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主

2024-06-16

三自主(精选12篇)

三自主 篇1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实践、观察分析、猜测验证、质疑问难、合作交流等活动, 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自主构建新知, 发展能力。以‘主动探究’代替‘被动接受’。”这就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学习。所以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平时的教学摸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想探究

“思维始于疑问和惊奇。”而“疑问”和“惊奇”是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有效动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可以是游戏、猜谜、讲故事、设置悬念等形式, 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 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 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自然而然被调动起来, 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引起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

例如,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可这样引入:“平时, 都是老师考学生, 今天就让同学们来考老师。”学生一听考老师兴趣倍增, 教师接着说:“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数, 老师能马上告诉你能否被3整除。”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出一些数, 老师均能迅速给出正确的答案。对此, 学生感到很惊讶, 老师怎么回答得这么快?到底有什么窍门?这样一来学生就自然有了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创设氛围, 让学生能探究

课程标准指出, 在数学教学中, 应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在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探究过程中及时鼓励、提醒、点拨。这样, 学生才会无拘无束, 敢想、敢说、敢问, 才能激发起探究的欲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何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 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使其大胆去发现, 探索?我认为,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开放教学环境。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问, 学生答。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难以主动去探究并会制约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应该开放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 让学生能自主探究。例如, 我在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的, 课开始我并没有直接地告诉学生有关大月、小月、特殊二月、平年、闰年方面的知识, 而是先出示问题:张红今年12岁了, 但她至今只过过两个生日, 这是为什么?先让学生自己交流说说过了几个生日, 是怎样过的;再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观察课前准备好的年历片, 同时进行多媒体课件演示, 自主探究发现关于年、月、日知识的“秘密”。由于问题符合学生特征, 课堂中学生表现异常活跃, 通过观察、比较、小组交流讨论, 很快知道秘密在于二月。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实践探究, 以朋友的身份发表意见, 这样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探究, 和教师之间无拘束, 真正让学生“肆无忌惮”地探究。

二是开放教学过程。所谓开放教学过程, 就是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目标, 设计可操作的活动, 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三是巧设开放题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开放题以它特有的魅力, 有利于全体学生参与。

三、教给方法, 让学生会探究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掌握怎样学习的人。”古人亦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掌握了学习方法, 就有助于获得学习的成功, 增强自信和动力, 从而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 教学永远是一个统一体, 教法和学法是教学活动统一体的两个侧面。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示范方法, 引导学生获得优秀的学习方法。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 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与过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不会计算? (不会) →提出猜想 (能否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计算) →实践检验→观察、思考→结论。这就体现了获取新知识的一般方法:即遇到新问题时可以转化成旧知识, 再分析思考得出结论。这一方法的掌握为三角形面积公式、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铺平了道路, 使学生会自主探究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师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 最后过渡到“会学”,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教学中, 应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 为学生探索知识创造条件, 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 探讨的空间, 经历探究的过程, 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创设必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只有创设各种条件, 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 自主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江西省上饶市第五小学汪南征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 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把教师“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激发兴趣, 让学生想探究;创设氛围, 让学生能探究;教给方法, 让学生会探究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自主探究,激发兴趣,创设氛围

三自主 篇2

一.总结型

1.结合国情谈谈国家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1).是改革的必然结果,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3).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是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客观需要;

(5)、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2、你认为我国是否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能力 ?

具备。因为建国50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我们取得了一批以“二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基因组研究等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就,全社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这些科技成就,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显著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3、国家为什么要做出“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为什么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简要说明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理由。;国家为什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我们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4)、新的科技革命对于各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关键是能不能及时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

(5)、在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新世纪,科技创新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在这样的形式面前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关系到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

(6)、只有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4、你认为青少年应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些什么?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应从现在起做到:(1)、努力学习,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2)、从小发明、小创造做起;(3)、把创新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勇于创新实践;(4)、善于质疑,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等。

5、作为青少年你打算怎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

(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

(2)、树立远大理想,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

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积极投身创业实践,勇于承担我们的社会责任。

6、我们青少年学生应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了明天的“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我们中学生应怎么做?中学生应从哪些方面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1)、青少年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

(3)、敢于向权威挑战,向书本挑战;

(4)、多参加制作、小发明活动;

(5)、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7、(1)、出谋划策:谈谈怎样才能使我国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请你为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提几条建议。请你为如何提高我国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几条建议。我国应如何面对崭新的21世纪?)

①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我国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外技术依存度;

②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使经济建设真正转

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③ 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④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自

身的创新能力;

⑤ 离开了传统就谈不上创新和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⑥ 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对外开放,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优秀文化,以

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⑦ 要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培养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大力营造敢于

创新,大力创新的文化环境;

⑧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对做出创新成果的个人和集体给予奖励和

鼓励,保护其创新成果;

⑨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为科技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2)、积极搜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某中学准备组织一次活动,向学生展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秘涌现出的创新成果。请你为本次活动,举几个体现创新的事例。

如: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成功、王选发明电子激光照排技术、载人航天事业的成功;“一国两制”的理论等。

(3)、关注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应从小做起,从生活和学习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请你举出一个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具有创新意识的事例。

比如在解答数学题的时候,我有时会利用一种与教材不同的新的解题方法等。

(4)、能力拓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请你说出一个能够体现创新意识的名言、成语或典故。

如:“推陈出新”“温故而知新”等。

8、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只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9、国家鼓励科技创新,体现了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哪项措施?

鼓励性措施。

10、为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某班决定开展一次“科技活动周”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工作:

(1)、为学校“科技活动周”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等。

(2)、为了使本次科技活动搞得生动活泼、内容充实,你认为可以采用哪些形式?

科技专题讲座;科学技术小发明创新比赛;举办科技活动征文比赛;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等。

(3)、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为这次科技活动周活动撰写一份发言提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整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新世纪,科技创新关系到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青少年应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将来投身国家建设打好基础。(只要学生反映出对科技创新意义的认识及自己应该怎么做,观点正确,有较为充分的理由既可。)

(4)、围绕其中一种活动形式,谈谈你将为开展这次活动作怎样的准备?可以从活动的不同步骤作准备,如活动构思、活动实施、活动总结等。

11、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漂洋过海,销往世界各地这意味着什么?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并且在一些领域已经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国重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我国产品的科技含量逐渐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不但“引进来”,而且“走出去”。

12、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源源不断的漂洋过海,从国家发展来看必须怎样做?

