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激趣教学法

2024-10-13

问题激趣教学法(共9篇)

问题激趣教学法 篇1

问题激趣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的, 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恰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我校大力开展“问题激趣教学法”的背景下, 我组在生物教学中也努力地实践着问题教学法, 深刻体会到问题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巨大优越性, 现以“血液”这一节为例, 和大家交流问题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方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首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 确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应具备的个性品质。并且, 如果教学目标在授课伊始阶段就让学生了解, 可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 从而将教学目标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此动机决定着个体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倾向性和选择性, 可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投入地学习。例如, 在“血液”这节新授课中, 我把教学目标用导入语的形式提出:“平时我们割伤手指流出血, 都会有点紧张, 如果造成大量失血就会危及生命。为什么血液如此重要?”这一设问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也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要讲解的是血液的有关知识, 其重点是血液的功能, 从而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寻求答案。

二、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激趣教学法”的原则是“三为主, 两结合, 一核心”。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教与学的主要依据;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课内为主与课外为辅相结合;以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智能、素质为核心。而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 提出好的问题, 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在现代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提出好的问题, 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

1. 设置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所谓设置问题的情境, 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分析解决, 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 在“血液”一课中, 我在导入新课后, 让学生分别观察两支量筒内的液体:一支是加入抗凝剂尚未分层的血液;一支是加入抗凝剂已经分层的血液。问:“这两支量筒内装的是什么?”学生通过平时对血液的认识, 能马上认出未分层的那支量筒内装的是血液, 而另1支是什么一下子答不出来。教师说道:“这支量筒内装的也是血液。那么, 两支量筒中的血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说明了什么?”学生马上被这一连串的问题所吸引, 强烈希望追寻答案。这样教师就可顺理成章地引入“血液的组成”这部分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对两支量筒内血液的比较和对分层血液的观察, 知道血液的成分不都是红色的, 而是有3层不同颜色的成分:淡黄色、半透明的是血浆, 白色的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色的是红细胞。

2. 设计适度的问题, 让学生跨越一定的障碍获得知识。

问题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 不是学生稍动脑筋就能解答的。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把握住教材的内在联系, 合乎逻辑且层层深入地在学生头脑中揭示矛盾, 并引导学生去解决矛盾。例如, “血液”一课中, 红细胞的作用和血红蛋白的特性是本节的重难点。如果教师按照书本的内容直接提问:“红细胞内含有什么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阅读可直接在书上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但至于为什么, 学生就不一定能理解, 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也不会深刻。在此课中, 我换另一种问法:“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通过对血液组成的学习, 学生可回答:“由于血液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多。”我再问:“红细胞为什么是红色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由于红细胞内含有血红蛋白。”我接着学生:“动脉血和静脉血的红色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我让学生观察一块凝固的血块, 又问道:“一块凝固的血块, 其里面的颜色和表面的颜色是否相同?为什么?”学生的答案五化八门。随之, 我演示血块里面的颜色 (呈暗红色) 和表面的颜色 (呈鲜红色) , 再引导:“血块里面和表面所处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学生就可在现实中受启发把氧和血液的颜色联系起来, 再讨论其成因, 就能推导出这是由血红蛋白的特性所决定的, 从而理解了动、静脉血的概念。

3. 重视学生的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提出各种教师想不到的问题;在讨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时, 会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为了教学进度而忽略它的存在, 而应及时地给予学生所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和见解, 进行讲解或组织讨论, 这样做能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掌握知识。

三、合理运用教学媒体, 激学导思

在“血液”一课中, 我一方面运用实物这一媒体, 向学生展示三种不同的血液标本, 使学生获得具体的、真实的经验, 让学生认识到处于不同状态下的血液的形态特征, 然后再追寻其成因;另一方面, 我还自制了教学课件, 把板书内容和大量的图片、动画影像集于课件中, 逐层向学生展示,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通过观察, 深入思考, 得出结论。

总之,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 是创新精神的基石, 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教学是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也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斌、刘植义.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中学生物卷) [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问题激趣教学法 篇2

提升效率

—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孝昌文源学校:李群

【摘要】正如华罗庚所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 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美国拉扎勒斯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无兴趣,决定了他对学习的爱厌和执着追求。因此,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后,就更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法、手段来诱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使学习兴趣得到保持乃至高涨,方从而形成一种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灵;思维

数学这门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导致了它有一定的枯燥感。在数学课上教师应设计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充满活力,也让学生爱上数学这门学科。对小学生来说,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形成,无论干什么往往凭兴趣出发。天真活泼的孩子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学习新知。

因此教师要注重根据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研究他们学习掌握知识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故事激趣。

故事对于每一个少年儿童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不论家庭情况如何,每一个孩子在孩提时一有闲暇总会缠着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给讲个故事,哪怕大人的故事编得破绽百出,他们也会听得津津有味,并且沉浸其中,为主人翁的沉浮牵肠挂肚,更有甚者是跃跃欲试地为主人公出谋划策。我在上师范时教我代数的一位周老师就经常利用这种方法,数学课总是和故事穿插在一起的,因此上他的课总也感觉不到累,而到最后考核的成绩在全年级也是名列前茅的。或许这就是榜样吧,我在工作中也就将教学内容渗透在故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统计图时,先设计了一个有四个生产车间的工厂,厂长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让四个车间进行比赛,却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急得厂长几天都睡不好觉的故事。这时就有学生开始为厂长支招了:把每个车间的产量用一张表列在一起,每个车间不都能知道自己车间的生产情况,互相一比不就知道谁先进,谁落后了„„有的学生也就七嘴八舌地为厂长想开了,有的学生也开始翻书找答案,有的开始讨论该想什么办法„„在综合他们的意见后我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积极性也就不用提了,教学效果也非常显著。

二、游戏激趣。

游戏是儿童最熟悉,最乐意参加的活动。儿童是在游戏中成长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符合儿童的游戏活动,启发学生在喜悦中理解和掌握概念、规律,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把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是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好方法。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十几减9这部分知识时这样设计:充分利用教材第10—11页上的插图,将插图展示的在游艺园里的活动作为学生学习十几减9的活动背景,使乏味的运算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学生喜欢的活动联成一体。通过解决“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没套中?”等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不只是写在纸上的算式,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利用“猜字谜”的活动巩固十几减9的算法,培养学生主动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三、操作激趣。

