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激趣艺术

2024-11-19

语文教学的激趣艺术(共12篇)

语文教学的激趣艺术 篇1

作为教学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 笔者常常听到语文教师感慨“语文难教”, 学生抱怨“语文课无趣”。在新课程理念广泛深入的今天, 作为兼具工具性、人文性和基础性的语文学科教学, 依然难以摆脱这样尴尬的处境, 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重视和反思。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寓学于趣, 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 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人们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不断探索的内在动力, 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

下面笔者将联系个人教学经验和实践, 谈谈自己对中学语文教学激趣艺术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明确学习目标, 挖掘教学内容美感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教学的特殊性, 语文教学绝不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在较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慢慢渗透, 而且语文教学除了要传授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外, 还要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 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去学,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和语文学习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年轻的学生们都有一颗向善向美之心, 而且语文教材大多选自名家的经典佳作, 可谓字字珠玑, 美不胜收。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从形式、内容、情感等多方面多角度发现和发掘教材的各种“美”, 引“生”入胜。例如诗词的音韵美、散文的意境美、小说戏剧的人性美等等, 让学生在自己的诵读、品鉴、体验中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感悟人性的灿烂光辉。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向我们展示了祖国山川辽阔高大、巍峨宏伟的壮丽景象, 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 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这首词朗朗上口的韵律之美、宏伟壮观的艺术意境之美、博大精深的内容之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发现, 去探索, 去感悟;学生在“美的历程”中, 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 学习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 刺激学生感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 多媒体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它具有直观性、动态性、针对性,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化繁复为简单, 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地展示教学内容, 刺激学生的五官, 帮助他们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语文知识信息, 获得更加丰富的语文学习体验。

例如《景泰蓝的制作》, 说明文的问题特点决定了它的知识性和科学性, 学生阅读和学习起来很容易感到枯燥无味, 这时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完全可以起到良好的调剂作用, 优化这类文本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一幅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品图片, 可以播放景泰蓝制作工艺流程的视频资料, 形象直观地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诱导他们走近了解景泰蓝, 感受我国传统工艺的精湛制作水平, 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巧设悬念,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和先决条件, 有疑问才有思考。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巧妙地设置悬念, 引导学生质疑, 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寻答案的强烈欲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课情”和“学情”的基础上, 因势利导巧妙设置悬念, 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启发他们积极思考, 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开始学习欧亨利的著名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时, 我们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说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这篇文章有没有沿袭欧亨利一贯的小说结尾模式, 它是如何体现的?巧妙的悬念设置,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且可以引导他们带着问题思考, 在不断探究中鉴赏名家的写作风格, 品味作品的丰富意蕴。

四.结合学生生活, 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

学习语文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有限时间和空间, 我们应该走出教室, 将语文教学进行拓展延伸, 将单调枯燥的知识技能传授转化为灵活有趣的活动课, 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此外, 教师还可以针对中学生的竞争心理特征, 开展书法、朗诵、写作等比赛;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片, 进行原著与电影的比较阅读;充分利用黑板报, 设立语文知识擂台等;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性活动将大语文的教育思想更好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发挥了学生的特长, 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参与度, 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进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的激趣艺术 篇2

高考作文举足轻重,可以说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不少高三学生提起作文就头痛,谈文色变,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作文难,难上青天。那么怎样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我认为:一要激趣,二要鼓励。二者并用,方可提高

写作水平,实践证明此法行之有效。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期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也证明:当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写作积极性就会提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曾经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头奶牛,每天能挤出一盆牛奶,后来,这户人家的儿子准备结婚,就想先让牛休息一段时间,以便在儿子结婚那天挤出许多盆牛奶招待客人,可是到了儿子结婚那天,竟连一滴牛奶也挤不出来。写作文同挤牛奶一样,必须经常动笔,才能文如泉涌,不断写出好文章。因此我规定每个同学每周必须写一篇文章。有时也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快速作文训练,在这样的训练课上,如果哪个同学能提前完成作文任务,老师不但给他当面批攻,还要当众宣读其中的较好文章,并表扬习作者。此时我特别注意那些平时因基础差而厌写作文的同学的表情,发觉这些同学的脸上都流露出一种向往的神情。这种“向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直观兴趣”—它有感情和注意参与,而由感知直接反映形成。这时,若能进一步对“向往”进行诱导激发,它的结果就是“兴趣”。兴趣一旦发生,学习的劲头就会随之而来,相继出现的那必然是收获。收获给学生带来甜头,甜头反过来又给兴趣加油,使之逐渐形成一种持续“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自觉兴趣”。这种自觉兴趣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激趣”。

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浓厚的写作热情。然后再授予写作技巧,于是作文教学就进入了良性循环阶段。在此基础上再采取鼓励艺术,就会使写作水平再上一层楼 ,在这方面,我的具体作法是:

一、尽量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适时地鼓励和表扬

由于人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的写作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他或多或少的可取之处,因此,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鼓励的对象,每一篇文章都可以从中找到值得鼓励和表扬的地方。所以在作文批改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寻找学生作文中的优点,一旦发现,就划上表示写得好的曲线,并写上鼓励性的语言。这些曲线和赞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效应,它会成为一种鞭策,一种动力,使学生写作自信心大增,写作水平也会不断提高。随着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作文的优点也会越来越多 ,久而久之 ,何愁作文成绩不提高呢?

