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课后训练

2024-10-13

课前课后训练(共7篇)

课前课后训练 篇1

长期以来, 我们的英语都处于“授之以鱼”的模式, 即多偏重于对学生英语知识的传授与讲解, 而忽视了如何利用教材载体培养小学生自主性阅读的能力, 以至于普遍产生如下问题:很多小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 没有养成主动阅读英语课外书的习惯;阅读过程中, 较多的依赖老师讲解, 缺乏自己独立阅读英语材料的能力……此外, 小学是英语教学的起步阶段, 小学生所掌握的词汇较少、基本句型不够, 同时其理解能力仍处发展状态, 这些是造成小学生阅读能力亟待提高的不可忽视的客观原因, 所以培养小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自主阅读能力有些肤浅的认识:

一、课前, 铺路架桥

古语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 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预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 使预习者成为了学生的主动者。预习可以使学生发现旧的知识结构中的薄弱环节, 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 为听课扫清障碍。在预习中未能解决的, 学生会有意识地记下来, 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 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

例如:在学习牛津小学英语《2B unit3 What can you see?》课前, 我布置三个预习作业: (1) 让学生回家先听录音尽量把这B部分的四个表示交通工具的单词读出来 (2) 找找看我们还学过哪几个表示交通工具的词 (3) 通过一二年级的英语学习, 我们已经掌握了8个表示交通工具的单词, 但是我们生活还有很多不同的交通工具, 你能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查阅并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交流吗?这前两个预习工作, 多数小朋友都能完成。在这种情况下, 我鼓励那些学困生来完成我的检查预习的工作, 并结合我校的《小学生积分手册》进行奖励, 这样学困生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也因此会更加自主地完成预习工作, 也许他们因为成功回答老师的问题而得到老师的肯定, 从此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第三个预习工作, 有一定地难度, 那些能参与其中的学生, 既感到自豪、很有荣誉感, 又能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那些没有完成这项任务的同学, 也能集中注意怀着仰慕和好奇的心情参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当然在教学每个版块时, 有不同的预习要求, 同样这个二年级unit 3的A部分, 我会布置这样的预习工作: (1) 听录音, 尽量模仿朗读 (2) 结合B部分内容进行替换 (3) 和之前学过的内容能否联系起来。如利用:what can you see?I can see…这个句型, 结合我们的动物类、水果类、文具类单词进行交流。

当然高年级的预习任务不仅仅局限于听录音朗读单词或者是了解这几个陌生单词的含义, 更应该去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语法点。如《5B unit 4 An English friend》一文中涉及到一般现在时, 学生在预习时需初步了解和之前学习过的现在进行时有何区别, 他们的构成又是什么呢。

二、课内, 巧设机关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 完全由教师主宰, 学生没有任何自主选择的权力, 这无疑是对学生心灵的一种压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英语教学的众多环节中, 应当尽可能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 使他们享受到“心灵自由”的快乐。学生在学习中能选择、会选择, 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当他们拥有了选择、创造的自主权后, 就会进入一种自由学习的王国, 学习就变得自觉起来、积极起来、愉悦起来, 孩子的个性也得到充分地发展, 主体性得到真正的落实。这难道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教学境界吗?

三、课后, 拓展延伸

小学高年级英语的每篇课文都是一个话题, 一篇课文学下来, 语音、词汇、语法、句型及口、笔头表达等全部包括了。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点, 精心设计练习, 加强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训练。所设计练习形式有缩写课文、改写课文、表演课文、复述课文等, 还可以转换师生角色。在课堂活动中, 教师请学生做“老师”, 解释句子, 分析文章结构和段落, 综合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分析、综合教材, 其难度较大, 教师有必要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修正、补充和评议,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虽然学生不能对课文中的句、段做出令人满意的分析, 但这一过程实践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 积极交流, 使原来由教师来解决的问题在讨论中共同求解, 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激发, 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学生在自导与互补中掌握学习方法, 形成学习的能力。在关注课后练习的同时,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 还可以延伸课堂阅读。阅读后以手抄报或英语读书笔记的形式展出, 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英语学习风采和获得成功感的平台。

叶圣陶老先生在几十年前就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让学生像他说的那样从小喜欢阅读, 会阅读、会独立自主地终身性地阅读, 等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大学堂后, 还会自主阅读。我想这就是我们英语教学应该考虑到的有效的长久的教学目标, 以课内阅读指导为基础, 课外阅读求发展, 激励孩子终身喜欢自主阅读, 并使其听说读写能力大大提高。

从课前、课中、课后着手减负 篇2

“访问”是指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其实“访问”在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对学生进行“访问”,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新课可能产生的障碍点, 做到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

如, 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的生字时, 我提前做了这样的“访问”:投影出示文中要求认识的生字, 手指着识字条依次询问:“认识它就举手!”根据学生举手情况, 就可以大致判断出认字重点应该放在“流”“岸”“绿”这几个生字上。二次备课时我就特意在这几个字上动了动脑。

课前“访问”并不只是像这样的举手调查, 还可以通过简单的聊天或简便的文字调查。无论是哪一种“访问”, 目的只有一个:了解学生真正疑惑的, 了解学生最需要教师帮助和指导的。

二、精讲精练———让减负有质可保

减负, 客观地讲是减去超过学生年龄和接受水平的学习上的负荷, 它并不等于减少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因此, 要帮助学生减负, 教师首当其冲应该在宝贵的四十分钟内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做到“精讲精练”。

“精讲”即抓住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学习教学内容, 不求面面俱到。而“精讲”的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是根据教参, 二是根据课前的“访问”。所谓“精练”, 即围绕本学科和教学重点设计的有针对性的练习, 这些练习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了当堂知识, 而且帮助学生及时解决了课后的习题, 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 真正做到将“课后习题”移到“课上解决”。

