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的导入方法

2024-07-02

化学课的导入方法(精选11篇)

化学课的导入方法 篇1

化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新课导入方式很多,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无论以什么形式引入新课,只要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就都是好的导入方法。下面我结合初中化学教材,简单介绍六种在平时教学中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

一、“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可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肥皂泡炸弹等,让学生观察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常用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它能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讲《燃烧和缓慢氧化》一节时,我问:“同学们是否喜欢魔术表演?”学生齐声说:“喜欢。”“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边表演一个魔术,名叫‘烧不坏的手帕’。”实验:把棉手帕放入酒精与水的溶液里浸透,然后轻挤,用两个镊子夹住手帕两角,在酒精灯上点燃,火焰很大,等火焰减小时迅速摇动手帕,使火焰熄灭,而手帕依旧完好如初。学生感到很惊讶,有的小声议论,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候我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手帕为什么没有烧坏呢?”从而引出新课“燃烧是有条件的”,为后面讲解燃烧的条件、灭火的方法、着火点的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学过这些内容之后,我又问学生:“有人在做这个实验时,使用的不是棉手帕,而是化纤的,结果手帕也跟着燃烧了,谁能分析一下原因?”学生踊跃举手发言,又进一步落实了“着火点”的概念和燃烧的条件。这样通过实验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温故知新”导入法

化学中有些内容和后面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可在检查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学习起来轻松自如。例如在讲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可以由复习提问“二氧化碳”的性质内容开始,再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的它的制取上来。如,在《碱的通性》一节开始,教师可提问酸具有哪些通性?酸为什么具有通性?自然地过渡到见碱的通性。以复习旧知识为桥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该方法,既能复习学过的知识,又能降低本节的难度,顺利地导入新课。

三、“化学故事”导入法

学生普遍爱听故事,故事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教师如果结合化学教学把讲课内容故事化,定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讲《几种常见的盐》一节的开始,我介绍了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故事:他在美国攻读化学博士学位后,看到我国制碱工业被一家美国公司垄断,非常气愤,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在塘沽建起永利碱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优异,1925年在美国举办的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此后,他精心实验,刻苦钻研,提出了先进的“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然而“侯氏制碱法”制得的不是碱,而是一种盐,俗称“纯碱”。从而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法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

四、“趣味”导入法

化学教学中,教师可用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趣味问题”、“趣味游戏”等,把学生带入新知识的殿堂。该法注重寓教于乐教学原则的应用,它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的知识,感悟深奥抽象的道理。如在学习《空气》一节时,我请学生猜一个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无它活不久。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我趁势导入新课。学生在这种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进入新课,教学效果较好。

五、“激趣”导入法

1.“悬念激趣”导入法

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时,精练、有创造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一些典型的问题看似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从而进入求知兴奋状态,获得良好的效果。

2.“质疑激趣”导入法

学始于疑,一个有质量的问题,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和探究欲,引发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的境界。例如在《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一节的,先从复习开始,我请学生说出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紧接着让学生完成下面题目:将5克某物质溶于95克水中,请想一想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是5%吗?举例说明。开始的问题很简单,有一些学生露出不屑的表情。紧接着的问题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家马上意识到不会是5%那么简单,于是大家积极投入到讨论、思考的氛围中,通过我的正确引导,学生不但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总结出了此类题目的解题规律。

3.“形象激趣”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等,把干巴巴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可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水分子的构成时,教师可以把它制作成课件,让学生从电脑上观看,通过具体生动的动画,变深奥为简单,变抽象为直观,从而使学生更易领会,并且能激发学习兴趣。

六、“创设情景”导入法

新课导入是一门艺术,提起“艺术”这两个字,大家总是想到音乐、绘画、舞蹈、表演等,而实际上艺术是无处不在的,它同样存在于教学导入中。同一首歌,不同的人唱就有不同的感受,而同一堂课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也会有不同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教师讲的话产生共鸣,则教师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创设情景恰好可以解决此问题。创设情感情景、创设趣味情景导入新课,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识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学目的。如果充分发挥这种优势,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和真情实感去感染人、熏陶人,让学生产生共鸣,也能使对学生的德育教学变得自然真挚。因此在导入一些抽象概念时,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情景,使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例如“分子”概念的建立,教师如直接提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学生会感到突然,难以理解。如果创设情景,可举例说明:“一滴水可分为1.67×1021个微粒,每一个微粒都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如果这些微粒让一个人日夜不停地以每分钟100个的速率去数,要数多少年呢?”学生通过计算后得出分子是微小的,从而引出分子的概念,并加以理解接受。

参考文献

[1]孙建民, 孔凡升主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

[2]冯克诚主编.化学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化学课的导入方法 篇2

(2)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从观察实物和教具的方式导入新课。

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过渡的桥梁。可以使学生通过视觉心领神会,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

