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生态思维

2024-05-26

自主生态思维(精选5篇)

自主生态思维 篇1

数学教学之“道”在于对数学教学之“根”的守望——把握数学课程特点,致力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自主平台,不仅能给学生以始料未及的体验,更能促进学生主动思维,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自主建构促思维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教学中,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认识正比例意义》一课概念抽象,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等教学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体,以创新为主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建构正比例的意义,在学生初步理解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后,教师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师:谁会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正比例关系?

生1:.

生2:。

师:正比例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正比例是两个数的比,而且它们的比值是一样的、不变的。

师:你的意思可不可以这样表示,教师板书:比值(一定)。

生:可以。

师:,又是什么意思呢?k表示什么?

生:x表示一个量,y表示另一个量,k表示它们的比值。

师:她很有思想!对这样的表示方法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生:比值要一定才是正比例,所以,k的后面要加上一定。

师:请你上来补。

学生补为(一定)。

师:你真了不起!但一般情况这样写:(一定)。像这样的两个量,我们就说y和x成正比例,y和x是成正比例的量。

……

就这样,先让学生自主建构正比例的意义,然后,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调整、修补自己的思维,逐步将自己的思维纳入正确的轨道,整个过程,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创新的火花不断绽放。

二、自主思辩促思维

“思辩”意味着观点的交锋与碰撞。如果没有各具个性化色彩的不同观点的交锋与争论,也就无所谓“思辩”,也就谈不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遑论智慧的生成与萌动。从这个角度讲,思辩性的课堂应当是一个学生的个性见解得到充分尊重与张扬的课堂,是一个学习主体互动交往、问题讨论式的“活”的课堂。

在教学《反比例意义》一课时,有这样的两个片段。

在学生认识了“反比例意义”后,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5页的“练一练”。

糖果厂包装一批糖果,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如下表。

师:表中有两个相关联的量?为什么?

生1:每袋的粒数扩大,装的袋数反而缩小;每袋的粒数缩小,装的袋数反而扩大。

师:猜猜看,老师会提什么问题呢?

生:每袋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出示问题:每袋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生:成反比例,因为乘积一定。

师:我把表中的数据遮住,你还能判断吗?

生:可以,后面有省略号,可以补数据。

师忍俊不禁地把“……”遮住。

师:还能判断吗?

生1:不能,因为我不能确定总粒数是不是一定。

生2:可以,因为题中的第一个条件“包装一批糖果”就是说明总粒数是一定的。

师: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是呀,当题目不提供数据时,我们可以根据条件中的一些信息来判断两个量的乘积是否一定。

……

这里的对话不仅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承领,也是师生不断建构意义的生成过程。教师也在“急”中生“智”,与学生进行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毋庸置疑,整个过程是充满创造色彩的。

三、自主操作促思维

对小学生来讲,真正的知识开始于客体的操作活动之中。因此,实际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动态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圆锥的体积和它等底等高的体积关系,我让学生用学具倒水实验。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猜一猜。我手拿学具问学生。

师:这个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体积的2倍。

生:不对,是3倍。

生1:是2倍,我在家里做过实验了。

师:你拿什么做的?

生1:我拿学具盒中的圆柱和圆锥倒水,倒了2次差一点点就满了。

台下还有不少学生在附和,是的,我也差不多是2倍,倒三次嫌多,倒两次嫌少。

这样的结果很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没有直接作出评价,而是将问题抛给学生。

师:你认为他们对吗?

生:不对,应该正好倒三次才对。

师: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生1:先看一看它们是不是等底等高。

师:怎么知道它们等底等高呢?

生:将底叠在一起,看看是不是完全重合。

师:高呢?

生:将两个圆锥放在桌上,看看是不是一样高。

学生将这两个圆柱和圆锥比了一下,发现圆柱的底面积比圆锥的底面积小。

师:那做实验的两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要求呢?

生: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师:“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我们可以简称为“等底等高”。

现在请你同桌合作找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再来做实验。

学生做倒水实验。

师:倒几次正好倒满?

生1:三次。

生2:倒三次嫌多,倒两次嫌少。

师:帮她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生1:她装得太满。

生2:我们在科学课上学过的,水有张力,圆锥的口径小,张力大,容易溢出。

师:我们请她上来再做一次,看看问题是不是出在这里。

……

“实践出真知”,一点不错!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小主人,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变的有思想,会思维。

