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自主

2024-07-18

课后自主(共4篇)

课后自主 篇1

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 高中英语教学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完成学习目标。然而, 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 要想提高效率, 合作是必要条件。高三学生正处于高考前的冲刺阶段, 除了在课堂上认真思考,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外, 课后工夫也马虎不得。因此, 作为高三英语教师, 必须培养学生课后自主合作学习英语的能力, 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积极、主动、有效地学好英语。

关键词:课后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能力培养,策略

一、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在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下,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完成学习任务, 达到学习目的, 从而把自己的知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过去陈旧的教法,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但在课堂内, 甚至在课堂外也能通过自主学习巩固课堂内容, 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 提高使用英语的能力。近两年江苏英语高考难度提高,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高三学生为这场难度加码的重大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让他们在过独木桥时占有优势并掌握技巧是我们英语教师不得不面对的课题。对于高三学生来说, 课后的自主合作学习无疑是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

二、英语自主合作学习的含义

从上世纪末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以来, 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教学专家与学者研究的热点。而关于自主学习的定义, 不同的文献中有着不同的描述。Holec (1985) 认为,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 其中包括确立学习目标、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Huttenen (1986) 认为,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意愿和能力;Little (1990) 将自主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心理反应。余文森 (2002) 认为, 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 自主学习应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确立目标、确定学习内容、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控制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和进度、评价学习结果。

就笔者看来, 所谓自主合作学习, 就是学生有目的地就某个学习内容通过个人独立思考以及与他人合作来进行研究, 从而掌握新知识, 学会新方法, 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对于高三学生来说, 课后英语自主学习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深入研究与小组讨论来解决学习中的疑惑, 从而巩固已学知识, 提高应用能力, 达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的目的。

三、高三学生课后自主合作学习的现状和必要性

(一) 高三学生课后自主合作学习的现状

三年来, 笔者一直都在担任高三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 在笔者对这三届学生的研究中发现, 大多数学生进入高三以后都有紧迫感, 在内心深处是真心想要学好英语, 以便在高考中考出理想的成绩。所以, 他们基本上都能做到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并做好笔记, 七成以上的同学能够认真思考, 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是课后, 他们基本上就满足于老师布置的作业, 完成作业就算是完成学习, 甚至还有学生因为基础薄弱无法完成当天作业, 更有甚者缺乏吃苦精神而拖拉作业, 更别谈课后自主学习了。

由于笔者是高三才接别人的班,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笔者经常找他们谈话, 在交流中我发现越是成绩好的同学越喜欢跟别人交流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互相讨论, 解决问题。反之, 越是成绩差的同学越不愿意跟别人提及自己在学习中的疑惑, 就让问题积淀下来, 越积越多, 成绩自然越来越差, 最终丧失信心。

(二) 高三学生课后自主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高三, 是高考前的冲刺阶段, 对于高三学生而言, 这注定是忙碌而又意义重大的一年。在这短短的200天左右的时间里, 既要学习模块9—11三本书的内容, 同时又要复习词汇、语法, 做很多专题训练、限时训练和模拟试题。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 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 方法很重要。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 只能照顾到学生中的普遍情况, 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想要有针对性地学习, 必须课后靠自己。比如说, 我们每周末都会做一份周周练 (一个小时的题量) , 第二天上午一节课时间就要讲解完。时间很有限, 因此老师不可能讲解学生做错的每一道题, 通常是根据批改情况讲解错误率较高的题, 那么对于那些老师没有讲到的错题该怎么办呢?善于自主学习的学生就会在课后翻阅语法书或者查词典, 或者与其他同学讨论, 然后解决疑问;相反, 那些不会自主学习的同学就只能把问题留着, 以后遇到同类题目仍然不会做。其实, 自主合作学习是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反思, 查漏补缺, 更新头脑中的知识库,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要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付出相应的努力, 因此光靠课上45分钟对于高三学生来讲是远远不够的。然而, 每个人都有惰性,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那么在这么辛苦的学习中, 怎样让自己坚持不懈呢?小组合作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个组的同学可以给自己制订计划和目标, 互相督促、互相提醒、互相检查, 让同组的每一位同伴都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不松懈、不偷懒。

因此, 在高三最紧张的阶段, 课后的自主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必要的一种学习途径。一方面可以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 同时也是同学间相互鼓励、相互督促的有效手段。

