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导入的几种方法

2024-05-19

实验导入的几种方法(精选12篇)

实验导入的几种方法 篇1

所谓“实验导入”指的是运用实验导入新课。它是课堂实验教学的开端, 与一切有目的的行为一样, 良好的开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验导入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者和新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 使其具有课题意识, 明确学习目的, 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 学会运用的学习方法。

实验导入是物理课堂导入的最主要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现举例说明, 与同行讨论。

一、惊奇现象导入法

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 唤起学生的注意, 引起学生的思考,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例1.大气压强——覆杯实验导入。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 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 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 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 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2.大气压强——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导入。有两个橡皮半球, 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 请两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 看他们能不能把两个半球拉开?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拉开, 这是为什么?空气, 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 大气存在压强。

二、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验竞赛导入法

创设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或者以双方竞赛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 往往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例3.简单机械—撬木板导入。在讲新课以前, 请同学们帮我完成一件工作。谁能仅用自己的双手把钉在一起的两块木板扳开? (同学们纷纷举手, 争先恐后地要求上台) 。 (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台, 但怎么也扳不开) 。看来仅凭我们的气力是难以完成这一工作的。类似这样的工作很多, 好在人类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 创造出一定的工具来解决这些难题。谁能利用一把大的螺丝起子把这两木块分开? (请一位小的女同学上台, 轻而易举地把木板撬开了) 。这个同学使用的是一种最简单的机械, 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把木板分开?它有哪些应用?这就是下面我们要讨论的内容。

三、实验复习导入法

利用实验复习, 既可以创造一种直观的环境, 又可以较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4.阿基米德原理———复习浮力实验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浮力的概念。请问, 我们是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的? (取出实验装置, 回忆实验过程) 。当我们把重物从空气中像电视慢动作一样地逐步放入水中, 想一想, 物体受到的浮力是怎样变化的?由此猜想一下浮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演示、观察、回答: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加) 。按照你们的说法, 也就是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深度有关, 是吗?请再看一遍演示。当物体浸没水中后, 浮力就不再改变, 显然不能认为浮力与深度有关。那么, 在上述的实验中, 除了深度改变外, 还有什么因素在改变呢?物体浸入水下的部分在改变。未浸入时浮力为零, 随着浸入的部分变大, 浮力也就变大;完全浸没以后, 浸入的部分不再改变, 浮力的大小也就不变。

实验导入的类型很多, 同一个课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导入方法。选择的依据主要是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一般在学习单元开始时或课题比较平直, 可以考虑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演示法和故事法;如果学生存在着较顽固的错误概念, 就需要选择能激起强烈思维冲突的方法;如果课题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性较强, 而学生的准备知识又不足, 则选择复习导入的方法;应用性较强的课题, 多引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年龄较小的学生, 可多用竞赛的方法。

实验导入的几种方法 篇2

儋州市

要求同学们继续用音频处理软件进行加工编辑。由于

创设情景是指教师先创设计一种虚拟情境用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课堂当中。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会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劳。”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应创设一个生动局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把学生带入一种问题情境,使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好奇、渴望的心理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比如:我讲授海南版七年级信息技术《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这一课时,我先向学生展示一些在三亚旅游的图片:如亚龙湾、天涯海角、南山等图片。同学们看到这些漂亮的图片后就问:“老师在哪里拍的”?这时我不急着回答学生的提问,而趁这机会,我接着对同学们说:“你们想不想去旅游,老师准备在周末带你们去三亚旅游”。学生们一听到要去旅游,兴趣马上来了,个个都瞪着眼睛看着我,课堂气氛瞬间就达到了高潮。紧接着我又说去三亚旅游需要了解什么信息?学生们都要抢着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以下几种需要了解的信息:

1、这个周末三亚的天气情况。

2、三亚的旅游景点有哪些。这两个信息现在我们坐在教室又不能去三亚,怎么办?这时有的同学就想到了用手机查找,有的说在网上查找。这样的导入不仅体现出海南是一个美丽的旅游景点,而且又能在活跃的氛围下顺利的导入课题《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

四、对比导入法

对比法也叫对比分析法或比较分析法,对比法是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寻求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的研究方法。对比法是一种极其普遍的方法,也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对比法进行教学,通过讨论、对比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又如:海南版八年级信息技术《图像加工的常用方法》这一课时,在上学期听了我们学校一位老师的这节公开课,他在课堂教学中导入过

