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教学

2024-09-29

激趣教学(精选12篇)

激趣教学 篇1

目前, 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等问题, 语文教师必须加以针对性地研究。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本文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乐意思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不少学生往往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 而不愿意深入思考, 更不愿意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究其原因, 这与其在以往课堂学习中养成的习惯有关———习惯于认真听讲、记录即可;部分教师为了赶进度, 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 由此导致学生惰于思考、不愿思考, 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其实, 学生不是不具备思考的能力, 也不是不想思考, 关键是教师没能有效地充分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自觉或不自觉地沉浸于思考的氛围中, 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雷雨》 (节选) 的教学中, 我摒弃了直接串讲课文的教学方式, 通过将电影片段画面剪辑和相关文字说明的方式, 将整个故事二十年前的背景线索串联起来, 呈现在课件上, 改变了戏剧本身因为聚焦冲突浓缩故事场景导致的情绪突兀, 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的情感渲染中更好地进入情境, 因为切合学生追根溯源的趣味, 也就更加顺利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周、鲁两家关系及冲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了。

我在教学《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时, 由于这篇散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思想内涵都比较深奥难懂, 不少学生都读不太懂。于是, 在课堂教学中, 我就放弃了原本设计的问题教学模式, 转为情境教学。我利用网络课件资源, 将学生记忆深处的一些东西“搬进”课堂, 在课件中, 旧的用红笔批改过的练习本, 充满各种涂鸦的小学课本, 小时候玩过的弹珠、毽子, 收集过的各种各样的火柴盒、香烟盒、花花绿绿的糖纸, 以前曾流行的存留于记忆中的食物、风景、动画图片等, 这些东西在课件中随着班得瑞《童年》的音乐缓缓播放, 我发现很多同学从一开始的不以为意到慢慢沉浸进去, 他们突然发现记忆是如此之近, 又是如此遥远, 此刻课件打出字幕:“这是我们的童年, 也是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想一想, 你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证据有哪些?请选择三样最为重要的并加以说明。”由于学生普遍进入情境, 激发起思考的兴趣, 在不自觉中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证据, 在接下来的问题回答中也就比较主动和积极了。

二、加强互动, 让学生主动质疑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似乎是天经地义, 学生提问来考老师这样“离经叛道”的行为往往被认为是课堂失范。其实, 学问、学问, 想要学好就要敢于去问。敢于提问题、主动提问题是更加积极的学习方式。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善于提问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提问的乐趣, 使师生在互动中教学相长。那么, 让学生愿意主动问, 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通过合理的引导和评价, 让学生明白问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提升思考力的关键措施。

教学《老王》一文时, 在最后的质疑讨论阶段, 我通过铺垫来引导学生主动问问题。我提出, 文中作者一家都对老王很好, 一方面是照顾老王的生意, 另一方面是每次给钱都给足, 即使老王最后送的鸡蛋也都坚持付钱, 这样也是对老王最为现实、最好的帮助, 对此大家是否认同。此时不少同学都认为老师不会无的放矢, 果然有同学对作者在文中的“愧怍”感觉不理解, 进行了提问。于是我因势利导, 让他们互动讨论, 最终得出老王需要的是“情”不是“钱”, 能够量化的钱与不能量化的“情”之间没有可比性, 这种付出的不对称使得作者倍感愧怍, 从而使得学生对文章表露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样, 教学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时, 在教学主要目标基本达成后, 我开始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故作姿态说:“刚才, 我问了大家很多问题, 有的回答很不错, 现在给你们三次机会来问我, 看看你们在已经学完这首词的基础上, 能不能问出一些高难度的题目, 也难为老师一下。”在这个引导中, 首先对学生之前的回答作出了正面评价, 让学生心态放松下来;同时, 提供机会, 激发学生思考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 既是激发主动性的需要, 也是提高问答效率的需要。果然, 在这样的激发下, 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比如有位学生提出为何是“千里孤坟”, 难道只有其妻子独自葬在荒野之处么?可以说, 这个问题非常好, 回答了这个问题, 就能洞悉苏轼内心的深邃情感。笔者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出高度评价, 并引导他自己先谈体会, 然后激发其他学生补充, 在这样的互动中, 最终将“孤”字在词中的情感内涵一层层揭示出来, 而提出和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都备感兴奋、自豪。我想如果有机会, 他们肯定会主动去问、去想。

三、对比参照, 让学生喜欢动笔写

周国平在《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曾说道:“所谓语文水平, 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 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可见, 读写能力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何等重要。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却发现, 让学生动笔去写是难上加难。对于布置的各种周记、作文等写作的作业, 不少学生更多的是采取敷衍的态度, 满足于简单完成。

其实, 这种困境的解决在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拨动学生的写作之弦, 让学生自己拿起笔杆主动写、喜欢写。笔者在教学中, 没有将写作教学与语文阅读教学割裂开来, 而是力求将写作纳入文本教学中,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对照教材文本, 选择优美的文章形成课外补充读物, 发给学生阅读。这些文章的作者并不出名, 有些甚至是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在教学中经常将文本中的内容与课外读物中选择的相关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迁移阅读, 并且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就是学生所写, 传递“你也可以写得很好”的信息。学生在这种对比参照中, 激发了争强好胜之心, 写作时就更加自发、用心, 并带有比较意味。笔者再将新的优秀作品纳入读物, 给予学生动笔写作的无穷动力, 很多学生也因此渐渐喜欢上写作。

