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思维(共12篇)
生态思维 篇1
数学教学之“道”在于对数学教学之“根”的守望——把握数学课程特点,致力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自主平台,不仅能给学生以始料未及的体验,更能促进学生主动思维,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一、自主建构促思维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教学中,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认识正比例意义》一课概念抽象,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等教学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体,以创新为主旨”,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建构正比例的意义,在学生初步理解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后,教师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师:谁会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正比例关系?
生1:.
生2:。
师:正比例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正比例是两个数的比,而且它们的比值是一样的、不变的。
师:你的意思可不可以这样表示,教师板书:比值(一定)。
生:可以。
师:,又是什么意思呢?k表示什么?
生:x表示一个量,y表示另一个量,k表示它们的比值。
师:她很有思想!对这样的表示方法有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生:比值要一定才是正比例,所以,k的后面要加上一定。
师:请你上来补。
学生补为(一定)。
师:你真了不起!但一般情况这样写:(一定)。像这样的两个量,我们就说y和x成正比例,y和x是成正比例的量。
……
就这样,先让学生自主建构正比例的意义,然后,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调整、修补自己的思维,逐步将自己的思维纳入正确的轨道,整个过程,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创新的火花不断绽放。
二、自主思辩促思维
“思辩”意味着观点的交锋与碰撞。如果没有各具个性化色彩的不同观点的交锋与争论,也就无所谓“思辩”,也就谈不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更遑论智慧的生成与萌动。从这个角度讲,思辩性的课堂应当是一个学生的个性见解得到充分尊重与张扬的课堂,是一个学习主体互动交往、问题讨论式的“活”的课堂。
在教学《反比例意义》一课时,有这样的两个片段。
在学生认识了“反比例意义”后,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5页的“练一练”。
糖果厂包装一批糖果,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如下表。
师:表中有两个相关联的量?为什么?
生1:每袋的粒数扩大,装的袋数反而缩小;每袋的粒数缩小,装的袋数反而扩大。
师:猜猜看,老师会提什么问题呢?
生:每袋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出示问题:每袋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生:成反比例,因为乘积一定。
师:我把表中的数据遮住,你还能判断吗?
生:可以,后面有省略号,可以补数据。
师忍俊不禁地把“……”遮住。
师:还能判断吗?
生1:不能,因为我不能确定总粒数是不是一定。
生2:可以,因为题中的第一个条件“包装一批糖果”就是说明总粒数是一定的。
师: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是呀,当题目不提供数据时,我们可以根据条件中的一些信息来判断两个量的乘积是否一定。
……
这里的对话不仅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而且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承领,也是师生不断建构意义的生成过程。教师也在“急”中生“智”,与学生进行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毋庸置疑,整个过程是充满创造色彩的。
三、自主操作促思维
对小学生来讲,真正的知识开始于客体的操作活动之中。因此,实际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动态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圆锥的体积和它等底等高的体积关系,我让学生用学具倒水实验。实验之前,我先让学生猜一猜。我手拿学具问学生。
师:这个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体积的2倍。
生:不对,是3倍。
生1:是2倍,我在家里做过实验了。
师:你拿什么做的?
生1:我拿学具盒中的圆柱和圆锥倒水,倒了2次差一点点就满了。
台下还有不少学生在附和,是的,我也差不多是2倍,倒三次嫌多,倒两次嫌少。
这样的结果很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没有直接作出评价,而是将问题抛给学生。
师:你认为他们对吗?
生:不对,应该正好倒三次才对。
师: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生1:先看一看它们是不是等底等高。
师:怎么知道它们等底等高呢?
生:将底叠在一起,看看是不是完全重合。
师:高呢?
生:将两个圆锥放在桌上,看看是不是一样高。
学生将这两个圆柱和圆锥比了一下,发现圆柱的底面积比圆锥的底面积小。
师:那做实验的两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要求呢?
生: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师:“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我们可以简称为“等底等高”。
现在请你同桌合作找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再来做实验。
学生做倒水实验。
师:倒几次正好倒满?
生1:三次。
生2:倒三次嫌多,倒两次嫌少。
师:帮她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生1:她装得太满。
生2:我们在科学课上学过的,水有张力,圆锥的口径小,张力大,容易溢出。
师:我们请她上来再做一次,看看问题是不是出在这里。
……
“实践出真知”,一点不错!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小主人,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鲜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变的有思想,会思维。
生态思维 篇2
朱昌球
语文学习的宗旨应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阅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写作水平的提高,更离不开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在高中语文的成语教学中,其主要任务还是要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汉语言的文字主要是表意文字,从字形联想到字义,从汉字结构入手,联想到偏旁与偏旁之间的关系,主要运用的是联想和想象等思维方式。所以,从关键词语(字)入手,理解成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转化义和假借义,主要训练的应是形象思维能力。
成语属于固定短语。所谓“固定”,除了字数、结构、句式等固定外,其词语与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基本是固定的。譬如,词语与词语之间是必要条件关系,就不能理解为充分条件关系(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所以,从词语与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理解成语所反映出的思想认识和生活哲理等深刻的文化内涵,主要训练的应是逻辑思维能力。
准确理解成语的内在意义和深刻内涵,还只能帮助扫除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和解决语言文字上的疑难问题;要想在写作上有所帮助和提高,还得注重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
成语大多来源于经典古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运用和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赋予了成语以新的意义。和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等其它汉语言词汇一样,在使用对象,感情色彩,词性活用,甚至语体色彩等方面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美轮美奂、明哲保身、踌躇满志等)。从成语溯源到成语转化,必须得兼顾语境和时代文化的发展,才能运用得体,表达准确,交流没有“隔阂”。当然,从思维训练上讲,它应属于辩证思维训练的范畴。
我们看了许多对联,格言警句,经典名著,都引用或化用了成语和典故。有许多名人名联就是集成语典故而成。如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纳于大麓;藏之名山”,“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等等这些,不管是对成语典故的直接引用还是稍加改写,不管是对象转换还是意义转化,都是在运用上使用了集成创新的方法。学习这些,不是培养创新思维那又是什么呢?