二、采用不同的鼓励方式,因材施教,分层辅导,全面提高

首先,是对全班整体的鼓励。要使作文教学质量整体提高,就要重视班级群体的作文意识,认真培养良好的写作风气。这种良好的风气,有助于提高全体同学的写作水平。为此,在作文课上,我常对全班同学充分表扬和鼓励,使全体学生都感到骄傲和自豪,从而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点对文科班尤其适用,因为文科班的许多学生本来就喜欢写作,加上老师的鼓励,就更加能够发挥出他们的优势。班级中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写作局面,现出一大批有着鲜明特色的文章。

其次是分层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鼓励:

1、对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鼓励。对这些学生的鼓励要适当,不能过于频繁,否则会降低鼓励的价值。古人说“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对他们的鼓励要少而精,一定要鼓励得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同

时,还要不断对他们的写作提出高要求:材料要新,立意要深,构思要巧,要精益求精,力争一类文。

2、对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的鼓励。这类学生占班内学生的大多数,他们的作文虽然不是很好,但很有发展潜力。这些学生的文章长处比较分散,文章平实有余,文采不足。对这些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要采用多种方式,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引用古诗句增加文采,大胆使用名言成语增加文章的深刻性,通过修辞手法使文章优美生动。这样全班整体作文水平就有了更大程度的提高。到了通州一练的时候,文理班的作文平均分达到了46分。在高考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高峰等几名同学得了满分。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平时的训练。

3、对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进行鼓励。这类学生人数不多,他们平时缺乏生活积累,缺乏写作热情,对写作容易产生畏难心理。这些学生的作文在大的方面常常是写得不够完整,但在细小的方面也不乏有好的地方。对此就要抓住他们的心理,对症下药。对他们平时作文中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表扬,比如某句名言引用恰当,某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某些字写得漂亮,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突出他们的优点,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从而使他 们消除畏难和厌恶心理,激发起写作兴趣和热情。

三、鼓励个性化

“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因为鼓励和保护个性就是鼓励和保护创造性。作文教学中如果忽略了个性间的差异而一味强调某种模式或共性,就必然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近几年的高考都考察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就在于不限制文体,鼓励学生作文有创新,写出真情实感。所以在作水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张扬个性,勇于展示自身优势。在平时训练中从不规定文体,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并形成独特的作文风格,这样才能在高考中给人耳目一新 的感觉,搏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反对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文章。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激趣艺术 篇3

关键词:小学;音乐;激趣教学

小学音乐教学的引入可以说是孩子第一次系统的接触到音乐的艺术形式,成功的音乐教学不仅能帮助他们建立起对音乐浓厚的兴趣,还能为其打下初步的音乐能力基础。同时,小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无论是从学习目的还是学习方式来说,都具有典型的特征。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学习方法不完善,很多情况下是他们特有的心理作用占学习动力的主导,最典型的就是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的压力和本身对学习的兴趣。而对于音乐教学这门学科来说,如何最大程度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育工作者最应该深切思考的问题。在小学音乐切实深入的教学实践中,我针对小学音乐的激趣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带来了诸多人性化的具有深刻使用价值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针对性的使用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尝试性地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拓展与完善。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主要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及非常大胆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之所以能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导方式,主要是由学生在一定程度的争强好胜的心理决定的,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最常使用的是评分制,在每一次的音乐教学中都为每个小组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分。小组中的成员获得同样的分数,但是小组的组合形式又是不确定的,这样既能保证对小组分配的完整性与客观性,又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每一次新的小组组合都带来无尽的可能性,同时,在逐步了解每个学生能力的基础上,我对小组的组合也变得越来越公平,以便于保证每个小组具有相同的竞争力。小学的音乐教学不外乎一些特征性的针对性的歌曲教学和基本的乐理知识教学,这些内容在不断变换的教学合作模式中焕发着无尽的活力。

2.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所谓的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就是引导学生对于音乐进行大胆的尝试。这种教学模式在使用恰当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具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探究式的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创作式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新的文化元素的引入。

创作式的教学模式初步对学生的创作能力进行激发,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的尝试创作的快感。一般是由我给出已经写好的歌词,歌词一般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心理特征,然后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方式将歌词唱出来。当然小学生一般不具备将音调谱成曲子的能力,这样的创作可以说是来自学生本能的创作反应,对于一些学生创作的优秀的曲调,教师可以将其记录采纳谱成曲子,在班级中演唱,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的上进心与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采用给出学生熟悉的歌曲,让他们进行简单的改编。在创作式的教学模式中,最需要注重的就是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否则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对于新文化元素的引入这一教学模式,我的理解是通过音乐的形式,为学生展开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知道,小学音乐教材的选取是很保守的,不外乎一些儿童歌曲,学生也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我所提倡的音乐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带来崭新的音乐素材,全新的音乐形式。同时,对于一些文化音乐元素,可以通过辅助资料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新的认识形式与文化体验。比如我在音乐教学中就初步尝试了一些民歌民谣的音乐素材,同时为学生带来与音乐形式相关的文化背景,为学生展开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