在教授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课时, 我给学生朗读了一篇上届学生写的《难忘那些书》, 通过写老屋里爷爷留下的书籍以及在修补书籍、阅读书籍中爷孙的旧事来抒发对爷爷的深切思念、对过往时光的无比怀念。很多学生被这动人优美的文笔所打动, 我告诉他们这是他们的学长写的小练笔。结果在那周的周记中, 不少学生也尝试起写相关的文章, 有位同学以看到母亲穿着自己的旧校服而深感羞愧到深深理解母亲后感激母亲的情感转变为主线, 传递出浓烈的母女亲情。课堂上, 我同样对这篇文章作了范读、点评和肯定, 结果激发了更多同学主动写作的兴趣, 从而让学生形成了由读到仿、到写的良性循环。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激趣从来只是手段, 而不是最终目的。激趣的实质是对教学规律的尊重, 是面对高中生群体特征进行的有效教学尝试, 也是引导学生真正融入教学、提升语文素养的应有之举。

激趣教学 篇2

目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写字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和重视。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的表现,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交际。然而,有资料表明:当前写字教学现状总体来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语文教师写字基本功不过硬,学生缺乏自觉练习的心理素质,识字教学中缺乏对“字形”的研究,忽视毛笔字的教学等。

学习写字,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古人就说过“字无百日工”,它需要扎扎实实、毫不松懈地坚持,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严格训练。正是因为写字教学难度大、训练时间长而且比较单调枯燥,所以导致了老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局面。笔者认为,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就能变枯燥乏味的机械练习为形象生动的有意追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所得,简述下面十种方法,求正于小学写字教学的同行。

1.欣赏激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书法是中国的一门传统艺术,古今书法,群星璀璨,有重点地选择一些碑帖,如颜真卿的《勤礼碑》、柳公权的《玄秘塔》、欧阳询的《九成宫》、褚遂良的《倪宽赞》等,或者请学校中、社会上的书法行家写一些楷书作品,让学生欣赏,为学生讲解他们各自的风格、影响。2.故事激趣。我国古今书家留下了大量生动有趣的故事、轶闻,如《张芝临池的故事》、《欧阳询夜宿观碑》、《怀素与禄天庵》等等,充分运用这些故事穿插在日常的写字教学中,无疑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3.儿歌激趣。儿歌通俗易懂,孩子们在轻松地吟诵歌唱的同时,也就牢记了靠说教很难做到的写字姿势、执笔方法、书写规则等方面的规矩,如“两肩齐平坐端正,头正背直挺起胸,笔杆斜靠虎口里,‘一尺’‘一拳’记心中”,再如“田字格,四条边,把字写在正中间,上下左右不靠线,行列整齐一线牵”等。4.榜样激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写字教学中,老师首先应成为学生的榜样,老师的板书规范工整,讲究法度,学生就会心慕手追,自然产生一种要写好字的兴趣。同时,还要为学生树立一些比较亲切容易追求的榜样,如经常奖励班级中书写水平较高的同学,激发学生想要赶超上去的欲望。

5.比较激趣。有比较才有鉴别。每次写字练习后,要让学生记下日期,一段时间练习以后,拿现在的作业与几天前、几星期前的作业比较,使他们看到进步。还要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比,找出差距,树立新的奋斗目标。这样,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写字水平就会呈螺旋式不断上升的趋势。

6.电教激趣。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利用幻灯教学笔画、分析结构、运用示范,把比较抽象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于理解笔画、结构特点,便于记忆。另外,组织收看《书法讲座》、《翰墨春秋》、《墨海新蕾》、《笔中情》等影视,对于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也有极大的作用。

7.形象激趣。利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分析笔画、结构,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捺”这一基本笔画时,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踢足球”作比,在捺尖画一足球,把正确的捺法比作是用脚尖踢足球,把不正确的捺法比作是脚跟踢足球,这样一比,学生趣味盎然,学起来也比较容易。8.集字激趣。集字,就是把字帖中毫不相干的字集成表示一定意义的格言、诗句、词语,然后进行练习。如学习柳体字帖,就可以集成高山流水、大公无私、满招损谦受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这一活动,不但可以使孩子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练字的热情,而且可以教育人、陶冶人的情操。

9.比赛激趣。小学生争强好胜,在写字教学中,利用比赛的方法,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教四年级学生练钢笔字时,每月举行一次“钢笔字月赛”,评比写得最好、练得最多、进步最快的同学,孩子们热情高、练得勤,进步很快。对于书写特别好的同学,还要组织他们参加各级各类社会性书法比赛活动,以利于进一步提高。

10.应用激趣。在小学写字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用结合,鼓励学生把学习到的写字技巧运用到平时经常性的写字活动中。认认真真地完成各科作业,端端正正地抄写黑板报,向亲戚朋友写信,为邻居写春联、请柬等,确确实实地感受到从小写好字是那么重要,从而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语文教学“激趣”方法 篇3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二、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媒体激趣 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启发,如电化教学、是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试想,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时配乐朗诵,比一般范读效果会更佳。又如在教《小石潭记》时,如画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小石潭的投影片、小石潭的方位、概、情趣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果用电视录象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更有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五、对比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六、设疑激趣 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估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使学生学习具有自覺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变色龙)一课,在授课前设计几个问题要学生预习、思考:1、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2、他“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3、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一变再变?4、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这比上课不作任何预习,一上课就讲,效果更佳。

情境教学:“激趣”更要“维趣” 篇4

课堂回放

教师深情地说:“我们一起来看段视频,看完视频,大家来说一说,有什么感想呢?”这段视频抓住了孩子的心,这是今年冬天的大雪带给中国的灾难,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面,那一幕幕让人惋惜的场景,孩子们的心被震撼了,孩子们的叹息声代表了一切。然后,学生们说了很多,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灾难,那么我们该如何来避免这些灾难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的表现是积极、勇敢的,也是有成效的。教师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函数的妙用”,引出了表格、数据。接下来的课堂,便是围绕这些数据以及表格展开,教师给予了学生很多的操作时间,让学生来重复操练,数据是围绕雪灾的,课堂是围绕数据的,最后总结。在整个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告诉我们,孩子们没有积极性,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技能还不够扎实。

