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运动

2024-06-21

自主运动(共7篇)

自主运动 篇1

摘要:根据高中女生的生理特征, 教师应大力宣传高中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好处, 引导女学生正确对待体育运动。从合理安排体育教材、精心组织教法等方面, 对提高高中女生体育兴趣作了积极的探索, 培养高中女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从而发展其自主锻炼的运动能力。

关键词:高中女生,生理,原因,自主运动,措施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 更多的学生进入高中就读。高中女生怕苦、怕累的现象在体育运动中尤其明显。高中女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淡薄是因素之一, 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她们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不正确、态度不端正。发展高中女生自主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对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高中女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1. 高中女生的生理特征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 女生进入青春期后身体发育已接近成人, 其脂肪、内分泌增加, 臀部扩大, 骨盆增宽, 身体重心降低, 肺的总容量、肺活量等均小于男生。青春期女生力量的发展是缓慢的, 生理上的变化有时也抑制肢体的运动, 表现为运动协调能力暂时下降、动作迟缓等。

2. 学校的运动环境的因素影响

学校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够, 不注重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和体育课程的设置, 没有安排针对女生特点的新课程去培养女生的体育爱好和兴趣, 更使高中女生对运动项目的可选择性缩小。

3. 教师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因素影响

调查显示:项目单调是导致高中女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之一。女生感兴趣的项目首先是羽毛球, 其次是乒乓球, 最不感兴趣的项目是田径。由此可以看出, 娱乐性、自主性较强的项目深受女生欢迎。另外, 教师对女生的教育缺乏热情和耐心, 许多体育老师对懒散的女生容易失去培养的热情, 不能正确地引导女生的运动兴趣。

4. 学生家长和班主任的错误认识的因素影响

在高考这一权威的指挥棒作用下, 许多家长和班主任不主张女生多参加体育活动, 认为女孩子就应该认真学习。个别家长和班主任甚至把体育锻炼与文化课学习对立起来, 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考上大学, 体育的好坏无所谓。

二、发展高中女学生的运动潜能, 培养她们自主锻炼的能力

1. 积极引导和鼓励, 大力宣传高中女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好处

在课堂中体育老师既要做严师, 更要做益友, 要尊重和理解每一个高中女生, 要让每一个高中女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 让女学生从心底对体育老师有一种尊敬和爱戴并愿意和任课老师交流, 使师生感情达到和谐统一、师生配合默契。此外, 老师的教学语言要艺术化。如讲解动作时清晰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能激发学生对动作练习的兴趣;有理、有据且针对性强的讲解, 能诱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从而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在掌握好动作技术的同时, 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激情和自主练习的欲望。

2. 培养女生多方面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高中女生喜欢的运动项目都是运动量不大且易于自主练习的运动项目。学校应根据这一特点多开展一些适合高中女生的运动项目, 如篮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舞蹈等课程, 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

3. 学校、家庭与社会有机结合

想真正有效地培养高中女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还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力量的相互配合。学校和家长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 如果家长和班主任能对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 在家或在学校有相当丰富的体育话题及体育用品, 营造体育运动氛围, 并积极支持女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就能使高中女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 并让其形成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观念和积极态度, 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

学校、家庭与社会有机会结合, 应做到: (1) 从思想上转变高中女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加强思想观念的教育, 改变传统教育的观念; (2)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 改善学校体育场地, 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 (3) 主动与班主任以及家长配合、督促高中女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 加强其课外锻炼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蔷.高中女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1996 (3) .

[2]陶春花.影响中学女生体育课兴趣的因素和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2 (8) .

自主运动 篇2

摘 要:目的:PBL教学模式在健康教育课上通过PDCA循环原理指导学生自主制定和完善运动处方。方法:选取2014级新生两个自然班级为研究对象,其中使用PBL教学模式的为试验组,以LBL教学模式的为对照组;分别自主制定和完善运动处方,比较两组差异。结果:试验组的运动处方在可行性、完整性、目的性等三个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2),而在运动项目多样性方面两者无差异。结论:PBL教学模式和PDCA循环原理结合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PDCA循环原理;PBL教学模式;LBL教学模式;运动处方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选取2014级新生两个自然班级为研究对象,其中使用PBL教学模式的为试验组,以LBL教学模式的为对照组。

2.方法:试验组首先设定合格的运动处方和PDCA循环原理这两个重点知识相结合为核心问题,展开PBL教学模式。然后试验组按各自的体质测试成绩自行分成若干小组,制定和完善运动处方。对照组则以LBL教学模式通过听从健康教育课的任课老师讲解和课后复习相关知识后,自主制定和完善运动处方。

二、步骤

1.考评项目合格率的指标

(1)运动处方可行性:A全面了解处方对象的体质和健康状况。B确定运动处方的目的。C进行相应的运动功能评定。D如何执行处方E自我督促执行处方的方法F定期调整处方。

(2)运动处方完整性:A锻炼目标B锻炼内容C 运动量(强度、频率、持续时间、重复次数)D注意事项。

(3)运动项目多样性:A处方中运动项目超过5项。B处方中运动项目低于5项。

(4)运动处方目的性:A近期目标:在耐力性项目中心肺功能的改变。B远期目标柔韧性和力量性指标的改变。

2.PBL教学模式

(1)问题的设立:向试验组同学提出两个核心问题:其一,什么是PDCA循环原理,它如何在具体问题中使用。其二,如何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自行制定适合自己进行体育锻炼的运动处方,并按该运动处方指导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而且通过锻炼实践过程定期完善它。

(2)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指导学生首先查阅管理学方面的图书资料,学习讨论后明确PDCA循环原理,让其明确在任何按一定规律重复的工作中,为了完善该工作过程中的某些细节问题,都要使用到PDCA循环原理。接下来,指导学生查阅并讨论有关运动处方的书籍,使他们明确运动处方的概念、内容及作用、分类方法、制定实施原则及相关注意事项。随后,指导学生使用PDCA循环原理从理论层面完善自行设计的运动处方。最后通过锻炼实践,定期按照PDCA循环原理完善自己制定的运动处方,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

