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理念(通用12篇)
自主理念 篇1
数学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文科学生,还是理科学生都必须学好数学才能在高考的路上走得更加稳妥。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把数学教学搞好。然而,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对广大教师来说,搞好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大量的智慧和汗水。
一、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认为题讲得越多越好,学生做得越多越好,即所谓的“题海战术”,觉得熟能生巧。然而,事实的情况并非教师所期待的那样,虽然教师讲的学生听懂了,但是学生在自己解题时却不知从何下手;虽然类似的题目做了很多,但是题目稍有变化,就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了。很多教师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恨铁不成钢”,一味责怪学生上课没有认真听讲,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等等。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无法解决,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畏难情绪滋生,消极对待学习,甚至是放弃数学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逐步转变,不再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是越来越能够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在课程开始前,进行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给学生更多提问发言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评价不再单单看成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也有所关注。按理说教学效果应该有所改善,但实际的情况还是不容教师乐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依然是简单题会做,中等难度的题做着吃力,难题不会做,拓展题更是摸不着门路。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教师的教学观念有所转变,但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体,习惯站在讲台上,面向全体学生,滔滔不绝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依然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坐在座位上听教师讲解,记课堂笔记,没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提不起对学习的兴趣。师生间虽有互动,但是方式单一,多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很少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学生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只能留待课后解决。虽然教师讲题的时间减少,学生做题的时间增多,但教师过分追求题目的数量,不讲求对题型的归纳,只追求对单一知识点的巩固,不讲求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势必不会太好。
三、解决存在问题的方法
(一)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习数学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件艰巨的任务。其实学习是有方法的,只要找对方法,学习就不再是什么难事。因此,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解知识,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自主开展基本知识的学习,教师只需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腾出讲解数学基本知识的时间,就能全心地投入到拓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资料搜集和研究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因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学生采用的有效学习方法也必然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要做好课前预习。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预习不是单纯把课本的内容看一遍,而是要认真地阅读教材,对涉及的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对涉及的新知识做到了解并充分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在预习中,学生画出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对不明白、不理解的问题标出来,以便上课时注重听讲。预习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初步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巨大的作用。
(二)建构自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随着教改的深入进行,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由师生间的互动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丰富可以看出来。然而,教师还存在诸多顾虑,不敢放手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一是因为学生活泼好动,自觉性和自控性不高,真正放手课堂容易出现混乱;二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缺乏信任,怕学生无法解决遇到的学习问题;三是因为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把课堂完全教给学生会耽误教学进程。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不能逃避,而应积极想办法应对,因为只有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才能积极地投身到学习过程中。
其次,要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高中数学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不能事事、时时牵着学生走,要使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自主选择学习的形式。教师只需做好引导者就好,学生没有问题就不去干涉他们,学生有问题无法解决,也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要点拨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继续探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会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短板、会知道自己哪些知识欠缺,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搜集相关的资料,寻找有效的方法努力探索、研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学习,牢固掌握知识,并主动运用知识解题、实践。这要比教师拿着“小鞭子”驱赶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好很多。
再次,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把课堂和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的目的是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学生单独学习,不但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还容易放弃,这是由高中生自制力差、抗挫能力不高导致的。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使学习小组内各成员相互监督、相互促进,遇到问题共同解决,共同发展进步。对学生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小组的水平应该相当,以便在教学中开展小组比赛时公平竞争;小组内每个成员的水平应该有差别,以学习好的学生带动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在自主互动课堂中,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单打独斗”“各自为战”,而是进行小组学习,由小组长进行分工,使小组成员发挥各自的所能,进行合作学习。
总之,高中数学教师既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又承担着践行新课改的重任。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权利,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为高校、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自主理念 篇2
【摘 要】学法指导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要做到自主学习目的,教师要以学生如何学,去考虑教法。
【关键词】培养;自主学习;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自主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什么是自主学习?就是把学生作为主动的求知者,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运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全面提高素质,增强其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能力。我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要想让学生引起注意,又能维持注意,兴趣是很重要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课堂教学的内容能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就越符合学生的需要,也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更加集中、持久。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要把书本上灰色的理论融入常青的生活中,离不开创设理论运用的情境,在情境中,教师应结合课文善于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有许多。假如你是一名残疾人,你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请蒙上你的双眼或只用一只手你试着穿衣、炒菜、挑水、、、、。教师以巧妙的问题和活动形式,去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从而让学生树立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独特性的现代学习方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创设丰富多样的、适合教学情境的教学,能使学生对政治课产生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掌握知识的迫切感,使大脑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从而使思维更加深刻,想象更加活跃,感官更加清晰、记忆更加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够最佳接受教学信息。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进行教学。如果缺少必要的民主、平等的思想;缺少宽松、自主氛围的教学。哪样,学生的创造性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压抑。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教师上课应放下架子做学生的启发者、引导者、倾听者。尊重学生对事物扬特有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关注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愉快地参加到知识形成的教学过程中去;真正乐学,也才能体现、张扬自己的个性,敢说、爱说。教师只有真正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宽松平等的环境。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知识、提高素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全面的协调发展。
二、进行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古人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
显然,学生只有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是不够的。政治课教学还必须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法和能力。如果学生不懂科学的学习方法,四处乱撞,也必将事倍功半。同时,教师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符合他们认知特点和身心规律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去自我探究,自我感悟学习方法的好与坏。什么方法是最适合学生,适合不同的学生,只有学生自己清楚,选择那种学习方法才最适合自己。学生们喜欢的学习方法可能很多。但教师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选择符合内容特点的针对性强的学习方法。也即学习方法要因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同,而给予学法指导。在政治课教学中,就不定项选择题的解题技巧,我给学生讲解其方法有:筛选法、排除法、找错法和找对法等。这些方法中,只要学生掌握二种以上的解题方法,学生就能对不定项选择题的解题就胸有成竹了。
三、开放教学空间、时间,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资源丰富,它是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一门适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可不再局囿于课本,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之中。
习惯是个性心理中的个性意识倾向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一注不断增长的资本。一个人自己毕生都将从它哪里得到信息”。教师培养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就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能力,并逐步达到自主学习的习惯化。
四、合作互助的讨论,提高自主学习的互补性
在教学中,一个新知识、新问题的出现或提出,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索后。有些知识、问题,仍旧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领会、归纳。此时,就需要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自学、自查、自议、自评等方法。它的形式可以是同桌、小组、全班等。而在合作的讨论中,应尽力保证每一个学生发表意见、看法。如发言、写小纸条、查资料、整理文字图片等。教师要认真、诚恳地倾听他们的发言。