于简单,没有真正的让学生进入很好的听课状态,就急于讲解课本的知识,学生听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堂下来开头导入用不好不仅累倒了自己,还累倒了学生。结果这节课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所以说这节课是很不成功的。而我在上这节课时就做好准备,没上课之前我就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来收集一些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图片,还要带上照相机来拍一些生活照片,接着对生活照片进行加工处理,还保留了原照片和加工后的照片,然后到上课时我先通过多媒体软件展示一些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再展示生活实例中照片的原图和加工图。因为学生对图片或相片是最感兴趣的,趁着这个兴趣我再让同学们对这些照片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师生一起总结:1.原图的图像太暗了、2.图像中的色彩亮度不够强、3.原图当中还有一些多余的图像。而加工图是老师通过计算机进行加工得来的,同学们想不想动手加工自己的照片呢?通过这样的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更能顺利的导入新课。以上两种不同的导入方法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导入一门深奥艺术,值得我们去探讨。

总而言之,上面阐述的四种教学导入方法是信息技术教学常用方法,除了这四种以外,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不管采取哪一种方法,只我们信息技术的老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巧妙构思,让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唯有这样才使得我们的课堂导入设计“新”、“活”且实用。

参考文献 (1)海南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 (2)中学课程资源,2011(12).(3)新版海南教育

历史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3

了解历史,掌握历史知识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课,对学习历史知识,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提高民族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了解祖国、了解中国历史、了解历史杰出人物是历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新课:

一、故事导入法。如《军事家——孙武》一课可用“孙武练宫女”的故事:有一天,孙武进见吴王,吴王说:“你写的十三篇兵法我看过了,不过要用宫女小试一下行吗?”孙武回答:“可以。”于是吴王叫来180个宫中美女,让孙武指挥操练。孙武把他们分成两队,选出队长,规定动作,提出要求,宣布纪律军令:一切行动听指挥,违令者斩。随后击鼓,发出命令“向右跑”。结果宫女们嘻嘻哈哈,不听指挥。孙武说:“刚才的命令我可能没讲明白,现在重新宣布一次。”孙武又重新宣布纪律军令,再次发出命令,宫女们还是哈哈大笑。孙武依军令斩杀了两个队长示众。孙武重新击鼓,发出命令,队伍中没有一个人敢出声,行动统一,队伍十分整齐。孙武严明的训练法得到了吴王的赏识。由此导入新课学习,会极大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歌曲导入法。如《团结友爱的多民族大家庭》,课前准备磁带、光盘,课堂上用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导入。也可让会唱的学生歌唱。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如果条件允许,教师演唱效果会更佳。

三、民谣导入法。如《元的大统一》可用蒙古民谣导入。“黑天旋转,诸侯争战……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争战”。民谣描写了当时蒙古草原战火四起,草原各部落互相蚕食,民不聊生的险恶环境,铁木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磨练成长,并成为了蒙古王。

四、图片导入法。如《唐朝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课,出示西藏著名建筑布达拉宫、唐蕃古道、唐朝边垂城镇、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等照片,介绍修建布达拉宫的背景,有关材料导入《唐朝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五、传说导入法。如用“皇帝的传说”:相传黄河流域有就两个著名的部落,东部的皇帝和西部的炎帝部落,这两个部落联合起来,打败了从南方向北发展的蚩尤部落。皇帝、炎帝两大部落结合在一起,皇帝成了这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他们是我们的祖先。用这一传说进行《我们的祖先》一课的导入。

六、介绍著作导入法。如介绍《本草纲目》:全书190多万字,分十六部,五十二卷,六十二类,收集药物共1892种,药方11096余幅,是我国药物学的一部空前巨著,在世界药物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已翻译成多种文字,它的作者是李时珍。用此作为《闻名于世的药学家》的导入。

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4

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线定理时, 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 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一串新知识, 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 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 课前可以先拟定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五、设疑式导入法

音乐活动的几种导入方式 篇5

真正的音乐教育,在于给幼儿快乐和享受,我们在音乐教学时应始终贯穿着这一教学方向。由于各个年龄段的幼儿理解能力、生理特点都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才是最好的。而每首音乐都有它所要表达的意义,在选择音乐活动的内容时,我们首先考虑内容要是幼儿易于理解的、生动有趣的词曲,使课程适合每个幼儿的发展。在我们平时的实践探索中,依据不同年龄层次,也总结了几种幼儿音乐活动的导入方式:

1、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故事导入。故事导入,即把音乐作品的背景材料编成富有情景的故事,一方面帮助幼儿更加全面地了解音乐作品,同时通过“身临其境”,引导幼儿融入音乐作品中。如在教《迷路的小鸭子》时,为了帮助幼儿熟悉歌曲的内容,可以采用了故事导入:教师戴头饰,学做小花鸭,开始讲述故事情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学做小花鸭,动情地“呷呷呷、呷呷呷呷、哭着叫妈妈”;再后一段是小花鸭学做小朋友,表现出帮助弱小同伴的快乐情感;然后,教师又经由小花鸭的口吻,感谢小朋友们帮助了它。至此,再配上歌曲的旋律,孩子们有前面的故事作铺垫,一下子理解了整个的音乐作品,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了学习歌曲的兴趣,并乐意学唱。

2、中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音乐活动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是游戏导入。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在游戏中学习,孩子们往往学得更愉快、更轻松。因此,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设计有趣的游戏,制定出与音乐内容相符合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音乐内容,在游戏中学习音乐作品。在游戏中,幼儿反复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的内容,自然滋生学唱的愿望,并带有了感情的演唱。

3、到了大班的幼儿,已有了一定的音乐表现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是歌舞导入。利用歌舞导入,就是充分挖掘音乐作品本身的特点,让幼儿充分的听,充分的唱,充分地跳。在充分感受体验中,理解作品的内容,并将自己融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中。歌舞活动带有视听效果,比较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同时也满足了幼儿好动、好模仿的需求。歌舞活动让幼儿有了最初的音乐活动的成功体验,它使音乐变得具体形象,是幼儿表达与宣泄的方法之一。在歌舞活动中,幼儿听、唱、舞的能力得到发展;在歌舞活动中,幼儿掌握了基本的走进音乐的方法。这些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幼儿音乐兴趣的产生,并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教育策略在音乐活动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适应幼儿年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才能使幼儿更加喜爱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的几种导入方式

一、儿歌谜语式。即采用儿歌或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此方法最大特点是能充分调动广大幼儿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如给幼儿教唱《小猪睡觉》新歌时,先让小朋友们猜个谜:“吃得饱饱的,闭着眼睛睡觉,大耳朵在扇扇,小尾巴在摇摆。小朋友,你们说这是什么动呀?”

二、故事导入式。即运用给幼儿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如在教幼儿学唱《卖报歌》时,先讲述一个小毛头挨饿受冻在街头卖报的悲惨故事;在学唱新歌曲《摇篮曲》前,先讲一段用曲谱换晚餐的小故事。通过讲故事不但能使幼儿深入理解歌曲内容,很投入的去学唱歌曲,同时还对幼儿进行了思想教育。

三、情景交融式。即运用“音乐、画面、诗歌”于一体的方式来导入新课。如给幼儿教唱新歌《小小的船》时,先播放背景音乐,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想。然后再出示画面,并配以抒情的朗诵,如诗如画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歌曲的美好意境之中。

四、表演展示式。即通过教师或其他幼儿的表演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有一技之长的音乐教师和幼儿。教师那超众的琴技、迷人的嗓音或诱人的舞姿,定能激起幼儿内心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歌曲的积极性。

五、开门见山式。即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直接揭示课题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简洁明了,直入正题。

音乐课经典型导入

音乐课导入的形式很多,必须依照歌曲的主题和教学重难点进行设计。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种经典导入型:

1、情景设置:利用投影、图片、简笔画、实物等创设情景,直观的演示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我出示西海公园的景片,背景音乐为本歌的伴奏,带着学生摇起双臂做划船的动作去游玩。这样学生不仅感受了音乐的节奏旋律美,也体会了游玩的快乐心情。

2、游戏活动: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即使是弱智儿童表现也会很投入,这种导入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玩中有学,乐中有得,如:找朋友、击鼓传花等都可让学生在有趣的音乐游戏中学习巩固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从而自然过渡到新课教学。

3.故事、谜语吸引:谜语导课不但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导课形式。故事对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诱惑力”,那饶有兴趣的故事情节和教师配合以丰富的表情动作,能引导学生进入生动有趣的意境中,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思维。