自主学习,放飞儿童的思维 篇2

本节课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课始,我设计了介绍算筹和介绍算盘。以上导入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好奇心理着手,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生动的画面,从而把学生带入到几千年前发明创造的生活的情境中,这样既能吸引了学生,又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介绍计算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认识计算器,然后再使用计算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为了突出这一重点,我设计了“尝试使用”和“基本练习”两个步骤,目的是让学生在尝试使用时规范操作方法;在掌握操作方法后熟悉键盘,进行熟练操作;在熟练操作中总结操作的经验,养成操作技巧。接着是一系列练习,如:比一比、算一算、做一做。这些环节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计算器。教学过程应立足于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人与计算器的挑战赛中,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计算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做一做”这个步骤里,让学生知道人不能被“机器”所限制,应该比“机器”更聪明!既是对知识在理性上的提升,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进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随后,我安排了一个找规律的题目,顺势介绍了各种计算器。探索规律是体现用计算器计算的数学价值,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想通过三个步骤来突破。

首先是先用计算器算出下面各题的积,再找一找有什么规律。目的是活跃气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为下面的数学探险作铺垫。

其次是数学探险。在这个步骤中,我先出示8个1乘8个1,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的答案肯定不一样,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引发矛盾冲突,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需要和欲望。

再次是挑战极限。爱因斯坦还说过:“发现和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老师这里有一道比较复杂的算式你会算吗?这样安排的目的是着眼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二、活动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一两步连续运算,并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2.使学生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方便和快捷,感受计算器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会灵活使用计算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经历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感受人类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活动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时常会遇到数目比较大或比较复杂的计算,一般我们会借助计算器。(出示计算器)

今天我们一起来好好认识一下它,学学它的使用方法。(出示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知识介绍,激发情感

1.介绍算筹

谈话:说起计算工具,它的发展其实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隧道,看看古人是用什么来进行计算的。

教师出示视频,介绍算筹。

提问:如果用算筹来进行计算,怎样算呢?

(师演示计算过程)

2.介绍算盘

提问:用算筹计算是人类一项伟大的创造,不过,遇到大数目计算,怎么办?

教师介绍算盘。(师演示算盘计算)

(三)自主学习,熟练使用计算器

1.介绍计算器

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你的计算器上都有些什么?(指名介绍)

提问:找一找,你的计算器上也有这些吗?

小结。

计算器的构成:显示器和键盘。

计算器的常用键的基本功能。

2.使用计算器

初步体验。

154×76 896+1123

师:谁愿意到前面的电脑上来算一算?(指名演示)

3.用计算器计算

基本练习。

2896+6593= 3363÷57= 126×7÷18= 6848-579+386=

师:你们也想算吗?

拿出练习纸,独立完成。

(四)分层练习,巩固成效。

1.比一比

师生比赛。

560÷70= 9876-9870= 976×56×0= 25×36×4=

小结:计算器只是帮助我们计算的一种工具,并不是所有情况下都有必要使用计算器。

2.算一算

810÷9= 10902-3887= 9756×1= 3888÷108×156=

提问:为什么有的不用计算器?

那什么情况下用计算器合适呢?

小结:看来计算时,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学会合理使用。

3.想一想

师:丁丁用计算器计算时,遇到了一个问题,一起来看一看。

拿出练习纸,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4.找规律

①猜一猜。出示:在计算器上输入1~9这九个数字中你最喜欢的一个数字,连续输9次,然后用它除以12345679,最后告诉我商是多少,我就能猜出你最喜欢的数字是几?

②做一做。出示:11111111×11111111= ,试着用计算器计算:1111111×1111111=?

独立尝试,说说你的计算器呈现答案的情况。

师:看来计算器使用时,有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怎么办呢?激励: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小组讨论,思考解决的办法;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演示探索规律的过程。

追问:如果是9个1×9个1,结果是多少?10个1乘10个1呢?

师:10个1乘10个1,这时规律就变化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研究。

提问:这一题用计算器真的无法计算吗? 谁愿意用这个计算器来试试?

(指名演示)

(五)课外延伸,了解更多计算工具

师:看来,根据不同的计算,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器。师介绍大数目的计算器、“房贷计算器” “个税计算器” “云计算”等。

(录音介绍云计算)

(六)全课总结,畅想美好未来

倡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篇3

一、积极搭建平台, 转变学生思维习惯

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成长、学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是一次学习上的革命。传统教育教学活动掩盖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其典型表现是: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 进行“死灌硬塞”, 学生被牵着走, 不是学习的主体。即使将主动回答问题视为积极参与课堂的标志, 这种积极性相当程度上只是更多地体现在少数学生身上, 这样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个性, 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自主学习”要让学生多交流, 教师也要参与学生的交流,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知范围不断扩大, 从而掌握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交流可分为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 这是全员参与的最好形式。

二、提倡平等互动,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束缚了学生思维及个性的发展, 自主创新教育要求发展宽容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维护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学生是有感情的人, 有极大的可塑性, 隐藏着极大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消除偏见, 创造适合学生参与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只有学生的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才能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的良好状态。

