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能力(精选12篇)
吸纳能力 篇1
1 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后, 中央以及各级政府增加了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加大了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逐步带领中国农村走向现代农业的道路。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提高农村的科技水平, 提高科技吸纳能力。在中国每年增长800万人口、减少耕地66.67万hm2的严峻形势下, 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 必须依靠科技, 雄厚的科技基础是农业发展的依托。我国农业每发展一步, 每上一个新台阶, 都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有力推动。
据统计, 我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为10%, 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 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表现更是明显。目前, 我国科技进步在农业上的贡献率只有40%左右, 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之大, 也令我们看到发展农村科技的必要与急迫。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显示, 中国1996年全国农业重大应用性科技成果为5196项, 到2000年减少为4117项, 减幅达21.77%。我国每年的农业科研费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43%, 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1.37%, 高收入国家平均3.29%的水平。
杨凌作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其宗旨是要通过对外辐射, 把杨凌的科技成果迅速, 有效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把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 在农村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发挥示范功能, 带动周边农村的致富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从建区以来, 杨凌在科技培训以及科技普及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2008年, 杨凌地区共组织各种等级的培训104期, 受训人员达到4813人, 组织农民培训1574场次, 受训农民达到175393人次。然而, 从杨凌周边地区农村的发展来看, 到杨凌示范区成立10周年为止, 杨凌的先进农业技术并没有给农村周边农民带来多大的实惠, 农村在科技方面没有太大的改变。
在新农村建设中, 农户是建设的主体, 农户的科技素质及对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决定了农业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及利用程度。以前在这方面的研究上, 政府、高校及各种科研机构大多把重点放在农业科技的推广上, 对农户的科技吸纳能力及需求上缺乏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我们此次的课题正是从农户的角度出发来寻求一个提升农户对科技的吸纳能力的突破点, 建立具体指标体系, 对杨凌农户科技吸纳能力进行具体测评, 更好的发挥杨凌示范区的各项功能, 使科技更好的服务于农户。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区基本情况
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于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 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全区下辖四乡一镇和一个街道办事处, 人口18.59万, 其中农业人口11.9万;土地面积134km2, 其中耕地面积7066hm2, 国务院批准的规划面积22.12km2, 农民人均耕地533.6㎡。全区受教育人口中, 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78万人, 高中程度的人口为2.01万人, 初中程度的人口为5.04万人, 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77万人。全区共有家庭户3.58万户, 家庭户人口为12.86万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63人, 集体户人口为2.65万人。
杨凌区内驻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医科专修学校、陕西国防科技学院四所科研院校。形成了以杨凌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体系为平台, 以农户参与为导向, 以专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为纽带, 以“公司+科技人员+农户”、“科技+专业协会+农户”以及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依托形成的“专家大院”等模式培养农村各类专业户、示范户。农高会成为吸纳转化农业科技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 成为农民了解农业新科技的一个窗口。
2.2 样本选取情况
我们以入户访谈的方式分两次对杨凌地区农民科技吸纳能力进行了问卷调查。第一次问卷调查我们抽取了穆家寨、永安村、寨东村、杜寨村、胡家底、建子沟等六个村子, 分别位于杨凌地区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每村随机抽取18户进行调查, 共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有效率为92.593%。问卷主要包括农户基本情况、影响农户科技吸纳的内外部环境、科技要素的禀赋等内容。第二次问卷调查抽取了永安村、李台村、寨东村、杜寨村、胡家底、建子沟等六个村子, 每村随机抽取17~18户进行调查, 最后共收回有效问卷98份, 有效率为93.333%, 问卷主要涉及到农户对各种影响科技吸纳能力的因素以及农户对这些因素的权重比例情况, 请农户自己对影响自己科技吸纳能力的因素给出一个权重, 以此作为我们建立指标体系的依据。
3 数据分析
3.1 指标体系建立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杨凌地区具体情况, 查阅相关文献、所收集到的资料、调研得到的信息, 本着客观、系统、可行性等原则, 我们确定了以下影响农户科技吸纳能力的相关因素, 主要包括:
年龄:主要指各个不同年龄段对科技的接受应用的能力;文化程度:不同的文化程度对科技的接纳能力是不同的, 文化程度越高, 科技吸纳能力越强;收入水平:收入的高低影响了农户对科技的了解吸纳能力;政府:主要包括农高会以及政府在科技方面的政策资金等的支持;科技培训:农民参与的各种与科技有关的培训, 这可以提高农户的科技吸纳能力;打工经历:一般而言, 在外打工时间长, 则对新科技的吸纳能力强, 反之, 则弱;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组织在农村中发挥的作用可以使农民凝聚起来, 从而提高吸纳能力;科技费用:农民引进使用新科技的费用高低是与农民的吸纳能力成反比例的;市场:市场在农民科技吸纳能力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技术信息来源:来源渠道越宽, 则对农户提高科技吸纳能力越有帮助, 主要包括电视、报纸、杂志、生活经验等方面。
3.1.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是农户科技吸纳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为了真实客观的反映农户的科技吸纳能力的水平, 我们通过调查问卷, 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 让农民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确定权重, 然后按照统计平均的方法, 得到杨凌区农户科技吸纳能力各个指标的权重。
3.2 指标体系分析
根据我们所收集整理的资料, 杨凌地区农户科技吸纳能力各项指标权重系数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 影响农户科技吸纳能力的各种因素都占有相互接近的比重, 对农民的科技吸纳能力提升都有一定的作用。其中, 文化程度最为重要, 影响也是最大的, 其次是收入和科技培训, 农民合作组织权重最低, 发挥的作用也是最小的。
通过统计分析, 杨凌地区农户文化程度水平如下:
总体来看, 杨凌地区农户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初中以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到75%比重。农民文化素质地, 吸收和转化科技的能力就差, 也就不会对科技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既阻碍了科技在农村的应用和普及, 同时也极大的限制了农民对科技的吸纳能力提高。
调查显示, 农民所信赖的科技信息来源渠道包括市场、政府推广、邻里学习、专家指导、电视广播以及其他方式所占比重大致如下:
政府是农民了解科技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 而且调查以及表格显示在各种科技信息来源渠道中, 农民最信任的来源渠道就是政府的推广, 占到了29%。然而农民对政府在科技方面的努力的评价却不高。根据统计资料, 农民对政府所做的科技努力不满意达到34.247%, 认为政府做的一般的更是高达58.904%, 相对应的满意度仅为6.849%。国家大量科技投入所支持的科技创新, 往往不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急需的。
对于杨凌地区的科技宣传以及科技培训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 64.211%的村民认为科技宣传做的太少, 而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博览会对当地的村民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对于村民来说, 农高会只是他们购买廉价物品的场所而已, 当地的农民是不会主动了解什么高新技术, 而且即使了解了, 他们也不会去使用或转化这些技术。
众所周知, 农民合作组织在国外很多国家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对于农民致富、市场预测以及技术转化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们调查中, 杨凌地区也存在一些农民合作组织, 但是这些组织基本上陷于瘫痪。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民自身的组织性不强, 政府支持不力,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些组织远远不能从农民自身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与农民群众实际需求相距太远。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从我们的调查资料统计以及所查阅的相关文献来看, 杨凌地区农户文化程度较低, 政府普及科技尚有欠缺, 科技培训与科技宣传尚需要较大的改进。从调查资料得知, 农户自身的科技吸纳能力在理论上是较高的, 可以达到80%以上, 而实际中所真正实现和满足的科技吸纳能力却大大低于理论水平。在普及科技, 转化科技成果, 需要从农民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 各方面相互协作调整, 才能真正提高农户科技吸纳能力。
4.2 建议
推动科技进步, 必须发挥人才的作用, 人才培养要靠教育, 从长远来看, 对杨凌地区农户科技吸纳能力的提高比较重要的因素是村民的文化程度, 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程度, 他们将是未来农村的主体, 这也是提高科技吸纳能力的长远之计。农村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义务教育, 还要增加高中以及职业教育的力度, 形成多元化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农民合作组织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以市场以及农民自身需求为方向, 借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及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资源与力量,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技普及、科技指导以及科技宣传和培训。同时抓好对农民科技骨干的培训, 以此带动当地农户科技吸纳。
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 应该在农户科技吸纳上加大力度, 利用政府的力量加强农村科普知识的教育, 与当地的高校、农民合作组织、市场等相结合, 形成适合当地的有当地特色的能为农民所接受的科技创新体系。杨凌区政府同时应该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真正转变为不仅可以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集成、展示和辐射基地, 农民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基地, 优质种苗繁殖基地;还可以成为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周边农户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的示范基地。将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作为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的一个突破口。
注重对应用技术的研究, 对农业技术开发所需投资, 银行有限贷款, 并提供优惠条件, 加强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 主用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的调节作用。坚持科研、教学、推广和实验室、试验场、农村基点两个三结合, 充分利用农高会的有利优势资源, 广泛开展国内外协作研究。
5后记
由于问卷设计以及调查等原因, 我们所得的数据存在一些误差, 并且由于我们自身的知识能力有限, 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存在一些不足, 指标体系尚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在此表示我们的歉意。在我们的课题进行中, 得到了指导老师陆迁教授以及王征兵教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在此向两位老师表达我们真挚的感谢。同时也很感谢我们的学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以及学校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
参考文献
[1]钟真真.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的若干思考, [J]高科技与产业化, 2009年6月号, 第34--35页.