例如,我问:当前,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否已经过时了?为什么?请用事例说明。问题提出后,组织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发言。而学生在讨论、发方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W习方法、理解能力和语言逻辑思维、心理素质等与他人的差距,从而树立合作讨论和杨长避短、为我所用的思想观念,树立合作互助的讨论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的理性认识。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适时调控教学,归纳本题的知识: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创业实践需要创业精神的支持和鼓舞。
因此,学法指导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要做到自主学习目的,教师要以学生如何学,去考虑教法。教学的主线是要明确学法指导;要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突出重点,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更新教学理念 注重自主学习 篇3
【关键词】动机;创新;空间;自主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本一先生认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很重要的就是要培养思维品质,这种思维品质的养成,最后发展到一个高级阶段就是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高效率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基础。笔者就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畅谈肤浅的体会,以求抛砖引玉。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
动机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而思维动机一般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必须正确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在导入新课时,还要注重创设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的教学情境。譬如,我在讲授“减数分裂”时,就让学生先观察减数分裂的模型,促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进入栩栩如生的情境之中,唤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的欲望。在讲授“自然选择”时,我就介绍了达尔文考察过的克格伦岛,使学生沉浸在昆虫与风暴搏斗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在讲授“水分代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但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小,其原因是什么?”如此的系列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通过师生互动性的分析和研讨,逐步使学生理解了“减数分裂” 、“自然选择、”和“水分代谢”的有关知识,而且也诱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
二、凭借实验,提高的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初中生物实验设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体现,由于目前使用的新教材一般实验的原理、步骤和现象都做了许多详细的交代,因此学生只须照章行事。长此以往,不少学生对这种模仿验证性实验便失去了兴趣,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此,针我对症下药,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实验,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设计一些实验方案。诸如在“观察血液在血管里流动的情况”的实验中,按教材的方法操作,常遇到小鱼跳动的现象,令学生不知所措,况且教材里没有告诉详细答案,于是我就积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能看清血液流动情况,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的学生干脆把鱼鳍剪掉观察,有的学生把小鱼折腾得半死再观察,也有少数学生竟将鱼尾鳍直接放在通光孔上观察,由于鳍上有水,因此伸展度很好,血流明显,观察效果很好。通过上述实验,学生从思想上摆脱了一切依赖书本的想法,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生物实验除了会动手操作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众所周知:观察是消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是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在布置学生进行观察前要给出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诸如,我在引导学生观察种子萌发的实验时,首先指明观察实验的宗旨、关键步骤以及要求学生分析产生各种现象的原因。其次,在观察中及时指导,特别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予以提示性说明,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失误。想象能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如:观察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假如我们不能运用实物演示,那就可以运用纸飞机,让学生看到飞机的飞行之后,再在脑海中想象通过怎样的改装才能使这个飞机飞得更远、更高,其创新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三、标新立异,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空间
创新思维离不开学生的标新立异,即每个学生必须勇于提出与众不同新奇的观点,而求异思维往往能引导学生实现标新立异的愿望。譬如,我在引导学生比较“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异同时,就让学生不但辨别出两者染色体行为的特点,而且要感知子细胞的性质、数量和染色体的区别。又如:我在帮助学生通过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的比较时吗,让学生辨别出虽然植物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部位都是成熟区的表皮细胞,但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是渗透作用,与植物的蒸腾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而植物根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过程是交换吸附和主动运输,与植物的呼吸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当然,通过横向求异性思维,还可以把其他学科的迁渗透到初中生物教学中来,也就是在适当之时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譬如,我在讲授“能量代谢”时,就采用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来说明能量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在讲授“DNA分子结构多样性”时,采用了数学中的排列组合知识。如此的教学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效拓宽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空间。
四、师生互动,凸显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凸显学生的自主参与探究、创新,充分体现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居指导地位。譬如,我在讲授《环节动物门》这一课时,专门设计了一节“玩蚯蚓”实验专题课,先让学生在草坪上抓住蚯蚓后观察分析到底哪个是头?不一会儿,就有一个学生找到了蚯蚓的“头部”,而另外一个学生答出相反的答案。此时,我没有直接分出两个争论不休的学生的谁是谁非,而是让全体学生翻看课本插图找证据,最后得出有环带的是蚯蚓头部。这样的自主性学习模式,使学生感到自己在课堂上能探究出生物的奥妙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不断提高。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线初中生物教师只有把握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才能培养出大批的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践行“生本理念”,促进自主学习 篇4
一、课前践行“先做后学,先学后教”的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 )让生有 “备 ”而来
前置性作业, 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 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只有这样才可能激活学生思维, 起到思维先行的作用. 此任务与课堂教学又是一体的, 课堂教学是课前学习的延伸,是个体学习到群体学习、独立学习到有帮助的学习、分散学习到集中学习的转变. 例如在学习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与垂直”这课之前,要求学生在家动手在一张纸上画出两条直线不同的位置关系, 并尝试给它们分类. 这个动手任务虽然简单,但是已经让学生触摸到本课的重、难点.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与不相交.”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探索经历, 课堂上就敢于大胆地站出来表现自己,课堂成了他们发现、展示的天地.
(二 )让生有 “问 ”而来
例如,学习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与垂直”这课,有的学生带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是要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 两条直线才叫平行线,不同平面内可不可以呢? 有的学生带来的问题是:如图,第(1)条直线与第(2)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还是不相交呢?
二、课堂践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不教而教” 的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 )让合作引领新知探究
课前让生有“备”与“问”而来,此时的学生对于新知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着不同的疑问.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情境与条件,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和沟通学会表达新知、交流新知、理解新知、掌握新知. 使每名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都有参与意识. 参与的学习过程, 积极的学生能够带动被动的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而且小组合作能够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我给出一个长方形的信息(长:3厘米,宽:2厘米),让学生小组合作来求周长. 结果出现了7种方法:
方法一:3 + 3 = 6(厘米),2 + 2 = 4(厘米),6 + 4 = 10(厘米).
方法二:3 + 3 + 2 + 2 = 10(厘米).
方法三:3 + 2 = 5(厘米),5 + 5 = 10(厘米).
方法四:3×2 = 6(厘米),2×2 = 4(厘米),6 + 4 = 10(厘米).
方法五:3 + 2 = 5(厘米),5×2 = 10(厘米).
方法六:(3 + 2) ×2 = 10(厘米).
方法七:3×2 + 2×2 = 10(厘米).
(二 )让质疑引领新知探究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认识钟表”这课,我利用4个不同的钟面及下面标示的时间让学生来辨识对错.
对于第一个钟面,学生看出是对,我即时设疑:“为什么是对呢? ”学生说出“因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3,就是3时”. 对于其余三个钟面,有的学生认为是对,有的学生认为是错,我“顺水推舟”,让学生辩论,不同答案的学生要说出各自的理由. 在辩论中,学生积极思维,深入认识,收获了有关钟表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三 )让生经历新知生成
数学教学中的结论是“塞不进去”学生的头脑,而是从问题情境出发,通过实践、探究、猜想、推理等方法,探寻问题的解决途径, 结论由学生自主探究获得. 这样学生经历新知生成的全过程,就会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新知识,体验了求知成功的喜悦. 例如, 学习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与垂直”这课,有的学生带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是要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才叫平行线? 在不同平面可不可以呢? ”我设计以下问题情境:让学生准备两支不同颜色的铅笔, 放在铅笔盒的同一平面内摆放成不相交的状态, 学生会发现两支不同颜色的铅笔互相平行. 如果把另外一支笔摆放在铅笔盒的另外一个平面呈不相交的状态,这时候学生会发现两支不同颜色的铅笔位置关系就不是互相平行了. 在探究与发现活动中,学生得到了结论,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 )让 师成为课堂 “导演 ”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人人都是课堂的“主角”. 教师要改变自己是课堂“大主角”的思维方式. 把核心的事还给学生自己做, 教师充分相信学习者具有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潜能.让生经历新知生成,教师课堂上“少教”或“不教”. 此时的教师只是一位抛砖引玉者,一位“课堂大片”的现场“导演”. 那么如何“导”呢?
1. 课前让生有 “备 ”与 “问 ”而来 ,教师花费精力去设计的前置性任务. 这是一节“课堂大片”的前奏.
2. 课堂的组织引导
(1)明确小组学习任务. 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 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 要重视交流学习的方法.
(2) 培养合作意识 , 训练合作能力 . 在实施过程中 , 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既善于表现自己的意见,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3) 在学生经历新知生成的过程中 , 出现了疑惑或者错误时,教师应尽可能遵循“不判断”“不说教”的原则,把“问题皮球”踢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二次检验,或者进行逆向思考,争取让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4)在课堂的各个环节 ,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也能客观地评价他人.
3. 课堂后面教师的15分钟左右的课堂检测练习 , 要检验这一节“课堂大片”的效果. 错例及时反馈与修正. 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以便总结好的经验与修正无效或者是低效的教学行为.