“要认识一个客体,就必须动之于手。”(皮亚杰语)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动作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实践操作,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器官,让儿童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

(一)画一画

在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平面图形画一些图案,学生积极性非常高,画出了如房子、机器人、火箭、花儿等。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摆一摆

一年级学生学习数的组成和分解、加与减时,让学生拿出学具放在桌面上玩一玩摆一摆,加强感性认识,促进知识的内化。

(三)玩一玩

学习了立体图形,为了让学生体验立体图形的特点和区别,可以让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地玩。学生通过搭一搭,滚一滚,加深对四种物体形状的体验。

(四)分一分

学生学习了分类,知道了分类的作用后,可以来一次“小鬼当家”,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书房,家里的衣柜、鞋柜等,提高学生生活的技能和审美情趣。实践证明,重视实际操作,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自体验探究,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让学生用动促思,以思促言,达到学以致用、自主学习的境界。

四、谈话激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疑惑,尤其是面对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学生会产生迷茫的心态,在学习失去信心及前进的动力。这时就需要通过师生的直接交流,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教育他们正确面对当前的一切,树立读好书、立大志、做大事的崇高理想。

五、典型激趣。

典型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产生我要学习的动力。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身边的典型,让学生能够学有目标,赶有奔头,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六、小组竞赛。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好胜心,而这在小学生的身上表现得更是突出。只要是力所能及的,能为集体作贡献的,小朋友们往往是有一份力出一份力,兴致特别高。教学中,都要把学生根据学习层次编成若干小组,这样每个小组中的学生水平虽然是参差不齐,但是总体成绩却差不了多少,并且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认识到这点。然后规定每一次的考核不是看你这个人做得怎么样,而要看你所在的这个小组的成绩如何。通过这种竞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而且小组中互帮互学生的气氛也热烈了。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提高,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七、激将激趣。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激将法,使学生产生自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我要学的心态,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校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常常利用这种方法,在教学中收到奇效:当一道题在出示之后,装出自己不会解答的样子,然后对学生道:“这道题我咋解不出来了呢?”一下子就有学生自告奋勇地说:“我来,我来”学生解答出了,教师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啊!”学生通过思考学习了知识,教师的任务也很好地完成了。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作为教者,把各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所有的学生都将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八、直观激趣。

鲜明生动的图像和实物,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余时间做了许多有特色的教具。根据儿童的特点,利用他们喜爱的小动物玩具和色彩鲜艳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践,使我体会到:利用直观、鲜艳、形象的教具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话强调了兴趣的重要,要让学生“乐之”需要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现代的爱因斯坦也对兴趣有着精辟的论述: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也说: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几方面获得发展。所有这些,无一不说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每一个经历过教育教学的人都知道,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就变成一种内在的动力和需求,学习将会变得事半而功倍,反之则将是事倍而功半。

参考文献

1、王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教育学,2011(9)

问题激趣教学法 篇3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乐意思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不少学生往往习惯于听教师的讲解, 而不愿意深入思考, 更不愿意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究其原因, 这与其在以往课堂学习中养成的习惯有关———习惯于认真听讲、记录即可;部分教师为了赶进度, 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 由此导致学生惰于思考、不愿思考, 致使课堂气氛沉闷。

其实, 学生不是不具备思考的能力, 也不是不想思考, 关键是教师没能有效地充分调动其思考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 自觉或不自觉地沉浸于思考的氛围中, 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雷雨》 (节选) 的教学中, 我摒弃了直接串讲课文的教学方式, 通过将电影片段画面剪辑和相关文字说明的方式, 将整个故事二十年前的背景线索串联起来, 呈现在课件上, 改变了戏剧本身因为聚焦冲突浓缩故事场景导致的情绪突兀, 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的情感渲染中更好地进入情境, 因为切合学生追根溯源的趣味, 也就更加顺利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周、鲁两家关系及冲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了。

我在教学《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时, 由于这篇散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思想内涵都比较深奥难懂, 不少学生都读不太懂。于是, 在课堂教学中, 我就放弃了原本设计的问题教学模式, 转为情境教学。我利用网络课件资源, 将学生记忆深处的一些东西“搬进”课堂, 在课件中, 旧的用红笔批改过的练习本, 充满各种涂鸦的小学课本, 小时候玩过的弹珠、毽子, 收集过的各种各样的火柴盒、香烟盒、花花绿绿的糖纸, 以前曾流行的存留于记忆中的食物、风景、动画图片等, 这些东西在课件中随着班得瑞《童年》的音乐缓缓播放, 我发现很多同学从一开始的不以为意到慢慢沉浸进去, 他们突然发现记忆是如此之近, 又是如此遥远, 此刻课件打出字幕:“这是我们的童年, 也是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想一想, 你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证据有哪些?请选择三样最为重要的并加以说明。”由于学生普遍进入情境, 激发起思考的兴趣, 在不自觉中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证据, 在接下来的问题回答中也就比较主动和积极了。

二、加强互动, 让学生主动质疑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似乎是天经地义, 学生提问来考老师这样“离经叛道”的行为往往被认为是课堂失范。其实, 学问、学问, 想要学好就要敢于去问。敢于提问题、主动提问题是更加积极的学习方式。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善于提问的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提问的乐趣, 使师生在互动中教学相长。那么, 让学生愿意主动问, 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通过合理的引导和评价, 让学生明白问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也是提升思考力的关键措施。

教学《老王》一文时, 在最后的质疑讨论阶段, 我通过铺垫来引导学生主动问问题。我提出, 文中作者一家都对老王很好, 一方面是照顾老王的生意, 另一方面是每次给钱都给足, 即使老王最后送的鸡蛋也都坚持付钱, 这样也是对老王最为现实、最好的帮助, 对此大家是否认同。此时不少同学都认为老师不会无的放矢, 果然有同学对作者在文中的“愧怍”感觉不理解, 进行了提问。于是我因势利导, 让他们互动讨论, 最终得出老王需要的是“情”不是“钱”, 能够量化的钱与不能量化的“情”之间没有可比性, 这种付出的不对称使得作者倍感愧怍, 从而使得学生对文章表露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样, 教学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一词时, 在教学主要目标基本达成后, 我开始引导学生通过互动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故作姿态说:“刚才, 我问了大家很多问题, 有的回答很不错, 现在给你们三次机会来问我, 看看你们在已经学完这首词的基础上, 能不能问出一些高难度的题目, 也难为老师一下。”在这个引导中, 首先对学生之前的回答作出了正面评价, 让学生心态放松下来;同时, 提供机会, 激发学生思考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 既是激发主动性的需要, 也是提高问答效率的需要。果然, 在这样的激发下, 有几位学生提出了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比如有位学生提出为何是“千里孤坟”, 难道只有其妻子独自葬在荒野之处么?可以说, 这个问题非常好, 回答了这个问题, 就能洞悉苏轼内心的深邃情感。笔者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出高度评价, 并引导他自己先谈体会, 然后激发其他学生补充, 在这样的互动中, 最终将“孤”字在词中的情感内涵一层层揭示出来, 而提出和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都备感兴奋、自豪。我想如果有机会, 他们肯定会主动去问、去想。