要教导学生相互尊重, 不以成绩论优差。教师要避免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讽刺和挖苦语言, 要理解和关心学生, 注意运用激励机制, 想方设法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觉得“我能行”。同时, 教师还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许为学生营造有情、有趣、严肃、活泼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习知识, 在情感互动中接受教育。

三、着眼教学效益, 确立全新效率观念

教育效益=教育质量×效率。教育质量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教育质量。平等地接受基础教育是我国法律赋予每个青少年的权利。在评价教学质量时, 往往只强调升学率或优秀率, 这是非常片面的, 因为这种评价关注的只是一部分学生, 导致有的教师为了保证自己班里有几个学生能够升入重点学校, 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 对其他学生则放任不管, 教育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同时, 教育的理想目标在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在于为社会培养各式各样的人才, 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特点不同的学生发展水平的高低。

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 要提高教育效益就必须提高教育效率, 而要提高教育效率的关键是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 找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能够培养创新素质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当好“导演”, 使学生的“演技”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突出个性发展, 激发学生创新潜力

自主生态思维 篇4

现在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引领学生去阅读。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计,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有重点地去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种阅读的过程中,表面看,学生似乎读懂了,但是细细想来,却存在很多的弊端。

第一,这种“老师牵着走”的阅读模式,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惰性。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其终身学习服务。重在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而不是仅仅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这种“教师牵着走”的阅读模式,学生只是完成了问题,而不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

第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不仅仅是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学生被动阅读的教学方式,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方式,更不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一、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

所谓的“自主阅读”,就是学生对阅读的内容和过程具有自觉性的学习方式。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主动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从而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它是一种独立行为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阅读的空间,将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对于学生正确的见解,教师要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于不正确的见解,教师也不要一口否定,而是讲方法、有技巧地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会充分体现自主阅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做到用“心”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因故事情节以及故事中主人公的情感而产生共鸣,因他的悲而悲,因他的喜而喜,这就是做到了用“心”阅读。但这种阅读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与心境。在教学中,要想让各种知识层面的学生都能做到用“心”阅读,确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在培养孩子用“心”阅读这一慢教育的行走过程中,尽量要做到以下三点:

1. 与学生做同行者,同读同思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课课引领孩子读同一内容的文章,并展开递进式思考。

2. 与学生做知己,对话但不问话。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与学生、文本的心灵共通,与孩子、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避免居高临下,使师生与作者的心灵共通。

3. 開展读书交流,使心灵与阅读统一。能真正走到阅读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情感、理解与体验。所以,一定要鼓励学生用“心”去阅读,去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去感受每一篇文章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三、注重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感受

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因为每一个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的不同,这种个性化见解是必然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用教师的思想去束缚和限制学生的思维,允许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尊重他们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思维,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自主生态思维 篇5

市场的加法、文化的加法与社会和谐的加法,建设生态文明高地。

于苏州西部生态城而言,每一道加法题都不是简单的融合,靠的是创新思维

青山连绵成片,万顷太湖碧波浩渺,置身于花海仙境,宛如世外桃源……这里是苏州西部生态城,有人说,这是“苏州最后一片净土”。

2011年苏州西部生态城正式挂牌成立。作为苏州市唯一以“生态”命名、全面致力于生态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区域,灵韵素雅的苏绣文化在这里起源,真山真水书写的生态传奇在这里上演。

“四道加法”绘新图

6月24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一行来到苏州高新区调研农村经济工作。

韩俊表示,今天再次到苏州高新区调研,一路看下来,从湖滨景观休憩步道到房车露营基地、杵山生态公园再到西京湾农场,发现之前很多准备实施的项目已经从方案变成了现实。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手笔很大,西部的生态建设水平总体很高。我们在全国各地调研了很多地方,能达到高新区太湖沿线这样高水平的地方不多,总的可以用“精致、洋气、大气”来概括。

站在新盛茶园的露台上,遥望太湖。烟雨中,这里是水天一色,美不胜收。

“太湖的取水口就在前面。”顺着孙正超指向的远方,有一座水塔近在眼前。“太湖是苏州的母亲河”“守住生态红线”,这些口号在这里是现实。

孙正超供职于苏州西部生态城发展有限公司。他正在用脚步丈量着这座新城的变化。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然而,划定生态红线,并不意味着停滞落后、拒绝发展,而是为了涵养生态资源,增强发展后劲,实现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并进的生态文明高地。

这也考验着政府的智慧。

“我们要用实践去探索,在距离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高度发达的苏州主城区仅数十公里的地方,如何丰富生态文明的内涵,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地。”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宋长宝透露,这些年,西部生态城认真做好“四道”加法题。