(3)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导入新课。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探索规律。既长了知识,又学到了技能。同时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动脑又动手,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从生产实验和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懂得学习积极性。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5)用生物学史或生物学家的故事导入新课。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生物学史或科学家的传闻逸事,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6)用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7)用“动动脑”导入新课。新教材中,每节课的后面,都设有与过去教材中的复习题类似的“动动脑”这个栏目,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一些紧扣教材,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只要学生积极思维,一般均能口头答出来。尽管这是课后的习题,但有的题目也可在上新课前提出来作为创设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从而为这节课的成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8)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学习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

(9)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情感。具体生动的情境,能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愉快的情绪。

小议化学课的导入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导入方法;教学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45分钟的授课中,开头10分钟的效果是最佳的,因为此时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强烈的。这说明导入能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实践证明,教师能用新颖别致、富有情趣的语言导入新课必然会先声夺人,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激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因此,精心设计好导入这一教学环节,对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导入的功能

1.引起注意力,激发兴趣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与认识过程紧密联系着,具有组织人们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作用,是进行学习、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上课一开始,学生在课间休息时的兴奋状态难以马上停止,这时,教师若能设计新颖别致的导入,则定会像一块无形的磁石,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

比如:讲“分子”时,先在黑板上写出“1+1=?”初中生看到这个问题,第一反应是淡淡一笑,觉得这是一个不值得一答的问题。转而又有不少学生面面相觑:如果不值一答,老师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莫非可能有1+1≠2的情况?这时教师叫一位学生到讲台上做了一个一体积酒精和一体积水混合的实验,结果混合溶液的体积并不是两体积。由于这个结果和学生已有知识之间发生矛盾,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油然而生,从而产生了学习兴趣,这为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前提。

2.创设情境,启发思考

好的情境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使此情此景变为我情我景,从而产生一种亲历感、愉悦感、自由感、惊异感。如讲“溶解度”一节时,可出一题目:常温下,将50克食盐放入10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溶液的百分比浓度是多少?即使差生也能迅速写出答案,50/(100+50)×100%=33.5%。这时提问:“他做的对不对呢?”众口一词“对”“不对,你们全错了。”一声否定后,学生目瞪口呆。“要正确计算这道题,讲了今天的溶解度后,同学们就会清楚了。”这样,导入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带到课的学习情境中,同时诱发学生为弄清此题的解法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

3.统领教材,展示目标

好的导入应是耗时最少,但效果很佳。如讲“溶解过程”一节时,可将学生带到实验室让学生按要求分别进行烧碱、硝铵、蔗糖三种物质溶于水的实验,学生有了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不同的感性认识后,教师提出问题:“同样是物质溶于水,为什么溶液的温度有的升高有的降低,有的不变化呢?物质的溶解是否仅是物质简单的扩散呢?”这样导入,一方面能统领全教材的内容,另一方面向学生展示了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一节课要学什么。教师由此因势利导地讲下去,自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导入方法

引入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来判定。常用的引入方法有以下几种:

⒈实验引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化学实验活动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因此实验可以作为引入新课的一种方法。如在讲“盐类水解”时,先做如下实验:把少量CH3COONa,NH4Cl,NACl的晶体分别投入三个盛有少量蒸馏水的试管里,振荡试管使之溶解,然后分别用PH试纸加以检验。学生观察实验可以发现,CH3COONa的水溶液显碱性,NH4Cl的水溶液显酸性,NACl的水溶液显中性。这是什么原因呢?从组成来看,三种固体均不含有H+和OH-,为什么其水溶液却显示出不同的酸碱性呢?通过实验,使学生产生悬念,从而导入新课。

2.实例引入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具体事例,引入新课。如讲“CO2的性质”时,可以从农村许多白菜窖、地瓜窖等地方,若长时间不透气,当人下去时容易发生中毒死亡的事例,引出CO2性质的教学。

⒊设疑引入

教师针对与新知有关的,学生有所了解但又不十分清楚的认识,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入新课。如讲“盐的水解”时,也可以这样开头:“大家知道Na2CO3的组成中没有OH-,这是一种正盐而不是碱,可是人们又把它们叫做纯碱,这是为什么?学习了盐的水解后,我们就会得到解答……”

4.故事引入

通过生动有趣的化学史小故事引入新课。如讲“CO2的性质”,可以给学生讲“屠狗洞”的故事,然后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洞内有什么物质呢?科学家研究发现,这个山洞是个石灰岩山洞,洞内积存了大量的CO2气体。CO2气体有哪些性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完以后看有哪些同学能解释一下‘屠狗洞的秘密。”

