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组织与自主治理

2024-06-20

自主组织与自主治理(通用12篇)

自主组织与自主治理 篇1

传统上对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及治理(1)的研究,基本上是沿着界定(私有)产权基础上市场化供给方向发展。近年来,虽然逐渐注意到了多元化供给的重要性,但是囿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局限,在把握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产权属性和结合我国农村社会因素研究上仍显不足,没有能真正解决农民偏好显示的问题。另外,由于对治理问题研究的缺乏,在实践中出现了大量公共产品的浪费及闲置的现象,农村公共事业没有得到可持续发展。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完善了准公共产品理论,结合社会资本因素的集体行动及制度供给理论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及治理新的视角。

本文首先介绍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及其对准公共产品的完善,其次简要回顾目前国内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研究的不足之处,最后借鉴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提出我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治理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内容及方向。

一、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与准公共产品理论的完善

公共产品(Public Goods)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产品可分为纯公共产品(Pure Public Goods)和准公共产品(Quasi Public Goods)。纯公共品是严格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此外,纯公共产品还具有非分割性,它的消费是在保持其完整性的前提下,由众多的消费者共同享用的,如国防就是典型的纯公共产品。大多数公共产品为准公共产品,这类产品通常只具备上述两个特性的一个,而另一个则表现为不充分。一般认为,准公共产品包括“俱乐部产品(Club Goods)”和“公共资源(产品)”(2)两大类。前者如教育、卫生等,后者如公共矿山、渔场等。布坎南(1965)提出了拥挤成本的概念来区分“纯公共产品”与“非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他认为,不存在纯公共物品到纯私人物品的泾渭分明的界限,俱乐部产品是可以适应从纯公共物品和纯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只要排他机制的成本低于获取的收益,通过某些技术设计或制度设置就能够实现公共物品消费的排他性,从而能够以私人的、自愿的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在纯公共产品与纯私人物品之间架起了桥梁”[1]。后来的学者对俱乐部产品的供给、定价及成员的数量等方面加以深入的研究,但在集体行动形成及公共产品治理方面没能展开研究。

哈丁(1968)提出“公地悲剧”,使得公共资源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公地悲剧”指“在一个有限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被锁进一个强迫他无限增加其牲畜量的系统里。在一个相信公地自由使用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所有人都争先恐后地涌入追求的结果是注定毁灭。公地自由使用带来了所有人的毁灭。”[2]“公地悲剧”反映了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和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危害,再加上传统的集体行动理论没能解决“集体行动困境”,因此,对解决“公地悲剧”问题,要么建立私人产权,要么交与政府管理。由于人们对政府管理公共资源似乎注定会出现严重的代理问题与近乎疯狂的寻租行为深信不疑,因此,经济学家们(尤其产权经济学家)异口同声的政策建议是“建立私人产权”。但是,后来有学者对此提出了批评。如Quiggin(1988)[3]和Swaney(1990)[4]等人认为,哈丁以后的许多人虽然把公共产权(Common Property)看作由一群所有者拥有、每个人可以自由使用,但这与开放性资源(Open-Access)含义几乎相同,而现实经济中的公共产权却并非如此。开放性资源(或自由准入)指任何人都可以不被限制地开发使用的资源;而公共产权指一群所有者或使用者共同分享资源的各项(使用)权利,它限制谁使用、何时和怎样使用,通过一定的社会控制机制赋予权利和实施义务。容易引起“公地悲剧”的仅仅是“开放性资源”。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中译本,2000)的公共池塘资源(1)自主治理理论使得公共资源问题研究得到迅猛发展,完善了准公共产品理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的中心内容是研究“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形态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5]其内容包括:(1)集体行动理论。奥斯特罗姆认为传统的集体行动理论只是一些使用假设的特殊模型,而非一般理论。当特定环境接近于模型的原有假设时,这些模型可以成功地预测人们所采取的策略及其结果,但是,当现实环境超出了假设范围,它们就无法预测结果了。传统模型的前提假设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之间沟通困难或者无沟通;二是个人无改变规则的能力。这适用于一些大规模的公共事物治理,因为个体在这样的环境中经常是彼此独立行动、缺乏沟通以及个体改变现有结构需要高成本,但是对于彼此十分了解、经常沟通并且建立了信任和依赖感的小规模的公共事物治理并不适用。(2)自主治理的制度供给、可信承诺、互相监督。奥斯特罗姆在多中心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理性个人策略选择的4个内部变量:预期收益、预期成本、内部规范和贴现率。她认为,在一个自主治理的群体当中,解决制度供给、可信承诺、互相监督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综合使用政府、市场以及社区自主治理等多种类型的制度安排,这有利于增加信息、改变激励、加强监督和规则的服从。(3)社会资本理论。她把社会资本定义为“互动模式的共享知识,理解,规范,规则和期望,个人组成的群体利用这种模式来完成经常性活动。”[6]她认为,能否解决集体行动困境,不仅在于个人和制度本身,还取决于双方联系的媒介———社会资本。在奥斯特罗姆看来,当成员面对集体行动困境时,仅有意识形态和习俗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规则体系、制度这些形式的社会资本的有效运作,否则搭便车或机会主义行为难以避免。

二、国内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治理研究简述

我国学界对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林万龙(2002)把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定义为:“在乡或村的范围内提供为乡村社区农民(或其中一部分)所消费的带有公共产品性质(消费和收益难以完全排他)的产品或服务,包括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技术信息服务和农村基础教育等[7]。李建(2007)认为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就是指在一定的农村区域内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8]。王书军(2008)把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界定为在乡村范围内消费和收益难以完全排他的并和农民生产和生活直接利益攸关的,并为农民集体参与分享的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9]。尽管表述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属准公共产品范畴,但除具有一般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国农村地区范围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小聚居为主,因此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在供给上具有分散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生活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各地农村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相应的公共产品需求偏好上呈现多样性与层次性。另外,在农村社区范围内,人数相对有限、成员相对稳定,是个”熟人社会“,同一社区的居民在公共产品的需求和受益方面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同质性。

国内对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研究,一般是借鉴主流西方公共产品理论,在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在供给(包括主体、筹资方式、规模、结构、机制和效应)、需求(需求层次、偏好显示、参与意愿、影响因素以及考虑到需求的供给效率)和供给与体制关系(财政体制与供给、地方治理体制与供给)等方面都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总体思路是除少量具备纯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公共产品可以完全由政府提供外,大量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农村社区公共产品都可以通过市场化(或私有化)的方式来解决。但是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一是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产权问题,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产权模糊不清不能为多元化供给或治理提供理论基础;二是农民对社区公共产品需求偏好显示问题仍然没能有效解决;三是没能结合我国农村社会特殊性进行研究。

从供给(尤其是筹资)角度来研究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固然重要,但是这种静态的视角也会对管理、维护、监督和制度供给等问题有所忽略,难以促进农村公共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随着公共资源治理理论的引进,以及对西方企业治理理论的借鉴,近年来有学者逐渐从治理角度来研究农村社区公共产品问题,也注意到了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多元化治理特别是由农民自主治理的重要性,对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政府(集权)治理、市场治理、公私合营(PPP)(2)和自主治理都有相应的研究,在促进农民自主治理的基础上多元化治理上基本取得一致的意见。但是也还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民组成自治组织进行自主治理的”集体行动困境“问题;二是我国农村社会特殊性问题仍然没能有效地纳入理论分析的范围。

三、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与我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治理的研究

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与公共池塘资源同属准公共产品范畴。为弥补当前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治理研究的不足,我们需要借鉴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理论,探讨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包括自主治理在内的多元化治理,以促进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1. 理性农民假设与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产权属性。

这是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治理研究的理论前提。(1)关于农民是否理性仍然存在争议,但是如果从方法论意义上来看,理性农民的假设是恰当的,它是保证理论逻辑推理上的“内在一致性”的基础。如果一个理论假设过于符合现实,就难以保证理论逻辑推理上的“内在一致性”,甚至难以建立相应的理论。至于理论在经验检验上“外在在一致性”问题,可以引入更多的限制性条件(比如把量化的社会资本因素作为理论模型的变量),从而使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2)关于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产权属性。绝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公共产权难以排他而无法解决外部性及“搭便车”问题,因而需要界定公共产品的(私有)产权以实现公共产品的市场化供给(或治理)。正如前文所述,有学者对此提出批评,公共产权不见得就是那么没有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明确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公共产权属性的基础上,探讨农村公共产品公共产权与其他形式产权混合并存的可行性及实现方式。这是农民自主治理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基础。

2. 社会资本与农民集体行动的形成。

社会资本原本是社会学和公共政策学的理论,经阿罗(Arrow)、斯蒂格利茨(Stiglitz)、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等人引入到经济学中来。中国各地农村的社会情况千差万别,我们可以用社会资本作为反映各地农村实际的变量引入理论分析中来。在操作上,可以对某个农村社区按照与组织联系(与参与社团比较接近)、集体行动、参与公共事务、社会支持、社会凝聚力、归属感、信任和互惠等维度[10]设计调查问卷,选择典型地区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数据,测量评估社会资本状况。在取得社会资本数据的基础上,内化为博弈或计量模型的变量进行模型分析,使得对农民集体行动形成的模型分析与实际更加符合。

3. 农民对社区公共产品自主治理的经验研究。

大量的经验研究是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治理是否具备较强解释力的关键。我们可以对国内外成功及失败的治理案例分析,归纳有效治理的若干原则、条件与方式。目前国内学者主要的案例研究是在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治理方面,可以对相关案例用奥斯特罗姆的8项原则进行检验。(1)另外,可以对我国目前通过“一事一议”方式进行的村级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运用不同理论分析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本质上是强制性制度本身的问题)。根本是要变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为农民的自主治理。

4. 农民组成自治组织对社区公共产品自主治理的制度研究。

农民自主治理包含农民如何组成自治组织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制度变迁问题。借鉴诺思及奥斯特罗姆等人的理论,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展开研究:第一,农民自主治理的诱因:政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市场方式和社会方式供给的缺失和剩余索取权的获得。第二,推动农民自主治理的主体:理性农民及乡村精英的作用;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作用。第三,社会资本在农民自主治理形成中的作用:减少”搭便车“现象及对农民组成自治组织的激励作用。第四,农民自治组织的形式:探讨法人型或挂靠在具有法人性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自治组织的可能性。第五,农民自主治理的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其一,预期收益。包括:(1)影响因素:占用者人数、公共产品规模、市场条件、体制环境、所使用的现行规则、所提出的规则等;(2)收益范围:对获得剩余索取权、规模效应、风险的降低及对公共产品的管理与维护效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其二,预期成本。包括(1)学习、规划、设计成本及量化评估;(2)实施成本及量化评估;(3)监督成本及量化评估。

[责任编辑李可

参考文献

[1]James M.Buchanan,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Economica,New Series,Vol.32,No.125(.Feb,1965):1-14.

[2]Hardin.Garrett.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J].Science 162(1968):124-148.

[3]Quiggin.John.Private and Common Property Rights in the Economics the Environ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Vol.XXII,No.4(Dec,1988):1071-1087.

