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课后

2024-10-03

课前课后(精选11篇)

课前课后 篇1

一、课前“访问”———让减负有章可循

“访问”是指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其实“访问”在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对学生进行“访问”,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新课可能产生的障碍点, 做到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

如, 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的生字时, 我提前做了这样的“访问”:投影出示文中要求认识的生字, 手指着识字条依次询问:“认识它就举手!”根据学生举手情况, 就可以大致判断出认字重点应该放在“流”“岸”“绿”这几个生字上。二次备课时我就特意在这几个字上动了动脑。

课前“访问”并不只是像这样的举手调查, 还可以通过简单的聊天或简便的文字调查。无论是哪一种“访问”, 目的只有一个:了解学生真正疑惑的, 了解学生最需要教师帮助和指导的。

二、精讲精练———让减负有质可保

减负, 客观地讲是减去超过学生年龄和接受水平的学习上的负荷, 它并不等于减少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因此, 要帮助学生减负, 教师首当其冲应该在宝贵的四十分钟内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做到“精讲精练”。

“精讲”即抓住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教学内容, 不求面面俱到。而“精讲”的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是根据教参, 二是根据课前的“访问”。所谓“精练”, 即围绕本学科和教学重点设计的有针对性的练习, 这些练习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了当堂知识, 而且帮助学生及时解决了课后的习题, 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 真正做到将“课后习题”移到“课上解决”。

三、作业合理——让减负落到实处

作为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不可少, 尤其是养成回家自觉温习功课、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可是布置多少作业才算合理呢?省教育厅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督查办法》中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得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学生 (以中等水平学生完成作业时间计算) 书面家庭作业量每天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学生不得超过2小时。鉴于规定教师一定要慎重考虑布置的作业量。可是, 几个学科的教师却都忽视了:语数英加起来的作业量可就不一般了。因此, 为了避免因作业扎堆布置而给学生带来的超负荷, 为了真正将课后作业的减负“落到实处”, 主要学科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必须讲究“合作”和“避让”, 也必须及时沟通和协商。

减负, 不是一个简单的减少作业量的问题, 而是一个多方面影响、协作、改善的问题;减负, 不能单单靠老师的努力, 还要靠社会、家庭的共同支持, 上下同心, 理念一致, 才能真正有所改善。

课前课后 篇2

一直认为:课堂如果需要高效,学生课前就需要充分的预习。可如何进行预习的指导,使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浏览翻阅图书时,无意中看到了《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这本书。阅读之后,深受启发。

这本书主要告诉我们,预习的过程是自学、摸索的过程,该过程需要自己动脑,自己理解。课前预习只是一种提前发现问题的手段,它能使我们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更有目的性,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这本书的内容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它对于一些方法的指导进行了详细的指导。比如书中第二章为我们具体介绍了预习的方法:符号圈点预习法、快速阅读预习法、表格预习法、质疑预习法……

读完此章节,我深深地体会到:预习方法真多呀!我们教师可以将这些方法灵活运用于平常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并体验这些预习方法,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比如,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如果不让学生提前预习,那么,他们对于新课内容就一无所知。如果让学生仅仅依赖课堂上的时间来解决读课文的问题,这就浪费了一部分课堂时间甚至延误该堂课的教学。我们在教学中都有这样的认知:长课文如果在第一课时进行指导读的话,那么40分钟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们如果在课前利用书中的方法把课文读通读顺,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了解段落内容,那么

在课堂上,教师授课就能够轻车熟路,一气呵成;对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本书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它着重强调预习新课不等于自学全文。

有些学生会有这样的认知:老师让提前预习就是让我们提前把知识学会。事实并非如此。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小学毕业生为了提前适应初中的学习环境,争取在初中取得好成绩,他特意利用假期将初一的新知识提前预习一遍。开学之后,他发现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他已经全部知道。他认为自己完全不需要听讲了。于是在以后的学习中,他越来越不重视课堂所讲的知识,上课也不全神贯注地听讲了,结果期中考试成绩一塌糊涂。究其原因,他把预习当成了提前自学,在真正的课堂中掉以轻心了。课前预习并不是要求把新内容都学会,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预习提前发现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更有目的性。而在预习中能够发现问题也

是我们预习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给学生制定好相应的预习任务,让他们知道该如何去做,而不是茫然无知。

此外,书中的一些观点也让我受益匪浅。如“预习的目的不是把自己所接触的知识点学会了上课就不用听,而是预先知道上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使听课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通过预习提前有了体验,上课时就会用自己的理解与老师所“讲”的相印证,这会使他们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再如“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过程就像体育比赛过程,一个人需要一种精神优势才能取得好成绩。”此观点是针对后进生而言。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因为听不懂老师新授的内容而慢慢失去精神的自信。如果他们能课前加强预习,就会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产生心理上的优势。这对于学习的提高很有益处。