(1)、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

(2)、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越来越多的有较高科技水平的技术工人。

13、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取得的重大成就。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青藏铁路的修建;神六飞船的发射成功;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国两制的理论等等.14.信息搜索:请你搜集两条你最喜欢的有关科技创新的名言警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看问题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

------爱因斯坦 风采展示:请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几条标语。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

“让创新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等。

活动设计:假如你是这次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策划人,请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做出全面策划,设计具体的活动安排。

(1)、组织有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讨论会或主题班会;

(2)、观看“神舟”六号飞船飞行的电视录像;

(3)、创办有关科技创新的黑板报、宣传栏;

(4)、举办科技创新方面的小发明、小制作展览活动。

各抒己见:在科技创新专题班会上,同学们就“从神六的成功看创新”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请写出你的发言提纲,体现你对该问题的认识和感受。

“神六”的成功飞行是自主创新的一个典范,只有自主创新才能赢得优势,促进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只有做到自主创新才能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长远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5、有关创新、科教、人才主题班会的活动步骤。

第一步:请当地有明的科技专家讲话,谈人才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步:看投影《科学技术发明的辉煌时代》;

第三步:请学校的小发明、小创造获奖者交流经验;

第四步:请学生代表谈感想;

第五步:教师总结评论学生的发言,并对学生提出成才的希望和要求。

16、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2)、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

(3)、必须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条件;

(4)、必须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重奖创新人才;

(5)、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17.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原因)

(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能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次科技革命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使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

(3)、当前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4)、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源泉等。

18、为什么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巨大发展。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起

着主导作用。劳动者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发明制造先进的生产工具,开拓更广泛的劳动对象,从而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二、分类型

1、摩托罗拉公司每“投智”一美元,会增加30美元的经济效益。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1)、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2)、高新技术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生产力的强大动力;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呼唤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等等。

2、生活中点滴创新给你的启示。

培养创新思想要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多角度分析问题。青少年朝气蓬勃,思维敏捷,要从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请分析:如何理解“超越王选,走向世界”这句话的含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更是一个国家在当今世界 经济和科技竞争中处于何种地位的决定性因素。王选同志一生致力于我国计算机事业的自主创新发展,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超越王选,走向世界” 说明他希望青年一代能够超越老一辈科学家,发奋图强、努力创新、开拓进取,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让中华民族走向世界、重塑辉煌。

请理解:为什么王选会说:“我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

回顾过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展望未来: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战略,我们必将会继续大踏步前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结合费俊龙、聂海胜受勋,吴孟超获奖和《“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的事实,谈谈你对“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

当代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中国当代青年的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它关系到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的全局,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应有位置。

5、谈谈创建“创新型城市”必要性。

(1)、现阶段,我国科技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直接影响了现代化建设进程,我市经济上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上述问题从某种程度上依然制约着我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应对未来持挑战的必然选择。

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三步法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自主阅读;个性化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提倡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彰显个性,张扬自我,将使课堂焕发生命的精彩。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演绎自己的个性化行为呢?笔者基于平时的阅读教学实践,认为有必要采用以下几条教学策略:

一、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让学生独立寻疑,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说过:“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教师应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文体和“单元说明”从整体把握课文,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预习时还要画出重点词句,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深究,营造积极求知的学习氛围,为课堂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教《犟龟》一课,学习预习时提出并讨论:小乌龟没有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而看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这算不算成功?等问题。通过课前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是常用的教学形式。教师往往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让学生依照教师所设计的方向来回答,答对了,就算知识掌握了。其实,长此以往,这很容易养成学生一种定向服从、保守自闭的人格特征。所以,教学中要尽量减少这种整齐划一的要求,尝试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尤其这样。根据哈佛大学著名博士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也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这就一方面要求教师用多种方式呈现信息,为学生取得成功提供多种选择;一方面要求教师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语言智能发达的可以读一读、背一背;音乐智能丰富的可以哼一哼、唱一唱;空间智能超人的可以画一画、演一演;喜欢默读的默读,喜欢朗读的朗读;可以自己一人阅读,也可以同桌二人合作。只要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体验到获得技能的乐趣,何乐而不为呢?因此,阅读教学,是“自助餐”而不能“一刀切”。

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提倡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展开想象,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学生因其个性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想象,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个主体化、多边化、生活化的自由空间,设计开放而富有弹性的情境,使学生拥有一个放飞想象、展现个性的宽松氛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如《鸟岛》这一课,在学习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会干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说。学生的想象力可丰富了,众说纷纭,我在肯定学生的丰富想象的同时,让学生边在脑子里想象自己刚才说的情景边读这句话,结果,一句本来简洁概括的话却让学生读得有声有色。瞧!想象的作用可真大!再如我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结尾时,让学生接着课文中的省略号进行想象续写等等,这些或意境想,或补续想象,或再现想象,或补续想象,或再现想象的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思维,他们从自我出发,多元感受,多元体验,不管是用语言来交流,还是用文章来表达,都是那么丰富多彩、极富个性。

因此,教师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关注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皮连生.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引导孩子自主学习三妙招 篇4

帮助一个差生如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 我们在大院子里选了一位与她同年级的, 比她学习还要差一些的孩子, 约她每周一、三、五晚上到家里来一同学习, 并由山杉辅导她功课。这样看来, 好像是牺牲了女儿的一些时间, 可从另一方面来讲, 却符合教学相长的科学原理。女儿为了辅导好这位同学, 在学习时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有些搞不清的地方经常主动钻研。

瞄准两个同等生我们在班里选择了两名与她学习成绩基本相同的学生, 把他们作为女儿的竞赛对象, 要求女儿每次考试都要力争超过他们。一学期以后, 当女儿成绩真的有所提高后, 再选两名名次相近的学生作为她的竞争对手。这样阶梯式的前进, 使女儿更有信心, 并且有一种不断超越的乐趣。初中毕业时, 她已由班里的三十多名上升到前十名。

“导学自主三步一课”循环教学 篇5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强烈的东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课改的主流。作为一线教学的英语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那么,如何让老师变“苦教”为“乐教”,帮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呢?我个人认为,“导学自主三步一课循环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让师生共享学习的快乐

一、指导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自学式课堂

1.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动口,动口阅读是为了对所学内容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动口阅读既可以是有声诵读,也可以是无声默读。动口阅读是为了初步感知基本内容,没有动口阅读就不可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也就不可能有宏观上的整体感知,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不可能从大处着眼,就会陷入狭隘的、只为做题而做题的传统教学的窠臼。

2.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动脑,要静下心来动脑思考教师在导学环节中分解给自己的学习问题和任务,动脑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动脑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动脑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上而没有进行理性的思考,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就会显得肤浅而不够深入,当然也就不可能从问题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问题的实质,更不可能达到举一反三的自学效果。

3.是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动手,要动手做出书面结论。宏观阅读动口了,微观思考动脑了,感性认知有了,理性思考深入了,学生独自动手作出问题的结论或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三思而后行,这里的“行”就是学生要把自己的探究学习成果记录下来,尽快形成书面结论或答案,否则,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的灵光一闪之后,大脑中可能就会一无所有,一片空白。所以,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后,必须尽快动手做出书面结论,形成自己的书面自学成果,以供在下面的互学环节中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二、创新自学式课堂,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陶行知说:“我们要打倒传统的教育,同时要提倡创造的教育。”“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我们的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教而不学、学而不做,陶行知一贯反对死读书,死教书的旧教育,提倡活学活用的创造教育。他“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1.在讲解中创新。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以“用英语唠家常”的方式来引出每堂课的新知识点.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用英语请求别人的许可,学生们也在教师创设的自由宽松的情境教学中感受到了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也在这些“似教非教”的课堂活动中被激发了出来。

2.在想象中创新。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教Apple sare sweet.Grapes are sour.就尽可能利用形体语言来演示。吃一口苹果表示很高心的样子,吃一口葡萄捂着脸表示很酸的样子。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老师讲的意思。接着可以再要求学生说出有哪些水果是甜的,哪些是酸的。