二、音乐教学途径的多样化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无非是教师教学生唱歌,学生在下面跟唱,实质上实现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突破能更大程度的激发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一些歌曲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技术,从网上找多种版本为学生范唱,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还能实现音乐、文字、视频的结合,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全面的立体的音乐体验。在实现音乐教学途径多样化的道路上,我还大胆的尝试将学生带出课堂,比如带领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音乐文化电影,或者带领他们走进剧院体验音乐剧的魅力,这些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都给学生的音乐学习带来无尽的乐趣。

小学的音乐教学应该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成功的小学音乐教学能带领学生在音乐这条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我认为小学的教学应该将更多的重心放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上,这样学生才能以此为基础,实现学习的深入。成功的音乐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热爱世界,还是基层教育工作者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我们应该勇于扛起肩上的担子,让音乐教学为学生还有我们自己都打开一扇大门。

参考文献:

吳欣欣.巧用音乐教学中的激趣艺术[J].小学时代:教师,2012(10).

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 篇4

众所周知,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 知识的传授, 师生情感的交流, 主要靠语言来进行。因此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有必要根据课文内容, 恰当地引用富有哲理的名言, 使之既脍炙人口又发人深省,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例如在讲授鲁迅的《故乡》一文时, 对于杨二嫂的贪婪、刻薄, 我引用了莎士比亚诅咒金钱的名言:“金子, 黄黄的, 发光的, 宝贵的金子, 只这一点点儿, 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 丑的变成美的, 错的变成对的, 卑贱的变成尊贵的, 老人变成少年, 懦夫变成勇士。”不仅拓展了课文内容, 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 也是对当今社会出现的拜金主义思想的抨击,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学习中受到教育。

二、设疑引趣

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 使思维不断深入。在讲授《七根火柴》一文时, 可开篇设疑:在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中, 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为什么只有“七根”火柴?为什么又写了一名无名战士?为什么不写部队首长和红军领导人?那样不是更感人吗?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这样, 于无疑处设疑, 相机而问,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竞相发言,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三、直观生趣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 形象感知比文字更具直接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从学生实际心理出发, 结合课文内容, 力求采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图画、影视等多媒体教学, 创设一些可以感知的具体对象, 给学生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 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如教学《狼》一文, 可以出示“晚归”、“遇狼”、“喂狼”、“劈狼”等幻灯片。教学《孔乙己》时, 可以放映教学片《孔乙己》, 利用形象直观的展示拉近课文时代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使文字描述和形象展示融为一体, 入耳入目入心。

四、想象致趣

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激趣方法 篇5

胡晓瑜 推荐 作者:佚名

音乐欣赏课是普通学校音乐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欣赏教学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要上好音乐欣赏课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音乐欣赏课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上音乐欣赏课时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主要应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激趣

教师要注重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感知”。相比较而言,语言激趣是最简便易行的,如讲故事、说背景等等。比如在欣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时,教师若能将“楚汉之争”的故事惟妙惟肖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思接千载”感受当时的战争场面,那么,就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大致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作品。

这里的讲故事实际上也起到了说背景的作用。有时候对于作者的生平、作品及创作意图,则可单独作为背景来叙述,对此学生往往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介绍音乐神童莫扎特时,学生对其天才的创造力和传奇式的生平惊叹不已,急于要了解他的作品,这时激趣的效果就已经达到了。

二、示范激趣

通过教师表率性示范,拉近师生距离,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音乐作品包罗万象,有各类声乐作品、各种器乐作品等等,如何示范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师特长、教学条件而定,因地制宜地进行示范。

范唱激趣是用得比较多的方法,比如《白毛女》、《松花江上》、《我爱你,中国》等歌剧和歌曲的欣赏,用范唱来激趣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器乐基础比较好的也可用范奏激趣,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钢琴独奏《c小调练习曲》、《瑶族舞曲》等等,还便于教师对作品进行具体的、局部的分析讲解。有舞蹈特长的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和着音乐跳舞,哪怕是简单的舞步,也常常会让学生更直观地领会乐曲的意境。

高质量的示范激趣不仅能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作品,也能体现教师的专业素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亲敬之情。

三、手段激趣

要通过多样、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感官”。现在音乐欣赏的各种观摩研讨课、示范课,几乎都用上了电脑多媒体技术,的确,多媒体技术在欣赏课中的用与不用,效果完全不一样,通过集视、听、动于一体,全方位地满足了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兴趣明显提高。

除了多媒体设备,根据学情若能注意适当地运用挂图、投影、简笔画等方式,特别是办学硬件比较差的农村学校,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有一次在某农村中学听《苏武牧羊》,音乐教师画了一幅苏武衣衫褴褛在雪地里放羊的简笔画,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四、最大的激趣,是学生的全身心参与