[4]Swaney.James.A Common property,reciprocity,and community[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Vol.24,No.2(June,1990):451-462.

[5]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9-12.

[6]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67-173.

[7]林万龙.乡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及改革[J].中国农村经济,2002,(7):27-35.

[8]李建.农村公共品三维复合属性的新考察[J].改革,2007,(6):69-72.

[9]王书军.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及困境缓解:剖析河北一个村庄[J].改革,2008,(1):148-153.

[10]桂勇,黄荣贵.社区社会资本测量:一项基于经验数据的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8,(3):56-60.

自主组织与自主治理 篇2

开县谭家镇中心小学:何素芬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恰当的引导写,依靠自身的努力,自觉、主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心智,形成人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较强的进取探索精神。因而在教学中,应积极运用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有效教学。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兴趣是自主学习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爱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想学、要学,在快乐中学,感受在学习获得成功的快乐。教师并常常给学生以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恰当选择自主学习题目

兴趣它可以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当学生有了这种意识后,教师就要选择好实用的学生自主学习的题目来帮助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选择的题目要精,量不能求多,力求每道习题都联系得到知识点上。

三、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如、我在教小学三年级的数学的千米的认识时,就处处抓学生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多了解一千米有多长?这样贴近学生的生活来学习数学,学生的学习就会有更好的收获。

四、教师教学要以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性学习的落实必须依赖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因此要想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抛开传统的课堂即教师‘满堂灌’,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敢问、敢想、敢说。

自主组织与自主治理 篇3

【关键词】学习动机 初中生物 自主学习 教学游戏

为了响应新课改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初中生物老师一直在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并对自身的教学手段进行了优化,目前学生学习被动的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还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对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的养成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如何正确建立自主学习模式,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值得各初中生物教师深思。

一、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只有产生学习动力,学生才会自觉投入到学习之中,并长期坚持,因此老师想要在生物课堂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意愿:第一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兴趣培养。兴趣是带动学生学习意愿的有效手段,在让学生产生兴趣之后,他们的探究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老师想要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先要对学生的心理以及喜好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第二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的。只是有学习兴趣也许学生的学习意愿只能是一时的,为了使学生能够长期进行生物学习,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之后,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合适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每一个学习时间段内都能有一个进步的标准,一步一步不断进行学习,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二、帮助学生自主对实物以及模型进行观察

由于生物这门课程源于生活,且一些知识点抽象性较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会借助一些实物以及模型,学生会有较多机会对实物与模型进行观察,所以这一部分也是自主学习中的重点,老师必须要使学生明确正确的观察学习方式。以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一课的教学为例,老师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设计“观察大自然”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生活中植物以及动物的生长规律以及栖息地特点,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总结,整理成三分钟左右的演讲并在课堂进行展示。同时允许其他同学提出自身的质疑,并由演讲同学进行解答,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则只需掌握课堂节奏与纪律,并适当提供帮助即可。这样自主观察、整理资料以及解题问题的过程,不仅能够优化学生的生物知识结构,同时还能使学生在任务活动的驱使下,观察更加细致,养成良好地生物学习习惯。

三、使用游戏增加自主学习趣味性

初中生还处于青春期稳定性以及耐性还没有完全定型,一味让其进行知识点的学习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对生物的学习效果造成影响,因此老师应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一些游戏来增加自主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在讲解《动物的运动》一课时,老师可以设计“动物聚会”这一自主学习游戏。首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动物,并自主对其运动特点以及规律进行研究;其次要学生模仿自己选择的动物来进行“聚会”,并由其他同学来猜测其扮演的是何种动物,再一起对这种动物的运动特征进行总结,从而达到最终知识点学习的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设计这种自主游戏活动时,必须要先对本次游戏的目标进行明确,并以此为中心对游戏各个步骤进行细化,确保活动的实际开展质量,否则会存在流于形式的可能性,违背了开展自主学习的初衷。

四、课后自主学习的开展方式

课后的自主学习多以知识点复习为主。为了巩固学生所学,帮助学生理顺生物知识点的能力,一般老师都会在教学之后带领学生进行复习。但这种复习方式为了照顾所有学生,复习的内容往往缺乏针对性,复习质量与预期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自主复习方式的运用,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生物学习的薄弱点,寻找到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能够确保最终复习的效果。在开展自主学习复习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自行对知识点进行复习,老师也要设计一些启发性复习题目,来帮助学生复习。例如在对“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章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时,笔者向学生进行了提问“同学们,老师在家中养了一盆绿萝,请大家告诉老师在什么情况下,绿萝会发生呼吸、光合以及蒸腾作用呢?”这种启发式的题目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思考以及知识回顾之后,学生能够快速分析出这三种作用产生的条件,给出正确的答案,而老师也是用这些问题达到理想的复习教学效果。

结束语

自主学习与学生自学的概念并不相同,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与帮助。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自主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带动初中生对于生物课程的学习热情,并在愉快学习氛围中,使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活动自主对生物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对初中生的生物学习具有极大的助益。

【参考文献】

[1] 朱兆军、薛松. 例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设计与实施[J]. 中学生物学,2015(06):13-14.

[2] 周颖. 生物课堂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07):53.

[3] 金明姬.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4(19):191-192.

自主组织与自主治理 篇4

1.课程变革的“常态性”使自主学习成为教师日常的工作方式

课程变革是课程在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 为了保持其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在课程内部所发生的整体性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性必然带来课程领域的革新。教师面对课程变革, 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把变革视为正常工作的一部分, 主动适应, 不断调适, 自主学习与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连续的、动态的、终身的、不断发展的专业历程, 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把自身学习与发展同课程变革融为一体, 将专业学习与发展视为一种工作方式, 成为一种习惯时, 专业学习与发展才可能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2.课程变革的“问题性”激发了教师自主学习的欲望

课程变革是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教师的思维被不断引向深处。传统依赖外界专家进行问题解决的专业发展模式使教师盲目跟从专家的意志, 失去独立思考与学习的精神, 在课程变革中成为专家的“依附者”, 丧失了问题解决的主动性, 同时也延误了问题解决的最佳时机。内生性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够确保问题捕捉、界定、探索及解决的及时性、有效性和适宜性, 也更加利于教师独立解决问题精神的培养。教师正是在独立问题有效解决的过程中不断获得专业自信, 重拾专业发展的话语权, 促进自主学习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 教师的自主学习又激发新问题的产生, 使教师的专业学习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阶段。教师的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教师正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3.课程变革的“情境性”为教师自主学习提供了实践基础

尽管课程变革方案在实施前经过了广大专家与学者的多方论证,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课程方案在实践落实中还会遇到很多预想不到的问题, 最集中的表现就是课程方案的确定性与实践情境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变革方案是课程专家设计的较理想化的方案, 是对课程变革“应然”状态的一种描述, 但“应然”与“实然”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距, 预设的课程方案与实践情境往往会出现不一致的地方。课程变革具有很强的情境依附性, 实施样貌具有多样性, 没有普遍适用的变革方案与策略。因此, 课程变革要求教师能把握新课程被引进的具体的情境, 包括学校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学校组织内部的结构和文化氛围, 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 完成课程计划, 促进学生发展。[1] 课程变革的“情境性”为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提供了实践舞台, 使得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找、创造, 生成实践智慧, 获得专业发展。

4.课程变革的“生成性”对教师自主学习提出诉求

课程变革的“过程取向”认为课程变革是教师根据既有课程计划, 结合具体教育情境, 不断生成课程内容的过程。实践情境的多样性要求教师不能完全忠实于固有的课程设计方案, 必须根据具体的学校、课堂和学生的实践情境, 对课程设计方案做出调适。教师调适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带来异彩纷呈多样化课程实施样貌的必要条件, 同时,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课程开发意识、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形成提出了挑战。而专业自主学习与发展使教师专业结构的改善成为可能, 通过自身及交互的学习, 教师专业结构不断得到修正与完善。

二、教师自主学习的组织生态基础

1.校长领导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 不同领导风格下的领导实践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与实效。从领导风格来看, 校长可以有教学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前者是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目标导向领导风格, 强调在知识、技能层面通过制定和设计标准化的教学规范来监督和控制教师的发展;后者是建立在沟通理性基础上的价值附加型领导风格, 强调从情感层面激发教师学习和参与决策管理的主动性, 并营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合作与信任的组织文化。[2] 从领导实践来看, 教学型领导在实践中更偏重管理与监督, 校长重视制定教师学习和发展的标准来推动学校教学质量改进。变革型领导在实践中更侧重于对教师内在发展需要和动机的提升, 激励教师挑战和超越自我, 从而获得专业发展。从领导实效来看, 教学型校长领导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外在规范的过程, 受制于校长的监督与控制, 专业发展程度有限;而变革型校长领导下的教师会主动应对外界形势的变化, 创造性学习与发展, 并最终带来学校的变革。

2.组织愿景

组织愿景是组织未来发展状态的“蓝图”, 组织愿景内容的定位和推广影响着组织成员个人的努力方向、行为结果以及组织的发展样貌。首先, 组织是否重视学习, 是否将学习视为教师个人与组织改变现状、自我超越、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将关系到组织成员对学习的认识与态度。其次, 组织愿景在推广的过程中能否将愿景从“蓝图”层面转变为现实, 需要得到组织成员的认同。一个团队的组成就是依靠一个小组的“共同的意愿”, 明确的目标是研究团队存在的最稳定的因素之一。[3] 只有得到认同的愿景才能带来教师工作的激情、能量和兴奋。[4] 一个好的组织愿景应充分倾听教师的发展“声音”, 教师的发展愿景建立在个人价值定位的基础上。不同教师的发展愿景存在差别, 学校组织能否充分了解、认识、分析不同教师群体及个体的发展需要, 并在组织愿景推广的过程中, 通过组织愿景的清晰阐释, 激发教师对组织愿景的热情, 并积极引导教师将组织愿景作为个人发展愿景的延伸, 同时结合个人发展的意愿将组织愿景具体化, 成为对教师个体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个人意义的指导愿景。组织愿景在教师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着尊重教师专业发展意愿、引导教师开展有序专业学习与发展活动的关键作用。

3.组织的权力结构

组织的权力结构是由组织目标决定的组织内部权力的分配。目前我国中小学形成了金字塔形态的科层制管理结构, 这一管理结构是建立在法理的权威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制度, 其根本诉求在于实现最大化的有效统治。其组织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多层级 (学校基本形成了从校长—副校长—主任—年级组长或教研组长—教师—学生多个层级, 信息论的研究表明, 组织层级过多会严重影响知识或信息的传递) [5] ;二是等级制 (下级受到直接主管的控制和监督, 直接主管具有合法的权威。等级制限制了教师横向或纵向间的沟通, 使知识或信息的传递、事务的决策或问题的解决速度、质量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是集权化 (决策权高度集中在学校的管理层, 教师习惯了对上级命令的依赖与等待, 丧失了参与自身及学校发展决策的话语权) ;四是专门化 (在学校中教师是根据任务分工专精于某个岗位, 履行相应的岗位职责。这种过度的专门化会导致教师工作的懈怠, 不利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五是官僚化 (科层制的职权等级确定了个人的行政权力和拥有的资源, 这意味着在学校中所处的层级越高, 个人拥有的行政权力越大、资源越丰富, 个人晋升和发展的机会越多。这就会导致学校中教师对行政权力的极度崇拜与追求, 导致专业发展中的“目标置换”;此外, 官僚化还表现在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冲突不断) 。教育教学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有较大的专业自主权, 以开展教育实验和研究等。而学校的科层化管理中必然突出行政权力的权威, 导致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权利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 制约了学校教育教学专业工作的开展。