3.实践中创新。让学生创作、让学生表演,在快乐的参与中感受英语。在学生习得了一些相关的语言知识后,就应创造机会让他们尽情地表现自己,呈现他们的童趣和灵性。每个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不一样的,观察事物、考虑问题的角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如能从同一幅简单的图画上想象出各不相同、奇妙万千的情景来。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借用一些直观的道具或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感观进行创作,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创作进行表演,以体验表现自我、进步成功的快乐。自由参与、投入表现的教学策略,集想、编、演于一体,使小学生在自由想象的天空里,发展了思维,升华了思想,培养了创新意识也提高了他们的英语语言实践能力。

三、拓展自学式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学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自制读书笔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但是主张学生自主学习,并非是无目的的“放羊式”。而是要合理引导,及时点拨,激发思维,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真的有所收获,提高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俗话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最终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比如,在学英语的起始阶段,教给学生学习英语音标,通过音标来记忆单词。复习阶段,指导学生整理错题,经常复习。

2.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任务。比如在开始学习一个新单元的时候,布置学生详细可行的预习任务。在预习课文时,应要求学生在预习单词的基础上,先仔细听几遍课文的录音带,然后认真阅读几遍,找出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把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先画上标记,然后再去查阅相关资料,看看能否自己解决。这种带着问题听课的过程,听课的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

三自主 篇6

关键词:大学三自主选项课课程改革

0 引言

对实施“三自主”教学的高校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900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900份,有效回收率90%;教师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率100%。

1 结果与分析

1.1 实施“三自主”教学过程的现状分析

1.1.1 开设“三自主”选项课的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在目前开设“三自主”选项课的高校,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的大学在二年级开设“三自主教学形式”选项课,在一年级还开设的是基础课;而在自主选课中,学生能真正自主的只能是在选择教师和项目这两方面,在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方面学生的自由度还很小。

1.1.2 “三自主”教学课的管理与组织办法 通过调查和访谈得知,目前部分高校的“三自主”教学课主要由专门的教师进行管理,大多采用网上选课系统进行选课,选课步骤大同小異。教学课的组织办法不是同一个年级,打破固定班组建制,按照所选运动项目重新组成教学班,且每个班级学生的人数一般控制在30人左右。

1.1.3 “三自主”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改革以来,各高校在体育教学内容设置上已经作了很大的调整,逐渐满足了不同学生不同兴趣的需要。在学生选课时,有80.2%的学生是本着自主选择内容的原则,显示出教学内容对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性。在所列出的所有项目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网球,以后依次为:跆拳道、足球、瑜伽、武术、散打、体育舞蹈、健美操、排球、轮滑。而我们对各校体育教师专长的调查结果表明,羽毛球、网球的体育教师恰恰是比较缺乏的,各高校开设的体育项目一般都是大球类和武术等比较传统的项目,部分学校已开设跆拳道、瑜珈、轮滑等项目。体育教师资源的缺乏,场地器材的限制,致使部分已开设的项目不能广泛开展,一些从未开设的项目也无法顺利地开展教学。部分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内容比较陈旧,缺乏当今大学生青睐的时尚、冒险的新体育项目,缺乏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材。

1.1.4 “三自主”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指导思想的折射,而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虽然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创新,但仍感受到“以运动技术为中心”、注重“三基”的传统教学观念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习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的存在。据调查,部分高校的大部分体育教师在“三自主”教学课中,仍然采用讲解、示范、辅导三部曲作为教学手段,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多采用以大班级为单位,分组轮换的形式。

1.2 实施学生“三自主”选课制的效果分析

1.2.1 “三自主”选课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自主”选课制的建立改变了学生过去被动接受的局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反映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问卷调查表明:60.2%的学生对选课制表示“欢迎”,35.6%的学生表示“较欢迎”,只有4.2%的学生对选课制表示“一般”,没有学生表示“不欢迎”,这说明学生对推行选课制持肯定态度。

1.2.2 “三自主”选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由于“三自主”选项课打破了原有系别、年级、性别、以及自然班的建制,在不断变换(每学期)的教学班级中学习,这就要使学生不断去适应不同的群体,学会交际,主动交流,尽快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同时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建立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这一全新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不仅将具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有利于在体育技能学习上的相互取长补短,而且,由于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也有利于学生之间文理知识渗透,潜移默化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1.2.3 “三自主”选项课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由于“三自主”选项课的特点,学生所选项目都是自已感兴趣或有一定的技术水平作基础,因而学生上课自信心和表现欲强,敢于发挥和创新。同时,由于各项目的特点,也使一些自信心缺乏、性格孤僻或过分自负等心里缺陷者得到锻炼,如经常参加集体项目锻炼,就能体会与他人相互配合与协作的乐趣,感受到与他人接触、交流的快感,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也会慢慢改变自己的孤僻性格。

1.2.4 “三自主”选课制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选课建立将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体育教师推到了“前台”。学生选择任课教师、选择学习项目无疑对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次选课结束后,教师教学工作量最多的每周达到24学时,最少的每周只有6学时。有25.9%的教师未上自己专业的选项课。学生选课迫使教师学习和掌握新兴体育项目的知识和技能,扩大知识面,挖掘自身潜力,适应学生选课的需要。同时,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求知欲的增长,教师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材教法,吸收新成果,提高教学水平,改善师生关系,以期得到学生的肯定和认同,在学生中建立良好的印象。这无疑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促使教师在业务上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已的技战术水平,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实现良性循环。

2 结论与建议

2.1 “三自主”选课制符合高校实际 普通高校实施学分制下“三自主”体育课教学是在教育部颁布新《纲要》的指导下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体育课教学模式。新《纲要》在课程教学指导思想、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更大的自由度,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新《纲要》,领会其精髓。“三自主”选项课是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大力推广。各高校都应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与新《纲要》精神相一致的体育课程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

2.2 加大场地设施建设力度,适应课程设置需要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重要方面,是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选课制的建立对场地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大多数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现状看,还无法完全满足建立选课需要。比如国家推荐的新兴体育项目——定向越野、轮滑、攀岩等,就因缺乏场地设施而无法开展。目前,全国高校经过近几年的大发展,已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具备了对现有场地设施进行改造和扩建的能力。高校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逐步缓解学生对课程设置要求高与场地设施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

2.3 重视新兴体育项目引入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教育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一些国外的新兴体育项目也进入了大学生的视野。如定向越野、轮滑、攀岩等项目。这些项目时代感强,个性张扬,迎合了青年大学生冒险、竞争、表现自我的心理需要,对大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高校应加强对课程设置现代化的研究,及时选派教师学习进修,适时开设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以拓宽课程设置,增加课程的新颖性,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三自主”选项课一定要加强教材建设,特别要加强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研究与编写,这是保证授课质量的前提。

2.4 优化师资结构,全国提高教师素质和修养 教师要自觉调整自已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理论学习和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切实找准自己的主攻方向。同时,要加强“三自主”选课的网络化,提高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改变单一的考核评价模式,注重综合评价,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Z].2002.