三、课后践行“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的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 一 ) 同桌互相出题目让对方完成 , 并且互相订正 . 生本教育体系还将学生视为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这课后,同桌互相出题目,每人出五题,有的出600÷26 = 1750÷25 = 288÷24 =255÷25 =,等等 ,特别是互相订正的环节 ,有的学生对于同学订正的结果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得数会出现余数,经常要互相验算好几回,甚至找老师“告状”;有的小组觉得出五题比不出高低,还要多出好几题,并且越出越难.
终身教育理念最早提出与自主学习 篇5
保罗.郎格朗(Paul·Lengrand,1910—),终身教育的理论家、实践家.1910年12月生于法国加来的康普兰.巴黎大学毕业,后来在大学任教授的同时活跃在法国成人教育领域,尤其协助创立了法国民众教育运动的团体“民众与文化”,并任会长.1948年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秘书处任职,并和德利翁(A·Deleon)一道从事于终身教育的组织工作.1965年发表个人研究成果,把终身教育上升到新的教育原理高度.其后,担任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计划科科长.1965年12月,在教科文组织“第三次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学术报告,这是在国际会议上讨论终身教育的开端.朗格让是最早提出终身教育概念的代表人物,长期以来通过个人的研究阐明了终身教育思想,并积极从事这一教育思想的宣传工作.由于教科文组织的积极倡导,终身教育理论,很快引起各国的重视,不久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为什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学习是一个人从小到老的重要过程,没有学习何为的发展?从一个人自身来说:学习可以使一个人进步,陶冶情操,提升个人分内在休养,可以提高人的自身的素质;从一个国家来说: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懂得如何的学习以及借鉴,那么带给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只有灾难.就像以前的中国,闭关锁国,不去学习西方,然而在唐朝我们是世界的领先者而后变成了落后者,四大发明产生于我国,但是西方人学习我们的理论基础上去超越与创新,因此,在当代学习是很重要的,学习没有年龄,只在于自己肯不肯学.只要一天不学习,就会一天赶不上时代的进程.自主学习概念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现在我们提倡自主学习,是否就是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一概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只是要改变过去的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而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编辑本段目标
自主学习对施教者提出的基本任务在现代学习社会,施教者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学校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和主渠道,教师和校长是最主要的施教者。自主学习要求施教者应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同时辅之以必要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儿童和青少年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 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具备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学习、生活、交往、生产以及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基本素质。
愿学、乐学 调动并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和乐学,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厌学、逃学的问题。
会学、善学 要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怎么样学习才能省时省力效果好。在新的形势下,使受教育者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改变盲目学习的状况,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自主学习教改实验要把学法研究和新的学习手段、学习技术的研究摆在重要位置。
自醒、自励、自控 这些要求主要属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发展目标。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把学习内容作为认识的客体,而且要将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要对自己作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使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
适应性、选择性、竞争性、合作性、参与性 要使学生学会适应,要主动适应,而不是被动适应;要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环境。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权利,按照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的要求,对学生的偏科倾向科学引导,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要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提供更多的图书、报刊、信息、学习技术及学习手段。鼓励学生追求与自己情况相适应的较高目标,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成功欲望,鼓励竞争。在文化学习、体育比赛、技能训练、生活适应能力等方面鼓励竞争。主动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是人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人的良好品质。要创造环境,使儿童和青少年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鼓励所有学生都成为学校内一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参与者。通过参与,达到主动学习、主动锻炼、主动发展与提高的目的。编辑本段特点
从上面的几种界定,我们可以看到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因此,“自主学习”这一范畴本身就昭示着学习主体自己的事情,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自立性(1)每个学习主体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自己的”行为,是任何人不能代替、不可替代的。
(2)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学习是其对外界刺激信息独立分析、思考的结果,具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和特殊意义。
(3)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求得自我独立的欲望。是其获得独立自主性的内在根据和动力。
(4)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学习“自立性”的四层涵义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具有独立性的学习主体,是“自主学习”的独立承担者;独有的心理认知结构,是“自主学习”的思维基础;渴求独立的欲望,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基础;而学习主体的学习潜能和能力,则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基础。可见,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学习主体内在的本质特性,是每个学习主体普遍具有的。它不仅经常地体现在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自立性又是“自主学习”的灵魂。
自为性 学习主体将学习纳入自己的生活结构之中,成为其生命活动中不可剥落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自为性是独立性的体现和展开,它内含着学习的自我探索性、自我选择性、自我建构性和自我创造性四个层面的结构关系。因此,自为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
(1)自我探索往往基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既产生学习需求,又是一种学习动力。自我探索就是学习主体基于好奇心所引发的,对事物、环境、事件等的自我求知、索知的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学习主体对事物、事件的直接认识上,而且也表现在对“文本”知识的学习上。文本知识是前人或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并非学习主体的直接认识。因此,对“文本”知识的学习,实际上也是探索性的学习。通过自我探索而求知、认知,这是学习主体自为获取知识的方式之一。
(2)自我选择性是指学习主体在探索中对信息的由己注意性。外部信息只有经学习主体的选择才能被纳入认知领域;选择是由于被注意,只有经学习主体注意的信息才能被选择而被认知,(故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况)。因此,学习是从学习主体对信息的注意开始的。而一种信息要引起注意,主要是由于它与学习主体的内在需求相一致。由内在所求引起的对信息选择的注意,对头脑中长时记忆信息的选择提取运用从而发生的选择性学习,是自为学习的重要表现。
(3)自我建构性是指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其新知识的形成和建立过程。在这过程中由选择性注意所提供的新信息、新知识,是学习的对象。对这一对象的学习则必须以学习主体原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为前提,而从头脑中选择提取的信息是学习新信息、新知识的基础。这两处信息经由学习主体的思维加工而发生了新旧知识的整合和同化,使原有的知识得到充实、升华、联合,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系统。因此,建构知识即是对新信息、新知识的建构,同时又包含了对原有经验和知识的改造和重组;即既是对原有知识的保留,又是对原有知识的超越。
(4)自我创造性是学习自为性更重要、更高层次的表现。它是指学习主体在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能够指导实践并满足自己需求的实践理念模型。这种实践理念及模式,是学习主体根据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事物真理的超前认识、对其自身强烈而明确的内在需求,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建构知识是对真理的认识,是对原有知识的超越;而实践理念模式则是以现有真理性知识为基础,并超越了它(即是对事物真理的超前认识)。这种超前认识是由明确的目标而导引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习主体头脑中的记忆信息库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信息被充分地激活起来,知识系统被充分地组织起来,并使学习主体的目标价值得到了充分张扬。可见,不管是探索性学习、选择性学习,还是建构性学习、创造性学习,都是自为学习重要特征显现,也是学习主体获取知识的途径。从探索到选择到建构、再到创造的过程,基本上映射出了学习主体学习、掌握知识的一般过程,也大致反映出其成长的一般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为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生成、实现、发展知识的过程。
自律性 即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约束性或规范性。它在认识域中表现为自觉地学习。(1)自觉性是学习主体的觉醒或醒悟性,对自己的学习要求、目的、目标、行为、意义的一种充分觉醒。它规范、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促使自己的学习不断进取、持之以恒。它在行为域中则表现为主动和积极。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自律性的外在表现。因此,自律学习也就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自于自觉性。只有自觉到自己学习的目标意义,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处于主动和积极的状态;而只有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充分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和聪明才智而确保目标的实现。(2)自律学习体现学习主体清醒的责任感,它确保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探索、选择信息,积极主动地建构、创造知识。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学习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是学习自主性的三个方面的体现,是“自主学习”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为性是自主学习的实质,自律性则是自主学习的保证。这三个特性都说明了同一个思想:学习主体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习主体自己主导和完成的。承认并肯定这一思想,对于改革矫正曾有的诸多不合理的教育教学手段、模式,从而探索创立崭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模式,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功能和意义。自主学习研究综述研究缘起。编辑本段要素
1.行为的主体
实现自主学习方式的主体当然是学生。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只是作为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教师是通过学生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因此,真正的课堂主体不是学生,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被动的,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学生并不能改变这种教学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在很多方面体现自主学习方式,例如,学生可以有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选择学习进度的权利,这些都是围绕学生主体来考虑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感受到自己的权力、自由。编辑本段方法