4.教师文化

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认为, 教师文化是教师群体所共享的态度、价值观、信念、习惯、假设以及做事的方式等。[6] 教师文化潜在地影响着教师学习行为的发生及其表现, 信念、态度、行为是教师文化的三个重要考察维度, 其中行为是教师信念、态度的集中表现, 外界可以通过考察教师的行为了解、分析、重塑教师不合理的信念和态度。日常工作中, 教师之间缺乏自愿、平等、真诚、有效的合作, 合作更多来自外界行政的压力, 合作形式化。教师之间有效合作行为的不足主要源自中国传统的个人主义发展文化的制约, 个人主义文化持的是一种排他性的独立成功观, 彼此缺乏“共生观念”, “领地意识”、“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限制了教师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虽然教师自主学习强调教师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学习是一种孤独的行为。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说, 完全孤立个体的自我实现是不存在的, 因为个体总是要从外部接受自身所需要的事物, 在个体自我实现的同时, 超越个体体系的外部系统也被实现。[7] 从这个角度来看, 教师学习是一种在共同体中不同主体间的互动学习, 教师之间的异质性是多样化教育意义生成的源泉。

5.组织的管理机制

组织管理机制是从组织制度、措施与手段等方面为个人与组织的发展提供保障。教师发展是在学校组织的具体场域下开展的, 学校组织场域下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是教师个人与组织发展目标实现的有效保障。组织制度为教师学习提供了规范保障, 制定教师学习规范是为了向教师学习提出目标要求和行为规范, 以此对教师个体的自由、随意、不适宜和无序的学习行为进行有序的引导, 并对教师自主学习活动给予保护, 使与教师学习相关的一切活动有理可依, 有据可查。[8] 组织的沟通机制在于为教师学习提供信息开放与沟通的渠道, 组织成员信息沟通顺畅与否关系到组织成员学习信息的获取, 学习经验的分享与积累、知识结构的更新、思维的碰撞与智慧的生成。组织的转化机制在于将教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让教师体会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体现学习的成就;组织的评价机制关系到组织成员的努力方向和努力程度, 评价机制的有无、评价标准是否清晰、评价时间是否及时都关系到组织成员对学习的态度、体验与投入状态。组织管理机制在于使教师自主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三、教师自主学习组织生态环境的构建

教师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既依赖教师个人的“小环境”, 又依赖学校组织的“大环境”。教师个人的“小环境”是教师自主学习的内在根本动力, 学校组织的“大环境”为教师自主学习创设积极的组织生态条件。因此, 教师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教师个人自主学习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学校作为教师自主学习的重要场域, 要从组织愿景与学习文化、组织制度与结构、组织管理层面积极构建以师为本、重视学习、支持学习的组织生态环境, 以有序引导、合理规范、有效激励教师的自主学习。这里重点从组织生态环境构建的视角积极探寻教师自主学习工作方式形成的对策。

1.凝练共同愿景, 营造学习文化

构建学习型组织应成为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共同愿景。首先, 学校应通过多样化的途径 (口号、纲领、制度、榜样等) 宣传组织愿景, 使教师意识到构建学习型组织对于教师个人与学校组织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同时, 充分尊重、广泛交流、认真研究、正确认识教师个人的发展意愿, 在结合教师个人发展意愿的基础上, 将学校组织愿景具体化, 使组织愿景成为具有个人与组织双重意义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能够更好地得到教师的认同, 使共同愿景成为教师真心想要的愿景, 而不是接受的愿景。[4] 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产生学习的欲望与行为, 而不是对愿景做出简单的顺从反应。

学校的学习文化对教师自主学习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学习文化为教师自主学习营造了积极的心理和人际氛围, 这就要求学校领导积极营造重视学习与支持学习的文化氛围。校长要成为变革型的校长, 不仅自身能够主动学习, 成为学习型校长, 而且能够与同事一起学习, 积极为教师营造民主、和谐、互动、共生的学习文化氛围, 尊重教师发展的自主权, 为教师合理表达并践行学习意愿提供多样化的交流平台, 在充分利用学校人力资本的过程中, 通过多主体间的互动与对话, 促进彼此知识结构的改变和智慧的生成。

2.制定学习规章, 调整组织结构

学校在为教师自主学习提供方向引导与组织文化支持之外, 还要制定合理的学习制度以规范和约束教师的学习行为。学习制度的制定主要在学习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学习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学习量与质的要求方面有一定的要求。通过规章的长期运转, 使教师的学习行为逐渐实现由“外在规训”到“自觉主动”的转变, 帮助教师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当然, 规章的建立也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如果在规章的执行中无视人的需要与存在价值, 那么这样的规章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与执行。

建立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与民主化的组织权力结构。扁平化意味着组织层级要少, 有助于教师学习需求及时有效地得到反馈与满足;网络化意味着加强组织成员间的纵向与横向的沟通, 使组织成员的学习能得到人际层面的最大化的帮助与指导;柔性化意味着组织成员分工灵活, 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可以灵活安排组织成员的岗位与职责, 这有利于教师学习问题的高效解决;民主化意味着采取“自上而下”与“草根”相结合的决策模式, 校领导在认真倾听、平等对话、多方沟通、冷静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的发展状况, 引导教师开展有序的专业学习活动。民主化意味着正确认识专业教师的身份与地位, 赋予专业教师正当的决策权和资源的支配权,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心, 一切行政工作都要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3.建立支持机制, 激励教师学习

学校要制定有效的教师学习支持机制, 以激发、引导、维持、促进教师的学习, 具体而言包括引导机制、对话机制、转化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建立。首先对话机制表现在多个主体间的互动关系的建立。对话是教育场域存在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话, 教育场域能不断创生出有意义的价值、信念和知识。教师个人也恰恰通过对话, 在与他人的互动中统合“主我”与“客我”, 不断修正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 表现出适宜的学习目标与行为。其次转化机制表现在为教师“专业学习”搭建实践舞台。并不是教师的所有学习都是有效的, 判断其有效性的标准是看其是否在“专业学习”层面实现了“转化”, 是否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实现了“扩展性学习”。[9] 而这种“拓展性学习”的目的聚焦于教师个体的质变。最后评价机制表现在对教师持续学习行为的激发与维持。要建立旨在促进教师学习能力持续提升的发展性评价制度,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既重视教师学习中的过程性表现, 又重视学习给教师个体、群体、教育实践和学生所带来的质变。在教育实践中要及时有效地运用评价手段对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价值判断, 以引导教师持续学习行为的发生。

摘要:课程变革的“常态性”、“情境性”、“问题性”和“生成性”为教师自主学习提供了契机;校长领导、组织愿景、组织权力结构、教师文化以及组织管理机制是制约教师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组织生态基础;凝练共同愿景、营造学习文化, 制定学习规章、调整组织结构, 建立支持机制、激励教师学习是促进教师自主学习组织生态环境构建的关键。

关键词:课程变革,教师,自主学习,组织生态基础,对策

参考文献

[1]彭虹斌, 程红.我国当前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9) :39.

[2]李晓蕾.促进教师发展的校长领导力研究——以两所初中学校校长为个案[J].教育发展研究, 2012 (4) :70.

[3]吕立杰, 于聪.教师合作团队的结构与方式[J].教学与管理, 2007 (5) :25-26.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216-217.

[5]郭必裕.高校管理权力体系的改革与学习型组织的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1) :24.

[6]李霞.信念、态度、行为:教师文化建构的三个维度[J].教师教育研究, 2012 (5) :17.

[7]王凯.教师学习的生态转向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 2010 (11) :86.

[8]赵树贤.教师学习的学校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6 (7) :19.

自主组织与自主治理 篇5

如何在自主学习中组织小组合作讨论

水中流云

小组合作讨论是当前“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手段。在应用新模式教学实践中,由于我校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如何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合作讨论和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有重要影响。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谈看法:

一、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重要意义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是“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倡导的主要学习环节,它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突破了大班额对教学的不利影响,给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弥补大班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提高。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它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使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成为多向的、及时的。在学生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差生获得了“第二次学习”的机会,以前不会的会了,不知的知了,不能的能了;过去那种被忽视、被冷落的孤独感和焦虑感逐渐消除,使潜在的能量得以发挥出来;也为好学生提供了帮助他人的机会,不仅可解决他人疑难而且也巩固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也使自己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也可以改变那些学习不主动,自卑的,性格内向的学生或成绩靠后的学生,使他们真正进行自主学习和参与讨论,增加训练机会。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共同学习中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新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实际应用

1、学习小组人员分配要合理化。

在学习小组人员分配上应该由班主任协同科任教师将班内同学分成四人或六人为一组,组内学生成绩有差异,每小组当中有一至二位学习成绩较优异者,每组同学的座位安排在前后两至三排,有利于课堂活动。不同组之间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应大体相同,以利于各小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位同学为小组长,负责全组学习各个方面的工作,如组织讨论、发言、记录、汇报、检查作业等。在分组时应该还考虑性别搭配,平时表现等等。

2、组内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

小组合作学习要取得理想的效果,还需要建立一种评价机制。评价内容和标准应力求公正、合理,评价不仅对个人,还要对小组,这样组内学生不仅自己要上进,还要帮助其他同学上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集体主义观念。在课内外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方式很多,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并且要有记录。

3、合作讨论方式力求灵活多样。

(1)、小组合作自主阅读教材

根据阅读提纲各学习小组组长在要求组内同学独立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理解提纲意图,再组织小组内成员相互汇报各自对教材理解情况,然后共同讨论,使得全组同学完成自主学习内容。在自主学习中组长起到了监督组织的作用,成为老师与同学互动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2)、小组合作讨论教材和导学案中问题

在进行对话讨论时,让合作小组成员中的一位同学发言,剩下几位同学仔细听并进行评价。然后再进行人员替换,使合作小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锻炼,这样人人都得到参与机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生物课程中有许多开放性的题目,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例如实验探究和导学案中教师设置的问题都可以让学生就展开讨论。在讨论时同学尽可能地使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由于在合作小组讨论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因此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3)、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课外作业

首先小组成员要各自独立完成作业。然后小组成员相互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对不能独立完成的部份,可在小组共同讨论,由完成较好的同学进行解答、辅导、直至共同全部完成作业。对于经过小组讨论仍不能完成的作业,可认真听老师讲评点拨,然后小组对做答不出来的原因进行分析。

4、导学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有意设计问题,要把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与班级授课,个人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分配各部分的学习时间。问题的设计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与学生实际生活较为贴近的知识,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发展思维,活学活用。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做到难易结合,尽量使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应主动巡视和监控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三、小组合作讨论应重视的问题