[2]戴福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3.10(5):75-77.

高校贫困学生自主创业三题 篇7

一、高校贫困学生自主创业的内在动力

在我国,创业的含义比较宽泛,《辞海》中对创业的定义是“创立基业”,指开拓、创立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百度对创业的解释比较详尽,主要是指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自主创业,百度的解释是指劳动者主要依靠自己的资本、资源、信息、技术、经验以及其他因素自己创办实业,解决就业问题。贫困学生向往创业,源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内在追求:

(一)摆脱经济困境

高校贫困学生,他们经济贫困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地区方面的,一般来说,来自西部家庭的学生贫困人数要比东部多一些;有来自家庭本身的,家庭经济来源非常有限,兄弟姐妹很多,经济负担很大,还有极个别家庭父母责任心不强、好吃懒做甚至游手好闲;有来自家庭突然降临的天灾人祸,如突降暴雨冰雹导致家庭经济作物欠收、父母的离异或死亡、父母打工遭遇工伤等。尽管贫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各不同,但他们尽快摆脱经济困境的想法却是一致的。他们读书一路走来,经济的困境导致他们手头时常拮据、想法不能实现、心里严重自卑,他们经常夜不能寐、苦思冥想、捶足顿胸,“穷则困、困则思、思则变、变则通、通则富”,在创业型大学教育思想的熏陶下,自主创业是他们萌生的走出家庭经济困难阴影的内心想法、有效办法和可靠做法。

(二)增加社会阅历

对于一般的在校大学生,每天在学校过着的都是“三点一线”的生活,宿舍、教室、食堂成为他们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他们大多衣食无忧,尽情享受美好的大学时光,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着他们的大学生活。而对于有着自主创业雄心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他们除了认真做好大学学业相关的事情外,走出“象牙塔”、自觉感受社会万象、自觉体验社会生活还将成为他们的“必修课”。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闲暇时光来享受大学生活,他们必须在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基础上主动踏入社会,向社会吸取做人做事、创新创业的知识和营养,向社会这个大熔炉寻求视野的开拓、理念的更新、见识的增长、胆识的凝聚。只有经历社会的检验、考验、历练和锤炼,年轻气盛、雄心勃勃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才会日趋成熟,“和社会接轨”是他们聪明智慧的抉择。

(三)体验创业艰辛

创业艰辛,时见报端,尤其是温州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更是为国人称道:温州人“三无起步”、“五低起飞”、“六个千万”的创业精神,时时吸引热血青年投入到自主创业的行列中去:“三无起步”,即所谓“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五低起飞”,即“起点低、知名度低、文化程度低、企业组织形式低、产业层次低”[2];“六个千万”,即“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说了千言万语,想出千方百计,以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适应着千变万化的社会需求”[3]。一言以蔽之,温州人的创业精神体现在五个“特别”上:特别能自主、特别能吃苦、特别敢冒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合作[4]。而一首“爱拼才会赢”的闽南语歌曲,更是激励有志青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高校贫困学生的骨子里,就有那么一种磨练自己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奋发向上的力量驱使他们前进,“绝知此事要躬行”。

(四)实现个人梦想

高校贫困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家庭经济困难给他们生活学习带来的不便,亲眼目睹了父母每赚一分钱的不易和家庭生活的困窘,耳濡目染了父母的节衣缩食与无奈无助。“必须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必须让父母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必须通过创业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是那些经济困难学生时常萌生的念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习得的箴言。困难不是他们的人生色彩,他们只是在经历困难,他们也正在困难中积储自己“成功人生”的能量。这些困难学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生活学习中一个又一个困难,在克服困难中是一位又一位榜样在激励着他们前行,榜样的力量时时刻刻影响着他们胸怀梦想,他们坚信:“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自主创业已经成为青年学子的历史责任、品格特征和当然选择。

二、高校贫困学生自主创业的现实困境

高校贫困学生,他们很多来自于西部、农村或山区,家人几乎没有创业者,从小没有接触过创业方面的事情,也几乎没有接受过创业方面的培训,自主创业,困难重重,甚至可以说是奢谈。但是,他们既然认定了要走自主创业这条道路,他们就必须想尽各种办法、集中一切精力、动用各种资源、挖掘方方面面的信息,一切围绕自主创业的项目,“办法总比困难多”,用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精神状态、高昂的斗志、冷静的头脑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努力克服和战胜下面的几大困境:

(一)三位一体的现实困境

“三位一体”,源于法国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萨伊提出的“物品的价值是由资本、土地和劳动这三种生产要素协同创造”的概念。萨伊认为,资本、土地、劳动是生产必需的要素。可对于有着强烈创业愿望的贫困大学生来说,资本、土地、劳动这三大生产要素他们都没办法自然而然、轻而易举地具备,手头上没有创业启动资金、没有创业必备场所、没有雇佣工人工作的资本。万事开头难,两手空空的现实困境逼着他们去解决融资等等难题。想当年,刘永好4兄弟只是凑到了1000块钱便开始创业,不也就相当于白手起家吗?

(二)雾里探花的机会困境

自主创业,首先就得确定创业项目。在当下竞争非常激烈的年代,各种各样的创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市场,林林总总,而且一些项目根本经不起市场的考验,昙花一现,让人很难把控。囿于学生的资历,创业项目的选择确实是一件让人感到非常棘手的事情。对此,阿里巴巴前任CEO马云在卸任演讲中也讲道:“十年以前我们看到无数个伟大的公司,我们曾经也迷茫过,我们还有机会吗?”机会肯定会有的,但选择创业项目,确实需要市场的调查、商业的头脑、冷静的分析,需要前辈的指导、朋友的建议、个人的判断。

(三)诚惶诚恐的心理困境

“我适合创业吗”、“我是创业这块料吗”、“创业那么辛苦,我能坚持下去吗”、“我能管好我的创业团队吗”、“创业要我父母知道吗”、“创业盈利会很难很少吗”、“创业失败被同学笑话怎么办”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经常萦绕在准备创业的贫困生同学心理。他们质疑自己、心存恐惧、举棋不定、犹豫彷徨、顾虑重重。经过苦苦的挣扎和心理的镇定,最终,“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没有绝望就没有希望”、“哪怕是最没有希望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勇敢者去坚持做,到最后就会拥有希望”驱动着他们去自主创业。

(四)不可预知的风险困境

商场如战场,创业有风险。自主创业的风险,可能来自方方面面:项目选择太盲目、创业项目缺乏核心竞争力、融资渠道太单一、社会资源太贫乏、创业技能匮乏、管理过于随意、竞争过于激烈、市场营销额度不大、创业团队产生分歧、人力资源流失,等等。作为初出茅庐自主创业的贫困大学生,一定要明白自己创业项目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最大的损失能有多少、创业失败血本无归怎么办等问题,本着学习的精神,保持清醒的头脑,抱着谨慎的态度,“摸着石头过河”,着力防范和规避创业的风险,使创业项目良性推进。