小花坊生态饰品的新思维 篇3
开业庆典需要花卉装点气氛,办公环境需要绿色有氧呼吸,乔迁新居更需要大自然的气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植被、家居装饰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目光。 “李姐。您家这个绿色的屏风可真漂亮,好像是在大森林中一样,不仅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还有点天然氧吧的意思啊”。“创意不错吧,这还是我从小花坊生态饰品店里学来的呢。不仅美化环境,而且还是无土栽培,维护起来特别方便。”
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意识,要美观,要时尚,更要健康。从80年代至今,花卉行业的综合产值从6亿增长到560亿,增长了90多倍。人们的消费理念在发生巨大变化,但是,从人均消费水平来看,中国的人均花卉消费水平还不足2元/人,巨大的市场消费额在等待着商家的挖掘。
小花坊生态饰品应运而生,准确定位年市场规模逾1800亿的“生态饰品”,这一空白市场,极大地丰富了饰品种类,革命性缔造了中国生态饰品产业,成为中国整合性生态饰品产业的第一家。
赏心悦目的花卉确实招人喜爱,但是传统植物花卉的种植方法却非常讲究,没有那个金钢钻,还真就养不好。小花坊生态饰品将生态植被引入饰品领域,其无土栽培的方法,不仅外观上漂亮,就是养护起来也彻底解决了长期困绕人们的一大难题。
小花坊生态饰品高薪招聘资深教授专门传授花卉技术、艺术,对所有合作者、消费者都包教包会,服务到底。很多在小花坊购买饰品的人,开始都特别担心这些不用土壤种植的植被自己养不活,但是等小花坊的技术人员稍一介绍,个个都豁然明了,恨不得把整个花坊里的壁画、迷你花卉、家居饰品统统带回家。
“这样一种植物,只要我喜欢,不用换营养液可以生存半年之多:这个小瓶的植物,里面的沙子都是有营养的,基本不用管理,偶尔浇点水就OK了,你说方便不方便?”“对呀,这些生态饰品可比种、养那些原来的花草省心多了,而且屋子里到处都是绿色,生态环境没得说啊”。每一个走出小花坊生态饰品店的顾客脸上都充满着绿色的喜悦。
小花坊生态饰品的思维跳出了现有市场竞争的局限,在的新领域,不断为客户和自己创造出了巨大的增值价值;在追求自然时尚生活的现代,又为人们营造了无比绿色的生活空间,同时也为投资者开辟了崭新的创业思路。花卉的利润空间一般在300%-500%之间,比如,玫瑰,产地价格应该在0.9-1.5之间,但零售价格在5元-20元之间,而小花坊的花卉通过技术改进之后,利润便达到惊人的500%-1200%之间。
生态思维 篇4
现代生态城市思想来源于英国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该理论为我们展示了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生态魅力。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 (MAB) ”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1]。这一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 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使生态城市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有关专家认为, 21世纪是“生态世纪”, 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那么, 如何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以及寻找如何实现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将成为国内外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目前, 国外对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和生态城市的实践等方面, 如城市生态组织分别在1990年和1996年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10条计划和10条原则[2];Dominski T提出了生态城市分“三步走”的模式[3], 介绍了美国的伯克利和巴西的库里蒂巴[4,5]等生态城市的建立情况。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城市评价体系方面, 如宋永昌、郭秀锐、顾传辉、石永林等[6,7,8,9,10]分别从生态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和不同目标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缺乏对生态城市发展演化机理与内在机制的研究, 生态城市建立的指标差异性较大。此外, 刘建国、马世骏等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对城市生态值的概念、生态库的概念和城市生态系统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11]。但是, 以上这些研究都未涉及到生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生态承载力的限制问题, 这样对生态城市理论进行的研究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生态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
本文将通过对超系统思维的分析, 并以任何生态城市的生态承载力都是有限的为前提, 对生态城市的构建模式进行研究。
2 超系统思维
超系统这一新的系统思维范式是由我国学者胡皓在其2002年所著的《自组织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 由于环境容量有限的绝对性, 任何系统发展与稳定的完全相容, 进而发展的绝对可持续是不可企求的。但是, 由于环境容量的某种相对无限, 发展与稳定的相对相容, 进而发展的相对可持续又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超系统的超越性便是实现这种可能性的途径之一。
“超”系统思维的“超越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力图在某种更高层次上实现对系统发展与稳定不相容性的某种超越, 对系统生命相对有限即发展不可持续性的某种超越;二是对单个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有限性超越, 对单个系统各自部分和暂时利益的超越, 以及对系统之间自利竞争关系的超越。
胡皓提出超系统思维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就是由于环境容量有限性所导致的系统发展与稳定的不相容, 进而表现为发展的不可持续。为解决上述问题, 超系统思维的最核心思路是超出各单个系统, 在与其他系统的互利合作、协同进化中, 耦合成某种更高层次上的超系统, 从而在该超系统的进化中, 寻求作为其组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12]。
3 基于超系统思维的生态城市构成
由于生态城市系统内部信息量增长与结构功能优化存在极限, 以及其外部环境中生态承载力存在极限的双重限制, 生态城市的发展在绝对意义上是不可能永远持续的。但是, 追求相对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确实有其合理性, 也有必要性。虽然单个生态城市系统可通过与其他生态城市系统的相互竞争来提高开发外部资源的效率, 并暂时延长其可持续发展周期, 但是单纯依赖相互之间的竞争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其致命的局限性:第一, 生态城市之间的过度竞争必然导致各系统之间两败俱伤的结局;第二, 任何一个生态城市系统都不可能独立存在, 更不可能实现长期独立存在, 如果通过竞争将其他生态城市系统置之死地, 很有可能就是将自己置于死地。因此, 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通过建立与其他生态城市系统之间互利合作的超系统, 组成超系统来实现系统的发展, 达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系统之间或生态城市系统与其环境之间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的机制耦合成为一个超系统:一是不同生态城市系统之间实现分工, 分别开发不同的外部资源。通过分工合作, 避免对有限的同一外部资源的过度竞争;二是不同生态城市系统之间实现合作, 为其他生态城市系统的发展提供补充和保障。不同生态城市系统分别开发不同的外部资源, 各自的产物部分或全部不同, 可通过交叉输入、互相补充来实现相互之间的合作。
作为能够耦合成保证生态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超系统的各个子系统, 必须是它们中的每一方在功能上都同时具有以下的双重属性:单个生态城市通过产物自返循环来实现自利性, 生态城市之间通过产物交互循环来实现互利性。因此, 单个生态城市只有当其生态承载力不仅尚属相对宽裕, 或者即使已经开始趋向于相对紧缺时依然能够经受住压力, 适应其所处环境, 这样的优势生态城市系统才有可能获得并保持其作为超系统的资格。那么, 生态城市系统必须在可能的竞争中不断从其外部环境中获取足够的物质和能量, 并将其相当一部分用于维持自我复制的自返循环过程。此外, 单个生态城市系统不能仅与其他生态城市系统形成单纯的竞争关系, 还必须进一步耦合成更高层次上的超系统。为此, 每一生态城市系统的产物不仅能通过自返循环推动自身的自我复制, 还需通过不同产物之间的交互循环进行强化, 对其他生态城市系统的复制提供它们各自不可能具有的某种有利作用, 达到互利合作的目的, 才能耦合成更高层次的超系统。
通过以上分析, 本文认为要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构建一个多生态城市互利耦合的超系统, 通过子系统之间的竞争与协同、互利与耦合来保证生态城市的相对可持续发展。
4 生态网络城市模式构建
生态城市的发展是依赖其所处的大环境, 而所处的大环境又是由很多个城市所构成的。生态城市的发展建设不只是对一个城市的生态进行建设, 而是对区域内所有城市以至于全球范围内所有城市的生态进行共同建设。只有当区域内所有城市都建成了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但是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城市与城市之间既存在相互限制、相互制约, 又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更为广义的复杂生态城市系统。同时, 生态城市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系统, 城市之间彼此进行物质、能量、信息、要素的交流, 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广泛的竞争与合作。
基于结合生态城市的概念与超系统思维, 本文提出了生态网络城市建设模式。生态网络城市是指在外部资源有限的前提条件下, 由多个能相互提供城市外部生态承载力的生态城市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发展的城市集合体。这个生态网络城市由多个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 功能上具有产物自返循环和交互循环的生态城市组成。核心生态城市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多个, 但其中每一个生态城市都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它们之间除了要不断地进行能量、物质、信息和人口的流动外, 还要互相提供城市外部承载力, 包括城市环境承载力、城市资源承载力、城市经济承载力和城市科技承载力等。通过这样不断自返循环和交互循环, 既可避免城市之间对外部资源的过度竞争, 又可以使各个生态城市得到发展, 最终实现整个生态网络城市的发展。
4.1 生态网络城市结构模型
图1为一种简化的生态网络城市结构模型图。它由三部分构成, 每一部分为一个生态城市, 而每一个生态城市表现为一个“金字塔”结构, 由三个截面组成。“金字塔”三个截面的底层是将“资源与生态环境”作为生态城市的依托, 中间层是将“科技与管理”作为生态城市的催化剂, 上层是将“经济与社会”作为生态城市的表现形式, 塔尖为“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目标, 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图1中, 每两个生态城市之间有一个双向箭头, 代表这两个城市之间的生态引力, 说明在这个生态网络城市系统内部城市之间还要进行不断的物质、能量、信息和人口的交流, 每个城市都要为其他城市进行生态建设提供不同方面的承载力支持。生态网络城市作为一个整体, 还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 最终实现整个生态网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2 生态网络城市特点
基于开放式复杂巨系统的生态网络城市建设模式, 它既解决了目前进行生态城市建设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又体现了生态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①生态网络城市系统结构具有相互紧密联系的层次和系列。每个生态城市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 如经济系统、生活系统等。整体的生态网络城市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又构成一个层次, 每个子系统之间都是密切联系的。②生态网络城市系统整体的作用大于各生态城市的简单总和。生态网络城市系统将体现出整体优势, 整体作用十分明显, 这就是所谓的“聚集”效应。③在生态网络城市的巨系统中, 总是上一层次的大系统决定性地影响下一层次的小系统。在对生态网络城市进行规划时, 必须从全局出发, 由上一层次的大系统决定下一层次小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 且每个生态城市系统都将会反过来影响大系统。④生态网络城市系统内部各生态城市相互之间, 或与更大的系统、旁系统进行种种交换。生态网络城市内部系统日益复杂, 外部系统影响就日益增强, 城市人口、城市经济、城市建设、城市生态与外界的关系也日益密切。进行生态网络城市建设, 可实现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力、信息等交换。而且, 当生态网络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时, 会不断与其他生态城市系统进行种种交换。⑤生态网络城市系统的自组织和自适应性。生态网络城市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学习功能, 系统也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和自组织性。通过自适应、自组织作用, 往往反过来取得经验, 最终获得接近优化的解决方案。而且, 整个生态网络城市系统作为整体面向全球开放, 在全球范围内可与其他区域展开竞争与合作, 参与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生态城市这样的优化组合, 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 以实现生态网络城市的整体优势, 最终实现整体生态网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 在外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要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构建互利耦合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网络城市, 这样才能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中生态承载力的双重限制。从超系统思维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生态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并对生态城市超系统的构成及其耦合机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一个在外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能够实现互利耦合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网络城市建设模式。