刚开始进行“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合作讨论学习时大多数学生感觉新鲜有趣,参与积极性较高。但这种靠浅层次兴趣参加的合作讨论学习很难维持较长时间。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使全体学生不仅学有所获而且收获较大,有成功感。这种深层次的兴趣才能使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活动得以长期维持下去,因此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活动不仅要多样化,而且要严密组织好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有效的学习活动,真正达到互动、互补、共同进步和发展的目的。有些学生由于平时学习基础较差,有自卑怕错心理,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往往不主动参与,袖手旁观。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教师和小组中的优等生应给予差生多方面的关怀、鼓励,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其次要培养小组荣誉感,使小组成员知道如果组内有人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不仅影响其本人学习成绩,也将影响小组整体成绩。这样在老师及组内其他同学的关怀和集体荣誉感驱动下,这些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得到提高。

1、重视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上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竞争心理较强,因而教师在刚刚引入合作学习策略时要充分重视外部奖励的促进作用。对集体讨论的结果评定和认可是必不可少的,也可以将小组合作水平作为评价内容。对学生的竞争则可以加以诱导,采取以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内聚力。随着合作讨论学习策略的进一步运用,学生逐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从活动中体会到互助带来的智力乐趣和同学间的友爱,对合作学习过程本身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对合作学习产生强烈的愿望。

2、重视指导学生学会合作讨论技巧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一方面可以正面传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或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另一方面,可指导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每节课进行必要的问题讨论,使学生不得不学习运用合作技巧来解决问题。同时应定期调换小组发言人,使学生在形成一定的合作讨论习惯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和成绩。

3、重视合作学习讨论小效果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教师要防止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中,“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小组模式。合作讨论学习不允许任何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同学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依赖意味着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启发中共同学习,而不是消极地依靠某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解决全组问题。若碰到此种情况,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以达到小组的共同目标来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出贡献。为增强个体责任,教师还需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性,如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自学的机会、教给学生独立的任务和作业等。否则,差生在小组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表现的机会,并且在小组掩护下逃避责任,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这样就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4、重视课堂合理组织调控

在应用“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初期,学生中经常出现三种情况:闲聊,开玩笑,不出声。此时教师如果不能合理地进行组织调控,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就有可能成为走过程,或者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注意,有时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讨论,而学生却在小组里交头接耳,这并不一定就是开小差,很可能这正表明学生已开始对讨论感兴趣,并真正尝试讨论。此时教师也同样要进行合理的调控指导。

总之,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方法,是落实“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关键环节,我们要正确的运用好这一步骤,并对自主学习中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让小组合作讨论在在我们的自主课堂教学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自主组织与自主治理 篇6

宝钢股份紧跟国际国内公司治理动态,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作出了不懈努力。八年多的公司治理探索之路,凝结成了宝钢股份公司治理的众多特色:

一、开拓进取的董事会治理——独立、高效运作的董事会

董事会治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宝钢股份一贯重视董事会建设,努力提高董事会的运作效率。

1.董事会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宝钢股份董事会共11名董事,其中独立董事5名,占董事会成员比例为45%,此外董事会还有一位董事是国资委委派的宝钢集团外部董事,相对于宝钢股份也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董事会下属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占3/4,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全部由外部董事担任(其中独立董事占3/4),两个委员会均由独立董事担任主任,有效地保证了审计及考核的独立、公正。

2.成熟的独立董事制度

宝钢股份是国内最早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公司之一,独立董事制度无论是制度上还是实践上都比较成熟。5位独立董事为来自境内外的证券、金融财会、管理等方面的资深专家,在公司战略、企业管理、金融、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在业界均享有盛誉。

独立董事尽职尽责,积极出席董事会会议、参与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建设,以独立的立场、专业的视角、丰富的经验为公司管理、重大决策出谋划策,对规范公司治理,科学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不断完善的董事信息沟通机制

外部董事沟通会、董事高管交流会是我们在董事会建设方面的创新举措。

在独立董事的建议下,第三届董事会形成了在董事会前召开由5名独立董事及国资委委派的宝钢集团外部董事组成的外部董事沟通会的机制,沟通会没有公司内部人员的参加,由各位外部董事轮流担任召集人。这种会议机制实现了与国际先进董事会实践的接轨,有助于外部董事们更加无拘无束地交流和沟通,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观点和共同的感受,促进了外部董事之间信息的交流互动。

为了加深外部董事对公司的了解,宝钢股份除了定期给董事寄送公司的经营情况分析、财务月报、董事信息月报等信息产品外,我们还在董事会召开期间组织召开董事高管交流会,交流会不设主题,由董事与高管自由交流,对外部董事关注的问题进行充分交流。董事高管交流会促进了公司董事尤其是外部董事与公司高管之间的沟通互动,增进了外部董事对公司经营管理问题的了解,增进了董事会对管理层成员的了解,为董事会对管理层的考核提供了参考。

4.执行董事的设立提高了董事会运作效率

作为一个有着全球化战略的上市公司,董事们工作地点比较分散,而董事会召开次数有限,实践中存在决策周期偏长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董事会运作效率,第三届董事会设立了执行董事,并对其作出了部分事项的授权安排,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行业竞争形势。

二、严格的运作——责权分明的授权体系

宝钢股份上市后在公司《章程》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内部治理制度,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文件,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构建了规范的公司治理框架,公司以董事会决议的形式确立了基本管理制度框架,对重大经营决策事项的决策实行分级授权,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董事、经理层均有明确的权限划分,使得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之间权责分明、有效制衡、各司其职、协调运作。

三、公司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

董事会通过了《内部控制管理办法》,明确了董事会对公司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有效实施及其检查监督负责。2007年公司聘请了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对标国际最佳实践,依照国内有关内部控制的法规要求,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评审并出具了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报告。董事会根据公司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报告及相关信息,评价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形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并在年度报告披露的同时披露董事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实评价意见,成为国内上市公司中较早参照国际内控框架标准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之一。

四、充分、透明的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关系

在信息披露方面,我们将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相结合,严格按相关规则及时披露对本公司股票及衍生交易品种价格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增加公司透明度,维护公司在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良好形象。

此外,在不涉及敏感财务信息、商业秘密的基础上,董事会鼓励、要求公司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投资者关系服务,主动、及时地披露对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决策产生较大影响的信息。

五、兼顾利益相关者需求,承担社会责任

多年来,董事会充分兼顾各类利益相关者需求,实现共同发展,以稳健的成长、良好的业绩和稳定的收益持续回

报股东;高度关注用户感知的满意度,并最大限度地以超值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用户的需求;着力发展同战略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并引导供应商共同推进绿色生产链的建设;致力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为员工的成长和提升自身价值提供良好的舞台;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为改善社区生态环境和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宝钢股份在企业运作实践中深刻认识到,面对各种复杂以及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永续经营更加需要优秀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长期地存在下去、实现基业常青、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良好的公司治理为宝钢股份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无穷活力,良好的公司治理使公司能够坚持以公司和全体投资人的整体利益为导向,有效运用公司的全部资产,保障了公司正常运作;良好的公司治理通过董事会对企业战略体系的审定,促进企业决策的科学化;良好的公司治理通过建立有效的经营层监督与激励机制,使经营者充分发挥经营才能,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良好的公司治理保证了公司运作公正、透明,增强了投资者的信任,从而使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更有竞争力,降低融资成本。

公司治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一套既分权又相互制衡的制度来降低代理成本和风险,但最终落脚点应该是保证公司有效运作,而公司有效运作的前提是决策的科学性。所以公司治理的最终目标不局限于权力制衡,而是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公司治理对宝钢股份来说,已不是消极的“合规”要求,而是一种“自主治理”,是为了将这种效用传递到公司绩效的改善上。

自主组织与自主治理 篇7

一、以“方案策划”为引点——预设“跟班式教研”方案

方案的精心策划,促使“跟班式教研”有效开展。为此,在开展“跟班式教研”时,负责人经过了活动方案的精心安排和策划,被跟班教师通过研前通读方案,才能真正了解“跟班式教研”本身所隐含的意义和所体现的教育价值。为此,我们三个年段采用“预约式跟班—定点式跟班—推门式跟班”三种形式循环跟进实施三个年段“跟班式教研”来优化户外自主游戏的有效组织与优化,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的需求,为幼儿发展服务。

1. 预约式跟班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更好地提升户外自主游戏的有效组织,在开展“预约式跟班”时,跟踪教师根据业务组方案前一天通知跟踪的班级,让被跟踪的教师预先关注“教学组织的观察与指导方式”进行准备,给被跟班教师“留有余地”,使之有充分准备的时间和空间,“有备而上”。

2. 定点式跟班

在“定点式跟班”活动前,业务组根据年段对活动方案定好跟踪班级、定好跟踪教师,并根据要求进行户外自主游戏的跟班式教研,力求在定点式观察中,重点围绕班级户外自主游戏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重点关注,收集“户外自主游戏”研讨的关注点。

3. 推门式跟班

在“推门式跟班”中,教师提前不做预先的告知,让跟踪教师看被跟踪教师在户外自主游戏中的指导行为和幼儿行为。力求在推门中自主发现户外自主游戏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而后教研组长进行现场把脉、诊断。

通过策划以上三种不同形式的方案后,教研组根据方案的具体要求,拟定“跟班式教研”的关注点,使被跟班教师能关注“跟班式教研”的价值取向,力求通过三种不同的形式来优化户外自主游戏的合理优化,使之在三种不同形式的跟踪中让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为优化户外自主游戏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以“纸条搜寻”为基点———寻找“跟班式教研”交流点

在“跟班式教研”中纸条搜寻不是目的,仅是手段,最终是要让教师发现跟班活动中户外自主游戏的交流点,交流研讨什么,落脚点在哪里?为此,管理者将跟踪班级户外自主游戏的组织与实施进行视频拍摄,而后组织教师观看视频,关注哪些是欣赏点、哪些是疑问点、哪些关键点、哪些是放大点……而后根据教研组教师搜寻的共性问题进行聚焦与梳理,分类张贴在“跟班式教研”研讨的记录表上,并对搜寻的问题进行梳理,通过纸条的搜寻,让每位教师有所思考,力求在思考中让幼儿获得自主、快乐。

三、以“现场碰撞”为思点———探讨“跟班式教研”交流方式

基于上述纸条搜寻点后,教研组长以“纸条搜寻”为依托,借助“现场碰撞”为方式,研究和解决户外自主游戏中的实际问题,然后根据不同的点采取现场碰撞,让跟踪教师和被跟踪教师围绕户外自主游戏探讨点展开深度的交流,促进双方观察、分析及专业判断能力的提升,实现教与研同步,发挥“跟班式教研”的实效。

1. 欣赏点———自主式交流

欣赏点是交流反馈的核心部分,也是在现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双方自主交流发现户外自主游戏的亮点,让跟踪的教师对被跟踪教师进行一对二的现场互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关注的思想理念,寻找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能尊重孩子、关注个别,并对亮点的环节进行自主思辨,力求在自主式交流过程中提升户外自主游戏的有效组织与实施。