[2]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村经济技术社会知识丛书2009年.
[3]杨凌区2008年度统计公报.
[4]杨凌区2008年度统计公报.
[5]姜长云.“三农”问题的多为透视,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9年第53页.
[6]姜长云.“三农”问题的多为透视,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9年第72页.
[7]卢良恕.农业科技与发展.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战略设想, 中国院士书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吸纳能力 篇2
甲方:怒江交通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乙方:
为了维护农村道路旅客运输管理,规范农村客运市场经营秩序,促进道路旅客运输的健康和发展,在遵循公平、合理、自愿的原则下订立本合同。
一、农村客运车辆经营形式
(一)乙方将小型客运车辆归属甲方经营,车辆牌号为云车,已取得-------------运政管理所核发的线路牌证,经营线路为至。
(二)乙方经营成本自理,按月结算、自负盈亏。
(三)甲方在设有客运售票的站点为乙方代售客运车票。
二、车辆管理费用和缴纳办法
(一)车辆经营管理费:---元/月
(二)车辆安全例检验费:元/次
(三)需由甲方代为缴纳的、应由乙方缴纳的国家政策规定的其他费用据实缴纳
(四)安全保证金3000元
三、经营期限
自年月日起至
四、权力和义务
(一)甲方的责任、权力、义务
1、甲方对乙方进行车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和营运调度管理。
2、对乙方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操作技能机械常 —1—
识等教育培训和学习。
3、为乙方的车辆经营提供服务,即:办理行车证、道路运输证、客运经营许可证等车辆营运手续。
4、受车辆经营人的委托代办车辆的安全统筹保险业务工作,积极参加解决乙方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商务事故、客运纠纷、依法维护车辆经营人和驾驶员的合法权益。
5、监督乙方车辆强制二级维护,监督检查车辆维修质量和车辆技术状况、达到规定技术等级标准。
6、当月客运票款次月25日前结算,保障扣除各种个人应承担部份外足额兑现到经营者,不予拖欠。
7、甲方有权对乙方按规定线路运行进行管理。对约定在甲方站点售票发班的还应遵守。
(1)因乙方的原因无故停班(未取得安全例检合格证,未按规定保养,乙方自身原因造成的),甲方向乙方收取无故停班费50元,并向乙方收取该车班次往返收入的100%顶班费用。
(2)乙方车辆必须在发车前30分钟进站,每迟到5分钟,罚款100元,特殊情况除外,但乙方应及时与调度联系说明情况;造成延时发车的每2分钟罚款50元,行车途中如有甩客买客等现象,出现1次罚款100至500元,情节严重的交运管理部门处理。
(3)乙方拖欠管理费,经甲方多次催收,乙方既不交纳也不提出具体解决办法的,甲方有权利终止经营者的车辆经营行为。
(二)乙方的责任、权利、义务
1、乙方有权对甲方的生产经营行为,安全生产管理行为进行监督,如发现有违法违规行为时,有权向行管部门和各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和投诉。
2、乙方有权根据座次清单的客票收入情况查阅营收资料,要求 —2—
甲方依归兑现,及时结算。
3、按行业管理要求与甲方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和《安全行车保证书》,服从甲方的安全管理和车辆管理,并按甲方的管理规定交纳安全风险保证金。;
4、自觉遵守和维护营运秩序,礼貌待客、文明行车、保障行车安全,自觉接受交警、运政和企业内部的路检路查、和限速签到。
5、车辆营运前必须保障车辆技术状况完好,车容整洁,并按期办妥办齐机动车辆的各种保险。
6、乙方车辆必须在(云南省交通安全统筹怒江分理处)办理安全统筹(保险)业务,按时交付统筹保险金,不得让车辆脱统。
7、乙方不得随意转包车辆,因特殊情况确需解除承包经营合同时,应事先书面报告甲方,获得甲方的同意后,按甲方规定办理车辆合同终止经营手续。
8、合同期内,乙方因故而需终止合同的,或特殊原因需暂时停驶的,乙方应事先提出书面申请,报甲方批准,并交清各种国家规费、税费,禁止乙方擅自停驶车辆,否则由此造成的损失由乙方承担。
9、乙方必须服从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和甲方有关车辆营运调度、车辆技术、安全、等规章制度,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提高职业道德,维护甲方的信誉,影响生产秩序,否则以违约论处,甲方可与乙方终止合同。
五、违约责任及处理
(一)甲方如擅自提前终止本合同,视为违约,如给乙方造成经济损失的,由甲方赔偿直接经济损失。
(二)乙方有下列行为之一,视为乙方违约:(1)不按时交清本合同第三条规定的乙方应缴款;(2)经营期内,私自转让车辆、—3—
转让牌、证;(3)擅自提前终止本合同。
(三)乙方违约时: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收回车辆运行所有二牌、证,甲方有权追回乙方所欠款项,并按欠款额每日3%计算滞纳金。
六、合同纠纷解决办法
本合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合同纠纷,双方协商解决,协商未果,任何一方都可以申请合同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七、其他条约
(一)本合同未尽事宜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主管部门的规章制度双方协商解决。
(二)本合同共五页,合同经双方签订后生效,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提前解除合同。
(三)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未尽事宜,经双方协商,以书面补充附后,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附:农村客运车辆经营管理规定
甲方:
乙方:
年月日
吸纳能力 篇3
摘要:运用就业弹性和投入产出法分析甘肃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内部各行业又存在差异,目前甘肃省仍是劳动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较强,而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比较弱。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就业弹性 投入产出法 就业吸纳能力
随着西部大开发,甘肃省的生产性服务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本文运用就业弹性和投入产出法对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实证研究,为政府制定差异化就业政策提供一定的政策依据。
一、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就业基本情况
在2001—2010年间,甘肃省人口的增长率为1.45%,总就业人数的增长率为1.32%,就业人员的增长率低于总人口的增长率,可见在就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据2010年《甘肃发展年鉴》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0年甘肃省的总就业人员仅有1499.56万人,其中第三产业达到345.35万人,占全省总就业的23.03%,而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仅占到第三产业的6.71%。通过对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分行业在岗职工人数就业状况数据的整理,可以看出:在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中所占份额最大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2002—2007年下降趋势较大;2010年位居第二的金融业的就业人数在逐年递增;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基本保持平稳发展,就业人数排在金融业之后;而处于最后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就业人数在2002—2005年的变化趋势是缓慢增长的,而从2005年之后有增有降,发展趋势有轻微波动,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处于平稳发展,但就业人数较低。总之,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基础性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大,但是集高素质人群的行业就业人数较低。
二、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衡量
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估算,不仅要考虑行业本身的直接就业吸纳能力,即该行业吸纳的就业,还要考虑本行业的间接就业吸纳能力,也就是说由于本行业的发展而带动的相关行业的间接就业。生产性服务业本身就是一个中间产业,与其他行业都有较大关联。
(一)直接就业吸纳能力
由于甘肃省在2005年以后统计了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总值,因此我们主要测算了甘肃省2006—2010年间的就业弹性。
首先我们利用就业弹性法对甘肃省总的就业弹性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2006—2010年的总就业弹性年均值为0.14,在此期间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的年均值分别为:0.07、0.24、0.33,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的年均值高于总就业、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的年均值;表明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高于第一、二产业,即GDP每增加1%,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就会增加0.33%。
其次我们计算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弹性,测算结果如表1。
从表1就业弹性的年均值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业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的就业弹性的年均值均大于0.14,即大于2006—2010年总就业弹性的年均值,表明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这两个子行业直接就业能力较强,能够直接拉动金融业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的就业。
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子行业的直接就业吸纳能力存在差异。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在2007年下降幅度较大,但从2008年开始就业弹性逐年上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的就业弹性有升有降,在2010年有大幅度下降,但就业弹性的下降并不能说明该行业的失业严重,因为,就业弹性不断减小表明,每创造一个增量的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增量变小了,这实际上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金融业2006—2010年的年均就业弹性约为0.16,在四个行业中居于第二位,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其就业弹性下降幅度较大,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力度的削减,国家政策的推动,金融业的就业弹性又开始上升,说明金融业的直接就业吸纳能力较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社会公众最基本的生活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时,会逐渐派生出对金融产品及其服务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金融产业规模相应地扩大,这种需求拉动型的规模扩大会直接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加就业(杨艳琳、陶新桂,2004)。甘肃省目前还是以发展工业为主,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与工业联系密切,大力推动其发展能够很好的带动本行业的直接就业效应。
(二)间接就业吸纳能力
1、分析框架与指标选取
根据最新可得的甘肃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为aij=xij/Xj中, xij表示第j行业总产出Xi消耗第i行业产品的数额(价值形式),利用资产率调整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调整后的直接消耗矩阵为A1=H×A,相应的列昂惕夫矩阵为(I-A)-1,在此基础上我们构造以下三个指标来分析间接就业吸纳能力。
劳动力投入系数,定义为lj=Lj/Xj,其中Lj=(L1,L2,……Ln),为各个行业的就业人数行向量,Xj表示第j行业的总产出。
综合就业系数,该系数表示当某一行业进行一个单位的生产时,在本产业部门和其他产业部门所引起的就业人数的增加,反映的是直接与间接就业吸纳能力。
间接就业系数,即综合就业系数与劳动投入系数之差,差值越大说明该行业的间接就业吸纳能力越大,反之则相反。
2、间接就业吸纳能力的估算
按照我们选取的指标和分析框架,首先计算出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的资产率H以及调整后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1。其次利用A1计算出列昂惕夫矩阵,再进一步计算出劳动投入系数、综合就业系数和间接就业系数,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邮政业包括邮政基本服务和快递服务,这两个与其他行业关联比较密切的行业,其综合就业系数和间接就业系数在甘肃省排序都在第一位,为0.116和0.027,表现出较强的就业吸纳空间。endprint
金融业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就业系数排名为第二,为0.072,间接就业系数排名第三,为0.016;甘肃省的金融业可以通过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进程来充分发挥其间接就业效应。与全国相比,我国金融业综合就业系数为0.101(刘辉煌,刘小方,2008),而甘肃省为0.072,全省金融业行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与全国相较存在差距,说明甘肃省金融业发展水平在逐渐提高;甘肃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包含的综合技术服务业和研究与实验发展这两个行业,平均综合就业系数达到0.064,说明综合技术服务业和研究与实验发展间接拉动的就业能力较大;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行业的交通运输及仓储综合就业系数和间接就业系数都比较低,说明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较低,而且存在一定的进入壁垒,从业人员仅有0.014,说明甘肃省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发展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仅行业本身的就业吸纳能力有限,而且行业间的联动吸纳就业能力较弱。
总之,甘肃省的生产性服务业与上海(2011,孔令锋)等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相比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全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仍落后于发达省市,需要进一步实施各种激励政策加强各产业间的关联度,提高就业的吸纳水平。
三、结论与分析
通过对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测算,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第一,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直接就业效应相对较大。通过就业弹性的计算,我们得出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个行业的年均就业弹性均高于服务业,表明在就业吸纳能力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行业是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对就业的直接拉动效应较大,且就业弹性有继续上升的态势。