关键词:生态城市,超系统思维,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2]Register R.The Eco-city Movement-deep History, Movement of Opportuni-ty[C].Village Wisdom/Future Cities:The Third International Eco-city andEco-village Conference.Oakland:Eco-city Builders, 1996∶26-29.
[3]Dominski T.The Evolution of Eco-cities[R].Context Institute.Designing ASustainable Future (IC#35) , Spring, 1993∶53.
[4]Register R.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ier Future[M].CA:North Atlantic Books, 1987∶13-43.
[5]尹洪妍.国外生态城市的开发模式[J].外国城市, 2008, (12) ∶90-92.
[6]宋永昌, 等.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 12 (5) ∶16-19.
[7]郭秀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广州为例[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3.
[8]顾传辉, 陈桂珠.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 2001, (11) ∶24-25, 38.
[9]石永林.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0]王飞儿.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11]刘建国, 马世骏.扩展的生态位理论——现化生态学透视[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72-89.
生态思维 篇5
明建设
通过宁夏公务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科目,宁夏中公教育整理了宁夏公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和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系统思维,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各项建设协同共进,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融入经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特别是生产方式,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
端正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经济发展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原则,绝不能走西方一些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绝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历史任务,首先要端正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深刻领会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充分认识良好生态环境的价值,正确发挥生态环境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增强自然资本意识,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转变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绿色化是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要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形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产业,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支持绿色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实施节能环保重大工程;推进
中公教育·汇总>>>宁夏公务员历年真题
循环型产业体系构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和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
融入政治建设
习近平同志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当前,应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体现到党的治国理政实践中。
树立绿色政绩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大政绩。在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这就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绿色政绩观。习近平同志指出,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哪些是不可逾越的生态红线,哪些是必须确保的作为底线,必须明确,不能有半点含糊。领导干部必须履行好保护环境的职责,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但这不是说不要增长速度,而是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保持中高速增长,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健全制度规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从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到明确生态环境损害党政同责、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一道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铁索构筑起生态文明的制度屏障。同时,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贯彻落实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平衡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强化制度约束功能。
融入文化建设
遏止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就需要加快培育生态文化,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等等。
大力培育生态文化。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要通过宣传教育,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政府应加强环保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保活动,营造良好风气。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将环保法律法规和知识纳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新闻媒体应开展环保法
中公教育·汇总>>>宁夏公务员历年真题
律法规和知识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应当看到,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环保宣传教育需要细水长流,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应通过行之有效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环保意识,让每个公民都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努力打造生态文化示范精品,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形式,满足公众生态文化需求,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大力开展绿色产品公益宣传,加强绿色产品标准、认证等相关政策解读,维护公众的绿色消费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推进绿色科技创新。科技与文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科学技术是修复环境、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及其应用必须坚守对生态环境无害的底线,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目标,不断推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先进技术,坚持走绿色化科技发展之路。政府有关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应积极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应重视以科技体制创新促进绿色科技突破,以强有力举措攻克绿色发展瓶颈。例如,降低绿色技术应用成本,提高绿色标准、能效标准和油品标准等,促进绿色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绿色科技工作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扩大科技成果应用范围。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绿色技术、参与绿色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形成推动绿色科技发展的合力。
融入社会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人们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形成以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为荣,以铺张浪费、加重生态负担为耻的社会氛围。德国学者提出了生态包袱概念,即每单位产品重量所需要的物质投入总量。例如,一个10克重的金戒指,生态包袱是3500公斤;一件170克重的汗衫,生态包袱是226公斤;等等。在生态系统最下游减少一个单位的产品消耗,不但可以减少大量资源投入,而且可以减少数十倍、数百倍甚至数千倍的污染排放。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从更深层次看,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文明生活方式。从“光盘”行动到低碳出行,再到新颖时尚的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方式对于个人而言,折射出现代人的文明素养;对于社会来说,照鉴着现代社会的文明品质,意味着社会成员懂得自我规约、懂得尊重公共空间、懂得人与自然和谐,标注着社会文明水准。
形成全社会共建合力。环境治理既靠政府主导,也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政府要在环境治理中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抓好工作落实,为生活方式绿色化提供物质基础、创造相应条件。例如,加大对公共交通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公共交通成为安全、便捷、经济的交通方式,让公众切身体会到绿色出行的便利。重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中公教育·汇总>>>宁夏公务员历年真题
作用,依法依规落实其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政府和社会组织、公众形成新型合作关系,协力推进绿色发展。对于公众来说,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同时,政府应充分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鼓励通过举报、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或者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等手段,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 人民日报 》(2018年02月09日 07 版)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宁夏公务员考试课程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多写多练,中公申论批改服务可以系统的提高学员写作水平。中公教育宁夏公务员考试培训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公考大战中拔得头筹!