3.LBL教学模式

(1)讲授的内容:为对照组学生讲授:其一,PDCA循环原理的具体内容及使用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其二,有关运动处方的所有知识。其三,如何使用PDCA循环原理完善自己制定的运动处方。

(2)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所讲内容的核心知识点,反复通过举例、提问、复习等方法使对照组学生明晰所讲授内容的重点,通过不断的实践练习使其能够完成制定和完善运动处方的工作。

三、结果

四、讨论

运动处方是由康复医师和治疗师以及体育教师等专业人士根据处方使用人的目的,在综合考虑其年龄、性别、运动试验和医学检查基础上,以处方形式制定的一种体育锻炼的计划书。它的内容中必须明确运动的内容、强度、时间、频率,并写明注意事项。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计划的制定;Do(执行)--执行就是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heck(检查)--就是要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Action(处理)--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认可或否定。成功的经验要加以肯定,或着模式化或者标准化以适当推广失败的教训要加以总结,以免重现;这一轮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解决。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以问题为学习基础(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的教学模式, 是和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 Lecture Based Learing,LBL) [2- 3] 模式相对而言的, PBL 与LBL 在教学设计理念、实施方式以及教学绩效评估等方面均有着根本区别[4 - 5]。依据上述表格内项目可以很明显看出试验组制定和完善的运动处方的合格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分析如下:首先说可行性,由于试验组首先查阅相关方面的图书资料,学习讨论后明确PDCA循环原理,明确了运动处方的概念、内容及作用、分类方法、制定实施原则及相关注意事项。在理论明确,思路清晰的基础上自然能够制定出可行性高的运动处方,其次由于试验组是按各自体质测的试成绩自行分组,他们实施运动处方的目的性趋于一致,并且通过学习讨论后,他们的运动处方的完整性得以提高,只是出于个人的性格特性和体育技能水平上与对照组同学区别不大,所以在运动项目的多样性指标上和对照组差别不大。综上所述,PBL教学模式和PDCA循环原理结合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静宜,徐峻华. 运动处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2.

[2] 黄亚玲, 郑孝清, 金润铭, 等. PBL 教学模式探索[J] .医学与社会,2005, 18( 6) : 56- 57.

[3] 曹洪欣, 王占齐, 张 弛. 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改革的设计与实践[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 1) : 76- 78.

[4] 李泽生, 冼利青. 麦克玛斯特大学/ 问题学习法[J] .复旦教育论坛,2003, 1( 3) : 85- 88.

[5] 朱新波, 张华杰. PBL 教学模式在药理学教学上的应用[ 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3, 5( 5) : 478- 479.

自主运动 篇3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发生了可喜变化, 其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改革更为突出, 从而使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领域呈现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国高校体育教学在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生物体育观的坎坷历程后, 终于艰难挣脱, 实现了具有与传统体育教学本质逥然不同的华丽转身, 逐步进入以人为本的轨道运行。然而, 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 即使是这样, 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三十年来持续下降, 学生体育需求不能充分满足, “大学体育课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叹声一度强烈地冲击着广大体育教师的心灵。倾注了大量心血, 甚至近乎百倍的努力, 为何如此效果。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许多共性的规律, 需要体育人去归纳、概括和总结, 以便更好指导、促进中国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文献研究表明, 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之所以形成上述尴尬境遇, 正式由于它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明显缺陷, 或者说缺乏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和长效机制而离民生渐行渐远。通过进一步分析, 课题组认为, 当前对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的完善和创新, 急需引入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 对“三自主”体育教学运动分享现状的深入探讨, 并架构我国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运动分享的平台, 不仅有利于中国高校体育教学走向维系社会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而且运动分享平台的构建研究, 又对我国高校“三自主”体育课程走出现有困境, 深化改革创新提供实践保障。

2“运动分享”理论的提出

李行健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对“分享”的解释, 意指和他人共同享受, 于分享快乐等。课题组通过上网检索“运动分享”一词, 却很少发现国内外有“运动分享”或“分享运动”类似概念的提法。受发达国家实施的“工作分享制”和英文中出现的“分享工作” (Work sharing) 词汇的启示, 我国著名体育人文社会学者胡小明2010年载文“分享运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体育科学, 2010年第11期) , 采用体育人类学的视角, 率先提出了“分享运动”的人文价值观念。胡小明认为对“运动分享”的理解, 应定义为:以提供公共产品为杠杆, 通过促进广泛的运动参与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使更多的人通过获得运动体验来提高身体运动能力, 从而实现增进大众体质与健康水平的体育发展目标。其实现途径是, 通过倡导人文价值观, 分享运动体验, 推动社会广泛的体育参与意识;通过制度创新, 构建公共服务体系, 实现体育资源的分享[1]。

当前, 中国体育正经历全方位发展模式转型的特殊时期, 就此他还指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并未使中国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的突出问题得以解决。由此树立‘运动分享’的人文价值观, 是更新体育观念的最佳选择, 是完善体育制度的重要步骤, 是实现体育强国的理想路径。中国体育的未来运行和制度变革, 将遵从这一导向”。课题组认为, 将“运动分享”的体育人文价值观引入高校体育领域, 尤其是“三自主”体育课程教学就是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 实施人文关怀, 以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本, 以提高所有学生的生活质量为本, 以每个学生都应该享有的身体运动权利为本, 由此构建高校体育教学科学发展的崭新格局。

