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的导入艺术

2024-05-11

化学课程的导入艺术(精选6篇)

化学课程的导入艺术 篇1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的职责也有了一定的转变,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更注重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寻找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何让课堂“不同凡响”成为了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具有课程导入的技能。然而,教师要想将课程导入技能的应用得心应手,就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日常注意积累,对教材理解透彻,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课程导入在课程开始时的重要作用。

一、课程导入的作用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教育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好的课程导入如同纽带,把老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如同前奏,对后面的高潮与结局加以预示;如同旗帜,对学生的思维方向加以引导。

1.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快速的课程导入可以收到一鸣惊人的效果,它不但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能在上课开始时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激活学生的思维。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颖的课程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无疑是学习最好的动力,这就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了很好的开端。

3. 发散学生的思维

创新的课程导入方式,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从而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思维发生碰撞,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探索新知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4. 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成功的课程导入能迅速营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融洽的氛围里,就会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达到明确学习目的的效果。

二、课程导入的具体方法

1. 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总结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和后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连贯性,教师可以在检查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进行课程的导入。这种课程导入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熟悉新的学习内容,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心理上克服对学习新知识的恐惧。这样,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又有了知识基础,学习起来相对就比较轻松。例如在讲《元素周期律》时, 可以通过学习过的Cl2、Br2、I2这三种单质分别与水、氢氧化钠,以及这几种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提出问题,这几种单质在发生反应时性质有哪些相似之处?氧化性的强弱顺序应该怎样排列?这些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是如何的?为什么会有这些规律?通过以上问题的总结就可以得出同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节开始时,可以通过氧化铜与氢气的反应复习初中的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概念,提出问题氧化铜、氢气分别发生的是何种反应?其中元素化合价是怎样的?自然引入到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上来。通过复习旧知识,综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这种方法能够顺利地进行课程导入。

2. 通过实验进行导入

实验在化学这门学科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验进行课程的导入是一种好的方法。在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学科时,教师可以利用有趣的化学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清水变牛奶、红酒变白酒等。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学习的主动性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了起来。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常用手段。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例如在学习金属钠的性质时,首先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取三分之一试管滴有酚酞的水,在水上再加入三分之一的苯,然后切取一小块金属钠并擦干煤油,放入试管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感到很惊讶,有的小声议论,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候因势利导,提出问题:钠为什么会处于两种液体之间并且上下跳动?为什么水会变红?从而引出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通过实验课程导入,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3. 用化学史料进行课程导入

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傅鹰先生曾说:“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面,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化学史料进行课程导入,让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本身,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有助于知识形成的科学方法。如果教师把讲课内容结合化学史料,定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在讲《自然资源综合利用》一节的开始,讲述:我国在商代时就出现了青铜器,但到了秦代末期才出现铁器,而Na, K, Mg, Al这些金属在19世纪末才被制取出来,拿破仑出征俄罗斯时旗帜上的“银”鹰实际上是铝制的,拿破仑饮酒用的酒杯用铝杯,却不用金杯、银杯。原因是那时铝比金银这些贵金属都要贵重,可以究其原因,从而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

4. 利用悬念进行课程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就不会有著名的“牛顿力学定律”。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巧设悬念”课程导入时,创新地提出一些问题是设计悬念的有效方法。看似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没有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典型的问题往往能够迅速发散学生思维,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从而步入求知兴奋状态,获得良好的导入效果。

5. 创设情境进行课程导入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要使大脑皮层出现兴奋中心,莫过于使其身临其境或模拟真实场景。教师的课堂情境创设也显得尤为重要,创设得好,就会吸引学生进入其中,燃起学生心中强烈的求知欲,达到教学目的。

三、运用课程导入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 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确定导入方法,忌故弄玄虚。

2. 依据教学要求来准备素材,忌哗众取宠。

3. 将所需的素材进行编排,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忌粗制滥造。

4. 结合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具和方式,如多媒体等,忌生搬硬套。

5. 考虑到对已有知识的学习程度,对知识的拓展范围要恰到好处,新旧知识点的衔接要恰当,忌前后脱节。

6. 运用趣味实验悬念导入或者通过讲述故事导入时,要及时将学生的兴趣、注意力转移到新课学习上,忌喧宾夺主。

总而言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课程的导入方式也同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使学生明白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学到何种程度,才能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化学新课导入的教学艺术 篇2