除此之外,还有直接引入(即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练习引入、对比引入等几种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讲求实用。

化学课的导入艺术 篇4

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科目, 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 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肥皂泡炸弹等等, 让学生观察思考, 从而激发他们爱好, 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常用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 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 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它能吸引学生的高度注重, 激发学生的浓厚爱好。

设置悬疑导入法

如在学习“分子”内容时, 演示“烧杯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变红”的实验, 学生在好奇中提出疑问:是什么使得无色溶液变红的了?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有关这一现象的原理, 就是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在教学中以做实验展示化学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新奇现象发生的条件和产生的原因, 调动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疑问也就随之而生。

承前启后导入法

有些内容和后面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 可在检查学生前面所学知识的同时导入新课。如学习时, 先复习检查有关氧气和氢气的制取方法, 从反应原理到药品的状态以及所制取的气体的化学性质等方面, 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点顺利地过渡到二氧化碳制取的有关知识。

联系实际导入法化学是源于社会、源于生活的。很多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具有比较强的启发性、代表性和应用性, 可以将其转化为化学问题而引入课堂。如《燃烧和灭火》, 学完燃烧的条件, 即将探究灭火方法时可设置三个连续的涵盖三个灭火方法的问题情境。

情景1, 做完饭后, 你怎样将液化石油气熄灭?利用了什么原理?

情景2, 谁知道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 怎样处理?这利用了什么原理?

情景3, 农村柴草燃烧起来, 怎么办?利用了什么原理?

复习《生活中常见的盐》可以设置情境:

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厨房里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 你能想出哪些方法帮她鉴别一下?

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了灭火的方法和复习巩固了常见盐的性质、物质的鉴别。

趣味问题导入法

教师以“趣味问题”, 把学生带入新知识的殿堂。如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时教师这样提问:“1854年5月30日, 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在远航中因一场意外的火灾葬身海底。事后, 化学家们终于找到了‘纵火犯’——草料。草料怎么成了纵火犯了呢?”

这一案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运用“着火点”、“缓慢氧化”、“自燃”等主要概念进行解释, 毫无疑问, 教师设计的趣味问题,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化学故事导入法

学生普遍爱听故事, 教师如果结合化学教学把讲课内容故事化, 定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碳酸钙的主要内容, 可以用“杀狗洞”的故事巧妙地引入。“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 狗进去很快就会死亡, 人进去却安然无恙。在种种神秘的传说中意大利化学家波曼尔毅然进洞考察, 发现这个杀狗的恶魔竟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怎么会成了奇怪的恶魔呢?”故事导入法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 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

魔术引入用化学魔术引入新课, 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从而把新课推向高潮。

教师表演“清水变牛奶”的魔术。教师用玻璃试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试管中的清水是澄清的石灰水, 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向其中吹气后会变浑浊, 由此引出二氧化碳的性质。再如在讲解《酸和碱》这节课时, 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先用白纸叠好一朵白花, 然后把酚酞涂在花上。上课开头就可以给同学们变个小魔术, 在白花上喷上一种神水能让白花变红花, 在学生的期待中, 把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喷在了花上, 白花瞬间变为了红花。学生一片惊呼, 兴趣很浓烈, 都想尽快揭开这个奥秘, 所以他们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了新知识的探索。

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

有些化学知识十分重要且抽象难学, 在新课前先强调学好这些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如, 在讲解元素符号的知识前, 先给学生强调这部分知识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 是中学化学的核心, 只有学好它才能学好化学。

以上列举了新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 当然并不局限于此, 而且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可以将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引入某个课题, 不同类型的课题究竟选用什么方法, 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认真探索, 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高三化学复习课的课堂导入法运用 篇5

关键词: 高三化学 复习课 课堂导入

目前高三化学复习课存在时间紧、任务重、课堂容量大等问题,很多老师都担心一节课的容量不够多,于是一上课就直奔主题,没有课堂导入,不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不能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课堂导入老套,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听课效率自然就不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让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下面谈谈我在高三化学教学中总结的几点课堂导入法。

一、问题导入法

有位教育家曾说:“教育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的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因此,笔者认为,问题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有效的问题是影响课堂效益的关键因素。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再认识更高层次的问题的过程。问题对于学习过程来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根据复习内容,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以问题为中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钠的性质”一节的导入可做如下设计:(1)金属单质具有哪些通性?(2)过量的钠与少量酸反应,钠会有剩余吗?(3)将大小相同的钠分别投入盐酸及水中,哪个反应速度较快?(4)钠投入碱溶液中会发生反应吗?(5)钠与水、醇、酚、羧酸等物质反应剧烈程度的顺序?