3 构建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运动分享平台———走向公共体育均等化

运动分享作为崭新的体育理论导向, 势必引导中国高校体育教学走向维系社会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使广大学生通过课程运动体验, 推动广发的体育参与意识实行体育资源的分享, 从而实现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目标。审视我国高校, 学校力量过多集中于培养极少数竞技精英、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与提高、高校运动会少数运动尖子参与的体制和机制, 无一不折射出高校体育的种种矛盾。如何有力解决广大学生最现实的分享体育权益问题, 不仅是高校体育事业融入和谐校园的关键, 而且也是“三自主”体育教学实现运动分享的重要平台, 更是高校体育迎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契机。当然对实践中破解该课程服务所呈现的非均等化的突出问题, 仍是相当复杂的。因此“三自主”体育教学的运动分享总平台必须要在场馆、选课、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师资培训和提高、课程评价体系等层面寻找具有存在能力的子平台 (图1) 。本文将从这六个方面探讨“三自主”体育教学实施运动分享平台的构建。

3.1 建构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场馆资源分享平台

现行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指公共体育课学生, 占据学校学生的绝大部分, 教学场地大多数是以室外为主, 可支配的室内运动场地无论在数量与质量或功能上, 相对体育专业学生而言, 早已是“二流装备”水平, 且从学生人均活动面积上看, 也无法达到国家对高校的要求。而体育专业学生, 除教学训练外, 场馆闲置现象严重, 公共体育学生很难分享。一方面说明学校管理部门的教学场馆配置欠科学合理, 另一方面表现为公共体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教务、体育院 (系) 沟通交流、衔接不够造成时间、空间及场地设施一定程度上的浪费。这与人类文明成果,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分享的人类体育资源的普惠———运动分享极不协调。为此, 笔者建议尽快出台以惠及全体学生和以倡导公平、公正为目标, 以为公体课学生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体育设施为出发点, 是全体学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安排, 也即在公共体育场馆资源分配上充分整合体育院 (系) 和公共体育部门的资源, 构建一条互通、互补、互惠的全天候开放式的“三自主”体育教学资源分享新平台, 以最大限度提高高校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产品的利用率和共享率。

3.2 建构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学生选课运动分享平台

目前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学生自主选课全部采用网上选课系统, 一般分为初选、再选或人工安排等步骤, 操作大体可行, 选项课的组织方法, 是同一个年级, 按照所选运动项目打破固定班级建制重新组成教学班, 且班级人数一般在30人左右, 但由于班级人数规模调控失度, 致使在某一个时间段或某个教师、某个项目的选课人数太多或偏少, 形成门庭扎堆或冷落现象;此外, 还因种种原因部分学生没有正常选课, 也会遭到一些教师的婉拒, 开课几周后学生上课仍无着落;再者, 上课时间的过于集中, 使得空间与时间及场馆资源出现闲置和拥挤的矛盾;许多高校在学生一再呼吁加大选课改革力度的今天, 仍没有实现跨年级选课。上述种种现象反映了当下高校“三自主”教学在选课机制上的缺陷。研究认为, 实施十余年来的高校体育教学, 既然打开了“三自主”选项的大门, 就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课, 而且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学生同样应给与他们参与适于本体、又力所能及的选项课学习机会。鉴于此初步提出建立以运动分享观念为先导, 以兴趣为核心, 以“三自主”课程为载体, 以学生广泛参与为重点, 以培育终身锻炼为目标, 以享有课程基本公共服务权利为保障的学生选课新型平台———即构建科学完善的“自助餐”式的选课平台[3]。

3.3 建构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内容运动分享平台

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实现运动分享的理念不是空泛的口号, 必须有效连接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实现, 通过调研发现, 高校教学改革以来, 各校在教学内容上普遍做了较大的调整, 竞技体育项目教材法逐渐取代了“单纯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教学内容, 并体现结合民族性、娱乐性、健美性、健身性、休闲性的项目内容。应该说: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学生、不同兴趣的需要。但在探索教材的多样性和基本性的结合点上, 我们仍感到在内容的把握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虽然我们注意了内容的多样化,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作用, 但内容过多, 盲目求新, 似有哗众取宠之嫌。而一些基本性的内容比如田径等项目逐渐淡出选项课的视野。当今大学生青睐的时尚、新兴体育项目也因师资、场地的限制无法开设, 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教学内容更是显得缺乏。因此, 在“三自主”体育教学改革走向纵深的关键时期, 课程内容设置应坚持易 (易于学习和开展) 、久 (有持久教育价值) 、广 (有广泛意义) 为原则, 构建融个性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新平台。在个性化层面, 应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 充分利用高校不断完善的体育设施, 给学生创造开放的环境, 尽可能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需要、专业特点等自主的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权和自主性。在多样化层面, 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课程自身规律,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学校教育的整体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内容的初级班、提高班, 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5]。

3.4 建构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动分享平台

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指导思想和先进教育理念的折射。调研中我们注意到, 现行的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中, 虽然教学方法有了一定的改进和创新, 但仍感到“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传习式”和“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教学的影响, 严重阻碍了“三自主”教学质量的完善与发展。针对如此弊端, 课题组通过研究, 提出积极构建运用运动分享观念的人文体育教学方法平台。具体说来, “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块要以学生为切入点, 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过程, 做到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兼顾、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相互配合, 将娱乐体育、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休闲体育等结合起来。教学方法要统一又灵活, 要个性化又要多样化。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注重竞技性和娱乐性、紧张性和放松活动的合理搭配, 尽量运用不同的有趣的方式方法。还要高度重视现代多媒体, 把有声与无声、有像与无像、声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抽象的概念外化、物化, 减轻学生认知上的难度, 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3.5 构建高校“三自主”教学评价体系的运动分享平台