三、对比参照, 让学生喜欢动笔写

周国平在《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一文中曾说道:“所谓语文水平, 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 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可见, 读写能力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何等重要。不少高中语文教师却发现, 让学生动笔去写是难上加难。对于布置的各种周记、作文等写作的作业, 不少学生更多的是采取敷衍的态度, 满足于简单完成。

其实, 这种困境的解决在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拨动学生的写作之弦, 让学生自己拿起笔杆主动写、喜欢写。笔者在教学中, 没有将写作教学与语文阅读教学割裂开来, 而是力求将写作纳入文本教学中,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对照教材文本, 选择优美的文章形成课外补充读物, 发给学生阅读。这些文章的作者并不出名, 有些甚至是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 在教学中经常将文本中的内容与课外读物中选择的相关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迁移阅读, 并且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就是学生所写, 传递“你也可以写得很好”的信息。学生在这种对比参照中, 激发了争强好胜之心, 写作时就更加自发、用心, 并带有比较意味。笔者再将新的优秀作品纳入读物, 给予学生动笔写作的无穷动力, 很多学生也因此渐渐喜欢上写作。

在教授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一课时, 我给学生朗读了一篇上届学生写的《难忘那些书》, 通过写老屋里爷爷留下的书籍以及在修补书籍、阅读书籍中爷孙的旧事来抒发对爷爷的深切思念、对过往时光的无比怀念。很多学生被这动人优美的文笔所打动, 我告诉他们这是他们的学长写的小练笔。结果在那周的周记中, 不少学生也尝试起写相关的文章, 有位同学以看到母亲穿着自己的旧校服而深感羞愧到深深理解母亲后感激母亲的情感转变为主线, 传递出浓烈的母女亲情。课堂上, 我同样对这篇文章作了范读、点评和肯定, 结果激发了更多同学主动写作的兴趣, 从而让学生形成了由读到仿、到写的良性循环。

写字教学激趣导入法 篇4

1、猜谜法导入

一口吃下一条虫-----虽 两人背靠背,坐在土地上----坐

2、讲故事导入

讲著名书法家勤奋练字的故事或根据笔画特点自编小故事导入。

如:“

八、入、大、天”一课的写字教学中写好“撇”和“捺”是关键,可以这样导入:在笔画家族中,撇和捺是最团结,合作得最好的,他们总是一左一右,一粗一细把字平平地放稳了,可是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可没那么团结,常常为“你高我矮、你粗我细”的事儿吵得不可开交,因此字写出来不是“跛脚”,就是“改变容貌”让人认错了字,后来他们明白了,只有互相合作,才能让字变得漂漂亮亮的。那么他们是怎么合作的呢?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书上,你们发现了什么就告诉大家。

3、编儿歌导入

小小笔画来排队,上下左右站好位。

字儿漂亮不漂亮,全靠你来巧安排。

4、复习课文中已学的生字导入

5、做拼字游戏导入

„„

八、介绍几种识字游戏:

第一种 游戏名称:开火车 单轨火车、双轨火车等

第二种 游戏名称:找朋友

游戏准备:有生字的金牌,花形卡片

操作过程:

(1)导语:小朋友,你想找到你的好朋友吗?让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2)如,第一册《识字4》,在学了生字后,请学生找相同偏旁的字做你的好朋友,就可以这样操作。

一生拿一张卡片“打”,说:“找呀找,找呀找,谁是我的好朋友?” 拿卡片“拔”和“拍”的同学就都可以上前说:“我是你的好朋友。”

大家说:“对对对,‘拔’是‘打’的好朋友。”最后大家一起读读两位好朋友手中的字,说说这两

个字的偏旁。

又如,教师可以做几个金牌,金牌上贴有生字“跑”“跳”,大家一起拍手说:“找呀找,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

挂金牌的同学看一看读一读生字,与挂有相同偏旁字的小朋友手拉手,成为好朋友。

找对了,大家说:“对对对,你们是一对好朋友。” 找错了,大家说:“错错错,赶快再去找一找。”

第三种 游戏名称:顺风耳 适用范围:复习音近的生字。

游戏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套拼音卡片,和有关的生字卡片。

操作过程:

(1)导语:我们一起来比一比,看谁的耳朵最灵,是顺风耳。请听仔细。

(2)老师或小老师报音,其他同学找出相应的生字卡片,边举起卡片边迅速读出来“找到了,找到了

* * *”。看谁找得对、准,读得快、准。

(3)这样能帮助学生区分音近字,提高学生的听音辨别能力,培养学会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四种 游戏名称:送信

适用范围:这一游戏可以有两种玩法,一种是收信,它的适用范围是认读生字、词语和句子。另一种是投信,它的适用范围是生字按偏旁和结构的分类,还有词语按水果、动物等的分类。

游戏准备:相关的卡片、邮箱若干

第五种 游戏名称:放鞭炮

适用范围:认读生字、词语和句子。

游戏准备:把需要认读的相关卡片放入一个红色的爆竹筒内。

操作过程: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大鞭炮,如果你读对了鞭炮里的生字、词语、句子,鞭炮就点燃了谁想来试一试?

生齐:节日到,放鞭炮。什么炮?