>>>中公名师解析申论范文大全
新思维走进高校《生态学》课堂 篇6
一、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发散的、能动的思维,它既具有通常思维的特点,同时又具有自身固有的新颖性和独创性。构成创新思维的形式,一般有直觉思维、扩散思维和联想思维等。
在《生态学》教学中,野外实习是一种有效掌握书本理论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直觉思维,对问题的解决做出合理的推测、设想或突然领悟,为学生创新活动找到突破口,发现前进的道路,让学生的智慧闪耀出火花。例如,学生在野外实习进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并计算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时,课堂上的基本理论和公式一时不知如何应用,但是利用野外的乔木、灌木等进行现场讲解,学生利用直觉思维可以更好的理解书本上的公式,而且记忆深刻。
在面对目前生态修复的难题时,如何启发学生的扩散思维和联想思维非常关键。例如,土壤污染和防治问题是目前农业院校资源与环境相关学科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国土部发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问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也是在进行《生态学》教学时经常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复杂问题,在教学启发学生的扩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扩散思维是对同一问题探索不同的、新奇独特的解决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敢于从多角度、发散和求异地在科技领域标新立异,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设想、新观点。同时,让学生都具有把不同的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两种不同类的事物之间发现相似之处,并把它们联系起来,从而利用联想思维发现别人看不到的,有所创新和突破。因此,利用这两种思维,教师在课前让不同的学生分别去查阅相关资料,包括关于环境污染的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不同方法和技术等,以及国内外的生态修复研究进展,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并启发学生思考并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扩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有效结合,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较为深入。
二、碎片化知识学习
目前,很多人认为碎片化学习不是学习,认为长期接受碎片信息,会让人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碎片化学习已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书本上的知识,学习内容以碎片化的形式,分布在各个地方。虽然它很难做到全面、完整,但是其借助快捷、及时的移动学习工具,学习者不断获得新的碎片化知识,已成为一种知识获取的途径。因此,如何合理的利用碎片化知识进行学习是极为重要的。
为此,在《生态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学习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以此为根节点,不断扩充其分支。也就是,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或者引导将构建好的知识点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将碎片化的知识与系统的知识相连接。其实,对于《生态学》这门课程,学生在高中时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特别是生态系统这一章的部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但是由于时间间隔较长,有些知识已经遗忘,存在于学生记忆中的知识也已经碎片化,引导学生将这部分记忆中的碎片化知识和从网络上获取的新鲜的碎片化知识纳入高等教育《生态学》课程的知识体系中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对学生的碎片化知识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而不是全盘否定,从而利用碎片化知识的学习使其产生兴趣并利用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知识体系逐步丰富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三、新媒体思维
当今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但很多时候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要么睡觉、要么玩手机,这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师上课的内容过于枯燥,并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授课没有技巧,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性和兴奋的情绪。教师不能吸引学生,学生就被手机里的信息世界所吸引,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实际上,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互联网明显改变了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方式。大学生作为新兴的、接受新鲜事物极强的一代,是手机使用频度最高的社会群体之一。同时,教育领域也正在发生着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新媒体传播这种方式和途径大大影响了人类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手机改变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利用新媒体思维,将新媒体传播作为一种手段引入大学课堂,极有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利用这种手段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大學生是微信的主要用户,但是一般时候学生只是用微信来进行社交和通信,很少有学生关注微信里的生态学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相关公众号的介绍,并将这些公众号所传递的信息作为案例,请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例如,中国生态学学会的微信平台主要开展生态科普、北京生态学学会的微信平台提供了生态学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复旦大学的赵斌教授运维的泛生态学探讨平台生态学时空,都是运用网络新媒体对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探讨等等。在课堂教学上,我们采用“生态学时空”这一微信平台上“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也许会加剧大气增温”这篇文章,请学生先阅读,然后由学生组成两个辩论小组进行辩论,提出是支持还是反对这种观点并讲述自己的理由。这种新媒体方式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大加强了学习效果。
四、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体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避免枯燥授课。目前,网络上关于《生态学》的教学资源丰富,可以在结合MOOC中的生态学、TED中的生态学专题或相关的演讲、国内外高校生态学公开课等视频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觉到大师在为我服务,如同客户消费时享受到的商户给予的上帝般的感受。此外,一些关于自然生态方面的纪律片也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涉及到生态学的,例如《国家地理》、《自然生态》等等,其中的部分内容可以作为课堂理论的支撑材料,与自制的课件和视频等资料加以融合,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学生感受到教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的更轻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教师不再高高在上的教导者,而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般快乐地学习,并将各种互联网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学习的效果远远大于教师的枯燥讲授。
用户思维还需要注重学生课堂信息反馈,利用与学生的互动有效调节教师教学行为。教学实际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合作、交往的活动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进行调整。教师要有效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就特别需要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反馈的信息。在进行生态学的种群一章中关于性比内容的教学时,学生经常对我国男女性别比例非常感兴趣,并在课堂上就进行私下的讨论,在发现这一反馈信息后,我们就在下一次的课堂讨论中专门进行我国男女性比失调讨论,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生态学的性比理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生态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基于互联网催生的新思维在高校《生态学》教学改革是一个新生事物,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尝试,其内在的优势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有力的促进和融合。为更好地实现《生态学》教学改革,对教师也要先于学生适应新思维教学模式,深刻理解其内涵和规律,才能较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最终实现教学相长。但是,这样的教学实践还是一个新鲜事物,也有其自身不足之处,那就是如何将这四方面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美芬.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6, 18:27-29.
[2]陆俊杰. 无差异的差异化:“互联网 +”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 现代教育管理, 2016, 1:1-6.
[3]刘献君. 创新教育理念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要的任务. 2016, 2: 42-45.
[4]杨如倩. 新媒体对高等教育影响分析. 新媒体对高等教育影响分析. 2016, 15:133-134.
[5]于立强,靳献勇,李辉, 周硕, 王晓伟.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探索. 2016, 15(19): 152-153.