总之,读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这本书,收获很多。我认为,作为一名新型教师,我们可以从中吸收一些更好的学习方法,并且联系我们的课堂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学生的预习能力会越来越强,课堂也会越来越高效。

从课前、课中、课后着手减负 篇3

“访问”是指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其实“访问”在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对学生进行“访问”,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新课可能产生的障碍点,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数。

如,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的生字时,我提前做了这样的“访问”:投影出示文中要求认识的生字,手指着识字条依次询问:“认识它就举手!”根据学生举手情况,就可以大致判断出认字重点应该放在“流”“岸”“绿”这几个生字上。二次备课时我就特意在这几个字上动了动脑。

课前“访问”并不只是像这样的举手调查,还可以通过简单的聊天或简便的文字调查。无论是哪一种“访问”,目的只有一个:了解学生真正疑惑的,了解学生最需要教师帮助和指导的。

二、精讲精练——让减负有质可保

减负,客观地讲是减去超过学生年龄和接受水平的学习上的负荷,它并不等于减少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因此,要帮助学生减负,教师首当其冲应该在宝贵的四十分钟内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做到“精讲精练”。

“精讲”即抓住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教学内容,不求面面俱到。而“精讲”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是根据教参,二是根据课前的“访问”。所谓“精练”,即围绕本学科和教学重点设计的有针对性的练习,这些练习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了当堂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及时解决了课后的习题,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真正做到将“课后习题”移到“课上解决”。

三、作业合理——让减负落到实处

作为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不可少,尤其是养成回家自觉温习功课、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可是布置多少作业才算合理呢?省教育厅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督查办法》中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得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学生(以中等水平学生完成作业时间计算)书面家庭作业量每天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学生不得超过2小时。鉴于规定教师一定要慎重考虑布置的作业量。可是,几个学科的教师却都忽视了:语数英加起来的作业量可就不一般了。因此,为了避免因作业扎堆布置而给学生带来的超负荷,为了真正将课后作业的减负“落到实处”,主要学科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必须讲究“合作”和“避让”,也必须及时沟通和协商。

减负,不是一个简单的减少作业量的问题,而是一个多方面影响、协作、改善的问题;减负,不能单单靠老师的努力,还要靠社会、家庭的共同支持,上下同心,理念一致,才能真正有所改善。

浅析课后说课区别于课前说课 篇4

1 说课的含义

所谓说课, 就是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达方式, 在备课的基础上, 面对同行、领导或评委, 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 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 表达自己对具体执教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手段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 由大家进行评说。可见, 说课是对课程的理解、备课的解说、上课的反思。说课活动由两部分组成, 即解说和评说。重点在解说, 即以教师口头语言表达为主, 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 针对师生情况和课程的特点, 以同行为对象, 在备课与上课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研究。其主要阐明的问题是教什么, 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及其理论依据。评说则是针对解说而进行的评议、交流和讨论。由于说课的目的不同, 说课可以是课前说, 也可以是课后说。首先, 说课具有群体性, 即由众多教师、同行参与。其次, 说课具有交流性, 即说课者和听课者要彼此进行意见交流。再次, 说课具有一定的研究性, 即交流的内容是各自经过一定研究的结果。最后, 还具有可操作性, 这种可操作性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第一, 说课的内容及其要求十分明确、具体和科学, 具有规范性第二, 说课不受时间、地点和教学进度的限制, 具有灵活性第三, 对每一位教师来说, 说课并非是高不可攀、神秘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而是一种简单易懂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教研活动, 具有全员参与性。

1.1 课前说课的含义

课前说课是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 面对评课人员以口头语育表达的形式, 用理论指导本节课教学的一种述说。课前说课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和说板书设计五个部分。原则上每次说课的范围是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一般要求教师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 将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按照“教什么”, “怎么教”, “为什么这么教”的思路。用简明扼要的口头语言述说出来, 自始至终都要贯穿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理念。

1.2 课后说课的含义

课后说课, 就是教师按既定的教学设计进行上课, 并在上课后向听课的其他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阐述自己一节课设计的整体思路, 并比较系统地介绍自己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核心在于说理, 在于说为什么这么教。由于课后说课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 强化教师教学的理性思考, 督促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课后说课的内容大体上包括说教材、说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等诸方面。