一位学生上来抽出卡片,举起卡片读,读完后去点爆竹。如果读对了,下面的学生跟他一起读,并模拟爆竹的声音:“嘭——啪”,如果读错了,就模拟哑炮的声音:“嗤——”。

为了节省游戏的时间,老师可以请一组学生一起上来,进行组内学生的竞赛,比一比哪位同学点燃的爆竹最多,也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点燃的爆竹最多。

第六种 游戏名称:猜猜猜

适用范围:

(1)看动作猜生字、词语和成语等。(2)听谜语猜生字、词语或某种事物等。

游戏准备:相关的卡片和谜语等。

操作过程:

1、师:看看我的动作,猜猜我表演的是哪一个字?(跑、跳)

2、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这里有一个谜语,请你来猜一猜是我们学过的哪一个字?(人

在云上走)

第七种

游戏名称:火眼金睛 适用范围:一些形近字。

游戏准备:孙悟空的图片以及有关的卡片等。

操作过程:

师出示一些形近字的错误。

师:在这些字中中藏着一个小错误,比一比谁的眼睛最亮,能把问题找出来。

生齐:小小孙悟空,眼睛亮晶晶,快来找一找,问题在哪里?

请一位学生上来做孙悟空找一找。找对了,学生就说:“小眼睛亮亮亮。”找错了,就说:“小马虎

没分清。” 第八种 游戏名称:摘果子 游戏适用范围:

这种游戏适用于每课的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适用的内容以认读为主,可以是拼音字母、音节、汉字的笔画、偏旁、生字、词语„„游戏的形式多样,可根据内容来选择:①所认读的内容在果子的正面,学生任意摘果子读内容。读对了,带着大家读一遍,并把摘下的果子作为奖品送给他;读错了,从自己的果子中拿回一个贴到大树上。②所认读的内容在果子的正面。教师任读一个内容,点名请学生来摘。摘对了,带着大家读一遍,并把摘下的果子作为奖品送给他;摘错了,从自己的果子中拿回一个贴到大树上。③所认读的内容在果子的反面。教师点名,学生上台任意摘,摘下后认读背面的内容。读对了,带着大家读一遍,并把摘下的果子作为奖品送给他;读错了,从自己的果子中拿回一个贴到大树上。“摘果子”的游戏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很广,学生兴趣高。

游戏准备:

教师和学生各准备几套用彩纸或吹塑纸做成的果子(可以是苹果、橘子、梨)。果子上的内容可以随即更换,果子则作为小奖品能反复使用。果树,教师既可以做一棵永久使用的,也可以临时在黑板上

画简笔画。游戏操作过程: 以第二种游戏形式为例。

师:秋天到,果子熟,谁来摘个大果子。——暖,暖和的暖。

生齐:我来摘个大果子。

师:XX(教师点名,该生上台摘果子。)

生:摘下果子读“暖,暖和的暖”,全班学生跟读一遍“暖,暖和的暖”。

第九种 游戏名称:七色花 游戏适用范围:

这种游戏适用于阶段性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适用的内容为可以进行归类复习的,并能通过口头表述来检测。如:同偏旁、同结构的字,还可以给字扩词、用词语说一句话。这个游戏有易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积累。游戏的竞争性强,学生兴致高。

游戏准备:

教师用吹塑纸制作花芯,花芯上的内容可以随即更换,花芯能反复使用。每位学生用彩纸或吹塑纸准

备若干片花瓣,也可以反复使用。

游戏操作过程:

师:花园里,百花开,看看哪朵最漂亮。

这个游戏可以全班进行,也可以以大组为单位进行。

①对于学生的答案需要老师来把握评判的内容,可全班进行,如:用词语说一句话。

教师把写有词语的花芯贴在黑板上,请学生来造句。每组使用不同颜色的花瓣,学生说对一句就在花芯旁贴上一片代表自己小组颜色的花瓣;说错了,要摘下一片同颜色的花瓣。游戏结束比比哪大组

贴的花瓣最多,即为获胜组。

②对于学生自己就能判断答案正确与否的内容可以以大组为单位进行游戏。组员说对一个就贴一片花瓣;错一个要摘下一片。最后比比哪组的花开得最大、最漂亮。

第十种 游戏名称:考考你 游戏适用范围:

这种游戏适用于每课的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期中、期末复习。适用的内容以认读为主,可以是拼音字母、音节、汉字的笔画、偏旁、生字、词语„„游戏时可以让学生拿着自己写的生字卡,在教室里自由活动,遇到谁就考考他字卡上是什么字,同时读读对方同学手里字卡上的字;也可以由教师先指定一半学生坐在位置上做考生,等另一半小老师来考试,然后相互交换角色。“考考你”的游戏操作简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识字效率高,而且将默写生字的内容有效地融入了游戏之中。

游戏准备:学生每人自制卡片若干张。

游戏操作过程:

师:小老师们,昨天我们学习了第8课《阳光》,现在请你在卡片上写出自己已经学会的生字和想要考考别人的生字。写完后,可以拿着你的生字卡片去找个小伙伴考一考。

第十一种 游戏名称:踩石过河 游戏适用范围: 本游戏适用于每课的巩固及单元、阶段性复习时使用。适用的内容以认读为主,情境化的设置和竞赛化的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教学效果明显。

游戏准备: 游戏场地可安排在教室前、后的走道上。教师准备两根长绳和一些废旧的纸板小箱。两根长绳用以设置游戏情境,长绳一拉即代表小河两岸。废旧的纸板小箱用来作石头,上面粘上生字或词语卡片。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这样操作会比较麻烦,所以我们可以采用最简单的道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石头可以用纸张来代替,一张纸代表一块石头,准备10张,上面事先打印好需要朗读的内容。

游戏操作过程: 导语: 小朋友,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现在就让我们四人小组一起合作去渡过学习上的难

关吧,比比哪个组能够顺利到达胜利的彼岸。生齐:“嘿嘿嘿,加加油,大家一起来过河。”

1、给全班分为若干个四人小组,选出组长,并由小朋友自行设计命名,如:飞毛腿小队、可乐小队等等,便以增加小组间合作竞赛的氛围。

2、先选派一个四人小组进行游戏,其余小组分别站在绳索两端观赛。

3、四人小组的四个小伙伴按照先后顺序依次“过河”。一人游戏时,其余三位小伙伴站在起始线外等

待。

4、游戏时,一位小朋友只要能大声读准前面“石头”上的内容,便可以踩到相应的“石块”上。

5、若读准确,全班小朋友:“对对对,(再跟读一遍)”。(拍手)

6、若读得不够认真准确,全班小朋友:“错错错!好好想,我来帮!”(个别举手发言)