生态思维 篇7
1 生态城市园林建设中存在问题
1.1 生态问题
一些城市盲目追求达到所谓的“园林城市”、“生态城市”要求的绿化率, 急功近利, 大片铺设草坪, 内缀很少植物, 忽视了植物配置结构在园林植物综合效益发挥上的重要性。乔、灌、草只有科学合理搭配, 构建景观自然和谐的复层群落, 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植物的综合功能。大树进城, 破坏原有生境。每一棵大树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它与原生境的土壤、土中生物、树下地被, 树上鸟兽昆虫, 形成良好、趋于和谐的共生关系。将大树移开其生长地后, 整个群落的生态必将受到严重破坏, 地被遭毁, 鸟兽无居, 甚至造成水土流失, 殃及区域环境, 与其改善生态环境相比, 可谓得不偿失。成长良好的移植大树背后隐藏着多少死树为代价, 这种低成活率的绿化方法, 在节材型园林建设中也是不可取的。
1.2 功能问题
城市园林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五大类型, 每一类绿地都有其特殊的功能, 它们的功能不尽相同, 规划设计手法与建设也必然应有所差异。在现代城市的绿化建设中, 不注重绿地的实际位置与周边环境、混淆不同绿地的实际功能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 在城市建设中营造了大量的公园绿地, 有些公园绿地仅着眼于城市空间的大尺度, 而忽视了城市绿地满足市民休闲游憩的功能。
1.3 缺乏特色
由于国际化思潮的影响以及信息化的普及, 外地乃至国外某些在当地较成功的园林设计成果被设计者竞相盲目进行表面形式的模仿甚至照搬照抄地拿来运用, 没有考虑当地城市自然地理、空间环境与历史人文特色, 形成了大量风格雷同、模式化倾向明显的园林作品, 没有城市自身的亮丽特色和著个性, 也违背了自然规律与生态原则。
1.4 设计缺陷
园林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应作为城市生活空间和自然空间的联系体来设计、建设和管理, 需要专业的设计人员来完成。然而, 当前园林设计人员鱼龙混杂, 致使园林设计水平良莠不齐。
2 突破性思维方法
2.1 可持续性园林与可持续性城市
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是人类居住最重要的生境, 是园林依存的基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 园林与城市的发展始终密切相关。过去的传统城市中, 私家园林与公共园林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游憩场所;近代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 园林的生态功能得到重视, 承担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任。到了2l世纪——城市的世纪, 可持续性城市关注的是整个人类的利益和终极价值, 以及解决人类世界文明延续和永续发展的问题, 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一系列要素, 并构成自然一社会一经济一环境的多维结构复杂系统。园林绿地系统与城市其他众多系统共同构成整个城市体系, 城市的区位和自然概况给城市提供了大的自然环境背景, 可持续性园林作为城市系统的一部分, 必须与城市自然环境联系起来, 共同构成城市生态系统。
2.2 生态和节约的绿化发展
构建复层群落, 禁“大草坪”;禁大树进城和南树北移;禁“重景观, 而轻植物绿化”, 过分强调视觉效果, 将植物只做毛发处理。在节地方面, 以最少的土地投入, 最大限度的改善生态环境。在节土方面, 科学建绿固土, 就近平衡土方, 少用客土,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根基所在。节水方面, 在城市绿化要优先使用乡土树种, 发展自动化灌溉设备, 采用微喷、滴灌等技术, 灵活控制浇水量, 避免水资源浪费。在节能方面。面对全球能源危机, 建设“节能型园林”显得更加紧迫。在城市公园中, 可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水力等可再生能源, 鼓励建设“风车园”、“水车园”、“太阳园”等科教性的专类园。各地应根据自身的气候特点, 营造适宜降低建筑能源消耗的小气候环境条件。在节材方面, 本着“循环、可持续发展”原则, 利用最少的材料并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并提高利用率。
2.3 城市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生态园林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标志, 也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生态园林功能的发挥。可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和休息环境, 改善城市生态平衡, 更好的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园林强调生态功能、文化艺术功能和使用功能相呼应, 也是现代景观追求的三个重要目标。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 面临环境日趋恶化的问题.环境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造成了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2.4 探索新模式
探索园林建设新模式, 为园林发展注入更大的后劲和活力。要通过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使用提高园林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 而根本途径在于改革现有的园林管理体制:要在所有制结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法律和政策体系等基本方面, 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 加大改革力度, 加快改革步伐, 适应园林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积极研究和探索建立多渠道投资城市园林建设的新体制, 逐步走出政府财政单一投资城市园林建设的格局。同时加大科研投入, 增强园林队伍素质, 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水平。科学研究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基础, 加强绿化队伍建设是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水平的保证。从设计、实施、管理等各个方面增强绿化队伍素质, 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3 结语
本文从生态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性出发, 依据目前存在诸多弊端, 探讨当代生态城市园林建设的突破性方法, 为设计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将城市和绿地景观融为有机整体, 构建多样性的生态景观, 形成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性生态系统, 进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崔艳华.浅谈城市园林的生态建设[J].城市建设, 2010 (12)
[2]俞孔坚.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理论与实践[J].风景园林, 2007 (1)
[3]李锋.城市绿色空间建设的内涵与存在的问题[J].中国城市林业, 2004 (5)
生态思维 篇8
“中国互联网正在加速淘汰传统产业。”按百度CEO李彦宏所说, 汽车业会是下一个被颠覆的传统行业吗?
对此, 中国移动首席科学家杨景认为, 虽然互联网在各行业给我们带来了创新, 但就整个市场而言还没产生摧枯拉朽之势, 唯有和传统厂商相结合, 才能带来真正的汽车革命。
近日, 苏州金龙举行“开启客车移动互联新时代——海格客车云战略发布会”, 会上出现了许多互联网大佬的身影, 如阿里巴巴、腾讯、华数传媒、UC优视等, 他们都是作为海格客车“云战略”的合作伙伴前来出席此次活动。互联网与客车制造商合作迹象的显现, 是否意味着客车的革命?
对于这一命题, 不禁让人想起4年前, 还是互联网在各行业刚刚兴起的时代, 苏州金龙凭借G-BOS智慧运营系统首先在客车行业发起“客车+互联网”的车联网概念。这一概念一扫过去传统的造好车, 将乘客安全、快捷地运送到目的地的做法, 而是从人、车、线出发, 为客运企业提供一种新鲜的管理体验。
此概念一经推出, 立刻在客车业掀起了一场革命, “行车宝”、“E管家”、“EMS”、“安节通”等车联网应用相继在各大主流客车企业亮相。
如今4年过去了, 互联网更是无所不在地成为改造乃至颠覆众多行业的力量。在过去的2013年中, 互联网为很多行业“洗了脑”。正如李彦宏所述, 传统行业甚至是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和影响。比如, 车载导航数年前还是个生意, 今天全部免费了, 没有人再为导航付费了, 这是互联网带来的冲击所致。互联网的意义在于, 它可以打破以往传统领域的隔阂, 创造新的生态, 并大大提高原有领域的体验和效率。
这种变化在苏州金龙身上得到应验。此次“云战略”在海格客车上的落地, 主要表现为云系统设备、用户上网流量、云系统设备安装、云系统设备维保服务等4项免费。这4项免费所呈现的场景是, 车内所有乘客可同时用手机免费上网浏览视频, 流畅轻松地看美剧、玩私人订制游戏、在线参与视频会议等。
这种创造了客车运营商/客户全新乘车体验的模式, 在负责这一项目的负责人戴永佳看来, 实则就是互联网思维的一次应用。他说:其实,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颠覆表面上看是因为技术变革, 但真正的影响却是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 迫使传统行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发生变化。说白了,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开放、平等、互动、合作”, “互联网思维就是用户思维”, “互联网思维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 “互联网思维强调数据驱动运营”, “互联网思维下产品和服务是有机的生命体”, “互联网思维推崇服务即营销”, “互联网思维允许产品敏捷开发、快速迭代”。对于传统客车制造业而言, 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工具, 传统的产业链将实现重构;无论产品定义、研发、生产、营销还是服务, 今后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对于互联网与汽车企业的结合, 杨景认为, 互联网改变汽车, 不是单一的将互联网技术用在车上, 而是把互联网的技术和汽车企业共同构造成一个新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是以一种新的方法将大家结合在一起, 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协同。这个协同环境可以让用户得到一个完全无缝的、基于网络的汽车驾驶乘坐的体验。