四、培养高三学生课后自主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 在课堂上培养高三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 同时也为老师们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

1. 教师要转变思想,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传统的英语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 都是教师讲, 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过度依赖老师, 在学习中欠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 首先要求老师转变思想, 从“幕前”退到“幕后”,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在现代高中英语教学中, 尤其是在高三复习阶段,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 把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扮演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促使学生主动把握英语学习, 增加英语知识的吸收, 提高英语学习的技能, 以此来达到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为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自主合作学习, 并养成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为了使学生养成课后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 老师就要在课堂上设置情境, 创造机会, 让学生不断体验, 逐步培养成一种自然的习惯。我在上高三练习讲评课时, 经常让学生把意义深刻或者较难理解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任务型阅读中不理解的地方主动提出来, 然后让同组同学一起讨论, 再让同学起来解答问题。这样, 既加深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 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合作讨论与研究、如何解决问题。长时间的反复体验, 自然养成了自主提问、自主合作解答的习惯, 使课后自主合作学习成为了可能。

3. 教师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要通过后天的训练, 慢慢培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训练和发挥的空间, 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比如, 笔者在上高三练习讲评课时, 由于很多高三学生已经掌握了足够的英语知识, 完全可以通过自己深入研究或小组讨论解答疑惑。因此, 笔者通常在开始讲解之前让学生就自己在练习中所存在的疑惑进行小组讨论, 解决一部分问题, 然后让每一组的小组长把讨论之后仍存在的问题当场提出来, 再由全班同学讨论解决, 对于那些全班讨论还无法解答的疑问以及一些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再进行讲解。这样, 学生就在课堂上训练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 培养了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为课后自主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 在课后指导高三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

当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形成了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 并具备了这种能力之后, 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也利用这种学习方法来进行高三的英语复习。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 提高效率,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加以指导, 并检验成果。

1.教师要帮助学生合理分组, 形成资源优化配置。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对英语的掌握水平和运用能力不会完全一致, 必然有高有低, 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也存在差异。因此要让学生课后能有效地完成自主合作学习的任务, 就要为他们进行合理分组, 否则, 要是学习不自觉的分在同一组, 反而给他们提供了相互影响的平台, 带来严重的后果;要是英语基础薄弱的分在同一组, 那么他们就没有能力完成一些难度较高的学习任务, 效果不理想。所以在分组时, 要注意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自觉性的学生合理搭配。比如, 一组四人, 一人英语基础扎实, 解决问题能力很强, 可以帮助同组成员解决一些较难的问题;一人学习比较自觉, 甚至有较强的领导管理能力, 不仅可以自己专心学习, 也能督促同组成员一起努力, 完成学习任务;一人英语水平一般, 可以解答一些比较容易或是中等难度的题目;还有一人学习自觉性和英语水平比较差些, 他可以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 端正学习态度, 多提问, 多听听其他同学的讲解, 与他们一起奋斗, 争取实现先进带动后进, 达到共同进步。

2.教师要给予学生方法指导, 制定高效学习方案。高三的学生在这一年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他们没有经验, 会困惑、迷惘、不知所措。很多同学在课后除了完成作业, 不知道还要做些什么,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指导, 告诉他们要复习些什么, 如何复习, 要合作研究些什么, 如何研究等, 为他们制订高效的学习方案。比如, 告诉学生为了完成高考词汇复习, 每天必须达到多少量, 每天都要确定复习时间, 不能因为是背诵的口头作业而一直留到最后才做, 有时作业多就把这件事给耽搁了。背完一遍不等于完全记住, 同组成员之间要互相检验, 确保按时完成每日的任务。