第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趋于改善。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进行研究发现,就业弹性从高到低依次为: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发展趋势来看,从就业人数上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数不断下降,而金融业的就业人数却逐年递增,属于现代服务业的金融业就业弹性持续增加,而传统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却明显下降,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趋于改善。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直接就业吸纳能力还不足。
第三,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间接就业效应与直接就业效应有所差异。在直接就业效应计算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直接就业效应最大,但在间接就业效应的测算中,邮政业的间接就业系数较大,排在首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虽然直接就业效应较低,但是隶属于该行业的研究与实验发展的间接就业系数却达到0.021,说明其所产生的产业关联效应能够间接拉动其他行业的就业。
第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综合就业效应存在差异。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的各行业而言,邮政业的综合就业系数最高,其次为资本密集型行业——金融业,现阶段乃至未来一段时期金融业对甘肃省就业的贡献是难以替代的。其次就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包含的综合技术服务业和研究与实验发展这两个行业。排在最后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我们会发现,这些行业都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甘肃省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还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对于知识密集型产业还不够重视,需要进一步加强,提升其就业吸纳能力。
总之,甘肃省的基础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大,发展势头不错,但是集高素质人才的行业就业人数较低,综合就业系数也较低,需要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J.W.Harrington.Empirical Research on Producer Service Growth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J].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95,(1)
[2]刘辉煌,刘小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22—25
[3]刘志彪,郑江淮.服务业驱动长三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孔令锋.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2),33—38
[5]邱灵,申玉铭,任旺兵.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及空间分布[J].地理学报,2008,(12),1299—13
[6]吴淑玲.基于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效应视角的路径分析——以青岛市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1,(8),227—231
[7]王翔.就业吸纳、产业集聚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J].财经论丛,2011,(1),15—19
[8]樊淑红.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分析[J].商业经济,2011,(1),18—19
[9]郭志仪,郭向阳.欠发达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式探索[J].社会科学家,2011,(9),83—87
[10]刘耀森.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12,(2),53—62
陕西省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研究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就业压力
0 引言
总所周知, 陕西省是一个教育大省, 每年向社会上提供的就业人数众多, 随着高效的扩招, 人才市场的供应量远远大于企业的需求, 因此造成了大批毕业生就业难、一毕业就失业的现状。近年来, 陕西省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在不断扩大, 收入在不断增加, 并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面对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的增加, 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积极寻求解决措施, 缩小就业瓶颈, 缓解就业压力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工作。
1 陕西省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门的统计, 陕西省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多达24.68万人, 还有2008年未就业的4万人, 截至2009年6月底, 高校毕业生签约率80%, 实际签约人数为19.7万人, 虽然高于全国就业率平均水平68%的十多个百分点, 然而, 仍有9万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据统计, 2010年陕西省应届毕业生将达26.5万人, 大学生就业任务较去年更为艰巨。
2 陕西省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现状分析
面对就业难题的问题, 可以有很多解决途径, 比如, 从现有企业中挤出工作岗位来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但即使能增加就业, 从根本上也解决不了失业率会很高的局面。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的诸多优势, 决定了中小企业能够在就业方面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各国和我国的实际情况证明了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现在的校园招聘也更具特色, 除了以往的名企招聘外, 很多的中小企业也开始到校园去吸纳鲜活的血液。
2008年, 陕西省中小企业发展到110万个, 从业人员616万人, 实现增加值2705亿元, 占全省GDP的39.5%。据了解,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陕西省中小企业在2009年仍提供新增就业15万人, 实现就业达650万人。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整体上吸纳劳动力比大企业要多, 安置就业的能力较强;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大企业, 可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
根据数据分析, 陕西省中小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远远大于公有制经济, 但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包括自身的问题和外部环境的影响, 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制约了其就业主渠道作用的发挥;中小企业工资、福利水平, 低于大型企业水平;企业在招聘和解雇职工时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较大;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强, 人员的稳定性差、流失严重。
3 陕西省扩大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对策
国外政府为了促就中小企业扩大就业所做的措施主要有:创业鼓励, 税收优惠, 人员培训, 解决融资困难, 给予就业补贴等。根据陕西省的现实就业压力大和中小企业难于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两方面的矛盾, 结合陕西省的实际情况, 特提出以下策略。
3.1 政府在促进中小企业扩大就业方面的对策
政府要放宽政策, 在金融、技术、市场准入等方面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业, 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3.1.1 自主创业鼓励与支持
政府可以鼓励创办中小企业, 从增量方面保持中小企业数量上的绝对优势, 充分挖掘它们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力。新办企业相对较多, 就业形势就好, 会带来经济快速增长, 美国人把这种效应称之为溢出效应。具体做法有:鼓励大学生和下岗职工创业;同时, 引导中小企业向具有就业优势、就业潜力大的产业、行业发展, 比如第三产业;劳动保障部门帮助弱势群体开办小企业, 并为小企业提供劳动保障服务和资金支持, 建立和完善政府和社会化服务机构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
3.1.2 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
对于招聘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中小企业, 政府可给予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以此来鼓励和激励中小企业招聘应届毕业大学生。政策倾斜主要是:对于招聘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中小企业, 政府及各服务机构应为其提供便利和服务。资金支持主要包括:给招聘应届毕业生的中小企业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从而最大限度地刺激中小企业招聘大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招聘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中小企业, 可减免部分税收;为了调动银行支持中小企业的贷款积极性、减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帮助一部分不具备通过常规渠道获得商业贷款的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而开展担保贷款服务等。
3.1.3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可以给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使本来就占据优势的传统产业吸纳的就业量继续呈上升趋势。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使中小企业在一些新兴产业中创办和吸纳就业方面同样显示出很强的优势。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化, 要求企业加快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和技术创新步伐。中小企业的优势, 如在发挥创新人才的特长及其确定就业人员的工资、福利水平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因而同样能够吸引高知识水准的人才进入中小企业, 从而使它们能够较快进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中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的产生, 为吸纳就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另外, 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特别是新型服务业, 这样也可以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
3.2 针对中小企业的建议
积极鼓励广大中小企业聘用应届毕业大学生, 既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的人才结构, 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也有利于促进应届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和妥善安置。
招聘应届毕业大学生是中小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帮助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 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是中小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应届大学生在学校里接受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 一旦将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用于实践, 往往将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中小企业应为大学生提供提升自身价值的平台。首先, 为他们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挑战性的工作符合年轻人的性格和心理, 能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能力。其次, 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是实现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从新员工的培训到定期的专业技能的培训, 使员工职业生涯的工作能力有较大提升。企业在招聘时应转变思想, 不能在招聘学生时过于注重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 因为这些能力是通过企业的培训和岗位的工作培养出来的, 没有工作就没有经验。
3.3 对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建议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结构问题主要反映在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等方面。如某些专业人才过剩致使部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困难, 而有些专业如软件人才短缺;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上, 由于忽视职业技术教育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因此, 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构调整教育结构, 缓解目前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矛盾。
3.4 大学生自身要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应只看工资水平, 而应该从自己的人生规划目标出发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 不应该只看重大企业, 而忽视中小企业所提供的机会, 工资水平主要看行业地位, 与企业规模相关性不大, 在中小企业, 新员工承担重大项目的机会较多, 具有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使新员工能力提高得更快。因此, 在中小企业里成长迅速, 有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华, 提升自身的价值。
另外, 在大学期间要培养自己将书本知识转变为工作的能力, 实现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首先, 在工作中调整知识结构, 及时补充岗位业务知识技能, 将书本知识转变为工作能力。其次, 要尽快让自己融入公司文化, 提高应变能力, 处理好人际关系。第三, 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踏实勤奋, 切忌浮躁, 用工作业绩证明自己的能力。
综上所述, 通过上述政策建议的实施, 有利于缓解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提升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 为社会和政府解决失业问题, 是一件“多赢”的项目。
参考文献
[1]黄寿生.美国发展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经贸探索, 2002年第5期.
