣畅淋漓地体味历史

1. 借助教科书插图。

学生喜欢有血有肉的历史,生动活泼的历史,而历史本身也是多姿多彩的。历史教材中的插图,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这些资料可以从各方面多角度来反映当时历史的发展概况,不论哪一类,都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材内容有益的补充和完善,是与教材相辅相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客观、更直观地了解历史,如“人们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展现了解放军声势浩大的攻势;“西汉博山炉”则反映出中国古代手工业工艺的精湛,纹饰的精美。可以看出,这些插图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达到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

2. 联系现实问题。

学生对现实的热点问题十分感兴趣,对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更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让学生结合自己家的变化来理解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讲有关“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内容时,联系现实中中日、中美关系来介绍;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时,借助学生熟悉的一些商标,如雀巢咖啡能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享用,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所有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这也正让我们享受着经济全球化的成果。

3. 利用多媒体“锦上添花”。

生动、形象、具体的史实,其情景性强,十分引人入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条件和自身特点采取适当的多媒体、网络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会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如“南京大屠杀”使学生认识到了法西斯的残暴,“百年中国”使学生理解了共产党的伟大,“世纪战争”让学生感受了战争的风云……这样,使原本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但也应注意的是:不能因为过于注重直观性,导致流于形式,干扰、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良好氛围——让学生发挥作用,发展个性

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思考,培养能力,良好的教学氛围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十分重要。

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教学活动的安排、过程的实施、历史知识的迁移、练习的设计、问题的拓展等方面,教师都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从而让学生思维多样、体验有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

生物教学中的激趣策略初探 篇8

1 导入激趣

万事开头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 好比戏剧中的“序幕”, 起到一种渲染气氛、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引入情境的作用。在生物课导入中, 可根据实际情况, 灵活采用多不同的激趣策略。

如质疑式导入:在讲“遗传和变异”一章时, 我提出问题:“为什么刘亦菲长得那么漂亮, 而凤姐却那么寒碜?今天我终于明白了, 这不是凤姐的错, 全是遗传惹的祸。”这样让学生带着悬念学习, 注意力较集中, 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又如故事、谚语、名言式导入:在对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教学中, 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听说过“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这个典故吗?让学生起来讲述他的意思。这个典故中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呢?学生:食物关系。在我们周围还有那些生物之间具有类似的关系?学生活跃起来:大鱼吃小鱼, 小鱼吃虾米, 虾米吃河泥等等。我趁机引入《食物链、食物网》这一课题。再如, 实验导入: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 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放一根点燃的蜡烛, 另一密闭的玻璃罩内放一根点燃的蜡烛和一小盆绿色植物, 一段时间观察两只蜡烛的燃烧情况, 引入绿色植物的功能———光合作用。

2 教学激趣

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教师仍要抓住教材本身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兴奋点,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人“乐学”的氛围。

2.1 巧设质疑, 诱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 揭示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 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 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 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 含有质疑性的问题, 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 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 可子女却是单眼皮?”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 开动脑筋思索, 积极发言, 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2 巧用成语, 提高兴趣

用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解释一些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可加深学生对生物现象的理解。例如:1) 千篇一律———细胞的有丝分裂, 不论细胞分裂多少次染色体数目不变、遗传物质不变。2) 吞吞吐吐———细胞的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3) 无师自通———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包括趋性、非条件反射和本能。4) 六亲不认———动物后天性行为中的印随。5) 言传身教———高等动物和人的后天性行为。6) 红杏出墙———植物的向光性。7) 顺之者昌, 逆之者亡———自然选择、适者生存。8) 同甘共苦———生死与共———共生。9) 飞蛾扑火———应激性、趋光性等。

2.3 用古诗词或儿歌, 激发兴趣

古往今来, 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赞美自然界生物, 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 适时插入课中, 既可丰富教学内容, 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宋词“双蛾来翩翩, 慕此堂上烛, 附炎尽何功, 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维妙维肖。诸如此类还有:1)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液泡含有色素。2)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生态系统稳定性。3)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种内竞争, 生态位相同时资源竞争。4)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生态因素 (温度) 。5) 落花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物质循环等。这样的诗词, 只要平时注意收集, 在课堂上巧借善用, 就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