目前, 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评价大多采用“结构考核、综合评分”终极性评价, 其效果很难体现运动分享对课程的人文要求。由于考试内容和考核标准受到专项课不同特点的限定, 很难形成科学、细化较为统一的考核标准, 导致实践中学生间不同的项目分数差异过大, 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和对项目的归宿感。部分学生在高分心理的驱使下, 放弃自己的爱好而去选择易得高分的专项课, 这种状况将进一步加剧课程评估的不规范性, 学生难以从运动体验中分享科学人文的考评资源。因此, 我们认为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课程评价, 应回归到人的自身上来, 本着客观、公正、全面和个性化的原则, 依据学生的个体发展水平制定评价标准建构评价体系的运动分享平台刻不容缓。具体说来, 构建其平台效应, 变传统的单一成绩型评价为综合体育素质评价, 建立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人文考评体系, 在评价内容、方法和形式上突出能力评价;增加评价内容在技术技能考核的基础上, 增加体育人文、运动保健以及竞赛欣赏, 简单教学方法与手段创兴能力考核;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定量评价与达标评价, 实施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 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改革评价形式, 实行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在评价方法上将科学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 从而实现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的本质任务。

4.6 构建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教师专业教育与培训运动分享平台

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的主导, 他们的素质高低是决定该课程能否达成运动成效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 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在长达十多年的实践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即师资问题, 而非场馆、教学方法、手段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造成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充分、不完整、不人文的现象。从目前我国高校从事此类选项课的专业教师看, 一是数量多, 主要是技术型教师多;二是技术理论型少;高学历的教师少;三是大部分教师为传统的体育项目专长, 缺乏一些时尚运动项目的专业教师, 不能满足学生选项的要求。随着社会健身、娱乐、休闲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以及学生对新型体育项目的热切期待, 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急需建构一个新型体育教师专业教育培训的运动分享平台, 让他们乐学、乐教。这个平台从国家层面国务院体育学位委员会应尽快制定规划采取有力措施夸大专业硕士生招生数量, 在全国体育院系力争多办一些专业研究生脱产班和专业研究生函授班, 部分普通高校也要创造条件加大专业硕士培训力度, 力争在“十二五”规划期间, 按照“三自主”课程建设要求, 对教师普遍进行一次轮训, 使其达到专项教学与发展的需要。从学校层面, 构建教师在职进修和脱产教育的培训平台, 积极主动地拓展更多机会, 鼓励帮助体育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全面的提高专业素养, 与此同时辅之以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为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从个人层面, 高校体育教师, 尤其是青年体育教师要利用高校有利条件, 了解并掌握“三自主”发展趋势和自身业务素质要求, 努力充当“三自主”改革的胜利军, 实现“三自主”教学师资的新老交替, 同时注重体育科学研究, 有计划地参加有关高校“三自主”教学热点和难点课题的研究, 努力使高校体育专项教师总体水平有大幅度提升。

4 结语

“运动分享”的人文价值观念的提出在我国仅三年时间, 带来人文体育的理论研究和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的实质进展却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我们现有的高校体育制度尚存不完善之处, 特别是缺乏与高校体育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产品和长效机制, 由此带来“三自主”体育教学资源在普惠全体学生中的诸多问题, 这是制约其长效发展的主要“民生短板”。这个弱点不仅表现了高校体育教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平台缺失, 而且“三自主”体育教学已有的成熟部分凸显出尚待改革之处。因此构建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运动分享平台实践, 不仅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更是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服务均等化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

摘要:本文以公共体育均等化为语境, 从“运动分享”的人文价值观出发, 通过审视我国高校现行“三自主”体育教学运动分享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指出目前基本公共体育发展滞后, 公共体育教学投入短缺, 资源分配不平衡等非均等化问题是阻碍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瓶颈。在建构论的意义上, 通过梳理该课程所涉及的教学资源诸因素, 着重对高校“三自主”体育教学建构运动分享平台进行了若干探索研究。

关键词:运动分享,人文价值观,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学,“三自主体育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胡小明.分享运动——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J].体育科学, 2010, 30 (11) :3-8.

[2]张龙, 龚德贵.大学生“三自主”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 32 (7) :98-99.

[3]秦婕.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发展现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6) :817-818.

[4]张吾龙, 王新, 好志凤.北京高校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6 (1) :92-93.

自主运动 篇4

一、原始材料——现成与加工使用结合, 吸引幼儿自主锻炼

生活化材料是我们开发运动器械的宝贝, 既省钱省力, 又符合环保的要求。现成的器械投入大, 不可能经常更新。本园充分发挥老师的聪明才智, 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开发了很多自制的运动器械。小朋友都喜欢新奇的东西, 新的锻炼器械对小朋友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将牛奶盒、竹梯、易拉罐、布袋、饮料瓶、轮胎等生活废旧材料, 制作成有趣的运动器材, 投放到各个场地上,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运动大环境, 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器械进行自主锻炼。这些自制的运动器械将根据需要经常添置、更新, 保持动态, 以吸引幼儿始终保持锻炼的热情。

1.利用生活化材料自身的特点

(1) 巧放牛奶盒。

幼儿园每天都有废弃的牛奶盒, 我们将其作为体育锻炼的器械, 牛奶盒是长方体, 不同的放置方法会产生不同的高度, 在练习的过程中还可以随时调整变化, 供幼儿练习跳过障碍物, 培养幼儿的弹跳能力。

(2) 巧搭梯子和轮胎。

将竹梯和轮胎组合起来, 把竹梯的一头搁在轮胎上, 形成一座有坡度的“小桥”, 轮胎的个数可以根据幼儿的运动能力来确定, 幼儿在“小桥”上可走可爬, 轻轻晃动的“小桥”可以训练孩子手脚协调、平衡能力以及全身动作。