三、作业合理——让减负落到实处

作为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不可少, 尤其是养成回家自觉温习功课、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可是布置多少作业才算合理呢?省教育厅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督查办法》中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得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学生 (以中等水平学生完成作业时间计算) 书面家庭作业量每天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学生不得超过2小时。鉴于规定教师一定要慎重考虑布置的作业量。可是, 几个学科的教师却都忽视了:语数英加起来的作业量可就不一般了。因此, 为了避免因作业扎堆布置而给学生带来的超负荷, 为了真正将课后作业的减负“落到实处”, 主要学科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必须讲究“合作”和“避让”, 也必须及时沟通和协商。

课前课后训练 篇3

为什么是设计,不是备课,备课跟设计,究竟有什么区别?备课本往往是学校统一印制的,一般来讲,备课本上往往设置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小结、课后作业等栏目,备课时将这些栏目填满就是,这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写教案,或者写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位的。设计就不一样了,以教学目标的设定为例,至少要从学科、课程、教材编写角度、教材本身、学生以及老师角度来思考。这就是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涉及的主要是教材的一章一节甚至是一个单元、一篇课文、几个板块之间的系统化。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教学设计,都是在系统化思维的指导下,进行的系统化设计。而对系统化粗浅片面的理解,造成了当前我们在教学设计中的通病,即过度地追求外在的形式,忽视了以人为本这个根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学设计至少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出发,从教的需要出发,至少要考虑具体的学科特征,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的条件———环境、教师;从学出发,至少要考虑学的现状、需要与可能,当然还要考虑学的动力。以《变色龙》这篇课文为例,我的教学设计经历了两个版本,三个层面。

关于初中语文学科的特质与地位以及课程目标等,最近一次修订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有这样一些陈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而,“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一、两个版本根据教材编写特点、单元要求有很大变化

《变色龙》这篇课文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教初中语文时,就教过几次,也为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费过多少脑筋,但总觉得如果从学科、课程、教材编写角度、教材本身、学生以及老师角度来推敲的话真的还有不少需要改善的地方。2015年有个刊物向我要一个教学设计(这些背景是否一定要呈现?),于是我再一次选择了《变色龙》这篇课文。

我对《变色龙》的设计用的是苏教版教材。苏教版将它放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之林》中,教材编写者在这个单元前的“导语”中有这样的表述“阅读本单元的小说,你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小说的表现力极强。三言两语,便能写活一个人物,短短几百字,便能折射一个时代”。同时,编写者将这篇课文定位为“阅读课文”而不是“精读课文”,课文后面的“探究·练习”有这样几条:

一《变色龙》既写了任务的“变”,也反映出人物的“不变”。奥楚蔑洛夫是怎样随案情的变化而“变色”的?在他的“变色”背后“不变”的又是什么?你能运用这种“‘变’中‘不变’的方法”,分析学过的小说中的人物吗?

二课文除了刻画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之外,还写了他的外貌。你认为写外貌时突出一件始终伴随他的军大衣的细节有什么作用?你能联系周围的一个人物,用几句话通过一个细节刻画他的性格吗?

三请你比较下面各组中的两句话,思考问题。

B句比A句多了一点什么意思?

两句意思有什么差别?

两句的表意侧重点有什么细微的差别?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另外,课文第一面下面还有这样两个注释:

(1)选自《契科夫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变色龙,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颜色的不同而改变;比喻在政治上善于变化的人。契科夫(1860—1904),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草原》《套中人》、戏剧《樱桃园》等。

(2)“奥楚蔑洛夫”俄语中这个词的本意是“疯癫的”,用它作姓,有讽刺的意味。

我在反复重读课文和以上这些文字的基础上,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 直接导入:知道变色龙吗?说说看。

2. 阅读思考:浏览课文,看看小说情节怎么围绕“变”展开的。

3. 问题探究:

警官奥楚蔑洛夫为什么会前前后后一“变”再“变”?假如你是警官奥楚蔑洛夫,你会不会同他一样?你觉得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是哪里?

4. 组织讨论:你们觉得参考资料对奥楚蔑洛夫的分析有道理吗?

5. 阅读《一个小公务员之死》。讨论警官奥楚蔑洛夫与小公务员有没有相同之处。

6. 布置课后作业:

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以及契诃夫的其他作品。思考:契科夫笔下的小人物告诉了我们什么,对这类小人物当如何看待?

我上面这个设计有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特点出发的,比如3、4;也有是来自培养学生“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目标的,比如5、6;还有来自教材的,比如2、3,扣的是单元要求与课文的“探究·练习”,4、5扣住了注释。当然也兼顾了我本人的一些考虑,比如5,更多的则是着眼于学生的学的。

虽然,我这个设计上没有陈述“教学目标”,但从具体的教学设计中,还是可以看到每一个环节的出发点与归宿所在的。

就具体的教学时间而言,是不可能将所有的内容一股脑儿抛售出去的,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同学生一起学习其中最为重要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教学重点”,当然这重点也是要在熟悉学科特质、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尤其是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定的,即便“非重点”的舍弃也当如此。任何一堂课,在具体的教与学中多多少少总会有些阻滞和障碍,这就是“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绝不能简单地从“教学目标”那里复制粘贴过来。它们是教师在教学的系统化设计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遴选与确定的。是教师在权衡评估教与学的起点到终点的进程中可能会遭遇到的阻滞与障碍而设计出来的。从课程系统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看,苏教版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导语”中的“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难点就是“探究·练习”中的“一”“二”“三”,再具体一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难点则应该是“探究·练习”中的“三”,从课程目标出发,教学难点则是我的设计中的环节4。