2.4 口诀谐音, 提高兴趣

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 (缬异亮苯蛋色苏赖) 记成“携一两本单色书来”看;生物必需的六种微量元素 (铁猛硼锌钼铜) 记成“铁猛碰新木桶”;动物胚胎发育原肠胚三胚层的分化可记成“内消呼肝胰, 外表感神经”;原核生物:一 (衣原体) 支 (支原体) 细 (细菌) 线 (放线菌) 蓝 (蓝藻子等。

2.5 重视探索性实验, 培养兴趣

验证性的实验,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尤其是创造性思维, 而且事先知道结果的验证性实验, 会使生动有趣的“生”物知识变成乏味的“死”物知识。鉴于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尽量将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索性的实验或至少是带有探索成分在内的验证性实验。这样做, 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创造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2.6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兴趣

生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联, 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物课本中有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很接近, 很多生物及生物现象都能在生活中见到。如酸奶是怎样制成的?水果保鲜为什么要低温、低氧的条件?新移栽的花卉、树木为什么要剪去部分叶片遮光处理?松树形成塔形树冠的原因是什么?盐水为什么能防腐?为什么空腹喝牛奶不科学等等。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 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使真实的生物现象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碰撞,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 许多平时即熟悉又陌生的生物现象, 在生物课上被揭开神秘的面纱, 露出庐山真面目, 在生物现象与原理的对接中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的社会价值。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并有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命现象的能力的成就感, 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7 不定期举办小型讲座

不定期举办小型讲座, 开阔学生视野。如社会焦点话题:“非典与传染病”、“转基因食品的喜与忧”、“绿色食品与无公害食品”、“乙肝知多少”等;自然现象类热点话题:“漫话沿海赤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等。讲座后学生往往更为关注发生在身边的相关问题、现象, 热心进行观察、研究。

2.8 加强教法探索与学法指导

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热情并不算太难, 难的是长时间地维持这种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尤其是认真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 成绩没有提高的话, 兴趣和热情就很难维持下去了。相反, 如果教师的教学得法, 学生的学习得法, 那么学生学起来就相对轻松, 学习的效果就好, 学生就能从学习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由于“成就感”能源源不断地得以加强, 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就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下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地进行教法探索、反思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总之, 当前形势下, 生物教学中, 要抓住“激趣”这一牛鼻, 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 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味不衰。当然激趣的关键在于教师遵循教学规律, 把握学生心理, 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作不断地探索。S

摘要:由于种种原因, 生物学教学困难重重,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方面做出努力, 通过激趣、使学生产生愿学、爱学、乐学的心理趋向, 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周云, 蒋家明.激趣:愉快教学的出发点[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 1998 (03) .

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激趣法 篇9

一、巧设导语,以境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导入设疑则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在学习新课时,就应在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老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或讲故事,或引典故 ,或采用先抑后扬、旁征博引等方法,大力渲染教学情境,使学生心扉洞开,全神贯注。

二、情境表演,演示激趣

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师生情感和谐的体现,更是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良好媒体。而生动活泼的动作表演、实验演示不但能造成愉悦的课堂氛围,还能起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这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必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鼓励学生积极表演教学内容,使教材内容与教学活动达到高度的交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授《吆喝》一文时 , 笔者指导学 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 让学生即兴表演旧北京胡同中各种 各样的叫 卖声 ,学生兴致高涨,吆喝声此起彼伏,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中心思想,还训练了口语表达的能力。

三、借助实物,形象激趣

在教学中, 根据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内容或问题,积极发掘以趣激学的因素,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有趣、爱学。如教《荔枝图序》一文时,我从市场上买来了鲜荔枝,每生发给一粒, 让学生结合课文所描述的内容进行观察、欣赏、抚摸、口尝……。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借助实物,使学生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大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巧妙设疑,以问激趣