看课思课

1.情境教学中,导入环节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手段,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资源来创设情境是常用手段之一。在本案例中,通过一段视频资源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雪灾原因,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视频背后的故事也在慢慢地揭示。从情境教学来看,本案例中的导入环节,它的作用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吗?仅仅是为了引出一个话题吗?仅仅是为了导入而导入吗?教师在上课时,很明显忘记了一点,在激发了学生兴趣后,如何来保护这一份胜利成果——维持兴趣。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仅仅是对这段视频的思考,并没有与接下来或者一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形成一体。

根据笔者对此的思考,对这个环节有新的设想:

播放视频。教师:这段视频播放了什么?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教师:刚才大家都提出了很多观点,都很有道理,老师也颇有同感。但是,我们知道,任何观点的提出,都需要有充分的事实或数据作为依据,现在就请大家打开桌面上的文件,我们可以用数据来说话,利用Excel来处理我们的数据,从而支持我们的观点。

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一个从“好奇”到“了解”再到“向往”的心理过程,通过这个导入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维持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使学生有“了解”、“向往”的内心境界,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转移到“用数据说话”的主题上来。

2.情境教学中,教学环节设计时还需要考虑什么

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节的设计更具有艺术性。在本案例中,教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教师提出函数,并对函数进行讲解说明;其次是在雪灾情况的数据表上,设计了以“最大值”、“平均值”、“统计函数”为例的三个任务,提出利用什么函数来求什么,然后将答案填于对应的单元格中;最后是重复提高练习,利用函数来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情况。对此,笔者不禁思考,既然运用了情境教学,在后续的教学环节设计时,能否这样轻描淡写呢?这些数据如果只承载了技能,又何必创设这个情境呢?直接围绕数据展开的教学与这样的教学似乎是类似的。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时,很明显忽视了后续阶段情境创设和“激发兴趣”与“维持兴趣”的衔接问题。

据此,笔者提出新的设想。

(1)初步尝试:平均受灾情况。(设计意图:复习用公式计算,并引出函数的妙用)

(2)分析讲解:函数的概念与其格式。

(3)再尝试:平均受灾情况。(设计意图:通过尝试、分析、总结,师生共同整理函数使用的步骤与方法)

(4)规定动作:利用函数来计算全国受灾总额、受灾最严重的城市。(设计意图:巩固用函数计算的操作方法与步骤,并提出自动填充)

(5)拓展提升:提供引起雪灾的相关数据表、减少雪灾的相关数据表,根据这两份表格,通过函数处理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的活动,培养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并呼应课堂导入,用数据说话)

(6)总结回顾,感悟提升。

在此设计中,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技能的习得,以及情感态度的养成都是在“情境”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来支持各自的观点。在情境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并以此为载体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在该载体的支撑下,后续环节不仅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更重要的是能不断刺激学习主体,持续激励学生去实践、去探究、去总结。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激发兴趣与维持兴趣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动起来,而且是让学生连续地动起来。

维趣总结

情境教学的有效使用,需要教师对学习主体、教学目标以及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在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兴趣所在,选择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背景,以此为载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用系统的观点进行教学设计。针对本案例,笔者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情境教学的思考。

1.情境教学具有延续性,是一个“激趣”与“维趣”的过程

情境教学创设的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是否真正具备了延续性特点。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有意识地参与课堂,让他们经历好奇、了解、向往、深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引出新的更深的问题,使得学生始终带着这种高涨的情绪进入问题分析的情境中,并延续到后续环节的自主探究。由此可见,情境创设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兴趣不仅被激发,更重要的是,它又是一个维持与提升的过程,从而将教学目标融入其中。

2.情境教学的延续性设计,需从“一载体、两回路”综合考虑

情境教学的延续性设计,我们可以从“一载体、两回路”来综合考虑。所谓“一载体”是指教师对学习主体、教学目标及需解决的现实生活问题的分析,创设一个完整、真实的情境,以此为载体进行教学。所谓“两回路”是指在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中,存在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回路: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知识回路中的信息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情感回路中的信息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从不同侧面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无论哪一条回路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能。只有当它们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时,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苍山点题

古人云:“教人未有意趣,必不可学。”要学好一门知识或掌握一项技能,兴趣尤为重要。我们也常对学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信息技术课程来说,由于涉及诸多软、硬件技术和其他学科内容,兴趣培养更具复杂性。到底学生是喜欢学习技术,还是喜欢技术以外的内容、活动呢?是喜欢技能长进,还是喜欢娱乐快感呢?这些问题都涉及学习兴趣的价值思考。

本次解码,第一篇文章从信息技术课堂兴趣的来源与效益进行了实例探索与理念思考,提出了本课程的兴趣来源有两个尤其明显的内涵区别:信息兴趣与技术兴趣。当然,也可能还有“活动参与的兴趣”等其他内涵。不同兴趣的价值不同,表层的兴趣是短暂的,甚至因前后反差会形成失落感形成发展障碍。有效兴趣才能体现本位价值,会让学生对技术本体产生兴趣、维持热情,进而积累更深厚的兴趣。因此,提醒大家少一些无目的的渲染、引诱等肤浅宣传,多一些理性指导与引领。