今年上半年,接到一个任务,内蒙有个培训,希望我去给老师们上堂公开课,课题就是《变色龙》。但这篇课文,在人教版教材中是放在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一篇“精读课文”,教材是这样明确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的:“学习本单元,要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手法”,课文前的“提示”是“狗的主人究竟是谁,随着判断的不断变化,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着。这篇讽刺小说在给我们带来笑声时也令我们深思,或许我们还能从现实中看到这种人的影子”。“研讨与练习”是这样的:

一、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二、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体会讽刺小说的这种写法及其作用。

三、依据课文内容画漫画或制作电脑动画,也可以编演一出话剧小品。

注释与苏教版大致一样。

可见,无论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教材对奥楚蔑洛夫的定位是一以贯之的,他就是个“寡廉鲜耻,欺下媚上,专横霸道,见风使舵”的“变色龙”。不同的是一个是初二的“阅读课文”,一个是初三的“精读课文”,显然,照搬去年的设计是不行的,必须再设计。

我这次是这样设计的:

课前布置学生结合“课文提示”与“研讨与联系”“一”“二”反复阅读课文。

1. 导入:多媒体呈现几张变色龙的图片,要求同学说说它们为什么会变色。

2. 揭示课题。

3. 阅读分享:

呈现四张与课文有关的漫画,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张分享一下相关的情节,并说说你从这个情节看到的奥楚蔑洛夫是怎样的一个人。

4. 问题讨论:课文中有哪些细节值得回味,为什么?为什么会将“变色龙”与奥楚蔑洛夫联系在一起?

5. 问题探究:

有人说“《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反映的正是这一现实。”你怎么看?(为帮助学生的探究,给他们提供一下资料链接:作者契科夫的人生态度“不以暴力抗恶,相信上帝,自我完善”,其作品“关注小人物的不幸与悲惨生活”,行文“朴素、自然、冷峻、简洁、凝练”)

6. 速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一个小公务员之死》。

思考:契科夫笔下的小人物告诉了我们什么,如何看待这类小人物?

这个设计,同样从学科、课程、教材编写角度、教材本身、学生以及老师角度出发的,但更多地考虑的是“精读”。我将一个重要的目标定位在批判性思维的引导上,以期通过批判性思考,以实现“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课程目标,让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到“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学会以批判的精神看待教材,对待别人的解读。

三、从备课到上课,设计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

课前的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还是有一段距离的,何况还是借班上课,而且实际的教学是在一个师生相当陌生的环境中进行,作者为设计者,难免有些惶恐,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师生间的陌生感,尽快地进入教与学的实际状态又能达成帮助学生“学会以批判的精神看待教材,对待别人的解读”的教学目标,成为萦绕我心头的一个困惑。在我走进课堂的片刻,忽然想起了我那个U盘上有一个短片《人性》,这是一部荣获了全世界102个奖项的寓意深刻的动画短片。它与本次授课内容具有相似性,于是我将这个短片放了一下。故事情节这样的,片中主人翁的各种用具都是人承担的,举灯的人,当桌子、凳子、衣服架子、出租车、红绿灯、电梯、存储柜等都是人,最后是主人公自己当了别人进门的鞋垫子。

上课时间到了,我说刚刚看的是一部荣获了全世界102个奖项的《人性》,现在不讨论。先来相互认识一下,我指着黑板上凌宗伟三个字说,我叫凌宗伟,为了方便交流,我想请同学们将桌上的那张A4纸做成一个桌牌,写上自己的名字,以便我能喊出你们每一个人的名字(我在很多地方借班上课,都会借用这个从台湾朋友黄欣雯女士那里学来的沟通方法)。这个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套近乎,当然也可以在学生的制作中看到学生的一些状况,以便我及时调整已有的设计。一分钟过去了,全班只有李宏碁做得比较标准,于是我让他给全班同学展示了一下,并请他说了说他是怎么想到这样做的。李宏碁说这是生活常识。下面有同学轻声说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李宏碁同学以及下面同学的回答正是我这个设计需要达到的目的,学习要联系生活,学习打通学科界限。于是我提醒同学们:学习,许多时候是要联系生活常识的,也是要综合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的,今天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这样?

接着我说,上午我到赤峰博物馆去转了一下,有人告诉我,赤峰人是内蒙古的犹太人,犹太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我今天有幸跟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一起分享这一篇短篇小说,应该是一个很幸运的事情。来看PPT,这PPT上是什么?学生都说是变色龙。高浩同学说:变色龙这种动物会根据身边的环境判断有没有危险,然后改变自己的肤色来和旁边的环境融为一体以躲避危险。许多同学都说,变色龙是利用自己的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

我接着说,今天我们要学的小说标题也叫变色龙,作者是俄国的契科夫,他跟另外两个人号称世界上短篇小说三大巨匠,知道另外还有两个巨匠是哪两位?同学们都能清楚另外两位是莫泊桑和欧·亨利。于是我判断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在今天的课堂上是有可能达成的。接下来的进程比较流畅,基本上是按照课前的设计走下去的。

但是,在讨论细节描写的时候,高伯仑同学说,除了军大衣与手指这两个细节,课文中还有人群里的两处细节,一处是:“‘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中有人说。”另一处是:“‘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这说明围观的人群也很关注这个狗的主人是谁。实话说,我在研究课文时尽管也关注了这两处,但在设计时就没有将它放进去,高伯仑同学这一说,立马提醒我将它放置进来了。在后面探究如何看待奥楚蔑洛夫的“变”与“不变”时,就用上了它。来看下面的课堂实录:

老师:我问的是,为什么将变色龙和奥楚蔑洛夫联系一起,这是一种什么方法?