1.3 课前说课与课后说课的区别

课前说课与课后说课是两种不同的说课类型。说课的对象都是评课人员 (教师、专家或领导) , 而不是学生。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说这节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侧重于理论认识;后者是说这节课“教得怎样”、“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改进”, 侧重于从教学效果的角度分析认识。它是授课教) 师在课后面对评课人员, 结合教学过程的实际述说教学成败原因和改进意见。就课后说课而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之一:说课就是复述教案。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 但又有明显的区别, 不应混为一谈。教案只说“怎样教”, 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 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 是教师备课结果的记录, 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 即体现了“教什么”、“怎么教”。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 它虽也包括教案中的精华部分, 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简单地说, 说课稿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平面的、单向的, 而说课是立体的、多维的。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误区之二:说课就是再现上课过程。有些教师在说课过程中讲解知识难点、分析教材, 并把讲课时的提问学生的回答等具体细节复述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其实课后说课时听众对上课的具体操作过程了如指掌, 说课是要说清楚教师为什么设计这些环节。

2 对课后说课的一些认识

2.1 说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平台, 说是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说清本节课教学内容及和前后教材内容的联系。说清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即简要分析本节课教学在单元教学、整章教学以及数学与代数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实际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说本节课的教学如何体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说本节课教学对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的作用。

2.2 说目标

说目标, 不仅包含说教学目标, 还包括说教学的重点、难点。说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 不仅要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整章教学要求, 说明知识技能目标中不同层次的要求和过程性目标的不同层次的要求, 还要在分析学生具体学情的前提下, 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说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教学重点的确定, 要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教材的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说课中, 既要说清什么是教学重点, 又要说出确定它为重点的理由。教学难点要从教材内容、教学过程的矛盾、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综合分析, 说清教学难点以及为什么是难点的道理。

2.3 说教学方法

说教学方法就是要说明怎样教的问题, 说课应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灵活地设计有效的教法, 例如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 准备什么样的教具。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说明采用这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理论依据。

2.4 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教师具体施教的步骤, 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体现与教学理念的展示过程, 说教学程序是指教师说明本节课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结构、层次;说清教学过程的总体框架;特别要说清怎样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怎样自然过渡, 怎样安排课堂节奏等。

2.5 说教后反思

说课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 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因此, 课后说课还应说出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总结的经验, 发现的问题, 和参与者交流、讨论的结果, 进而获得完善、提高。

总之, 说课不能是简单地复述教案, 重复课堂教学活动, 必须用简洁、清晰的语言把备课中的隐性思维过程及其理论依据说出来, 使这些隐性的东西外现, 才能得到不断改进与提高, 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这一终极目标。

摘要:说课, 作为新的教研形式, 对于教育观念的改革、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教学的研究、反思、评价无疑是一种可取的有效途径。由于说课的目的不同, 说课可以是课前说, 也可以是课后说。文章分析课后说课的特点, 与课前说课区别开来, 从而走出课后说课的误区。

关键词:说课,课前说课,课后说课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01.

[2]刘显国.说课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3]郑金洲.说课的变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07.

团队建设从我做起课前课后测试 篇5

1.有人说:“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团队。”该说法: √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B 2.团队精神强调的是团队中每个成员是不一样的。该说法: √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A 3.团队精神首先强调自己的利益,围绕团队的目标认同个人的目标和想法。该说法: √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A 4.下列哪项不属于好团队的特征? √ A 明确的团队目标 B 团队中角色单一 C 良好的沟通

D 有归属感 正确答案: B 5.有人说:“领导不力,下属背后议论也无可厚非。” 该说法: √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B 6.团队成员的角色互补能形成好的团队。该说法: √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A 7.以下哪项举措不能够改善“坏”的团队: √ A 遇到沟通障碍的时候,要主动与别人沟通

B 别人的性格我不欣赏,就不要与他交往,否则会有冲突产生 C 要懂得与别人分享工作成果,这样才会提高

D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正确答案: B 8.要形成一个好团队,关键要从我做起。坏的团队的根源,实际上不在于团队成员不好,而在于“我”自身。该说法: √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A 9.很多职业经理人对团队的认识存在误解,下面哪项不属于对团队的误解? √ A 把与团队的关系看成依附关系 B 把与团队的关系看成是雇佣关系 C 狭隘的集体主义

D 团队精神首先强调自己的利益,围绕团队的目标认同个人的目标和想法 正确答案: D 10.好的团队的特点就是大家的角色都不一样,每一个团队成员要扮演好自己特定的角色,角色的互补才会形成好的团队。该说法: √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A

11.团队精神和狭隘的集体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团队精神强调的是组织目标 B

狭隘集体主义强调的是共同的目标 C

狭隘集体主义强调不同的分工,不同的角色

D 团队精神注重集体和个人双赢的原则 正确答案: D

12.有人说:“个人与公司是聘用关系,但个人与团队之间却不是聘用关系。” 该说法: √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A

13.一个好的团队,就在于团队成员之间,能够把为了达成团队共同目标的资源、知识、信息,及时地在团队成员中间传递,以便大家共享经验和教训。该说法: √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A