(五)影响学业的学籍困境

学生,最最根本的任务还是学习。世界上第一所大学的创办人波洛尼亚说:“大学大学,大家来学”。大学的课程,都是按照既定的设置每学期按部就班地有序开设。可对于忙于自主创业的贫困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创业与学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创业也必然会挤占他们正常的学习时间,因为创业而耽误了学习,就自然而然面临不能正常毕业的学籍问题。对于选择自主创业的贫困大学生,要想很好地解决顺利毕业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创业之余把自己所有边边角角的时间都充分利用起来以尽快弥补落下的课程。

三、高校贫困学生自主创业的谋划

现实中,一提到高校贫困学子自主创业,大多都会认为是天方夜谭、几无可能、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甚至还会以“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之类的言语冷嘲热讽。想要那些饱经苦难的高校贫困学子在自主创业这条道路上打下他们自己的一片天地,困难和问题可想而知。如何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如何让自主创业这颗希望的种子在高校学生总数20%的贫困生中“生根发芽”、如何让他们在“自讨苦吃”中迎来成功的喜悦、使不可能的事变成现实,就要从以下策略中来谋划。

(一)全面系统掌握国家制定的自主创业宏观政策

自1998年清华大学发起首届“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以来,如何促进大学生创业已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鼓励和帮助更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这些年来,各级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创业政策,很好地推动了大学生们去发现创业机会和加入创业行列。对于创业政策,国外有学者早就指出:“创业政策是为激励一国或地区经济主体的创业精神并提高其创业活动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它针对创业过程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各个阶段,着眼于创业者的创业动机、机会和技能,以鼓励更多的人创建自己的企业作为首要目标”[5]。纵观近些年国家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制定的政策,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创业扶持对象范围进一步扩大

自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发布以来,根据全国高校大学生参加自主创业的实际情况,国家近几年不断扩大创业扶持对象范围,鼓励更多的有志青年自主创业。截止目前,扶持对象扩大范围如表1。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强化创业政策支持 助飞大学生创业梦”板块。

2. 创业资金支持额度进一步提高

对大学生创业资金方面的支持,不同地区都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了支持力度的标准,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自主创业没有启动资金的问题,为有很好创业项目而没有资金投入的同学注入了一支强心剂。部分地区创业贷款数据如表2(贷款标准与要求以当地相关部门规定为准)。

其中,佛山和潍坊两地,就专门资助在校大学生创业,能给大学生20万元的创业贷款,对真正准备自主创业而又缺乏启动资金的同学来说,真可谓是雪中送炭。

3. 创业场所限制进一步放宽

《2013年国家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公告》规定:可以将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农村住宅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允许大学生创办无实体店铺,并可依照一定程序进行经营场所的工商登记;允许将地方政府、各类开发区、投资区等的办公“格子间”作为企业住所或经营场所;同一经营场所内可注册多家企业;允许租用、使用高校内相应场所作为经营场所等;依法放宽企业名称登记条件、放宽营业执照期限限制等政策,大大放宽了国家对创业场所方面的限制。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强化创业政策支持 助飞大学生创业梦”板块。

(二)积极主动融入学校的创业教育培训实践活动

高校是直接组织负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单位,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地。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推动下,很多高校都为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开展了很多创业教育、培训和实践活动,带动了一大批学子萌生创业的念头、想出创业的项目、收获创业的喜悦。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而又有自主创业想法的同学,就应该百倍珍惜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培训和实践机会,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精神、积极的姿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掌握创业的要领、吸取创业的教训、积累创业的经验,逐步培育自己创业的项目。

1. 主动接受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培养大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培养富有企业家精神和实业家精神为内容而进行的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创业导向、创业心理、创业文化、冒险精神、合作精神等内涵塑造上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贫困学生极力改变现状、润物无声地鞭策高校贫困学生力争奋发图强、外化于行地催促高校贫困学生尽快付诸行动的过程。

2. 积极参加创业培训

创业培训,指对在校大学生通常进行的“SYB”培训。SYB,其全称是“START YOURBUSINESS”,意即“创办你的企业”。SYB是一套简明、通俗、易懂、实用的创业培训教材,已经在全球80多个国家广泛推行和使用。SYB的培训课程总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创业意识培训,第二部分是创业计划培训。该项培训具有高度满足小企业家需求、学用结合、高度参与、模块化、游戏化、时间短、成本低的特点。经过SYB的系统完整培训,能够帮助创业者正确认识自我,创业意识可以得到进一步增强;能够帮助创业者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切合实际的企业构想;能够帮助创业者对企业即将面临的市场环境有理性的认识,能够正确对市场进行评估。

3. 大胆投入创业实践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创业实践,对有志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至关重要。近几年,各高校除了轰轰烈烈开展了很多创业计划大赛、孵化了很多创业项目以外,还涌现了许许多多创业实践的新鲜事物:诚信小卖部,就摆在学生宿舍的楼道里,无人收钱,购买者自己取货,自己找零;夜宵推销者,这些学生每天晚上下自习后到每一栋宿舍楼“扫楼”叫卖面包、方便面等;网店经营者,这些学生用不太多的投资,通过网店有板有眼地推销着他们的商品;合伙创业者,他们通过资金或技术入股,用心营运,按照一定的比例分红;实体创业者,他们通过筹集一定的启动资金,雇佣为数不多的员工,租用正式的店面,认真尝试着自主创业全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三)自觉深入挖掘自身的创业意志素养能力潜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寒门出贵子,逆境出人才。事实上,与一般同学相比,高校贫困学子自主创业的欲望更强烈、更有韧性、更能经得起摔打。他们坚守“沟算什么?坎算什么?挺过去,头上,依然是蓝天,脚下,依然是大地”的信念,秉持“困境、逆境、绝境,能毁灭一个人,但是,它们也能成就一个人”的理念,高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的励志歌曲,在生活的困境中磨练自主创业的意志、培育自主创业的素养、锻炼自主创业的能力。

从意志层面来说,高校贫困学生自主创业是被“逼”迫出来的。很简单,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逼”着他们尽快走出经济困境。一个“逼”字,就足以说清他们为什么要坚定走自主创业这条道路:这种逼迫能够把他们的惰性“逼”走,把他们的平庸“逼”走,把他们的“等靠要”“逼”走,把他们的勇气“逼”出来,把他们的睿智“逼”出来,把他们的拼劲“逼”出来,把他们前进的方向“逼”出来,把他们的前途“逼”出来,把他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逼”出来!邓小平同志早就教导过我们:“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高校贫困学子,年纪轻轻的当代大学生,就是应该敢想敢干,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从素养层面来说,高校贫困学生自主创业是靠“商”来统领的。坦率讲,德商、智商、情商、逆商是创业成功人士的制胜法宝。蒙牛乳业集团的创始人牛根生先生早就说过:“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德商,主要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格和道德修养。高校贫困学子,经济尽管贫困,但自身一定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为人诚信,做人正直。智商,主要是指一个人运用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商场风云变幻,没有一定的运筹能力,肯定是在商场站不住脚的。情商,主要是指一个人在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品质。情商高的人一般抱负就会比较远大,在商场更容易纵横捭阖。逆商,即一个人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历经创业辉煌、一败涂地而又东山再起的史玉柱,不能不说他有非常高的逆商。要想自主创业取得较大的成功,这四方面的素养都非常重要。当然,“鞋子合不合脚,穿了才知道”。高校贫困学生,肯定也不是每一位都适合创业。“强扭的瓜不甜”,对于确实不适合创业者,他们自己也没必要硬撑着创业。