3.教师要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督促完成学习任务。为了高考, 学生们寒窗苦读十二载, 而高三是最艰苦的一年,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始终信心饱满、坚持不懈地做着最后的准备和冲刺。所以, 教师一定要督促学生不折不扣地完成学习任务, 检测是必不可少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所以在词汇复习方面, 笔者要求学生每天按照规定的进度自己复习, 第二天早上到校后, 同组同学就要互相检查, 可以是抽背, 也可以默写。当然, 也坚持每天默写, 检验他们的复习成果, 不理想的要进行重新默写, 必须保证每人每天过关。在练习方面, 一到高三下学期, 我一般都在收卷时就把答案给学生, 让他们在记忆很清晰的时候立刻反思。对于做错的题目先问自己为什么错, 然后独立思考, 如仍无法理解就与同组同学讨论, 争取课前解决问题。在第二天的课堂上, 根据批改情况告诉同学们哪几道题错误率很高, 要引起重视, 然后请同学到讲台前进行讲解, 检验他们是否真正思考过、研究过。通常经过前一晚的反思和讨论, 上台的学生能把很多题目讲解得非常清楚。要是遇到讲解不到位、非常难或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才发挥指导者的作用进行讲解。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 终身受用不尽。”在高三这一特殊而又关键的阶段, 教会学生如何在课后自主合作学习对于有效复习及提高课堂效率都有非凡的意义。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打破“教师中心论”,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才能真正自由地进入学习和创造的殿堂。

课后自主 篇2

回顾教《谈生命》这篇课文时, 我先是引用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说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 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和我国著名作家巴金说的“为着追求光和热, 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 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等关于生命的名言导入新课, 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 弄清作品的结构层次, 再讲述课文。在讲述“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部分时, 我以表格的形式给学生提示了一江春水的起源、经历和归宿三个要点, 要求学生在进一步阅读中找出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引导学生解读感悟文本, 全面细致地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情感。由此, 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感受。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 课堂上出现了学生精彩的发言, 比如:“生命的起源是最高处的冰雪。”“生命起源是渺小、微弱的, 也是纯洁的, 它起源后合成了一股洪涛。它经历了巉岩前阻、细细的平沙, 它遇到了暴风雨, 看到了晚霞和新月。”“生命的经历是困难重重的也是幸福叠加的, 它的归宿是汇入大海。”“当一个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 它是平静的, 有一种面对死亡的淡定和坦然。但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一江春水的起源是冰雪和许多的细流, 生命就如一江春水, 需要聚集许多的能量和经历。”“人生虽然曲折, 但我们应该奋勇向前, 不断进取。”“人的一生不应碌碌无为, 应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为社会, 为他人”……正是交流时产生的思想火花以及老师适当的点拨, 让学生们渐渐地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并能把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情感和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联系起来, 在品味文章优美语言的基础上, 加深了自己对生命历程的分析和人生真谛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提倡“鼓励学生多诵读, 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 发展语感, 加深体验与领悟。”并指出“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 诵读是自主活动的主要过程。读得好, 可以深切地传达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教《谈生命》这篇课文中的“一棵小树”部分时, 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创意诵读。用小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体现阅读教学的特征。我感到学生通过创意诵读后, 能更深切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较好地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真切地说出自己的体验, 并由此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正是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和感悟, 学生大多能引用形象的比喻说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如“生命像鲜花”“生命像小船”“生命像太阳”……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等妙语之真谛。正是通过阅读, 学生理解了作者在文中想表达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并领悟了“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 也不是永远痛苦, 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的文章主旨。所以, 我认为诵读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诵读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思想的感悟, 创意诵读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当然, 除了“阅读”外, “写作”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阅读是为写作做准备的,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只有让学生自主地把“阅读”和“写作”融为一体, 学习型的课堂教学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如何让学生把心里的感受通过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 这也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 我在这节课的结尾布置了如下作业:学了这篇课文, 大家对生命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请写一段话, 把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写下来。

课后自主 篇3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 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 并要扩展每个学习者的保留节目。同时强调对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教师运用美术技能分层互补教学, 其指导思想便是这种理论的具体化: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征为依据, 在进行教学实践中, 加强学法指导, 以最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同时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及学生自身的多向反馈结构。包括技能个体发展差异的互补和个性品质差异的互补。 (如图1)

1.1 个体发展差异的分层教学

在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互动讨论后, 认识自己的绘画层次,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个体差异决定是“扶着”学生走, “引导”学生走, 还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走。以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作画方法为主, 使学生获得“鱼”的同时掌握“渔”的方法。

1.2 个性品质差异的互补教学

由于不同性格类型在美术学习与美术创造方面有不同的表现特征。

学习美术的过程是一系列的认识过程, 是人的心智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和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具体到一节课时, 由于不同小组学生的个性品质差异, 因而在诸多的因素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为此, 教师在分组上要发挥学生个性特征和技能技巧发展的交叉综合性, 开展优势互补的个性品质分层教学, 使其在学习中个性不断得以发挥, 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 广泛了反馈途径, 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密切和有效, 比较好的提高了学生鉴别优劣作品和评价作品的能力, 发展了理论水平。