学生齐:借物喻人的方法。

老师:借物喻人要有关联性和相似点,这个关联性在哪里?相似点是什么?

刘天浩:善变。

老师:是的。随着狗的主人的变化,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也在不断地变化。刚刚高伯仑同学还发现围观的人群中也有人关注这狗的主人。如果我们也是围观者中的一员,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关注呢?如果我们是奥楚蔑洛夫,怎么处置这条狗呢,如果这狗是你们班主任家的或者校长家的,你们怎么处置?

李琛:应该跟奥楚蔑洛夫一样。

老师:为什么?

李琛:现实生活就是这样的。

老师:现实生活中是人大都这样?

李琛:对。

老师:现在同学们是否能说说《人性》这个短片告诉了我们什么?

刘天浩:我感觉应该是,当别人以你为首的时候,你或许也在以他人为首,当你在这里奴役别人的时候,要想想自己也曾被人奴役的时候。

老师:很好。到底是我们内蒙的犹太人,刘天浩同学的意思是,当我们在身处高位的时候往往会忘乎所以,但我们要明白,当自己在奴役别人的时候,你也可能正受着另一个别人的奴役,人性大都如此。换了我们身处其中也会像奥楚蔑洛夫一样处置这样的事情。想跟大家讲的,在许多时候不要过高的要求别人,给别人贴上一个什么标签。前面有同学在介绍契科夫的《凡卡》时说,契柯夫写的大多是这样一些小人物。现在我们翻一下讲义,《装在套子里的人》和《一个小公务员之死》,很快的翻一下。看看《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了件什么事,《一个小公务员之死》写了件什么事情。用自己的语言简短地把情节复述出来。一下子看那么多文章,要学会速读。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有大量的新的信息出来,要学会在大量的信息当中迅速地汲取最主要的和最关心的那些信息。时间关系,不一定两篇都看。

王晓东:《装在套子里的人》写的是别里科夫因为当时社会的原因,所以掩饰和包装自己使自己成为了一个苟且偷生的人,并使之成为了习惯,最后戏剧性地死了。

老师:很好。为什么你用戏剧性地死亡了。

王晓东:他的文字“冷峻”,同时他还是戏剧家。

老师:别利科夫要把自己裹在套子当中。

王晓东:他担心闹出乱子。

老师:闹出乱子来,说不定就会伤害了自己?你真厉害。

赵威:《一个小公务员之死》讲的是一个将军身边小公务员,看戏的时候,不小心打了一个喷嚏,他认为自己的吐沫星子喷到将军身上了,就一直都不安宁,很怕将军生他的气,就一直在道歉最终吓死了自己。

老师:很好!《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以及我们今天读的《变色龙》的主人翁都是契科夫笔下的小人物的生命状态。今天我们身边的小人物多不多?

学生齐:多。

老师:你们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

学生齐:小人物。

老师:我们都是小人物。在对待奥楚蔑洛夫的态度上,我们除了在选择他是“见风使舵,伪善欺下”伪君子时,应该不应该有一点另外的想法?《装在套子里的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的主人翁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社会的底层人物,为了生存,他们的选择也是一种无奈。我们不能总是用一种居高临下的道德的标杆要求这些小人物。设身处地,或许我们还会有其他的一些认识。

课前课后训练 篇4

一、课前热起来

课前就能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是一堂课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Warming up部分是每个单元不可觑觎的一部分。它对一个单元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学习每个单元前,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依据,借助网络、百科全书及其他媒体;可以合理分工,各自收集材料,然后资源共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初步了解本单元的话题,为阅读课文和学习语汇和语法做好准备,并积极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8A Unit 6时,我告诉学生们下周将学习第六单元一个新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为自然灾害,请学生们以4人为一小组,利用周末时间对自然灾害的各个方面进行大搜索。学生可以自由分工,有的负责查阅自然灾害的种类,有的负责查阅最近我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有的负责查阅各种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这种课前的预热大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有关自然灾害知识的兴趣,结果等我星期一上该单元的Comic strips and welcome to the unit时,学生们已经炸开了锅。我的问题“Can you tell me some disasters?And say something about them?”刚刚一出来,许多学生便脱口而出,有讲中文的,有讲英语的,我感觉效果特别棒,这正是我所期望看到的。

二、课上动起来

在英语课堂中,师生的合作尤为重要,并且这种合作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积极导入来完成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设施来激活学生所熟悉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对相关话题的讨论。《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 3 Intergrated skills:A helping wild animals主要以提出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根据这些问题而转入主题谈论老虎,根据helping wild animals此话题,我设计了问题:“What kind animal do you like best?”一些学生反应热烈,快速回答:“I like pandas best.I like tigers best.”回答简单而贴切,正当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活跃时,我马上给出问题:“Can you describe tigers’appearance?”学生回答:“It’s big and strong./It has bright eyes./It looks very beautiful./It has black strips.”学生思维豁然开朗,语言也因话题的贴近自己的生活而变得生动流畅。我接着问:“Who can tell me its ability?”男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了:It can run very fast.It is good at hunting.我乘势补充道:“但是现在他们当中的一些正处于危险之中,What’s danger?Because hunters hunt them for their fur and bones, some hunt them to make medicine.Should we take actions to protect them?”“Yes.”虽然学生们只是几句简单的口头表达,但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得到了锻炼,思维得到了发散,有了保护动物的意识。这样的师生互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觉自己有很多话要说,各自畅所欲言。