4、设置悬念:当学生迫切想知道教学中有关音乐知识内容时,可采用悬念设置法导入新课,这样可抓住学生求知心理,诱发学习音乐兴趣并保持较强的求知心理状态。如:欣赏《二小放牛郎》前,教师讲述故事情节,当讲到二小被敌人押着带路并已进入了村,情况万分紧急时,教师停止讲解,巧设悬念,让学生在倾听音乐过程中自己找到答案。

浅谈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6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几十年来,我一直努力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以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五、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不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圆相交成圆周角∠BAC,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的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七、直接导入法

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清已知求证后,师生共同证明。

八、强调式导入法

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矗,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七章圆。

总之,数学的导入法很多,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小议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7

一、亲手实践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二、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 在讲切割线定理时, 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指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指外分线段、切线。这样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一串新知识, 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三、反馈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 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 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四、设疑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 创设矛盾, 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 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 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 我向同学们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五、类比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六、演示教具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 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 先把圆规两脚分开, 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 让两边与圆相交成圆周角∠BAC, 当∠BAC的一边不动, 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 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 是顶点在圆上, 一边与圆相交, 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印象深, 容易理解, 记得牢。

七、强调式法

浅谈数学课堂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8

一、情境导入法

教师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 教学《认识正数与负数》时, 教师创设北方气象站天气记录情境:2015年冬天的一个早晨, 在北京的一个气象站中, 小花正忙碌地登记气温资料.

教师运用生活中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零下3、8、16摄氏度”, 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情境导入法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生活实例导入法

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 教师应把生活元素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以生活实例为起点, 巧妙运用生活实例,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领悟生活中的数学.

例如, 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5) + (+2) =?能否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结果?”生1:“ (-5) + (+2) =-3.比如, 以正东为正, 向西走5米, 记作-5, 再向东走2米, 记作+2.整个过程向西走了3米, 记作-3.”生2:“比如, 我欠小李5元钱, 记作-5.第二天, 小李向我借了2元钱, 记作+2.结果我还欠小李3元钱, 记作-3.”

生活实例导入法可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是教师设置具有冲突的情境, 利用与学生已有观念或知识相冲突的矛盾来导入新课的方法.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认知矛盾中, 学生仅凭现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暂时无法解决矛盾, 故容易激起他们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 促使他们积极地探究.

例如, 教学 《认识棱锥 》时, 教师要求学生用六根相同的小棒拼出四个三角形.此时, 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定的立体基础知识, 促使学生利用立体图形的知识解决此类问题, 如右上图所示, 从而引出学习内容.

教师运用设疑法导入新课, 不仅形象地展示棱锥的基础知识, 而且还揭示了整个思维过程.

四、温故知新导入法

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学生的头脑要具备与新概念有关的知识, 它们是支撑新概念形成的依托.所以, 教师可以在复习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 引入新知识.

例如, 教学《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时, 教师先复习“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 然后推导“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 总结“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 即从复习已学知识出发, 以旧引新, 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导入新课, 强化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运用温故知新法导入新课, 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而且可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五、实验导入法

实践是知识的最基本来源.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螺旋上升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直观教具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自然巧妙引入新课.

例如, 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 教师让学生将三角形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或折叠在一起, 总结出内角和为180°的结论.实验导入法能够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能力, 也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六、类比导入法

类比导入法是比较两个或两类数学对象的共同属性来引入新课的方法.初中数学的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所以类比导入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比较常见.

例如, 复习《分式的乘方运算》时, 教师把作类比, 这样能使学生掌握分式乘方的要点.教师熟读教材, 把握教材的全局内容, 挖掘教材中可作类比的内容来导入新课, 可使学生掌握类比的思维方法, 并且尝到由此带来的学习乐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浅谈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9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 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 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 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 而切割线定理, 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 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 发现一串新知识, 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 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 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 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 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五、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 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 创设矛盾, 设置悬念, 引起思考, 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 诱导学生由疑到思, 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

六、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 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 先把圆规两脚分开, 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 让两边与圆相交成圆周角∠BAC, 当∠BAC的一边不动, 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 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 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 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印象深, 容易理解, 记得牢。

七、直接导入法

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切割定理时, 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分清已知求证后, 师生共同证明。

八、强调式导入法

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 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 而圆是平面几何重点中的重点, 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础。今天, 我们就学习, 第七章圆。

总之, 数学的导入法很多, 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 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 激发求知欲, 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 注意力集中, 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实验导入的几种方法 篇10