14.有人说:“所谓的团队就是组织。” 该说法: √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案: B

15.狭隘的集体主义注重共同的目标,强调不同的分工,不同的角色。该说法: √ A

正确

充分利用课前课后辅助教学 篇6

中高年级,我们要兼顾识字、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各个方面,不能像低年级一样拿出过多的时间来学习生字,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课前与课后的时间来辅助我们的识字教学。

一、课前预习

中高年级的学生经过前几年的积累,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能够根据拼音读准字音,能够独立地分析部件结构,能够借助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分析字义,所以我们可以利用预习,让学生对生字有初步的认识。这样在课堂上进行识字教学会更加高效,学生也更加自信,但是我们在要求学生预习时一定要要求明确。

二、课上讲解

识字教学的最为主要的过程一定是在课堂上的,我们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识字教学的目标呢?我想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相结合

随文识字,每一个字都是被放在不同的语境抑或情境中去的。这样,语境中的生字都是那么生动活泼,能够最大程度吸引学生,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且随文识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形象生动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记住和接受。

但是中高年级生字学习量大,如果每个生字都用随文识字的办法,可能每个段落都有,多则五六个,少则三四个,这样就过于琐碎,不利于学生学习。集中识字能够把琐碎的生字串到一起,识字后再进行反馈,也可以达到教学目标。

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各有各的好处,我们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生字的不同,合理运用。我们可以将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先在集中识字的过程中解决字音、字形的问题,再在随文识字的过程中解决字义的问题。在课堂上,无论集中识字还是随文识字,只要能够吸引学生,完成教学目标,那就是有效的识字教学。

(二)区别对待不同生字

在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中,不能像低年级教学字字讲到,字字讲透,而应该有所取舍,区别对待不同的生字。

1.字音教学。在字音的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多音字,多音字是学生最难掌握的地方。可以把这些多音字放到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去帮助学生记忆,像“难”这个多音字可设计这样的语境:“吃饭对于这些难(nàn)民们来说是一个难(nán)题。”

2.字形教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对生字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在选择讲哪个字时一定要有所取舍。或者选字形容易写错的生字,或者选笔顺容易写错的生字,或者选某种结构的生字,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生字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1)利用分析部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分析生字的偏旁和组成部分,利用加一加、减一减或换一换来进行识字教学。像“瑕”就是将“假期”的“假”的“f”旁换成“日”旁。

(2)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来进行教学。我们所学的汉字有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等等,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利用造字的特点来进行讲解。像“棚”,左边“木”表形,古代的棚子都是木头做的;右边表字音,“棚”和“朋”都读“péng”。

(3)利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形近字和多音字一样,是识字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天天讲,天天错。在形近字教学中我采用了构字规律和顺口溜相结合的方法。像“辩”、“辫”和“辨”。先请学生分析这三个字的构字规律。同学们会说,“辩论”是用嘴去说话,去发言,所以是“讠”,“辫子”是用发丝编起来的,所以中间是“纟”,等大家分析完后,就让学生编顺口溜:“辨别生字要细致,注意一点和一撇;辩论要用嘴来说,人人发言要积极;麻花辫子粗又长,中间要靠发丝编。”在利用分析字形和创作顺口溜的过程中让学生牢牢记住它们的字形。

(4)利用分析字理的方法进行教学。例如“巢”,在金文里,甾,像鸟窝;木,即树。巢造字本义:鸟窝。通过分析字理,更能吸引学生兴趣。

3.字义教学。在中高年级,生字的字音、字形是基础,字义才是重点,所以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1)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是最常用,也最好用的方法,这个方法不但有利于识字,还有利于理解文本,可谓一举多得。

(2)利用图片。一些生字词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他们没有见过,无法想象,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像《乡下人家》中“捣衣”一词,我们利用图片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捣衣的情景,帮助他理解。

(3)与口语相结合。有一些书面的词语要学生去解释它很难,但让学生用自己经常用到的口语来解释就比较简单。

三、课后复习

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仅仅靠课前预习与课上讲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后的预习,定期听写,定期检查,有错必改。让学生整理错字本,把自己曾经写错的字都整理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在识字方面必有所进步。

课前课后 篇7

一、课前热起来

课前就能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是一堂课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Warming up部分是每个单元不可觑觎的一部分。它对一个单元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学习每个单元前,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依据,借助网络、百科全书及其他媒体;可以合理分工,各自收集材料,然后资源共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初步了解本单元的话题,为阅读课文和学习语汇和语法做好准备,并积极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8A Unit 6时,我告诉学生们下周将学习第六单元一个新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为自然灾害,请学生们以4人为一小组,利用周末时间对自然灾害的各个方面进行大搜索。学生可以自由分工,有的负责查阅自然灾害的种类,有的负责查阅最近我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有的负责查阅各种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这种课前的预热大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的兴趣,结果等我星期一上该单元的Comic strips and welcome to the unit时,学生们已经炸开了锅。我的问题“Can you tell me some disasters?And say something about them?”刚刚一出来,许多学生便脱口而出,有讲中文的,有讲英语的,我感觉效果特别棒,这正是我所期望看到的。