2. 模糊点———研习式交流

管理者在“跟班式教研”中提出“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如何有效介入”这一模糊点以现场照片、视频再现幼儿操作过程的方式与教师一起回顾现场:如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是否提供有挑战?不同年段的孩子混班了吗?等等,通过现场的视频回顾,引导教师一起从多种信息中发现问题,集体碰撞,力求通过老师的研读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有效组织与实施策略,有利于团队教师的分析与思考,从而使幼儿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中获得自主。

3. 疑问点———辨析式交流

在“跟班式教研”中针对“户外自主游戏有效组织与实施”中,教师感到非常茫然,怎样不消极等待?怎么才能做到自主?为此,针对这些疑问点教研组针对自己组的疑问点进行梳理,梳理后各组提出交流点进行集体辨析,从而使所有老师有更多的思考,打开思路,获取更多的经验和方法,以帮助教师研读幼儿游戏,了解幼儿游戏的需求,从而使户外自主游戏走向自主。

4. 关键点———放大式交流

在“跟班式教研”中,中层管理者根据跟班户外自主游戏的关键点,采用视频拍摄的方法抓住“孩子们自主了吗”这一关键点进行视频的解读,在解读过程中将关键点进行放大,目的是引发教师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如在交流中教师提出这样的组织有效在哪里?谈谈你的看法与思考。通过放大式的交流有效引导被跟踪教师自主发现户外自主游戏的亮点。

5. 空白点———补充式交流

在“跟班式教研”中很多时候会有新的生成点,在中班组“跟班式教研”研讨中有些问题教师商讨解决了,还有哪些收获和遗憾?请你说说。在补充式的交流中进一步帮助教师梳理了教师没有发现的问题,以便在下一次研讨中作为教师交流的关注点。

四、以“记录分享”为拓点———梳理“跟班式教研”亮点

1. 视频记录分享

管理者在跟班后,采用视频分享来梳理跟班式教研的一种成果显现,在“跟班式教研”中,教研组对视频中涉及的教师指导行为进行剖析、比较,概括和提炼出有价值的经验、观点与老师一起分享,让老师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有新的思考,从而让老师借鉴好的点,为我所用。

2. PPT交流分享

在“跟班式教研”后举行经验分享会,每位教师以PPT课件将自己在班级户外自主游戏的有效组织进行集体分享,在互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分享交流,让教师看到每位教师“带着问题研,又带着问题思”,以达到团队互助、共享、优化户外自主游戏的有效组织。

随着“跟班式教研”活动的开展,加强了教师之间开放式的交流,改变了以往“集体观摩”研讨模式的转型,最终实现了教师团队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发展学习指南[M].教育部,2012(9).

自主治理:中国草原治理的新途径 篇8

关键词:自主治理,草地资源,适用性治理

一、中国的草地危机

(一) 中国草地退化的现状

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 中国现有天然草地近4亿公顷, 其中可利用面积3.10亿公顷,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7%, 相当于耕地面积的4倍, 森林面积的3.6倍。草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 我国草原资源保护工作力度逐步加大,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过度开发利用使草原资源的退化日益严重。中国草地, 特别是北方牧区载畜量长期处于超负荷状况。全国畜均占有草场已由1949年的6.2公顷减少到目前的1.33多公顷, 草地生产力普遍下降30%-50%, 牧区退化、沙化草地面积已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2%, 并且每年以133.33多万公顷的速度扩展。目前我国严重退化草原近1.8亿公顷, 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扩张, 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约65-70万公顷, 草原质量不断下降。约占草原总面积84.4%的西部和北方地区是我国草原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退化草原已达草原总面积的75%以上, 尤以沙化为主。

(二) 中国草地退化的原因

草地退化的原因, 经过科学家多年的研究, 目前普遍的共识是:根据我国草地资源近10年的变化, 人类行为占有绝对主导作用。西部地区草地资源目前的危机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行为的后果。人们滥垦, 滥牧, 滥樵, 滥采, 滥用水资源, 这些不合理的行为导致草原严重退化。

在西部, 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并非人口压力最大或最贫困的地区, 而是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生态环境条件短期内发生激烈变动, 尤其表现在一些流域的下游地区。

(三) 中国草地管理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草原地区以社区管理模式为主, 社区对农牧产品统购统销, 牧民不存在因驱利而过度放牧的动机, 其他地区的牲畜不允许到当地的牧场来放牧, 故不存在因自由开放使用带来的悲剧性结局。

然而改革开放后, 牧区草地与农田一样开始实行家庭承包制。以内蒙古为例, 在全国率先实行了“草场公有, 承包经营, 牲畜作价, 户有户养”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1989年, 又提出并实施草场“双权一制”, 即落实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到户责任制。不同于农田可以清晰地界定所有权和使用权, 草地的所有权的落实进展相对顺利, 使用权落实缓慢, 大部分草场出现了产权虚置, 草场使用权难以有效落实, 混放混用的现象十分常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牲畜能够按照市场价格自由出售, 激发了牧户多养牲畜的积极性, 草原地区的牲畜数量纷纷达到历史的顶峰, 对草地的滥牧程度前所未有。

20世纪80年代初承包责任制在草原地区开始实施, 草原地区围栏得到鼓励。最早围栏的牧民既可以保护自己的草原, 又可以共同利用公共草原多获利。而最早围栏的牧民必定只围栏自己最好部分的草原, 譬如冬营地, 因此牧民开始纷纷修建围栏。但修建围栏无形中增加了牧民的成本, 有些贫困牧户无力承担, 于是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修建栅栏, 却将牲畜放牧在未修建栅栏的草地上, 不仅导致贫困牧民的生活越加困难, 同时易导致邻里纠纷甚至冲突, 不利于地区和谐发展。

中国草原正在从“公地的悲剧”向“围栏的陷阱”发展, 牧民一方面看到围栏造成的种种危害, 而另一方面又身不由己地被迫围栏草原。中国实行的是以政府治理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的一种管理制度, 但草原牧区通常地处偏远地区, 有较为明显的地域及民族特点, 以政府为主的管理模式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且政府治理难免有“一刀切”的性质, 无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自主治理理论为草原治理提供新途径

(一) 自主治理理论的涵义

自主治理理论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政治经济学家、行政学家和政策分析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多中心理论的基础上, 运用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理论和方法, 对瑞士托拜尔高山草场、韦尔塔的灌溉制度等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探索了理论上可能的政府与市场之外的自主治理公共池塘资源的可能性提出的, 被学者表述为:“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 进行自主治理, 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 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自主治理理论是在考察大量的公共池塘资源的案例基础上形成的, 主要适用于小规模的公共地下水资源、渔场资源、森林草地资源等。

(二) 自主治理理论的原则

奥斯特罗姆通过具体案例的调查为自主治理理论积累了大量实证经验, 并从中归纳出八项设计原则:1.清晰界定边界;2.责权利相吻合;3.允许和鼓励集体决策;4.有效的监督;5.准确的累进性惩罚制裁;6.建立冲突协商解决机制;7.对自治权的最低限度的认可;8.建立多等级系统性管理机制。通过揭示相关信息、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增强制度的包容性、加强基础建设以及提高整体对变化的适应性能力等措施, 可以建立起符合当地实情的良好管理体系。该八条原则都是在实证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而得出的, 对于全球范围内的公共资源治理有重要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在全球渔业普遍存在过度捕捞的情况下, 缅因州的龙虾捕捞堪为一个自主治理成功的案例。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 缅州的龙虾数量因不知名原因而大幅度下降, 缅州渔民和社团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自主治理。良好的环境以及有效的管理使缅州龙虾的捕捞数量维持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渔民和联合会通过长期的沟通、游说、磨合等方式形成一系列有效的规则, 如禁止捕捞幼虾, 分配捕鱼地点, 建立彼此监督制度等。缅州规则的制定不自觉地使用了清晰界定边界、集体决策、有效的监督等原则, 因而, 自主治理理论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适性, 在自主治理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全部或部分应用其原则。

(三) 自主治理的难题

缅州大学的学者对缅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发现若渔民不遵守规则或不尽职监督彼此, 则缅州龙虾将会和世界各地渔场一样存在过度捕捞, 故在自主治理过程中存在三个难题, 分别为:制度供给、可信承诺和相互监督。

制度供给问题, 即谁来设计自治组织的制度, 或什么人有足够的动力和动机建立组织。在新制度产生的过程中, 委托人面临着集体行动的困境, 但在不断重复博弈的过程中, 其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彼此信任的制度, 形成有效的制度供给。

可信承诺问题。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认为, 在初始阶段, 一个占用者在大多数人同意遵循所提出的规则的情况下, 其未来预期收益流量作了计算后, 可能会为了与其他人和睦相处而同意遵守这套规则。但是达成协议后可信的承诺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只有在违反承诺受到制裁之后所拥有的预期收益低于遵守承诺的收益时, 承诺才可能被遵守。否则, 当出现诱惑的时候, 只要有人违背承诺, 其他人就都不会遵守。所以, 要解决可信承诺问题, 必须先解决相互监督问题。

相互监督问题。没有监督就不可能有可信承诺。自主治理成功的案例表明, “由于所使用的规则的作用, 在许多长期存续的公共池塘资源中, 监督成本是低的。”“在这里, 双方都没有在监督活动中投入附加的资源, 监督成为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取水机会这一强烈愿望的副产品。”

制度供给、可置信承诺、互相监督是三个彼此关联的重要的问题。制度供给回答的是自组织的创建问题, 可置信承诺解决的是动力问题, 而互相监督是制度可持续运行的保证。正因如此, 自主治理组织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建立有效的制度设计才能实施有效的自主治理, 因而在中国草原自主治理的过程中必须首要解决上述三个难题。

(四) 自主治理与中国草原治理

目前, 中国的草原治理以政府治理为主, 但因各个地区的差异性, 其管理结果不尽如人意。以草原牧区为例, 中国草原牧区通常地处偏远地区, 地形复杂多变, 政府依靠行政管理难免存在“一刀切”的情况, 且政府执行力度很差, 不利于草原治理。草地资源属公共池塘资源, 故以小范围自治管理来解决中国草原治理困境是切实可行的, 但需解决三个难题。

在自主治理组织中, 首先要解决制度设计问题。针对中国草原管理的现状, 制度的设计者应该落实到县旗等具体的区域。在小区域范围内, 牧民基于共同的利益驱动, 有动机及动力制定一个符合共同利益的规则, 若继续各自为政, 则会继续“公地的悲剧”或“围栏的陷阱”。从理性经纪人角度以及长远利益来看, 在小范围内构建一个合理的机制是可行的, 且符合可持续发展。

当制定了机制和规则后, 需要解决的便是可置信承诺问题及监督问题, 即规则制定后, 如何能实施, 以及如何保证其实施。假设一个公共牧场由一个某一个牧民群体所承包, 如何才能使每个牧民都遵守规则?若违背规则会遭受如何惩罚?在这个小范围环境下, 牧民彼此之间不断沟通, 相互打交道, 建立了信任、信赖、合作的模式, 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惩罚及监督机制, 以便使规则可以顺利执行下去。牧民彼此之间互为邻里, 若一方违规, 不仅会遭受经济损失, 还会受到邻里间的排斥, 在非一次博弈中, 理智的牧民会选择遵守规则而非违背, 这便使自治管理能够有效的实行。