[2]《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主页-最新文件栏目, http://www.molss.gov.cn/gb/zxwj/2007-08/31/content_194642.htm
[3]王力.借鉴美国经验发挥中小企业在我国就业促进中的作用, 金道期刊.
[4]中国面临巨大就业压力.专家提九大举措缓解矛盾, 中国新闻网, 2005.09.09.
污泥处置可尝试吸纳社会资本参与 篇5
污泥处置可尝试吸纳社会资本参与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市污泥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国家对环保事业投入不断加大的局面下,我国污水处理厂数量连年增加,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高,由此产生的.污泥数量也将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测算,到,我国各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湿污泥将达3000多万吨,占我国年总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5%以上.作 者:蔡建升 谢乒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报报社 期 刊:广西城镇建设 Journal:CITIES AND TOWNS CONSTRUCTION IN GUANGXI 年,卷(期):, “”(5) 分类号:城市吸纳力有多大 篇6
■尽管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规律看,我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但如果城市吸纳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和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得不到改善,会从根本上影响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说到底是城乡结构的变化,涉及城乡双方。城市化进程不仅需要农村有推动剩余 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推动力",也需要城市存在吸收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力"。
城市"吸纳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城市就业机会的多少,而就业机会的多少直接受制于 "制造"就业机会的二、三产业的发展及转移劳动力的适应能力。
虽然城市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但是,城市本身也面临着失业、下岗人员的巨大 就业压力,在现有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下,进一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容乐观。
改革开放后,随着向市场经济转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企业改革加大力度 ,兼并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企业富余人员的隐性失业状态逐渐显性化。90年代以后 ,更进入了下岗和失业的高峰期。老工业基地的衰退、资源型企业因资源枯竭等因素,使下 岗、失业人员增多,2000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达到785.7万人,如果加上未到城镇就业服务 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总量还要多。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长 速度放慢,就业岗位的增量增长趋缓,加之城镇每年新增数量庞大的劳动大军,城市就业形 势不容乐观,客观上使城市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的扩大大打折扣,许多城市还根据其就业形 势出台相关政策对外来人口的工作予以限制。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产业结构必须不断进行调整升级,必然 出现旧岗位的淘汰、新岗位的产生,工人必然要转岗,这是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劳动力配置的 客观规律,同时也对劳动者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产业升级总体上是以资本密集和知 识密集为方向,资本和技术增密不仅排斥劳动,而且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提高了。资本及技 术演化出来的制度力量,使受教育水平低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市场变小。
有专家提出,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第二产业的4至5倍,而我国目前第三产业从业 人员比重远远低于国外,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大,提供就业机会潜力较大,在积极发展三产的 同时,合理发展高科技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但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和工业 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特别是人均收入等密切相关。也有专家建议,应积极发展小城镇, 因为小城镇的产业以劳动密集为特点,将会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
尽管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规律看,我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但如果城市吸纳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能力和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得不到改善,会从根本上影响城市化进程。
名词搜索
■城市化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由于人口向城市集中或迁移的过 程,不仅包含了人口的迁移,还包含了经济、社会、空间等多方面的转换,因此,城市化一 词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口的转换,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换;二是地域 的转换,即由于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换;三是经济结构 的转换,即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和资本等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换;四是生活方式的转换, 即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农村的现代化过程。
■郊区城市化
20世纪中期,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大城市人口激增,市区地价不断上涨,加之汽车的普遍 使用、交通设施的现代化、人们生活水平改善后对人口低密度地区独立住宅的追求,城市中 上阶层人口向城市市郊或外围地带移居,成为人口的主要流向,而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逐渐 退居次要地位。随后,各类服务部门纷纷迁往郊区。
■逆城市化
吸纳能力 篇7
一、常州市产业结构变迁
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 常州的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7.5亿增长到了2012年的3969.8亿元, 增长了222倍。常州市的三大产业结构从1968年农业为主的的一、二、三结构发展到1970年的二、一、三结构再到1987年的二、三、一结构不过经历了19年。而到了2012年, 常州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6.3亿元, 增长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100.8亿元, 增长11.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742.7亿元, 增长11.6%, 三大产业比例为3.2:52.9:43.9, 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上述的比重变化标志了常州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 标志着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的巨大变迁。而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进一步变化。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85036元, 按平均汇率计算达到约1.35万美元, 在全省列第4位, 而这样的人均GDP数额已经达到了工业化的最后阶段并即将进入以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其工业基础扎实, 是新一轮产业转移和技术进步最先波及的地区。由此而导致的产业结构转型, 必然会使三大产业吸纳就业人口能力产生巨大的变化。
二、常州市各产业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分析
就业的产出弹性也称就业弹性, 是指就业增长对产出增长变化的反映敏感度, 反应经济增长率每提高1%带来的就业增长率的变动。就业弹性把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联系在一起, 反映了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根据散点图分析, 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之间呈非线性关系, 故建立函数模型如下:L=α (G^β) (e^γ)
两边同时取对数得:Ln L=Lnα+βLn G+γ
另Ln L=X, Ln G=Y得:X=a+βY+r
双对数模型的斜率系数测度了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弹性, 在以上公式中L代表各产业就业人数, M代表各产业生产总值, β代表就业吸纳弹性, 利用SPSS软件分析得:
1、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各年生产总值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关系极为密切, 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方程中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975, 表明第一产业经济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就较低, 经济的增长对就业的作用为“挤出”效应, 说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大量农业生产的机械, 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减少, 产业间劳动流动性不断增大, 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二、三产业。
2、第二产业
方程中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369, 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体现了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就业有着较强的拉动效用, 其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作用为“吸入”效应居三大产业第一位。说明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 将增加0.369个就业点数。
3、第三产业
根据回归分析, 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343, 第三产业经济的增长对就业的“收入”效应仅次于第二产业, 近年来第三产业历年的就业弹性系数呈上升趋势, 且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有向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靠拢并且超越的发展趋势。因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界限的模糊, 部分第二产业与生产线服务业不断融合, 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长对整个GDP的贡献率不断增加, 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上升, 由此可预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下, 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将使第三产业成为解决就业问题、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导力量。
三、服务业产业与非服务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为了量化衡量三大产业吸纳大学生的能力, 我们引入了比较劳动生产率, 它反映了该产业1%的劳动力生产的产值在整个国民总产值的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服务业) 如下:
B1= (G1/G) / (L1/L) ;B2= (G2/G) / (L1/L)
(G为总产值, L为劳动力总数, G1为服务业部门产值, G2为非服务业部门产值。L1为服务业部门劳动力数, L2为非服务业部门劳动力数。B1为服务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 B2为非服务业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
通过对1998—2012年常州市统计数据的定量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服务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率普遍高于1, 而非服务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率在大多数年份低于1。表明了非服务业产业部门劳动力的流出, 且剩余的劳动力将注入服务业产业部门, 这将导致非服务业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出现下降的趋势。说明了服务业潜在的巨大就业吸纳能力。此外, 21世纪以来的世界新技术潮流将带来以知识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 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处于最核心的位置, 服务业吸纳大学生的能力将不断提高。
四、对策与建议
(一) 从产业角度
1、发展绿色农业。
在农业机械化、科技化进程中, “无毒、无公害”农产品颇受人们青睐, 第一产业应顺应时代要求,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加快农业现代化改革, 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加工种植无公害产品、规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程序。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进一步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增加农产品的净出口,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增加农民的收入, 以达到降低产业间劳动流动性, 减少劳动力的流出, 引进高技术专业知识人才, 促进就业的目的。
2、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
产业结构变迁的复杂性导致了其对就业人员的吸纳能力的不稳定性。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下, 第三产业将成为解决就业问题, 特别是吸收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产业。生产性服务行业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了一定的服务保障。第二产业要紧抓政策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 主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与自身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 强化人才战略的重要地位, 引进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 实现工业的发展, 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促进经济的增长, 提高对就业的吸纳能力。