第一,目的性原则:导入新课,必须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关,紧扣教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这是设计导入新课最关键也是最基本的原则,否则,再好的导入也成了驴唇不对马嘴,事倍功半。

第二,实际性原则:每一节课导入的设计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生年龄、思维模式和兴趣等方面特点,因人制宜地导入新课。使之不至于脱离学生的实际而失去导入的意义,要做到“导”而能“入”。

第三,连贯性原则:新课导入必须服从全局,兼顾讲解复习巩固,布置作业等其它环节,不能片面追求“导入”的效果而伤害全局,应在“讲解新知”这个中心环节的统率下,做到上下连贯,环环相扣,首尾照应。

第四,启发性原则:新课的导入还要做到直观,富于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防止学生处于死板被导的地位,要做到主“导”而不主“包”,被“导”而不被“动”。

第五,趣味性原则:“情、奇、疑、趣”是导入新课的四字要决。因此,导入新课一定要有趣味性,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将学生的情感上升到最佳的心态,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但要注意思想性,雅而不俗。

第六,由旧入新的原则:导入新课要从新旧知识的联想上着眼,能把上下节或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以上导入新课的设计原则和笔者八年来的教学经验现介绍6种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

1.生活实践法:生活实践法就是教师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事例和常识。联系本节教学内容导入新课,日常生活现象、事例,学生都会感到亲切、自然。易于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如讲授初中化学《金刚石和石墨》时,教师就拿出一把玻璃刀问玻璃刀为什么能划玻璃而小刀不能,刀尖上嵌着什么?拿出一节干电池问里面的碳棒又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怎么不用木棒?拿出一支铅笔问铅笔芯是什么材料制成的?为什么可在纸上写字?然后说:“同学们想知道这些答案吗?请认真学习本节内容《金刚石和石墨》。”这样一定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唤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同时也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还会使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成功感。

2.形象描述法: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述也会使学生所津津有味,诱导联想,激发学习本节课知识的欲望和兴趣,如《二氧化碳》一节的的引言,我们知道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同学们能说出空气中二氧化碳含多少吗?空气中二氧化碳仅占0.03%,那么二氧化碳在其他星球上占有多少呢?在火星上它约占95%在金星上高达97%,另外二氧化碳神通广大,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它的参与,消防队员的灭火它是功不可没,造就状观的石林、奇异的溶洞也有它的功绩,可堪称为雕塑地球的建筑大师,人工降雨、食品保鲜等等都离不了它。教师的讲述,从人类自身和动植物的生命现象到大自然和太空的奇观及其神奇的用途,一定会使学生听得十分入神。

3.实验激趣,由宏观到微观、引人入胜:如《钠》一节时可演示一组趣味实验——滴水生火:在蒸发皿中放一小块金属钠和少量乙醚,然后滴入几滴水,学生马上会看到了异常现象。平常能灭火的水怎么却燃烧了起来?顿时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随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钠跟水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必然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又如《淀粉、纤维素》的导入。首先点燃一小团棉花,棉花缓慢燃烧,留下一点灰烬,学生对此熟悉,不以为然。接着在手心上放上一小团火棉,给大家看,由于火棉和棉花相似,学生还以为是棉花,点燃它,只见火光一闪,迅速燃烧,瞬间踪影皆无,学生顿时哗然,惊奇万分,再做爆炸实验,火棉爆炸将试管口的胶塞,在“啪”的一声中蹦出老远时,大家更加兴奋,在求知心切的气氛中,教师提出这形似棉花的物质是什么?燃烧时为什么没有灰烬?为什么在密闭试管中会爆炸……这样经过实验设疑、激趣,学生定会进入“愤、悱”状态,情感优化、思维优化,学习效率必然很高,还如由“魔棒点灯”、“黑面包的制取”引入《浓硫酸》、“空杯生烟”引入《化学肥料——铵盐》、“能生火的纸”引入《自燃和缓慢氧化》、“会变色的水”引入《酸碱指示剂》、“烧不坏的手帕”引入《乙醇》等趣味小实验都会将学生带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化学殿堂。