要做好以下几点:
制定计划 严格按照这个计划开展学习;
目标意识 确立一个目标,有利于学习中的坚持;
范围的确定 从所用的教材到知识面要先确定下来,除特殊情况,一般不能改动,不能今天以这为主,明天又改成以其他为主了;
注重学习的氛围和环境 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开展学习上的比赛,让学习的环境活起来。
自我检查 编辑本段定义
“自主学习”在我国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学习论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又对当前我国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自主学习”问题被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确立为重要研究内容,这表明它的重要性及其在理论界的广泛共识。因此,深化对它的研究,明确其内涵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虽然目前对自主学习的研究不少,但自主学习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一般来讲,很多研究者(程晓堂,2000)认为自主学习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第一,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比如制订学习目标的能力、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能力、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等。第二,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通俗地讲,就是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教育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教学大纲、学校、教师、教科书)给予学习者的自主程度,或者是对学习者自由选择的宽容度。对教育实践者来说,培养自主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机制中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当然这种学习模式有两个必要前提,即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育机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也有研究者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对自主学习给予了界定,如韩清林(2000)认为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而广义的“自主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性发展。陈水清(2000)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它是在学习目标、过程及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是学习主体对社会文化或群体的思想、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吸纳、内化的活动,具体表现为对一系列知识、观点、原理、定理或理论以及蕴含于其中的方法论的把握和应用,从而形成或锻造出学习主体自身的思维能力,使学习主体的学习“状态”从被动吸收变为主动地追求,而奠定心理与能力基础。这一过程的形成与主体自身的状况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自主学习越来越引起学科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视。有人甚至主张培养自主学习者是教育的根本目标(Water House,1990)。事实上,明确提倡自主学习的主张可以追溯到本世纪70年代;而涉及自主学习教育思想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更久远。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70年代时提出自主学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二是学科教育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转变。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本身的情感和需要。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以这种教育哲学为指导思想的教学大纲强调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目标的双重性,即情感发展目标和认知发展目标。在具体实践中,人本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本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领域产生影响的同时,教育领域尤其是学科教育领域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也正在经历重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研究侧重研究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目标,而忽视对受教育者本身的研究。这种研究为教育实践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但一个接一个被否定或放弃。在教育方法的研究进入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一部分人认识到,既然研究教师“如何教”不能取得进展,为什么不研究学习者“如何学”呢?于是以学习者本体为中心的教育研究迅速发展起来。研究人员和教育实践者借助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来研究学习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学习理论。学习理论主要是研究学习过程的共性以及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学习者个别因素,比如年龄、性别、智力、个性、态度、动机、学习潜能以及学习策略等。虽然这些方面的研究还远不成熟,但有一点是公认的,既虽然学习过程有共性而且总体学习目标可以是一致的,但是学习者个别因素差异较大,尤其是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差异使得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另外,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同一个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显然不符合学习的客观规律。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自主学习。编辑本段必要性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个人仅仅靠在学校学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终身学习一般不在学校里进行,也没有教师陪伴在身边,全靠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
同时作为教育者,我们更清醒地知道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使学生学到知识转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本质。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谈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首要的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成了这场改革的亮点。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慧,摧残人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导致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销蚀,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到了新生一代的健康成长,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基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的、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因此,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新教材的广泛使用,我们体会到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操作平台,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成为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在新教材中,有很多部分是要求学生去自主探究,去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自主地去获取新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等,这些都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怎样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首先,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经过检验,高成绩的学生也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因为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符合深度学习的特征。
其次,自主学习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功。据我国学者调查研究,在1992年“中国大学生实用科技发明大奖赛”中获奖的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自主性、自律性,表明学生的创造性与他们的自主学习是密切相关的。也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论述一样:“一切创造发明,都不是靠别人教会的,而是靠自己想,自己做,不断取得进步。”
再次,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终生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是个体走出学校后采取的主要学习方式,而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个体的终生发展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更是课堂教学所必需的。课堂上的自主性学习并非独行其事,而是指学生不盲从老师,在课堂前做好预习,课堂上热情参与,课后及时查漏补缺,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感。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学来的,而不是教师或其他人教会的,自己才是学习的管理者,这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编辑本段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引导 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很重要的教学经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能自主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品尝获取知识的愉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气氛紧紧围绕教师的言语和教学思路,产生积极的心理情感。提问和启发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探求问题的解答,造成学生自觉地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的态势。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至于怎样“学”,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了。使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语)因此,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的主要行为方式。一经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就有利于良好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相反,则会有碍学生的进步,并且不易克服。为了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要的不仅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学,使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自己掌握“钥匙”,去打开知识的宝库。
对此,在方法上,主要侧重:
1、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
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能促成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种学习倾向和教学需要。它的积极性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发挥按教学目标需求教学的作用,达到教师讲课分析,学生听课思考的目标。“有的放矢”,而密切配合,这样就减少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良好的的学习行为习惯不仅局限在课堂内,因此,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有预习的习惯、听讲的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以及训练和复习的习惯等,并努力使其规范化。教师必须把它作为学习方法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一项基础教学工程来实施。
2、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运用。