2 开展美术技能分层互补教学对评价的多元性, 发展性要求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探究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 即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 对学生在动态教学过程中的执行情况、效果及时反馈, 及时调节, 以达到预期目的。促使教师全面的、多层次的看待学生, 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 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 从正面加以引导, 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而本堂课的评价正是这种理论的实践, 它不单是在教学评价环节中体现, 更扩展到整个课堂, 延伸至课外。建立了多元作业评价体系, 联系学生以前作业的情况, 重视学生作画过程的评价, 建立老师评价和同学间评价相结合的多向交流师生互评体系, 使学生透过评价及时获得反馈, 体现了评价的整体性, 全方位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自学能力的培养。

3 在问题中推进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 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问题学习, 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这堂课就是在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中互动循环前进的。比如在与高一层次的同学一起作画, 就可以不断思考他人画起来为什么是那样的, 我画起来为什么是这样。用他人的作品和自己作品进行比较, 使自己主动参与学习探究活动中来。合作学习方式的建立, 广泛了反馈途径, 进一步使同学在作画的过程中获得包括问题存在和解决方法的更多信息。教师简练经典的讲解, 更促使学生在知识系统中理解知识, 加快了理论知识的内化, 随之出现新问题推动了新的探究学习活动。 (如图2)

这堂课对相互评价共同探究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 使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相结合, 使同学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形成良好的的合作学习氛围。特别是这种组织学生到外边风景写生时, 使基础薄弱的同学得到更多的反馈途径, 技能比较全面的同学获得了更多的评价和鉴别的经验。当然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 培养学生主体精神, 让学生学会学习, 构建学生合作探究自学学习方式仍是我们现今重要课题。而这堂课显然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胡知凡.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课后自主 篇4

关键词:复习教学,主体性,自主性,合作性

一、存在的问题

(一) 传统的复习教学忽略了学生自主性的作用

复习课中,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知识, 也能完成一些简单数学问题.但是传统的复习课仍将复习看成知识回顾, 方法传授, 思路讲解, 不是安排学生做题, 就是让学生听老师讲题, 使复习课变成了“一言堂”.学生的主体探究需求得不到满足, 这样的复习势必给学生一种简单重复的心理感觉, 当学生主体思考缺乏、心理准备不够、安全感得不到满足时, 学生很难参与交流互动, 只能机械模仿和记忆, 久而久之对课堂必然失去兴趣, 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学习必须依靠学生的主体参与才有意义, 一切知识、能力都很难通过讲授的方式给予学生.

(二) 新课程下需把复习的主动权归还学生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直是教育界关注、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复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反思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查漏补缺、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及经验积累.在复习中, 知识的整理、问题的提出与分析、问题解决方案的生成、解决的实施过程等核心任务一旦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放弃了应由学生自身来执行的活动设计、组织和概括提升等任务, 而把一些操作类、计算类问题留给学生, 使学生很难发展形成知识系统, 学生的能力难以得到发展.

二、复习课学生自主学习新模式的实施

本文是笔者和同事们通过两年多的研究, 根据复习课的不同内容特点, 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开展了一系列课例实践研究, 逐渐摸索出的一些单元复习课的教学模式.“自助式”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的基本四步骤分为:自主整理, 形成思维导图;自主选材, 形成解题方法;课堂互补展示, 形成共性思想;课后自主反思形成个性经验.如下图所示:

(一) 自主整理, 形成思维导图

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出:复习是对数学知识和经验的再加工.所以在整理知识点之前, 学生应该是先翻阅课本目录, 根据目录回顾这个章节学过大致知识, 然后回归课本, 逐一梳理.在循序渐进的交流中, 初步形成一个整体的思维导图.例如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章“因式分解”思维导图的形成过程:

因式分解:通过目录学生自主形成第一张思维导图.

评析:展示的第一张思维导图是学生在课前梳理的, 这是学生在梳理知识时形成的最开始轮廓, 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老师适时的引导帮助, 最后师生一起完成知识的梳理形成第二张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互相交流碰撞中学习积累反思感悟.