三、课上活起来

要使英语课堂活起来,教师就应该有紧随时尚、与时俱进的理念。以前,我在授新课时所用的材料和所举的例子总是太呆板、太枯燥,别说学生不爱听,就连我自己都觉得毫无新意,并且每一届学生所举的例子也大致相同,没有任何时代感,自然对学生也毫无吸引力。而如今的我,在这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所举的例子或所选的材料都是贴近当时的热点话题,紧跟时代的步伐。还记得一个较成功的例子。有一次,在新授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 5“Main task”时,课文讲述了一个叫Mandeep的印度女孩,由于家庭贫困无法上学,最后在世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帮助下成功地返回了课堂。文中讲述了她极度贫困的生活,于是我便想到获得8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影片的主人公杰玛与课文的主人公Mandeep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并且他们都来自印度的贫困家庭。因此,在新授“A helping hand from UNICEF”时,我剪切了一段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关于小杰玛在贫民窟生活的那一段,而正好是这一段与文中的Mandeep的生活环境不谋而合,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想了解的欲望瞬间就被调动起来,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这部奥斯卡影片,还有一些学生刚刚看过,看着影片中的小杰玛,学生们很快就能通过书本的图片用英文描述出Mandeep的生活环境。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该有与时俱进的理念,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四、课后归起来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要真正学好它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英语知识多而零碎,怎样记住众多英语单词、句型和语法规则,这就值得每一位英语老师思考。话说英语知识似乎很杂乱无章。但在纷繁复杂的背后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把零碎的知识逐步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零碎的知识系统化。课后的归纳总结将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提高,例如be (get) used to doing sth.,pay attention to doing sth.,to是介词,后面应该加动词的ing形式,我讲过多次,但学生们反复错,总是把to当作不定式,后来我也反复思考,查找学生们反复出错的深层次的原因,之后改变教学方法,叫学生们利用周末时间把初中阶段所有的to为介词必须带动名词的词组全部归纳出来,如:

look forword to, according to, be used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pay attention to, prefer...to。

这里的to为介词,以后凡是看到这几个词组后面接动词,就接动名词,而不是不定式。在这次归纳之后,学生在作业中的错误率大大降低了,很明显,比我反复讲解的效果要好,因此使用归纳总结教学法效果非常显著。

课前课后训练 篇5

1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是高中英语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通过阅读课的教学, 必须具备以下阅读技能:猜测词义、理解语句之间的关联、理解篇章结构、理解细节、推论、理解风格效果、泛读、略读和扫读等。要完成上述阅读课的任务,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必须了解一些跟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二是学生必须在课前熟练掌握本课的生词。显然上述两项任务也作为课堂教学的任务, 那么单靠课堂45分钟, 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 所以笔者设计了如下预习任务:

(1) 背诵本课生词adult, teenager, ...be hard on.

(2)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 回答下列问题:

(1) What does the title—growingpains mean to you?

(2) Have you ever seen the film Growing pains?

……

(10) Describe an unpleasant experience with your parents.

设计思路:生词是造成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 课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词是课堂进行有效阅读的前提。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 在新知识的学习中, 学生能否获得新信息, 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 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要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头脑中应当建立一些跟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 Growing pains这个主题跟学生的关系比较密切,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他们会很乐意的通过网络来查找相关的信息, 会很积极地参与问题的思考。所有这些都为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学生课堂主动学习是高中英语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根据教学活动的发生机制, 主体在活动中自主性和参与度, 主体在活动中的地位及由此产生的对活动的态度影响, 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为中心, 是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笔者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2.1 Lead in

针对课前预习的任务, 笔者主要设计了下列任务:

(1) 小组竞赛-抽查单词背诵。

(2) 师生合作或者生生合作讨论上面的10个题目。例如:

T:Do you think that your parents try to force you to spend your spare time doing things you don’t like?

S:Yes.I hate doing homework.But my parents always force me to do my homework in my spare time.They think study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world.

……

设计思路:在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两个任务:一是通过单词竞赛的方式抽查学生课前预习生词的情况, 然后让学生互改互评, 教师再适当点评,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解决了文本阅读的生词障碍, 一开始就形成比学赶帮的良性课堂学习氛围。二是讨论课前准备的10个题目, 通过教师提问, 小组合作回答的方式讨论上述问题, 主要目的是: (1) 激活学生原有的旧知识, 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奥苏伯尔有一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 我将会说, 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了解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2) 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入手讨论, 可以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2.2 Pre-reading

T:According to your understanding,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erican teenagers and their parents like?Is it the same as Chinese?

S:I think…

T:Do you agree with her?But in American families, problems also happen, especially when families do not discuss how they really feel.Let’s read the short play on page 22 and see what happens in the American family.

设计思路: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的一致, 以保持心理平衡?倘若在某种新的情境中, 出现了与人们的原有观点或信念不一致的地方, 产生认知失调, 人们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 以达到认知协调。Pre-reading设计的主要意图也是基于此, 学生对于美国青少年和家长的关系形成了固定的看法, 他们觉得美国家庭关系是很民主和开放的, 教师此时如果给出怀疑的判断, 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他们会迫切的想阅读文章, 找到问题的答案。

2.3 Reading comprehension

(1) Fast reading

Read the play quickly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Part A.

(2) Careful reading

T:Now let’s read the play again and do some comprehending exercises.You are required to finish Parts C1 and C2.

C1.Match each line of dialogue with the character who said it.Write the correct number after“Dad, Mum, Daniel or Eric”.

C2.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do some true or false questions.