学生的正确的学习方法主要来自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途径。教师授课过程中的教学目标、程序、方法和效应,必须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凡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在智力开发上发挥主导作用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方法的运用是直接的教学认知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和学习特点,予以精神指导。其一,通用性的学习方法指导,这种方法对各门学科都适用。如记忆的方法,有比较法、分类法、歌诀法、理解法、联想法和形象法等。其二,专科性的学习方法,这是专 门学科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如语文学科阅读方面的学习方法,有朗读法、默读法、选读法、说读法、熟读法、识读法、精读法等等。这些方法的掌握还必须在针对性的学法指导下,才行之有效。在教材中把握整体教学,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注意阶段内容系统化和单元教学内容集中化,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课堂教学过程既传授知识又成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过程。在确定教学重点时,从教材和总体知识角度来分析单元教学目标,从而进行综合的教学训练。但教师德课堂示范,既要注重教法运用的影响作用,又要不断要求和指导学生,使之掌握学习技巧和方法,同时与学生一起练习,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进而形成学习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始终在不断变换,不断促进,其方法也在互相选择,对学生也有种种要求。但由于学生的智力条件不同,基础情况不一,因而选择的学习方法和教学要求就有区别。教师在课堂施教中,应区别对待,使学生保持学习的欲望和热情。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教学,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囿于呆板的固定程式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用学习方法。一般来说,要求达到识记、了解程度的,可选用讲解法、介绍法和阅读法等;要求达到领会、理解程度的,可选用启发讲导法、质疑法和探索法等;要求达到分析、综合、应用程度的,则应选用类似比较法、系统讨论法、讲评法和练习法等等。这些方法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教学内容的不同,所要求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科,运用的是实验的方法。因此,方法的选择必须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主体性特点,致力于将外在客观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主体要求上来,能适应课堂教学认知结构的学习能力过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获得整体的课堂教学效益。
3、扩大教学信息的传递。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扩大教学信息传递,以增加课堂学习密度,给学生最大最快最有效的知识信息,加速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信息传递,转换获取知识的能力,充分利用每节课四十五分钟,努力掌握和研究信息的传递方式和规律,将其传递形式作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信息中。对于教科书上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课堂上学生不易听懂的问题和较难掌握的公式方法,教师应善于及时调整信息传递,转换成学生容易接收的学习信息传递信号形式。由于信息传递的形式不同,信息传递的“质” 与“量”也不相同。如:同一篇散文,有表情带感受地朗读,比无表情无感受的朗读,学生所获得的信息要多,而且效果好。再如:评批一篇作文,用语言评批比用分数评批,学生所获得的效益要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提示和行动提示,都是在有效地传授信息,使学生找到从已知到获取新知的内容。然后,开展和创设出课堂交往情境教学讨论,如:探索式讨论、训练式讨论、操作式讨论、评价式讨论和理解式讨论等,这样通过讨论交往,师生之间彼此沟通观点、思想、兴趣、情感、知识等不同的信息,使课堂教学得以和谐,传递有效的进行。(该文刊载于《教育教学研究文集》第525页,1995年8月出版)——选自《心灵夜语》 编辑本段扩展
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1)教育主体自主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现代教育是以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方式为基础,以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为背景,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自主性发展的个人为目的的教育。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前,我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中之一是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轻视乃至忽视了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发展。表现为实行整齐划一的模式化的教育,只重视知识的掌握,忽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培养,造成学生被动地学习,动手与实践能力差,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等。自主学习教改实验以教育主体自主性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起点和依据,对现行教育中不合理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根本性改造,力图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的变革。(2)以学习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社会的需要,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根本性变革。变革的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以教育主体自主性发展和创新教育为中心来构建现代教育的理论体系,建立以“学会学习”为中心内容的现代教育理论。二是以“学习论”改造现行的“教学论”,建立“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自主学习要求真正确立学习者主体发展和自主发展的地位,使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学理论更加符合学习者学习知识、技能与人格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的所谓“教学”,其真正含义由过去的“教学生知识与技能”变为“教会学生学习”。建立以学习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论。三是以学法研究为中心带动教学法观念的根本性变革。构建以学法为中心的教学法理论体系,并不断推进这一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3)以理解为核心的学习观。教师要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必须确立学习是一个理解、记忆、运用过程的观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一个初步理解、强化记忆、学会应用、加深理解的过程。学习过程的实质和核心在于理解,而不是记忆。确立这样的学习观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更稳固、更灵活,才有可能使知识成为创造力的翅膀。(4)动态的结构化的知识观。在自主学习中,教师要确立科学的结构化的知识观,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经验的积累和理论化;学生既要重视学习“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更要重视对“怎么做”的知识的学习。
自主学习条件的创造 自主学习的条件是学习者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材料等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实际上,这种自由选择程度的高低取决于主观认识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主观认识是教育机制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宽容度和信任度。而这种宽容度和信任度取决于主导教育机制的教育思想和国家、社会、家庭以及学习者本身对教育的理解和对教育的期望。教育思想的革新和对教育的期望的转变往往比人们想象的更加困难。另外,教育机制的环节很多,涉及方面也较多。要使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达成统一的认识就更加困难了。这也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一直得不到真正实施的主要原因。当然主观认识还包括学习者本身对自主学习的愿意程度和自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学习者都愿意为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这里有态度和动机的原因,也有个性特征和个别偏爱的原因。当然,现存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也可能使 学习者养成了依靠教师的学习习惯。解决主观认识的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自主学习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为教育机制的各个环节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机制的各个环节以及学习者本身在主观上进行观念的更新。如果说自主学习的主观认识取决于意识形态的转变的话,那么其客观条件则取决于物质基础。自主学习的客观条件指能够供给学习者自由选择的学习材料、活动场所、学习方式和手段等硬件设施。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是满足个别化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达到自主学习的重要物质条件。可以说,在自主学习主观条件比较成熟的情况下,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活动方式、学习进度都可能不一样。满足这些不同的需求就必须首先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充足、灵活的学习场所。另外,学校在配备自主学习材料时,要注意满足自主学习的需要。以往的教科书在内容选择和形式设计上往往为了照顾大面积学习者的需求而受到限制。比如有些内容很好,但由于不适合程度偏低的学习者的需要而被迫放弃。再有,大多数传统教科书是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的,不太适合自主学习。这些教科书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和要求的学习手段往往比较单一,尤其是缺乏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所以,设计满足自主学习需要的新型教科书也是目前教育实践者的当务之急。现在西方很多国家的各个教育层次都提倡建立自学中心。在自学中心,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材料、媒体和活动方式。另外,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具有容量大、手段多样、人机交互等优点,因此受到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互联网络的普及也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五、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完全自主的学习者可以在没有课堂、没有教师、没有教科书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但这种理想的自主学习者和学习条件并不存在,即使是自学者也不是完全的自主学习。我们提倡的自主学习,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创造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以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并且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便学习者离开学校以后能继续学习。学校仍然是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习资料的主要来源;教师仍然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教学大纲仍然是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文件。学习者可以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但这种目标不应该与教学大纲的总目标相抵触。当然教学大纲必须是合理的、现实的。
因此,自主学习不是否定已经有悠久历史的学校教育,而应该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就如何协调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增加教学大纲的灵活性,以便教师在教学中有更大的自主权,从而缩短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的距离。2.革新教学方法,主要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转变。3.转移课堂教学的重点,使之成为学习者与学习者或学习者与教师之间进行协商、讨论、合作的场所,以便解决那些学习者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4.适当减少课堂教学时间,增加自主学习时间。5.革新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和评估手段,力求体现自主学习的实际结果。
让自主学习的理念扎根心底 篇6
其实,以前我们也做过这样的探索和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他能够完成的工作。但事实是自己步子迈的不够大,谨小慎微,想放手,但又不放心,大多数人都会以费时费力完不成教学任务为借口,结果最后又回到老路上来。但倘若真正把“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学习习惯,那学生定会受益终生。教育家陶行知“母鸡吃米”的典故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近年来,美国学者研究的“学习效果金字塔”也能证明这一点。曾经一个聪明的教师在教育他的学生时,就让他把他所学再交给他的妈妈时,学习效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三四十分的水平竟然考到了九十多分。这无不说明,当一个学生主动学习时,他的潜力是无穷的。
反思笔者自己的教学,传统教学的理念根深蒂固,讲得多,学生暴露的问题少,没有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差异。虽也有合作交流,但往往还只停留问题的表层,并未深入问题的实质,真正思考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要想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扎根心底。