在偏远的草原地区, 政府的管理威力是非常有限的, 可以认为, 退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强有力政府管理的缺失下, 地方相关利益人博弈互动形成的退化均衡。当然, 这种退化均衡目前正更多地受到政府管理机构和外地公众、舆论的干预。以生态系统为基本单元的自主治理是可行的, 且符合中国实际的。自治管理是为草原管理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在自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八条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人类的能动性,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以政府治理为主导, 自主治理为补充的草原自治管理体系。

三、草原自主治理的生态经济意义

(一) 经济意义

草原自主治理给牧民带来了经济上收益, 改变了传统牧民靠天吃饭, 各自为政的生产生活方式, 以集体为基础, 可以降低个人风险, 增加集体凝聚力。偏远地区的牧民生活艰苦, 依靠自治管理可以节省修建栅栏等制度成本, 同时提高其收益及生活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富分化, 有利于地区和谐稳定发展。

(二) 生态意义

草原自治管理可以缓解牧区草原“公地悲剧”以及“围栏陷阱”问题,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草原的生态环境对全球环境有重要影响, 通过草原自治管理, 可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对我们走出公共资源治理困境提供有益的尝试, 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

(三) 文化意义

我国牧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 生活状况复杂多变。在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环境下, 人们不断地沟通, 相互打交道, 相互之间建立起信任、依赖、合作的模式, 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 有利于地区间民族繁荣稳定, 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有利于草原文化的复兴。

参考文献

[1]曹晔, 杨玉东.论中国草地资源的现状、原因与持续利用对策[J].草业科学, 1999 (4) .

[2]章力建.关于加强我国草原资源保护的思考[J].中国草地学报, 2009 (11) .

[3]杨理.草原治理:如何进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J].中国农村经济, 2007 (12) .

[4]杨理.中国草原治理的困境:从“公地的悲剧”到“围栏的陷阱”[J].中国软科学, 2010 (1) .

[5]Ostrom.TheChallenge of Common-Pool Resources[J].Environment, 2008, 50 (4) .

[6][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著, 余逊达, 陈旭东译.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

[7]高轩, 神克洋.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理论述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自主组织与自主治理 篇9

1 研究框架

1. 1 顾客导向视角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为“企业依据自身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作出技术方面的变革或改进,通过获取变革或改进成果,增强技术竞争力、增加商业化收益”[2]。此定义揭示了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根据自身创新资源和能力完成创新收益权归属自身的自主性的技术创新、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包括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商业化并获取收益[3]。然而,只有哪些能够满足顾客偏好的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商业并获取创新收益。所以,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适应能力,它是为了适应顾客市场环境变化而不断地对组织已有知识结构实施更新、整合、重组进而形成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它的构成要素包含定位、路径、流程:①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位。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位包括内部与外部定位,内部定位涉及塑造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所需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企业要想进行自主技术创新就必须首先整合企业内部资源,以此为基础选择与顾客需求相吻合的自主技术创新项目,唯有通过内部资源定位形成的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才具备可行性;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外部定位为企业通过准确地把握其所处顾客市场特征拟定自主技术创新项目,只有顾客市场需求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才具有价值。②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方向受到组织当前自主技术创新定位及未来自主技术创新路径的影响。也就是说,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路径依赖性。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依赖性指一个企业以前的自主技术创新行为影响着未来的自主技术创新行为路径选择。因此,克服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依赖性,就需要以顾客为导向进而通过组织学习持续地更新和重组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知识存量。③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流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流程指企业进行自主技术创新的方式或指企业实施自主技术创新的惯例或企业开展自主技术创新的模式,它是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蕴含在自主技术创新管理之中,它包括三个环节:整合、吸收、重构。整合环节包括内部知识整合与外部知识整合,内部知识整合为组织以顾客为导向整合企业内部知识资源,而外部知识整合则为组织顺应顾客需求整合与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项目相匹配的外部知识资源。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嵌入企业知识整合过程,企业独特的知识整合能力塑造独特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同企业的知识资源整合能力使得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吸收指企业以顾客为导向评估、内化、运用外部知识资源,并促进外部知识资源转化为培育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所需知识资源。吸收包含潜在吸收与现实吸收两个维度,潜在吸收主要表现为获取知识资源、内化知识资源,现实吸收主要体现为转化知识资源、运用知识资源。重构为当企业面临顾客市场变化而迫使其重新组合知识资源,从而借助重构为培育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提供知识资源支撑。但是,作为适应能力的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它在不同的环境中,尤其是在动态的顾客市场环境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是存在差异的。在一个较为稳定的顾客市场环境中,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相对稳定,然而,在一个动荡的顾客市场环境中,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将凸显其脆弱性。在此情形下,就需要借助组织学习来引导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演化。通过以顾客为导向的组织式学习可以有效地引导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演化从而维持稳定的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1. 2 顾客导向视角下组织学习对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组织学习其实就是组织实施变革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是通过组织进行知识创造、获取及转移来实现,这一过程通过外部知识获取、内部知识提炼、知识社会化及知识编码等方式来实现组织知识获取、知识共享以及知识运用[4,5,6]。组织学习方式划分为利用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两种适应性的学习方式[7]。

( 1) 探索式学习对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那些能够用 “摸索、变化、承担风险、试验、尝试、变革、应变、发现、挖掘、创造、创新” 等术语来描述的学习活动就称之为探索式学习,此类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冒险性和试验性导向[7]。基于顾客导向视角,探索式学习的功效在于能够为企业基于顾客价值而开发崭新的技术服务[8]。探索式学习通过盘点组织现有知识结构并同时把盘点出的无价值知识剔除,让组织腾出一个空间以便将学习到的新知识融入组织而形成崭新的知识体系。然而,在已有知识结构影子的制约下,组织获取的新知识在使用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与其产生矛盾或者冲突,这种矛盾或者冲突如果处置不当,在短期内就会阻碍或延缓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但是,由于探索式学习不仅是适应性的学习而且也是革命式的学习,因此,它能为组织注入一股新的知识流,这股知识流有利于重构企业已有知识体系而构建起崭新的知识结构,并潜移默化地化解新老知识结构的不兼容性而重塑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因此,探索式学习所构建的新知识体系是企业在动态顾客市场环境中构建、优化、提升组织知识结构以推动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但是,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特性,组织探索式学习同样如此,它的缺点在于风险较大。因为探索式学习是一种在没有前车之鉴的情境下吸收新知识,使得一旦运用探索式学习获取的知识体系与组织现有的知识资源产生偏差,那么它就会制约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重塑。为此,通过探索式学习获取新知识培育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在于企业能够基于顾客市场有效地盘点组织知识存量,寻找企业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所缺的知识模块,从而为探索式学习提供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 2) 利用式学习对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那些可以用“提取、筛选、重组、效率、选择、实施、应用、执行”等术语来描述的学习活动称之为利用式学习[7]。利用式学习重点关注组织现有知识结构,其职能在于对组织现有知识的反复利用、精炼与提升,其功效在于强化现有知识结构以适应动荡的顾客市场环境。利用式学习的主要职能是实时跟进现有顾客市场,以此构建、完善、提升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利用式学习是一种以顾客为导向进而结合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项目所需知识资源为导向,充分利用、精炼与提升组织现有知识体系的改良式学习方式。利用式学习同样需要基于顾客导向视角盘点现有知识体系,它倾向于升华、更新、重组、整合、深挖组织现有知识资源以实现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一番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滤。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项目提炼有价值的知识资源,并通过这一环节的多次重复推进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流程与定位的优化,进而培育、巩固和重构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组织通过利用式学习提炼知识资源有利于在稳定内嵌于组织现有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结构的前提下,逐渐地提升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水平;但是,作为改良式的学习方式,利用式学习由于缺乏新知识流而导致企业可能陷入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依赖。因此,这种改良式的学习方法有时候会制约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流程与定位的优化而抑制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更新。

1.3顾客导向视角下的组织学习与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形成

以顾客为导向盘点组织知识结构,以此为基础通过探索式学习不断地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输入新知识和运用利用式学习不断地提炼组织知识资源,进而实现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路径、流程、定位的优化、更新、完善而塑造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至此,完成一次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构建。然而,伴随着顾客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应该不断地更新以适应顾客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当企业发现现有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已经难以适应动态顾客市场环境时,就应该再次实施知识盘点以及时发现需要补充、更新哪些知识,进而借助组织学习来完成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重构。基于此,构建( 如图1 所示)顾客导向视角下组织学习对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概念模型。

2 研究设计

2. 1 案例选择

选取华为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华为作为中国最成功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它于1987年创立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华为的营业额突破2000 亿,成功迈进世界500 强行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级企业。回顾华为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华为之所以可以创下如此骄人的业绩,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华为以顾客为导向盘点知识结构,进而通过组织学习塑造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并凭借持续的组织学习实现其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积累和提升。

2. 2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鉴于华为公司是非上市企业,公司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能够获取到有关公司经营管理的公开文本资料就非常有限。所以,选取华为公司CEO和高层管理者所发表的公开讲话及内部文本为案例分析的数据来源。共获取95 份相关文本资料,这些文本完整地涵盖了华为公司的成长历程,文本内容涵盖广泛,不仅包括了华为公司的内部管理而且覆盖华为公司的技术研发等各方面的意见与观点。以此为基础,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整理数据。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各种各样的媒体所刊载的传播材料进行系统、客观的定量处理,并从表层的文字、图表等相关信息中抽取、提炼和推断出新理论及逻辑架构的方法[9]。目前,内容分析法已经被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广泛运用于社会网络、技术创新以及企业战略管理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中[10]。所以,借助内容分析法就可以提炼出媒体所刊载的华为创立至今近30 年自主技术创新历程的特定信息中所蕴含的有使用价值的信息,据此来揭示顾客导向视角下的组织学习与华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2. 3 数据分析

汇总95 份公开发布或发表的文献资料,依据关键词出现频率并根据顾客导向视角下组织学习对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概念模型提取华为公司要项条目。提取过程分为两个小组进行,每个小组由两名工作人员组成,两个小组独立开展工作。之后,两个小组对各自提取的胜任力要项条目进行讨论与核对。提取过程分为: ( 1) 两个小组工作人员分别独自对若干个条目进行编码,进而把条目中出现频率低的关键词语合并或者拆分到含义相近的关键词语里面; ( 2) 两个小组工作人员一起分析存在差异的那些编码条目,目的是为了能够让那些存在差异的编码条目能够获得两组工作人员的共识;( 3) 课题组另外一名工作人员对编码条目进行核对,同时,对前面两个小组工作人员未达成共识的编码条目展开讨论,对那些无法形成共识的条目剔除。然后,借鉴顾客导向视角下组织学习对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概念模型,将华为公司要项分别归顾客导向视角下组织学习对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概念模型。