设计思路:维果斯基认为, 当教学处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时, 教学最有效, 会促进儿童的发展。上面的两组阅读题的设置遵循了由易到难的原则, Fasting reading部分主要训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信息的能力。Careful reading部分则需要学生具备更高层次的阅读技能, 如:通过通读全文, 能够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 能够把握作者的整体思路;能够探查作者的隐藏意思;通过推敲词、句、段之间的关系, 理解文章的细节, 并做出正确的推论。这个阶段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伴的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容忽视。

2.4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In this step, students will do some discussion about the family problem and the play itself.

T:In this play, the parents and Daniel are not happy with each other.The parents thought Daniel didn’t act like an adult and make good decisions.Daniel was angry because he thought Dad and Mom shouted at him without giving him a chance to explain.Whom do you think should be blamed for?

S:I think Dad and Mom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fight.They should greet the kids first after they enter the house.Then ask them what happened to the dog and dirty house.Then judge if it is Daniel’s fault or not.What they did really hurt Daniel.

……

设计思路:此教学设计有两个目的, 一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使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本课的中心话题是成长的烦恼, 学生阅读了这个关于家庭内部矛盾的短剧之后, 教师适时做出引导。学生经过讨论和分析后,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孩子和父母发生冲突后, 双方能冷静下来, 给对方解释的机会, 可能就会避免许多麻烦。同时,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实进行讨论, 进一步升华自己的认识。二是分析总结短剧的阅读策略。古语说的好: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通过fast reading和careful reading的阅读训练之后, 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技巧, 但这些认识只是感性的知识, 此时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阅读策略做出总结, 学生通过分析, 会得出这样的结论:How to read a play?

(1) To read it out loud instead of silently to better understand a play.

(2)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structions or tips included in a play.

2.5 Role-play

学生被分成四组, 各小组选出四个代表参与角色扮演, 其它的同学做评委, 对他们的表演给予评价, 选出最优的一组给予奖励。

设计思路:语言的输入是为了有效的输出, 只有通过有效的输出, 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语言。通过角色扮演活动, 他们才能真切的体会到文章所传递的中心思想, 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的知识是主动建构的, 通过这个活动, 学生掌握的知识会更加牢固。

3学生课后多向探究是高中英语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归宿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是信息的时代, 这一切改变着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一个人是否成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能够通过不同渠道去搜索、获取信息, 在此基础上, 经过慎密的分析和判断, 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如果学生缺乏这种能力, 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信息获取过程并不是孤立的语言技能的运用过程, 在外语教学中培养信息获取的能力应该是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 通过听、读、看、说等多种渠道, 针对明确的专题, 有效地查找信息和收集信息。信息的获取能力只有通过参与信息的获取过程来获得, 不可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传授知识的方式而获得。因此要让学生体验这个过程, 教师就应该针对课后时间布置一些拓展性的练习, 让学生独立去思索和实践, 从而使他们获得质的提升。例如:本课结束时设计了如下课后拓展性的作业:T;Good job.Today we learned how to read a play.After class, you may ge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plays by visiting the following website, you can use them as the material which can improve your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http://.ehow.com/how 3650 read-play.html.第二天课堂检测时, 有了欣喜的发现:S1:下载了《成长的烦恼》英语短剧, 作为每天听力训练的内容;S1:看完了《成长的烦恼》片段后和家长合演了这个情境喜剧部分;S3:下载了类似的情境喜剧, 如《六人行》等, 作为课后泛听的材料。S4:看完关于英语短剧的基本介绍后, 写下了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

设计思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把知识简单的传给学生, 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刺激, 而是主动的建构意义, 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课后拓展练习就是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设计的, 旨在培养学生针对明确的专题, 有效地查找信息和收集信息, 分析信息和根据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知识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实现自主建构知识的目的。

4高中英语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反思和体会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激活封存的记忆, 开启幽闭的心智, 放飞囚禁的理想。于丹教授曾经说过, 我们不能改变生活的长度, 但可以改变生活的宽度。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不能改变课堂的长度, 但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拓展课堂的宽度。关注课前, 布置适度的预习任务,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立足课堂, 改变“以教为主, 教师主宰课堂, 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确立“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最终要靠自己的努力, 课堂上的语言习得是靠学生自身的实践完成的”的观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帮助学生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给予自主学习的空间, 创建合作学习的渠道, 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创生课后, 下课铃声绝不是教和学的休止符, 应成为继续探究的新起点,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带着更大的问号走出课堂, 课堂的教与学不是为了解决所有的问题, 而是通过解决一些问题后引导学生产生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 并继续自主探索与实践。教师不能单纯的教学生学会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知识的方法, 教会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导到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去。

摘要:自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五严”规定政策出台后, 广大一线教师一直在思考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关键还在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线教师应摒弃“一言堂”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把课堂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 才能实现减负不减质的目标。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点;学生课堂主动学习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学生课后多向探究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归宿。

关键词:课前,课堂,课后,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鲁子问, 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程可拉, 邓妍妍, 晋学军.新课程教学论—中学英语[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叶澜.让课堂焕发活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课前课后训练 篇6

1 课前准备阶段, 实现学生分层和目标分层

学生分层, 如前所述, 由于学生的生源不同, 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也各有差异, 教师应根据这种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这里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况、学习速度的快慢、学习方法的优劣,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的性质、学习目标的高低, 等等。需要指出的是, 对学生分层不是给学生贴标签, 主要是便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对他们进行干预和影响, 做到心中有数。

目标分层, 就是将信息技术课程原来规定的统一性教学目标, 改为由学生自行选择的弹性目标。这些目标是否达成, 是由学生一系列的学习行为体现出来的。需要指出的是, 完成目标的方式方法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 应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自由。