二、直击目标导入法

这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即考纲及考试说明、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考试说明》是最权威、最全面、最准确、最具有指导意义的考试信息。教师在复习时的深度和广度也会紧紧围绕《考试说明》进行,是教师进行复习的行动指南。在教学中可以把考刚对复习内容的要求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特别是新旧考纲上有所变动的内容。例如在复习“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节时可先展示:(1)了解原子、分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三、阐明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课前先阐明本节所复习的内容在近几年高考中的命题规律并总结一些常见的备考策略,让学生熟悉该部分知识的考试形式且更能明确努力方向。

四、高考试题导入法

一道好的高考试题设计常立足于教材、背景熟悉、入口宽、方法多。有时看似朴实无华的题,却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学生对化学问题的理解力。由高考题引入本节复习内容,通过解答高考试题,让学生感受到高考题并不可怕,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解决的,在解决问题中享受解题所带来的愉悦与成功感,同时能暴露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本节课的复习更有针对性。

例6(2013江苏卷)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甲、乙、丙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如下转化关系:甲→乙?圹丙。下列有关物质的推断不正确的是(?摇 ?摇)

A.若甲为焦炭,则丁可能是O■

B.若甲为SO■,则丁可能是氨水

C.若甲为Fe,则丁可能是盐酸

D.若甲为NaOH溶液,则丁可能是CO■

五、材料导入法

日常生活中隐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引入,不仅使原来枯燥的复习课变得生动,而且使学生真切体会到知识就在身边,化学知识与生活有紧密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由材料引入,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并能训练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例如“氮及其化合物”一节的复习:材料一:在新疆和青海的交界处,有一处山谷,每当牧民和牲畜进入后,风和日丽的晴天顷刻电闪雷鸣,人、畜遭雷击而毙命,奇怪的是这里牧草茂盛、四季常青,被当地人称为魔鬼谷。最近地质工作者揭开了谜底——该地质表层处有一巨大磁铁矿,当人畜进入后形成尖端放电。请同学们用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解释牧草茂盛的原因。材料二:当前城市空气质量恶劣的重要原因是汽车尾气的超标排放,你能否应用氮元素单质和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设计除去汽车尾气中的CO和氮氧化物(如NO、NO■等)的理论构想?写出无害化过程的化学方程式。由这两则信息引入氮及其化合物的学习。

六、列举不足导入法——习题课

课前展示个别学生的答案,创设一种矛盾或疑难的情境,采用能启发学生思维,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导入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存在的不足,使他们的感官受到强烈刺激,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另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对这类问题的认识,有了深刻的印象。当然习题课教学的引入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学生讨论法、类比引入法、经验法等等。总之,千万不能忽视了习题课课堂教学也需要有合理的、生动、形象、刺激的导入方式。

总之,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教师选择复习课的导入时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课堂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蓝云.学习动机浅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1.3.

[2]周军.教学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浅谈化学新课的导入 篇6

一、化学实验导入法

如, 学习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时, 将Ba (OH) ·8H2O与NH4Cl晶体混合物置于小烧杯中, 在下面垫一张滴有水的纸, 向混合物中滴几滴水后, 迅速用玻璃棒搅拌, 烧杯下的纸冻结在烧杯底部。学生在惊叹之余不约而同地发出疑问:为什么?

二、模型展示导入法

化学模型可以变抽象为直观, 因此抽象的知识点, 配以模型讲解, 更容易让学生感兴趣, 也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如, 有机化学学习过程中, 各类有机物的代表物, 如甲烷、乙烯、乙炔、苯、苯酚、乙醇、乙醛、乙酸等等, 都有比例模型或球棍模型,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这些模型, 导入新课,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学生对这些物质的结构特点也会产生深刻的印象。

如, 学习晶体类型时, 可以向学生展示金刚石、氯化钠、二氧化碳等物质的结构模型, 同时加以对比, 在化抽象为具体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实物导入法

或者说是实践导入法, 把实物带入课堂, 例如研究物质物理性质时, 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实物, 让学生观察颜色, 闻气味等等。学生会觉得新鲜有趣, 从而加深印象。

四、化学史导入法

如, 苯分子结构的教学, 由分子组成C6H6出发, 学生可以写出很多种结构, 但都与苯的性质不相符, 继而教师引出凯库勒, 他的梦使他联想到苯的六元环结构, 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五、悬念导入法

教师可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恰当的悬念是一种兴奋剂, 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跟着教师寻找答案。例如, 原电池一节课的导入, 很多教师会通过下面事件引入:“一天满载着精选铜矿砂的‘阿那吉纳号’货轮正向日本海岸行驶。突然, 货轮上响起了刺耳的警报声, 船员们惊呼:漏水了。坚硬的钢制船体为什么突然会漏水呢?是货轮跟其他船只相撞, 还是触及了水底暗礁?都不是, 是钢制船体因锈蚀而穿孔漏水了吗?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这究竟是何原因?原因是船上的货物:精铜矿砂。为什么精铜矿砂可使钢板出现漏洞呢?!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知识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这种“福尔摩斯”式的导入, 勾起了学生强烈的破疑愿望, 在学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后, 再回头看这个事件, 学生恍然大牾, 豁然开朗, 更能加深对原电池形成条件的理解。