第二篇文章针对具体的情境教学,进行了改进前后的对比,提出了“维趣”的理念。即对课堂实例分析,阐明了兴趣维持的重要性和价值性,目的就是为了让兴趣的激发与维持贯穿整个课堂,让兴趣成为课堂推进的动力,给学生的热情一个交待。

数学教学激趣七法 篇5

一. 情感激趣

教学工作是一种富有情感色彩的工作,教师的丰富感情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巨大动力,并往往是学生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只有热爱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热爱数学教学,以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热爱而影响学生勤奋学习,以高度的责任感、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堂出现相应的心理气氛,增强学生理智感,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 质疑激趣

即教师鼓励学生从不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想法,并要求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后提出疑问。如教“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问: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什么?这一问,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放开了,也很快找到了答案,激发了学生自行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乐趣。

三.动手激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具体性特征,他们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依赖于真实的实物。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而且改变了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例如,教学“6的.认识“,教师先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引导学生思考说: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让学生在兴趣昂然的动手操作过程中,伴随着动口,动脑,不仅轻松地认识了6,而且学会了6的分解和组成,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学知识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

四. 表演激趣

生动的表演能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认识人民币”时,最后练习可创设“售货员和顾客”的表演:一生演售货员出示一本书售价4元6角,其余学生当顾客,谁先准备好付钱法,书卖给谁。在有趣的买卖活动中,把认识和使用人民币有机结合起来,又培养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

五.游戏激趣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学是小学生的天职。在教学中我们把知识融于学生的“玩”之中,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掌握。如教完“7的组成”后练:

师:我出2(伸2指)

生:我出5(伸5指)

师:我出3(伸3指)

生:我出4(伸4指)

…….

把类似的游戏渗透到课堂,使学生学有兴趣。

六.竞赛激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而不是盲目地组织竞赛活动,让数学学习

设疑激趣 有效教学 篇6

“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出发,与大众时间观念相同,符合人们的日常习惯,读者能理解,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中的“平明送客楚山孤”,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均为其中代表。而傍晚送行,夜幕四合,荒郊野岭,孤舟夜宿,不是所有人都能产生诗意的,但在送别诗中这一类现象却特别突出。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王维的《山中送别》中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均突出了送行的时间在黄昏。那么,古人为何选在傍晚送行呢?这里的傍晚是实还是虚呢?关于这个问题,在古典诗歌的复习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古代的地理风貌、人们的风俗习惯、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及手法等多种角度进行探讨。

一、饯行说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离愁总是让人伤心欲绝甚而肝肠寸断,具有极其动人的魅力。千百年来,挚友离合之感,骨肉亲人之念,故国乡土之思,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在古代,由于交通落后,通讯不畅,经商、访友、考试、出仕、战乱等,都有可能使人滞留他乡音信杳然。朋友分别动辄多年,甚至再会无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尤其在唐代,由于疆域辽阔,社会风气开放,唐人出游更是十分频繁。每一次离别,他们都非常慎重。士大夫们送别,不光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篇,可谓“说尽古人离别情”。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备酒饯行几乎成了送别时必不可少的环节。行者借酒表达此去天涯再会难期的无奈以及前途渺茫的黯然,留者借酒表达依依不舍的离愁和知音难觅的伤感。备酒饯行往往选择在午时,或是到郊外长亭作别送行,如,李白的《菩萨蛮》中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或是在岸边折柳相送,如,白居易的《青门柳》中的“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送行的同时还要饮酒赠诗,这一番酬唱下来,自然要待到红日西沉,天已微暮,酒已微酣,主客方才依依不舍,挥手作别。

甚至在古典诗歌中,还会直接看到晚上送行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正是借送别友人之际,夜听琵琶女的演奏,兴同病相怜之感,依依不舍的离情和沦落天涯的伤痛全都赋予在那滔滔江水、声声悲唱、盏盏清酒之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越喝愁越重,越聚越难离,可谓“举杯消愁愁更愁”。远行的人们想借酒浇灭离愁,离愁越重喝酒自然越多,到得酒醉之时,正好躲过了离别最伤情的那一刹那,正如柳永所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觉到天明,斯人已惘然。

二、意象(意境)说

因饯行而耽误行程一说,展现了唐人的民俗风貌,也体现了主客双方的深情厚谊。但从意象的角度,又可作其他的解读: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等意象,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意境吻合;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塘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愁别绪。

这些或苍茫悲凉、或孤寂清冷的意境,往往是由个别内蕴丰富的意象共同营造出来的。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杨柳”“酒”“大雁”“月”“长亭”“南浦”“灞陵”等。

杨柳:《诗经·采薇》有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而折柳送别的习俗,则产生于汉代。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有可能被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

月: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意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

李白的声音从盛唐传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可以一起想象这样的画面:暮色四合,灞陵桥边,杨柳依依。远行的船只将要起程,送别的人儿或两两相望,无语凝噎,或抚肩执手,话语殷殷,说不尽的缠绵悱恻,说不尽的千回百转。当离别的帆船渐行渐远,岸边的人儿却久久伫立,只余下江水缓缓,月色靡靡,情景交融。

当这些满含着离愁别绪象征之意的意象和“日暮”“黄昏”“夕阳”这些代表特定时空的词语相融合,抽象的离情更加可感,暮色的苍凉愈发惊心。对于那些正满怀惆怅、满腹伤感的离人来讲,无疑更打动人心,肝肠寸断。所以,诗人对离别的描写也有很大程度是在生活的基础上添上诗意的色彩,可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语文教学巧激趣 篇7

一.魅力激趣

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继续学习, 更新观念, 丰富知识, 提高自身素养”。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 (她) 所教的那门课, 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 如果不是精神愉快, 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 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 效果决不会好。”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 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