7、每人每次过桥都会遇到10个困难,若小队内四位同学都能顺利过桥,则奖励人手一张奖券。

8、若小队内个别学生遇到了困难,致使自己不能正常过河的,则扣除小队相应奖券数。

9、“小石子”上的认读内容需要经常调换。最后根据得票高低,评选最佳合作小队。

第十二种 游戏名称:贴商标 游戏适用范围: 本游戏适用于课后词语复习或单元阶段性复习。如人教版第一册中《自选商场》和《菜场里》这两篇课文的复习巩固便可采用该游戏。适用内容包括音节词和词语。

游戏准备: 各种实物以及相对应的音节或词语卡片。实物可以按照类别来进行准备。比如:

1、文具类:铅笔、尺子、橡皮、卷笔刀、字典、铅笔盒、练习本„

2、水果类:苹果、香蕉、梨、橘子、桃子„

3、蔬菜类:茄子、黄瓜、豆角、萝卜、南瓜、白菜、卷心菜、西红柿„

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就地取材,利用教室里已有的实物。比如:粉笔、黑板擦、花盆、金鱼缸、饮水机、电脑、电视机等等进行游戏准备。

游戏操作过程:(准备:在讲台上摆放各种实物,黑板粘贴好打乱的音节词或词语卡片。)导语:小朋友你们瞧,超市里摆放了这么多的物品。可是这些物品的商标名称还来不及粘贴,麻烦你们暂时担当一下超市管理员,把黑板上的这些商标贴到对应的物品上去吧。我们一起来“贴商标”。

生齐:“找找找,贴贴贴,一一对应妙妙妙!”(拍手)

1、请一位学生上台,从黑板上取下会读的一张音节词或词语卡片,接着将它粘贴在相对应的物品上。

2、学生举起粘贴好商标的实物,大声朗读.全班同学作评委。

3、如果该生认读粘贴都正确 如果该生认读或粘贴出错

生齐:“棒棒棒!”)学生再跟读一遍。

生齐:“错错错!再想想!”)【摆摆手】会念的小朋友立即作出反应:(各自举手)“我来帮!”然后,该生带读,其余学生跟读。

第十三种 游戏名称:逛超市 游戏适用范围: 本游戏适用于期末复习阶段,用以检测课外识字情况。

游戏准备: 布置教室,将桌椅按照班内小组数分为对应的若干组,分别排列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学生们各自准备好识字袋,将识字袋中搜集到的广告、商标牌、自制的生字卡等等识字内容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总(去掉重复内容),并将这些识字内容按序摆放在桌子上。每四人小组选派一位“超市引导员”(即能正确快

速认读所有生字、词语内容的同学当选)。

游戏操作过程: 导语:小朋友,超市里的东西真多啊,让我们去每个柜台逛一逛吧。

生齐:“小大人逛超市,比比谁的收获多。”(拍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超市的一个柜台进行游戏。游戏要求同一小组的学生能正确朗读桌上的识字材料,(可以是齐读,也可以是一人读一个词)。此时,“超市引导员”就进行认真地评判。

2、若三位学生互帮互助能够将这些识字内容都读正确,“超市引导员”奖励给该小队三张奖券(每人一张),然后四人小队再到其余柜台继续进行游戏认读。

3、若三位学生对其中的某些识字内容感到困难,不能认读, “超市引导员”就及时地带领他们正确认读三遍,并扣除一张奖券(即得两张奖券),碰到一处困难扣一张奖券.以此类推,若困难达到三处或以

上,即不得奖券。

4、小组逛遍超市的五个柜台之后,便累计获得奖券的总数,汇报给老师。

5、最后老师将票数汇总,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各一名。

该游戏既能系统检查反馈小朋友课外学习认字的情况,又能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竞赛方式感受到了

合作学习的乐趣与强烈的集体意识。

第十四种 游戏名称:欢乐对对碰 游戏适用范围: 本游戏适用于阶段性复习或期末复习时使用。适用内容为①偏旁与肚体字组成生字;②拼音&音节词与

生字&词语配对;③生字与生字组成新词。

因为该游戏的形式接近于游园会上猜灯谜形式.故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热情高涨。有效地将生字、词语的复习完美得融和一体。

游戏准备:

1、准备三根长绳以及三种不同颜色制成水果形状的小卡片若干张。(用红色卡片做草莓,黄色卡片做香蕉,绿色卡片做雪梨。)在教室的三面墙上各拉一条绳子,用以系绑这些小卡片。

2、将同颜色同形状的卡片按照数量等分,分别写上两组内容,如:

红色卡片:一半写偏旁、一半写独体字。绿色卡片:一半写拼音或音节词,另一半写生字或词语。

黄色卡片:写上不同的生字。

游戏操作过程: 导语:秋天到了(期末到了),瞧,我们果园里的果子也快丰收了。(师手指绳子上挂着的小卡片)让我们一

去果园摘果子吧。可是,这些果子有个奇怪的特点,不能一个一个地摘,需要给他们找到合适的同类朋友

配成一对后一起从树上摘下来。生齐:“果子高高挂,欢乐对对碰!”

1、以游艺园的活动方式,全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组水果进行配对游戏。

2、学生独立完成一组配对后,从“树上”摘下两个果子,拿到“领奖处”,说明配对理由。若是红色卡片这组(偏旁加独体字)的,可以说:“提土旁和‘里’组成‘埋’,埋葬的埋。”若是绿色卡片(拼音或音节词配生字或词语)的,可以分别读一读拼音和词语。若是黄色卡片(不同的生字),可以说:“‘地’

和‘球’组成词语‘地球’”。

3、学生汇报后,若配对、朗读都正确的,即奖励印章一枚,继续游戏。

4、若配错对,请学生把果子送还原位,不得奖章,但可以继续参赛。

5、在规定时间里,比比谁获得的奖券多,按照先后顺序,设一、二、三等奖分发相应活动奖品。

情境教学:“激趣”更要“维趣” 篇5

课堂回放

教师深情地说:“我们一起来看段视频,看完视频,大家来说一说,有什么感想呢?”这段视频抓住了孩子的心,这是今年冬天的大雪带给中国的灾难,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面,那一幕幕让人惋惜的场景,孩子们的心被震撼了,孩子们的叹息声代表了一切。然后,学生们说了很多,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灾难,那么我们该如何来避免这些灾难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的表现是积极、勇敢的,也是有成效的。教师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函数的妙用”,引出了表格、数据。接下来的课堂,便是围绕这些数据以及表格展开,教师给予了学生很多的操作时间,让学生来重复操练,数据是围绕雪灾的,课堂是围绕数据的,最后总结。在整个动手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告诉我们,孩子们没有积极性,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技能还不够扎实。