2.将生活化材料进行简单加工

(1) 巧用饮料瓶。

大的饮料瓶装上不同量的水, 系在竹竿的两端, 供幼儿练习挑担子。这项活动充满趣味, 我们称其为“小挑担”, 小朋友在游戏中得到了肩膀负重练习。

(2) 巧设易拉罐。

金属易拉罐比较牢固, 将几个易拉罐固定在一起, 像一朵一朵梅花, 我们称其为“梅花桩”, 将“梅花桩”按照一定的规律摆放, 供幼儿在上面行走。经常进行“梅花桩”练习, 可以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灵活性、准确性得到改善, 提高肌肉和肌群的弹性和力量, 增强心脏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3) 巧用旧报纸。

一张张过时废弃的旧报纸也可以成为孩子锻炼的器械。可以把报纸卷成桶状, 让多个小朋友连起来, 成为一个超长“望远镜”, 能够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能力和与同伴合作的能力;把报纸放在胸前跑动, 不让报纸掉下来, 让幼儿探索怎样跑才能让报纸不掉下来, 既培养了幼儿的奔跑能力, 又培养了孩子的探索创造能力。

(4) 巧用蚕豆子。

将蚕豆子中间打上洞, 穿成一串制作成豆串, 练习用单脚跳, 将豆串踢到目标处。

另外, 还有用毛线或布条编织的“尾巴”、用布块缝制的沙包、用报纸团成的纸球, 等等。

二、器械使用——自制玩具与大型玩具相结合, 发展幼儿基本动作

大型玩具是幼儿园投入最大的运动器械, 也是小朋友最喜欢的。大型玩具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 有台阶、钻桶、攀岩、滑梯、秋千、单杠、软梯等, 每个部分的作用是不同的。巧妙地将跑、钻、爬、攀、滑、翻、滚等功能性动作融于幼儿的游乐之中, 基本可以全面锻炼小朋友各部分身体动作。小型自制器械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 只要在生活中留心收集一些材料, 稍作加工就可以了, 简便易行, 取放方便。将大型玩具与自制玩具结合起来使用, 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1.知晓锻炼任务

整个锻炼时间一直玩大型玩具的话, 运动量太大, 超负荷运动对幼儿的身体是不利的。因此, 我们将锻炼时间分成两个部分:大型玩具练习和小型器械练习。锻炼之前, 将锻炼任务告知幼儿, 提供相应的小型运动器械, 促使每个幼儿全面锻炼身体。幼儿可以自主安排锻炼顺序来完成规定的锻炼任务, 这样能够全面锻炼幼儿的身体动作, 又解决了人多拥挤、排队等候浪费时间的问题。

2.制定锻炼计划

老师将一周的锻炼的内容列出来, 引导幼儿自主制定锻炼计划, 自主安排实施。幼儿将自己锻炼的内容画在计划表上, 在相应的栏目内写上锻炼内容和锻炼时间。如某幼儿某天选择了大型玩具中的攀爬和秋千项目, 选择了沙包和毽子, 该幼儿当天的锻炼内容有四项。锻炼结束回教室, 将表格拿出来, 在表格的相应栏目内标上记号。这样既尊重了幼儿的自主权, 培养了幼儿的目标意识, 又便于老师了解幼儿的锻炼情况。

三、组织艺术——传统与创新玩法相结合, 提高运动积极性

讲究锻炼的组织艺术, 开展形式多样的户外活动, 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户外活动, 让活动充满趣味, 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1.突破已有的锻炼方式

一般在设计生活化运动器械时就已经设计了一定的运动功能和运动方法, 在幼儿多次练习后可以不断创新玩法, 提高要求, 引导幼儿始终以饱满的情绪投入运动中, 积极参与锻炼, 发展身体动作能力, 提高健康水平。孩子天生喜欢变化, 同样的器械, 不断创新的玩法能让幼儿对运动永远兴趣盎然。如将原先设计的手持饮料瓶行走锻炼手臂力量的活动, 变化为把饮料瓶放到肩膀上扛, 用两只手扶着一只饮料瓶, 或者把两个饮料瓶分别放在两边的肩膀上快速前行, 进行肩膀负重练习, 等等。

2.设计有趣的游戏情节

枯燥的动作锻炼不能一直吸引幼儿参与活动, 而把不同的练习组合在一个游戏情境中, 有一定情节的体育游戏能够使幼儿情绪愉快, 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练习动作。良好的情绪体验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能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1]。例如把绕障碍跑、走平衡木、跳跃、肩上挥臂等器械按一定距离间隔放置, 以游戏“小小解放军”开展活动, 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就非常高。

3.参与器械准备

让幼儿参与运动前的器械准备, 对幼儿锻炼也能起到积极作用。教师带领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摆放运动器具, 幼儿在摆放器械中, 身体动作得到锻炼, 还学会了如何放置器械才适合运动, 并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4.结合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以其独有的特点及价值, 在幼儿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民间游戏是幼儿园活动中不可多得的可利用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民间游戏贴近自然, 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4]。民间游戏对幼儿的身体发展起着多方面的作用, 又因为民间游戏都有朗朗上口的儿歌配合, 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如“挑花线”游戏, 器械非常小巧, 取用方便, 简单易行, 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 发展手部小肌肉动作和手指动作, 还能训练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手指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5];又如“跳绳”游戏, 跳绳能增强人体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还有放松情绪的积极作用, 可以是单人跳, 也可以几个幼儿合作甩绳和跳绳, 甩绳时手臂动作得到充分练习, 还学会与另一个幼儿协调一致地甩绳等。

体育活动是幼儿生活、学习的一部分, 身体锻炼是一种必需的活动。幼儿时期是人的基本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我们应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机会, 锻炼幼儿的身体, 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 满足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 增进幼儿的身体健康, 增添生活的乐趣。

摘要:幼儿时期是人的基本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积极开发、利用生活化运动器械开展体育活动, 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 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有利于增进幼儿的身体健康, 还能增强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开发生活化运动器械、如何组织体育锻炼, 提高幼儿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幼儿,生活化材料,运动器械,锻炼,健康

参考文献

[1][3]刘馨.学前儿童体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Z].教基〔2001〕20号.