(二) 从学生角度
1、心态决定高度。对于初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 工作的第一要义是心态, 好心态成就好事业。当代大学生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需要摆正心态, 学好专业技能知识, 培养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提升自己, 迎接挑战。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必要的时候应届毕业生应放远眼观, 可以牺牲短期的经济利益以获得长期的发展效益, 走进基层, 选择中小企业, 从工作中汲取经验, 提升自己能力, 不断发展自我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等到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经验, 再进行择业或创业, 为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打好扎实的基础。
2、做个真正的大学生。
随着技术的进步, 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将不断增加, 企业对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的职场规律日益突出。大学生应为自己进入这弱肉强食的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时刻准备好为自己的梦想、视野而努力奋斗。因此, 大学生不应该将视野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上, 应根据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 增加实习工作经验, 增强身体素质、提升综合素质、谋求全面发展。
3、选择“潜力股”。
“潜力股”近几年颇受股民的偏好, 但是这是以股民的耐心等待作为代价, 所谓有得必有失, 有失必有得, 大学毕业生择业时不应只考虑当前的薪资报酬, 企业是否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自身能否在企业中发挥才能, 得到较好的提升也应是大学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一大因素。随着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不断改革, 第三产业的不断壮大, 传统服务业的不断科技化, 生产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可以尝试走向第三产业, 因为跨入一个刚刚升起的行业对毕业生而言意味着更多变现自我的机会, 象征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大学毕业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应用于传统服务业, 企业开拓新的市场。以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危机, 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加严峻。本文根据1998—2011年常州市三大产业GDP与就业人数的统计数据, 建立回归模型, 计算各大产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和三大产业的比较劳动率, 围绕常州市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对各产业的就业人数的作用进行分析, 为发展相关产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一定依据, 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促进大学生及时、充分、顺利就业。
关键词:三大产业,就业弹性,就业人数,GDP比较劳动生产率
参考文献
[1]刘军立.我国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与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09, (9)
[2]史菡子.常州人2012年“生活开销”近1405亿元[N].常州晚报, 2013-02-02
[3]李春华, 吕芳.辽宁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时空变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3)
[4]肖六亿.“无就业增长”与技术进步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 2008, (18)
吸纳能力 篇8
生产性服务业是目前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它作为“中间投入”行业,具有“高度专业、高资本密度、产业关联效果大、信息与知识密集”的优势,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20世纪中期以来,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就整体而言,服务业目前在OECD国家解决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集中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富克斯早在1968年就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专业企业有一种趋势,即组织起来提供企业型服务和专业服务,而这些服务过去是由制造业或其他生产货物的行业内部负责提供的”。格鲁伯和沃克(1989)通过对加拿大1961-1985年服务业数据的研究也发现,服务业中消费性服务业的比重日渐下降,真正起拉动作用的是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提供中间投入的行业,与其他产业具有前向与后向关联性,可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而其价值增值作用,则提高了生产过程不同阶段的产出价值,使服务成为经济增长的推进剂,同时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西部大开发,新疆生产性服务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新疆就业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因此,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03)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及新疆生产性服务业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就业弹性和投入产出方法对新疆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对就业的直接效应。
二、文献综述
目前,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Francois(1990)指出,生产性服务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规模报酬的实现与经济发展的步伐均取决于生产性服务的发展步伐。李冠霖(2003)分析了我国服务业的行业发展特征,得出了“传统服务是吸纳劳动就业的主体,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增长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观点。郑吉昌(200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改变了服务产品的内容、性质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是经济的“黏合剂”,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牵引力和经济竞争力提高的助推器。也有研究者对中国经济增长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钟韵、闫小培(2003)的计量分析结果认为,1994-1999年间,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与人均GDP以及人均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姚耀等(2006)以计量分析方法得出如下结论:生产性服务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导致上海GDP增长0.24个百分点。
三、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新疆市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就2005年-2008年4年的总值来讲,生产性服务业从2005年的285.7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453.44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8.99%,高于GDP的年均增长率15.15%,这说明新疆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快于整个新疆经济增长本身的速度,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此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服务业和整个社会GDP的比重都逐年上升,截止到2008年,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占新疆GDP的31.8%,这也充分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分部门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金融业以及房地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贡献较为突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对新疆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这无疑随着新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的就业空间就更加广阔,是新疆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四、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的是就业弹性和投入产出方法分析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一般说来,就业弹性越大,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效果就越大,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明显;当就业弹性水平较低时,即使经济保持高增长,也不会对就业有较强劲的拉动。因此选取从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作为解释变量,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总值作为解释变量。所有数据直接取自于2000-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或根据《新疆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所得。由于信息技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的数据较难取得,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四部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
(二)模型的选择
采用中科院国情分析小组建立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人数之间的非线性模型:
其中:L为就业人数,A为常系数,Y为GDP,α为就业弹性,μ为随机误差项。对公式两边取对数得:
(三)实证分析
1. 新疆生产性服务业直接就业吸纳能力实证分析
从表1可以看到,新疆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弹性是0.289,即GDP每增加1%,就业人数就会增加0.289%。
2. 三类产业就业吸纳能力比较实证分析
如表2所示,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11,即GDP每增加1%,就业人数反而减少0.11%。这是因为近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走出农村、流入城镇就业,致使随着GDP的增加,农业就业人数却相对减少;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134,即GDP每增加1%,就业人数就增加0.134%,这说明新疆第二产业的生产率相对全国来说比较低,对就业的贡献相对大。通过表2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对新疆最近几年就业的增长贡献比较大。
3. 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
利用上述非线性回模型对各类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回归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房地产业就业弹性最高,为0.449,即GDP每增加1%,就业人数增加0.449%,远远高于其他类生产性服务业,其次为金融业;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弹性最低,但是高于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所以,从就业弹性的角度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的各行业拥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直接就业效应显著。
五、对新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新疆在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做到:一是合理统筹服务业中不同行业的发展次序。巩固对经济、就业贡献较大行业的支柱作用,同时兼顾弱势行业的扶持,实现均衡有序发展。现阶段,新疆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充分利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等行业对于其他行业的辐射作用。二是加强金融服务业等对经济发展和就业的促进作用,加强城乡、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避免出现金融服务空缺。同时为了加强对制造业的联动作用,应鼓励金融部门开发适应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三是要根据劳动的增长情况分别对待,对于劳动增长驱动型的行业,要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扩大规模,走规模化发展之路,使其直接就业效应得以充分发挥。四是对金融、保险、通信等就业吸纳空间大而垄断程度高的行业,应该减少行业垄断、放松市场准入,扩大就业吸纳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水杏.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关联度的国际比较[J].财贸经济,2004(4)
[2]甄峰,顾朝林,朱传耿.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2001(3)
吸纳能力 篇9
关键词:苏州市,中小企业,就业吸纳能力,调查,对策
1苏州市中小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调查分析
1. 1现阶段经济增长促使苏州中小企业就业水平的大大提升
按照相关的数据,在2012年的时候,苏州市所实现的生产总值和2008年的时候相比较,同比增长了84. 2%, 在这五年时间里,地区的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6. 5% 。在2012年这一年,苏州市中小企业吸纳从业人员的数量高达509. 8万人,在整个苏州市企业吸纳就业人员总数当中所占据的比重达到了72. 6%。这一数值,和2008年该市的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员人数来看,增长了6. 9%。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苏州市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快, 这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企业的从业人员吸纳能力。那么, 现在,我们主要针对2008年和2012年的相关数据来进行研究,通过弹性分析的方法,来对苏州市经济增长和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员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