“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欣赏的活动中去,在欣赏活动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更好地完成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系列心理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音乐欣赏中,学生的参与形式很多,主要有“说、唱、写、演”四个方面。

第一是“说”。说有几种,而说出听后感是最重要的一种参与形式,因为对音乐的理性认识并不只是表现在欣赏者对乐曲作出的某种抽象的结论上面,而是表现为把这种理性认识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联想想象当中。如在听赏《黄河大合唱》选段后,可让学生分部谈谈对作品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板书或投影小结,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是“唱”。音乐欣赏应以听为主,但对作品主题的熟悉,仍需学生多唱。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要帮助学生把握主题形象,准确辩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比如在欣赏舞剧《天鹅湖》选段《场景》时,演唱其主题,能让学生很直接的体会到其温柔、优雅而略带哀伤的情绪,进一步入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第三是“写”。在音乐欣赏课中,有时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还可采用让学生写的形式。一位教师在学生听完《牧歌》之后,请学生写一写听后的感想,不少学生非常动情,因为音乐真正打动了他们的心灵。

语文教学的激趣艺术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激趣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15-01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当作积极的主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所主导的教学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英语初学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我在教学实践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采用多种形式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性激趣

导入,是指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不仅能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还是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导入性激趣,为课堂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把学生引入到特定的英语语言环境之中。我们的实践证明,在初中英语课堂上,用比较新颖独特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在第一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迅速完成从汉语到英语的思维转换,并且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采用自由式谈话导入法,就是在上课铃声响起后,并不急于开始新课,而是让学生用英语进行对话或由值日班长提出话题,各自发表看法,内容可以是天气、日期、学生的日常活动、时事话题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奥运会、世界杯等。在此过程中,我找准时机,利用学生所讲的内容,适时地引入主题。

当然,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节课的导入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堂导入也必须千变万化。但不管怎样,教师都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每堂课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在第一时间赢得学生的情感,真正实现导入性激趣。

二、以听说激趣

要想学好一种语言,一定要有良好的语言环境,要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英语不是母语,学习英语没有良好的习惯和语言环境,尤其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所以教师要努力去创造英语环境,坚持用简单的英语和课堂用语讲课,让学生耳听心领,并辅以手势动作,让学生悟出英语所表达的意思。如初中七年级刚入学的学生接受Stand up,和Sitdown时,我采用双手示意与口语同时进行,学生反复做动作配合,反复交叉操练。既锻炼学生听的能力,又使学生在动作中领悟音与义。每日利用上課前几分钟练习打招呼,Hello,boys and gids,How ale you?/How do youdo?/Good morning!等问候语交替使用,和学生做游戏时说Lets play agame,OK?询问对错用Yes or No?/Rint 0r Wrong?经常鼓励学生说Goodi/Very good!/Youre very clever!使他们受到极大的鼓舞,课堂是学生的空间,安排学生互动,互相问候,互相操练扮演角色,课下尽可能多机会的用英语交谈。只有把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学的轻松,学的乐意。在学英语的过程中,语言环境起到关键作用,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实物、教具等,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尽快理解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眼神、手势、动作、表情。在教学中,让他们从动作、表情、语言等形式参与活动,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英语、运用英语。我们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教学法,把对话、表演、游戏、歌曲等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如此生动活泼的学习,如此生动形象的语言感受,给学生的学习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三、操练性激趣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操练,增加语言实践的量,学生才能初步获得用英语进行简单交际的能力。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操练作为基本的活动形式之一,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获得英语技能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法。因此,有些英语教学专家把操练作为一种单独的课型。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一般不会纯粹地上操练课,但不管是新授课、巩固课,还是复习课,操练都是课堂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英语教师们应该重视操练性激趣,让学生爱上操练,自觉主动地进行操练。

实践证明,只有运用大量的课堂操练,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才能弥补其它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全面发展。如果只是让学生进行纯碎的、机械的操练,学生肯定会感觉枯燥乏味,马马虎虎,应付了事,达不到操练的真正目的。所以我们要创新课堂操练形式,把语言操练与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结合起来。比如我就喜欢利用朗朗上口的chant,根据学生熟悉和喜欢的儿歌节奏改编一些简单易读的英语小诗,还把一些重点句型填在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旋律中,让他们轻轻松松进行语言操练,不知不觉中巩固课堂所学。

当然,课堂操练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师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要求,在组织操练中始终以语言运用为目的,紧紧围绕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而展开,同时穿插一些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四、以游戏激趣,培养参与合作精神

游戏是英语课堂的内在动力,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参与竞赛,促进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学生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任,对学生满怀期待之心,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德智体等方面进一步得到完善,将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情绪,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克服英语学习中的种种困难,攻克一切难关,最终取得英语好成绩,享受成功的乐趣。教学中要特别注重给学生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课堂上的双边和多边活动,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大大小小的各类竞赛中,那些表现出众者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再表现”的欲望,会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会使他们在英语课上满怀兴趣、集中精力,课下又会根据自己的爱好,翻阅英语课外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爱说爱唱的特点,我充分利用各种游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开火车”(one by one)游戏中背诵单词和句子,让学生在一起唱英文歌曲,表演课本剧,跳舞等。这样一次又一次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边玩边学,学而不累,学得乐,乐得学。如学Body一课时,我通过歌曲游戏竞赛,边唱边做动作,并以比赛的方法评出优胜者。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想象力,活跃了思维,而且还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激趣艺术 篇7