[4]莫晓超, 李姗泽.民间游戏资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运用及其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9) .

自主运动 篇5

关键词:智能自主汽车,虚拟驾驶,非水平路面,运动仿真

1 引言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8年数据显示,道路交通伤害死亡人数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3.2%,并在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中排位在第11位,而且道路交通死亡占全球伤害总死亡的23.7%[1]。更为严峻的是,倘若不加倍努力采取相应措施,预计从2000年到2020年,全球道路交通伤亡将上升65%左右[2]。而基于虚拟环境的智能自主汽车研究可以为今后减免道路交通伤害提供有力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智能自主汽车是驾驶员和汽车封装在一起的“人-机系统”,是可以实现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的汽车。然而,在真实环境中进行试验将会消耗很大的财力和物力,甚至可能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文献[3-6]仅仅是在水平路面上对汽车的驾驶行为进行了研究,然而现实环境中道路是颠簸不平的,为此,本文在非水平路面虚拟环境中,对智能自主汽车的驾驶行为进行研究。首先对非水平路面中的道路进行数据描述与建模;其次,阐述了智能自主汽车视觉信息的获取及判断决策;最后在虚拟环境中实现了智能自主汽车的运动。

2 非水平路面的道路描述与建模

虚拟交通环境中的智能自主汽车必须能够识别虚拟场景的道路网络信息,否则,汽车在上坡时,将会出现汽车钻进道路里面或者无法上坡,因此,系统必须以智能自主汽车能够理解的方式,对道路交通网络信息进行定义和描述,并保存在道路信息数据库中。现实中的道路曲折多变,但实际上再复杂的道路也可以细分为直线道路和圆弧道路的组合。为了保证智能自主汽车每时每刻都在虚拟路面上行驶,每一脉冲都要计算智能自主汽车与道路之间的关系。本系统一律把原点设置在最右车道正中的路段起点处,以利于不同路段之间的衔接。本文把实际道路抽象为三种类型:直线型路段、左转弯型圆弧路段和右转弯型圆弧路段,如图1所示。

(1)直线型路段(RoadType=0)

如图1(a)所示,直线型路段坐标系是在二维平面坐标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维坡度值i(单位:度)。汽车节点中用Position属性描述汽车在直线路段上所处的位置。RoadLength表示路段的长度(单位:m)。

(2)圆弧路段

如图1(b)、图1(c)所示,圆弧路段坐标系是在极坐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维坡度值i(单位:度)。RoadRa-dius表示圆弧路段的几何半径。汽车节点中用AnglePosition属性描述汽车在圆弧路段上所处的位置。路段长度也用RoadLength表示(单位:度)。LeftorRight用来区分左转弯型圆弧路段和左转弯型圆弧路段。

1)左转弯型圆弧路段,如图1(b),LefiorRight值为true,。极坐标角度起始值为0°,沿着行驶方向,汽车的极坐标角度将不断增大。

2)右转弯型圆弧路段,如图1(c),LeftorRight值为false。极坐标角度起始值为180°,沿着行驶方向,汽车的极坐标角度将不断减少。

道路在上下坡时,往往有一个圆弧过渡,为了避免智能自主汽车在过渡位置出现跳动,将该过渡圆弧路段分解成小段的直线型来解决。如图2(b)将图2(a)上下坡路段分解成五段直线型路段。其中,下一路段始端最右车道中点与本路段末端最右车道起点进行拼接而成。

可以将各个路段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首尾相连组成一个复杂的非水平道路,各个路段的局部坐标系的原点在世界坐标系中有其唯一的世界坐标值,根据这一原理,建立一个道路数据库,如表1所示。当汽车在非水平路面的虚拟道路上行驶时,每一时刻,智能自主汽车和每一路段在世界坐标系中都有其唯一的位置。于是,在系统初始化时,根据智能自主汽车的世界坐标值和数据库中相应的数据可以得到智能自主汽车所处的当前路段及其该路段的相关信息。

3 智能自主汽车在非水平路面上的行驶

3.1 智能自主汽车位置的描述及位姿变换

如图3所示,在场景中的世界坐标系为X0Y0Z0,路段有一个局部坐标系,其局部坐标系原点位于该路段最右车道正中心点,以汽车前进方向作为局部坐标系X1轴,垂直向上为Z1坐标系,依据右手笛卡尔坐标系,设定Y1坐标系为水平向左。其中,坐标系X1Y1Z1为智能自主汽车所处该路段的局部坐标系。

智能自主汽车在虚拟场景中道路上的运动,其实就是智能自主汽车空间矩阵的变化过程[7,8]。在三维虚拟空间中,智能自主汽车上各点在其局部坐标系中的位置可以用矩阵P的形式来描述,本文选取智能自主汽车四个轮胎的最低点作为支撑点来研究,则这四个支撑点在局部坐标系中的位置矩阵P为:

式中,P1,P2,P3,P4分别为智能自主汽车左前轮最低点,右前轮最低点,左后轮最低点,右后轮最低点在局部坐标系中的坐标值。

智能自主汽车在虚拟场景中道路上行驶,实质上是局部坐标系中的智能自主汽车坐标位置矩阵P,经过三维图形几何变换后到达新的位置,记为P’,则有P’=P·T,其中变换矩阵T为:

这里,XT=[xx0xy0xz00],YT=[yx0yy0yz00],ZT=[zx0zy0zz00],分别为智能自主汽车所处的局部坐标系中3个坐标轴在世界坐标系中的方向矢量,x、y、z为该局部坐标系中坐标原点的在世界坐标系中的坐标。当智能自主汽车在非水平路面上运动时,汽车模型将根据当前道路和交通信息进行实时的位姿变换,实现车辆的空间定位和姿态显示[9]。