二、课上动起来

在英语课堂中,师生的合作尤为重要,并且这种合作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积极导入来完成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设施来激活学生所熟悉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对相关话题的讨论。《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3 Intergrated skills:A helping wild animals主要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根据这些问题而转入主题谈论老虎,根据helping wild animals此话题,我设计了问题:“What kind animal do you like best?”一些学生反应热烈,快速回答:“I like pandas best.I like tigers best.”回答简单而贴切,正当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活跃时,我马上给出问题:“Can you describe tigers’appearance?”学生回答:“It’s big and strong./It has bright eyes./It looks very beautiful./It has black strips.”学生思维豁然开朗,语言也因话题的贴近自己的生活而变得生动流畅。我接着问:“Who can tell me its ability?”男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了:It can run very fast.It is good at hunting.我乘势补充道:“但是现在他们当中的一些正处于危险之中,What’s danger?Because hunters hunt them for their fur and bones, some hunt them to make medicine.Should we take actions to protect them?”“Yes.”虽然学生们只是几句简单的口头表达,但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得到了锻炼,思维得到了发散,有了保护动物的意识。这样的师生互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觉自己有很多话要说,各自畅所欲言。

三、课上活起来

要使英语课堂活起来,教师就应该有紧随时尚、与时俱进的理念。以前,我在授新课时所用的材料和所举的例子总是太呆板、太枯燥,别说学生不爱听,就连我自己都觉得毫无新意,并且每一届学生所举的例子也大致相同,没有任何时代感,自然对学生也毫无吸引力。而如今的我,在这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所举的例子或所选的材料都是贴近当时的热点话题,紧跟时代的步伐。还记得一个较成功的例子。有一次,在新授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 5“Main task”时,课文讲述了一个叫Mandeep的印度女孩,由于家庭贫困无法上学,最后在世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帮助下成功地返回了课堂。文中讲述了她极度贫困的生活,于是我便想到获得8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杰玛与课文的主人公Mandeep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并且他们都来自印度的贫困家庭。因此,在新授“A helping hand from UNICEF”时,我剪切了一段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关于小杰玛在贫民窟生活的那一段,而正好是这一段与文中的Mandeep的生活环境不谋而合,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想了解的欲望瞬间就被调动起来,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这部奥斯卡影片,还有一些学生刚刚看过,看着影片中的小杰玛,学生们很快就能通过书本的图片用英文描述出Mandeep的生活环境。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该有与时俱进的理念,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四、课后归起来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要真正学好它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英语知识多而零碎,怎样记住众多英语单词、句型和语法规则,这就值得每一位英语老师思考。话说英语知识似乎很杂乱无章。但在纷繁复杂的背后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把零碎的知识逐步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零碎的知识系统化。课后的归纳总结将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例如be (get) used to doing sth.,pay attention to doing sth.,to是介词,后面应该加动词的ing形式,我讲过多次,但学生们反复错,总是把to当作不定式,后来我也反复思考,查找学生们反复出错的深层次的原因,之后改变教学方法,叫学生们利用周末时间把初中阶段所有的to为介词必须带动名词的词组全部归纳出来,如:

look forword to, according to, be used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pay attention to, prefer...to。

这里的to为介词,以后凡是看到这几个词组后面接动词,就接动名词,而不是不定式。在这次归纳之后,学生在作业中的错误率大大降低了,很明显,比我反复讲解的效果要好,因此使用归纳总结教学法效果非常显著。

课前课后 篇8

一、课前使用微课,要找准一个“点”

对于内容比较简单,从教材上直接就可以看懂并理解的知识,就没必要使用微课教学,但是有些比较生疏、偏僻、难以理解的知识,此时就要使用课前的微课教学做铺垫,这里所说的“点”的意义也就在这里.通俗地说: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特点确定是否需要用微课教学,从而适时地把握好使用微课的时机,使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学习,从而获得思维发展,获得创新与实践的能力.

一旦找准了需要用微课进行课前预习这个“点”后,在预习的过程,一方面,为学生学习新知,掌握基础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肯定还会有疑惑不解的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上课,并在课堂上与同伴交流,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更具有针对性,势必会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微课的作用在此得以真正的凸显,它不仅是一种工具,一种学习资源,也成为教师成长的方式.