2009年启动以来,苏州西部生态城做生态的加法,优化生态空间,保护生态资源,创新生态制度;做市场的加法,探索适合生态保护区发展的休闲度假产业和现代农业,保护性利用生态资源;做文化的加法,实现镇湖刺绣文化、太湖水文化、江南农耕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完美结合;做社会和谐的加法,创新拆迁安置制度设计,让当地百姓共享发展红利,创下动迁2000余户“零上访”的纪录。

如何做好这四道加法题,对于苏州西部生态城来说,是要求、是鞭策,更是考验、是挑战。

为集中精力抓好生态建设这一重心,苏州高新区对生态城不进行GDP和财政收入考核,主要考核生态和民生建设等方面。在西部生态城内部,“为了激发基层保护生态的积极性,着重增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安全生产、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等生态文明指标的考核权重。”西部生态城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树生说。

2015年,西部生态城获批成为苏州首家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跻身江苏省仅有的四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行列,是苏州乃至江苏的生态高地。

“变中求进”绣新篇

夕阳西下,行走在太湖栈道上,此时的苏州西部生态城,一幅绝美的“山水绣”跃然“锦”上。

作为苏绣的故里,镇湖自古以来“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习针巧”。而今,这里仍拥有8000绣娘,累计拥有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及名人19名、区级以上非遗传承人26名。

太湖一号房车露营基地

采访绣娘姚惠芬的时候,这位大师级绣娘和记者们聊的不是家族的传承故事,更多的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苏绣的创新。姚惠芬说,近年来,镇湖绣娘一方面自己探索原创素材,一方面在镇湖街道和镇湖刺绣协会的帮助下与本土书画家对接,大大降低了出现版权纠纷的风险。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但继承与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姚建萍用了近三十个春夏秋冬顿悟。2015年苏绣艺术大师姚建萍的作品《丝绸之路——满载而归》被全国顶级艺术展馆——中国美术馆正式收藏,这是中国刺绣界的第一次,也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第一次。

推进刺绣艺术创新升级,苏州西部生态城可谓是不遗余力。至2015年,镇湖已连续举办八届中国刺绣艺术文化节。当年,镇湖绣品年产值已达14.6亿元。目前,镇湖正在着力推动以质量认证中心、价格发布中心、技术创新和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对外交流中心构成的“五大中心”建设,和国内外知名专家、院校和行业精英一道,共同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以此拔高刺绣产业的层次。

“生态和文化是互利共生的,没有文化的生态就没有灵魂,没有生态的文化就缺乏生命力。”这是苏州西部生态城的共识。

未来,西部生态城还计划建设一批文化主题特色小镇,如汇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打造非遗小镇;以生态低碳为主题,打造绿色生态小镇等。这些赋以文化内涵的小镇,无疑会成为苏州和太湖地区的新“文化名片”。

于苏州西部生态城而言,每一道加法题都不是简单的融合,靠的是创新思维。如何做好社会和谐这道“加法”题,是摆在政府面前最重要的课题。

划定生态红线,建设生态城,需要调整原本不合理的生产生活布局,建设更加生态环保的生产格局和生活方式。随之就会产生拆迁工作。而拆迁工作往往又容易产生矛盾纠纷,考验地方执政者的执政水平。值得一提的是,两年来,西部生态城建设动迁两千多户,没有发生一起因拆迁不公平进京、赴宁上访事件。

“全域旅游”探新路

“车前有湖,车后有山,车外是绵绵细雨。”此时的景致是刘明祥所向往的诗和远方。

刘明祥是一名医生,忙碌的工作让他难免压抑,旅行成为他排解坏情绪的出口。自嘲另类的他买一辆房车,去远方成为他对生活的另一种追求。

苏州西部生态城已建成的太湖一号房车露营公园实现了刘明祥的愿望。在湖边人很少,生活很慢。

刘明祥也是苏州西部生态城的目标人群。这里的景点带给大家的是生活体验。

“如果说苏州是上海的后花园,那么西部生态城就是苏州的后花园。我们不会走规模化道路,我们的定位应该是面向长三角地区、小规模的家庭。”宋长宝坦言,注重生活体验的休闲度假应该是精致的,理应也是有品质的。

25公里西太湖岸线更是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蕴涵着湿地环境、滨湖生态、吴地文化等优质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苏州西部生态城已建成的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新盛茶园、杵山生态公园、太湖房车露营基地、西京湾农场,和正在建设的大小贡山岛、裸心泊等,就像是太湖沿岸的一颗颗珍珠,散发着“太湖美”的独特魅力。

“其实,苏州西部生态城到处都可以是景点。”宋长宝称,在保护自然山水、居民生活原真性的基础上,西部生态城从一开始就是作为景区来打造与经营,真正把游客当成市民,让他们愿意来,留得下。

上一篇: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下一篇:物理教学的激趣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