一、举例故事法

举例的目的是明理、激情、导行。选用好实例,能强化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培养观察力、思维力,更有助于明理后的导行。

例如,在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时,我选用掏粪工人时传祥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巨大贡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这个例子,说明在社会主义中国劳动只有分工不同,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道理。通过事例,学生较深刻地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的道理。在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学生为之感动,认识到了主人公的伟大。

二、多媒体演示法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是增强情趣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在讲解中适时地展示图表、画片或其他实物,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谈观后感想,这样会牢牢把握住学生的兴奋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会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例如,在讲社会发展史中的生产力概念时,用电教媒体展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如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机器大生产,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作用,深刻地体验到创造在革新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在讲中华文化时,通过幻灯展示了大量的中华文化图片,特别是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开幕式四大文明时,学生被深深地吸引,培养了爱国情怀,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师生切磋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要做“平等中的首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这种教学相长的教学中,学生才会有情趣可言,才能激发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只有教师可亲可敬,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并积极有效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这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首先,要可亲。上课时,老师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亲切自然。要关心学生,随时观察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应情况,为学生释疑解难。教师的语言神情要使学生充满希望、受到鼓舞。

其次,要有耐心。如果学生回答问题不正确,教师就要循循善诱,耐心帮助他们把问题弄通、弄懂,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

最后,要民主。做到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学生和教师讨论问题,力求课堂教学气氛民主、和谐,充满情趣。只有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进行双方心灵的沟通,才能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四、角色扮演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小品,由学生扮演有关角色,教师灵活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气氛中想问题,活跃思维。除了小品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知识竞赛法、上台演讲法、心得记录法等不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处理“把握自己的长处”这个问题时,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长颈鹿和小山羊的小品表演,学生讨论热情高涨,产生了学习兴趣,课本问题解决得很轻松,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五、幽默教学法

幽默是以一种轻松、诙谐、欢乐的情调来表达深刻的内容。法国著名的演讲专家梅荫兹·雷曼素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生活中的很多素材,诸如历史传说、寓言神话、成语典故、名人名言、小说漫画、电脑技术、幻灯图片、影视资料等,都可以被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运用。教学中究竟运用哪种形式、哪种素材的幽默,要根据所完成的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师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就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例如讲“死读书”的危害时,我给学生讲个笑话:粮店的职工对经理说:“经理,老鼠跑到油缸里去了。”经理问:“你把它捞出来了吗?”职工回答:“没有,我把猫放下去了。”学生在笑声中认识到了“死读书”的危害。

六、理论联系实际法

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可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在兴趣小组里,可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另外,也可适时地开展社会小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同学已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就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发展为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稳定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总之,政治课堂教学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情趣放在政治课教学的突出位置,让学生既增长情趣又学到知识,真正做到想学、乐学、会学,逐步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在政治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情趣放在突出位置, 让学生既增长情趣又学到知识, 真正做到想学、乐学、会学。

关键词:政治教学,教学情趣,提升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http://www.zz6789.com.cn.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激趣导入艺术 篇8

常言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 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 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好比音乐家定好了第一个音, 才能找准音乐的调一样, 上课前的“定调”尤其重要。因此, “导入新课”在课堂教学组织结构中就占有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 要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内容, 精心设计和选择有效课堂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提高“导入新课”的艺术性, 激起学生探究的强烈欲望和兴趣,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 下面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所选编的文言文为例, 谈一谈文言文教学的激趣导入艺术。

一、故事激趣

【案例】《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导入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

故事1:毛遂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与平原君缔约联合抗秦。

故事2:在威风凛凛的秦王朝堂, 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 揭穿秦王夺璧的阴谋, 完璧归赵。

故事3:在唇枪舌剑面前, 诸葛亮以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群儒, 使孙刘迅速结盟。

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 烛之武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 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 而且还派兵保护郑国的呢?让我们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领略他的大智大勇。

二、歌曲激趣

【案例】《苏武牧羊》的教学导入

欣赏民歌《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 苦忍十九年。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民歌唱得好, 一个人的品性就是在艰难困苦中磨练出来的, 越是磨难就越显英雄本色。让我们心怀敬意走近“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大汉英雄苏武。

三、诗歌激趣

【案例】《鸿门宴》的教学导入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曾经威名远扬, 所向披靡, 巨鹿之战中演绎战争史上经典破釜沉舟的西楚霸王项羽, 最终陷入十面埋伏, 面对滔滔乌江水洒泪悲歌“奈若何”。刘邦出身市井最终却能打败项羽, “守四方”。人们都说性格决定命运, 项羽的性格弱点导致其在鸿门宴上一失足酿成了垓下之围、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千古遗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名篇《鸿门宴》。

四、名言激趣

【案例】《赤壁赋》的教学导入

宋神宗元丰二年 (1079年) ,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这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政治上失意彷徨, 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余秋雨的散文《苏东坡突围》讲述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 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 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充满哲学意味, 凝聚人生思考的千古名篇《赤壁赋》。

五、对联激趣

【案例】《陈情表》的教学导入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 其人必不孝。”由此可知, 《陈情表》乃写孝的“至情至性第一文”。预习本文后, 你认为下面的对联拟得好吗?