需要指出的是,其中的Elt所表示的是苏州市全部企业的就业弹性; Lt所表示的是苏州市全部企业的就业人数; ΔLt所表示的是苏州市全部企业就业人数增长的量; Y所表示的是苏州市的生产总值; ΔLt所表示的是苏州市生产总值的增量。
需要指出的是,其中的Elm所表示的是中小企业的就业弹性; Lm所表示的是苏州市全部中小企业的就业人数; ΔLm所表示的是苏州市全部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增长的量; Y所表示的是苏州市的生产总值; ΔY所表示的是苏州市生产总值的增量。
在经过了计算之后,可以得到以下的结果:
Elt = 0. 0036
Elm = 0. 1018
从这一结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苏州市的经济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那么,整个苏州市的企业从业人数就会随之增加0. 0036个百分点; 整个苏州市的中小企业从业人数就会随之增加0. 1018个百分点。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苏州市,中小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和苏州市经济增长之间相关度,要比全部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和苏州市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度来得高。换句话来讲,在目前的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苏州市的中小企业占据着重要位置,其在就业岗位的创设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1. 2苏州市中小企业资产总量和就业能力存在一定相关关系
从2008年至2012年苏州市中小企业资产合计数值的变化情况和从业人员数量这两个指标来看,我们仍然采用弹性分析的方式,即
通过Elm = ( ΔLm/Lm) / ( ΔY/Y) ×100%的方式来进行计算,从而得到了这样的结论: Elm =0. 07
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从苏州市的中小企业从业人员人数的增长速度来看,资产总计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那么,从业人员的人数就会随之增加0. 07个百分点。
相对来讲,在苏州市所有的中小企业当中,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来看,在就业人数上面,相对来讲,它们对资产的敏感度也越高,通过弹性分析的方式,在信息传输行业、计算机服务行业、金融行业、环境行业、水利行业这些行业中,弹性系数大于1的行业就有三个。而从其从业人员的实际增长速度上面来看,都是要比资产的增长速度来得高的。而从劳动密集型行业来看,相对来讲,就业的数量和资产之间的相关关系要来得弱,就业数量对资产的依赖性很弱,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建筑行业和商务服务行业,在经过了弹性系数的计算之后,得到了Elm的值分别是0. 02以及0. 17。
1. 3苏州市中小企业经营年限和吸纳能力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企业的经营年限会对这一企业就业人员的吸纳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如果其生命力短暂,那么,是不可能能够保持着稳定的就业增长的,同时,它对社会就业问题的缓解能力也是十分弱的。从这一点上来看,把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解决,是对苏州市就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的。从2012年苏州市中小企业的经营年限和具体就业吸纳人员来看,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上述表格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不管是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在就业人员这一方面,绝大多数都是在经营年限超过20年的企业中的,在2012年这一年中,超过了80%的人员都是集中在年限超过20年的中小企业当中。
那么,针对这些数据,我们通过经济学的方式,来对企业经营年限和吸纳就业人员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而就可以得出以下的方程:
需要指出的是,其中的X所表示的是在所有中小企业中,经营年限在16年及以上的中小企业所占据的比重; Y所表示的是从业人员所占据的比重。
那么,结合上述表格的数据,通过模型的运用,就可以得出: 如果在行业当中,企业的经营年限在16年及以上的中小企业所占据的比重,每提升一个百分点,那么, 在行业的平均就业人员的吸纳方面,其比重会随之增加0. 767个百分点。
同样的,通过模糊模型的运用,我们还可以得出: 就业人员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小企业的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企业经营年限小于5年的: Y =3. 49 +0. 408X
企业经营年限在6年至10年的: Y =3. 044 +0. 484X
企业经营年限在11年至15年的: Y =3. 481 +0. 579X
从中,小企业经营年限和其吸纳能力的相关关系上面来看,是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的,也就是说,伴随着中小企业经营年限的逐渐增加,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会呈现出逐渐提升的趋势。
2提升苏州市中小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对策
2. 1引导中小企业向就业潜力大的行业转型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政府而言的,对于政府部门来讲,必须要紧紧围绕着苏州市的经济发展战略,苏州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加以充分地利用,并逐步走上高端产业发展的道路。同时,要大力对中小企业给予鼓励,鼓励其转型成为就业潜力巨大的信息服务行业以及商务服务行业,并在信息技术的力度强化,通过此,来把传统的服务行业加以改造。当然,还可以大力倡导中小企业和高等院校进行合作,通过相互的合作,来促使技术的创新,从而把中小企业引向产业化发展的方向。
2. 2以政府为媒介引导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交流
在上述的基础上,在鼓励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地追求数量,而是要把重点放在中小企业规模的提升上面。所以,对于政府来讲,需要把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实现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和桥梁作用发挥出来。当然,这里所说的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所指的是要尽可能地让大型企业,能够把其中的一些生产环节,通过分包的形式,来帮助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如此,政府还应该针对那些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企业,专门为其提供一系列的信息,并通过政策的支持,来促使其不断发展。
2. 3培育中小企业形成企业家精神
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仅能够带动相关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够有效地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而作为企业家成长的主要基地,中小企业能够帮助国家培养出一大批的企业家,而这些企业家,又会由于自身的创业, 而不断延伸出更多的就业。可以说,中小企业能够得到生存和壮大的精神支柱,就是企业家的精神。可以说,新增加的企业数量的多少,就等于是新增加了多少个企业家。 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如果没有了企业家的精神,那么,其发展的活力也就同时失去了。和个体户不同的是, 中小企业,在企业家创业的时候,在得到财富的同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敬业精神的培养,也同样的重要。对于每一个中小企业来讲,都应该要努力地把自己的管理理念提升,通过管理理念的提升,为自身长远发展而服务, 不断地为劳动者们提供就业的机会,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帮助国家缓解就业压力。
3结论
吸纳能力 篇10
1 中小企业与就业的关系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根据国家对中小企业的规定,中小企业职工人数在200人以下,或销售额在2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上。其中,中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如果将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毕业生和社会待就业人员吸纳到中小企业的队伍中,既可以缓解部分就业压力,又能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最终在社会上形成稳定持续的发展前景。因而中小企业与就业是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
1.1 中小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中小企业的日益发展壮大,在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培养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参与专业协作的同时,也潜在地为全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计算,在2009年末全国工商注册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99%,其产值和利润均占总产值和总利润的68%;并且在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的910万人中,中小企业就吸纳了还提供了77%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在各个方面都发挥着一定的重要作用,因而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作用的逐步显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部分地区的发展规划,乃至影响至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1.2 不断攀升的就业率也增加了中小企业网罗人才的机会
中小企业就业率的上升和就业人数的增加逐渐被人们所发觉,它将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拓展空间。众所周知,与国内大型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着竞争能力不强、经营特色不明显的硬伤;与国外中小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还存在着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企业管理落后等诸多软伤。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利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强自身努力,使得中小企业的就业率不断攀升,加快了企业新陈代谢的速度,通过网罗各类人才来充分利用企业自我完善的机会,不断减少中小企业的软硬伤,从而使企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2 陕西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陕西省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科技教育资源,并且陕西省的装备制造业基础牢固,是全国的第一军工大省,这些有利资源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据2010年陕西省统计年鉴数据分析,陕西省土地总面积占20.58万平方公里,2009年陕西省重要矿产保有储量中,盐矿居全国第一位;钼矿居西北地区第一位。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中小企业得到了逐步的发展,截止2009年底,农业中,全省中小企业营业收入过5亿元的乡镇有271个,过亿元的村有203个,其中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东岭村最高营业收入达2137843万元;工业中,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中小企业已发展到4399个,其中从业人员年均人数达到80.6万人,实现生产总值4351亿元,得到主营业务收入4000亿元,创造的利润总额约336亿元。中小企业实际缴纳税金约占县级财政收入比重的三分之一,为陕西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缓解了社会的部分压力,其蓬勃发展的势头更为陕西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股强劲的发展动力。
2.1 陕西省中小企业的整体描述
陕西省中小企业的发展较为稳定。从表1中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的情况来看,工业总产值全年共计43513013万元,实现利润3357106万元,在4399个中小企业单位中,除了1081个企业亏损外,其余75.43%的中小企业仍是盈利的。产值利润率是一定时期的销售利润总额与总产值之比,它表明单位产值获得的利润,反映产值与利润的关系。在分析中,产值利税率最高位13.83%,为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其单位产值的获利能力较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中小企业高2.12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是企业年末的负债总额同资产总额的比率,是评价公司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也是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资金进行经营活动能力的指标,在对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中小企业的分析中,其年均从业人数共有267888人,总资产贡献率仅为8.3%,资产负债率却高达69.61%,是三类中小企业中资产负债率最高的一类;总资产贡献率是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中小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高达13.91%,说明此类中小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及对企业的评价在三者中均较高。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一定时期的销售利润总额与销售成本总额之比,它表明单位销售成本获得的利润,反映成本与利润的关系。从表中可以发现,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中小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最高,其单位成本的获利能力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中小企业的1.87倍。
数据来源:根据2010年《陕西省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2.2 陕西省中小企业吸引就业能力的发展现状