首先,教师要放手,把时间还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听老师“正确的废话”。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主学习。我们教学中经常存在这样的一种现状:老师看到试卷,笑了(这些题笔者都讲过);学生看到试卷,哭了(这些题都似曾相识,但我都做不出来)。老师们经常说的口头禅也几乎都是这些题不知讲过多少遍了,你怎么还没学会?事实上是老师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讲了无数遍,但学生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习惯一遍也没听懂,老师只不过是重复了无数遍正确的废话,并没有从学生的逻辑点入手解决问题,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了无数遍似是而非的答案罢了。因此,教师不能把学生学习的责任转嫁到自己身上。因为我们辛辛苦苦,费时费力,学生被动接受,还没有掌握好。要知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最后上考场的也是他们。
其次,让问题引领课堂。教师放手之后,不是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挥,而是设计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层层深入,这种问题不是那种“是不是”、“对不对”似的“假问题”,而是了解学情之后的真正调动好学生积极性的“真问题”。其实这样放手之后,老师不是轻松了,而是深入到学生,按照学生的思维来创设课堂了,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另外,还要让学生多思考。新课改之后,遍地开花的是那种热热闹闹、大规模的讨论交流。整个课堂笑语盈盈,高潮迭起,讨论交流声一浪高过一浪,全然不顾问题是不是值得讨论、有没有讨论的价值。总之课堂“活泼”起来了,同学们“动”起来了。其实这种做法笔者不敢苟同,特别是老师还没把问题说明白就讨论声不断和老师刚讲完题目就已经开始的所谓展示(更有甚者,学生提前就把小论文写好就等着老师来验收)。其实课堂上既应该有那种你争我论式的讨论,也应该有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思考。要知道,问题是用来思考的,真正能深入思考的问题是能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当然问题不要问的太空、太大,要问得有针对性。例如:不要动不动就问学生这篇文章构思怎样,这篇文章写作特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大而空,学生无从下手,而应该问一些诸如“这篇文章里反复出现的戏台在文章中有何作用,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此类针对性强的小问题,学生就容易见仁见智了。总之,课堂上的问题最终的目的要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导入“自主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生的潜能可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历史教学如何落实自主学习理念 篇7
1. 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各有不同。在长期的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特别高,也有的学生爱出小差,磨磨蹭蹭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这种情况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差异很大。
2. 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强,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有效指导直接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好坏,但是有些教师为了赶进度,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时间少之又少,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满堂灌”,学生一边忙于听课, 一边忙于记笔记,成了录音机。教学过程的有效思维少,学生、教师、课本之间的对话少,学生听课的效率低。
3. 缺少民主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活跃的课堂氛围,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死抱住”学生不放,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更不要说是以认真的态度去倾听学生的意见了。有的教师甚至对学生提出的“奇异”想法讽刺、挖苦,不能给予正确评价,这无形之中大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不能勇于参与教学、乐于参与教学。
4. 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弱。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每节课的知识点、能力点、创新点基本上都是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即便是最简单明了的知识和方法也是在课堂内当堂完成,教师基本上没有通过让学生自主的活动来培养他们的探索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很弱。
二、历史教学中将自主学习落实到位的方法
1. 课堂教学应从“教育者”为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转变:(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3)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并加强训练。
2. 课堂教学应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1)指导学生掌握基本学习过程;(2)指导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特点,掌握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科学方法;(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历史思维习惯。
3.课堂教学应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转变。
4.课堂教学还应从“关注学科”向“关注学生”转变。
三、历史教学要达到理想的自主学习境界必须做好两点
我认为,历史课教学达到理想自主学习境界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的有效性;对问题的发现、生成与通过活动对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将静态课程转化为动态课程过程的有效性。因此,历史教学达到理想自主学习境界应做好下面两点:
1.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应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语言文化和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习能力成长与人格成长的过程。为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教学要做到三个改变、一个营造和一个构建,即改变原有的课堂教育环境;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营造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宽容的教学氛围,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
2. 新课改理念下的历史教学要做到三个转变:(1)由 “师本”向“生本”转变,也就是教学由“教师为本”向“学生为本”转变。教育重在育不在教,教师要构建一个适合生命成长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健康、快乐、高效成长;教师重在师而不在教,教师的作用不只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伴旅和引领者;教学重在学而不在教,课堂不只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单方面接受知识的阵地,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各种能力的场所。(2)由“教本”向“学本”转变。顾名思义,“教本”是以 “教师为主”的教学用书,主要是服务于教师的讲授,我们要把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的学习读本,让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3)由“课堂”向“学堂”转变。课堂要为学生提供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使其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得以充分释放,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如果学生的激情能点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那么学生的自主质疑、解惑、学习、发展就会引刃而解,教师的教学就能让“每一朵花都开放,每一只鸟都唱歌”。
自主理念 篇8
一、课前教给预习方法
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与整理, 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合作讨论,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 预习要怎样进行呢?
1.读
阅读教学中的“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预习中学生自读课文, 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总体浏览课文, 通过思考,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就为后面的学习、理解课文作一些辅垫。
2.划
这是预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这个环节中, 要求学生熟读教材把重要内容和疑惑的问题用符号标划出来, 便于理解应用和查考在标划过程中, 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进行标记。比如, 需要着重理解的用“△”标明, 不懂的地方打上“?”。这样形成习惯, 到上课时, 就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
3.思
古人云:“学贵有疑”。在预习时, 思考问题, 并进行质疑, 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行为。学而多思、思而有辩、学而有疑、疑而有问, 正是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
4.抄
知识积累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 知识就是日积月累的过程。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 包括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挑战性于一体,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 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 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又能提高预习的积极性, 从而逐步完成预习任务。
5.查
预习教材时, 学生使用工具书、网络, 查找、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待课堂上师生共同交流,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把课上的内容延伸到了课外, 也做了资源共享,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了学生查找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
二、课中加强学法指导
古人曾指出“授人以鱼, 只供一餐;授人以渔, 可享一生。”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从“教”到“教会”到“不教”, 学生从“学”到“学会”到“会学”。具体讲, 就方法而言学法指导一般有:注重学法过程, 概括学法;教师典型示范, 展示学法;举一反三, 迁移学法;紧扣教材特点, 指点学法等。就教材和学生而言, 学法的传授要因课而异、因人而异。不同体裁内容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 根据一个有系统、有层次、有重点的学法指导计划, 把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 切不可机械、随意, 图形式。如学习同类课文和段落相似课文可用迁移式。像《可爱的草塘》“一课, 学习“草塘”一段, 师生共同将写景学习方法归纳为“读课文——抓特点——明写法——想画面——悟情感”五步, 然后让学生运用方法,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自学“小河”一段。以后碰到写景文也可用此法迁移。
三、课后拓展学习的空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在于“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由课堂向课外延伸, 借课外促迁移、深化, 这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必不可少的补充。
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自主拓展
语文学科内涵丰富, 与社会、自然等学科联系密切。在语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 将语文实践向课外延伸发展,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课前、课后可通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查找资料, 交流资料, 举行故事会、展览会、演讲比赛、课本剧比赛等形式,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自主拓展, 扩展他们的视野。如学完《水上飞机》, 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来一个“飞机”知识展览。孩子们一听, 都很高兴。课后, 他们兴致勃勃地忙开了, 有的去请家长, 有的去图书馆, 有的去上网……一周后, 展览会如期举行。由此可见, 学生的查找、交流资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 它打通了课内外的界限, 也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