在汽车智能化、车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浪潮扑面而来的今天, 客车产品已经不仅仅是产品, 而更像是一个人/车合一的载体。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思维将深刻地影响客车产品的研发、制造和营销方式。
生态思维 篇9
生态思维的形成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和借鉴有益的元素。据考证, 早在几千年以前, 汉民族的祖先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就具备了自然意识、形成了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精耕细作的生态思维。中国传统陶瓷文化是古代农业文明中重要的积累和沉淀, 传承千年的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更是包含着浓郁的生态思维。当前, 在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 “要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这一目标……必须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传统资源的特性。”[2]因此, 传承和借鉴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中的生态思维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以及陶瓷行业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中的生态思维
景德镇能工巧匠们高超技艺的世代相传和天然地理资源两千余年的凝聚, 孕育了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 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除了美轮美奂的陶瓷工艺纳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外, 同时也映射了景德镇传统陶瓷生产制度、作品装饰和创作意境中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思维。
1、传统陶瓷生产制度中的生态思维
陶瓷生产制度文化包括官窑制度文化和民窑制度文化, 是景德镇陶瓷产业达到辉煌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考证, 黄帝时期就出现专门管理陶政的官员, “官窑烧造制度的起源, 可以上溯到晚唐的‘贡窑’”。[3]官窑制度的形成是封建皇家专制的需求, 由于作为服务对象群体的权力上层对陶瓷资源的特权要求, 官窑制度中出现了一些生态对立的意识, 尤其体现在官窑中对瓷器的“精品意识”, 例如“官窑生产用瓷不惜工本, 一味追求质量和精巧, 对于破损瓷器一概打碎的方法。”但是到清朝中后期, 陶瓷生产中降低成本的官方思维开始出现, 实行了官搭民烧的制度和次品专卖制度。这种制度性变迁从生态学角度阐述了资源节约意识和生态循环意识的融合, 对于景德镇制瓷产业而言, 更是在能源供给、人力资源分配以及产业的良性循环方面强调和融入生态思维。
与官窑制度文化中生态思维变迁所相异, 景德镇民窑制度文化中的生态思维是固有的, 与其说是传统小农思想所赋予的, 不如说是根植于传统农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民窑制度中“带有许多习惯性色彩, 具有很强约束力的制度规范”, 这种约束力在现代看来, 其实质是具有一种自然理性, 即有序地改造自然。历史文物中就有相关记载, 在“勒石严禁开发磁土”中:“为勒石严禁开挖瓷土, 以护古墓。照得浮邑境内山场多产瓷土, 每有棍徒钻谋开挖, 无知业主贪利租售, 以致侵碍良田, 损伤坟脉”等[4]。
2、传统陶瓷装饰技法中的生态思维
景德镇能工巧匠们将思想赋予瓷器的外形装饰上, 一方面, 瓷器满足特定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 瓷器成为向外表达思想、意图的媒介物。主要种类大致为两类, 其一为坯体装饰, 主要为瓷器形体的塑造;其二为坯表装饰, 分为釉色装饰和加彩装饰。在传统瓷器坯体的塑造上, 能工巧匠们师法自然界之形制作出各种类型的瓷制动植物, 生动地把自然元素赋予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表现人的思维与自然现象紧密相接, 传统瓷器在装饰内容上无法与自然万物分离, 瓷器创作的精神就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宇宙观, 主要是指人和自然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和不可分割的关系”[5]。景德镇传统陶瓷坯表的装饰中以青花、颜色釉、粉彩和玲珑等最为著名。如为世人钟爱的青花瓷在装饰上也惯用牡丹纹、菊纹、莲纹和梅纹等。这些装饰表现了“出于自然又嵌入自然”的生动瓷意。
3、传统陶瓷创作意境中的生态思维
传统陶瓷创作意境是指在创作过程中陶瓷艺术家通过对生活和大自然的体验、观察、感悟后的真实情感, 然后表现在所创作的作品之上, 是将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感的统一。珠山八友是近代景德镇优秀传统陶瓷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 创作的作品山水秀逸, 花鸟富有生气, 令观赏者俨然走入了自然生态之中, 犹如亲感自然之灵气。文字也是表达作者意境的重要途径, 珠山八友在作品中提到了诸如“翠竹寒梅都并枝, 梅花正发竹枝垂, 美人君子竹扁治, 何事吾人少故知”;“白云深处雁行斜, 水瘦山癯客路赊, 翠竹苍梅寒更劲, 时将雄孔唤梅花。”未尝不是在表述一种身在自然怀抱之中感悟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意, 生灵万物和谐为人所慕之情。
二、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中生态思维的当代启示
现代文明进程中, 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地经历“重视索取、忽略反哺”生态思维缺失的改造自然阶段。在现阶段社会哲学思维中, 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产生分离错觉———认为人类占绝对主体地位, 并“指引”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打破自然界系统固有的平衡性。景德镇悠久的陶瓷文化发展历史亦是如此, 传统陶瓷文化中的生态思维为当代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建构陶瓷产业生态型生产制度
景德镇制瓷历史上的官窑制度和民窑制度是传统陶瓷产业的支架, 稳固和支撑着“传世窑火千年不熄”。生态思维在传统陶瓷文化中并非与生俱来的, 而是经历螺旋式上升不断认识、逼近自然规律的过程。虽然官窑、民窑制度已在历史长河中消逝并不复存在于当代, 但是制度依然线性存在。当前, 陶瓷文化产业生产制度除了沿袭着传统陶瓷文化制度中的精髓之外, 更多的是依托在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基础之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走先进的科学的道路, 必然赋予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制度以生态思维, 而后在生态制度下形成生态的产业体系。然而, 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熏陶下, 原本并不具备产业发展前瞻性战略发展思维, 实践中无法形成生态性指导思想, 易对产业远期发展中生态危机埋下了根子。站在“制度是产业的支架”这一出发点上, 形成生态型陶瓷产业必须建构和推广生态型陶瓷文化产业制度。
2、完善陶瓷产业新型生态机制
随着陶瓷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新型产业机制形成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陶瓷产业转型和产品流通过程中应健全新型生态机制, 而其产业的生态机制形成要以已形成的生态思维支撑为基础。新型生态机制主要包括:一是生态创新机制。陶瓷产业新型生态机制在不断发展和强化后, 需要不断地变革和创新才能够实现机制本身的突破;二是生态演化 (回归) 机制。生态演化机制建立在陶瓷产业原有破坏生态生产环节上, 使非生态行为通过措施逐渐演化为生态行为, 如资源的再利用的强调和实行;三是生态评价机制。要评估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产业对环境的影响, 坚持走绿色陶瓷、循环陶瓷之路。
3、培养可持续发展思维模式
陶瓷产业是农业文明的积累和沉淀, 其原材料直接来源于自然, 所以产业的生态性尤为重要。“生态思维为克服可预见性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7]当代陶瓷产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陶瓷产业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思维主要集中在陶瓷资源开采、陶瓷加工生产和陶瓷文化环境形成三个领域, 人类在这三个领域的实践行为超越了自然修复能力。因此, 在陶瓷原材料循环有效利用等技术不成熟的背景下, 原材料开采量上应控制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内, 有效避免当地瓷土资源枯竭。在陶瓷产品加工生产过程中, 要摒弃过往的降低成本转嫁于环境的生产方式, 在陶瓷产品的成型、制釉、彩绘和烧成等诸多环节中要贯穿生态思维, 从而实现陶瓷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妍.生态思维方式的当代建构[J].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6) .
[2]尤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传统资源利用及其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问题研究[J].老区建设, 2011, (18) .
[3]刘毅.官窑制度的形成及其实质[J].中原文物, 1994, (3) .
[4]程可卿.高岭土与景德镇元明清制瓷业[DB/OL].http://www.51ci.com/2010/0911/1937.html.
[5]李兴华.明清景德镇民窑和官窑器物美学风格比较研究[J].中国陶瓷.2007, (10) .
[6]胡锦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DB/OL].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08/c_113637931.htm.