二、课中使用微课,要瞅准一个“空”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时间,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而达到效率的最高化,一直是每位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除了教师精湛的教学技艺、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外,信息技术———微课的辅助作用也显而易见.但课中微课的使用一定要瞅准一个“空”,这个“空”无疑指的是一个合适的时机,何为合适的时机呢?当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和同伴交流时仍然理不出个所以然,教师的讲解又没有直观的材料,学生遇到了过不去的“坎”时,使用微课,就是瞅准了“空”,抑或是对于有些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无法监控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利用微课教学,也可以说是瞅准了“空”,利用这个“空”促进学生学习思考.

这时微课作为有趣高效的学习载体在数学课堂上的使用可谓恰到好处,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课后使用微课,要盯准一个“伸”

课后,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所学新知识进行巩固、运用并延伸,所以课后使用微课,就要盯紧一个“伸”字,顾名思义,就是延伸的意思.一方面,微课的使用要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一定的提升,以便增加学生对旧知识的内化,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思维在深刻性、灵活性、创新性等方面得以培养和提升.另一方面,课后微课的使用还要延伸到与新知识相关的更深、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以便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和延伸自己的知识层次、广度和深度,为培养创新性、尖端型数学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又比如在教学完因数和倍数这个单元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制作了一节“哥德巴赫猜想”的微课,具体情境如下:

1.介绍一种数学现象:4=2+2,6=3+3,10=3+7,12=7+5,14=11+3,….

2.提出疑问:是不是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的和呢?

3.介绍哥德巴赫猜想:这个问题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最先提出来的,所以被称作哥德巴赫猜想.

4.介绍世界数学界研究这个猜想的现状:哥德巴赫猜想看似简单,要证明却非常困难,成为数学中一个著名的难题,被称为“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世界各国数学家都想攻克这一难题,但至今还未解决.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5.总结语:同学们,数学是一门神奇的自然科学,有趣而深奥,像哥德巴赫猜想这样的难题还有很多很多,期待着你去攻克……

这一节微课的学习使用,不仅在数学现象的揭示中引导学生复习了质数、合数、偶数、奇数等相关概念,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进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从知识和情感上把学生引入神奇而有趣的数学王国.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课前找准一个“点”,课中瞅准一个“空”,课后盯准一个“伸”,把握好微课教学运用的时机,制作出精美的微课,不但丰富了数学教学方式,激活课堂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适时增补有效信息,补充传统教学的漏洞,还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渐渐形成一种课前微课预习(生成问题)—课中微课辅助(交流问题,解决问题)—课后微课延伸(巩固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微课就一定会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成为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摘要:微课是信息技术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具有短小生动、传播面广、目的性强、不受时空限制等诸多优点.对小学数学教学起到了巨大的辅助作用.本文从课前、课中、课后几个节点阐述了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际,恰当而适时地引入微课教学,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课前课后 篇9

1 课前准备阶段, 实现学生分层和目标分层

学生分层, 如前所述, 由于学生的生源不同, 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也各有差异, 教师应根据这种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这里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况、学习速度的快慢、学习方法的优劣,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的性质、学习目标的高低, 等等。需要指出的是, 对学生分层不是给学生贴标签, 主要是便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对他们进行干预和影响, 做到心中有数。

目标分层, 就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原来规定的统一性教学目标, 改为由学生自行选择的弹性目标。这些目标是否达成, 是由学生一系列的学习行为体现出来的。需要指出的是, 完成目标的方式方法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 应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自由。

根据学生分层和目标分层, 教师可以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例如, 在信息技术课程开始前 , 教师根据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确立一个学习的理想目标 , 然后根据学习特点 ( 如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 ) , 对他们提出不同水平的学习要求。对同一水平的学生 , 所提要求的着重点或侧面也不一样 , 如对于热爱思考钻研的学生可以重点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对另一些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则侧重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 课堂学习阶段, 教师施教分层并配以适当的评价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 , 根据信息技术的内容交替或交叉变换各种教学方法 , 对不同学生均衡地实施匹配教学与有意失配教学。要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环节, 又有面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学生的环节。把整节课分成学生分类自学—教师集体讲授—学生分类质疑—教师分类指导—学生分类练习—班级小结的课堂结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终根据课前准备中的学生分层, 在心中有个班级总体个性化学习方式类型的分布图, 适当地进行施教分层, 并进行有效的分层指导、分层要求、分类指导等。同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增强学生有效运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自我监控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进行评价。

3 课后复习阶段, 做到作业分层与评价分层

作业分层, 即对于学生作业巩固方式、记忆巩固方式的差异给予分层指导。课内作业可统一要求, 课外作业分层、分类设计, 并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 扬长补短,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辅导。