2.引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大家都知道课外阅读、做读书笔记, 是最经常、最重要语文课外活动。根据学生及教学实际, 推荐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健康读物, 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高年级的学生喜欢文质兼美、富有情趣的内容, 我就推荐他们读科普、名篇佳作等精美典范的读物, 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 既助于理解课文, 又助于语言的积累。并指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 如理解方法、鉴赏方法等进行课外阅读, 提高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勤做读书笔记
在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中, 我指导学生勤做读书笔记。要求学生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 自主地摘抄其中喜欢的好词佳句, 并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 还让学生把摘抄的文章配上图画, 每周评出“积累之星”。我还每隔两周进行一次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赛题由学生从平时的课外读书笔记中选, 内容主要有诗词、成语、格言、名人名言等。参赛的学生兴致勃勃, 觉得过瘾, 有挑战力, 非常有意思。没参赛的同学纷纷向老师索取赛题, 也要尝试练习, 这项开放性的竞赛, 既让学生感受到做读书笔记的成功和愉悦, 又促进学生课外大量阅读, 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自主理念 篇9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 教师应树立“教学活动”的观念, 切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新课程中, 有很多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案例, 它们起着德育教育“平台”的作用。例如:某县团委组织开展为贫困地区献爱心活动, 共捐献衣被1600件, 已知衣服数是棉被数的3倍, 衣服、棉被各多少件?教师可借助有关资料和照片并结合本地区的贫困生救助活动, 使学生懂得珍惜学习机会,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应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景与氛围, 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知识视野, 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习实际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激励学生善于质疑,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要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必须精心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首先要求学生把课堂上不懂的、作业中经常做错的、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及时和同学、教师交流;其次要求学生按教师指导的提问方法, 每节课提一些与教学重点相关的问题;最后要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例如, 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 我设计了以下的情境:“我们做一个游戏, 请同学们写出一道一元二次方程并解出两个根, 把两根告诉老师, 让老师猜出你们的方程。老师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很快说出原方程。”这样的情境使学生学习的情绪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活化数学问题内容, 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
1. 改变属性, 提出问题。
例如, 在四边形的教学中, 对有关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的连线所构成的图形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四边形改变成特殊的四边形, 再去观察四边中点的连线所构成的图形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从中分析归纳出结论, 能逐步掌握运用这种方法。
2. 逆向思考, 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逆向思维的手段思考以下问题:一个命题的逆命题是什么?公式、法则能否逆向应用?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 学生的思路就会逐步打开,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也就不难了。
四、重视知识体系联系, 巩固学生学习基础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对于复习已学知识板块, 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只进行简单地罗列, 而不作知识的整体梳理, 这样给学生的感觉只能是枯燥和陈旧, 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对已学知识体系的研究中来, 真正调动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在复习二次函数相关知识时, 教师要注重让学生结合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让学生明确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真正使学生体会到知识具有的辐射功能、网络关系。这样不仅复习效果好, 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注重探求解题方向, 提高解题策略的正确性
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数学解题紧密相关, 而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体现在解题的质量上。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应注重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解题策略, 提高其学习效率。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题目的条件和求解 (证) 的结论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确定具体的解题行动方向;可以从多个解题方向中选取其中最简捷的途径, 得到最优的解法。例如, 在“三角形中位线”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题多解的方法, 让学生去体会各种添线方法在某个具体问题中其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再去归纳出在不同情况下应如何选择最佳的途径。以上两点既可以在较难的综合题中实施, 又可以在较易的基础题中实施。经过这样的思维训练, 学生的思维能力便能逐渐得到提高。又例如, 在进行苏科版 (七上) 数学“展开与折叠”的教学中, 我提出问题:“一个立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表面展开图?”我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展开激烈的讨论,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有的学生列举了“1—4—3”型的展开图, 有的学生列举了“2—2—2”型的展开图, 还有的学生问:“老师究竟有多少种展开图?”于是, 我趁机让他们分组展开讨论, 通过师生共同探究, 学生总结了共十一种展开图。
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过程中, 不但能掌握所学的知识, 而且能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德全, 易连生.考试学概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08.
[2]教育部基础教育局组织编导.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自主理念 篇10
在自主学习理念背景下, 语文作业必须具有实践性、拓展性和开放性, 同时语文学科的作业设计, 还必须反映和符合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特点。因此我们须对学生手中的作业进行精选, 既保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还要根据自己和学生的教学实际, 依据教学内容与目的设计补充一些拓展性的作业, 以弥补教材作业的不足, 并在实际中注重作业实施和操作的方法, 发挥作业的实效性。在作业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内化与输出;在作业的评定与反馈中, 切实加强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注重来自于学生本身的力量, 发挥作业的有效性, 丰富作业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二、自主学习理念背景下作业设计的理性思考
1. 自主学习理念下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语文教学新课标强调, 中学语文教学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围绕教材, 使课堂内外的学习相结合;作业类型多样化, 注意新旧知识体系的相互联系;设计知识复现时, 既要注重听说读写的全面涉及, 又要有所侧重;在作业设计时尽量为学生创造一种能激起他们欲望的情境, 给学生留下充分发挥与创造的空间。
2. 自主学习理念, 作业设计与处理着重体现的特点
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合作性、探究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特征。
3. 自主学习理念下, 作业设计的类型
(1) 兴趣型作业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设计作业时, 我们不仅要考虑教学的需要, 还要考虑学生本身求奇、求新、求趣的心理特征和需要。必须善于挖掘语文教学中的“趣”, 提高作业设计中的趣味性, 以焕发学生内在强烈的学习需要, 牵动学生的注意力, 当学生对作业产生强烈的兴趣时, 便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 知识也会掌握得更加牢固。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 笔者总是力求关注学生的兴趣点, 选择一些贴合学生实际, 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以`时尚'为话题, 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我看中学生的奇装异服”等。这样学生思维开阔, 兴趣盎然, 写出的作文自然生动有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 印象一定深刻、持久。
(2) 层次性作业
作业的设计与处理应该和教学过程一样, 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同学能有所感、有所得。设计作业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不同, 尽量做到分层设计, 真正体现作业的有效性。
(3) 合作性作业
一般的书面作业, 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语文作为语言学科, 必须有语言交流的过程和情境的设置。而这些交流过程, 要求他们必须合作才能顺利完成。比如辩论、新闻采访、课本剧的编演等必须小组合作才能达到最好效果。小组合作能最好地体现语言交流的多向性, 易于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 易于激励参与意识, 并发挥各自的专长, 达到小组知识共享, 能力共进。
例如八年级上册有一个口语交际是“做一次小主持人”和“一次爱国主义活动”, 笔者在2009年关于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就是举办了一次主题为“庆祖国60华诞爱国诗歌朗诵会”。之前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建议下自主分工, 亲密合作, 准备了一周后, 举行了这一活动。在活动的准备过程中, 学生真正做到了有效合作, 会演时则真正体现了合作的魅力。
(4) 实践性作业
语言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 语言运用能力才能提高。语文课程作业设计, 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 创设丰富的交际活动情境, 增强语言实践的真实感, 鼓励他们经常参与语言活动和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使学生获得不同的语言实际体验, 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5) 探究性作业
自主学习课堂的核心, 就是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 发展情感,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发现新的学习方法和自己潜在的能力。我们在设计作业时, 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与材料。通过设疑, 创设情境, 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 主动探索求异, 大胆进行创新。
例如在教学《柳叶儿》一文时, 笔者布置学生回家按照文中的方法做一次柳叶粥, 课上讨论品尝柳叶粥的感受, 比较味道与作者所描绘的有何不同。经过实际操作与切身体会, 再进行一番讨论探究, 学生终于明白:我们认为柳叶粥好吃, 是因为我们在制作的过程中, 加了足够多的油, 甚至有的同学还加了肉末, 这样做出的柳叶粥当然好吃;而我们之所以认为它并没有作者描绘的那么味道鲜美, 是因为作者是在极端饥饿的情况下吃的, 当然觉得好吃。进行这一探究活动, 笔者的目的并不在于验证柳叶粥是否好吃, 而是为了通过这一活动, 让学生真正明白文章的主旨:忆苦思甜, 懂得珍惜, 懂得感恩!当然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操作能力、创造能力 (如“加足够多的油”、“还加了肉末”) 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像这样探究性或研讨性的作业, 既符合学生的兴趣, 又能激发他们的思维, 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的广阔天地, 从而培养他们自主探究, 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理念背景下提高作业效果的几个策略
1. 作业方法的指导策略
作业, 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完成一项任务, 更重要的应该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和正确的作业方法:拿到作业时, 要仔细审题, 看清要求, 积极思考;做作业时专心致志, 一丝不苟;作完后及时反思总结, 汲取经验。切忌边查书边做, 这样仅仅是把书本上的东西转抄到作业本上, 这是最低效的作业形式。而先复习学过的东西, 然后再做作业, 这种方法效果好些。最好的方法是先根据老师上课所讲解的知识点及解题方法, 独立完成作业, 然后再解决在作业中所出现的困难。若再有问题, 就再看书, 查看是不是理解有偏差。
2. 作业的批改、检查及反馈策略