4.悬念法:这是我们教师最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悬念法就是教师巧妙地设置疑问,使学生思想上产生悬念,在学生急待要解疑的情境中导入新课。如:讲《空气》一节时,可这样导入:“同学们,空气是我们经常接触的物质,它是一种既看不见踪影、又闻不着气味的气体,人体生活离不开它,植物生长离不开它,那么你们知道空气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吗?现在我们就来介绍空气的组成,从而导入新课。这里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悬念设置要适度,既不要让学生一眼看穿,食之无味,也不要太“悬”使学生无从下手,望而生畏,挫伤积极性。

5.媒体展示法:媒体展示就是通过电视、投影、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或演示学生无法接触的物品或科技成果、工业流程等,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引入新课,如引用多媒体从网上下载展示高科技产品,如:尿不湿、不粘锅、隐形眼镜、隐形飞机、防火涂料等引入《合成材料》展示硫酸制取工厂概况,氯碱工厂设备引入《硫酸工业制取》、《氯碱工业》等。

6.讲故事法:就是教师通过讲述与新课有联系的一段趣闻佳话、轶事或一首诗等来引入新课,如:通过朗读《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引入《碳酸钙》;通过讲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德军与英、法联军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对峙,黎明时,英法军前线战壕的士兵突然看到一股阴森森的黄绿色气体逐渐向前袭来,很快数百名英法军战士窒息而死,数千名士兵双目失明,讲完话锋一转,同学们,你可知道这是什么气体吗?英法军战士如何防止这种气体中毒失去战斗力?请同学们认真学习本节内容《氯气》,这样轻松自然地将同学从战场带到了课堂且兴趣高昂。还有在讲《氢气实验室制法》一课时,可说”早在16世纪,瑞士著名医生,帕拉塞斯就曾指出过,把铁屑投入硫酸里就有气体发生出来,就像旋风一样腾空而起。当时人们不知道这是什么气体,直到1785年,拉瓦锡把这种气体命名为Hgdrogen,意思是“成水元素”。今天我们来重复这个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验证产生的是什么气体,从而导入新课。

化学课的导入艺术 篇3

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科目, 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 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肥皂泡炸弹等等, 让学生观察思考, 从而激发他们爱好, 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常用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 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 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它能吸引学生的高度注重, 激发学生的浓厚爱好。

设置悬疑导入法

如在学习“分子”内容时, 演示“烧杯中的溶液为什么会变红”的实验, 学生在好奇中提出疑问:是什么使得无色溶液变红的了?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有关这一现象的原理, 就是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在教学中以做实验展示化学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新奇现象发生的条件和产生的原因, 调动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疑问也就随之而生。

承前启后导入法

有些内容和后面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 可在检查学生前面所学知识的同时导入新课。如学习时, 先复习检查有关氧气和氢气的制取方法, 从反应原理到药品的状态以及所制取的气体的化学性质等方面, 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点顺利地过渡到二氧化碳制取的有关知识。

联系实际导入法化学是源于社会、源于生活的。很多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具有比较强的启发性、代表性和应用性, 可以将其转化为化学问题而引入课堂。如《燃烧和灭火》, 学完燃烧的条件, 即将探究灭火方法时可设置三个连续的涵盖三个灭火方法的问题情境。

情景1, 做完饭后, 你怎样将液化石油气熄灭?利用了什么原理?

情景2, 谁知道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 怎样处理?这利用了什么原理?

情景3, 农村柴草燃烧起来, 怎么办?利用了什么原理?

复习《生活中常见的盐》可以设置情境:

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厨房里盛放纯碱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 你能想出哪些方法帮她鉴别一下?