根据学生分层和目标分层, 教师可以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例如, 在信息技术课程开始前 , 教师根据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个学生确立一个学习的理想目标 , 然后根据学习特点 ( 如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 ) , 对他们提出不同水平的学习要求。对同一水平的学生 , 所提要求的着重点或侧面也不一样 , 如对于热爱思考钻研的学生可以重点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而对另一些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则侧重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 课堂学习阶段, 教师施教分层并配以适当的评价分层

在课堂教学中 , 根据信息技术的内容交替或交叉变换各种教学方法 , 对不同学生均衡地实施匹配教学与有意失配教学。要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环节, 又有面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学生的环节。把整节课分成学生分类自学—教师集体讲授—学生分类质疑—教师分类指导—学生分类练习—班级小结的课堂结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始终根据课前准备中的学生分层, 在心中有个班级总体个性化学习方式类型的分布图, 适当地进行施教分层, 并进行有效的分层指导、分层要求、分类指导等。同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及增强学生有效运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自我监控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化学习方式进行评价。

3 课后复习阶段, 做到作业分层与评价分层

作业分层, 即对于学生作业巩固方式、记忆巩固方式的差异给予分层指导。课内作业可统一要求, 课外作业分层、分类设计, 并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 扬长补短,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辅导。

评价分层, 主要是针对各层次、各类型个性化学习方式学生的不同教学要求进行分类考核, 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运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优势以及不足;评价可以采用个体内相对评价, 不进行个体间相对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这样, 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不同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学生还能相互启发, 取长补短。如场独立型学生通过对场依存型学生的整体直觉能力的评价, 学会了积极的简化思维过程;场依存型学生通过对场独立型学生清晰地分析推理过程的评价, 则学会了适时运用逻辑分析的策略。以往在评价学生成绩时 , 往往将不同考生某次考试的原始分数加以比较 , 这样不利于提高各种类型学习者的积极性 , 必须改进, 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不断自我超越。

为了确保教学效果, 在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中教师要及时对不同个性化学习方式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课外辅导。1对学习态度、动机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动机激发与监控措施来改善不同类型学生的作业巩固和记忆方式。2根据学生学习时间节律的不同 , 指导他们合理调整和高效的使用时间。3在课外辅导和个别教学中 , 可采用多种教学技术, 如“教育合同”、“学习包”等。如对压力督促型学习者采用“教育合同”的教学技术可以激发其学习的自觉性。而对于能力比较突出的学习者采用“学习包”的教学技术可以帮助其在自己原有层次上不断提高。

4 动态的教学过程

通过课后复习阶段的作业分层和评价分层, 使课后复习成为下一个课前准备的反馈, 这样, “课前—课堂—课后一体化”的分层教学模式中, 不管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是教学过程实质上均成为一种动态过程。

另外, 值得强调的是, 在班级授课条件下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互相补充, 如我们可用“个别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异步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搭配使用。“个别化教学”也叫个性化教学, 可以个别进行也可以大班进行, 前提是充分研究、了解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差异互补, 互相启发, 提高学习速度和和效率;“异步教学”, 也就是“分合式”教学, 其基本程序是“合—分—合”或“分—合—分”。这种“课前-课堂-课后一体化”的分层教学模式, 可用以下图式表示:

5 结语

在目前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由于学生智力、原有知识水平和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差异, 他们并没有得到合适的教学, 这种不平等的教学造成了一批所谓的“差生”群体。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这些客观性, 这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 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促进有差异的学生普遍发展。

摘要:分层次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 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 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文章主要对构建信息技术课堂“课前-课堂-课后一体化”分层教学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从而使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动态过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法,课前—课堂—课后

参考文献

[1]良著.学习风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2]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4][美]RobertJ, SternbergWendyM.Williams.教育心理学[M].张厚粲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5]广文等.因能施教心理学依据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6 (6) .

[6]泽英.试论学习方式差异与因材施教[J].学科教育, 2000 (5) .

浅谈课前口语训练 篇7

一、加强思想教育, 消除心理障碍

要想发挥学生的说的功能, 务必深入研究学生心理, 瞄准要害, 一针见血, 才能立竿见影, 药到病除。有些学生不善表达, 也不愿表达, 久而久之, 表达能力逐渐退化, 但是学生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把不爱说话、不爱表达当做是性格内向, 因此在教育中首先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语言是人类的文化根基。说话流利, 表达清晰、有条理的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力比别的学生强, 将来在社会竞争中会处在比较优越的位置。不仅如此, 说话能力与思维反应和写作息息相关, 相辅相成。因此“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那么先要消除以下障碍。

1. 自卑心理

大多学生一发言, 嗓音发颤, 满面通红, 抓耳挠腮。为了让学生充分准备以增强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 我让学生自己搜取说的话题和材料:要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家庭、关心生活以及周围的新鲜事, 以保证语言训练鲜活, 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克服了学生紧张畏缩情绪, 便于以后营造踊跃发言的气氛, 使学生心情欢畅。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说, 一般都要经历“听—模仿—说”这个过程。随着学生个体的发展, 对“说”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不只是“会说”, 还要说好。这需要学生克服自卑情绪的潜在影响, 平时大量积累词汇, 正确的语法及多种表达技巧。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平淡自然的气氛,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说, 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还要让他们领会到课前的说与日常口语没啥区别。学生拘谨, 一怕答错, 人前丢面子;二怕答对, 别人说显摆。前者多具“打肿脸充胖子”的虚荣, 确为人格之倒退;后者全无“自我推销”的现代意识, 实乃思想之落伍。试问“如此前怕狼后怕虎”, 为何不怕学习不进步?