从能力层面来说,高校贫困学生自主创业是靠“抢”来体现的。现实中,在自主创业的战役里,就是要学会抢抓机遇、抢抓资源、抢抓信息、抢抓人才、抢占市场。这个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唯一的救世主就是高校贫困学子他们自己,就是他们自己的双手、信心和智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最最重要的就是对他们能力的资助。“能力资助就是为高校贫困生提供信息与服务,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生存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的支持方式,让高校贫困生通过自己能力的提高去创造财富,解决自身的贫困问题”[6]。创业,是一个创造、积累和增长财富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其价值增殖的过程。在自主创业的征程中,苦心经营、用心研判,“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既要有冒险精神,又需要稳扎稳打;既要有团队合作,又需要独立思考;既需要激情豪情,更需要细致冷静。高校贫困学子,一旦选择了自主创业,就应该把自主创业当作提升自己商场应变能力的载体,当作自己事业心和责任感汇聚的载体,“思想敢为天下先,行动不走寻常路”,用自己的坚毅、能力和智慧,不断将自己的自主创业项目做大做强。

总之,“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高校贫困学子自主创业,在直面困难中摸爬、在克服困难中前行、在逾越困难中收获,这注定是上天馈赠给他们的“厚礼”。他们一旦步入自主创业,他们会更加小心谨慎地呵护来之不易的机会。许许多多大学贫困生创业典型,在他们自主创业的道路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输在起点上,赢在终点上”。他们靠着自己的坚韧、拼劲和智慧,靠着学校的熏陶、指导与培养,靠着国家的鼓励、帮助与支持,一步一步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

摘要:高校贫困学生,他们有着通过自主创业摆脱经济困境、增加社会阅历、体验创业艰辛、实现个人梦想的内在动力,但面临现实、机会、心理、风险、学籍的自主创业的现实困境,应依靠国家的资助政策,学校的教育培训,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梦想。

适度放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三策略 篇8

一、引导课前预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做好课前预习的引导, 能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心理, 驱使他们对未知知识探个究竟。布置课前预习, 是小学数学高段教学中常有的事, 教学中, 常常有教师会布置预习作业:“今天我们已学了……今晚的作业是预习第×至×页, 明天将学习这一内容。”一句话下去, 学生回家后随便打开书一看, 走马观花, 预习完毕。如此安排预习对第二天的学习有多大的作用呢?如果教师没给学生明确的目标与要求, 学生会无所适从, 最多是从练习出发, 看看自己是否会做了, 不会再看例题, 对教材中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自然是能不想就不想。为此, 教师须将数学课前预习进行引导, 启发学生提出预习问题, 带着问题去探索。

以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 教师可如此引导:明天我们将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关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已经知道了什么?生……通过预习你想弄懂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较自然地提出“面积怎么计算”之类的问题, 当学生仅提出此问题时, 教师应追加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你能找到与书上不一样的方法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又如, 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之前, 教师不妨先把“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告诉学生, 然后提出:“谁能想办法验证这一结论?”当多数学生说到用量角器去测量三个角的度数时, 教师可再追问:“书上告诉了我们的方法有哪些?你能再找到另外的方法吗?请同学们晚上预习并寻找有无其他方法。”富有挑战性的设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在教师的长期引导下, 学生会渐渐养成带着问题去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成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开始, 强迫被动学习的感觉会荡然无存。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有了这样的前期预习, 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二、激发课堂释疑

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是一般的教学形式, 即便是课堂对答, 也大多是学生站在台下讲, 教师很少让学生走上神圣的讲台, 在这样的授课形式下,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难激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设一些机会, 让学生上台讲解、演示, 让学生尝试着上台当老师, 由“观众”变为“导演”,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

例如: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中关于小房图的平移。

学习了平移的方向后, 进入平移格数的教学。

师:小房图到底向右平移了几格呢?请大家睁大眼睛仔细数一数!

有学生说:2格;也有学生说:4格;还有学生说:6格。顿时, 教室里议论纷纷。

此时, 教师追问:你们谁能上台来当个小老师, 把自己的数法数给大家看, 是从哪儿数到哪儿的?学生纷纷上台展示自己的想法

……

在学生上台指划了数格数的方法后, 教师及时总结并表扬:这几位同学能想到找对应点的方法, 真不错!

师:我们再来看看刚才这位数的是2格的同学, 他错在哪儿呢?你能上台来重数一次吗?重数以后, 这位学生终于明白错误的原因:对应点找错了。

最后, 师生一起借图形平移演示来验证。

放手让学生数平移的格数时, 学生错了。面对学生这样的错误, 让学生上台指着格子图说说是怎么数的, 不但使很难用话语表述的数法得到解决, 更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展示出来, 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体会其中的乐趣。

一节课的成功之处, 就是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引导学生对话、交流、争执、释疑, 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个性, 教师应为之而不断思考。

三、创设多样评价

教师评价作业可谓天经地义, 它可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情况。然而, 这种单一的评价形式也造成了学生缺乏进行自我作业评价的机会。适当创设一些学生参与作业评价的机会, 能增强学生对作业自我评价的责任意识和能力。

指导学生自己评。学生日常的有些作业, 量虽多但较简单, 如:每天三四十题的口算训练, 若教师要做到“本本亲临、题题必改”, 那真是个不小的工程。对于这类作业, 一般可在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自批作业。教师先作必要的提示, 正确答案由教师公布, 也可由学生来公布, 对于评价中查出的错题, 因为题目较浅易, 学生能自己完成错题的纠正。这样可大大节约教师评价作业的时间, 也让学生参与到自己作业的评价中来,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内动力, 养成练习后自我反思的好习惯。

尝试同学之间互评。采用互评方式, 可让学生发现、纠正自己作业中的问题, 又能从中学习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提高辨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评价时, 划组一般不宜过大, 以四到五人为宜, 尽量做到优差搭配。教师先组织小组同学确定正确的答案, 然后分别组织同学进行评价。评价中遇到的问题, 可以提出, 全组共同讨论研究, 以辨明是非。对批完的作业可以做一次交叉检查, 同学间互批作业成为又一次的学习过程。“互评”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交流中悟出真理。对于课堂上的一些拓展性的练习, 可先让小组讨论, 最后由教师进一步评价。尝试同学互评, 不但起到互相激励的作用, 也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积极竞争的学习氛围。

“教师作业”交给学生评。有些教师平日里只知“布置”作业, 却很少“下水”做作业, 如此也就难以做到“知己知彼”。教师与学生一道去做作业, 不但在感情上激励学生, 而且能做到知己知彼、评价有数。教师在做“下水”作业时, 可以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偶尔故意地失误。在师生作业互批中, 学生对评价教师的作业会很感兴趣, 批起来也十分认真, 在批到教师作业中的“错误”时, 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争论, 借以深化学生的思维。当然, 批改教师的作业可以当作一种“奖励”, 可让学生通过竞争而得。这样, 既可激发学生作业评判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培养小学生自主阅读三步法 篇9