评价分层, 主要是针对各层次、各类型个性化学习方式学生的不同教学要求进行分类考核, 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运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优势以及不足;评价可以采用个体内相对评价, 不进行个体间相对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这样, 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不同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学生还能相互启发, 取长补短。如场独立型学生通过对场依存型学生的整体直觉能力的评价, 学会了积极的简化思维过程;场依存型学生通过对场独立型学生清晰地分析推理过程的评价, 则学会了适时运用逻辑分析的策略。以往在评价学生成绩时 , 往往将不同考生某次考试的原始分数加以比较 , 这样不利于提高各种类型学习者的积极性 , 必须改进, 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不断自我超越。

为了确保教学效果, 在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中教师要及时对不同个性化学习方式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课外辅导。1对学习态度、动机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动机激发与监控措施来改善不同类型学生的作业巩固和记忆方式。2根据学生学习时间节律的不同 , 指导他们合理调整和高效的使用时间。3在课外辅导和个别教学中 , 可采用多种教学技术, 如“教育合同”、“学习包”等。如对压力督促型学习者采用“教育合同”的教学技术可以激发其学习的自觉性。而对于能力比较突出的学习者采用“学习包”的教学技术可以帮助其在自己原有层次上不断提高。

4 动态的教学过程

通过课后复习阶段的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 使课后复习成为下一个课前准备的反馈, 这样, “课前—课堂—课后一体化”的分层教学模式中, 不管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是教学过程实质上均成为一种动态过程。

另外, 值得强调的是, 在班级授课条件下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互相补充, 如我们可用“个别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异步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搭配使用。“个别化教学”也叫个性化教学, 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大班进行, 前提是充分研究、了解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差异互补, 互相启发, 提高学习速度和和效率;“异步教学”, 也就是“分合式”教学, 其基本程序是“合—分—合”或“分—合—分”。这种“课前-课堂-课后一体化”的分层教学模式, 可用以下图式表示:

5 结语

在目前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由于学生智力、原有知识水平和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差异, 他们并没有得到合适的教学, 这种不平等的教学造成了一批所谓的“差生”群体。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这些客观性, 这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 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促进有差异的学生普遍发展。

摘要:分层次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 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 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文章主要对构建信息技术课堂“课前-课堂-课后一体化”分层教学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从而使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动态过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法,课前—课堂—课后

参考文献

[1]良著.学习风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2]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4][美]RobertJ, SternbergWendyM.Williams.教育心理学[M].张厚粲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5]广文等.因能施教心理学依据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6 (6) .

[6]泽英.试论学习方式差异与因材施教[J].学科教育, 2000 (5) .

课前课后 篇10

一、课前, 铺路架桥

古语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 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预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 使预习者成为了学生的主动者。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 为听课扫清障碍。在预习中未能解决的, 学生会有意识地记下来, 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 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

例如:在学习牛津小学英语《2B unit3 What can you see?》课前, 我布置三个预习作业: (1) 让学生回家先听录音尽量把这B部分的四个表示交通工具的单词读出来 (2) 找找看我们还学过哪几个表示交通工具的词 (3) 通过一二年级的英语学习, 我们已经掌握了8个表示交通工具的单词, 但是我们生活还有很多不同的交通工具, 你能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查阅并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交流吗?这前两个预习工作, 多数小朋友都能完成。在这种情况下, 我鼓励那些学困生来完成我的检查预习的工作, 并结合我校的《小学生积分手册》进行奖励, 这样学困生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也因此会更加自主地完成预习工作, 也许他们因为成功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得到老师的肯定, 从此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第三个预习工作, 有一定地难度, 那些能参与其中的学生, 既感到自豪、很有荣誉感, 又能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那些没有完成这项任务的同学, 也能集中注意怀着仰慕和好奇的心情参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当然在教学每个版块时, 有不同的预习要求, 同样这个二年级unit 3的A部分, 我会布置这样的预习工作: (1) 听录音, 尽量模仿朗读 (2) 结合B部分内容进行替换 (3) 和之前学过的内容能否联系起来。如利用:what can you see?I can see…这个句型, 结合我们的动物类、水果类、文具类单词进行交流。

当然高年级的预习任务不仅仅局限于听录音朗读单词或者是了解这几个陌生单词的含义, 更应该去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语法点。如《5B unit 4 An English friend》一文中涉及到一般现在时, 学生在预习时需初步了解和之前学习过的现在进行时有何区别, 他们的构成又是什么呢。

二、课内, 巧设机关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 完全由教师主宰, 学生没有任何自主选择的权力, 这无疑是对学生心灵的一种压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英语教学的众多环节中, 应当尽可能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 使他们享受到“心灵自由”的快乐。学生在学习中能选择、会选择, 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当他们拥有了选择、创造的自主权后, 就会进入一种自由学习的王国, 学习就变得自觉起来、积极起来、愉悦起来, 孩子的个性也得到充分地发展, 主体性得到真正的落实。这难道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吗?