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及时反馈。批改和检查作业, 是老师与家长对孩子学习态度及学习成果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反馈。
批改方法有全部批改、重点批改、轮流批改、当面批改、师生共批、学生互批等。
检查可采取家长协助、组内监督、全班抽查等。
3. 作业评价的策略
在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 强调形成性评价, 两者并重。既重结果, 更强调过程。
(1) 对学生在作业中的思维, 以及完成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分析。对他们所犯的错误, 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评价。当然, 语言是激励性的、婉转的。
(2) 对学生作业的评价, 及时向学生本人和家长反馈, 使他们及时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与进步。同时了解不足, 以求不断的改进。
(3) 学生阶段性地对自我作业状况进行评价, 或是学生之间互评。
自主理念 篇11
【关键词】自主探索 问题情境 张扬个性 开放思维
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其一,"数学是科学的语言"说的是数学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说还要训练出其他学科中所需要的清晰的思维智力,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关系极大,中小学数学教育担负着理性文明和科学精神的启蒙使命,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这个使命尤为重要。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感受发现的乐趣,不断增强探索的信心和积极性,教师应以教会学生思考、学习、应用为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新课标》要求:要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默默观看,教师忙忙碌碌地操作的被动的学习模式,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的确,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同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自主探索欲望
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一环境内能自我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创设各种思维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联系或者差异,这种联系或差异经过适当的引导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人一旦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内驱力,甚至可以达到为此废寝忘食的地步。可以采用"从生活中提炼"、"从复习旧知识中孕育新知识"、"从疑点中设置"、"从趣味中激发"等等方法。比如:七年级"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中,复习部分以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来判定两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作为铺垫,然后设问:如果先已知两直线平行,你可找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什么数量关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有效地全面复习了前面"平行线的识别",还使学生发现将"两直线平行"作为条件时出现了新问题,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在此可分小组展开讨论,相互质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由学生通过自主创造得到的知识,比被动得到的知识掌握得更深、更牢。
二、拓宽解决途径,张扬学生个性思维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鲜明个体,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学中要遵循这一规律,集百家之长,充分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要把认识成果转化为个体经验,学生的认识是一个再生产、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做法和想法,这时教师不能搞"一刀切",喧宾夺主。这样做会大大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展现和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多种的,探索问题的方式有所不同。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思维的多样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比如:在八年级"相似三角形的识别"一节中,由于在上节课已认识了相似三角形,知道用定义识别相似三角形比较麻烦。有没有更为简单一点的识别方法呢?设置悬念--引入课题,教师可设问:你是否能够通过动手探索得出识别相似三角形的简便方法呢?首先让学生去猜想,教师不直接指出可行性,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验证自己的想法。(可以对一些小组进行提示:比如少一些角对应相等或少一些边对应成比例等等,让他们尽可能地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哪些成立呢?简要说明理由)在我亲身的教学过程中分了七个小组,有的小组利用剪刀等工具得到各种情形的三角形,通过比较得到不同的想法,有四个小组在课堂内根据定义验证了三种不同的识别方法,有的小组还得出和课本上不同的识别方法,通过小组的中心发言人的发言,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收获很大。其余三个小组没有完成,鼓励这些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看他们还有没有新的发现。教师在本节课不忙于下结论。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而且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培养综合素质,迈向素质教育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一直都是广大师生关注的问题。一般认为,素质教育往往会忽视学生的考试能力,思维的开发训练往往忽视了学生对类型化的试题的解题方法的训练,忽视了对现实需要的培养。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所谓素质教育,势必包括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实是并不畏惧考试的。通过在中学数学教学的探究式学习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教师"填鸭式教学"的压力,将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真正贯彻新课标迈向素质教育的精神理念,使得素质教育和考试能力相和谐。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大胆教会学生自主探索,既轻松了教师,又解放了学生,不失为双赢的举措。
【参考文献】
[1] 张连军. 《以新课程理念做导向注重课堂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J]. 《科学教育》,2007年第1期.
自主理念 篇12
一、转变自主学习意识
传统的教育思路、授课模式都是以高考为出发点。小学初中的筛选、升学率的压力、家长对教育目的的误解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传统的授课模式。这种模式大多是教师课堂的主宰最终产生的是高分低能的现象, 使学生无法走进、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语文又由于学科的特点, 在高考的压力下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强化考试训练, 刻板机械记忆书本知识, 单方面灌输和反复的大量演练, 致使学生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意识错乱模糊, 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缺乏成为必然的事实, 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现状, 首先要转换学习的意识, 就是不再把高考作为高中学习的唯一目的, 树立起正确积极的意识思想。“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向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倡导的适应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不再是为了应付考试, 不是为了报答父母而学习, 而是使学生意识到在社会中的生存危机, 意识到社会的需要, 不是机械记忆没有应变能力的“学究”, 而是有着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竞争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所以, 学生要自主地接受教育, 自主地发展所需要的能力, 变被动为主动, 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走进语文学习。
二、以激发学习兴趣为铺垫
有着极高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最好的引导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采用多种授课方法, 讲究教学艺术,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极大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和课堂的反应力, 形成浓厚的学习探讨氛围, 使更多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现真正自主学习。
1. 创设情景教学, 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力。
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创设情景,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自主地学习。高中的语文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作灵活的情境设置的安排。如《威尼斯商人》可以通过戏剧表演活现课文的文字, 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 发挥了他们的潜质, 发展了个性。
2.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新课标强调了不同年段, 不同内容和形式, 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 充满乐趣、充满活力。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更要改变陈旧死板的教学模式, 不断探讨多种教学方法, 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对于小说, 如《祝福》, 由于其情节曲折, 可以采用个人体会的方法, 说出学生自己的观点, 集合成中心;对于古诗词, 如《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可以采取听录音——看表演的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一个个形象的欣赏环境中来, 让学生完全置身于诗词所渲染的情境之中;对于文言文的教学, 完全可以放手由学生担当教师的职责, 由学生自我讲解, 教师最后总结纠正。不同的体裁的课要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用新奇的效果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 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
三、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关系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换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 即要以学生为主体, 改变一味灌输, 自始至终由教师驾驭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师生中要产生和谐积极的互动情绪。
1. 平等看待学生。
新型的课堂要求教师走下讲台, 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陈旧观念, 应该建立新的教育观:教师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者, 同时也担当起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学生尊重教师的同时, 教师也应该有尊重学生的观念。只有教师调整心态和学生互动, 走近学生, 作亲近教学, 学生才会放下心理负担, 大胆地张扬自己的个性, 表达出教师意想不到创新的理念, 从而产生出自主学习的课堂效果。
2. 张扬学生个性。
《事物不止有一个正确答案》这篇课文也告知我们教师, 学生的答案不一定都是错误的,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这个急需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的社会大环境下, 更应该在语文课堂这个小环境中, 给学生发挥张扬放大自己个性的舞台。学生的个性理解需要教师的肯定和支持, 在师生有不同见解的情况时更应该共同探讨研究, 而非传统的师对生错, “一棒子打死一群人”。当教师忘记自己的身份, 亲近到学生中去, 课堂主体地位发生转变, 才会使学生自主动起来, 才会有和谐、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 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才会参与进来, 主动起来,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个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新型课堂关系。
四、拓展学习内容, 增强社会实践性
语文具有工具性。学生不仅要得到基础的知识而且要获取更多丰富的社会经验。在他们没有走进社会的年龄时, 教师同样可以给他们社会经验阅历, 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地拓展知识的传授面, 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从现阶段看, 语文教学要向社会实践、家庭生活延伸, 做到课内外结合, 让学生在课内学方法、课外长见识, 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 为他们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如果课堂只是一种枯燥的书本知识, 即使不会恶化成“本本主义”也会使学生形成了惯性思维, 产生学习惰性和厌恶感, 没有了兴趣更谈不上自主有效的学习了。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