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和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个关键性的思考问题, 设置障碍,生成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才是教学的最佳境界。如我在教《药》一文时,先提简单的问题:药的作用是什么 ? 药有哪些种类?问题一出口,学生兴趣浓厚,竟相回答:“药是用来治病的,有中药、西药、成药、水药……”这时我抓住学生思维起动的“契机”进一步设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药》可不是用来治病的,也不是同学们所说的中药、西药,请同学们在小说中去找答案吧。”这样学生的思维便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产生了强烈的求 知欲 ,一开始就进入了一个积极的思维状态, 这是实现课堂教学艺术化的关键一步, 对提高教学效率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五、鼓励质疑,激发兴趣

“学贵有疑”。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开端, 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疑问,才会萌生求知欲,才会产生思考 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 内驱力,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指导预习时, 我鼓励学生发现疑难点并写在质疑卡上,收集后浏览归类,在备课时 有针对性 地钻研教 材教法, 力求在课堂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样就使学生对质疑有了兴趣,肯动脑筋。在课堂教学中随着阅读的进一步深入, 更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疑问不断,兴趣就会不减。这时学生可能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一般地说,他们因为年龄所限,思维较为单一,往往凭直觉会提出一些简单零散,甚至离奇,让人猝不及防的问题。不管怎样,我都遵循“肯定”、“ 尊重”、“爱护 ”的原则 , 耐心听取 , 认真思索,尽力给予释疑,有的给予提示,让学生自己回答,有的由小组讨论解答,有的延引至课外讨论学习。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尤其给待进生创造了一个表现自己的环境,使他们敢于发问,乐于学习。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激趣艺术 篇10

一、举例故事法

举例的目的是明理、激情、导行。选用好实例,能强化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培养观察力、思维力,更有助于明理后的导行。

例如,在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时,我选用掏粪工人时传祥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巨大贡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这个例子,说明在社会主义中国劳动只有分工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道理。通过事例,学生较深刻地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的道理。在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学生为之感动,认识到了主人公的伟大。

二、多媒体演示法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是增强情趣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在讲解中适时地展示图表、画片或其他实物,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谈观后感想,这样会牢牢把握住学生的兴奋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会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例如,在讲社会发展史中的生产力概念时,用电教媒体展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如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机器大生产,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作用,深刻地体验到创造在革新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在讲中华文化时,通过幻灯展示了大量的中华文化图片,特别是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开幕式四大文明时,学生被深深地吸引,培养了爱国情怀,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师生切磋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要做“平等中的首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这种教学相长的教学中,学生才会有情趣可言,才能激发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只有教师可亲可敬,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并积极有效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首先,要可亲。上课时,老师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亲切自然。要关心学生,随时观察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应情况,为学生释疑解难。教师的语言神情要使学生充满希望、受到鼓舞。

其次,要有耐心。如果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教师就要循循善诱,耐心帮助他们把问题弄通、弄懂,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

最后,要民主。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学生和教师讨论问题,力求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充满情趣。只有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进行双方心灵的沟通,才能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四、角色扮演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小品,由学生扮演有关角色,教师灵活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气氛中想问题,活跃思维。除了小品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知识竞赛法、上台演讲法、心得记录法等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处理“把握自己的长处”这个问题时,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长颈鹿和小山羊的小品表演,学生讨论热情高涨,产生了学习兴趣,课本问题解决得很轻松,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五、幽默教学法

幽默是以一种轻松、诙谐、欢乐的情调来表达深刻的内容。法国著名的演讲专家梅荫兹·雷曼素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生活中的很多素材,诸如历史传说、寓言神话、成语典故、名人名言、小说漫画、电脑技术、幻灯图片、影视资料等,都可以被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运用。教学中究竟运用哪种形式、哪种素材的幽默,要根据所完成的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师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就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例如讲“死读书”的危害时,我给学生讲个笑话:粮店的职工对经理说:“经理,老鼠跑到油缸里去了。”经理问:“你把它捞出来了吗?”职工回答:“没有,我把猫放下去了。”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了“死读书”的危害。

六、理论联系实际法

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可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在兴趣小组里,可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另外,也可适时地开展社会小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同学已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就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发展为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稳定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总之,政治课堂教学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情趣放在政治课教学的突出位置,让学生既增长情趣又学到知识,真正做到想学、乐学、会学,逐步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情趣放在突出位置, 让学生既增长情趣又学到知识, 真正做到想学、乐学、会学。

关键词:政治教学,教学情趣,提升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http://www.zz6789.com.cn.