六、类比导入法

学习物质的量一节时, 从曹冲称象的故事入手, 学生在理解“化整为零”思想的基础上, 理解“聚少成多的”, 引入物质的量的学习。

七、社会热点导入法

利用社会生活、生产、高科技、医疗、环保等各方面民众关注的问题, 导入新课, 学生也必定很感兴趣, 学生感兴趣了, 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例如, 用世界各地氨泄露事件导入氨气、铵盐教学;利用臭氧空洞逐年扩大的严峻事实以及霍乱卷土重来, 来引入卤代烃一课;以酸雨、光化学烟雾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的诸多困扰和不便, 引入硫和氮的氧化物等等。

八、铺路导入法, 即复习导入法

每节课的教和学都不是孤立的, 它有承上启下的功能, 是旧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因此, 在新课开始之前, 对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复习, 既能弥补学生旧知识把握中的缺漏, 又能使学生很快投入新知识的最佳学习状态, 为完成本节课教学做好准备。如, 学习铝单质的性质前, 回顾钠单质的化学性质, 在学习炔烃性质前, 复习烷烃、烯烃的性质等等, 既可以加深对前面基础知识的记忆, 还可以通过对比学习法, 找出规律。

谈谈化学新课的导入教学 篇7

一、新课导入要有针对性。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没有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完全相同的两节课。”这就意味着,在化学教学时,不应该有两节完全相同的新课导入。在设计新课导入时,要把握两点:一是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任何一节新课的导入都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孤立进行。如果导入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脱节,脱离了新课主题,那么即使导入很新颖、别致,也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说,一切导入活动都是为了引入新知识为目的,都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引入活动的所有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新课题,用最为具体、简洁的语言、行为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重点,了解当前课题与先行教材的关系,使新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境界中,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急切的认识动机和需要。二是针对学生学情特点。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所以,导入活动一定要贴近学生,要贴近学生的认知结构、知识系统,化学教师在导入活动中的问题、知识范围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否则会干扰学生对新授课的理解,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同时,注意导入时问题的提出跳跃性不能太大,否则学生思维不能有效进行,且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不利于新课的学习。例如,在“分子和原子”的新课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日常生活进行提问来导入: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为什么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什么原因?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习氛围好。

二、新课导入要能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被动的学习不利于良好学习效果的形成。在化学新课导入时,教师应该使导入充满趣味,学生对导入活动兴趣越高,学生的学习会越积极,越主动,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例如,在“燃烧和灭火”的课题教学时,教师用一个魔术———“烧不坏的手帕”进行导入:用一块棉手帕(不含合成纤维),在盛有乙醇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烧杯中浸泡。将浸透的手帕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学生通过检验发现手帕完好无损。教师借机设置问题:这是为什么?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都能积极参与,思维十分活跃,在整个课的学习过程中显示出良好的学习热情,效果极好。

三、新课导入要讲究方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导入方法。教师若每天都重复那句单调而乏味的话:“今天我们来学习××内容”来导入新课,则学生往往会无动于衷、听而不闻,至少在上课后的几分钟内没有热情,学生思维表现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效果可以想象。在化学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新课导入方法通常有:一是问题导入法,即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答或造成的悬念来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法,一般用于前后知识相互联系密切的新课教学或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课题。例如,在“空气”课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空气就在我们身边,你对它了解些什么?桌子上的空杯子真是“空”的吗?空气是什么组成的?这样导入紧扣课题内容,又引发学生思考。二是故事导入法,即教师通过与课题有关的故事导入新课。例如,在“燃烧”课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1854年英国战舰“欧罗巴”的突然燃烧遭遇来进行新课导入。三是实验导入法,即通过化学实验导入新课,这也是化学课有特色的一种导入方法。例如,在“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课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实际反应操作进行新课导入。四是事例、直观教具导入法,即通过生活现象、实物导入新课。例如,在“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课题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教师拿出黄金戒指、黄铜戒指让学生辨认,说出鉴别方案,学生活动后指出要更好地使用金属,就必须了解金属的性质,从而导入新课。化学新课导入还有许多方法,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最为恰当的方法进行新课导入,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五是多媒体课件导入法。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直观展现实验室、生活中见不到的化学知识、科学现象,对于越是抽象的概念、原理,用多媒体展示越是会有非常好的导入效果,远远胜过口述、讲解,而且举例量大、形象直观,容易引发学生兴趣、思考、想象,是新课程教学中一种极其有效的导入教学手段。