基于文本研究,笔者发现华为公司在组织学习和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构成要素2 个维度上都不同程度地应用了多种手段。所以,根据研究文本,我们首先确定了华为公司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中采取的多种手段。研究结果表明,2 个维度的相应手段在研究所选取的文本资料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最后根据研究文本并结合顾客导向视角下组织学习对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概念模型,本文构建了( 如表1) 能够反映华为公司各维度中各手段的关键词词汇表。

通过应用内容分析法对文本资料实施关键词所在句子的编码进行分析后,反映华为公司各手段的句子数目统计( 如表2 所示) 。由表2 可知,华为公司对2 个维度不同手段的关注程度存在差异性,不仅如此,每个维度中都会有1 个手段得到华为的特别显著的关注,这就说明华为将更多有限的注意力配置给此手段。

3 案例分析与讨论

3. 1 顾客导向视角下华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依据内容分析法所得到的分析结果,顾客导向下华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这一维度主要关注了顾客中来、到顾客中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集成产品研发模块体系。其中从顾客中来、到顾客中去包含顾客市场特征、顾客需求、顾客感知价值;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包含专利规划、商标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业务流程; 集成产品研发模块体系包含预研、集成产品开发模块及专利地图。

( 1) 华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定位为从顾客中来、到顾客中去

华为经营哲学观认为企业生存、发展、竞争力都根源于企业的盈利能力,而持续的盈利能力源自于企业能够不断地生产出符合顾客需求且具有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产品。所以,华为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满足顾客需求、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并以此来培育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华为认为这种顾客导向型自主技术创新模式才能形成持续地顾客竞争优势。基于顾客竞争优势获取的利润才能持续地支撑企业发展。因此,华为将其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定位就是从顾客中来、到顾客中去[11]。通过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来培育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然后再回到顾客中去检验所形成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是否符合顾客的需求。

( 2) 华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的路径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华为早在1995 年就成立知识产权部,并设立由100 多名专门从事知识产权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和负责商标、许可等业务的律师共同组成知识产权领导小组,由他们负责公司一切的知识产权战略决策,制定并组织实施专利规划、商标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业务流程; 负责国内外的专利申请、维护、分析; 参与公司研发系统的合同评审与涉及知识产权的谈判和诉讼处理[12]。与此同时,华为不仅在公司总部与公司科技研发部相结合并在公司总部直接领导建立知识产权集中管理机制,而且构建了公司总部知识产权部与分公司知识产权部组成的知识产权分散管理机制。具体而言,华为的知识产权战略有专利战略、商业秘密保护战略、通过确立知识产权的价值并维护和促进知识产权持续地维持华为持续竞争优势而避免公司无形资产流失的知识产权价值化战略组成[13]。为保证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华为制定了由 《员工保密协议》、《华为人行为准则》、 《文档保密管理规范》、 《计算机网络管理规定》、 《专利管理办法》等全方位的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建立专门的专利数据库跟踪国内外专利发展情况和分析行业内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积极地与行业内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许可谈判并签署一系列知识产权许可协议,通过合理支付专利许可费来获取行业内领先企业专利技术的合法使用权。

( 3) 华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的流程为集成产品研发模块体系

在集成产品研发模块体系下的华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由预研、集成产品开发模块及专利地图等三个有机统一的环节组成[14,15,16]:①预研:专利转化为产品的必经之路。华为的产品预研是当公司面临难以预测的市场前景、产品技术难度大且暂无确定的解决方案及难以发挥公司综合研发能力等情形,但是此产品的研发与公司战略相符合并且有较大的可能性成为市场的新增长点,此时此产品进入华为的产品预研阶段。预研阶段包含概念、计划、开发和验收四个阶段组成,同时,预研阶段采取基于顾客资产投资角度的业务决策评审和基于顾客资产风险管理的技术评审相结合,以此为预研团队提供研发项目的依据。业务决策评审包括概念决策、计划决策、验收决策,而技术评审包括需求评审、总体方案评审、概要设计评审、功能样机评审、性能样机评审。考虑到预研阶段的项目技术风险较大,为了尽力降低技术风险,在预研阶段可能有多个计划阶段,直到最后一个方案通过后才进入真正的研发阶段。因此,华为的预研是一种螺旋式的研发方式。②集成产品开发模块。华为实施基于顾客市场需求驱动的集成产品开发模块,它将产品开发基于顾客资产投资视角有效地适应顾客市场需求波动、基于顾客感知价值视角有效地保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集成产品开发模块要求做正确的事,一次性把事情做好即要求第一次就为顾客提供成熟且稳定的产品,其管理思想要求产品必须严格按照业务计划来运作而使得进入顾客市场的产品都是经过严格测试和验证从而可以实施批量供货。集成产品开发模块还是一套综合的管理模式,其卓越之处突出表现在“集成”上面。集成产品开发模块形成以集成产品开发的项目经理为核心的集成产品开发团队,其团队成员囊括了来自市场、采购、制造、研发、财务、质量及技术支援等各个功能部门的专家,此团队的职能就是确保产品符合公司战略、顾客需求、成本最低、质量过硬、方便安装和维修且可追踪,此外,集成产品开发模块还必须确保在实时跟踪外界顾客市场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保证来自上游业务部门的信息顺畅、完整且源源不断地传递到整个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以此为基础保证产品一旦投入市场就能够盈利。③专利地图。将专利信息“地图化”称之为专利地图。华为通过编制专利地图准确地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分析技术分布态势,并运用专利地图对竞争对手的技术分布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从而使得华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知己知彼。当前,华为的专利地图已经细化到某一特定的生产线。正是凭借准确的专利地图,使得华为非常清楚竞争对手持有的专利状况及自己在行业内的位置,从而为华为自主技术创新指明方向。

3. 2 顾客导向视角下的组织学习与华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依据内容分析法所得到的分析结果,顾客导向下华为组织学习这一维度主要关注了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其中探索式学习包含研发机构、研发网络系统、产教研、研发战略联盟等; 利用式学习包含资源共享、直接购买技术、专利交叉许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等。

( 1) 探索式学习与华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为了适应顾客市场的动态性、顾客需求的多样性和顾客偏好的差异性,华为通过设立海内外研发机构并与母公司形成网络系统、组建海内外产教研联合体、与其他跨国公司缔结研发国际战略联盟等途径为公司的探索式学习构建一个有效的互动平台,以充分地获取世界各国的技术资源,以此塑造华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17,18,19]。①设立海内外研发机构并与母公司形成网络系统。华为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达拉斯及硅谷、欧洲、印度班加罗尔都设有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可7×24小时为华为深圳总部提供源源不断地国际前沿技术的进程。另外,华为在中国的深圳、上海、北京、南京、西安、成都及武汉等成立了研发中心。由此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全球研发网络。②组建海内外产教研联合体。华为于2003年与巴西享有盛名的通信技术大学INATEL大学合作,建立INATEL—华为网络学院。在国内方面,华为在1996年伊始就与北京大学无线电系合作研发以IS95为核心的窄带CDMA技术;华为在SDH光网络技术领域的进步则得益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的合作。此外,华为与中国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也开展长期的合作。③与其他跨国公司缔结研发国际战略联盟。华为与国际一流通讯企业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华为先后与摩托罗拉、英特尔、微软、松下、IBM等建立技术合作伙伴关系。华为通过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并与母公司形成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研发体系而大大拓展了华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所需的国际视野、组建海内外产教研联合体而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成熟的研发人员、与其他跨国公司缔结研发国际战略联盟则实现了优势技术资源互补。正是此模式实施的探索式学习掀开了华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新篇章。由此可见,探索式学习对华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

( 2) 利用式学习与华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以顾客为导向,华为通过内部共享资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接购买技术、专利交叉许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等方法积极地开展利用式学习来提炼组织知识,进而塑造、优化、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17,20,21]。华为明确地要求公司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要以顾客为导向充分地开放、充分利用各个部门的资源来进行协作式自主技术创新。如此有利于部门与部门之间通过相互学习而推进各个部门的知识结构重组。同时,华为总部还定下一个明确的目标,以顾客为导向广泛吸收世界电子信息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以虚怀若谷的态度向一切优秀企业学习,在独立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外所有的最新技术,以实现华为用卓越的产品屹立世界通讯列强之林。正是在这种利用式学习观念的导引下,华为采取专利交叉许可的方式与爱立信、诺基亚等通信巨头合作,从而大大降低了华为3G的研发成本。此外,华为在3G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美国高通公司已将几乎所有核心技术用专利全面覆盖,要想绕过高通难度非常大且即使绕过也难以获得任何优势,于是华为与高通鉴定了CDMA专利授权使用协议,以直接支付的方式将高通成熟的技术拿来使用。最后,华为通过知识产权管理积极地参与 “国际市场俱乐部”,使得处于科技前沿领域的华为,成为国际123 个国际技术标准组织的成员,并派出300 多名员工活跃在这些组织机构中积极地参与国际电信技术标准的制定。正是在利用式学习的导向下,华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的路径、流程、定位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最终形成能够符合国际技术标准的顾客导向型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 3) 顾客导向视角下的组织学习与华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形成

综上分析可知,华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是在与顾客市场环境的互动中形成,其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三要素的完善都离不开与顾客市场环境的互动,从而有助于华为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进行知识资源盘点,以推动华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成长。基于案例分析,构建一个( 如图2 所示) 顾客导向视角下组织学习对华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概念模型。

4 研究结论

自主学习的课堂组织策略 篇10

一.目标, 让学生明确

目标在个体的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既定学习目标的引导下, 个体能够不断调控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因此, 目标被看成是自主学习的核心构成部分。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在导入课文之际相机点拨、诱导, 帮助学生弄清“为什么而学”, “我要学什么”, 就是说要把学习目标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为达成目标而积极主动探索。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设置好教学目标。目标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即每节课最好有上限和下限目标。下限目标, 是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的最基本目标, 上限目标是基础好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在目标引入之前, 一定要充分重视激发学生确立目标这个环节。通过激发, 再加上向学生开列目标所体现的延伸性和开放性, 学生的兴趣便会油然而生。

二.问题, 让学生提出

在自主的课堂学习中, 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思想, 更新观念, 把质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 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不断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 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 大胆怀疑, 大胆想象, 大胆创新, 启发学生小到对课题上, 遣词造句大到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要知道, 启发学生质疑, 不仅仅是一个“问”与“答”的角色转换的问题, 更主要的是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 学生积极参与了新知学习, 这样的学生才是真正学习的主人, 课堂的主人。除了课前、课中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有时还可以课后延伸, 保持学生课外研究的激情。

三.内容, 让学生选择

自主学习的课堂就要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而要让学生学会选择, 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架造平台, 要让学生有可选择的机会和内容。

其次, 要让学生学会选择, 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要得当。有位教师这样教《阿里山纪行》:首先请学生通读全文, 然后请学生假定自己是一位游客, 会选择哪一个季节到阿里山旅游?然后比较一下课文描写的四季不同的景色, 看选择是否合理, 如果确定无疑了, 请仔细研读描写这一季节的内容看看这个季节到底有哪些诱人之处, 由于给学生增加了一个“选择”甚至评价的机会, 学生就会不断地读课文, 感悟课文, 教学目标就在学生选择过程中水到渠成。