通过创设这样一个真实亲切的生活情境,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了灭火的方法和复习巩固了常见盐的性质、物质的鉴别。

趣味问题导入法

教师以“趣味问题”, 把学生带入新知识的殿堂。如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时教师这样提问:“1854年5月30日, 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在远航中因一场意外的火灾葬身海底。事后, 化学家们终于找到了‘纵火犯’——草料。草料怎么成了纵火犯了呢?”

这一案中, 教师提出的问题需要运用“着火点”、“缓慢氧化”、“自燃”等主要概念进行解释, 毫无疑问, 教师设计的趣味问题,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化学故事导入法

学生普遍爱听故事, 教师如果结合化学教学把讲课内容故事化, 定能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碳酸钙的主要内容, 可以用“杀狗洞”的故事巧妙地引入。“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 狗进去很快就会死亡, 人进去却安然无恙。在种种神秘的传说中意大利化学家波曼尔毅然进洞考察, 发现这个杀狗的恶魔竟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怎么会成了奇怪的恶魔呢?”故事导入法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 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情景中步入学习佳境。

魔术引入用化学魔术引入新课, 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从而把新课推向高潮。

教师表演“清水变牛奶”的魔术。教师用玻璃试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试管中的清水是澄清的石灰水, 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向其中吹气后会变浑浊, 由此引出二氧化碳的性质。再如在讲解《酸和碱》这节课时, 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先用白纸叠好一朵白花, 然后把酚酞涂在花上。上课开头就可以给同学们变个小魔术, 在白花上喷上一种神水能让白花变红花, 在学生的期待中, 把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喷在了花上, 白花瞬间变为了红花。学生一片惊呼, 兴趣很浓烈, 都想尽快揭开这个奥秘, 所以他们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了新知识的探索。

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

有些化学知识十分重要且抽象难学, 在新课前先强调学好这些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如, 在讲解元素符号的知识前, 先给学生强调这部分知识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 是中学化学的核心, 只有学好它才能学好化学。

以上列举了新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 当然并不局限于此, 而且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可以将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引入某个课题, 不同类型的课题究竟选用什么方法, 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认真探索, 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课堂导入艺术新探 篇4

初中化学课堂导入设计的重要性及作用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伊始,教师精心设计好课堂的导入,是开始新课学习的启动环节。课堂导入不仅仅只是起个上课开场白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还有拉近师生情感、激发学习动机、建立新旧知识联系、创设学习情景等方面的作用。

1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导入开始的阶段,教师以简明的语言或趣味化、形象化等方式向学生发出信息、组织教学,要给学生较强的刺激,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如,教师提出一个新奇的问题或展示鲜艳醒目的图片、模型、标本,或者提供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都能很快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的兴奋点集中于新课题的学习。

2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是课堂导入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需要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初中化学pH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有使用指示剂(或试纸)来区别酸和碱的知识,因此在导入时教师展示两份不同浓度的稀盐酸,并提出问题:“我们可以用石蕊试纸迅速地区别出酸溶液和碱溶液。用什么方法可以快捷地区别这两份不同浓度的稀盐酸呢?”这个问题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由此问题引出pH试纸,再引出pH值的问题,这样就能顺利地导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了。

3发挥组织指引的作用

在化学课堂导入过程中,教师将问题情境所凸现出的新课题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引向新课题的探究方向,就可以实现让学生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并且能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进程,跟随着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而进入新的化学知识殿堂中寻求答案,形成循序渐进的课堂梯级教学模式。

初中化学课堂导入设计的具体方法

1开门见山法

所谓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就是指上课伊始,教师运用简捷、明确的语言直接向学生提出学习课题和教学目标,以及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程序,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的导入方法:

[例1]:“性质活泼的氧气”的导入

教师:大家看到过建筑工地和医院里用的大的氧气钢瓶,这些钢瓶中的氧气又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们这节课就要学习性质活泼的氧气,先理解氧气有哪些性质,再学习实验室里制得氧气的方法,我们将从所用药品、反应原理,制气仪器装置与操作、气体收集方法及原理几方面系统地学习。

当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一类新知识或新领域,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不易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程序又没有适当的范例供借鉴运用时,可选择直接导入法,使用这种导入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配合实物教具、多媒体或以实验反应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2温故而知新法