论化学课的“兴趣盎然”导入法 篇8

一、直观导入法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知识的开 端永远始 于感观。”实践表明, 采取直观教学理念导入新课, 容易获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1.教具导入法。通过实物、模型、挂图、音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具, 为学生提供与教学有关的感性材料, 直观而鲜明地引出新课的主题。例如, 通过问“教室的窗用什么材料做的”导入“镁铝”。好的直观教具可省略大量语言描述, 从一开始就给学生一个富有引力的直观印象, 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2.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新课伊始, 若能巧妙地安排一个现象新颖、变化明快的实验, 再配以生动的描述, 将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然后, 教师抓住这一最佳时机, 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 就可以使化学课的引入显得生动活泼。如通过玻璃管将氧气与浸在热水中的白磷接触, 结果白磷竟然在水中燃烧起来, 出现了“水火相容”的奇迹, 以此导入“磷”的学习效果很好。

3.动作导入法。指导学生做一些特殊的动作, 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并受到启示, 引发兴趣和思考, 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学习“炼钢和炼铁”时, 一学生用一钢筋敲一生铁, 结果生铁断了。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4.常识导入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引发思考。如在学习油脂时, 教师提问:“火上浇水火会熄灭, 为什么火上浇油反而更旺呢?”以此引入 新课, 学生顿感亲切, 引发兴趣。

二、引用导入法

引用与化学教学 内容有关 的文章、诗词、谜 语、谚语、故事等, 可以起到点明主题、渲染气氛、创设情 境的作用, 同时, 又可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让学生受到美的启迪。

1.古诗、成语、谚语、谜语 法。恰当选用 一些古诗、成语、谚语, 为即将出场亮相的“主角”营造生动、活泼、宽松的氛围, 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学习“石灰石”时, 可引用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样导入新课, 学生觉得非常有趣, 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时被作者刚正不阿的人格所感染。此外用谜语、谚语巧妙导入, 也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2.故事法。讲故事是沟通师生情感, 启迪学生思维想象力、创造良好心理环境的法宝, 以故事为先导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例如, 在讲“甲烷”这 节课时, 教师以故 事开课:“1928年夏天, 军阀徐源泉部下的一名军长, 盯上了富丽豪华的东陵慈禧墓, 想发笔横财。开墓后, 他们首先 看到的是一个精致的烟盒装着上等的鸦片, 这时一个军官烟瘾大发, 摸出火柴就想美美地抽几口, 哪知刚一点火, 墓室就发生了爆炸。后来经调查才知道, 爆炸是由一种叫甲烷的气体引发的。甲烷究竟是何方神圣 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认识它的结构和一些性质。”近乎离奇的故事, 让学生惊讶不已, 学生立刻就对甲烷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从而自觉 地进入学 习的角色。这 样导入新课, 不仅给学生制造了一个悬念, 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而且为主题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联想导入法

精心挑选与学生生活实践、实际及见闻相联系的生活化趣味材料, 注重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 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既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容, 也是课堂导入的好方法。

1.温故知新法。孔子 说:“温故而知 新。”各种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发 展而来的。“温 故知新”的过 渡式导课, 也是化学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例如, 在讲“HCl的实验室制法”时, 一开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Cl2 的实验室制法, 然后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知新”。

2.引人入境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创设能引起学生强烈兴趣或危机感的情境。如学习“环境保护”时, 指出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 人们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 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污水、垃圾、有毒气体排放, 乱砍滥伐, 野生动物的捕杀, 超标农药的使用, 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威胁人类的生存。以此导入可激发学生居安思危的环保意识。

化学课的导入方法 篇9

其次是类比导入法, 在讲解当中采用类比方式, 容易降低理解难度。比如对于卤族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的理解学生容易混淆, 多数学生不容易理解。我的做法是以硫酸为例:把硫酸的电子结构图直接出示给大家, 我把中间元素硫比作日常生活中的人, 一个硫和四个氧是好朋友, 硫酸中的氢也比作人, 每个氢和一个氧是好朋友, 硫得电子的能力强就比作日常生活中社交能力强的人, 我的具体解释是硫把四个氧牢牢地抓在自己的周围, 两个氧由于硫的作用, 就忽略了氢, 所以, 氢就容易脱离集体, 那么氢一定是醋意十足, 这个集体就酸性强, 这样同学们很快就能记住了, 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出错率也很低。