1. 陈情一表真名世, 忠孝二字感君心

2. 陈真情字字催人泪下, 表忠孝句句感君肺腑

3. 零丁孤苦祖母抚养恩似海深, 人命危浅李密尽孝情比天高

六、情境激趣

【案例】《兰亭集序》的教学导入

(多媒体影片展示书法作品《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书中极品。全文324个字, 个个笔墨酣畅, 后人评其为“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天下行书第一”。据历史记载, 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 并日夜赏玩临摹之, 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后, 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 后来此墓被盗, 真迹永远失踪, 成为千古憾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兰亭集序》又是文中上品。这篇序是王羲之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次聚会后, 雅兴大发之际一挥而就的。今天, 我们就一起到这个名篇中品一品1600年前的美景、雅事、幽情。

七、悬念激趣

【案例】《荆轲刺秦王》的教学导入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听到荆轲这一慷慨悲歌, 我们仿佛穿越历史来到了战国时, 目睹了燕太子及宾客皆白衣冠, 与荆轲在易水边诀别。荆轲就车而去, 终已不顾。壮士心怀此去不复还的悲壮, 踏上了只身刺秦王的征程。大家想知道力孤势单的燕国刺客与力大势强的秦王这场实力悬殊的的较量是怎样展开的吗?想知道图穷匕见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那就让我们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 走进这一剑拔弩张、步步惊心的历史斗争场面去吧!

除了以上的方式, 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成功导语的设计, 可以迅速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最初的几分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精神振奋, 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课堂学习中, 冲淡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感。导入新课是一种艺术, 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需要精心设计, 大胆创新, 成为好的“导师”, 引领学生步入文言文殿堂。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 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激趣艺术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对思想品德概念、观点的论述如果采用枯燥的讲解,教条主义的说教,则只会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到厌烦,课堂教学显得空洞、苍白无力,很难让课堂活跃起来,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教师只有在课堂上真正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有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因此,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介绍几种激趣方法。

一、以需激趣。兴趣来源于认知和需要,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总是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称为求知欲。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思想品德产生浓厚兴趣, 最根本的是要使学生感到学习思想品德对他们有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只有建立在正确求知欲基础上的兴趣,才能为激发浓厚兴趣奠定基础。

二、以疑激趣。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考问题、探究真理是学生求知过程中最大的乐趣。老师要善于设置有一定难度的疑问,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状态,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质疑解疑的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难激趣。“乐趣寓于疑难之中”。学习思想品德要有一定难度,因为有一定难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学生对自己完全熟悉的东西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他们暂时不懂但经过努力可以弄懂的东西, 即新颖而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再者,一定的难度可以刺激学生智力的发展。刺激是大脑发展的营养,难度可以增加学生的智力负荷,磨砺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如果把思想品德知识比作果子,把思想品德学习喻为摘果子,则应该是“跳一跳,摘得到”。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思想品德过程中克服困难的乐趣, 在克服困难中磨砺思维锋芒,提升智力水平。

四、以境激趣。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之中,即通过熟悉的社会生活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情境教学注意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在教法上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独角戏、注入式的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情景模拟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导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五、以创激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有所发现和创造,就会产生浓厚兴趣,产生自觉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凡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都应引导他们自主发现,解决,切忌越祖代庖。

六、以乐激趣。课堂应是快乐的场所。教师要适当选用一些精彩动人的实事资料、趣闻轶事进行教学,这样必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七、以言激趣。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知识信息的载体,也是连接学生心灵的桥梁。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就好比是点燃兴趣的火柴,有的教师能点燃兴趣,有的教师只能浇灭兴趣。所以,师欲善其教,必先美其言。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思想品德课的感召力、说服力、战斗力也来自一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能拨动学生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八、以情激趣。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呢? 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 ”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情绪可以互相感染,心理学上称为情感效应。要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课时必须精神饱满,情绪高昂,以自己的状态,带动学生的状态,使二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九、以具激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视觉效率比听觉效率高30%左右。直观教具是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器官、特别是视觉感官,激发学生的感知兴趣,从而有助于学习。古代教育家荀子曾经指出,教学应以“闻见”为基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也说明了加强教学直观性的重要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可见,教师若能以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则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以眼睛和耳朵为主的各种感官,使学生感受逼真、理解容易、印象深刻,从而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生物课堂的激趣艺术探究 篇10

所谓兴趣, 概括地说, 就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事物, 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2) 。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挚友与原动力。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 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并积极主动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教师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3) 。 想要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无疑是一条终南捷径。但是面对着升学择校的现实压力与生物小科目的弱势比重, 激趣探究, 说来容易行也难。 这需要广大生物教师拥有充沛的激情、饱满的学识及智慧的表达。 在日常教学中, 能够因势利导,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具体总结如下。