三、课后, 拓展延伸

小学高年级英语的每篇课文都是一个话题, 一篇课文学下来, 语音、词汇、语法、句型及口、笔头表达等全部包括了。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点, 精心设计练习, 加强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训练。所设计练习形式有缩写课文、改写课文、表演课文、复述课文等, 还可以转换师生角色。在课堂活动中, 教师请学生做“老师”, 解释句子, 分析文章结构和段落, 综合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分析、综合教材, 其难度较大, 教师有必要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修正、补充和评议,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虽然学生不能对课文中的句、段做出令人满意的分析, 但这一过程实践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 积极交流, 使原来由教师来解决的问题在讨论中共同求解, 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激发, 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学生在自导与互补中掌握学习方法, 形成学习的能力。在关注课后练习的同时,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 还可以延伸课堂阅读。阅读后以手抄报或英语读书笔记的形式展出, 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英语学习风采和获得成功感的平台。

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前课后探讨 篇11

一、立足教材、钻研教材

认真研习教材是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是学科知识的高度概括。”在备课的过程中也应合理而充分利用这一基本课程资源。我在研习教材时带着这样的任务:全面把握和梳理知识点,提取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

备课如果仅仅使用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立足于教材,但又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适当延伸教学内容,超越教材。备课时要站在学生的位置多角度去准备,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提出新观点的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最富生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堂不再只是展示教师的专业功底和教学技艺,而更多的要看教师的教学风格和课堂组织能力。

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涉猎相关图文资料,其中人物传记、通史和朝代史、报刊杂志、网络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这样一方面能够积累历史知识,扩展和加深对于本课内容的理解,不至于在讲课时由于知识的匮乏而陷于窘境;同时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准确而深刻,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得有一桶水。”另一方面也能突破教材限制,多角度地呈现历史,让历史课血肉丰满而富有生命力。在立足教材这一基本原则内,这种对教材的超越和延伸也不能脱离教材,必须适可而止,最终还是得回归教材。在分析和延伸教材后,就可以此结合教材精选教学内容,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确立指导方向。

二、紧密结合课堂,整合各类资源,预设教学方案

经过对教材的充分分析以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明确,整体的知识框架和教学思路就基本确定了。现在要做的就是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围绕本课主题,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有序安排教学活动,并逐步设计教学方案。这是备课最核心的一个环节。

在这一过程中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就是:紧密结合课堂要求,精选优化各类教学资源,考虑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学活动必须服务于课堂,就是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首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有力的学习动机,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最好利用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习愿望,使他们尽快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来。

其次,备课的重点放在关注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能只顾自己讲授而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新课改要求教师特别要注重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创造能力。可以设置学生活动,调动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这种参与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在备课过程中一定是要对所引材料进行筛选,标准就是要紧密结合课堂,具有代表性,能生动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读了材料后对历史的理解和情感呼之欲出。

在备课过程中,我认为教学方案中的读书、提问、讨论、讲述、分析运用材料、应该根据教学需要以脚踏实地的知识体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学生活动等环节,以多种形式诠释教学内容,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形成对历史事实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在备课过程中不断拷问每一个环节是否可行、有效,是否服务于教学目标,并对其在课堂中的效果进行相应预测,设置备用方案。其实备课时也有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最不好预测的因素就是学生的表现。研究表明,教师在一堂课上要做出30个左右的决定,这意味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备课,另一方面还要留有根据不同情境临时发挥的余地。

另外,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可以将历史人物图片、地图、故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较好地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内容体现在多媒体上,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系统掌握知识,这也使得制作多媒体课件成为备课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注意系统展示我们的教学思路,依据客容量和教学内容量精心选取合适的素材,合理有序地编排内容, 同时考虑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反复修改以求达到最优效果。

三、教学反思中多次备课,优化历史课堂

课堂上我们时常会有头脑的一闪光,想到某些方面就会即兴发挥,有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呢?学生的反映如何呢,下一堂课可不可以继续使用呢?我们常会在课后进行反思从而有助于下一步的教学,在我看来,课后反思不能泛泛而谈,我们每天都要教学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做个有心人,素材并不少见。我们可以记教学得失:每位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试验田”,试验成功与否,肯定会有所“悟”总结得失,以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在教学中,感觉上得心应手,学生思维火花的不断迸发,你也许会突然得到某种悟性与启示,产生你平时没有想到的观点,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材料:也可以记学习感悟,在我们阅读书报、听课、评课、师生交谈过程中,常常有所感悟,好的写作素材也会由此产生。备课的过程并不是一次完成就彻底完成了,它必须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并视教学效果而不断改进、优化,即在教学反思中多次备课。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同样,没有反思的教学,也是不完整的教学。将备课与教学反思相结合也是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效果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名人明星下一篇:网络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