一、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让学生独立寻疑, 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效率, 顺利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说过:“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 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 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 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教师应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 按文体和“单元说明”从整体把握课文, 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预习时还要画出重点词句, 找出不理解之处, 进行质疑、深究, 营造积极求知的学习氛围, 为课堂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教《犟龟》一课, 学习预习时提出并讨论:小乌龟没有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 而看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狮王二十九世的婚礼, 这算不算成功?等问题。通过课前研读, 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 设疑答疑, 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问学生答, 是常用的教学形式。教师往往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 让学生依照教师所设计的方向来回答, 答对了, 就算知识掌握了。其实, 长此以往, 这很容易养成学生一种定向服从、保守自闭的人格特征。所以, 教学中要尽量减少这种整齐划一的要求, 尝试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学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尤其这样。根据哈佛大学著名博士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人也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这就一方面要求教师用多种方式呈现信息, 为学生取得成功提供多种选择;一方面要求教师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语言智能发达的可以读一读、背一背;音乐智能丰富的可以哼一哼、唱一唱;空间智能超人的可以画一画、演一演;喜欢默读的默读, 喜欢朗读的朗读;可以自己一人阅读, 也可以同桌二人合作。只要每个孩子都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 体验到获得技能的乐趣, 何乐而不为呢?因此, 阅读教学, 是“自助餐”而不能“一刀切”。

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 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提倡有创意的阅读, 拓展思维空间, 激发学生展开想象, 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学生因其个性存在差异, 因此, 对同一情境, 会产生不同的想象,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个主体化、多边化、生活化的自由空间, 设计开放而富有弹性的情境, 使学生拥有一个放飞想象、展现个性的宽松氛围,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如《鸟岛》这一课, 在学习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 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 它们会干些什么, 说些什么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说。学生的想象力可丰富了, 众说纷纭, 我在肯定学生的丰富想象的同时, 让学生边在脑子里想象自己刚才说的情景边读这句话, 结果, 一句本来简洁概括的话却让学生读得有声有色。瞧!想象的作用可真大!再如我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结尾时, 让学生接着课文中的省略号进行想象续写等等, 这些或意境想, 或补续想象, 或再现想象, 或补续想象, 或再现想象的情境的创设, 激发了学生思维, 他们从自我出发, 多元感受, 多元体验, 不管是用语言来交流, 还是用文章来表达, 都是那么丰富多彩、极富个性。

因此, 教师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关注发展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

摘要:自主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 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阅读学习, 实现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阅读是加强理解和体验、接受情感熏陶、获取思想启迪的重要途径。因此, 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是学生学习环节的重要方面。在培养个性化阅读方面, 必须加强引导、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学习, 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

关键词:小学教育,自主阅读,个性化学习

参考文献

三自主 篇10

一、自问与导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更多应考虑学生学习时的心理需求,让学生来自主提问并确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我们关注学生自我提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重点:同一个教学材料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很多,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教材中的重点,而不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

难点: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历,教材中一定也会存在着学生难以学习的内容,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突破难点,可以让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习。

疑点: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学生在学习某个教学内容中一定有与其已有的知识经验不相干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未知,也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的兴趣。

导疑:学生能不能提问,会不会提问,是检验学生学习深度和思维广度的重要标志,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心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明确的学习的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老师可以采用如下的几种方法:

筛学生的能力、兴趣、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学生所提的问题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表现在所提问题的角度不同,有的是关注某一细小的知识点,有的是更加注重全篇的结构。

析作为老师能够站在较高的角度去审视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告诉学生他们所提问题分别是何种类,问题的指向是什么。

引作为老师对于学生一些价值不高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老师的启发与点拨,加以深化和提高,把学生的问题引向深入,使之更具备思辩的价值。

二、自学与导学

学生在设疑之后,还要能自行解疑,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新课改更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知识、教师等因素是形成经验的条件,而不是经验本身。学习经历既是学习过程,也是学习目标。

学生在自学的环节主要通过以下过程来展现。

议学生共同学习较好的方式是小组学习。让同学们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分享合作的成功和喜悦,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

述当学生小组对某个问题讨论较为成熟之后,可以让学生就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汇报,这样表述的方式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让学生自主选择。

评学生在学习过程和某一学习环节结束后对自己或本组学习情况作出适当的评价。也包括小组间的互评。

导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要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积极平等地参与到全班交流和评价,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启发。

点教师在课堂中起着引导的作用,这种引导体现在巧妙的点拨上,即点在要点处,点在疑难处,点在错误处,点在学法处。巧妙的点拨能让学生们有豁然开朗的感受,使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

激老师有时可以是在教学的关键处,困惑处,巧妙设问,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的思辩,把学生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从而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与准确。

扶在学生接触较为陌生的知识时,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构建与新知的联系,这样“扶”的过程可使学生能更快地接受新的内容,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自测

学生在自测习要注意以下的原则:

全体性: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可以蜕变个别学生的舞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好指导学生“参与”的策略,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

基础性: 学生在开展自我练习时,要注意练习的基础性。学生开展练习时要首选做到基础过关,保证本课堂的应知应会基础性的知识与能力必须掌握,从而夯实学生的基础,真正达到增长知识和增强能力的练习效果。

及时性:学生在学习某项知识或习得某种能力之后,要进行及时地练习,以起着检验提高,巩固强化的作用,只有这样能较大程度上避免时间的耽搁,而引起的知识淡化。

导测:在学生进行练习实践的同时,教师要要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练习,培养学生理解迁移知识和应用创新的能力。以达到能应用、能迁移知识和能力的目的。

老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自我练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实学生的学习是为了获得知识与经验,增长能力,并能更好地运用。正所谓所学即所练,所练即所用,在学生在运用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

活学生对于机械,枯燥的练习是不感兴趣的,老师可以设计更有趣味的灵活练习,让学生乐于实践。

适每个学生及小组的能力不尽相同,老师在指导学生来开展自我练习时,要不要一刀错,而更多是提供“自助式”练习清单。

三自主 篇11

一、设计导读问题,体现自主阅读的针对性

我们在强调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不能忘记教师是学生自主阅读的主导者。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者,要通过有效导读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阅读,避免出现“信马由疆”的现象。在小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基于一篇课文的题目设计导读问题,引导学生以题目入手去自读自悟课文内容,教师的作用知识在爱学生学习目标不明时给予引导,思路不清时给予开导,思维不畅时给予疏导。

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1 public signs这一堂阅读课时,笔者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呈现了个“禁止吸烟”的符号标志,然后设计以下导读问题:

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Where can you read this sign?

Why is smoking not allowed?

I is there anyone who smokes in your family?

What do you think of smoking? Why?

这几个问题,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阅读文本的策略,以问题为线,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同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二、引导文本探究,体现自主阅读的深刻性

目前,一些教师在小学英语课堂上依然存在“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现象,这样的教学形式下,学生解读文本的自主性就非常低。在同一个班级中,由于学生的阅读面、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他们对文本的感悟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中小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文本内容及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阅读教学目标,这样,就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自主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时,要给学生充足的品读时间,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有效地思考,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有效地感悟,从而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受,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

例如在教学6B Unit 5 Seasons时,教师与学生展开交流。

T: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S:I like summer best.