孔子在《论语·为政》一文中提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说明了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联系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方法,通常是以复习、提问或做练习开始,教师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探求新知识。

[例2]“物质的溶解性”的导入

教师可以从一系列的复习旧知识的角度来提问题。首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家庭厨房中的下列物质能溶于水形成溶液的是()

食盐、醋、辣椒面、土豆丝、味精。

正确答案为:食盐、醋、味精。

教师:大家已经知道一杯水是无法无限制地溶解食盐或醋的,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围绕“溶解现象”更加深入地探讨。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溶质的溶解性都是一样的呢?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又有哪些?这些问题将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随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显示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的情况后,学生就能大致了解到了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随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分析,就能让学生对此知识有很好的了解了。

浅谈化学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5

一、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指纹检查、滴水生烟、吹气生火、火龙写字等等, 让学生观察思考, 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常用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真实、形象的教学操作形式, 既有展示化学知识的直观效应, 又有表演操作的示范作用。它能吸引学生的高度注意, 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例如在讲《钠的化合物》一节时, 教师问同学们是否喜欢魔术表演, 大家齐声说"喜欢"。那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边表演一个魔术, 名叫"吹气生火"。实验:把少量过氧化钠粉末平铺在一薄层脂棉上, 用玻璃棒轻轻压拨, 使过氧化钠进入脱脂棉中。用镊子将带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轻轻卷好, 放入蒸发皿中。用细长玻璃管向脱脂棉缓缓吹气, 观察现象。棉花着火燃烧 (原因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 。让同学感到很惊讶, 有的小声议论, 很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 这时候因势利导, 提出问题:"棉花怎么会燃烧呢?", 这与过氧化钠有关, 从而引出新课"钠的化合物", 以便顺利进入新课教学。通过实验导入新课, 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获得知识和技能, 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 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故事导入法

在化学教学中, 结合知识的传授, 根据化学史料的生活实际, 有针对性地利用一些化学故事, 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时, 我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意大利某地有个奇怪的山洞, 人过这个洞安然无恙, 而狗走进山洞就一命呜呼了。因此, 当地居民称它为"屠狗洞"。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原来, 这是个石灰岩洞, 石灰岩洞是难溶于水的, 但雨水中溶有少量的二氧化碳, 于是就发生了下面的反应:

当溶解有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流进溶洞再钻出岩缝时, 由于气温突然变化, 又发生了以下反应:

这样, 洞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很高, 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它就聚积在地面附近, 形成一定高度的二氧化碳气层。所以, 当狗进洞时, 狗被淹没在二氧化碳气气层里因缺氧而窒息死亡。这就是"屠狗洞的秘密"。通过这个故事, 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引入了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教学中 , 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热情。

三、事例导入法

中学化学与学生生活中所接触的物品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导入, 会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 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对于初三的学生, 由于只是知道有化学这么一门学科, 但是并不了解化学是怎么回事, 所以初三的第一节课就相当重要,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导入第一节课呢?我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大家都买过膨化食品, 也买过一些榨菜食品, 比较一下他们在包装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问题提出来之后, 教室里的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不少学生都感到很好奇, 开始相互讨论, 通过这样的引入, 说明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与我们的生活是习习相关的 。通过这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实例,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 下面的内容进行的就很顺利, 课堂效果相当不错。

四、复习导入法

化学中有些内容和后面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 可在检查学生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 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 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 又有了知识基础, 学习起来轻松自如。例如在有机化学《苯》时, 可以由复习提问《烷烃》和《烯烃》的结构, 由烷烃的碳碳的单键和由烯烃的碳碳双键的开放式结构导入苯结构, 顺利导入苯的结构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的一种特殊的结构, 而且单双键交错在一起形成一个闭合环状结构。以复习旧知识为桥梁,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使"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运用该方法, 既复习了学过的知识, 又降低了本节的难度, 顺利地导入新课。