二.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 这是最基本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 另一方面, 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 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 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 作者缘情而发, 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 激发情感必须披文入情, 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 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 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 怎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情感, 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 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 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 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 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 否则, 不要说生活无着落, 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 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 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 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角色激趣

通过演唱、对白、采访等方法, 创设意境, 模拟情景, 使学生进入一定角色, 身临其境, 受到感染从而增加兴趣。如教《刘胡兰慷慨就义》, 可分角色对白, 通过对刘胡兰、阎军的对话, 从而感染学生, 加深刘胡兰“慷慨就义”的体会, 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经受一次洗礼。再如教《白毛女》时, 采用演唱的手段, 使学生欣赏感受戏剧的艺术形象和表现方法。

五.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 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 中途打一个结, 让它暂时挂起, 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下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 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 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 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 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 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 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 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 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 奔走谋职之时, 还不辞劳苦, 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 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小学英语教学“四激趣” 篇8

1. 情感融入激趣

情感具有很强的内驱力, 它是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 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 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教师应对学生倾注爱心, 用爱心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面部表情、视觉交流吸引学生, 也可通过点头微笑、体态语言提示学生, 还可通过热情洋溢的话语鼓励学生……教师的和蔼可亲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 使教学活动在融洽的关系和活跃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2. 赏识评价激趣

有人说:“数落学生的十短, 不如奖励学生的一长。”教师一束鼓励的目光, 一句赞赏的话语, 一个欣赏的体态, 都会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快乐的种子, 有时甚至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所执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学生, 课上注意力不集中, 英语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一。经了解得知, 他调皮捣蛋, 造成前任教师对他不闻不问, 加上家长的频频斥责, 扼杀了他学习英语的兴趣。我注意对他进行赏识评价, 每堂课上都鼓励他大胆发言, 对他的点滴进步适时给予赞赏, 课后和他促膝谈心。赏识, 唤醒了他的上进心, 激发了他学习英语的热情, 课内、课外的英语读、听、写、背, 他一个不落地完成了, 不到一个学期, 他由班上的英语学困生跃为英语中等生。

3. 教学手段激趣

一个人注意力集中, 大脑中就只有一个兴奋中心;一个人注意力不集中, 大脑中就会有多个兴奋中心。多个兴奋中心会相互干扰, 影响学习效果。对此, 教学中既可充分运用直观的、学生喜爱的图片、卡片、表格、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 刺激学生的五官感觉,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也可充分运用录像机、幻灯机、实物投影仪等电教设备进行辅助教学, 使语言学习达到音、形、义的高度结合, 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知、理解、吸收和消化, 有利于学生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形成。

4. 教学活动激趣

课堂教学中,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边学边玩、边玩边学, 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 游戏。因为小学生对游戏情有独钟, 所以我经常把一些饶有情趣、短小精悍的游戏引入课堂。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6句型“Whose...is this/are they?It's/They're...”时, 我安排了一个“失物招领”游戏。我在教室前放了一张桌子, 桌上放着一块“Lost and Found”牌子, 并把学生带来的衣服、鞋、帽一一放在桌上。游戏时, 我让学生用口语“Whose...is this/are they?”寻找服装的主人, 被找到的主人用“It's/They're...”回答。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新知识, 巩固所学知识, 在兴奋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形成“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2) 表演。爱唱爱跳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学中, 既可借助音乐的优美旋律和节奏进行英语单词及句型的教学, 又可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 让学生通过表演, 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感受学英语的快乐, 产生学英语的兴趣。

(3) 比赛。针对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 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 如问答比赛、对话比赛、单词比赛、擂台赛、抽签抢答赛等, 让学生在各种比赛中增强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帮助学生与英语学习建立感情。

强化“激趣”教学提高课堂实效 篇9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语“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尤为重要,成功的导语不在长,而在精,在有情。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利用导语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将注意力引到所要讲授的内容上来。“激趣”导入法有以下几种。

1.诗词、歌曲、名句导入法。为创设情境,渲染气氛,适度引用一些诗词、名言、俗语、歌曲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较快地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例如:师生可背诵写长江的系列古诗句来导入学习《三峡》;播放《好汉歌》来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引用李春波的《一封家书》来导入《傅雷家书两则》;引用范琳琳的《我热恋的故乡》来导入《故乡》;引用“打仗还是亲兄弟,上阵还是父子兵”这句俗语来导入《我的叔叔于勒》。

2.重大时事、故事导入法。教师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重大时事或故事(典故、轶事、寓言、笑话等),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思考。例如:讲述“钓鱼岛事件”这一重大时事来导入《亲爱的爸爸妈妈》;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导入《天上的街市》;讲述“三顾茅庐”“七擒孟获”的故事来导入《出师表》。

3.影视导入法。采用多媒体工具等放映精彩片断,吸引学生,激发兴趣。例如:教《范进中举》《智取生辰纲》时,先放映一些影片的精彩片段,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到人物的初步形象,为教学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等打下基础。

4.悬念导入法。教师从课文中提炼出悬念,在课堂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例如:教学《山市》时,教师先用语言描述“海市蜃楼”的奇怪景象,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不是有一些超自然的力量存在呢?教学《论求知》时,教师一上课就将一只空手袋用手提起又放下,接连几次袋子都瘫软桌面,之后又用口袋装满书再往桌上一放,袋子却能端正地立起来。教师要求学生说出看到这一过程的感想,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产生一种探究心理,自然地进入了新课学习。

5.图像导入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课文内容制成课件,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导入所学内容。例如:各种形式的桥、苏州园林图、愚公移山动画片等。