2. 语文知识薄弱

课堂上说既担心失败, 又不甘心一反平常的大大咧咧, 而表现得笨拙而又温驯。上台沉默片刻, 然后礼貌地说声“不会”, 就期待着下台;有的上台草率行事, 然后在大家会意的笑声中知趣地下台。对这些现象, 我们作为教师要理解他们的苦衷和自尊, 探求特殊方案, 帮助他们找到“说”的信心, 克服自卑和逆反心理。用同学们的“说”, 相学见长。

3. 心浮气躁

心如雄鹰, 翱翔云天;体如乌龟, 匍匐沙滩。“举手”则不屑一顾, “发言”则不屑一谈。殊不知“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莫妄想:一蹴而就, 一步登天。这些心理源于性情的自尊、自负和固执, 生怕丢人现眼, 对大胆表现自己缺少热情和勇气。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愿望, 只是这种欲望有早晚之别。那此时教师只能做的事:平静的默认、耐心的等待和热情的欢迎三部曲。默认, 就是教师故作不知, 对其态度以静观动。期待就是教师坚信班级的活跃气氛能感染他们, 让他们很难维持那种无动于衷的被动形象。热情欢迎, 就是一旦发现他们萌发兴趣, 便提供机会, 让其充分地“说”, 自主转化他们不甘寂寞的心境, 而不是义正词严地去纠正他们。这样他们就会跃跃欲试, 兴趣盎然地与大家一起秀出自我的风采和自信。

4. 克服腼腆

腼腆的学生从小就形成细声细语说话, 甚至沉默的习惯。他们发言时, 目光慌乱, 不敢看人, 音量小, 发音含混。教师平时要注重腼腆学生不大声说话的习惯, 有意识地留心多让腼腆的学生多做准备, 多参与班级活动, 不断向班级显示进步, 就可极大地鼓舞他们的信心, 激发其自我完善的兴致和热情。这就是“牵一发可动全身”, 不但培养了学生“说”的兴趣, “说”的水平, 而且以此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二、不拘一格训练,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课前口语训练, 不但激发了兴趣, 开动了脑筋, 锻炼了勇气, 训练了口才, 培养了自信, 而且促进了课堂参与, 提高了效率, 检验了思维, 也增进了师生、生生友谊, 如此之美事尽在微不足道的五分钟, 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语文课堂随之活力生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掌握。

教学中, 朗读、背诵、讨论、改编课文讲故事、组织辩论会、即兴发言等形式不限, 让学生施展各自的长项、强项, 以达到训练说话的目的。

1. 朗读、背诵

没有足够量的朗读和背诵, 想在说话上有质的飞跃, 是不可想象的, 朗读和背诵是积累, 最终服务于表达, 它们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2. 即兴发言

即使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 临时针对某一问题或话题而进行的讲话, 鉴于学生对此形式的不适应和胆怯心理, 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先由学生给出相应话题, 适当集中, 然后结合学生实际, 将学生熟悉并且感到有话可说的话题读给学生, 让学生先有个大概准备, 然后让学生随意抽取“话题”, 即席发言。这样, 不愿意讲话的同学先听了别的同学的发言, 可以想出自己想说的话。

3. 辩论、改编课文讲故事

依学生实际情况, 拟定学生感兴趣的辩论, 如“玩电脑好不好”“怎样合理分配零花钱”等, 使学生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选出各组代表, “唇枪舌剑”地来番较量, 五分钟不够, 有时可以把这样的兴趣话题专门设一节课辩论。经过长期循序渐进的积累和训练, 有的学生甚至可以出口成章了。这样点面结合, 既让每个学生参与了说话, 同时又重点训练了表达力强的学生。这样的“说”既促进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又挖掘了某些学生的特长, 还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说”的主要作用

口语,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累计口语表达的经验, 还使之成为大家交流思想的场所, 获得了知识, 锻炼了口才。

1. 思想交流的平台

教师给孩子多大的自由空间, 他们就会创造多大的奇迹。学生是主持人, 上台说的是学生, 台下提问的也是学生, 老师只是引领者。在这个“学生的世界里”, 谁也不必为答不好而忧虑, 问不好而脸红, 平等民主, 宽松自由, 人人都愿吐露心声, 畅所欲言。如某同学提出:“这几天我和同学闹别扭, 心情一直愉快不起来, 你能用几句话宽慰宽慰我吗?”“能帮我出主意, 让我们再友好相处吗?”同学们个个思绪泉涌, 使这对昔日好友再度热泪盈眶, 感谢同学们的帮助。

2. 获得知识的课堂

为了广开说话之源, 只要积极健康, 对内容不提太多要求。因此每次登台的同学, 个个都有新内容;台下同学的提问, 也都有新鲜吸引人之处, 课前口语的精彩呈现, 各种有趣的知识也就摩肩接踵, 接连不断地奔入同学们的脑海。如:“获得诺贝尔奖的植物”是哪些?你知道我国的五岳吗?你知道“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诗是谁写的?水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水?为什么我们班有些学生那么优秀?等等, 天文地理, 五花八门, 内容丰富, 形式灵活, 大家兴趣盎然。

3. 锻炼了口才

课前口语训练, 大家积极参与, 人人练习, 形成了良好的局面。尤其是课堂两分钟的话题没说完, 值得去开一节辩论会的课, 那更能让大家激情澎湃。你看个个挺胸直背, 眼神炯炯, 脑子里都在寻词觅句, 编织自己的发言提纲。口说脑动, 辩论水平不言而喻得以提高。大家提问的技能越来越高, 质疑的水平、回答问题的逻辑性也增强了。

上一篇:磷酸钙骨水泥下一篇:连锁经营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