3.2 智能自主汽车在非水平路面驾驶行为

如图3所示,智能自主汽车处于局部坐标系X1Y1Z1中,通过X1轴的值控制智能自主汽车的前进与后退,通过Y1轴的值控制智能自主汽车的换道,通过平面局部坐标系X1OY1与世界坐标系X0OY0之间的夹角来控制上坡与下坡,定义智能自主汽车处于水平状态(没有上下坡)时,坐标系X1OY1与坐标系X0OY0夹角为0。

智能自主汽车在非水平路面上驾驶过程的信息处理流程如图4所示。汽车每隔0.1秒采集一次道路和交通等信息,当汽车即将到达本路段的末端时,汽车提前采集下一路段的信息并进行提前计算,以免汽车在结束本路段进入下一路段时,出现不连贯的运动(如:跳动);当汽车离本路段的末端还比较远时,汽车将根据采集到的道路交通信息,通过分析计算后,得出汽车下一脉冲的位姿变换矩阵,实现智能自主汽车在非水平路面上的驾驶,直到汽车速度为零时才停止计算。

如图2所示的道路,智能自主汽车从左到右行驶的过程为:智能自主汽车在直线路段1行驶时,实时采集表1中的道路交通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保存在智能自主汽车记忆库中。于是,通过读取下一脉冲道路数据来控制智能自主汽车在下一脉冲中的运动。

3.3 仿真实现

本文采用专业的地理信息建模软件Multigen Creator 3.2创建非水平路面的道路交通模型,然后利用Visual C++6.0、EONStudio 5.0、EON SDK5.0等软件对智能自主汽车在非水平路面上的驾驶进行开发,从而实现车体姿态实时调节,如图5所示。

4 结论

本文通过数据库技术和Multigen Creator 3.2软件对道路网格数据进行了描述和适合实时仿真的非水平路面建模,并采用位姿变换的方式和碰撞检测的算法实现了智能自主汽车在非水平路面上的行驶。最后利用Visual C++6.0、EON Studio 5.0、EON SDK 5.0等软件开发实现了智能自主汽车在非水平路面上的行驶,进一步增强了模拟虚拟驾驶系统的真实感。

参考文献

[1]Margie Peden,Richard Scurfield,Davidsleet,et al.World re-port on road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M].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eneva,2004.

[2]Kopits E,Cropper M.Traffic Fatalities and economic growthWashington,DC[R].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2003(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3035.

[3]卢永明.驾驶安全控制实验平台中虚拟交通环境创建方法的研究[D].广州:广东工业大学,2007.

[4]Han-wu He,Ji-wen Zhang,Zhao-yong Hu,etc.VehicleCollision Avoidance Warning in Virtual Driving Environment[A].2010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C].2010:163-166.

[5]娄燕,何汉武,卢桂萍,等.虚拟自主汽车智能驾驶行为模型的研究及应用[J].系统仿真学报,2005,17(12):2935-2938.

[6]娄燕,何汉武,卢永明,等.虚拟自主汽车的动态几何视觉模型研究及实现[J].系统仿真学报,2006,18(9):2676-2680.

[7]宋汉辰,魏迎梅,吴玲达.三维对象模型与地形匹配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报.2003,15(9):1167-1171.

[8]付梦印,赵诚.自主车场景仿真系统中场景建模与视觉仿真现实[J].计算机仿真,2007,24(12):185-188.

自主运动 篇6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 “物理课程必须倡导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体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本节课试图从已有的物理知识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 通过比较、分析推理、归纳与综合等科学方法的渗透, 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彰显科学方法中获取物理知识, 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在前面, 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的规律及其应用, 今天, 我们来研究一种特殊的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2. 新课教学。

(1) 不同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时运动情况的比较。

演习实验粉笔头和大小差不多的纸片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 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粉笔头下落得更快。

师:粉笔头和纸片相比, 哪个重?

生:粉笔头更重。

视频面积差不多的海绵和保龄球同时从8楼自由下落, 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后, 老师总结:通过以上观察, 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它的重力有关, 重的物体下落得更快。2300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对日常现象的观察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

(2) 对比实验。

(1) 牛顿管实验。

把铁片和纸片放在牛顿管中, 把牛顿管迅速由水平位置转到竖直位置, 观察现象。

生:铁片下落得更快。

用抽气机给牛顿管抽气后重复上述实验, 观察现象。

生:铁片和纸片几乎同时落到管底。

引导分析得出, 管内空气稀薄, 不同的物体在下落时几乎不受空气阻力, 因而下落快慢几乎相同。

(2) 体积相同的铁球和铝球从同一高处自由下落, 观察现象。

生:两球同时落地。

引导分析得出, 由于两球重力远大于空气阻力, 两球同时落地。

师:如果没有空气阻力, 不同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 结果会怎样?

生:物体下落快慢应该完全相同, 同时落地。

师:早在17世纪, 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伽俐略就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伽俐略不迷信权威, 坚持自己的观点:若没有空气阻力, 任何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的快慢程度是相同的。

由此可知: (1) 空气阻力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

(2) 在没有空气阻力时, 从某地任何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情况都相同, 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无关。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在空气阻力远小于物体的重力时, 可忽略空气阻力, 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可看做自由落体运动。

3. 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师:由实验可知, 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直线运动, 那么它是匀加速直线运动还是变加速直线运动呢?在伽俐略所处的时代, 由于科学技术不够发达, 伽俐略无法直接进行研究, 只能凭借自己超凡的数学能力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而在今天我们可利用频闪照相的技术和打点计时器来进行研究。

多媒体展示频闪照片并作简要的介绍, 提问:我们该如何利用频闪照片来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呢?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后得出:若小球在相同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s相等, 便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反之, 则为变加速直线运动。

师:若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话, 能不能据此照片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由。

4. 分组探究活动。

师:咱们学校有没有频闪照相机?