当然,课文的导入因文而异,教师要把握文章的精神内涵。文质兼美的文章,常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运用一些诗文警句或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渲染气氛,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故事性强的文章,可以通过讲述背景故事或影视情节导入,引人入胜……总之,导入语应具有“新”“趣”等特点。“新”就是要创出新意,要独具匠心、别具一格,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趣”就是有趣味性,有愉悦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抓提问“激趣”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疑问,常常会激励学生去思考“山重水复”,去寻求“柳暗花明”。课堂中有效设疑能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课堂中该如何提问,才更科学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认为“激趣”性的提问应具备以下三点特征。

1.要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针对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直奔主题,不蔓不枝,干脆利落。如教学《口技》时,“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一词是本文的题眼,文章从哪些方面突出这个“善”?通过这样的提问紧扣住重点,从而让学生掌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高超的写作手法。再如教学《变色龙》时,“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变了几次?不变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既立足于文本,又吸引了学生。学生顺着这一问题既能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又能引发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样的切入点针对性强,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

2.要有艺术性。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如果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提问,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如果能“直题曲问”,反而会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如教学《孔已己》时,在学习孔已己最后一次出场的外貌描写时,我提出这样一问:“孔已己那件长衫哪去了?”一时间,讨论声此起彼伏,最后学生结合当时背景,积极思考,得出了“被丁举人毁了或卖给了和孔已己一样的人”的答案,这一答案从侧面紧扣文章主题,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更深广的意义上暴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3.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是倡导和推进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突破口和主阵地,只有课堂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才能引起其他情境下学习方式的变革,只有课堂上强化了探究的兴趣、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才能为学生的课外探究提供示范、基础和条件,在设好问、穷追问的基础上,我采用定向探究、情境探究、激趣探究、比较探究等多样化探究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教学《羚羊木雕》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评价“我”这个人物形象。学习《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通过多角度的思考达到对问题的全方位理解。如教学莫怀戚的《热爱生命》一文,将其和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同题文章作一比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学以致用,又将探究性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拓宽了学生视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总之,“激趣”性的提问如海面上的灯塔,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创设思维的情境,能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文本。

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促成功“激趣”

一堂成功的课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照本宣科式的表演,它离不开学生的全过程参与,所以教师要娴熟地驾驭课堂,调节课堂节奏,让学生体验成功,让成功来带动兴趣,并将此转换成新的学习动机,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兴趣会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这种动力会指引学生走向成功;而成功同样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1.情境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创设有趣的情境,能拓展学生思维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预设情趣浓、意味浓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内在的兴奋点,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为教学的动态生成设计多种“通道”。如教学《羚羊木雕》时,师生共同创设如下情境:(1)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此时,你眼里的父母是怎样的?(2)面对这样的父母,你会产生哪些想法?会有何感受?(3)其实文中的“我”是有机会化解矛盾的,假如换成你,你会怎样去化解呢?通过大胆假设,抓住情境,实现探究目的,激发了学生自主意识。如教学《观潮》时,先通过多媒体播放钱塘江涌潮的情景、观众观潮的盛况,接着提出问题:如果让你作为一名主持人介绍观潮盛况,你会怎么报道?然后让学生模拟主持人报道群众弄潮和观潮的情景,这样一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层次教学,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堂语文课,在课前设计教学目标时,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深浅不一的数个目标,学生说得有道理就鼓励,抓住时机毫不吝啬地表扬,会使学生燃起自信之火;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在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同时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使学生真正成为推动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同学都有发挥的机会,发现他们细微的进步,及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得到思维的训练,都能从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竞争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语文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好胜心强特点,营造竞争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竞争环境中自主学习。教师适时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小组pk赛”“情节表演赛”等竞赛活动。如教学《羚羊木雕》时让各组派出代表表演妈妈、“我”、爸爸、奶奶等角色,并开展比赛评判。如教学《核舟记》时让两组同学上台表演苏轼、黄庭坚共阅一手卷时的动作、神情,师生结合表演加以评析。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并从竞争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励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

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化延伸“激趣”

好的文章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课堂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有限的,更谈不上能力的形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将学生的兴趣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将生活语文化,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从学生的学习对象上看,不能局限于课本,“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要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材料,含蓄隽永的诗歌,针砭时弊的杂文,清新活泼的散文,都可以成为教学的内容。《智慧背囊》《小小说选刊》《散文》《读者》《杂文选》甚至影视剧等都可以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如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可以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可以让学生比较阅读席慕容的《乡愁》和琼瑶的《剪不断的乡愁》。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思辩能力。

鲁迅先生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不满足已有的知识,会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将这种兴趣和热情延伸到生活中,通过课外阅读、写作、研究性学习等途径,实现“文学即人学,语文即生活”的理想境界。

乐趣是语文课的生命。如果学生爱上了语文课,爱上了语文,那就会极大地促进学生语文潜力的发挥,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教师的作用在于“激”,从课堂教学的第一分钟开始就要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贯穿于课堂始终,延伸到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余林生《精心设计提问,激发学习兴趣》,《教育教学论文集(之二)》,中国文联出版社。

激趣,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篇10

1. 老故事新演绎。

选取那些流传不衰的富有启迪意义的经典故事,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愿望来个全新的诠释, 进行新编、改编、续编, 这样才会引起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如:以《井底之蛙》为例, 话说青蛙因长年住在井底, 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被世人嘲笑, 为此青蛙很郁闷。终于有一天, 大雨猛降, 井水急剧上升, 青蛙得以跳出水面, 来到广阔天地……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青蛙跳出井口》为题续编一个情节连贯的故事。