语文教学中的激趣方法 篇11

一、导语激趣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好的导语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如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如于漪老师所说:“阅读课文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上课伊始,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孜孜探求,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赏物导入,音乐歌曲导入,对比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行。

二、设疑激趣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兴奋点上,学生就会学情振奋,其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比如教《变色龙》,特级教师宁鸿彬要求学生在通读完课文后为小说另取一个“名”并说说理由。另起一个什么名好呢?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呢?于是,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思绪联翩,激情如潮,课堂气氛便活了。再如,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时是这样层层设疑的: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化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摒弃一切私心杂念,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情景激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的情绪对学生情绪影响很大。从出现在教室门口的第一秒种起,教师的情绪就感染着学生。当教师精神抖擞,笑容可掬地走进课室的时候,也会给学生带来愉快的情绪,当教师心神不定,满脸愁容面对学生的时候,学生的心情也会变得郁郁寡欢。事实上,教师的教态和表情是学生情绪的调节器。良好的学习情绪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融洽师生关系,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础。

四、实践激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叶圣陶先生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教师要组织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朗诵比赛、背诵比赛、辩论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不断深化学习兴趣。如学生对背诵有时会产生厌烦情绪,教师可适当在课外展开各种内容的背诵比赛,比一比哪位同学背得既快又准,并且让成绩突出的同学介绍经验。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同时也有利于知识的巩固与记忆。语文世界是一个丰富的世界。语文教师要多观察,多思考,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激趣乐学 篇12

一、探索教法, 激趣乐学

小学数学简单但很有趣, 一道题往往会有多种解法,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不管小学生采用了哪种方式, 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 教师也要认真深钻教材, 探索教法, 巧设问题, 善于启发,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 从多方面解决问题, 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可以根据小学生喜爱新奇、争强好胜的心理, 让他们进行比赛, 看谁解决问题的方法多, 谁的方法好。当学生们面对同一个或者同一类问题找到多种解法之后, 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比较, 找到最佳的解题办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 如果教师只是生硬地给学生灌输概念知识, 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 丧失学习的兴趣。教师不妨转变教学方式, 比如, 可以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把前面刚学到的“求多几”的问题尝试着化解为“求少几”的问题, 学生就会比较感兴趣, 尝试着作出答案, 教师适当地进行启发和引导, 鼓励学生们进行讨论,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带给他们的喜悦,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动手实践, 激趣乐学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点, 在课堂之上尽量为他们创造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在他们的活动中进行, 不仅可以锻炼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 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将会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 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好直径为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 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测量一下这三个圆的周长, 然后再提示学生们思考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同学之间可以讨论。学生们很快就会发现圆的周长是该圆本身直径的3倍多一些。最后, 经过教师的点拨,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 自己推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三、创设情境, 激趣乐学

小学生生性好奇, 对外界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 认真学习, 仔细研究。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能力, 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情境, 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 教学“三角形面积”后, 教师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 根据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中充分发展想象, 展示自己的观点, 最终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形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

结合上面的结论,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以下的问题: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 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后, 对该问题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也会激发他们继续探索和学习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四、开展竞赛, 激趣乐学

例如, 在小学数学中常见的竞赛项目有口算竞赛, 可以“开火车”“夺红旗”“争冠军”“做医生”等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同时, 对那些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鼓掌三下”, 及时地进行表演和鼓励, 课堂气氛立刻就会活跃起来, 学生们乐此不疲, 会感觉到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 非常有趣的事情, 就像是在做游戏一样有趣。

上一篇:术后下床活动下一篇:体育课外作业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