生态思维 篇10
关键词:新媒介,生态环境,广播电视报,编辑,创新思维
广播电视报作为传统纸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崛起而产生的一个时代产物,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 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压力也日益加剧。因此, 广播电视报要想在这个新媒介的生态环境下杀出重围, 只有在广播电视报的编辑思维上寻求突破口, 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创作出一份独具匠心的报刊, 从而使广播电视报得到长远的发展。
一、新思维之整合优化——丰富广播电视报的内容资源
由于广播电视报最开始的定位与其他报刊相比局限性较强, 所以它的内容比较单一, 基本是以电视节目作为主要内容。但在进入新媒体时代的今天, 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广播电视报应该在内容编辑方面不断更新。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对广电报进行整合与优化:
(一) 广播电视报内容上和信息来源方面的创新编辑
对于广播电视报编辑工作来说, 应从节目内容上进行创新。广播电视报是以电视节目作为重心, 目前广播电视有着非常丰富的节目资源, 如一些时尚资讯类的节目、电视购物类的节目等, 所以我们在编辑广播电视报时, 就可以尽可能的将其利用起来, 不仅能丰富报刊内容,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报刊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对于广播电视报的信息整理方面, 在进行内容编辑时, 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繁琐、杂乱无章的信息内容, 过去会因为信息繁琐等原因, 导致需要传播的信息不能及时传播。如今, 在这个新媒介的生态环境下, 我们就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有机整合, 将它们进行有序的、系统的整理, 为后续的信息传播与制作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让信息得到有效的传播与制作。
(二) 进行优化整合, 升级广播电视报
优化, 是指将原有的物质进一步的升级, 让其实现1+1>2的效果。而优化对于广播电视报来说, 需要编辑从以往的那种孤立状态跳出来, 将报刊的各个稿件进行升华, 让它们都具有独特的内涵, 从不同角度满足读者的需求。其实在这种整合优化的新思维条件下, 广播电视报还可以选择将内容向综合类的生活信息扩展, 这样不单单只涉及影视信息这一个方面的信息, 还可以涉及一些关于人们衣、食、住、行的各类信息。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 如何把握报刊内容中重点与全面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我们在编辑报刊内容时, 在顾全大局的同时突出特色, 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第二, 时效性与精编之间的关系。虽然广播电视报是以周报的形式与读者见面的, 但我们在编辑刊物内容时, 同样也需要注意报刊的时效性, 尽可能不传播一些过时的信息。精编是指利用最少的版面传播最为丰富的信息。
(三) 广播电视报在编排形式方面的创新
广播电视报关于稿件编排的问题成为编辑创新的重点所在。从编排形式来看, 广播电视报对于稿件的编排并没有其他刊物那么细致, 这就可能造成版面资源浪费, 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大面积地占用版面, 而重要信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报道。
因此, 我们就可以从编排方面进行优化, 对每一个广播电视报的稿件都进行强化, 给每一个稿件提供一次深加工的机会, 大幅度地提高版面的有效利用率, 最终实现提升报刊吸引力、创建刊物的品牌特色的目的。
二、新思维之创新报道——改变广播电视报的编辑模式
广播电视报要想实现持续发展, 打造品牌特色是重点。首先可以从具体的编辑工作入手, 如内容的呈现方面, 可以将信息进行主次的基本划分, 针对需要呈现的内容进行有机的选择与灵活的应用, 使报刊个性分明。其次就是关于内容呈现方面。以读者的角度来看问题, 在进行版面编排与制作时尽可能地主次分明、简洁明了。以一些收视率较高的电视节目为例, 在进行内容编排时可以适当扩大版面, 也可以适当地在头版增加内容提要或图片信息, 增加它的曝光度;而对于某些不是那么有吸引力的信息, 可以适当缩小版面, 减少版面的浪费, 让版面的利用率达到最高值。
广播电视报在目前这个新媒体崛起的时代, 受到了来自很多方面的压力, 因此在编辑时一定要坚持将读者定为生存根本的基本原则, 在保留广播电视报原有的版面优势的大前提下, 根据读者的实际阅读需求对报刊内容与版面编辑作出具体的调整与创新。
以国外的《电视指南》刊物为例, 这是一个在新媒介下完美转型并成功的学习案例, 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国情, 有针对性地将国计民生问题有机地融合到报刊内容中来, 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找准报刊的定位, 在报刊计划与编排上下功夫, 以读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多在广播电视报的创新报道方面下功夫, 最大限度地提高报刊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三、新思维之超级链接——完善广播电视报的信息传输平台
在新媒体时代, 链接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 它的使用频次非常高, 而新闻链接这一概念在各传统纸媒编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因为它能使有效信息量达到最大化。而超级链接则是一个可以将传统纸媒体构建得更加完善、更加完美的信息传输平台。
随着近年互联网的发展与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 新媒体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 广播电视报已经没有了建立之初的那种垄断优势, 读者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与预告, 而这对于广播电视报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在这期间, 传统的广电报是否应该与新媒体相融合的话题不断被人们提及, 有人认为广电报应该与新媒体相融合, 也有人认为广电报不应该与其融合, 各有各的道理, 但是无论广播电视报将来走哪一条路, 我们将超级链接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的操作模式相结合, 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此问题。超级链接的思维方式从某一方面来说, 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广播电视报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 能让广电报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尽可能地加深它对读者的影响力。
四、结语
未来是一个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时代, 广播电视报的编辑工作也遇到了更多的挑战, 需要从多个方面形成创新思维, 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下传媒工作的要求。因此, 广播电视报就应该开发并利用新媒体的各项特点, 大力挖掘互联网的力量, 将这些力量有机运用到广播电视报上, 扩大广播电视报的传播范围, 提高其影响力, 为广播电视报的持续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白风如.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报的突围之路[J].科技传播, 2015 (02) :181+178.