(二) 自主选材, 形成解题方法

自主式复习是学生通过主动性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使其成为会学习和掌握技能的人.学生通过自主整理知识, 形成思维导图, 再根据思维导图进行题材的汇编, 题材灵活地注入, 使学到的数学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举一反三.学生自主选材, 包括以下两个过程:

1. 课前自主选材, 形成个性学案

由于时间和容量的限制, 学生在课前选材过程中, 题量不能多, 一般5到8题, 内容精简, 但富有针对性和系统性, 要适合学生个性需求.在因式分解概念的题材编制中, 特选两个不同的题材:

试题1:下列属于因式分解的是_______.

试题2:如图, 用一张正方形纸片Ⅰ、两张长方形纸片Ⅱ、一张正方形纸片Ⅲ, 拼成一个大正方形A.写一个表示因式分解的等式. (见图形)

试题1能将概念落实到位, 但是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来讲, 会有更深程度的题材出现, 于是就出现了试题2.这样的试题补充, 运用图形解释因式分解的概念, 很好地将数形结合的思想融入于其中.

2. 课中小组交流, 形成共享学案

罗杰斯认为, 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它对双方学生都有好处.学生进行自主整理知识、自主进行选材后, 对自身的学生能起到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作用, 如果借鉴同伴的整理, 学习同伴的数学思考方式, 对于数学核心问题的理解有非常大的帮助.

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编制的题材, 有的来自于教辅材料, 有的来自作业本, 也有学生的原创, 但是基本能反映平时存在的一些共性错误.所以将他们的题材先进行小组内部交流, 形成和完成有小组特色的复习学案, 再根据各小组整理的复习学案, 进行组间交流整理, 形成班级学案.这样可以避免题材重复、编怪或是编错, 可以纠正以前存在的错误症点, 这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方式, 能让学生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更远更深, 还能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一组编制的题材:

A.因式分解:

(6) 辨析:4x2+1能分解吗?如果能, 如何分解?

B.配方法

(7) a2+b2+8a+6b+25=0, 求a和b的值.

(8) x2-4xy+5y2-2y+1=0, 求x和y的值.

第二组编制的题材:

(2) 若a-b=-1, 则21 (a2+b2) -ab是多少?

(3) 3x2-ax+b分解因式结果为 (3x+1) (x-2) , 求a2+b2.

(4) 三角形三边a, b, c, a2+b2+c2=ab+ac+bc, 则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第一组同学编制的题目蕴含了整体思想, 还凸显了因式分解最常见的方法———配方法.第二组同学编制的题目更难一些, 如第 (2) 题的编写还考查了公式变形;第 (3) 题以不同方式考查因式分解的概念, 也提及了数学方法———待定系数法的应用.两个小组形成的学案对于因式分解的知识点、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都会得到相互补充, 同学们互相借鉴, 夯实基础, 提升解题能力.

(三) 课堂互补展示, 形成共性思想

“功在课前”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题材精心编制,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在已有的发展区内将复习课的学案完善, 这些操作都是真正来自于学生, 又将解决学生的问题, 更具有针对性.带着这些问题, 学生的“独学”发展成“群学”, 最后变成“共学”.形成的学案各组有不同的侧重点, 所以教师选择学案兼顾基础知识和拓展思维的一组主讲, 其余各组围绕主讲组进行补充, 让学生将学案活用起来.

以“因式分解”为课堂展示案例:

第一部分知识梳理和概念辨析:主讲组

1. 思维导图展示 (逐一讲解)

2. 概念辨析

以上哪些属于因式分解, 哪些不是?

补充讲解组:x (x-4) +4是不是因式分解?如不是, 请订正.

主讲组通过四个代数式的呈现, 巩固因式分解概念.补充讲解组补充的题目要求订正实为分解因式的方法做铺垫.

第二部分因式分解:主讲组

公式的回顾:a2-b2= (a+b) (a-b) , a2+b2+2ab= (a+b) 2, a2+b2-2ab= (a-b) 2.

补充讲解组:十字相乘法:x2- (a+b) x+ab= (x-a) (x-b) .主讲组只讲到了用平方差和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补充组将十字相乘法进行补充, 点明了十字相乘法具备的特点, 使学生知识再忆.