T:Why?(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对话延续下去)

S:Because I can swim. I like swimming very much.

T:Can you swim well?

S:Yes,I can. I can swim as fast as my father.

T:Really?Can you teach me?

S:No problem.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课文,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细嚼慢咽,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三、利用深度评价,体现自主阅读的生成性

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评价,通过有效评价的方式才能避免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出现“茶馆漫谈”式的现象,从而让自主阅读更具生成性。

例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围绕“What do you do after school?”话题展开口语交际时,是这样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富有启发性的因学施评的。

T:What do you often do after school?

S:I often do my homework.

T: You’re a good student.

Do you play basketball?

S: Yes, I often play basketball.

以上案例中,教师的课堂评价是基于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因此,能够有效地启发小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英语学习,从而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能力阅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自主阅读的本质内涵,要善于通过有效导读,让自主阅读更具针对性,要组织学生进行文本探究,让自主阅读更具深刻性,要通过深度评价,让自主阅读更具有生成性。这样,才能让自主阅读走出放任自流的误区。

三自主 篇12

一、三方联动, 优化环境, 探索良好作业习惯新机制

1.教师——自主设计, 认真批改

作业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 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

(1) 以人为本。

我们强调:作业是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 而不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种任务。作业内容的设计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 让学生自己控制、自我安排, 赋予作业以人文色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 走进生活。

让学生多观察, 在与生活实际的接触中开发智慧、提升认识。我们设计了许多生活性作业, 让学生多参与生活。例如, 地理课要求学生每天收看中央台的天气预报, 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就知道了各省的省会城市, 知道了空气的污染指数, 上地理课这一环节时学生对答如流。

(3) 关注差异。

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 作业设计因人而异, 理科作业至少分成选做题和必作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师生少了“作业摩擦”, 关系也融洽了许多。

(4) 认真批改。

A.制定详细的作业批改要求, 装订成册, 发给教师。B.整体感知。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对完成情况进行整体描述, 宏观把握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 分析自己上一次的课堂教学是否成功。C.详细记录具体错例, 对容易出错的题目做好记录, 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在哪里, 上课有的放矢。D.反思与对策。重点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对作业做到有错必纠, 同时准备好下一节课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2.家长——创造环境, 关注习惯

(1) 加强宣传。

我们用“家校联系卡”“家长开放周”“百名教师访千家”的方式向家长宣传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意义和方法, 定期反馈, 提高了家长的参与意识。他们认识到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和习惯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2) 关注习惯。

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 更要注重培养好习惯, 坚决纠正边写作业边看电视、边写作业边吃东西、边写作业边玩电脑、摆弄玩具、文具等不良习惯, 给自己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保证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

3.学生——树立意识, 纠正不足

(1) 宣传到位。

推进素质教育, 并不是不要学习, 而是在有效的单位时间里更好地学习, 把以前加班加点的时间用在各种活动上和社会实践中。所以, 从表面上看学习的时间少了, 但是对学习的要求更高了, 要求学生要巩固学过的知识, 还要能预习新的知识, 自主学习

(2) 强化习惯。

有部分学生不爱完成作业, 为了纠正不良习惯, 我们尝试了多种方法:A.强调作业的正规性和书写的整齐性。认真培养、强化纠正学生的书写习惯, 练习汉字和英语字母书写的规范性。B.研究课后作业的处理方式。经过一个阶段的研究与探索, 目前我们处理作业的方式是多管齐下:第一, 教师批阅, 掌控全局;第二, 组长检查, 滴水不漏;第三, 组内讲解, 组间PK。课堂小组成员之间讲评作业, 小组之间进行PK。为了使自己组不被对手PK掉, 组内“兵教兵”的现象日益突出。小组长异组检查作业, 抽查作业内容, 对错分明, 拖了“后腿”的同学就是众矢之的, 也成了大家帮助的重点。第四, 表彰典型, 健全机制。对于作业完成好的同学, 班级设立作业之星, 定期对优秀的作业进行展评, 让良好的作业习惯与班级的评先选优挂勾。作业质量连续评比较好的同学, 在班级获得“好习惯—作业星”称号, 连续四周均获“星”的同学, 就是每月年级之星, 在学校宣传栏进行表彰, 进行宣传, 实现“个人—班级—年级”的三级表彰体系,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对良好习惯的培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两级递进, 激发兴趣, 探索自主学习习惯新内涵

自主学习对于学生来说, 最主要的渠道就是课堂和课后 (假期) 的自我学习。我们在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时, 确定复习和预习性作业结合, 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1.复习性作业——巩固知识

课堂学习了新知识, 适量的复习性作业对于青少年来说, 是温故知新的重要途径。知识性作业要求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去完成, 是目前不可或缺的要求。

2.预习性作业——引领航向

我们在经历了第一阶段复习性作业习惯的研究和强化训练之后, 在高年级把研究的重点方向转到了预习性作业布置和检查上来。目前, 我们把预习性作业分为课后小预习和假期里的大预习。课后小预习, 主要是以导学案的方式进行, 教师针对教材的内容提出问题, 对于难以理解或学生知之甚少的部分, 给予学生一定的信息, 让学生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去理解教材。

3.预习过程——探索策略

(1) 课堂指导。

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预习材料、制定出学习方案, 从而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例如, 语文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安排10分钟左右作为预习时间, 教师提出要求, 指导学生做好课文预习, 掌握相关背景和一些方法。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多渠道积累资料的习惯。

(2) 学案提示。

学生自我学习时明确内容是什么, 即理解题意;弄清过程是如何思考的, 即掌握方法。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听课时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听讲。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比较结果、思路、方法是否相同, 自己学习的方式有哪些改进等。

(3) 预习评价。

第一, 培养兴趣, 形成意识。

兴趣来自于对“未知”的神秘感, 来自于探索的过程, 来自于自身经验与正确知识的碰撞, 来自于通过自身努力得到的成功。分层布置预习任务, 让大多数学生在内容上能迎刃而解。对学生的进步, 及时表扬鼓励, 树立自信心。

第二, 开展交流, 总结经验。

经常组织学生谈谈预习体会, 说说预习方法, 讲讲探索发现, 听听别人思路, 互相促进, 共同进步, 形成风气。

第三, 引入竞争, 提升效率。

在课堂上, 可定时间, 开展预习“准备题”比赛, 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完成, 优胜者可获“智多星”称号等。

三、坚持不懈, 前后比较, 探索自主学习习惯新起点

我们对四个年级四个实验班共计180人进行调查, 结果如表1:

实验前, 许多学生抱着“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的态度进行学习;遇到困难依赖老师或他人的多;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敢质疑, 获取知识的途径较单一。实验后, 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 能自主学习, 积极探索, 敢于提问, 有追求新知的欲望和行动。课前预习, 课中质疑, 课后复习, 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已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就是要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为他们的将来发展打好基础。教学实践中, 我们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为切入点, 确立了“教师—学生—家长”三方联动的方式, 贯彻了“复习—预习”两级递进的主线。经过前后对比研究, 我们发现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已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上一篇:自适应卡尔曼滤波下一篇: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