2009年在陕西省的63个县(区)中新增就业人数23.9万人,从来源上看,城镇劳动力占2.81万人,农村劳动力6.13万人,大学、中专、技校毕业生9.28万人;按安置去向来分,国有单位安置11.07万人,城镇集体单位安置0.8万人,其他单位吸纳12.03万人,中小企业为陕西省提供了72%左右的就业机会,缓解了部分社会就业压力。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分析,与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每十万人中拥有各种文化程度的人数有了较大变化。陕西省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就业人员由1672人上升为4138人,净增加2466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就业人员由9281人上升为12246人,增长率为31.95%。而处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有3189人,比上次人口普查新增2018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0758人,增长率却高达53.42%。由此可见,陕西省中小企业在人才总量和新增人才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但陕西省中小企业在人才增长率方面不如南方省份浙江,就高中文化程度就业人员增长率来说,陕西省比浙江省低21.47个百分点,因而其创造工业总产值和利税方面却远远不如中小企业活跃的浙江。因此,对于地处西部地区的陕西省中小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掘人才潜力才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这才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3 陕西省中小企业吸引人才能力分析
SWOT分析是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的一种系统方法,广泛应用在商业分析之中。SWOT是4个英文单词开头第一个字母的组合,即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威胁(threat)。SWOT分析是对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通过与竞争对手相比,寻找企业在发展中自身存在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即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环境对公司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即机会和威胁,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因而本文运用SWOT方法对陕西省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能力做分析。
3.1 内部优势(S)
企业内部环境是有利于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并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内部条件与氛围的总和,由企业家精神、企业物质基础、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构成。其中,企业物质基础和企业组织结构构成企业内部有形的硬环境,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构成企业内部无形的软环境。中小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的目标就是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为实现企业利润目标营造一个有利的内部条件与内部氛围。陕西省中小企业的内部优势大致包括以下方面:(1)陕西省中小企业能够提供较快的、幅度较大的职位晋升机会,这是吸引并留住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2)陕西省中小企业管理层次少,决策相对集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负责人往往是高层管理者,从而容易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得不到重视的问题,有利于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衔接。(3)陕西省教育事业继续蓬勃发展,人才总量丰富,高校招生规模继续扩大,研究生招生快速增长。据陕西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09年全省招收研究生2.73万人,在校研究生8万人。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7所(含民办学校),共招收本、专科学生27.3万人,在校学生89.37万人,虽然招生人数比上年减少1.23%,但在校学生却比2008年增长6.43%,这为陕西中小企业人才供给提供了有力保障。(4)陕西人在传统文化熏陶中形成了忠厚老实、重情重义的性格,只要有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陕西省中小企业就很容易形成凝聚力强的工作团队。
3.2 内部劣势(W)
虽然陕西省中小企业拥有众多的内部优势,但是其内部劣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具体体现在:(1)不少中小企业没有把人力资源规划放到战略高度,很少考虑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以及人力资源体系能否有效地支持企业的发展战略。(2)企业规模小、资金薄弱限制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很多中小企业既没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士。(3)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忽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持有不正确的人才观,企业没有和谐的工作环境,人才得不到重视,最终导致难以吸引到高素质人才及企业内部人才流失。(4)陕西省中小企业缺乏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现象较为明显,造成企业人员流动频繁,这很难吸引高学历人才选择中小企业。
3.3 外部机会(O)
在十二五期间,陕西省中小企业在各个方面面临着众多的发展机会,可以分为明显的外部机会和潜在机会,明显的外部机会包括:(1)陕西省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陕西省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林木资源和水利资源,这些自然资源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外部的资源支持。在矿产方面,除了现在开采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外,陕西省还有钼、铅、锌、汞、锑、铁、金等矿种。(2)优质的基础设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西部大开发实施10年来,陕西省的基础设施有了巨大发展,陕西省的投资、消费和生态也有所好转,这大大增强了陕西省内生性发展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方便了陕西人的生活,而且反过来大大拉动了投资。潜在的外部机会包括:(1)经济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有关经济方面的法律制度在逐渐的健全,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融资环境较为宽松。(2)政府服务水平有所提高。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省政府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实施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关心中小企业的成长。
3.4 外部威胁(T)
随着陕西省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加之当今世界经济联系的紧密性,陕西省中小企业也难以避免一些外部的威胁,也可以分为明显的外部威胁和潜在威胁,明显的外部威胁包括:(1)落后产能转型较为困难。中小企业在规模和实力上都远远弱于大型国有企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中小企业的产品不能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客观上迫使其淘汰一些落后的产能,实现企业的转型,而陕西省中小企业的软硬实力均不强,导致一些企业转型较为困难。(2)中小企业技术环境较为严峻。陕西省中小企业普遍漠视企业的培训服务,从而企业人员的技术水平长期停留在一个点上,其旧的技术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时代,从而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新品开发和企业长久的发展规划。潜在的外部威胁包括:(1)中小企业服务的满意度不高。由于自身发展的限制,不少中小企业在中介服务和商业网络服务方面重视程度较低,从而企业的服务水平较低,社会公众对其服务的满意度也较低。(2)社会经济中诚信道德文化的漠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冲击。社会文化因素是决定市场中任何个体(组织)信念、价值和生活准则的基本因素,陕西文化历史悠久,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但随着经济发展中诚信的逐渐丧失,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一些中小企业也加入其中,从而导致恶性循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SWOT分析方法通过对陕西省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能力内部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会、威胁进行排列组合,提出了四种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选择的决策可能性:SO策略,WO策略,ST策略,WT策略。SWOT矩阵可以为陕西省中小企业吸引人才未来的规划思路和步骤提供相应的指导思想,具体如下。
4 策略建议
在高通货膨胀与知识经济并存的21世纪,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陕西省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发展壮大,就要抓住人才这条关键的发展线索,不断吸引并培养人才,增强中小企业的内部实力,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程度。如何提高陕西省中小企业吸引人才的能力,日益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要壮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就要有针对地对中小企业提出调整策略,根据上文分析的四种不同情况,下面着重针对不同中小企业提出四种调整策略。
(1)增长型策略。
对同时拥有良好的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的中小企业,其发展的核心就是有质量地不断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发展增长型企业。首先,要把握政策的发展动向。在十二五规划发展的初期,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实力的中小企业要牢牢紧随国家政策的调整方向,抓住对企业发展有利的发展点,不断研究并开发新产品,掌握市场的制高点,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其次,要狠抓企业的生产效率。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在不断地调整生产方式,社会各界在关注经济增长总量的同时也逐渐关注经济的增长质量,有质量的增长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因此陕西省中小企业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把牢产品的质量关,狠抓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发展水平,在企业增长到一定阶段的背景下,要逐渐关注经济增长的结果、前景和持续性,结构的协调性、福利的分享性、增长的稳定性,努力做到企业的效率提高、结构优化、稳定性提高、福利分配改善等方面,使企业的素质与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从而使企业能够长期得以持续的发展。
(2)扭转型策略。
对虽然有着内部劣势但却拥有外部机会的中小企业,其发展的关键就是扭转企业当前不利的局面,不断调整企业的发展规划,引导企业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要不断完善企业的制度建设。通过对陕西省中小企业人才管理制度建设总体情况、不同背景企业人才管理制度建设状况的了解,可以总结出陕西省中小企业在“人的管理”方面还处在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才管理的转型时期,因而要强化现代企业人才管理制度建设,尤其要关心涉及员工职业发展的战略性人才管理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岗位管理建设。目前中小企业流行的各类人才选拔的方法还以传统的笔试、面试为主,而案例分析、商业模拟等仿真练习的方式还较少,让企业丧失了近距离地观察判断参赛人员在未来工作中的潜力。所以应积极开辟吸引人才的渠道,对人才引进的渠道进行细分,并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不同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引进新的人才选拔方法,从对学历、技能和经验的审核,发展到有针对性地测评企业需要的特定素质。进而培育企业品牌,逐渐在求职者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未来的人才争夺战增添优势。
(3)多种吸引策略。
针对具备内部优势却缺乏外部机会的中小企业,其发展的要领即为多种吸引,通过吸引众多的要素来增强其外部机会的可能性,从而点燃企业的发展引擎。第一,落实员工的绩效考核。员工绩效考核的结果主要应用于奖金分配和调薪,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是大部分企业实施员工绩效考核的必备工作,国有企业尤其是金融业、水电煤气业、交通仓储邮政业等行业建立考核制度和实施考核的面较广,但执行不力,考核实施效果一般,而陕西省部分中小企业的员工绩效考核还没有成为其必须进行的一项人才管理工作,因此这类中小企业要完善落实员工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第二,深化薪酬管理建设。陕西省大部分企业一般参照同类企业经验数据和本企业历史水平确定工资标准,大部分企业在薪酬管理上实行分类管理,技术、销售及其它人员薪酬结构各不相同,长期激励的主要形式是虚拟股票。因此要不断深化薪酬管理建设,调整不同人员的薪酬标准,丰富激励的形式,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
(4)调整维护型策略。
对于既缺乏内部优势又缺少外部机会的中小企业,其发展的主要方向是通过对当今政策的解读,不断淘汰企业的落后产能,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并不断完善各方面来维护保障新政策的运行。其一,要抓住市场的需求点。此类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源于其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严重偏离,企业生产的产品销路不畅,产品的不断积压,企业员工的工资就不能及时发放,进而造成人才不断流失的恶果。因此企业要培养灵敏的市场需求触觉器,调整企业今后生产方向及产品的种类,跟随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其二,要完善各种配套措施。在确定了企业的生产方向和生产种类后,企业的各项配套措施要逐步跟进,为企业的后续生产提供保障。其中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人才管理的重要政策环境,一些中小企业各类社会保险参险率和离退休职工管理社会化率离广泛覆盖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加强执法和监督,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企业也要提高认识,贯彻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人力资本投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才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淑君.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入世后面临的挑战[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2-5
[2]赵晓雷,曹啸.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供给及风险控制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4):57-64
[3]张金娟.基于中小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途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1(6):151-153
[4]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35-44
[5]辜胜阻,肖鼎光.完善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政策的战略思考[J].经济管理,2007(7):25-31