一、美化语言

首先,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 教材语言比较注重科学性。 而教师的教学语言则是课堂交流的媒介, 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强度和深度, 关系教学成效。 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只注重科学性, 往往就会使课堂显得枯燥单调。 其实科学性也喜欢穿上美丽的服饰。 请看七 (上) 第一单元“走进生命世界”的导语:“春树吐绿, 葵花向阳;家燕捕虫, 蜜蜂采蜜…… 地球上的生命现象千姿百态, 奥妙无穷。 (4) ”这措辞多美啊。 所以美化语言首先就要注意遣词造句, 通常可以运用一些引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比如“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当我们引用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切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保护色”时就显得非常贴切自然、美丽生动, 因为蝴蝶的体色和菜花的颜色太相似了。

其次,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老师抑扬顿挫的音调, 轻重缓急的语速也是美化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手段。 很难想象, 口齿不清呆板僵硬的语言能让学生打起多少精神。 因此生物教学的目标是:用声情并茂、美丽动人的教学语言, 激发学生探究大千世界的浓厚兴趣。 从这个层面看, 教学语言的美化处理也是各科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二、巧妙设问

生物科学来源于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总结与探索。 科学的预见, 几乎都是从问题开始, 学习亦如此。 俗话说:学贵思, 思源疑。 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有理。 适当地设置疑问和悬念, 学生定会产生急求其解的探究欲望。 这种方法适用于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学对象。

设问的角度方法很多, 针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设问最符合学生的口味。 如讲“尿的形成和排出”, 我们可以设问:“人体每天都要排尿。 喝水多尿也多;喝水少尿也少。 你想过排尿对人体的意义吗? 为什么医生通过化验尿液, 就能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因为学生都有亲身体验, 并且可能曾经产生过类似的疑问, 此时一经教师提出, 学生的求知欲望倍增, 探究效果自然显著。

当然激疑设问除了要具有针对性、 启发性, 还要有逻辑性, 要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由问题引出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所设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 特别是不要忽略学生已有的错误观念。由于个体经验的差异性,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经常千差万别。 教师要尊重这些差异, 因为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如讲“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时间去树林中锻炼身体最好? 分歧是:有的学生主张清晨, 所谓一天之计在于晨; 有的学生主张傍晚, 因为傍晚锻炼的人多。 这时教师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探究回顾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进而辨析:清晨与傍晚树林里的主要气体是什么, 哪种气体含量高等问题, 层层推进, 结论自然不言而喻。

三、生动情境

初中生物作为初级普及教材, 内容大多是有限的, 有的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或没有见过的, 这往往也是教学的难点。 好在我们有幸生活在信息时代, 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 尤其是在讲解动态过程时,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效果更好。

如探究“种间关系”, 我们可以插入精彩的视频歌曲:蜜蜂采蜜、蚂蚁搬家、蜗牛与黄鹂鸟、螳螂捕蝉等, 再配以幽默的语言, 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在快乐的视觉审美中探究新知识。 而讲血液循环时, 我们用Flash动画显示这一生理过程, 再现心脏的结构和血液流动的动态, 化静为动, 使原本静止枯燥的教材知识变得非常生动形象。 教师边播放边循循善诱地解说: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自己的心房, 聆听一下心底的呼唤。 观察探究:心室收缩时心房的状态, 心房收缩时心室的状态等。 走进心脏了解心脏。 在心脏剖面图中, 用光点强化四个腔及瓣膜、 不同血管与四个腔相连、 心脏搏动和血流方向等, 引导学生:原来心脏是我们的动力器官, 必须保护好自己的心脏。 这样学生就在形象愉快的探究中轻松掌握了本课的知识要点。

四、热情期待

期待, 是为师之道。 不懂期待不愿期待, 师生之间往往就会多了一份挑剔苛求, 少了一份欣赏呵护。 如果教师一味执著地“诊断”学生身上的不足、缺点和错误, 师生关系也就多了冷眼、批评与呵斥。 其实作为一种心理需求, 人人都希望得到激励与期待。 不断进行正面的激励和期待, 也是学生学习生物的一种动力源泉。 教师一个信任的微笑, 一次肯定的颔首, 一种期待的眼神, 都可以为学生驱散心底的阴霾, 唤醒学生尘封的潜能。 特别是一个后进生, 若在全班学生面前受到老师的热情期待, 更会产生无穷的表现欲望。 因此作为一名生物老师, 抓住学生学习上的闪光点, 捕捉时机对其进行肯定期待, 将促进其学习的不断进步。

当然, 热情的期待可以是针对学生个人的, 也可以是针对班级整体的。 梦想总在前方, 每一个人都潜伏着无限的可能, 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梦, 热情的期待就是追梦的不竭动力。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像柴, 既可点燃, 也可捣毁。” (5) 如果说柴在学生手里, 火源则靠老师控制。 如何把学生的兴趣之火点燃, 并让它越烧越旺, 是广大教师永远的追求。让学生喜欢生物, 探究生物, 是每一位生物教师的神圣使命。

注释

11百度搜索.“爱好出勤奋, 兴趣出天才。”

22 百度搜索.兴趣的概念.