第三部分应用公式进行因式分解:主讲组

第二组题目编制 (1) 6a (a+b) -4b (a+b) , 提出了提取公因式法的方法和注意点即先提公因式中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再提取字母及字母的最低次, 并提出了整体思想, 即公因式不一定是个单项式, 可以是多项式, 应用因式分解可以使计算简化.

第一组题目编制 (2) 直接出现x4-1 (平方差) 这类题目有些难度, 学生出现分解不彻底情况.教师在此之前引导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分解因式9a2-4b2的铺垫, 对于此题会有帮助.

补充讲解组:分解因式, a4-16b4.结合主讲组的题材, 及时巩固平方差分解时要注意分解彻底.

第四部分分组分解:主讲组

第一组题目编制 (3) (x-2y) 2+16y-8x+16 (完全平方) , 题材难度大, 考查整体思想和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教师及时铺垫, 编制因式分解:x2+16y2-8xy后, 学生对照上题能够顺利解决问题.

补充讲解组: (x2+y2) (x2+y2-2) =8, 求x2+y2的值, 2 0052-4 010×2003+2 0032.两个题型互相补充, 整体思想再次显现, 十字相乘法得到巩固, 计算与因式分解得到统一.

第一组题目编制 (4) x2 (x-3y) +12y-4x, (5) a2+4b2-4ab-4x2-4y2+8xy题目中代数式多于3项, 则需要分组分解, 学生通过4项式和6项式典型的分析, 提出4项式一般采用二二结合或三一结合, 6项则是三三结合或三二一的结合法.但是只能点到为止, 没有做更深的挖掘.

补充讲解组:n (x-y) -mx+my, a2-4b2-4b-1.提供了4项式分解时明显的规律:代数式任一项不具备乘积的2倍时一般选用二二分法, 如果具备则一般为三一分法.

第五部分应用拓展:主讲组

第一组题目编制 (7) 已知a2+b2+8a+6b+25=0, 求a和b的值.求x2-4xy+5y2-2y+1=0, 求x和y的值.两个题目都考查了配方法, 学生讲解明确, 方法很合理, 能讲清数学方法的本质问题.结合新课型的学习, 数学方法的归纳还是不够齐全, 比如待定系数法、降次法等.

补充讲解组:3x2-ax+b分解因式结果 (3x+1) (x-2) , 求a2+b2.若二次多项式x2+2kx-3k2能被x-1整除, 求k的值.这里, 学生提出了待定系数法, 找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和因式分解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因式分解的展开运算, 与多项式进行比较, 求出a和b的结果, 体现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体验乘法计算与因式分解是互逆的过程.

第五部分数学思想和方法:主讲 (教师)

数学思想:学生提供的题材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呈现很多, 因式分解中数学思想也是比较常见的, 但是学生没有一个提出, 给遗漏了.

补充讲解组:能在整数范围内分解, 求k的值.x2+kx+4能在整数范围内分解, 求k的值.

两个看似相同却不同的题材, 将十字相乘法再次得到了补充, 并且让学生感受到了系数与分解的两个数学之间的关系, 学生体会蕴含的数学思想:整体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学生在课堂中自由、灵活地将自己组内编制好的题材一环扣一环地展示补充, 不断地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 将数学方法和思想得到充分应用,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四) 课后自主反思, 形成个性经验

课前的自主整理知识导图, 编制相应题材, 将个体的知识经验通过班级共学, 汲取他人的思想方法并做下反思, 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灵活迁移知识, 举一反三.反思是自己对所学内容存在的一种知识漏洞进行补全, 提炼出相应的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 对于自己不熟悉或容易遗漏的, 可以用图形或例题加以说明, 以加深印象.反思同样是鉴取同伴学习过程中特有的一种数学思维品质, 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成效与反思

这种复习课, 教学上教师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移, 学生从自身存在的数学问题出发,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通过互助式将内容进行内化, 已经从“数学模仿”向“数学思考”转移, 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搭建各类学生有效复习的舞台,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但是自主式复习的学习内容来自于学生, 呈现的题材有些杂而乱, 有些创新题材编制的错误较多, 能力较差的学生只会通过机械摘抄而不具创造性的现象, 这是自主式复习课堂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这也将是今后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王枬.智慧型的教师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学分制电气专业下一篇:黑龙江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