看课思课

1.情境教学中,导入环节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手段,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资源来创设情境是常用手段之一。在本案例中,通过一段视频资源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雪灾原因,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视频背后的故事也在慢慢地揭示。从情境教学来看,本案例中的导入环节,它的作用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吗?仅仅是为了引出一个话题吗?仅仅是为了导入而导入吗?教师在上课时,很明显忘记了一点,在激发了学生兴趣后,如何来保护这一份胜利成果——维持兴趣。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仅仅是对这段视频的思考,并没有与接下来或者一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形成一体。

根据笔者对此的思考,对这个环节有新的设想:

播放视频。教师:这段视频播放了什么?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教师:刚才大家都提出了很多观点,都很有道理,老师也颇有同感。但是,我们知道,任何观点的提出,都需要有充分的事实或数据作为依据,现在就请大家打开桌面上的文件,我们可以用数据来说话,利用Excel来处理我们的数据,从而支持我们的观点。

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一个从“好奇”到“了解”再到“向往”的心理过程,通过这个导入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维持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使学生有“了解”、“向往”的内心境界,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转移到“用数据说话”的主题上来。

2.情境教学中,教学环节设计时还需要考虑什么

在情境教学中,教学环节的设计更具有艺术性。在本案例中,教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教师提出函数,并对函数进行讲解说明;其次是在雪灾情况的数据表上,设计了以“最大值”、“平均值”、“统计函数”为例的三个任务,提出利用什么函数来求什么,然后将答案填于对应的单元格中;最后是重复提高练习,利用函数来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情况。对此,笔者不禁思考,既然运用了情境教学,在后续的教学环节设计时,能否这样轻描淡写呢?这些数据如果只承载了技能,又何必创设这个情境呢?直接围绕数据展开的教学与这样的教学似乎是类似的。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时,很明显忽视了后续阶段情境创设和“激发兴趣”与“维持兴趣”的衔接问题。

据此,笔者提出新的设想。

(1)初步尝试:平均受灾情况。(设计意图:复习用公式计算,并引出函数的妙用)

(2)分析讲解:函数的概念与其格式。

(3)再尝试:平均受灾情况。(设计意图:通过尝试、分析、总结,师生共同整理函数使用的步骤与方法)

(4)规定动作:利用函数来计算全国受灾总额、受灾最严重的城市。(设计意图:巩固用函数计算的操作方法与步骤,并提出自动填充)

(5)拓展提升:提供引起雪灾的相关数据表、减少雪灾的相关数据表,根据这两份表格,通过函数处理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的活动,培养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并呼应课堂导入,用数据说话)

(6)总结回顾,感悟提升。

在此设计中,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技能的习得,以及情感态度的养成都是在“情境”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来支持各自的观点。在情境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并以此为载体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在该载体的支撑下,后续环节不仅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更重要的是能不断刺激学习主体,持续激励学生去实践、去探究、去总结。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激发兴趣与维持兴趣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动起来,而且是让学生连续地动起来。

维趣总结

情境教学的有效使用,需要教师对学习主体、教学目标以及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在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兴趣所在,选择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背景,以此为载体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用系统的观点进行教学设计。针对本案例,笔者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情境教学的思考。

1.情境教学具有延续性,是一个“激趣”与“维趣”的过程

情境教学创设的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是否真正具备了延续性特点。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有意识地参与课堂,让他们经历好奇、了解、向往、深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引出新的更深的问题,使得学生始终带着这种高涨的情绪进入问题分析的情境中,并延续到后续环节的自主探究。由此可见,情境创设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兴趣不仅被激发,更重要的是,它又是一个维持与提升的过程,从而将教学目标融入其中。

2.情境教学的延续性设计,需从“一载体、两回路”综合考虑

情境教学的延续性设计,我们可以从“一载体、两回路”来综合考虑。所谓“一载体”是指教师对学习主体、教学目标及需解决的现实生活问题的分析,创设一个完整、真实的情境,以此为载体进行教学。所谓“两回路”是指在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中,存在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回路: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知识回路中的信息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情感回路中的信息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从不同侧面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无论哪一条回路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能。只有当它们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时,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苍山点题

古人云:“教人未有意趣,必不可学。”要学好一门知识或掌握一项技能,兴趣尤为重要。我们也常对学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信息技术课程来说,由于涉及诸多软、硬件技术和其他学科内容,兴趣培养更具复杂性。到底学生是喜欢学习技术,还是喜欢技术以外的内容、活动呢?是喜欢技能长进,还是喜欢娱乐快感呢?这些问题都涉及学习兴趣的价值思考。

本次解码,第一篇文章从信息技术课堂兴趣的来源与效益进行了实例探索与理念思考,提出了本课程的兴趣来源有两个尤其明显的内涵区别:信息兴趣与技术兴趣。当然,也可能还有“活动参与的兴趣”等其他内涵。不同兴趣的价值不同,表层的兴趣是短暂的,甚至因前后反差会形成失落感形成发展障碍。有效兴趣才能体现本位价值,会让学生对技术本体产生兴趣、维持热情,进而积累更深厚的兴趣。因此,提醒大家少一些无目的的渲染、引诱等肤浅宣传,多一些理性指导与引领。

第二篇文章针对具体的情境教学,进行了改进前后的对比,提出了“维趣”的理念。即对课堂实例分析,阐明了兴趣维持的重要性和价值性,目的就是为了让兴趣的激发与维持贯穿整个课堂,让兴趣成为课堂推进的动力,给学生的热情一个交待。

游戏教学情境激趣 篇6

一、利用单词游戏,互相比拼,激励参与

“教师是一堂课的主宰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运用歌唱、表演、猜谜、模仿等多种游戏形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就可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引导激情,使孩子爱学、想学。以此激励孩子主动参与。例如:我教了生词morning后,在黑板上写三个字母再加几个空格,如“m__ni__”,学生举手说出字母老师在黑板写出来,哪一个全写对的算得胜。获胜的学生老师要给予一定表扬,落后的学生老师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希望下次成功。由于孩子的好胜心理,他们的兴趣在于比赛得胜,做了一次还要做一次,每次游戏都练习前一天的生词,这样激励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更迅速地记住所学的单词。