[6]陈丹,张慧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成长性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1(1):104-109
[7]田源.抓住机遇破解瓶颈制约加快陕西中小企业发展[J].西部大开发,2008(3):8-10
[8]CHANG-YUAN GAO,DING-HONG PENG.Consolidating SWOTanalysis with nonhomogeneous uncertain preference information[J].Knowledge-based Systems,2011,24:796-808
[9]R G DYSON.Strategic development and SWOT analysi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4,152:631-640
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补贴政策 篇11
吸纳的“就业困难人员”属于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0元;吸纳的“就业困难人员”属于协保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一次性缴纳社会保险费已满15年的征地人员,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所需费用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
各区县在控制公益性岗位现有规模不扩大的前提下,可根据当前就业状况,合理调整公益性岗位结构,在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过渡性安置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公益性岗位中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市场化就业,拓宽“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门路。凡公益性岗位吸纳新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保险基金按月给予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费补贴。
对满足“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中除“连续处于实际失业状态6个月以上”的其他条件,但就业确有特殊困难的人员,可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经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核同意,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并安排到公益性岗位就业,按规定享受公益性岗位相关扶持政策。
“就业困难人员”主要是指本市法定劳动年龄段内的失业、协保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有一定劳动能力且就业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业条件差而难以实现市场化就业,连续处于实际失业状态6个月以上的下列人员:
(一)大龄失业、协保人员(男性年满45周岁、女性年满40周岁);
(二)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
(三)农村低收入家庭成员;
(四)连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个月以上的家庭成员;
(五)经鉴定为中度残疾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
(六)被征地并领取生活费补贴期满后仍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
(七)刑释解教人员等有特殊困难的其他人员。
《关于鼓励本市“就业困难人员”在涉农单位就业的试点意见》(沪人社就发〔2013〕51号) 招用“就业困难人员”且同时满足有关条件的本市涉农单位(劳务派遣类公司除外),可以申请专项就业岗位补贴。自2013年1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为2年。
其适合对象:本市法定劳动年龄段内,有一定劳动能力且就业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业条件差而难以实现市场化就业,连续处于实际失业状态6个月以上,不满足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援助工作的若干意见》(沪人社就发〔2010〕16号)第一条规定的七种类型条件,愿意在涉农单位(包括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线非管理类工作岗位就业的失业、协保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
补贴标准:
1、当月补贴发放人数按照该单位当月在岗“就业困难人员”人数和“净增加就业人数”两者之间的较小值计算。
2、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800元。
补贴条件:
1、涉农单位的注册地属于金山区、奉贤区和崇明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属于区(县)级及以上示范合作社
2、用人单位就业人数净增加。
3、涉农企业与吸纳的“就业困难人员”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在合同中明确且实际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在该单位的非管理类一线工作岗位就业,并按规定办理用工登记备案手续和缴纳社会保险费。
《关于鼓励本市“就业困难人员”在部分特定行业就业的补充通知》(沪人社就发〔2014〕39号) 在本市工商、民政等部门注册登记6个月以上且从事绿化市容、物业管理、涉老服务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等用人单位(劳务派遣类公司除外),吸纳按照《关于鼓励本市“就业困难人员”在部分特定行业就业的试点意见》(沪人社就发〔2013〕50号)第一条规定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的,可按规定向经营地(服务场所)所在区县就业促进中心申请专项就业岗位补贴。用人单位所属区县从原试点的宝山区、闸北区、闵行区、嘉定区、金山区、奉贤区和崇明县扩大至全市所有区县。自2014年1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为1年。
补贴标准:
1、申请专项就业岗位补贴。用人单位所属区县从原试点的宝山区、闸北区、闵行区、嘉定区、金山区、奉贤区和崇明县扩大至全市所有区县。
2、未按照沪人社就发〔2013〕50号文件规定纳入试点的相关用人单位申请专项就业岗位补贴时,需提交营业执照或相关注册登记证书(原件和复印件),以及加盖用人单位注册区县行业主管部门(或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公章的行业证明。
《关于做好本市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工作的通知》(沪人社就发〔2014〕43号) 符合条件的本市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年度本市户籍学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在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办理用工登记备案手续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且高校毕业生为毕业后初次就业的,可向纳税地所在区县就业促进中心申请社会保险补贴。执行期限截至2015年12月31日。
补贴标准为按本市上年职工平均工资60%作为缴费基数计算的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50%。补贴期限按单位实际使用毕业生的月数计算,最长不超过1年。补贴所需资金从企业纳税地所在区县的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关于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定岗位有关问题的通知》(社部发〔2014〕76号) 对采取有效措施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的企业,由失业保险基金给予稳定岗位补贴。可按不超过该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总额的50%给予稳岗补贴,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稳岗补贴主要用于职工生活补助、缴纳社会保险费、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相关支出。稳岗补贴政策执行到2020年底。
补贴政策主要适用以下企业:
(一)实施兼并重组企业。指在日常经营活动之外发生法律结构或经济结构重大改变的交易,并使企业经营管理控制权发生转移,包括实施兼并、收购、合并、分立、债务重组等经济行为的企业。
(二)化解产能严重过剩企业。指按《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等相关规定,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淘汰过剩产能的企业。
(三)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指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等规定,对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
(四)经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行业、企业。
补贴条件:
(一)失业保险统筹地区实施稳岗补贴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上年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具备一年以上支付能力;失业保险基金使用管理规范。
(二)企业申请稳岗补贴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及所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环保政策;依法参加失业保险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上年度未裁员或裁员率低于统筹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企业财务制度健全、管理运行规范。
(上海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研究所姜怡供稿)
吸纳能力 篇12
于是, 大家仍然需要继续反思:“到底信息技术教师应如何面对整合?”“我们去整合他们, 还是让他们来整合我们?”“信息技术课还有必要存在吗?”……甚至, 不少专家把整合上升到了信息技术课程存在与否的问题上, 这并非危言, 在义务教育甚至高中教育已经面临课程政策方面的困难。
为此, 我们中的很多人在设想“如何跳出技术看信息”、“如何跳出学科看技术”等涉及课程核心的问题, 这实际上也是整合的最高境界。在完成这样的理想之前, 立足于信息技术学科, 在细节上“吸纳”整合元素, 用实践提高课堂整合的丰富性应是可采之举。
●把握整合元素的内涵, 不迁就整合的内容
要在内涵上下功夫, 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不要就主题而主题让技术对学科内容迁就, 二也不要把学科内容仅仅作为范例来应用, 而是要让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内涵切合起来。
反思以前的失误, 开始的时候, 我们跟着任务走技术, 把任务驱动用偏了, 致使到了主题教学, 技术学习就全面沦陷。
因此, 现在如果把握整合元素的内涵, 就要对其他学科与技术双方的内容都责问“是否必要”。
例如, 小学信息技术“图块剪切、复制、粘贴”内容, 基于早期的任务驱动, 我们曾经整合进小学数学的“加、减法”, 即用复制的方法来增加物品演示加法, 用剪切物品来演示减法。其后, 在主题教学的背景下, 我们又曾换成整合语文看图说话的演示, 如“把大灰狼赶出了森林”等。这个变化, 看似越来越故事化、生动化了, 但是却并没有在整合的元素内涵上有所提高, 无非是说“加”或“减”的内容。
再说, 对这样的学科内容, 很大程度仍然是断章取义, 只为多学这点数学或语文知识有什么用途呢?
所以, 必须要解决整合双方元素的“必要”性, 才能体现正确的内涵。同样是刚才看图说话的例子, 如果我们从制作图片为看图说话提供活动材料的角度出发, 引导学生讨论手工制作好多张相似的“图画”场景, 需要重复绘制, 工作量比较大, 如果采用增、减图片元素的方式 (也可以向活动图册要灵感) , 会不会提高效率?就这样转转视角, 学生一样需要看图说话的语文知识, 又需要用技术来改善看图说话的素材, 必要性油然而生。技术因此也变得必要, 而不是迁就整合活动让内容相互应付。
●提高整合元素的价值, 不苟合整合的过程
要体现整合元素的价值, 就是不要把技术过于综合化, 不要因为内容而分散技术价值。就像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是以提高其与学习效益相似, 整合进其他学科是为了提高技术学习的效益。
在整合过程中, 要突出技术的核心价值, 不能动辄以“综合技术应用”来遮掩技术学习的苍白。例如, 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 往往抛出一个主题, 比如“南极洲冰川覆盖面积的变化”地理学科知识的探究。比如, 需要搜索一些变化的图文、视频媒体资料, 或者还要通过网上交流方式与专家、教师讨论等。这无疑是一种过于综合的技术应用实践。这样的网络探究设计, 看似非常实际且有效, 但是执行起来时间、空间都相对困难。因为信息技术工具化的前提是对基本技术已经有比较熟练的掌握。
反诸于已, 信息技术课程就需要优化过程, 不能为了整合而采用技术过多泛化了技术的学习过程。其他学科整合信息技术时, 曾提出了“整合点”的概念, 即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个“点”上宜于使用信息技术。我们信息技术整合其他学科知识, 仍然也需要“整合点”, 即要能够区分在哪个“技术点”来整合学科知识会更有效益。即要寻找整合的必要性。例如, 在网络交流时, 我们需要发挥网络的虚拟特点, 让大家对一些问题进行辩论, 如话题“圆明园是不是应该重建”, 因为技术的采用让学习、活动过程更自由, 观点更自主;而对于一些需要面对面解决的问题还是面对面更好, 如话题“如何制作插花”, 如果用技术会使活动过程缺乏现场亲切感、内容真实感。
●增强整合元素的融合, 不游离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素养, 而不是过多因为整合去培养学生的其他学科素养。很多人曾明确提出过反对意见:“我们学科没有这个责任”。其实这话本身是有道理的。但是, 如果作为一种技术, 它的目的是应用, 因此必要的应用是不能回避的, 虽然不能因此作为技术课程的核心。就像开车走路, 我们没有必要太过关心天空, 但如果我们会应用“太阳”、“北斗星”辨识方向, 如果我们会采用“GPS”定位位置, 我们仍然还是在走路, 而不是搞天文学。
把握了整合的内涵, 找准了整合的点, 再需要做的就是要把整合真正“整”起来, 达到有机融合, 而不任由两个目标各自游走。
例如, 早前做过的“用计算机作文”课程整合, 到现在还有不少人仍然把输入法、文字编辑与作文整合。这不是技术讲完后让学生现场在电脑里写篇作文了事, 而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教会学生如何用电脑列出构思、写出规范的文章、修改文章的内容提高质量, 甚至把文章进行排版利于交流的整体的活动设计。整个活动围绕学生作文进行, 但每个环节用到的关键技术:输入、编辑、审阅、校对、发布等都是明确的、有效的。真正把技术作为工具融合在作文中。
如果只是输入汉语句子, 我们想象不出在电脑中写一句座右铭或者一首打油诗跟手写有何不同。相反, 利用技术整合, 文化元素要和技术元素融合。如座右铭的整合内涵可以是用技术让它变得更有力量 (字体、配图等美化) , 整合点也可以只放在“艺术字”技术, 整合元素融合就要瞄准艺术字的字体风格、形状气势、色彩韵味等, 让整合整出默契来。
综上所述, 诚如我们在群里争论的“‘学而时习之’的正解是什么”的问题, 好多人去网络检索, 对比出现的分歧集中在“习”的意义有大不同。可见, 在技术要求上会“检索技术”就行, 在语文学科上要求“正解的结论”能得出才行, 在整合的意义上呢?希望, 留有这个问题让我们去思考!
但愿, “学而时习之”, 也能成为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方法与课程境界。
就像开车走路, 我们没有必要太过关心天空, 但如果我们会应用“太阳”、“北斗星”辨识方向, 如果我们会采用“GPS”定位位置, 我们仍然还是在走路, 而不是搞天文学。但是, 由于关注了天空, 我们走路的技术会更好
【吸纳能力】推荐阅读:
整体吸纳09-04
吸纳05-21
中小企业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障碍分析11-18
天津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办法10-24
提升能力能力08-23
听说能力专业实用能力05-14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10-26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1-08
模仿能力比创新能力06-16
自理能力生存能力作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