要让学生学会选择, 还要把握一个度。如:一篇课文学完了, 教师问:课文学完了, 你们想做哪些作业?有的学生说:我想抄一些词语;有的说我想写点读后感;有的说我想仿写一篇文章……然后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都很好, 在此基础上再追问一句:“你们认为哪些作业是我们必做的, 哪些作业是我们可以争取做的呢?”如此引导, 学生自然会明白, 有些基本的练习是必做的, 因此这是教学的基本目标, 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的, 同时由于具有一定选择余地, 学生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发挥出来。

四.疑难, 让学生讨论

一般情况下, 当课堂出现疑难时, 先请学生读题并思考, 看看能解答哪个问题。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选择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对于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 可以采用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自主组织与自主治理 篇11

【关键词】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组织

“指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法指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预习、听课、复习、练习、阅读、应用、评价都离不开指导。在此仅介绍课堂组织。

课题组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

一、学法指导

我们认为,学法指导是一个重要手段,如果不进行一定的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就难以进行,学生就无所适从。学法指导可由浅入深,课题组从简单开始,如学习中常用的圈点勾画法,这种符号标记法表面上看非常简单,每个学生都能做。在学生掌握圈点勾画的基础上,继续指导其运用批注法,批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批注的形式多样,内容不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学习内容。有些学生对于概念比较敏感,着重批注重点字句;有些学生善于理性思考,着重批注疑难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二、基本教学模式

“指导——自主学习”模式强调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实践去独立完成学习目标,经过一年的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前期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借鉴的特点,分四步进行:

第一,自学生疑。这是创新学习的起点,也是归宿。学习者在明确了学习的内容之后,通过自学,一方面看看用自己的能力,借助辞典及其他一些资料,能弄懂哪些问题。另一方面还必须发现在自己能力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质疑,以便在与同学、同伴、教师等交流中提出。第二,归纳释疑。对学习知识的归纳整理,一般的学习者是简单小结,很少有归纳知识内容的。创新学习提倡学习者要对知识本身作深入探讨,前后左右相互联系,悟出它们之间深层的联系,包括疑难问题。相对而言后者更重要。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改进学习方法,提出独特的见解,利于下一课学习。

后期教学模式:激趣和要点提示——学法指导——自学课文——讨论或表演 ——总结和练习。

(一)激趣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好奇心,要点提示是根据单元目标或本课特点提出的,问题必须精简,只需一两句就足够了,过多学生就忙不过来,也失去了自主发现的空间,没有要点容易失控。

(二)自学课文。学生自学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有些要求一定速度的阅读,教师应事先估计好时间,并明确限时。如果自学不足,自主就缺乏实效。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案计划,认为自学这段时间过长,课堂没气氛,匆匆地结束,则会造成下一环节的不顺。

(三)总结与练习。讨论或表演的过程随意性强,内容比较分散,教师还必须组织完成一个总结的过程,对讨论的内容加以整理归纳,从而共享成果,这一步也可让学生来归纳,教师适当提示即可。

三、实施策略

两种教学模式,相应地就有两个实施体系,第一种教学模式,我们采用的策略:

(一)启发指导策略。教师启发引入问题,布置学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采用的指导形式有点拨、讲解、追究、讲评、总结等。点拨,即学生在分析、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思路贫乏时或进入“死胡同”时,教师予以点拨、疏通思路。讲解,即学生在碰到十分陌生的知识时,教师予以少而精地讲解,给学生排难解疑。追究,即学生碰到一些相互联系、又容易引起干扰的知识时,教师根据学生能理解、接受的程度,施行追究,以期弄个“水落石出”。讲评,即针对学生有创见的想法或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对于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予以讲清错误的原因,促使学生真正领悟。总结,即教师对知识加以归类,使其系统化、概括化,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二)激发思维策略。思维是人脑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间接地、概括性地反映了事物规律的心理过程,它是衡量个人自主学习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指导——自主学习”的核心所在,其主要策略为:

第一,计划地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a利用问题启发,便学生思考具有方向感。在学生学习开始之前,教师根据教材所要解决的重点知识,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有明确的思考目的,通过阅读课本来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得出正确的结论。b精心小结,培养思维的概括性和严谨性。“指导——自主学习”采取的是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指导、辅导、启发、小结等活动的结合,其中小结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于一般性的教学内容,可采用提纲式、测验式的小结形式,对学生所自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对于有一定思维深度的内容,教师则可采用质疑式的、讨论式的小结去帮助学生理清思考的思路,以此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严谨性。

第二,用问题培养多种思维方式。人的思维,按其性质可分为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顺向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等思维方式,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具有更大的作用。A、抽象概括,发现规律。教师可给出一组带有规律性的练习,让学生完成后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且用语言进行叙述。如四大文明古国,按流域、年代、文明成就列成表格,请学生回答,填写后归纳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规律,即都发源于大河流域。B、多题一解,举一反三。教师可给出不同叙述方式的一组题,让学生解答并指出题目的共同的思维方式,或根据某一思维方式将结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幼儿自主活动的组织策略初探 篇12

我们的自主活动的概念是广义的, 而不是单指幼儿自主性游戏这一块, 还包括自主性区角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和学习活动四个方面。当然在活动中不能对孩子要求太整齐划一, 集体活动不能安排得太满, 应给幼儿留出更多的自主活动时间, 使幼儿有时间自主活动, 敢自主、会自主活动。本文围绕自主活动的组织策略进行粗浅探索。

一、自主生活活动的组织策略

1. 开设点心吧

将点心活动与其他活动巧妙结合, 在活动区内, 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是喝牛奶还是吃点心。同时, 在这段时间内, 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同伴一起玩活动, 也可和喜欢的朋友一起喝牛奶、轻声聊聊天;看到点心吧的人多的时候, 可以先去图书角里安静地看会儿书。点心吧的开设, 愉悦了幼儿的身心, 使班级变成一个温馨的港湾。

2. 创设服务角

根据幼儿的建议创设班级服务角, 并在实施后不断完善提供的材料, 小水桶、小剪刀便于先穿好衣服的孩子自主地选择去照顾修剪自然角的动植物等, 并适当开放几个安静的区域, 如语言区:让幼儿自由地看书、认读汉字、念儿歌;特色区:让幼儿自由地认读学过的古诗;拼图区:安静地进行拼图和插塑等。

3. 餐后散步更自由

小组散步、自由散步、大带小散步、结伴散步是我们目前最常用的散步方式。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 选择散步伙伴、选择散步的目的地, 在温暖的阳光下, 在美丽的校园, 孩子们三三两两地走走、看看, 时而抬头观察树上的桃花, 时而俯首找寻嫩绿的小草, 一派和谐、温馨的景象。

在自主生活活动中, 孩子们成为生活的主人, 在轻松的氛围中锻炼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提高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充分发展。

二、自主户外活动的组织策略

1. 晨练活动更自主

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材料, 在摆放形式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 形成了许多丰富多样的组合:竹梯轮胎组合、竹梯垫子组合、垫子梅花桩组合、跨跳栏钻圈组合等, 又提供了小车、牛奶盒、推小车、挑雪碧瓶等材料, 使幼儿自选的余地变多了。在晨练过程中, 幼儿自选活动材料、自由布置活动场地、自选合作伙伴、自由开展锻炼过程、自主评价活动质量。在这一过程中, 幼儿自主探索、发展、提高, 既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又提高了自主活动的能力。

2. 户外游戏更自由

下午发放点心之后, 会有较长一段时间的户外游戏, 幼儿可以自由组合玩各种自选游戏, 切西瓜、老鼠笼、老鹰抓小鸡、贴烧饼等都是孩子们自发组织并开展的体育游戏。在一次又一次的自主游戏中, 孩子们愉悦了身心, 发展了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

三、自主区角活动的组织策略

1. 计划制订前瞻性

教师把一周的各种游戏设计成一张表格式的计划, 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需要制订今天玩什么, 先玩什么再玩什么, 规则是一周内把这些游戏都要玩过。

2. 材料准备超市化

为幼儿提供一个超市式的活动环境, 幼儿游戏所需的材料都在那里, 游戏开始时, 幼儿按已所需取材, 大到各类包装盒子、游戏牌, 小到锅碗瓢盆, 都要到超市去取。

3. 活动组织自发性

幼儿自由选择活动材料后, 自由结伴选择活动场地, 布置游戏的环境, 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在这一过程中, 幼儿游戏组织是自发的, 幼儿游戏开展是随意的, 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

4. 活动讲评导向性

幼儿在活动中也会发现许多问题, 也会有许多问题是不能独立解决的。于是通过最后的讲评可以寻求其他孩子的帮助, 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们会积极思考, 主动交流, 想办法解决。

四、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策略

1. 内容自主

在自主性学习活动中, 有部分活动其内容本身体现了自主性, 在活动中能引导幼儿自主地安排活动, 自主地获得发展。如引导孩子制订计划、合理安排晚间生活、管理自然角、课间十分钟、区域活动计划。这些自主性的内容给了教师探索的空间, 由此设计出了一些优秀的教学活动, 如课间十分钟、管理自然角、我的晚间生活、我的活动区我做主, 都是围绕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展开的。

2. 形式自主

在幼儿自主性学习中, 我们既注重教师个性化地教, 更注重幼儿自主性地学。在多样化的集体活动中, 我们始终将幼儿的自主性学习摆在首位, 挖掘出幼儿自主学习的形式。

(1)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幼儿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我们的教学活动不是忽视孩子的经验或兴趣, 无视孩子的活动往往收效甚微。因此, 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 创设幼儿喜闻乐见的学习环境, 提供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 才能深受幼儿的欢迎。如“江南名塔”活动中, 了解感受名塔之后, 幼儿大胆表现对塔的认识, 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有的学习绘画塔, 创造性地画出了“奥运塔”“水月塔”等;有的自由探索塔的折纸方法, 小组合作拼成宝塔……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自主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2) 自主选择难易材料。幼儿具有个别差异, 我们不能一刀切地要求孩子达到同一水平, 解决幼儿能力差异的最好办法就是提供不同难易程度的材料, 使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进行学习, 从而获得成功。在“蝴蝶”折纸活动中, 许老师就采用了这种方式。在活动中, 幼儿自由探索蝴蝶的折法, 教师给孩子们提供了四种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图示法、步骤图、实物图、电脑图。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 进行探索学习, 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选与自主特色, 使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 获得知识, 掌握技能。

(3) 自主选择学习策略。幼儿的学习手段不是唯一的, 幼儿的学习策略不是单一的。寻求适合幼儿的学习策略是幼儿自主学习的有效保证。在音乐活动“上学歌”中, 幼儿选择听录音学歌曲、操作电脑课件学歌曲、看图谱学歌曲、闯关游戏等多种学习策略, 有效地掌握了歌曲。

(4) 自主选择学习伙伴。众所周知, 合作学习有利于幼儿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幼儿与同伴相互学习中, 获益匪浅。在孙老师组织的活动“续编三只蝴蝶”中, 她就采用了这种学习方式。幼儿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三人一组自由创编故事并表演故事, 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自由选择学习伙伴, 共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使孩子更具自主性,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提高。

上一篇:争议焦点下一篇:轨道交通电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