一、复习导入法

这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采用得最多、最常见、最普遍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这种方法特别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我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设计的导入语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这场战争后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有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总结: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样的导入语不仅复习了上一节内容,而且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在联系紧密地结合起来,由此顺利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二、诗词导入法

诗词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强烈探索的兴趣。如在讲授“唐朝衰落”这一内容时,可先出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该诗学生在语文课中已学过,可先请学生解释诗中含义,找出讽喻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当学生提及杨贵妃和唐玄宗时,可马上引导他们回顾唐玄宗前期的清明政治:“唐玄宗不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待学生答出“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的勤政、任用贤臣”后,可问:“这首诗又是写的唐玄宗的什么呢?”引导学生答出“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然后总结:这是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由此自然引出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并得出国家的安危、社会的治乱关键在最高统治者的勤政与否、用人得失的结论。在历史课上联系语文知识,而且与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密切相连,使学生既感新鲜又乐于学习,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故事导入法

绝大多数学生都爱听故事,故事对于学生来讲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上课铃响后,学生匆忙地从课间的吵闹玩耍中回到教室,无法迅速地集中注意力。遇到这类情况,教师如果说“我先给大家讲一段故事”,学生瞬间就会安静下来,充满期待地听教师讲故事。如:在讲《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课时,我用商鞅变法时“南门徙木”的故事导入:商鞅变法之初,恐民不信,商鞅把一根三丈之木立于国都之南门,然后宣布能将此木移置北门者赐10金。搬动一根木头,何须如此重赏,人们自然不信,于是他又下令,将赏金加至50金。有人将信将疑把木头搬到北门,即赏50金,以示不欺。故事讲完后,我让学生说出商鞅这样做的目的、意图、作用。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在五花八门的回答后学生们达成共识:商鞅在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了令出必信、法出必行的印象,为其变法奠定了群众基础。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同时也为本节内容的顺利讲述打下了基础。

四、歌曲导入法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艺术手段,采用让学生在课堂中欣赏歌曲或者让学生唱歌曲的方式来进行新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我们可以利用《三字经》歌曲版来作为这节课的导入,《三字经》朗朗上口,易于学生接受,再加上以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就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播放完歌曲之后,我们可以提问:“《三字经》这首歌曲非常好听,但是《三字经》并不是现在才有的,有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字经》的来历?”学生回答(当然答案不要求唯一)。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说明:《三字经》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国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当时除了儒家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思想学说?他们的关系怎样?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去探寻答案。

五、节日导入法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特殊日子,用这些特殊的日子作为导入语,在教学前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用3月12日植树节导入孙中山关注民生的学习;用8月1日导入“南昌起义”的学习;用12月9日导入“一二九”的学习;用7月1日导入“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学习;用10月1日导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学习。也可以用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导入“鸦片战争”的学习。当然,世界历史上也有一些特殊的日子,如:用7月4日美国独立日来导入“美国独立战争”的学习;用7月14日导入“法国大革命”的学习。

六、悬念导入法

随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讨论中,并有一种“欲知详情,请看课文”的心情。采用这种方法,应当注意提问的内容和对象。如对成绩较好的同学,可以考虑让其回答较难的问题;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考虑让他们回答较为简单却又必须掌握的问题;对于少数上课不够专心的同学,也可以通过提问,以示提醒。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课导入语。

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是什么?何时开始,何时胜利?

生思考并作答。

师:据统计,1949年中国在工业技术和经济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的总差距,约为150-200年。在这种条件下,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中国,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吗?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吗?

生思考并作答,师归纳。

师:中国近代史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虽然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等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后再搞社会主义革命。以此导入新课。

浅谈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篇11

一、温固知新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

二、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三、亲手实践导入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反馈导入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五、设疑式导入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能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园相交成圆周角∠BAC,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容易理解,记得牢。

七、直接导入法

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将定理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清已知求证后,师生共同证明。

八、强调式导入法

中学语文教学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 篇12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如何搞好中学语文教学课堂导入?其方法很多, 下面结合本人实践与思考与同行分享一些方法。

一、名人激励导入法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思想教育的火花一旦点燃, 教育也就能顺利实现。