2. 突发事巧安排。

校园内外难免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 往往还会引起很大的关注, 老师可以因地制宜, 对生成的问题即兴处置, 化作资源处理, 让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 自由表达。如:宁静的校园里, 走进一位浙江卫视的少儿节目主持人, 这些小朋友心中的明星, 一走进校园就掀起了轩然大波, 有的跑去围观、有的要去签名、有的要合影……以此为题材, 教师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3. 连词语, 编情节。

让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部分词语, 按一定的逻辑联系编写一个完整的故事, 词语先后次序可以打乱, 但必须出现。如:根据“古堡、脚印、识破、终于、城市、奇特”这一组词, 编写一个动人的故事。再如:从汗水、雨水、泪水、胶水这一组词中寻找一下它们之间的联系, 以它们为主人公, 想象一下, 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 编写一个合乎生活逻辑的故事, 先说说, 再写下来。

4. 听音乐、看动画、编故事。

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还有小孩子百看不厌的动画, 在教学中, 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介, 创设一定的作文情景, 让学生编写故事。如:播放《唐老鸭和米老鼠》的一个片段, 让学生为其配音, 再根据动画情节编写一个动画片剧本。

5. 游戏作文。

学生写人的文章平常没少指导, 但收效甚微, “千人一面, 毫无特点”是常见病症, 于是我设计了“找妈妈”“认领爸爸”“学校俱乐部招聘学生”等活动, 教室成了游戏乐园、招聘现场, 学生和老师有说有笑, 仔细观察后, 学生采用老师教授的方法, 尽显其能, 抓住人物的特征, 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流淌指尖, 倾泻笔端, 跃然纸上。

6. 循环日记。

让学生以5人小组为单位, 周一至周五每天轮流写一篇日记。后面的同学要先欣赏前几位同学的日记, 再自己写。老师每天及时批改, 并组织学生利用早读或课前三分钟评赏。每周出炉一次“星星文学团”。这样, 为了实现“星星文学团”这个目标, 学生们一起出谋划策, 积极寻找材料, 尽力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日记本在学生中传递, 习作的灵感在互动中萌发。

二、作文之道, 晾晒美文, 让学生“乐写”

1. 班级习作集。

班刊给学生的优秀作文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 每月摘录他们在单元习作、小练笔或周记中的较为精彩的句子或片段, “诚于嘉许, 乐于称道”, 让他们也享受成功的快乐。“课堂上的精彩镜头”记录的是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奇思妙语、精彩言论, 使优生有了展示的机会, 但不“包场”;其他学生也有展示的舞台, 不仅仅当一名“读者”。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习作集里齐展精彩。每学期编一本习作集, 并发动全体学生为作品集题词, 再请家长也参与其中, 一同体验学生习作的乐趣。

2. 作文护照、签证。

通常出境时用的护照和签证出现在作文中会让学生感觉耳目一新。他们觉得自己拿着这签证和护照活似经常出国走遍世界的人。于是我就在每次作文后, 评选出最佳作文的获得者, 颁给他们护照和签证。

3. 校园记者团。

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思, 我们成立了校园记者团进行校园各种现象的现场报导, 还推出美文专栏共赏时间, 在晨间推出“诚信故事展播”、午间“与您共赏”等栏目播报学生的美文佳作, 颁发校园小作家奖, 让孩子在作文冲浪中激情飞越, 为此提高学生踊跃写作的兴趣。

4. 班级网页。

能坚持日记接龙的班级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取一个富有个性的网名, 将修改后的习作传到网络平台, 成立一个班级网页。通过班级网页把一篇篇富有童趣与生活气息的学生习作展示给大家, 让每位学生看到后笑逐颜开, 让那些还没写到日记的学生巴不得早点轮到自己, 写日记的被动局面彻底被打破。

5. 博客。

英语教学巧激趣 篇11

【关键词】激发 英语学习 兴趣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53-01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认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作为一个英语教师,在教学当中巧用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是至关重要的。

一、巧用简笔画,设置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简笔画是使语言活起来的一种好方法,其幽默、栩栩如生的画面,常令学生兴趣大增,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如我在教授JEFC教材第三册Unit 11 Planting trees Lesson 41中,其中Part 2中的教学内容如How to plant a tree.它有七个种树步骤的句子,从挑选地方,挖洞,插入木棍,种入小树苗,填土入洞且用脚踩土,到把树绑在小木棍上,再到浇水七个环节,光从听录音看七个句子比较抽象,也比较枯燥,所以我在上课之前就在黑板上制作七幅简笔画,把整个过程用简笔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通过每一幅简笔画让学生自己来说出图中的动作,结合上书中的句型,学生马上投入到了教学情景之中,兴致非常高,而且能很快地把种树的七个步骤用句子复述出来。

二、运用有亲和力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有亲和力,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如此,这样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诱导他们积极去学并尝试成功。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时不再是光打个勾或叉,亦或写上个“Good!”。如果学生平时习惯了老师对他的简单评价之后,他就会淡然处之,即使上面有醒目的叉也不会急于思考并加以订正。鉴于此,我们在批改学生的英语作文时,结合中考作文的评分原则给他的作文打出分数,划分出档次,指出他的哪个句型用得比较好,哪些词组用得比较漂亮,构思之中有哪些亮色,再画上一个翘起大拇指的卡通人物的笑脸,这样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打开作业本,欣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也会在下次作业中尽量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样学生每次测试试卷批改中 ,教师对那些有进步的学生给出此次的测评结果,如“Well done! Go on working hard, and you will get a better result!”教师如果经常这样去激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进步与成功,从而激发起他对学习英语的更大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创设语言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情境,既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高效,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英语》(新标准)初二年级上册Module 8 Around town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让学生掌握问路与指路的不同表达方式,即 How can I get to…?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 以及Where is…?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一段自拍的录象,模拟问路与指路的对话,对话如下展开(其中A,B,C,D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人物)

A: Excuse me, how can I get to …?