33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2011年国家教育部.

44 国家教育部苏教版义务教育生物教科书P1.2014年5月第三次印刷.

探微历史课导入艺术的激趣设计 篇11

[关键词]历史课 导入艺术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96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继学习至关重要。对历史教学而言,能否在上课伊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所以新课的导入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精彩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牵动学生的思绪,立疑激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质,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总之,一节新课如果有精思巧设的导入,便已经成功了一半。

一、借幽默,轻松入课

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学习主动性不强。生动的课堂教学能吸引他们的注意,而以幽默的方式来导入课堂,是引起学生兴趣较好的方法。

例如在讲《苏联的经济改革》时,笔者通过一个笑话来导入新课:一次,有个美国代表团出访苏联,一位苏联领导人陪同代表团参观苏联五年计划的伟大成就展时得意洋洋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每一个苏联家庭都能够拥有一架飞机”。美国人诧异万分:“他们要飞机干什么?”苏联领导人回答说:“当然有用。比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正在供应面包,就可以立即驾驶飞机前往排队。”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同时也导入了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这样的导入效果不言而喻。学生的听课情绪明显高涨,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二、讲故事,引人入胜

比如在讲授《汉字与书法》一课时,笔者先讲一个故事:“有一年新年,大书法家王羲之连贴了三次春联都被喜爱他书法的人偷着揭走了。临近除夕,他不得不再写一副。因为怕再被人揭去,于是把它们剪开,各先贴上一半,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人们见他写的不是吉庆祥和的内容就不再揭了。大年初一早上,王羲之命人贴上了对联的下一半,于是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闻之,皆击掌叹绝,人们知道后都为他的书法艺术,更为他的精妙设计叫好。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名家,领略古老而又永葆青春的 ‘汉字与书法。”这样导入正课颇具新鲜感,且饶有趣味,可使学生迅速地产生求知欲。

三、用音像,情绪共鸣

歌曲、诗词等文艺作品语言精练生动、富有感染力,适当引用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

例如,在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一课时,课前便播放了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黄河愤”。顿时,带着满腔悲愤的音符如潮奔涌,悲壮感立即充溢了每一个人的胸膛。此时用幻灯机慢慢呈现一张张日本侵略者屠杀我中国民众、蹂躏我大好河山的图片。此情此景,教师已不必言语,音像已经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带回到耻辱的岁月……这种导入方式最能引起学生产生共鸣,收到“课伊始,意境生”的效果。

四、抓话题,润物无声

比如有一次上课前,两个男生突然打了起来,而这节课正要学习《全民族的抗战》一课。笔者制止了两位学生后用诙谐的语言说:“嗬,打起来了。看来矛盾够激烈,仇恨够大。但我想,无论如何也不会比中日之间的仇恨大吧。1894年,刚刚崛起不久的小日本便对我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1900年,又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1937年,更是发动了全面侵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日之仇深似海,在民族矛盾面前,二位鸡毛蒜皮的个人恩怨又算得了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搁置矛盾,去参加全民族的抗战吧!” 在学生笑意减退、悲愤渐露的表情中快速进入了新课。这样随机应变地处理,既导入新课、顺利开展了教学任务,又唤醒了两位打架学生的羞耻心,化解了矛盾,一举多得。

除了以上几种导入法,笔者还尝试了古诗文欣赏、播放录像等。虽形式各异,但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使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而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教师只是引导,大好的风光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欣赏。因此,教师新课的导入设计,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完成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皮连生,刘杰主编.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文教学中的激趣效应 篇12

青少年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和表现欲, 希望得到好评与肯定。基于这一点,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动了一番脑筋, 以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把作文本换成作文稿纸, 限时快速作文, 写好后就帖在班级后墙板报栏内公开展出, 再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互改互评, 把由教师一人看一人改变成让全体同学共同看共同改, 形成互动, 促进提高。

精心计划之后就付诸实施。方案得到大多数学生热烈响应, 跃跃欲试。具体做法是这样的:50分钟内写好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前40分钟完成草稿, 后10分钟修改定稿。草稿写成后先送给老师打分, 然后再拿去修改。对速度快, 提前完成草稿, 且书写认真者当场加五分。改好后, 学生自己把作文稿纸帖到教室后墙指定区域。学生对此感到十分新鲜刺激, 作文态度明显认真, 速度大大提高, 就连常常拖拉或不肯写作文的学生也来了兴趣, 都能在40分钟内把作文写好, 并在规定时间内改好、上墙。速度快, 质量高, 前所未有。

作文稿帖上墙并不是最终目的, 更重要的是发动学生去看, 去评。教者从立意、选材、表达、文面等方面明确要求,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相互评阅交流, 并客观公正地写评语、打分数, 推出优秀作文。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参与作文点评活动, 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得到了提高, 也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上一篇:项目文化评价研究下一篇:语文教师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