许多名人的感人事迹, 能引人入胜,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向先辈学习的热情, 激发学生立志成才。如《纪念白求恩》一课,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是否知道, 在我国, 有一位伟大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不仅仅是著名的军事家、革命家、思想家, 而且还是出色的书法家、诗人, 这个人领导我们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生活。是他, 带领中国共产党赶走了小日本;是他, 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派;还是他,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铿锵有力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他就是我国主席毛泽东。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的杰出的创作《纪念白求恩》, 作者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悲痛与悼念之情。

二、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样的方法可以很快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的开场白是直接点题, 用准确精练的语言, 主动提出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给学生一个整体入微的感觉。比如, 初中第一册《短文两篇》, 因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 师生之间不太熟悉。相互交流的语言还很贫乏, 不可能一下子就采用生动活泼的导入法, 只能采用直截了当的开门见山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章《短文两篇》。《金黄的大斗笠》描绘了一幅风雨童趣图, 画中充满生活的乐观, 纯真的童心;散文则选取生活的一角, 通过几个细节, 写了三代人之间的深沉的爱。两篇文章都是写家庭生活的温馨、和睦、关爱。下面, 我们大家共同来学习这两篇短文。开门见山导入也体现了课堂优化的策略, 达到教学目的[1]。

三、影视音像导入法

影视中, 运用了优美、生动的语言, 还有绘声绘色的情境。倘若能借之用于语文教学的导入中, 一定能感染学生。因为学生还处于青少年时期, 偏重于感性认识, 思维水平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 在教学中, 用这种方法, 引发学生注意力, 激发兴趣。如茅以升《中国石拱桥》一课, 可放有关的影视材料、录像让学生感受桥之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直观地看到赵州桥的特点, 激发了学生对古代建筑的由衷的赞叹之情。当然, 音像教学的效果也同样高效,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 陶冶人的情操, 用音乐导入法, 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 接受新知识。如上《春》一课时, 我采用了《春天来了》这首古筝弹奏的名曲, 让学生沉浸与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又如, 上《社戏》一课时, 我也采用音乐来导入, 学生们立刻就被中国的艺术瑰宝——京剧吸引住了。用音乐导入能使学生真正的“乐学”, 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 让人们真能体会“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四、模拟情境对话导入法

教学中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 或借用计算机、幻灯片等制作一个美妙情境, 与学生对话, 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 首先用幻灯或录像打出一幅气势磅礴的莽莽的北国雪景图, 再进行提问教学。计算机只是为教育打开了一扇窗, 与网络相连, 就真正让教学插上翅膀, 为学生打开了学习天地[2]。让学生从视觉、知觉、感觉等多角度进入雪景, 感受雪景带给人的辽远的意境。撤去画面, 让学生闭目、静思、凝神, 然后播放录音, 学生通过文字构筑图画, 使原先的留在脑际的图像得到充实和深化, 让学生进入诗中描绘的情境。最后模拟情境对话导入:1936年冬天,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延安看到了这幅雪景, 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沁园春·雪》, 同学们想看看这位世纪伟人是如何描写雪景, 怎样抒发情怀, 评古论今的吗?此时, 学生就会随对话而参与到课文教学中了。这样的对话可以是师生间进行, 也可以是生生之间互动进行,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效果非常的好。

五、生活点滴透视导入法

生活就是语文, 语文就是生活。这是当前新课标中提出的大语文观。生活的点点滴滴便是语文知识, 透视着语文教育之深意。在上朱自清的《背影》时, 我从生活点滴引入:同学们,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你一定看到过、观察过不少背影吧?请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背影。待学生们说完后, 老师便进一步引导: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 把父亲的背影刻画得相当形象逼真, 咱们来一起学习他的笔法。另外,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用上此法, 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常常会为写作文而苦恼, 老师可导入:不必苦恼, 抓住生活点滴来入手, 小事中则透视着大道理。就如写人的作文, 咱们可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用细腻的笔触抒发深深的情感。语文来源于生活, 切忌忽视生活, 脱离实际, 空讲语文, 否则学生真的会无法领悟许多语文知识, 人生哲理。

中学语文教学导入的方法很多, 以上限于篇幅, 仅列举五种。总而言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只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 勤于探索, 精心设计“序幕”, 找到开启学生学习兴趣大门的金钥匙, 就能使导入为课堂教学提供优质服务, 发挥“润滑剂”作用, 突破语文教学第一关, 进而保质保量地搞好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阎承利主编.素质教育课题优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教育信息报[N].2001年12月26日第四版, 校园视窗

上一篇:工程图数据库下一篇:电子装配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