二、利用表演游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活动。掌握一门语言的最终目地是为了表达思想,进行交流。学生的口语训练和交际能力,可以创设一定的语言情境,通过做游戏方式,让他们身临其境,从中得到培养。比如:接客表演:像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How do you do?Nice to meet you.How do you do?等问候语。给学生更多的机会练习口语。但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前后相关知识、句型结构应联系起来使用。再如:学习How much is it?How much are they?句型时,设计购物表演:一位学生当售货员,几位孩子当顾客,桌子上有an apple,two bananas,a knife,three pencil等。在表演时,与“Can I help you?”“Here you are.”“Thank you.”“You are welcome.”句型联系在一起,使语言结合生活实际,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就更有信心参与活动,学习的兴趣也会相应提高。这样孩子在表演中既促进了教学的开展,又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

三、利用伙伴之间游戏,提供学生更多练习的机会

教初一学生的英语,利用学生目前所需要的——做游戏,来引导他们学习英语。教师好像不是教英语,而是无意间学生都在那里学习英语,学生不知道自己在那里学英语,而实际上他们都在练习英语,以这种方法来引起他们学习的兴味,练习英语的目地也就达到了。

例如,要孩子们熟悉表示方位的介词:in,on,in front of,near,under,beside等。两个孩子组成一组,一组的同学为A,另一组为B。A和B结为对子。教师造一个表示方位的句子,”A stand in front of B,A go beside B”等,给孩子一个指令,孩子们根据教师的指令移动位置,由慢到快,直到大家都明白为止。孩子做游戏不愿中间停止,总喜欢连续做二、三次。因此,孩子还可以利用不同的实物:pen,pencil,ball,ruler等,于不同的方位,再做类似的游戏,练习英语的机会就可以增多。

四、利用情景创设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

传统的教法,是学生在被动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知识的,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达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若利用课程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进行游戏,就能把一个真实、清晰而有情节的语言背景展示给学生,能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言情景中来,提高交际能力。

五、利用多种方式游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由于学生的素质不同,在学习中就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吃力,心理负担重,缺乏自信心,学习被动。但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爱好、特长。在教学时,通过做游戏将其优势融入到教学中,给他们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只要他们参与到游戏中来的,就表扬鼓励。随时来一句鼓励性的语言。如:“Very good!”“Wonderful!”“Well done!”“Excenllent!”“Good job!”“Perfect!”……当学生听到表扬时,学习起来信心百倍,起到意想不到的鼓舞作用,而建立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激趣识字、写字教学法浅说 篇7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中的《我们怎样学习读和写》中说:“在初入学的日子里,读和写对于孩子变成那样困难、那样无趣而又恼人的事情,在通向知识的艰难道路上孩子又要遭遇那样多的失败,而这一切就是由于学习变成纯粹跟书本打交道的缘故……”“孩子应当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造的世界里。当我们要教会他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就应当让他(她)置身于这种世界。而且,孩子在他(她)上认识阶梯第一阶段时的感受如何,心境怎样,决定着他(她)日后整个认识的(通向知识的)道路。”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生字、生词之前总是带着学生到词语的源头去“旅行”,让孩子们看到词语所表现的美的世界,从心底里感受到词语的乐音,感受词语的芳香,察觉它的细微差异。他认为读写教学在下面的条件下才会容易进行:这就是使识字对于孩子成为生活中鲜艳夺目、兴趣盎然、充满生动形象、声音和旋律的一部分。要孩子记住的,首先应当是有趣的。例如: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孩子“牧场”这个词时就先带着孩子去“旅行”,让孩子看看“牧场”这个词的美和它的细腻色彩:远处是阳光灿烂的一片牧场,草地上有蝴蝶飞舞,蜜蜂在嗡嗡唱,远处的牛群像玩具一样,牧场看上去像一条淡绿色的河流……他在自己的画本上画起了牧场并在画上题词“牧场”,孩子们也给画题了“牧场”一词,随后他们便读出了这个词。对大自然音乐的敏感性帮助了孩子们去感受词的发音,生词很快便记住了。

反思自己识字、写字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大的误区,总认为多读、多写就能牢牢记住生字,没有重视让学生充分感知生字所表达的那部分世界的美和细腻色彩,以至于学生学起来感到枯燥乏味,识记起来较困难,记忆效果差。有的甚至失去学习生字的兴趣,把识字、写字当成一种负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让学子们做乐之者呢?

在以后的识字、写字教学中,我时刻不忘记挖掘知识本身的趣味性。例如:在教“花”这个字时,首先让学生观察花园里的各种花,看看花的颜色,闻一闻花的香味,听一听蜜蜂的嗡嗡唱,再画一画。上课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那些花?什么样?香不香?再让学生把美丽的花儿画出来。等学生充分感受到花的美丽与芳香时教学“花”这个字,学生不仅读得响亮动听,而且写得也很漂亮。再如教学“燕”字时,先让学生观察燕子,感受燕子的活泼机灵,告诉学生燕子是益鸟,一年能吃很多害虫,让学生在对燕子充满喜爱时,学习“燕”字,同时借助燕子的尾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记住了这个字。还有很多字都是这样认识的,如:山、树、水、云、鱼、雾、河、湖、冰、草等。

为了增加识字、写字的趣味性,我还采用了以下几种有趣的形式:

做动作法。如教学“跑”“跳”“抓”“笑”“哭”“举”“伸”等表示动作的词,我会让学生做一做相应的动作,这满足了孩子爱动的天性,为他们的识字过程增添了乐趣。

猜谜语法。我特别留意收集字谜,或师生自编字谜,如:人在云上是“会”字;一人靠在树木旁,就是“休息”的“休”;画时圆,写时方,冬天短,夏天长,是个“日”字。这样做无形之中还启迪了孩子的智慧。

顺口溜法。有一些字笔画较多,编成顺口溜能轻而易举地记住。例如:“荒”字中间本是亡,多写一点变了样;亡、口、月、贝、凡,排好顺序就是“赢”。此方法便于学生记忆繁字的特点,避免了死记硬背。