第三是音乐导入法, 这种方法在化学课程中我用的不多, 但是在元素周期表这一节这种方法发挥了它很大的优势。我下载了一个元素周期表版本的流星花园的主题歌, 就是说歌词都是元素名称, 我是下课放的, 结果学生由各自打闹到马上回到自己位置上去听歌, 而且对于歌词有非常大的兴趣, 自然而然, 学生就会读元素周期表了, 这样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所以音乐导入法有它出奇制胜的效果。

第四是视频导入法, 这种方法我用的最多, 因为它方便, 时间控制的非常好, 而且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鲜明。我讲解碱金属元素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能对碱金属和水反应有更深刻的认识, 我下载了由锂到铯和水反应的实验现象, 当我放到钠的时候, 同学们已经很兴奋, 当视频看到銣和铯的时候学生们惊呼起来, 实验现象深深的印入了学生的脑海, 他们再也不会忘掉一种遇到水具有毁灭性危害的金属铯。所以, 下面我安排的金属性, 非金属性的比较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

第五是归谬导入法, 我上课时愿意给学生设置一些陷阱, 让学生根据曾经学习的知识自己得出错误的答案, 我再质问他们, 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错误进而产生认知冲突, 从而引入正课。比如在讲解可逆反应的过程中, 我会问学生可逆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浓度和产物浓度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个简单的代数关系, 一般在学习化学方程式计算中会用物质的量做比例式的同学, 通常在这个问题上会出错, 我设置这样的导入的目的就是警醒这些学生不是所有的方程式中随便可以应用化学计量系数之比都等于物质的量之比。这样学生构成了认知冲突, 更深刻的了解了化学方程式, 而不是由于和之前的知识点有出入而导致半信半疑, 或者虽然答题的时候写正确答案的但是自己却不认可。

第六是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也是我常用的方法, 由于现在新课改的要求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又担心学生自己看不懂, 所以, 我采用阶梯式的问题导入方式, 每节课7-8个大问题, 学生把问题弄明白了, 之后讲解的内容就相当于回忆旧知一样简单, 即使没有弄明白的同学, 他对不会的问题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当我在讲解的时候学生就不会抓不住重点, 重点抓住了, 解决了, 学生的信心就来了, 课堂的兴致也上升了, 因为他们获得了学习理科的成就感。

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 比如直接导入, 激情导入, 情景导入, 视听导入等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反复揣摩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还有学生的层次和学生接受问题的方式等等创造出亮点, 学生自然会减少犯常识性知识性错误的可能。

摘要:高中化学课程主要研究物质的反应规律, 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物质的本质, 所以学生在开始上课时如果精力不够集中就会较大的影响后续的课程分析阶段。那么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 为了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更加高效, 我们就要在课程开始阶段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下面是我总结的新课导入的方法。

关键词:化学教学,认知冲突,新课导入模式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思想品德新课的导入方法 篇10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新课导入;艺术

人们常说:“教师教学要讲究艺术,成功的教学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充分说明教学艺术的重要性。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如何开场也即如何导入新课?以下就是我的一点心得。

一、复习旧课导入

复习旧课导入又称温故导入。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探索的目标,这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在传授新知识前,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复习旧知识,进而引出新知识,这样能使学生从已知的领域进入未知的新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二、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即上课伊始,教师开门见山地直接点明课题,阐明学习目的、要求等,而进入新课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语言简洁,中心突出。直接导入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在短时间内把握核心,但是,它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简洁明了,能够吸引学生足够的兴趣和注意力。如,在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这一框题时,师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个主要矛盾有哪些表现?”学生回答后,师继续说:“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三、事例导入

事例导入即通过对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童话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的形象描述来导入新课的方法。事例有生动的情节和形象,思想品德课往往有较多抽象的概念、原理,把二者恰当地结合起来才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要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要先使学生喜欢听,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才能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到理性认识。因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利用事例导入是激发学生学好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四、音乐导入

俗话说“乐由情起”,音乐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若把音乐引进,用来导入新课,对创造心情舒畅的环境,完成教学任务有较大的帮助。根据教材内容,在开讲之前播放一首与所学内容相关并为学生所熟悉、喜爱的歌曲,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引文导入

目前,思想品德教学由于理论性较强,再加上呆板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优秀诗文、名人名言、谜语、比喻、谚语等导入新课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理论的抽象难度,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六、热点时事导入

我们都知道思想品德本身的特点离不开时事,经常联系时政也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不同之处。一般情况下,学生对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的世界情有独钟。用富有时代特色的方式,透视学生喜闻乐见的热点,运用热点时事来说明知识原理,会增强原理的说服力,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效性,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探究欲望,会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如,在讲授“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框时,利用在我国轰动一时的三鹿奶粉事件来说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探讨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性,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但是,教师必须选用与课题联系密切的新闻,同时,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以免影响后面的教学进程。