B: Sorry, I don't know.

A: Thank you all the same.

*********

A: 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C: Sorry, I m new here, you had better ask the policeman there.

*********

A: Excuse me, where is…?

D: Turn left…

这样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并运用语言,学以致用。

四、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英语课堂可以将实践活动作为学习和获得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主要渠道,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使活动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运用语言的过程,让学生在愉悦和自信的情绪中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在教授JEFC第三册 Unit 10 When was it built ?Lesson38 过程中,教师可给学生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模拟在恐龙博物馆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全班同学来充当)介绍有关恐龙博物馆的内容,学生本身就对恐龙这种动物感兴趣,所以他们在学习了有关课文中对恐龙,恐龙蛋化石等的介绍后都觉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这时候的一种任务活动就满足了他们的心理与表现欲,也达到了学习英语并运用英语的目的。

五、课堂内适当地借题发挥,趣事畅谈

现在的学生兴趣广泛,家事、国事、天下事、可谓是“事事关心”。作为教师要让这些走近课堂,这不仅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还可以活跃课前气氛,让他们开心一刻,他们会报以40分钟的全神贯注,兴趣盎然。学生平时做题中接触较多的是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题,分数比重较重,但同时也是学生失分较多的大题,所以学生普遍感到比较惧怕,所以教师除了在解题技巧、解题思路上给予指导外,还可以引用恰当的教学模式来处理这些材料,其中展开材料相关的话题就是消除学生惧怕的心理阴影,让他们产生做题兴趣的一种方式。让学生有兴趣从而产生求知欲望并自觉投入到学习之中,战胜困难。比如初三学生做到这样一篇阅读材料,关于四部电影的海报:Harry Potter(哈利波特)Kungfu Hustle(功夫)、 A World without Thieves(天下无贼)Troy(特洛伊),讲解这篇阅读材料时不妨花几分钟大致讲解一下四部电影的主要情节,这样无论是知道电影情节亦或不了解电影情节的同学皆能引起共鸣。他们就会觉得做英语阅读理解原来是这么有趣的,浓厚的兴趣上来了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以此增添英语教学情趣,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学生定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冯忠良、伍新春等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激趣” 篇12

一、建立轻松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初中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喜欢某个老师,就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学习会很主动,花大工夫学好这门课,因而成绩会很优秀。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就不愿听或不听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经常会遇到的。

所以,教师要亲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学生的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刻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从而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可敬的师长,而且是可亲可近的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爱护他们。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让他们从内心感到教师的批评是出于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会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二、创造情境,寓教于乐

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教师“一言堂”,课堂上教师总是向学生灌输,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接受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无兴趣可谈。即使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也是把自己当做知识的记忆器,为分数不得已而为之。但就多数而言,由于不感兴趣也就逐渐放弃英语学习,从而导致“两极分化”,教学质量不佳。

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饱满,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

课前,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自由演讲,自由谈,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英语有一则谚语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你可设置一个悬念吸引学生;可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抓住学生;也可从直观教具和演示开始。教学中,不能课本搬家,大声念一遍,小声念一遍,就算进行了教学。要善于用教室的人和物、直观教具,如利用图片、挂图、简笔画设置情景。语言总是和情景连在一起的,没有情景的语言,有了情景,学生才印象深刻、声形意有机结合,学得才有趣,掌握才准确。教师讲解节忌繁、杂、重,(即繁琐、杂乱、重复)。要精讲,长则生厌。要变讲为提问,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参与而不是旁观者,学中用,用中学。只有这样,学生才感兴趣。要注意在实践中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问题和语言材料,要由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践。这样,每个学生都可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情趣大振,热情倍增。总之,一堂课,始终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三、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会失去它的魅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如初学、巩固和复习,就不能用一样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付出心血,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在教学中,这应该是教师大有作为的地方。

比如教字母,26个字母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教得快、教得准、教得好,让学生学得有趣味,也并非每一位教师都能这样做的。有人照本宣科,每次几个字母,依次教完就过去了。可有人把字母做成卡片让学生做字母排队游戏,分组进行字母排队比赛,教唱字母歌。这样做学生学得快而好,还锻炼观察能力、反应灵敏能力、集体观念。两种做法,两种效果,前者索然无味,后者其乐融融。开始教单词时,我们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比如教basketball,我们指着篮球:“What’s this?It’s a basketball.basketball,basketball.”再重复一下,篮球的音、形、义深深印在学生脑子里,以后看到篮球就会脱口而出basketball,basketball,而不需要汉语翻译做中介,教词汇也是在教思维。

教句子开始可进行听力比赛,看谁最先说出所听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进而进行单词组句比赛等,都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比老师一遍一遍地讲,学生一遍一遍地读,效果好得多。

四、课内外相结合,相得益彰

英语教学应主要放在课内,向45分钟要质量。但要学好英语光靠每周几次英语课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大力开展课外教学活动。但这种活动,不应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也不应是无组织的放任自流。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同学,进行适当的组织。比如,有目的地培养骨干,开展英语游戏、开演唱会、朗诵会,讲演比赛,识词默写比赛,作文比赛,听力比赛,等等,既可各班进行,又可同年级、全校进行。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巩固课内学的知识,营造英语的气氛,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使课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摘要:初中生学好汉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学习英语更是如此。但是如果教学得法,就可事半功倍。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激趣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上一篇:党建引领下一篇:爱情需要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