生:没有。

师:我们能不能利用实验室中现有的实验器材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呢?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打点计时器具有频闪照相相似的功能, 可用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分组探究:用打点计时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并求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师:这个加速度为自由落体加速度, 也叫重力加速度, 用符号g表示。由于一切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情况都相同, 由可知, 在同一地方, 一切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由以上可知: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 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重力加速度的特点:

让学生查看课本上重力加速度的表格后得出:同一地方的重力加速度相同, 不同的地方, 随纬度的增加, 重力加速度逐渐增大。

重力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

5.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师: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那么你能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吗?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殊规律在此全部适用)

三、案例总结

自主运动 篇7

关键词:户外区域运动,幼儿,自主性

一户外区域运动中幼儿自主性减弱的原因

1. 教师在活动指导中的目的性过强

在区域运动中运动规则和玩法一般是“自上而下”的, 教师在活动中指导的目的性也是“由内而外”的, 往往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会预先设计好很多内容, 这些内容都是要求幼儿去玩的, 因为教师要据此去达到幼儿运动发展的目标。如在情境性运动游戏中, 教师规定好游戏的材料, 创设好游戏的场景和线路等, 在二号区域中的游戏《打怪兽》中, 教师预先准备好纸球、沙包, 制定好规则: (1) 将纸球、沙包向前或上抛的过程中, 要尝试单手和双手两种方式, 投掷动作要标准。 (2) 投掷过程中要有秩序, 尽量按照一个接一个的原则。 (3) 每人每次只投一个。我们必须要承认教师在活动中指导的必要性, 但若教师的目的性过于明确, 会导致幼儿过分依赖教师, 依赖规则, 而忽视幼儿自身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忽视对幼儿“主体性”的尊重, 这无益于幼儿认知性的发展, 会损害幼儿作为运动主体的自由。

2. 幼儿在活动开展中的依赖性过强

教师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但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够适时、合理地进行干预, 部分教师往往不懂得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的道理, 这就导致了幼儿对教师的过分依赖, 丧失了自身的自主性。在户外区域运动中, 很多幼儿只会根据教师设定的场景来游戏, 只能按教师的意愿来活动, 缺少了自己的想法, 更谈不上有创造性。有的幼儿在户外区域活动中只是充当旁观者, 一味地“看”游戏而不去参与, 久而久之, 凡事都会依赖于别人, 缺乏自立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面对突发情况更是不知所措。这种依赖性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任其发展, 贻害无穷。

二户外区域运动中幼儿自主性增强的策略

1. 就地取材, 激活运动区域

户外运动区域活动旨在给幼儿营造一个身心愉悦的自由空间, 在这里, 幼儿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存在, 而不应该成为运动或器材的附属品。在这种意义上说, 幼儿的自主性发挥在户外区域运动中是可以得到集中体现的, 幼儿教师有义务让运动区域“活”起来, 即使没有多样的器材, 也要达到锻炼的目的。在二号区域中, 那里有小桥、山坡、小树林、沙池等, 在没有过多的器材情况下, 让孩子们在沙池中挖番薯、地瓜, 然后放在小篮子里过小桥、走山坡、穿树林再送到目的地, 幼儿乐在其中, 也把整个运动区域的气氛都调动了起来。

2. 恰当引导, 丰富幼儿经验

在户外区域活动中, 教师应该多观察, 用带有启发作用的话语或行为对幼儿进行恰当的引导, 充分地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尽量能够达到“结伴自由、选择自由、投票自由”的标准。如在车类区活动中, 幼儿们自由地骑着小车, 过了一段时间, 一些幼儿就会觉得无趣而用车互相撞来撞去, 这时, 并不要训斥这些孩子, 反而会引导他们说:“孩子们, 我们现在开着各种各样的车在执行任务, 但我们遇到了困难, 你们想想自己的身份, 是警察、是消防员还是医生?都遇到了什么困难?”于是幼儿想象着自己的身份以及面对的困难, 开始玩得不亦乐乎。教师适时的引导启发幼儿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思维经验, 还可以提高幼儿的游戏运动水平, 一举两得。

3. 保持兴趣, 合理投放器材

“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则确定区域运动活动的内容, 提供适宜的材料, 教师在观察幼儿活动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材料, 可以发挥幼儿的运动潜能和智慧, 使幼儿保持活动的兴趣。”诚然, 根据幼儿的需要, 为他们合理地投放器材, 可以激励幼儿不断地探索、尝试, 在探究和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基于幼儿对奥特曼的无限喜爱, 于是设置了“打怪兽”的活动区域以增强幼儿的投掷能力。幼儿开始都异常兴奋, 可时间一长, 兴趣就渐渐丧失。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又增设了高低不等的投掷目标, 同时还可以移动目标, 从而重新激发了幼儿的新鲜感, 让投掷水平不同的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

三户外区域运动中幼儿自主性发展的效果

1. 自信心增强

通过一段时间的策略实践, 营造宽松的、形式多样的户外区域活动氛围, 尽管幼儿的性格、能力发展有不同差异, 他们对户外区域运动的选择也不同, 独具个性, 但他们的兴趣、爱好是一样的, 内在潜能发挥能力也基本均等。每个幼儿如果都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加。因此, 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这种自主性特征, 让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的选择, 进而让幼儿在户外区域活动中可以更尽兴。

2. 合作性增强

在户外区域活动中, 幼儿的自主性、自信心如果有了明显的提升, 那么在幼儿独立活动产生困难时, 他们会急中生智, 想办法找其他幼儿协助自己实现构想, 在户外区域活动中, 幼儿或许不懂得合作的含义, 但合作的过程可使他们很快乐, 最终使自身的运动水平大幅提高。

上一篇:技术创新工程下一篇:朝天门大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