七、设疑导入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想的火花。在课堂教学的开头巧设疑问,让学生带着满脑子的疑问进入新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既可激起学生兴趣,又可启迪学生思维。例如,在讲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一框时,教师设疑:“如果有一天同学们买彩票中奖了,需不需要缴纳税款?”这时学生炸开了锅,有的学生说要缴,有的说不缴,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教师没有给出答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通过新知识的学习来解答要不要缴纳税款的问题。这样就使学生始而疑之,继而思之,终而知之。

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本人在这里只是列举了思想品德课较为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设计每框的开场白,改变僵化、乏味、一成不变的开场白,使每框的开场白言语幽默一点、话题轻松一点,使学生乐于学,学得进,这就是成功的导入。

参考文献:

[1]刘强.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刘强.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浅谈导入新课的方法 篇11

恰如其分的导入, 是一堂课的良好开端, 是教学成功的基本保证。好的导入, 要具有趣味性,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有启发性,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起到开场不凡, 引人入胜的作用。在教学中, 我就经常根据不同的课文, 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谜语导入法

谜语, 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也是少年儿童比较感兴趣的一种文化游戏。运用谜语法导入新课, 妙趣横生, 融洽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题目是以事物名称拟定的课文, 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小山羊》一课就可以这样导入:“老师说一个谜语, 看谁猜得又对又快。‘年纪不大, 胡子一把, 喜吃青草, 爱叫妈妈’。”同学们很快就猜出是山羊。老师接着说:“对, 同学们真聪明, 谜底就是山羊。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小山羊》。”

二、音乐导入法

音乐, 是崇高的艺术, 可以陶冶人们的心灵, 同样也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想象, 成为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例如:学习《不平常的蛋糕》时, 可让学生静听《生日歌》, 再进行启发谈话:“听到这熟悉的歌曲, 你想到了什么?”同学们都谈到过生日吃蛋糕的情境。“但是, 宋妈妈过生日时却舍不得吃蛋糕, 而是给幼儿园的小朋友送来了不平常的蛋糕。”这样, 很自然地就使学生对宋奶奶产生了一种崇敬心情, 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简笔画导入法

叶圣陶曾说, 图画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 涵养儿童的美德。让人赏心悦目的画面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简笔画简单易行, 作为一种导入新课的方法, 可以启发学生想象, 使他们明确文章的主旨。如《海底世界》一课, 教师简单几笔, 勾画出蓝色的大海:“这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大海!”“对, 是大海。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入神秘的海底世界。”如此一来, 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 为接受新课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且, 这幅简笔画, 不仅是导入新课的工具, 还是设计新颖板书的基础, 可谓一举两得。

四、表演导入法

这种方法, 比较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在选择导入方法时, 不但要考虑教材内容的主旨, 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表演导入法, 可以由教师表演, 吸引学生的注意, 也可以由学生参与表演,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小猴子下山》就可以这样设计:

(一) 老师表演:

伴随着小猴子叽叽的叫声, 老师表演小猴子搔脸, 搭凉棚远眺等典型动作。接着问:“这是什么动物?”学生回答后再说:“小猴子一蹦一跳跑下山来, 做了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生在老师的带动下, 进入到课文所讲述的情景中, 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二) 学生表演:

教师事先组织学生认真地排练表达相应内容的节目, 上课时, 让学生先表演小猴子下山扔了玉米摘桃子, 扔了桃子摘西瓜, 扔了西瓜追小兔, 最后一无所有的故事情节。然后, 再和学生一起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这些情节的。这样,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学生通过表演和自主学习, 很简单、直观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演示实验导入法

演示实验法不是只用于自然教学, 也可恰当地用于语文教学。有些课文内容与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紧密相连, 为了使学生能够简单明了地理解课文, 了解其中的关系, 我们可采用演示实验法来帮助学生学习。

在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 我们先做这样一个演示实验:一个装有水的瓶子, 在水平线处用红彩色笔做上标记。教师再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到瓶子里, 让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然后, 教师接着说:“如果乌鸦也碰到这种情况, 它能想办法喝到水吗?它是怎样喝到水的?让我们共同学习《乌鸦喝水》。”

六、数字式导入法

语文教学囊括多门学科知识。在说明文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运用数字来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会使枯燥乏味的说明文变得生动有趣。《太阳》一课,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入方法:先板书这样一些数据:3000000000里、3500年、20多年、1300000个地球、6000度、18000000度, 让学生看着这些数据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教师稍作总结后说:“这样一些数字都用来写什么?写了它什么特点?让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太阳》, 看看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数字、形象的比喻和事物的比较来写太阳的。”如此, 那一大串令人头痛的数据, 也就不那么复杂了, 并在开篇为学生解决了学习课文的拦路虎。

上一篇:高压充填防砂下一篇:数字逆变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