比较法。如:桃—逃;堤—提;体—休;晴—睛;级—极;线—钱。这些形近字放在一起学习,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它们的细微差别。

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生字的乐趣,下一步就要考虑如何提高书写质量了。批改作业便是一种有效手段,每次作业批改完之后,我都要选出写得干净、整齐的作业进行表扬,指出其优点,增强其成就感;不工整的作业,我也尽力找出其闪光点,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当然“扬长”做到了,也要提醒学生“避短”,每一次的作业都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认真纠正问题,避免出现“两次绊倒在同一块石头上”的现象。

由于我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他们能够轻松愉快地记住所学的知识,识字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本文以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学习生字为教学案例, 阐述了自己在教学中采取的方法, 以实例为证, 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识字、写字教学应当是起于快乐、终于智慧的。

语文教学巧激趣 篇8

一.魅力激趣

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继续学习, 更新观念, 丰富知识, 提高自身素养”。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 (她) 所教的那门课, 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 如果不是精神愉快, 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 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 效果决不会好。”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 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

二.目的激趣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 这是最基本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 另一方面, 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 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 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 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 作者缘情而发, 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 激发情感必须披文入情, 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 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 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 怎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情感, 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 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 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 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 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 否则, 不要说生活无着落, 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 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 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 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角色激趣

通过演唱、对白、采访等方法, 创设意境, 模拟情景, 使学生进入一定角色, 身临其境, 受到感染从而增加兴趣。如教《刘胡兰慷慨就义》, 可分角色对白, 通过对刘胡兰、阎军的对话, 从而感染学生, 加深刘胡兰“慷慨就义”的体会, 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经受一次洗礼。再如教《白毛女》时, 采用演唱的手段, 使学生欣赏感受戏剧的艺术形象和表现方法。

五.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 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 中途打一个结, 让它暂时挂起, 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下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 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 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 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 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 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 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 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 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 奔走谋职之时, 还不辞劳苦, 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 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课堂高效教学重在激趣 篇9

一、新颖导入———激趣

新颖、巧妙的导语是创设教学情境的良好开端, 是把学生引入学习佳境的重要步骤, 它能使学生兴趣大增, 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 故事导入

数学发展史上有很多可以利用的例子, 如讲“负数”时, 可引用中国最早使用负数时的情形;讲“勾股定理”前, 介绍毕达哥拉斯因发现了勾股定理杀了一百头牛庆祝的故事;讲“无理数”时向学生介绍了毕达哥拉斯的成员伯惠斯因发现了无理数而被丢进大海的史实……这有利于吸引学生, 点燃学生的求知欲, 将枯燥的数学形象化,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 游戏导入

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分为偶数组对答或者学生问, 老师答来决定胜负, 学生劲头倍增时导入新课.如讲几何“扇形、弓形面积”时, 让学生问, 老师答.

生问:什么样的图形长无边?什么样的图形缺半边?什么样的图形边角等?什么样的图形能当风扇?

师答:直线两方长无边, 弓形图来缺半边, 正多边形边角等, 扇形图来当风扇.

这样既复习了几何图形性质,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从而自然地引入新课.

(三) 猜谜导入

讲“解简易方程”的解法时, 课前采用“猜学生年龄”的数字游戏, 将年龄加上一个数再减去一个数或者再乘以多少, 这样猜谜首先活跃了课堂气氛, 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其次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从而导入新课内容后学生记忆牢, 接受快.

(四) 快速抢答导入

讲“完全平方和 (差) 公式”时, 先让学生口算2012=?2992=?1012=?当学生正疑惑时, 教师快速抢答, 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不甘落后, 兴趣倍增.

二、新课设计———调动兴趣

新课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头戏”, 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完全取决于教师决策、设计.

例如, 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可这样设计:

(1) 提出问题, 三根竹签是否一定能组成三角形?大多数学生回答“能”.

(2) 教师演示:

(1) 拿出三根竹签 (其中一根的长度大于另两根的和) 进行演示, 得出“不能组成三角形”.

(2) 又拿出三根竹签 (其中一根的长度等于另两根的和) 进行演示, 得出“不能组成三角形”.

(3) 再拿出三根竹签 (其中任意一根的长度小于另两根的和) 进行演示, 得出“能组成三角形”.

(3) 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用竹签去寻找三角形三边的长应存在一个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

(4) 得出结论 (来源于动手实践, 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 .

这样的教法既促使学生探索, 又能将思维引申,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类似的教学方法很多, 只要教师善于结合学生特点, 别出心裁, 就能取得效果.

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一节时,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制作一只“飞”的彩蝶, 当这只司空见惯的花蝴蝶“飞”上屏幕时, 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 表现异常活跃和好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 很快就从蝴蝶两只翅膀在运动中的现象认识了轴对称的图形, 并能举出许多轴对称的实例.接着, 通过对屏幕上两个轴对称三角形的演示, 引导学生顺利地找出对称点、对称轴和对称线之间的联系, 从而得到了轴对称的三个性质定理及其逆定理.

三、课堂练习———巩固兴趣

只有兴趣不断延伸, 学生学习数学才有后劲.课堂练习要有层次,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发展不平衡, 由易到难、形式多样, 选题也应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练习也应分为基础题、发展题和综合题, 练习的形式也可以穿插在教学中,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题, 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深化兴趣

怎样演好课堂教学的“收场戏”, 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是值得研究的.小结方式也多种多样, 如何结尾, 应根据教材的内容, 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来设计, 这里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 存疑式结尾

课堂教学结束时, 有意留下一些疑难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讲“三角形内角和”时, 设计如下的问题:

1. 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多少度?

2. 任何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能不能推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如此一来, 既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又造成了悬念, 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二) 歌谣式结尾

采用歌谣式结尾, 可以激发学生兴趣, 有利于学生概括知识, 揭示规律, 强化记忆.如复习完“梯形常见的辅助线”后, 我给学生编了这样一段顺口溜:“要么平移腰, 要么作出高, 有时平移对角线, 有时延长两腰到相交, 腰上有中点, 赶快作旋转, 造成新图形, 效果最明显.”

(三) 框架式结尾

将所学知识以一个简明扼要的框架表现, 一目了然.

值得一提的是, 课堂小结也要师生共同完成, 或者由学生自己完成.小结中教师要发现学生问题, 及时加以补救, 要利用小结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上一篇:播音主持风格培养下一篇:鞣革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