五、质疑导入法

做好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引发兴趣,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把部分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实验。采用边讲边实验或增加趣味性小实验的方法,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 注意引导学生思维, 引发学生兴趣。例如在《二氧化碳性质》一课中, 在教师演示实验时, 同时增加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实验, 让学生亲自向石灰水吹入二氧化碳气体, 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让学生继续吹入二氧化碳又变澄清, 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探究的兴趣一下被激发出来。通过一系列操作, 观察到一系列变化, 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 (1) 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变混浊, 继续通入二氧化碳为什么又变澄清? (2) 久盛石灰水的瓶壁上为什么常有一层白膜? (3) 用石灰沙浆砌的墙干了以后, 为什么会变得更坚硬? (4) 为了让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 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 为什么开始时墙壁反而潮湿?这四个小问题是从不同角度回答同一问题的。教师启发学生动脑思维, 回答一系列变化的原因。顺利导入新课二氧化碳的性质, 为后面课堂上学生积极思维、讨论热烈, 踊跃发言打好基础。

六、多媒体导入法

浅谈新课程下化学课的情境导入 篇6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从学生熟悉或者感兴趣的社会、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一些矛盾让学生分析解决,以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下面举例说明如何进行新课程下化学课的情景导入。

一、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现象引人注目,极易把教师和学生带进变化纷繁的化学世界

我们可创设实验情境导人新课。如:高中化学《钠》新课的导人。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第三位的金属——钠。我们先来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同学们预测一下这个实验的现象(请一位学生回答:蓝色溶液逐渐变成无色溶液,并有红色铜析出)。是否会出现同学所预测的现象,下面我们以实验来验证。(然后老师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请一同学根据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该实验的实际现象是:把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金属钠浮在溶液上,并四处游动,有无色的气体产生。最后蓝色溶液变成蓝色沉淀。为什么实验现象与我们预测的大相径庭呢?这是由于钠的结构和性质所决定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金属钠的知识……

二、化学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缺乏趣味性,学起来枯燥,教起来干瘪。对这些内容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先讲述下面的故事:

在意大利那布勒斯深山峡谷中。有一个著名的屠狗洞,洞里有一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人山洞时,人安然无恙,狗却昏倒。甚至死亡。科学家波曼尔决定探索此洞的秘密。他一手牵着狗,一手拿着火把走进洞里。没走多远,狗昏倒在地。他马上蹲下查看究竟,这时他感到呼吸困难,并看到手中火把的火焰飘浮不定。

波曼尔抱着狗跑出山洞,放声大笑:“原来这屠狗妖就是……”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1、屠狗妖是什么?2、该物质具有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紧接着教师做个实验: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利用趣例或生活中的实例激疑,可以令学生心生疑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新课程提倡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结合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创设一些优秀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和动人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执著追求,百折不挠,忘我牺牲的崇高品质。例如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中“纯碱”的导入:

20世纪初,各国碱厂大都采用新兴的苏尔维法来制取纯碱,但苏尔维法被外国公司垄断。当时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对这一现实十分愤慨,他怀着炽热的爱国之心返回祖国,在中国人开办的制碱厂中。他全身心地投入制碱工艺和设备的改进上,使纯碱的产量大大地提高,中国自己生成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这样的引入,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了,顿生敬意之情,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性更加明确,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

四、社会新闻是学生非常关注的大事

例如,在讲解高中化学“淀粉、油脂、蛋白质”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导入:

2004年春天,安徽阜阳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件:“大头娃娃”事件。造成76名儿童死亡,200多名儿童头皮是软的,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这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时,教师可请知道的同学讲,也可自己说,因为这些儿童所食的奶粉中蛋白质含量严重不足,掺有大量淀粉……学生的积极性立刻高涨起来,教师也自然地开始了新课的讲解。

五、用化学魔术引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把新课推向高潮

比如:在讲解初中化学“酸和碱”时,可进行下面魔术:取一张白纸,用酚酞试剂写一封信,晾干后放在盛有浓氨水的试剂瓶口重,立即显示红字迹,放在通风处,稍等一会,又变成无色。“魔术”可以反复若干次。变化莫测的现象。能极大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上一篇:工作与生活下一篇:总分机构