生态思维 篇11
关键词:新中式家具设计;生态设计思维
新中式家具设计中的生态设计思维是新的历史时期、可持续发展要求下必然的结果,如果设计师不能将两者很好地结合,必然会造成新中式家具发展的停滞,也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将两种理念结合、发展,既可以促进新中式家具开拓更为广阔的领域,也可以促进人、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更和谐地发展。
1 整体的系统感来展示新中式家具设计中的生态设计思维
家具的出现本身会涉及两个因素,即人和环境。从生态设计的角度来说,新中式家具设计要注重人和环境的和谐,即将人们对环境的信念、态度、理性思考及价值认知贯穿于新中式家具从想法到实物的全部过程。一般来说,在内涵研究过程中,人们的行为应该在生态设计思维指导下进行,在实践过程中,始终围绕生态设计思维这根主线进行内涵的重组与建设。新中式家具设计过程也是这样。因此,探究新中式家具设计中的内涵是探究生态设计思维的基础性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有着非常强烈的独特性,很早就开始用生态化的思想对待世间万物。这和西方的征服、支配等思想有明显的区别,中国讲究的是感知、顺应、合一等生态观念。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领域,《周易》作为基础性的思想,使中国的传统建筑与城市具有谦逊、生机勃勃、智与美共存的人文气息和生态内涵。《周易·系辞下传》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大壮”是“大壮卦”,其卦象正像中国的传统坡顶建筑。)同样,易学思想也赋予了中国传统家具系统感、有机性、平衡等特征。这种思想对于我国的家具设计一直有着较强的影响,包括新中式家具的出现,设计思想里也同样融合了这种“生生之道”的观念,进而以中庸、平和的心态面对自然,用谦卑、和谐的需求来规划和设计家具,以整体的系统感来展示新中式家具设计中的生态设计思维。
2 形态的时尚感
时尚是每个时代人们不变的追求。这种追求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居住、家具、饮食、个人行为、穿衣等。发展至今,时尚已经成为人们审美的一部分,它属于多元化社会的产物。新中式家具的形态也要紧密结合世界时尚发展的趋势,墨守成规和循规蹈矩的形态设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的生活和审美需求了。那么,新中式家具基于大众的需求,在追求形态时尚感的同时,也必须将生态设计思维融入其中,考虑可替代性和循环性。可替代性是指将新中式家具的不同部件进行功能和形态的划分,通过设计师的规划和构建,根据不同的审美需求进行形态搭配。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也可以有效地节约企业生产的成本,真正做到订单式生产,最终产生双赢的效果。循环性是指新中式家具的各个部件能够回收、更换和再利用,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使用者的审美疲劳和追新求变的心理,也可以给设计师提供更丰富的设计内容和更深入的设计空间,使设计师和企业更加关注自己产品的后续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新中式家具在审美形态上追求外观形态的创新,它的设计思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时尚潮流的演变而不断地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新中式家具形态设计中的生态感、审美感。现如今,人们对于家具的追求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个性化,而新中式家具在生态设计思维中也就开始从色彩、造型、材质等方面展示国际化、个性化,借以来凸显家具设计的社会时尚感。
3 材料和结构的适应感
家具设计和生产的过程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如今倡导环保、生态等理念的氛围中,新中式家具设计应抛弃中国传统家具中不符合时宜的陈旧、落后的思路,提倡适度、不奢靡等生态思维。家具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家具材料和结构的不同,能够体现主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追求的不同。不同的家具材料能够体现家具不同的精神面貌和风格,而这些都属于人们精神层面的感应和适应。家具材料自身的触感和肌理是家具跟使用者之间直接的身体接触,也直接反映了家具本身结构和材料的适应感是否符合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中国传统的家具材料和结构追求的是奢华、复杂,甚至是不计成本的片面化的追求,这与现代社会的生态发展理念背道而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事物的创新,家具新材料层出不穷,如多层实木、布艺、各型塑料、人造皮革、人造石材等,这些新材料为新中式家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好、最直接的物质基础。同时,这些新材料的出现降低了家具的设计、生产成本,也丰富了家具的多样功能。新中式家具的材料和结构应该给使用者一种适应感,这种适应感必须体现在生态、个性、便捷等各方面。新的时代发展需求和新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新中式家具在材料和结构上对生态化和适应感的追求。应该以消费者的喜爱为基准,设计多元化的家具,做到从形态到选材到结构设计的生态性,强调设计过程中的适应感。
4 生态技术的适宜感
新中式家具生态设计注重凸显技术好、适宜性强等特点,讲究的是生态技术的适宜感。新中式家具在结构上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家具和西方家具设计的精华,并结合中国当下的实际情况,对材料进行创新设计。例如,2010年家具节上的个性家具,其材料选取的是金属,运用现代化的结构工艺和中国传统家具中圈椅的设计手法,对现代家具进行创新设计,使得整个家具无论从形态、材料还是技术都增强了与周围环境的适宜感。新中式家具将传统的古典中式家具进行了简单化的创新表现,诸如古典中式家具中涉及的抱肩榫、插肩榫、格肩榫技术等,虽然它们都是根据材料衍生出的最适合的加工技术,但对于新中式家具来说,生产加工非常困难,不适宜大批量生产。应该对这些古典的雕花以及抱肩榫、插肩榫、格肩榫技术进行现代化的简洁转化,以现代装饰以及家具功能为基准,生产符合现代大众需求的新中式家具。这也要求新中式家具设计在遵循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对生态技术进行整合,体现适宜感。
5 结语
新中式家具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设计思维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延伸和创新。时代的不同造就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各异,同时也带动了人们对家具的新诉求。新中式家具生态设计理念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满足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由此应运而生。针对这种变化,设计师要将生态设计思维渗透到家具的文化、造型、功能、材料、结构和工艺等各个方面,这样才可以凸显新中式家具设计的生态化、个性化、时尚化等特点,使新中式家具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深圳市艺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新中式室内设计典藏[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生态思维 篇12
一、问题剖析
1.儿童立场“被安排”。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老师虽有较强的课程意识,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在不少课堂上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老师的教学设计牵着孩子的鼻子走, 为了学生的“好学”, 老师分解难点, 讲解重点, 设计各种生动活泼的语言活动。而学生只是在这些“被安排”好的活动中“被活动”, “儿童立场”逐渐失位, 能力未能得到提高。
2.儿童能力“被忽视”。现在, 社会和家长虽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关注有所提高, 但缺少一定的英语学习和使用的环境, 而且学生的年龄小, 自控能力较差, 依赖性还比较强。所以很多老师和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取更多知识。老师教学时面面俱到, 从单词的发音到拼读, 从句型的表述到语篇的复述, 整节课排得满满的, 时间有限, 每项活动也有限, 所以整堂课学生忙于应付, 没有什么突破。于是课堂上便成了知识本位的地方, 一味注重语言、语法知识的渗透, 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解决策略
1.巧妙“留白”, 还孩子晴空万里。“留白”, 顾名思义, 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英语课堂中的“留白”不是让课堂“冷场”, 也不是让学生无事可做, 而是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充分利用自己的已知、已学, 自己设计新的语言, 达到“此时无师胜有师”的效果,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课堂是一个交互的课堂, 是可以让思维自由生长的生态课堂。
2.适时“追问”, 往思维更深处蔓延。如在教学Birthday话题时, 老师可以表现出异常开心的状态, 并请学生猜测。
T:Why is Miss Song happy? (指指板书上的题目, 再指一指自己, 有的学生明白)
S1:Is that your birthday?
T:Yes, my birthday is coming.
S1:When’s your birthday?
T:My birthday is on the…I often have a birthday party.Look, I’m making a wish!
(ppt变成birthday后, 请学生围绕birthday展开讨论请学生围绕生日提问)
S2:What would you like as your birthday present?
T:I’d like something beautiful. (老师没有直面回答, 引导孩子追问)
S3:Would you like a beautiful doll?
T:Yes, please.I like dolls.Do you like dolls?
S3:Yes, I do.
T:The doll will for you as your birthday present.
S3:Thank you.
T:I would like something cool.
S4:Would you like a…
S6:What’s your favourite present? (通过老师提示说出)
S7:Would you like a…as your birthday present?
3.无缝“对接”, 向运用更广处徜徉。绘本故事通过文字和图片向读者阐释一个有深度、多维的对话, 是思维与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若在教材中没有合适的图片, 教师可从网上寻找。如在教学译林英语三下Unit 2《In the library》Cartoon time时, 最后一个拓展运用环节, 如下:
1.Sam:Let’s go to the zoo.Bobby:All right.
2.Sam:Would you like a sweet, Bobby?Bobby:No, thank you.Don’t eat or drink on the metro.
3.Sam:Let’s go.Bobby:Don’t run here.Sam:I’m sorry.
4.Sam:Wow!Birds!Bobby:Don’t shout here.Sam:I’m sorry.
5.Sam:Yummy!Bobby:Don’t litter at the zoo.
6.Sam:The door is open.Bobby:Don’t touch the tiger.Sam:Look!
7.Sam:Help!Help!Bobby, I want to go out.
在绘本故事中, 学生将已学和要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学以致用, 经历感悟、阅读、想象和实践的过程, 使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情境中张开翅膀, 在语言的晕染下, 学生经历着一场心灵和头脑的盛宴。
【生态思维】推荐阅读:
自主生态思维05-26
现代生态思维方式的哲学价值06-30
基于系统思维下的生态外语教学07-16
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08-09
创新思维之自由思维08-22
互联网思维之用户思维06-26
发散思维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10-04
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有什么差异08-08
加强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论文09-27
法庭辩论中的法律思维与文学思维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